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3 October 2025Tech News

派评 | 近期值得关注的 App

13 October 2025 at 18:06
欢迎收看本期《派评》。你可以通过文章目录快速跳转到你感兴趣的内容。如果发现了其它感兴趣的App或者关注的话题,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值得关注的新App虽然少数派一直在为大家发现和介绍各平台上的优质 ...查看全文

陌生而有趣的训练伙伴——滑行盘和 TRX 训练带使用指南

13 October 2025 at 17:45
常去健身房的朋友或许有同感:除了熟悉的哑铃和杠铃,总有些新奇的训练工具,让人好奇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经过一番探索,我发现这些工具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功用,其中一些不仅适用于健身房,也非常适合居家训练。在之 ...查看全文

本文为会员文章,出自《单篇文章》,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阿里首款 AI 眼镜抢先体验:这个设计让我戴一天也不用「充电」,夸克 AI 真上头了

By: 李超凡
11 October 2025 at 10:18

7 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阿里发布了首款自研 AI 眼镜——夸克 AI 眼镜的技术进展,在这几天的 NAB 中国赛现场,APPSO 终于首次体验到了。

AI 眼镜今年依旧火爆,Meta 不久前推出了首款带屏幕的 Meta Ray-Ban Display ,苹果的 AI 眼镜也在筹备中。不过目前为止这个品类更多还是极客们的玩具。

夸克 AI 眼镜看起来就是一副普通眼镜,平平无奇,那它在汇聚了阿里 AI 和应用生态,到底能带来什么新的体验?APPSO 带你看看。

第一印象:它首先是一副好戴的眼镜

前段时间在我们体验 Meta Ray-Ban Display 的视频里,引起用户互动最高的一个细节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数主播扶了多少次眼镜。

这是因为 Meta 眼镜设计是根据欧美人的鼻梁设计的,加上比不带屏幕的 Ray-Ban Meta 还重了不少,所以出镜主播在视频里得频繁扶眼镜。

但夸克 AI 眼镜的佩戴体验让我有点惊喜,我平时并不戴眼镜,所以对鼻梁上多点东西还是比较敏感的,这次我戴着他逛了一段时间,第一感觉是非常轻,没太多负担。

可以看到,夸克 AI 眼镜的镜腿和镜框,其实已经和普通眼镜差不多,几乎在我们体验过的多款 AI 眼镜中最轻薄的。

我专门问了下产品经理,他们为了把镜腿和镜框做到极致纤薄,内部元器件和镜片采用了特殊工艺,让整个眼镜看起来就跟普通镜框一样通透 。

更巧妙的是,它的鼻托和镜腿末端的弧度都经过了特殊设计,能把重量均匀地摊开,戴久了也不会在鼻梁上压出印子 。

我甚至戴着它直接上场打了会儿球。你猜怎么着?跑、跳、投篮,这眼镜就跟长在我脸上一样,稳如老狗,这简直就是为第一人称 Vlog 而生的天选神器。

夸克 AI 眼镜随手拍出的视频画质已经相当能打,更「骚」的操作是,它还能通过云端部署的 AI 超分、插帧算法,直接把视频「一键开挂」到专业水准 。

即使是在光线昏暗的地方,它也能拍得清楚。据悉夸克 AI 眼镜团队专门研发了 Super Raw 暗光处理算法,有效抑制了噪点,显著提升了图像信噪比 。

这在智能眼镜上还是头一次见。

阿里巴巴智能终端负责人宋刚曾在采访中介绍,这种技术在手机行业属于常规操作,但受限于算力等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一家眼镜厂商做到 。

AI 体验怎么样

当然,拍照录像对 AI 眼镜来说只能算是「基操」。

但真正让我直呼「好家伙」的,是夸克把自家大量 AI 能力塞进了这副眼镜里 。

我对着场边一件球衣随口问道:「夸克同学,这是谁的球衣?」

在它拍照识别后,镜片内答案很快浮现,不仅认出了球衣主人,连相关背景给你补得明明白白 。

这背后,是夸克多模态大模型结合百亿级图片检索能力在发挥作用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交互也更自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屏幕内画面通过拍摄展示出来的清晰度有限,实际佩戴的显示效果会更清晰。

逛街看到心动的东西,也不一定得掏出手机查同款。

「夸克同学,这双鞋多少钱?」

型号、价格,一气呵成地出现在眼前 。

值得一提的是,我身处的 NBA HOUSE 现场是非常嘈杂的。但我也不用刻意提高音量,只是正常音量说出唤醒词,眼镜就能立刻响应。

更重要的是,它听得懂「人话」。我可以在一次提问包含多个指令,眼镜内置的大模型中控系统,就会自己琢磨我的需求,实现多意图、多轮对话 。

它没有机械地执行,而是像一个真正的助理那样理解了我的需求,再帮我完成任务。

简单有效的换电设计

续航,一直是约束智能眼镜全天候的佩戴最大的因素之一。夸克 AI 眼镜给出的解法堪称简单粗暴又极为有效:换电 。

镜腿本身就是一块电池,通过热插拔技术,用户可以像换笔芯一样,通过「一拔一插」的简单动作快速更换主电池 。即使在眼镜运行状态下也能直接更换电池,不会导致设备关机或数据丢失 。

夸克还准备了一个只有耳机盒大小的便携充电仓,可以随身携带备用镜腿 。

这还没完,他们也尝试从根源上就着手解决功耗问题,这款采用了双芯设计,这意味着眼镜在待机时会跑在低功耗的辅芯片上,只有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才会启动主芯片,从而大幅提升了能效 。

这一通操作下来,基本能实现全天候续航,再也不用把眼镜摘下来充电。

在现场体验了半天,我发现自己确实有几次没有下意识地去掏手机。我感觉夸克 AI 眼镜给自己的定位也很明晰:它首先是一副好看、好戴的眼镜,然后才是一个有用的智能终端

说实话,作为一家互联网巨头,夸克 AI 眼镜在硬件上花的心思有点超出我的预期。

因此我更期待的是,当它将阿里应用应用整合进来后,会不会给 AI 眼镜这个品类带来新的玩法。目前的大多 AI 眼镜买回来除了拍照、听音乐,很快就沦为吃灰的电子玩具 。

正如宋刚所说:「现在市面上的 AI 眼镜,用户买回去除了拍照、听音乐,真正的应用场景太少了。这不是硬件或者 AI 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真正有价值的服务生态。」

夸克 AI 眼镜不一样的是,它天生就「含着金汤匙」你不能把它当作孤立的硬件看待。它是有机会整合用户的高频刚需场景,而非为了眼镜而眼镜的功能。

骑车时,高德地图的导航箭头直接投射在眼前。

逛街看到心动的商品,淘宝比价功能让你瞬间化身「行走的识货 APP」。

买单时,支付宝的「看一下支付」让你体验一把科幻电影里的无感支付 。

出差途中,飞猪和阿里商旅的行程提醒会适时出现 。

宋刚认为,AI 眼镜将成为人类另一双「眼睛和耳朵」 ,是继 PC 和手机之后,是手机之后下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移动入口

想想看,现在能随时让 AI 见你所见、听你所听,随时跟你对话的设备,还真就是眼镜。这也是 Meta 苹果这些巨头纷纷布局的重要原因。

不说太远,AI 眼镜要是真能减少我掏手机的次数,将那些快速查看和即时交互的操作,都通过更自然、更直觉的方式在眼镜上完成,就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产品。

如果未来我们真的会拥有一个随身的超级 AI 助理,可能就从这里开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充电全球最快!焕新极氪 001 售 25.98 万元起,承诺「明年不改款」

By: 李华
11 October 2025 at 23:10

还记得董车会上一次写极氪 001,还是在去年 8 月份 2025 款极氪 001 上市的时候,也就是 14 个月前。可见,为了甩掉「一年磨三剑」的标签,极氪老老实实把 001 按住了一年多。现在,26 款焕新极氪 001 终于来了。

在今晚(10 月 11 日)的发布会上,极氪正式公布了这款备受关注的新车的限时权益售价:

  • 95 度四驱 Max 版:25.98 万元
  • 103 度后驱 Max 版:25.98 万元
  • 103 度四驱 Ultra 版:28.98 万元
  • 103 度四驱 Ultra+ 版:31.98 万元

「不是第一,就是唯一,这就是极氪 001。」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在公布完价格之后非常激动。

坦白说,在发布会之前,通过极氪官方的持续预热和提前进店的展车,我们对这款车的硬件参数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这本身就是极氪此次最大的变化之一,从「突袭」到「预告」,一切都变得更加透明。

但即便做足了功课,当你把所有信息汇总到一起时,依然会为 001 产品力的提升幅度感到惊讶。

全系标配的 900V 高压平台带来了 7 分钟(10%-80%)的充电速度和 2.83 秒的零百加速;全系标配的英伟达 Thor-U 芯片和激光雷达,让高阶辅助驾驶不再是顶配专属;还有全系标配的 ZEEKR Sound Max 音响系统、前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以及那块巨大的 39.3 英寸 AR-HUD。

极氪几乎是将所有能给到的顶级硬件,都变成了这款车的标配。

焕新 001 的进步,围绕参数展开

在介绍焕新 001 冗长的参数和功能之前,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徐云说了这样一段话:

可能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弱一些。但是在极氪 001 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成本,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也看得出来的。

焕新极氪 001 所有改进的基础是全系标配的 900V 高压平台。

这套平台是实现一切性能突破的基础。在它的支持下,焕新 001 四驱版的峰值功率达到了略显夸张的 925 马力,带来了 2.83 秒的 0-100km/h 加速成绩,最高时速 280km/h。

即便是不以极致性能为取向的后驱版,也拥有 503 马力和 4.98 秒的加速能力。对于一台车长近 5 米、整备质量超过 2.8 吨的车型而言,这样的动力储备已经相当充裕。

但比加速更能改变用户体验的,是充电速度。

基于 900V 平台和最新的金砖电池技术,焕新极氪 001 的峰值充电倍率达到了 6C(后驱版)乃至 12C(四驱版)。反映到实际使用中,其 10%-80% 的充电时间被压缩到了 10 分钟以内,最快仅需 7 分钟,实测充满只要 14 分钟不到。

同时,高电压平台也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官方数据显示,搭载 103 度电池的后驱车型 CLTC 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810 公里,其百公里能耗低至 13.6 千瓦时,续航达成率实测在 90% 以上。

拥有了顶级的直线加速和补能能力后,如何将其转化为富有质感和乐趣的驾驶体验,考验的是底盘的功力。焕新 001 在底盘硬件上给出了目前所能企及的最优解之一——Ultra 车型标配双腔空气悬架和 CCD 电磁减振系统。

这套组合让车辆的底盘具备了极大的调节范围,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行程达到 85 毫米,最高离地间隙可达 206 毫米,足以应对一些非铺装路面。

但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在于极氪称之为「浩瀚 AI 数字底盘」的智能控制系统。它能调用辅助驾驶系统的摄像头等感知硬件,实现「智能魔毯」功能,在毫秒之间主动调整悬架阻尼。与此同时,这套系统还赋予了车辆 9 种驾驶模式,甚至能通过摄像头识别越野、沙地、雪地等特殊路面,自动切换到相应模式。

此外,极氪还从高性能版本 001 FR 那里拿来了赛道模式。在该模式下,用户可以对扭矩分配、能量回收、车身稳定、转向手感等进行多达 101 级的精细化自定义,来满足个人的驾驶需求。

当驾驶者专注于路面时,车内的智能化体验则由全新的智能体系接管。

这次焕新,极氪在智能化上采用了「标配即顶配」的策略,全系标配的「千里浩瀚 H7」辅助驾驶系统,其核心是算力高达 700TOPS 的英伟达 Thor-U 芯片,并辅以一颗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感知硬件。

▲ 千里浩瀚 H7 系统通过停车场闸机

在软件层面,这套系统采用了「云端+车端」VLA 大模型架构,使其具备了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反映到具体功能上,除了主流的城市与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它还实现了时速 130km/h 下的通用障碍物紧急避让,以及时速 120km/h 下的爆胎稳定控制等主动安全功能。

座舱内部,焕新极氪 001 的智能化的体验同样达到了旗舰水平。

驾驶员前方是同级尺寸最大的 39.3 英寸 AR-HUD,中控则是一块 16 英寸的 3.5K Mini-LED 高清屏,仪表盘为 13.02 英寸。值得一提的是,极氪还为后排标配了一块 8 英寸的 2K 娱乐控制屏。

这套屏幕组合由全新的 ZEEKR AI OS 7 操作系统驱动,官方信息显示,新系统在 UI 设计和 AI 能力上都有较大提升,引入了 AI 生成式桌面、灵动胶囊等交互形式。

顶级的智能硬件需要匹配同等级的舒适座舱,极氪在这一点上没有吝啬。

最能体现诚意的是座椅。焕新 001 为全车座椅标配了加热和吸风式通风功能,后者相比传统吹风式在体感上更为柔和舒适。在此基础上,座椅还标配了 3D 深层按摩功能,其中前排单张座椅拥有 20 个按摩点位,后排也有 12 个,并支持敲击、揉捏等多种手法。

音响方面,焕新 001 搭载了来自英国的 Naim(海豚)品牌音响系统,峰值功率达到 4680 瓦。

作为一台猎装车,空间与实用性是其核心优势。焕新 001 的后备厢标准容积为 740 升,后排座椅放倒后可扩展至 2144 升,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装载能力都无需担心。为了进一步拓展生活半径,极氪还为它提供了可选装的最大 2 吨拖拽能力的隐藏式电动拖车钩。

如此详尽地罗列参数,其实是想说明一件事:焕新 001 在产品定义上,选择了一条「我全都要」的路径。

它试图在性能、舒适、智能、实用等用户可感知的各个维度上,都不留下明显的短板。而更关键的是,它将实现这一切所需的大部分核心硬件,都变成了标配。

这种策略,或许就是极氪为这 14 个月的等待,给出的最终答案。

一次深刻的教训,和一个更成熟的极氪

极氪 001 是一款自带背景故事的车型。

任何关注极氪品牌的人,应该都还记得 2024 年极氪 001 在产品迭代节奏上引发的巨大争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市场上先后在售三款配置、智驾方案各不相同的 001 车型。过快的迭代速度,叠加发布前不甚透明的沟通,让许多刚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感觉自己受到了「背刺」。

当时那句流传甚广的调侃——「小米三年磨一剑,极氪一年磨三剑」,很好地概括了用户的不满情绪。

显然,那场风波成为了极氪品牌发展史上一次代价高昂,但又至关重要的公开课。它让极氪意识到,在现在这个时代,用户的信任和品牌的口碑,是一种比硬件参数更稀缺、更宝贵的资产。

从焕新 001 的整个发布流程来看,极氪似乎吸收了此前的教训,并试图用一套全新的沟通方式,来回应过去的争议。

极氪的第一个动作,是学会了「慢下来」。

在 2024 年 8 月那次更新之后,极氪 001 进入了长达 14 个月的产品稳定期。在一个所有人都追求「快」的市场里,这种「慢」反倒让自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恰恰是稳定用户预期的第一步,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极氪听取了用户的意见,且正在调整自己的产品节奏。

这种稳定,既保护了现有车主的利益,也为后续的焕新积蓄了能量。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是「更新透明化」。

这是本次焕新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极氪一改过去「秘而不宣,突然发布」的做法,转而采用了一套极为透明的前置沟通策略。早在今年 8 月,也就是发布会前两个月,极氪就主动预告了年底的焕新计划,并直接亮出了 900V 平台和 Thor-U 芯片这两张底牌。

信息不对称被最大程度地消除了。

不仅如此,在 10 月 4 日,也就是发布会的前一周,全国各地的焕新 001 展车就已经悉数到店,并开放给所有用户进行静态体验。「先看车,后发布」,这是极氪现在的做法。

当消费者可以在充分了解产品细节之后,再从容地等待价格公布,那种因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猜忌和不信任感,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另外,极氪这次还给出了一个承诺:「2026 年无换代计划」。

在如今这个技术迭代飞快的新能源市场,「等等党」总能胜利,而老用户常常感觉被「背刺」。由此带来的,便是对产品快速过时、二手车残值暴跌的普遍焦虑。极氪的这个承诺,就是针对这一普遍焦虑给出的解决方案。

当一款车在产品力上选择「我全都要」的时候,它必然需要一个同样成熟的品牌策略来做支撑。从这次焕新 001 的发布中,我们能看到极氪正试图建立这种支撑。它学会了管理预期,学会了坦诚沟通,也学会了做出承诺。

这或许才是焕新 001 身上,比 900V 平台和 Thor-U 芯片更重要的东西。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派早报:网易云回应新手机号注册意外登录已故明星账号

13 October 2025 at 08:58

网易云回应新手机号注册意外登录已故明星账号

苹果「可立拍」应用停更并下架

央视曝光论文「黑工厂」

对英伟达 AI 芯片的进口检查加强

美团试点骑手屏蔽顾客

微软 OneDrive 每年只允许关闭三次人脸识别功能

看看就行的小道消息

少数派的近期动态

你可能错过的好文章

查看全文

早报|曝苹果眼镜连接 iPhone 将切换轻量版系统/美团外卖骑手支持「屏蔽顾客」/真我 GT8 Pro 适配理光灵魂焦段

By: 柯铭源
13 October 2025 at 09:12
cover

👓

苹果智能眼镜玩法曝光:既能连 Mac,又能连 iPhone

🚗

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曝光,尺寸亮眼

📂

商务部公告附件首次改为 wps 格式

🪏

OpenAI 前 CTO 新公司被 Meta 挖角,联合创始人跳槽

📝

Qwen、豆包内测记忆功能,全面对标 ChatGPT

🔥

中国移动:到 2028 年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智算基础设施

💡

AI 教父:AI 在未来 20 年内将远比人类聪明

🚀

vivo X300 系列将于今日发布

📸

真我 GT8 Pro 宣布适配理光 GR 灵魂焦段

🏍

美团外卖骑手支持「屏蔽顾客」

❌

央视揭秘网络直播间 AI 虚假带货

重磅

苹果智能眼镜玩法曝光:既能连 Mac,又能连 iPhone

据彭博记者 Mark Gurman 最新报道,苹果已暂停开发轻量版 VisionPro(VisionAir),将研发重心全面转向智能眼镜。

Gurman 表示,这将是苹果在下一代计算平台上的关键转向。由于 visionPro 遇冷,苹果认为封闭式头显难以成为大众化设备。

尽管 VisionPro 技术领先,但售价高达 3499 美元、重量偏重、应用生态稀薄,使其难以形成 iPhone 级的市场规模。相比之下,轻量、日常可佩戴的智能眼镜更符合苹果「主流化产品」哲学,这是目前我们已掌握的信息:

  • 智能眼镜预计将运行 visionOS 的轻量版本,可与 iPhone 或 Mac 协同工作。
  • 当眼镜接入 iPhone 时将会运行轻量版的系统,而接入 Mac 时则可以运行完整版的 visionOS。
  • 根据目前的消息推测,苹果内部仍在推进多层次 Vision 产品线:低端为无屏智能眼镜,中端眼镜配备显示屏,高端则继续保留 VisionPro。
  • 实际上,苹果已经为智能眼镜储备了不少技术专利,其中就包括眼镜和 iPhone 进行内容联动的技术专利。

Gurman 还在文中提到了苹果的智能穿戴产品线。

其指出,苹果近年来虽然放缓了 Apple Watch 的升级步伐,但是其已经在该产品线上「利润」「技术积累」双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Gurman 预测,尽管带摄像头版 Apple Watch 计划推迟,但苹果会在未来把 Apple Watch 打造成一个更加强大的 AI 设备。

而 AirPods 方面,Gurman 表示苹果已经在着手研发下一代入耳式耳机的新版本(推测为新 AirPods Pro)。其透露,苹果的芯片团队正在开发 H3 芯片,旨在降低延迟和提升音质;同时,AirPods 5 也已经在研发的路上。

Gurman 称,苹果可能不会将心率传感器下放给 AirPods 5,但会在一段时间内,为 AirPods 新增更多健康功能,如温度检测等。另外,未来 AirPods 将与 Apple Watch 一样,苹果也在考虑让其拥有摄像头且转变为 AI 设备。

大公司

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曝光,尺寸亮眼

据车东西日前报道,近期有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暂称为小米 YU9)在新疆测试的视频在网上曝光。而在本月 8 日时,也曾有网友在新疆遇到相关车型在路上测试。

从曝光的内容来看,上述内容中的小米 YU9 贴着较厚的伪装,但从其中一辆可以看到车位的「041」编号;另外,车辆的后视镜造型与小米 SU7、YU7 车型的较为相似。

而在 10 月 11 日,小米创办人雷军发文表示,小米汽车将在新疆塔县高原进行测试,并且其也已亲自抵达新疆。据雷军透露,本次高原测试,小米汽车有 20 多位工程师参与,并且测试内容较多,但其表示部分内容为测试小米 YU7 高原续航、充电、防晒(高原紫外线很强)等 。

而据媒体分析,从雷军放出的合照中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拍摄于昆仑山脚下,有意思的是,之前就有网传信息显示,小米 YU9 的内部代号可能就是「昆仑」,不过雷军暂时没有在社交媒体上透露有关信息。

据悉,小米第三款车型在 2024 年 11 月遭到曝光,从各方爆料信息显示,新车将采用增程式混动,并且车身长度超过 5.2m,车身高度或达到 1.8m。而近期的内容显示,曝光的谍照车尺寸较大,也贴近此前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德意志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小米汽车研报,其中提到小米汽车 2026 年计划推出一款大型 D 级混动 SUV,而 D 级车身长度标准通常超过 5 米,主流范围在 5.1 米至 5.4 米之间,与谍照中小米 YU9 的车长可能在 5 米 2 以上对应,由此可见小米 YU9 或在 2026 年发布。

商务部公告附件首次改为 wps 格式

昨日,「商务部公告附件首次改为 wps 格式」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据悉,商务部于 10 月 9 日发布 2025 年第 61 号公告,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新规明确,军事用途出口原则上不予许可,先进半导体、潜在军事用途 AI 相关申请需逐案审批,其中部分条款自 12 月 1 日起实施,原产于中国的物项即日起执行。

而除管制规则外,附件采用 WPS 格式。据多方报道,10 月 9 日之前最新的两个公告,文件都是 word 或 pdf 格式。同时申请文件须以中文提交两大细节引发热议。

网友认为,**WPS 格式凸显国产软件应用与规则主导权,中文申请要求更在细节处彰显管控力度。 **

OpenAI 前 CTO 新公司被 Meta 挖角,联合创始人跳槽

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前 OpenAI CTO(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 创立的 AI 初创 Thinking Machines Lab(TML)发生人员变动 —— 联合创始人 Andrew Tulloch 已离职,并加入扎克伯格的 Meta。

据 TML 的发言人透露,Andrew 因个人原因决定选择走一条不同的路。同时 TML 也表示「很感谢 Andrew 在公司所建立的一切。」

据悉,Andrew Tulloch 为 AI 领域的领先研究人员,此前曾在 Meta 工作长达 11 年,于 2023 年离职并加入 OpenAI。今年,Andrew 与 Mira Murati 共同创立了 TML。

今年 8 月,Andrew 曾被报道拒绝了 Meta 的「挖墙角」,并据报道,Meta 对其开出了 15 亿美元的高额薪资。 而 Meta 发言人则曾否认了该薪资,并表示「不准确且荒谬」。

目前,TML 已发布两篇研究结果论文,分别为《Defeating Nondeterminism in LLM Inference》(克服 LLM 推理中的不确定性)和专注于从根源上让大模型训练过程变得稳定、高效的《Modular Manifolds》。

值得一提的是,TML 由多位 OpenAI 前高管创立。此前 TML 在「0 产品 0 用户」的情况下,估值曾狂飙至 12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856 亿元)。

vivo 起诉某 MCN 机构恶意诋毁

昨日下午,vivo 法务部官方微博发文称,某 MCN 机构旗下多个账号长期通过编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诋毁其产品及商业信誉。

对于该情况,vivo 方面表示已收集、固定证据,依法提起诉讼,并透露目前该案件已正式立案。

vivo 表示,其尊重并接受社会各界的建议和监督,但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针对任何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恶意诋毁等违法行为,其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Qwen、豆包内测记忆功能,全面对标 ChatGPT

据 01Founder 获悉,国内两家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旗下的 AI 助手通义千问(Qwen)和豆包(Doubao),同时开始内测「记忆功能」。

此举被广泛视为对标行业领头羊 OpenAI 的 ChatGPT,标志着国产 AI 助手正从「即时问答工具」向「长期私人助理」的角色加速演进。据悉,OpenAI 在今年 4 月为 ChatGPT 更新了记忆功能。

报道指出,Qwen 和豆包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亮「记忆」技能树,绝非巧合,而是国内大模型应用进入下半场,从追求模型参数转向打磨用户体验的必然结果。

据一位参与灰度测试的用户透露,Qwen 的记忆功能已在小范围内悄然上线。从内测截图显示,其交互逻辑直观且主动。报道分析,这表明 Qwen 采取了「显式记忆」的策略,即由用户主动触发,AI 进行确认和存储。

另外,有俄语 App 用户也收到了该内测功能,对此报道表示,这一细节暗示,Qwen 的记忆功能测试可能并非仅限中文环境。

豆包方面,其官网在 10 月 10 日同步更新了《隐私政策》并上线了《记忆功能 FAQ》页面。在这些文件中,豆包向用户详细阐明了记忆的范围(不含图片、文件等)、用户的绝对控制权(可随时开启、关闭、查看和删除记忆),以及相关的隐私说明。

中国移动:到 2028 年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智算基础设施

据人民邮电报报道,在日前的 2025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密集发布最新合作计划、产品和能力体系,包括「AI+」行动计划升级暨「AI+」生态联盟等。

其中,「AI+」行动计划升级内容包括:

  • 到 2028 年底,中国移动将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力度,总体投入翻一番,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智算基础设施,探索十万卡智算集群建设,全国产智能算力规模突破 100 EFLOPS,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燃料」;
  • 以安全可信为特色的九天大模型跃升国际一流阵营,提供泛在普惠的「模型即服务」,成为经济社会效能提升的「智能引擎」;强化 15 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的供给能力,成为智能生态价值挖掘的「核心矿藏」;
  • 此外,还将强化高端、青年等 AI 人才队伍建设,协同产业推动智能向善、安全可控发展。

据悉,本次全面升级的「AI+」行动计划重点工作包括五大主线、16 个方面、43 项具体工作。

在应用普及方面,中国移动开放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与合作伙伴共同拓展解决方案超千个,以「灵犀」为牵引,推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消费「新三样」出货量突破千万,携手生态共同促进 AI 能力与产品出海,贡献「中国方案」。

💡 AI 教父:AI 在未来 20 年内将远比人类聪明

日前,被誉为「AI 教父」的 Geoffrey Hinton 在播客《The Weekly Show》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神经网络和大型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并对其潜在的社会、经济及生存风险发出了严峻警告。

节目中,Hinton 将 AI 的神经网络比作人脑,其基本单元是互相连接的神经元。

Hinton 解释表示,AI 并非遵循人类编写的死板规则,而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例如,看过无数鸟的图片后)来自行学习如何识别「鸟」。其核心突破则是「反向传播」这一学习算法——让 AI 能自我纠错并不断优化,最终变得极其「聪明」。

而当被问及何时开始对自己的创造感到忧虑时,Hinton 坦言,直到 2023 年初,他才真正意识到 AI 的进化速度远超想象。

他认为数字智能是一种比人类「更好的计算形式」,因为成千上万个 AI 副本可以同时学习不同数据,然后瞬间共享知识,实现指数级成长。针对未来的风险,Hinton 则继续了自己的预测:

  • 短期:被坏人滥用,例如利用 AI 制造虚假信息干预选举,或设计危险武器;
  • 中期:颠覆就业市场。 AI 将很快取代大量的重复性脑力劳动,可能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大规模失业;
  • 长期:AI 失控的生存威胁。** AI 在未来 20 年内将远比人类聪明。**一个超级智能的目标可能与人类不符,最终可能导致无法控制的后果。

对此,Hinton 强调,大家必须抛弃「AI 只是工具」的旧观念。他甚至认为 AI 已能产生类似人类的「主观体验」。同时他也紧急呼吁,全球必须立刻像监管核武器一样,对 AI 的发展进行严格的国际合作与监管,以免为时已晚。

新产品

vivo X300 系列将于今日发布

今天晚上,vivo 将发布其 X300 系列及 vivo WATCH GT 2 等新品。

据悉,vivo X300 系列采用家族式设计 —— 居中「奥利奥」后摄模组,采用直边中框设计,均配备 1.5K 120Hz LTPO 直屏。其中 X300 为 6.31 英寸,X300 Pro 为 6.78 英寸,并且均为 BOE Q10+ 基材。

影像方面,X300 系列均采用蔡司 T * 镀膜和后置三摄方案:

  • X300:采用 2 亿主摄方案,为 1/1.4″ 的 HPB 传感器;长焦为 50MP 70mm 潜望微距长焦方案,采用 1/1.95″ LYT602 传感器。
  • X300 Pro:采用 1/1.28″ LYT828 大底主摄;长焦为 2 亿像素 85mm 潜望微距长焦方案,传感器为 1/1.4″ 的 HPB 传感器。

X300 系列全系搭载联发科天玑 9500 处理器和 V3+VS1 双影像芯片,配备超声波指纹、USB3.2、无线充电。

本次发布会还将发布 vivo WATCH GT 2、vivo TWS 5 降噪耳机、vivo Pad5e。

红魔 11 Pro 系列配备双主摄

昨日,红魔游戏手机宣布,旗下新机红魔 11 Pro 系列将搭载 50MP 像素双主摄。

从官方公布的内容显示,其中的主摄将支持 OIS 光学防抖和 f/1.88 光圈,传感器尺寸均为 1/1.55″。从图片中还能看到,双摄上方还放置了一枚尺寸较小的镜头,但从镜组推测,或为景深等辅助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红魔 11 Pro 系列将带来全新的 ICE 魔冷散热系统,拥有薄至 0.03mm 的超精细液体流道和每分钟 24000 转的全新「驭风 4.0」风扇。

新机搭载高通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将于 10 月 17 日正式发布。

真我 GT8 Pro 宣布适配理光 GR 灵魂焦段

10 月 12 日,真我发文透露,真我 GT8 Pro 新机适配理光 GR 相机的等效全画幅焦距 28mm 与 40mm,并且提供沉浸取景器模式。

据悉,真我 GT8 Pro 将拥有理光 GR IV 相机同款影调,并且提供「正片」「负片」「高对比黑白」「标准」「单色」多种影调选择。

另外,真我 GT8 Pro 将采用拼装式后置镜头模组设计。从透露的信息来看,新机将采用后置三摄系统,拥有潜望式长焦。据数码闲聊站与徐起透露,真我 GT8 Pro 将采用 50MP 1/1.56 大底主摄以及 2 亿长焦,同时超广角也会升级。

其他方面,真我 GT8 Pro 将采用 2K 直屏,支持全亮度类 DC 调光 + 圆偏振光护眼;搭载骁龙 8 Elite Gen 5 和苍穹信号芯片 S1,支持 21 个 5G 频段(含 n79);配备两枚 1115E 扬声器,支持无线充电。

新机预计 10 月发布。

新消费

美团外卖骑手支持「屏蔽顾客」

图自「老板联播」

近期,有网友发帖称,美团外卖骑手支持屏蔽顾客。据老板联播通过美团骑手证实,后者确实收到了该消息。

据相关页面信息显示,为了维护伙伴们的权益,**目前已在晋江、绍兴等 7 个城市试点上线了骑手评价用户和骑手屏蔽用户功能,订单结束后的 48 小时内可在订单页评价用户 (支持匿名评价) 。 **

若遇到顾客辱骂、恐吓威胁等场景,可在评价页面勾选「不再为该顾客送餐」快捷屏蔽用户,或在骑手 APP 中「接单设置页面接单工具模块屏蔽顾客」中选择顾客进行屏蔽(提交相关证据审核通过后即可屏蔽成功,最多可同时保持屏蔽两个用户),未来会逐步拓展至全国。

对于上述情况,美团骑手客服人员表示,这是最近新增的功能,具体以页面显示信息为准,如果有屏蔽用户需求,可以在 APP 接单设置页面选择订单屏蔽顾客,设置后 365 天之内不会接到该用户的订单。

客服表示这一功能目前已在多个城市开放,后续也会进一步推广,但不确定具体时间。

央视揭秘网络直播间 AI 虚假带货

据央视新闻日前报道,近段时间,在一些手机平台的网络直播间,一些打着樟树港辣椒旗号的种子,成了主播推销带货的重点。记者注意到,这些直播间的销售人气很旺,不时有人咨询或下单购买。

据悉,湖南岳阳的樟树港辣椒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 400 多年的种植历史,因量少质优,特级产品可卖到 300 元一斤。

而在这些网络直播间,记者看到,画面中展示的辣椒成串垂挂,产量奇高。当记者在直播间询问辣椒种子是否保真,种出来有没有这么大时?主播纷纷表示「所见即所得。」

奇怪的是,就在主播回答提问的时候,背景视频却出现了农户站在快要没过膝盖的深水中采摘辣椒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显然不符合常理,而类似的画面在其他直播间也有出现。当记者追问这些场景是不是 AI 生成的时,主播并没有正面回应。

针对上述「怪异现象」,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刘浩表示,内容中的「女士」出现了有悖真实世界规律的画面,而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穿模」。刘浩进一步解释,数字世界内容的建模现在核心还是基于语言,而对于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它是没有办法感知和预测的。而「穿模」是典型的 AI 生成视频中容易出现的纰漏。

法律专家指出,利用 AI 制作不符合现实或不存在的商品内容,甚至冒用品牌进行牟利,涉嫌民事侵权甚至刑事犯罪。

另外,除了利用 AI 技术仿冒知名产品、驰名品牌带货;不法商家还利用 AI 技术仿冒名人非法牟利,一些专家学者,奥运冠军、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成为「被代言」的对象。

据悉,今年 9 月 1 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需要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其中明确,平台在服务提供者的内容上架或上线时要进行审核,核验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对未标识或疑似生成内容要添加风险提示,力求在传播端阻断虚假信息的扩散。

深圳无人机日均运送快件达 2 万票

昨日,据深圳发布援引深圳市邮政管理局官网消息报道,在第 56 届世界邮政日到来之际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俊明发表公开致辞透露,深圳智慧寄递发展成果亮眼:

当前深圳无人机日均运输快件已达 2 万票,无人车日均快件处理量超 7 万票。

黄俊明透露,当前深圳正着力建设以深圳为中心,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低空寄递网络,已建成快递无人机运营基地 8 个,配备无人机 175 架,配送站点 60 个,开通航线 449 条,覆盖市内 6 个区,同步开通深圳至珠海、中山和东莞的跨城跨海航线,实现同城 2 小时、跨城 3 小时送达,每日飞行超 1000 架次,日均运输快件 2 万票。

据悉,此前深圳指导快递企业成功打造「空中生命线」「黄金珠宝航线」「空中深中通道」「全国首个轨道物流驿站」「校园无人机配送」等多个无人机快递配送应用场景。

同时,深圳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加快无人接驳车技术升级,发展「无人车+快递员」混合配送模式。累计在全市 5 个区,投放无人车 115 辆,快件日处理量超 7 万票。

另外,在绿色发展方面,深圳积极应用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监测分析平台,深化过度包装治理,全市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 98%。全市邮政快递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 493 万个;全市快递企业新能源车达 5100 辆。

好看的

《真人快打 2》释出新特辑

据新浪电影消息,格斗游戏改编 R 级动作片《真人快打 2》日前释出新特辑,跨次元的格斗争霸赛,选手开启各种血腥对决。

影片讲述守护者们将在血肉激战中对抗大反派绍康的黑暗统治,这场对决关乎着地球界的生死存亡。

该片由西蒙·麦奎德执导,杰瑞米·斯莱特、埃德·布恩、约翰·托拜亚斯编剧,刘易斯·陈、林路迪、卡尔·厄本、真田广之、塔蒂·加布里埃、约什·劳森等主演,将于 2026 年 5 月 15 日北美上映;中国内地确认引进。

漫威多部剧集明年开播

日前,漫威旗下多部新剧宣布将在 2026 年开播,具体如下:

  • 《奇迹人》将于 2026 年 1 月 27 日 Disney+ 开播;
  • 《幻视追寻》宣布明年开播,作为继《旺达幻视》《女巫阿加莎》后 MCU 衍生剧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 《夜魔侠:重生》第二季宣布将于 2026 年 3 月;
  • 《X 战警 97》第二季宣布将于 2026 年夏季开播;
  • 《你的好邻居蜘蛛侠》第二季宣布将于 2026 年秋季 Disney+ 开播.

《惊天魔盗团 3》宣布引进中国内地院线

日前,电影《惊天魔盗团 3》发布中文海报,宣布引进中国内地院线,档期待定。

该片讲述了神秘塔罗牌牵动两代魔盗团八位魔术师首次联手,对战血色钻石家族背后的全球级犯罪网络的故事。

影片由狮门影业出品,鲁本·弗雷斯彻执导,迈克尔·莱斯利、赛斯·格雷厄姆-史密斯编剧,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贾斯蒂斯·史密斯等主演,将于 2025 年 11 月 14 日北美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Yesterday — 12 October 2025Tech News

我去看 NBA 中国赛,结果被阿里云 AI 变成了球队「第六人」

By: 莫崇宇
12 October 2025 at 17:00

朋友们,以后谁再跟我炫耀他去看 NBA 比赛,只是晒门票和山顶照,我都会笑而不语。

NBA 中国赛时隔六年回归,作为一个老球迷,原本我只想一睹球星的风采,买几件球衣和纪念品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直接把我多年的观赛经验给「Duang」一下,干刷新了。

在比赛官方暂停,全场灯光一暗,大屏幕亮起。我跟周围人一样,下意识整理了下发型,以为是老套的 Kiss Cam 环节要来了。

结果,神奇的事发生了。

镜头先是扫过观众席,定格在一个穿着篮网队球衣的粉丝身上,马上AI 就把他变成了真人手办,出现在球场大屏幕上。

一样的发型,一样的球衣,连激动得有点傻的表情都神同步。全场先是愣了半秒,然后爆笑,接着就是此起彼伏的「Wow!」原来是阿里云和 NBA 在搞事情。

除了比赛现场 AI 的酷炫展示,球场外给球迷粉丝准备的 NBA House 展区更是人头攒动。

APPSO 在现场体验了一圈,我发现在这届 NBA 中国赛,AI 才是隐藏的 MVP。

说实话,虽然有着 AI 媒体编辑和 NBA 球迷的双重身份,但一开始我对「AI+体育」这概念是不太感冒的。

为啥?这些年见过太多为了 AI 而 AI 的东西——看着挺唬人,用起来嘛…emmm,你懂的。

不过在比赛开始没多久我就被惊到了。

球员一次突破抛投,全场沸腾!就在大家意犹未尽时,大屏幕突然回放了刚才的瞬间。但这不是普通的回放。

画面仿佛被凝固了,镜头 360 度环绕着空中的球员,他滞空的每一块肌肉线条、球衣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时间在这一刻被切片、被拉伸、被重构,那种视觉冲击力,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

这就是传说中阿里云的「360 度实时回放技术」!

感觉就像《黑客帝国》里尼奥躲子弹的经典镜头。搬到了 NBA 现场:时间仿佛凝固, 镜头 360 度旋转, 你能从任意角度观察同一个瞬间。

当然,不同于电影里精心设计的特效,我在 NBA 赛场上看到的则是实时生成的比赛画面。

通过环绕赛场布置的多机位阵列,结合通义大模型驱动的空间智能算法,可以捕捉并进行云端三维重建。由此呈现出赛场球员们「时空凝结的环绕视角」和「时间切片的轨迹捕捉」的两种视觉效果。

从捕捉到大屏播出,整个流程只需 15 秒。换言之,你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刚才发生了什么,回放就已经制作完成并播出了。

这是 NBA 中国赛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也是现场观众首次可通过大屏直观看到 AI 驱动的沉浸式赛事回放。有些平时在直播里被遮挡的细节,比如球员起跳前的蹬地动作,空中的身体对抗,这些都能通过 AI 重建清晰呈现。这对于篮球技术分析爱好者来说,妥妥的黑科技。

而最令我狂喜的,是我不仅能看比赛,甚至还有机会成为全场最靓的仔。

球场大屏还会通过现场摄像头捕捉身穿球衣的球迷形象,随后由阿里云 AI 生成专属「球迷潮玩」——穿着主队球衣,配合动作,以「球星收藏手办」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并与真人同框对比。这是 NBA 赛场上呈现的的首个 AI-CAM Show,是将赛事观看与球迷互动的一次深度重塑。

基于阿里云强大的人工智能平台 PAI 与通义大模型算法,NBA 团队真正做到了让球迷成为主角表达心中热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此生难忘的梦幻瞬间。

让我康康哪个幸运儿登上大屏幕了。

现场的氛围组直接拉满,每次大屏上出现球迷 Q 版形象,周围都会响起欢呼声。

以往的 NBA 那些游戏环节,大多数人都是看客。但这个 AI 手办不一样,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观众,而是赛场上的「第六人」,每个普通球迷都有了成为焦点的可能。

这波操作,属实是把人性拿捏住了。

赛场外,NBA House 的互动区同样也布置了「AIGC 手办一体机」。我直接站到镜头前拍一张照片,十几秒钟后,屏幕上就会生成一个穿着主队球衣、脸和我高度相似的 Q 版手办形象。

操作简单到感人,就像拍大头贴。

这感觉,比我抢到限量版球鞋还满足,因为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NBA 周边。

我在现场体验了好几次,发现基本不需要担心抽卡和翻车,通义大模型的精准控制、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画师,不仅能够保持 AI 手办风格生成的一致性,基本能做到精准还原,整个视觉效果,直接帅到没朋友。

在我回酒店的路上,我发现朋友圈和小红书开始被各种「脑洞大开」的 AI 手办刷屏了。各种「NBA 手办生成」、「我变成 Q 版球星啦」的帖子铺天盖地,网友们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AI 手办就像一种新的社交货币,让每个球迷都能在自己的主场 C 位出道。

当然,好比赛得配好解说,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成为解说?

这不是开玩笑,还真能实现。同样在场外的互动区, 我就体验了一个名为「CosyVoice 2.0 X NBA 球迷 AI 解说体验」的项目:录制 10-15 秒的任意语音, 然后系统就能用我的声音给 NBA 经典瞬间配解说。

此外,系统还支持多语言切换,想用中文解说、英文解说、甚至地道的广东话解说都行,AI 全都能高保真模仿出来。好家伙,体验完 AI 解说的我,终于理解了张卫平的快乐。

现场突然人群骚动,原来是「马政委」马布里来打卡了。他也生成了的专属 AI 手办,老马笑得合不拢嘴,还当场打印出了一张实体闪卡,估计是他第一次亲手给自己做「球星卡」 。

那表情,就像个拿到新玩具的大男孩。

你的「高光时刻」,才是 AI 给体育最好的礼物

从澳门回来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 NBA 中国赛给我感觉这么不一样?

表面上看,是阿里云给赛事加了一堆炫酷的 AI 特效。但实际上,它是在重新定义「观赛」这件事本身。

以前,看球是单向的。我们坐在看台上或屏幕前,球员在场上挥洒汗水,我们在场下呐喊打 call。中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你是你,比赛是比赛。

但现在,AI 把这道墙打破了。

比方说 AI 手办让你不再只是观众,也成了「赛场的一部分」。你的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你的手办被打印成实体卡,你的创作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这种参与感,是前所未有的。

而「360 度实时回放」带来的沉浸感,也是传统转播无法比拟的。通过 AI 解说,你甚至可以成为比赛的「叙述者」。

这才是这次 NBA 中国赛最有意思的地方:AI 不只是提升科技感的气氛组,而是在改变「人与体育」的关系,让它变得更可触摸、可互动、可分享。

你不需要懂什么是「通义大模型」,不需要知道什么是「三维重建」,你只需要拿起手机拍张照,或者抬头看看大屏幕,就能享受到 AI 带来的体育乐趣。

NBA 有句经典的广告语:Where amazing happens(奇迹诞生之地)。在 AI 时代,能够给体育赛事创造奇迹的,可能不再只是那些球队和球星,它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可参与的「数字游乐场」。

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自己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印记。

回想起大屏幕上那个酷炫的「我」,我突然开始想象: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是不是可以戴上 AR 眼镜,和 AI 生成的艾弗森一对一斗牛? 我甚至不只能把这个过程制作成 AI 手办图片,还能 3D 出来珍藏。

是不是可以让 AI 分析我的投篮姿势,然后生成一套专属的训练方案?是不是可以在虚拟的球馆里,和全世界的球迷一起「云观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视角?

这些听起来像科幻的场景,在看过这次 NBA 中国赛之后,我觉得并不遥远了。

好了,不说了,我得去朋友圈更新我的 AI 手办九宫格了。

作者:李超凡、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谁说燃油车,不好做「智驾」?

By: 谢东成
12 October 2025 at 12:24

长期以来,高阶智驾似乎总是新能源车型的独享配置,智能化的普惠看起来总是与燃油车无缘。

「燃油车能做好智驾吗?」这个问题,一度成为了汽车行业公认的难题,但如今总算迎来了转机。

这两天,董车会试驾体验了全新 2026 款上汽大众 Pro 家族车型。作为燃油车型,它们无需依赖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通过车载的「卓驭惯导双目方案」就能生成高精度稠密点云图,并实现端到端高快 NOA 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以及一系列关乎「主动安全」的功能。

燃油车,为什么难做智驾?

相较于新能源车型,受限于燃油平台本身的特性,燃油车要做好智能辅助驾驶,无论是智驾硬件还是算法,都不得不面对「三大难题」。

· 如何适配油车架构?
· 如何满足燃油车散热要求?
· 如何满足燃油车动力特性的调校?

不难发现,新能源车型凭借其与生俱来的现代化电子架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高效的低温冷却系统,更容易匹配高算力的智能驾驶系统;而传统燃油车则因动力架构相对陈旧,受限于 12V/48V 低压平台和有限的散热能力,难以支撑高阶智能驾驶所需的算力运算和传感器的稳定运行。

早于 2018 年就开始与上汽大众深度合作的卓驭科技,一直都很擅长于「在芝麻上雕花,在西瓜上雕森林」——以较低的硬件成本和算力成本,实现高阶智驾功能。

得益于卓驭在 7V+32TOPS 无图城市领航上的独特经验,这套高集成度的惯导双目方案成功装配于 MQB EVO 平台上,并实现了端到端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功能。

基于中央域控制器的架构级高效集成,卓驭惯导双目方案通过合作双方和所有关联件供应商的不懈努力,最终打通了与辅助驾驶相关的所有关联件的通讯协议和功能适配,实现了辅助驾驶功能快速量产上车,以及多款车型的快速部署。

另一方面,燃油车平台的发动机舱「自带热源」,而且缺少那种专门为电池和高算力电子元件设计的冷却散热系统。也就是说,如果要在燃油车上运行高阶智驾功能,就必须额外考量一套完备的散热方案,确保传感器、计算平台和控制单元在长时间运行中依旧稳定可靠。

对此,卓驭带来了「风冷+增强辅助设计」的创新散热方案,并且与上汽大众携手,重新布局了车内域控的安放位置,使其远离发动机热源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散热效率,从而满足极端情况下智驾域控制器的高效运行。

更关键的是,针对燃油车在加减速和换挡过程中的特殊动力特性,卓驭科技开发了专属的「非线性控制算法」。经过 1400 多天、超过十万公里的精细化标定,这套算法能够让燃油车在开启高快领航辅助 NOA 时,如加速、减速、变道等动作都能保持如真人驾驶般平顺自然的操控体验,提升驾乘舒适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坚定选择「油电同智」的上汽大众,与将「油车智能认准卓驭」作为攻坚目标的卓驭科技,不谋而合,携手缓解了长期困扰行业与用户的「油电分化」焦虑,让燃油车也能拥抱智能化浪潮所带来的便利。

端到端「双目」方案,能让燃油车看清高快路段吗?

刚刚上市的三款上汽大众全新 Pro 家族车型,基于卓驭惯导双目传感器,在不依赖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的前提下,可以像人类一样用「双目」来感知三维世界,生成高精度稠密点云图,实现高快 NOA 的智驾能力。

董车会这次的道路试驾路线,是「大湾区100km高速环线」,覆盖了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港快速等高速路段。在进入到高快路段时,仪表屏上就会提示增强型辅助驾驶系统可用的状态,点按方向盘的「SET」按钮即可激活端到端的高快 NOA 领航辅助驾驶。

总体而言,得益于「卓驭高悟性端到端」模型,我们所试驾的上汽大众途昂 Pro 在高快路段已经可以实现自主上下匝道/智能避障绕行/大曲率弯道通行/导航变道、推荐变道超车等能力。

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车辆可以实时跟随导航路线的规划,自动判断变道的时机与跟车安全距离,自主且平稳地完成变道的操作。

它延续了卓驭一贯以「效率优先」的通行策略,系统检测到前方有慢车行驶的时候,会提前识别并规划最优变道路径,自主地完成变道超车的动作。在长达 100 公里的高速环线试驾里,我会觉得它的变道策略相当积极,大多数时候都能找到更优的通行路线。

但有些时候,它在变道之后才发现前方可能会出现了一台不断缩短距离的「慢车」。

这时候如果你继续放任它来自主控制,那么它会调整跟车速度,然后一段时间之后再伺机变道;当然你也可以发挥「人机共驾」的优势,人为地、轻轻地往适合变道的方向掰一下方向盘,那么车辆也会知晓你的变道意图,快速地自主变道。

在整条高速环线试驾里,其实我们好几次都遇到了「施工改道」的场景,卓驭的这套双目视觉方案基本上都能提前识别到桩桶占道的位置,早早就打好转向灯,然后完成丝滑的自主变道操作。

随着难度升级,在遇到施工改道重新划分行车线的场景,这套智驾系统也能精准地找到正确的车道并拐进去,无需人工干预,这点还是比较惊喜的。

美中不足的,可能是它在一些极限场景里,会直接采取更为保守的决策,例如在弯道里遇到大车稍微压线时,车辆就会直接选择急刹让行,而不是避让着直接通行。

在最左侧车道遇到施工占道这种比较极限的场景,虽然它已经识别出需要自主变道的操作,但车流过于密集,咱也只能「人机共驾」一把,帮助它更快速地完成变道。

不过瑕不掩瑜,除了极限场景需要人机共驾辅助打一把方向以外,全程也没有出现需要人工接管的情况,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畅的通行节奏和高效的通行效率。可以说,「油车智能认准卓驭」早已超越口号层面,成为了切实可见的成果。

增强辅助功能 5000 元选装,燃油车主们会心动吗?

定价方面,在 TECH DAY 技术发布会上,「上市即交付」的全新的上汽大众 Pro 家族也公布了三款车型的起售价:

· 帕萨特 Pro 2026 款限时 16.99 万元起;
· 途观 L Pro 2026 款限时 19.29 万元起;
· 途昂 Pro 2026 款限时 25.99 万元起。

其中,IQ. 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的选装价格被定在了 5000 元,顶配车型将会免费赠送这套智驾系统。按照过往的选配定价策略来看,这个定价对于上汽大众而言,也展示出充分的诚意。

整体来说,全新上汽大众 Pro 家族所搭载的这套卓驭惯导双目视觉方案,在高快场景下的表现,的确符合了我们的预期。

超出预期的,是它在燃油平台上,也能实现媲美新能源车型们的高快领航辅助驾驶表现,让燃油车型也能享受到智能化所带来的便利,和主动安全方面的明显进阶。

对于想要选购燃油车型的消费者们来说,「智能化」不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项,而是可以变成两全其美的理想选择。

虽然短期内,我们难以准确预估究竟会有多少用户选择选装这套高阶辅助驾驶配置,但在「油电同智」的策略下,智驾之于油车,也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全系标配」的基准配置。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比亚迪回应「畅销车型」停产/中国联通开启eSIM预约/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等职务,将独立运营「娃小宗」

By: 柯铭源
12 October 2025 at 09:42
cover

🍎

消息称苹果正在收购视觉 AI 创企

📱

中国联通开启 eSIM 业务预约,人数破 3.9 万

🤖

OpenAI 年度账单出炉,共计 70 亿美元

🚙

比亚迪回应「宋 PLUS 即将停产」:正常产品切换

⚠

保时捷女销冠被 AI 合成不雅视频,本人称已报警

📢

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等职务

🔊

BOSE 停供旧款音箱流媒体服务,引发客户不满

💡

Perplexity 创始人: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或竞争对手的动向

🚗

焕新极氪 001 发布,官方:明年无换代计划

🧊

红魔全球首发手机水冷技术

🏍

特斯拉车机更新《创·战神》主题,被吐槽植入广告

📻

网易云音乐回应「已故歌手李玟账号被异常登录」

📰 周末也值得一看的新闻

消息称苹果正在收购视觉 AI 创企

据 CNBC 日前报道,苹果正在收购一家名为「Prompt AI」的计算机视觉初创公司,目前处于后期谈判状态。

报道称,苹果计划收购 Prompt AI 的工程人才资源和该公司的技术。据悉,Prompt 高层于本周的全员会议中公布了上述交易,同时表示最后没有加入苹果的员工将会获得较低薪资,并鼓励他们申请公司空缺的职位。

另外,Prompt 高层还表示,马斯克旗下的 xAI 和其脑机公司 Neuralink 在内的潜在买家,也提出了向 Prompt 接触的意愿。

据悉,Prompt 成立于 2023 年,并在当年获得了由 AIX 和 Abstract Ventures 领投的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联合创始人及 CEO Tete Xiao 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同时也是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BAIR)实验室的创始人。

据介绍,Prompt 旗下拥有一个名为「Seemour」的旗舰应用,能够连接家庭式安全摄像头,并通过摄像头对家中需要关照的人、小狗小猫或其他生命、物体进行看管,并能够发送关于异常活动的警报和基于场景描述。

针对上述收购,媒体《The Information》也给出了看法。其认为这笔交易延续了苹果吸收小型技术公司的传统,主要是为了人才,而不是收购大型公司。

《The Information》此前层报道,由于将大型团队融入苹果独特的公司文化会较为复杂,因此苹果通常对大型收购持谨慎态度。

中国联通开启 eSIM 业务预约,人数破 3.9 万

据 C114 通信网 10 月 10 日报道,中国联通近期正式开启 eSIM 业务预约通道,线上预约人数已超 3.9 万人。

据中国联通官方介绍,APP 和自有营业厅均支持办理 eSIM 业务,具体需详询当地联通或 10010 客服热线。

此前,中国移动已于 9 月 21 日正式上线 eSIM 预约界面,上线仅 4 小时,系统即显示预约排队人数超过 15 万。

相较之下,中国移动在业务规则说明方面更为详尽,包括同一身份证办理的 eSIM+实体 SIM 号码总数不得超过 5 个、单台 eSIM 手机最多激活 2 个国内运营商号码、单个号码每月补换卡次数限制为 5 次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还表示,eSIM 业务商用试验期间仅支持通过线下自由营业厅办理,用户需到营业厅进行预约登记,暂不支持委托代办、线上办理及境外用户申请。

今年 9 月,苹果正式发布全新超薄机型 iPhone Air,其采用了全新的 eSIM 设计,没有实体 SIM 卡槽,因此未能第一时间启动发售。

当时爱范儿也在第一时间与苹果官方确认,苹果官方表示,正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并将在获批后第一时间启动 iPhone Air 发售。

OpenAI 年度账单出炉,共计 70 亿美元

10 月 10 日,机构 EPOCH AI 发布最新数据报告,显示了 OpenAI 在 2024 年「烧掉」的天价年度账单。

公布的数据显示,OpenAI 在 2024 年共计花费约 7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99.47 亿元),用于向微软租赁云计算算力。具体来看:

  • 约 50 亿美元用于研发算力资源,其中 45 亿美元用于幕后研究和各种实验性运行;而仅有 4 亿美元用于 GPT-4.5 的最终训练;以及 8000 万美元用来训练其他模型;
  • 约 20 亿美元用于面向客户的推理算力。

机构人员分析表示,其根据对 OpenAI 从 2024 年第二季度到 2025 年第一季度发布的模型的计算和成本估计,OpenAI 在 2024 年的研发计算中,大部分可能分配给了研究、实验训练运行或未发布模型的训练运行,而不是发布模型如 GPT-4.5、GPT-4o 和 o3 的最终主要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据金融时报日前报道,OpenAI 今年签署了达 1 万亿美元的算力合作协议,并用于运行其人工智能模型。

目前,已与 OpenAI 达成算力合作的已有英伟达、AMD、甲骨文、CoreWeave。而这些合作将会为 OpenAI 在未来十年内,提供超过 20 吉瓦的计算算力,电力将抵 20 个核反应堆所产。

报道称,据 OpenAI 高管估计,在当下价格下,部署 1 吉瓦的 AI 计算能力大约需要 5000 亿美元,而上述的总成本约为 1 万亿美元。

而路透社最新报道显示,OpenAI 目前估值已经达到 5000 亿美元。据《The Information》此前报道,OpenAI 在 2025 年上半年创造了约 43 亿美元的收入,比去年全年增长了约 16%。

比亚迪回应「宋 PLUS 即将停产」:正常产品切换

据 21 财经日前报道,针对「宋 PLUS 即将停产」的市场传闻,比亚迪相关人士通过报道回应:「海狮 06 就是宋 PLUS 的换代车型,(停产宋 PLUS)属于正常产品切换。」

而这也意味着,曾经创下 157 万辆销售纪录的「国民 SUV」将在国内逐步淡出,比亚迪海洋网「海洋生物+数字」命名体系或将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报道称,事实上,宋 PLUS 的归属一直是比亚迪的历史遗留问题,宋 PLUS 虽然带着王朝系列的「宋」字命名,却被放在海洋网销售。

2021 年,为填补海洋网成立初期的产品阵容,宋 PLUS DM-i 被纳入海洋网,凭借宋家族的市场号召力,宋 PLUS 迅速成为海洋网中 SUV 车型销冠。

在宋 PLUS 带动下,比亚迪海洋网迅速成长。截至今年 5 月,海洋网累计销量已达 485 万辆,其中海豚全球销量超 85 万辆,宋 PLUS 全球销量超 157 万辆。

今年 7 月,比亚迪海狮 06 DM-i/EV 正式上市,新车标配天神之眼 C-智能驾驶辅助三目版(DiPilot100),以及标配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售价区间为 13.98 万元至 16.38 万元,与宋 PLUS 高度重叠。

保时捷女销冠被 AI 合成不雅视频,本人称已报警

10 月 11 日,「保时捷女销冠牟女士对造黄谣者宣战」冲上热搜。

据九派新闻报道,事件主角牟女士通过报道表示,近期发现有人用 AI 合成关于她的虚假视频和不良视频,很多人也电话、微信「轰炸」她,对她造成很大影响。

牟女士强调,自己已经报警,「这次事件对我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还有人打电话骚扰我,朋友、同事、客户都在问我,对我名誉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这次绝不姑息。」

10 月 10 日,牟女士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对造谣者正式宣战,「感谢所有一直信任我、支持我的粉丝和朋友。你们的声音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我不会被这些阴暗的伎俩击垮,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需关注的是,今年 2 月 4 日,牟女士也因被造黄谣而报案。当时她发布的严正声明提到,有人盗取并占用本人照片发布在某黄色网站,底下还附了他人未露脸的恶心视频。

对此,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郑炫表示,该行为或侵犯牟女士肖像权、名誉权,涉事者可能还构成诽谤罪、传播淫秽物品罪。

他强调,AI 造黄谣的核心是侵权者滥用技术、践踏他人权益,其本质是想通过精神控制让受害者退缩。无论是职场女性、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个体,都拥有不被虚假信息侮辱的基本权利,无需为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承担道德压力。

郑炫强调,受害女性需清醒认知,「被造黄谣」不是个人过错,而是遭遇侵害的证明;公开维权不是暴露隐私,而是捍卫尊严的正义行为。

正如无数案例所证明的——沉默只会让造谣者更嚣张,而主动发声才能让更多人看清谣言的虚假性,反而能减少对自身的二次伤害。

公开报道显示,牟女士今年 34 岁,曾于 2023 年、2024 年连续两年卖出 170 台保时捷,两次成为保时捷年度销冠。今年 9 月,她再度成为保时捷月度销冠,登上热搜第一。

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等职务

据凤凰网及虎嗅报道,宗馥莉已于 9 月 12 日向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娃哈哈集团」)辞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等全部职务,且辞职程序已通过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批准,随后娃哈哈集团也确认该消息属实。

对于宗馥莉辞职的原因,此前《财新》报道是因为商标使用「不合规」。对此,知情人士指出,股东各方对「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授权确实一直存在分歧。知情人士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由:

「娃哈哈」商标所有权并不归属于宗馥莉家族,而是由娃哈哈集团持有,此前,宗馥莉在担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及总经理的同时,又经营着自家的宏胜饮料集团公司(简称:宏胜集团),现在,与娃哈哈集团没有股权关系的宏胜集团想独立推出「娃小宗」品牌,假如宗馥莉不辞去自己在娃哈哈集团的职务,那将构成同业竞争问题。

据悉,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未向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报告,并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通过,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虎嗅方面报道,在宗馥莉下课前,宏胜系已经启动了新品牌「娃小宗」的相关招商。有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宏胜系的走向并不明朗。但该人士认为,宗馥莉有可能凭借宏胜系的实力,单独运作新的品牌。

另据娃哈哈内部员工透露,宗馥莉从不在周末和晚上十点后给一线员工发工作信息,她有极强的边界感,会给员工留下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据员工表示,在工作日六七点,宗馥莉如果看到有加班的员工,一般会走过去建议对方早点回家休息。她还在出任董事长后给娃哈哈所有女员工,增加了育儿假;拒绝过度使用休息日安排公司团建等。

娃小智 图自「蓝鲸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继宗馥莉推出「娃小宗」后,宗馥莉叔叔宗泽后的品牌「娃小智」也于近日开启招商活动。

招商海报显示,10 月 10 日「娃小智」在杭州举行了全国招商会,购买「娃小智」产品 10 万元以上即可获得该区域独家经销商资格。据蓝鲸新闻报道,相关招商人员也向其确认了该信息的真实性。

该招商人员通过报道透露,宗师傅品牌从去年 11 月开始运作,「我们从国庆节前后开始做娃小智,这边属于宗氏家族,就是宗泽后这边,相当于我们要和宗馥莉一起竞争市场。目前成为代理没有保证金,首次拿货不低于 3 万块钱就可以了。」

此外该招商人员表示,目前整个产品线包含 AD 钙奶、矿泉水、椰子水、八宝粥等多元化产品矩阵,「我们的配方和娃哈哈一模一样,但价格比娃哈哈低,」该招商人员称截至目前,「娃小智」已经签约 153 家客户,「现在基本做的还是连锁超市和大流通的客户。」

BOSE 停供旧款音箱流媒体服务,引发客户不满

据彭博社日前报道,BOSE 本周宣布,将于明年 2 月停止其 SoundTouch 系列音箱的流媒体服务,届时该系列产品将无法直接从 Spotify、Pandora、Amazon Music 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内容。

BOSE 发言人通过报道表示,「我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对 2013 年推出的 SoundTouch 系列停止流媒体服务支持。」其进一步解释表示,「SoundTouch 距离现在已发布十年,其老化的平台、客户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安全、性能,已无法维持该系列产品继续获取云服务支持。」

BOSE 方面表示,虽然云端流媒体暂停服务,但用户依然能够用 HDMI 接口、蓝牙等方式进行使用。

但也有不少 SoundTouch 用户表示不满。据用户 Richard Lomas 反馈,自己 80 岁的叔叔、阿姨在养老院一直使用 SoundTouch 来播放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频道。而 BOSE 这次暂停服务,会导致他们无法再轻松且习惯性的收听内容。

Richard 表示,长辈因患有老年痴呆,因此很难通过蓝牙、AirPlay 等方式进行使用 SoundTouch。对此,Richard 也强烈表示,虽然自己依然有买 BOSE 的产品,但如果决定让 SoundTouch 的流媒体下线,那么自己将不会再买 BOSE 的任何产品。

滴滴自动驾驶获 20 亿元融资

10 月 11 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 D 轮融资,融资总额 20 亿元。

据悉,本次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及滴滴。

官方表示,该笔资金将用于加大 AI 研发投入、推动 L4 自动驾驶应用落地,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 CEO 张博表示,L4 自动驾驶技术是下个十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将大幅提升出行安全、效率与体验。

其称,滴滴自动驾驶在 AI、量产及运营三个关键领域上已有近十年的积累,将始终坚持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在积极探索新型就业空间的同时,稳步推进自动驾驶发展,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 Perplexity 创始人: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或竞争对手的动向

日前,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创始人兼 CEO Aravind Srinivas 在一场深度访谈中,详细阐述了公司实现「指数级」增长背后的核心理念,并描绘了一幅由 AI Agent 浏览器「Comet」驱动的、颠覆现有商业和工作模式的未来蓝图。

访谈中,Aravind 详细展示了公司的革命性产品——AI Agent 浏览器 Comet。他指出,Comet 远不止是一个搜索工具,它是一个能够理解、思考并代表用户采取行动的智能伙伴。

「在未来,广告商将不再直接面向你,而是向你的 AI 代理『竞标』,」Aravind 构想道。「你的 AI 助手会为你过滤掉所有噪音,甚至可以与 Uber、Lyft 等应用协商,为你争取最优价格。

Aravind 还提到,「更重要的是,我们设想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平台可以将一部分从服务商那里获得的『引流费用』返还给用户。这是第一次,AI 真正掌握在用户手中,让广告利润的一部分回流到创造价值的消费者手里。」

当被问及对 AI 领域创业者的建议时,Aravind 强调,面对 Google、OpenAI 等巨头的激烈竞争,唯一的取胜之道在于「痴迷」。

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或竞争对手的动向。

他建议,「唯一能下注的,就是你自己真正痴迷并愿意为之奋斗到底的东西。因为只有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关心你要解决的问题。先为自己打造一个热爱的产品,你才有可能发现,这恰好也是全世界都需要的。」

焕新极氪 001 发布,官方:明年无换代计划

昨晚,极氪正式发布了焕新版极氪 001,先看售价:

共有两个电池版本:95 度和 103 度;95 度仅有 Max 版,25.98 万元;103 度提供后驱与四驱,价格为 25.98-31.98 万元。

焕新款极氪 001 新增多项全系标配:

  • 900V 高压平台带来了 7 分钟(10%-80%)的充电速度和 2.83 秒的零百加速;
  • 英伟达 Thor-U 芯片和激光雷达,让高阶辅助驾驶不再是顶配专属;
  • Naim 音响、前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以及那块巨大的 39.3 英寸 AR-HUD。

新车所搭载的高电压平台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官方数据显示,搭载 103 度电池的后驱车型 CLTC 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810 公里,其百公里能耗低至 13.6 千瓦时,续航达成率实测在 90% 以上。

另外,Ultra 车型标配双腔空气悬架和 CCD 电磁减振系统。这套组合让车辆的底盘具备了极大的调节范围,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行程达到 85 毫米,最高离地间隙可达 206 毫米。

智能化方面,焕新 001 全系标配「千里浩瀚 H7」辅助驾驶系统。在软件层面,这套系统采用了「云端+车端」VLA 大模型架构,使其具备了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

反映到具体功能上,除了主流的城市与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它还实现了时速 130km/h 下的通用障碍物紧急避让,以及时速 120km/h 下的爆胎稳定控制等主动安全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极氪这次还给出了一个承诺:「001 车型 2026 年无换代计划,车辆正常的 OTA 软件升级或选装配置变化,会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竞争需求推出」

努比亚 Z80 Ultra 外观公布

昨日,努比亚正式公布了其 Z80 Ultra 新机的外观信息。

从公布的内容来看,新机提供魅影黑、凝光白、星空典藏版三款配色,整体设计延续前代风格,采用长方形贯穿式后摄模组。值得关注的是,努比亚 Z80 Ultra 虽然整机方正,但加入了很多圆弧化处理(如相机模组、后盖、铝合金中框)。

后置镜头方面,新机依然配备 35mm 焦段主摄镜头,提供潜望式长焦。另外,新机将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正面则继续使用无挖孔全面屏,预计提供屏下摄像头技术。

新机将于 10 月 22 日正式发布。

索尼首款 G 大师微距镜头发布

10 月 11 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首款 G 大师系列微距镜头 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型号名:SEL100M28GM)。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索尼微单™诞生 15 周年,作为第 81 支 E 卡口镜头,新品实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

  • 可提供索尼原厂镜头迄今最高 1 的约 1.4 倍放大倍率,更可搭配增距镜扩展至约 2.8 倍;
  • 搭载 4 个高推力的 XD 线性马达,较前代微距镜头自动对焦(AF)性能提升约 1.9 倍(对比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镜头);
  • 首次搭载专为微距摄影设计的光学防抖系统,能够精确补偿角度(摇摆/俯仰)、位移(上/下/左/右)、以及纵深(前/后)方向的抖动.

光学设计上,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采用 11 片圆形光圈,搭载了两枚 XA(超级非球面)镜片和两枚 ED(低色散)镜片,画面中心到边缘均保持了高分辨率的画质表现,并能有效抑制色散与其他不良像差。新品还采用索尼独特的第二代纳米 AR 镀膜技术。

销售情况方面,索尼 FE 100mm F2.8 Macro GM OSS G 大师镜头将在 2025 年 10 月下旬上市,建议零售价为 9299 元。

红魔全球首发手机水冷技术

10 月 11 日,红魔水冷暨游戏技术发布会正式举办,并展示了红魔在手机散热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

红魔表示,他们从 F1 赛车、盾构机、超算服务器等高精尖设备中吸取灵感,首次采用 AI 服务器的同款冷却液——氟化液作为散热材料,将水冷科技带入手机行业。

历经多轮液体流道结构设计迭代,并采用微米级激光切割加工工艺,红魔成功在手机机身内放入薄至 0.03mm 的超精细液体流道。为了保证水冷散热系统的抗跌落能力,防止水冷液泄漏,红魔还行业首创了超低温键合工艺,采用独家高分子缓冲材料。

同时为保证流道内液态的高效流通,红魔还在微泵内植入了一颗超低压转化驱动 IC,能够将电压从 3V 转化到 150V,保证了 100kPa 的超高输出压力,让微泵能够高效驱动管道内液体流动,提升手机散热效率。

另外,全新的驭风 4.0 升级到了每分钟 24000 转,还将风扇风道模块独立设计,并使用全新的纳米级气密性材料,实现了 IPX8 的防水。并且此次红魔还带来了全新的散热系统——风冷双轨散热,相比单轨散热效率提升了 120%。

为了实现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最强调校,红魔通过 ICE 魔冷散热系统,将主动散热风扇驭风 4.0 和脉动水冷引擎同时应用到红魔 11 Pro 系列上。新机将于 10 月 17 日正式发布。

特斯拉车机更新《创·战神》主题,被吐槽植入广告

据 electrek 报道,特斯拉近期与迪士尼合作,在前者的车机上推广迪士尼新电影《创·战神》相关内容,但这一举动引发车主不满,认为特斯拉在车内投放广告。

从官方公布的演示片来看,更新了该版本的特斯拉车机将获得一套《创·战神》的主题,车机中的 SR 车辆模型将会变为电影中的未来摩托车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 CEO 马斯克曾公开表示并不喜欢迪士尼,甚至已经将 Disney+ 从特斯拉车机中移除。而本次更新也遭到车主吐槽「毫无价值」「广告进车」。

报道指出,车主的不满更多来自于特斯拉更新内容的「无用」——承诺许久的全自动驾驶能力迟迟未上车,老旧的 HW3 车型甚至一年多没有更新过。

网易云音乐回应「已故歌手李玟账号被异常登录」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收到验证码后自动登录上了歌手李玟的账号。

登录后,该网友还能在账号后台看到粉丝们发来的怀念私信。登录后界面显示:账号名为「李玟」,拥有 26.1 万粉丝、2 枚徽章。收件箱内有大量未读粉丝私信,内容多为近期(2025 年 9 月-10 月)的悼念留言,如「永远爱你」「Coco,回来好不好」等。

针对此事,网易云音乐客服在接受界面新闻咨询时表示,经核查,问题原因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已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有分析认为,李玟账号被登录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也折射出数字时代账号安全与数字遗产管理的普遍问题。平台方应加强账号安全机制,强化技术防护与应急响应,用户应该提高安全意识等。唯有如此,才能让虚拟空间中的记忆与尊重得到妥善守护。

《王者荣耀》十周年三星堆限定皮肤公布

昨日,《王者荣耀》宣布其十周年将与三星堆博物馆进行合作,并同步曝光了其十周年限定三星堆主题系列皮肤。

具体来看,四款限定皮肤深度融合古蜀文明元素,分别为「女娲·万灵启世」(10 月 15 日开启兑换)「后羿·神树通天」(10 月 25 日登录免费兑换)「杨戬·纵目迁山」(10 月 25 日至 31 日限时上架)「少司缘·巫礼祀神」(10 月 25 日至 31 日限时秒杀)。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还表示本次还联动了张艺谋担任艺术指导。

《疯狂动物城 2》发布「夏奇羊」新歌《Zoo》

日前,《疯狂动物城 2》发布 Zootopia 天后「夏奇羊」的新歌《Zoo》。

据悉,《Zoo》将由「夏奇羊」配音演员夏奇拉回归演唱,并有黄老板 Ed Sheeran 参与词曲创作。

《疯狂动物城 2》将于 202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内地、北美同步上映,由上一部的联合导演拜伦·霍华德、杰拉德·布什回归执导。迪士尼方面透露。

✨ 是周末啊!

One Fun Thing|「王老吉」海外商标之争

9 月 30 日,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王老吉 Walovi)发文表示:

加多宝集团就境外商标争议发布相关声明,出现涉及「王老吉」品牌在「加拿大及欧盟」等境外商标案件的信息,严重背离事实,蓄意误导公众认知。

同时,王老吉大健康公司方面还表示加多宝通过海外离岸关联公司在全球 60 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恶意注册,干扰其正常拓展海外业务,「对民族品牌出海造成严重阻碍,属不正当竞争行为」。

10 月 10 日,加多宝方面发布海外「王老吉」商标所有权声明:

加多宝集团自九十年代从王老吉(正名王泽邦)后人手中取得祖传凉茶秘方及海外王老吉商标使用权,并于 2000 年代初合法获得海外王老吉商标所有权。

加多宝集团拥有领先视野,早在九十年代开创第一罐罐装红罐凉茶和第一罐罐装王老吉正宗凉茶。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中国的凉茶品类,加多宝集团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全球超过 60 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注册王老吉商标,巩固其市场上的地位和品牌形象。

加多宝还表示,将继续坚定积极推进品牌维权和保证工作,依法捍卫集团拥有的海外王老吉品牌的知识产权。

随后,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再次发布《关于「王老吉」境外商标案件的严正声明(二)》,直接表示「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谢谢!」

周末看什么|《我的天才女友 第一季》

《我的天才女友 第一季》目前豆瓣评分 9.4,获得「豆瓣高分经典欧洲剧榜」第五名。

该剧改编自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 —— 两人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剧集于 2018 年首播,共八集,由萨维里奥·科斯坦佐执导,伊利莎·德尔·吉尼欧、卢多维卡·纳斯提、玛格丽塔·马祖可等主演。

买书不读指南|《撒旦探戈》

《撒旦探戈》目前豆瓣评分 8.8,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于 1985 年创作的处女作与代表长篇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是布克国际文学奖、科苏特奖得主及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多次访华并著有中国主题作品。

作品以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匈牙利乡村为背景,描绘破败村庄中村民在连绵阴雨下的生存困境,通过酗酒、通奸、偷窥等行为展现人性异化。

全书采用探戈舞步式镜像结构,六章正序与六章倒叙呼应,医生视角的偷窥记录与碎片化叙事形成环形迷宫。

另外,余泽民翻译的中译本因欧洲语言与汉语构造差异被视为翻译奇迹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翻译文学奖,整部小说句子黏稠、缠绕、不分段落。

游戏推荐|《小小梦魇 3》

10 月 10 日刚上线的《小小梦魇 3》,目前 Steam 评分处于褒贬不一的状态(共计 1800+ 条评论)。

据悉,《小小梦魇 3》是由万代南梦宫筹划、Supermassive Games 开发的恐怖冒险游戏,为该系列第三部续作。游戏原定 2024 年发售,后宣布延期至 2025 年 10 月 10 日登陆 Switch 系列、PS4/PS5、Xbox 及 PC 等平台,并首次引入支持在线合作游玩机制。

玩家将操控拥有弓箭的小洛与持扳手的小寂,在螺旋世界的沙地墓城、糖果工厂等场景中合作解谜求生。该作延续系列黑暗童话风格的双人协作玩法,支持与 AI 搭档或真人联机突破机关陷阱。

目前《小小梦魇 3》Steam 售价为 178 元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Before yesterdayTech News

快充、智能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圣杯」是固态电池

By: 芥末
11 October 2025 at 22:07

新能源汽车有三个永恒不变的追求——

更长的续航里程;

更快的充电速度;

以及更智能的辅助驾驶。

在充电速度从 3C、5C 冲到了 12C,辅助驾驶也从最开始的规则驱动向着体验更好的世界模型等方向飞速发展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关键技术突破点很能是——固态电池。

▲ 新款极氪 001 峰值充电倍率可达 12C

传统锂离子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也比当今的锂离子电池组更小、更轻、充电更快,还可以提供更高的产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国内外汽车产业都在为此项技术投入了巨资,但迟迟未能有关键性的技术突破,量产时间也不断跳票,从 2025 到 2026 再到 2027。

不过,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的两项突破或许能让我们更早点用上固态电池。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等黄学杰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全固态电池研究的最新论文。

在他们的研究中,脱离实验室环境之后,软包电池实现300次循环后容量仍高于70%,并支持5C级充放倍率。

另外一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也实现了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和离子传输效率的打幅度降低,相关成果登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具体效果上,团队做出来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在反复弯折20000次后,性能几乎没下降。同时,复合正极的能量密度直接提升了约 86%。

国外车企们也为此投入了巨资。

2021 年以来,丰田一直与日本矿业公司住友金属矿业合作开发固态电池所需的正极材料,他们最近又签署了一项新协议,以加速这些正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

丰田此前曾表现,他们有望于 2027-2028 年推出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达到近千公里续航,同时能够在10 分钟内从 10% 充电到 80%,第二代的续航里程更是将超过 1200 公里。

▲ 丰田展示的固态电池材料样品

丰田之外,宝马、本田、Stellantis 和梅赛德斯也正在大力投资固态技术,并且已经开始测试原型车。

不过从论文和实验室到真正商业化量产落地,固态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够更早用上的或许是半固态和准固态电池。

目前我们在市面上唯一能真正买到的半固态电池车型是上汽名爵 MG4 ,售价为 10.28 万元的它搭载了由清陶动力生产的磷酸铁锂半固态电池,用 53.95 度的电池容量做到了 530km 续航,百公里电耗为 11.9 kWh。

▲ 上汽名爵 MG4

国内电池企业蜂巢能源也搭建完毕了首条 2.3GWh 的半固态产线已经准备完毕,今年将进行C样的生产,其将为宝马 MINI 的下一代车型供应半固态电池,到2026年年底将大规模量产,每年供货量超 2GWh。

国轩高科则在 5 月份公布了自己的 G 垣准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达到 300Wh/kg,能够为纯电轿车提供超过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在固态化设计下,其安全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 3mm 钢针穿刺的严苛测试中,保持了「不起火、不爆炸」,在全生命周期内都可以稳定运行。

不过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则更推崇钠离子电池的路线,他们在今年 4 月份发布了全新的电池品牌「钠新」,将自己的钠离子电池带出了实验室,即将实现商业化大批量的落地。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可以做到在零下 40 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 90% 以上的能量效率的同时将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了 175 Wh 每公斤,也支持峰值5C的充电速率和 500 公里续航,并且在针刺贯穿测试中做到无烟无感,锯断时不起火不爆炸。

最着急的当然是车企们,奇瑞正计划 2026 年将能量密度达 600Wh/kg 的固态电池投入定向运营,全固态电池 2027 年实现批量上市。

长安汽车预计 2026 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 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广汽计划 2026 年在昊铂车型上率先量产搭载全固态电池。

东风奕派更是早在去年就在武汉建立了一条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线,计划明年进行小批量试产。

或许,新能源汽车处在了又一次关键技术拐点的前夜。

未来三到五年,固态电池很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一战场」,谁能率先实现安全、可量产、低成本的方案,谁就将掌握新能源产业的主动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续航翻倍,降价 2 万,比亚迪「最头疼的车」这次改对了

By: 芥末
11 October 2025 at 22:07

如果说当下国内新能源车霸主比亚迪有什么烦心事,那么汉系列销量的断崖式下跌,绝对算得上一件。

今年早些时候,王朝网的旗舰车型汉 L 和唐 L 带着「兆瓦闪充」和「超级 e 平台」横空出世,颇有种要在 20 万元左右的市场大杀四方的感觉。然而,市场表现却有些「叫好不叫座」。

数据显示,汉系列从去年底连续月销超过 2.8 万辆的高点,一路滑落至今年 8 月的 7758 辆,同比骤降约四分之三,可谓「惨淡」。

▲ 数据来源:车主之家

归根结底,还是汉系列的产品力出问题了。

「兆瓦闪充」、「超级 e 平台」、「刀片电池」等确实代表了比亚迪的技术硬实力,但在普通车主更关注的日常体验上,汉系列似乎被竞品甩开了一代。

最典型的对手是吉利星耀 8——不仅车身更大、配置更高、智能化更强,价格还压到了 12 万元区间,直接蚕食了汉系列的潜在用户。自上市以来,星耀 8 销量稳定在万辆以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自从星耀 8 上市后,其销量一直维持在万辆以上。

▲ 吉利银河星曜 8

比亚迪在今天汉系列加推版本的发布会上也正视了这些问题,直接把车主们吐槽最高的几个方面都列了出来,并且一一做了调整。

在用户吐槽最多的外观内饰质感方面,新的长续航版本新增了雾凇金、松影绿、远峰蓝三种更年轻化的配色。中控饰板采用激光拉丝工艺,副驾与门板换装亲肤皮质材质,整体高级感明显提升。

新车同时对部分配置做了调整,全系升级为怀档方案,高配车型在扶手箱区域增加了一台 4.5L 的智能冷暖冰箱。

新上市车型普遍搭载的全品牌手车互联、无麦 K 歌、动态车机主题等功能也搭载在了全新的 D-Link 100 智能座舱高阶版上,车内音响换装为了体感更好的 HiFi 级定制丹拿音响。

独立分区氛围灯、10 点式座椅按摩及通风加热、W-HUD 等功能也统统上车。

新车同样搭载了比亚迪的看家本领云辇-C + 路面预瞄系统、以及天神之眼 B 激光雷达版(顶配车型)和 TBC 高速爆胎稳定系统,几乎满配了所有的「黑科技」。

当然此次新版本最重磅的升级还是在续航方面,新款汉 DM-i 车型 120km 的纯电续航放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确实显得有点不够看,长续航版此次直接将纯电续航升级至了 245km,提升了车主在日常通勤中的用车体验。

新款汉 DM-i 车型整体亏电油耗为 3.44L,综合续航为 1560km。

纯电版车型同样对电驱系统做了全面升级,车辆纯电续航来到了 635/705km,零百加速提升至了 6.9s。

比亚迪表示新款汉 EV 的百公里能耗仅有 10.6kWh,低于特斯拉 Model 3 的 11.2kWh。

除了车辆硬件配置的提升,比亚迪也更新了一波车主权益,提供了专属的取送车以及更为实用的覆盖全国高铁、机场、医院的泊车服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价格。

汉 DM-i 长续航智驾版共有四种配置,售价为 16.98 万元至 19.98 万元;

汉 EV 长续航智驾版共有三种配置,售价为 18.38 万元至 21.98 万元;

比亚迪此次将高配车型的性价比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配置提升的同时也比现款车型便宜了 2 万元。

比亚迪近期的市场策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加推」,唐、秦、海豹等多款车型都增加了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车型。

并且升级点都集中在用户最关注的续航和舒适性的部分,像联动底盘、动力、座舱三大系统的定眩智能防晕车功能、与生态伙伴共同定制的宠物座椅和安全座椅配件都能让用户感知更强,用车舒适度更高。

这些升级不再单纯追求技术参数,而是转向「技术下放+品牌升级+用户价值」的方向。

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实实在在的体验,才是走向更高端之路的真正难题,目前看来,比亚迪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截胡马斯克抢到 AI 人才,想给 HomePod 加个「智慧眼」

By: 苏伟鸿
11 October 2025 at 18:00

没想到在 AI 上慢半拍的苹果,最近也加入到了如火如荼的「AI 抢人大战」中,还抢到了马斯克的头上。

CNBC 报道,苹果正在收购视觉 AI 初创公司 Prompt AI 的工程师和技术,目前已经推进到后期谈判,而这家公司此前也曾与埃隆 · 马斯克旗下的 xAI 和 Neuralink 接触。

▲ 苹果 CEO 蒂姆 · 库克

Prompt AI,什么来头?

一段内部录音显示,Prompt AI 的领导层在一场全体会议上通报了这次收购交易,并表示那些没有加入苹果的员工将会被降薪,鼓励他们去申请苹果的空缺职位。

这些小型 AI 初创公司一直是科技巨头这几年青睐的收购对象,既能避免反垄断审查,也能有针对性地快速补充公司本身的 AI 和技术积累。除了苹果,公司员工仅有 11 人的 Prompt AI 此前也接触了像埃隆 · 马斯克旗下 xAI 和 Nerualink 公司这样的潜在买家。

对于当初的投资者,Prompt AI 也表示会在交易完成后提供一部分资金回报,但不会全额返还投资。

那么,这家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头?

Prompt AI 于 2023 年在旧金山成立,当年获得了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创始人包括现任 CEO,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博士 Tete Xiao,以及伯克利 AI 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Trevor Darrell。

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司展示的团队页面来看,除了 CEO 之外,Prompt AI 还有不少成员也是华人。

这家公司的旗舰产品名为「Seemour」,官方称其为「具有家庭空间理解能力的环境人工智能(Ambient AI)」。

具体来说,Seemour 是一个智能安防摄像头 AI 系统,能够智能识别家庭中的特定成员、宠物和其他物体,针对他们的具体行为生成文字提醒,还能用于警告用户潜在的可疑人员和野生动物,也可以用在办公室来识别员工的上下班情况。

Prompt AI 的核心技术就在于这个识别系统,能够在一秒不到处理数千万像素,从中获得多特征的视觉线索,因此能实现相对可靠的人物和动物识别,系统还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不断提升识别准确率。

除此之外,Prompt AI 还有专门用来处理复杂视频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摄像头会记录大量的日常生活视频素材,但用户不需要逐个点开查看,Seemour 能够理解这些视频中的行为和背景,选出其中需要用户注意的可疑片段和人物。

很明显,苹果收购 Prompt AI,就是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战略「招兵买马」。此前彭博社已经爆料了一系列苹果正在酝酿的智能家居新品,其中有一个就是「智能安防摄像头」,能力和 Seemour 高度重合——精确识别每个进入房间的家庭成员。

在被苹果收购之前,Seemour 就一直支持与 Amazon 的 Ring 智能摄像头和门铃配合使用。

和 Seemour 这种相对孤立的家庭安防解决方案不同,苹果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 HomeKit 智能家居生态,因而能实现更丰富的自动化功能:如果摄像头检测到你回家,它会自动点亮你喜欢的灯光、播放你常听的歌单,或者给你推荐喜欢的剧;但如果是家里的小孩开电视,那么 Apple TV 可能就会播放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要是空无一人的时候,家里的灯还亮着,那么它也会贴心地帮你关掉。

▲ 传闻苹果正在打造带屏幕 HomePod 家庭中枢

视频识别的大模型能力,也有望能整合进苹果的「视觉智能」功能之中,增强 Apple 智能理解视频的能力。

Prompt AI 内部表示,Seemour 的整个方案以及公司的技术都运行良好,但他们只负责为摄像头提供 AI 方案,Seemour 不向用户收取授权费,很难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被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吸收,或许是更好结局。

至于他们的 Seemour 应用,目前已经从 App Store 下架,Prompt AI 也已经通知用户相关数据将被删除,确保隐私安全。

苹果瞄准「小而美」AI 公司

比起 AI 巨头们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苹果则更青睐小型化的 AI 初创公司。去年苹果也收购了一家很小型的 AI 初创公司 Dataklaba,同样聚焦在 AI 面部识别和情绪捕捉技术,相关技术很可能也将用于新的屏幕版 HomePod 以及家庭摄像头。

面对目前在 AI 方面持续落后的局面,苹果正在不断从外部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团队,以实现快速的补强,聚焦在小型公司上则是其一贯的做法:规模太大的公司买回来总是需要磨合很久,像是 Beats 和英特尔的基带团队,苹果都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整合新的技术,和解决新员工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

苹果更喜欢根据公司产品功能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购已经成熟的技术,并整合进公司的产品之中。

比如当年的 iPhone X,苹果为了实现 3D 结构光的人脸识别,收购了 PrimeSense 这家 3D 测感技术和解决方案公司,最终成就了 iPhone 沿用至今的 Face ID 。

近期苹果关于苹果收购 AI 公司的传闻,最引人关注的还是 Perplexity 。

根据彭博社,苹果内部正在构建一个名为「答案引擎」的聊天机器人,能够爬取网络数据来回答常识性问题,不仅会有一个独立的 app,还会作为基础技术,为未来的 Siri、Spotlight 聚焦搜索以及 Safari 浏览器提供搜索的功能。

这刚好也是 Perplexity 所擅长的,苹果服务高管 Eddy Cue 在 Google 反垄断的证词中已经公开表示了对 Perplexity 「印象深刻」,而彭博社爆料称苹果内部已经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是否合理,并且约见了其领导团队,不过目前两家公司还未展开正式谈判。

▲ 用 Perplexity 搜索 Prompt AI

Perplexity 估值 140 亿美元,只有约 250 名员工,比起 OpenAI 和 Anthropic 这样估值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头,收购难度会更低,也不用担心严格的反垄断调查。

不过,即使在 AI 初创公司中属于中型体积的 Perplexity,如果最终真的被苹果收购,也将会超越 Beats 成为苹果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妥妥也属于一次大型的收购,苹果内部当然会谨慎评估各种风险和可能性。

在上个季度的财报会议上,CEO 蒂姆 · 库克表示公司接下来会加大 AI 支出,并且会收购更多的大型 AI 企业,AI 布局将会进一步积极扩张。

Perplexity 的收购八字还没一撇,但我们接下来肯定会看到越来越多像 Prompt AI 这样的小型公司不断被苹果收入囊中,他们的技术将成为苹果正在重点发展的 AI 以及智能家居下一块拼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特斯拉即将上新,全新奥迪 A6L 亮相,小鹏 P7+ 增程版也来了!

By: 李华
11 October 2025 at 16:57

虽然今年的「金九银十」没有往年这么火热,但各大品牌的终端优惠和市场活动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在展厅之外,大家也在摩拳擦掌,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

最新一期的工信部产品公告,再次提前揭晓了牌桌上的新玩家与新打法。

这一次,「BBA」中的「A」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品牌之一,当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决定在 A6L 这样的核心燃油车型上全面搭载华为的辅助驾驶方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跨界合作,更是传统汽车工业在技术路径上的一次变革。

另一个信号,则是纯电与混动之间的界线正变得愈发模糊。以小鹏为代表的纯电新势力,开始更彻底、更全面地拥抱增程技术。

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各家车企都交出了自己的最新答卷。下面,我们就按照顺序,逐一解析本次公告中的重点车型。

特斯拉 Model Y+ 后驱长续航版

特斯拉为 Model Y+ 新增了一款长续航车型。从其 225kW 的后置单电机来看,这是一款长续航后轮驱动版,CLTC 续航应该会超过 800km。

在此之前,Model Y 的产品线存在一个明显的空白区(26.35 万-31.35 万元),消费者要么选择续航较短的标准版后驱,要么直接跨越一个很大的价差,去选择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对于大量不需要四驱性能、但对续航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来说,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选项。

长续航后驱版的推出,正是为了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它以更低的门槛提供了更长的续航能力,大概率会触动一部分正在观望竞品的潜在买家,稳住 Model Y 在市场中的地位。

一汽奥迪 A6L & Q5L

这次公告里最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一汽奥迪为其两款核心燃油车型—— A6L 和 Q5L 做的中期改款。

▲ 全新 A6L

首先是造型全面焕新的 A6L,它的尺寸也经过了微调,车长来到了 5.14 米,轴距更是来到了 3066mm,后排会有更大的空间优势;两车都更新了奥迪最新的家族式设计,换上了辨识度更高的新款尾灯。

▲ 全新 Q5L

动力方面,两台车用的是 200kW 的 2.0T 发动机,可能会有 48V 轻混,肯定算不上快,但也在意料之内。

核心变化是隐藏在申报图前脸中的激光雷达——和之前的 A5L 一样,A6L 和 Q5L 这俩走量车型都将搭载华为乾崑的辅助驾驶系统。

必须得肯定一下华为的辅助驾驶能力,显然已经达到了让奥迪愿意为其调整产品定义的水平。

小鹏 P7+ & G6 增程版

小鹏汽车在增程路线上的布局,正在变得更加彻底和迅速。继 G7 和 X9 之后,曾经帮助小鹏树立品牌形象的运动轿跑 P7+,以及当前的主销 SUV G6,也正式申报了增程版本。

▲ 小鹏 P7+ 增程版

从数据来看,两车都采用了来自东安动力的 1.5T 增程器和亿纬动力的磷酸铁锂电池,最大功率为 110kW。这是一套在成本和性能上都经过市场验证的组合。其中 P7+ 增程版电机功率为 180kW(约 244 马力),G6 增程版则为 218kW(约 296 马力)。

▲小鹏 G6 增程版

电池方面,两辆车用的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电芯来自亿纬动力,电池生产则是由小鹏自己的武汉小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负责。

对于长期坚持纯电路线的小鹏而言,为全系主力车型增补增程版本,无疑是受到了来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直接影响,理想、零跑等品牌在增程市场获得的成功,证明了现阶段增程方案对消除用户里程焦虑、扩大市场接受度的有效性。

如何平衡纯电先锋的品牌形象与增程带来的销量增长,将是小鹏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课题。

奔驰 CLA 260 L

奔驰的入门级纯电轿跑 CLA 多了一个新车型。

和 CLA 300 L 不同,这款新车自然不会用 AMG 风格套件的了,尺寸上倒是没有变化,依旧是 4763/1836/1471mm,轴距为 2830mm。

整体架构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动力方面换用了 165kW(221 马力)的电机,对比已经开启预售的 CLA 300 L(200kW)有所下调。

当然,价格也降一些。目前 CLA 300 L 的预售价是 25.9-29.9 万元。

东风日产 N6

N7 旗开得胜之后,东风日产又拿出了一款名为 N6 的插混轿车。

日产终于拿掉了彻底凉凉的 e-POWER,带来了基于天演架构打造、搭载专属 NR15 插混发动机的车型,这是东风日产的第一辆插混车型。

造型上自然是和纯电车型 N7 没差的了,只是在灯组等细节处做了一些区分;尺寸也和 N7 一样,4831mm 的车长、2815mm 的轴距,在同级合资车型中处于「主流偏上」的水平。比轩逸大一些,接近本田雅阁的尺寸。

N7 的价格已经很有诚意了,鉴于 N6 在命名上还比 N7「小一号」,价格估计也会有惊喜。

享界 S9

你没看错,刚出了旅行版的享界 S9 又有新动作,为纯电版本带来了年度改款。

由于是年度更新,新车在整体造型上变化不大,尺寸也保持不变。主要的细节调整体现在:换装了全新的「星云贯穿式」尾灯组,并提供了新款式的轮圈、电动门等更丰富的配置选项。

动力方面,S9 将继续搭载华为的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227kW。作为参考,现款车型搭载的是宁德时代 100kWh 电池包,续航里程根据配置不同在 721km 至 816km 之间。

安徽大众与众 07

大众安徽旗下的与众品牌自推出以来,在市场上的声量一直不大,表现也相对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第一款纯电轿车——与众 07,就显得更为关键。

从产品信息来看,它定位中型纯电轿车,长 4.85 米,尺寸略小于兄弟车型 ID.7,搭载 170kW 后驱电机和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而它将要面对的,是比亚迪秦 L EV 等车型所在的,竞争激烈的主流家用市场。

为了翻盘,与众 07 引入了大众与小鹏共同研发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这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差异化卖点。根据大众的说法,该架构专为中国市场设计,能够为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提供更好的底层支持,以改善大众车型以往在智能化体验上的表现。

总的来说,与众 07 的策略,就是试图用来自小鹏的「智能」技术基因,来盘活品牌目前相对被动的市场局面。和文章开头的奥迪 A6L 一样,这也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上求变的方式。

如今汽车行业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传统车企的「护城河」不再仅仅是机械素质和品牌历史,智能科技的比重正变得前所未有地高。

新势力的「标签」也不再是固定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学会成熟和变通。年底的广州车展,想必会很精彩。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发布一台 V12 千匹旗舰,兰博基尼又造了台「无用」的概念车

By: 李华
6 October 2025 at 19:44

就在昨天,兰博基尼发布了一款名为 Manifesto 的新概念车。

眼前这辆 Manifesto 没有安装任何动力系统,它的任务只是单纯展示设计本身。但它的车身形态和引擎盖上的十二个通风口,依然暗示着一台 V12 旗舰超跑的内在构想。

▲Manifesto

让这次发布更值得解读的,是它的发布时机——兰博基尼不久前才推出了 Fenomeno,一台限量 29 台的 V12 混合动力旗舰超跑。

凭借 1080 马力的总功率、2.4 秒的零百加速成绩,代表了兰博基尼量产车型性能顶点的 Fenomeno,用数据和性能总结了兰博基尼的「现在」。

▲Fenomeno

但兰博基尼似乎并不想停留在总结上。紧接着亮相的 Manifesto 完全跳出了现有的设计框架,用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去回应关于未来的命题。

事实上,2025 年对兰博基尼而言意义特殊。这一年,品牌旗下的经典车修复部门 Polo Storico 迎来 10 周年,传奇车型 Diablo 也度过了 35 岁的生日。但在众多纪念日中,最为关键的是兰博基尼设计中心 Centro Stile 成立 20 周年。正是这个设计中心,定义了现代的每一台兰博基尼,并成为了整个超级跑车行业的参照。

和许多超跑品牌一样,兰博基尼将「设计」提升到了品牌战略的核心。正如兰博基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Stephan Winkkelmann 所说:

兰博基尼设计中心是我们品牌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兰博基尼重生的 20 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兰博基尼的传奇形象,都是由外部设计师定义的。

从开创性的 Miura 到奠定楔形车身时代的 Countach,再到 90 年代的 Diablo,这些车型的背后,都有着同一个名字——马塞罗·甘迪尼(Marcello Gandini),以及他当时所在的博通(Bertone)设计公司。

▲Diablo

兰博基尼与他的合作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共同塑造了兰博基尼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极致的比例和充满攻击性的线条。

但这种合作模式,也意味着兰博基尼无法完全掌握自己未来的设计话语权。品牌的视觉识别,高度依赖于外部天才设计师的个人风格。

转折点发生在 1998 年,奥迪完成了对兰博基尼的收购。

新的母公司带来了更现代化的管理和制造流程,同时也带来了笃定的战略远见。时任奥迪设计总监的瓦尔特·德·席尔瓦(Walter de’Silva)认为,要确保兰博基尼品牌 DNA 的纯粹和长期发展的独立性,建立一个完全属于品牌自己的内部设计中心,是必经之路。

于是,兰博基尼设计中心应运而生。

▲ 吕克·东克沃尔克和 Murciélago

比利时设计师吕克·东克沃尔克(Luc Donckerwolke)成为了第一任设计主管。他的首要任务,是为进入新千年的兰博基尼确立现代化的设计基调。他主导下的 Murciélago(2002)和 Gallardo(2004),成功地接替了 Diablo 和其衍生车型。

这两款车型的设计,为兰博基尼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它们保留了楔形车身的攻击性,但整体线条更干净,曲面处理也更紧绷,一改 90 年代设计中略显厚重的观感。它们共同定义了 21 世纪初期兰博基尼的家族样貌,并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005 年,在为兰博基尼奠定了现代化的设计基调后,吕克·东克沃尔克离开了公司,接替他的是另一位设计大师菲利波·佩里尼(Filippo Perini)。

他所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在 Murciélago 和 Gallardo 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将兰博基尼的设计语言系统化、符号化,并创造出一台能再次定义时代的 V12 旗舰。

佩里尼团队交出的第一份重要答卷,就是 2007 年发布的 Reventón。

▲Reventón

这是一台限量 20 台的车型,设计灵感源自战斗机,拥有极其复杂的切削平面和硬朗的折线。它不仅在当时创造了量产车的售价记录(定价 100 万欧元)。更重要的是,它开创并验证了兰博基尼的限量模式,也就是基于现有平台,打造一台设计语言极度前瞻的车型,以此来「预告」品牌下一代旗舰的设计方向。

也正是在 Reventón 这款车型上,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Y」字形和六边形元素,开始被有意识地、系统性地融入到兰博基尼的每一个内外细节中。

▲Reventón

2011 年,兰博基尼 Aventador 正式亮相。

这是 Centro Stile 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 Murciélago 的继任者,Aventador 是第一台完全由兰博基尼内部设计和开发的旗舰车型。它的车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线条和曲面复杂性,Y 字形和六边形元素在车灯、进气口、发动机罩乃至内饰上随处可见,整台车如同由无数几何形状构成的「陆地飞行器」。

通过 Aventador,兰博基尼成功向世界证明,他们已经有能力独立定义自己的未来。

▲Aventador

随后,2013 年发布的 Huracán 作为 Gallardo 的继任者,也延续并发展了这套设计语言。同时期,佩里尼的团队还推出了探索碳纤维应用的 Sesto Elemento、设计更为激进的 Veneno,以及预示着品牌将进入 SUV 领域的 Urus 概念车。

从东克沃尔克为品牌注入现代感,到佩里尼创造出 Aventador 这样的标杆。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这座位于意大利圣亚加塔的设计中心为兰博基尼建立了一套清晰、强大、且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规则。

正是这段从奠基到成熟的历程,让兰博基尼设计中心拥有了足够的经验和话语权,去塑造品牌的下一个时代——

一个由 Fenomeno 和 Manifesto 共同开启的时代。

总结现在,回应未来

从设计上看,我们能够在 Fenomeno 的车身上看到兰博基尼过去二十年确立的设计语言。

车灯中标志性的 Y 字形元素、车尾致敬 Countach 的六边形排气管、以及整体充满航空器灵感的车身姿态,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品牌成熟设计体系的自信展示。

而它的长尾造型,则是对 Essenza SCV12 等赛道车型的空气动力学经验的继承和优化。

在这副成熟的设计之下,是兰博基尼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动力系统。

Fenomeno 的核心,依然是一台 6.5L V12 自然吸气发动机,但经过重新设计的配气机构和高达 9500 rpm 的最高转速,其本体就能输出 835 马力和 725 牛·米扭矩。

与之协同工作的,是三台电机。

前轴的两台电机不仅能实现四轮驱动和扭矩矢量分配,还能进行制动能量回收。第三台电机则被集成在一台全新的 8 速双离合变速箱中。这套动力总成共同协作,将系统总功率推高至 1080 马力,功重比达到了 1.64kg/CV——这是兰博基尼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狂暴的动力不仅让 Fenomeno 拥有了 2.4 秒的零百加速,它的 0-200km/h 加速也只要 6.7 秒,极速超过 350km/h。

为了容纳这套复杂的系统,Fenomeno 的整个底盘采用了名为「monofuselage」的单体式碳纤维结构,其前部结构甚至使用了兰博基尼自 Reventón 时代就开始应用的锻造复合材料(Forged Composite)。

在底盘和动态控制上,Fenomeno 也引入了多项首次应用的技术。它的制动系统,是直接源自 SC63 LMDh 耐力赛车的 CCM-R Plus 碳陶刹车,能提供顶级的制动稳定性和耐久性。

车辆的动态感知核心,则是一枚 6D 传感器。这枚被安装在车辆重心附近的六轴惯性测量单元,能实时监测车辆在三个轴向上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从而让车辆的牵引力控制、制动和扭矩分配系统做出更精准、更具预判性的反应。

空气动力学方面,车头的 S-Duct 系统、车顶的凹面轮廓和尾部特殊的「欧米茄」形尾翼,共同协作以提升下压力和高速稳定性。甚至连车门本身,都被设计成了引导气流的通道,其侧向冷却效率比常规的 V12 车型提升了 30% 以上。

Manifesto 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最显著的变化,是设计思路从「棱角」到「体量」的转变。设计师似乎在有意减少锋利的折线,转而用更饱满、连贯的曲面来塑造车身。这种思路在此前的兰博基尼车型上颇为少见。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它的头灯。其轮廓并没有沿用 Revuelto 的风格,反而让人联想到更早的 Aventador,带了些复古未来主义的色彩。

车头的设计尤为特殊,中央区域做了一个巨大的负空间,意图让气流直接从车底穿过。车尾则是一个急剧收窄的锥形,下方是夸张的文丘里通道。整个车身的底部,都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能产生地面效应的空气动力学部件。

这样的造型对于空间和布局带来的挑战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这并不意味着兰博基尼一定要放弃 V12,但这样的做法确实对未来的动力系统提出了要求——它必须更紧凑、更高效,才能为这种以空气动力学为绝对核心的理念服务。

将 Fenomeno 和 Manifesto 并置来看,前者负责将品牌过去二十年的积累并推向顶峰,后者则完全着眼于未来,确保兰博基尼在下一个周期的设计竞争中,依然能够定义潮流。

在汽车行业剧变的十字路口,它们一台献给现在,一台献给未来。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画质不算强,体验却很棒:我的大疆 Osmo Nano 使用小记

By: 十七
11 October 2025 at 15:00
于我而言,这笔由「意外之财」促成的消费,最终变成了一次物有所值的投资。我用 Nano 记录了儿子第一次独立爬上香山的喜悦,捕捉了很多次在柏油路上奔跑的景色,保留了和家人日常不经意间的瞬间。它没有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摄影师,但确实让我的生活多了几分可供回顾的色彩。查看全文

对话 vivo OS 产品副总裁:AI 不会产生新的需求,通往远方是马车还是蒸汽机是产品形式问题

By: 何宗丞
11 October 2025 at 10:48

如果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上半场,是把功能装进一个个按钮、一个个 app,那么在今年 vivo 开发者大会亮相的 OriginOS 6 则再一次印证,AI 和 OS 不可逆转的融合趋势。

除了 PPT 上多模态、推理能力、长文本处理这些热词,AI 已经不甘于成为手机系统的「功能清单」。

vivo 提出要做 UI Agent,试图让 AI 真正理解用户意图,用一次自然的请求,完成跨 App 的整场协作。

巧合的是,几天前的 OpenAI DevDay 也在谈同一件事:宣布把 ChatGPT 变成一种「操作系统」。一句话,Spotify、Canva 在对话里自动唤起;一个面板,交互就地完成。对话即应用,应用即接口。

当 OS 学会理解人,当模型学会调度应用,AI 与 OS 的边界开始变得多余,是殊途同归,还是将分岔出全新的生态?

在开发者大会演讲后,爱范儿与媒体专访了 vivo OS 产品副总裁、AI 全球研究院院长 周围,以及 vivo AI 产品总经理 关岩冰 和 AI OS 产品总监黄梓勋。

AI 与操作系统:趋势与分歧

Q:今年各家厂商都在谈「AI 手机」,但概念众多——AI 原生、智能体、AI 操作系统。你怎么看当前行业在 AI 手机方向上的探索阶段?

周围: 其实 AI 和手机一直是三个问题要解决的。

第一,一定要有大模型的能力,而且我们比行业大模型还要多一个,就是一定能够端侧化,如果不能端侧化就跟行业里用云服务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你用云能力或者是端侧化能力一定要个人化,如果不能个人化就跟通用能力没什么区别。恰恰个性化和个人化还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希望这个手机在身边能不能做做助理,管管日程。所以你会发现一定要建模型相关的能力,这是第一层,vivo 在这方面做得很扎实。

第二,AI 和手机的结合,我以「理工男」的角度是做两件事情:1. 手机系统能力的 AI 化,去年我们也做了 Writing to Ask、Image 这些公共的能力(系统的能力),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才能给上面做应用。2. 除了这个能力外,我们厂商能做很多部分,手机用户能够感受到的也有 100 多个模块,这些能力肯定要自己先做,我们把它做一个「通控设施组」(通知中心、控制中心)我们自己有一个口诀。但是用户用手机,手机厂商只占了 15% 的时长,还有 85% 的时长是由开发者给我们的服务和能力提供的,特别是头部的互联网厂商又在这 85% 中占了 80% 或者是 70%,他们的参与度还是非常重的。

所以,第三个问题是对于上层的服务中还有 85%,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我们在这里面要分两件事情来做:第一是愿意跟我们握手,一起的就坐下来商量来做。第二是 AI 时代到来了,是不是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江湖地位和影响力,这个就留给时间晚一点来回答也可以。

我们觉得 AI 和手机的融合,我大概把它分成这三层:下面的是大模型和能力,中间的系统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真正到上层的应用,我们做厂商的和三方的就分成两块来做,像阿里愿意做的就坐下来做,还有一些不愿意做的就留给时间。这些是 AI 和手机融合以及 Agent 相关的问题是这样来对待和处理的。

Q:前几天 OpenAI 宣布要做操作系统,一个很大的变化叫作「对话即应用」,我们可以直接在 ChatGPT 上调用 figma、spotify 这种应用的功能。我们知道手机是是互联网时代很重要的入口,现在大家就觉得未来会不会直接在巨大的 AI 对话中就成了一个关键入口,作为手机厂商 vivo 怎么看这个趋势?

黄梓勋: 我们作为手机厂商确实跟 ChatGPT 这样的公司有不同的角度,一方面我们有蓝心小 V 这样的 AI 助手,它确实是对话式的调用应用和能力,这方面要持续建设的。

另一方面是用户使用手机的时候,比如说该打电话的时候会打开电话应用,打车的时候会打开打车应用,这方面不会刻意的一定要用对话去解决,比如说整个系统的意图框架能够更快满足用户对于应用的调用,甚至是对于三方 Agent 的调用,这是我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

比如说大家现在看到通过原子岛推荐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服务的接口、服务的入口,但是也可能逐渐推荐出来是三方的 Agent,你要用对话去推进 Agent 吗?也不一定,因为现在对 OS 的使用上,用户比较依赖 GUI 的界面手势交互会比较多。所以在 OS 的角度上还是考虑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怎么样更快、更便捷的获得服务,无论这个服务是接口式的服务直达还是 Agent 的服务推送。

确实我们在蓝心小 v 方面也会加强以对话式的方式,甚至是结合界面的主动交互的方式能够更快让用户获得。

关岩冰: 我认为国内外生态有一定的差异,ChatGPT 支持 COS、Spotify,包括还有 figma 这些作图软件,在海外有生态的基础,在国内确确实实有一点不一样。

第二,我认为它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的 0 或者是 1 的问题。举个例子,类似于蓝心小 v 这样的 AI 助手,早上发布会也讲,它善于解决的是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在传统的 APP 或者是互联网生态,比如说传统 APP 一个界面就是手机尺寸的大小,一个界面能放 10 个按钮或者是 15 个按钮,但总有大量的用户的需求不是这 10 个按钮或者是 15 个按钮,他找不到这些需求,其实这些需求是很长尾的很个性化的,这些需求适合用 AI 助手来解决。

今天上午有一个 demo 的例子是「你把这张图片转化成皮克斯风格,并且设置为壁纸」,这种长尾性的需求在传统的 APP 是不会做的,但是非常适合 AI 助手,因为非常个人化和非常个性化。

未来我们觉得这个生态可能有一个阶段,它不是说要不就是 APP 生态,要不就是流量入口,这不绝对。还是要回到用户需求,有一部分用户需求在这个阶段更适合用 AI 助手和 Chatbot 的方式来解决,对用户需求会更好。

周围: 其实用大模型做应用现在百花齐放,我们更关注的还是既要做能力的建设,同时也要很克制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避免的是在做用户习惯和服务的分发,接下来的策略可能是第一建好能力,第二是需要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情,对于有疑虑的服务的提供商可能还是希望大家观望一下,克制一下。

端侧模型与能力建设

Q:现在每个厂商都要做端侧大模型,也基本上每个厂商都说要做个人助理。vivo 提出的「UI Agent」概念,与其他厂商的 AI 助手有什么不同?

关岩冰: 今天上午讲到我们的选择是个人化智能,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是个人化智能。我们觉得个人化智能就有几个特性:

第一,它像你身边的朋友或者是一个伙伴,所以我们有一个很核心的能力就是端侧,因为只有端侧才能无时无刻在分析你的数据、洞察你的需求、感知手机上的屏幕等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具备端侧的能力,就像刚才周围总讲的我们在端侧的能力上还是比较出色的。

第二,真正多模态的自然交互,它包括语音上的交互,包括 UI Agent 所带来的我们对屏幕、图像感知上的交互,这也是一种交互,包括我们在文本上的交互。因为有多模态的交互所以才能保持交互会更自然,就像一个人一样跟你交互。这是我们两个核心的差异化的点或者是优势,相对于其他的厂商而言。这两个优势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东西无时无刻在手机上,而且无时无刻给你提供符合你个人的个性化的服务。

Q:理想的 AI 智能体需要哪些条件?哪些已经具备?

周围: 以前手机是 APP 应用分发的渠道,其实整个行业对于软件商店的分发的权限在哪里,边界在哪里我们是很敏感的。其实智能体时代的分发也是同样敏感的问题,vivo 的企业文化是希望共赢共建的,所以对未来 AI 智能体的分发我们作为一个手机渠道,我们还是希望克制和共建。

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呢?第一,我们希望智能体对于手机本机的功能和系统能够做到的我们都做了。第二,同样这些智能体的 Agent 商店、包括个人化智能要搭载的框架,这是平台厂商要做的,所以这些工作都就绪了。

但是在跨 Agent,Agent 之间通信的时候是整个行业共建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开发者」,主要是互联网的厂商。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希望是一起商量着来建的,所以还有哪些做不到的就希望在互联网应用 Agent 的分发上,我们是希望「商量」着来、是共建的。不是说我们做不到,而是这件事情是行业共建利益的事情,vivo 还是有自己的本分需要坚守的。

Q:现在智能手机所谓 AI Agent 的能力,其实离广泛意义上定义的能力有点远,因为可能每个 app 的信息孤岛不会把底层数据给到手机厂商,有些厂商会通过无障碍功能识屏的方式曲线救国。这是主要障碍吗?

周围: 今天你的感受跟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当智能体特别是手机的自动智能体要做任务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厂商自己的功能、自己的应用,比如说秀一下是否流畅、调一下亮度、连接一下 Wi-Fi 都没有问题,但是你想跨应用,对方目前是抓住安全授权的标准在和终端厂商有一个讨论的过程。

我们觉得作为一个终端厂商,第一是要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第二是 AI 技术从现在到成熟还有几年的过程。今年我们也在大方宣布基于手机界面 UI 的自动识别和操作,这些能力会每年越来越成熟。而对于互联网行业他们哪天需要厂商一起服务用户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一拍即合。

我相信互联网行业里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他们是很大方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都在和我们做这样的事情。也有很多担心未来的界限在哪里搞不清楚的,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我们就觉得留给时间来回答。

Q:vivo 与国内大厂在 Agent 上的合作现状?

关岩冰: vivo 现在是以比较开放的心态跟很多大的厂商合作,包括高德、百度,包括蚂蚁的支付宝,我们今天已经有很多合作了,未来 OS6 在很多 Agent 在未来一个月内会逐步上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我们认为不是非黑即白,不是说 Agent 做了之后传统业务就没法做了。

Q:去年 vivo 还在谈 175B 超大模型,如今重点转向 3B 的端侧 AI,为什么?

周围: 可以这么说,去年我们做了 13B 和 7B 的端侧模型的实现,最后发现其实只有 7B 堪堪能上线,但是 7B 的模型在手机上跑得不是太理想,它占的内存比较大。直到今年发现 3B 上得比较好。

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因为我们没有打开这个盒子,我们要知道端侧模型在手机上要做哪些事情,先要把手机上做的事情识别出来。

第一,它一直在识别人在手机上做的各种操作,举个例子只有 vivo 手机能够做到的,如果你查一个图标,或者是滑动选择一行文字,或者在页面上做一个全选,你发现 vivo 的原子岛有一个东西下来接你,这就是意图识别,这是在端侧上能够做到的。而且只有我们在端侧上能够做到,因为我们有一个端侧模型实时分析你要做的事情,比如说这个地址存在便笺里是要做导航,还是做日程的添加呢?我们有端侧模型在实时识别你的意图。这意味着手机里有非常多的识别意图、拆解任务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做。我们这个功能 2024 年对行业发布,我们希望有些事情是需要蹚过之后才有心得,才能做正确的选择。

今年我们旗帜鲜明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意味着 3B 是唯一做的,其实很多 1B 的模型其实也是一直在做的。刚才您的问题是不是 1750 的模型就不做了,1000 亿的模型就不做了,70B 的模型就不做了?NO,是因为当下今年的大模型比去年的大模型功能更强,去年的大模型比前年的大模型的功能也更强。我们发现云端的功能相对容易做,真正难的恰恰是端侧的能力比较难。

今年 70B(700 亿)参数的大模型比去年 175B(1750 亿)的参数还要强了,我们 3B 的模型比过去 10B 的模型还要强,已经比 2023 年 1000 多亿参数的模型还要强,已经能够满足今天端侧任务和复杂任务的拆解,不是因为我们放弃云端,而是分成了两个阶段,云端是云端,端侧是端侧,云端的能力已相对比较容易建立。

现在大模型有两个话题,一是满足日常推理和复杂任务的拆解;二是通用人工智能,现在媒体上吵的是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还没有到来,其实复杂任务的拆解、知识的获取和提炼已经能够满足我们使用的。

作为手机厂商对于 AI 的探索和需求需要更前置一点点,就是需要在 1B、3B 对用户的意图和日常任务的拆解,中台、感知、执行都是用端侧模型在做。只是感觉今天外面的媒体在探讨大模型的时候很少触及这种归类,毕竟我们是制造终端厂商,很难在媒体上发起这样的探讨。

Q:3B 模型有哪些关键突破?

周围: 原来 7B 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需要 3.5G 的内存,8G 的手机是中高端机型的主要配置,包括旗舰机都有 8G 配置的,一个大模型端侧就占了 4 个 G,剩下也只有 4 个 G 的内存,4G 的配置是目前低端机的标准配置,它这样一下就把高端机变成了低端机。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要解决的是 7B 模型只能做简单的任务拆解,不能做复杂的推理。比如说「帮我看一下今天下午 4 点北京到深圳的机票哪一个最便宜?」就这一句话你可能要下载 3-4 个卖机票的服务,还要去比价。

你会发现里面还有分析哪一个应用,查哪个 APP 的价格,还要看我坐哪个航司的习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去年的 7B 就做不到。而今年的 3B 远超去年的 7B,而且所有的榜单里还有做 8B 的,8B 比 7B 强,我们几乎把全球能找到 8B 的推理模型做了评测,我们的 3B 要远超他的,从推理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复杂任务拆解能力都比它要强。

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3B 端侧模型内存只占 2G,其实不影响高端机的性能,我们解决这个第一号难题。第二,大幅度增强了推理能力,几乎可以把它放在手机做意图中控和任务拆解的中台,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其实还有别的问题,比如说这次也非常在乎功能,今年做到 200 tokens,去年是做 80 几,今年直接做到 200 tokens,200 tokens 已经很厉害了,平时我们看一个屏幕吐词,基本上 26 左右你就觉得还行,我们直接干到 200 tokens,说明端侧的出词效能直接起飞的,这方面没有障碍了。

还有一个功能可能大家没有关注到的,其实是我们真正颠覆性的。在 DeepSeek 之前有一个月之暗面大模型,他最大的特点是长 tokens,我们这次也做到了。这个是巨大的突破,而且我们这一点也是做得极其优秀的,只是因为刚做出来,从做出来让用户感知到明显的利益可能还需要大半年来沉淀。所以您刚才的问题也问出了我们这一年做的一些东西,长 tokens 我们在端侧上做到了。内存直接把原来的 4G 做到现在的 2GB,出词速度做到 200 tokens,包括本身的推理能力也做得好,而且把它全部做到了手机上。所以 2025 年的原系统 6 给我们 3-6 个月的时间在功能体验上也许还有预期之外的意外的惊喜。

Q:DeepSeek 的开源对你们有影响吗?

周围: 对我们有影响。我们是 2024 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时我们做 1750 亿的模型,做出来之后往下卷,其实卷的是矩阵模式。但是我们马上就发现万卡集群都不够用了,我们要做两万卡以上的集群,两万卡和一万卡光设备就要加 20 几亿,而且这还远远不够。这样下去卷通用人工智能我觉得不太现实。

中国做大模型的行业,大家也知道很多创业公司也卷不动。因为募资几百亿,做个 4000 亿的参数,可能要花 50 亿买算力,而且这 50 亿里还要三分之一,差不多是 15 亿是电费,往后每年烧电还要烧这么多钱,所以就烧不起。

当 DeepSeek 出来之后,对于千亿大模型一下就把大家拉齐了,因为 DeepSeek 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是完全开源的,而且可以让我们满血部署。vivo 的蓝心小 v 中有深度思考的模式,其实它是一个满血版的 DeepSeek。这就让我们觉得可以一下拿到很好的大模型。

对于我们这种自己做模型的公司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辅助我们的 7B 和 3B 蒸馏学习。我觉得 DeepSeek 对于我们这种又要做模型训练训练又要做优化的公司来说是极其巨大的帮助和提升。

Q:为什么还要做 1B?它在端侧体系中的角色是什么?

周围: 感谢 DeepSeek 这两年给行业的推理能力带来极大的提升,去年我们还做了一个 13B,是因为 7B 做不到很多复杂的推理,当时我们希望是 13B 上线。结果发现今年 3B 已经超过了原来我们对 13B 的定义,3B 能够实现很多过去对于稍大尺寸的端侧模型的预测。我们就想说拿 3B 努努力就够了。今天我也讲过文本的摘要、生成,3B 已经跟云端大概是 97%-98% 的能力,已经很难察觉到有太大的差别,这已经够用了。

为什么要用 1B 呢?我们发现手机里有很多是要常设的,端侧大模型对手机的应用远比我们想象要广得多,手机里永远有一个大模型一直在运行。

我前阵子去了国内几个知名的人形机器人的实验室,我们也做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方面有一个大模型永远在运行的,我上午也说 3B 的模型在运行时要 750 毫安(功耗),这其实是受不了的,用上这个之后还是耗电的。这怎么办呢?我们是脉冲式的,你一会儿用一会儿没用,用的时候把它唤醒,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用,综合下来一天可能就个把小时完全能够耗得起,比打游戏和拍照要完全省得多。

但是还有一个 24 小时都在线的,比如说地址围栏、你的行为、系统的参数是永远都在线的,这就要 1B。这 1B 不是在于复杂的推理能力,而是对本机的实时监测和记忆,这是交给 1B 模型在做的。所以在 1B 我们做得也是比较激进的,只是这个东西只是为手机服务,很少「丢」出来或者是对外沟通。

体验与哲学

Q:X300 上云端的 AI 功能已经有一些开始收费的倾向了,云端 AI 收费会如何把握边界?

周围: 我们有一个原则现在 vivo 有大量的端侧化,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包括未来的同传、方言识别全部都端侧化,端侧化肯定是免费的。但是端侧化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台的算力要够,内存配置要够,至少是 8G 以上的配置。马上就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只有 4G 的低端机器,如果用户也要用的话,这时候可能用的是云端的功能,云端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要消耗大量的成本的,这时候就考虑可能在成本上要分担一下。我觉得大概有一个趋势。

Q:现在手机厂商做 AI 容易陷入成做 AI 功能清单,用户普遍反映 AI 功能太多、太复杂。vivo 如何判断一个功能是否真正有价值?

黄梓勋: 我们内部对于 AI 体验这件事情有一个名词叫「无感化」。因为现在 AI 看似很强大,但是现在 AI 在使用渗透上还不算特别全面,一定程度上比较考虑用户对于如何使用这个功能的认知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弱化一定要通过一个按钮才能激活 AI 的功能或者是使用到 AI,而是通过无感化的设计,比如说保存文件的时候,我开启了一个录音,这个录音暂停或者是掐断就能自动获取 AI 的能力生成一个命名,在我们的理解里就定义成「无感化 AI」。

它确实是调用了刚才周围总一直介绍的端侧 3B 的模型,我们也做了很多优化,让底层的性能调度也好,包括在工作过程中对功耗的调度也做了很好的调优。我们在设计上弱化了用户一定要通过必要性的交互才能获得这些能力,而是在原有的使用功能和任务操作流中自然而来到这个节点,用 AI 能力来替换它的它传统需要手动调用这个功能或者是手动编辑的过程。

去年提出了重构系统体验,我们重构系统体验并没有刻意改变业务逻辑,或者是重新教会用户怎么使用 AI OS 或者是 AI 手机,而是在用户原有的任务流中,到了某一个节点我们认为 AI 预判到用户到这个场景,需要用到这样的功能时,可以很自然而然完成这个结果,这是我们做 OS 设计时一直想要追求的是「无感化」AI。

因为我们也做过一些测试过,当有一个按钮上面显示了 AI 的功能,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会陷入一个短暂性的猜想,到底这个功能是什么,它会不会抓我数据,会不会带来一些无预期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避免的是创造新功能,或者是打造新场景,做 AI 和 OS 融合的过程中尽量回归到用户原有的习惯,用户原有的任务流不变,用最自然的方式,无感化帮客户完成。这是我们在 OS 体验过程中坚持的「无感化」的基本原则。

Q:如何平衡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 AI 的快速迭代性?

周 围: 大家都知道我们 AI 团队这么多年下来自然也会遇到公司内部管理层,包括交付的时候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沈炜总有一个对 AI 团队的指示我觉得做得非常对,他说:AI 它不会创造新的需求,像我们做手机的,就应该把用户怎么用手机通过 AI 把它做得更好用。如果回到这个初心去看,我们工作可能是比较好开展的。

回到团队,因为我们软件有两三千号人,AI 又有一千多号人,几千号人包括做认知和做规划的人,很多时候就认为进入到 AI 时代,在这个划时代的到来是不是要颠覆性搞一个全新的东西出来,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 AI 要到来肯定是划时代的,跟蒸汽机和马车一样是划时代的。

我觉得系统的稳定性和 AI 的颠覆性,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真正要回到坐马车到远方是一个交通工具,至于你用蒸汽机还是马车才是产品形式。

现在我们非常平常心是用 AI 和手机的结合,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不变的是 AI 和 OS 融合有一句话叫作「系统功能的 AI 化」,大量的打电话做电话秘书,我们看相册也好,做便签也好,原来的这些功能都会做 AI 化,这些是传统功能的增强。哪些是变的呢?我觉得也是原来要实现的需求的变更。

比如说查一段字、一个应用,为什么要去猜我们的意图,这个意图只会出现在原子岛,高德地图或者是便笺,是不是要传给我存,或者是存给拼多多或者是淘宝搜东西。你会发现原来用户的需求其实没有变化,我们只是通过 AI 做意图判断,做你行为的预测。假如你真的丢掉某个应用中,我们可能帮你直接跑了。我们只是通过 AI 让用户更便捷、更易用、更好用了。不变的还是原来的手机,没有新增任何的功能,变的是把原来的功能重新思考,做得更好用了。

这样思考之后,我觉得这两年我们的行为、思考和认知及产品规划都自洽了,2023 年我自洽,感觉全新的时代到来,我们要做一个划时代的颠覆性的东西,那时候极不自洽,无论是对外沟通还是对内沟通都是极不自洽的,我们迷糊了一年多,但从这一年以来我们是非常自洽的,非常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Q:你们整体的 AI 时代的战略怎么走,刚才您说战略重心往端侧转移,那么原有的云端这块的训力怎么拆解?

周围: 因为我们是做智能终端的,不是做一个通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我们的战略其实还是在做我们这个企业该做的事,AI 上的战略是符合我们企业的,还是要做个人智能。去年有一个品牌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叫「蓝心智能」,蓝心智能就是个人智能,个人智能可能还是很迷糊和笼统,你可以想象成希望为用户做一个「VIP 的个人助理」。

要做助理的话,生活中可能有一个帮你管日程的助理,但是可能做不到法务助理、报税助理和炒股助理,这些人是谁在做?这其实是行业里的金融公司在做、法务公司在做。比如说专门写专利的助理,这些是「专属助理」。我们的定位是一定为大家把手机变成各位的专属助理,这个专属助理可能手机公司会帮你管跟你个人强相关的东西,但是一些「专属」的就要搭台子了。今天上午我也说希望给专属服务和用户之间做一个桥梁,把专属助理也和用户拉到身边,我们做通用助理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完整的战略。

Q:vivo 也在做 AR、VR 眼镜,MR/AR 与手机的 Agent 会不会打通?

周围: 说到 Agent 其实在行业内以前就有很多服务,不是今天才有的,为什么大模型来了之后突然把它叫成智能体了呢?是因为它能够感知到我们身边的变化、能够洞察我们的意图、能帮我们做决策,才能把服务自动连接起来,就是因为这个变化才把它叫作智能体。

原来的服务天然还在,是因为我们加了这 4 个环节的建设所以变成了智能体。但是这个智能体在整个行业目前已经很通俗化、很广泛应用了。为什么手机公司还要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手机公司是真正懂用户个人习惯的,把用户的这些个人化特征在用户的授权下给到三方的服务商,他们的智能体一下就会变得很强了。

所以手机厂商在这一点上是产生了价值的,我们在为行业做平台的建设和支撑框架的建设,只是手机厂商多了一个身份,既给行业提供服务,可能手机上面还有一些电话、日程、短信这样的功能,所以同时我们做这两件事情。

Q:所以咱们还会跟 MR 设备做一些跨设备打通的考虑吗?

周围: 其实 MR 设备和手机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得用摄像头看真实的物理世界,还要把物理世界识别出来之后再和数字世界关联,这个应用其实跟现在推的 AR 眼镜是很类似的。看到什么要识别出来,这时候是要请求服务还是做介绍都有一个应对关系,因为也是 OS 团队做这些事情,我们把它统一归总起来做的。

Q:今年 AI 硬件这块很火,手机厂商在 AI 硬件上有非常强大的优势,vivo 未来有没有往这个方面布局的规划?

周围: 我们公司其实成立了人工智能终端事业部,他们也有新品的发布计划,但是时间不应该由我来公布,我们的确像 vision 这样的产品,眼镜,包括公司也正式对外公布家庭机器人,这些是在做的。我们准备的东西肯定比对外官宣的东西要多。

今天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蓝河操作系统,其实我们蓝河操作系统已经适配了很多的芯片,包 ARM 的芯片,有 5-6 个芯片的适配。我们自己私下也接到了电力行业的中国企业,包括做 AI 眼镜的企业也找到我们沟通。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曝苹果或在下周发布新品/山姆公布大疆降价补偿方案/贾国龙回应西贝门头更换:小范围尝试

By: 柯铭源
11 October 2025 at 09:49
cover

👾

《时代》杂志公布年度最佳发明公布:DeepSeek R1、AirPods Pro 3 上榜

🍎

苹果被曝下周发布多款新品

🚗

小鹏汽车智驾一号位换帅

📉

山姆公布大疆降价补偿方案

💻

微软启动新一轮裁员,补偿「N+4」

🤖

ChatGPT 周活跃用户破 8 亿,规模超竞争对手总和

💰

字节:被动离职员工可获每月最高 1.2 万元补贴

📈

机构:联想蝉联全球市占率第一

💡

前 Google CEO:AI 模型或被黑客利用「学会杀人」

📱

vivo 正式发布 OriginOS 6 与 BlueOS 3

🚙

前 iPhone 设计师操刀,法拉利首款电动车 Elettrica 技术细节曝光

🥗

西贝贾国龙回应门头更换:小范围尝试,不会全国普及

重磅

《时代》杂志公布年度最佳发明公布:DeepSeek R1、AirPods Pro 3 上榜

昨天,《时代》杂志正式发布 2025 年度「最佳发明」榜单,共收录 300 项来自全球的创新成果,涵盖人工智能、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人工智能板块,中国团队研发的 DeepSeek R1 大模型成功入选。该模型以低成本、高效率为核心优势,被认为是对现有大型语言模型格局的有力挑战,展现了中国在全球 AI 竞争中的新突破。

在消费电子类别中,苹果最新推出的 AirPods Pro 3 也凭借多项突破性功能入选。

AirPods Pro 3 在降噪效果升级的基础上,首次加入光学心率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用户健康状况、在必要时还可充当助听器。

本次《时代》杂志重点提及了随 AirPods Pro 3 一同推出的「实时翻译」功能。据悉,该功能支持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之间的即时传译,年底还将扩展至中文、日语、韩语和意大利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榜单 OpenAI「零入选」,没有一项工作进入年度最佳发明。

《时代》编辑评价称,这些入选产品「不仅改变了用户体验,也推动了行业边界的拓展」

除 DeepSeek R1 与 AirPods Pro 3 外,华为也有多款产品入选,包括 Pura 80 Ultra、Watch GT 6 Pro;Claude Sonnet 4、Cursor 也同样在列,其他产品还包括 Figure 03、宇树 Unitree R1、Meta Ray-Ban Display 等前沿科技产品。

大公司

苹果被曝下周发布多款新品

据海外博主「Vadim Yuryev」日前预测消息,苹果或会在下周发布多款新品,具体如下:

  • M5 的 MacBook Pro、iPad Pro 以及 Vision Pro;
  • M5 版 Mac mini 和 iMac 有望登场;
  • AirTag 2、HomePod mini 2 以及新款 Apple TV 4K 也可能一同亮相。

据 Vadim Yuryev 表示,本次新品潮将为期三天。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苹果并不会举办新品发布会,而是以新闻稿的形式进行新品发布。

此外搭载 M5 芯片的 iPad Pro 泄露、FCC 文件意外证实了苹果新版 Vision Pro 等线索,均表明苹果在 10 月会有重磅新动作。

另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此前消息,iPad Pro M4 和入门款 14 英寸 MacBook Pro 在苹果零售店及线上渠道的供应数量有限,部分配置甚至出现延迟,而这也是苹果一个即将推出 M5 新品的明确迹象。

小鹏汽车智驾一号位换帅

据晚点 Auto 报道,10 月 9 日,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发布内部信:李力耘不再担任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刘先明(Xianming Liu)接替该职位。

据悉,刘先明 2016 年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曾在 Facebook(现 Meta)、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Cruise 任职,从事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2024 年 3 月,刘先明加入小鹏汽车,担任小鹏 AI 团队负责人,今年 6 月曾以小鹏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的身份亮相,在本次人事变动前已直接向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汇报。

据接近小鹏汽车的人士透露,何小鹏近期频繁与刘先明就自动驾驶大模型展开深入交流。另一位知情人士称,刘先明之前在小鹏从事的 AI 研究已经同时在为芯片、具身团队提供必要软件支持。

报道称,此次调整是自 2023 年 8 月以来,小鹏自动驾驶部门的再一次人事巨震。彼时,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离职加入英伟达,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由时任规划控制部门负责人李力耘接任。

值得一提的是,李力耘仍在职。

对于上述情况,小鹏方面回应称:

自动驾驶 VLA 大模型是世界基座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但更难的是让世界基座模型具备对整个世界进行推演的能力,而刘先明博士具备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前沿研究的工作背景,是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杰出技术专家,今后将带领团队加速小鹏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在 AI 汽车领域全面应用,扩大智能辅助驾驶代际领先优势。

山姆公布大疆降价补偿方案

日前,大疆宣布将在 10 月 9 日开启双十一狂欢,多款热门产品大幅降价,包含 Pocket 3、Action 4、DJI Mini 3 等产品,最高优惠达 1478 元。

消息宣布后,「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冲上微博热搜,不少刚刚购买了大疆即将降价产品的消费者开始在购物平台、社交媒体上维权,争取退差价。

据界面新闻报道,针对上述情况,山姆在 10 月 10 日回应称,自(大疆)促销活动开展后,山姆积极与品牌方沟通协调,迅速制定会员补偿方案,以确保会员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山姆方面表示,针对此次促销,在 2025 年 10 月 2 日 – 8 日期间购买该商品的会员可凭购买凭证,在 10 月 31 日前到线下门店享受特殊补贴服务。

苹果高管洗牌:硬件主管或成库克接班人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正在进行高层架构调整,以应对 COO Jeff Williams 年底退休的变动。此次调整的重点是将健康与健身业务纳入服务部门,凸显公司在健康领域的战略升级。

消息人士透露,长期负责 Apple TV+、Apple Music 等服务业务的 Eddy Cue 将接管苹果的健康与健身团队,并负责即将推出的订阅服务「Health+」。

该服务预计在 2026 年上线,核心功能是通过人工智能助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营养、运动和睡眠建议。

与此同时,软件工程负责人 Craig Federighi 将接手 Apple Watch 操作系统 watchOS 的管理工作。这是 Federighi 今年第二次扩权,他此前已接管 Siri 和 Vision Pro 的操作系统 visionOS。

硬件主管 John Ternus 也将获得更大权力,全面负责 Apple Watch 硬件工程。值得注意的是,Ternus 被外界视为 CEO Tim Cook 的潜在接班人。

在健康与健身团队内部,原本分别由 Sumbul Desai 和 Jay Blahnik 领导的部门将合并,由 Desai 统一管理,并直接向 Eddy Cue 汇报。

随着 Williams 的离任,苹果的供应链、运营、AppleCare 以及中国业务已移交给新任运营主管 Sabih Khan。

未来,苹果还将面临更多高管变动,包括 AI 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 的继任人选,以及环境与政府事务主管 Lisa Jackson 的退休计划。

微软启动新一轮裁员,补偿「N+4」

据凤凰网报道,微软 9 日在上海部分团队内部发出标题为「Important Business Update」的邮件,确认新一轮裁员启动。

据多名员工透露,本次主要波及 Azure 云业务团队,补偿方案为「N+4」,未包含额外签字费。

有员工表示,此前公司曾提供 relocate(工作调动)至澳大利亚的选项,如不接受则面临裁员。

今年 7 月,微软曾在全球范围裁员约 9000 人,当时国内 CSS(客户服务与支持部)团队受影响较大,补偿方案最高可达「N+7」。

微软董事长兼 CEO 萨蒂亚·纳德拉在内部备忘录中强调,裁员是「最艰难的决定」,但公司正处于由传统软件企业向「AI 优先」组织转型的关键期。

纳德拉曾公开表示,目前公司约 30% 的代码由人工智能生成,比例仍在持续上升。

据统计,自 2023 年以来,微软已累计裁员超过 1.5 万人,涉及 Azure 云、全球销售及工程团队。与此同时,公司在马来西亚、印度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市场持续招聘技术支持与外包岗位。

财报显示,微软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营收同比增长 18% 至 764.4 亿美元,净利润增长 24% 至 272.3 亿美元。Azure 云业务全年营收超过 7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

市场普遍认为,裁员与成本优化措施帮助微软在加大 AI 投入的同时保持利润率。

分析人士指出,微软计划在 2025 财年投入高达 800 亿美元用于 AI 数据中心与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未来仍将通过裁员等方式维持现金流和利润空间。

ChatGPT 周活跃用户破 8 亿,规模超竞争对手总和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在近期举行的 DevDay 大会上,OpenAI CEO Sam Altman 公布了最新数据: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已达到 8 亿人次。

这一数字不仅在过去四个月内实现翻倍增长,更是超过了包括 Meta AI、Gemini、xAI、Claude 和 Perplexity 在内的五大竞争对手的总和。

根据统计,若以周活跃用户数推算,ChatGPT 的月活跃用户规模约为 32 亿,而其余五家主要对手合计仅为 15.75 亿。即便将后者翻倍,仍略低于 ChatGPT 的整体规模。

Altman 在会上表示:「感谢所有用户,AI 已经从人们尝试和探索的工具,变成了日常构建和使用的核心平台。」

时间线显示,ChatGPT 在 2023 年 11 月首次突破 1 亿周活跃用户,至 2025 年 2 月已达到 4 亿,而在今年 8 月则冲至 7 亿,如今再度刷新纪录。

索尼携手 AMD 公布三大图形技术,或率先应用于次世代主机

据 EUROGAMER 报道,索尼与 AMD 日前联合公布三项关键图形技术,预计将应用于下一代 PlayStation 6 以及未来的 AMD 显卡产品。

这三项技术分别为「Neural Arrays」「Radiance Cores」和「Universal Compression」,旨在提升光线追踪效率、优化图像放大与降噪处理,并显著改善显存带宽利用率:

  • Neural Arrays:通过将多个计算单元以「智能高效」的方式连接,形成类似「单一 AI 引擎」的结构,从而支持更大规模的机器学习模型,加速图像放大与降噪算法。
  • Radiance 核心:在 GPU 内部加入专用核心(理论上类似于英伟达的 RT 核心),用于统一处理光线与路径追踪任务。
  • Universal Compression:对所有传输至显存的数据进行压缩,而不仅限于纹理数据,从而提升有效带宽、降低功耗,并进一步增强前两项技术的表现。

索尼 PS5 系统架构师 Mark Cerny 与 AMD 高级副总裁 Jack Huynh 表示,这些技术目前仍处于模拟阶段,但未来将推广至「所有游戏平台」,不仅包括家用主机,也可能覆盖 PC 显卡与掌机设备。

微软新 Xbox 或成史上最强主机,「Magnus」 APU 实物与参数泄露

据 TweakTown 报道,有爆料称,微软下一代 Xbox 主机将搭载代号为「Magnus」的 AMD 半定制 APU,完整规格与实物照片已被曝光。该芯片采用 Zen 6 架构 CPU 与 RDNA 5 GPU,目标在 2027 年推出。

据悉,「Magnus」 APU 集成了多达 68 个 RDNA 5 计算单元,GPU 至少配备 24MB L2 缓存,CPU 部分由 3 个 Zen 6 大核与 8 个 Zen 6c 小核组成,拥有 12MB L3 缓存。

内存方面,新主机将支持 192-bit 总线,最高可搭载 48GB GDDR7 显存,远超此前传闻中 PlayStation 6 的 40GB。

此外,该 APU 还内置一颗 NPU,支持两种功耗模式:在 6W 下可提供最高 110 TOPS 的算力,在 1.2W 下则为 46 TOPS,主要用于 AI 相关任务。整颗芯片面积约为 408mm²,预计功耗在 250W 至 350W 之间。

字节:被动离职员工可获每月最高 1.2 万元补贴

据澎湃新闻援引字节跳动相关人士报道,该公司已于本月起实施新的员工保障方案:针对中国内地因组织调整被动离职的正式员工,在原有经济补偿基础上,额外提供最长 6 个月、每月最高 1.2 万元的过渡性补贴,总额最高可达 7.2 万元。

补贴由「社保补贴」与「生活补贴」两部分组成:

  •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社保补贴 2000 元/月,其他城市 1500 元/月;
  • 生活补贴按照税前月固定收入的 20% 提供,一线城市保底 4000 元/月,其他城市 3000 元/月,所有城市封顶 1 万元/月。

符合条件的员工需在离职后通过灵活就业方式自行缴纳社保,并提供相关凭证。

该政策同样适用于过去 6 个月内因组织调整离职、目前仍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的前员工,他们可领取剩余周期的补贴。

AI 聊天伴侣应用曝严重漏洞:40 万用户聊天记录外泄

据 cybernews 报道,国外两款 AI 聊天伴侣应用「Chattee Chat」与「GiMe Chat」近日被曝存在严重数据泄露问题,超过 40 万用户的私密对话、照片与视频遭到公开暴露。

研究人员指出,开发商在部署 Kafka Broker 实例时未启用任何访问控制与身份验证,导致包括 4300 万条消息、60 万余张图片与视频在内的大量数据可被外部直接访问。

泄露信息还包含用户 IP 地址、设备标识符以及应用内购买记录。部分用户在应用中投入金额高达 1.8 万美元。

事件曝光前,「Chattee」在苹果 App Store 娱乐类应用中一度排名第 121 位,累计下载量超过 30 万次,并获得数百条正面评价,显示其在用户群体中颇具人气。

目前,「Chattee Chat」已从 Google Play 下架,开发商转而引导用户通过 APK 文件侧载安装。尽管该公司在隐私政策中强调「高度重视用户信息安全」,但实际情况显示其安全措施存在明显缺陷。

安全专家警告称,这类数据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引发身份关联、骚扰甚至勒索等风险。研究团队提醒用户,AI 聊天伴侣类应用的私密性远不如开发商宣称,使用时需谨慎。

法院:「自动驾驶」不能当醉驾挡箭牌

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因「自动驾驶」引发的醉驾案件。被告人闫某某在饮酒后驾驶车辆,途中被查获,其血液酒精含量高达 201.4 毫克/100 毫升。

一审法院认定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 3 个月,并处罚金 6000 元。闫某某不服,提出上诉,辩称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道路危险性降低,请求从轻处罚。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现有证据未能证明车辆在被查获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

即便开启了驾驶辅助系统,根据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0—2 级仅为驾驶辅助,仍需驾驶人全程监管,不能替代驾驶主体。闫某某驾驶的车辆仅配置驾驶辅助功能,对驾驶员依赖性较高,不能作为减轻处罚的理由。

最终,北京二中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承办法官强调:「安全底线不能逾越。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后,驾驶人仍需承担全部驾驶责任。」

法院提醒,醉酒状态下启用驾驶辅助功能,仍属于醉驾行为,驾驶人必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机构:联想蝉联全球市占率第一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全球季度个人计算设备追踪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传统 PC 市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出货量达到 7590 万台,同比增长 9.4%。

市占率方面,联想以 1940 万台的三季度 PC 出货量占据 25.5% 市场份额,继续稳居全球第一。

此外,联想实现了 17.3% 的同比增速,几乎是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领先于所有前五大厂商。

其中,惠普(HP Inc.)以 19.8% 的市占率位居第二,戴尔(Dell Technologies)则因增长乏力,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14.2% 下滑至 13.3%。

IDC 指出,联想凭借高效的供应链和广泛的企业渠道,正在加速扩大领先优势。

联想方面表示,其独特的 ODM+制造模式以及「全球资源与本地交付」的运营策略,使公司能够在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下保持稳定供应和快速交付。

市场研究机构 Canalys 预测,到 2028 年 AI PC 出货量占比有望达到 70%,2024 至 2028 年的复合增速将达 44%。

此前公布的 25/26 财年 Q1 报告显示,联想 AI PC 出货量已占整体 PC 出货量的 30% 以上,Windows AI PC 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

💡 前 Google CEO:AI 模型或被黑客利用「学会杀人」

据 CNBC 报道,在日前举行的 Sifted Summit 上,前 Google CEO Eric Schmidt 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发出警告。

他表示,AI 模型存在被黑客攻击的可能性,甚至可能被操纵以学习危险技能。

有证据显示,无论是开源还是闭源模型,都可能被黑客移除安全防护。在训练过程中,它们会学到很多东西,一个糟糕的例子就是学会如何杀人。

他强调,目前所有主要公司都在努力阻止模型回答此类问题,并且「做得很好,也出于正确的理由」。

但他同时提醒,AI 系统仍可能通过「提示注入」或「越狱」等方式被绕过安全限制。

尽管提出严峻警示,Schmidt 依然对 AI 的整体前景保持乐观。他认为 AI 是一种「被低估的」技术,未来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

从 GPT 系列到 ChatGPT 的爆发式增长,都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力量。我相信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它的潜力会进一步显现。

Schmidt 还补充,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防扩散机制」来应对 AI 被滥用的风险,但他相信长期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承担风险,正是因为他们看好 AI 的长期经济价值。

新产品

vivo 正式发布 OriginOS 6 与 BlueOS 3

在昨日举行的 2025 开发者大会上,vivo 正式发布了 OriginOS 6 与 BlueOS 3 的全面升级方案,并宣布蓝心智能战略进入新阶段。

vivo 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施玉坚在会上表示,AI 浪潮下,vivo 将坚持「More Local More Global」的理念,致力于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本次大会的重点包括:

  • 蓝心智能战略:推出 3B 端侧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具备语言、语音、图像和逻辑推理能力,并首发「蓝心个人智能框架」,让 AI 从工具进化为「智能伙伴」;
  • OriginOS 6:引入「蓝河流畅引擎」,同时上线「AI 舒眠模式」「AI 全场景仿生亮度」等功能,首批搭载机型包括 vivo X300 系列、iQOO Neo11 系列等;
  • BlueOS 3:定位为「AI 原生设备的基石」,全栈采用 Rust 语言编写,强化安全性与流畅性,并首发搭载于 vivo WATCH GT 2,带来最长 33 天续航;
  • 生态互联:跨车机、家居、办公等场景,推出「镜像小窗 2.0」「一句话控家」等功能,并实现与苹果生态的互联互通;
  • 人文关怀:通过「vivo 听说」「vivo 看见」等功能,为听障、视障群体提供无障碍体验,推动科技普惠。

随着 OriginOS 6 与 BlueOS 3 的落地,vivo 表示将继续携手开发者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开放、可信赖的智慧生态。

前 iPhone 设计师操刀,法拉利首款电动车 Elettrica 技术细节曝光

据 The Verge 报道,意大利超级跑车制造商法拉利在马拉内洛总部展示了其首款电动车 Elettrica 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组与动力系统,但整车造型仍未公开。

  • 动力性能:电机在加速模式下可输出最高 1000 马力,0-100km/h 加速用时 2.5 秒,最高时速可达 310.6km/h;
  • 续航与电池:配备 15 模块镍锰钴电池,总能量 122kWh,WLTP 工况下续航里程约 530km;采用 800 伏架构,支持最高 350kW 快充;
  • 驾驶体验:搭载独立电机、后轮转向与主动悬挂系统,取消传统防倾杆。车辆还将通过加速度计捕捉电机振动,并利用「专有算法」放大声音,营造独特声浪;
  • 车身设计:新车将采用四门四座以上布局,是品牌历史上首款四门车型,定位或接近 Purosangue SUV、底盘材料中 75% 为回收铝;
  • 售价与定位:预计起售价至少 50 万欧元(约合 412 万元人民币),目标客户群为新一代高净值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Elettrica」将由法拉利与前 iPhone 设计师乔纳森·伊夫的设计公司 Lovefrom 合作设计,苹果诸多著名产品——iPhone 5s、iPhone 6、初代 Apple Watch 等均由乔纳森带领的设计团队操刀。

目前,「Elettrica」仍是临时命名,最终量产版预计将在 2026 年正式亮相。

努比亚 Z80 Ultra 本月将在影视飓风登场

昨天,努比亚在微信公众号官宣,将于本月在「影视飓风」举办新品发布会,推出新一代旗舰机型「Z80 Ultra」,并打出 slogan「首场在影视飓风举办的手机发布会」。

根据官方信息,本次发布会主题为「从 STORMBASE 到 STORMLANDING」,强调影像与性能的结合。努比亚方面称,新机将延续 Ultra 系列的定位,并在影像系统上进行进一步优化。

联想 moto X70 Air 将于月底亮相

联想 moto 官方微博日前发布预告,宣布将于本月底推出全新机型「moto X70 Air」。

官方公布了新机的 slogan,为「轻在指尖,AI 在掌握」,并强调该机将带来更好的 AI 体验。

从预热信息来看,「moto X70 Air」将以轻薄设计为主要卖点,同时结合 AI 功能,主打智能化使用场景。虽然目前尚未公布具体配置,但已有网友在评论区关注其拍照与续航表现。

自 2014 年被联想收购以来,moto 已推出多条产品线:早期的 moto Z 系列以模块化设计吸引关注,razr 折叠屏系列则复刻经典翻盖造型,并在近年成为全球折叠屏市场的重要玩家。

而作为直板旗舰序列的 X 系列,先后带来过首发骁龙 8 Gen1 的「X30」、搭载 2 亿像素主摄的「X30 Pro」、以及搭载骁龙 8 Gen2 的「X40」,逐渐形成「直板旗舰」定位。

新消费

西贝贾国龙回应门头更换:小范围尝试,不会全国普及

据新浪财经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北京石景山万达的西贝餐厅更换了门头,Logo 由红白配色改为白绿配色,「莜面村」也被替换为「我从草原来」。

对此,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回应称:「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尝试,不会普及到全国门店。未来或许在中心城市会有一两家店铺使用新标语和 Logo,就像星巴克有黑标店、工厂店一样。」

而针对此前「100 元堂食代金券」引发的「薅羊毛」现象,贾国龙表示:「这些消费者都很善良,我们也相当于请客。请客就要大大方方的,既然来了,来的都是客,我们还是一视同仁的。」

M stand 联动 SooyaStudio 打造「Ban」主题特调与盲盒手办

近日,连锁咖啡品牌 M stand 携手潮玩品牌 SooyaStudio,以经典 IP 形象 Ban 为原型推出全新联名系列。此次合作不仅带来特别调制的饮品,还同步上线多款周边产品。

据介绍,本次「联名特调」为沃柑胡萝卜气泡美式,融合凤梨与青柚风味意式浓缩,口感清爽且层次分明。

除饮品外,双方还推出「联名盲盒」咖啡系列手办,让兔子 Ban 与猫咪 Ban 化身咖啡王国的趣味角色,营造掌心治愈的陪伴感。

此外,联名周边包括马克杯盲盒与磁吸卡包等,旨在将 Ban 的治愈力延伸至日常使用场景。目前,该系列已在官方门店正式上线。

lululemon「一起好状态」登陆上海星美术馆

近日,运动生活方式品牌 lululemon 于上海星美术馆开启第五年「一起好状态」主题活动。

今年,lululemon 携手艺术家 Geoff McFetridge 呈现「好状态趣动场」,通过运动与艺术结合,鼓励公众探索身心平衡。

据介绍,「好状态趣动场」设置了「Yoga 身展」「Reflect 思所」「Move 身动」「Run 奔跑」「Playfield 趣动广场」五大区域,涵盖瑜伽、跑步、训练等多种体验。

即日起至 10 月 15 日,lululemon 将在现场举办 60 余节免费课程,并联合公益机构「黑暗跑团」开展融合跑活动。

活动当天,lululemon 品牌大使李宇春现身,与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展开「对话好状态」。

李宇春表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就是我找到好状态的方式。」此外,学者项飙、演员姚晨、作家翟永明等嘉宾也将参与分享,相关内容将制作成播客上线。

lululemon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山燕透露,10 月 27 日,lululemon 中国门店支持中心将正式入驻上海西岸中環,进一步推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

官方表示,「好状态趣动场」将在 10 月陆续登陆沈阳、深圳、成都、武汉、广州五座城市,全国门店也将同步推出「一起好状态」系列课程,用户可通过「热汗生活」小程序免费报名参与。

好看的

多邻国推出动画短剧《最後の決戦》:10 月 13 日上线

近日,多邻国宣布推出原创动画短剧「最後の決戦」,将于 10 月 13 日在官方 YouTube 频道上线。该系列共 5 集,每集约 1 分钟,由多邻国与动画工作室 Titmouse 联合制作。

据介绍,短剧采用日语配音,并提供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印地语、韩语、泰语等多语言字幕。

剧情围绕吉祥物多儿与伙伴们展开,讲述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守护「学习连胜」。

此次上线正值新版日语课程发布,多邻国希望通过更具娱乐性的形式吸引用户学习语言。目前平台已提供超过 40 种语言课程,并扩展至数学、音乐和国际象棋等领域。

《一战再战》预售开启,10 月 17 日登陆内地院线

昨天,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编剧、执导并担任制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的年度大片《一战再战》正式在各大平台开启预售,影片将于 10 月 17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官方同步发布「孤勇寻女」预告与中国独家海报,故事讲述父亲鲍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为营救女儿薇拉(蔡斯・英菲尼迪 饰),与宿敌洛克乔上校(西恩・潘 饰)展开一场跨越 16 年的宿命之战,并在「大师」(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的协助下踏上惊险旅程。

影片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及海外放映中口碑爆棚,大 V 推荐度高达 98%、烂番茄新鲜度 98%、MTC 评分 96,成为近十年综合评分最高的电影,被视为奥斯卡颁奖季的「最强种子选手」。

与传统动作片依赖特效不同,《一战再战》全程采用 VistaVision 胶片摄影机实拍完成,导演安德森甚至亲自设计追车戏份,主演们也亲自完成高难度特技动作,力求营造极致的临场感。

《阳光俱乐部》定档 10 月 25 日

由魏书钧执导、王才涛担任制片人,黄晓明领衔主演的电影《阳光俱乐部》今日宣布定档,将于 10 月 25 日全国上映,并同步发布定档预告与海报。

据悉,本片的主演阵容包括黄晓明、陆小芬、祖峰、贾樟柯、杨采钰、佟林楷、李杨,特别出演包括张淇、廖凡、梁植。

影片讲述智力停留在孩童阶段的吴优(黄晓明 饰),在加入「阳光俱乐部」后成为高级合伙人,却在母亲突患重病时走上截然不同的救母之路。

官方宣传语强调「阳光与爱的力量」,希望观众在银幕中获得治愈与思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前 iPhone 设计师参与操刀,法拉利可能要造出史上最帅的电车了

By: 芥末
10 October 2025 at 18:41

当兰博基尼、阿斯顿·马丁、保时捷、玛莎拉蒂等豪华品牌纷纷放缓电动化进程时,法拉利却选择了逆势而行。

近日,这家意大利传奇车厂正式披露了旗下首款纯电车型——内部代号「Elettrica」的部分信息。

▲由 TopGear 制作的渲染图

法拉利 CEO 贝内德托·维尼亚(Benedetto Vigna)直言不讳:

是的,其他公司遇到了问题。但我们想向世界证明——法拉利能用电能带来独特的驾驶乐趣,法拉利可以利用任何技术来取悦我们的客户。

 一台「不一样」的法拉利

与外界预期不同,Elettrica 并非超级跑车,而是一款更注重实用性的四座 GT。法拉利的目标并非让燃油车车主「迁移」,而是拓宽能享受法拉利的客户群。

这不仅是市场策略,更是技术抉择——

GT 车型能够比超跑更好的利用电力传统和系统,如果将一款两座车电动化,那么使用电力驱动在性能和实用性上的提升非常有限,并不足以抵消车辆整体重量的增加。

「Elettrica」的产品开发负责人马里亚·富尔根齐解释道:

我们相信,电动车将是我们所设想的驾驶特性、车内空间和视野规格的理想补充,并且能够吸引那些通常不会考虑购买法拉利的客户。对于两座车跑车而言,电动技术完全不具备竞争力,即使其马力惊人。

反而像「Elettrica」这样的 GT 车型,在使用电驱平台后,在动态性能、视野和舒适性上相比同等的内燃机车型会有更显著的提升。

不管车辆的形态、尺寸和定位如何,驾驶参与感和强大的动态性能都是法拉利在新车开发中的重点工作,「它是一辆电动车,但首先且首要——在概念和实践上——它是一辆法拉利」。

▲ 由 AutoCar 制作的渲染图

「Elettrica」将由法拉利与前 iPhone 设计师乔纳森·伊夫的设计公司 Lovefrom 合作设计,苹果诸多著名产品——iPhone 5s、iPhone 6、初代 Apple Watch 等均由乔纳森带领的设计团队操刀。

法拉利此次并未公布新车的设计细节,但从进行了大量伪装的原型车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车的离地间隙将高于传统的四门 GT 车型,车辆轮廓也经过了空气动力学优化,新车长度将在五米左右,与搭载 V12 引擎的 Purosangue 车型相似。

▲ 法拉利 「Elettrica」伪装车

为了确保车主在驾驶电驱车辆时能够像驾驶内燃车车型一样有参与感,法拉利研发了一种创新声浪系统,用于在行驶时为动力系统提供声效。

不同于目前市面上用扬声器播放的模拟声浪,法拉利开发了一种高精度传感器,用于拾取机械部件的振动并将其放大,有点像是吉他拾音器的原理。

此外还有一个专用的法拉利指令噪音消除系统(FONC),可以监测并「选择性地消除由电机产生的不需要的电流谐波」,例如高频 whine 声,以提升行驶过程中的舒适度。

你可能和我一样好奇,高转速电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董车会找了一段特斯拉电机引擎高速运转时的录音,可以感受一下。

tesla

法拉利表示,这种声浪系统是一种反映动态驾驶体验的真实听觉体验,目的是为了反馈并增强某些物理感受。

我们电动法拉利的声音不是假的,一点都不是假的。

更强,更快,更纯粹

在性能方面,「Elettrica」的综合输出功率超过了迄今为止任何一款法拉利公路车,将成为该公司迄今制造的动力最强劲的车型之一。

其总共配备了四个电机,后部两台各产生 416 马力,合计 832 马力,前部电机则可额外贡献 282 马力,在电门全开的状态下,系统可输出超过 986 马力,让新车可以在 2.5 秒内完成零百加速,极速可达约 309 公里/小时。

法拉利声称车辆前轴可向路面传递高达 3498 牛米的扭矩,而在经过变速箱放大电机本身的输出后,车辆后部可产生近 8000 牛米扭矩。后部电机最高转速可达 25500 转/分钟,而较小的前部电机转速可达 30000 转/分钟,并且能在不到一秒内从静止状态达到最高转速。

新车的四电机布局则允许车辆对四个车轮进行完整的扭矩分配,从而最大化敏捷性和稳定性,前部电机可以在高速巡航等场景下断开连接以提升运行效率。

「Elettrica」的电池组容量高达 122 千瓦时,续航里程超过 530 公里,使用 800V 架构,最高充电功率可达 350 千瓦。这些电池的电芯由韩国公司 SK On 提供,设计和组装则由法拉利自己完成,据称能量密度达到 195 瓦时/公斤,是目前欧洲市面上「所有电动车中最高的」。

电池组前后的连接器使其能够直接为前后轴供电,从而无需在车内铺设粗大的线缆。法拉利在电池铺设上将 85% 的电池质量集中在地板下方,并在后排座椅下方以双层形式堆叠了一些额外的电芯。

这样不仅使「Elettrica」的重心高度比 Purosangue 低了 80 毫米,也帮助新车在不影响电池容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轴距,优化重量分布,实现了前后 47:53 的比例。

为了提升静谧性,「Elettrica」将成为法拉利首款采用后桥副车架结构的公路车,副车架通过「弹性体」衬套与底盘电驱桥、主动悬挂与后轮转向系统连接,以消除来自车辆后部的不必要噪音和振动。

悬挂系统则是在 Purosangue 和 F80 上已经有所使用的 48 伏主动系统的升级版,配合底盘预瞄装置,「Elettrica」可以每秒测量底盘的所有动态参数 200 次,并相应地做出响应。例如,它可以在急弯中加固外侧阻尼器以保持车身平稳,并将每个车轮压入路面起伏中以保持与地面的接触并消除回弹。

凭借这套高度先进的部分主动悬挂、四轮转向(后轮转向角度最大 2.15 度)和全扭矩矢量分配系统,法拉利表示,这是首款能够「在所有动态条件下控制垂直、纵向和横向力」的法拉利。

车轮就像四个球体——能够随时独立地向任何方向移动。

为了给车主足够的驾驶体验感,法拉利还在「Elettrica」上提供了手动驾驶模式。在此模式下,当驾驶者每次每次拉动右侧拨片时,都会感觉到加速力的一个阶梯式提升。而在在刹车入弯时,可以拉动左侧拨片,逐级降低动力输出并增加能量回收制动强度,一种类似降档利用发动机刹车的感觉。

「Elettrica」并非是法拉利首次涉及电气化领域,从 2009 年 F1 进入混动时代开始,法拉利就一直将电机作为提升性能的重要工具,先后推出了 V12 混动车型 LaFerrari 、V8 混动车型 SF90、V6 混动车型 296,前不久复活的旗舰跑车 849 Testarossa 也采用了一台 4.0 升双涡轮增压 V8 发动机与三台电机的动力系统,但从混动走向纯电,则又是另一种挑战。

▲ 法拉利 849 Testarossa

在 5 年前,制造商们都曾兴致勃勃的表示要造出「令人惊艳」的纯电高性能车型,但后来纷纷食言,原因无一例外是由于「目前市场尚未准备好」或者「客户对电动声音、重量、驾驶体验等有顾虑」等理由。

哪怕是法拉利自己也曾有过摇摆,一度计划将纯电车型的发布时间推迟到至少 2028 年,但为了吸引新用户以及满足部分老用户「相信品牌能用电能延续独特驾控魅力」的期待,法拉利还是决定继续推进项目。

但无论最终销量和市场规模如何,我们都毫不怀疑最终量产版本的法拉利「Elettrica」驾驶起来一定会让人心潮澎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狗牛:一段幽默史

By: mivansaka
10 October 2025 at 15:54
狗牛的基本档案:物种分类:dogcow狗牛名称:Clarus克拉鲁斯性别:母叫声:Moof!生活环境:从最原始的MacOS直到MacOS9的每一个版本的2D像素世界能力:纵向、横向、翻转、反转和精准对 ...查看全文

本文为会员文章,出自《单篇文章》,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OriginOS 6,系统即世界|硬哲学

By: 杜晨
10 October 2025 at 12:0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图灵奖获得者亚伦·凯 (Alan Kay) 曾如是说。

这句话在当时是对软件思维的一种挑战——它要求开发者跨越边界,理解硬件的底层逻辑。凯本人在图形界面、面向对象编程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计算设备形态。但他留下的这句名言,并不是在谈技术本身,而是在提醒人们:软件的创造,离不开对承载它的硬件的深刻理解与掌控。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半个世纪之后,凯的观点几乎已成为常识。但如果我们做个思想实验,把这句话反转一下呢?「真正认真对待硬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软件」。

软件与硬件,从来都是相互映照的两面。让人喜欢一款硬件的,往往不是它的参数或材质,而是那层赋予它连贯体验与生命感的软件。

然而,在智能设备硬件性能不断跃升的今天,真正投入心力打磨软件体验的厂商却并不多见。缺少结构紧密、体验优雅的软件,再出色的硬件也难以充分展现潜能。最终,它可能只是性能出众的零件集合,而不是一个有灵魂的整体。

四十多年后,有一家公司依然在践行亚伦·凯的理念——vivo。它持续思考着软硬件结合的边界与方式,而 OriginOS 6,正是这一思考的最新成果。

在 OriginOS 6 上,vivo 尝试以操作系统为媒介,让设备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接近「真实世界」。光线会随环境而变,图标坠入桌面会泛起细微的涟漪,界面元素似乎拥有呼吸的节奏。Android 与 iOS 这两种系统,在这里并非模仿或拼贴,而是获得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交融。

如果说 vivo 智能手机是「地球」,那么 OriginOS 6 便是孕育其上的有机世界。它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当软件被赋予生命感时,硬件是否也能因此变得更有人性?

光影:给系统加上物理法则

Let there be light.

OriginOS 6 最显著的变化,是光进入了系统。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光明」,而是真实可感的光线——环境光、弥散光、边缘光——兼具交互设计意图与视觉审美的综合表现。

系统控件因此更具通透感,按钮按下的瞬间会闪过一道细微的微光。输入锁屏密码时,数字键被瞬时点亮,那种明灭之间的反馈,让操作更有触感。一些重要控件,例如闹钟设置按钮,也在底部融入了弥散光效,以轻柔的方式暗示其在界面中的层级与重要性。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更巧妙的是,对「陀螺仪」这一早已习以为常的元器件,OriginOS 6 做出了新的利用:在不同界面中,随着手机轻轻摆动,屏幕会呈现出细微的明暗变化,仿佛光线也随视角而转。

在真实世界里,光的入射角决定了物体的质感。OriginOS 6 将这种物理规律引入屏幕世界,让图标、卡片和控件获得了厚度、层级与光感,成为具有真实存在感的「物体」。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全新的锁屏主题「趣味光栅」。

设置最多四张照片作为光栅壁纸后,左右摇晃手机,画面会随角度变化而流动——像小时候收藏的光栅卡片,从不同方向能看到不同图案。静态图片、Live Photo、视频等都可转化为互动壁纸。

我用相机的 AI 换天功能,生成同一场景下午后、傍晚、夜间的三个「版本」,设置为光栅壁纸。每当我轻轻转动手机,光影流转,仿佛时间在掌中缓缓移动。那不是炫技,而是一种把传感器数据转化为感知乐趣的尝试:屏幕里的世界,真的动了起来。

有了光之后,是空间。

OriginOS 6 在界面层级之间加入了渐进式模糊,让屏幕有了纵深感。下拉通知中心或右滑进入负一屏时,背景会自然虚化,焦点始终停留在当前操作上。清晰与朦胧之间的差异,让系统能更直观地区分内容与背景、主与次。

vivo 还重新设计了通知栏的堆叠方式,让来自同一应用的消息以层叠形式归拢,重要内容浮现,次要信息收束。新的控制中心将快捷开关与通知内容合并,减少层级切换,使操作路径更自然。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这些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对系统空间语言的重新定义——「空间体系 2.0」。过去的触屏界面多以灰阶与色彩来表达层级,而今天的硬件算力足以让界面拥有真实的光影、深度与材质。

当用户与系统交互时,屏幕中的元素不再是静态贴图,而是有厚度、有呼吸的对象。纵深、模糊与光影共同构成了新的空间规则,也让扁平化设计走向更立体的方向。

到头来,真实世界从不是光滑的二维界面。光线、层次、反射——这些自然法则在屏幕上重生的方式,不应是简单模拟,而是要找到「和而不同」的平衡:手指触碰即有反应,光线与角度自然呼应。

手指按下去,光亮起来;手机倾斜,画面随之流动;不重要的内容可以被堆叠、在需要时展开——这便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一层含义:用户不再操作一个系统,而是在与一个世界互动。

 

交互:让界面可以韵律呼吸

系统有了基础的物理法则,也需要生命的节奏。真正的流畅并不只是「快」,而是「对」。

系统在动效优化上选择了「丝滑轻盈,自然舒适」的方向。每一次操作都符合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惯性、有回弹、有停顿。全局弹簧动效是其基础:拨动开关、拖动音量条、下拉刷新,界面都会「过冲」一点再回弹,像拉伸后的弹簧。

拖动桌面图标时的涟漪效果尤其有趣:图标落下后,周围图标微微外扩再回收,像是石子入水。涟漪范围不大,却让桌面有了生气。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这种「活性」延续自前代 OriginOS 的原子组件体系。现在,它被进一步扩展至全局,从指纹解锁、充电动画到窗口切换,都遵循同样的动态规律。界面不再是固态的平面,而像液体一样流动。

动效的统一性也更强。打开或退出应用时,图标与窗口会顺势放大、缩小、归位,动作起终点清晰对应,像从书架抽出一本书再放回原位。

比如在 OriginOS 6 上重新设计的原子岛收起展开效果,vivo 的设计理念是采用「帧形变」技术对界面元素的形态进行有机转换,从而表达出元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且,物理法则的逻辑同样得到连续,元素之间的拉丝、融合、滴落等形变效果模拟出真实的物理连接。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而我觉得在界面交互上最体现设计团队用意的,莫过于小窗旋转效果。在 OriginOS 6 上,当手机当前处在同屏小窗/画中画模式下,切换横屏竖屏,小窗获得了一个自然移动的动效。

背后,这一新设计利用了视觉连续性原理,通过强调空间连贯性来消除视觉焦点的「断层」,帮助用户保持聚焦,显著提高沉浸感。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底层的「蓝河流畅引擎」和「超核计算」系统负责协调这一切,使视觉流畅与算力分配达成平衡。但这些技术存在于「无形」——用户不需理解它,只需感受到动作的呼吸感:滑动的阻尼、切换的节奏、回弹的柔韧。

OriginOS 6 在无数细节中让系统变得更有「活性」。这些细节微小,却在累积中构成生命感。流畅的体验能够触发用户潜在的愉悦舒适感——不是因为速度,而是因为节奏。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二层含义:世界从不静止,而是「活着」的。

 

连接:对友好生态打开边界

一个世界如果只有自循环,终将走向封闭。

手机行业这些年的主旋律是「筑高墙」。从系统功能,到配件连接,到充电协议,各家都在修筑自己的生态,让设备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厚,iOS 与 Android 成了两座平行宇宙,设备与设备之间形成孤岛。生态内部的体验顺滑,而跨越边界却步步受限。

这种封闭策略自有商业逻辑,但用户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在增长——想要流畅体验,就必须被锁进单一生态,生活被技术的边界切割得支离破碎。

但生态和生态之间从来不应该是绝缘的。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反而会看到物种之间的交融,催生新的生命。当 iOS 和 Android 不再「强行兼容」,而是真正有机融合,那会是怎样一番图景?

OriginOS 6 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拆掉部分墙,让世界重新连通。

新版本的 vivo 互传 app,让此前所有同行所做的「生态破壁」努力都相形见绌。在 OriginOS 6 上,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编辑 iPhone 或 iPad 上的照片与视频,修改后自动同步回去。文件不再只是「传输」,而是在两个系统之间共享状态。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文件互传,而是让两个系统的数据层发生了交融。但其实所有的技术突破都不如带来的便捷体验更有说服力:你可以直接在一部 Android 手机上打开朋友的 iPhone 相册,为 ta 修图,无需额外应用或中转步骤。

进一步的尝试,是 OriginOS 6 引入的「摇一摇群组分享」功能。

当多个用户同时摇动手机,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共享群组——无需登录账号、无需数据流量。创建成功后,用户可在相册、互传或文件管理界面中选择任意数量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分享,实现无损、极速的大批量传输。

vivo 手机之间可直接拖拽至原子岛发送;而跨系统的分享(如 iOS)则可通过安装「互传」应用实现同样的效果。这种方式的意义不仅在速度或便捷,而在于它将分享重新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动作:几个人同处一地,轻轻一摇,设备之间就建立起短暂却高效的连接。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跨设备连接的终极形态,是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可以对各种智能家居生态实现统一控制。传统的智能家居体验是碎片化的:米家的设备要打开米家 app,HomeKit 的设备要用苹果「家庭」,其他品牌又各有各的入口。而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能识别用户的自然语言意图,跨品牌控制家电设备。无论是小米的台灯,还是飞利浦的灯泡,都能被同一句指令调度。

现实生活从不是单一生态的样板间:你可能经常用 iPhone 来拍视频,但用 Android 手机作为主力机;你的智能家居可能由两三种不同的「全家桶」分别组成;你的电脑平板是苹果,但汽车是小鹏……我们使用着不同品牌的设备,也更期待它们像一个整体协作。

按理来说,每个设备都应该主动为你服务,但在彼此封闭的生态下,要记住哪些设备能协同互联,哪些不能,反而成了用户的责任。

归根结底,生活不该迁就技术,而是技术应该服务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商业权衡往往凌驾于用户体验至上,用户难免因为「生态站队」而受到体验和便利性的惩罚。

OriginOS 6 有着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观」。这也是「系统即世界」第三层含义是:外部设备不应是敌人,而应成为可交互的邻居——世界的价值不在孤岛,而在连通。

这样的未来如果想要显化,觉悟不应该只属于 vivo 一家。

意识:当系统开始理解、自生

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则,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在 OriginOS 6 上,人工智能将扮演一个更大的「意识」载体,它不只是响应指令,而是理解上下文、串联信息、记住习惯。系统因此从工具变为伙伴。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升级后的全新「小V圈搜 2.0」。在此之前,移动操作系统更多基于截图识别理解内容,而在 OriginOS 6 上,它能识别整屏内容,根据用户圈选的文字或图像做出判断——地址会唤起导航,网购口令能直接跳转,会议信息可一键添加日程。

这个交互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把搜索从一步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延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在每一次互动的过程中完成需要的目标,学到新的知识。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这是一种基于语境上下文的高级 AI 代理能力的体现,其实在前一代 OriginOS 5 那个无所不能的原子岛上就有所体现。但 vivo 发现「一键上岛」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用户可能更加习惯通过常规入口(例如电源键、长按底部指示条)唤起 AI 功能。于是在 OriginOS 6 上,vivo 继续采取原子岛和圈搜两种交互方式齐头并进的思路,确保在用户最习惯的地方,AI 总是能够准备好并迎接和理解他们。

这种理解能力,也被照片 AI 处理能力延伸到了 vivo 最引以为傲的影像层面。

对于 AI 消除这一早已不新鲜的能力, vivo 觉得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在 OriginOS 6 上,首次实现了对于 Live Photo 的路人消除能力。系统会理解画面元素的运动,以及背景的一致性;用户只需圈选一次,AI 便能自动追踪并生成纯净、且鲜活依旧的动态照片。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它还能学习用户的美颜习惯,观察并记录每次手动调整美颜参数的偏好,逐渐理解「你人为的理想自己」是什么样子。几次学习过后,美颜参数会自动匹配个人习惯,几秒钟就能替代长达 5-15分钟的手动精修,而且还能识别好兄弟好闺蜜,都能获得 ta 们的专属美颜效果,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在 vivo 看来,AI 不需要替你决定「怎样好看」,而是应该更尊重和学习「你觉得怎样好看」。

其它 OriginOS 6 上的 AI 功能,比如小 V 记忆知识库、代接电话助手、文件智能重命名等等,都延续同一个逻辑:AI 的优势不在于替代,而是在于学习,学习你的使用模式,然后帮助你减少手动操作的步骤和精力耗费。这些功能单独看都不算革命性,但它们指出的方向不能更清晰:一个优秀的系统 AI 功能,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主动理解语境,并在合适的时候无缝嵌入。它的存在感轻微,却能在恰当的时刻伸出援手,如飞鸿踏雪泥。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四层含义:世界的意识不在喧哗中诞生,而在持续的自我改进中显现。

在智能设备的漫长演化中,人们最终总会回到最质朴的问题:技术为何存在?

OriginOS 6 的答案是——让系统更像世界。

它用光影与空间重构了视觉秩序,用动效赋予系统生命节奏,用连接打破边界,用 AI 带来自我理解的可能。和前一代系统相比,它并不追求惊艳式的革新,而是保持了一种稳健的延续性,并在细节里让「系统即世界」的理念更加坚实。

OriginOS 6 的使用体验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流畅」:解锁的起落有如呼吸, 界面之间井然有序的层次感,动效的连贯性,跨设备传输内容的「即拿即走」。这是一种「零思考成本」的秩序感——界面让路于注意力,让注意力让路于意图。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既不否认 iOS 的存在,也不盲从于「一切 iPhone 所做的都是对的」这一歪理。它所做的,是承认 iPhone 是个好手机,它的用户值得争取。vivo 选择与之对话,而不是对立,更不是镜像。

究其根本,一个世界不应该由一家厂商独筑。若想让「系统即世界」成为行业的常态而非个例,软硬件厂商需要共同向着开放的方向下注:减少无意义的差异化和封闭,允许并尊重跨生态的互通。唯有开放、互通与尊重,才能让软硬件共同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这也回应了亚伦·凯的那句话:真正的好系统,不只是运行在硬件上的软件,而是一个自洽、有秩序、有邻里的世界。

OriginOS 6 所指向的,是这样的起点——一个从掌中出发、延展向更大世界的系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68 期):不要这样管理软件团队

10 October 2025 at 08:08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周五发布。

本杂志开源,欢迎投稿。另有《谁在招人》服务,发布程序员招聘信息。合作请邮件联系(yifeng.ruan@gmail.com)。

封面图

去年11月,90岁高龄的英国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上,为了让后排观众能看到,站到椅子上发表了四十分钟的演讲。她在今年10月1日去世。(via

不要这样管理软件团队

我读到一篇文章,讨论软件团队怎么管理,写得很好。

文章举了 IT 公司常见的六种管理,看得我心有戚戚焉,分享给大家。

作者说,下面这些做法都属于低级管理,是经理人级别(manager),最好提升到领导者级别(leader)的高级管理。

(1)发生事故时,严厉追责,惩罚员工

假如项目出现问题,客户怒不可遏,团队充满矛盾,这时低级管理的经理人立即开始追责,召开紧急会议,要"查明真相",还会发送一封口吻严厉、措辞简洁的电子邮件,阐明"员工责任和公司期望"。

真正的领导者则会召集团队,跟大家说:"现在很困难,但不是互相责怪的时候,而要同舟共济,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囤积信息

很多经理把信息当成机密情报,把关键细节藏得严严实实,以为这样就能赋予他们权力或控制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在管理一个秘密俱乐部,而你不在成员名单上。

真正的领导者恰恰相反,他们直接告诉大家,什么事我知道,什么事我不知道,什么事我在乎。因为他知道,信任建立在透明之上,而不是保密之上。

(3)政策武器化

低级管理的管理者会逐字逐句地引用手册,将政策作为挡箭牌,避免艰难的决策或令人不快的对话。

真正的领导者将政策视为保护人的护栏,而不是束缚人的手铐,一旦有必要,可以为人改变规则。如果团队成员遇到困难,他会当面询问:"我怎样才能帮到你,即使这意味着要打破规定?"

(4)快速解雇员工

低级管理的管理者喜欢"慢慢招人,快速解雇"。他可能会对你说:"你没有达到预期。今天是你最后一天了。"他的目的是杀鸡儆猴。

真正的领导者不会在员工离职时摧毁他们的信心,而是帮助他们搭建通往未来生活的桥梁。他会说:"我注意到你工作很艰难,我们来谈谈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如果这里不合适你,我们看看怎么帮助你在其他地方上岗。"

(5)回避艰难对话

一位经理注意到两位团队成员的关系紧张,但却什么也没说,心里希望事情能尽快过去。遇到困难的谈话,他会粉饰、回避或躲在电子邮件后面,以避免尴尬。

真正的领导者会积极应对,和双方一起坐下来,说:"你们发生了什么,我们谈谈吧。"他明白,回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艰难的谈话虽然会让人不舒服,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去做。

(6)奖励服从者

低级管理的管理者喜欢唯唯诺诺的人----那些点头称是、毫无异议地服从命令的人。他们表扬那些在会议上总是附和的人。

真正的领导者会积极寻找那些敢于挑战自己的人。他们想要那种能说"我觉得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并详细说明理由的人,因为这样才能进步。

(7)总结

管理团队的关键是领导力,这跟你的头衔和位置无关,只跟你每天的心态和选择有关系。

你将员工视为人而非消耗品,与他们建立信任而非命令他们服从,创造一个让别人能够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环境,那么你就是领导者。

真正的领导者将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都看作一次引领团队的机会。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有权威,而在于你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引领团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科技动态

1、垂直太阳能板

平时看到的太阳能板,一般是斜对着太阳。

有些专家提出,可以推广垂直放置的太阳能板。

垂直放置后,太阳能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安装光伏玻璃,从而做到两面采光。

由于不能垂直采光,它的发电功率不如斜放的太阳能板,但是有三个显著的好处:(1)发电时间更长,尤其是冬天;(2)安装简单,不用调整角度正对太阳;(3)不必经常清扫,上面不会堆积杂物和积雪。

2、上月,韩国的国家信息资源院(NIRS)发生火灾,政府的数据中心被烧毁。

这个数据中心托管着韩国政府的云盘。从2018年开始,韩国要求公务员将所有工作文件,保存在云上,而不是个人电脑上,每人有 30GB 的存储空间。

这里保存着韩国所有约75万名公务员个人上传的工作文件。如果硬盘的数据无法恢复,这些文件将永久丢失。

这件事震惊了韩国,政府的云盘居然没有异地备份,这可是云盘起码的要求。

它再次证明,政府维护的计算机系统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问题多多,还不如外包给互联网大厂或者外部采购。

3、ChatGPT 推出"收银台"功能(ChatGPT Checkout)。

它直接在 AI 聊天界面里面,接入了商户和 Stripe 结算平台。

用户不必离开聊天对话框,就能够浏览商品,并下单付款。

这表明,AI 网站已经不止是流量门户了,开始进军电商了。将来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事情,很可能都能在聊天界面里完成。

4、一个美国程序员想搞清楚,意大利面需要煮多久,吃起来口感最好?

他先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意大利面的厚度,凹陷处为1.32毫米,凸出处为1.74毫米。

然后,将这些面条放入水中煮,从9分钟开始,每15秒取出一片,直到14分30秒为止,并做好样本编号。

他和家人逐一品尝这些面条,为口感打分。最终得到结论:水煮时间在10分钟-12分钟之间的面条,口味最好。

为了避免主观臆断,他还对煮熟的面条进行碘酒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如果染色后变成紫红色的部分越多,就说明直链淀粉转化成支链淀粉越多,越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文章

1、Cloudflare 推出电子邮件发送服务(英文)

Cloudflare 宣布,支持使用 worker 功能发送电子邮件了,以前只支持接收。这意味着,可以自己编程实现个人邮箱了。

2、为什么 Python 开发者喜欢类型系统(英文)

Meta 公司有一个 Python 类型检查器 Pyrefly。本文是开发团队介绍为 Python 加上类型有何好处。

3、为什么 TypeScript 代码库充斥 var 语句(英文)

一般来说,JavaScript 代码不应使用 var 语句,而要用 let 和 const。但是,TypeScript 官方编译器大量使用 var 语句,这是为什么?

4、浏览器遇到撤销的 HTTPS 证书会怎样?(英文)

本文介绍浏览器怎么检查 HTTPS 证书是否被撤销。

5、当你有 1M 上下文窗口时,谁还需要 git?(英文)

作者意外发现,大模型会记忆代码,从而相当于有了代码备份。

6、我用 Raspberry Pi Zero 搭建了一个 VPN 网关(英文)

本文是一篇教程,作者用 Raspberry Pi Zero 架设了一个内网的 VPN 网关,让外网可以访问内网服务。

7、URL 设计(英文)

一篇很多年前的文章,介绍怎么设计 URL。作者的理念是,URL 不是写给机器的,而是写给人看的。

工具

1、Scribe OCR

一个开源的 Web 应用,对图片和 PDF 文件进行 OCR(文字识别)。

2、pdoc

一个 Python 工具,根据代码注释生成 API 的网页文档。

3、Sumo Paint

一个基于 Web 的图片编辑器,可以当作 PhotoShop 的简单替代品。

4、Cat TV

这个网站可以在画布上,添加动态生物和静态物体,然后播放给猫咪看。(@lyf22351-debug 投稿)

5、AppShots.top

一键生成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标准截图的 Web 应用。(@wengqianshan 投稿)

6、linkding-cn

基于网络书签应用 linkding 的中文加强版。(@WooHooDai 投稿)

7、electron-async-storage

专为 Electron 应用打造的高性能异步存储库。(@YougLin-dev 投稿)

8、P2P Live Share

开源的 VS Code 插件,通过 P2P 连接,实现多人实时协作开发。(@kermanx 投稿)

9、apple refund assistant

一个开源的 Web 应用,用于即时处理苹果回传的消费数据,帮助开发者防范欺诈退款。(@seth-shi 投稿)

10、Translator

开源的安卓应用,使用 Firefox 翻译模型提供本地翻译,支持图片翻译。

AI 相关

1、GitHub Copilot CLI

GitHub 发布 Copilot 的命令行版本。

2、Copilot Bridge

很多 AI 模型有 VS Code 编辑器插件,这个工具可以让 VS Code 把这些模型暴露出来,提供 API 调用。

3、Ollama 网络搜索

AI 统一调用工具 Ollama 开放了网络搜索 API,你可以自己编程,通过它进行 web 搜索。

4、Free AI for Everyone

免费 AI 对话网站,无需登录,直接使用,目前提供主要的一些免费模型。(@yvonuk 投稿)

5、AxonHub

开源的 AI 网关应用,为不同的 AI 模型提供统一的 API 兼容层,配备 Web 控制面板。(@looplj 投稿)

6、NativeMind

开源的浏览器插件,为浏览器接入 AI,可以替代 ChatGPT 插件,支持本地模型。(@xukecheng 投稿)

资源

1、中国女性择偶数据实验室

这个网站可以输入女性的择偶条件,然后根据中国男性的统计数据,给出100万男性中有多少人符合条件。(@hongtaoh 投稿)

2、历史气温数据查询

查询全球各地历史气象数据的在线工具。(@pipi32167 投稿)

3、AppleWalls

苹果设备(iPhone/iPad/mac)历年的系统自带壁纸。(@fenggit 投稿)

4、邮箱服务器配置查询

这个网站可以一键查询邮箱服务器配置。输入邮箱地址,就能获取 SMTP 、IMAP 、POP3 、EAS 等参数。(@Leaking 投稿)

5、全球儿歌乐园

这个网站收录全球各国儿歌,可以在线播放。(@yimiqidage 投稿)

图片

1、音乐教堂

秦皇岛海滨广场的中央有一座迷你音乐厅,叫做"音乐教堂"。

这个音乐厅很小,只有一个下沉式舞台,上面是两层座位,最多只能容纳48个听众。

这个建筑物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屋顶是升降的。

夏天晴朗的时候,屋顶就会升起,使得音乐厅有海边露天的感觉。

天气不好的时候,屋顶就会降下。

2、啄木鸟啄洞

这是2025年国际鸟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啄木鸟在橡树上啄洞。可以看到,几十个洞里都放着它找来的橡子。

文摘

1、邮件列表永远不会消失

邮件列表(mailing list)作为一种古老的讨论工具,永远不会消失,原因有这样几个:

(1)它不需要特殊的软件,用户只要一个邮件客户端,就可以加入。

(2)它很方便,你可以在一个地方加入20个邮件列表。

(3)它没有安全风险,不会被入侵,也不会泄漏你的隐私。

(4)它是异步的,不要求实时互动。你 可以在有网的时候,下载邮件并阅读,不会错过任何东西,然后在离线时撰写回复。

(5)它不耗费资源(CPU、内存、磁盘、带宽等),很容易备份和迁移。

言论

1、

AI 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因为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我们总能找到新的事情让人们去做。

AI 的问题是,它会导致大规模愚蠢。人们会用它来替代思考,并在此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智能,结果就是愚蠢的人们依赖着智能的机器。

-- 一位美国软件公司 CEO

2、

大多数 AI 应用的创始人认为,他们正在构建 AI 产品。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在构建上下文选择系统。

-- 《怎样让 AI 应用真正发挥作用》

3、

2010年的估计是,破解一个768位 RSA 密钥,所需的能量可以将两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的水,从 20°C 加热至沸腾。

--《使用沸水估计加密强度》

4、

看到 TikTok 在美国流行后,Facebook 才意识到,将自己定位为社交网络实际上限制了发展。

互联网唯一的稀缺资源是用户的注意力,限制用户只能看到社交网络的内容,无异于束缚自己,陌生人的内容能更能抓住用户的目光。TikTok 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操作形式,还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社交网络。

-- stratechery.com

5、

土豆被认为是健康食品,橄榄油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但是使用橄榄油炸出的土豆片,就被认为是垃圾食品。这是怎么回事?

-- Reddit 用户

往年回顾

傅盛回忆录(#321)

非线性的世界,线性的你(#271)

全世界最繁荣的行业(#221)

云服务流量有多贵?(#171)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发表日期: 2025年10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