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3 August 2025News

美国据报在可能被非法转运至中国的AI芯片货物中秘密安装了定位追踪器

13 August 2025 at 18:15
13/08/2025 - 12:12

据路透社援引两位直接了解这一此前未经报道的执法手段的知情人士报导称,美国当局已在他们认为极有可能被非法转移到中国的先进芯片的目标货物中秘密安装了定位跟踪装置。

上述知情人士称,这些措施旨在检测人工智能芯片是否被转移到受美国出口限制的目的地,而且只适用于被调查的特定货物。它们显示了美方为执行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所做的努力,即使特朗普政府已寻求放宽对中国获得美国先进半导体的一些限制。

上述两名匿名知情人士表示,这些追踪器可以帮助立案起诉通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而获利的个人和公司。定位追踪器是一种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调查工具,被美国执法机构用来追踪飞机零部件等受出口限制的产品。一位消息人士称,近年来,定位追踪器已被用于打击半导体的非法转移。

另外五位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服务器供应链的人士说,他们知道戴尔(Dell)和超微(Super Micro)等制造商的服务器装运中使用了跟踪器,其中包括英伟达(NVIDIA)和超威半导体(AMD)的芯片。这些人士说,跟踪器通常隐藏在服务器货物的包装中。他们不知道是哪一方参与了安装,也不知道是在运输途中的哪个地方安装的。

路透社无法确定追踪器在芯片相关调查中的使用频率,也无法确定美国当局何时开始使用追踪器调查芯片走私。美国从2022年开始限制向中国销售英伟达、超威半导体和其他制造商的先进芯片。

在2024年的一起案件中,两名参与服务器供应链的人士描述说,一批装有英伟达芯片的戴尔服务器既包括装运箱上的大型追踪器,也包括隐藏在包装内——甚至是服务器本身的更小更隐蔽的装置。第三个人说,他们看到过其他芯片经销商从戴尔和超微服务器上拆除追踪器的图片和视频。该人称,一些较大的跟踪器大约有智能手机那么大。

上述消息人士称,负责监督出口管制和执法的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通常会参与其中,美国国土安全调查署(HSI)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也可能参与。HSI和FBI均拒绝发表评论。美国商务部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中国外交部没有立即发表评论。

超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不会披露其“为保护全球业务、合作伙伴和客户而制定的安全措施和政策”。该公司拒绝就美国当局的任何追踪行动发表评论。戴尔表示,“并未获悉美国政府计划在其产品中安装追踪器”。英伟达拒绝置评,超微半导体也未回应置评请求。

今年1月,路透社报导称,美国追踪到有组织的人工智能芯片走私活动,这些芯片经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走私到中国,但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是否涉及追踪设备。

美国执法部门使用追踪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路透社查阅的一份法院判决显示,1985年,休斯飞机公司运送了受美国出口管制的设备。判决指出,美国海关总署执行搜查令,在休斯顿机场拦截了这批货物,并安装了追踪设备。

美国出口执法人员有时会在获得行政部门批准后安装追踪器。一位消息人士称,有时他们会获得法官签发的授权使用该设备的搜查令。有了搜查令,在刑事案件中将这些信息用作证据会更容易。

消息人士补充说,如果公司不是调查对象,它们可能会被告知追踪器的存在,并可能同意政府安装追踪器。但这些设备也可能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参与将受出口管制的芯片和服务器货物转运到中国的人士表示,他们知道这些设备的存在。

两位供应链消息人士是基于中国的受美国出口管制芯片的经销商,他们表示,由于嵌入追踪器存在风险,他们会定期检查被转运至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是否装有追踪器。

 一份提交给美国司法部投诉的宣誓书显示,两名中国公民于本月早些时候被控非法向中国运送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并被逮捕。该法庭文件中描述了一名同谋指示另一名同谋检查搭载英伟达芯片的广达(Quanta)H200服务器上的追踪器。

该法庭文件指,这份英文文本是由一名姓名被隐去的同谋发送给其中一名被告杨世伟(Shiwei Yang,音译)的。这名同谋说道:“注意看看上面有没有追踪器,一定要仔细找”,并用脏话骂特朗普政府,指“谁知道他们会做什么”。

中国不再需要特供版高端芯片了?

13 August 2025 at 18:17
德正
2025-08-13T09:57:16.148Z
英伟达CEO黄仁勋:“没有后门”

(德国之声中文网)彭博社周二(8月1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中国政府当局已向多家企业发出通知,强调国有企业或私营公司在与政府或国家安全相关的工作中,不得使用英伟达这款为中国量身定制、相对落后的H20芯片。

周三,数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中国工信部近日约谈了腾讯、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询问他们采购英伟达H20芯片的原因,并对信息安全风险表示了担忧。消息源强调,企业并没有被要求停止采购H20芯片。

以上报道尚未得到证实。一段时间以来,英伟达芯片有后门风险的话题被人们广泛议论,值得关注的是,微博上央视小号“玉渊潭天”周日(8月10日)发布贴文指出,专业人士表示,“追踪定位”、“远程关闭”等功能从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这篇文章将芯片的这些功能综合如下:

1.许可锁定。如果厂商停止签发新的许可证,芯片则因无法更新而失效。

2. 追踪定位。目标芯片与多个地标服务器交互的响应速度,可以反映其大致位置。

3. 使用监测。内置硬件能够记录芯片状态、训练任务、计算量等关键信息,要求用户验证芯片使用方式,确保开发符合美国的监管要求。

4.使用限制。片上管理机制限制芯片在大型集群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中的使用,保护敏感数据访问,只允许芯片运行经过批准的代码或模型。

文章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H20对于中国来说,都算不上是一款安全的芯片,也算不上一款环保的芯片,更算不上是先进的芯片。当一款芯片,既不环保,也不先进,更不安全时,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买。”

鉴于“玉渊潭天”的主流官媒地位,这篇贴文即便不是在为政策定调或者做注释,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宁愿舍弃英伟达H20芯片的主要考量

假设以上工信部的指示确有其事,那么,它最主要的考量是什么?台湾智库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的海外研究员江旻谚对德国之声分析说,“第一,中方仍想避免本土企业对外国芯片产生依赖,其中尤其担心信息与经济安全。第二,中国想确保国内市场的需求足以喂养华为持续推进本土技术。”

江旻谚还指出,根据目前公开媒体消息,中国工信部并没有完全禁止 H20,而是建议不要使用。因此,他认为中国政府虽然基于上述两个理由希望民间企业不要使用H20,“但是也尚未能断定本土替代产品的产能或是效能是否已经能够完全取代H20的角色。”

英伟达:不能重蹈5G的覆辙

英伟达曾在7月表示,其产品不存在可被远程访问或控制的“后门”,8月初,英伟达发表书面声明,强调他们的产品“没有后门”,“不会掐死开关”,“没有恶意软件”,此前中国网信办曾对该公司H20人工智能芯片的潜在安全风险表示担忧,并因此约谈了英伟达驻华的高层人士。周二,英伟达回应彭博社报道时强调,H20芯片“既不是军事产品,也不用于政府基础设施”。

目前,英伟达被允许在中国销售的是用于AI的H20,该芯片基于该公司较早的Hopper架构平台。2023年拜登政府对先进人工智能芯片实施出口限制后,英伟达研发了所谓的“阉割版”H20芯片专供中国市场。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下令不准将H20芯片销往中国,直到7月被撤销

对英伟达而言,甚至比市场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成为全球标准,确立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公司发言人对法新社说,“美国不能重蹈5G的覆辙,失去电信领域的领导地位。如果我们加快竞争步伐,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可以成为全球标准。”

特朗普宣布中美贸易战休战延长90天的同时,他还决定扩大对中国出口高端芯片的范围。总统周一(8月11日)表示,他将允许英伟达在中国销售经过降级处理的下一代高端GPU芯片Blackwel,尽管华盛顿方面深切担忧,中国可能利用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据悉,为中国市场特供的Blackwel的运算能力比正常版本低3至5成,但比Hopper架构平台的H20更快。中国外交部周二对特朗普总统的最新决定只有一句非常平淡的评论:“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

特朗普政府在类似的高科技出口中获得好处,比如,英伟达和超微半导体(AMD)同华府达成一项相当罕见的协议,美国政府将从在中国销售的高端芯片中获得15%的营收分成

不在乎被卡脖子了?

中国工信部尚未证实的最新指示无疑是向高端芯片大生意泼去的一盆冷水。周二,英伟达回应这篇报道时强调,H20芯片“既不是军事产品,也不用于政府基础设施”。该报道还提到,该指导意见同样将影响到AMD的人工智能加速器。

那么,中国政府现在为什么不在乎被卡脖子了?

台湾经济安保专家江旻谚认为答案应该反过来看,在给德国之声的采访电邮中,他写道,“中国政府仍相当在乎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正是因为在乎,所以才需要扶持本土芯片技术。”他解释,只有让本土企业避免使用H20,中国“才有机会换来足够的市场需求,让华为等国内厂商有订单、收益,进而再投入本土 AI 芯片研发。”

这些年来,在美国先进AI芯片获取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国产的同类产品取得了明显进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5月曾表示,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是“失败的”,因为它推动中国企业使用本土研发的尖端技术

一名中国半导体行业人士对《财新》称,近年来,中国国产芯片进步很大,许多国产GPU在硬件上甚至超过H20,只不过软件生态不如英伟达完善。目前,华为等国产GPU公司也正在发力软件生态。彭博社报道中的一张图表清晰地显示,H20在算力上并没有优于华为的升腾Ascend910C,但是内存效能则是更为优异。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今年6月的一次发言概括了中国芯片产业目前的基本状态,他表示,“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他特意强调,“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家居业“大梦一场”,跑得最快的人先倒下

13 August 2025 at 15:30
“家居行业与房地产同频度非常高。”

“当别人紧缩的时候我要扩张。”

2017年开始,居然之家开始进军金融业,手握小额贷、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跨境支付等六个牌照。

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

责任编辑:顾策

2025年8月9日,是居然智家(000785.SZ)董事长汪林朋的出殡日。十二天前,居然智家发布公告,宣布其在家中不幸身故,公司股价当日开盘触及跌停。

这是7月以来第二位离世的头部家居公司创始人。7月17日,成立24年的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离世。次日,该公司全国百家门店集体闭店,公司宣布停止经营。

他们的离世,让李骞倍感唏嘘。他是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装修零售工作委员会执行主席,深耕家居行业多年。

李骞还记得,2024年1月自己与曾育周的一次会面中,曾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

“曾育周是一个很骄傲、乐观的人,因此他的离世我是很意外的。但这个生意对他来讲,已经进入到一种绝境。”李骞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这种高压似乎弥漫在整个家居行业。被市场誉为“北居然、南红星”的红星美凯龙(601828.SH 1528.HK)创始人也在2025年5月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7月,富森美(002818.SZ)董事长刘兵被留置。

此外,曾被称为“家装第一股”的东易日盛(*ST东易,002713.SZ),在两年累计亏损10亿元后资不抵债,2024年5月深交所对其下发关注函。超半数家居企业2025年上半年亏损,其中红星美凯龙预亏最高达19.2亿元。

这个曾与地产业并肩奔跑的行业,变成了一地鸡毛。

2025年上半年,红星美凯龙预亏最高达19.2亿元。视觉中国|图

“地段,还是地段”

2025年7月19日,佛山市政协委员、佛山市设计联合会会长罗杰在朋友圈发文,悼念曾育周。

“他才53岁,是中国家居行业第一代经销商。”罗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998年,26岁的曾育周代理东鹏瓷砖,由此进入建材行业,三年后创办靓家居品牌。

1998年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开端。当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全面房改”使得房地产建设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期。

据统计,1998年-2004年商品住宅建设投资额平均年增幅达28.4%。在此前后,包括靓家居在内的多个家居品牌兴起,如车建兴在1994年创办红星美凯龙的前身——红星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汪林朋在1999年成立居然之家(2024年12月公司名称从居然之家改为居然智家),刘兵在2000年于成都创立富森美等等。

“家居行业与房地产同频度非常高。”李骞表示。 在他入行二十多年以来,见证了家居行业的重大变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Israel Hasn’t Prosecuted a Single Suspect for the Oct. 7 Attack

13 August 2025 at 18:06
Israel has extensively documented the 2023 Hamas-led assault and is believed to be holding at least 200 Palestinians suspected of involvement. Not one has been charged or put on trial.

© Avishag Shaar-Yashuv for The New York Times

Damage at kibbutz Be’eri, which was a target during the Oct. 7, 2023 Hamas-led attack, the deadliest in Israel’s history.

Trump Has Made Himself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Chip Industry

13 August 2025 at 17:02
President Trump has become the semiconductor sector’s leading decision maker, from new fees on exports to China to a brief demand for a C.E.O.’s firing.

©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President Trump has inserted himself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conomically and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industries.

Trump and Putin Could Decide Others’ Fates, Echoing Yalta Summit

13 August 2025 at 17:03
In 1945, the map of Europe was redrawn in Yalta without input from the affected countries. Ukraine and Europe fear a repeat in Alaska.

© 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From left, Winston Churchill,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Joseph Stalin at the Yalta summit in 1945. The meeting, during which the three leaders redrew the map of Europe, has become a symbol for how superpowers can decide the fates of other nations.

How a U.S. Senate Race Is Shaping the Fight Over Redistricting in Texas

13 August 2025 at 17:03
Senator John Cornyn and Attorney General Ken Paxton are vying to be the tougher candidate on Democratic lawmakers who left Texas, as potential Democratic rivals seek their own spotlight.

© Haiyun Jiang/The New York Times

Senator John Cornyn, speaking with the press on Capitol Hill last month, has taken a forceful stance against Democratic lawmakers who have fled the state to oppose redistricting.

Ronaldo Moves From Unwedded Bliss to Engagement in Conservative Kingdom

13 August 2025 at 17:03
The soccer star has been living in the country with Georgina Rodríguez, the mother of his children, 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social change in the conservative Islamic kingdom.

© Amr Nabil/Associated Press

Cristiano Ronaldo and Georgina Rodríguez attending an event held by the Saudi team he plays for, Al Nassr, in Riyadh, Saudi Arabia, in 2023.

美财长不认为中国承诺对美投资将是贸易协议一部分:特习会尚无日期

13 August 2025 at 17:45
13/08/2025 - 11:26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二在受访时驳斥了中国在美投资可能成为任何贸易协议一部分的可能性,这一评论缩小了美中解决双方经贸争端的选项范围。

当被问及中国是否可能像日本、韩国和欧盟那样作为其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一部分作出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时,贝森特回答说:“我的感觉是不会,因为很多全部买下或全部买下所得资金将用于我们需要回岸的关键产业,而其中很多产业需要从中国回流生产”。

贝森特当天向福克斯商业频道表示,无论是半导体、稀土磁铁、制药还是钢铁行业,“我的感觉是这不会发生”。他的上述评论指出了美中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竞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将对中国商品征收更高关税的关税休战期延长了90天,直至11月初,此举稳定了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同时美中试图达成一项协议。从事电动汽车等行业的中国公司已在海外开设工厂,以进入新市场,此举也有助于它们规避美国的对华关税。

贝森特在采访中亦指,将在“未来两、三个月内”再次与中国对应方会面。他还表示,美国希望看到中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措施,阻止用于制造芬太尼的前体化学品的流动,然后再降低特朗普就此问题对华加征的关税。

贝森特说:“我们需要看到几个月,甚至几个季度,甚至一年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我才能想象这些关税会下调”。这位美国财长在采访中还谈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邀请特朗普会面,但两国领导人间的潜在会晤尚未安排。贝森特指出:“(尚)无日期,(特朗普)总统还没有接受”。

本月初,特朗普在接受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专访时表示,美中已经非常接近达成贸易协议。特朗普在当时说:“我很可能会在年底前(与习近平)举行一次会议。如果我们不能达成协议,我就不会开会。你知道,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不能达成协议,那会面还有什么意义呢?”

【旧闻重温】新京报传媒研究|杜骏飞:写给下一个天津港

13 August 2025 at 16:34

CDT编者按:原文发布于2015年8月20日,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事故发生于2015年8月12日。

file


天津港爆炸事件。这些天,大家该说的都说了。

只有一事始料未及:这一次,舆论危机为何如此深重?

爆炸的第二天,我在微信里写道:“参见我13年前的告诫吧,作为学者,能说的其实已经不多”。然后,我把《流言止于公开》那篇谈话(参见附录)重发在朋友圈,也发给了一些我熟识的领导,期待万一有什么人能够拯救这场行将来到的舆论危机。

但显然,可能来的还是来了。这场业已来到的舆论危机,其杀伤力比之爆炸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者总以为,学术的告白一定有人会听,听了一定有人会做。其实未必。

转眼,已是头七。

大概不能为天津港做什么了,下面这些基于灾难传播常识的笔记,权当是写给下一个天津港:

CDT 档案卡
标题:杜骏飞:写给下一个天津港
作者:杜骏飞
发表日期:2025.8.13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
主题归类:天津爆炸事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传播的原则是什么?

不管是新闻、宣传、政府公关,其基石都是“公开性”。

在危机面前,公开性是公信力之父,而公信力,则是人心变乱中一切号召力的来源。

SARS那年,违反了公开性原则,结果天灾转为了人祸,贻害国家不算,大小官员还搭上了自己,包括部长级高官。后来,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披露北京SARS疫情真实数据,SARS作为社会危机戛然而止。信息公开与否,是在灾难中治乱的关键,这一点已很清楚。

SARS五年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在理论上,“公开”成为常态——虽然对信息公开的履行并不完美。十年后,《求是》刊发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回顾十年前:“非典之前的疫情,各地想办法捂着、堵着,信息被严格管制。那年4月20日之后,政府和媒体放开了。”

今天,公开性已经不算是知识,而是常识。

汶川地震那一年,我们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不过我想,没有多少干部会去读吧。很多领导喜欢的读物是舆情技术,这类作品,读的人糊涂,写的人又何尝不是装糊涂。

到了天津港爆炸这一次,在事件的最初几天,再次忘记了公开性(尤其是天津),结果,这种不应该有的人祸点燃了场外议题,引发次生灾难于人心民意!

爆炸的第二天,我写道:时光向前,而风景向后。不幸而言中。 爆炸的现场犹可清理,受伤的家庭犹可抚慰,可是由忤逆民意导致的对国家形象的伤害,谁能只手弥补? 这是所谓“相关领导”阶层又一次“败事有余”的教科书般的实例,此事件当事者的结局当可预测。

二、如何应对谣言?

谣言本不必有,不公开的事情多了,世上也就有了谣言。周晓虹在《传播的畸变》一文中定义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r)都是社会大众中传播的未被确证的信息。

美国学者对战时谣言的分析,指出了形成谣言的两个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并且,大部分谣言都是集体创作。

有一些所谓谣言,日后不断被证明只是不被认可的真相披露,问题是,这样的事例太多。于是辟谣成为需要举证自清的一方,而与此同时,网络交流成为了信息短缺的社会唯一的选择。

恰如Rasnow所说,谣言是一种公共的信息交流,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假说。

我在分析SARS中的网络流言现象时,也曾说过:“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一个‘平权化的媒介平台’,……它无非是给无权无势、一时缺乏消息来源的大众一种信息传通的基础平台:从开始时期对消息封锁的打破到后来的添油加醋,从描述事实到盲目议论,从透视真相到风传谣言,诸如此类。”

还有一些谣言,被证实确是谣言。但社会却似乎并不认为这些谣言就毫无意义:人们一般向当局或是媒介吁请真相,把证实的责任交付给它们,但谣言却打击了这一过程,胡泳把谣言理解为一种“社会抗议”。

我一直认为,面对谣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1、呼应大众对于危机事件关键要素的重要性认定(如网民所言,该递上真相时,别忙于递纸巾),2、提供正当、清晰、全面、权威的信息以覆盖谣言,与此同时,3、在探索真相、寻求解决方案方面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互动,4、并在深化议题方面提升国家与社会对话的品质。

如何应对谣言?这就是答案。

至于删帖、封号之类,用来制止有意图的违法行为时,是有效的;可是,用于一般社会公众心理则不行:

举凡一切好奇、恐慌、抗议,或可被抵消,但无法被删除。

三、如何面对新闻界?

新闻界的本质,并不是一个自足的本体,而是沟通国家与社会民意的中介体。除了履行媒介-信道的职责,新闻界没有多少自己的利益,也没有显在的企图心。好的治理者看待新闻界是中性的,更好的治理者看待新闻界是良性的。

灾难发生后,新闻界闻风而来,原因只有一个:受众的惊恐需要信息、意见来抚平。而这一点,也正是政府的意图所在,不是吗?因此,以下技术性问题是不言自明的:

所有记者均有权报道吗?是的,而且应该迅速建立临时新闻中心,以统筹服务林林总总的新闻媒体。

对不同的新闻媒体可以区别对待吗?可以,但应以不妨碍泛在的新闻报道权为前提。

外国新闻记者有权报道吗?是的,如果他们确实是记者。

新闻记者、外国记者也会信谣、传谣吧?是的,如果他们得不到态度诚实的信息发布,那么新闻界就会转而报道所谓“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抛开新闻伦理的纠葛不谈,那种对“未经证实的信息”的关注,其目的大多仍是要敦促权威信息的发布。

image

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从事新闻工作时期,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要是个别的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居民成了某种异常可怕的灾难的牺牲品,而又没有人谈论这种灾难,没有人把这种灾难看做一种值得分析和讨论的对象,那么,受难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不是别人无权谈论这个问题,那就是别人认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因而不愿意谈论这个问题。”

四、如何发布新闻、危机公关?

天津港爆炸事件,八次新闻发布会,五次效果不佳。有一些发布会的场景,甚至成为引爆民间舆论的新导火索,这是很不应该的。由于语境受限制,这里就不具体评述当事人和具体议题了。但是围绕着政府危机公关和新闻发布会,有几个相关禁忌,须当说明:

新闻发布会,应该是有准备的新闻发布,不是仓促上阵、手足无措的见面会。这种有准备,不是限指事实、数据,而是洞悉新闻价值的议题准备、以及直面这些议题的心理准备。形象地说,你不能一问三不知,不能搪塞推诿,不能莫名终止发布会,不能夺路而逃。

新闻发布会,应该是有诚意的新闻发布。对于已经收集到的事实数据,应该发布;对于不断确认中的事实数据,应该做动态的发布;对于未来才能确认的事实数据,应该对发布本身作预告性的发布;对于确定无法发布的事实数据,应发布歉意和承诺。各类事实、数据,可以与新闻界相支持,可以与公众信息相印证,以最终形成政府发布的权威度。

此之谓“正心诚意”。

重大危机应对的原则之一,是让首席长官出场;危机公关传播,也是如此。天津港爆炸事件,前几次发布会上,屡见主官、责任官员缺席或失语,这是危机公关的大忌。

新闻发言人应该是受组织委派的、受过系统新闻及公关训练的专业人员,而非是一个官员级别。很难想象,一个业余人士能够理解专业记者所需,并且作专业化的应对。

关于新闻发言人去行政化这一点,我在很多场合提过建言。此外,新闻发言活动应该是一个基于轮式沟通的团队工作系统,而非一盘散沙,各自说话。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猜,这些领导,一定也是上过新闻素养或危机公关培训班的。他们一定知道,危机事件中,新闻热点的来源大多涉及以下方面:威胁群体利益;侵犯基本价值;唤醒刻板成见。

是的,这三者,正是爆炸过后,新闻热点仍然层出不穷的原因。

image

五、如何网络执政?

毋庸讳言,每次伴随着灾难事件的发生,会有敌对势力试图借网络舆论造势,也会有些人罔顾法律责任,在网上妄语胡言。

但是,在灾难面前,网络舆论的问题主体,还是不明流言纷飞、舆论监督日盛、民间议政杂出,这些挑战,本质上还是法治框架内的现实治理问题。还记得,在所谓官官相护的网络流言纷飞之际,相关部门没有站出来以行动来辟谣、也没有发布信息来披露政府的调查行动,直到李克强总理16日下午赶赴天津,亲自说出“要彻查追责、公布所有调查结果,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这句承诺,给公众带来了最初的安慰,也遏制了流言的进一步生发。更好的辟谣来自《天津日报》直到18日才以“快讯”发布的旧闻:瑞海公司董事长于学伟、副董事长董社轩等10人在13日上午已被控制。两者相互印证,网上关于官官相护的议论方见平复。

但是,无疑,要彻底扭转这一网络舆论,只能靠国家来兑现总理“彻查追责”的诺言,而非“人民时评”有关网民“不要被各种“负面猜想”牵着鼻子走“的告诫。

我们要记住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孤立存在的网络执政。

网络空间的问题,其实只是现实问题的延伸;网络政治,只是现实政治的镜像;网络执政这个概念,只能落实于现实执政的改革。

简言之,没有痛下决心的社会管理创新,没有不断趋于良善的现实治理,就不会有网络舆论的大治。

这个道理如同:对着镜子,我们可以正衣冠;但衣冠不整时,我们不必去正镜子。

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于南京花神湖


附录:

流言止于新闻的公开 ——关于网络传播时代的广州城市危机的谈话

2003 年2月15日,《南方周末》记者就广州因非典型肺炎事件而爆发的城市危机问题,和杜骏飞老师作了题为“网络传播时代与流言控制”的访谈。以下是谈话实录的 整理稿:

【《南方周末》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这次关于"非典型性肺炎"的各种传言,由广州开始,迅速波及了海南、福建、湖南等地方,并且也引起了 这些地方的抢购白醋和板蓝根的风潮。除了以口传口以外,应该说,网络的各种平台都在其中扮演了很特殊的角色,作为网络传播学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杜骏飞答】(以下简称“答”):扮演角色?不,网络没有“扮演”角色。在这次事件里,它只是再次完整的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平权化的媒介平台",它起到了 它该起到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对于像广州城市危机这样的社会事件来说,网络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给无权无势、一时缺乏消息来源的大众一种信息传通 的基础平台:从开始时期对消息封锁的打破,到后来的添油加醋,从描述事实到盲目议论,从透视真相到风传谣言,诸如此类。

实际上,这都是网 络的强渗透性所决定的,也是可以在事前完全可以预料到的。看起来,当地政府和有关宣传部门,显然对这一传播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其结果呢,就是我们的政府机 构也好,传统媒介机构也好,总是大惊小怪:事先,藐视网络信息势力的强大——比如企图封锁消息、采取鸵鸟政策,事后,又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怒不可遏。这是 缺乏常识的表现。

【问】:似乎,在网络上会特别容易孳生这种不正常的流言和信息恐慌,这是偶然的、还是由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的?

【答】: 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理论上说,网络在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效应注定只能是很宽松、很弱的。尽管不少BBS论坛都有不许发布色情、暴力和反动 信息的要求,但是,在遵循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各类流言和假信息还是可以出现在网络上。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把关逻辑是“只有……才能发布”,那么网络媒介的把 关逻辑就是:“只要不……就能发布”。明显看得出,后者的要求比前者宽泛很多。在这种氛围中,网络形成了自身的媒介文化体系:新闻的议题通常是受众群体自 己设置的,而不是总编和宣传部长。所以一旦有了迎合了某种信息需要(这一点很重要)的流言蜚语,其传播就会而势不可挡。

【问】:在恐慌发生以后,除了扩散这种情绪之外,网络是否也应该有某种机制能够控制并且平息各种不正常的恐慌?

【答】:从互联网本身来看,它在技术上的设计,本来就是充分分散的和反控制的。扩散消息是它的优势,控制消息却不是。这就是任何"重要消息"的传播,在网络上都难以阻挡的原因。

当然,由于网络传播的社会作用,多是在虚拟社区里实现的,因此通过社区的技术过滤和人工手段,确实是可以起到一点间隔效果的,而事实上,这次事件里,据我所 知,至少有几个大型社区已经设置了关键词过滤,然而结果怎么样呢?这个社区控制了,其他社区跟进,国内社区过滤了,国外社区跟进,BBS删帖,手机短信跟 进。一味强调对网络传播作某个方面的控制的结果,总是会吸引更多的好奇,萌生更多的谣言,产生更多的反制力,然后就会产生“雪崩效应”——恐慌会像雪崩一 样愈演愈烈。

【问】:那么,堵塞网络上的这种愈演愈烈的恐慌,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答】:众所周知的是,网络作为信息 媒体,是有优势,但它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始终比传统媒体相差很多,这一点,当我们作媒体信息发布效果的对比时,一望即知。因此,对网络谣言的最好控制,就是 在尽可能早的事件前期,在传统媒体上,始终力求信息的公开化和及时化——如此,网络谣言才可能会失去孳生的土壤和传播的市场。

【问】:我理解您的意思是:信息公开,这是一种媒介机制的预前反应,而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可以这样说吧?

【答】:不错。谈到预前反应——对于网络流言的最根本的预前措施,只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公开机制。但是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的传统媒体机制里很难改善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试图控制网上的某个消息时,首先应该问一个问题:这个消息是应该被控制的吗?同样,当我们试图控制网上的某个风传一时的谣言时,首先也要问:为什么我们没有早点把可以抵御谣言的真相和事实告诉人们?

我 一直在跟踪这个事件的发展,从报道中我注意到:广东是从去年底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的,春节前后,广州地区开始出现本地病例。那么,为什么在官方和传统媒体 上一直没有采取预警市民的宣传?后来,2月8日,"广州发生致命流感"这样的消息以手机短信和口耳相授的形式传播(光是8日到10日,广州的手机短信量就 增加了500万条),有关方面竟然会不知情,竟然会不明白:不作传播上的积极应对将会暴发诸多不良的猜测和流言。——令人难以置信!然后,2月10日上 午,才有媒体含糊其词地报道:近期广州患"感冒"和"肺炎"的病人增多。这算是什么“新”闻?大众的知情权和新闻的公开性原则何在?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又何 在?!

后来,政府出面做了大量的辛苦的工作,也包括宣传上的努力,但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混乱结果,是已经注定了。就像有个医学专家说的那 样:"这3天的时间被传言占领,政府尽管做得很不错,毕竟在和病毒争夺控制公民意识走向和活动权的斗争中,失去了3天宝贵的时间。"很对,作为非专业人 士,这个医学专家显然更知道什么是传播。

你想,当人们期待着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能够告诉他们一个权威的说法时,没有发现任何消息,你会怎么办?在这种情形下,个别网站上开始出现可怕的字眼:禽流感,炭疽……

(10 日晚间,我甚至还看到说“巴西的先遣队员患炭疽病”的荒谬传闻),然后流言散布到全国各虚拟社区,这值得奇怪吗?一点也不。当主流的和安全的信道被阻塞 时,受众会有什么反应?只有上网——即使那里有谣言,但是毕竟也可能会有真相,尤其重要的是,人们毕竟可以在那里得到渴求的"任何信息"。

【问】:回到操作层面,如果我们必须直接在网络上对网络谣言加以遏制,政府应该作什么样的应对呢?

【答】:显然,当网络谣言盛行时,我们确实也要力争合理的使用网络媒体本身的力量,其前提是要公正和有科学性——我想,以下方法可能是有效的网络危机公关手段:

1.在第一时间向各社区网站管理人员发布强调权威信源的消息;

2.此后,在主流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发布成系列的新闻专题;

3.设置有关事件的专题网站,并且加大发布信息的背景纵深、保持信息的高频度更新;

4.举行网上记者招待会或举行专家主题聊天;

5.充分利用新闻组、虚拟社区内的在线通告;

6.在重要的或流言极其泛滥的BBS站点首页,设置指向权威消息和权威网站的链接。

image

【问】: 前面,您谈到知情权。——我注意到:某些网络论坛对于广州的事件反应似乎过于激烈和充分,比如竟然还有人把相关的病因调查报告扫描到网络社区。从中可以看 出,中国网民对于突发事件所要求的知情权比我们所预想的要来得更强烈,您如何看待正式信息渠道的设置和网民的反应之间的这种差距?

【答】: 中国的网民对于突发事件所要求的知情权,并不过分,和世界其他地区也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也是被激发出来的反制能力。网络传言的过度丰富,是建筑在 传统信源过度封锁的基础上的——过度的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信息的反制力量,网络就是大众对抗信息封锁的利器。就像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所说,社会体系部 分地是由不同旨趣间的紧张态势所形成的——权力总是蕴育着反权力。

试想,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对于这样攸关市民生死的事件,态度上能更积极,信息披露能更彻底、更及时、更有公信力,传播策略更科学,网民还会产生什么过度的好奇、要求什么过分的知情权吗?我看不会。

作为研究者,我本人一直在关注虚拟社区的不良信息与社会控制问题,也观察了国内外不少相似的案例。我以为,从根源上说,要想彻底控制网络负面信息的危害,只有在政府和传统媒体的信息的公开性上有所进步。

想问理由吗?根本理由只有一个——从传播路径的丰富上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在网络时代,传播的风也许会足够的大,最后,那些沉重的控制之墙,不仅会被穿越,甚至会被推倒。我想,这类结果在社会学总体意义上,总有一天可能会是崩溃性的。

在这次广州的危机事件中,有个博士在报纸上说,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不发生疫情不可能的。——这话很有趣。同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对于5000多万 人口的中国网民来说,如果正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那么,不产生网络流言是不可能的;不发生混乱的流言和引发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谣言也是不可能的。一方 面,我们不能对这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传播危机坐视不管;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基于基本人性的传播学规律。

道理就是这样:在网络时代,如果缺乏绝对意义上的智者,那么,流言只能止于新闻的公开。

澳洲与瓦努阿图达成价值3.25亿美元的安全与经济协议 澳防长:取得真正突破

13 August 2025 at 17:15
13/08/2025 - 10:51

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西南部岛国瓦努阿图周三达成了一项价值5亿澳元(约合3.265亿美元)的协议,旨在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和安全联系。此举正值瓦努阿图最大的外部债权国、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加强其影响力之际。

瓦努阿图总理纳帕特(Jotham Napat)在周三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天,我们为达成《纳卡马尔协议》而进行的谈判已提升到对澳大利亚和瓦努阿图而言更加双赢的水平,我们对此深表感谢。今天,我们见证了我国副总理科纳坡(Johnny Koanapo Rasou)初步签署该协议,但两国领导人尚未正式签署。我希望澳大利亚总理能够亲临瓦努阿图维拉港,在那里正式签署协议,并为该计划的实施送上祝福”。

纳帕特补充道,“正如我之前所说,今天签署的协议将为两国带来诸多益处,无论是安全协议、经济转型,还是特别关注劳动力流动和财政支持。因此,我再次感谢澳大利亚政府,感谢你们今天顺利完成的谈判。我再次感谢你们的出席,特别是感谢你们来到塔纳岛”。

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马尔斯(Richard Marles)随后在发言中说:“今天,我们举行会晤,敲定一项将改变我们两国关系的协议谈判。本着纳卡马尔的精神,我们今天取得了真正的突破,使我们两国的谈判基本完成”。

马尔斯补充说,“我们得以在亚苏尔山顶开始这份协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让我们在此签署我们两国之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协议。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周内由纳帕特总理和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总理签署最终协议。我们期待这一进程的最终完成,以便签署并最终确定协议”。

马尔斯谈到:“但这是对我们共同历史的承认。它承认了我们共同的经济联系。它明确指出,参与瓦努阿图的人类发展是澳大利亚的核心事务。它承认,作为邻国,我们拥有共同的安全环境和对彼此的承诺,这在本协议中得到了体现。展望未来,澳大利亚承认,作为邻国和亲密朋友,我们(两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马尔斯续指,“但实际上,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我们(两国)是邻居,而且我们一直是非常亲密的友邦,但这项协议的真正意义在于,它首次承认了一个始终不变的真理:作为两个国家,我们如同家人,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促成这项协议走到今天这一步”。

同样代表澳方到访的黄英贤亦表示:“这项协议将改变我们(两国)的关系。正如理查德(马尔斯)所说,这是一项关于瓦努阿图在许多领域的人类发展的协议。但是,这项协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现在,这固然重要,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我们(两国)三年、五年和十年后的发展。我希望我们在回顾这一天时都会说,正是这一天改变了澳大利亚与瓦努阿图、瓦努阿图与澳大利亚的关系,我们(两国)的人民也因此受益”。

据悉,该协议涵盖了去年12月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发生地震后,为加强气候适应能力提供的资金。地震造成至少1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近年来,瓦努阿图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经过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中国已成为瓦努阿图最大的外部债权国,中方帮助瓦努阿图新建的总统府等政府办公楼在去年举行了项目移交仪式。该项目还包括建造一个新的财政部办公楼和翻修外交部办公楼。



Meat Is Back at Eleven Madison Park, After 4 Vegan Years

13 August 2025 at 17:02
The Manhattan restaurant drew global praise and skepticism with its climate-minded, all-plant menu. Now its chef wants to be more welcoming — and popular.

© Benjamin Nor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Zelensky and EU leaders to hold call with Trump ahead of Putin summit

13 August 2025 at 15:20
EPA A woman wearing a black top, jeans, trainers and a hard hat, and holding two plastic bags in both hands emerges out of a house after a Russian attack. Debris can be seen all around.EPA
Russia has kept attacking Ukrainian cities and making slow progress on the ground in eastern Ukraine

Ukrainian 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y is joining European leaders in talks aimed at increasing pressure on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o side with Ukraine during Friday's summit with his Russian counterpart in Alaska.

In an online call with Trump, the leaders are expected to reiterate that no decisions should be taken without Ukraine, including changing its borders by force.

Trump has said any peace deal would involve "some swapping of territories" and it is believed one of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s demands is that Kyiv surrenders the parts of the Donbas it still controls.

On Tuesday, Zelensky said such a concession could be used as a springboard for future attacks by Russia, which has been making gains recently.

Watch: Trump-Putin meeting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says press WH secretary

Russia launched a full-scale invasion of Ukraine in February 2022.

A Russian summer offensive has been progressing with troops making a sudden thrust near the eastern town of Dobropillia and advancing 10km (six mile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le downplaying Russia's advance, Zelensky said it was "clear to us" that Moscow's objective was to create a "certain information space" before Putin meets Trump that "Russia is moving forward, advancing, while Ukraine is losing".

No official details have emerged on what demands Putin could make when he meets Trump in Anchorage on Friday.

The Donbas - made up of the eastern regions of Luhansk and Donetsk - has been partly occupied by Russia since 2014.

Moscow now holds almost all of Luhansk and about 70% of Donetsk but speaking to reporters on Tuesday, Zelensky reaffirmed that Ukraine would reject any proposal to leave the Donbas.

Zelensky has previously insisted that Ukrainians would not "gift their land to the occupier", and pointed to the country's constitution, which requires a referendum before a change in its territory.

Last week, Trump said there would be "some swapping of territories to the betterment of both" Russia and Ukraine - sparking concern in Kyiv and across Europe that Moscow could be allowed to redraw Ukraine's borders by force.

Russia currently controls just under 20% of Ukrainian territory.

Map shows Russian control of Ukraine

The White House on Tuesday said the Alaska talks would be a "listening exercise" for Trump and added having him and Putin sit down in the same room would give the US president "the best indication on how to end this war".

It follows Trump describing the summit as a "feel-out meeting" on Monday, seeming to tone down expectations that Friday's meeting could bring Ukraine and Russia closer to peace.

When he announced the summit last week, Trump sounded positive that the meeting could result in concrete steps towards peace.

"I think my gut instinct really tells me that we have a shot at it," he said.

The Ukrainian leader has previously said any agreements without Kyiv's involvement would amount to "dead decisions".

The row over 'vote theft' that has shaken Indian politics

13 August 2025 at 13:53
AFP via Getty Images  A woman shows her inked finger after casting her ballot to vote at a polling station as voting starts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India's general election in India in June 2024.AFP via Getty Images
There were nearly a billion registered voters in the 2024 elections

A political row has erupted in India over allegations of "vote theft", with opposition parties accusing the country's election body of irregularities, which they say favoured the ruling 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 in the 2024 general elections.

On Tuesday, parliament was adjourned after opposition MPs demanded a debate on the integrity of India's electoral process.

A day earlier, dozens of opposition leaders, including Congress party leader Rahul Gandhi, were briefly detained by the police in the capital Delhi, as they tried to march to the Election Commission of India's (ECI) headquarters.

Gandhi first raised the issue at a 7 August press conference in Delhi, and has since managed to galvanise strong support from hundreds of opposition lawmakers.

The Election Commission and the BJP have aggressively rejected the allegations.

What are Rahul Gandhi's allegations against the Election Commission?

Gandhi has alleged widespread voter manipulation during the 2024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citing granular data obtained from the electoral body itself - though the ECI and the ruling party dispute his interpretation.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secured a historic third term in the elections, but his BJP-led alliance fell short of the sweeping majority predicted. Voter turnout averaged 66% in the world's largest election, with nearly a billion registered voters - one in eight people on Earth.

Gandhi cited electoral data for Mahadevapura, a part of the Bangalore Central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 and claimed that the voter list had more than 100,000 manipulated entries, including duplicate voters, invalid addresses, and bulk registrations of votes at single locations.

He presented examples of voters like Shakun Rani, who he claimed cast her ballots twice - a claim disputed by the election body.

Gandhi also alleged CCTV footage from polling booths was deleted and pointed out an instance of 80 people registered in a single address in Mahadevapura.

The Congress leader says his party lost at least 48 seats in the elections due to such irregularities and has accused India's election body of failing to enforce the "one man, one vote" principle. The Congress won 99 of the 543 seats in the elections, behind BJP's 240.

Gandhi has demanded that the ECI release digital voter rolls, so that they can be audited by his party and the public.

The BBC hasn't independently verified Gandhi's claims.

Getty Images Congress MP Rahul Gandhi addresses a press conference in New Delhi, India with election data on the screen behind him.Getty Images
Gandhi cited constituency data to allege large-scale poll manipulation

What have the ECI and BJP said?

Soon after Gandhi's press conference, ECI responded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 X, calling his allegations "absurd" and denying many of his claims.

The polling body has demanded that he either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under oath or apologise to the nation.

ECI's Karnataka state unit further said that the Congress didn't file formal objections when the electoral roll was being revised ahead of the 2024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The poll body earlier said it keeps CCTV footage only for 45 days after results - the window for filing election disputes.

BJP leaders have also strongly rebutted the allegations.

"This anarchy is extremely worrying and dangerous for democracy," BJP leader and federal education minister Dharmendra Pradhan said.

Federal agriculture minister Shivraj Singh Chouhan said Gandhi and the opposition alliance were "defaming democracy, tearing it to shreds, and tampering with the dignity of co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Getty Images Voters standing in a long queue for casting their votes at a polling booth during Lok Sabha election on May 20, 2024 in Saran, India. Getty Images
The new draft rolls for Bihar have 72.4 million names - 6.5 million fewer than before

What has been the political fallout?

Gandhi's allegations have led to an uproar as they come in the backdrop of a controversy over a month-long revision of electoral rolls in Bihar state, where key elections are scheduled for November.

The Special Intensive Revision (SIR), held between June and July, saw officials visit all 78.9 million voters in the state for verification - the first update since 2003.

The ECI says the drive targets duplicate and deceased voters, but critics say its haste has disenfranchised many, especially migrants and minorities.

Many voters in Bihar have told the BBC that the draft rolls have wrong photos and include dead people.

India's Supreme Court is currently hearing a batch of petitions challenging the SIR, with petitioners demanding publication of the deleted names - about 6.5 million - with reasons for their removal.

The election body says deletions include 2.2 million dead, 700,000 enrolled more than once and 3.6 million who have migrated from the state.

Corrections are open until 1 September, with over 165,000 applications received. A similar review will be conducted nationwide to verify nearly a billion voters.

The court has said that the allegations of disenfranchisement "largely appears to be a case of trust deficit, nothing else" and that it would "step in immediately" if mass exclusion of voters is proven.

On 12 August, Gandhi escalated his claims of vote theft, saying such manipulation was happening "at a national level and systematically".

Highlighting the case of a 124-year-old voter's name found in the draft electoral list of Bihar he said: "There are unlimited cases like that. 'Abhi picture baki hai' [the story is not over yet]."

广西浙江被列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一类地区

13 August 2025 at 16:19

中国基孔肯雅热疫情向广东省外蔓延。广西、浙江均被列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一类地区,上海、江苏、安徽被划二类地区。

综合中国央视新闻和新民晚报报道,中国疾控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中,广西省和浙江省被列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Ⅰ类地区,与广东属同一风险级别,属于高风险区域,存在输入性疫情和本土蚊媒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上海、江苏、安徽被划为二类地区,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

根据《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它的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涉贪金额够买2000套房 贵州大数据官员用政府伺服器挖比特币

13 August 2025 at 16:11

中国多家媒体爆料称,今年2月被通报落马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景亚萍,任内把政府伺服器挪用为私人矿场,挖出327枚比特币,价值约1亿5000万元人民币(2700万新元)。有网民换算称,涉贪金额足够买贵州县城2000套房子。

北京广播电视台旗下栏目“诚信北京”、《陕西都市快报》等多家中国媒体星期三(8月13日)发短视频,爆料景亚萍涉贪细节。

海南广播电视台旗下栏目“直播海南”也发短视频,称技术官员将专业能力变为敛财工具,暴露出“数字腐败”的新动向,政府的服务器沦为私人的矿场,侵占公共资源。反腐不仅要盯紧钱袋子,更要防“数字后门”。

景亚萍今年2月24日被通报落马,是继她前任局长马宁宇去年8月被查后,第二名落马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

落马近半年后,景亚萍8月5日被通报“双开”(开除中共党籍和公职)。她被指贪欲膨胀,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项目审批、项目承接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公开简历显示,今年61岁的景亚萍籍贯四川富顺,生于贵州遵义,拥有管理学博士学历,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过去近40年工作从未离开贵州,曾在贵州财经学院(后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任职任教近30年。

景亚萍2016年底担任新成立的贵州省大数据局副局长,成为马宁宇的副手,2019年底转任贵州科学院院长。她2021年底重返省大数据局,接替马宁宇任局长,去年10月年满60岁退休。

贵州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期间将大数据列为最大的发展战略之一。

贵州大数据管理局则是中国首个省政府直属的正厅级大数据行业管理部门。马宁宇掌舵期间,曾参与美国科技巨头苹果iCloud项目落户云上贵州的谈判;景亚萍接棒后,曾主持推进与华为云的合作。

卢秀燕再被问是否选国民党主席:心思唯一放在灾后复建

13 August 2025 at 16:02

台湾在野国民党下届党主席呼声最高的台中市长卢秀燕,星期三被媒体再度问及是否会选党主席时回应,这段期间她的心思唯一放在灾民和灾后复建上,其他问题都不会谈。

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任期至10月届满,他先前已释出交棒之意。外界多看好卢秀燕2026年底卸任台中市长,很可能竞逐2028年台湾总统大位。但卢秀燕始终未表明接任意愿。

国民党中常会已通过党主席选举办法,9月1日至5日领表,10月18日投票,11月1日全台党代表大会正式交接。

综合《联合报》、ETtoday新闻云等报道,台风“杨柳”来袭,卢秀燕星期三(8月13日)前往台中雾峰勘灾;针对媒体询问是否参选国民党主席,卢秀燕回应,“这段时间就是拜讬大家,把唯一的心思放在灾后复建,照顾灾民上面,(我)其它问题都不会回答”。

卢秀燕也重申,台湾今年夏天并不好过,因为有太多灾害接二连三地来,希望外界把心思放在灾民及灾后复建。

此前,卢秀燕星期一(11日)自澳大利亚访问回台时,也被媒体问及相关问题。她当时同样没有正面回应,仅强调未来这一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台风。

《联合报》星期一(11日)引述知情人士报道,不论罢免结果如何,卢秀燕考虑不参选国民党主席,她会“做好做满”台中市长直到明年底卸任。

知情人士说,卢秀燕的理由很单纯,就是维持初衷、信守承诺,她不会提前落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