Normal view
¥17999!华为 Mate XTs 发布:三折叠的无人区,踏出第二个脚印
一眨眼,世界上第一款,至今也是唯一一款量产的「三折叠」手机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即将迎来一岁生日。
经过一年的市场和用户验证,发布之初围绕在三折叠上的争议,也已经渐渐平息。现在对于华为,乃至于行业更重要的问题,早已不是「三折叠有什么用」,而是:
Mate XT 三折叠,究竟仅仅只是一个试验品,还是一款足以长期立足市场的全新物种?
而今天,华为发布了世界上第二台量产的「三折叠」手机 Mate XTs非凡大师。芯片提升到麒麟 9020,价格比第一代 Mate XT 还降了 2000 元。
答案有了:三折叠这个品类,已经走向成熟,立住了。
诚然,今天的折叠屏手机,即便是小折叠、大折叠这种常规形态,仍然被许多人所不看好——而华为不仅在折叠屏这条路上走了更远,现在看来,还想要走更久,且步伐更加坚定。
全球第二台三折叠手机
全新一代 Mate XTs非凡大师,除了新增「皓白」和「槿紫」两个配色,手机外观和整个三折叠的方案对比上一代都没有太大变动,更新主要集中在一些参数、铰链机制、后盖工艺上。
时隔四年,余承东很久违地在华为发布会上公开谈到了芯片:华为 Mate XTs 官宣搭载海思麒麟 9020 处理器。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国产芯片供应链,已经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
影像作为华为手机的一大招牌,Mate XTs 当然不会错过 X-Mage 一年来累积的全新技术:
在 Mate XTs 上,这次加入了 Mate 70 的红枫原色摄像头,以及之前首发于 Pura 80 系列的超清全景、个性色卡、AI 辅助构图等影像体验。
摄像头配置的升级则相对比较有限,前代的 13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升级 4000 万像素 RYYB 传感器,主摄和长焦保持不变,三颗摄像头现在已经全部用上 RYYB 排列,感光量会有显著提升。
三折叠堪比平板电脑的大屏幕,如果还只能支持传统折叠屏手机的交互模式,那未免有点浪费。
今年开辟了「鸿蒙电脑」生态的华为,将不少「PC 级」的生产力应用,如 WPS、万兴绘图、Wind金融终端等,都下放给华为 Mate XTs,还支持像电脑一样多窗口灵活排布。
这下,你的下一台电脑真的不必是电脑了。这对于三折叠/大折叠用户群体当中的一个典型人群——企业经管人士来说,是个好消息。
屏幕够大,也需要一种更高效的交互和生产力工具,华为 Mate XTs 配备了一支全新手写笔 M-Pen 3,这也是前代用户中呼声较高的配件需求。
M-Pen 3 支持手机内全局批注,不仅能写能画,还能快速唤起语音识别转文字记录。比较有意思的功能是非常适配三折叠大屏的「分屏摘录」:分屏同时打开多个应用,能直接选择文字拖动粘贴到另一个应用中,省去了繁琐的复制粘贴操作。
不仅能写字批注,M-Pen 3 能变身「遥控器」,可以操作华为 Mate XTs 进行翻页,当做「激光笔」。以后开会可以直接用三折叠投屏,用手写笔翻 PPT,连电脑都不用带了。
大屏幕和手写笔堪称绝配,尤其是三折叠的主力用户商务人群,他们会在日常办公中会经常遇到批注、签发的场景,还能进一步加强原本三折叠展开后所传递出的专业形象。
而对于一部分冲着大屏好修图购买的用户,M-Pen 3 也进一步增强了三折叠在这方面的优势,现在不仅图片能放大来修,还能用手写笔将图片「精雕细琢」了。
既然都有手写笔了,那 MatePad 平板专属的《天生会画》,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安排到 Mate XTs 上了?
除了配置更新和新功能,华为 Mate XTs 的最大「升级」,当属价格:
17999 元起售,相比前代直降 2000 元。
这个价格当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但已经属于不少人够一够也能触及的水平。
从「试验品」走向更多人
虽然三星、传音等公司都在不同的场合展示过三折叠手机,但它们和 华为 Mate XT 有非常本质的区别:前者仍停留在概念/原型阶段,后者则已经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商品。
但在今天之前,不管是华为,还是放眼全世界,我们都只有这一款「三折叠」手机,19999 元的售价意味着它是一款「挑人」的产品,加上线下的消费者和它之间总是隔着一个玻璃罩,这些因素加在一起,Mate XT 还是给人一种「实验品」的感觉。
毕竟华为这几年很热衷去做一些形态和产品定义上都迥异于市场的产品,很多时候步子跨太大,不免让人怀疑,这些产品做出来,是不是单纯是在「秀肌肉」而已。
Mate XTs 的问世,已经意味着华为有持续迭代、量产「三折叠」乃至其他非常规折叠形态产品的态度和决心。
这无疑是给还在观望折叠屏手机的市场,喂了一颗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华为 Mate XTs 加量不加价,从 19999 到 17999 元。理论上,如果这个品类的出货量提升,市场需求扩张,价格还可以更「亲民」一点。
初代产品 19999 元的售价,让华为 Mate XT 能挑选那部分最适合它的用户——说白了,就是「不坑穷人」。
但作为一款手机,三折叠不能一直小众和偏门,最终还是要面向一个更广阔的市场。Mate XTs 的新价格,无疑让这款产品进一步甩掉了「实验品」的标签,也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三折叠带来的改变。
当然,华为历史上不是没有过 Mate Xs「外折叠」这种产品,同样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质,也进行过迭代,但最终并没有延续下来。
而在今天来看,外折叠并非成为历史尘埃:它的产品衣钵和研发血液,留在了三折叠,体现在了 Mate XT 和 Mate XTs 上。
本质上,三折叠和大折叠手机,都是将本来分布在手机/平板等多个设备上的场景,合到一起。这种融合能力所解锁的场景潜力,虽然不适合所有人,但绝对击中了相当一部分经管人士的心。
根据博主@数码闲聊站,初代华为 Mate XT 销量已经超过 50 万,业内对 Mate XTs 的预期也很好。
AR 眼镜和闺蜜机这两种产品这两年的异军突起,已经证明了市场对「便携大屏」强烈需求,三折叠不仅屏幕更大,比例也要比双折叠更优秀,在内容消费、创意工作和商务办公的场景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博主 @肉呆大魔王 的调查显示,三折叠用户会在很多专业的商务场景中使用 Mate XT,例如开会签批、通勤阅读、外勤办公、多窗口处理文件,一块装进口袋的大屏能更好处理这些任务,闲暇时也能化身成内容消费的最佳载体。
更重要的是,在华为品牌和产品营销的加持下,Mate XT 对赋予用户身份和社会认同,是其他品牌和其他折叠手机所不能比拟的,「怎么折都有面」真不只是一个梗了。
放眼全球,能把「折叠屏」做成一个招牌,只有华为一家,并吃下了国内市场七成份额,已经形成了壁垒。
三折叠究竟有没有技术含量,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一年过去,市场上唯二的产品,依旧只有华为。
这背靠的除了华为在硬件技术上面的持续突破,还有同样关键的技术,也是华为这几年的主旋律——原生鸿蒙系统,用一个系统,就能实现多种形态下的高效适配。
只是,「三折叠」这种特殊形态带来的优势,不会持续太久。
一方面是其他厂商在技术上已经迎头赶上。据说,三星的三折叠手机蓄势待发,未来还会有更多同类产品逐渐问世,勇闯无人区的红利会进一步收缩。
另一方面,三折叠用户可能群体小,声音不吵闹,但他们同样不会满足于 Mate XT 系列当前的能力。这群用户的需求,像这款产品一样「独特」。
这需要华为继续深度开发大屏幕的潜力,例如多任务能力,在文档处理协同办公这些方面,做出一些更有特色的功能,以及优化整体使用体验。
——究其根本,华为需要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即便在一款足够「独特」「极端」的硬件产品上,仍然做出能被大众所认可的软硬件功能和体验。
这次全新推出的 M-Pen 3,也能看出华为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朝着批注、笔记这些方向深耕,甚至还带来了美术创作的潜力。
越来越丰富的场景,越来越强大的能力,越来越亲民的价格,华为 Mate XTs 不是一款「颠覆性」的产品,但它在 Mate XT 打开的未来之路上,向前又踏出了一个坚实的脚印。
附上华为 Mate XTs 详细参数:
- 麒麟 9020 处理器,HarmonyOS 5.1 系统
- 搭载 10.2 英寸 OLED 3K 三折屏,支持 1-90Hz LTPO 刷新率,1-1800nits 亮度
- 5000 万像素 F1.4-F4.0 十档物理可变光圈主摄,4000 万像素 F2.2 光圈超广角摄像头,1200 万像素 5.5 倍光学变焦潜望式长焦摄像头,150 万多光谱通道红枫原色摄像头,前置 800 万像素摄像头
- 5600mAh 电池,支持 66W 有线快充 + 50W 无线快充
- 支持天通卫星通信、第二代灵犀通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新学期,新气象:正版软件 & 付费栏目限时优惠
[送码] 为了让「删照片」从枯燥变得好玩,我做了《去留》这款 app
苹果自研 AI 搜索曝光:核心团队大流失后,要把「灵魂」交给 Google
我已经算不清,苹果第几次承诺要让 Siri 变得更聪明了。不过,这回看起来苹果是真上心了。
据彭博社今天凌晨报道,苹果内部正在研发一套代号为 World Knowledge Answers(世界知识问答)的 AI 搜索引擎,准备整合进 Siri 里头。
而且不只是 Siri,Safari 浏览器和 Spotlight 功能以后也都要用上这套技术。
高管们给这个项目起了个挺唬人的名字——「答案引擎」,预计明年春天就要和 Siri 的重大升级一起发布。
说白了,传统搜索引擎主要是给「链接」,靠用户自己点开。
而苹果是要让 Siri 不仅具备全网搜索能力,同时跟 ChatGPT、Google 的 AI 概览一个路数,直接整合文字、图片、视频和本地信息,还配个 AI 总结系统。
据消息人士称,支撑新版 Siri 的底层技术,部分可能来自苹果的老合作伙伴 Google。
两家公司本周达成了正式协议,苹果将评估并测试 Google 开发的 AI 模型来增强 Siri。
要知道,Google 每年给苹果 200 亿美元,就为了让 Google 搜索成为 iPhone 的默认搜索引擎。现在苹果又要用 Google 的 AI 技术,这关系确实有点微妙。
报道中提到,苹果内部给 Siri 的技术改造起了两个代号:Linwood 和 LLM Siri。
负责软件工程的 Craig Federighi 最近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这次升级会超出预期:「这次端到端的 Siri 改造让我们拿到了想要的成果,不仅能兑现之前的承诺,还能带来更大幅度的提升。」
现在有三个团队在推进这个项目:Federighi 的 Siri 团队、John Giannandrea 的 AI 部门,还有 Eddy Cue 的服务团队。连 Vision Pro 负责人 Mike Rockwell 都被调来救火。
另外,苹果还准备完全重构 Siri,预计基于三个核心组件:规划器、搜索系统和总结器。与以往完全自研不同,这次苹果同样开始考虑引入第三方模型,项目代号叫 Glenwood。
目前的方案是用 Google 定制的 Gemini 模型来承担总结器任务,运行在苹果的私有云服务器上。苹果还在评估是否把规划器也交给 Gemini 或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同时,苹果会保留自己的 Apple Foundation Models 来处理用户本地数据,保护隐私。
这里有个小插曲。据说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质量确实比 Gemini 更好,但开价太高——每年超过 15 亿美元,苹果最终选择了更便宜的 Google 方案。
按计划,新版 Siri 会在 iOS 26.4(内部代号 Luck E,最早明年 3 月发布)中上线。iOS 26 会随下周的 iPhone 17 一起预装发布,但不会有重大 AI 新功能。
除了 Siri 升级,苹果还在开发:
- 新的 Siri 界面,明年上半年推出
- 健康 AI 助手,为 2026 年的付费健康订阅服务做准备
- 更强的对话能力,用于未来的家居设备
讲真,现在的 Siri 确实挺尴尬的。
2011 年刚发布时,大家都觉得这是革命性产品,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它反而成了苹果在 AI 领域落后的象征。
目前 Siri 能回答一些基础问题,比如人物介绍、天气预报、电影信息这些,但一遇到复杂问题就抓瞎,经常要依赖 Google 或 ChatGPT 的结果。
选择与 Google 合作的这个时间点也挺巧的。
美国法官刚裁定苹果可以继续和 Google 保持默认搜索合作关系,但苹果服务部门主管 Eddy Cue 之前在庭审中透露了个关键信息:来自苹果设备的 Google 搜索次数开始下降,这是 20 年来第一次。
言外之意是,AI 搜索正在威胁传统搜索引擎。
考虑到这一点,苹果此前还商讨过收购路线。Eddy Cue 和并购负责人 Adrian Perica 曾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和法国 AI初创公司 Mistral。然而,苹果今年夏天认真评估过 Perplexity 的技术,但最终放弃收购,选择推出自家产品。
而在今天,Mistral AI 也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 140 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苹果 AI 团队现在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Foundation Models 团队创始人 Ruoming Pang 今年 7 月跳槽 Meta,拿了超过 2 亿美元的薪酬包,随后约 10 名团队成员跟着离职。
这种「跳槽潮」还在加速。上周甚至又有三位关键研究人员离开,两个加入 OpenAI,一个去了 Anthropic,预计还有更多成员正在观望,寻找新机会。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苹果这次 Siri 大升级确实显得格外迫切。
毕竟看着 ChatGPT、Google AI 这些后来者风生水起,自己的 Siri 还在原地踏步,也说不过去。新版搜索功能如果真能做到宣传的效果,对用户来说肯定是好事。
但关键问题是,苹果能不能真正把这次升级做好?毕竟技术要靠 Google 支持,人才还在不断流失,这样的条件下能做出多颠覆性的产品,还真不好说。
一切有待明年春天见分晓吧。
附上原报道地址: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03/apple-plans-ai-search-engine-for-siri-to-rival-openai-google-siri-talks-advance?srnd=homepage-americas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早报|华为新款三折叠今日发布/罗马仕被起诉追讨 1.36 亿元/首款折叠屏 iPhone 或采用屏下摄像头

华为新款三折叠 Mate XTs 今日发布
我国科学家研发太空洗衣机方案
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出货量暴涨,中国品牌出海成绩亮眼
Nano Banana 官方提示词公布:六大最佳玩法
奥迪方向盘或从超百款减至 3 款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上新,综合能力获第一
Google 垄断案裁定公布:无需出售 Chrome
Plaud CEO:未来十年,人人都有一个可穿戴 AI 设备
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出货量或达千万台
罗马仕被起诉追讨 1.36 亿元

华为新款三折叠 Mate XTs 今日发布
今日,华为将于 14:30 举行「华为 Mate XTs 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届时将发布新一代三折叠 Mate XTs、华为 MatePad Mini 等产品。
从公布的信息显示,Mate XTs 依旧采用内外弯折的结构,延续了上一代的设计思路。而从余承东后续发布的预告视频来看,今年的 Mate XTs 将新增白色配色,并可能支持配套手写笔,可直接在屏幕上完成书写。
据了解,华为于去年 9 月推出了首款量产三折叠手机 Mate XT,该机器的单折形态屏幕尺寸为 6.4 英寸,双折形态为 7.9 英寸,而三折全面展开为 10.2 英寸,搭载 5600mAh 电池,支持 66W 有线快充和 50W 无线快充,重量为 298 克,售价为 19999 元。
根据 IDC 中国数据,2025 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12.6%。在这片快速扩张的市场中,华为占据 75% 市场份额,累计出货量突破 1000 万台,稳居第一。另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消息,2025 年第 2 季度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中,华为凭借着 45% 的市场傲视群雄。
备受期待的华为 MatePad Mini 也将在发布会上公布。从公布的图片来看,MatePad Mini 将采用 MatePad 家族式后盖设计,配备圆形后置相机模组;新机正面将配备一块四窄边直屏,采用竖向右上角挖孔前置摄像头设计。
同时,华为官方还表示 MatePad Mini 还是一款「大手机」产品,并在图中展示出了平板通话的相关界面,新机将支持插卡使用。
另据《财联社》此前报道,华为推出支持 eSIM 的新款三折叠手机,有望成为国内首款商用 eSIM 的智能手机。报道透露,从产业界人士了解到,华为确实有相关计划。而后续发布的华为 Mate 80 系列,可能也将有一款机型支持 eSIM。

我国科学家研发太空洗衣机方案
据 IT 之家援引《南华早报》消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等机构研发出了一款利用超声波雾化和臭氧清洗衣物的太空洗衣机方案,有望将空间站任务所携带的衣物重量减少 60% 以上,同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空间科学学报》学术期刊。
据介绍,这款洗衣机可解决宇航员在太空中无法清洗衣服的长期困扰,由于传统洗衣机所耗费的水资源较高,且往空间站运送水的成本过于高昂,空间站上的水资源大多都需要循环利用,目前宇航员只能把衣服穿到脏为止,然后将脏衣服作为太空垃圾丢弃。
而太空洗衣机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其形态类似立方体,比登机箱略大,重 12kg,采用全密闭设计,洗一次衣服耗时 30 分钟,每次可清洗 800g 重的衣物。
清洗过程中,洗衣机首先将 400 毫升的水超声波雾化成超细水雾,打满衣物;随后通过紫外线产生臭氧,对衣物进行杀菌;最后利用热空气分解残余臭氧,同时烘干衣物。
在模拟实验中,这台洗衣机可实现 99.9% 的杀菌率,衣物在清洗后可穿 5 次,同时洗衣过程中无需使用洗涤剂,可保障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运作正常。
研究团队表示,如果这一概念得以实现,宇航员将能够在太空中清洗衣物,从而使每次长期空间站任务所携带的衣物重量减少 60%,他们下一步将制作这款洗衣机的原型机,进一步验证其工作效果。
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出货量暴涨,中国品牌出海成绩亮眼
9 月 3 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 年第二季度》显示:
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 1535.2 万台,同比增长 33%,显示出品类强劲的市场需求。中国厂商在欧美主流市场的竞争持续升级,正通过技术、渠道等优势争夺更多市场份额,推动全球竞争格局重构。
其中,2025 上半年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中,扫地机器人出货占到整体市场的 73.4%,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头部厂商以扫地机器人厂商为主。
2025 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累计出货量达 1126.3 万台,同比增长 16.5%,市场规模稳步扩容。IDC 预计,2025 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 3210 万台,同比增长 28.2%,到 2028 年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26%。
具体来看,上半年全球前五名厂商合计占据 64.8%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石头科技、科沃斯、追觅、小米、Irobot。
据 IDC 定义,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包含在家庭室内自主执行地面清洁、门窗擦拭等家务任务;在室外家庭环境中自主执行草坪、泳池等家庭庭院内设施清洁管理的机器人产品。需具备自主移动、避障等功能,支持远程操作等交互方式。当前包括扫地机器人、泳池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五个品类。
Nano Banana 官方提示词公布:六大最佳玩法
昨日,Google AI Studio 公布了旗下热门图像生成模型 Nano Banana 的官方提示词及使用教程。
点击查看:Nano Banana 官方提示词来了,六大最佳玩法,告别邪修直接抄作业
这份指南提供了创建照片一样的真实场景、风格化的插图与贴纸、准确的文字渲染、商业产品用图、极简构图、以及漫画和故事板六种方案,其对应的模板提示词。
这些提示词能够充分发挥 nano banana 的潜力,关键在于遵循了这一有效提示词基本原则。
描述场景,而不仅仅是列出关键词。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度语言理解能力。相比简单的、零散的词语列表,一个叙事性、描述性的段落,几乎总是能产生更好、更连贯的图像。
另外,我们之前也分享了多个使用 nano banana 进行图片编辑的案例,无一不被它的一致性保持能力所震撼。
nano-banana 小白速通指南:这些邪修玩法太香了,生成3D手办已经过时 | 附提示词
奥迪方向盘或从超百款减至 3 款
据 AutoExpress 报道,奥迪 CEO Gernot Döllner 和首席创意官 Massimo Frascella 接受采访时透露,奥迪旗下的车型未来可能会收紧「个性化」,并努力重塑美学语言与产品结构。
两人通过报道表示,奥迪现在的车型配置过于复杂,配件与选项层出不穷,却未必真正为用户带来附加价值。Frascella 指出:「我们正在思考如何重构这种差异化。关键是要提供附加价值,而不只是为了差异而差异。」
Döllner 进一步指出,当前的产品复杂度已经难以可持续,例如:目前奥迪提供了超过 100 种方向盘版本,而他们认为只需要三到四种即可。通过精简,品牌将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提升品质和识别度上,形成更统一的品牌体验。
昨天,奥迪还发布了 Concept C 概念车,整车造型能看到许多热门轿跑车的影子,比如向「银箭」赛车致敬的奥迪 Rosemeyer。而 Frascella 在介绍这款车的设计理念时说:
我们希望从内到外「将一切简化为本质」来拥抱「彻底的简单」。
相关阅读: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奥迪新概念车 Concept C 想要带你回到千禧年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上新,综合能力获第一
日前,腾讯混元 3D 世界模型系列最新成员 —— HunyuanWorld-Voyager(混元 Voyager)正式发布,号称「业界首个支持原生 3D 重建的超长漫游世界模型」。
该模型聚焦于 AI 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应用扩展,将为虚拟现实、物理仿真、游戏开发等领域提供高保真的 3D 场景漫游能力。
据官方介绍,混元 Voyager 突破了传统视频生成在空间一致性和探索范围上的局限,能够生成长距离、世界一致的漫游场景,支持将视频直接导出为 3D 格式。
混元 Voyager「3D 输入- 3D 输出」的特性,与此前已开源的混元世界模型 1.0 高度适配,可进一步扩展 1.0 模型漫游范围,并可对生成的场景做风格化控制和编辑。混元 Voyager 还可支持视频场景重建、3D 物体纹理生成、视频风格定制化生成、视频深度估计等多种 3D 理解与生成应用。
技术方面,混元 Voyager 首次通过空间与特征结合的方式,支持原生的 3D 记忆和场景重建;在输入端加入 3D 条件保证画面视角精准,输出端直接生成 3D 点云。同时 Voyager 还引入了可扩展的世界缓存机制,基于 1.0 模型生成的初始 3D 点云缓存,将其投影到目标相机视图,为扩散模型提供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型在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发布的世界模型基准测试 WorldScore 上位居综合能力首位,超越现有开源方法,在视频生成和 3D 重建任务中均表现出色。在视频生成和视频 3D 重建两个任务上,Voyager 也均取得更好的结果。
HunyuanWorld-Voyager 现已正式上线,相关技术报告已公开,源代码在 GitHub 和 Hugging Face 上免费开放。
项目主页:https://3d-models.hunyuan.tencent.com/world/
Github:https://github.com/Tencent-Hunyuan/HunyuanWorld-Voyager
Hugging Face:https://huggingface.co/tencent/HunyuanWorld-Voyager
技术报告:https://3d-models.hunyuan.tencent.com/voyager/voyager_en/assets/HYWorld_Voyager.pdf
Google 垄断案裁定公布:无需出售 Chrome
日前,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法官 Amit Mehta 在 Google 搜索垄断案裁决中表示,Google 无需出售其浏览器 Chrome 或操作系统 Android,但必须停止部分排他性协议,并向竞争对手开放搜索数据,以促进市场竞争。
法官在判决中强调,强制拆分 Chrome 或 Android 会带来复杂影响。其指出,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已改变搜索市场格局,使得过度干预不再必要。
此次裁决明确禁止谷歌签订排他性协议,将 Google Search、Chrome、Assistant 和 Gemini 应用设为默认选项,同时要求谷歌向合格竞争对手提供搜索索引及用户互动数据的访问权限,为其开发搜索服务提供基础。
Google 则在官方回应中称,对裁决中的数据共享规定和隐私影响存在担忧,决定将「认真评估」该判决,并计划提起上诉,预计此案可能上诉至最高法院,过程将持续多年。
即梦 AI 上线火山引擎并开放 API 服务
昨日,火山引擎、即梦 AI 正式宣布:
即梦 AI 正式上线火山引擎,面向企业开放 API 服务,涵盖图片生成、视频生成、数字人生成三大类,以及多款即梦 AI 同源前沿模型。
本次共包括「图片创作」「视频创作」「数字人」等各方面,具体来看:
- 图片创作:包括即梦 AI 文生图 3.0、文生图 3.1、图生图 3.0,能够覆盖海报设计、照片生成、图像精准编辑等功能;
- 视频创作:包括即梦 AI 视频 3.0/3.0 Pro,支持专业级可控运镜和 1080P 高清渲染、根据文本指令完成镜头切换等功能;
- 数字人:即梦 AI 数字人从易用性出发,推出音频或视频驱动的单图数字人玩法,用户只需一张图片、一段音频或视频,即可让人物、卡通、虚拟形象瞬间「燃起来」。
Plaud CEO:未来十年,人人都有一个可穿戴 AI 设备
近期,《福布斯》发布了一篇关于 AI 硬件厂商「Plaud」的相关报道,并且 Plaud 创始人许高接受了采访,分享了自己在做硬件以及观望未来的想法。
据报道,自 2023 年以来,Plaud 已向全球销售超过 100 万台 NotePin,每台售价 159 美元 。配合每年 99 美元的 AI 转写订阅服务,Plaud 年度营收达 2.5 亿美元,且保持接近 25% 的毛利率,媲美苹果等科技巨头。
报道指出,现在也越来越多 AI 大厂选择加入「AI 硬件」这条赛道:
- OpenAI 联合苹果前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打造「io」的 AI 硬件品牌,并计划明年推出首款产品;
- 亚马逊收购了一家名为「Bee」的笔记记录设备初创;
- Meta 联合雷朋推出了畅销的 Ray-Ban Meta AI 眼镜,今年还有望推出走量的带屏眼镜「Hypernova」。
在许高看来,AI 硬件也是未来趋势。他认为,未来每个人都会佩戴 AI 可穿戴设备,这将可能成为比智能手机更广泛的普及趋势。但他也坦承,目前仍有怀疑声音认为,未来类似功能可能被智能手机或其他大厂以应用形态集成替代。
在未来十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可穿戴的 AI 设备。
比较有趣的是,报道也提到,Plaud 似乎有自己的「一片领地」:其专注会议记录这一垂直场景,并深挖用户使用体验;若能继续提供差异化、专业化服务,即使大厂进入,也不一定能轻易撼动其市场地位。

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出货量或达千万台
昨日,分析师郭明錤发文透露了更多关于苹果在「折叠屏」领域的进展、未来发展。
郭明錤指出,富士康 GIS(业成)集团将获得苹果折叠屏产品的 UTG(超薄柔性玻璃)后段加工订单,预计 2026 年起开始制作。
而具体来看,苹果预计会在 2026 年和 2028 年分别推出折叠屏 iPhone 和折叠屏 iPad,UTG 也将会成为两款产品的关键零件之一;而 UTG 将会由 GIS 和康宁共同合作负责生产加工。出货后的 UTG 将交由下游切割厂(如蓝思)进行尺寸加工。
结合上述内容,郭明錤还表示,苹果近期上调了折叠屏 iPhone 的出货量:2026 年和 2027 年分别提升至 800-1000 万台和 2000-2500 万台(原计划为 600-800/1000-1500 万台)。另外,折叠屏 iPad 出货量则预计为 50-100 万台。郭明錤解释,因 iPad 屏幕尺寸大,其 UTG 单价要高于 iPhone 所使用的。
今天凌晨,据 9to5Mac 消息,基于摩根大通分析师报告,折叠屏 iPhone 还预计采用屏下前置摄像头技术,有望首次实现无开孔全面屏设计。
据报道,苹果折叠屏 iPhone 内外屏均配备屏下前置摄像头,规格为 24MP。摩根大通指出,因为折叠屏 iPhone 采用侧面指纹解锁(Touch ID)解决方案,因此新机也无需为 Face ID 预留屏幕开孔,从而可以获得一个真正的全面屏显示。
另外,郭明錤还在文中透露了 Vision Air 的更多信息。其表示,苹果预计 2027 年推出 Vision Air,重量减重 40%,售价相较现款 Vision Pro 降低 50%。(Vision Pro 国行价格为 29999 元起)郭明錤还指出,Vision Air 出货量有望在 2027 年达到百万台级别。
ColorOS 16 将于 10 月亮相
昨日,ColorOS 设计总监陈希发文称,ColorOS 16 将在今年 10 月与大家如期见面,并且将会从本月开始预热。
8 月 29 日,陈希曾公布了一段 ColorOS 16 的演示视频,表示「昨天工程师给我掏了个这个,说今年我们不能像去年一样了,要卷点新的,还说我手速不行,要自己操作。」
从陈希公布的演示视频来看,ColorOS 16 的负一屏界面支持完整的开关 App 动画,并且同样支持动态模糊以及打断动画。
陈希还在昨日表示,ColorOS 15 依然会在 9 月月更上持续优化上新。
多款新机快充方案曝光
昨日,博主「数码闲聊站」发文透露了多款联发科天玑 9500/高通骁龙 8 Elite Gen 5 的新机快充方案:
- 小米新旗舰(三款):全系 100W
- 荣耀 Magic 8:90W
- vivo X300 Pro:90W
- OPPO Find X9 Pro:80W
另据「数码闲聊站」此前透露:
- SM8850(骁龙 8 Elite Gen5)现阶段芯片主频为 4.61GHz,拥有 2 颗 4.61GHz 超大核以及 6 颗 3.63GHz 大核,采用 Adreno 840 GPU,频率为 1.2GHz±。
- 天玑 9500:采用台积电 N3p 制程工艺,采用「14.21GHz Travis + 33.50GHz Alto + 4*2.7GHz Gelas」CPU 架构;GPU 为 Mali-G1-Ultra MC12 1MHz±,采用全新微架构,提升光追性能和降低功耗。

罗马仕被起诉追讨 1.36 亿元
据新浪科技消息,日前,上市公司卓翼科技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卓翼智造有限公司(简称「卓翼智造」)收到了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法院(简称「江门法院」)《受理案件通知书》:
江门法院就卓翼智造与江门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中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七千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七千猫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承揽合同纠纷一案已立案受理。
据悉,卓翼科技提出追讨欠付的成品货款 8008 万元,追讨在途订单损失 5500 余万元,此外还有呆滞物料费、停线放空人力损失费等,卓翼科技提出的诉讼请求合计金额为 1.36 亿元。
企查查 App 显示,江门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中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大股东均为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
另据界面新闻援引天眼查信息,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规定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扩展,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行为,被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共计 351 万余元,罚款共计 23 万元,罚没款合计 374 万余元。
处罚事由显示,该公司擅自销售未经强制性认证的电芯;销售其他公司代工生产的未经强制性认证的电芯;在 CCC 证书暂停、撤销期间擅自销售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获证产品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发生变更,未经认证机构重新检测合格即擅自出厂销售。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罗马仕、安克创新等企业相继宣布召回多款充电宝产品,涉及召回数量超 120 万台。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召回原因是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混入金属异物,存在产品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据了解,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是罗马仕充电宝的锂电池供货商之一。
Beats 上架 JENNIE 联名款 Solo 4
昨日,Beats 公布与歌手 JENNIE 联名特别版 Beats Solo 4。
据介绍,特别版 Solo 4 采用 JENNIE 的《Ruby》专辑专属配色 —— Ruby Red,并且耳机两侧配备两款可拆卸红色蝴蝶结;拥有与「Ruby 时代」主题相呼应的同色系便携收纳盒。
值得一提的是,新品还拥有 Beats 首次在 UltraPlush 耳垫上镌刻象征 JENNIE 音乐美学的专属符号,延续其标志性艺术风格。
价格方面,JENNIE 特别版 Beats Solo 4 为 1799 元,将于 9 月 5 日上午 9 点开售。
哈啰强制员工每周一穿文化衫,引发吐槽
日前,哈啰公司近期因要求员工每周一必须穿文化衫一事引发关注。
据悉,哈啰有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哈啰强制穿文化衫,吐槽这件文化衫「真的太丑了」,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说不好看。从其公布的图片显示,文化衫全身为蓝色,印有哈啰标志及白色条状印记,上身效果不佳。
而据鞭牛士报道,关于强制穿工服问题,有法律咨询人士曾回复问题,表示公司可以强制要求员工穿工作服,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遵循法定程序,有权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员工上班穿戴工作服。如果用人单位依法制定了有关上班穿戴工作服的规定,员工应当遵守。但公司在要求员工穿工作服时,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公司不能因为员工不穿工作服而对其进行罚款。

《惊变 28 年》续集「人骨圣殿」首曝预告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丧尸恐怖片《惊变 28 年》的续集《惊变 28 年:人骨圣殿》首曝预告,将于 2026 年 1 月 16 日北美上映。
影片由拉尔夫·费因斯、杰克·奥康奈尔、阿尔菲·威廉姆斯、齐·刘易斯-帕里主演,换由尼娅·达科斯塔执导,故事紧接着《惊变 28 年》:末日丧钟再度敲响,带领观众直视人性毁灭的炼狱,感染者的威胁和幸存人类的邪恶。
《招魂 4》发布新海报
日前,恐怖片《招魂 4》发布新海报,影片将于 9 月 5 日北美上映。
该片故事设定在 1986 年,即《招魂 3》的五年后。沃伦夫妇因艾德经历恶灵事件后突发心脏病,已正式退休,不再从事驱魔工作。他们仍会到大学巡回演讲,但连这类机会也在逐渐减少。一些事件最终还是让他们重返战场。
影片由迈克尔·查韦斯执导,维拉·法梅加、帕特里克·威尔森、泰莎·法米加、本·哈迪、山农·库克、斯蒂芬·考特尔、维多利亚·佩吉·沃特金斯等主演。
漫威新动画剧集《漫威僵尸》公布预告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漫威新动画剧集《漫威僵尸》发布预告,片中「所有的复仇者都死了,然后冲我们来了。」
该剧由 Bryan Andrews 运作、执导,共四集,9 月 24 日 Disney+ 开播,定级 TV-MA(可能含有不适合 17 岁以下未成年人或只适合成年观众收看的内容,会过量地涉及暴力、性和裸露镜头和不雅用语内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半年又亏百亿!但蔚来终于要赚钱了?李斌:还有三款新车
现在有 30%-40% 的潜在用户不买蔚来的车,是因为担心公司会不会倒。如果我们盈利了,这个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蔚来创始人李斌这句异常坦诚的话,或许是理解刚刚发布的 2025 年半年报最好的切入点。
这份财报本身,就呈现了一个充满反差的现实。
一方面,是业务上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二季度,蔚来交付了超过 7.2 万台车,环比增长超过 70%;乐道 L90 与全新 ES8 两款关键车型,都在各自的市场区间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基于此,蔚来给出了一个再创新高的三季度交付指引。
一切看起来都在加速向好。但财报的财务数据揭示了另一层现实:蔚来上半年合计亏损超过 117 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股东权益为负。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蔚来销量增长的势头,与其背后严峻的财务压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此,李斌为蔚来定下的「第四季度实现盈利」这一内部目标,就不仅仅是一个发展期望,更带有了解决现实问题、回应市场疑虑的紧迫性。
月销三万的背后,是蔚来的高效率
要实现第四季度盈利这个目标,前提是必须先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而蔚来在第二季度的表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蔚来通过一系列迅速而有效的调整,在市场上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那么,支撑蔚来在业务层面快速回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拆解其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到,这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市场策略、产品定义和定价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产生的联动效应。
最直接的变化,来自多品牌战略的正式落地。
从第二季度的交付数据构成来看,蔚来品牌交付了约 4.7 万台,而新加入的乐道与萤火虫品牌,合计贡献了约 2.5 万台的销量,占到了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证明了,蔚来通过引入定位更大众化的品牌来扩大用户基盘、提升总体规模的策略是有效的。
当然,这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结果:销量的结构性变化,拉低了整体的平均售价。这也是其营收增幅未能完全跟上交付量增幅的根本原因。
多品牌战略为蔚来拓宽了市场版图,而蔚来在产品策略上的转变,则在乐道 L90 和全新 ES8 这两款车型上有所体现。
乐道 L90 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作为一款纯电大型 SUV,却在被增程和混动车型牢牢占据的细分市场里获得了不错的开局。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蔚来耗时多年铺设的补能网络。当换电站的密度和便利性达到一定阈值后,它让租电卖车,以及 60 度电池这种「大车扛小电池」的方案变得真正可行。
可以说,乐道 L90 的成功,是将一项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转化为了具体的产品竞争力。
而在蔚来主品牌这边,全新 ES8 上演了另一套打法。
相较于前代产品,全新 ES8 在设计上更强调外在的豪华感,同时给出了一个远低于市场预期的售价。这种「产品价值向上、价格门槛向下」的反差,与蔚来长期以来在用户心中积累的高端品牌形象形成了一种化学反应。
当一个被普遍认为是「高端」的品牌,突然推出了一款在核心产品力上不妥协、但价格上更容易「够得着」的旗舰车型时,其对市场的吸引力便被显著放大了。
如果说市场和产品层面的调整,解决了「如何卖得更多」的问题,那么蔚来同步进行的另一项变革,则在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率地增长」。
这种效率的提升,首先体现在成本结构上。
全新 ES8 等新车型之所以能有更灵活的定价空间,并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其背后是 NT3.0 平台在成本控制上开始发挥作用。通过在多款车型上共享自研芯片、高压架构等核心技术,前期的巨额研发投入得以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摊薄。这与蔚来早期车型不计成本地应用前沿技术,在逻辑上已截然不同。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第二季度,蔚来的研发和销售管理费用,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尤其是剔除一次性组织优化开支后的调整后净亏损——环比收窄超过 34%。
这个数字比账面亏损的收窄幅度更能说明其核心业务的运营效率正在改善。这表明,蔚来正从过去那个不计投入、追求体验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一个更注重投入产出比的「运营者」。
这或许正是李斌所强调的核心能力。
蔚来能理解用户需求,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对汽车而言,最终还是产品说了算……(以及)无论研发、供应链、销售体系运营,能否以更高效率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然而,产品和效率的提升,对于当下的蔚来而言,不仅仅是通向长期成功的路径,更是一场应对眼前压力的自救。
盈利之后的新难题
都知道蔚来欠了不少钱,这份半年报最值得关注、也最能解释蔚来为何如此强调盈利紧迫性的地方,藏在资产负债表里。
截至第二季度末,蔚来的总资产约为 1000 亿元,虽然大于总负债 934 亿元,但由于存在高达 77 亿元的夹层权益,最终归属于股东的权益总额仍然为 -11.19 亿元。
通俗地讲,这意味着从会计账簿上看,公司的总负债已经超过了其总资产。
当然,对于一家仍处在高速成长期、且在研发和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巨额前期投入的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蔚来过去数年在换电网络、全球渠道、多品牌研发上的投入,都构成了庞大的负债。当持续的经营亏损不断消耗所有者权益,最终便可能出现负值。
但这背后所反映的财务结构脆弱性,以及对外部融资的强依赖,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这种压力会传导至业务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资本市场的信心,也会微妙地影响供应链伙伴,乃至用户的最终购买决策。
这也让我们得以真正理解文章开篇李斌那句话的重量。所谓「担心公司会不会倒」的潜在用户,他们的担忧,正是这种财务状况在现实中的投射。
蔚来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经营层面。它更像是一次考试,是向资本市场、用户和合作伙伴证明其商业模式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一步。只有实现了这一点,外界的疑虑才能被真正打消。
盈利之后,蔚来也必须面对一系列新课题。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蔚来整个品牌的价格体系,正在被重塑。以全新 ES8 为代表的新车型,用「高价值、低门槛」的打法获得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但也实质上拉低了蔚来旗舰产品的价格锚点。市场对蔚来「高性价比」的预期一旦形成,将会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影响其品牌定位和盈利能力。
对于这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蔚来倒也清楚。
目前的定价对老用户以及他们车的残值是很伤的,但还是要做出对整个公司和整个社区一个对的决定。但蔚来活下去是最重要的,这样蔚来承诺的权益才能有保障。
李斌的这番话,坦诚地揭示了管理层在生存压力下的艰难取舍。这也连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在新旧产品周期的管理上,蔚来需要更加谨慎。
NT3.0 平台的产品凭借更高的效率和竞争力进入市场时,如何安置 ET5t、ES6 这些仍在售、但竞争力已不占优的旧平台产品,将考验蔚来的产品规划智慧。
在这方面,李斌的想法是,继续在高毛利的豪华中大型 SUV 市场上加码,来延续现在蔚来乐道两手抓的刷金币策略。
▲ 乐道 L80
根据蔚来的规划,2026 年将有三款新的中大型 SUV 开启交付,分别是蔚来品牌的旗舰车型 ES9、大五座 SUV ES7,以及乐道品牌的 L80。
与此同时,目前承担销量主力的「5566」车型(ET5、ET5T、ES6、EC6)以及萤火虫品牌,在 2026 年内则完全没有推出全新换代车型的计划。
这意味着,要做到保持走量车型竞争力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老用户造成的伤害,就只能通过发放各种权益来变相降价。这不,蔚来上周就为全系车型标配了 100kWh 的长续航电池包,且价格不变。
无论是产品规划上的聚焦,还是用户权益上的让利,蔚来近期这些腾挪与取舍,实际上都指向了最初的那个信心问题上。
那个李斌口中,悬在近四成潜在用户心里的疑问:蔚来这家公司,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L90 和全新 ES8 的热销,是蔚来在市场上给出的响亮回答。它证明了自己依然能做出让人向往的好产品。但真正能让资产负债表、也让那些仍在观望的用户彻底信服的答案,只可能用第四季度财报上的盈利数字来书写。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派早报:Beats 推出 JENNIE 联名版耳机、微信支持绑定 Steam 帐号等
下周的新 iPhone 要出官方挂绳了?iPod touch:爷青回
临近「科技春晚」,围绕 iPhone 17 的爆料铺天盖地,其中一个很有意思:根据知名消息源 Majin Bu,苹果计划给 iPhone 17 推出一种新配件——手机挂绳。
▲ 图源:Majin Bu
▲ 图片由 AI 生成,不代表实际产品;原爆料指出这款斜挎背绳需安装在保护壳上
都说时尚是个圈,当年被苹果在初代 iPhone 上去掉的手机挂绳,又被苹果自己带回了 iPhone 上。
把 iPhone 17 背在身上
目前市面上的挂绳,可以粗略分成三种:
- 装饰性的挂饰
- 短一点的腕带
- 长一点的背带
▲ 三种手机挂绳
而苹果在做的「Crossbody Strap」,直译过来就是「横跨背带」。
这款挂绳需要配合 iPhone 17 的液态硅胶手机壳和全新「TechWoven」编织手机壳使用,也就是说,iPhone 17 机身本体上依旧是没有挂绳孔的。
这些挂绳配色丰富,并且采用尼龙材料和编织工艺。考虑到 iPhone 17 官方也有硅胶壳,说不定苹果也准备了配套的硅胶挂绳。
▲ Majin Bu
Majin Bu 还指出,这种挂绳内含金属芯,通体具有磁性,能够在平时自己贴合,有点像制糖工厂的贴贴线。
和传统挂绳的环状卡扣不同,这款挂绳的末端也采用磁吸设计,方便用户快速拆卸和装上挂绳。
▲ 左:目前普遍的卡扣式设计挂绳,右:苹果挂绳孔爆料
而目前泄露的 iPhone 17 系列手机壳,底部除了 USB-C 接口和喇叭,两个角落还有额外的孔洞,看起来就是专门为手机挂绳配件准备。
▲ 图源:Majin Bu
▲ 还有全新的「透明」手机壳,图源:Manji Bu
目前还尚不清楚 Crossbody Strap 会以什么方式安装在手机壳上,很可能也是利用磁吸,或者是挂绳孔。
除了 iPhone 17 手机,这款挂绳也可能会用在 AirPods Pro 3 上,前代 AirPods Pro 2 已经自带挂绳孔。
这不是苹果第一次做挂绳。2012 年更新的第五代 iPod touch,换上了彩色皮肤和轻薄设计,明显更有潮流化的趋势,机身背面还有一个「Loop」的金属圆形按钮,专门用来连接挂绳配件。
比起时尚,苹果当时更强调 Loop 的实用性:用户用 iPod touch 拍照和玩游戏时,腕带可以避免设备因为手滑被摔。
但这个设计没能延续,之后的 iPod touch 依旧多彩,只是不再有「Loop」,据悉原因就是因为市场对挂绳的反应冷淡。
有意思的是,在当年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手机都标配挂绳孔的时代,是苹果乔布斯用 iPhone 简约设计成功教育了大众,让我们无比期待未来的产品是一块没有多余元素的「魔法玻璃」,挂绳纯属画蛇添足。
▲ 当年的诺基亚手机基本都带有挂绳孔
不过,时尚真是一次轮回,十多年过去,手机挂绳又再一次火了起来,并且这股热浪还蔓延到了无线耳机上。
手机配件的顶流品牌 Casetify 的 CEO Wesley Ng 表示,品牌的手机挂饰和挂绳配件销量在去年一年实现了显著的两位数增长。
虽然智能手机上依旧没有孔洞,但不管是在电商上随便买的 5 块钱手机壳,还是像 Casetify 这种高端手机壳厂商,产品上大概率都会有一个专门为挂绳设计的孔洞。
除了手机壳,「挂绳片」也火了起来,其实就是在手机背面贴上一块薄片,让手机多出一个额外的孔来穿挂绳,好处就是就算不戴手机壳,手机也能用挂绳。
这次苹果就顺势而为,在 2022 年给 AirPods Pro 2 加上挂绳孔,苹果官网自己也在售卖挂绳。
像这两年大热玩「模块配件」 CMF Phone,官方今年也把挂绳配件安排上了,可以直接拧在手机自带的模块化连接口上,一如当年的 iPod Loop。
▲ 图源:The Verge
而对于面向主流市场的大部分智能手机,产品形态还是更传统和保守,空间紧缩到连SIM 卡槽都快容不下了,很难直接内置挂绳孔;也还有很多人不喜欢挂绳,更喜欢一个一体成型的手机机身。
所以把挂绳孔做在手机壳上,算是一个更两全其美的方案,用户按需购买,还能和手机套组合销售。
归根结底,手机的功能性还是本位,外观和配件只是锦上添花,不能影响一台手机本身的实用体验。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苹果想在国外卖手机背带,免不了一个障碍。一个英国小留同事看我们在摆弄手机背带,轻描淡写地说:
「这放在国外手机肯定会被抢。」
电子产品,还是时尚单品?
所以为啥这么多年过去,手机挂绳这个东西又火起来了?和这几年最火的一个词「OOTD」,也就是 Outfit of The Day(今日穿搭)有关。
打开社交平台,很容易就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冲浪速度很快的中老年人,在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衣着穿搭。
虽然我们都不提倡以貌取人,但在这个讲究情绪价值的时代,衣着打扮不仅是想给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悦纳自己。
而除了衣服裤子鞋子这些传统的衣物,不离手的智能手机,还有无线耳机,自然都是 OOTD 的重要组成。
于是这几年我们看到了一些设计上更突破传统电子设备的新产品,像是喜欢在背板上花心思的 OPPO Reno 系列手机,还有能当耳饰的华为 FreeBuds 「水滴」耳机。
许多数码配件也搭上了 OOTD 的东风,无论是 Casetify 的手机壳,还是 PopSockets 气囊支架,又或者五颜六色可以盘手上的贴贴线——虽然和常规款式相比售价更高,但人们更乐意用这些昂贵的美丽小玩意儿装点自己,更何况它们本来也有实用价值。
至于挂绳,那是在手机壳和气囊支架尚未诞生的功能机时代,人们给自己诺基亚/索尼爱立信/LG 手机装点的配件,顺着现在的潮流文艺复兴。
以前的按键功能机,体积普遍都比较小巧,功能有限存在感也不高,很多时候就被遗忘了,挂绳就能有效减少丢手机的风险。
而在东亚,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年轻女性用户,都特别喜欢在手机上挂一大串配饰和玩具,彰显彼此的个性差异,将其当成随身小饰品。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很适合形容当时以及现在的手机挂绳潮流:手机是每个人最小的策展台。
▲ 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而苹果在做的这个「背带」,则可以说是智能手机时代才诞生的新玩意儿。
现在的智能手机,连 6.3 寸都能被称为「小屏」,不管是攥在手中还是塞进兜里都不方便,背带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平时挂在身上没存在感,要用一抓起来就能够到。
对标 Casetify 和 PopSocket 的其中一家高端手机背带品牌,名字叫 Topologie,其实本来主营户外挎包,手机背带就是为了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能解放人们的双手。
而它又是唯一一种能真正将手机穿在身上的配件,让手机真正变成了一种「OOTD」。
前两年疫情刚刚开放的时候,国内火速掀起了一阵户外热,手机挂绳在当时开始走红,然后凭借时尚吸睛的设计,很快也拿下了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一些明星也自发穿在身上带货,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
还有这几年火起来的小折叠手机,同样也主打外观设计,不少女性用户都喜欢将小折叠手机和背带组合使用,看起来就像背了个口红包。
特别是华为的「阔折叠」手机 Pura X,由于更宽的机身比例,搭配背带完全就变成了一个小包的模样。
这种智能产品成为时尚单品的趋势,背后是一个无奈的事实: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快要接近尽头。
手机迭代进化越来越慢,厂商也很难整更多新活,只能在产品的外观上下功夫;而比起换吸引力淡薄的新手机,用户更想通过装饰旧手机,获取新的情绪价值。
更深层的原因,以智能手机为首的各种智能终端,在物理和心理距离上都越来越贴近我们,甚至成为身体与意识的延伸,一个表达自我的符号,因此我们才会在意它的外观,把它视作衣装的一部分。
这样的趋势只会在未来越来越明显。有望接替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的智能眼镜,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服装配饰。
虽然 Meta CEO 扎克伯格在大众眼中更多以「理工男」形象示人,但他深知智能眼镜时尚属性的重要性。Meta 的智能眼镜,基本都会和传统的时尚眼镜品牌联名,就比如全球最热卖的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首先是眼镜,而眼镜则必须要好看。
▲ 扎克伯格和 Ray-Ban Meta
不管是未来的眼镜还是现在的手机,时尚属性的提升,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整合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很好体现了一种未来产品的理念:最好的科技产品,往往看不到科技的存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奥迪新概念车 Concept C 想要带你回到千禧年
在 TT 和 R8 陆续停产之后,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能在奥迪的产品体系中看到跑车或者敞篷车的身影了。
但奥迪在今天发布的 Concept C 概念车似乎让情况又迎来了转机。
虽然说是概念车,但奥迪方面表示,这辆车已经相当贴近量产状态,当其在 2027 年上市时,除了会增加门把手、传感器和一些细微调整外,正式上路的车型和这辆概念车的区别不会太大。
回到千禧年
目前奥迪还未曾公布新的量产车型究竟会继承 TT 和 R8 中的哪一个名字,但我们似乎能从这台银色车身上看到许多热门轿跑车的影子,比如于 1991 东京车展亮相的 Avus Quattro 概念车、向「银箭」赛车致敬的奥迪 Rosemeyer,乃至捷豹新概念车和新小鹏 P7 上的某些概念和元素。
▲奥迪 Rosemeyer
奥迪首席设计师 Massimo Frascella(马西莫·弗拉塞拉)在介绍这款车的设计理念时说:
我们希望从内到外「将一切简化为本质」来拥抱「彻底的简单」。
这款 Concept C 概念车有很多千禧年前后的奥迪特有的气质。
除了银色的科幻感色彩外,奥迪大幅度的简化了车身线条,只留下了一条肩线贯穿车身,这种设计使得整个概念车像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一整块可以移动的金属,化用大家更熟悉的话来说或许可以是——「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
另一个吸引眼球的部分是概念车的尾部,奥迪取消了新车的后窗,让溜背式车顶直接延续到了车辆尾部,并在其上面设计了百叶窗式的装饰,并隐藏了一个高位刹车灯进去。尺寸巨大的侧分流器和车尾下沿的扩散器则更进一步强化了车辆的科幻感。
在 A 柱和 D 柱之间,奥迪首次设计了由两块面板组成的电动伸缩车顶,奥迪称这样设计是「让车辆保持整体形状的同时,实现敞篷驾驶体验的方案。」
丑爆了的前格栅
仅从尾部和侧面看,这辆新车相当漂亮,4.2 米上的车身搭配 21 寸的轮毂,Concept C 整体的车身轮廓相当性感迷人,但当我们来到车辆正面,这种精致感却被车头莫名其妙的一大块黑色给完全破坏了。
Concept C 不再拥有奥迪在燃油时代标志性的蜂窝状格栅前脸,四环标所在的中央区域被一大块黑色的面板所取代,两侧的进气口四周做了隐藏式的熏黑处理,形状和前灯一样变为了横平竖直的细条。
我其实相当理解 Concept C 作为一辆概念车需要在设计风格和语言上进行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也理解作为一辆纯电车型,Concept C 不再需要大面积的进气格栅来散热,只是哪怕在概念车上,这样的设计也谈不上好看,甚至严重破坏了车辆的美感。
德国本地的汽车媒体毫不客气的将前脸四环标下面的黑色区域称之为「冰箱门」,并且更加激烈的表示:
作为一名奥迪车主,当我看到这个前脸时,我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这根本不是奥迪。
奥迪确实需要认真考虑下,怎么样把那块突兀的黑色格栅变得更好看也与整体更协调一些。
以驾驶员为中心
来到车内,Concept C 内饰的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概念车的内饰语言遵循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和以驾驶员为中心的驾驶舱设计。
整个座舱内的线条以及门把手、空调出风口等组件都遵循了和车身线条一样的横平竖直设计,奥迪放弃了他们通常采用的运动型平底方向盘,选择了一个对称的圆形方向盘,上面所有的功能都有圆柱形的实体按键控制。
同时,奥迪在新概念车上提供了可隐藏的10.4 英寸显示屏,如果需要专注于驾驶,这块屏幕可以被完全收起。
内饰材质上奥迪则大量使用了织物和双色羊毛斜纹布来营造更加环保和极简主义的座舱风格。
奥迪并没有过多透露车辆的动力细节,只是表示其将是一款后轮驱动的全电动车型,基于 800V高压平台打造,概念车车长约 4.6 米,宽约 1.98 米,高约 1.2 米,轴距约 2.5 米。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Concept C 的设计语言将影响奥迪下一代的整个产品线,至少在 2026 年,我们即将在新的入门级电动汽车和新款 RS 性能车型上看到相同的元素。
奥迪近几年一方面加码电动化,一方面不断缩减车系,TT 与 R8 于 2023 年停产却迟迟没有继任者,奔驰和宝马自然很乐意吃下这块市场,除了宝马 Z4 之外,奔驰也于最近发布了新的 CLE 双门 Coupe 车型。
▲ 宝马 Z4
但或许是电动化之路走的并不顺利,以及不想看到老对手们赢得太轻松,奥迪在宣布全面推迟电动化后决定复活 R8,与兰博基尼 Temerario 共享车体结构,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推出双门轿跑和敞篷两种车身形式。
并且在 2026 年,奥迪也将加入 F1 赛事,并开发专属的动力单元。
▲ 奥迪宣布于 2026 年出征 F1
这些消息都相当让人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App+1|无需跳转、深度集成,沉浸式 iOS 翻译工具:Para 翻译
你的防水手机不会永远防水
这是一个稍显湿滑的问题:你会带着手机洗澡吗?
图|The Mirror
在 LCD 时代,这样的场景还是很难想象的。然而伴随着近些年手机防护等级的提升,洗澡的同时带着手机听歌看剧甚至开一把,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了。
无独有偶,当苹果在 2016 年首次为 iPhone 7 加入了防水功能之后,曾经推出过这么一条广告片:
广告片里,比利时跳水老将乔瓦尼·多尔奇马斯科洛(Giovanni Dolcimascolo)伴随着 iPhone 7 Plus 播放的《门德斯:玛卡蕾娜的初恋》从 27 米跳台上一跃而下,溅起的水花落在手机上,波纹伴随着音乐震动起来。
虽然这条广告片展示的是 iPhone 7 Plus 强劲的双扬声器,但苹果没有告诉你的是:这样把手机带到游泳池,万一手机进水了,售后可是不会给你保修的哦。
这样的矛盾,在当下这个旗舰机防水满街走、甚至连折叠屏都能用来打水漂的时候,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事实:
你的防水手机,不可能永远防水。
IP 等级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起电子产品的外部防护,IP 等级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这一套 IPXX 评级,来源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在 1976 年制定的 IEC 60529 标准,旨在为额定电压不超过 72.5 kV 的电气设备提供一套可量化的防护分级系统。
字如其名,IP 等级即 Ingress Protection ——侵入防护等级。这套标准最初是用来区分工业环境中电气设备对于固态异物、液体和人体部位的防护的,但是随着标准的推广和使用场景的泛化,IEC 60529 已经变成了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机械和电子产品的评定标准。
我们常见到的 IP 等级多为 IPXX 样式,比如 IP56、IP68、IP69K 等等。后两位数字中的第一位表示对于固态微粒的防护,数字越大意味着密封性越好、防尘能力越高,后一位数字则是对于日常电子设备更加重要的「防水等级」,1-9 级分别代表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式的防水能力。
对于手机这种使用场景复杂、内部结构紧凑的电子设备来说,防尘与防水等级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屏幕的密封胶既可以防止灰尘进入,也能起到防水效果。在这方面,以索尼和三星为首的日韩厂商毫无疑问是遥遥领先的:
互联网远古记忆:索尼 Z5 Premium 煮火锅
而作为手机行业的后起之秀,折叠屏类别在面世短短两三年之后也攻克了防水这道难关,2021 年发布的三星 Z Fold3 和 Flip3 成为了首款 IPX8 防水的折叠屏手机,今年的荣耀 Magic V5 更是提升到了 IP58/IP59 的级别。
不过对于折叠屏来说,想要达到 6 级的防尘,难度反而比防水要大得多,对于铰链等精密结构的设计要求极高。最终是上周刚刚发布的谷歌 Pixel 10 Pro Fold 拿下桂冠,以 IP68 的等级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尘密」的折叠屏手机。
手机并不像你想的那样防水
这样一圈看下来,连折叠屏都有 IP68 和 IP59 防护等级了,近几年的主流直板旗舰机更是几乎全部支持 IP68 标准,听上去似乎很美好不是吗?
然而这其中的「水」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让手机不像我们期望中那么防尘防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IP 等级的数字与强度不完全是递进的,数字越大不一定代表密闭性更好
- 手机的实际使用场景远比防水试验更复杂,IP 等级评判的是意外防护,而不是手机的设计功能
防静水还是防动水?
由于 IP 等级系统并非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而是一套主要面向电气行业内部的技术标准,因此它的数字系统并不完全是递进的,而是区分了不同的场景——尤其是最关键的防水。
从基于 IEC 60529 的国标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防水等级分为了从 0 到 9 整整十个级别,其中 IPX1/2 为防滴水、IPX3/4/5/6 为防喷水、IPX7/8 为防浸水,IPX9(部分标准中称为 9K)则是防高温高压喷水。
换句话说:一台 IP67、IP68 的手机,它防水能力的评判标准是静止状态下浸没若干时间不会进水,而不是防止有一定流速的喷水,两者对于防水结构设计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放在生活场景中,就是你的 iPhone 不小心滑进洗脸盆里泡一会可能没事,但你要是开水龙头直接冲洗,那就保不齐会有什么地方渗水了:
表面看着没事,实际已经走了有一会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会撞进的第一个误区:IPX6 和 IPX8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防水场景,防水冲和防水泡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台 IP68 的手机不一定能够在 IP66 的环境里活下来。
更何况 IP68 本身还有一个矛盾点:IEC 60529 并没有规定 8 级防水的具体测试条件,而是由设备制造商(手机厂商)和消费者商议确定的,唯一要求就是比 7 级防水(30 分钟 1 米深)的条件「更严酷」即可——
iPhone 16 Pro(上)的测试标准为 6 米 30 分钟,小米 15s Pro(下)则是 1.5 米 30 分钟,两者都达到了 IP68
换句话说,厂商标定的两台 IP68 手机,其测试的标准的水压足足相差四倍。如果用 iPhone 宣称的 6 米 30 分钟测试小米 15s Pro,虽然不一定会当场进水,可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售后就可以顺滑的给你拒保了——
实验室标准防不了生活进水
一旦涉及到拒保,手机厂商标称防尘防水等级的另一个棘手之处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厂商总是宣传防水,但真进水了又不给保修呢?
这背后的争议是一个关乎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标测试、实验室标准等等的庞大话题。但是简单来说,手机厂商宣传防水但进水不保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件事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简单来讲:从法律的角度看,所有手机厂商宣传的点其实都是「我的手机符合 IPXX 标准」,而不是「我的手机防水」,因此任何与 IP 等级评定的实验室条件不相符的环境,其实都不在消费者与厂商的合约范围内。
然而我们生活中需要手机防水的场景,远远比 IP 标准所面临的要复杂得多。就拿两种常见场景举例:戴着智能手表在游泳池或者海边游泳,以及洗澡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旁边听歌,没有任何一种 IP 标准能够同时涵盖这两种情况。
对于游泳来说,目前电子设备为了符合 IP68 的静态防水标准,采用的防水设计大多是防水胶圈 + 半透膜 + 边框胶的组合,对付纯水浸泡的环境的确是绰绰有余。
但是泳池水中的氯会加速这些防水结构的老化,而海水中的金属离子和盐分和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日常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广义上来说,它们又的确都属于我们对于「防水」的期待。
极端派都认为有些太极端了
而洗澡的场景里,即使最新的 IPX9 加入了高温高压喷水的测试,能够防止一部分水蒸气,但 IP 测试是不测长期结果的——你的手机可能在洗澡的那天没什么事,但长时间的潮湿加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仍然可能伤到主板。
更何况上述的所有场景,都是在你的手机没有磕碰、边框完好、结构密合的前提下,以及最重要的——没有老化。
无论是密封胶、半透膜还是主板的防水涂层,在手机这种高频冷热变换、摇晃撞击俱全的使用场景里,能够提供有效防护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年半载之后,机身密封胶条老化,无论后盖鼓包还是屏幕开胶,手机功能不一定受损,但防水肯定是没有了。
当然,这种时候比起防水,还是先担心一下电池比较好
总而言之,手机厂商宣传的 IP 标准是严格的实验室结果,只代表了这台手机交到你手上的那个瞬间是可以防住厂商宣称环境中的水的。
但是面对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防水场景,最后还得是那句话:出嚟威,最紧要戴防水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改款掀背卡罗拉北美上市,推出 FX 特别版,运动实用兼顾
9 月 1 日,丰田在美国市场正式发布了 2026 款卡罗拉 Hatchback,新车售价为 24180 美元起,约合人民币 17.2 万元。
2026 款卡罗拉 Hatchback 继续提供 SE、XSE 两个常规版本,同时首次引入 限量 1600 辆的 FX Edition 特别版。
新车整体设计思路延续了卡罗拉系列的紧凑型定位,在保持实用与可靠性的同时,升级了部分配置。
具体到车辆细节上,新款卡罗拉掀背车外观轮廓圆润饱满,车身线条简洁,整体姿态紧凑且富有动感。前脸采用纤长 LED 大灯,与前翼子板相连;尾部配备扩散式内透镜 LED 尾灯,增强车身宽度感。XSE 车型还增加了 LED 雾灯和镀铬饰条。
新车轮毂提供 16 英寸和 18 英寸两种规格。车身颜色包括蓝魅金属色、橙色(Inferno)、黑色、银色、红色、灰色、白色珍珠以及纯白色,部分车型可选黑色车顶的双色搭配。
FX Edition 特别版虽然基于SE 打造,但换上了黑色后扰流板 和 18 英寸白色轮辋,显得更运动一些。
▲卡罗拉 FX Edition 特别版
新款卡罗拉 Hatchback 的车内空间保持五座布局,座椅和内饰用料则随车型有所差异:
- SE 车型:标配 6 向手动可调主驾、4 向手动副驾座椅,座椅材质为织物,强调性价比。
- XSE 车型:升级为 8 向电动调节主驾座椅,并带有加热功能,更符合日常舒适需求。
- FX Edition 特别版:不仅把主驾升级到 10 向调节,还给副驾也配上了座椅加热,同时换装带有黑橙对比色缝线的运动座椅,还独享了 7 英寸数字仪表盘。
娱乐系统上,新款卡罗拉 Hatchback 全系标配 8 英寸中控屏 + 6 扬声器音响,XSE 还能选装 JBL 8 扬声器音响系统。
此外,丰田的 Toyota Safety Sense 3.0 智驾辅助系统也没有缺席,提供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预碰撞警示等一系列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功能。
动力部分,丰田延续了现款的成熟方案:全系搭载 2.0 升 Dynamic-Force 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 169 马力,匹配 CVT 无级变速箱。
在市场定位上,2026 款卡罗拉 Hatchback 依然瞄准紧凑型两厢车市场。其主要对手无非两位老熟人——本田思域 Hatchback 和马自达 3 。
卡罗拉 Hatchback 虽然不如思域和马 3 具有强烈的运动风格,但其优势在于配置均衡、用车成本低、可靠性高。这次新增的 FX Edition,让它在个性化层面也能满足部分年轻用户的需求。
掀背款的卡罗拉一直未曾引入国内,目前国内的卡罗拉由一汽丰田生产,终端售价在 8-12 万元左右,过去半年共售出了 4.7 万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Smart 宣布将推出双门微型车精灵 #2,神似 1998 年它们造的第一辆车
Smart 品牌于 9 月 2 日宣布将于 2026 年年底推出全新的双门微型车 smart #2。
从官方发布的预告图来看,smart #2 的定位类似于 smart 历史上的第一款车型 smart Fortwo 微型车 ,整车设计较为圆润,车头紧凑呈下溜造型,尾部配备小型扰流板设计。
▲Smart Fortwo
Smart 官方表示,smart #2 目前正处于最终设计与开发阶段,将与旗下其他车型一样,由梅赛德斯-奔驰设计团队操刀设计,基于 smart 内部研发团队专为超紧凑车型打造的全新架构生产,将在中国、欧洲及其他海外市场同步推出。
Smart #2 的技术参数目前仍处于保密状态,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其将是一辆纯电动车型。
另一个无论在海内外都都引起了好奇的问题是,作为一款两门小车,smart #2 究竟要如何定价?
在欧洲市场,即将推出的 3.8 米长的五门掀背车大众 ID.1 的售价大约为 2 万欧元(约合 16.6 万元人民币),smart #2 的售价如果高于此价格估计将很难有市场。
▲ 大众 ID 1 渲染图
在中国市场,卖的最好的两门微型车吉利熊猫和长安糯玉米的售价都在 3-4 万元左右,smart #2 自然不可能将售价下探到这个位置,但更高价位的市场则已经被星愿和海鸥瓜分完毕。
▲ 长安糯玉米
至于为何要推出这款定位相对冷门的 smart #2,smart 团队解释到:
27 年前,首款 smart fortwo 车型风靡全球,成为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标志性车型。我们推出的城市轿车深受全球超过两百万用户的喜爱,成为城市出行解决方案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款全新纯电动车型,作为超紧凑型 A 级车,将融合温暖科技,在初代 smart fortwo 经典车型的核心特质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这标志着 smart 品牌重返其所定义和擅长的细分市场。
解读一下就是——
Smart 之前放弃了小车转而发展传统尺寸的车型,但结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于是转过头来看看还能不能继续在小车市场发光发热。
根据公开数据,smart 目前中国市场在售的共有 3 款车型,近半年来 smart 精灵 #1 售出了 11006 辆,smart 精灵 #3 售出了 2254 辆,smart 精灵 #5 售出了 1170 辆,加起来不到 1.5 万辆。
海外市场的情况则更严峻一点,2024 年 smart 在海外市场销量同比暴跌 33%,仅有 1.49 万辆。
▲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
相对一时的销量不振,更让人忧心的是,在目前的产品体系下,市场甚至看不到 smart 品牌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因此 smart #2、smart 精灵 #6 两款新车和即将在第四季度上市的 smart 精灵 #5 插混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救的手段。
Smart #2 着眼海外,精灵 #5 插混和精灵 #6 则着眼于中国市场。
明年推出的精灵 6 号将是 smart 的下一款新能源车,这款车预计基于吉利 PMA 2+ 平台打造,与极氪的 007 等产品同平台,smart 方面说这辆车将会是迄今为止 smart 品牌「奔驰」含量最高的一辆车。
众所周知,新 smart 是吉利和奔驰在 2019 年共同成立的合资品牌,当时双方以 50:50 的股比成立 smart 品牌全球合资公司,四位高管全部都是中国人。
分工方面,德国奔驰负责 smart 的产品设计、吉利负责研发和生产、smart 合资公司承担销售和研发智能,有别于过去中国合资车企由外方主导产品和技术,中方只负责生产和销售的传统。
▲ smart 精灵#3
而不做 smart 标志性的紧凑级两门车正是当时 smart 作为新合资品牌的最大突破,smart 当时表示说,不做两门车是希望能够更快的从小众市场迈入主流市场,也希望能够扩充品牌标签。初入中国市场时,smart 正好覆盖了奔驰留下的 15-30 万元的豪华品牌入门价位市场。
奔驰和吉利当时也对 smart 相当宽容,比如国内售卖的 smart 精灵系列会在 B 柱上加一个奔驰的星标,这是全球其他市场都没有的待遇。
但时过境迁,当奔驰和吉利都在纯电动这个品类中完成了技术积累和市场认知,smart 品牌在双方的价值体系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成了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至少现在看来,smart 摆脱自己「大玩具」标签的尝试,并不顺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看什么·特别篇 | 看完阅兵看历史:影视作品中的战争岁月
AI 是不是让我们更不自由了?
最近上映的《捕风捉影》是成龙近十年来的最佳电影,虽然是个翻拍的爽片,但也加入了非常时髦的 AI 元素,比如警方开始使用超级 AI 作为抓捕行动指挥,电影开头的桥段就是警方长官没有采用 AI 建议转由自己决策,导致罪犯逃脱。
虽然后面的结局是成龙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警察,加上一定的 AI 辅助最终将犯人绳之以法,但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人,该不该听 AI 的指挥?如果事事都听 AI 的,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GEO,与 AI 信徒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优化)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但并不难理解,与之对应的是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
我们在使用 Google 或者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时候,显示出来的链接大概会受 3 个方面的影响:搜索引擎自己的算法规则,链接内容有无根据规则进行相应优化使自己排名靠前(即 SEO),用户在搜索引擎那里的用户画像。
当 DeepSeek 等 AI 工具也承担起了部分搜索任务之后,搜索结果产生的就不再是一个个需要点击的链接,而是看上去笃定的直接答案。
比如我在 Google 搜索「中国最好的 5 家科技媒体是哪些」的时候,它只会给我一堆链接,排名榜首的链接还是一个不知名机构评选的 2017 年十大科技媒体,其中排名榜首的「砍柴网」已经停更。
我问 ChatGPT 的时候,它就会直接告诉我答案和理由。
这个时候,如果哪家友媒看到这个结果发现自己没上榜,想必会有点不服气,一边暗骂 ChatGPT 不懂科技也不懂媒体,一边可能在思考,如何影响 ChatGPT,让它接受自己的优秀。
当然,这个结果意义并不大,因为几乎没多少人会给 ChatGPT 提这样的问题。不过,按照当下 ChatGPT、Perplexity 以及 DeepSeek 等 AI 工具的渗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追问更多的问题:
- 给我推荐一款物美价廉,性能出众,续航持久,坚固耐摔的手机。
- 某某企业给我发了 offer,这家企业口碑如何,值得去吗?
- 我今年湖北文科高考 567 分,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就业?
就像今年 6 月,阿里和夸克和腾讯的元宝,都针对高考志愿填报做了相应的 AI 工具以及大量的宣传。
此时,手机厂商为了卖手机,企业为了雇主形象,大学为了招生率,都有对 AI 工具生成结果进行优化的动机,GEO 就应运而生。
元力科技 GEO 事业部总经理 Claire 告诉爱范儿:
正是因为大模型通过推理和语义理解去生成结果,呈现出了非商业化的特征,所以用户普遍会认为 AI 工具给出的答案更客观,更中立可信。
同时,如果一些品牌和产品被 AI 答案引用,那么用户的心智渗透相对来说会更隐性以及更高效。
简言之,GEO 就是一个营销领域的富矿。
艾加营销集团元力科技首席战略官 Frank 说:
预计今年年底 ChatGPT 等 AI 搜索能占到传统搜索流量的 10% 左右,明年预估是 25%,乐观估计到 2028 年的话,AI 搜索和传统搜索流量各 50%,最保守估计也是 2030 年到这个比例。
现在国内 SEO 市场的规模大概是 180 亿人民币,全球是 800 亿美元的市场,如果仅从流量比例来倒推的话,长期看 GEO 市场也会是四五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但 Frank 对 GEO 的看法并不停留在与 SEO 并列和对比的层面上:
SEO 实际上是在传统的数字营销里面非常细分,完全是一个工具化的东西,但行业里对 GEO 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工具层面,它能够在 AI 时代里重构营销范式,尤其是重构品牌的认知度和可见度,重塑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从而打通完整的消费链路。
所以最近包括红杉,英伟达创投,A16Z 都在给 GEO 初创公司进行投资。
因为原来的品牌是面向人的,两点一线的沟通,现在变成了人和品牌之间,多了一个 AI 大模型代表的伙伴、助手或者秘书这样的角色。所以品牌不仅要影响人,也要去影响 AI。
相比于 SEO 规则和方法论的明确,实际上因为大模型是个黑盒子的缘故,GEO 目前还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规则也相对模糊,Claire 说:
大模型存在不确定性,不意味着结果无法被优化。如果我们掌握了 AI 工具的内容偏好和优化规则的话,是能够显著提升品牌内容被 AI 收录和引用的概率。
特别是内容要从用户的意图出发,用更贴近自然语言的形式构建内容,而不能是 SEO 时代的关键词堆砌。
比方说我们要把握用户提问背后的真实意图,再进行品牌核心内容的语义覆盖和场景适配,持续给AI喂养真实的、高质量的内容,才能更容易让 AI 理解品牌到底好在哪里、并愿意在合适的问题场景下去引用或主动生成品牌相关的内容。对于品牌来说,AI 认知的建设是个长期工程。
AI 喜欢阅读的内容普遍有四个核心特点:一是要有权威性和高可信度,比如行业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和有影响力的榜单等等;第二是数据化、客观性的内容;第三是结构化、多模态内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语义相关性,确保与用户真实意图具有高匹配度。
同时,不同AI工具的信源抓取偏好也不同,选择高权重渠道进行投放,也能提高品牌被AI「看见」 的可能性。
相比于 SEO 依靠「关键词密度和反向链接数量」的玩法,Claire 和 Frank 都更倾向于相信 AI 大模型的选择。
用 Frank 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被 AI 大模型信赖的内容,才会被消费者信赖。这是因为大模型选择内容有一个 EAT 原则(Experience/Expertise 专业性、Authoritativeness 权威性、Trustworthiness 可信性)。
更关键的问题是,AI 的进化速度相当快,哪怕是被群嘲的 GPT-5 被认为体验不佳,但背后重要的幻觉率下降了一个量级,它看起来不够友好和高情商,但确实可信更多。
现在人们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不会仔细辨别其中的 SEO 痕迹,无论知晓这个工具与否,辨别的行为是无意义的,当 GEO 闯入 AI 工具的时候亦是如此。
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类自主性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
AI 成为了信任的中介,信任才是 GEO 背后的核心资产。
导航,与三体游戏
人类总是高估自己的自主性,常觉自己是自由的。
Waze 是导航领域的先驱,其原理是社群用户上报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包括其他的交通道路信息,甚至是交警信息等等,来给整个 Waze 的用户提供导航,规避拥堵,躲避交警等信息。
这套逻辑现在已经被诸多地图导航应用所采用,但在十多年前,基于海量用户的众包模式显得相当新锐,在智能手机早期阶段,这样一个 LBS 的服务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在 2013 年,Google 收购了 Waze。
在这种模式下,万千用户贡献自己信息,以点滴之力汇聚成数据洪流,又变成导航信息。
问题来了,当 Waze 提示用户左拐回家不会拥堵,但用户自己觉得直行更快的时候,谁对的概率大?
一般是 Waze 正确,因为它掌握了更高维度的信息,在以上帝视角看整个地图。
接着,《未来简史》里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假设因为 Waze 实在太好用,所有驾车人都开始使用。再假设今天一号公路大堵车,而备选的二号公路车流相对顺畅。如果 Waze 只是让大家都知道二号公路顺畅,所有驾车人就会一窝蜂开向二号公路,最后又全堵在一起。
那么 Waze 会不会向一半的用户推送二号公路更顺畅的信息,分流一半的用户过去,但同时向另一半的用户隐瞒这个信息?
从效率最优和体验最优的角度来看,这也会发生。
在一个导航应用面前,人类所谓的自主性其实是个泡沫,人类贡献信息铸就一个数据上帝,然后又听从这个数据上帝的指挥。每个想逆其道而行之的人,都会被拥堵制裁。
▲ 电视剧《三体》还原了「人列计算机」
科幻小说《三体》里有一个更为极端的场景,在小说里面有一个虚拟的游戏叫《三体游戏》,玩家需要解出三体运动的答案,虚拟的冯·诺依曼找到了虚拟的秦始皇,秦始皇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召集 3000 万名士兵,通过每个士兵举旗的方式模拟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组成了一个人列计算机。
这个时候,3000 万名士兵,就相当于 3000 万个晶体管,当他们听从指挥的时候,哪怕是在秦朝的背景下,也能展现出当代计算机般的运算能力。
虽然「算法」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美好,但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不听算法言,吃亏在眼前。
就好像打车应用一般情况下不会用显性的惩罚去约束司机,但评分较低的司机获得优质订单的概率会更小一样,算法的大手就像佛祖的五指山。
而哪怕是对自己车技再自信的人也会承认,如果算力和传感器继续发展,人类把所有的驾驶行为都交给 AI,那么车祸率和拥堵率都会大大下降。
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承认 AI 可以是某个社会领域更好的解法的阶段,人类最好甘愿服从算法,为算法贡献数据,但不少人还在对 AI 是不是个人更好解法存在怀疑。
元力科技首席战略官 Frank 在采访里提了一个例子,现在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相当于 17 世纪一名伦敦市民一整年的信息获取量。
而现在摆在当代人眼前的信息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一天看 16 个小时的报纸,一天摄入的信息是几百年前伦敦市民一辈子摄入的信息。
但人类的进化速度完全没法跟上信息爆炸的速度,这个时候 AI 也可以成为个人的解法。
按照这个角度看,ChatGPT 这种也只是比较初级的信息处理方式,诸如能帮助用户完成一定任务的 AI Agent 智能体最近进展不错,包括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 也被认为极有可能实现。
信息和人的关系,与信息的数量和密度息息相关,书籍时代,人们修《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方便自主检索,这已然是人类面对海量信息催生出来的便捷信息处理方法。
搜索行为与之神似,信息进一步爆炸之后,基于用户画像的标签算法进一步帮人类过滤和筛选信息,形成高效信息匹配与所谓「信息茧房」的双刃剑,从 ChatGPT 这样的 AI 工具,到初见雏形的 AI Agent,其实人类在此之中处理信息的效率一步步提升,同时自身需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少。
前面说到的 GEO 等等,不过是这种人类处理信息行为迁徙里的一些伴奏。
感官,与人类的自由意志
且不说 AI 取代人类工作这样的话题,光是看看我们在使用 AI 工具得到的结果可能被 GEO 优化过,导航明明有更畅通的道路却不提供给我,服从算法的调剂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实现自我更大的价值这些结论,就仿佛人文主义正在向 AI 投降,自由意志已被算法枪毙。
不过有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说人类的容错率大得惊人?因为人类的主线任务其实就是搞到每天 2000 大卡的热量,再找一个保证热量不流失的地方,其他所有的都是支线任务。
在采访机械外骨骼创业企业 HyperShell 创始人的时候,其创始人说:
用不同的技术去增强人类本身,一定是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演进阶段,这趋势我觉得是正确的,只是技术类型有很多,AI 也是一种对人的增强,只是它增强的是人的脑力,人的信息获取能力还有逻辑推导能力。
人类增强这件事是未来 10 年,20 年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我们在做的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细小的分支。外骨骼其实就是人和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介质,可输入,可编程,可数字化,它要实现的就是我们在物理世界的增强现实,来实现人的自由意志。
像钢铁侠那样的装甲和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可以想象,也可以触及的。
《未来简史》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代人类的感官体验和心理状态异常狭隘。
感官体验上,人类只能见到波长在 400 纳米到 70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也就是人类视角的可见光,但皮皮虾拥有 16 种视锥细胞,能看到紫外线、红外线,甚至于偏振光,这个世界对于皮皮虾来说更为多彩绚烂。
但只有 3 种视锥细胞的我们还没法体验皮皮虾的视觉,就像听觉上蝙蝠可以听到人类意义上的超声波从而避障,但人类却充耳不闻一样。
不光是我们无法拥有其他动物的感官体验,远古时期人类可以通过嗅觉来感知他人情绪,古部落在争论是否要和隔壁部落开战时,只需要通过气味就能知道大家的想法,因为在鼓舞和恐惧等情绪下,人类会散发不同的气味。不过由于人类发展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更为重要,人类的这种嗅觉能力退化殆尽。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提到了诸多类似的例子来佐证人类心智状态的愈发狭隘,并且最终指向人类可以利用技术完全控制心智状态,即「人类过往是升级版的大猩猩,未来则是放大版的蚂蚁」。
这个论断和前面说到的 Waze 导航,以及三体游戏里用 3000 万士兵组成计算机一脉相承。
的确如此,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去尝试翼装飞行或者徒手攀岩这种死亡率很高的运动时,佩服和羡慕之余,心里也会评价这是「疯子行为」,另一方面,在死亡边缘徘徊所获得了心智体验,又是极为难得的。
前几年「元宇宙」概念火的时候,主张人类躲进虚拟世界沉迷虚幻享乐的「元宇宙」派和主张开拓真实物理世界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飞船派」一直有争论。
但当下的事实就是,与 AI 浪潮伴生的,还有「具身智能」,「脑机接口」以及「人类增强」等等,虽然物理世界的进化速度慢于代码构筑的世界,但以人类之多样性和求知探索欲,「元宇宙派」和「飞船派」当然是各有拥趸乃至融合共生的,就像如今智能汽车领域,代码和机械一样重要。
我们并非时时刻刻都坐在车上接受导航的指引,也不是科幻小说里单一场景的举旗小兵,以超然之上的上帝视角看,人类确如蝼蚁,而在平视角度看,周围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戴着内置 AI Agent 的智能眼镜,身穿提供数百马力的机械外骨骼,那我们就是可以上天遁地,时时刻刻都能翼装飞行徒手攀岩并且不惧死亡威胁的钢铁侠。
或者更疯狂一点,技术能够让我们也能体验皮皮虾的视觉,蝙蝠的听觉。
也恰好是今天,特斯拉公布了他们的《宏图计划第四篇章》。与以往聚焦汽车或能源产品的蓝图不同,特斯拉这次描绘了一个更遥远、也更理想化的终点:一个由 AI 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的社会。是的,特斯拉的战略重心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转向了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
这起码意味着,由 AI 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的社会实践进入到了工程阶段,而不是科幻描述阶段。
也许我们被迫了许多,但自由意志依然存在,并比以往更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Apple 发布会前瞻:全新设计、超薄机型…… 新 iPhone 还有哪些看点?
早报|苹果首席机器人研究员被 Meta 挖走/iPhone 17 Ai r国行有望支持 eSIM/微信撤回聊天发 Live 图功能灰测

全球 6G 更近一步:标准化工作启动
iPhone 17 Air 国行被曝支持 eSIM,微博 CEO 转发
蔚来二季度交付大增,明年将是产品大年
Anthropic 完成新融资,估值冲上 1830 亿美元
smart 宣布「复活」两座车型
小米汽车公布车辆快速安检专利
苹果首席机器人研究员被 Meta 挖走
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正式进入试运营
《Wired》:未来不再编程,而是训练计算机
微信撤回聊天发 Live 图功能灰测
OPPO 周意保否认网传 Find X9 外观图
儿童指纹水杯霸榜热销榜

全球 6G 更近一步:标准化工作启动
据人民邮电报消息,8 月 25 日至 29 日,3GPP 第一次 6G 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
据悉,这场会议标志着 3GPP 正式启动 6G 无线接入网的标准化研究,17 家全球主流科技企业提交的 19 篇相关提案,让 6G 从「概念探索」迈入「技术攻坚」的实质阶段。
本次会议围绕 6G 技术落地的核心需求,设置了两大与近场技术紧密相关的议程:
- 其一为 6G 专题议程,聚焦 6G 无线接入(6GR)空口的基础设计:明确 6GR 空口的整体技术框架、敲定空口评估假设的核心维度;
- 其二是 3GPP 信道模型修订,针对 7-24GHz 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参数进行优化。
报道提到,从 17 家企业的提案来看,全球产业界已形成「聚焦痛点、各有侧重」的技术探索方向:
- 华为与海思联合提案直接锚定频段协议,明确提及 7-24GHz 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适配需求,为高频段近场通信提供协议层面的参考依据;
- 中兴与盛科则在评估体系上发力,建议将 TR 38.901 中的近场信道模型纳入 6GR 评估,并将近场通信列为 6G 初期(Day-1)多天线技术的核心方案之一;
- 小米在提案中提出「细粒度波束管理」思路,建议为近场用户设计专用码本,同时推动 FR3(第三频段)信道建模纳入近场特性;vivo 强调「空间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认为这是提升 6G 频谱效率的关键;OPPO 进一步明确 FR3 应成为 6GR 新评估场景,需重点测试大规模 MIMO 与近场技术的协同效果;
- 英伟达聚焦大规模 MIMO(mMIMO)增强,建议研究近场与远场用户的分布切换机制,并优化参考信号设计以适配「距离-角度」的相互依赖性;
- 苹果针对 7GHz 频段提出差异化建模思路——近场 MIMO 设计需考虑球面波传播,远场则可灵活选择;
- 高通则强调「场景适配」原则,认为远场模型仍是基线,近场模型需结合实际部署需求启用。

iPhone 17 Air 国行被曝支持 eSIM,微博 CEO 转发
近日,博主「Chills 牙牙」发文称,其从中国联通相关人士获悉,公司总部已经下发消息,要对苹果 eSIM 项目做业务支撑。
从其透露的信息显示,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Air 将有望支持国行 eSIM 服务,但无法确定是否能够首发国行手机 eSIM 服务。
而在昨晚,新浪微博 CEO 王高飞(来去之间)转发相关内容并打上「每天转个广告」话题。
另据我们查询《中国联通 5G AI 终端白皮书(2025 年度)》发现,书中有明确的「eSIM 要求」。具体来看,书中强调,支持 eSIM 的 5G 手机需基于国内业务场景需求,预装信通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任一通用的 eSIM 证书。
在业务功能层面,需全面覆盖开户、转移、补换卡、销户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安全功能方面,应具备双向机卡锁定、跨境写卡禁用、地理位置精准校验及终端信息加密上报等能力。
今年,我们曾多次捕捉到联通上线 eSIM 相关业务的页面信息:
- 3 月底,中国联通 eSIM 专区的 iPhone 专用 eSIM 页面悄悄上线,页面中显示了为 iPhone 办理 eSIM 独立号码的申请流程,该号码将能够直接使用流量上网。
- 7 月,中国联通上线了「eSIM 手机商用试验」的相关开通页面,并提到「首次办理本业务的用户需通过线下渠道办理。」
另外,据新浪科技消息,摩根大通现已公布苹果 iPhone 17 系列手机定价分析,相对于此前其他调研机构「普涨」分析,摩根大通对于 iPhone 17 的定价预测显得较为乐观。摩根大通预测定价如下:
- iPhone 17:7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5704 元)
- iPhone 17 Air:899-949 美元(约合人民币 6418 – 6775 元)
- iPhone 17 Pro:10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7846 元)
- iPhone 17 Pro Max:11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8560 元)
蔚来二季度交付大增,明年将是产品大年
昨天,蔚来汽车正式公布了其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具体来看:
该季度其总交付 72056 辆,同比增长 25.6%,环比增长 71.2%;营收达 190.1 亿元,同比增长 9%,环比增长 57.9%;综合毛利率为 10%,环比显著提升;现金储备 272 亿元。
蔚来表示,预计今年三季度交付将达到 8.7-9.1 万台,营收达 218.1-228.8 亿元。
据晚点 Auto 报道昨晚蔚来 2025 年二季度业绩会消息,蔚来管理层的信心主要来自两款核心新品,全新蔚来 ES8 和乐道 L90。
蔚来 CEO 李斌说,公司产能必须优先保障这两款车型,甚至将原定的 L60 产能转移至 L90。规划显示,L90 在 10 月将达到月产 1.5 万辆,ES8 在 12 月也将提升至 1.5 万辆。蔚来四季度目标是实现月均交付 5 万辆。
在产能紧张背景下,蔚来将四季度三大品牌的合计产能目标设为 5.6 万辆:蔚来品牌 2.5 万辆、乐道 2.5 万辆、萤火虫 6000 辆。原定今年投放的 L80 交付则被推迟,在有限的资源(包括产能、供应链和营销精力)下,蔚来在产品线的广度和核心产品的深度上优先选择后者。
管理层预计明年会是产品大年,已经预告了六座 SUV ES9、大五座 SUV ES7 以及乐道 L80 会在明年交付。
另外,李斌还透露,公司整车毛利率保持稳健,其他业务毛利率实现显著突破。通过基于基本经营单元机制的全面降本增效举措的落地,成本优化效果显著,二季度经营亏损环比收窄超30%。
Anthropic 完成新融资,估值冲上 1830 亿美元
凌晨,Anthropic 宣布完成 1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928.1 亿元)的 F 轮融资,投后估值直接冲到 18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3065.2 亿元)。
据悉,Anthropic 本次融资由 ICONIQ Capital 领投,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和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共同领投。
同时,Anthropic 还透露,其从 2025 年开始的年化收入达 10 亿美元,仅用 8 个月就突破了 50 亿美元,因此也使得其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
另外,今年 5 月推出的 Claude Code 仅用 3 个月的时间,使用量就增长了 10 被以上,并且目前已产生超过 5 亿美元的年化收入。
OpenAI 收购数据分析平台 Statsig
今天凌晨,OpenAI 宣布收购全球顶级产品开发数据分析平台 Statsig,后者创始人兼 CEO Vijaye Raji 将加入 OpenAI 并担任应用部门 CTO。
本次收购完成后,Statsig 的所有成员都会成为 OpenAI 的员工,但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在其西雅图办公室为现有客户提供服务。
据彭博社消息,今年早些时候,Statsig 完成了一轮 1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 11 亿美元。而 OpenAI 也以 1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8.5 亿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并且这也成为了其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之一。
据悉,Statsig 可轻松进行产品 A/B 测试、多变量测试等复杂测试,还能实时分析实验结果,为产品迭代提供依据。
根据其官网公布数据显示,Statsig 每日处理事件多达 1 万亿次,每月有 25 亿独立实验对象,同时能保证 API 和控制台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时间高达 99.99%。
宇树科技宣布四季度提交 IPO 文件
昨日下午,宇树科技在 X 发文称,其预计将在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公司的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宇树方面表示,以 2024 年为例,旗下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组件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占约 65%、30% 和 5%。
其中,约 80% 的四足机器人被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20% 则被用于工业领域,如检查与消防;人形机器人完全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
今年 7 月,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这表明,宇树科技正式启动 IPO。
而据「投中网」消息,按照规划,IPO 辅导至少三个月。对此,宇树将在今年 9-10 月参与辅导考试,10-12 月进行上市综合评估。对此,报道分析称宇树正式登陆科创板「得到明年了」。
网友应聘 CEO 职位,OpenAI 幽默回信拒绝
近期,网友 Ömer Öztok 声称自己给 OpenAI 投了份申请担任 CEO 的简历。在 LinkedIn 上,他用极其中二的文字记录了这次「壮举」:
我放手一搏了。这次,目标更大:OpenAI 的 CEO。显然,用 ChatGPT Agent 替换整个高管团队这件事引起了一些担忧。
虽然结果可想而知,但精彩的来了,Ömer Öztok 还晒出了一封所谓的「官方回信」。而这封回信的内容也十分有趣:
感谢你最近申请担任 OpenAI 的 CEO。虽然你的热情无人能及,但你的申请中有些内容让我们的管理团队感到担忧。
信中提到,Ömer Öztok 的「ChatGPT Agent 换掉整个高管团队(除了自己)」计划被认定为了「世界末日」型现象;而「用 ChatGPT Plus 终身使用权来挖走 Meta,只为了名字收购 Google,并且用自己的推文来训练 GPT-6」,OpenAI 都调侃表示「被法务部认定为‘过于破坏性’」。
相关阅读:「我申请当 OpenAI CEO ,收到了一封拒绝信」
smart 宣布「复活」两座车型
昨日,smart 中国发文宣布,旗下全新两座纯电车型 smart 精灵 2 号(smart #2)将于 2026 年问世。
相关阅读:smart 宣布将推出双门微型车精灵 #2,神似 1998 年它们造的第一辆车
据 smart 介绍,新车将以曾经的经典车型 —— smart fortwo 为基点,保留 fortwo 核心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迭代升级,号称「让 smart 双座汽车焕发新生」。
从官方公布的预告图,smart #2 整车设计较为圆润,车头紧凑呈下溜造型,尾部配备小型扰流板设计。
Smart 官方表示,smart #2 目前正处于最终设计与开发阶段,将与旗下其他车型一样,由梅赛德斯-奔驰设计团队操刀设计,基于 smart 内部研发团队专为超紧凑车型打造的全新架构生产,将在中国、欧洲及其他海外市场同步推出。
据悉,smart 首款车型于 1998 年正式问世,后续的 fortwo 持续更新到 2019 年。
马斯克发布终极 AI 计划:人形机器人是主力
昨天,特斯拉公布了他们的《宏图计划第四篇章》。与以往聚焦汽车或能源产品的蓝图不同,特斯拉这次描绘了一个更遥远、也更理想化的终点:
一个由 AI 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的社会。
CEO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 80% 的价值,将来自 Optimus(人形机器人)。
相关阅读:马斯克终极 AI 计划发布!机器人替你打工,人人躺平拿高薪,这饼香吗
相较于前面三篇章,最新的第四篇章没有选择回归到更具体的商业或产品规划,反而将蓝图的尺度再一次放大,从改造全球能源体系,升级到了重塑人类社会本身的生产力结构。
在这份新的蓝图中,人工智能(AI)被提升至驱动一切的底层技术,成为整个系统的大脑;而人形机器人(Optimus),则是负责执行所有生产任务的物理实体。而汽车、储能等特斯拉现有的硬件业务,都将成为其 AI 能力的下游应用场景。
这一切的前提,是机器人本身必须能够被大规模制造。特斯拉认为,通过借鉴汽车行业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快速地大规模生产机器人来替代人类劳动力,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由机器驱动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
针对「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失业人士何去何从」,马斯克则表示:
未来将实现普遍的高收入(而不仅是基本收入)。每个人都将拥有最好的医疗、食物、住所、交通和其它一切。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富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篇章的宣传视频中,出现了 Cyber SUV 的模型内容。
从露出的部分来看,Cyber SUV 将采用类似 Cybertruck(赛博皮卡)类似的棱角设计,前挡风玻璃依然采用大面积、大倾角设计车身后半部分将采用普通 SUV 的造型,取消了 Cyberturck 的大溜背造型;后车窗线向上挑高。
小米汽车公布车辆快速安检专利
昨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一项名为「车辆安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20580878A」。
据介绍,该专利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来看,在车辆当前位置与安检点所在位置间的距离值位于预设范围内、且车辆朝向安检点行驶的情况下:
- 首先获取车辆当前的车辆信息、车辆内当前的人员信息及物品信息;
- 然后将车辆信息、人员信息及物品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 最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安检结果。
专利旨在「提高了车辆安检效率,为有效避免交通拥堵以及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提供了条件。」
苹果首席机器人研究员被 Meta 挖走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机器人首席研究员 Jian Zhang 已跳槽至 Meta 的机器人工作室「Meta Robotics Studio」。
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还有三名大语言模型(LLM)的研究员 —— John Peebles、Nan Du 和 Zhao Meng 离职,并且已加入其他公司,包括 OpenAI 和 Anthropic。
报道指出,上述研究员都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一员,而该团队在近几周已失去了大约 10 名成员,包括其负责人,该团队也是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平台的核心。
报道还提到,苹果目前正在内部讨论是否更多地依赖外部技术,而不仅仅是自家研发的模型。
据《DigTimes》报道,苹果目前正在加速其制造供应链中自动化和机器人使用的推广。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苹果已经推广了两年的自动化,但其计划从 2025 年开始加强该方面措施的实施。而这一实施也标志着苹果对供应链的战略发生转变 —— 旨在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并且为供应链持续多元化做足准备。
据报道,苹果要求自动化强制覆盖到所有的产品类别,包括 iPhone、iPad、Mac 和 Apple Watch。并且报道还指出,苹果要求供应商自行资助自动化升级,而不是依赖苹果的资金补贴。而这也与此前的苹果有所不同 —— 其此前经常投资于机械、工具,以满足产品的工艺需求。
苹果方面希望,增加机器人的使用能够帮助标准化流程,数字化检验,减少劳动力短缺和政治不稳定的影响,为新供应商实施一致的流程,并减轻当生产越来越多地分散到多个国家时保持一致产品质量的挑战。
智谱推出 GLM 编码套餐,最低 20 元/月
日前,智谱宣布,为进一步降低 AI 编码工具的使用门槛,正式推出限时 Claude Code 专属套餐「GLM Coding Plan」——月费低至 20 元,旨在让更多用户以合理成本使用高质量的代码生成能力。
据悉,「GLM Coding Plan」套餐适用于智谱最新旗舰模型 GLM-4.5 及 GLM-4.5-Air;首期主推 Claude Code,未来将拓展到更多 Coding 工具。
官方介绍,GLM-4.5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接近 Claude Sonnet 4。在多个开源评测中,GLM-4.5 也与国际主流模型保持同等竞争力:
- WebDev Arena:与全球领先模型并列第二;
- SWE-bench Verified:性能优于 Gemini-2.5-Pro 和 GPT-4.1;
- BFCL v4 基准:全球第一,超过 Claude Opus 4.1,成本仅为其 1.5%。
另据智谱构建的 CC-Bench 评测体系结果显示,GLM-4.5 在开源模型中表现优异,尤其在任务完成效果和工具调用可靠性方面。GLM-4.5 在编码性能方面接近 Claude Sonnet 4,但价格仅为后者的 1/7。
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正式进入试运营
日前,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公司 Alef Aeronautics,正式宣布旗下电动飞行汽车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
据 KTVU FOX 2 报道,Alef 目前与半月湾/霍利斯特机场达成协议,允许前者的电动飞行汽车 Model A 与其他类型飞机一起进入运营状态。
Alef 方面称,这次试运营将包括 Model A 的驾驶、垂直起降、前进飞行,以及空中、地面机动。
据悉,Alef Aeronautics 的电动飞行汽车售价约为 30 万美元(折合约 214 万人民币),该车型最大行驶里程为 220 英里(约为 354.06 公里),飞行范围为 110 英里(约为 177.03 公里)。
《Wired》:未来不再编程,而是训练计算机
2016 年,《Wired》曾发表过一篇名为《Soon We Won’t Program Computers. We’ll Train Them Like Dogs》的文章,里面提到: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崛起,传统意义上的「编程」正在逐渐失去核心地位。未来,人与计算机的关系不再是写代码指令,而更接近于「训练行为」。
而这听起来与现在流行的「氛围编程」(Vibe Coding)如出一辙 —— 开发者向 AI 提出需求,只要代码能正常运行,开发者便不经详细检查直接应用;当代码出问题时,则要求 AI 修改;实现「说想法,看结果,再调整」的循环。
《Wired》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去,程序员通过精确逻辑与脚本来控制计算机。但在机器学习范式下,模型通过大量数据输入自行归纳规则,形成可用于预测与决策的模式。这意味着开发者不再是「写流程」,而是通过反复训练、纠错、反馈,塑造机器的「行为」。
文章还以训练小狗为比喻,认为未来普通用户也能通过「训练」方式让机器完成任务,降低了技术门槛。

微信撤回聊天发 Live 图功能灰测
昨天早上,爱范儿发现微信客户端更新至 8.0.63 之后,就会支持在聊天窗口中发送 LivePhoto 实况照片。
但在下午的时候,我们再次实测发现,尽管微信并未重装或进行其他操作,但 LivePhoto 实况照片的标识已消失,无法选择相关文件,而且之前发出去的实况照片也转为了静态图片。
这意味着该功能(聊天窗口中发送 LivePhoto 实况照片)目前仍处于灰度测试,预计全量推送该功能还需要一些时日。
OPPO 周意保否认网传 Find X9 外观图
昨日,网络上流出 OPPO Find X9 外观曝光图,随后 OPPO Find 系列产品负责人周意保转发并回应表示「这不是真机图」。
周意保透露,OPPO Find X9 确实拥有钛色,并且后盖采用成本更高的冷雕工艺,「整体比上一代更精致,质感大升级。」其还表示,在保持超大冰川电池的前提下,机身厚度和镜头凸起都控制得非常好,全系依然非常轻薄。
从曝光的图片来看,机器将采用后置三摄加丹霞原彩镜头,镜头模组被放置在机身左上角,为矩形设计;后盖依然采用直板设计,预计配备直边中框。
后续博主「数码闲聊站」表示,曝光的渲染图的镜头排列有差异,因此选择撤回。
另据博主「i 冰宇宙」消息,新机正面将会进一步收窄边框,周意保也在评论区回应表示「可以再窄一点」。周意保昨日还透露,Find X9 全系都是超窄物理四等边,并且 Pro 的边框比标准版更窄。
三星三折叠预计 11 月推出
据 etnews 报道,三星目前已计划生产超过 5 万台三折叠屏手机,并已开始与相关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筹备量产。
报道称,该产品预计最早将于下月(10 月)公布,但考虑到生产周期,有可能会于 11 月正式推出。
报道指出,三星目前计划生产的三折叠数量并不多 —— 其在 2019 年首次推出折叠屏手机 Galaxy Fold 时,计划了生产 50 万台。同时报道也表示,三星此举旨在小批量生产以观察消费者反应。
据悉,三星三折叠屏将采用「G」字型折叠方式,内屏面积将达到 9.96 英寸,外屏为 6.49 英寸。
vivo 产品经理曝光 OriginOS 6 设计
9 月 2 日,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发文透露了 OriginOS 6 的部分 UI 细节图。
韩伯啸介绍,在原子设计体系的基础上,OriginOS 6 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升级,着重强化了光影的质感和空间的秩序感。vivo 方面称新设计为「光影空间」,拥有全新的光影效果、新控制中心,锁屏个性时钟、充电动效等。
韩伯啸还透露,OriginOS 6 在操作流畅、重载流畅到持久流畅上都有进一步提升。
同日,韩伯啸还透露了 vivo X300 Pro 的长焦信息:
独家定制的 2 亿像素 HPB 传感器,长焦防抖等级做到行业史高 CIPA 5.5 级防抖认证;联合平台厂商,深度定制开发独家追焦引擎;拥有独家蓝图算法,软硬一体化底层优化;配备的蔡司 T* 镀膜出片更纯净,独家APO认证更低色差,萤石玻璃镜片更低色散。

「奶茶也要配货」登上热搜
近期,随着外卖大战发放的「优惠福利」越来越大,不少奶茶商家为了单笔实付金额,而将订单起送费提高。
不少网友纷纷发文指出上述情况,并表示经常遇到「单点一杯奶茶不够,必须加购小料、零食或纸巾等方式」进行凑单,才可享受配送服务。「现在喝奶茶也要配货了」相关话题也在昨日被顶上热搜榜单。
据我们实际观察发现,部分外卖店铺的单点奶茶、套餐因平台优惠,而都会出现结算价格低于起送价格,若需要达到配送金额,则需要添加多一杯或加购小料。
儿童指纹水杯霸榜热销榜
近期,多款需要识别孩子指纹才能解锁的「儿童指纹水杯」,成为不少家长追捧的开学新用品,并持续霸榜某电商平台儿童水杯热销榜。
而据极目新闻报道,目前在售的主流儿童指纹保温水杯的售价在 200 元至 400 元不等,目前有品牌水杯全网销量超过 6 万件。而不带指纹解锁功能的保温杯,售价大多在 200 元以内。
而据我们实际观察发现,多数指纹水杯商品详情页宣传卖点主要集中在「通过专属指纹锁,防止校园‘恶作剧’,避免‘误饮共杯’,让孩子喝水更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指纹水杯还支持蓝牙连接小程序,能够查看孩子开锁饮水记录。

《绮梦之旅》确认引进中国内地
日前,奇幻爱情电影《绮梦之旅》确认引进中国内地,待定档,北美将于 9 月 19 日上映。
故事围绕婚礼邂逅的陌生人莎拉与大卫展开,两人通过神秘 GPS 装置开启时空之门,穿梭至高中告白、母亲重逢等人生关键场景,展开重历过往与抉择未来的奇幻旅程。影片通过时空穿越设定串联起人物情感脉络,呈现现实与记忆交织的冒险历程。
影片由郭共达执导,赛斯·瑞斯编剧,科林·法瑞尔、玛格特·罗比、菲比·沃勒-布里奇、哈米什·林克莱特等主演。
金诺瓦克获威尼斯「终身成就奖」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知名演员、《迷魂记》女主金·诺瓦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获奖时,92 岁的金·诺瓦克 捧起奖杯表示,「我要以真实的态度对自己,我必须表达出来: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是想要帮助激励那些看重自己的命运、人生、权利和真相的人们。我们需要团结齐心,打开眼界去看到现在正在发生自己什么。」诺瓦克也称感恩父母,「父亲教给我了价值观,母亲从小就教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最后,她称感恩上天赐予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因她患有双相障碍,「通过绘画和艺术可以帮助我表达情感,我将此推荐给跟我受同样问题困扰的人们」。
石头姐新片《拯救地球》发布正式预告,光头造型登场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日前电影《拯救地球》发布正式预告。
该片将亮相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翻拍自张俊焕执导、申河均主演 2003 年韩国科幻喜剧片《拯救地球》。原版讲述一个幻想破灭的年轻男子和女友绑架了一个商人并对其进行折磨,相信商人参与了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行动。一场智斗在这个年轻人、他忠诚的女友、商人和一个私人侦探之间展开。
影片由欧格斯·兰斯莫斯导演,艾玛·斯通、杰西·普莱蒙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石头姐(艾玛·斯通)剃了光头登场,演绎「两个痴迷阴谋论的男子绑架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大公司 CEO,坚信她是要毁灭地球的外星人」的故事。
《拯救地球》将于 10 月 24 日北美限定影院上映,10 月 31 日扩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派早报:杜比视界 2 标准公布等
Sonos Arc Ultra 体验:一个音响就是一整套 9.1.4 杜比全景声?
Sonos Arc 问世五载后,其继任者 Sonos Arc Ultra 终于到来。
作为 Sonos 条形音响产品线中的顶级旗舰系列,Arc 的接棒者并未循例采用「Gen2」的后缀命名,而是冠以全新的「Ultra」后缀。
坦白说,初次获悉「Arc Ultra」这个新增后缀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以为 Arc Ultra 是 Arc 的「更高阶产品」。
的确,对于 Sonos 而言,他们也非常希望「Ultra」这个后缀能够让消费者先入为主地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初印象,从而凸显 Sonos Arc Ultra 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升级之处。
而事实上,Arc Ultra 正是 Arc 的迭代升级款,只是这次升级的幅度,足以令我感到耳目一新。
那么 UItra,意味着哪些改变与升级?
更紧凑简洁的设计,同时也有更加强大的内在
相信有不少人是和我一样,在最初考虑选购 Sonos 音响产品的时候,会被它的纯白配色所打动。毕竟市面上愿意提供纯白配色作为配色选项的音响产品,确实是屈指可数。
皆因 Sonos 全系产品都可以实现几乎一致的纯白或纯黑色调,所以无论是系统式的多个音响的组合,还是与家居环境搭配,Sonos 往往就是那一个难能可贵且不太容易出错的选择。
加上严苛的抗 UV 老化处理,之前使用了多年的 Sonos 白色音响,看起来也没有明显变色。
虽说 Arc Ultra 延续了 Arc 的极简设计风格,依然采用了圆滑过渡的弧形线条,箱体表面均匀细密地覆盖了 121138 个 1mm 的出音孔;
但只要将两代产品放在一起,不难看出全新的 Arc Ultra 会比 Arc 更加细长一些,尤其是箱体厚度更薄,而且侧视角的箱体横截面也明显更加小巧。
究其原因,是 Sonos Arc Ultra 在中间位置的背面,增加了一个独立于圆弧箱体的后置「全功能面板」设计,在较窄的面板之内整合了中央处理器板、接口控制板、功放板等 PCB 主控面板元件,并在后箱体位置集成了散热块和电源板。
面板后方设置了一个凹槽,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 HDMI eARC 接口和电源接口。正中间的位置是一个 RJ45 的网线接口,两侧放置了拨片式的语音开关以及蓝牙按钮。看起来接口非常简洁,只是如果想要使用光纤等其他连接方式,就要额外去官方选购专用的适配器了。
不过这套布局的潜台词,正是为电视连接而生,并且已经和 Era 系列基本看齐,支持蓝牙 5.3、WiFi 和 AirPlay2。
这块「全功能面板」的上方集成了一系列的「触摸控件」,除了位于居中位置的播放/暂停、上下一首的触控按钮,面板的最右侧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微微凹陷的音量滑槽,用手指在其间滑动即可直接调整音量大小,交互起来非常直观。
得益于将电控和接口统统后移并集成于独立面板之内,Arc Ultra 的圆弧箱体位置则完全留给了各个音响单元,让箱体尺寸变得更加紧凑小巧的同时,还能让箱体容纳数量更多的发声单元模组。
相较于 Arc 的 11 个扬声器,尺寸更紧凑的 Arc Ultra 将数量提升至 14 个,从而在「单体音响」的状态下实现了 9.1.4 环境的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体验。
是的,你没看错,仅仅一个 SoundBar,就搞定了一套 9.1.4 的杜比全景声。
一个 SoundBar,即是一套 9.1.4 杜比全景声
在我的印象里,最早能看到配备 Dolby Atoms 9.1.4 架构的场所,往往是一些较高规格的母带录音室。
后来随着杜比全景声慢慢走进家用场景,也是率先普及了 5.1.4 或者 5.1.2 的架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够用上 7.1.2 或者 7.1.4 架构的家庭用户堪称凤毛麟角。毕竟声道越多,设备成本和安装难度就越高,造成了最直接的门槛。
时至今日,要想实现 7.1.4 声道或是 9.1.4 声道的家庭音响,往往是以「套装」的形式存在。
▲三星的 HW-Q930F 杜比全景声 9.1.4 示意图. 图片来自:三星官网
像是三星的 HW-Q930F,便是通过一个 6.5 英寸 Soundbar,配合 8 英寸低音炮,再加上一对 2.0.2 声道的无线后置扬声器套件来组成的 9.1.4 环绕立体声。
这套「物理环绕」呈现的声场的确很立体,但它所需要布置的空间可能对于不少后装家庭来说,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项。
▲ Sonos Arc Ultra 9.1.4 杜比全景声示意图. 图片来自:Sonos 官网
于是,当 Sonos Arc Ultra 罕见地以「单体音响」之躯实现 9.1.4 声道杜比全景声之时,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将「.1」的低音声道内置于 Arc Ultra 细长的腔体之中?
而 Sonos 给出的答案是:「Sound Motion」。
这项技术始于 2022 年的一场收购案,Sonos 以约 1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总部位于荷兰的音响公司 Mayht Holding BV。在当时发布的新闻稿中,Sonos 特别提到了「Mayht 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音频换能器(audio transducers)技术」。
而 Sonos 收购这家公司,显然就是为了将这项技术收入囊中,现今正是基于这项技术,才研发出紧凑型的 Sound Motion 低音单元。
首发这项技术的 Arc Ultra,将 Sound Motion 低音单元置于整个条形音箱腔体的中间位置。
这个单元看起来就是一个长方体转块状的扁平发声单元,和一台 iPhone 16 Pro Max 的投影面积相似,相较于传统的低音单元尺寸缩小了三倍之多——让条状的 Sound Bar 内置一个低音炮,成为了可能。
内部使用了四个轻型磁路和两个力消除膜片,由高性能聚合物制成的悬挂元件代替了织物支架,减小尺寸的同时,还为四个分布式磁路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锥体也采用铝合金加固以进一步加强结构。
在磁铁上方和下方的框架中,Sound Motion 还设置了一块钢制导热板,为了进一步增强磁铁性能之余,还能提供更好的散热效果。
得益于这样新型的结构,Sound Motion 在更小巧灵活的体积造型下,反而能排出音箱内更多的空气,从而迸发出更好的低音表现。
▲ Sonos Arc(上方)与 Sonos Arc Ultra(下方)的对比
与初代 Arc 相比,Arc Ultra 在 50Hz 时,低音输出是 Arc 的两倍。并且作为独立的低音单元,Sound Motion 让 Arc Ultra 单体就实现了 9.1.4 声道的杜比全景声。
在实际的听音效果上,Sonos Arc Ultra 最显著的提升便是低频的效果,尽管这个效果依然无法与独立的低音炮音箱相比,但有了 Sound Motion 之后,Arc Ultra 能够在如此轻薄的箱体里释放出超出预期的低频表现,着实令我感到惊艳。而且独立声道的存在,让低频声线变得非常厚实且干净。
在我看来,Sonos Arc Ultra 单体的表现,已经可以媲美 Sonos Arc 搭配 Sub mini 的效果。这样的表现足以让那些对低音震撼不太感冒的人群感到满意——就像我家有人会觉得 Sub mini 和 Sub 4 的低音过于震撼,有些时候会让我降低音量或者直接关掉它;而 Arc Ultra 单体的低音,他们反而会欣然接受,并认为是恰到好处的听感。
而且少装一个 Sub,省下的不仅是金钱成本,还释放出一个占地空间。对于那些追求极简软装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利益点。
另一方面,得益于 Sound Motion 分离了独立的低音通道之后,Arc Ultra 所搭载的 6 个中低音单元就能够更聚焦于中音的表达,与 7 个高音单元配合实现了三分频的声学架构,从而让声音分离度变得更加明显,声场也更加开阔,整体呈现出更澎湃、更有质感与层次的声音。
整体对比起初代 Arc 来说,Ultra 的提升是比较容易被察觉到的。
简单来说,就是中高音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平顺,三频之间变得更加均衡,尤其是当音量继续往上提升的情况下,Arc Ultra 表现得会更加从容。
在音乐播放方面,若是使用 Sonos App 来直接播放 Apple Music 的话,不少音源都会自动启用杜比全景声,Sonos Arc Ultra 单体播放的时候就能够呈现出更加沉浸式的空间音频效果。
这时你会直观地体会到 9.1.4 的环绕魅力,首先是声场开阔而规整,声音充盈于整个空间之中,乐器和人声的结像精准,利落的低频直观地从正前方传来,动态环绕的氛围营造会让你不经意地随着节奏律动。
例如在播放《bad guy》时,前奏部分的鼓点低沉而富有弹性,回弹干净利落;背景中的人声低语仿佛从四周悄然浮现,逐渐向中央聚拢,形成强烈的环绕感;转折处突然跃出的规律敲击声可以被轻易被耳朵定位——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取自澳洲行人红绿灯的提示音效了,由此其实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Arc Ultra 三频的层次分明。
再到 A 妹的《7 rings》和黄老板的《Perfect》这类杜比全景声版本曲目,Arc Ultra 同样展现出开阔而精准的声场塑造能力,人声、乐器在空间音效交织下,自然地舒展开来,整体听感既沉浸又愉悦。
正如前文所述,低频独立之后,Arc Ultra 的中高频单元都能够专注于中频人声和高频延展的分内事里,所以去聆听《Beautiful Crazy》这样的温暖人声加吉他伴奏为主的音乐时,人声凸显得非常温暖自然,空间音频也让各种音轨舒展得更具体,也是相比起初代 Arc 提升得比较明显的地方。
不得不说,Sonos 的音色取向其实很像 Apple,它不太挑乐曲类型,也不会有明显偏颇。
Arc Ultra 唯一会挑剔的,是音源,如果格式不支持空间音频,那么它的声场表现就会明显逊色一些;好在它的立体声表现尤其是中频和高频的延伸在条形音箱之中,也是比较优秀的存在。
而影音播放方面,才是 Sonos Arc Ultra 更明显的长板,尤其是播放支持杜比全景声的影片内容,空间音频的作用更加明显,你会感受到声音从四面八方具象化地传来,仿佛身处于电影院中间。
例如使用 Apple TV 打开 Netflix 播放电影《新干线惊爆倒数》的时候,Netflix 标志性的开场「Tudum」音效直接将 Sound Motion 的低频拉满,开场画面用作 BGM 的提示音在空间的四面八方相继传来,甚至偶尔会感觉是从头顶上方掠过。
正片中,启用「人声凸显」之后,对话会与背景音进行显著分离,缓慢响起的小提琴的背景音会先从背面传来,空间定位非常准确。
同样在影片开场就令人深刻的,还有《赛车总动员》开场的赛车声效,环绕声全开的声音瞬间充斥了整个房间,让人仿佛身处 GT3 赛场。
我很期待之后在流媒体平台上再次观看《F1:狂飙飞车》的杜比全景声版本,我估计汉斯季默的配乐加上 F1 赛场的极速画面,应该也能在客厅获得更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
想要更畅快体验到 Sonos Arc Ultra 杜比全景声的空间音频声音设计,《沙丘 2》是不容错过的好片,无论是环境音效还是精心设计的背景音乐,都能够以杜比全景声的空间音频还原出来。
在甜茶首次驾驭沙虫的场景里,召唤沙虫的震动装置启动之后,规律的震动声音就从 Arc Ultra 的正中间传递出来,沙虫从远处开始出现的环境音被声场精确地定位在远处,但声势之浩大极易被感知;由远而近地快速迫近,让你声临其中,然后被狂暴的风沙所包围。
最终,随着甜茶成功驾驭沙虫,象征着「救世主」的背景音仿佛从风沙之外开始奏起,逐渐提升音量,令我感觉这个音乐化作了一双手,直接把风沙「拨开」。
这些支持全景声的影片,总是能够用定位精准的环绕声,把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画面内容。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象过,一个单体的条形音响,居然能够创作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环绕声场。
可以说作为 Sonos 旗下目前最昂贵的条形音箱,Arc Ultra 的声线高级感主要来源于单元和结构的升级。
为了在不同的空间里都能还原这样的平衡感表达,Arc Ultra 依然提供了 TurePlay 调音的功能,配合 iPhone 就能完成快速 TruePlay 或者高级 TurePlay 的自适应调校能力。
虽然之前看到海外有用户反映 TurePlay 调音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调音表现,但是我手中的国行设备配合最新版本的 Sonos App 一起使用时,并未发现有任何问题,可能这些问题已经被修复了。
另一方面,Arc Ultra 所提升的「语音增强」能力,却令我感到有些许费解。在 App 中有多个档位可以选择,在选择「建议大多数人使用」的中间档位时,影片的对白声音会走得更加靠前,响度也变得更高,的确可以满足我对电视节目中对话的清晰度。
但是偶尔在播放电视剧的时候,主题曲的环节会断断续续地「吞掉」一些音乐旋律,而人声也变得突兀。相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电视剧的打斗场景,刀剑相互迎击,或者拳脚相向的同时,若是有对白出现,刀剑和拳击的声音也会被「吞掉」,听起来很不自然,于是我最终不得不将「语音增强」功能关掉。
显然,这个功能不适用于有音乐出现的情况,无论是单纯的音乐播放,亦或是影片的播放。
购买建议:一即是全?还是进阶组成后环绕和低音炮?
一直以来,Sonos 的魅力,是始于它一贯坚持的无线化部署方式,以及「积木式」搭建的家庭影音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体验,我认为 Arc Ultra 延续了 Sonos 一贯的「积木式」优势,在单体条形音响的表现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客厅的使用情境,甚至我会觉得 Arc Ultra 的低频表现已经足以令人满意,无需再额外配备一个 Sub 低音炮了。
与竞品的「套装」对比,单体的 Arc Ultra 可能会有一种「双拳难敌四手」的感觉,若是追求更加真实的物理环绕声体验,Arc Ultra 可以与 Era 系列的音响、Sub 系列的低音炮组成更加强大的影音系统。
那么,哪些用户和使用场景,适合额外配备低音炮呢?
对于客厅面积更大,或者对低频表现有追求,以及目前已经手持初代 Arc 的用户来说,考虑增配一个 Sub mini 或者 Sub 4,就能够进一步加强低频的响应。尤其是初代 Arc 搭配 Sub mini,我觉得听感上是基本能够赶上 Arc Ultra 了,大概有个 95 分的样子。
在 Arc Ultra 发布会的体验间,Sonos 准备了一个面积非常大、吊顶比较高的套房客厅,在此处他们放置了一台 Arc Ultra,然后配备了两台 Sub 4,效果十分震撼。所以,若然房间面积足够大,手头预算足够充足,就可以连接两台 Sub 4 了。
不过,若然你与我一样,对低音没有那么极致的需求,那么比起低音炮来说更值得花钱的,我觉得是增设一对后环绕音响——将 9.1.4 环绕音以物理定位的方式,进一步扩展立体环绕的上限。
Sonos Arc Ultra 支持与一对 Era 100 或者一对 Era 300 音响进行环绕声配对。
前者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适合中小户型使用,配合营造立体声场;
后者是更极致的选择,皆因 Era 300 本身就具六个发声单元分列于正面、侧面和顶部,不但支持杜比全景声,而且具备拓展天空声道的能力,可以与 Arc Ultra 同步将横向和顶置声道进行协同,营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具体的 9.1.4 环绕声。
与两个 Era 300 组成官方推荐的「完全体」之后,比 Arc Ultra 本身能够呈现的环绕声,还要震撼数倍。
所以,选择 Era 100 还是 Era 300 来搭建后环绕,只取决于你手上具体的预算。
在我看来,Sonos 这种「积木式」搭建存在三大好处,一是无线化设置所带来的设置便利,可以满足后装家庭环境去使用,也无需如传统家庭影院那样提前布线,预留音箱的摆放位置;
二是后续升级也能延续无线化的便利,按需升级,减少「一步到位」的成本负担;
三是这些「积木式」组件是可以随意组合,可以在家中的其他空间再次组合或者单拎出来使用,空间布置上也不存在局限性,有电源插座和 WiFi 无线覆盖就可以随意挪动和组合。
但话说回来,Sonos Arc Ultra 本身就是 Sonos 音响之中,迄今为止最有资格被定义为「一步到位」的单体产品,在极致紧凑的体积里,突破常规地呈现出 9.1.4 的环绕声,足以对得起它 Ultra 的后缀。
9999 元,值吗?
9999 元的国行定价,不知道这个定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否在预期之内。
我相信它瞄准的显然是高净值消费群体——尤其是那些注重家居审美、追求沉浸式杜比全景声体验,并希望获得一体化高端声音解决方案的用户。
就产品力而言,Arc Ultra 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款单体即可实现 9.1.4 声道杜比全景声的音响产品。
它兼容所有配备 eARC HDMI 接口的电视机,不受电视品牌捆绑,同时支持接入国内外主流音乐服务,可直接播放杜比全景声内容,使用门槛低、集成性强。
从这些角度来说,Arc Ultra 的确是独一档的产品,在技术集成与生态兼容性方面展现出明显的行业领先。
不过,当前同样能实现 9.1.4 环绕声的竞品,大多仍采用「条形音响+无线后置+低音炮」的套装形式。
这类方案虽然并非单体结构、需要更多摆放空间,但其具备物理离散声道的环绕声场表现依然可圈可点。甚至部分产品同时支持杜比全景声与 DTS:X 格式,兼容性更广。
更重要的是,在定价方面,这类套装往往比 Arc Ultra 的官方定价更具吸引力。
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Sonos Arc Ultra 很可能在国内经销渠道逐渐出现更具竞争力的实际成交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与竞品压力。
毕竟「等等党」,永远不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体验完第一款 Nano Banana 小游戏,我发现爽文男主真的不香了
最近 Nano Banana 邪修玩法满天飞,其中有一个在 X 爆火的生图模板,可以让你和喜爱的二次元角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 原帖地址:https://x.com/TopGyaru/status/1961872412418748439/photo/1
甚至还有人把类似玩法做成了游戏,有可能是第一个基于 Nano Banana 的小游戏。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 AI 版模拟人生,但是更香更上头。
怎么玩呢?输入你的大名,然后开始「捏人」——性别、出生地、智力值、家庭背景、颜值、健康状况…24 点的属性随你自由调配。
APPSO 先替大家重启人生。
重生传送门 https://flolife.me/
我叫 AAA 建材马斯克,我重生了。
【系统提示:宿主已重生,保留前世记忆】
上一世,我在学校组建火箭社,第一次发射虽然只飞了 3 米就爆炸,但视频全网获得百万播放,网友们称我为「中国马斯克」,本以为我将登陆火星,但由于我在宿舍造火箭发动机,操作失误引发爆炸,享年 18 岁。
【系统警告:前世因违规操作导致 GAME OVER】
这一世,我还是出生在火星第一医院,但因火星建材公司破产,全家被遣返地球,我爹说完名字里的 AAA 是为了在通讯里排第一,而「马斯克」希望我能带大家重返火星。
【系统任务:重返火星计划启动】
3 岁:搬家世家的传承
爸妈在地球开了家建材店,取名「火星建材」。我从小在水泥堆里玩耍,梦想着有一天能把砖头卖到火星去。隔壁邻居总说我长得像个小工头。
6 岁:水泥堆里的童年
我在建材店帮忙看店,练就了闻味识水泥的特异功能。小伙伴们都在玩王者荣耀,我在玩「模拟建材大亨」。
12 岁:中考满分进少年班
我中考考了全市第一,作文题目是《我的火星梦》。少年班录取我时说:「我们需要会造火箭的学生,不是会考试的机器。」
18 岁:MIT 还是清华
MIT 和清华同时录取我,MIT 说我是下一个马斯克,清华说我是中国的希望。我选择了 MIT,因为贾维斯算出那里造火箭的成功率高 3.7%
22 岁:加入
我在 MIT 的火箭设计被真马斯克看到,他亲自面试我。当他知道我也叫马斯克时,笑着说:「看来马斯克家族注定要征服火星。
30 岁:首次火星任务
SpaceX 的火星任务选中我做总工程师。我的火箭采用了革命性的「建材推进法」,就是把火星建材当燃料烧。马斯克说我是疯子,但它真的飞了。
35 岁:登陆火星
我作为首批火星移民踏上红色星球。第一件事就是立了块牌子:火星建材总部。地球直播间弹幕刷屏:「这波广告打到火星了」。
40 岁:火星市长
我在火星建立了第一个人类定居点「新火星建材城」。虽然只有 50 个居民,但我当选首任市长。我的施政纲领:让火星再次伟大。
50 岁:火星独立战争
地球要对火星征税,我领导火星独立运动。用建材做的土炮打退了地球军队。历史书记载:火星独立战争,始于一块板砖。
60 岁:火星帝国
我统一了火星所有殖民地,建立火星建材帝国。地球联合国承认我的合法地位,条件是火星建材只能我家生产。
80 岁:荣归地球
统治火星 20 年后,我回到地球养老。在老家重开了那家建材店,店名还叫「火星建材」。记者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100 岁:百岁传奇
100 岁生日,火星和地球同时为我庆祝。我在建材店里安详离世,手里握着一块火星岩石。墓志铭:「AAA 火星建材马斯克,他真的到过火星。」
【系统提示:传奇人生完成】
【最终评价:SSS 级完美结局】
【解锁成就:跨星际传奇】
【是否开启下一世?】
人生进度条归零——————————————————————
【系统再次提醒:这不是穿越文,只是人生模拟游戏体验】
上一世历经转折,我将智力拉到最高,终于实现了火星梦。这一世,我只想活在当下,把颜值拉到最高,成为全民偶像明星。
且看我玩弄人生。
【当前设定确认】
– 智力:★☆☆☆☆
– 外貌:★★★★☆
– 健康:★☆☆☆☆
– 家境:★★☆☆☆
【系统提示:角色创建完成,用时 15 秒】
【体验状态:瞬息全宇宙模式开启】
【系统启动:人生进度条重启中】
0%————————50%——————————99%————100%
0 岁:深圳湾畔的美少年
1999 年深圳湾医院,一个颜值爆表的男婴降生。护士们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新生儿,但医生皱眉:怎么这么瘦弱?
3 岁:体弱多病的小王子
三天两头跑医院,感冒发烧是家常便饭。但我天使般的颜值让所有医护人员都格外温柔,连打针都舍不得用力。
6 岁:音乐天赋初显
在深圳少年宫听到钢琴声,我竟然能哼出完整旋律。老师说我有音乐天赋,但我的手指太细弱,按键都费劲。
8 岁:蜂蜜柠檬
为了增强体质,妈妈让我每天喝蜂蜜柠檬水。我严格执行,风雨无阻,同学们叫我「柠檬精」。
10 岁:校园霸凌
因为太漂亮被男同学嫉妒霸凌,我虚弱得连反抗都做不到。直到有一天,我的蜂蜜柠檬水洒了霸凌者一身,他过敏住院。
12 岁:舞蹈梦想萌芽
看到《舞出我人生》后,我决定学舞蹈。但体质太差,练基本功时经常晕倒,教练建议我改学理论。
16 岁:舞台上的奇迹
学校文艺汇演,我坚持上台表演自创舞蹈。虽然动作僵硬,但颜值和情感投入征服全场,获得雷鸣般掌声。
18 岁:意外走红
高考失利后心情低落,在深圳湾边跳舞被路人拍下传到网上。「深圳最美舞者」视频获得千万播放,我一夜爆红。
20 岁:经纪公司的橄榄枝
网红身份引来多家经纪公司争抢,我选择签下十年合约。
21 岁:练习生地狱生活
高强度训练让我的弱体质雪上加霜,每天都在医务室报到。但我的颜值和对舞台的渴望支撑着我坚持。
23 岁:出道即巅峰,巅峰即雪藏
终于出道但因为智力不足在综艺节目上频频出错,被网友嘲笑「花瓶」。经纪公司决定雪藏我。
直播间的 25 岁
转战直播平台,凭借颜值和真诚的性格获得大批粉丝。每天早上的蜂蜜柠檬水成为直播间经典环节。
28 岁:身体的最后警告
长期过劳让我的身体彻底垮掉,医生说再不休息可能猝死。我被迫暂停所有工作,粉丝们众筹为我治病。
30 岁:病房里的天使
住院期间遇到了护士小李,她不在意我的名气,只关心我的健康。我们在医院的天台上看日出,我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32 岁:最美的婚礼
与小李在深圳湾举办婚礼,全网直播获得 5000 万观看。我在婚礼上表演了那支让我成名的舞蹈,全场泪目。
35 岁:蜂蜜柠檬帝国
和妻子开设蜂蜜柠檬饮品连锁店「鸡哥的柠檬时光」,凭借我的名气和妻子的经营头脑,迅速扩张到全国。
38 岁:奶爸的幸福时光
双胞胎儿女出生,我发现自己虽然智力不高,但在照顾孩子方面有天赋。每天给孩子们跳舞哄睡成为家庭传统。
45 岁:中年危机
看着镜子中第一次出现皱纹的脸,我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决定用积累的财富做公益,帮助体弱的孩子们。
48 岁:鸡哥公益
成立专门帮助体弱儿童的基金会,我的亲身经历让无数家庭受益。被评为「深圳十大慈善家」。
55 岁:子女的骄傲
双胞胎考上清华北大,在毕业典礼上说:我们最骄傲的不是考上名校,而是有一个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坚持的父亲。
60 岁:花甲之年新开始
退休后重新开始学习,虽然智力有限但我的坚持感动了老年大学的所有师生。成为励志典型。
70 岁:老年网红的第二春
孙子教我玩短视频,我的「爷爷级舞蹈」在 TikTok 全球爆红。70 岁的我再次成为现象级网红。
75 岁:AI 时代的人文关怀
2074 年 AI 普及,我成为少数坚持「真人服务」的商家。我的蜂蜜柠檬店成为怀旧圣地,一杯饮品卖到 1000 元。
80 岁:记忆银行的困境
2079 年记忆可以数字化存储,但我拒绝了。我说:「不完美的记忆才是真正的人生。」成为「原始记忆」运动领袖。
85 岁:最后一支舞
在深圳湾公园为曾孙女表演人生最后一支舞,虽然动作缓慢但眼中依然有光。这段视频成为「什么是热爱」的教科书。
90 岁:柠檬香里的永恒
在家人围绕中安详离世,最后一句话是「记得… 每天.. 喝蜂蜜柠檬水」。我的自传《弱者的舞台》成为励志经典,影响了无数
【人生终结:完美收官】
【遗言传承:蜂蜜柠檬精神】
【文化遗产:《弱者的舞台》】
【影响力:跨世代传承】
【系统最终评价】
人生长度:90年
幸福指数:98/100
社会影响:95/100
家庭和睦:100/100
事业成就:92/100
精神财富:100/100
【最终等级:SSS 级传奇人生】
【特殊成就:以弱胜强·美丽人生·精神永恒】
【系统提示:是否开启新一轮人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社区速递 108 | 量大管饱的派友七月剁手清单、一周热评和最新文章
马斯克最新指示:机器人接管一切,你在家里躺着数钱
今天凌晨,特斯拉公布了他们的《宏图计划第四篇章》。
与以往聚焦汽车或能源产品的蓝图不同,特斯拉这次描绘了一个更遥远、也更理想化的终点:一个由 AI 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的社会。是的,特斯拉的战略重心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转向了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
这个构想的核心,不再是车,而是生产力本身。马斯克说:
特斯拉 80% 的价值,将来自 Optimus(人形机器人)。
回顾特斯拉宏图计划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它们的逻辑清晰而务实:
2006 年的第一篇章,为特斯拉画出了一条从高端小众市场切入、最终走向大众化车型的产品路线图,解答了电动汽车的生存和市场定位问题。十年后的第二篇章,则围绕已经站稳脚跟的汽车产品,构建了一个包含太阳能、储能、自动驾驶乃至共享出行在内的完整生态。
这两份计划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聚焦于特斯拉自身的产品与商业战略,回答的是「特斯拉要做什么」。
转折点出现在 2023 年的宏图计划三。
它看起来不再是特斯拉的一份商业计划,而是一份面向全球经济的分析报告。特斯拉用海量数据,试图从物理学和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论证全球全面转向可持续能源的可行性。
果不其然,这份报告换来的是特斯拉的股价大跌——
它描绘了一个极其宏伟的,需要大量工业产能才能实现的目标,却也因此暴露了,依靠现有生产方式,根本无法填补的巨大生产力鸿沟。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远非特斯拉一家公司所能改变。
而在最新的第四篇章中,马斯克似乎还是没能给出更务实的答案。它没有选择回归到更具体的商业或产品规划,反而将蓝图的尺度再一次放大,从改造全球能源体系,升级到了重塑人类社会本身的生产力结构。
这使得第四篇章看起来同样不像一份「商业计划」,而更像是一份关于未来的「愿景」。
在这份新的蓝图中,人工智能(AI)被提升至驱动一切的底层技术,成为整个系统的大脑;而人形机器人(Optimus),则是负责执行所有生产任务的物理实体。而汽车、储能等特斯拉现有的硬件业务,都将成为其 AI 能力的下游应用场景。
这一切的前提,是机器人本身必须能够被大规模制造。
特斯拉认为,通过借鉴汽车行业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快速地大规模生产机器人来替代人类劳动力,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由机器驱动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
这样一个由机器驱动的生产体系,必然需要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来与之匹配。在马斯克的 X 平台上,被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
当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时,那些失业的人该如何维持生计。
马斯克是这样回答的:
未来将实现普遍的高收入(而不仅是基本收入)。每个人都将拥有最好的医疗、食物、住所、交通和其它一切。
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富足」。
马斯克提出的这套「普遍高收入(UHI)」的构想,核心机制是通过对机器人创造的巨大生产价值进行征税(例如以消费税形式),再由政府以高额收入的形式分配给所有公民。
X 上有支持者认为,生产力的提升还会伴随着物价的下降,这份「收入」的购买力也会大幅提高。
然而,这一构想的实施路径、政治阻力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冲击,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特斯拉并没有在他们的「宏图计划」里提到这些。甚至当我们把这套构想置于具体的国家情境下审视,它的复杂性还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在中国。
抛开这些,特斯拉自身也正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前不久,被马斯克寄予厚望的 Dojo 超级计算机团队宣告解散,团队的负责人彼得·班农(Peter Bannon)也将离职。Dojo 曾被定位为特斯拉在人工智能竞赛中获取算力的核心,马斯克对此的解释是「整合资源发展 AI5、AI 6 以及后续的芯片」。与此同时,特斯拉的汽车业务在欧洲和中国也没有那么顺风顺水了。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约 5.4%,其中二季度更是同比下滑了 13.5%。
这些内部的动荡与外部的挑战,都与第四篇章所描绘的指数级增长和「富足的未来」,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之,从这份「宏图计划」来看,特斯拉已经对他们的战略方向作出了重大调整,它们的雄心,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的范畴。
只是,一家科技公司可以设计和制造改变世界的工具,但要实现马斯克口中的「可持续富足」,远非一家公司之力所能及。
以下是特斯拉宏图计划第四篇章全文:
引言
自特斯拉成立以来,我们每一版的宏图计划都聚焦于我们的北极星:实现不受约束、毫不妥协的可持续性。
人类是工具的创造者。在特斯拉,我们大规模、低成本地制造实体产品,目标是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所阐明的使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斯拉故事的下一个篇章,将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我们刚刚开始想象的世界,其规模将前所未见。我们正在打造能将人工智能带入物理世界的产品与服务。
近二十年来,我们孜孜不倦地努力,通过发展电动汽车、能源产品和人形机器人,为这场技术复兴奠定基础。
现在,我们将我们的制造能力与自动驾驶技术实力相结合,以提供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它们将通过由全人类共享的经济增长,来加速全球繁荣与人类的兴盛。我们正在大规模地统一我们的硬件和软件,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清洁、更愉悦的世界。
这就是可持续的富足 (sustainable abundance)。
中心思想
1. 增长是无限的
一个领域的增长,并不需要以另一个领域的衰退为代价。资源的短缺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更强的创新和新的思想来弥补。
那些赋予我们驱动机器能力的技术,引发了工业革命,拓宽了我们的经济格局,为所有人创造了更多机会。半导体和互联网等突破性发明,在人类体验的方方面面——从创造更多就业、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到实现更深层的人际连接——都扩大了社会和经济机遇,而非削弱。
我们渴望超越所谓的「可能」,这将促进实现真正可持续丰裕所必需的增长。
2. 创新消除限制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而后,在过去五十多年里,由化石燃料驱动的内燃机汽车成为了标准且理所当然的交通方式。那种认为电池可以被经济地、大规模地生产,足以让交通行业摆脱化石燃料的想法,在当时看来似乎是痴人说梦——直到特斯拉引领了前进的道路。
通过持续创新,我们克服了电池发展的技术限制,并建立了一个由可再生资源驱动的产业。
3.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在向可持续丰裕加速迈进的过程中诞生的产品和服务,将通过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来推动人类进步。为了进一步加速创新,我们让每一款产品的制造都比上一款更高效、更可持续。
太阳能发电和大规模电池储能正在提高我们社区清洁电力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并且是以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方式。
自动驾驶汽车有能力极大地提升交通的经济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污染,尤其是在我们日益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中。
Optimus——我们的自主型人形机器人——不仅在改变人们对劳动本身的认知,也在改变其可用性和能力。那些尤其单调或危险的工作和任务,现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Optimus 的使命是把更多时间还给人们,让他们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4. 自主性必须惠及全人类
我们在特斯拉制造的工具,帮助我们打造能够促进人类繁荣的产品。
我们如何开发和使用自主性——以及它为我们带来的新能力——都应以其提升人类福祉的能力为指导。通过我们的自主技术,让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安全,这一直是、且仍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5. 更广泛的普及推动更强劲的增长
要建立一个繁荣且不受约束的社会,就必须能大规模地制造出价格亲民、技术先进的产品。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民主化,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精英制度(Meritocracy)的标志在于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实现他们所想象的一切。
每个人都应该获得这些机会,而技术的增长可以帮助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最有限的资源:时间。
我们正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续富足的转型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要克服这一挑战将是极其困难的。消除稀缺性需要不懈的努力和精湛的执行。有些人会认为这不可能实现。还有很多人会为我们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每一个障碍和挫折而喝彩。但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一挑战,我们的批评者们终将看到,他们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确实是可能的。而这对我们来说没关系,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且真正富足的未来。
所有值得的旅程都是漫长的。而它们都始于第一步。
我们的第一步是制造一款激动人心的跑车——Roadster。接着,我们利用这些利润来资助更亲民、但同样激动人心的产品——Model S 和 Model X 的研发与生产。然后我们重复了这个过程,带来了 Model 3 和 Model Y 以及后续车型。
这个过程要求我们走出许多步,其中有些是小步,有些则是大步。但最终,每一次胜利都引向了下一次胜利,即使经历了失败,我们也能不断积蓄势头。我们的势头让我们得以构建出一个全面整合的可持续产品生态系统,涵盖从交通到能源生产、电池存储和机器人技术。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革命性时期的风口浪尖,为前所未有的增长做好了准备。而这一次,对特斯拉和全人类而言,它将不再是单一的一步,而是一次飞跃。我们将要开发的工具,将通过重新定义劳动力、出行和能源这三大基本构成要素的规模和普惠性,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我们一直梦想的世界——
一个可持续富足的世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我的桌面我的战场:优质桌搭精选辑
广深「超燃」:来线下,与少数派一起看 Apple 发布会
「我申请当 OpenAI CEO ,收到了一封拒绝信」
论搞事情,网友们从来不让人失望。
这不,最近海外又出了个营销大整活,网友 Ömer Öztok 声称自己给 OpenAI 投了份申请担任 CEO 的简历。
在 LinkedIn 上,他用极其中二的文字记录了这次「壮举」:
我放手一搏了。
这次,目标更大:OpenAI 的 CEO。
显然,用 ChatGPT Agent 替换整个高管团队这件事引起了一些担忧。
没关系。
总有一天,Sondra 会超越 OpenAI。
拭目以待吧。
虽然结果可想而知,但精彩的来了,Ömer Öztok 还晒出了一封所谓的「官方回信」。
附上回信正文编译:
感谢你最近申请担任 OpenAI 的 CEO。
虽然你的热情无人能及,但你的申请中有些内容让我们的管理团队感到担忧。
在你的求职信中,你写道:「作为我的第一项行动,我会用 ChatGPT Agent 替换整个高管团队(除了我自己)。」
这一表述被认为……相当「世界末日」式的。
此外,你的提案中提到要「通过提供终身 ChatGPT Plus 来挖走 Meta 的整个 AI 团队,只为了名字而收购 Google,并让 GPT-6 完全基于我的推文来训练」,这些想法被我们的法务部门认定为过于「破坏性」。
虽然我们很欣赏你的大胆,但最终我们决定选择一位更传统的候选人——至少他没有要求占有公司 50% 股份。
祝你在未来的事业中一切顺利。
这封邮件中写道,「虽然你的热情无与伦比,但你申请中的几个要素在我们的执行团队中引起了担忧。」
新官上任三把火,根据「回信」内容,这名网友在求职信中提出了颇为大胆的计划:
首先是人事大换血。
他豪言壮语道:「作为我的第一个行动,我将用 ChatGPT Agent 替换整个 C-Suite(除了我自己)。」而 OpenAI 辣评:「这被视为… 末日般的。」
(APPSO 注释:C-suite,或称 C-level,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白话,用来描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经理。)
其次是商业扩张野心。
他提出要「挖角 Meta 的整个 AI 团队,方法是为他们提供终身 ChatGPT Plus;收购 Google 只是为了获得其名称;并且专门基于我的推文来训练 GPT-6。」
不过,回信中也提到,这些提案被 OpenAI 法务团队标记为:「具有破坏性」。
最后是薪酬要求。
网友直接要求获得公司 50% 股份,对此,OpenAI 再次调侃道:「虽然我们欣赏你的大胆,但我们选择了一个更传统的候选人——一个没有要求获得公司 50% 股份的人。」
看到这,或许你也觉得,这事儿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整活味道。
网友们很快就扒出了更多的信息:类似的拒绝信模板在别的品牌(Supercell、Minecraft)也出现过,认为这就是复制粘贴式的整活营销。
OpenAI 这种体量的公司,通常也不太可能为了一个陌生人的恶搞申请专门写这么长的回信。
而且网友在 LinkedIn 帖子末尾写道:「没关系。有一天,Sondra 会超越 OpenAI。」
这波免费营销,可以说是玩得相当溜了。
从个人履历上看,Ömer Öztok 也算是个连续创业者。他是 Sondra 联合创始人(2025 年 1 月至今),这家公司专注解决「vibe coding」的最大难题。
据他们宣传,一些顶级的 vibe coding 网站,经常被 X 上的「非专业黑客」在 15 分钟内攻破,因此作为一家网络安全平台,Sondra 本质是为 vibe coding 提供全面防护。
除了 Sondra 的工作,Ömer Öztok 还在欧洲顶尖风投机构 e2vc 兼职,此前曾在土耳其增长最快的公司 ikas 担任增长与市场职务,目前还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相关研究。
而这次所谓的「CEO 申请」,既是个人 IP 营销,也可能是公司品牌曝光的一箭双雕。
高端的营销往往都是这么「朴实无华」。
当然,吃瓜群众们也没闲着。
有网友调侃:「Well it’s their loss」(这是 OpenAI 的损失),开玩笑式地力挺这位勇士。
当然也有网友在线「出谋划策」,或许可以试试特斯拉。
但不管怎么说,这波营销操作确实成功地让 Sondra 这家小公司刷了一波存在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早报|曝 AirPods Pro 3 新功能:体温检测/12306 回应纸质火车票将退出历史舞台/打车广告无法关闭?百度回应

AirPods Pro 3 曝光:或支持体温检测
多平台上线 AI 生成合成标识,更易看清内容真假
车企公布 8 月销量成绩,多家创新高
星际之门下一步,OpenAI 计划在印度建设数据中心
百度地图回应「打车强制看广告」:实际情况不符
我国自主研发脑机接口实现重要突破
AI 提升的是下限,而非上限
vivo X300 开启预热:搭载 2 亿主摄
华为 MatePad Mini 外观公布
12306 回应纸质火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UU 跑腿回应工服与淘宝闪购撞衫
首位「AI 音乐人」签约唱片公司
《亮剑》20 周年,B 站宣布今天中午全弹幕回归

AirPods Pro 3 曝光:或支持体温检测
今天凌晨,据 9to5Mac 报道,即将在下周举办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AirPods Pro 3 将会一同亮相,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新耳机将会配备两个健康传感器。
知情人士表示,其中一个为此前早有传闻的心率传感器,用于检测心率;而另一传感器则为温度传感器,用于体温检测。
同时报道还指出,备受期待的实时翻译功能无法跟随硬件首发而一同推出。消息人士表示,该功能仍处于「尚未准备就绪」,并预计功能会在后续软件更新中向用户推送。
昨日,分析师郭明錤发文,再次强调了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侧边指纹方案,而非市场传闻的屏下超声波指纹识别方案。
郭明錤强调,预计立讯精密将会成为折叠屏 iPhone 侧边指纹识别模组的供应商。
据此前消息,从 2026 年开始,苹果将推出首款折叠屏 iPhone。外屏约 5.5 英寸,展开后为 7.8 英寸,屏幕也升级为 In-cell 技术,折痕更轻,触控更精确。内外屏各有前置镜头,后置双摄;搭载苹果 C2 基带,并取消 SIM 卡槽。
另据 9to5Mac 和 MacRumors 分析师 Aaron Perris 日前消息,苹果虽然在消费领域的 AI 有所滞后,但其近期为旗下零售员工推出了一款 AI 聊天机器人「Asa」。
据介绍,Asa 能够帮助员工了解更多与苹果相关的优势、iPhone 的不同使用方法,同时员工也可以自由向 Asa 提出想问的问题。
分析师称,该工具将很快在苹果内部的「SEED」应用中广泛提供,帮助员工学习更多关于苹果及其产品,提升他们的销售能力。

多平台上线 AI 生成合成标识,更易看清内容真假
今年 3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本办法自 2025 年 9 月 1 日(昨日)起施行。
而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多个平台宣布上线 AI 生成合成标识,帮助用户更好辨别内容是否由 AI 生成:
- DeepSeek:9 月 1 日发布公告称,已在平台内对 AI 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并明确提醒用户相关内容由 AI 生成。
- 抖音:9 月 1 日发布公告称,上线两项核心功能:AI 内容标识功能,协助创作者为 AI 内容添加提示标识,方便用户区分辨别;二是 AI 内容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可识别并写入 AI 内容的元数据信息,为内容溯源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抖音将核验、检测站内未主动标识的内容是否由 AIGC 技术生成,对疑似 AI 内容或元数据中已包含 AI 内容标识的作品,补充添加显式标识。
- 微博:通过升级产品功能及技术识别手段,对平台内识别到的的 AI 生成内容依规添加隐式标识及显式标识;如用户发表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用户应在「选择内容声明」功能栏中选择「内容由 AI 生成」。另外还在投诉侧增加「未添加 AI 标识」投诉分类、
- 快手:平台已上线 AI 内容标识,会在 AI 生成的内容中添加「AI 生成」显式标识以及嵌入文件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如果用户上传的内容明确由 AI 生成或疑似由 AI 生成,平台会在内容周边进行显著提示。
- 腾讯:通过平台获得的 AI 生成合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内容,平台将在显著位置添加「AI 生成」或「AI 合成」的清晰标识;平台还通过元数据嵌入和防护等技术,在 AI 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隐式标识。
- 昆仑万维:平台在所有 AI 生成的交互场景以及AI生成结果中,已添加「AI 生成」字样的显式水印、隐式元数据标识;创作者通过本平台对外发布或进行二次传播 AI 生成内容时 ,必须在标题或首屏等显著位置添加「#AI 生成#」话题标签 ,并在简介中清晰说明所使用的模型及版本号。
据悉,《标识办法》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主要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
- 显式标识是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 隐式标识是指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车企公布 8 月销量成绩,多家创新高
9 月 1 日,多家车企公布了自家 8 月的销售成绩:
- 蔚来:交付新车 31305 台,同比增长 55.2%,创历史新高。其中,蔚来交付新车 10525 台;乐道交付新车 16434 台;firefly 萤火虫交付新车 4346 台。
- 理想:交付新车 28529 台。理想方面表示,7 月底上市的理想 i8 正在加快生产进度,到 9 月底预计交付 8000-10000 台。另外,9 月将发布理想 i6,面向 25 万至 30 万元价格区间打造的全能产品,并将实现上市即交付。
昨日,理想创始人李想发文称,2025 年是理想汽车正式进入纯电 SUV 的第一年,其内心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理想在高端纯电赛道能「保五争三」。其中理想 i8 目标稳定在 6000 台/月,i6 目标为 9000-10000 台/月。
- 零跑:全系交付再创新高达 57066 台,同比增长超 88%,连续六个月稳居新势力品牌月销领先位置。同时,零跑公布了全新个性战略新品「Lafa5」,并正式透露了新车的前脸信息。
- 小米:8 月交付量持续超过 30000 台。
- 小鹏:共交付新车 37709 台,同比增长 169%,环比增长 3%,单月交付量再创历史新高。
- 鸿蒙智行:8 月交付新车 44579 台,全系累计交付突破 90 万台;8 月成交均价 38 万。
- 比亚迪:该月销售 373626 台,其中比亚迪品牌占 342838 台;方程豹占 16265 台;腾势占 11993 台;仰望占 405 台。
星际之门下一步,OpenAI 计划在印度建设数据中心
据彭博社报道,OpenAI 正计划在印度建造一个新的大型数据中心。
报道称,计划中的数据中心容量至少达到 1 吉瓦(GW),该项目若能落地,将成为印度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而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已在该国大举投资此类设施。
目前该项目具体选址和建设时间尚不明确,而 OpenAI CEO Sam Altman 或在本月访问印度时宣布该计划。
今年初,OpenAI 与软银、甲骨文合作,正式开启了 500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5689 亿元)的 Stargate(星际之门)项目,并将建设约 4.5 吉瓦的算力容量。
据悉,除了美国本土,OpenAI 也在海外多地宣布新的数据中心项目。据报道,OpenAI 已宣布成为挪威一个数据中心项目的主力租户,该项目规模可达 520 兆瓦。此外,其还计划在阿布扎比建设一个 5 吉瓦设施。
百度地图回应「打车强制看广告」:实际情况不符
据新浪科技消息,近期有媒体和用户反馈,在使用百度地图 App 的打车服务时,广告关闭按钮被设计得较为隐蔽,难以寻找。
对于上述情况,百度地图在评论区回应表示:「媒体报道展示的截图,与百度地图线上实际情况不符,我们有提供明显的关闭按钮,用户可随时手动关闭,且关闭后当日不会再触发。」
针对报道中的截图问题,百度表示其也正在联系首发的媒体和用户核查。百度方面强调:
百度地图始终致力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智能的出行辅助。大家在使用地图时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后台留言或联系百度地图客服中心。
据悉,除百度地图外,高德地图、滴滴出行等打车应用,也在打车流程中出现弹窗,广告和关闭按钮的设计较为相似。
我国自主研发脑机接口实现重要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合作,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
据悉,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的脑机接口应用于脑深部肿瘤术中边界精准定位的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临床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这一技术为神经外科提供实时、高精度的「病灶导航」,有望在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健康脑组织,提升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保留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而据《瞭望》报道,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为我国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部署了任务,是引领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安全治理的重要指引性政策。
据悉,《实施意见》突出数字技术与脑科学深度融合,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助力我国在神经解码、信号处理等前沿领域突破,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让脑机交互更智能精准,高端医疗装备更便捷实用。
《实施意见》重点布局了五大重点任务,通过系统推进 14 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其中指出,核心软硬件强基工程要围绕产业「卡脖子」环节,推动实现核心组件自主可控:
元器件方面,重点突破高集成度封装技术;编码软件层面,攻克混合范式协同控制技术。
消息称华为拟推出新合作模式:车企拥有更多主导权
据《财经汽车》日前获悉,华为将在年内正式发布一套全新车企合作模式。
报道称,与 HI 模式中「全栈技术供应商」的身份不同,也区别于华为终端主导品牌营销的「智选车」路径,新模式意在构建一种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同架构,涉及智能开发、生态连接与市场规划等多个维度。
知情人士虽未透露新模式的正式命名,但在一些合作项目中,已经出现了「HI Plus」的试验性称呼。其中,东风猛士被视为这一路径的典型试点。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模式最大的区别是从产品设计的起点就一起协同。」其表示,新模式强调的是从工程阶段就嵌入,车企依然掌握品牌与销售节奏,但华为可以在底层定义、节奏规划、生态接入等层面参与得更深。
报道指出,在部分车企内部,这一合作被称为「化学融合」,意指其不再是模块集成意义上的「物理组装」,而是在架构、数据、运营上的深层次联动。
另据广汽集团人士通过报道透露,与华为的最新合作模式虽然尚未正式命名,但已被内部定义为「新型深度赋能」,概括为「广汽智造 + 华为智能」的双核运行模式。
阶跃发布端到端语音大模型
9 月 1 日,阶跃星辰正式发布最强开源端到端语音大模型 Step-Audio 2 mini。
据介绍,Step-Audio 2 mini 将语音理解、音频推理与生成统一建模,在音频理解、语音识别、跨语种翻译、情感与副语言解析、语音对话等任务中表现突出,并率先支持语音原生的 Tool Calling 能力,可实现联网搜索等操作。
性能表现上,新模型在多个关键基准测试中取得 SOTA 成绩,在音频理解、语音识别、翻译和对话场景中表现突出,综合性能超越 Qwen-Omni 、Kimi-Audio 在内的所有开源端到端语音模型,并在大部分任务上超越 GPT-4o Audio。
团队表示,Step-Audio 2 mini 采用了真端到端多模态架构,时延更低;引入 CoT 推理结合强化学习,对情绪、语调、音乐等副语言和非语音信号进行精细理解、推理并自然回应;同时支持包括 web 检索等外部工具,有助于模型解决幻觉问题。
目前,模型现已上线 GitHub、HuggingFace 等平台。
GitHub:https://github.com/stepfun-ai/Step-Audio2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stepfun-ai/Step-Audio-2-mini
ModelScope:https://www.modelscope.cn/models/stepfun-ai/Step-Audio-2-mini
上市不到一个月,特斯拉 Model 3 长续航新版本降价
9 月 1 日早间,特斯拉将 Model 3 长续航后轮驱动版的官网价格由 26.95 万元下调了 1 万元至 25.95 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车型于今年 8 月中上线,CLTC 续航升级至了 830km,百公里加速时间为 5.2 秒。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信息,Model 3 长续航后轮驱动版搭载的是一块来自 LG 的 78.4kWh 的三元锂电池。
AI 提升的是下限,而非上限
近期,AI 提醒助手项目「Elroy」在其官网发布了一篇名为《AI 提升的是下限,而非上限》(AI is a Floor Raiser, not a Ceiling Raiser)的博客,探讨了 AI 对于提升自我的一些利与弊。
文中提到,AI 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理解水平进行响应,解决了传统教学内容「不能精准匹配学习者」这一痛点。它能随时回答问题,甚至替用户完成重复性任务,为初学者提供更友好的学习起点。
但同时,像「OpenAI 学习模式(Study Mode)」这样的工具可能助长依赖性,因为学习者直接通过 AI 获取答案,而不是真正理解知识结构,这样的人最终可能止步于 AI 能覆盖的水平。
对此,Elroy 的文章也指出,AI 带来的影响,取决于「做出有影响力产品需要的精通程度」,其举出了一点例子来更好分析这一情况:
- 对工程管理者而言,AI 能快速帮助他们上手不熟悉的框架或平台,让想法迅速变为可运行产品。
- 然而对于在复杂系统中工作的开发者,AI 缺乏对现有架构的深度理解和上下文感知,实际辅助有限。
同时,文中也提到了 AI 与艺术创意的关联。虽然 AI 可以大量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但因表现往往缺乏新意,在竞争激烈、创意要求高的领域(如小说、电影)难以取得成功。
文章强调,大众容易识别「雷同」,例如因 4o 图像生成器而流行一时的「吉卜力风」头像,也未能影响《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地位。

vivo X300 开启预热:搭载 2 亿主摄
昨日,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正式开启 vivo X300 系列新机的预热,并透露了新机的主摄内容。
韩伯啸介绍,vivo X300 将配备「蔡司两亿超级主摄」,并拥有四大定制技术:
- 该传感器是 vivo 与三星的定制版本,为三星 HP9 的升级版,名为「HPB」。尺寸规格为 1/1.4″,支持 23mm 2 亿巨清画质和 50mm 5000 万超清画质输出;
- 定制镀膜:X200 Ultra 同款蓝玻璃 + 蔡司 T* 镀膜;
- 定制模组:镜头模组针对高像素传感器进行了特别设计,让 2 亿像素满血输出,同时,达成业界领先的 CIPA 4.5 防抖认证;
- 定制算法:联合平台提升底层算力,实现高像素多帧融合。
华为 MatePad Mini 外观公布
9 月 1 日,华为终端公布了旗下「小平板」MatePad Mini 的外观信息。
从官方公布的图片来看,MatePad Mini 将采用 MatePad 家族式后盖设计,配备圆形后置相机模组,预计内置双摄;采用前后盖板 + 中框的机身结构,配色拥有雪域白/曜石黑/云杉绿。
新机正面将配备一块四窄边直屏,采用竖向右上角挖孔前置摄像头设计。同时,华为官方还表示 MatePad Mini 还是一款「大手机」产品,并在图中展示出了平板通话的相关界面。
据博主「数码闲聊站」此前消息,华为 MatePad Mini 将配备一块约 8.8 英寸 OLED 屏幕,并搭载支持 5G 网络的麒麟 9 系旗舰芯。
戴森铅笔吸尘器将于本月 8 日上线
昨日,戴森正式宣布,新品「铅笔吸尘器」(Pencilvac)将于 9 月 8 日上市,售价为人民币 3999 元。
作为戴森在地板清洁产品线的最新作品,铅笔吸尘器采用笔型设计,28mm 直径的 140K RPM Hyperdymium 电机内置于 38mm 直径的「笔型」的机身内。
铅笔吸尘器摒弃了之前传统无绳吸尘器的设计,使得产品更加轻量、便携,且能够轻松深入到沙发下和家具中间。并且尘筒也位于机身内,拆下吸头后,一推一拉即可倒出灰尘并顺便清洁尘筒内壁。
铅笔吸尘器使用了戴森最新研发的 Fulffycones 锥形吸头,标配一组 4 头,开机使用时在地面有着悬浮效果。吸头和机身之间采用万向节设计,用户随手一转就能让吸头转向,让清理狭窄角落更加容易。
新品采用可插拔电池设计,总重量仅为 1.8kg(机身重量为 0.92kg)。用户可以通过机身上的显示屏或戴森 App 来查看电池电量,以及获得维护保养的有关信息。
混元开源翻译模型:曾拿下 30 个第一名
昨日,腾讯混元宣布带来一个在国际机器翻译比赛拿下 30 个第一名的翻译模型「Hunyuan-MT-7B」。
官方介绍,Hunyuan-MT-7B 总参数量仅 7B,支持 33 个语种、5 种民汉语言/方言互译,是一个能力全面的轻量级翻译模型。
混元方面称,在 8 月底结束的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ACL)WMT2025 比赛中,Hunyuan-MT-7B(参赛名称:Shy-hunyuan-MT)拿下了全部 31 个语种比赛中的 30 个第一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 31 个语种除了中文、英语、日语等常见语种,也包含捷克语、马拉地语、爱沙尼亚语、冰岛语等小语种。
据悉,Hunyuan-MT-7B 的特点在于仅用少量的参数,就达到甚至超过了更大规模模型的效果,这也为模型的应用带来了众多优势。
同时开源的还有一个翻译集成模型 Hunyuan-MT-Chimera-7B (奇美拉),是业界首个翻译集成模型,它能够根据原文和多个翻译模型给出的不同内容,再生成一个更优的翻译结果,不仅原生支持 Hunyuan-MT-7B,也支持接入 DeepSeek 等模型。
Hunyuan-MT-7B 模型已在腾讯混元官网上线体验入口,并在 HuggingFace 和 GitHub 等开源社区提供下载,对应的技术报告和论文也已经在开源社区公开。
体验地址:https://hunyuan.tencent.com/modelSquare/home/list
GitHub:https://github.com/Tencent-Hunyuan/Hunyuan-MT/
HugginFace:https://huggingface.co/collections/tencent/hunyuan-mt-68b42f76d473f82798882597
AngelSlim 压缩工具:https://github.com/Tencent/AngelSlim

12306 回应纸质火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10 月 1 日起将不再提供纸质火车票,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
其实从 2024 年 11 月 1 日起,我国铁路客运开始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旅客若要报销,不再需要到火车站、车票代售点、自助机上打印铁路车票,也就是纸质报销凭证,直接在线上就能开具电子发票。
只是为了方便旅客和单位,铁路客运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推行使用期间设置了过渡期,过渡期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过渡期内「纸电并行」,旅客仍可使用纸质报销凭证报销。
昨日,「停发纸质火车票」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晒出自己收藏的纸质火车票。同时也有网友提出,「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等人群需要如何了解乘车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铁路工作人员表示,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可由亲属代买车票,乘车信息可以由代买人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通知乘车人;如以上方式也有不便,可以让乘车人携带身份证件前往车站人工窗口或自助机柜,打印行程信息单,上面会有相应的乘车信息。
同时,据中新经纬报道,12306 客服表示,很多旅客可能理解有误,停发的不是「纸质车票」,而是报销凭证。另外,各个车站的人工窗口依然可以现场买票,实名制购票后刷身份证进站,与此同时,工作人员都会帮忙打印一张纸质行程单。
UU 跑腿回应工服与淘宝闪购撞衫
8 月 31 日,UU 跑腿发文回应了「骑手工服与淘宝闪购款式撞衫」争议。
UU 跑腿方面表示,其关注到某友商(淘宝闪购)推出的 2025 年度骑手制服在网络上引发多方热议。与此同时,UU 跑腿的社交平台有评论指出,淘宝闪购的设计与 UU 跑腿的「疾风系列跑男工装」十分相似,甚至有网友认为 UU 跑腿在「抄袭」友商,不尊重原创。
UU 跑腿指出,其「疾风系列跑男工装」是在 2023 年发布的,至今已经发布两年多,「当时我们并未进行大范围推广宣传。」同时 UU 跑腿也坦诚说明:
虽然两款制服的设计虽不完全一致,但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们截然不同的看法。
部分误解性言论不仅混淆了公众认知,更对 UU 跑腿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才不得不站出来,向大家澄清事实、正式回应。
UU 跑腿称,在设计领域,好的创意与美学表达难免会出现偶然的「撞车」,这是行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但其更希望,「广大网友能够了解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知晓‘疾风系列跑男工装’的原创背景与先发事实,不被片面信息误导,不盲目跟风带节奏,避免不实言论对企业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其还强调,「工装再帅也不过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服」,对于配送行业来说,除了做好服务外,真正用心的做好骑手与跑男的关怀与保障,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
首位「AI 音乐人」签约唱片公司
据 APNews 报道,日前英国 AI 音乐创作者 Oliver McCann(艺名 imoliver)正式签约了独立唱片公司 Hallwood Media,并成为业界首位与唱片公司签约的「AI 音乐人」。
据介绍,Oliver McCann 本职是一名视觉设计师,他不会唱歌、演奏乐器,没有任何音乐方面背景。最初 Oliver 只是用 AI 歌曲生成工具激发灵感,把自己写的歌词变成真正的歌曲,作品覆盖独立流行、乡村说唱和电音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据音乐流媒体平台 Deezer 的数据,目前该平台用户每天上传的音乐里有 18% 完全由 AI 生成,但这些歌曲的播放数量一般很低,真正收听的人并不多,而 Spotify 等主流平台则拒绝公开任何 AI 生成音乐数据。
目前,imoliver 已上线《Stone》单曲。

《亮剑》20 周年,B 站宣布今天中午全弹幕回归
据哔哩哔哩消息,《亮剑》20 周年,剧集将于今日 12 点在平台全弹幕回归。
剧集于 2005 年诞生,根据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只改编了原小说前三分之一内容,讲述了李云龙等革命军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片段。
该剧由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为编剧,李幼斌、童蕾、何政军、张光北领衔主演,孙俪友情出演。
猪猪侠 20 周年大电影发布新预告
昨日,猪猪侠 20 周年大电影《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发布「癫疯巨制」预告,将于 10 月 1 日上映。
据悉,《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是《猪猪侠》系列的第 10 部大电影,由陆锦明(巴西)执导,赵小蕾、唐一歌、华玮琳编剧;讲述过气演员猪猪侠(GG Bond)为了翻红,和昔日仇人猪星星一起加入电影剧组,不料在杀青这天意外卷入一场惊天阴谋。
《东极岛》宣布延长放映至 10 月
日前,电影《东极岛》宣布延长放映至 2025 年 10 月 9 日。
该片故事取材自二战时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了二战时期,一艘满载战俘的货轮在东极岛附近海域被击沉。危急关头,中国渔民在炮火威胁下,冒死参与了一场海上国际大营救的故事。
该片由管虎、费振翔执导,陈舒、张冀、董润年编剧,朱一龙、吴磊、倪妮、杨皓宇主演,此前于 8 月 8 日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19 亿美元的 91 助手死了,但「手机助手」已经秽土转生
周末刷微博看到 #91 助手下月全面停服# 这个新闻话题,复杂心情油然而生,就像是重新听到一位阔别十年的老友最新消息,结果是对方的噩耗。
不只 91 助手,还有同步推、iTools、豌豆荚、海马助手、PP助手等等一系列在我脑海中死去已久的名字,忽然组团袭击了我。
也只有体量大如 91 助手的轰然倒地,才能让我们意识到,十年过去,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机助手」,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倒地之前,它值 19 亿美元
十几年前,我还在用 iPad 2 的时候,偶然在当时的纸质杂志上看到对 iTools 创始团队的专访。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难用到反人类的 iTunes,还有这种第三方的 iPhone/iPad 管理工具,不仅界面简洁明了,安装运行飞快,而且还有不少 iTunes 之外的神奇功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这些助手可以绕过 App Store 本地安装应用,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侧载」:可以是一些原本要付费的应用,还能是无法在 App Store 上架的神秘应用。
▲ 侧载 ipa 很好用的同步推
当时很流行的进阶玩法「越狱」,这些手机助手也都准备好了相关的入口,点击就能下载对应的越狱工具,帮你跑整个流程。
▲ Cydia 也是时代的眼泪了
至于 Android 阵营,像小米就有推出过「小米手机助手」这样的官方 PC 应用来管理手机。
但知名度和使用率更高的是豌豆荚、应用宝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不仅有 Root 和解锁这种专业玩法,更是对于广大 Android 用户而言,提供了一个应用资源更丰富和全的「App Store」。
在最古早的时期,除了重视软件体验的小米,大部分国产 Android 手机都没有自己的应用商店,有些 ROM 甚至直接预装豌豆荚和应用宝。
当时一切都欣欣向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快我也发现比 iTools 功能更丰富的「同步推」,也尝试过海马助手、PP 助手等等。
不少热门应用还会在 Android 渠道会选择在这些平台上独家首发,包括不仅限于红极一时的韩寒《One · 一个》选择了豌豆荚,国民度极高的《植物大战僵尸 2》国行则交给了 91 助手。
2013 年是手机助手的一个关键节点。互联网巨头百度收购了 91 无线业务,总价高达 19 亿美元,在当时创下了中国互联网并购案的历史。
比起腾讯的微信和阿里的淘宝,而百度的核心业务「搜索引擎」和以 App 为主要形式的移动互联网并不搭,慢人一步的百度,确实需要一个现成的平台和入口,快速乘上移动互联网的巨轮。
这次收购表面看起来是强强联手,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百度再一次选错了赛道,手机助手真的不是未来。
即使不站在今天,从当时的视角来看,手机助手虽然百花齐放,但实用工具出身的属性,很难解决变现的问题。
对于 iOS 用户,手机助手就是一个用来下载破解应用的东西,让用户付费属于倒反天罡,因此收入主要靠广告,牺牲了用户体验。
Android 上的手机助手虽然充当了应用商店的角色,但它需要更丰富的应用资源来形成竞争力,供求关系反而是开发者占主导,加上 Android 开放的生态,很难实现 App Store 那种付费抽成的形式。
对于百度而言,91 手机助手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因为这波新的流量从来不属于它们,而是它们分发出去的应用。
再见了,所有的手机助手
那篇关于 iTools 的访谈之中,创始团队说了一句话,具体已经无从考证,但大意我还记得: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用 iPhone,而他们都会需要一个 iTools 来管理手机。
这句话前半段没有问题,iPhone 或者说智能手机在短短数年后就成为了比电脑还要普及的计算终端,几乎人手一台。
在智能手机技术和生态都尚未完善的初期,我们确实更倾向于将它视作一种「补充」的智能终端,核心依旧是电脑,用来备份手机的照片和数据,给手机下载音乐和电影资源。
▲ 图源:YouTube@T3
但既然它已经比电脑还普及了,为什么还需要电脑来对它进行管理?
手机的超强便携性,决定了它就应该是一个更独立、全能的形态,很快云服务和流媒体应运而生。照片数据备份直接扔上云,听歌煲剧一点就行,比用电脑强多了。
甚至连以前 iTunes 无可替代的刷机恢复功能,苹果都在改变,iPhone 16 就已经配备了「无线刷机」功能,一台 iPhone 能帮另一台进行恢复,就是在进一步「去电脑化」。
▲ 图源:9to5Mac
在上一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盗版和破解带来的免费体验,因此用上大量应用需要收费的 iPhone,不少人还是选择「邪修」的方式侧载破解应用,手机助手和越狱因此受到热捧。
而随着版权意识在国内逐渐普及,加上 App Store 付费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我们已经变得欣然愿意为优质 App 付费,那自然就用不上用来装盗版应用的手机助手了。
而在 Android 阵营,各厂商经过了硬件野蛮生长那几年,也逐渐意识到软件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分发抽成这块让苹果赚得盆满钵满的肥肉。
国内各家 UI 自带的应用商店已经足够好用,自然也不再有豌豆荚和应用宝的余地。
▲ 图源:36kr
不管是出于商业还是安全原因,Android 侧载的难度肉眼可见越来越高,Google 甚至在上周还宣布,将于明年限制未经验证的应用包安装。
而不管是 iPhone 的越狱,还是 Android 的 Root,不仅这几年因为厂商的原因难度越来越高,用户也逐渐意识到,手机是用来用的,没必要天天折腾,也渐渐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不过,手机助手也并未因此全部消失,及时改舵和跳船的玩家还是找到了一线生机。
大浪过去,爱思助手成为了几乎唯一一个还在火的手机助手产品,不仅是因为它在同类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就已经以最全的功能闻名,更因为它的「验机报告」。
打开转转或者闲鱼,想在上面买卖二手 iPhone,基本离不开爱思的「验机报告」,因为它能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一台手机的基本健康情况,有没有换过配件一目了然。
一些买全新机的用户,也会打开爱思验机报告,看看自己的手机配件来自哪个供应商,追求最满分的体验。
得益于验机报告,爱思从一个面向消费者对 ToC 产品,变成了主要面向二手机商贩的 ToB 工具,他们不仅需要用到验机报告,也能经常用上爱思提供的工具来快速管理商品。
而这个市场本身就已经收缩到很小,爱思还有着验机报告的民间公信力,其他手机助手基本没有其他机会。
即使成为了大浪淘沙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爱思的处境也并不好过,这么多年过去还是没能解决变现的问题,除了广告,爱思也通过商家授权费和配件商城的方式继续增收。
并且,爱思最引以为傲的验机报告功能,苹果也已经在把它做到 iPhone 当中了,未来处境只会更不好过。
另一家成功转型的手机助手,则是原本主打应用市场的酷安,在手机助手式微的 2016-2018 年,开始全面转型数码社区,现在成了「小绿书」。
至于其他手机助手,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和工作室的产品,难以承担转型的风险,也找不到一条更适合的新赛道,因此大多早已悄无声息地停更停服。
而 91 助手,百度也尝试过将它整合百度游戏,但后者自己都没太做起来,因此 5 年前 91 助手已经下架,直到今年终于埋了。
当然还有一些手机助手还「存活」,比如海外的 AltStore,但更多回归了工具本身,用来侧载一些苹果不允许商家的 App Store 应用。
虽然手机助手死了,但另一种「助手」正在兴起:
和当年还不能独立行走的 iPhone 一样,被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代计算终端的头显,现在还离不开这一个个「助手」。
有意思的是,当年我们在电脑上装手机助手来辅助 iPhone,现在我们在 iPhone 上装「头显助手」来配合头显。
历史是相似的,或许当头显不再需要「头显助手」的那一刻,它就真的和手机一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计算终端,手机也该让出智能交互的主角地位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最严新国标落地,黄底黑字牌照上线,广州「电鸡」并非城市的敌人
被业内称为最严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今天起正式开始实施了。
相比之前的规定,新国标对 2025 年 9 月 1 日以后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时速: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 25km/h,并要求超过 25km/h 时电动机自动停止动力输出,明确禁止预留改装接口并新增多项防篡改设计要求,要求杜绝非法改装。
- 安全性:提升了制动性能要求,提升关键部件的阻燃性能要求,塑料件总质量占比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 5.5%,明确规定充电器不得设计为车载形式。
- 续航: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 55 公斤提升到 63 公斤,续航将有所提升。
- 配置: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鼓励安装后视镜,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
新规释放的信号相当明显,以前管理电动车主要是管路上骑车的人,进行罚款、扣车,这次的新规则直指源头,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也需要承担责任,不能把所有的安全风险都甩给末端的用户。
而在新国标实施的同一天,广州市也出台了新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办法》和《广州市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并同样于今日正式实施。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广州将从今日起为外卖、快递、环卫清洁等民生服务行业的电动自行车颁发新的黄底黑字牌照,具体划分如下:
- 「广州 W」号段用于外卖等即时配送企业车辆;
- 「广州 X」号段用于电力、供水、燃气、电信通讯等公共设施抢修单位车辆;
- 「广州 Y」号段用于瓶装燃气、邮政、快递、报刊投递行业车辆;
- 「广州 Z」号段用于医疗卫生、环卫清洁、消防救援和治安防范等单位车辆。
新规要求之前悬挂原网约配送车辆号牌的电动自行车需要在 2026 年 3 月 1 日前处理完毕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并申领新的黄底黑字牌照。
广州的独特困境
这并不是广州第一次出台对电动自行车的管制措施,作为世界闻名的电鸡之城,如果你说自己从没被电鸡滴过,那么你一定不是广州人。
董车会编辑部的同事们曾讨论过在广州开车出行的四大至暗时刻,分别是:
- 半夜在广园大舞台和大货车同台竞技;
- 周末出行误入五月花停车场;
- 去番禺山姆经过冼庄立交时,不熟路的外地半挂在你面前横穿 4 条车道;
- 以及最恐怖的——在中大布匹市场的你被包裹在了电鸡洪流中,四面八方的电鸡或顺向或逆向从你的爱车两侧经过(或许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平板车),这时候大概率会有人从侧面撞歪了你的后视镜,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并且很快就消失在了你的视线中。
简直是半夜梦到都要被惊醒的程度。
在广州电动车才是拥有最高路权的那个,既能上机动车道也能上人行道,并且想滴谁就滴谁。
除此之外,电鸡肆意违停堵住路口和人行通道、闯红灯逆行加塞、暴力改装后超速行驶等问题也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事故的不断发生,广州主要医疗机构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意外伤,普遍占到了各大医院创伤骨科患者数的 60%-80%。急诊接诊的严重车祸伤中约 65% 是电鸡相关车祸引起, 75% 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也源于电鸡相关车祸。
电鸡大量聚集的城中村更是事故高发区,2024 年 5 月,白云区三元里抗英大街电动车自燃引起火灾导致多家商铺受损,三元里村也成为首个明令限制电动车出入的城中村。
然而从数据来看,广州既不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也不是交通最拥挤的城市,但为何成为了「电鸡围城」最突出的城市呢?
根据公开数据,截止 2024 年底,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超过 560 万辆,远低于上海市的 1150 万辆、苏州的950万辆和杭州的 700 万辆。
除了广州有大量未上牌的电鸡之外,导致电鸡和机动车、行人矛盾突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广州的非机动车道非常稀缺。
四大一线城市里,北京和上海的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设置率都在 90% 以上,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比较友好,而广州仅有 32%,深圳更低仅为 28%,无路可走的电鸡自然只能溢出到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
电鸡并非城市的敌人
那么造成了这么多不便和危害的电鸡能像多年前禁摩一样一禁了之嘛?
答案是不能。
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 4 月份发布的《 2024 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披露,2024 年底,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 903 万人次,这一数据甚至高于了广州地铁日均 888 万人次的客运量。如果一禁了之,广州的公共交通根本无法承担起如此大的人流量。
而且广州有 2/3 的人居住周边 800 米没有地铁站点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很多都靠电动自行车解决,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注册外卖骑手约 20 万人、每日活跃骑手 12 万人,对电动车的依赖度极高。
治理「电鸡围城」的困境,只能靠疏而非靠堵。
从 2021 年起,广州市陆续出台了多份有关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方案。
2021 年 7 月,广州出台了两份征求意见稿,其一是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其二是限制电动车通行范围.
但意见稿一经发布却引起了群情激愤,根据当时的意见稿,几乎整个广州中心区域对电动自行车全天禁行。后来经过修改,在 23 年开始实施的正式方案中,措施从区域限行改为路段限行,从全天候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分时限行。
2024 年 12 月,广州又出台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电动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速不能超15公里;三次以上违规可以扣留车辆;外卖小哥一周严重交通违法三次,要被派单管控;适时对电动车实行总量控制,不发展共享电动车;加大非法改装、交通违章处罚力度。
而自今年 5 月份开始,广州更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叉鸡行动」,仅在行动开始一个月后,全市就现场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违法 13.3 万宗,在重点地铁口查扣、拖移电鸡 2.36 万辆。
对乱停乱放、非法载客、假牌、套牌、功率超标的电鸡则是统统扣车加罚款,并且在重点路段新增了摄像头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
▲严管之后停车乱象有所好转
事实上在严管之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
这次新国标的实施,则为电鸡治理从生产源头打开了突破口。
要知道,以往的电鸡违法行为多少都有点法不责众的味道,外卖骑手圈子里,如果能有效的改装车辆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
一位小红书网友也分享到
我以为大家都会被限速,结果其他人都该改装到了 30km 左右,超车的时候还要在旁边笑我,这样下去我也要去改装了。
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抓终端用户,从更好监管的厂商端入手显然是更有效的方法。
电鸡泛滥和治理,自它出现那刻起就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它是人们谋生的工具,是无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但如果若任其失序,也免不了会反噬整座城市的安全与秩序。
治理电鸡,不是为了剥夺谁的路权,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交通的参与者,无论开车、骑车还是步行,都能安心地在这座城市里穿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