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2 September 2025News

The nation’s cartoonists on the week in politics

12 September 2025 at 17:00
Every week political cartoonis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apply their ink-stained skills to capture the foibles, memes, hypocrisies and other head-slapping events in the world of politics. The fruits of these labors are hundreds of cartoons that entertain and enrage readers of all political stripes. Here's an offering of the best of this week's crop, picked fresh off the Toonosphere. Edited by Matt Wuerker.

特朗普惹怒长期盟友,日韩对贸易协议不满加剧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特朗普惹怒长期盟友,日韩对贸易协议不满加剧

DAISUKE WAKABAYASHI, RIVER AKIRA DAVIS
韩国外长赵显周一在国会表示,美国的投资要求“可能会给我们的人民带来巨大负担”。
韩国外长赵显周一在国会表示,美国的投资要求“可能会给我们的人民带来巨大负担”。 Lee Jin-Man/Associated Press
在上周的短短24小时内,特朗普总统就激怒了韩国和日本这两个长期盟友。不到两个月前,两国还表示将合计向美国投资近1万亿美元,以换取降低关税。
上周四,美国移民官员突袭了位于乔治亚州的一处现代-LG大型工厂的建设工地,这是韩国两家最知名企业的旗舰项目。据联邦官员称,数百名韩国公民因非法居留或非法工作而被逮捕拘留。
同一天,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批准了7月与日本达成的贸易协议,日方承诺将在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方则落实东京迫切寻求的汽车关税减免。但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还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明确规定,这550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由特朗普而非日本官员来决定。如果日本违背他的意愿,他有权提高关税。
 这些事件再次表明了特朗普如何利用贸易谈判来推动其议程,尽管这给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带来了外交、政治和经济上的后果。
上周在乔治亚州埃拉贝尔的现代-LG工厂,员工被带离现场。
上周在乔治亚州埃拉贝尔的现代-LG工厂,员工被带离现场。 Corey Bullard/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via Associated Press
在日本和韩国,政商领导人越来越公开地表达不满,认为自己的国家被迫就范,并质疑继续顺从特朗普的要求是否明智。
在首尔方面努力将300多名韩国工作人员接回之际,韩国的保守派媒体、向来支持美韩结盟的《朝鲜日报》发文指出,政府必须“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周一的社论中,该报敦促官员向美方传达韩国国内正在质疑是否应继续在美国投资。
广告
“人们不禁要从根本上质疑,美国所说的‘同盟’究竟意味着什么,”《朝鲜日报》写道。
白宫发言人安娜·凯利在声明中表示,特朗普“借助”了与两国领导人的关系,“通过谈判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协议,为美国产业拓展了市场,为我们的经济带来了重大投资。”
公众的愤怒韩国敲定7月下旬贸易协议细节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协议,美国同意将对韩国商品的关税从25%降低至15%,作为交换,韩国企业承诺将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专门用于增强美国造船业。
韩国总统李在明周三表示,企业对这次突袭行动“深感困惑”,因为“他们并非长期或永久性的工作人员,而是协助安装设施设备的技术人员”。
若美国不能保障此类人员在美工作安全,韩企将会“犹豫是否要进行直接投资”。
韩国外长赵显周一在国会表示,鉴于发生在佐治亚州电池厂的突袭事件,韩国在贸易谈判中提出了美国为韩国工人提供更多签证配额的要求。
周三,一架大韩航空包机从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美国接回被拘留的韩国工人。
周三,一架大韩航空包机从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美国接回被拘留的韩国工人。 Yonhap,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特朗普周一的社交媒体发文称,他将“尽快通过合法途径”为在美投资的外企派遣人员赴美生产提供便利,但他补充说,这些企业必须雇佣并培训美国工人。
特朗普在这项协议中的主要让步是降低了对韩国经济非常重要的汽车行业的关税。但由于降税措施尚未生效,这一承诺正成为悬在谈判之上的变数。本周两国将继续磋商韩国投资的落实方案,但首尔方面已明确表示,它无法接受日本上周所作出的那种让步。
广告
“没有哪个韩国人会签署那样的草案,”李在明办公室的政策室长金容范周二在一次公开论坛上表示。
他补充说,若无法就其余对美投资安排达成协议,韩国政府将不会推进造船业投资计划——该项目被韩国官员称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方案。特朗普一再誓言要重振美国的海运产业,这将需要韩国的帮助,后者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国。
日本的前车之鉴正笼罩着韩美谈判——有评论认为,日本签署的协议等于向特朗普让渡了金融主权。日本媒体公布的谅解备忘录细节表明,日方当时只能屈服于美方的要求,否则就得承担损害经济的风险。
位于埃拉贝尔的现代超级工业园,摄于周二。
位于埃拉贝尔的现代超级工业园,摄于周二。 Elijah Nouvelage/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该备忘录值得关注的条款包括:特朗普将亲自遴选日本对美投资项目。文件显示,一旦美方作出选择,日本需在45天内完成项目审核并提供资金。若日方拒绝推进项目,特朗普有权自行设定更高关税税率。
根据文件,日本最初将获得投资所产生现金流的一半,直到达到约定的门槛为止。此后,日方收益比例降至10%,剩余资金将归美国所有。
前日本经济产业省高官细川正彦表示,日方为了“止损”而不得不同意这些条款,以便降低汽车关税。但他认为,这个过程不太可能像一些特朗普政府官员所宣称的那样展开。
“若认为美国开口要钱日本就会拱手奉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并没有成为美国的提款机,”细川正彦说。
今年2月,特朗普总统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椭圆形办公室会晤。
今年2月,特朗普总统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椭圆形办公室会晤。 Cheriss Ma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各地尚未公布社保缴费基数,会普遍调低吗?|说政经事

12 September 2025 at 11:00
与社保缴费基数相关联的,是各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调低社保缴费基数,则要在个人、企业、国家社保资金之间,重新取得平衡。

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责任编辑:张玥

目前仅有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福建、湖南给出了2025年的社平工资或暂定缴费基数。图为哈尔滨。视觉中国/图

目前仅有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福建、湖南给出了2025年的社平工资或暂定缴费基数。图为哈尔滨。视觉中国/图

社保,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按照惯例,每年7月前后,各省会陆续公布当年的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以此来框定新一年的社保缴费区间。

但今年不同。截至9月11日,还没有一个省的人社部门对2025年的社保缴费基数发布明确通知。

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是由各地人社部门根据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简称社平工资)来计算的。社平工资的计算方法,是城镇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加权平均值。

社保缴费基数上限,是上一年度社平工资的300%,下限是上一年度社平工资的60%。一个企业员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处于此区间的,按照实际薪资作为缴费基数。超过300%的部分,不计入;低于60%的,缴费基数按照下限核定。

仅五地公布依据,河北或下调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仅有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福建、湖南五地,给出了2025年的社平工资,或年初的暂定缴费基数。

福建目前是继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台湾20%关税有望调降?美商务部长:与台湾将有重大协议 行政院正面回应证实

12 September 2025 at 16:45
12/09/2025 - 10:25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即将与台湾达成一项重大协议。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12日回应,目前就等待美方安排总结性的会商。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11日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台湾今年对美贸易顺差创新高,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因人工智慧晶片需求大增,台湾企业面临额外关税压力,正努力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不过,美国即将与台湾达成一项重大协议。

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副总谈判代表颜慧欣则在12日回应,台美双方关税谈判都持续推进,也努力争取将对等关税及「232关税」也就是半导体进口关税的合并处理。双方都认为谈判有一定进展,目前就等待美方安排总结性的会商。

她表示,行政院除已先采取「移缓济急」的方式,启动对产业、劳工、农民的各项协助措施外,也在11日提出韧性特别预算案,希望能够在立法院的新会期顺利透过,让政府支援产业 。

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发布行政命令,将台湾「对等关税」税率暂时调整为20%,另外还需叠加出口货品原有的最惠国税率及任何反倾销或反补贴税。当时行政院就强调此为暂时性税率,并正积极与美国谈判调降税率并争取不叠加原税率。

不过,日前外媒就揭露台美关税谈判内幕,外交部政务次长吴志中坦言,台湾以「非官方身分」进行谈判,无法进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办公室会面,这都让台湾处于劣势。

吴次长表示,台湾的情况非常不同,因此我们以非官方方式处理特朗普事件。由于台湾和美国的双边谈判,可能会引发北京政府的强烈反应。他强调,如果台湾团队能在特朗普的办公室见到他,这会是场胜利,但这种事似乎不太会发生。

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连贤明也指出,无法与特朗普直接接触,让关税谈判变得更加困难。他表示,无法与特朗普本人直接接触是达成协议的关键问题。他强调,因为特朗普喜欢达成协议,面对面谈判会让他觉得自己确实赢了。

美国将敦促七国集团对中印加征关税 知情人士:美提议在50%到100%之间

12 September 2025 at 16:45
12/09/2025 - 10:15

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四位知情人士报导称,美国将向七国集团(G7)成员国施压,要求它们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印度和中国大幅提高关税,以迫使俄当局与乌克兰进行和平谈判。

周五,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将在视频会议上讨论美国提出的新一轮措施提案。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加紧努力促成俄乌达成和平协议。特朗普本周敦促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征收至多100%的关税,但现在正将这一举措扩大到七国集团盟友。

美国财政部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正为普京的战争机器提供资金,并延长对乌克兰人民的无谓杀戮”。

他们补充道,“本周早些时候,我们向欧盟盟友明确表示,如果他们真的想结束自家后院的战争,就需要加入我们,并征收重大关税,这些关税将在战争结束之日撤销”,并指“特朗普总统的‘和平与繁荣政府’已准备就绪,我们的七国集团伙伴需要与我们加强行动”。

该发言人拒绝透露计划征收的关税具体税率数额,但知情人士表示,美方提出的关税水平在50%到100%之间。美国上月将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提高至50%,以应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今年4月,特朗普大幅提高了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但在市场强烈反应后,5月又降低了关税税率。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周四在接受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提到,“中国平均支付52%的关税,但中国政府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因此,虽然从中国角度看这是个高平均税率,但实际成本主要由中国政府承担”。

欧盟官员深知,对两大关键贸易伙伴征收如此高额关税将面临经济冲击及中方可能采取的报复措施。欧盟正寻求与崛起中的印度建立更紧密关系,希望在数周内与新德里敲定一项自由贸易协定。

但欧盟希望说服美国,可以通过其他措施施加类似的压力,例如对俄罗斯能源生产商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并将欧盟成员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后期限提前至2027年。

三位欧洲官员表示,这需要特朗普向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施压,这两个国家由亲俄领导人领导,他们继续通过管道购买俄罗斯石油,并且过去曾否决欧盟实施更严厉的对俄制裁。

欧盟已开始讨论是否因中国购买廉价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而对其实施二级制裁。欧盟能源和住房事务专员约根森周四会见了美国能源部长赖特(Chris Wright),讨论如何用美国供应取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约根森指出:“我们需要尽快确保摆脱我们仍然存在的······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欧盟仍从俄罗斯购买其约五分之一的天然气,低于俄罗斯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前的45%。加拿大是今年七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并于6月份在阿尔伯塔省主办了该集团峰会。

加拿大表示,此次会议是“在与美国进行讨论后”召开的。加方称,将“讨论进一步措施,以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并限制其战争机器”。加拿大财政部长发言人弗拉戈斯(John Fragos)强调:“七国集团坚决反对俄罗斯的非法和无端战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政府官员透露称,会谈将包括“对继续资助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国家征收关税”的提议。

渥太华方面也面临此举的两难境地。今年6月,加拿大总理卡尼(Mark Carney)启动了与印度重修关系的努力,以应对两年来的紧张关系。随着加拿大经济多元化,试图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渥太华也向北京发出了类似的信号。

台湾公务员赴港须先通报 违者明年7月起将受罚

12 September 2025 at 16:45
12/09/2025 - 10:18

随着两岸关系越见紧张,台湾对香港的戒心日重,并进一步提高对公务员赴港的风险评估,要求各级公务员即使假日到港澳旅游,也要在出发前向所属机关通报;新措施即日起生效,但在未来大半年的宣导期内,违者不会受罚,但在明年7月1日起,违规者均会受罚。

台湾的大陆委员会副主委梁文杰昨(11日)午公布,「行政院及所属各机关人员赴香港或澳门注意事项」的修正案已于前天正式实施,要求各级公务员从即日起,不论平日丶假日丶因公或私的理由前赴港澳,都要在出发前通报所属机关。

此外,如在行程期间计划与港府人员丶民意代表等「特定身份人员」见面,公务员需要主动向所属机关和陆委会通报包括会面对象姓名丶对方所属单位和职衔丶见面时间丶地点和会晤内容等细节。梁强调,新做法是要维护公务机密和公务人员的安全。

台湾总统赖清德 3月提出国安及统战威胁17项因应策略,当中包括落实各级公职人员到中国交流披露制度,陆委会其后相应加强公务人员披露赴港澳行程的要求。根据最新的修订,建议涉国家安全或机敏之机关人员,除公务或特殊情形外,避免前往港澳;同时要求公务人员要在出发前一周通报赴港澳的行程安排外,带往港澳的手机丶手提电脑等物品,均不能存放任何与公务或机敏档案相关的资料,亦建议不要在社交媒体存放与公务相关的相片和影片。公务人员如因非公务事由赴港澳,也应尽量搭乘台湾的航空器或船舶。

有不便公开姓名的公务员向本台透露,原本计划在年底与家人去香港旅游和欢渡圣诞节,但因为新的规订,会放弃到香港的计划。他表示,早于行政院落实新赴港通报政策前,所属单位的上级已有口头通知,赴港澳需提前通报。他又引述上级表示,在《港区国安法》生效后,台湾公务员赴港要面对的风险日益增加,劝喻他们即使是在假日旅游,也避免选择港澳为目的地。

有从事香港研究的台湾学者亦表示,在赖清德公布17项因应策略后,校方已呼吁曾从事香港政治和社运题材研究的学者,收到赴港出席讲座或交流等邀请前,都要做相应的风险评估,尽量避免接受不必要的邀请,又建议进行有关香港议题研究时,尽量选择非田野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减少因赴港要面对和承受人身安全风险。

中国新航母“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测试

12 September 2025 at 16:45
12/09/2025 - 10:28

中国海军周五(9月12日)宣布,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近日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开展科研测试与训练任务。专家表示,“福建舰”接近正式入列不远。

中国海军发言人冷国伟在微信发布的声明说,“福建号”“近日穿越台湾海峡,前往南海海域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他强调这是航母建造过程的“正常环节”,不针对特定目标。

法新社援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海军武器专家科林·柯指出,中国航母通过台湾海峡并不罕见,但“福建舰”的出现“似乎更具象征意义,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军事、乃至海上强国的崛起。”

台湾方面表示已全程监控“福建舰”的动向,“以充分评估局势”,并“作出相应反应”。日本防卫省前日表示,曾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200公里处监测到“福建舰”及两艘驱逐舰编队南下。与此同时,中国海警也通报在该争议海域展开巡逻。

“福建舰”是国第三艘航母,也是首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母,舰名取自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与前两艘“辽宁舰”和“山东舰”相比,体量更大,技术更为先进,服役后将极大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威慑和投射能力。

“福建舰”在2024年进行首次海试,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分析,其舰配备更先进弹射系统,可使舰载机携带更大武器和燃料。

目前中国仍严格保密“福建舰”的正式服役时间,专家推测,北京或选择在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日。法新社报道援引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认为,主要测试已基本完成,“福建舰”距离正式入列临近。

不过,德国海军装备专家亚历克斯·卢克则提醒,现在仍难以断言此次“福建舰”的南海航行是最后测试还是服役前准备,他说,“两种可能性都存在,还需观察其后续”。



贝森特下周将在马德里会见何立峰 拟议经贸、TikTok及打击洗钱努力

12 September 2025 at 16:45
12/09/2025 - 10:31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下周将在马德里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讨论贸易、经济和国家安全问题。这再次表明双方谈判正在升温。根据美国财政部周四发布的日程安排,这次会谈还将涵盖中企旗下的TikTok的在美现状以及打击洗钱的努力。会谈是贝森特9月12日至18日访问西班牙和英国的一部分。

美国财政部表示,贝森特亦将在访问期间会见马德里和伦敦的政府官员,随后将陪同特朗普总统于9月17日至19日对英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

贝森特与何立峰在西班牙的会谈将是两位高级经济官员今年第四次重要的面对面会晤,他们寻求维持贸易休战,以降低双方的报复性关税,并恢复中方稀土磁铁对美国的供应。

在日内瓦和伦敦会晤后,双方于7月底在斯德哥尔摩基本同意将关税暂停期再延长90天。特朗普于8月12日批准延长至11月10日。美中一直在努力达成一项更全面的贸易协议,以降低特朗普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的仍高达约55%的关税,其中包括就芬太尼问题征收的关税。

本周,美中外长、防长分别进行了通话沟通,即所谓 “坦诚且建设性”的对话。鉴于习近平和特朗普预计将于下月底出席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庆州峰会,上述会谈或将为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两人首次面对面会晤铺路。

美中在农业问题上争执不下,北京谴责华盛顿“猖獗”的保护主义威胁着美国农民,而美方官员则批评中方未能履行2020年与特朗普首届政府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所承诺的对大幅增加美国农产品的采购。他们指出,中国反而将采购转向了巴西和阿根廷。

贸易商和分析师表示,由于南美出口商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美国大豆种植户在大豆主要销售季中期基本上错过了对华销售机会。目前尚不清楚马德里的会谈能否在农业或关税削减方面取得进展。

美国财政部提到,字节跳动旗下短视频应用TikTok也将列入会谈议程。贝森特曾透露称,TikTok问题并未在7月份的会议上讨论。特朗普上月开通了TikTok账户,并已将TikTok“不卖就禁”的法律先后延期到4月和6月,随后进一步展延至9月17日。 

美国财政部亦指,洗钱活动威胁着美中两国的经济,打击洗钱的合作也将列入马德里会谈的议程。

美国一直在寻求向中方施压,要求其更好地打击非法融资,部分原因是为了减缓军事和军民两用技术流向俄罗斯,用于其在乌克兰的战争。

美国财政部有权对为俄罗斯提供此类交易便利的中方银行进行制裁。尽管美方尚未采取这一举措,但此举将阻止这些机构获得美元资金。

Labour MPs despondent, says minister, as Mandelson follows Rayner out the door

12 September 2025 at 15:37
Reuters Peter MandelsonReuters

Scottish Secretary Douglas Alexander has said Labour MPs will be feeling "despondent" following a chaotic week which has seen the sacking of Lord Mandelson and the resignation of Angela Rayner.

Sir Keir Starmer is facing questions over why he appointed Mandelson as the UK's ambassador to the US despite his known links to the convicted paedophile Jeffery Epstein.

The government said Mandelson was dismissed after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tent of the two men's friendship came out this week.

The prime minister is now in the position of searching for a new ambassador to Washington, just days before the US President arrives for a state visit.

Speaking to BBC Breakfast, Scottish Secretary Douglas Alexander said: "Many of us were devastated by [deputy PM] Angela Rayner's departure from the government last week.

"She's an extraordinary woman who's overcome the most extraordinary challenges and we are grieving and feel quite acutely that sense of loss.

"Now to have the dismissal of Peter Mandelson just the next week, I totally get it, of course Labour MPs will be despondent that in two weeks in a row we have seen significant resignations from public service.

"These are not the headlines any of us in government or in Parliament would have chosen or wanted.

"But the fact is when the evidence emerged, action had to be taken 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herefore, to moving on."

Some Labour MPs have expressed anger at how the situation with Mandelson has been handled.

Paula Barker - who dropped out of the deputy Labour leader race on Thursday - said: "The delay in sacking him has only served to further erode the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our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round."

Charlotte Nichols said Mandelson's sacking was "not immediate enough unfortunately, as he should never have been appointed in the first place".

Sadik Al-Hassan said there were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the vetting process of the ambassador".

Prince Harry vows to help war injured during surprise visit to Ukraine

12 September 2025 at 15:24
EPA An image of Prince Harry, who has short red hair and facial hair, wearing a blue suit jacket, white shirt and dark red tie against a dark brown background. He has a neutral expression.EPA

Prince Harry has visited Kyiv after an invitation by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the Guardian has reported.

The Duke of Sussex said he wanted 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help the recovery of military staff injured in the war with Russia.

He is set to detail new initiatives to help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ose wounded during the trip alongside a team from his Invictus Games Foundation, the paper reports.

It comes after he met his father King Charles in London on Wednesday - their first face to face meeting since February 2024.

The prince said he was initially invited by the founder of the Superhumans Trauma Centre in Lviv, which he visited in April to meet war victims being rehabilitated.

Ahead of the visit, he told the Guardian: "We cannot stop the war but what we can do is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help the recovery process."

"We can continue to humanise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is war and what they are going through."

Prince Harry launched the Invictus Games in 2014 for wounded veterans to compete in sports events. During its opening ceremony in 2022, when Ukraine's team was given special permission to compete by 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y, the prince said the world was "united" with Ukraine.

Other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have expressed support for Ukraine since Russia launched its full-scale invasion in February 2022.

The King welcomed Zelensky to his Sandringham estate in Norfolk in March, having previously said Ukraine had faced "indescribable aggression" from Russia.

The Prince of Wales, Harry's brother, met Ukrainian refugees during a two-day visit to Estonia in March - where he said their resilience was "amazing".

'We tracked down our mystery wedding crasher four years later'

12 September 2025 at 13:18
Belvedere Images A happy bride and groom walking back up the aisle after their wedding, with beaming smiles on their faces. Many of the guests are applauding them. Andrew Hillhouse can be seen in the background as one of the attendees, with a red ring overlain on the image to draw the eye to him.Belvedere Images
Michelle and John Wylie were bemused for years as to the identity of a stranger at their wedding

Michelle and John Wylie had a blissful November wedding four years ago at a boutique hotel on the South Ayrshire coast, surrounded by friends, loved ones – and one complete stranger.

The couple noticed the mystery wedding crasher only when they received photos of their big day – a tall man in a dark suit, with a noticeable look of puzzlement on his face.

They quizzed relatives, friends and staff at the venue, even asking the wedding photographer about the guest. No-one could provide any answers.

But now, after an internet sleuth joined the search, the mystery man has finally been identified.

Andrew Hillhouse, who was supposed to be a guest at another wedding two miles away, told BBC Scotland News he only realised he was at the wrong venue when the bride walked down the aisle.

Michelle and John were married on 20 November 2021 at the Carlton Hotel in Prestwick, surrounded by family and friends - or so they thought.

"It wasn't until I got the first few photos back from the photographer and me and my husband were looking at them that we went 'who's that?'," recalls Michelle, who lives in Kilmarnock.

"We started asking our parents first of all, then going through my aunties and the rest of the family, then my friends. Absolutely no-one knew who he was.

"Then we got on to the Carlton Hotel if they had an idea, but nope. We wondered if this was someone who had been helping bring the register down, but not a single person knew who he was."

Belvedere Images A young boy in a kilt and a girl holding flowers walk down the aisle at a wedding, watched by guestsBelvedere Images
Andrew (tall man on the left), shortly before he realised he was at the wrong wedding

A Facebook post by the bride did not provide any answers either, and as time passed trying to solve the mystery fell by the wayside.

However Michelle told the BBC it kept niggling away at the back of her mind.

"It would come into my head and I'd be like 'someone must know who this guy is'. I said a few times to my husband 'are you sure you don't know this guy, is he maybe from your work?'

"We wondered if he was a mad stalker."

Other theories included a new partner of the daughter of family friends or someone helping wedding photographer Steven Withers.

Then an appeal to content creator Dazza, asking him to share their pictures and attempt to track the wedding crasher down, finally revealed the man's identity.

Michelle and Andrew sitting next to each other and smiling at the camera. She has blonde hair and is wearing a patterned top in different tones of brown and a silver necklace. He has short, dark hair and is wearing a brown shirt with a geometric diamond-shaped pattern.
Michelle and Andrew are now Facebook friends and recently met in person

On that same Saturday in November 2021 Andrew Hillhouse was running late for a wedding. With five minutes to spare, he pulled up at the venue he'd been told to go to, hurried in, and took his seat.

His partner David was to be among the bridal party, and Andrew was relieved to be there on time.

It was when the bridal party began walking down the aisle that a sinking feeling crept in.

"I assumed David was in another room with the bride so the music starts up, everyone turns around to look at the bride and the second I see her I'm like 'oh no, that's not Michaela, what's going on here?'," he says.

"But I was committed at that point, because you can't walk out of a wedding in progress so I thought I better double down. I'm 6ft 2in and I'm taller than everyone else, so I was trying to hunch down a bit and get out the way.

"I was just sitting there thinking 'please, let this be over with'."

Andrew's partner had given him completely the wrong venue - the wedding he was supposed to be attending was taking place at the Great Western Hotel in Ayr.

He only knew his partner and the bride to be, which is why he didn't raise any eyebrows at not recognising anyone else in attendance.

"There was a piper playing outside, and all these well dressed people, so I thought I was in the right place."

Once the ceremony ended, Andrew, who is from Troon, headed for the exit to phone David, only to find he couldn't escape just yet.

"I make a beeline for the doors, and hear 'can we get everyone together for a picture' and I was just going 'noooo' inside.

"So you can see my big head in the back row, trying to get out the way."

Belvedere Images A wedding ceremony, with the bride and groom facing each other and guests watching onBelvedere Images
The couple's wedding was attended by friends, family and one panicking stranger

Andrew was finally able to get out, though he admittedly took a drink of cola on the way. He phoned his partner to ask where they were, and it was only then he realised how far away he'd been sent.

"He told me they were taking photos at the fountain, and I'm looking around going 'where is this fountain?' Eventually I asked where they were and he tells me they're at the hotel in Ayr."

He was then able to go the actual wedding he was planning to attend, where his mishap provided a fun tale for the other guests.

Andrew Hillhouse A man sitting by a washing machine with a drill in his hand, carrying out repairs. He is wearing a Sex Pistols shirt.Andrew Hillhouse
Andrew Hillhouse inadvertently crashed the Wylies wedding

Finally a friend sent him the social media appeal, and he was able to explain online why he was there four years ago.

Andrew's explanation for his unintentional gate-crashing on Dazza's social media post garnered more than 600 comments and over 29,000 likes.

It has also put him in touch with the bride Michelle - the pair are now Facebook friends and have since met in person to share a laugh about their unlikely connection.

"I could not stop laughing," says Michelle.

"We can't believe we've found out who he is after almost four years."

"Michelle said I'd been haunting her for years," Andrew adds.

"It was much easier to crash a wedding than I'd have thought – I was in and out like an assassin, even if I only got a bottle of cola for it all!"

UK economy saw zero growth in July

12 September 2025 at 15:41
Getty Images A young woman with long straight dark hair in a ponytail wearing a navy and white striped apron and cleaning a table with a cloth in one hand and a spray in the otherGetty Images

The UK economy failed to grow in July,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official figures.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said the economy saw zero growth in the month, following a 0.4% expansion in June.

The government is under mounting pressure to deliver on its key priority of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as the next Budget is coming up.

Chancellor Rachel Reeves will outline the government's tax and spending plans on 26 November with increasing speculation she will have to raise taxes.

What the NHS can learn from the European country that helped more people survive cancer

12 September 2025 at 07:59
BBC Chemotherapy chairBBC

"It was really bad – we had patients dying on the waiting lists – politicians were getting desperate."

Jesper Fisker, chief executive of the Danish Cancer Society, is looking back 25 years - to the moment Denmark decided to transform its approach to treating cancer.

At that point, he says, the country did not have a strong record.

"It was a disaster," he recalls. "We saw Danish patients out of their own pocket paying for tickets to China to get all sorts of treatments – endangering their health."

Some went to private hospitals in Germany that offered new treatments unavailable in Denmark.

Back then, Denmark's record on cancer was low compared to that of other rich countries. But so was the UK's.

From 1995 to 1999, Denmark's five-year survival rate for rectal cancer was essentially tied with the UK's, on around 48%,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Benchmarking Partnership, a research body. It put both nations well below countries like Australia, which had a 59% rate.

Now, thanks to a bold plan, Denmark's performance on cancer has jumped ahead. By 2014, its five-year survival rate for rectal cancer had risen to 69%, close to Australia's. (The UK's rose too, but only to 62%.)

Analysts think the trend has probably continued (though these are the most up-to-date figures available). And it's a similar story for other cancers, including colon, stomach, and lung.

This Danish success story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UK policymakers. Health Secretary Wes Streeting says that aspects of the Danish model are feeding into government plans.

Some could well be included in a new long-term cancer plan for England, due to be published in the autumn.

So, what's their secret, and can the NHS learn from Denmark?

Big investments and thoughtful touches

Walking today into Herlev Hospital on the outskirts of Copenhagen makes for a rather different experience to arriving at an average NHS hospital.

The foyer is hung with bright, vivid paintings by the Danish artist Poul Gernes. There are 65 in all.

The philosophy is that endless white walls can unnerve patients, while colour can be a pleasant distraction from their problems.

Getty Images Herlev Hospital, DenmarkGetty Images
Herlev Hospital near Copenhagen, opened in the 1970s

It is a sign of the attention Denmark has paid to even the atmosphere of hospitals - small, thoughtful touches, alongside investment in more traditional equipment.

Dr Michael Andersen, a consultant radiologist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hospital, shows off a high-tech scanner, only the fourth of its kind used by any hospital around the world.

Buying hospital equipment like this - particularly scanners - has been central to Denmark's cancer strategy.

"In 2008 the government made the decision to make a heavy investment into scanner systems," Dr Andersen explains. "They purchased between 30 and 60 - they'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ay we work."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cancer are CT scanners, which look deep inside a person's body. Denmark now has about 30 of them per million people - the average of other rich countries stands at 25.9.

The UK, meanwhile, lags way behind with just 8.8 scanners per million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2021 figures.

Getty Images King Frederik X of Denmark and Queen Mary of Denmark look at a brightly colour art work Getty Images
Vivid artwork by the Danish artist Poul Gernes appears in the hospital. (King Frederik and Queen Mary of Denmark look at his work at the Espoo Museum of Modern Art)

The investment in cancer equipment, according to experts, led to a huge expansion in diagnostic capacity in Denmark. Unless funding to meet increasing patient demand is made, they argue, England could continue to lag behind on the quality of care.

This all com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Denmark's health spending hasn't seen a huge boost.

Calculated by spending per head of the population, Denmark is ahead; but as a share of national income, its health spending is similar to, and in fact slightly below that of the UK's.

A bold set of plans

This is just one part of a bold plan drawn up by Danish health leaders. Along with introducing new equipment, and rethinking the atmosphere of hospitals, they also made it possible for patients to be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at home.

New national standards govern how quickly Danes must be treated: following a referral, a cancer diagnosis has to be given within two weeks. Then, if treatment is required, it has to start within the two weeks of diagnosis.

If these targets are not met patients have the right to transfer to another hospital - or, failing that, another country - whilst still being funded by the Danish health system.

This is quite a contrast to the UK nations. Here, the target is for patients to start treatment within around nine weeks (officially, 62 days) of an urgent cancer referral.

Getty Creative CT-scan-machine (MRI scanner at hospital)Getty Creative
The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including CT scanners, led to a huge expansion in diagnostic capacity in Denmark, say experts

Michelle Mitchell, chief executive of Cancer Research UK,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accountability in the English health system specifically, with too many NHS organisations. Addressing this, she says,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ncer care.

"That means clarity over who in the government and NHS is responsible for delivering each part of the plan.

"Ultimatel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plan should rest with th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ecretary."

She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and and Denmark's state-run health systems - for example, the roughly similar amount they spend on health as a share of national income, meaning Denmark's example could be followed in England.

But this would require a long-term plan, political leadership, higher investment, more cancer screening, and stronger targets. Which is no easy feat.

Going beyond just 'treating' cancer

Elisabeth Ketelsen, who is 82, is an active person, still swimming in international events - she has broken world records for her age group. But in 2022, she discovered a lump in her breast.

"I saw the doctor on Monday – on the following Thursday I had mammography and a biopsy and from then on it went so quickly my head was spinning, almost."

Elisabeth Ketelsen Two images: Elisabeth Ketelsen with a medal and Elisabeth Ketelsen while swimmingElisabeth Ketelsen
After her cancer returned, Elisabeth Ketelsen was put on chemotherapy pills and hormone treatment

Just three weeks after the diagnosis Elisabeth, who is from Denmark, had surgery. Radiotherapy started two weeks later.

Last year, the cancer reappeared in her spine and she was immediately prescribed chemotherapy pills and hormone treatment. The cancer stabilised and she has come off chemotherapy.

She has since returned to the swimming pool, competing at an event in Singapore.

"The system works," she tells me.

Not all Danish patients are as complimentary, of course, but Danish health officials say their targets for rapid cancer diagnosis are being met for about 80% of their patients.

Getty Images Queen Mary pictured in a bright blue suit with other people ina  room with a tree and soft furnishingsGetty Images
Queen Mary of Denmark visits the Counselling Centre at Herlev Hospital earlier this year

This all comes down to the idea that Danish authorities are not just trying to treat cancer; they're also keen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Counselling houses, where therapy and companionship are offered to patients, have opened up across the country. These are funded largely by the voluntary sector with a small amount of state funding. (These follow a similar model as the Maggie's cancer support charity in the UK.)

Mette Engel, who runs a counselling centre in Copenhagen, tells me mental health is very important in Denmark's cancer plan.

"We see ourselves as a national part of this support system."

Benefits of chemotherapy at home

Denmark's move to start treating more cancer patients away from hospitals is also part of this wider shift of Danish healthcare from hospitals into communities.

Michael Ziegler, mayor of Høje-Taastrup Municipality near Copenhagen, was diagnosed with leukaemia in 2022. After a stem cell transplant, he was back at work within seven months.

Ziegler had chemotherapy in his own home, using what's known as a chemo pump.

"I could have some quality of life, being able to do things at home I wanted to do instead of being stuck in a hospital room," he says.

"I also think at hospitals there is always at risk of getting infections. The chemo has the effect of reducing my immune system to a very low level so I am vulnerable to infections."

Getty Images A cancer patient in hospitalGetty Images
"I could have some quality of life instead of being stuck in a hospital room," says one patient who had chemotherapy at home in Denmark

There haven't yet been any major studies and so hard data is limited, but it's thought by some that at-home chemo could potentially boost survival chances by lowering the risk of a patient catching an infection while in hospital.

His cancer has since returned and he will be restarting treatment, including more chemotherapy and a new stem cell transplant.

He says he is "feeling optimistic".

A blueprint for the NHS?

The Danish health system has certain parallels with the NHS - not least as both are mainly funded by taxpayers.

The two nations also face similar challenges when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Alcohol consumption is similar in both nations, though obesity levels in Denmark are lower and smoking rates are higher. (One Danish health leader told me that they were envious of UK initiatives on smoking, with the minimum age for tobacco sales rising each year.)

However, there are certain challenges specific to the UK: the population of England, for example, is nearly 10 times larger than Denmark's population. And the NHS is a complex organisation.

Still, ministers have made no secret of their interest in the Danish system, with an official visit earlier this year.

Wes Streeting, the UK Health Secretary, says: "Denmark's healthcare system is known the world over for its excellence, having transformed outcomes through its cancer plans, and Health Minister Karin Smyth's trip to the country earlier this year offered us vital insights up close."

Mr Streeting says these insights have "fed into" government health plans to "speed up cancer diagnoses and deliver cutting edge treatments to the NHS front line quicker".

Michelle Mitchell of Cancer Research UK agrees that Denmark offers a useful template. "They are diagnosing cancer earlier, people are surviving longer, more people are taking up screening – all of those factors as well as investment in workforce and kit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a cancer plan."

She argues that British health ministers could move towards Danish-style national waiting time targets rather than the UK's current system of "benchmarks", which are weaker and haven't been met since 2015.

'This is unfinished business'

The greater challenge for the NHS though, i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other problems - crowded A&E departments, overstretched staff and, as one analyst put it, "multiple fires burning" - meaning that it can be difficult to persuade health leaders to focus on cancer survival.

Ruth Thorlby, assistant director of policy at The Health Foundation think tank, says that policymakers in London and Copenhagen both realis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1990s, that cancer needed urgent attention and urgent plans were drawn up.

But whilst Danish policymakers saw policies through, she argues that in the UK the momentum "dissipated", as other priorities and short-term problems emerged.

"This is unfinished business -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a move away from cancer plans," she says.

PA Wire A member of staff on a NHS hospital wardPA Wire
Ruth Thorlby says that while Denmark stuck with its cancer plans, the UK lost momentum as other priorities took over

At the heart of Denmark's success was a sense of political consensus. From the 1990s onwards, figures from all major parties agreed that cancer should be a priority. This is a level of agreement the UK has not managed to reach, she says.

Mr Fisker of the Danish Cancer Society argues that the usual cut-and-thrust of party politics needs to be set aside. "Politicians must promise each other there is going to be a long, lasting partnership. And health leaders need to operate on a 10-, 15-, 20-year basis," he says - longer than the life of any one government or party.

But does he think that's possible in the UK? After all, Westminster is not known for much long-term, cross-party thinking.

"If you are really decisive, 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is and are committed to it over a period of time, and you are also ready to invest then I think it can be done," he says.

With a pause, he adds: "Nothing comes without investment."

BBC InDepth is the home on the website and app for the best analysis, with fresh perspectives that challenge assumptions and deep reporting on the biggest issues of the day. And we showcase thought-provoking content from across BBC Sounds and iPlayer too. You can send us your feedback on the InDepth section by clicking on the button below.

再有「香港议会」被通缉者在港家人被国安带走助查 月内第三人

12 September 2025 at 16:15
12/09/2025 - 09:49

港府继续以株连手法,带走因参与「香港议会」而被通缉者在港家人助查,今次是吴文君在港的父亲,吴父昨(11日)被国安处人员带到上水警署,调查数小时后才能离开,成为「香港议会」被港府定性为颠覆组织而通缉涉事 19人后丶一个月内第三名被通缉者在港家人被国安带走调查。

现年28岁的吴文君,2020年7月到台湾后加入「香港民主建国联盟」,担任外务主席兼发言人,并于今年初参选「香港议会」,当选後於7月25日被港国安警悬红20万港元通缉,同年8月4日再被港府列为「指明潜逃者」。消息称,国安警的行动,是要针对「指明潜逃者」相关的重点联系人作调查,截断逃犯的联系网络和资金链,打击与潜逃者在港的联系网络。

较早前,因参加「香港议会」被通缉的姜嘉伟和钱宝芬,他们在港的家人已先后在8月中被国安警带到警署助查。另外,19岁的香港女子蓝菲被指为「香港议会」拍摄宣传短片,从外地返港后被国安警拘捕,在上月被起诉涉违反《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即《基本法》23条)下的煽动罪(俗称新煽动罪)。

日本206名国会议员要求日本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

12 September 2025 at 16:15
12/09/2025 - 09:57

9月11日13时05分起,日本外务大臣岩屋毅会见了由超党派“人道外交议员联盟”一行的来访。超党派“人道外交议员联盟”事务局长、立宪民主党众议院议员阿部知子递交了由执政党与在野党共206名国会议员签署的请求书,要求日本政府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议员联盟方面还要求日本在22日于美国纽约,由法国和沙特阿拉伯主办的巴勒斯坦问题首脑级会议上,像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一样,宣布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

据悉,日本政府正在讨论承认的时机。岩屋表示:“206名议员的签名分量很重,加沙的现状也不能坐视不管”,并对此表达了深刻的忧虑。

阿部议员等强调鉴于加沙日益恶化的人道状况,日本应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永久停火,并加快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的步伐。

对此,岩屋大臣回应称,加沙的现状绝对不能忽视,日本强烈担忧如果以色列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行动继续下去,两国方案的前提将彻底崩溃。他还表示,日前已向以色列外长吉迪恩·萨尔明确传达了日本的立场。

最后,岩屋大臣重申,日本一贯支持“两国方案”,并表示在承认巴勒斯坦作为国家等问题上,将继续从推动和平进程的角度进行全面审慎的研究。

联合国大会9月5日决定,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将于9月22日、即联大高级别周期间恢复举行。以色列和美国代表均发言表明不支持这一决定。美国代表称,美国将不参加9月22日的会议。



中国与印尼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 范围扩大至国际收支项目

12 September 2025 at 15:37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范围扩大至国际收支全部项目。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央行星期四(9月11日)共同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和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项目。

今年5月,在中国总理李强和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见证下,两国央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将2020年建立的促进经常账户交易和直接投资本币结算框架升级为LCT框架,将本币结算范围拓展至国际收支全部项目,以进一步便利本币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中国—印尼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项目正式启动双向试点运行。该项目预计于今年内正式全面投产,采用本币结算方式,是双方支付合作的重要进展。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指出,建立双边交易本币结算框架和跨境支付二维码互联互通是中印尼双边金融合作的重要成果。近年来,中印尼金融合作持续深化发展,得益于两国不断加深的政治互信,也顺应了两国日益紧密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

潘功胜倡议两国继续深化在支付系统联通、本币使用、金融市场开放联通以及数字货币等领域的合作。

中方新闻稿引述印尼央行行长佩里·瓦吉约说,今年1至7月,印尼和中国在LCT框架下的本币结算规模达到62.3亿美元(约79.8亿新元),占印尼与所有贸易伙伴本币结算总规模的45%。

佩里·瓦吉约说,这次活动旨在增进市场对LCT框架的了解和参与,反映了两国对于深化金融系统互联互通,共同提升金融安全性和包容性的美好愿景。未来,印尼央行将继续与中国央行密切合作,深化金融创新和一体化发展。

潘功胜星期四也同佩里·瓦吉约举行会谈,就双边金融合作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决定建立两国央行联合工作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双边合作机制化水平,推动金融合作走深走实。

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确认中国最大航母福建舰

12 September 2025 at 15:04

日本海上自卫队确认到中国海军最先进航母“福建舰”在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西北的东海上航行。福建舰是继辽宁舰、山东舰后的中国第三艘航母,这是日本自卫队首次确认到该舰。

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介绍,福建舰星期四(9月11日)下午1时左右与两艘导弹驱逐舰一起在鱼钓岛(冲绳县)西北约200公里的海域向西南航行,驶向了台湾海峡。该舰未做出靠近日本领海的动作。日方未发现有航母舰载机。海自P-3C巡逻机实施了警戒监视和信息收集。

报道称,福建舰是首艘配备了舰载机电磁弹射系统的中国航母,强化了舰载机运用能力。如果该舰入列,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那么对东海、南海与台湾的影响将扩大,因此日美韩等加强了警戒。

中国大陆制裁首名日参议员石平与台驻日代表李逸洋会面

12 September 2025 at 14:57

中国大陆制裁的首名日本参议员石平,有台湾驻日本代表李逸洋会面。

石平星期三(9月10日)在X平台分享与李逸洋会面的照片,并称与李逸洋进行友好的对谈,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李逸洋同日也在驻日代表处官网附上两人的合影,并称两人就进一步强化台日关系交换意见。

中国大陆外交部星期一(8日)在官网通报,从即日起对石平实施制裁。他被指长期在台湾、钓鱼岛、历史、涉疆、涉藏、涉港等问题上散布谬论,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日本官方同日提出交涉,要求中国政府尽快撤回相关措施。

石平星期三在X平台感谢台湾国安会秘书长吴钊燮对他给予声援。

吴钊燮星期二(9日)在X平台用日文写道,“我总说,如果中国政府生气,因为你做了对的事情。如果你被中国政府制裁,证明你的工作做得很好。欢迎加入被制裁人士俱乐部。我是其中一员。”

In the Pacific, Unkept U.S. Promises on Climate Cut Deep

12 September 2025 at 12:01
Pacific island nations have seen American pledges and attention come and go with geopolitical winds. Recent U.S. pullbacks are met with disappointment but not surprise.

© Matthew Abbo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Rising waters during a heavy storm and high tide on Fanalei Island, in the Solomon Islands, in January. With each tide creeping higher, villagers fear their island may soon become uninhabitable.

查理·柯克之死:美国离失去一切更近了一步

12 September 2025 at 03:28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专栏作者

查理·柯克之死:美国离失去一切更近了一步

EZRA KLEIN
Cheney Orr/Reuters
自由社会的根基在于人们能参与政治而无需担心暴力。失去这一点意味着可能失去一切。查理·柯克——以及他的家人——刚刚失去了一切。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也向失去一切又迈进了一步。
其实,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滑坡已有一段时间。2020年,绑架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的阴谋被联邦调查局挫败。2021年,一群暴徒冲击国会山,企图推翻选举结果,当时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总部还发现了管状炸弹。2022年,一名男子闯入时任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家中,意图绑架她。佩洛西当时不在家,但闯入者用锤子袭击了她82岁的丈夫保罗,致其颅骨骨折。2024年,特朗普总统遭遇未遂暗杀。同年,联合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汤普森遇害身亡。
2025年逾越节期间,有人向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希·夏皮罗的家中投掷燃烧瓶。明尼苏达州前众议院议长梅丽莎·霍特曼及其丈夫被杀,州参议员约翰·霍夫曼及其妻子遭枪击重伤。而周三,“美国转折点”创始人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
即便你很不认同柯克的诸多观点,以下说法依然成立:柯克的政治实践方式无可指摘。他走进校园,与所有愿意交流的人对话。他是这个时代最擅长说服他人的人之一。当左派以为自己几乎完全掌控了大学生的思想时,柯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试图打破这种掌控。起初非常缓慢,然后突然之间,他做到了——2024年大选中,大学年龄段选民大幅转向右翼。
广告
这并非全是柯克的功劳,但他在其中起到了核心的奠基作用。我不认识柯克,也不是为他致悼词的合适人选。但我羡慕他的成就。在民主制度中,乐于接受分歧是一种美德。自由主义本就需要更多他身上那种勇气与无畏。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在自己播客的第一集中邀请了柯克,还坦言自己的儿子是他的铁杆粉丝。这足以证明柯克的影响力。
在社交媒体上,我看到,对柯克之死的反应大多还算得体。左派和右派都表达了悲痛与震惊。但我也看到两种有误导性的反应——尽管引发这些反应的愤怒或恐惧不难理解。一种来自左派,将柯克的死与其观点挂钩——毕竟,他曾为第二修正案辩护,甚至承认这意味着要接受无辜者的死亡。另一种来自右派,将他的遇害作为全面开战的正当理由,仿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国会纵火案
但正如前面罗列的事件所揭示的:政治暴力一旦升级,绝不可能仅仅发生在你的敌对阵营。即便真能如此,那也会是一个充满恐怖的世界,一个崩塌为最不可逆转的非自由状态的社会。
政治暴力是一种病毒,具有传染性。美国历史上曾有过政治暴力肆虐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约翰·F·肯尼迪、马尔科姆·X、马丁·路德·金、罗伯特·F·肯尼迪和梅德加·埃弗斯相继遇刺。70年代,乔治·华莱士州长遭未遂暗杀幸存,杰拉尔德·福特在一个月内遭遇两次暗杀未遂。1981年,罗纳德·里根遇刺,小约翰·欣克利的子弹击中他的肋骨后反弹,击穿了肺部,总统侥幸生还。这些刺客和未遂刺客动机各异、政见不同、精神状态也各不一样。但当政治暴力变成一件可以想象的事情——无论是作为政治工具,还是成名捷径——它就会开始不加选择地感染宿主。
美国政治存在对立阵营,这一点无需回避。但双方本应致力于同一个更大的目标——至少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努力维护这场美利坚实验的生命力。我们能接受选举失利,因为相信下一次选举仍有希望;我们能接受争论落败,因为相信还会有下一次争论。政治暴力却危及这一切。
我和柯克在多数政治争论中站在对立面,但在美国政治前景仍有可能性这一点上,我们立场一致。政治本该是争论,而非战争;本该用言语取胜,而非用子弹终结。我希望柯克平安,既是为他,也是为我自己,为我们共同的更大目标。对夏皮罗、霍夫曼、霍特曼、汤普森、特朗普、佩洛西、惠特默而言,亦是如此。我们要么全都平安,要么无人幸免。

Ezra Klein2021年加入时报观点版面。他曾是Vox的创始人和主编,后担任特约编辑;他还主持播客节目《The Ezra Klein Show》,并著有《Why We’re Polarized》。更早以前,他是《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者和编辑,创办并领导了Wonkblog。欢迎在Threads上关注他。

翻译:晋其角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台专家预测福建舰或“十一”成军 恐动摇台澎防卫作战基础

12 September 2025 at 14:37

中国大陆海军星期五(9月12日)通报,大陆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赴南中国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台湾军事专家预测福建舰可能会在10月1日成军,并警告解放军一旦具备三支可作战的航母战斗群时,台军在台澎的防卫作战基础很可能因此被动摇。

大陆官媒新华社引述海军新闻发言人冷国伟海军大校星期五介绍,这次组织福建舰跨区试验训练,是航母建造过程中的正常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台湾国防部则表示,台军运用联合情监侦手段对此全程掌握。

联合新闻网星期五引述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推测,北京很可能会在10月1日举行福建舰的成军典礼,但因之后还需进行舰载机联队的训练,整个航舰战斗群也需要出海进行组合与作战训练。因此福建舰真正具备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还需一些时间。

揭仲研判,福建舰真正具备作战能力时,意味着解放军拥有三支航母战斗群,理论上就能做到“一艘在港维修、一艘率战斗群在南海进行训练、一艘率战斗群在台湾东面的西太平洋水域巡弋”。

换言之,当解放军拥有三艘航舰后,就可能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有航舰战斗群在西太平洋的战术位置巡弋。

揭仲说,这项新趋势可能造成两个后果;第一,台军无法在解放军航母战斗群进入西太平洋前,先在各战略水道进行截击。

第二,台军海空军在台湾东部的战力保存区,可能直接暴露在解放军航母战斗群的打击火力范围内,导致台军的战力保存计划遭到严重挑战。

揭仲解释,根据原本设想,当解放军航母在对台作战的关键阶段中,尝试从宫古、巴士与巴林塘海峡等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时,由于这些水道比较狭窄,提供台军F-16战斗机、潜舰、甚至水面舰的雄三导弹机会,向航行在这些水道中的解放军航母战斗群发动攻击。

不过,当解放军可常态化在西太平洋部署航母战斗群时,台军甚至美军想利用解放军穿越战略水道时发动攻击的构想,可能付诸东流。

另一方面,根据台军目前的台澎防卫作战计划,当解放军出现对台动武的明显征兆时,台军海空军主力会转往西太平洋海上,以及花莲佳山与台东石子山洞库保存战力。

但如果解放军能常态化在台湾东面部署航母战斗群,不仅台军舰队会直接暴露在解放军航母战斗群的射程范围,连台空军在花莲佳山与台东石子山的坑道口,也会失去中央山脉屏障。

揭仲并指出,福建舰可搭载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作战半径、雷达侦测距离都超越以往,使福建舰的远程防御范围,大幅延伸到600公里,高于领两艘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的185至400公里。台军搭载鱼叉导弹(射程270公里)的F-16战机,届时需冒更大风险、深入解放军的远程防空范围才能发动攻击。

美台将达成贸易协议 台行政院:关税谈判有一定进展

12 September 2025 at 14:17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受访时表示,美台将达成重大的贸易协议。对此,台湾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回应称,台美关税谈判有一定进展。

据中天新闻网报道,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星期五(9月12日)应询时说,台美关税谈判持续推进,双方皆肯认有一定进展,目前有待美国安排总结性会商。

经贸办强调,由于目前的暂时性对等关税对台湾产业带来冲击影响,因此台方希望透过达成协议,争取更好、更合理的对等关税税率,以及232关税优惠待遇,若有相关进展将适时向各界说明。

台湾《自由时报》引述知情人士称,卢特尼克指的“重大协议(big deal)”是对等关税和232条款一起处理。

此前,台谈判团队一直强调,既要争取美国调降关税,也期盼能与攸关晶片关税的232条款一起谈,但当时仅台方表达期待。

如果诚如上述知情人士所言,台美谈判最新进度或是,美国已同意把台湾的对等关税与232条款一起谈。像欧盟一样,他们的晶片关税与一般关税皆同时降为15%。

卢特尼克星期四(11日)接受CNBC访问时说,美台将达成重大的贸易协议,但未说明协议的具体内容。

苹果合作伙伴云上贵州大数据董事长被查

12 September 2025 at 14:00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昊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公司为苹果在中国大陆运营iCloud服务唯一合作伙伴。

贵州省纪委监委星期五(9月12日)公布上述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徐昊1968年9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于2023年12月被推荐为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人选。

云上贵州官网显示,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17亿元,是由贵州省政府批复成立的省属国有大一型企业,致力于服务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和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该公司也是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运营iCloud服务的唯一合作伙伴。

徐昊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8月27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召开之际,贵州大数据集团与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爽爽贵阳”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贵州大数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昊出席仪式并致辞。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12 September 2025 at 13:56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表示,有关方面正在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研究下一步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訚柏星期五(9月12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研究下一步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訚柏表示,将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他说,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体现在,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有力,和法治服务保障大局作用充分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为坚实,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显著加强等方面。

訚柏也提到,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国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面运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依法惩治突出违法犯罪,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他也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将深化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确保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破解执行难的问题;完善和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对强制措施的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纠正等工作机制。

柯克是如何让年轻男性产生共鸣、“感受到力量”的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柯克是如何让年轻男性产生共鸣、“感受到力量”的

SABRINA TAVERNISE, ALYCE McFADDEN
2019年,柯克(左)与特朗普的儿媳拉拉·特朗普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转折点”活动上合影。
2019年,柯克(左)与特朗普的儿媳拉拉·特朗普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转折点”活动上合影。 Veasey Conwa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查理·柯克不必上大学——他甚至不认为大学值得一读——就能在全美大学校园里吸引狂热的追随者。大学校园虽被广泛视为自由主义堡垒,却是柯克的主要战场,他带着保守主义的信息而来。
他发现,年轻人正置身于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漩涡中,这有时会在大学校园引发激烈动荡。他对美国最棘手问题给出的答案清晰直白,虽然这些答案偶尔也尖锐刻薄,但往往直击要害,尤其能打动那些在社交孤立、生活日益线上化的时代步入成年的年轻男性。
“说出自己的信念是件挺可怕的事,尤其是在这种取消文化的背景下,”22岁的波特·拉费伯说。他是犹他谷大学的理科生,周三参加了柯克遇刺的那场活动。“查理·柯克好像完全不受这一套的影响。他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可能有点胆怯的人一个发声的机会。”
“他让我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拉费伯还说。
广告
拉费伯说,跨性别权利是个尤其棘手的话题。作为基督徒,他总觉得自己没法坦诚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真实想法。
柯克走进大学时,总是随时准备好进行言辞交锋,愿意探讨最棘手的话题——从堕胎权到种族问题。他抨击跨性别权利,宣扬传统家庭价值观(比如主张男人和女人应优先考虑婚姻和生育),还称《民权法案》是个错误。有些学生觉得他的观点深刻且鼓舞人心,另一些则感到震惊。
他的校园之行常会引发持不同意见学生的激烈抗议,比如反对他对跨性别权利的批评,以及他支持所谓的“大取代理论”——该理论称非白人移民将取代美国白人。
今年2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抗议者聚集在路障后,当柯克在临时帐篷下与学生辩论时,他们高喊“你散播仇恨,你散播谎言”。4月,他在普渡大学公开露面时,抗议者举着硬纸板标语,挥舞LGBTQ骄傲旗。而柯克的支持者似乎很享受这种对抗,还在抗议者面前自拍合影。
柯克察觉到了许多学生表示难以应对的困境。
“他揭露了进步文化的僵化,”埃里克·鲍尔斯鲍夫说。他是倾向左翼的政治组织者,在包括游戏领域的网络空间与年轻人打交道。“这让很多年轻男性感受到力量,觉得自己比那些推行这些文化规范的人更优秀。这既危险又颠覆。”
广告
这恰好契合了许多年轻男性的感受:左翼文化变得压抑、无趣,并且,说白了就是在针对他们。
“他深谙年轻男性被边缘化的痛点,堪称行家,”鲍尔斯鲍夫说。
柯克18岁时创立了“美国转折点”,将这个不起眼的小团体打造成了一个宣传巨头,其活动包括播客、巡回演讲和经常包含辩论的校园活动。他是演说高手,深谙网络传播的门道,还不知疲倦地与全国各地的学生互动。
“说出自己的信念是件挺可怕的事,尤其是在这种取消文化的背景下,”22岁的犹他谷大学学生波特·拉费伯说道。作为柯克的拥趸,他参加了周三的活动。
“说出自己的信念是件挺可怕的事,尤其是在这种取消文化的背景下,”22岁的犹他谷大学学生波特·拉费伯说道。作为柯克的拥趸,他参加了周三的活动。 Porter LaFeber
拉费伯在高中通过收听另一位右翼播客主持人本·夏皮罗的节目知道了柯克。这些年里,他渐渐喜欢上了柯克的大胆——那种直言自己想法的魄力。
拉费伯说,和左倾的年轻人待在一起时,他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觉得,哪怕一点小错都可能导致自己被“取消”。比如,他在大通银行当出纳时,几位同事会聊政治,但是从来不问他的观点。他推测,他们觉得他肯定和他们想法一致。但他其实不认同,于是他就保持沉默。
周三,拉费伯很兴奋地去参加了柯克的活动。他站在约3000人的人群中,目睹了柯克被枪击的瞬间。随后他趴在地上,最后逃了出来。那天剩下的时间里,他一直处于震惊状态。
广告
“我离开校园,骑上摩托车回了家。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心想‘天哪,这真的发生了吗?’”他说,“我很伤心,但说实话,我也很愤怒。事情为什么非要走到这一步?”
柯克31岁,与大多数全国性政治人物相比,他的年龄更接近大学生。他的影响力触及大量年轻男性受众——他们正处于关键的成长阶段,正在努力理解自己的身份、并探究自身信仰的根源。
12月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美国转折点组织活动上,盖布·圣与柯克合影。
12月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美国转折点组织活动上,盖布·圣与柯克合影。 Gabe Saint
柯克去世后,接受采访的一些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年轻男性说,他们能与柯克产生共鸣,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辩护。他们觉得主流自由主义文化看不起宗教,而柯克为宗教辩护的做法让他们很认同。
“我从小就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很多价值观都能引起我的共鸣,”21岁的科尔顿·安德森说。他是杨百翰大学的学生,柯克被枪击时,他离讲台约35米远。他期待这场活动已经好几个星期,特意空出日程来参加。他说,自己有时做作业时会放柯克的视频,因为那些视频让人放松,有时还很有趣。
很多人说,他们并不认同柯克的所有言论,也知道他可能很挑衅。但他们说,在一个常让他们感到被贬低的大文化环境里,柯克让他们没那么孤独了。
安德森的朋友加布里埃尔·鲍尔说,枪击事件让他“感到恶心”。他说,作为基督徒,他和柯克产生了共鸣,而同样有意义的是,看到那么多年轻人也喜欢柯克,这种感觉很特别。
广告
“看到还有人跟我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想法,真的很欣慰,”鲍尔说,“这让我更确信自己不是孤单一人,不是别人可能认为的那种疯狂的激进分子。有宗教信仰,并不意味着孤独。”
周三晚上,拉费伯仍在努力消化发生的一切,于是他和朋友们点了外卖,聚在一起聊这件事。他说,他很担心人们可能的反应。
“他们要杀掉我们所有的政治领袖吗?”他想起去年针对特朗普的未遂暗杀。“什么时候是个头?”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正面连接|短剧中的道德与国情:不能反抗祖宗,没有超级英雄

By: unknown
12 September 2025 at 13:29
CDT 档案卡
标题:短剧中的道德与国情:不能反抗祖宗,没有超级英雄
作者:张倩
发表日期:2025.9.9
来源:正面连接
主题归类:短视频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2025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下发一份“管理提示”,强调微短剧创作要“爽”而有度。

爽的边界在哪里?多大的剂量是安全的?

我访谈了短剧的创作者、表演者、审查者,了解了短剧的生产和审核流程。那根红线是存在的。短剧制作者们知道如何“合法擦边”,如何让人物有足够的理由造反,如何创作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超级英雄,并且会在和监管的碰撞中找到“癫”的正确剂量。

我们都以为短剧的特点是虚假夸张、无底线,但实际上这种文艺作品也有自己的道德基础,并且因为生产时间、成本等的要求,更加需要符合中国国情,才能生存发展。

短剧的道德迎合普通人,也影响着更多普通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的微短剧用户已经达到6.96亿,占全部网民(11.23亿)的六成还多。短剧创作确实成了一项“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工作。

短剧如何爽而有度

鼓风机吹动帷幔,从中撕开了一条裂缝。镜头趁机直入,“窥探”到了帷幔背后男女之间的互相撕扯:皇帝动手扯下了臣子妻子的华服,镜头中的女子霎时露出了半个肩膀。

这是短剧《惹她干嘛,她二嫁但皇帝心尖宠》第一集开头前10秒钟的画面。第二个10秒,镜头中偷情的男女继续拉扯,开始吻肩、摸脸、掐脖子。按照镜头惯性,下一个10秒,观众以为演员会露出更多身体部位。

这是短剧的优势,区别于正襟危坐的长剧和电影,懂人性、懂欲望。“最早做短剧和最靠短剧挣钱的群体其实就是之前推广小黄文的那批人”,一位行业内人士说。“所以短剧会让观众惊喜于,还能看到这个”。

不过接下来观众预期中的镜头并没有出现。这不是因为制片方不想,而是演员如果继续露下去的话,剧集会无法过审。接下来的画面中,演员也就只是继续露出了那半个肩膀。

这部剧的导演是King,他说:可以理解为这是导演在勾着观众上当。

中国的影视作品不实行分级制度,而是实行审查制度。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人群进入市场、影院、网络和网吧,观看越级电影,所以对相应的镜头由统一的审查代替了分级。“这是想保持人的纯洁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文艺希望能够熏陶人,培养高雅的志趣,远离低级趣味,以保持思想上的纯洁”。

欲望可以被压制,但无法被消除。所以King虚晃一枪的镜头,会吸引很多观众点击进这部短剧。“短剧能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色情和暴力剧情的存在”,一位影视行业的投资人说。因为这些都是大家想看,却在常规影视剧集中看不到的。

对于导演拍摄的画面和观众的期待,一位从事短剧审核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只要画面没有触犯广电总局规定的不能露出敏感部位的要求,他一般都会以包容的心态放行。“那就仅是两具肉体堆在一起而已,纯商业行为,对于世道人心、公序良俗形不成啥冲击”。这是短剧被包容的基础。

不过,业内偶尔也会有争议。那是一副男女主被被子裹得严严实实并排躺在床上的画面,女生拿手抚摸男生的脸部轮廓。这个镜头让审核人员感到不适,从影视创作的专业角度而言,这个镜头和前后剧情没有衔接:作品既没有交代某个故事事件引发了这个暧昧场景,这个抚摸也没有引发另一个故事事件。它没有押上台面的故事价值,谈不上是一个故事事件,这个孤零零的镜头单纯是出于一种男色凝视。让审核人员举棋不定的是,它仅暗示片中男女主发生了性行为,根据剧情设定,这两人是刚认识不久的一对恋人。所以前述业内人士问同事:这个镜头暗示了婚前性行为,这种呈现感觉无处不在,这个,你怎么看?

被询问方答复称:这个无所谓吧?现在不是鼓励生育吗?微短剧现在都是先下迷药,再怀孕,再爱情。现在婚前性行为已经很普遍了,影视作品如果对这类内容进行限制,内容就更受限了。

但询问方并没有被说服,在他看来,这个画面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婚前性行为的合理与否,而是这部短剧并没有清晰交代男女主的情感脉络,本质上这牵涉到剧中人物的性道德问题。“国外甚至港台地区,对于性都是有原则和道德感的。但是这部短剧,没有情节,这个片段就像是平白无故插入的一段婚前性行为广告”。

不过,本着广电机构对短剧要包容、要扶持的工作原则,这部剧和上述有争议的画面最后还是被编审放行了,因为这部剧的主题和内核被认为都很正。审核人员的这种开明态度为短剧导演制造了延续短剧商业模式的空间。

image

当导演碍于审查规定让观众看裸露画面的愿望落空后,为了继续留住他们,King用纱巾蒙住了镜头,让男女主继续撕扯着入镜,纱巾加持下,意境朦胧,镜头外的人可以无限遐想。这被导演称为“合法擦边”。

合法性在于,没有人能扒开观众的脑袋看看他们到底遐想到了什么程度,而根据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广电单位也无法认定这种程度的擦边镜头有动摇世道人心的力量。“毕竟画面没有露点,不需要卡”。

什么样的会被卡?这是一个被要求整改的案例:剧集背景设定在古代的仙侠世界,男主为了救女主采取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的措施。审核员认为这不符合常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是现代医学知识,怎么会出现在古代?本着求真的态度,审核员查阅了文献,果然发现,古罗马的人工呼吸用的是风箱,而古代中国没有相关的记载。

最终,审核意见为:鉴于这是一部古装剧,如果剧集一定要呈现人工呼吸的桥段,请按照《金匮要略》的记载使用芦苇,本着古代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展现心肺复苏时的胸外按压需女性施展,以免故事情节为刻意展示对女性进行的猥亵。

这位审查人员说,“其实我一眼就看出来了,剧情是想表演摸女性的胸和亲女性的嘴唇。想看摸胸和亲嘴没什么,但不能打着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的旗号”。

另一部名为《不漏声色的爱,老师你别走》的短剧,言语、画面低俗,是打着师生旗号的软色情植入,这样的剧集也绝对不会过审。

“这就是短剧的‘度’”,广电机构的某位负责人表示。负责对短剧进行管理的单位曾多次下发关于短剧要“爽而有度”的宣传指导,“爽”作为一种感官刺激,如何进行“度”的限制?

“‘度’意指日常生活的理性。举个例子,喝咖啡没问题,但是如果想直接把咖啡因萃取出来,让人填鸭式服用,然后导致大脑皮层失控,进而行为失当,那就不行了”。

造反要有合法性

行为失当在短剧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在《庶女攻略》中,皇帝为了表示对庶女玉祯的爱,宣布废除翻牌子制度,要搞一夫一妻制。但短剧管理方认为,剧集对男主角人物的塑造无中生有地美化了男人的人性。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失当。

《惹她干嘛,她二嫁但皇帝心尖宠》也有类似的剧情设计:身为皇帝的男主为了已嫁为人妇的女主,拒绝了所有参加选秀的秀女。但对于导演来说更难处理的是接下来的情节:男二是女主的丈夫,他被皇帝夺妻,奋起造反,并在造反途中大肆屠杀百姓。

image

King执导了这部剧的全部剧集,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横店华夏文化园的拍摄片场对着空气骂骂咧咧,说剧情降智。对着空气纾解完,他又迅速切换到了彬彬有礼的拍摄状态。不过直到剧集杀青,他都没搞懂,男二造反就造反吧,为啥非要屠杀百姓呢?

他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过审——男二伤及无辜百姓的行为会削弱他起兵造反的正当性,让他的造反失去合法性,符合乱臣贼子注定要走向失败的传统价值。

这样的价值设定传承自长剧。事实上,短剧中的“硬核”价值观多是在临摹长剧,因为对价值观呈现的方式是决定剧集能否过审的绝对底线。就像广电机构的工作人员所透露的:文艺作品,有统一的指导方针。

所以当《楚汉传奇》、《隋唐英雄传》之类聚焦于推翻前朝残暴统治的剧集从荧幕上消失后,聪明的影视剧导演就知道了该如何对造反者们定性。这种默契延续到了短剧中,导致短剧中的造反者道德权威一定是受损的(譬如乱杀百姓)。

King觉得这种剧情设计很不合理,“男二像被莫名夺舍了一样”,但他又实在想不出办法如何在过审的基础上把它修改得更让人信服,只能任其荒谬下去。或许这也是很多导演的苦恼,有时候打不过只能放弃,所以现在霸屏的古装剧中,只剩下修仙、魔道、宫斗、宅斗。

癫的边界

关注短剧之后,大数据给我推送了一部女尊题材的短剧切片,切片中,女主为当朝皇后,目睹太监在皇帝的授意下,将受宠妃嫔的孩子与她的孩子偷偷进行了调换,之后太监更是直接将女主的孩子溺死在了池塘(这个孩子也是皇帝亲生的),而女主目睹一切发生却没有任何反应。

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发了一个捂脸的表情,并附带一句话:“这也太癫了”。

但这只是开胃小菜。之后的剧情揭示,女主一切的隐忍只是为了在被调换的孩子长大后,她起兵造反,直接废掉皇帝,再将皇位传给由她抚养长大的妃嫔的孩子。后续剧情还有亲生母子离心、异族血缘之类的奇思妙想。

我把看到的切片以及网友的评论都发给了另一名短剧导演丁译文,初衷是想收获导演对这种剧集的批判。但出乎意料,丁译文告诉我,他认为“癫”是一个好评,如果他是这部剧的导演,会把剧情做得更癫。

“观众觉得癫,说明剧情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那这就是一部好剧。如果剧情都能被猜中了,那观众干嘛还要花钱看短剧呢?”

思路打开,我竟突然觉得短剧中一胎生了99个儿子、豪门少爷爱上了和父母同辈的保洁阿姨、亲子鉴定结果相似度0%的剧情,是合情的。虽然最后一个案例被专业医生站出来进行了科普:0%相当于生了个插座,就算生个瓜子,也还有15%到25%的基因相似度。

网友给短剧编剧提供了新的剧本思路:下次就写霸道总裁生了个插座;大熊猫和人的基因相似度超过了50%,请霸总申请大熊猫的抚养权。甚至在虚幻、浮华的仙侠故事中内嵌了样板戏风格的情节,并直接点题说呈现的就是样板戏。审核员对此很无语,“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蠢还是坏?搞出了这种荒腔走板的东西。”

每隔一段时间,各方都会试图规范这类荒腔走板的剧集,并为短剧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有用吗?“没用”,相关工作人员回答。因为市场的力量实在太强大,就像在编户齐民的明朝,士大夫的思想空间受到钳制后,转头写出了《金瓶梅》,“人民群众总能找到自己的空间”。

那么“癫”的边界到底在哪儿呢?我问导演King:你们真的有可能会拍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么?他说应该不会,因为需要考虑两国影响,“毕竟我们国家是热爱和平的”。

除去涉及国家政治的题材,以及建国后动物不能成精的硬性规定,短剧世界的禁忌是由不断“阵亡”的剧集暗示出来的。

譬如,因被认为渲染极端伦理复仇而被下架的《黑莲花上位手册》,便是前车之鉴。“在这之后,就没人拍这种剧集了,资方也不会投”,King说。

那打工牛马奋起反抗996是可以拍的吗?“可以,但是需要穿越到古代,因为当代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同样的逻辑,暴力、血腥、黑社会也得穿越到古代,否则就否认了政府扫黑除恶的成果。

image

当然在专业的审核意见中,涉暴力剧情被视为“模糊了法治边界”。而且警察和黑社会是不能平起平坐的,警察更不能认可相关概念的存在,否则便是矮化了代表公共安全与秩序的国家机关形象,弱化了代表暴力机器的警察局的力量感,与现代文明的社会治理理念格格不入;即使必须要承认灰色地带的存在,警方也必须展示出蔑视、居高临下的姿态。

但是,《狂飙》仍然被拍出来了。短剧制片人邢栋(化名)对此回答说,“(因为)那是长剧,一部短剧的投资才几十万不到100万,哪有钱去疏通关系。” 他说,要想拍,只能穿越。

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今年3月份曾针对短剧市场发布过一份《管理提示》,再次指示短剧要“爽”而有度。对于“穿越”类满足受众摆脱现实束缚、体验不同人生的心理需求的题材,《管理提示》指出切忌沉迷于恣意编织和过度娱乐化的表达,应当在鼓励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满足受众好奇与期待的同时,坚守创作的生活逻辑、法治逻辑、历史逻辑、科学逻辑,观照现实,关注时代精神,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导演丁译文觉得,这是短剧的难以承受之重,他拒绝通过短剧对观众进行教育。他认为,短剧就是商品,不应该有价值观。

“如果观众想被教育,那他们去看长剧、去看电影、去看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宣传片不就好了吗?”

国情

霸总、单亲妈妈、皇帝、贵妃、婆婆、媳妇儿、庶女、王爷、保洁员、快递员、外卖员甚至熊孩子,在短剧世界里是绝对的主角。而且他们的人生必须要经历卑微到尘埃的绝境,有时候甚至是接二连三的绝境。

制片人邢栋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设定,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完全开了外挂,能够连续打怪升级,就和绿巨人、钢铁侠之类的美式超级英雄没区别了,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从来没有绿巨人、钢铁侠之类的设定,这自然也不会符合中国人对成功人生的想象。“文化和社会生活是一体的”,他说。

美国的小男孩儿小女孩儿们,都梦想当总统,想当总统不是僭越,这种文化底色让中文互联网一度对于美国真的上演了短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的谣言深信不疑。

不过毕竟中国的短剧观众没有当美国总统的想象,所以超级英雄式的设定也无法平移到中国的短剧中。 

“绿巨人和钢铁侠来送外卖?那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我想不出来”,邢栋说。

King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知名导演陈凯歌的徒弟,他曾跟着师傅在《妖猫传》和《长津湖》剧组工作。King并不赞成师傅那一辈的国内导演们对西方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的欣赏,他觉得他们被西方文化影响了。在他看来,中国式的超级英雄应该是属于集体的,会为了集体利益勇于牺牲自我,就像那些作战英雄。

所以,对于剧本中一些他认为太扭曲的三观,拍摄时King会尽量想办法把它合理化。那什么样的三观会是好的三观呢?

“不要瞧不起没钱的人,穷人当家做主,还有就是为人民服务”,King说。他来自毛主席的故乡,每次沟通都会给我发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表情包。

image

在拍摄中,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去合理化一些剧情,也是李慷作为短剧导演的职业操作。

采访开始时,他刚刚在成都杀青一部霸道总裁爱上离异带娃妈妈的短剧。你相信这个故事吗?我问他。他回答说,作为导演,他必须相信,因为只有他相信了,观众才会信。

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相信,他刻意淡化了“霸总”和“离异母亲”两个身份之间的对立。他将离异带娃的妈妈合理化为了霸总的白月光;妈妈在照顾孩子时的无微不至和母性光辉的发散也给霸总带去了情感冲击,因为在李慷新增加的设定中,小时候的霸总缺乏亲情关怀;更重要的是,和霸总在一起后,不再缺钱的离异妈妈仍然保持了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而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持续打动着霸总。

这种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渗透到作品中的操作,还产出了一个让李慷引以为傲的案例,那是他的一部爆款剧,播放量达到了5.3亿。

这部爆款剧的初始剧本中,父亲会无端讨厌自己的大儿子,更喜欢二儿子和三女儿。剧情设定中,父亲一直在打压大儿子。直到大儿子的女儿回来,开始反抗自己的爷爷。

李慷认为这种反抗不合理,他向编剧建议:根据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使爷爷打骂爸爸,作为孙辈也是不能反抗的,“那是你祖宗,你怎么能反抗呢?”

因此李慷把大儿子的设定改成一个不争不抢的人,把二儿子和三女儿设置成更绝对的坏人,然后再将孙女的反抗对象从爷爷换成了非直系血缘的叔叔和姑姑。

不过,李慷拒绝将坏人脸谱化,“坏人也应该有人性的弧光”,他说。让坏人变得更坏,只是为了突出主角行为的合理性。

在丁译文看来,相对于伟光正的长剧,短剧的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呈现人物坏的一面,“太极是分阴阳的,如果没有黑的一面,根本对比不出白的一面有多白,所以一定要有暗才能衬托亮。当常规的剧本不让好人和主角有黑暗面的时候,亮的部分也就很难被充分体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短剧无疑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力。譬如,短剧中,穿越回80年代的家庭主妇可以回击曾经欺辱过她的婆婆和小叔子。在很多影视剧的观念中,只有真、善 、美、忍是优秀品质,反击是不被允许和接受的。现在,观众为这种短剧剧情的慷慨解囊是对剧中人物行为的赞赏和支持,也是思想解放。“这本质上更是对怨妇的扶正”,邢栋说。

“而且长剧不可能让人平白无故的暴富一下,或者拥有得天独厚的战力,然后去藐视天下,也不可能让一个女生成为女尊去拥有无数男宠,但这些都是观众想要的”,丁译文告诉我。

另外还有太多人想回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去抓住错过的机遇,以实现人生的翻盘。但在现实世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样只有在短剧中才能做到。

那为什么短剧可以做到呢?这牵涉到了一个行业秘密。根据有关规定,影视行业投资额超过50万的剧集,需交由国家广电总局进行审核,30万至50万投资额的剧集则由省级广电单位审核,30万以下的不需要审核。

作为制片人,为了绕开国家广电总局,邢栋宁可将投资额超过50万的项目拆分成上下两部,分开进行制作。甚至有些影视制作公司还会对外谎报数额,比如请演员花了10万,对外宣称只花了5万。这一点得到了业内人员的确认:“大家都假装自己的投资在30万以下”。

所以,大量的短剧其实没有被广电机构审过。

但是导演们自己心里还是有杆秤的。譬如,建国后动物是万万不能成精的。更重要的是,观众一旦发现了“有毒”剧集,可以随时举报。被举报下架后的项目,会导致资方的投资难以收回,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

广电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也表示:短剧这一影视形式没有能力承载特别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叙事,商业属性更加明显,而商人为了挣钱,做事会非常有分寸。

多方加持之下,短剧就被很多人贴上了low、俗、离谱、辣眼睛的标签。但King不这样认为,他始终觉得短剧的道德感可比现实高太多了。“短剧中对坏人的描述有时候虽然很降智、很离谱,但我觉得现实更降智、更离谱,比如邯郸三个未成年人把另一个小孩儿打死了。短剧里的坏人坏的是有原因的,另外,都能成功播出来了,它又能坏到哪里去?现实中有太多东西播不出来了”。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导演King曾拍摄过一段剧集,根据剧情设定,男主带着女主去到了全世界最奢侈的服装店,男主告诉店员,把世界上最贵的那件衣服给他“叉”下来。“叉”这一动作多出现在乡村大集和县城里的服装摊上,一开始King不理解“叉”为何在编剧的笔下会与全世界最奢侈的服装店兼容。

刚开始执导短剧的时候,他会拿着剧本去找编剧:这样写对吗?这不是把观众当傻子吗?

不过剧的火爆告诉他,编剧就是对的。后来他懂了,那是编剧所处的真实世界和其想象中的世界的融合。而编剧身处的真实与想象,与短剧观众恰恰是一致的。

如果由一个从来没有到达过短剧观众世界的人来写同样的剧情,他很可能会将场景设置在买手店,然后提前预约好的专属sale会瞻前马后,有专门的VIP试衣室和试衣人员,客人更无需去发号“叉”的指令。不过这不会符合短剧观众的期待,只有下沉世界的编剧才能写出他们的所思所想。

“人是无法合理想象自己从来没有抵达过的阶层和世界的”,King说。

这就像出身南京第一豪门望族的曹雪芹可以在《红楼梦》中写翡翠羽衣、金凤鲟龙翅、面筋芦蒿糟蒸鲥鱼、苡米野鸡汤、糟香掌信、松仁鹅油卷,而续写《红楼梦》的高鹗只会让林黛玉吃“麻油醋拌五香大头菜”。

林黛玉吃香油拌大头菜的违和与短剧世界里的霸道总裁挥一挥衣袖就为公交车卡充值了500万人民币、没有护照和签证的霸总仍然可以毫无阻碍的周游世界,底色是一样的。

后者也是King真实拍摄过的短剧素材,这也是短剧编剧提供给他的世界观。成为短剧导演后,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去顺从编剧和观众的世界观,而不是去违背,只有这样,拍出来的剧才会有人看。他现在的执导原则就是,尽最大努力去还原编剧的剧本。他给编剧的备注是“编剧爹”。

King拥有导演和表演的双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是公认的同寝室四个学生中最优秀的那一个。离开学校后,他进入了师傅陈凯歌的剧组,在那里,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正是在陈凯歌的剧组,King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终其一生都到达不了师傅的阶层,这和努力无关。

所以他从来不相信阶层跨越的故事,但这不影响他愿意去拍摄编剧笔下的世界。访谈中他反复跟我强调,编剧是最懂短剧观众、最懂人性的人。

而居高临下的教导和兀自评价他人眼中世界的行为则注定是傲慢和令人讨厌的。“很多人忽视了,世界是分层的”,他说。

image

丁译文是受访者中唯一一个没有接触过长剧和电影的从业者,他的创业公司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短剧爆发时,为了挣钱而一头扎入了这个新新世界。他从来没有过和编剧“较真儿”的经历,身上也没有背负“艺术”、“理想”这些沉重且奢侈的包袱。在他眼里,短剧就是商品。

“短剧是我们国家最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商品,观众是付费方,他们想看什么,我们就应该拍什么。如果我们拍的不是他们想看的,他们会拒绝付费。多么公平”。

作为制片人,邢栋需要对短剧的受众进行画像描摹,在对大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短剧观众特质的最大公约数:这是一个不被人关注、每天的努力就是为了生存、无法做到衣锦还乡,更没有改写人生的机会和力量,内心极度落寞的群体。

根据这样的结论,包括制片人、编剧、导演在内的短剧制作团队,主要职责便是依据画像为目标群体定制他们想看的剧情,直击他们内心。所以短剧成为了在出租屋里花9块9就能买到的心灵按摩。

供需与内卷

丁译文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商品供应方,会花大量时间去捕捉身边的蛛丝马迹,感受观众的喜好。

女性主义的崛起和女性综艺的火爆让他感受到了市场的风向。他会在工作间隙追问他身边的女性朋友们,她们渴望什么样的情感关系?她们想象中的男性魅力是怎样的?

他会在自己执导的短剧中夹带私货插入一点女孩子之间的相处剧情,呈现女生之间情感的细腻与美好。

但也不能太过,他曾在朋友圈转发过别人拍的耽美剧情片段,很快链接就被404了。“看来还是不允许拍”。

同样因为广电总局的限制,他无法展示更为直观的画面,光影和色彩就成为了营造美好的工具。他发来了一张拍摄现场监视器的画面,镜头背光,女孩儿们周身的主要色调为暖橘色,画面整体气氛柔和温暖。

“女孩子之间的情感真好”,他说。

所以你是个女性主义者吗?我问道。他否认,说他不想把自己的作品抬高到任何“主义”的高度,更不想从作品里提炼任何思想。他只想为观众提供有关恋爱、情感的美好观感。

“我就是一个直男,一个觉得其他短剧直男导演们拍摄的情感镜头太过暴力和粗鲁的人”。

在横店采访期间,我去到了华夏文化园、青芒果剧场和玖点片场,这是横店短剧剧组扎堆的几个拍摄场地,前者主要提供古装场景,后两者用于现代剧取景。

在华夏文化园,《玉腰奴》剧组正在拍摄:身穿黑色长袍的男主龇牙咧嘴掐住女主脖子,女主开始吐血,同一个场景,全景、怼脸、侧脸、逆光、正反光镜头依次进行,女演员不断的喝红色颜料,拍摄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因为这是一场重头戏”,在背着导演的地方,一位剧组工作人员偷偷告诉我。

而青芒果剧场和玖点片场正在表演把女主角摔到床上、男主用力捏着女主下巴大喊“你想怎样”的情节。为了拍出美感,第一个女孩儿被摔了一次又一次,另一个女主角则在导演喊咔后捂着下半张脸待了近半个小时。

短剧男演员申浩男曾在直播中说,他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去锁喉、去掐人脖子,还要拿绳子把人绑着,把女主的头按到水里,还要抱着女主去跳河。

为什么这类剧情会流行?“因为虐最容易供给”,丁译文说。轮回感、宿命感、抽离感之类的感性画面对导演的镜头语言要求比较高,不是所有的短剧导演都有实力进行这样的高阶表达。相比之下,“虐”的门槛最低。

而且观众也愿意为“虐”买单。在爆裂短剧、DataEye等多个平台的短剧热度排行榜中,虐恋占据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天下。

“这其实还是基于市场供需关系进行的生产”,李慷表示。他认为虐恋本身就是一款产品,有些观众就是喜欢看,带着产品思维出发去看待这件事情,完全合理。

以“危险”为底色,除强制爱外,短剧还衍生出了包括小妈、骨科、女尊在内的多类型剧集,后者也是丁译文想要尝试的题材,他想给观众提供更多的商品选择。

而商品生产,他认为最好的模式应该像富士康一样,策划、编剧、导演、制片都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策划负责捕捉用户喜好,然后交由编剧进行文字生产,再由导演进行最终的视听语言呈现,最后由制片方进行制作。“每个人都是生产环节上的螺丝钉,这样的生产效率是最高的”。

商品逻辑也对短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快。制片人邢栋在访谈中反复强调,时间就是短剧的生命,因为短剧行业的推陈出新速度实在太快,越短的拍摄周期越能确保投资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

譬如,当下最为火热的选题是宗馥莉的继承者之战,数不清的短剧制作公司在使用AI加人工辅助的模式生产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现代的、古代的、穿越的多套流水线剧本。之后多个剧组会同时开工,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市场上就会充斥大量的“继承者”剧集。而只有最早投入市场的那一批,才能获得平台最多的流量扶持,然后赚到最多的钱。

这种高周转的快速赚钱方式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热钱开始涌入短剧行业,今年7月,京东集团以最高140万元年薪公开招聘短剧内容策略运营岗,创行业薪资新高,这被认为是京东在加速布局短剧市场,即将开辟与快手、美团、字节跳动、咪咕视频等平台的新战场。

不过竞争的加剧让行业越来越卷——主要体现在不断被压缩的拍摄时长和拍摄预算上,这是受访导演们的共同遭遇。丁译文形容,这就像淘宝,一双袜子,有人卖一块钱,就有人卖9毛,竞争之下,大家只能血淋淋的拼刺刀。

也因此,短剧导演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创作能力,而是效率高,能“熬”。King的最高记录是,有一次连续拍了52个小时。丁译文说,当其他导演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拍摄,他只用5天就能拍完,其他人“卷”到5天的时候,他已经将作业流程优化到了3天,而当其他人也能在3天内拍完时,他可以只用两天。甚至现在,只需一天半的时间外加8个人的团队、两盏灯、一台摄像机,以及一万块钱的预算,他就能拍出一部可以被市场接纳的30集共计30分钟的微短剧。

7月18号和28号,King有两部剧接连在武汉开机,剧情是他拍过无数次的霸总和虐恋题材,这两部剧之后,还有很多部他同样拍过无数次的题材在等着他。“根本拍不完”,他说。有一天他在朋友圈发文:感觉自己越来越像王晶了。

在我们最近一次的交流中,他直言特别累,正被越来越低的拍摄预算压得喘不过气,而同样长达150分钟的剧集,拍摄周期也从原来的9天被压缩成了6天。

所以离开大导演的剧组有没有后悔过?我再次问他。他还是同样的回答:没有。于经济层面,他还有房贷要还,持续不断的拍摄邀约可以让他一直有钱挣;于工作成就方面,师傅在拍《志愿军》,而他拍的是另一种精神慰藉,所以没什么可失落的。“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在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他说。

南方周末|一名绿化工人,倒在东北的盛夏

By: unknown
12 September 2025 at 13:24
CDT 档案卡
标题:一名绿化工人,倒在东北的盛夏
作者:林方舟、卜芙蓉
发表日期:2025.9.12
来源:南方周末
主题归类:低端人口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2025年夏天,东北热得不寻常。

一名辽宁沈阳的园林绿化工人,在户外工作时倒下后,再也没有醒来。其直接死因是热射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事发前后的四天内,沈阳最高温都超过了35℃,市气象台每日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来自辽宁省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省平均气温26℃,比常年同期偏高1.6℃,是有统计数据以来最热的7月。

这场悲剧并非个例。在有关记录和工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长白山种人参的农民、沈阳另一个小区的绿化工人、沈阳周边农村收西瓜的村民,均有人因热射病倒在了这个盛夏。

img

张拥伦的工作服和鞋子。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摄

倒下

这一天是2025年7月10日。早晨五点左右,63岁的张拥伦像往常一样醒来。前一天晚饭时,他说在超市买的猪肉吃着不香。妻子孟桂荣准备去楼下的早市,买几斤现杀的土猪肉。

吃过早饭,张拥伦准时出门。6点半,他需要到小区附近的“单位”报到,那里是包工头老赵租下的一个车库,存放着园林绿化需要的设备和工具,位于沈阳市郊。几十名工友先在此集合,再像麻雀一样散开,三三两两分组,开始一天的劳作。

从早市回来,孟桂荣把刚买来的土猪肉切好、分类,有炒菜的,有包馅的,还有做红烧肉的,她还买了张拥伦喜欢的酸萝卜。孟桂荣烧得一手好菜,从工厂下岗后,她开过餐馆,还在幼儿园做过厨师。

上午9点57分,张拥伦给妻子发消息:“中午不回家吃饭了。”正在备菜的孟桂荣隔了十分钟才看到,决定午饭自己也随便对付一口算了。前一天中午,张拥伦也没回家吃饭。平日他一般在家旁边的小区干活,最近几天,他被派往离家约5公里的一处单位大院。

整地、挖坑、种植、施肥、打药、浇水、剪枝……园林绿化的工作繁琐又辛苦。7月10日这天,张拥伦的主要任务是“打草”——拎着二十多斤重的打草机,清理与园林植物争抢养分的杂草。和很多从事体力劳作的工人一样,张拥伦晒得皮肤黝黑,六十出头便满头白发。

张拥伦和工友的上班时间是7:00-11:30,13:00-16:00。上午的工作结束了,“外派”工作的午餐可以报销,包工头老赵没给餐标设限,但张拥伦和搭档吴国友一共才花了10块钱,吃的是包子和粥。

这已经比吴国友平时吃的丰盛了。他家离“单位”有五十多公里,每天四点多起床,和几名工友一起坐老赵的车来。在没有外派的平日里,午餐要自费,他一般吃三张饼,不吃菜,扛饿。

当天是吴国友第一次跟张拥伦搭班,张拥伦嘱咐他:“天气热,要多喝水。”

当天沈阳最高温35℃,市气象台已经连续三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而下午一点,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两人准时开始工作。

打草要保持安全距离,两人相距十几米,沉默不语地干活。耳边响起打草机的轰鸣,地面不断扬起的灰尘、杂草、碎石子,打在他们的身上。

下午三点左右,张拥伦突然反常地提出,他要提前下班。

吴国友看到他脸色煞白、两眼发直,一屁股坐在三轮车驾驶座上,垂下头,便不再言语,怎么叫都不吱声。

吴国友吓坏了,马上打电话叫老赵来。头顶的太阳毒辣辣的,两人合力把张拥伦抬到树荫下,赶紧喂他喝水、给他洗脸,见张拥伦还是没有清醒,便拨打了“120”。

厄运

谁也不知晓,张拥伦究竟是从何时起感到身体不舒服的,直到无法坚持而倒下之前,这个沉默、隐忍的男人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异样。或许正因如此,没能让他在与死神的赛跑中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张拥伦被确诊为热射病。张拥伦的儿子大安(化名)后来得知,父亲被送到抢救室时,已处于休克状态,医生在他身上放冰块,头上戴冰帽,当时他的体温高达42℃,摸起来甚至有点烫手。

广东肇庆一家公立医院的医生卢辉每年都接诊多例热射病患者。他介绍,区分热射病和中暑最关键的指标是人体核心器官的体温——热射病人达40℃以上,而普通中暑病人一般不超过38.5℃。

人体有一套精妙的散热系统,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来排出多余热量。然而,在高温下,这套系统可能崩溃——汗液无法蒸发,散热能力下降;剧烈劳动会让身体产生大量额外的热量,如果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体温飙升,迅速突破人体的安全极限。

人们常形容,“得了热射病的患者,身体的器官就像被水煮过一样”。从出事倒下到救护车送到医院,只间隔不到1小时。

他的肺脏受损,出现呼吸衰竭的迹象;血压异常低,要靠升压药维持;肌红蛋白高,说明肌肉出现溶解;肾脏衰竭,补液3000ml后,一滴尿也没排,不得不做血液透析,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厄运突然降临,大安和母亲呆立在重症监护室门口,头脑发蒙。在高纬度东北地区生活的他们,从来没听说过热射病,更没想到,中暑还能死人。酷热的风险,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事实上,热射病的死亡率极高。一项2022年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西南地区83家医院收治的873例热射病患者,总体死亡率高达32.4%。即便能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性命,由于不可逆的器官衰竭,多数患者的余生也将与痛苦的后遗症相伴。

热射病的影响范围也日益扩大。根据2025版《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我国因热射病就诊人数达到53.9万,是2021年就诊人数的3倍左右。

“如果避开午后最热的时间段,中午休息好,再加上防晒和补水,这起悲剧本可以避免。”卢辉说,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类,而张拥伦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劳力型热射病,其常见于在户外作业的人群以及运动员等,这类人群往往都身体健康,甚至年富力强。

在大安的描述中,父亲没有任何基础病,就连前两年偏高的血压,做园林绿化工作后也趋于正常。父亲曾跟他说,找人算过命,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

img

张拥伦照片。受访者供图

吃苦

生活在城市,张拥伦却过着与土地打交道的生活。工作时,他每天和阳光、植物、泥土相伴;生活里,他唯一的爱好是种菜,在小区绿化带的角落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着黄瓜等蔬菜。

1961年冬天,张拥伦出生于山东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四,家里还有三个哥哥,贫困和饥饿是他童年抹不去的记忆。

十几岁时,初中都没读完,张拥伦就跟随大哥来到东北打工,从干杂活的小工做起,自学手艺,逐渐成长为黑龙江伊春一家木材加工厂的钳工。

张拥伦脑子活泛,喜欢钻研,精通电路、电焊、机械等各种技术,是厂里受人尊敬的“万能工”。妻子孟桂荣记得,之前没有电话,队长经常半夜三更骑车到家里敲门,厂里的机器坏了,丈夫二话不说,“啪”地起床就随人家出发。

在大安的记忆里,小到手表、大到汽车,几乎没有父亲不会修理的东西。街坊邻居这家锁坏了,那家盆儿漏了,都来求助。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智能手机玩不转的父亲,却能修好台式电脑。

张拥伦49岁那年,木材加工厂效益不好,买断了他的工龄。下岗后,他找到一份在另一个厂子里做工的活,谈好了日薪10元,却遭到恶意拖欠,白干了近两个月,一分钱工资没领到。这件事至今让孟桂荣耿耿于怀:“每天零下30多度骑车上班,老遭罪了。他就是心眼老实,搁一般人早就不乐意了。”

孟桂荣和张拥伦同时下岗,听说山东教育水平高,为了儿子读书,两人回到张拥伦的山东老家,男人开摩托车修理铺,女人在旁边开饭店,但生意并不太好。

后来,一家人又搬到沈阳。张拥伦在一家物业公司找了份维修工的工作。他干得不错,但在59岁时,因年龄太大被辞退。

闲不住的张拥伦,又开始做园林绿化这份工作。63岁的他,甚至算是队伍中的“年轻人”,连包工头都比他大两岁,不少同事超过70岁。

大多数工友仍然要为生计打拼。他出事那天的搭档吴国友69岁,有个五十多岁的儿子和22岁的孙子。儿子在工厂上班,隔三差五“被放假”,常常领不到工资。老吴没有退休金,为了供养儿孙,园林绿化的差事他已经做了14年,每天工资100元。下班回家后,他喝几两小酒解解乏,然后去一家翻砂厂打更(守夜),每个月还能再挣几百块钱。

比起大多数同事,张拥伦一家的经济条件算得上“小康”了。夫妻两人每个月共领6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儿子大安做服装生意,甚至近几年冬天,夫妻俩还会去海南、云南旅居数月。孟桂荣最近常对丈夫说,“咱俩吃了大半辈子苦,近两年好不容易生活条件好了,想吃啥就买啥”。

然而,大半辈子经历的艰辛,似乎刻在了张拥伦的基因里,吃苦耐劳才是他的“舒适区”。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要打园林绿化这份工。

每年工期从3月开春持续到11月入冬,一个月有4天休息日,但张拥伦从不休息。2025年4月到7月的考勤记录显示,无论是“五一”假期还是周末,张拥伦没放过一天假。遇到雨天其他工友能休息,而张拥伦作为四个班长之一,还要值班。

据长期跟张拥伦搭班的李大姐(化名)观察,一般工人干一会活就要抽根烟休息下,张拥伦不抽烟,也不挑活,“一个劲就是干”。

就连孟桂荣有时都无法理解丈夫的节俭。路边看到的螺丝,他要捡回家去。几毛钱一双的白色劳保手套,干完活后“黑得没样了”,张拥伦回家后戴上老花镜,在灯下缝缝补补。“我都瞅烦了,破手套直接扔了就得了,他偏舍不得。”

除了干活,生活中的张拥伦沉默寡言。大安觉得,父亲活得就像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没什么存在感。一家人去旅游,父亲永远跟在后面默默拎包,几乎不发表意见。

除了偶尔喝酒和种菜,大安想不到父亲还有什么兴趣爱好,刷刷短剧,是他为数不多的娱乐。

img

生活里,张拥伦最大的爱好是种菜,他在小区绿化带的角落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摄

官司

7月11日14时17分,被送到医院后不到24小时,张拥伦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他爱吃的土猪肉还在冰箱里存着。死亡证明上写道,直接死亡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引起的疾病是“热射病”。

张拥伦去世那天,沈阳市气象台连续第四天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几天后的7月16日,辽宁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40℃。

酷暑终结生命的悲剧就发生在眼前,活着的人还要继续负重前行。张拥伦的工友们选择麻痹自己对危险的恐惧。“我不想这个事儿,我都快七十岁了,干一天算一天。”吴国友说。

“中暑只能靠自己注意(防护),但你说谁不注意呢?老张不注意吗?那还能咋整呢?”李大姐无奈道。

就在这起事故发生前不久的6月26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文,为保护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要求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须通过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

张拥伦出事以后,下午的工作依然在1点钟准时开始,几位工人都没听说过需要避开“高温作业时间”。

园林绿化工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危险。“打草”时飞溅起来的石子,像突然从地下射出的暗箭,常常将工人打得头破血流。还有修剪枝条时用的油锯,稍不注意就会伤到自己,2024年,一位工友的手指就被削下来一个指节,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皮连着。

img

园林绿化工人穿的围裙沾满了草屑。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摄

发生安全事故,雇佣他们的老赵就要承担赔偿责任。还是在张拥伦的劝说下,2025年4月,老赵给58名工人买了雇主责任保险,保费每人每年330元,包含50万元的死亡伤残责任限额和5万元的医疗费用责任限额。

然而,这笔保险并没有起作用。因为保单清晰地写着,工作场所只限于张拥伦平时工作的园区,出事当天外派的地点并不在受理范围内。保险公司拒赔有充分的理由。

“我连字都不识。”老赵说,长达23页的保单到底写的是什么,他现在都没搞明白。

保险的投保人是沈阳的一家环境工程公司,该公司将园林作业外包给老赵,张拥伦等人受老赵雇佣,并不直接与这家公司形成劳务关系。工人们与老赵之间甚至从未签署过纸质版的劳动合同,老赵通过微信转账或发现金,每半个月发一次工资。

即便这样不正规的雇佣关系全是“坑”,也不乏大量劳动力愿意主动往里跳。对于超过60周岁的工人们而言,这份差事并不好找。

现有法律也不支持将张拥伦的事故认定为工伤,否则家属可以领到约100万元的工亡金。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一条司法解释曾称: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张拥伦已经在领退休金,只能按照劳务关系处理纠纷。

大安依据律师建议,提出89万元的赔偿要求,包括死亡赔偿金、抚恤金、丧葬费和医药费等。经调解失败后,大安将老赵、父亲工作的单位物业和环境工程公司告上了法庭。

在劳动法专家、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洪桂彬律师看来,张拥伦的不幸遭遇,反映出目前制度设计对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不足。

“职业危害防护应该更关注用工过程,而不是用工关系。”洪桂彬说,我国传统的职业病保障,以标准的劳动关系为主,对退休返聘人员等非标准劳动关系和非劳动关系保护不足。

许多企业通过灵活用工,故意将用工关系复杂化,起到“甩锅”的目的。洪桂彬说,这起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出事之后,企业很容易以“不是我的员工”或“没有劳动关系”等借口,逃避责任。

不过,这些制度设计正在朝着有利于劳动者的角度调整。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社保新规”,废止了实施15年之久的“超龄用工按劳务关系处理”的规定,工伤保险将成为“强制项”,要求用人单位需为超龄劳动者单独缴纳工伤保险,保费由企业全额承担。

夏天接近尾声,2025年9月9日,国家气候中心刊文回顾称,2025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

如今,沈阳进入初秋,天气告别炎热,张拥伦的遗体仍在殡仪馆冷冻着。家属请的律师建议,在可能长达八个月的官司打完之前,张拥伦最好先不要入土为安。

小区里,张拥伦种的蔬菜郁郁葱葱,绿叶宽大饱满,茎上开出黄色小花。但大安没看到果实,“可能都被别人摘走了”。不久后的冬天,繁茂的景象将要消亡,来年冰雪化冻、春暖花开,张拥伦的同事们照料的园林植物会再次发芽,而这些蔬菜却无法重焕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