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叶家均
2025-09-23T04:17:40.866Z

英國人權專家雷紹爾稱,他對去年台灣釋憲的結果「感到失望」,今年初的槍決更證明台灣政府在死刑問題上缺乏有原則的領導。
(德國之聲中文網)死刑存廢在台灣一直是高度敏感的爭議議題。支持者普遍主張,死刑體現了應報正義、能有效嚇阻犯罪,並反應民意;反對者則強調,國家不應剝奪生命權、提醒冤案誤判的可能性,並指出嚇阻效果缺乏實證。
2024年台灣憲法法庭針對死刑釋憲,最終宣告「部分合憲」,同時大幅限縮死刑的適用範圍,也為判死設定了多重門檻。當時有聲音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台灣會朝「實質廢死」的方向前進。
但在釋憲數個月之後,台灣政府無預警於今年1月槍決最年輕的死囚黃麟凱。這是台灣相隔5年再次執行死刑,也是總統賴清德任內首次槍決,當時遭到歐盟對外事務部的強烈譴責。
英國人權組織「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的共同執行董事雷紹爾(Saul Lehrfreund)與挪威科技大學精神衛生系及挪威聖奧拉夫斯大學醫院安全、監獄及法醫精神科研究與教育中心資深研究員艾波頓(Catherine Appleton)日前訪台參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學術論壇。他們在台北接受DW採訪,談論台灣廢死的近期發展。
廢死爭議背後的政治?
「如果5年都沒有任何(死刑)執行,幾乎是突然地槍決某人,對我而言這就是政治宣示:我們要讓大眾知道我們支持死刑。」挪威學者艾波頓向DW表示:「或許這次執行,跟想要展現強大國家的政治姿態有關。但強大是指什麼?(死刑)肯定不是民主價值。」
目前全球有超過140個國家在法律上已經廢死、或在實務上超過十年未執行死刑。台灣、美國、日本是少數仍有死刑的民主政體。
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法務部曾經提出「逐步廢除死刑」政策,但在反彈聲浪之下未能推動落實。根據統計,此後歷任總統的死刑執行情況,馬英九任內33件最多,陳水扁任內32件,蔡英文任內只有2件。
黃麟凱遭槍決後,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曾表示,法務部非常謹慎,「前陣子也因為整個法律完備,有執行了一人,證明台灣並不是一個廢死社會,法律上是在合憲的範圍中,只要完備法律,對於經過法院判決,政府會予以執行。」
艾波頓認為,對於像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而言,走向廢死是一條必然之路。從憲法原則看,國家不應奪取生命,「若是『以命償命』,那就不是在支持法治,而是在支持私刑式報復。」

艾波頓(Catherine Appleton)是研究「最高刑罰」的專家。今年9月,她初次訪台參與廢死議題的論壇活動。
英國人權專家雷紹爾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向DW表示,該次死刑執行嚴重傷害了台灣的國際聲譽,也指出了一個根本問題——死刑究竟是法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為什麼是那個人?為什麼是那個時間點?背後的理性思考是什麼?這看起來非常隨機與政治化。」
雷紹爾進一步表示,2024年台灣的死刑釋憲案,他曾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密切合作,向法庭提供詳細的法律論證與專家證據。「第一份專家意見清楚指出,台灣死刑的適用具有任意性、帶有隨機性,與法治原則不符。第二份證據則指出,死刑不具高於其他刑罰的嚇阻效果。這是由哥倫比亞大學世界級學者提交的報告,以台灣的犯罪與殺人統計、判死與執行數據分析,發現犯罪率與刑罰間毫無相關。因此就證據而言,死刑對犯罪的發生沒有產生影響。」
雷紹爾稱,他對去年釋憲的結果「感到失望」,今年初的槍決更證明台灣政府在死刑問題上缺乏有原則的領導。以「8成民眾支持死刑」作為擱置改革的理由,「不可接受」。他強調:「人權是用來保護少數、弱勢與不受歡迎者。若法律只是民意的投射,那就不是法治了。」
誰決定廢不廢死?
台灣多次民調顯示,約有8成民眾反對廢除死刑。每當社會出現重大刑案,或者影視作品觸碰有關議題,也可以普遍看見支持「死刑即正義」的社會言論。
雷紹爾認為,死刑並非單純「支持」或「反對」的黑白之爭,而是更複雜的「灰色」議題:「我們做過很多調查,如果今天我在台灣只問『你支持死刑嗎?』多數人會回答『支持』。但如果我追問『你有多強烈支持死刑?』我們知道(因為我們在台灣做過調查)大概只有30%的人會說『我強烈支持』。......再問第三題:『如果政府政策是廢除死刑,你是否可以接受?』你會發現,那70%~80%『不那麼強烈』支持的人,其實可以接受政府廢死。」
他指出,全球已經廢死或暫停執行死刑的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因為民意支持而廢死,或民眾要求才廢死」。政府必須負起開啟公共對話的責任,但台灣兩大政黨似乎都沒有將對話往前推動。
「我們在台灣做調查時問過:『如果可能槍決到無辜者,你還會支持死刑嗎?』支持度降到只有6%。所以一開始說台灣有8成民意支持死刑,表面、抽象地看,或許是真的;但在現實、具體條件下,並非如此。因此,政府說『不能廢死,因為民眾支持死刑』其實並不正確;這不是好的領導,也不是好的治理。」他說。
被害者家屬的「正義」?
台灣「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2024年曾提出資料主張,根據該協會所做的問卷調查,超過96%的被害人家屬反對廢死,呼籲重視被害者家屬的心聲。
該協會的代表律師陳淑貞當時表示,歐盟經過了53年才在2003年廢死,期間經歷社會溝通,並有詳細的配套措施。台灣雖然有廢死聲音,但推動至今,不只反對比例仍高,也沒有配套措施,廢死就像「天邊彩虹」。
雷紹爾認為,被害者家屬的「正義」是重要議題,但創傷療癒並非來自於死刑。他指,許多主張保留死刑的國家,往往會以「我們需要用死刑來安撫被害者家屬」為理由,但他對這樣的論點感到困惑。
「全球85%的國家沒有在執行死刑。台灣或日本的立法者是在暗示,這85%的國家都錯了嗎?難道說那85%的國家並不尊重被害者家屬的觀點?」他強調,死刑沒辦法療癒,反而令共同受害者——也就是受害者家屬——再次受創。
根據「死刑專案」9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雷紹爾指出,該研究以美國的共同受害者為訪談對象,發現案發當下他們非常憤怒、情緒激動、渴望報復,多數人支持死刑;但到了進行訪談時,沒有任何一位仍然支持死刑,「一個都沒有,因為死刑只會讓他們感受到更深的傷害。」
他解釋,在保留死刑的國家,似乎官方給的唯一答案就是執行死刑與報復,但這並不是解方。他以台灣為例說明:「目前36名死囚在死牢的平均時間是13年,有人超過20年。這整段期間,因為刑罰並未執行,共同受害者也得不到『解脫』(closure),結果死刑讓他們不斷被重創——他們因為案件一次次回到法院,腦中、思緒、心理一直被這件事佔據:『這就是傷害他們至親的人嗎?』沒有結束,死刑也不允許結束,不允許療癒或以某種方式繼續人生的可能。它只會讓傷口一直存在。」

台灣、美國、日本是少數仍有死刑的民主政體。圖為2017年廢死倡議者在美國最高法院前的抗議。
無期徒刑是替代方案嗎?
艾波頓是專門研究「最高刑罰」的學者,她向DW表示,當台灣談論廢除死刑時,也必須同時談論配套措施。儘管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LWOP)經常被納入討論,但她認為這不啻是「另一種死刑」。
「我做過全球無期徒刑的調查,看看有哪些替代性的最高刑罰。你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無期徒刑——包括不得假釋或可以假釋——就是替代選擇。但有些國家既沒有無期徒刑,也沒有死刑,而是固定期刑。例如葡萄牙,最高刑期是25年,之後就會釋放。他們的社會並沒有崩潰。」
艾波頓舉例2015年的高雄監獄狹持事件,並稱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可能使囚犯失去希望,陷入「無所畏懼」的狀態。
2015年,高雄發生台灣獄政史上首次的獄政幹部被挾持事件。6名囚犯狹持典獄長等獄方人員作為人質,最終越獄失敗6人舉槍自盡,人質平安脫險。
艾波頓強調,可假釋的無期徒刑制度,並不代表囚犯一定會被釋放,只是作為憲法保障人性尊嚴的國家,必須能在某個時間點重新審視囚犯是否可以釋放、是否可以重返社會,或者需要繼續關押。
她並以美國和德國為例說明,全球80%、不得假釋無期徒刑的受刑人都在美國,結果美國監獄彷彿高齡療養院,獄政問題嚴重、經濟負擔沉重,許多受刑人寧可被判死刑;在德國,被判處無期徒刑的謀殺犯,在服刑滿15年之後,可以向法庭申請假釋,但可假釋的無期徒刑並沒有削弱德國的民主或讓德國變成一個「弱國」。
「若政治人物只是迎合他們以為的『民意』,那麼『民意』是誰?民眾掌握多少資訊?又是否諮詢過專家呢?」她說。
國際要求台灣廢死的壓力
台灣被譽為亞洲自由民主的燈塔,儘管並非聯合國成員,但仍於2009年馬英九執政時期,於立法院通過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其中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即呼籲廢死。
雷紹爾表示,台灣是年輕而蓬勃的民主政體,在許多面向都非常進步——例如同性婚姻、言論自由等,但在死刑議題卻站在對立面。
「(台灣)與中國的對比在很多面向都很鮮明,唯獨死刑這點卻相同。站在外部的角度,台灣若希望與周邊國家有所區別,廢除死刑將是非常有力的宣示:即便是犯過錯的人,我們仍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這將會向世界清楚表明,台灣在國際秩序中的定位。」
艾波頓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她稱:「如果台灣正站在十字路口,就需要正視自身作為民主政體的定位,並堅定追求民主道路。想跟中國做出區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應該擁抱民主價值,不能保留死刑制度。」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最新的全球死刑年度報告,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執行死刑最多的國家。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