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5 September 2025Tech News

GTI 也电动化了!大众 ID.Polo 将亮相慕尼黑车展,未来还会有 ID.Passat

By: 芥末
5 September 2025 at 20:00

从下一款新车型开始,大众将不再使用数字来命名 ID 系列,而是回归经典燃油车时代的车型名称。

即将发布的 ID.2 量产版将被命名为 ID.Polo,现有的 ID.3 则更名为 ID.Golf,ID.4 和 ID.7 预计会变成 ID.Tiguan(途观) 与 ID.Passat(帕萨特)。未来,或许还能见到 ID.Santana(桑塔纳)。

大众汽车的 CEO 解释到:

像 Polo 或 Golf 这样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它们代表着品质、亲民的技术和传承。我们希望将这些特质延续到电动化时代。

相比 ID.2、ID.3 这样的数字命名,ID.Polo、ID.Golf 无疑更直观地体现了车型定位。

新 ID.Polo 将在下周的慕尼黑车展首发。它基于大众全新 MEB Entry 平台打造,与 ID.Cross、斯柯达 Eqiq 和 Cupra Raval 同属大众集团的「电动都市车家族」。并且其顶配车型命名为 ID.Polo GTI,最大功率 223 马力,这也是 GTI 标志首次出现在电动车上。

根据现有信息,ID.Polo 的车身尺寸为长 4053mm、宽 1816mm、高 1530mm,轴距 2600mm,比目前燃油版的 Polo 略大一些。

新车的车身轮廓与燃油车时代的大众 POLO 十分相似,比目前的 ID.3 更紧凑一些。前脸设计了较为锐利的修长大灯组,并搭配了贯穿式日行灯与发光 LOGO,前脸的进气口两端微微向上扬起。

新 ID.Polo 侧面是经典的大众两厢车风格,尾部搭载了贯穿式尾灯,顶配的 GTI 版本则强化了前后包围。

新车将提供 38kWh 和 56kWh 两种电池选择,并支持最高 125kW 的充电功率,其中 56kWh 版本的车辆续航大约为 450km。

新 ID.Polo 在车内将配备 12.9 英寸的中控触摸屏和 10.9 英寸的数字仪表盘,并且采用实体按键控制音响和空调。

按照规划,ID.Polo 将于 2026 年 5 月发布,ID.Polo GTI 则计划在 2026 年底上市。

2016年,在特斯拉发布 Model 3 的那一年,大众集团推出了 ID.Concept 概念车和电动化平台 MEB。在之后的 10 年中,大众 ID 系列推出了众多车型,如 ID.3、ID.4、ID.5、ID.6、ID.7、ID.与众和 ID.Buzz 等。

▲ 大众 ID.4

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起步阶段,大众 ID 系列曾是合资品牌中的销量冠军。尤其是 ID.3,凭借设计、操控和价格优势,成为国内的销量担当。

然而,随着中国新势力的崛起和地缘政治冲击,大众新能源逐渐失去了优势,甚至被部分消费者视作「杂牌电动车」,而海外市场销量虽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

▲ 大众 ID.3

2025 年一季度,大众全球交付量达到 213 万辆,纯电车型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分别增长 113% 和 51%。但营业利润却从 46 亿欧元跌至 29 亿欧元,利润率由 6% 降至 3.7%,税后利润暴跌 40.6%。

销量的增长实际是以牺牲利润换来的,大众官方也明确表示「本季度利润下滑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新能源车的利润率远低于传统燃油车」。

▲Thomas Schäfer,大众 CEO

面对困境,大众选择加速变革。

在海外,大众投入巨资,与 Rivian 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加快产品迭代。

在中国,大众一次性带来了三辆概念车——上汽大众 ID.ERA 概念车、大众安徽 ID.EVO 以及一汽-大众的 ID.AURA。

其中 ID.ERA 是综合续航超过 1000 公里的全尺寸增程式 SUV;ID.EVO 是采用 800V 高压平台的全尺寸纯电 SUV;ID.AURA 则是大众汽车专为中国打造的首款基于 CMP 平台、CEA 电子电气架构的紧凑型轿车产品。

此外,大众也提出了要在中国做二次本土化。大众投资 24 亿欧元让 CARIAD 与中国汽车芯片厂商地平线成立了合资公司 CARIZON (酷睿程),并任命了中国人做 CEO;同时也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 CEA,双方联手开发的新车型将在 2026 年上市。

过去几十年,大众不仅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更像是深度合作的伙伴,塑造了几代消费者对汽车的第一印象。

如今在电动化新赛道上,大众寄望以 ID.Polo、ID.Golf、ID.Passat 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名字,重塑品牌价值与市场信心。

那么下一个十年,ID.Passat 又是否能再现燃油时代的辉煌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还原概念车!全新宝马 iX3 正式亮相,新 3 系也露面了

By: 李华
5 September 2025 at 19:17

宝马的历史,本应在 1959 年画上句号。

在那天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一份来自戴姆勒-奔驰的收购协议已摆在桌前。对当时深陷财务泥潭的宝马来说,接受收购,似乎是唯一合乎商业逻辑的结局。

但以赫伯特·科万特(Herbert Quandt)为首的股东们最终否决了这一提案,并启动了一个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的项目——Neue Klasse 车系。

▲ 宝马 1500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一篇绝境翻盘的爽文了,该项目下的宝马 1500 和宝马 2002 等车型,不仅在商业层面拯救了宝马,更用一种全新的设计哲学,奠定了宝马未来数十年的品牌基石。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汽车工业再次迎来一次能源形式和智能化上的根本性变革。重新启用「Neue Klasse」这一名称,便是宝马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所作出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宣言。

作为新战略下的首款量产车型,刚刚亮相的 BMW iX3,便是宝马为新世代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从概念走进现实

作为「新世代」Neue Klass 战略下的首款量产作品,全新 iX3 将之前停留在概念阶段的蓝图,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不仅是一台纯电 SUV(当然,宝马管这叫 SAV),同时也是检验宝马未来设计方向、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的第一个样本。

和此前发布的 Vision Neue Klasse X 概念车相比对,量产版的 iX3 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比例还是造型。

▲Vision Neue Klasse X 概念车

▲ 新世代 iX3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集中在前脸。

过去由镀铬件和黑色饰板构成的双肾格栅,如今演变为一个封闭的、集成了前大灯组与传感器的「数字面板」。经典的「天使眼」日间行车灯被重新诠释为两道上下平行、略带角度的 LED 光带,构成了新的视觉符号。

车身侧面,G 世代车型上复杂交错的特征线被完全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平滑曲面,仅在车窗下沿保留了一条贯穿前后的、清晰硬朗的肩线。这种处理方式让车身姿态显得更为简洁和扎实。

C 柱经典的霍夫迈斯特拐角依然存在,但其形态也发生了演变,通过在后窗玻璃上增加印刷图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更具现代图形感的锐利折角。

全新 iX3 车尾的设计同样遵循至简原则,尾灯组采用了多层式的三维立体结构,点亮时能够营造出富有深度的视觉效果。整体造型干净利落,宝马还通过一体式的车顶扰流板和底部扩散器,优化了空气动力学表现。

看完外观,接着来看看内饰,全新 iX3 的同样也有很高的概念还原度。无论是风挡下沿的全景平视信息屏,还是造型现代的「超感方向盘」,亦或是呈平行四边形的中控屏幕,都可以说几乎和概念车一模一样。

▲Vision Neue Klasse X 概念车内饰

▲新世代 iX3 内饰

这套被宝马命名为「全景 iDrive」的系统,是新世代内饰设计的核心。它的出现,让设计师得以大幅简化中控台的实体按键,营造出更为简约和开阔的空间感。

驾驶相关的主要信息,由横跨仪表台的全景平视信息屏负责,确保驾驶员的视线能最大程度地停留在路面上。更深度的交互和娱乐功能,则交由中央的平行四边形触控屏来处理。

这个中控屏也蛮有说法。宝马表示,这个屏幕向驾驶侧倾斜的非对称设计,主要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

其一,它避免了驾驶员双手握方向盘时,前臂会遮挡屏幕左下角的显示区域;其二,它让屏幕左上角,处在了一个更容易被触及的位置。

宝马,还是那个驾驶为先的宝马。

全新 iX3 不只是形态发生了变革,其内在的技术根基同样也是如此。

iX3 基于宝马全新研发的纯电动专属平台(NCAR – New Cluster Architecture)打造,其底层架构告别了油电共用的过渡方案。

动力系统的核心,是第六代 BMW eDrive 电驱技术。根据宝马公布的信息,新一代动力单元在电机、电控和减速器的集成度上更高,有效提升了系统效率,并减少了稀土材料的使用。

电池也是 iX3 这次换代的重点,它采用了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联合开发的大圆柱电芯,取代了过去长期使用的方形电芯。这项改变带来了显著的优势:新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 20%,综合续航增加 30%;800V 高压快充技术,也让它的充电效率提升了 30%。

宝马表示,全新 iX3 的 WLTP 工况续航里程达到了 800km(你没看错,是 WLTP 工况),充电功率高达每小时 400kW,十分钟就可以补充 372 公里的续航里程。

除了这些通用的核心技术革新,宝马在新世代 iX3 上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也有了很大转变。他们已经开始和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展开合作,而这些合作的成果,将直接体现在 iX3 上:

在人工智能领域,它将集成阿里巴巴和月之暗面(DeepSeek)的 AI 大模型能力;在数字生态层面,通过与华为的合作,iX3 将支持 HUAWEI HiCar 等互联服务;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宝马则选择与 Momenta 共同开发,提供一套更适应中国复杂交通路况的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全新的设计语言、专属的纯电平台、深度的本土化融合——从这些维度来看,iX3 所呈现的,已经远不止是一款车型的常规迭代。

要理解这些变化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回到这一切的起点——「新世代」战略本身。

新世代 iX3,只是一个开始

回到文章的开头,初代 Neue Klass 车系有两大贡献,它不仅成功让宝马起死回生,更关键的,是它通过设计,为宝马确立了延续至今的品牌身份。

在 BMW 1500 问世之前,宝马的设计语言仍停留在「巴洛克天使」时代雍容且陈旧的造型逻辑中。而 Neue Klass 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简洁、轻快且富有功能性的视觉语言,成功将「运动」与「现代」这两个关键词,注入了宝马的品牌基因之中。

▲1959 年的宝马 501

▲ 1961 年的宝马 1500

可以说,通过设计来重塑品牌身份,是宝马一个老传统。如今,新世代 Neue Klass 背后的逻辑也是如此。

无论宝马承认与否,在推出全新 iX3 之前,宝马的设计语言在 G 世代产品周期中,呈现出了明显的碎片化倾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 G20 3 系,到 G80 M3,从 G60 5 系,再到 iX 和 i7,不同产品线之间,甚至同一车型的不同版本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设计差异。

这种缺乏连贯性的表达,正是宝马近年来诸多争议的核心。当一个品牌内部存在多种互不关联的设计语言时,消费者和市场便会对这个品牌失去一个清晰的认知焦点。最终,只有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元素——那个被不断放大的双肾格栅,成为了整个 G 世代唯一被记住的符号。

翻阅这两年董车会的宝马新车发布内容,后台评论不乏批评的声音:

这不宝马。

因此,新世代战略在设计层面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整」与「统一」。此前发布的 Vision Neue Klasse 轿车与 Vision Neue Klasse X 两款概念车,已经清晰地指向了这一方向。

在这两款概念车上,宝马不再通过繁复的细节来强调设计感,转而依靠更基础、也更考验功力的元素——车身比例、充满张力的表面,以及干净利落的整体轮廓,来构建一种高级的体积感。

不难发现,这套新的设计语言有着高度的统一性。无论是轿车还是 SUV,它们都共享标志性的前脸、平直的线条、以及对霍夫迈斯特拐角的新诠释。

显然,宝马正试图建立一套逻辑自洽、且可以灵活适配于不同车型的设计语言。

今天的 iX3,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下一款新世代车型,将是品牌的灵魂——新一代 3 系。

宝马同时公布了明确的时间表:从 2026 年起,每一辆宝马都将是全新之作;到 2027 年,公司将推出 40 款全新及升级车型。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技术语境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英语动词(一)

By: PlatyHsu
5 September 2025 at 17:31
不管是阅读计算机领域的英文内容,还是使用英文界面软件时,你可能都会见到很多生词。其中,有的词本身就长得张牙舞爪,或者在日常语境下用得很少,因此一眼就知道是个技术术语。但又有这样一些眼熟又陌生的单词—— ...查看全文

本文为会员文章,出自《单篇文章》,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专访联想智能设备业务集团总裁 Luca Rossi:最好的 AI 应用,还没被发明出来

By: 何宗丞
5 September 2025 at 17:13

过去一年,大模型技术几乎以季度为单位向前跃进,从文生图到多模态,再到 AI Agent,功能越卷越细,参数越堆越大。然而,技术上扬的速度越快,终端硬件的滞后感就越发强烈。尤其是在 PC 领域——一个曾被视作技术基础设施的产品线,如今却面临重塑定义的压力。

AI PC 如今成了行业热词,也成了一道新难题。对用户来说,它听起来像是下一代生产力工具的代名词;但对厂商来说,它则意味着系统架构的再设计、算力瓶颈的重构,以及一场几乎从芯片层开始的转身。

在 IFA 展会期间,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智能设备业务集团总裁 Luca Rossi 接受了爱范儿等媒体的专访。比起「AI 能做什么」,他更关心的是,「PC 该成为什么」。

AIPC 是一剂「及时但不唯一」的药方

「去年我们预测 PC 市场将在 2024 年恢复增长,现在看来,这一判断基本应验。」采访刚开始,Luca Rossi 便选择以数据回应曾经的预期。

过去几个季度,PC 市场整体回到正增长轨道,同比涨幅在 4% 到 7% 之间波动,联想自身则稳定高出市场 4 到 5 个百分点。这个势头在最新季度表现得尤为明显:联想的出货增幅超过了 10%。

「这波增长当然得益于 AIPC 的投入,但它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Luca 坦承。在他看来,Windows 10 向 Windows 11 的升级周期,同样释放了大量替换需求——微软将在 2025 年 10 月彻底停止对 Windows 10 的支持,目前企业侧的升级刚刚过半。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两个到三个季度,这一替换潮还将持续推高需求。

在联想自身的新一代设备中,约 30% 已具备 AIPC 特征,这一比例仍在持续提升。Luca 认为,目前 AIPC 的硬件层已趋于成熟,接下来的看点将在软件和应用生态:「真正的爆发会在明年。」

「理解」 AI 也许没那么重要

对于 C 端市场,Luca 有着非常清醒的判断:今天绝大多数消费者,未必真的了解 AIPC 能带来什么价值,但并不妨碍他们购买。

他说,真正因为 AI 功能而明确购买 AIPC 的人,依然是少数中的专业用户;而更多消费者的决策动因,往往是更浅层的因素——轻薄设计、长续航、未来可拓展性。

「我们的 AIPC 产品,不带 AI 也很有吸引力。续航 12 小时、本身就很轻薄好看。」他说,正是因为基础体验足够优秀,AI 的价值才能在使用中逐步浮现,而不是靠一场说明会讲明白。

他将 AIPC 的价值链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体验(硬件)已具备,二是早期 AI 场景正在落地,三是生态应用的井喷仍在前方。

「目前全球 AIPC 占比在 20-25%,我们已达到 30%。一年半内能到 50%,三年内 70-80%。四五年后,几乎所有 PC 都会是 AIPC。」

混合 AI:不是概念,而是未来计算的基本面

AIPC 的核心争议不在硬件,而在价值认知。一个旷日持久的质疑是:本地 AI 是否真的有意义?

面对这个问题,Luca 没有回避:「我们坚信,未来是一个混合 AI 的世界。」

Luca 将未来的 AI 计算分为三个层次:云端、边缘与设备端,每一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

「目前全球约有 80 到 100 家 ISV 正在将他们的核心应用,迁移到 CPU 的 NPU 上运行。」他指出,这种迁移并非为炫技,而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降低延迟、保障隐私、减少云端算力成本。

这也是联想选择 All-in 的根本原因:AI 应用并不必然等于云端推理,尤其在生成式模型与用户上下文深度绑定的场景下,本地运行反而可能是更优解。Luca 进一步举例:

「我们在中国的 ‘小天’,最近已升级为超级智能体。接下来你会在笔记本、手机、平板、甚至手表(虽然手表会稍晚一点)中看到它的身影。」

超级智能体(Super Agent)不仅是联想对 AI 交互范式的探索,更是其混合 AI 架构落地的一环。Luca 强调,设备之间的上下文共享将成为未来体验的基础能力,而这一点,云端无法单独完成。

形态革新:AI 是动因,但不该是噱头

聊到 AIPC,自然无法绕开设备形态是否将随之变化的问题。对此,Luca 给出的回答意外地乐观:「不是障碍,是机会。」

他强调,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笔记本,其外观和交互方式,在过去二十年中几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正是 AI,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和多模态推理的发展,提供了打破固有形态的可能性。

▲ 联想在 IFA2025 上展示的灵动 AI 底座

「没有键盘、纯语音交互的设备不是幻想。但这不会在下个季度发生,也不会是明年。」他说,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可靠性的转型。自然语言交互的瓶颈从来都不是可行性,而是稳定性。AI 的提升,让这种过渡首次变得现实可期。

在这点上,联想并非纸上谈兵。过去几年,它在几乎每一场技术发布会上都展示了形态实验:可折叠屏、模块化 PC、移动游戏设备 Legion Go……即便没有每款产品都能商业化,但在 Luca 看来,这些试验不是副产品,而是主路径。

▲ 左:联想 ThinkBook VertiFlex 概念机

「失败的实验也会为成功的实验铺路。我们曾在 2017 年展示第一款折叠屏 PC,后来,这项技术落地在 Moto Razr 上,成为我们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AI 不只是重写体验,也可能催生新硬件物种

谈及 AI 是否会催生全新的硬件形态,Luca Rossi 给出了肯定回答。他认为,在未来五年内,笔记本、平板、手机等设备都可能因 AI 的应用方式而出现新的变化,而联想将持续测试各种可能性。

▲ 联想 Yoga Tab,具备混合 AI 能力

在众多设想中,眼镜被他单独提及。他指出:「我个人认为,眼镜是未来有前景的平台之一,在未来 2 到 5 年的时间范围内会有不同程度的成功。」

他之所以看好这个方向,并非因为技术突破已至,而是用户习惯的存在。「要让几百万人习惯一种全新的设备形态,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眼镜是人们已经熟悉的。」

他也坦率指出,当前仍有三大技术难题需要攻克:计算能力、电池续航与镜片设计。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但仍需时间。

对于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产品,Luca 点名提到了 Meta 与 Ray-Ban 联合推出的智能眼镜,并评价道:「它们已经证明是成功的。不是大获成功,但至少比我所知的其他例子都更成功。」

这也是他支持持续探索的原因。「更多的竞争和创新是积极的,它能打开市场。」至于联想是否将加入这个市场,他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回答:「我们会在时机合适时参与竞争。」

最好的 AI 应用,还没被发明出来,但路径已清晰

采访的尾声,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问题:AIPC 的 killer app 究竟在哪?

Luca 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只说:「最好的应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他相信,在商用市场,效率提升将成为 AI 的确定性价值;而在消费端,超级智能体将有机会成为那个定义新交互、创造新价值的关键点。

正如 App Store 用了数年才建立起应用生态,AIPC 也才刚刚起步。NPU 作为一项硬件能力,两年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开发者了解它;今天,已经有上百家 ISV 投入进来。

▲ 联想展示的 Legion 拯救者产品组合

「我们从不认为 AIPC 能替代云端的 ChatGPT。但我们相信,它能在不同的用户上下文中,成为体验更轻盈、更私密、更即时的智能入口。」

这是 Luca Rossi 对 PC 行业的再定义,不是作为曾经生产力工具的延续,而是作为 AI 时代的前哨站。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的宝藏 AI 浏览器被 43 亿「贱卖」了,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By: 莫崇宇
5 September 2025 at 16:08

一觉醒来,我最喜欢的 AI 浏览器 Dia 被收购了。

企业软件巨头 Atlassian 宣布用 6.1 亿美元,将 The Browser Company 收入囊中。这个价格算不上阔绰,去年这家公司就已经估值 5.5 亿,现在的溢价仅有 11%,妥妥的「友情价」。更关键的是,Atlassian Ventures 本就是其 A 轮投资方,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从校服到婚纱」了。

The Browser Company 的阶段性结局,未必就如创始人所愿,但或许,会是大多数 AI 浏览器终局的预演。

99% 的 AI 创新,1% 的商业化机会

比起 Dia,我们会更熟悉 The Browser Company 旗下的成名作:Arc 浏览器。

漂亮的渐变色、独特的欢迎界面,Arc 让沉寂了许久的浏览器行业为之一振。同时,通过重新设计标签页管理,Arc 引入了智能分组和自动归档,让重度互联网用户眼前一亮。

当时,不少网友将誉其为「十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浏览器」,知名度和活跃用户快速增长,发布仅几个月用户数就突破 10 万。大好势头,让创始人 Josh Miller 更是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互联网计算机」。

但现实很快给了这位 Josh Miller 一记重拳。

小众市场的天花板,往往比想象中更低,Arc 虽然积累了百万级用户,但日活数据始终疲软,Miller 自己都承认用户基数不大,且高度集中在技术极客群体。

问题的根源,是产品本身。

Arc 的设计哲学过于前卫,学习成本高得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大部分用户并未使用设计团队最看重的核心功能,反而被复杂的操作逻辑劝退。Reddit、X 上的用户反馈显示,真正深度使用到 Arc 高级功能的时候很少。

于是,去年在烧掉 1.5 亿美元、完成 5000 万美元新融资后,The Browser Company 团队果断决定战略转向,开发名为 Dia 的原生 AI 浏览器。

这次转向在外界看来突然,但内部其实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审视过程。早期留存和增长数据已经暴露问题,但团队一度不愿承认,错过了更早调整的时机。

寄托了希望的 Dia,真的能带来巨变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APPSO 之前也深度体验过 Dia。它的产品思路与 Arc 截然不同:从架构层面为 AI 而生。

极简的主页设计,AI 聊天界面成为新的交互中心、AI+传统搜索引擎的双模式搜索机制、丝滑流畅的交互设计以及个性化定制等等特征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欢迎回看 APPSO 此前文章:实测超火的 AI 浏览器 Dia,我看到了浏览器未来的 iPhone 时刻)

不过,自我定位清晰了,不见得能让 Dia 逃过整个 AI 浏览器赛道的结构性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获客渠道被操作系统绑架。

浏览器本质上是「入口的入口」:浏览器是互联网的入口,而浏览器自身的入口,掌握在操作系统手中。

具体来说,Windows 预装 Edge,macOS 预装 Safari,海外 Android 深度集成 Chrome,iOS 所有网页链接都指向 Safari。一旦用户要更换默认浏览器,则需要主动搜索、下载、设置。

第二关,是插件生态的虹吸效应。

Chrome Web Store 拥有数十万扩展插件,几乎任何创新功能都会在几周内被社区开发者复制成插件版本。阅读模式、广告屏蔽、AI 摘要、标签分组。

曾经有一系列 Arc 引以为傲的功能创新,很快就能通过插件在 Chrome 上实现。用户无需抛弃熟悉的浏览器环境,只需安装插件即可体验新功能。

第三关则是账号体系的锁定效应。书签、密码、支付信息、历史记录都与 Google、Apple、Microsoft 账户深度绑定,形成强大的数据护城河。换浏览器意味着重新配置这一切,风险与成本让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

显而易见,这「三座大山」,几乎压在每一个 AI 浏览器创业公司的身上。

上个月底,Manus 创始人张涛分享过类似的经历:团队曾投入近 20 人、半年时间打造 AI 浏览器,但在发布前夕紧急叫停。

他们意识到,即便产品上线,也只能圈住一小波用户,却会把整个团队拖入泥潭,再也无力寻找更大的机会。

最终,他们选择壮士断腕,所有投入归零。直到团队从 Cursor 中汲取到了设计的灵感,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出最小可行原型,接着推出全球首款通用 Agent,最终才一炮而红。

包括今天 Manus 创始人兼 CEO 肖宏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对应的观点。

维护一个「还不错」的产品,代价可能是错过构建「无限想象空间」产品的窗口。

对 The Browser Company 而言,他们曾经在 Arc 上就吃到过苦头了——即使产品备受好评,但在结构性壁垒面前,创新团队很难独自突围。与其在边缘地带继续消耗,不如主动寻找能够放大价值的平台。

于是,这桩与 Atlassian 的联姻,可谓合情合理。

1+1 会大于 2 吗?

互联网的创业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信奉「产品为王」,另一种笃信「渠道制胜」。

Josh Miller 用了 3 年时间,从第一种变成了第二种。Miller 在今天的公开信中提出了决策时的三个关键问题:怎样才算赢?朝什么方向冲刺?底线是什么?

他的回答很务实:「简单来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赢。仅仅做出最好的产品远远不够,要让 Dia 成为 AI 浏览器赛道的赢家,需要强大的分发能力——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匹配的速度。」

▲ Josh Miller

时间窗口的压迫感,是这笔交易的催化剂。

Miller 判断,AI 浏览器领域的赢家将在未来 12 到 24 个月内确定。要让 Dia 进入更广阔的市场,需要庞大的渠道、成熟的销售体系和运营规模,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靠烧钱能解决的问题。

相比在 AI 泡沫中继续融资烧钱,与 Atlassian 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Atlassian 账上有 25 亿美元现金,服务数百万企业用户,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在 2024 年的 Stack Overflow 开发者调查报告中,前五名中,Atlassian 旗下产品就占了三席。

▲(图说:Jira, Confluence 和 Trello 均为 Atlassian 出品)

其客户群体之广泛,覆盖了全球超过 25 万家公司,其中不乏 Netflix、Spotify 和 NASA 等知名企业。

在资本市场趋于理性、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对 The Browser Company 而言,与这样的巨头合作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Miller 为团队争取到了相对的独立性。

Miller 仍担任 CEO,核心团队保持不变,他承诺 Dia 不会变成 Atlassian 应用的「外壳」,也不会像微软 Edge 那样弹窗推广企业服务。Arc 将继续维护但不再积极开发,部分功能将会整合进 Dia 当中。

「更实用,支持更多工作流,登陆更多平台,而且速度更快。这股新能量将从下个月开始——届时我们将发布自 Beta 版以来最重大的 Dia 更新。」

实际上,据此前 The Information 报道,Perplexity 和 OpenAI 都曾与 The Browser Company 接触过收购事宜,但谁也没有想到,Atlassian 才是最终赢家。

六亿美元,不是小数目。Atlassian 打的收购算盘是,要把浏览器变成新的「工作前台」。

根据 The Verge 的报道,这场交易洽谈始于一年前。

当时 Atlassian 就已经很关注深度联合的可能性了。Atlanssian 的员工不仅会使用 Arc,还很关心如何让浏览器更适合企业场景。Atlassian CEO Mike Cannon-Brookes 本人就是 Arc 的早期用户,深度体验过标签页智能分组、自动归档等功能带来的效率提升。

但企业用户的需求远不止效率工具。数据隐私、安全合规、管理控制、审计追踪。这些企业级功能是 The Browser Company 的短板,却恰恰是 Atlassian 在企业市场深耕二十年,所收获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双方在 AI 应用场景上的互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位层面,二是架构层面。

定位层面而言,「协作」将是 Dia 要构建的壁垒。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协作都发生在 SaaS 工具当中,比如 Jira、飞书、Slack 等等。而浏览器是访问它们的必经入口。

而 Dia 当中的跨标签页理解和上下文整合,就可以实现把碎片信息整合成统一视图。比如,把 Gmail、Trello、会议文档串起来,又或者在浏览器层面保留并调用上下文,为团队协作提供一个「公用记忆」。

这将使得 Dia 和 Atlassian 旗下的产品形成互补。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是:你在 Dia 里浏览客户邮件,它能一键生成 Jira ticket、附带背景材料,形成「浏览器=协作节点」。

这也符合 Atlassian CEO Cannon-Brookes 的设想:一个知识工作者的专属工具,包括为 SaaS 应用优化交互,搭载 AI 技能与工作记忆,提供企业级安全保障等等。

而这些,现有的浏览器尚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在今天发布的官方公告中,Cannon-Brookes 对现有浏览器的批评很尖锐:

「现在的浏览器是为『浏览』而生,不是为工作设计的。用户打开的大多数标签页其实都是待办事项:安排会议、审阅设计、更新 Jira 任务……但浏览器在工作流中只是旁观者,既不了解工作背景,也无法理解优先级。」

这怎么不算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呢?和 Josh Miller 的愿景不就对上了吗。

Miller 也在发布的公开信末尾中写到:「我曾经说,希望我儿子十岁前实现『互联网计算机』的愿景。几个月后他就满五岁了,未来五年任重道远。」

这既是 Miller 写给儿子的愿景,也是他写给自己和团队的一纸军令状。

作者:莫崇宇、Selina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孩子眼中的美,大人想不到

5 September 2025 at 10:09

六年级的菲菲,带着对光影和美的好奇走进 vivo 「童画未来」夏令营。在这里,她经历了一场奇妙又出乎意料的冒险。在奇幻的旅途中,她和伙伴们学会了一件事:原来,美可以这样被看见。

来,看个视频,放松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理想 i9 谍照曝光,或将修改尾部造型,但 i6 才是当下关键

By: 芥末
5 September 2025 at 09:46

网络上最近爆出了一组理想 i9 的伪装车谍照。

从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来看,理想 i9 的开发似乎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测试车上覆盖了厚厚的伪装,车身样式还未完全定型。

观察车辆前脸部分能看到与理想 i8 和 i6 车型较为相似的格栅造型和机盖线条,大灯组的位置依然位于前脸下方两侧。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理想 i9 伪装车的车头部位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隆起,且隆起部分和前机盖之间存在凹陷,与理想 i8 和 i6 的造型区别较大,应该是此处的设计并未完全定型。

另外伪装车车顶处有一块凸起的区域,大概率是为激光雷达保留的位置。

伪装车车身侧面的整体线条和理想 i8 较为相似,但尾部区域目前做了隆起形状的伪装,理想似乎将在 i9 上采用新的车尾造型,车辆第三排的乘坐空间和后备箱容积或许会有所增加。

此外理想 i9 伪装车后部预留了传感器的位置,应该会继续采用理想 i8 上那套流媒体后视镜配置。

车身尺寸方面,目前没有准确信息,但作为 9 系车型,i9 的尺寸预计将和理想 L9 相差不多,即车长 5.2 米,轴距 3.1 米左右。

按照目前伪装车的完成度来看,理想 i9 的实车大概率要等到明年才能正式亮相了。

理想 i9 暂时离得有点远,咱们先来看看 i8 和 i6 这两款离得较近的车。

8 月份,理想汽车一共交付了 28529 辆车,而在 6 月份这个数字是 36279 辆,5 月份则是 40856 辆,连续 3 个月有所下滑。

销量或许会存在短期的波动,但背后有两个趋势却很明显:

一是,高价位增程车型的增长和市占率或许已经到达极限了。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 7 月份增程车的零售销量为 10.2 万辆,比去年同期低了 11.4% ,而纯电车型则上涨了涨了 24.5% ,各家新势力中纯电和增程的结构比例也从去年的 43:57变成了 64:36 。

二是,理想一直以来营造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家庭用车认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更低价格车型所替代。尤其是隔壁主打「半价理想」概念的零跑,在 15 万元左右配齐冰箱沙发的车型助推下,月销量一路大涨,达到了 57066 台。

▲ 零跑 C16

理想自然也感知到了趋势,他们对 i8 寄予了厚望,为此不惜推迟上市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修改设计,但结果却不太尽如人意,业内去年猜测 i8 的首月销量在 2000 台左右,但官方并未公布成绩。

在这个需要快速发声占领舆论高地的时代,沉默往往会被当做失败。

▲ 理想 i8

理想 i8 确实有点进退两难,虽然调了一次价格,但是和友商比起来,还是好的不够明显。尤其是对比同期发布的乐道 L90,似乎也很难给到市场一个过目难忘的优势,而乐道 L90 却靠着 28 万元的价格、3110mm 轴距、空悬以及那个巨大前备箱,首月销量一举破万。

理想品牌在 8 月份也受到了不少损失,或许这也是理想上月销量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卡车对撞」事件之外,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理想车主素质低下、乱停车的信息,在 i8 上市快一个月之后,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依旧能刷到不少此类视频。李想本人表示「遭到了黑公关」,但无论是不是有人在幕后操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理想身上的这个负面标签,在短期内确实很难去除。

但还在,理想还有一步能够翻盘的棋——即将在这个月上市的理想 i6。

▲ 理想 i6

理想 i6 目前的外部信息基本上已经被曝光的差不多了,根据实车图来看,i6 采用的是与理想 i8、理想mega 相同的设计 语言,头顶配备了激光雷达,采用了低风阻轮毂和隐藏式门把手,整体的运动感也更强。

在车身尺寸上,理想I6的长宽高为4950mm / 1935mm / 1655mm,轴距约 3000mm,采用 5 座布局,空间体验上应该比 i8 要好。

内饰设计虽然还没有曝光,但是预计和 i8 大差不差,不会有太大变化。

动力上,根据申报信息,理想 i6 将提供后驱、四驱本两个动力版本。后驱版本最大功率为 250kW,四驱版本前后电机功率分别为 150kW 和 250kW,全系配备 87.3075 度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后驱版本纯电续航 710km,四驱版本的纯电续航 660km,支持 5C 超充。

参考理想 L6 ,i6 的价格区间大概会在 25 万元左右,这也是 Model Y、小米 YU7、智己 LS6、智界新 R7 的主力价格段,这个价位段的用户对价格和配置相当敏感,很考验理想的定价以及 SKU 规划能力。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理想给供应链那边的 i6 销量预期是每月 2.5 万辆,内部甚至接近 3 万辆,还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车价可能低于 23 万元。

李想本人第二天就出来辟谣说,i6 的月目标销量大概在 9000 到 10000 辆,加上 i8 的 6000 辆和 MEGA,期望理想纯电的销量稳定在 1.8 万辆至 20000 左右。

从最近李想的微博中,还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李想最近一段时间说话谦逊了不少,「纯电赛道高手很多,想达到这个目标肯定很不容易」,没有了之前「怼天怼地」的感觉。

总之,i6 又将是一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车,理想在定价和配置上会给出怎样的惊喜,很值得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便宜 2000 元,华为新三折叠发布/前兰博基尼设计师加入小米/蔚来首次回应与迈凯伦合作

By: 柯铭源
5 September 2025 at 09:44
cover

📱

17999 元起,华为 Mate XTs 正式发布

🚗

前兰博基尼首席设计师加入小米汽车

💻

OpenAI 编程产品发力, Codex 使用量两周涨 10 倍

📊

DeepSeek 新模型曝光

🍎

苹果自研 AI 搜索曝光

🤖

特斯拉金色 Optimus 机器人曝光

🖥

蔚来首次回应与迈凯伦合作

👍

中国 PC 市场最新数据出炉:苹果增幅领先,华为拿下平板首位

💡

AI 教父辛顿:重审 AI 被遗忘的关键路径

📷

vivo X300 标准版长焦升级

🧠

Kimi 上架新版 K2 模型:升级 256k 上下文

👾

迷你版 LABUBU 后劲不足:二手价下降

重磅

17999 元起,华为 Mate XTs 正式发布

昨日,华为发布了世界上第二台量产的「三折叠」手机 Mate XTs非凡大师。芯片提升到麒麟 9020,价格比第一代 Mate XT 还降了 2000 元。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再次在华为发布会上公开谈到了芯片:华为 Mate XTs 官宣搭载麒麟 9020 处理器。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国产芯片供应链,已经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

外观方面,全新一代 Mate XTs非凡大师,除了新增「皓白」和「槿紫」两个配色,手机外观和整个三折叠的方案对比上一代都没有太大变动,更新主要集中在一些参数、铰链机制、后盖工艺上。

在 Mate XTs 上,这次加入了 Mate 70 的红枫原色摄像头,以及之前首发于 Pura 80 系列的超清全景、个性色卡、AI 辅助构图等影像体验。

影像硬件基本没有改变:前代的 13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升级 4000 万像素 RYYB 传感器,主摄和长焦保持不变。

软件上,华为将不少「PC 级」的生产力应用,如 WPS、万兴绘图、Wind 金融终端等,都下放给 Mate XTs,还支持像电脑一样多窗口灵活排布。

另外,华为 Mate XTs 配备了一支全新手写笔 M-Pen 3,售价 599 元。其支持手机内全局批注,不仅能写能画,还能快速唤起语音识别转文字记录。甚至还可以化身「遥控器」:可以隔空操作 Mate XTs 进行翻页,当做「激光笔」。

大公司

前兰博基尼首席设计师加入小米汽车

日前,汽车设计师 Fabian Schmölz 更新了自己的领英个人资料,显示其正式加入小米汽车。

据信息显示,Fabian Schmölz 于 2025 年 4 月开始加入小米,担任小米汽车欧洲外观设计主管,工作地点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施瓦布明兴。

值得一提的是,Fabian Schmölz 曾于 2023 年 1 月至 2025 年 2 月期间,在兰博基尼担任首席外观设计师,设计了兰博基尼「小牛」Temerario HPEV 混动超跑和 Lanzador 概念超跑的外观。

另外,Fabian Schmölz 还曾在保时捷工作了 7 年,担任过概念车设计师、高级外观设计师,代表作品有保时捷 911(992 ST)、718 Boxster、Vision GT 概念车和 Taycan 原型车 Mission E。

今年 8 月,宝马 i 系列设计主管 Kai Langer 也在领英发文宣布,其在宝马集团工作二十多年后,在今年八月初(本月)开始,将加入小米,并称小米为「世界上最具进步性和崛起性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

OpenAI 编程产品发力, Codex 使用量两周涨 10 倍

昨日,OpenAI CEO Sam Altman 发文称:

看到人们如此喜爱 Codex(OpenAI 编程产品)真是太酷了,其过去两周的使用量增长了约 10 倍!

Altman 还表示,Codex 未来还会有更多改进,目前势头已经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近期,OpenAI 友商 Anthropic 旗下模型被大家反馈称「降智明显」。而 Anthropic 也在上周发文确认 Claude Opus 4.1 和 Opus 4 近期出现质量下降的情况,并且会导致用户端可能会看到较低的智能表现、格式错误的响应或 Claude Code 中工具调用出现问题。

另外,OpenAI 近期还为 ChatGPT 进行了部分小更新:

  • ChatGPT 的「Project」项目功能向免费用户全面开放,并对单个项目文件上传数量上限进行了提升;
  • ChatGPT 上线分支对话,允许用户在一个对话中进行探索不同方向的聊天内容,并保留原始话题。

DeepSeek 新模型曝光

日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DeepSeek 正在开发一款具备更高阶 AI Agent 功能的 AI 模型。

简单来讲,该模型旨在让 AI 从聊天机器人进化成真正能干活的 AI 助手,帮助用户完成从规划旅行到编写和调试代码等各类复杂任务。据介绍,模型拥有以下核心特征:

  • 能够根据用户最少的指令,自动完成多个步骤的复杂任务;
  • 能根据过往的行为不断学习和优化,主打一个越用越聪明。

据知情人士透露,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正在推动团队,争取在今年四季度发布这款新模型。

苹果自研 AI 搜索曝光

据彭博社昨日报道,苹果内部正在研发一套代号为 World Knowledge Answers(世界知识问答)的 AI 搜索引擎,准备整合进 Siri 里。

据报道,该计划不只是 Siri,Safari 浏览器和 Spotlight 功能以后也都要用上这套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苹果高管们给这个项目起了个挺唬人的名字——「答案引擎」,预计明年春天就要和 Siri 的重大升级一起发布。

具体来看,苹果所推的这一 AI 搜索引擎要让 Siri 不仅具备全网搜索能力,同时跟 ChatGPT、Google 的 AI 概览一个路数,直接整合文字、图片、视频和本地信息,还配个 AI 总结系统。

据消息人士称,支撑新版 Siri 的底层技术,部分可能来自苹果的老合作伙伴 Google。两家公司本周达成了正式协议,苹果将评估并测试 Google 开发的 AI 模型来增强 Siri。

报道中提到,苹果内部给 Siri 的技术改造起了两个代号:Linwood 和 LLM Siri。负责软件工程的 Craig Federighi 最近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这次升级会超出预期:「这次端到端的 Siri 改造让我们拿到了想要的成果,不仅能兑现之前的承诺,还能带来更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苹果还准备完全重构 Siri,预计基于三个核心组件:规划器、搜索系统和总结器。与以往完全自研不同,这次苹果同样开始考虑引入第三方模型,项目代号叫 Glenwood。

Manus 创始人评价 AI 浏览器产品 Dia 被收购

昨晚,AI 浏览器产品 Dia / Arc 的制作公司 The Browser Company 宣布,其与企业软件巨头 Atlassian 达成协议,后者将以 6.1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The Browser Company。

收购交易完成后,The Browser Company 将保持独立运营,并且以 Dia 为核心项目。

今日凌晨,蝴蝶效应 / Manus 创始人肖弘在「即刻」发文评价了上述事件:「Dia / Arc 被 Atlassian 收购了,这可能是它最好的结局了。」

肖弘表示,新技术用在老品类更适合做防御。其指出老品类的问题:

如果创新不大,用户切换的动力不够高,简单的创新也容易被大公司集成或者被插件生态覆盖。而如果创新很大,用户的切换成本就很高。

对此他认为,若想做一家浏览器公司,「要么很会营销,Arc 是拍视频,Perplexity 通过收购 Chrome 当噱头吸引免费关注。」「要么做 To B(面向企业)」。

同时肖弘还表示,「我们(蝴蝶效应)不会做营销,也不会做‘To B’,更不是为了被收购而成立。」其透露,「去年在探索了大半年之后,主动放弃了这个品类。」

字节回应「分拆芯片团队」:谣言

据新浪科技报道,日前有消息称字节整个芯片团队权限被注销,业务从集团独立,变更至新的主体且未提供 N+1 的赔偿。

其中有知情人士透露,此举涉及整个芯片团队,不限于 AI 芯片业务,重点是在做一些表面上与字节切割的动作,以后在一家新加坡公司的壳子下运行。

针对传闻中的赔偿问题,前述知情人士表示,虽然业务被放置在新加坡公司下,但员工不会更换合同主体,也不影响原有字节的期权,亦不涉及裁员和 N+1 赔偿。

而在昨日,字节相关负责人通过新浪科技回应称,该消息是谣言,字节芯片业务的主体一直没有变化,这次只是切换飞书租户,外界关于裁员、独立、变更主体等各种过度解读不实。

Figure 的机器人又学新技能:整理餐具

近期,机器人公司 Figure 继 8 月展示了「机器人能叠衣服」后,再一次公布了其人形机器人 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Helix」的一项新技能:将碗碟、玻璃杯整齐放进洗碗机中。

与「叠衣服」时期一样,Figure 同样表示「将碗碟放入洗碗机」对于机器人来说并非易事:

餐具通常要从杂乱的堆叠中分离,并且进行重新定位,亦或者需要在两个同时运作的机械臂之间传递餐具;并且餐具的湿滑、易碎需要指尖级别的精准操作;放进洗碗机也不是简单事:机器架子只提供了厘米级别的容错范围。

另外,机器人每次拿取的东西都有可能是新的。

对于搭载 Helix 的机器人来讲,它能够实现:

  • 单独堆叠的盘子按照顺序进行装载;
  • 用一只手抓起单个玻璃杯并且调整方向,再用另一只手进行放置;
  • 能够调整策略以应对杂乱的环境;
  • 优雅地从错误操作中恢复(例如抓错或者碰撞了)。

Figure 表示,整理餐具跟整理物流包裹、叠衣服等任务虽然不同,但通过 Helix 却能用同一种通用架构来处理以上任务,而这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迈出了又一步:

一个单一系统可以通过额外数据逐步学习新功能,无需特殊设计即可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特斯拉金色 Optimus 机器人曝光

近期,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发布了一条关于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视频,展示了 Optimus 的语音交流以及活动能力。

从 Marc 公布的视频来看,该款 Optimus 拥有类似特斯拉 Robotaxi Cybercab 的亮金色。最亮眼的莫过于该 Optimus 的双手:手部细节与人类双手高度相似,甚至拥有指甲盖等细节。但也有不少网友和媒体分析,该双手可能只是个「摆设」。

体验方面,视频中的 Optimus 语音反馈并不积极,用户说完指令后需要等待几秒钟才给出回应,但语音表达的语气十分自然。视频后半段 Marc 要求 Optimus 帮忙去拿可乐,Optimus 在接收到指令后做出行动,虽然行动缓慢,但步伐还比较稳健。

Marc 还指出,Optimus 价格来到了 20-5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43-357 万元)。

蔚来首次回应与迈凯伦合作

据财联社消息,9 月 3 日,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首次对外证实了与英国超跑品牌迈凯伦间的合作,并透露第二季度技术服务收入已达数亿元。

据李斌透露,「公司的主要股东阿布扎比收购了迈凯伦,事实上我们向迈凯伦输出了一些技术,这部分业务构成了对外技术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已有相关收入计入,第二季度则更多一些。「不过,这部分收入目前并不稳定。」

据悉,2023 年 7 月、12 月,阿布扎比政府基金 CYVN Holdings 先后两次对蔚来进行战略投资,投资金额合计约 33 亿美元。交易完成后,CYVN Holdings 实益持有蔚来已发行及发行在外股份总数的约 20.1%。

报道指出,蔚来与迈凯伦的技术合作,正是来自 CYVN Holdings 的牵线搭桥。

迈凯伦作为全球知名的超跑品牌,近年来一直面临业绩下滑、资金获取困难以及战略转型等挑战。今年 4 月,CYVN 完成了对迈凯伦汽车业务及部分赛车业务的收购,成为迈凯伦的重要股东。同时,为拓展豪华车市场,迈凯伦宣布与初创公司 Forseven 全面合并,旨在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资本,加速迈凯伦的电动化转型。

行业消息显示,在 CYVN Holdings 的主导下,蔚来与 Forseven 签订技术许可协议,授予 Forseven 使用蔚来电动汽车平台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软件及知识产权,用于研发、制造、销售及进出口以 Forseven 品牌销售的车型,并提供售后服务。

根据合作协议,蔚来还将为迈凯伦混动车型开发基于 4680 大圆柱电池的动力电池,预计 2026 年小批量量产。此外,双方还重启 46105 大圆柱电池的研发,未来可能用于更高性能车型。

中国 PC 市场最新数据出炉:苹果增幅领先,华为拿下平板首位

9 月 4 日,数据分析机构 Canalys 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 PC 市场报告,数据显示:

该季度下,中国大陆 PC 市场(不含平板电脑)同比增长 12%,出货量达 1020 万台。无论是消费端还是商用端需求均表现良好,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3% 和 12%;同时,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 18%,本季度总计 910 万台。

据分析师徐颖表示,国补仍然是厂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25 年第二季度中,苹果表现尤为突出。其解释称,定价更具竞争力的新款 MacBook Air 在政策助力下,为苹果在中国大陆市场贡献了强劲增长。

徐颖还指出,该季度中中国大陆 AI PC 出货量占整体 PC 市场的 28%,这表明消费者与企业对更高硬件性能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

平板方面,据数据显示,华为以 250 万台的出货量占据 28% 的市场份额,拿下平板市场首位,并且年增长率达 24%;苹果则以 24% 的市场份额(220 万台)排名第二;小米以 13% 的份额(120 万台)位居第三。

报告预测,中国大陆 PC 出货量将在 2025 年增长 2%,2026 年增长 3%;而平板电脑预计在 2025 年增长 8%,但在 2026 年下降 9%。

💡 AI 教父辛顿:重审 AI 被遗忘的关键路径

近日,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 2024 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发表的演讲《玻尔兹曼机》全文,正式刊登于权威期刊《现代物理学评论》。演讲中,他系统性地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条关键但几乎被遗忘的技术路线。

辛顿指出,在 1980 年代,与今天无处不在的「反向传播」算法并存的,是基于物理学思想的「玻尔兹曼机」。他强调,这一模型的学习机制并非依赖复杂的误差信号回传,而是通过一个优雅的「清醒-睡眠」循环。「你本质上是在教导网络:要相信清醒时所见,而不信睡梦中所梦」,通过这种方式让模型的内部「想象」与外部现实达成一致。

在谈及这段历史的转折时,辛顿分享了「玻尔兹曼机」如何演化并最终成为引爆深度学习革命的关键催化剂。

他认为,正是这一路线的技术突破,才使得深度神经网络在 2012 年前后于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决定性成功。他将此过程生动地比喻为,「玻尔兹曼机就像一种‘历史的酶’,它催化了深度学习的诞生,而一旦反应完成,酶本身也就不再被需要了。」

在展望未来时,辛顿表达了对这一「过时」技术的深刻信念。他认为,反向传播在生物学上难以解释,而玻尔兹曼机的「睡眠」阶段所代表的学习过程,可能更接近大脑真实的运作机制。他坚信:

「当我们有一天搞明白大脑如何学习时,一定会发现,睡眠中的学习机制是关键一环。」

新产品

vivo X300 标准版长焦升级

9 月 4 日,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发文透露了更多 X300 系列影像能力的信息:

  • X300:首次标准版升级 5000 万像素蔡司 APO 超级潜望长焦,配合独家定制 LYT-602 以及蔡司 T* 镀膜,长焦拍摄时色差和色散大幅降低;同时 X300 支持长焦微距。
  • X300 Pro:全球首发联合索尼定制的蓝图・索尼 LYT-828 云台级主摄:拥有 5000 万像素、1/1.28 英寸超大底、f/1.57 大光圈,可实现 CIPA5.5 级防抖;主摄还配备 vcs 仿生光谱技术 3.0。
  • X300 全系的前摄升级:标配蔡司 5000 万超清 AF 前摄,92° 广角,支持 AF 自动对焦。

Kimi 上架新版 K2 模型:升级 256k 上下文

日前,月之暗面 Kimi 在官方 Discord 公布了最新版本的 Kimi K2-0905 模型。

据悉,模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增强编程能力,将上下文长度扩展至 256k;该模型还在创意写作、前端功能和与 Claude Code 的兼容性方面有所提升。

较为可惜的是,Kimi K2-0905 仍不具备思考或视觉能力。模型目前处于 Beta 测试,尚未开源。

理想 i9 谍照曝光

图自「汽车之家」

近期,网络上最近爆出了一组理想 i9 的伪装车谍照。

从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来看,理想 i9 的开发似乎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测试车上覆盖了厚厚的伪装,车身样式还未完全定型。

观察车辆前脸部分能看到与理想 i8 和 i6 车型较为相似的格栅造型和机盖线条,大灯组的位置依然位于前脸下方两侧。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理想 i9 伪装车的车头部位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隆起,且隆起部分和前机盖之间存在凹陷,与理想 i8 和 i6 的造型区别较大,应该是此处的设计并未完全定型。

另外伪装车车顶处有一块凸起的区域,大概率是为激光雷达保留的位置。

伪装车车身侧面的整体线条和理想 i8 较为相似,但尾部区域目前做了隆起形状的伪装,理想似乎将在 i9 上采用新的车尾造型,车辆第三排的乘坐空间和后备箱容积或许会有所增加。

此外理想 i9 伪装车后部预留了传感器的位置,应该会继续采用理想 i8 上那套流媒体后视镜配置。

尼康 Zf 新配色上线

日前,尼康宣布推出全画幅/FX 格式微单数码相机 Zf 的银色新款。

据介绍,Zf 是一款传承经典尼康胶片相机的设计,并融合了全画幅相机卓越性能的微单数码相机。自上市以来,Zf备受赞誉,尼康也收到了众多用户对银色款的热切期待。

为响应用户需求,尼康特推出此银色新款,并在高级外观选项中新增 3 种颜色 —— 干邑棕(带有凸印纹理质感)、湖绿蓝(直营渠道限定色)与雾玫粉,用户可选择定制 Zf 的机身颜色。

此外,Zf 将新增「胶片颗粒」功能,可为照片和视频添加颗粒效果,进一步拓展创作可能性。

追觅一口气「炸」出多款新品

9 月 4 日,追觅科技举办「敢梦敢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并发布了涵盖厨电、日用家电、环境电器等一大堆新品:

  • 扫地机器人:带来追觅首款分区清洁扫地机 Matrix10 Ultra、X50 Ultra 履带版和 X50 Pro 滚筒版。其中 Matrix10 Ultra 通过搭载全球首创「自动更换拖布」技术,提出分区清洁概念。
  • 吸尘器:追觅 0 缠毛吸尘器 X3、追觅干湿全场景清洁专家 V30 Pro,凭借追觅首创的核心技术和极致用户体验设计,彻底解决困扰亿万家庭的「毛发缠绕」「机器笨重」以及「顽固垃圾越拖越脏」等核心痛点。
  • 洗地机:双旗舰洗地机 T60 Ultra 与 H60 Ultra,以行业首创的 AI「双刮洗」机械臂为核心技术,在「轻薄灵动」与「双热净洗」两大方向上全面进化,系统性攻克「边角够不着、厚污难去除、水渍拖不净」等长期困扰家庭清洁的痛点。
  • 追觅加湿空气净化器 PM30:搭载全球首创智能双风道系统,拥有 10 米超距送风与 400m³/h 飓风级净化能力。
  • 极境系列冰箱:通过创新性镍基高效电极系统和多层密封工艺,实现了控氧含量低于 5% 的突破。对比普通冰箱,不仅将果蔬保鲜期延长至 21 天,更将花青素保留率提升 231.52%,维生素 C 保留率提升 137.24%。
  • 厨电 Z6000 系列:包含净烟机、燃气灶、洗碗机、微蒸烤。产品面板均为 AG 镀膜灰玻璃材质,实现外表光影流转,恒美如新,同时耐油耐磨,一擦即净。
  • 追觅 AI 全头养护吹风机 X30 与 AI 智联高速养护吹风机 NX01:X30 核心采用了追觅首创、全新升级的超高频微米级雾化精华,突破传统护发屏障;NX01 支持智能连接追觅 App,用户可通过 App 进行个性化设置,自定义风温、风速与模式名称,产品最多支持 3 个用户的记忆模式。
  • 电视:包含追觅 Aura Mini LED 4K 智屏 V3000 系列、追觅专业办公显示器 X1 Ultra,以及追觅全景环绕家庭影院回音壁 PANO S2。
  • 净水器:包含双摆臂全厨净水机 U10、冷热冰 3in1 净饮机 S1、厨隐软水机 ZR6、超薄鲜热管线机 E20、高密微泡前置过滤器 QZ1。
  • 空调: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双机械臂自然风空调「X-Wind」,采用创新的机械臂驭风技术,突破性地实现 126° 超广角送风,并依托追觅空调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灵擎关节」控制技术,实现了 0.1 毫米级的精准控风。

值得关注的是,在即将到来的 IFA 展会(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追觅扫地机也将再次带来重磅新品——全球首款仿生四足履带爬楼扫地机器人 Cyber X。这款产品将终结困扰多楼层家庭已久的扫地机无法爬楼的问题。它能以 0.2 米/秒快速移动,可攀爬高达 25 厘米的台阶。

新消费

迷你版 LABUBU 后劲不足:二手价下降

据第一财经报道,泡泡玛特新推出的迷你版 LABUBU 在发布一周后,其二手价格开始出现下降。

得物 App 平台数据显示,发布一周以来迷你版 LABUBU 的成交单量已超过 5.6 万件,单个盲盒的近 3 日成交均价为 138 元,相较 79 元的原价仍溢价 75%。但相较发售前期,迷你版 LABUBU 的二手成交价已下降 10%-60%。

报道指出,以 14 件为一组、原价 1106 元的(N~Z)端盒为例,发售当天得物 App 成交均价一度飙升至 1930 元,日前已回落至 1500 元左右,下跌 20%,「想要人数」也从 9000+ 人降至 300+ 人。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曾有有多名已看到 LABUBU 新品的网友吐槽「一言难尽」。有网友表示,迷你 LABUBU 实物特别小,并且做工不太好,都是歪头。据悉,迷你 LABUBU 实物不到一个手掌大小,产品信息显示其高约 10.5 厘米(不含挂绳)。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将永久关停

9 月 4 日,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发布《停止营业公告》,并表示将于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永久关闭。

蜡像馆方面表示,经审慎考虑,由于租约到期以及品牌战略的规划调整,其艰难地做出本次决定。

据悉,自开业以来,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以匠心独运的蜡像工艺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细腻而生动地记录并传承中国精神。作为北京前门大街首个国际化娱乐地标,它亦开创了「文化、教育、旅游」多元体验融合的创新模式。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闭馆后,大部分名人蜡像将移至中国其他地区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续写辉煌,少数蜡像也会「荣休」妥善保存,游客们可以前往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及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继续参观。

多款鸿蒙游戏宣布本月起上线

在昨日的华为 Mate XTs 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宣布,鸿蒙(HarmonyOS 5)终端设备数突破 1400 万。同时,多款鸿蒙应用宣布将在 9 月起进行更新或上线。

游戏方面,将会有以下游戏从 9 月起登陆鸿蒙:

《鹅鸭杀》《星痕共鸣》《龙息:神寂》《三角洲行动》《火影忍者》《金铲铲之战》《英雄联盟手游》《红警 OL》《魂斗罗:归来》《虎卫战神》《桃源深处有人家》《现代战舰》《发条总动员》《九牧之野》《碳碳岛》《QQ 飞车手游》《元梦之星》《穿越火线:枪战王者》《暗区突围》《QQ 炫舞》《新剑侠情缘》《腾讯桌球》《弓箭传说 2》《三国群英传:策定九州》

另外,多款鸿蒙应用宣布正在快速迭代更新:

QQ:新建群接龙;京东:AR 高精度摆放;抖音:团购 tab 上线;小红书:直播开播;高德地图:自适应悬浮窗;美团:外卖、美食分享;百度地图:小度语音;微博:支持 HDR Vivid 照片;航旅纵横:智慧助手千禧 AI 等。

好看的

《超人》续作定档 2027 年 7 月

昨日,DCU 掌门人 Jmaes Gunn 宣布,《超人》续作电影将于 2027 年 7 月 9 日北美上映,片名为《Man of Tomorrow》(超人:明日之子)。

据 IT 之家消息,从 Jmaes Gunn 分享的图片来看,《超人:明日之子》将继续讲述莱克斯・卢瑟和超人之间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明日之子」称呼是超人经典称呼之一,曾出现在多部经典《超人》漫画中。续集将继续由大卫・科伦斯维特饰演克拉克・肯特、瑞秋・布罗斯纳安饰演露易丝・莱恩、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莱克斯・卢瑟。

华纳兄弟此前表示,《超人》在北美已斩获超过 3.31 亿美元(目前已超 3.52 亿美元,全球 6.39 亿美元),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超人电影,并且是今年目前为止票房最高的超级英雄电影。

《偷天盗日》定档 10 月

日前,动作犯罪电影《偷天盗日》中国大陆定档 10 月 18 日上映。

故事改编自查理·休斯顿所著同名小说,同时他也担任编剧,讲述身心俱惫的前棒球运动员汉克·汤普森无意中卷入 1990 年代纽约市的犯罪黑社会世界,展开一场狂暴的生存之战。

该片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奥斯汀·巴特勒、马特·史密斯、佐伊·克拉维茨、雷吉娜·金、列维·施瑞博尔等主演。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阿伦诺夫斯基作品首登内地大银幕。

《呼啸山庄》新版电影首曝预告

据新浪电影消息,《呼啸山庄》新版电影近日首次曝光预告片。

据悉,影片故事再次演绎英格兰约克郡,恩萧家族和林顿家族之间紧张、破坏性的关系,以及孤儿希斯克利夫和恩萧家的女儿凯瑟琳那充满激情和悲剧的爱情。

电影由埃默拉尔德·芬内尔执导,玛格特·罗比、雅各布·艾洛蒂主演,将于明年 2 月 13 日北美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64 期):最难还原的魔方

5 September 2025 at 08:13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周五发布。

本杂志开源,欢迎投稿。另有《谁在招人》服务,发布程序员招聘信息。合作请邮件联系(yifeng.ruan@gmail.com)。

封面图

厦门某超市的切片西瓜。(via

最难还原的魔方

说来奇怪,我认识的很多程序员,平时看上去没有共同点,但是一问,他们都喜欢魔方。

而且,水平都很厉害,一般来说不超3分钟,就能还原魔方。

有一段时间,我们办公室有好几个魔方,没事的时候,大家就拿在手里拧。

我想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魔方最难还原?

不同的魔方,还原难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怎么衡量难度呢?

最近,我意外发现,这个问题在国外早有人研究了。

而且,他提出了衡量标准,最难还原的魔方应该同时满足下面6个条件。

  1. 每一面都包含6种颜色。
  2. 每一面的任何一种颜色不超过两个色块。
  3. 任何一面上,不能有两个相同颜色的连续色块。
  4. 任何一面上,不能有两个相同颜色的色块在对角线上。
  5. 八个角上,不能有相同颜色的色块。
  6. 每一面的图案都必须不同。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写了一个 C++ 程序,去找出最难还原的魔方。

魔方的排列方式共有 43,252,003,274,489,856,000 种,他的家用计算机花了5天,才跑完所有计算。

最终发现,只有下面一种排列,满足上面六个要求

上面这个图案,就是最难还原的魔方。

这个图案包含了魔方的6个面。由于这6个面可以随机组合,因此一共有48种形态。

[本周软件] GeeLark:跨境营销的 AI 助理

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有使用境外社媒平台(Facebook、Instagram、X/Twitter、TikTok、YouTube、Reddit 等)的需求。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款桌面软件 GeeLark一站式管理这些平台,简单好用,是跨境营销、电商出海的好帮手。

它内置了云手机与指纹浏览器,可以一键新建云端的手机实例,去访问社媒平台。

云手机有很多好处:(1)每个账号有独立隔离的运行环境,支持同时登录多账号;(2)体验与实体手机无异,操作都在桌面电脑完成;(3)提供指纹浏览器环境,每台云手机的指纹都不一样,不会被平台限流。

这一次,GeeLark 的最新版本增加了很多特色功能。

(1)加入了 AI 大模型,支持疑难解答、视频生成剪辑、AI 养号、文案撰写等。

尤其是图生视频功能(上图),有多个热门模型可选,可以用来产品照片快速生成视频。

(2)自动化常用操作。举例来说,它的 TikTok 有 AI 养号、视频与图集的自动发布、自动挂车、AI 数据助手、自动赞评等功能。

对于现在热门的短剧出海用户,它提供 AI "锚点"功能,为短剧引流。

(3)Reddit 自动化。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自动化模板商店,上线了 Reddit 自动化功能,可以 AI 管理 Reddit 账号,自动发布内容。

要知道,AI 生成引擎引用最多的就是 Reddit 内容,做好 Reddit 自动化,有利于你的 GEO(内容生成引擎优化)。

(4)自定义任务。如果内置的自动化操作不够用,它还允许自定义任务,满足个性化运营需求。

比如,你可以在工作流中,自己接入一个具备图像识别能力的模型,对云手机画面进行智能识别,并基于画面内容执行自动化操作。

(5)开放 API。GeeLark 提供 API,你可以自己编程调用,新建云手机实例和自动化任务。这样一来,它的用途和想象空间就更大了。

总之,如果你需要跨境营销,管理境外社媒平台账号,GeeLark 值得一试。

用户/团队开通套餐后,根据使用量计费,用多少付多少,不按团队人数收取席位费。并且,团队可以对每个成员设置独立访问权限,团队成员无需知晓社媒平台的账号密码,即可操作。

欢迎访问官网 geelark.cn,下载试用,具体用法可参考官方教程

科技动态

1、韩国在夜晚的首尔公园,启用"全息警察"。

你会看到一个真人大小的警察,站在公园草丛里,还会说话和做出动作。如果距离远,根本看不出是投影。

警方说,该装置激活期间,公园的犯罪率下降了约22%。

2、一个美国程序员将一台老式咖啡机,改装成"咖啡机电脑"。

这台电脑既可以当作电脑,也可以当作咖啡机,两者的所有功能都是可用的。

这件事最难的地方是,咖啡机产生高温水蒸汽,而电脑不能进水,还需要散热。两者放在一起,电脑很难稳定运行。

3、Meta 公司发明了,可以控制电脑的腕带。

这个腕带的大小就像一块手表,据说可以替代鼠标甚至触控笔,控制电脑。

它的原理十分新颖,手指和手掌移动时,会产生肌肉的电信号,这个腕带能够读取这种电信号,并判断出动作的意图。

4、矿井储能

芬兰有一个1400米深的废弃矿井,一家英国公司计划将其变为储能电池。

它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在矿井中安装悬挂重物的起重机。多余的电力用来将重物吊起,需要用电时,则让重物缓慢下落,释放重力势能,带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如果这种方法可行,废弃矿井就能利用起来,转变为储能基地。

5、地图广告

谷歌地图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广告。

当你使用导航时,它会突然跳出一个窗口(下图),告诉你可以在某个地方临时停一下。

不妨想象一下,以后导航路线可能会出现 n 个打卡点,只要你进店手机打卡,就能获得奖励或者消费优惠券。

文章

1、Cloudflare 的爬虫认证(英文)

Cloudflare 作为世界最大 CDN 服务商,推出了爬虫认证。如果想抓取它托管的网站,必须登记你的公钥,然后每个请求附上签名。

2、我在 Anduril 当工程师(英文)

Anduril 是美国新崛起的一家国防科技公司,专注于无人机的军事应用。它的创始人就是 AR 眼镜产品 Oculus 的创始人,自称要用无人机保卫美国。

本文是它的工程师介绍公司内部研发情况,很多细节,推荐阅读。

3、用数据库替换缓存(英文)

作者谈了他的看法,什么时候直接查询数据库,什么时候使用缓存。相比数据库,缓存有什么优缺点。

4、我们把 AI 编程放入一个 while 循环(英文)

作者写了一段指令,让 AI 自己生成代码,出现问题就自己提交 PR 修复。

他把这段指令放入 while 循环,就去睡觉了。第二天醒来,看看 AI 进展如何。(剧透:一个晚上,AI 用掉了800美元。)

5、我的 Python 工具箱(英文)

作者是 Python 语言初学者,本文介绍他使用的基本开发工具,比如 uv、ruff、ty 等等。

6、AMD 和 Intel CPU 之间的区别(英文)

AMD 和 Intel 都生产 x86 CPU,虽然是同质产品,本文介绍它们的架构差异。

工具

1、sping

ping 命令的增强版,会在终端图形显示每个数据包的延迟。

2、Beszel

轻量级服务器监控工具,带有 Web 界面,参考介绍文章

3、WinApps

Linux 系统运行 Windows 应用的工具,它会自动启动一个虚拟机来运行,跟 Wine 的原理不一样(它是模拟 Windows API)。

另有一个类似工具 WinBoat

4、YouTube TUI

YouTube 的终端客户端,在命令行操作 YouTube。

5、LabPlot

数据可视化的桌面软件,会将数据集转成各种图形,据说功能很强。

6、gitlab-to-github

一个 Python 脚本,一键将你的 GitLab 仓库全部迁移到 GitHub。(@wuuashen 投稿)

7、Telegram 广告拦截机器人

开源的 Telegram 机器人,使用贝叶斯算法自动拦截群组的广告帖,参见作者的介绍文章。(@ramsayleung 投稿)

8、Foxel

开源的私有云盘,支持 AI 语义搜索。(@DrizzleTime 投稿)

9、StoryMotion

一个基于 Web 的动画编辑器,用来制作嵌入网页的 Excalidraw 手绘风格动画,很适合用来演示。(@chunrapeepat 投稿)

10、Website Screenshot Online

在线免费截屏网站,用户输入网址,它返回该网址的截屏图片,另有录制页面滚动视频的工具网站。(@cryptobanksy 投稿)

AI 相关

1、拆书 AI 总结工具

这个 Web 应用可以按章节拆分电子书(epub 和 pdf 格式),通过 AI 生成该章的文字总结和思维导图,需要用户提供大模型 API Key。(@SSShooter 投稿)

2、VIVY

文生图模型 Stable Diffusion 的桌面客户端。(@surunzi 投稿)

3、ApeRAG

开源的 RAG(检索增强生成)平台,将图谱 RAG、向量搜索和全文搜索与 AI 代理相结合。(@earayu 投稿)

4、AI Video Transcriber

AI 视频转录&翻译&总结工具,支持YouTube、Tiktok、B 站等30+平台。代码开源,需要自己搭建前后端。(@wendy7756 投稿)

资源

1、OpenAnimation

这个仓库专门收集各种基于 Lottie 的动画。

2、Jujutsu 入门教程

Jujutsu 是一个新兴的代码管理系统,号称比 Git 更好用、更易懂。这个英文教程写给完全不懂 Git 的人。

3、我收藏的 50 个键盘

作者是一个国外的键盘收藏家,他列出自己最奇特的50个键盘。

比如,下面的键盘是竖立使用,还贴心地配上镜子,让你能看到按键。

再比如,手套上的键盘,用另一支手输入。

还有一个键盘,所有键帽都是一次性套上去的,可以随时换。

图片

1、乐器的内部

一位国外音乐家想到,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乐器的外部,那么乐器的内部是什么样?

他就拍摄了一系列乐器内部的照片,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仿佛进入了奇特的建筑物。

管风琴

小提琴

钢琴

大提琴

文摘

1、为什么 Facebook 留不住科学家

Facebook 公司最近投入重金,聘请了很多 AI 人才,但是其中不少人待了很短时间,就提交辞呈走了。这是为什么?

一位前员工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这跟公司使命有直接联系。

Facebook 的使命是 connect everyone(连接每个人),这和 AI 没有直接联系。虽然它的内部有大量研究人员,但是主要研究方向是排名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它历史上没有 AI 研究的基础。

而且,研究型人员在 Facebook 内部并不被重视。

许多招来的研究员原本在学术界或 Google/DeepMind 有自由探索的空间,能做长期的、前沿的研究。来了 Facebook 以后,他们的 AI 研究更多地被要求服务于广告、推荐系统和内容审核等短期业务目标。研究人员容易觉得缺乏长期愿景或突破性的研究方向。

Facebook 本质上是一家以"move fast"驱动的消费互联网公司,强调快速上线、快速推动公司业绩。

这样的基因让研究人员觉得缺乏学术环境,也难以在同行中保持声望。

同时,Facebook 的研究与产品部门割裂严重,研究成果很难直接落地产品,产品团队也不完全理解研究的价值。

很多科学家因此感到,在 Facebook 做不出真正的创新与成绩,每日要为业务忙碌,最后就选择离开了。

这说明大公司未必能用重金垄断人才,如果小公司真正在做革新性产品,有很大机会吸引到人才。

言论

1、

一项美国研究发现,AI 对于非名校的毕业生就业冲击最大,对哈佛、MIT 之类的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没有什么冲击。

AI 加剧了普通学校的贬值。

-- 《AI 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2、

自己的电脑运行 AI 应用,有三大危险:它能够访问你的私人数据,能够加载不受信任的内容,能够进行外部通信。

-- Simon Willison

3、

中国有一个概念"吃苦",美国没有这个概念。

-- Hacker News 读者

4、

氛围编码真的很有趣,你只需要构思,不需要自己编码。我用了以后才意识到,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

-- 《我作为 VC 的氛围编码》

5、

SEO(搜索引擎优化)的游戏早就结束了。

大​部​分​人还​在​拼​命​追求 Google 排名,但​用户其实已经离开了 Google。现在只有27%的搜索发生在那里,剩下73%都发生​在 TikTok、Amazon、Reddit、YouTube、甚​至 ChatGPT。

-- Neil Patel,美国畅销书作者

往年回顾

驴子、老虎和狮子的寓言(#317)

5G 的春天要来了(#267)

沙特的新未来城(#217)

广告拦截器太过分了(#167)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发表日期: 2025年9月 5日
Before yesterdayTech News

¥17999!华为 Mate XTs 发布:三折叠的无人区,踏出第二个脚印

By: 苏伟鸿
4 September 2025 at 17:27

一眨眼,世界上第一款,至今也是唯一一款量产的「三折叠」手机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即将迎来一岁生日。

经过一年的市场和用户验证,发布之初围绕在三折叠上的争议,也已经渐渐平息。现在对于华为,乃至于行业更重要的问题,早已不是「三折叠有什么用」,而是:

Mate XT 三折叠,究竟仅仅只是一个试验品,还是一款足以长期立足市场的全新物种?

而今天,华为发布了世界上第二台量产的「三折叠」手机 Mate XTs非凡大师。芯片提升到麒麟 9020,价格比第一代 Mate XT 还降了 2000 元。

答案有了:三折叠这个品类,已经走向成熟,立住了。

诚然,今天的折叠屏手机,即便是小折叠、大折叠这种常规形态,仍然被许多人所不看好——而华为不仅在折叠屏这条路上走了更远,现在看来,还想要走更久,且步伐更加坚定。

全球第二台三折叠手机

全新一代 Mate XTs非凡大师,除了新增「皓白」和「槿紫」两个配色,手机外观和整个三折叠的方案对比上一代都没有太大变动,更新主要集中在一些参数、铰链机制、后盖工艺上。

时隔四年,余承东很久违地在华为发布会上公开谈到了芯片:华为 Mate XTs 官宣搭载海思麒麟 9020 处理器。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国产芯片供应链,已经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

影像作为华为手机的一大招牌,Mate XTs 当然不会错过 X-Mage 一年来累积的全新技术:

在 Mate XTs 上,这次加入了 Mate 70 的红枫原色摄像头,以及之前首发于 Pura 80 系列的超清全景、个性色卡、AI 辅助构图等影像体验。

摄像头配置的升级则相对比较有限,前代的 13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升级 4000 万像素 RYYB 传感器,主摄和长焦保持不变,三颗摄像头现在已经全部用上 RYYB 排列,感光量会有显著提升。

三折叠堪比平板电脑的大屏幕,如果还只能支持传统折叠屏手机的交互模式,那未免有点浪费。

今年开辟了「鸿蒙电脑」生态的华为,将不少「PC 级」的生产力应用,如 WPS、万兴绘图、Wind金融终端等,都下放给华为 Mate XTs,还支持像电脑一样多窗口灵活排布。

这下,你的下一台电脑真的不必是电脑了。这对于三折叠/大折叠用户群体当中的一个典型人群——企业经管人士来说,是个好消息。

屏幕够大,也需要一种更高效的交互和生产力工具,华为 Mate XTs 配备了一支全新手写笔 M-Pen 3,这也是前代用户中呼声较高的配件需求。

M-Pen 3 支持手机内全局批注,不仅能写能画,还能快速唤起语音识别转文字记录。比较有意思的功能是非常适配三折叠大屏的「分屏摘录」:分屏同时打开多个应用,能直接选择文字拖动粘贴到另一个应用中,省去了繁琐的复制粘贴操作。

不仅能写字批注,M-Pen 3 能变身「遥控器」,可以操作华为 Mate XTs 进行翻页,当做「激光笔」。以后开会可以直接用三折叠投屏,用手写笔翻 PPT,连电脑都不用带了。

大屏幕和手写笔堪称绝配,尤其是三折叠的主力用户商务人群,他们会在日常办公中会经常遇到批注、签发的场景,还能进一步加强原本三折叠展开后所传递出的专业形象。

而对于一部分冲着大屏好修图购买的用户,M-Pen 3 也进一步增强了三折叠在这方面的优势,现在不仅图片能放大来修,还能用手写笔将图片「精雕细琢」了。

既然都有手写笔了,那 MatePad 平板专属的《天生会画》,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安排到 Mate XTs 上了?

除了配置更新和新功能,华为 Mate XTs 的最大「升级」,当属价格:

17999 元起售,相比前代直降 2000 元。

这个价格当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但已经属于不少人够一够也能触及的水平。

从「试验品」走向更多人

虽然三星、传音等公司都在不同的场合展示过三折叠手机,但它们和 华为 Mate XT 有非常本质的区别:前者仍停留在概念/原型阶段,后者则已经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商品。

但在今天之前,不管是华为,还是放眼全世界,我们都只有这一款「三折叠」手机,19999 元的售价意味着它是一款「挑人」的产品,加上线下的消费者和它之间总是隔着一个玻璃罩,这些因素加在一起,Mate XT 还是给人一种「实验品」的感觉。

毕竟华为这几年很热衷去做一些形态和产品定义上都迥异于市场的产品,很多时候步子跨太大,不免让人怀疑,这些产品做出来,是不是单纯是在「秀肌肉」而已。

Mate XTs 的问世,已经意味着华为有持续迭代、量产「三折叠」乃至其他非常规折叠形态产品的态度和决心。

这无疑是给还在观望折叠屏手机的市场,喂了一颗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华为 Mate XTs 加量不加价,从 19999 到 17999 元。理论上,如果这个品类的出货量提升,市场需求扩张,价格还可以更「亲民」一点。

初代产品 19999 元的售价,让华为 Mate XT 能挑选那部分最适合它的用户——说白了,就是「不坑穷人」。

但作为一款手机,三折叠不能一直小众和偏门,最终还是要面向一个更广阔的市场。Mate XTs 的新价格,无疑让这款产品进一步甩掉了「实验品」的标签,也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三折叠带来的改变。

当然,华为历史上不是没有过 Mate Xs「外折叠」这种产品,同样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质,也进行过迭代,但最终并没有延续下来。

而在今天来看,外折叠并非成为历史尘埃:它的产品衣钵和研发血液,留在了三折叠,体现在了 Mate XT 和 Mate XTs 上。

本质上,三折叠和大折叠手机,都是将本来分布在手机/平板等多个设备上的场景,合到一起。这种融合能力所解锁的场景潜力,虽然不适合所有人,但绝对击中了相当一部分经管人士的心。

根据博主@数码闲聊站,初代华为 Mate XT 销量已经超过 50 万,业内对 Mate XTs 的预期也很好。

AR 眼镜和闺蜜机这两种产品这两年的异军突起,已经证明了市场对「便携大屏」强烈需求,三折叠不仅屏幕更大,比例也要比双折叠更优秀,在内容消费、创意工作和商务办公的场景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博主 @肉呆大魔王 的调查显示,三折叠用户会在很多专业的商务场景中使用 Mate XT,例如开会签批、通勤阅读、外勤办公、多窗口处理文件,一块装进口袋的大屏能更好处理这些任务,闲暇时也能化身成内容消费的最佳载体。

更重要的是,在华为品牌和产品营销的加持下,Mate XT 对赋予用户身份和社会认同,是其他品牌和其他折叠手机所不能比拟的,「怎么折都有面」真不只是一个梗了。

放眼全球,能把「折叠屏」做成一个招牌,只有华为一家,并吃下了国内市场七成份额,已经形成了壁垒。

三折叠究竟有没有技术含量,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一年过去,市场上唯二的产品,依旧只有华为。

这背靠的除了华为在硬件技术上面的持续突破,还有同样关键的技术,也是华为这几年的主旋律——原生鸿蒙系统,用一个系统,就能实现多种形态下的高效适配。

只是,「三折叠」这种特殊形态带来的优势,不会持续太久。

一方面是其他厂商在技术上已经迎头赶上。据说,三星的三折叠手机蓄势待发,未来还会有更多同类产品逐渐问世,勇闯无人区的红利会进一步收缩。

另一方面,三折叠用户可能群体小,声音不吵闹,但他们同样不会满足于 Mate XT 系列当前的能力。这群用户的需求,像这款产品一样「独特」。

这需要华为继续深度开发大屏幕的潜力,例如多任务能力,在文档处理协同办公这些方面,做出一些更有特色的功能,以及优化整体使用体验。

——究其根本,华为需要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即便在一款足够「独特」「极端」的硬件产品上,仍然做出能被大众所认可的软硬件功能和体验。

这次全新推出的 M-Pen 3,也能看出华为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朝着批注、笔记这些方向深耕,甚至还带来了美术创作的潜力。

越来越丰富的场景,越来越强大的能力,越来越亲民的价格,华为 Mate XTs 不是一款「颠覆性」的产品,但它在 Mate XT 打开的未来之路上,向前又踏出了一个坚实的脚印。

附上华为 Mate XTs 详细参数:

  • 麒麟 9020 处理器,HarmonyOS 5.1 系统
  • 搭载 10.2 英寸 OLED 3K 三折屏,支持 1-90Hz LTPO 刷新率,1-1800nits 亮度
  • 5000 万像素 F1.4-F4.0 十档物理可变光圈主摄,4000 万像素 F2.2 光圈超广角摄像头,1200 万像素 5.5 倍光学变焦潜望式长焦摄像头,150 万多光谱通道红枫原色摄像头,前置 800 万像素摄像头
  • 5600mAh 电池,支持 66W 有线快充 + 50W 无线快充
  • 支持天通卫星通信、第二代灵犀通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送码] 为了让「删照片」从枯燥变得好玩,我做了《去留》这款 app

By: 王波粒
4 September 2025 at 11:41
关于照片,所有人都会遇到两大难题:照片拍了不看删照片太累照片拍了不看,是因为很少会主动想起来要看什么照片,大多数照片发完朋友圈后就再也不看了,但也不删。而清理相册一直是个苦差事,即使是用专门删照片的a ...查看全文

苹果自研 AI 搜索曝光:核心团队大流失后,要把「灵魂」交给 Google

By: 莫崇宇
4 September 2025 at 10:57

我已经算不清,苹果第几次承诺要让 Siri 变得更聪明了。不过,这回看起来苹果是真上心了。

据彭博社今天凌晨报道,苹果内部正在研发一套代号为 World Knowledge Answers(世界知识问答)的 AI 搜索引擎,准备整合进 Siri 里头。

而且不只是 Siri,Safari 浏览器和 Spotlight 功能以后也都要用上这套技术。

高管们给这个项目起了个挺唬人的名字——「答案引擎」,预计明年春天就要和 Siri 的重大升级一起发布。

说白了,传统搜索引擎主要是给「链接」,靠用户自己点开。

而苹果是要让 Siri 不仅具备全网搜索能力,同时跟 ChatGPT、Google 的 AI 概览一个路数,直接整合文字、图片、视频和本地信息,还配个 AI 总结系统。

据消息人士称,支撑新版 Siri 的底层技术,部分可能来自苹果的老合作伙伴 Google。

两家公司本周达成了正式协议,苹果将评估并测试 Google 开发的 AI 模型来增强 Siri。

要知道,Google 每年给苹果 200 亿美元,就为了让 Google 搜索成为 iPhone 的默认搜索引擎。现在苹果又要用 Google 的 AI 技术,这关系确实有点微妙。

报道中提到,苹果内部给 Siri 的技术改造起了两个代号:Linwood 和 LLM Siri。

负责软件工程的 Craig Federighi 最近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这次升级会超出预期:「这次端到端的 Siri 改造让我们拿到了想要的成果,不仅能兑现之前的承诺,还能带来更大幅度的提升。」

现在有三个团队在推进这个项目:Federighi 的 Siri 团队、John Giannandrea 的 AI 部门,还有 Eddy Cue 的服务团队。连 Vision Pro 负责人 Mike Rockwell 都被调来救火。

另外,苹果还准备完全重构 Siri,预计基于三个核心组件:规划器、搜索系统和总结器。与以往完全自研不同,这次苹果同样开始考虑引入第三方模型,项目代号叫 Glenwood。

目前的方案是用 Google 定制的 Gemini 模型来承担总结器任务,运行在苹果的私有云服务器上。苹果还在评估是否把规划器也交给 Gemini 或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同时,苹果会保留自己的 Apple Foundation Models 来处理用户本地数据,保护隐私。

这里有个小插曲。据说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质量确实比 Gemini 更好,但开价太高——每年超过 15 亿美元,苹果最终选择了更便宜的 Google 方案。

按计划,新版 Siri 会在 iOS 26.4(内部代号 Luck E,最早明年 3 月发布)中上线。iOS 26 会随下周的 iPhone 17 一起预装发布,但不会有重大 AI 新功能。

除了 Siri 升级,苹果还在开发:

  • 新的 Siri 界面,明年上半年推出
  • 健康 AI 助手,为 2026 年的付费健康订阅服务做准备
  • 更强的对话能力,用于未来的家居设备

讲真,现在的 Siri 确实挺尴尬的。

2011 年刚发布时,大家都觉得这是革命性产品,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它反而成了苹果在 AI 领域落后的象征。

目前 Siri 能回答一些基础问题,比如人物介绍、天气预报、电影信息这些,但一遇到复杂问题就抓瞎,经常要依赖 Google 或 ChatGPT 的结果。

选择与 Google 合作的这个时间点也挺巧的。

美国法官刚裁定苹果可以继续和 Google 保持默认搜索合作关系,但苹果服务部门主管 Eddy Cue 之前在庭审中透露了个关键信息:来自苹果设备的 Google 搜索次数开始下降,这是 20 年来第一次。

言外之意是,AI 搜索正在威胁传统搜索引擎。

考虑到这一点,苹果此前还商讨过收购路线。Eddy Cue 和并购负责人 Adrian Perica 曾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和法国 AI初创公司 Mistral。然而,苹果今年夏天认真评估过 Perplexity 的技术,但最终放弃收购,选择推出自家产品。

而在今天,Mistral AI 也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 140 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苹果 AI 团队现在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Foundation Models 团队创始人 Ruoming Pang 今年 7 月跳槽 Meta,拿了超过 2 亿美元的薪酬包,随后约 10 名团队成员跟着离职。
这种「跳槽潮」还在加速。上周甚至又有三位关键研究人员离开,两个加入 OpenAI,一个去了 Anthropic,预计还有更多成员正在观望,寻找新机会。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苹果这次 Siri 大升级确实显得格外迫切。

毕竟看着 ChatGPT、Google AI 这些后来者风生水起,自己的 Siri 还在原地踏步,也说不过去。新版搜索功能如果真能做到宣传的效果,对用户来说肯定是好事。

但关键问题是,苹果能不能真正把这次升级做好?毕竟技术要靠 Google 支持,人才还在不断流失,这样的条件下能做出多颠覆性的产品,还真不好说。

一切有待明年春天见分晓吧。

附上原报道地址: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03/apple-plans-ai-search-engine-for-siri-to-rival-openai-google-siri-talks-advance?srnd=homepage-americas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华为新款三折叠今日发布/罗马仕被起诉追讨 1.36 亿元/首款折叠屏 iPhone 或采用屏下摄像头

By: 柯铭源
4 September 2025 at 09:45
cover

📱

华为新款三折叠 Mate XTs 今日发布

🌌

我国科学家研发太空洗衣机方案

🧹

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出货量暴涨,中国品牌出海成绩亮眼

🍌

Nano Banana 官方提示词公布:六大最佳玩法

🚗

奥迪方向盘或从超百款减至 3 款

🎮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上新,综合能力获第一

🚫

Google 垄断案裁定公布:无需出售 Chrome

💡

Plaud CEO:未来十年,人人都有一个可穿戴 AI 设备

📱

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出货量或达千万台

💰

罗马仕被起诉追讨 1.36 亿元

重磅

华为新款三折叠 Mate XTs 今日发布

今日,华为将于 14:30 举行「华为 Mate XTs 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届时将发布新一代三折叠 Mate XTs、华为 MatePad Mini 等产品。

从公布的信息显示,Mate XTs 依旧采用内外弯折的结构,延续了上一代的设计思路。而从余承东后续发布的预告视频来看,今年的 Mate XTs 将新增白色配色,并可能支持配套手写笔,可直接在屏幕上完成书写。

据了解,华为于去年 9 月推出了首款量产三折叠手机 Mate XT,该机器的单折形态屏幕尺寸为 6.4 英寸,双折形态为 7.9 英寸,而三折全面展开为 10.2 英寸,搭载 5600mAh 电池,支持 66W 有线快充和 50W 无线快充,重量为 298 克,售价为 19999 元。

根据 IDC 中国数据,2025 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12.6%。在这片快速扩张的市场中,华为占据 75% 市场份额,累计出货量突破 1000 万台,稳居第一。另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消息,2025 年第 2 季度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市场中,华为凭借着 45% 的市场傲视群雄。

备受期待的华为 MatePad Mini 也将在发布会上公布。从公布的图片来看,MatePad Mini 将采用 MatePad 家族式后盖设计,配备圆形后置相机模组;新机正面将配备一块四窄边直屏,采用竖向右上角挖孔前置摄像头设计。

同时,华为官方还表示 MatePad Mini 还是一款「大手机」产品,并在图中展示出了平板通话的相关界面,新机将支持插卡使用。

另据《财联社》此前报道,华为推出支持 eSIM 的新款三折叠手机,有望成为国内首款商用 eSIM 的智能手机。报道透露,从产业界人士了解到,华为确实有相关计划。而后续发布的华为 Mate 80 系列,可能也将有一款机型支持 eSIM。

大公司

我国科学家研发太空洗衣机方案

据 IT 之家援引《南华早报》消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等机构研发出了一款利用超声波雾化和臭氧清洗衣物的太空洗衣机方案,有望将空间站任务所携带的衣物重量减少 60% 以上,同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空间科学学报》学术期刊。

据介绍,这款洗衣机可解决宇航员在太空中无法清洗衣服的长期困扰,由于传统洗衣机所耗费的水资源较高,且往空间站运送水的成本过于高昂,空间站上的水资源大多都需要循环利用,目前宇航员只能把衣服穿到脏为止,然后将脏衣服作为太空垃圾丢弃。

而太空洗衣机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其形态类似立方体,比登机箱略大,重 12kg,采用全密闭设计,洗一次衣服耗时 30 分钟,每次可清洗 800g 重的衣物。

清洗过程中,洗衣机首先将 400 毫升的水超声波雾化成超细水雾,打满衣物;随后通过紫外线产生臭氧,对衣物进行杀菌;最后利用热空气分解残余臭氧,同时烘干衣物。

在模拟实验中,这台洗衣机可实现 99.9% 的杀菌率,衣物在清洗后可穿 5 次,同时洗衣过程中无需使用洗涤剂,可保障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运作正常。

研究团队表示,如果这一概念得以实现,宇航员将能够在太空中清洗衣物,从而使每次长期空间站任务所携带的衣物重量减少 60%,他们下一步将制作这款洗衣机的原型机,进一步验证其工作效果。

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出货量暴涨,中国品牌出海成绩亮眼

9 月 3 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 年第二季度》显示:

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 1535.2 万台,同比增长 33%,显示出品类强劲的市场需求。中国厂商在欧美主流市场的竞争持续升级,正通过技术、渠道等优势争夺更多市场份额,推动全球竞争格局重构。

其中,2025 上半年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中,扫地机器人出货占到整体市场的 73.4%,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头部厂商以扫地机器人厂商为主。

2025 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累计出货量达 1126.3 万台,同比增长 16.5%,市场规模稳步扩容。IDC 预计,2025 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 3210 万台,同比增长 28.2%,到 2028 年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26%。

具体来看,上半年全球前五名厂商合计占据 64.8%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石头科技、科沃斯、追觅、小米、Irobot。

据 IDC 定义,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包含在家庭室内自主执行地面清洁、门窗擦拭等家务任务;在室外家庭环境中自主执行草坪、泳池等家庭庭院内设施清洁管理的机器人产品。需具备自主移动、避障等功能,支持远程操作等交互方式。当前包括扫地机器人、泳池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五个品类。

Nano Banana 官方提示词公布:六大最佳玩法

昨日,Google AI Studio 公布了旗下热门图像生成模型 Nano Banana 的官方提示词及使用教程。

🔗 点击查看:Nano Banana 官方提示词来了,六大最佳玩法,告别邪修直接抄作业

这份指南提供了创建照片一样的真实场景、风格化的插图与贴纸、准确的文字渲染、商业产品用图、极简构图、以及漫画和故事板六种方案,其对应的模板提示词。

这些提示词能够充分发挥 nano banana 的潜力,关键在于遵循了这一有效提示词基本原则。

描述场景,而不仅仅是列出关键词。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度语言理解能力。相比简单的、零散的词语列表,一个叙事性、描述性的段落,几乎总是能产生更好、更连贯的图像。

另外,我们之前也分享了多个使用 nano banana 进行图片编辑的案例,无一不被它的一致性保持能力所震撼。

🔗 nano-banana 小白速通指南:这些邪修玩法太香了,生成3D手办已经过时 | 附提示词

奥迪方向盘或从超百款减至 3 款

据 AutoExpress 报道,奥迪 CEO Gernot Döllner 和首席创意官 Massimo Frascella 接受采访时透露,奥迪旗下的车型未来可能会收紧「个性化」,并努力重塑美学语言与产品结构。

两人通过报道表示,奥迪现在的车型配置过于复杂,配件与选项层出不穷,却未必真正为用户带来附加价值。Frascella 指出:「我们正在思考如何重构这种差异化。关键是要提供附加价值,而不只是为了差异而差异。」

Döllner 进一步指出,当前的产品复杂度已经难以可持续,例如:目前奥迪提供了超过 100 种方向盘版本,而他们认为只需要三到四种即可。通过精简,品牌将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提升品质和识别度上,形成更统一的品牌体验。

昨天,奥迪还发布了 Concept C 概念车,整车造型能看到许多热门轿跑车的影子,比如向「银箭」赛车致敬的奥迪 Rosemeyer。而 Frascella 在介绍这款车的设计理念时说:

我们希望从内到外「将一切简化为本质」来拥抱「彻底的简单」。

🔗 相关阅读: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奥迪新概念车 Concept C 想要带你回到千禧年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上新,综合能力获第一

日前,腾讯混元 3D 世界模型系列最新成员 —— HunyuanWorld-Voyager(混元 Voyager)正式发布,号称「业界首个支持原生 3D 重建的超长漫游世界模型」。

该模型聚焦于 AI 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应用扩展,将为虚拟现实、物理仿真、游戏开发等领域提供高保真的 3D 场景漫游能力。

据官方介绍,混元 Voyager 突破了传统视频生成在空间一致性和探索范围上的局限,能够生成长距离、世界一致的漫游场景,支持将视频直接导出为 3D 格式。

混元 Voyager「3D 输入- 3D 输出」的特性,与此前已开源的混元世界模型 1.0 高度适配,可进一步扩展 1.0 模型漫游范围,并可对生成的场景做风格化控制和编辑。混元 Voyager 还可支持视频场景重建、3D 物体纹理生成、视频风格定制化生成、视频深度估计等多种 3D 理解与生成应用。

技术方面,混元 Voyager 首次通过空间与特征结合的方式,支持原生的 3D 记忆和场景重建;在输入端加入 3D 条件保证画面视角精准,输出端直接生成 3D 点云。同时 Voyager 还引入了可扩展的世界缓存机制,基于 1.0 模型生成的初始 3D 点云缓存,将其投影到目标相机视图,为扩散模型提供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型在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发布的世界模型基准测试 WorldScore 上位居综合能力首位,超越现有开源方法,在视频生成和 3D 重建任务中均表现出色。在视频生成和视频 3D 重建两个任务上,Voyager 也均取得更好的结果。

HunyuanWorld-Voyager 现已正式上线,相关技术报告已公开,源代码在 GitHub 和 Hugging Face 上免费开放。

项目主页:https://3d-models.hunyuan.tencent.com/world/

Github:https://github.com/Tencent-Hunyuan/HunyuanWorld-Voyager

Hugging Face:https://huggingface.co/tencent/HunyuanWorld-Voyager

技术报告:https://3d-models.hunyuan.tencent.com/voyager/voyager_en/assets/HYWorld_Voyager.pdf

Google 垄断案裁定公布:无需出售 Chrome

日前,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法官 Amit Mehta 在 Google 搜索垄断案裁决中表示,Google 无需出售其浏览器 Chrome 或操作系统 Android,但必须停止部分排他性协议,并向竞争对手开放搜索数据,以促进市场竞争。

法官在判决中强调,强制拆分 Chrome 或 Android 会带来复杂影响。其指出,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已改变搜索市场格局,使得过度干预不再必要。

此次裁决明确禁止谷歌签订排他性协议,将 Google Search、Chrome、Assistant 和 Gemini 应用设为默认选项,同时要求谷歌向合格竞争对手提供搜索索引及用户互动数据的访问权限,为其开发搜索服务提供基础。

Google 则在官方回应中称,对裁决中的数据共享规定和隐私影响存在担忧,决定将「认真评估」该判决,并计划提起上诉,预计此案可能上诉至最高法院,过程将持续多年。

即梦 AI 上线火山引擎并开放 API 服务

昨日,火山引擎、即梦 AI 正式宣布:

即梦 AI 正式上线火山引擎,面向企业开放 API 服务,涵盖图片生成、视频生成、数字人生成三大类,以及多款即梦 AI 同源前沿模型。

本次共包括「图片创作」「视频创作」「数字人」等各方面,具体来看:

  • 图片创作:包括即梦 AI 文生图 3.0、文生图 3.1、图生图 3.0,能够覆盖海报设计、照片生成、图像精准编辑等功能;
  • 视频创作:包括即梦 AI 视频 3.0/3.0 Pro,支持专业级可控运镜和 1080P 高清渲染、根据文本指令完成镜头切换等功能;
  • 数字人:即梦 AI 数字人从易用性出发,推出音频或视频驱动的单图数字人玩法,用户只需一张图片、一段音频或视频,即可让人物、卡通、虚拟形象瞬间「燃起来」。

💡 Plaud CEO:未来十年,人人都有一个可穿戴 AI 设备

近期,《福布斯》发布了一篇关于 AI 硬件厂商「Plaud」的相关报道,并且 Plaud 创始人许高接受了采访,分享了自己在做硬件以及观望未来的想法。

据报道,自 2023 年以来,Plaud 已向全球销售超过 100 万台 NotePin,每台售价 159 美元 。配合每年 99 美元的 AI 转写订阅服务,Plaud 年度营收达 2.5 亿美元,且保持接近 25% 的毛利率,媲美苹果等科技巨头。

报道指出,现在也越来越多 AI 大厂选择加入「AI 硬件」这条赛道:

  • OpenAI 联合苹果前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打造「io」的 AI 硬件品牌,并计划明年推出首款产品;
  • 亚马逊收购了一家名为「Bee」的笔记记录设备初创;
  • Meta 联合雷朋推出了畅销的 Ray-Ban Meta AI 眼镜,今年还有望推出走量的带屏眼镜「Hypernova」。

在许高看来,AI 硬件也是未来趋势。他认为,未来每个人都会佩戴 AI 可穿戴设备,这将可能成为比智能手机更广泛的普及趋势。但他也坦承,目前仍有怀疑声音认为,未来类似功能可能被智能手机或其他大厂以应用形态集成替代。

在未来十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可穿戴的 AI 设备。

比较有趣的是,报道也提到,Plaud 似乎有自己的「一片领地」:其专注会议记录这一垂直场景,并深挖用户使用体验;若能继续提供差异化、专业化服务,即使大厂进入,也不一定能轻易撼动其市场地位。

新产品

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出货量或达千万台

昨日,分析师郭明錤发文透露了更多关于苹果在「折叠屏」领域的进展、未来发展。

郭明錤指出,富士康 GIS(业成)集团将获得苹果折叠屏产品的 UTG(超薄柔性玻璃)后段加工订单,预计 2026 年起开始制作。

而具体来看,苹果预计会在 2026 年和 2028 年分别推出折叠屏 iPhone 和折叠屏 iPad,UTG 也将会成为两款产品的关键零件之一;而 UTG 将会由 GIS 和康宁共同合作负责生产加工。出货后的 UTG 将交由下游切割厂(如蓝思)进行尺寸加工。

结合上述内容,郭明錤还表示,苹果近期上调了折叠屏 iPhone 的出货量:2026 年和 2027 年分别提升至 800-1000 万台和 2000-2500 万台(原计划为 600-800/1000-1500 万台)。另外,折叠屏 iPad 出货量则预计为 50-100 万台。郭明錤解释,因 iPad 屏幕尺寸大,其 UTG 单价要高于 iPhone 所使用的。

今天凌晨,据 9to5Mac 消息,基于摩根大通分析师报告,折叠屏 iPhone 还预计采用屏下前置摄像头技术,有望首次实现无开孔全面屏设计。

据报道,苹果折叠屏 iPhone 内外屏均配备屏下前置摄像头,规格为 24MP。摩根大通指出,因为折叠屏 iPhone 采用侧面指纹解锁(Touch ID)解决方案,因此新机也无需为 Face ID 预留屏幕开孔,从而可以获得一个真正的全面屏显示。

另外,郭明錤还在文中透露了 Vision Air 的更多信息。其表示,苹果预计 2027 年推出 Vision Air,重量减重 40%,售价相较现款 Vision Pro 降低 50%。(Vision Pro 国行价格为 29999 元起)郭明錤还指出,Vision Air 出货量有望在 2027 年达到百万台级别。

ColorOS 16 将于 10 月亮相

昨日,ColorOS 设计总监陈希发文称,ColorOS 16 将在今年 10 月与大家如期见面,并且将会从本月开始预热。

8 月 29 日,陈希曾公布了一段 ColorOS 16 的演示视频,表示「昨天工程师给我掏了个这个,说今年我们不能像去年一样了,要卷点新的,还说我手速不行,要自己操作。」

从陈希公布的演示视频来看,ColorOS 16 的负一屏界面支持完整的开关 App 动画,并且同样支持动态模糊以及打断动画。

陈希还在昨日表示,ColorOS 15 依然会在 9 月月更上持续优化上新。

多款新机快充方案曝光

昨日,博主「数码闲聊站」发文透露了多款联发科天玑 9500/高通骁龙 8 Elite Gen 5 的新机快充方案:

  • 小米新旗舰(三款):全系 100W
  • 荣耀 Magic 8:90W
  • vivo X300 Pro:90W
  • OPPO Find X9 Pro:80W

另据「数码闲聊站」此前透露:

  • SM8850(骁龙 8 Elite Gen5)现阶段芯片主频为 4.61GHz,拥有 2 颗 4.61GHz 超大核以及 6 颗 3.63GHz 大核,采用 Adreno 840 GPU,频率为 1.2GHz±。
  • 天玑 9500:采用台积电 N3p 制程工艺,采用「14.21GHz Travis + 33.50GHz Alto + 4*2.7GHz Gelas」CPU 架构;GPU 为 Mali-G1-Ultra MC12 1MHz±,采用全新微架构,提升光追性能和降低功耗。
新消费

罗马仕被起诉追讨 1.36 亿元

据新浪科技消息,日前,上市公司卓翼科技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卓翼智造有限公司(简称「卓翼智造」)收到了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法院(简称「江门法院」)《受理案件通知书》:

江门法院就卓翼智造与江门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中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七千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七千猫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承揽合同纠纷一案已立案受理。

据悉,卓翼科技提出追讨欠付的成品货款 8008 万元,追讨在途订单损失 5500 余万元,此外还有呆滞物料费、停线放空人力损失费等,卓翼科技提出的诉讼请求合计金额为 1.36 亿元。

企查查 App 显示,江门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中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大股东均为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

另据界面新闻援引天眼查信息,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规定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扩展,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行为,被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共计 351 万余元,罚款共计 23 万元,罚没款合计 374 万余元。

处罚事由显示,该公司擅自销售未经强制性认证的电芯;销售其他公司代工生产的未经强制性认证的电芯;在 CCC 证书暂停、撤销期间擅自销售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获证产品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发生变更,未经认证机构重新检测合格即擅自出厂销售。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罗马仕、安克创新等企业相继宣布召回多款充电宝产品,涉及召回数量超 120 万台。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召回原因是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混入金属异物,存在产品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据了解,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是罗马仕充电宝的锂电池供货商之一。

Beats 上架 JENNIE 联名款 Solo 4

昨日,Beats 公布与歌手 JENNIE 联名特别版 Beats Solo 4。

据介绍,特别版 Solo 4 采用 JENNIE 的《Ruby》专辑专属配色 —— Ruby Red,并且耳机两侧配备两款可拆卸红色蝴蝶结;拥有与「Ruby 时代」主题相呼应的同色系便携收纳盒。

值得一提的是,新品还拥有 Beats 首次在 UltraPlush 耳垫上镌刻象征 JENNIE 音乐美学的专属符号,延续其标志性艺术风格。

价格方面,JENNIE 特别版 Beats Solo 4 为 1799 元,将于 9 月 5 日上午 9 点开售。

哈啰强制员工每周一穿文化衫,引发吐槽

日前,哈啰公司近期因要求员工每周一必须穿文化衫一事引发关注。

据悉,哈啰有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哈啰强制穿文化衫,吐槽这件文化衫「真的太丑了」,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说不好看。从其公布的图片显示,文化衫全身为蓝色,印有哈啰标志及白色条状印记,上身效果不佳。

而据鞭牛士报道,关于强制穿工服问题,有法律咨询人士曾回复问题,表示公司可以强制要求员工穿工作服,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遵循法定程序,有权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员工上班穿戴工作服。如果用人单位依法制定了有关上班穿戴工作服的规定,员工应当遵守。但公司在要求员工穿工作服时,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公司不能因为员工不穿工作服而对其进行罚款。

好看的

《惊变 28 年》续集「人骨圣殿」首曝预告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丧尸恐怖片《惊变 28 年》的续集《惊变 28 年:人骨圣殿》首曝预告,将于 2026 年 1 月 16 日北美上映。

影片由拉尔夫·费因斯、杰克·奥康奈尔、阿尔菲·威廉姆斯、齐·刘易斯-帕里主演,换由尼娅·达科斯塔执导,故事紧接着《惊变 28 年》:末日丧钟再度敲响,带领观众直视人性毁灭的炼狱,感染者的威胁和幸存人类的邪恶。

《招魂 4》发布新海报

日前,恐怖片《招魂 4》发布新海报,影片将于 9 月 5 日北美上映。

该片故事设定在 1986 年,即《招魂 3》的五年后。沃伦夫妇因艾德经历恶灵事件后突发心脏病,已正式退休,不再从事驱魔工作。他们仍会到大学巡回演讲,但连这类机会也在逐渐减少。一些事件最终还是让他们重返战场。

影片由迈克尔·查韦斯执导,维拉·法梅加、帕特里克·威尔森、泰莎·法米加、本·哈迪、山农·库克、斯蒂芬·考特尔、维多利亚·佩吉·沃特金斯等主演。

漫威新动画剧集《漫威僵尸》公布预告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漫威新动画剧集《漫威僵尸》发布预告,片中「所有的复仇者都死了,然后冲我们来了。」

该剧由 Bryan Andrews 运作、执导,共四集,9 月 24 日 Disney+ 开播,定级 TV-MA(可能含有不适合 17 岁以下未成年人或只适合成年观众收看的内容,会过量地涉及暴力、性和裸露镜头和不雅用语内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半年又亏百亿!但蔚来终于要赚钱了?李斌:还有三款新车

By: 李华
4 September 2025 at 09:31

现在有 30%-40% 的潜在用户不买蔚来的车,是因为担心公司会不会倒。如果我们盈利了,这个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蔚来创始人李斌这句异常坦诚的话,或许是理解刚刚发布的 2025 年半年报最好的切入点。

这份财报本身,就呈现了一个充满反差的现实。

一方面,是业务上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二季度,蔚来交付了超过 7.2 万台车,环比增长超过 70%;乐道 L90 与全新 ES8 两款关键车型,都在各自的市场区间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基于此,蔚来给出了一个再创新高的三季度交付指引。

一切看起来都在加速向好。但财报的财务数据揭示了另一层现实:蔚来上半年合计亏损超过 117 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股东权益为负。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蔚来销量增长的势头,与其背后严峻的财务压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此,李斌为蔚来定下的「第四季度实现盈利」这一内部目标,就不仅仅是一个发展期望,更带有了解决现实问题、回应市场疑虑的紧迫性。

月销三万的背后,是蔚来的高效率

要实现第四季度盈利这个目标,前提是必须先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而蔚来在第二季度的表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蔚来通过一系列迅速而有效的调整,在市场上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那么,支撑蔚来在业务层面快速回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拆解其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到,这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市场策略、产品定义和定价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产生的联动效应。

最直接的变化,来自多品牌战略的正式落地。

从第二季度的交付数据构成来看,蔚来品牌交付了约 4.7 万台,而新加入的乐道与萤火虫品牌,合计贡献了约 2.5 万台的销量,占到了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证明了,蔚来通过引入定位更大众化的品牌来扩大用户基盘、提升总体规模的策略是有效的。

当然,这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结果:销量的结构性变化,拉低了整体的平均售价。这也是其营收增幅未能完全跟上交付量增幅的根本原因。

多品牌战略为蔚来拓宽了市场版图,而蔚来在产品策略上的转变,则在乐道 L90 和全新 ES8 这两款车型上有所体现。

乐道 L90 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作为一款纯电大型 SUV,却在被增程和混动车型牢牢占据的细分市场里获得了不错的开局。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蔚来耗时多年铺设的补能网络。当换电站的密度和便利性达到一定阈值后,它让租电卖车,以及 60 度电池这种「大车扛小电池」的方案变得真正可行。

可以说,乐道 L90 的成功,是将一项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转化为了具体的产品竞争力。

而在蔚来主品牌这边,全新 ES8 上演了另一套打法。

相较于前代产品,全新 ES8 在设计上更强调外在的豪华感,同时给出了一个远低于市场预期的售价。这种「产品价值向上、价格门槛向下」的反差,与蔚来长期以来在用户心中积累的高端品牌形象形成了一种化学反应。

当一个被普遍认为是「高端」的品牌,突然推出了一款在核心产品力上不妥协、但价格上更容易「够得着」的旗舰车型时,其对市场的吸引力便被显著放大了。

如果说市场和产品层面的调整,解决了「如何卖得更多」的问题,那么蔚来同步进行的另一项变革,则在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率地增长」。

这种效率的提升,首先体现在成本结构上。

全新 ES8 等新车型之所以能有更灵活的定价空间,并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其背后是 NT3.0 平台在成本控制上开始发挥作用。通过在多款车型上共享自研芯片、高压架构等核心技术,前期的巨额研发投入得以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摊薄。这与蔚来早期车型不计成本地应用前沿技术,在逻辑上已截然不同。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第二季度,蔚来的研发和销售管理费用,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尤其是剔除一次性组织优化开支后的调整后净亏损——环比收窄超过 34%。

这个数字比账面亏损的收窄幅度更能说明其核心业务的运营效率正在改善。这表明,蔚来正从过去那个不计投入、追求体验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一个更注重投入产出比的「运营者」。

这或许正是李斌所强调的核心能力。

蔚来能理解用户需求,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对汽车而言,最终还是产品说了算……(以及)无论研发、供应链、销售体系运营,能否以更高效率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然而,产品和效率的提升,对于当下的蔚来而言,不仅仅是通向长期成功的路径,更是一场应对眼前压力的自救。

盈利之后的新难题

都知道蔚来欠了不少钱,这份半年报最值得关注、也最能解释蔚来为何如此强调盈利紧迫性的地方,藏在资产负债表里。

截至第二季度末,蔚来的总资产约为 1000 亿元,虽然大于总负债 934 亿元,但由于存在高达 77 亿元的夹层权益,最终归属于股东的权益总额仍然为 -11.19 亿元。

通俗地讲,这意味着从会计账簿上看,公司的总负债已经超过了其总资产。

当然,对于一家仍处在高速成长期、且在研发和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巨额前期投入的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蔚来过去数年在换电网络、全球渠道、多品牌研发上的投入,都构成了庞大的负债。当持续的经营亏损不断消耗所有者权益,最终便可能出现负值。

但这背后所反映的财务结构脆弱性,以及对外部融资的强依赖,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这种压力会传导至业务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资本市场的信心,也会微妙地影响供应链伙伴,乃至用户的最终购买决策。

这也让我们得以真正理解文章开篇李斌那句话的重量。所谓「担心公司会不会倒」的潜在用户,他们的担忧,正是这种财务状况在现实中的投射。

蔚来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经营层面。它更像是一次考试,是向资本市场、用户和合作伙伴证明其商业模式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一步。只有实现了这一点,外界的疑虑才能被真正打消。

盈利之后,蔚来也必须面对一系列新课题。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蔚来整个品牌的价格体系,正在被重塑。以全新 ES8 为代表的新车型,用「高价值、低门槛」的打法获得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但也实质上拉低了蔚来旗舰产品的价格锚点。市场对蔚来「高性价比」的预期一旦形成,将会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影响其品牌定位和盈利能力。

对于这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蔚来倒也清楚。

目前的定价对老用户以及他们车的残值是很伤的,但还是要做出对整个公司和整个社区一个对的决定。但蔚来活下去是最重要的,这样蔚来承诺的权益才能有保障。

李斌的这番话,坦诚地揭示了管理层在生存压力下的艰难取舍。这也连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在新旧产品周期的管理上,蔚来需要更加谨慎。

NT3.0 平台的产品凭借更高的效率和竞争力进入市场时,如何安置 ET5t、ES6 这些仍在售、但竞争力已不占优的旧平台产品,将考验蔚来的产品规划智慧。

在这方面,李斌的想法是,继续在高毛利的豪华中大型 SUV 市场上加码,来延续现在蔚来乐道两手抓的刷金币策略。

▲ 乐道 L80

根据蔚来的规划,2026 年将有三款新的中大型 SUV 开启交付,分别是蔚来品牌的旗舰车型 ES9、大五座 SUV ES7,以及乐道品牌的 L80。

与此同时,目前承担销量主力的「5566」车型(ET5、ET5T、ES6、EC6)以及萤火虫品牌,在 2026 年内则完全没有推出全新换代车型的计划。

这意味着,要做到保持走量车型竞争力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老用户造成的伤害,就只能通过发放各种权益来变相降价。这不,蔚来上周就为全系车型标配了 100kWh 的长续航电池包,且价格不变。

无论是产品规划上的聚焦,还是用户权益上的让利,蔚来近期这些腾挪与取舍,实际上都指向了最初的那个信心问题上。

那个李斌口中,悬在近四成潜在用户心里的疑问:蔚来这家公司,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L90 和全新 ES8 的热销,是蔚来在市场上给出的响亮回答。它证明了自己依然能做出让人向往的好产品。但真正能让资产负债表、也让那些仍在观望的用户彻底信服的答案,只可能用第四季度财报上的盈利数字来书写。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下周的新 iPhone 要出官方挂绳了?iPod touch:爷青回

By: 苏伟鸿
4 September 2025 at 09:13

临近「科技春晚」,围绕 iPhone 17 的爆料铺天盖地,其中一个很有意思:根据知名消息源 Majin Bu,苹果计划给 iPhone 17 推出一种新配件——手机挂绳。

▲ 图源:Majin Bu

▲ 图片由 AI 生成,不代表实际产品;原爆料指出这款斜挎背绳需安装在保护壳上

都说时尚是个圈,当年被苹果在初代 iPhone 上去掉的手机挂绳,又被苹果自己带回了 iPhone 上。

把 iPhone 17 背在身上

目前市面上的挂绳,可以粗略分成三种:

  • 装饰性的挂饰
  • 短一点的腕带
  • 长一点的背带

▲ 三种手机挂绳

而苹果在做的「Crossbody Strap」,直译过来就是「横跨背带」。

这款挂绳需要配合 iPhone 17 的液态硅胶手机壳和全新「TechWoven」编织手机壳使用,也就是说,iPhone 17 机身本体上依旧是没有挂绳孔的。

这些挂绳配色丰富,并且采用尼龙材料和编织工艺。考虑到 iPhone 17 官方也有硅胶壳,说不定苹果也准备了配套的硅胶挂绳。

▲ Majin Bu

Majin Bu 还指出,这种挂绳内含金属芯,通体具有磁性,能够在平时自己贴合,有点像制糖工厂的贴贴线。

和传统挂绳的环状卡扣不同,这款挂绳的末端也采用磁吸设计,方便用户快速拆卸和装上挂绳。

▲ 左:目前普遍的卡扣式设计挂绳,右:苹果挂绳孔爆料

而目前泄露的 iPhone 17 系列手机壳,底部除了 USB-C 接口和喇叭,两个角落还有额外的孔洞,看起来就是专门为手机挂绳配件准备。

▲ 图源:Majin Bu

▲ 还有全新的「透明」手机壳,图源:Manji Bu

目前还尚不清楚 Crossbody Strap 会以什么方式安装在手机壳上,很可能也是利用磁吸,或者是挂绳孔。

除了 iPhone 17 手机,这款挂绳也可能会用在 AirPods Pro 3 上,前代 AirPods Pro 2 已经自带挂绳孔。

这不是苹果第一次做挂绳。2012 年更新的第五代 iPod touch,换上了彩色皮肤和轻薄设计,明显更有潮流化的趋势,机身背面还有一个「Loop」的金属圆形按钮,专门用来连接挂绳配件。

比起时尚,苹果当时更强调 Loop 的实用性:用户用 iPod touch 拍照和玩游戏时,腕带可以避免设备因为手滑被摔。

但这个设计没能延续,之后的 iPod touch 依旧多彩,只是不再有「Loop」,据悉原因就是因为市场对挂绳的反应冷淡。

有意思的是,在当年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手机都标配挂绳孔的时代,是苹果乔布斯用 iPhone 简约设计成功教育了大众,让我们无比期待未来的产品是一块没有多余元素的「魔法玻璃」,挂绳纯属画蛇添足。

▲ 当年的诺基亚手机基本都带有挂绳孔

不过,时尚真是一次轮回,十多年过去,手机挂绳又再一次火了起来,并且这股热浪还蔓延到了无线耳机上。

手机配件的顶流品牌 Casetify 的 CEO Wesley Ng 表示,品牌的手机挂饰和挂绳配件销量在去年一年实现了显著的两位数增长。

虽然智能手机上依旧没有孔洞,但不管是在电商上随便买的 5 块钱手机壳,还是像 Casetify 这种高端手机壳厂商,产品上大概率都会有一个专门为挂绳设计的孔洞。

除了手机壳,「挂绳片」也火了起来,其实就是在手机背面贴上一块薄片,让手机多出一个额外的孔来穿挂绳,好处就是就算不戴手机壳,手机也能用挂绳。

这次苹果就顺势而为,在 2022 年给 AirPods Pro 2 加上挂绳孔,苹果官网自己也在售卖挂绳。

像这两年大热玩「模块配件」 CMF Phone,官方今年也把挂绳配件安排上了,可以直接拧在手机自带的模块化连接口上,一如当年的 iPod Loop。

▲ 图源:The Verge

而对于面向主流市场的大部分智能手机,产品形态还是更传统和保守,空间紧缩到连SIM 卡槽都快容不下了,很难直接内置挂绳孔;也还有很多人不喜欢挂绳,更喜欢一个一体成型的手机机身。

所以把挂绳孔做在手机壳上,算是一个更两全其美的方案,用户按需购买,还能和手机套组合销售。

归根结底,手机的功能性还是本位,外观和配件只是锦上添花,不能影响一台手机本身的实用体验。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苹果想在国外卖手机背带,免不了一个障碍。一个英国小留同事看我们在摆弄手机背带,轻描淡写地说:

「这放在国外手机肯定会被抢。」

电子产品,还是时尚单品?

所以为啥这么多年过去,手机挂绳这个东西又火起来了?和这几年最火的一个词「OOTD」,也就是 Outfit of The Day(今日穿搭)有关。

打开社交平台,很容易就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冲浪速度很快的中老年人,在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衣着穿搭。

虽然我们都不提倡以貌取人,但在这个讲究情绪价值的时代,衣着打扮不仅是想给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悦纳自己。

而除了衣服裤子鞋子这些传统的衣物,不离手的智能手机,还有无线耳机,自然都是 OOTD 的重要组成。

于是这几年我们看到了一些设计上更突破传统电子设备的新产品,像是喜欢在背板上花心思的 OPPO Reno 系列手机,还有能当耳饰的华为 FreeBuds 「水滴」耳机。

许多数码配件也搭上了 OOTD 的东风,无论是 Casetify 的手机壳,还是 PopSockets 气囊支架,又或者五颜六色可以盘手上的贴贴线——虽然和常规款式相比售价更高,但人们更乐意用这些昂贵的美丽小玩意儿装点自己,更何况它们本来也有实用价值。

至于挂绳,那是在手机壳和气囊支架尚未诞生的功能机时代,人们给自己诺基亚/索尼爱立信/LG 手机装点的配件,顺着现在的潮流文艺复兴。

以前的按键功能机,体积普遍都比较小巧,功能有限存在感也不高,很多时候就被遗忘了,挂绳就能有效减少丢手机的风险。

而在东亚,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的年轻女性用户,都特别喜欢在手机上挂一大串配饰和玩具,彰显彼此的个性差异,将其当成随身小饰品。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很适合形容当时以及现在的手机挂绳潮流:手机是每个人最小的策展台

▲ 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而苹果在做的这个「背带」,则可以说是智能手机时代才诞生的新玩意儿。

现在的智能手机,连 6.3 寸都能被称为「小屏」,不管是攥在手中还是塞进兜里都不方便,背带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平时挂在身上没存在感,要用一抓起来就能够到。

对标 Casetify 和 PopSocket 的其中一家高端手机背带品牌,名字叫 Topologie,其实本来主营户外挎包,手机背带就是为了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能解放人们的双手。

而它又是唯一一种能真正将手机穿在身上的配件,让手机真正变成了一种「OOTD」。

前两年疫情刚刚开放的时候,国内火速掀起了一阵户外热,手机挂绳在当时开始走红,然后凭借时尚吸睛的设计,很快也拿下了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一些明星也自发穿在身上带货,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

还有这几年火起来的小折叠手机,同样也主打外观设计,不少女性用户都喜欢将小折叠手机和背带组合使用,看起来就像背了个口红包。

特别是华为的「阔折叠」手机 Pura X,由于更宽的机身比例,搭配背带完全就变成了一个小包的模样。

这种智能产品成为时尚单品的趋势,背后是一个无奈的事实: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快要接近尽头。

手机迭代进化越来越慢,厂商也很难整更多新活,只能在产品的外观上下功夫;而比起换吸引力淡薄的新手机,用户更想通过装饰旧手机,获取新的情绪价值。

更深层的原因,以智能手机为首的各种智能终端,在物理和心理距离上都越来越贴近我们,甚至成为身体与意识的延伸,一个表达自我的符号,因此我们才会在意它的外观,把它视作衣装的一部分。

这样的趋势只会在未来越来越明显。有望接替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的智能眼镜,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服装配饰。

虽然 Meta CEO 扎克伯格在大众眼中更多以「理工男」形象示人,但他深知智能眼镜时尚属性的重要性。Meta 的智能眼镜,基本都会和传统的时尚眼镜品牌联名,就比如全球最热卖的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首先是眼镜,而眼镜则必须要好看。

▲ 扎克伯格和 Ray-Ban Meta

不管是未来的眼镜还是现在的手机,时尚属性的提升,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整合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很好体现了一种未来产品的理念:最好的科技产品,往往看不到科技的存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奥迪新概念车 Concept C 想要带你回到千禧年

By: 芥末
3 September 2025 at 22:22

在 TT 和 R8 陆续停产之后,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能在奥迪的产品体系中看到跑车或者敞篷车的身影了。

但奥迪在今天发布的 Concept C 概念车似乎让情况又迎来了转机。

虽然说是概念车,但奥迪方面表示,这辆车已经相当贴近量产状态,当其在 2027 年上市时,除了会增加门把手、传感器和一些细微调整外,正式上路的车型和这辆概念车的区别不会太大。

回到千禧年

目前奥迪还未曾公布新的量产车型究竟会继承 TT 和 R8 中的哪一个名字,但我们似乎能从这台银色车身上看到许多热门轿跑车的影子,比如于 1991 东京车展亮相的 Avus Quattro 概念车、向「银箭」赛车致敬的奥迪 Rosemeyer,乃至捷豹新概念车和新小鹏 P7 上的某些概念和元素。

▲奥迪 Rosemeyer

奥迪首席设计师 Massimo Frascella(马西莫·弗拉塞拉)在介绍这款车的设计理念时说:

我们希望从内到外「将一切简化为本质」来拥抱「彻底的简单」。

这款 Concept C 概念车有很多千禧年前后的奥迪特有的气质。

除了银色的科幻感色彩外,奥迪大幅度的简化了车身线条,只留下了一条肩线贯穿车身,这种设计使得整个概念车像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一整块可以移动的金属,化用大家更熟悉的话来说或许可以是——「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

另一个吸引眼球的部分是概念车的尾部,奥迪取消了新车的后窗,让溜背式车顶直接延续到了车辆尾部,并在其上面设计了百叶窗式的装饰,并隐藏了一个高位刹车灯进去。尺寸巨大的侧分流器和车尾下沿的扩散器则更进一步强化了车辆的科幻感。

在 A 柱和 D 柱之间,奥迪首次设计了由两块面板组成的电动伸缩车顶,奥迪称这样设计是「让车辆保持整体形状的同时,实现敞篷驾驶体验的方案。」

丑爆了的前格栅

仅从尾部和侧面看,这辆新车相当漂亮,4.2 米上的车身搭配 21 寸的轮毂,Concept C 整体的车身轮廓相当性感迷人,但当我们来到车辆正面,这种精致感却被车头莫名其妙的一大块黑色给完全破坏了。

Concept C 不再拥有奥迪在燃油时代标志性的蜂窝状格栅前脸,四环标所在的中央区域被一大块黑色的面板所取代,两侧的进气口四周做了隐藏式的熏黑处理,形状和前灯一样变为了横平竖直的细条。

我其实相当理解 Concept C 作为一辆概念车需要在设计风格和语言上进行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也理解作为一辆纯电车型,Concept C 不再需要大面积的进气格栅来散热,只是哪怕在概念车上,这样的设计也谈不上好看,甚至严重破坏了车辆的美感。

德国本地的汽车媒体毫不客气的将前脸四环标下面的黑色区域称之为「冰箱门」,并且更加激烈的表示:

作为一名奥迪车主,当我看到这个前脸时,我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这根本不是奥迪。

奥迪确实需要认真考虑下,怎么样把那块突兀的黑色格栅变得更好看也与整体更协调一些。

以驾驶员为中心

来到车内,Concept C 内饰的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概念车的内饰语言遵循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和以驾驶员为中心的驾驶舱设计。

整个座舱内的线条以及门把手、空调出风口等组件都遵循了和车身线条一样的横平竖直设计,奥迪放弃了他们通常采用的运动型平底方向盘,选择了一个对称的圆形方向盘,上面所有的功能都有圆柱形的实体按键控制。

同时,奥迪在新概念车上提供了可隐藏的10.4 英寸显示屏,如果需要专注于驾驶,这块屏幕可以被完全收起。

内饰材质上奥迪则大量使用了织物和双色羊毛斜纹布来营造更加环保和极简主义的座舱风格。

奥迪并没有过多透露车辆的动力细节,只是表示其将是一款后轮驱动的全电动车型,基于 800V高压平台打造,概念车车长约 4.6 米,宽约 1.98 米,高约 1.2 米,轴距约 2.5 米。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Concept C 的设计语言将影响奥迪下一代的整个产品线,至少在 2026 年,我们即将在新的入门级电动汽车和新款 RS 性能车型上看到相同的元素。

奥迪近几年一方面加码电动化,一方面不断缩减车系,TT 与 R8 于 2023 年停产却迟迟没有继任者,奔驰和宝马自然很乐意吃下这块市场,除了宝马 Z4 之外,奔驰也于最近发布了新的 CLE 双门 Coupe 车型。

▲ 宝马 Z4

但或许是电动化之路走的并不顺利,以及不想看到老对手们赢得太轻松,奥迪在宣布全面推迟电动化后决定复活 R8,与兰博基尼 Temerario 共享车体结构,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推出双门轿跑和敞篷两种车身形式。

并且在 2026 年,奥迪也将加入 F1 赛事,并开发专属的动力单元。

▲ 奥迪宣布于 2026 年出征 F1

这些消息都相当让人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你的防水手机不会永远防水

By: 马扶摇
3 September 2025 at 18:06

这是一个稍显湿滑的问题:你会带着手机洗澡吗?

图|The Mirror

在 LCD 时代,这样的场景还是很难想象的。然而伴随着近些年手机防护等级的提升,洗澡的同时带着手机听歌看剧甚至开一把,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了。

无独有偶,当苹果在 2016 年首次为 iPhone 7 加入了防水功能之后,曾经推出过这么一条广告片:

广告片里,比利时跳水老将乔瓦尼·多尔奇马斯科洛(Giovanni Dolcimascolo)伴随着 iPhone 7 Plus 播放的《门德斯:玛卡蕾娜的初恋》从 27 米跳台上一跃而下,溅起的水花落在手机上,波纹伴随着音乐震动起来。

虽然这条广告片展示的是 iPhone 7 Plus 强劲的双扬声器,但苹果没有告诉你的是:这样把手机带到游泳池,万一手机进水了,售后可是不会给你保修的哦

这样的矛盾,在当下这个旗舰机防水满街走、甚至连折叠屏都能用来打水漂的时候,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事实:

你的防水手机,不可能永远防水。

IP 等级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起电子产品的外部防护,IP 等级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这一套 IPXX 评级,来源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在 1976 年制定的 IEC 60529 标准,旨在为额定电压不超过 72.5 kV 的电气设备提供一套可量化的防护分级系统。

字如其名,IP 等级即 Ingress Protection ——侵入防护等级。这套标准最初是用来区分工业环境中电气设备对于固态异物、液体和人体部位的防护的,但是随着标准的推广和使用场景的泛化,IEC 60529 已经变成了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机械和电子产品的评定标准。

我们常见到的 IP 等级多为 IPXX 样式,比如 IP56、IP68、IP69K 等等。后两位数字中的第一位表示对于固态微粒的防护,数字越大意味着密封性越好、防尘能力越高,后一位数字则是对于日常电子设备更加重要的「防水等级」,1-9 级分别代表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式的防水能力。

对于手机这种使用场景复杂、内部结构紧凑的电子设备来说,防尘与防水等级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屏幕的密封胶既可以防止灰尘进入,也能起到防水效果。在这方面,以索尼和三星为首的日韩厂商毫无疑问是遥遥领先的:

互联网远古记忆:索尼 Z5 Premium 煮火锅

而作为手机行业的后起之秀,折叠屏类别在面世短短两三年之后也攻克了防水这道难关,2021 年发布的三星 Z Fold3 和 Flip3 成为了首款 IPX8 防水的折叠屏手机,今年的荣耀 Magic V5 更是提升到了 IP58/IP59 的级别。

不过对于折叠屏来说,想要达到 6 级的防尘,难度反而比防水要大得多,对于铰链等精密结构的设计要求极高。最终是上周刚刚发布的谷歌 Pixel 10 Pro Fold 拿下桂冠,以 IP68 的等级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尘密」的折叠屏手机。

手机并不像你想的那样防水

这样一圈看下来,连折叠屏都有 IP68 和 IP59 防护等级了,近几年的主流直板旗舰机更是几乎全部支持 IP68 标准,听上去似乎很美好不是吗?

然而这其中的「水」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让手机不像我们期望中那么防尘防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IP 等级的数字与强度不完全是递进的,数字越大不一定代表密闭性更好
  • 手机的实际使用场景远比防水试验更复杂,IP 等级评判的是意外防护,而不是手机的设计功能

防静水还是防动水?

由于 IP 等级系统并非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而是一套主要面向电气行业内部的技术标准,因此它的数字系统并不完全是递进的,而是区分了不同的场景——尤其是最关键的防水。

从基于 IEC 60529 的国标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防水等级分为了从 0 到 9 整整十个级别,其中 IPX1/2 为防滴水、IPX3/4/5/6 为防喷水、IPX7/8 为防浸水,IPX9(部分标准中称为 9K)则是防高温高压喷水。

换句话说:一台 IP67、IP68 的手机,它防水能力的评判标准是静止状态下浸没若干时间不会进水,而不是防止有一定流速的喷水,两者对于防水结构设计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放在生活场景中,就是你的 iPhone 不小心滑进洗脸盆里泡一会可能没事,但你要是开水龙头直接冲洗,那就保不齐会有什么地方渗水了:

表面看着没事,实际已经走了有一会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会撞进的第一个误区:IPX6 和 IPX8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防水场景,防水冲和防水泡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台 IP68 的手机不一定能够在 IP66 的环境里活下来。

更何况 IP68 本身还有一个矛盾点:IEC 60529 并没有规定 8 级防水的具体测试条件,而是由设备制造商(手机厂商)和消费者商议确定的,唯一要求就是比 7 级防水(30 分钟 1 米深)的条件「更严酷」即可——

iPhone 16 Pro(上)的测试标准为 6 米 30 分钟,小米 15s Pro(下)则是 1.5 米 30 分钟,两者都达到了 IP68

换句话说,厂商标定的两台 IP68 手机,其测试的标准的水压足足相差四倍。如果用 iPhone 宣称的 6 米 30 分钟测试小米 15s Pro,虽然不一定会当场进水,可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售后就可以顺滑的给你拒保了——

实验室标准防不了生活进水

一旦涉及到拒保,手机厂商标称防尘防水等级的另一个棘手之处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厂商总是宣传防水,但真进水了又不给保修呢?

这背后的争议是一个关乎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标测试、实验室标准等等的庞大话题。但是简单来说,手机厂商宣传防水但进水不保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件事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简单来讲:从法律的角度看,所有手机厂商宣传的点其实都是「我的手机符合 IPXX 标准」,而不是「我的手机防水」,因此任何与 IP 等级评定的实验室条件不相符的环境,其实都不在消费者与厂商的合约范围内

然而我们生活中需要手机防水的场景,远远比 IP 标准所面临的要复杂得多。就拿两种常见场景举例:戴着智能手表在游泳池或者海边游泳,以及洗澡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旁边听歌,没有任何一种 IP 标准能够同时涵盖这两种情况。

对于游泳来说,目前电子设备为了符合 IP68 的静态防水标准,采用的防水设计大多是防水胶圈 + 半透膜 + 边框胶的组合,对付纯水浸泡的环境的确是绰绰有余。

但是泳池水中的氯会加速这些防水结构的老化,而海水中的金属离子和盐分和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日常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广义上来说,它们又的确都属于我们对于「防水」的期待。

极端派都认为有些太极端了

而洗澡的场景里,即使最新的 IPX9 加入了高温高压喷水的测试,能够防止一部分水蒸气,但 IP 测试是不测长期结果的——你的手机可能在洗澡的那天没什么事,但长时间的潮湿加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仍然可能伤到主板。

更何况上述的所有场景,都是在你的手机没有磕碰、边框完好、结构密合的前提下,以及最重要的——没有老化。

无论是密封胶、半透膜还是主板的防水涂层,在手机这种高频冷热变换、摇晃撞击俱全的使用场景里,能够提供有效防护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年半载之后,机身密封胶条老化,无论后盖鼓包还是屏幕开胶,手机功能不一定受损,但防水肯定是没有了。

当然,这种时候比起防水,还是先担心一下电池比较好

总而言之,手机厂商宣传的 IP 标准是严格的实验室结果,只代表了这台手机交到你手上的那个瞬间是可以防住厂商宣称环境中的水的。

但是面对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防水场景,最后还得是那句话:出嚟威,最紧要戴防水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改款掀背卡罗拉北美上市,推出 FX 特别版,运动实用兼顾

By: 芥末
2 September 2025 at 18:00

9 月 1 日,丰田在美国市场正式发布了 2026 款卡罗拉 Hatchback,新车售价为 24180 美元起,约合人民币 17.2 万元。

2026 款卡罗拉 Hatchback 继续提供 SE、XSE 两个常规版本,同时首次引入 限量 1600 辆的 FX Edition 特别版。

新车整体设计思路延续了卡罗拉系列的紧凑型定位,在保持实用与可靠性的同时,升级了部分配置。

具体到车辆细节上,新款卡罗拉掀背车外观轮廓圆润饱满,车身线条简洁,整体姿态紧凑且富有动感。前脸采用纤长 LED 大灯,与前翼子板相连;尾部配备扩散式内透镜 LED 尾灯,增强车身宽度感。XSE 车型还增加了 LED 雾灯和镀铬饰条。

新车轮毂提供 16 英寸和 18 英寸两种规格。车身颜色包括蓝魅金属色、橙色(Inferno)、黑色、银色、红色、灰色、白色珍珠以及纯白色,部分车型可选黑色车顶的双色搭配。

FX Edition 特别版虽然基于SE 打造,但换上了黑色后扰流板 和 18 英寸白色轮辋,显得更运动一些。

▲卡罗拉 FX Edition 特别版

新款卡罗拉 Hatchback 的车内空间保持五座布局,座椅和内饰用料则随车型有所差异:

  • SE 车型:标配 6 向手动可调主驾、4 向手动副驾座椅,座椅材质为织物,强调性价比。
  • XSE 车型:升级为 8 向电动调节主驾座椅,并带有加热功能,更符合日常舒适需求。
  • FX Edition 特别版:不仅把主驾升级到 10 向调节,还给副驾也配上了座椅加热,同时换装带有黑橙对比色缝线的运动座椅,还独享了 7 英寸数字仪表盘。

娱乐系统上,新款卡罗拉 Hatchback 全系标配 8 英寸中控屏 + 6 扬声器音响,XSE 还能选装 JBL 8 扬声器音响系统。

此外,丰田的 Toyota Safety Sense 3.0 智驾辅助系统也没有缺席,提供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预碰撞警示等一系列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功能。

动力部分,丰田延续了现款的成熟方案:全系搭载 2.0 升 Dynamic-Force 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 169 马力,匹配 CVT 无级变速箱。

在市场定位上,2026 款卡罗拉 Hatchback 依然瞄准紧凑型两厢车市场。其主要对手无非两位老熟人——本田思域 Hatchback 和马自达 3 。

卡罗拉 Hatchback 虽然不如思域和马 3 具有强烈的运动风格,但其优势在于配置均衡、用车成本低、可靠性高。这次新增的 FX Edition,让它在个性化层面也能满足部分年轻用户的需求。

掀背款的卡罗拉一直未曾引入国内,目前国内的卡罗拉由一汽丰田生产,终端售价在 8-12 万元左右,过去半年共售出了 4.7 万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Smart 宣布将推出双门微型车精灵 #2,神似 1998 年它们造的第一辆车

By: 芥末
2 September 2025 at 18:00

Smart 品牌于 9 月 2 日宣布将于 2026 年年底推出全新的双门微型车 smart #2。

从官方发布的预告图来看,smart #2 的定位类似于 smart 历史上的第一款车型 smart Fortwo 微型车 ,整车设计较为圆润,车头紧凑呈下溜造型,尾部配备小型扰流板设计。

▲Smart Fortwo

Smart 官方表示,smart #2 目前正处于最终设计与开发阶段,将与旗下其他车型一样,由梅赛德斯-奔驰设计团队操刀设计,基于 smart 内部研发团队专为超紧凑车型打造的全新架构生产,将在中国、欧洲及其他海外市场同步推出。

Smart #2 的技术参数目前仍处于保密状态,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其将是一辆纯电动车型。

另一个无论在海内外都都引起了好奇的问题是,作为一款两门小车,smart #2 究竟要如何定价?

在欧洲市场,即将推出的 3.8 米长的五门掀背车大众 ID.1 的售价大约为 2 万欧元(约合 16.6 万元人民币),smart #2 的售价如果高于此价格估计将很难有市场。

▲ 大众 ID 1 渲染图

在中国市场,卖的最好的两门微型车吉利熊猫和长安糯玉米的售价都在 3-4 万元左右,smart #2 自然不可能将售价下探到这个位置,但更高价位的市场则已经被星愿和海鸥瓜分完毕。

▲ 长安糯玉米

至于为何要推出这款定位相对冷门的 smart #2,smart 团队解释到:

 27 年前,首款 smart fortwo 车型风靡全球,成为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标志性车型。我们推出的城市轿车深受全球超过两百万用户的喜爱,成为城市出行解决方案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款全新纯电动车型,作为超紧凑型 A 级车,将融合温暖科技,在初代 smart fortwo 经典车型的核心特质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这标志着 smart 品牌重返其所定义和擅长的细分市场。

解读一下就是——

Smart 之前放弃了小车转而发展传统尺寸的车型,但结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于是转过头来看看还能不能继续在小车市场发光发热。

根据公开数据,smart 目前中国市场在售的共有 3 款车型,近半年来 smart 精灵 #1 售出了 11006 辆,smart 精灵 #3 售出了 2254 辆,smart 精灵 #5 售出了 1170 辆,加起来不到 1.5 万辆。

海外市场的情况则更严峻一点,2024 年 smart 在海外市场销量同比暴跌 33%,仅有 1.49 万辆。

▲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

相对一时的销量不振,更让人忧心的是,在目前的产品体系下,市场甚至看不到 smart 品牌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因此 smart #2、smart 精灵 #6 两款新车和即将在第四季度上市的 smart 精灵 #5 插混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救的手段。

Smart #2 着眼海外,精灵 #5 插混和精灵 #6 则着眼于中国市场。

明年推出的精灵 6 号将是 smart 的下一款新能源车,这款车预计基于吉利 PMA 2+ 平台打造,与极氪的 007 等产品同平台,smart 方面说这辆车将会是迄今为止 smart 品牌「奔驰」含量最高的一辆车。

众所周知,新 smart 是吉利和奔驰在 2019 年共同成立的合资品牌,当时双方以 50:50 的股比成立 smart 品牌全球合资公司,四位高管全部都是中国人。

分工方面,德国奔驰负责 smart 的产品设计、吉利负责研发和生产、smart 合资公司承担销售和研发智能,有别于过去中国合资车企由外方主导产品和技术,中方只负责生产和销售的传统。

▲ smart 精灵#3

而不做 smart 标志性的紧凑级两门车正是当时 smart 作为新合资品牌的最大突破,smart 当时表示说,不做两门车是希望能够更快的从小众市场迈入主流市场,也希望能够扩充品牌标签。初入中国市场时,smart 正好覆盖了奔驰留下的 15-30 万元的豪华品牌入门价位市场。

奔驰和吉利当时也对 smart 相当宽容,比如国内售卖的 smart 精灵系列会在 B 柱上加一个奔驰的星标,这是全球其他市场都没有的待遇。

但时过境迁,当奔驰和吉利都在纯电动这个品类中完成了技术积累和市场认知,smart 品牌在双方的价值体系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成了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至少现在看来,smart 摆脱自己「大玩具」标签的尝试,并不顺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I 是不是让我们更不自由了?

By: 刘学文
3 September 2025 at 15:23

最近上映的《捕风捉影》是成龙近十年来的最佳电影,虽然是个翻拍的爽片,但也加入了非常时髦的 AI 元素,比如警方开始使用超级 AI 作为抓捕行动指挥,电影开头的桥段就是警方长官没有采用 AI 建议转由自己决策,导致罪犯逃脱。

虽然后面的结局是成龙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警察,加上一定的 AI 辅助最终将犯人绳之以法,但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人,该不该听 AI 的指挥?如果事事都听 AI 的,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GEO,与 AI 信徒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优化)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但并不难理解,与之对应的是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

我们在使用 Google 或者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时候,显示出来的链接大概会受 3 个方面的影响:搜索引擎自己的算法规则,链接内容有无根据规则进行相应优化使自己排名靠前(即 SEO),用户在搜索引擎那里的用户画像。

当 DeepSeek 等 AI 工具也承担起了部分搜索任务之后,搜索结果产生的就不再是一个个需要点击的链接,而是看上去笃定的直接答案。

比如我在 Google 搜索「中国最好的 5 家科技媒体是哪些」的时候,它只会给我一堆链接,排名榜首的链接还是一个不知名机构评选的 2017 年十大科技媒体,其中排名榜首的「砍柴网」已经停更。

我问 ChatGPT 的时候,它就会直接告诉我答案和理由。

这个时候,如果哪家友媒看到这个结果发现自己没上榜,想必会有点不服气,一边暗骂 ChatGPT 不懂科技也不懂媒体,一边可能在思考,如何影响 ChatGPT,让它接受自己的优秀。

当然,这个结果意义并不大,因为几乎没多少人会给 ChatGPT 提这样的问题。不过,按照当下 ChatGPT、Perplexity 以及 DeepSeek 等 AI 工具的渗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追问更多的问题:

  • 给我推荐一款物美价廉,性能出众,续航持久,坚固耐摔的手机。
  • 某某企业给我发了 offer,这家企业口碑如何,值得去吗?
  • 我今年湖北文科高考 567 分,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就业?

就像今年 6 月,阿里和夸克和腾讯的元宝,都针对高考志愿填报做了相应的 AI 工具以及大量的宣传。

此时,手机厂商为了卖手机,企业为了雇主形象,大学为了招生率,都有对 AI 工具生成结果进行优化的动机,GEO 就应运而生。

元力科技 GEO 事业部总经理 Claire 告诉爱范儿:

正是因为大模型通过推理和语义理解去生成结果,呈现出了非商业化的特征,所以用户普遍会认为 AI 工具给出的答案更客观,更中立可信。

 

同时,如果一些品牌和产品被 AI 答案引用,那么用户的心智渗透相对来说会更隐性以及更高效。

简言之,GEO 就是一个营销领域的富矿。

艾加营销集团元力科技首席战略官 Frank 说:

预计今年年底 ChatGPT 等 AI 搜索能占到传统搜索流量的 10% 左右,明年预估是 25%,乐观估计到 2028 年的话,AI 搜索和传统搜索流量各 50%,最保守估计也是 2030 年到这个比例。

 

现在国内 SEO 市场的规模大概是 180 亿人民币,全球是 800 亿美元的市场,如果仅从流量比例来倒推的话,长期看 GEO 市场也会是四五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但 Frank 对 GEO 的看法并不停留在与 SEO 并列和对比的层面上:

 

SEO 实际上是在传统的数字营销里面非常细分,完全是一个工具化的东西,但行业里对 GEO 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工具层面,它能够在 AI 时代里重构营销范式,尤其是重构品牌的认知度和可见度,重塑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从而打通完整的消费链路。

 

所以最近包括红杉,英伟达创投,A16Z 都在给 GEO 初创公司进行投资。

 

因为原来的品牌是面向人的,两点一线的沟通,现在变成了人和品牌之间,多了一个 AI 大模型代表的伙伴、助手或者秘书这样的角色。所以品牌不仅要影响人,也要去影响 AI。

相比于 SEO 规则和方法论的明确,实际上因为大模型是个黑盒子的缘故,GEO 目前还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规则也相对模糊,Claire 说:

大模型存在不确定性,不意味着结果无法被优化。如果我们掌握了 AI 工具的内容偏好和优化规则的话,是能够显著提升品牌内容被 AI 收录和引用的概率。

 

特别是内容要从用户的意图出发,用更贴近自然语言的形式构建内容,而不能是 SEO 时代的关键词堆砌。

 

比方说我们要把握用户提问背后的真实意图,再进行品牌核心内容的语义覆盖和场景适配,持续给AI喂养真实的、高质量的内容,才能更容易让 AI 理解品牌到底好在哪里、并愿意在合适的问题场景下去引用或主动生成品牌相关的内容。对于品牌来说,AI 认知的建设是个长期工程。

 

AI 喜欢阅读的内容普遍有四个核心特点:一是要有权威性和高可信度,比如行业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和有影响力的榜单等等;第二是数据化、客观性的内容;第三是结构化、多模态内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语义相关性,确保与用户真实意图具有高匹配度。

 

同时,不同AI工具的信源抓取偏好也不同,选择高权重渠道进行投放,也能提高品牌被AI「看见」 的可能性。

相比于 SEO 依靠「关键词密度和反向链接数量」的玩法,Claire 和 Frank 都更倾向于相信 AI 大模型的选择。

用 Frank 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被 AI 大模型信赖的内容,才会被消费者信赖。这是因为大模型选择内容有一个 EAT 原则(Experience/Expertise 专业性、Authoritativeness 权威性、Trustworthiness 可信性)。

更关键的问题是,AI 的进化速度相当快,哪怕是被群嘲的 GPT-5 被认为体验不佳,但背后重要的幻觉率下降了一个量级,它看起来不够友好和高情商,但确实可信更多。

现在人们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不会仔细辨别其中的 SEO 痕迹,无论知晓这个工具与否,辨别的行为是无意义的,当 GEO 闯入 AI 工具的时候亦是如此。

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类自主性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

AI 成为了信任的中介,信任才是 GEO 背后的核心资产。

导航,与三体游戏

人类总是高估自己的自主性,常觉自己是自由的。

Waze 是导航领域的先驱,其原理是社群用户上报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包括其他的交通道路信息,甚至是交警信息等等,来给整个 Waze 的用户提供导航,规避拥堵,躲避交警等信息。

这套逻辑现在已经被诸多地图导航应用所采用,但在十多年前,基于海量用户的众包模式显得相当新锐,在智能手机早期阶段,这样一个 LBS 的服务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在 2013 年,Google 收购了 Waze。

在这种模式下,万千用户贡献自己信息,以点滴之力汇聚成数据洪流,又变成导航信息。

问题来了,当 Waze 提示用户左拐回家不会拥堵,但用户自己觉得直行更快的时候,谁对的概率大?

一般是 Waze 正确,因为它掌握了更高维度的信息,在以上帝视角看整个地图。

接着,《未来简史》里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假设因为 Waze 实在太好用,所有驾车人都开始使用。再假设今天一号公路大堵车,而备选的二号公路车流相对顺畅。如果 Waze 只是让大家都知道二号公路顺畅,所有驾车人就会一窝蜂开向二号公路,最后又全堵在一起。

那么 Waze 会不会向一半的用户推送二号公路更顺畅的信息,分流一半的用户过去,但同时向另一半的用户隐瞒这个信息?

从效率最优和体验最优的角度来看,这也会发生。

在一个导航应用面前,人类所谓的自主性其实是个泡沫,人类贡献信息铸就一个数据上帝,然后又听从这个数据上帝的指挥。每个想逆其道而行之的人,都会被拥堵制裁。

▲ 电视剧《三体》还原了「人列计算机」

科幻小说《三体》里有一个更为极端的场景,在小说里面有一个虚拟的游戏叫《三体游戏》,玩家需要解出三体运动的答案,虚拟的冯·诺依曼找到了虚拟的秦始皇,秦始皇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召集 3000 万名士兵,通过每个士兵举旗的方式模拟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组成了一个人列计算机。

这个时候,3000 万名士兵,就相当于 3000 万个晶体管,当他们听从指挥的时候,哪怕是在秦朝的背景下,也能展现出当代计算机般的运算能力。

虽然「算法」这个词并不是那么美好,但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不听算法言,吃亏在眼前。

就好像打车应用一般情况下不会用显性的惩罚去约束司机,但评分较低的司机获得优质订单的概率会更小一样,算法的大手就像佛祖的五指山。

而哪怕是对自己车技再自信的人也会承认,如果算力和传感器继续发展,人类把所有的驾驶行为都交给 AI,那么车祸率和拥堵率都会大大下降。

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承认 AI 可以是某个社会领域更好的解法的阶段,人类最好甘愿服从算法,为算法贡献数据,但不少人还在对 AI 是不是个人更好解法存在怀疑。

元力科技首席战略官 Frank 在采访里提了一个例子,现在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相当于 17 世纪一名伦敦市民一整年的信息获取量。

而现在摆在当代人眼前的信息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一天看 16 个小时的报纸,一天摄入的信息是几百年前伦敦市民一辈子摄入的信息。

但人类的进化速度完全没法跟上信息爆炸的速度,这个时候 AI 也可以成为个人的解法。

按照这个角度看,ChatGPT 这种也只是比较初级的信息处理方式,诸如能帮助用户完成一定任务的 AI Agent 智能体最近进展不错,包括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 也被认为极有可能实现。

信息和人的关系,与信息的数量和密度息息相关,书籍时代,人们修《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方便自主检索,这已然是人类面对海量信息催生出来的便捷信息处理方法。

搜索行为与之神似,信息进一步爆炸之后,基于用户画像的标签算法进一步帮人类过滤和筛选信息,形成高效信息匹配与所谓「信息茧房」的双刃剑,从 ChatGPT 这样的 AI 工具,到初见雏形的 AI Agent,其实人类在此之中处理信息的效率一步步提升,同时自身需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少。

前面说到的 GEO 等等,不过是这种人类处理信息行为迁徙里的一些伴奏。

感官,与人类的自由意志

且不说 AI 取代人类工作这样的话题,光是看看我们在使用 AI 工具得到的结果可能被 GEO 优化过,导航明明有更畅通的道路却不提供给我,服从算法的调剂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实现自我更大的价值这些结论,就仿佛人文主义正在向 AI 投降,自由意志已被算法枪毙。

不过有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说人类的容错率大得惊人?因为人类的主线任务其实就是搞到每天 2000 大卡的热量,再找一个保证热量不流失的地方,其他所有的都是支线任务。

在采访机械外骨骼创业企业 HyperShell 创始人的时候,其创始人说:

用不同的技术去增强人类本身,一定是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演进阶段,这趋势我觉得是正确的,只是技术类型有很多,AI 也是一种对人的增强,只是它增强的是人的脑力,人的信息获取能力还有逻辑推导能力。

 

人类增强这件事是未来 10 年,20 年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我们在做的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细小的分支。外骨骼其实就是人和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介质,可输入,可编程,可数字化,它要实现的就是我们在物理世界的增强现实,来实现人的自由意志。

 

像钢铁侠那样的装甲和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可以想象,也可以触及的。

《未来简史》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代人类的感官体验和心理状态异常狭隘。

感官体验上,人类只能见到波长在 400 纳米到 70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也就是人类视角的可见光,但皮皮虾拥有 16 种视锥细胞,能看到紫外线、红外线,甚至于偏振光,这个世界对于皮皮虾来说更为多彩绚烂。

但只有 3 种视锥细胞的我们还没法体验皮皮虾的视觉,就像听觉上蝙蝠可以听到人类意义上的超声波从而避障,但人类却充耳不闻一样。

不光是我们无法拥有其他动物的感官体验,远古时期人类可以通过嗅觉来感知他人情绪,古部落在争论是否要和隔壁部落开战时,只需要通过气味就能知道大家的想法,因为在鼓舞和恐惧等情绪下,人类会散发不同的气味。不过由于人类发展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更为重要,人类的这种嗅觉能力退化殆尽。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提到了诸多类似的例子来佐证人类心智状态的愈发狭隘,并且最终指向人类可以利用技术完全控制心智状态,即「人类过往是升级版的大猩猩,未来则是放大版的蚂蚁」。

这个论断和前面说到的 Waze 导航,以及三体游戏里用 3000 万士兵组成计算机一脉相承。

的确如此,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去尝试翼装飞行或者徒手攀岩这种死亡率很高的运动时,佩服和羡慕之余,心里也会评价这是「疯子行为」,另一方面,在死亡边缘徘徊所获得了心智体验,又是极为难得的。

前几年「元宇宙」概念火的时候,主张人类躲进虚拟世界沉迷虚幻享乐的「元宇宙」派和主张开拓真实物理世界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飞船派」一直有争论。

但当下的事实就是,与 AI 浪潮伴生的,还有「具身智能」,「脑机接口」以及「人类增强」等等,虽然物理世界的进化速度慢于代码构筑的世界,但以人类之多样性和求知探索欲,「元宇宙派」和「飞船派」当然是各有拥趸乃至融合共生的,就像如今智能汽车领域,代码和机械一样重要。

我们并非时时刻刻都坐在车上接受导航的指引,也不是科幻小说里单一场景的举旗小兵,以超然之上的上帝视角看,人类确如蝼蚁,而在平视角度看,周围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戴着内置 AI Agent 的智能眼镜,身穿提供数百马力的机械外骨骼,那我们就是可以上天遁地,时时刻刻都能翼装飞行徒手攀岩并且不惧死亡威胁的钢铁侠。

或者更疯狂一点,技术能够让我们也能体验皮皮虾的视觉,蝙蝠的听觉。

也恰好是今天,特斯拉公布了他们的《宏图计划第四篇章》。与以往聚焦汽车或能源产品的蓝图不同,特斯拉这次描绘了一个更遥远、也更理想化的终点:一个由 AI 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的社会。是的,特斯拉的战略重心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转向了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

这起码意味着,由 AI 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的社会实践进入到了工程阶段,而不是科幻描述阶段。

也许我们被迫了许多,但自由意志依然存在,并比以往更强。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