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黃錦鐘
2025-07-16T02:36:01.014Z

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至今,中國從未譴責俄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將中國界定為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且是唯一有意重塑國際秩序,也有能力做到的國家」,因此不斷拉高對中遏制力道。普丁2022年2月下令侵犯烏克蘭,無疑帶給中國一場及時雨,除了有利北京轉移美國緊盯目光、紓緩遭圍堵的戰略壓力外,更提供中俄抱團結盟,共抗美國的戰略合作空間。
於是針對烏克蘭問題,中國一方面強調「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並聲稱採取「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對俄烏雙方「勸和促談」。但另一方面卻加強對普丁政權的政治外交支持,一再重申中俄兩國「患難與共」和「上不封頂」的友好合作關係,並持續向莫斯科提供必要的軍民兩用、科技產品及原物料等援助,同時加大購買俄國原油,以免俄國戰時經濟因遭西方制裁而瀕臨崩潰。
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指控中國直接提供武器給俄羅斯,烏國情報單位更聲稱掌握資訊,控訴中國向20家俄羅斯國防製造產業工廠供應物資,並強調俄國無人機80%的關鍵電子元件來自中國,在在顯示北京「表面超然中立、實則援俄抗烏」的表裡不一做法。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俄烏戰事久拖 對北京最有利
根據《南華早報》引據知情人士報導,王毅近日在歐中高階戰略對話直白表示,不希望見到俄羅斯戰敗,擔心屆時美國會重新將注意力轉向中國。王毅此番言論相當率真,罕見與歐方「坦誠溝通」,不過王毅這話只說了前半段,最關鍵的部分卻語帶保留。
對中國來說,確保俄羅斯不戰敗還不是最佳情境,要讓俄國「輸不得但也贏不了」,俄烏戰事就一直拖著、懸而未決,才最有利。
一來有助於分散及干擾美國戰略資源分配、外交政策布局和全球軍力部署,以免美方集中火力、全力抗中;二來可促使俄國繼續有求於中方,在雙邊關係互動占據上風,並藉此不斷削弱俄國力量,趁機擴大經營中亞、中東等莫斯科傳統勢力範圍,進而爭取更多友中國家支持,共同抗美。
中俄彼此猜忌 加大提防戒備
普丁自然不是省油的燈,深諳中國持續援俄的真實用意,因此也強挖中國牆腳進行反制。俄國近年不僅大力協助北韓強化軍事實力,還締結相互提供軍事支援的同盟關係,希望提高北韓在東北亞持續製造事端的誘因和能力,企圖破壞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穩定,同時也達成弱化中國對北韓影響力的謀略目標。
《紐約時報》也披露俄羅斯情報部門的內部文件,將中國形容為「敵人」,直指中國不斷加大對莫斯科的諜報滲透活動,意圖獲取敏感軍事技術,並密切監視俄國在烏克蘭軍事行動,以求更加掌握西方國家的武器性能及作戰方式。與此同時,俄方也對中國持續加強布局北極地區,以及中國民族主義人士對遠東地區的領土野心感到憂慮。
除此之外,川普重返白宮後亟欲自烏克蘭戰場抽身,積極居中斡旋俄烏談判,且有意改善美俄關係,避免俄國持續向中國靠攏。但普丁堅信「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利用川普施壓烏國先釋出善意,以及調停雙方衝突的空窗期,不斷加大對烏國攻勢,企圖攫取更大戰果。
不過,川普採取務實態度與普丁交涉,的確給了俄國一個擺脫中國掣肘、分散傾中風險的戰略機遇,普丁當然也不願意一直當習近平的小老弟,處處受制於人,於是「制衡中國」成為當前美俄最重要的利益交集。
由此可見,中俄雖名為「上不封頂」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但事實上雙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只是缺乏理念、相互利用的「投機」結盟,一旦利益出現重大矛盾或嚴重分歧,即可能棄對方而不顧甚至背叛。
普丁在背後捅刀 是習近平最大隱憂
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最近接受《紐時》專訪表示,如果中國攻打台灣,習近平必定會致電普丁,要求俄國攻擊北約國家,開闢第二戰線。
呂特刻意將台海情勢和歐陸安全做連結,主要目的在凝聚「歐亞安全不可分割」的憂患意識,示警戰爭可能迫在眉睫,必須做好準備,藉此激發北約國家的危機感,催促成員國積極落實6月下旬的峰會共識,儘速將國防支出提高至占GDP的5%,提升自我防衛力量。
不過呂特實在不需妄自菲薄,當前北約整體軍事力量相當可觀,英、法合計擁有超過500枚核彈頭,加上美國在大西洋彼端提供的強大核保護傘,應可對莫斯科構成具可信度的軍事嚇阻。而從普丁極力反對北約東擴,甚至不惜代價發動侵略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力求拓展地緣戰略的緩衝區,更凸顯出俄國對北約軍事力量的高度忌憚。
更重要的是,收復台灣可視為中國的核心利益,但是貿然進犯北約卻不是俄國的核心利益,說白了,普丁不會為了習近平的核心利益,或者是滿足其個人的政治野心,而配合中方行動攻擊北約,自取滅亡。就如同中國沒有出兵烏克蘭,反而加大利用俄國牽制美國一樣,「隔岸觀火、趁機牟利、不惜背叛」,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對中俄「上不封頂」友好關係的最貼切形容。
設想未來中國武力犯台,普丁拒絕出兵北約甚至坐壁上觀都不足為奇。對中國來說,該憂心的是俄國非但不幫忙,反而背棄盟約,轉向美國靠攏,或是趁亂擴張在東北亞勢力,導致中國腹背受敵,恐怕是習近平的最大夢魘。
川普對普丁下達通牒 逼迫中俄攤牌
由於川普對普丁「說一套、做一套」的虛與委蛇做法感到不耐,宣布透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飛彈系統在內的先進武器,並且要求俄國於50天內達成協議,否則將對購買俄國石油的國家祭出「次級制裁」。
川普立場雖轉趨強硬,但還是給予俄國50天的談判期,顯示仍無意對普丁趕盡殺絕,以免全面堵死美俄關係改善空間;畢竟儘速促使俄烏停火,防止中國持續利用俄烏戰事久拖牟利,才是川普的優先要務,而確保美俄關係及歐陸安全穩定,美國也才能集中心力對付中國。
中國近年趁便宜擴大進口俄國石油,以降低煉油成本,同時強化戰略儲備。根據中國國企中石化統計,2024年中國約19.6%石油進口來自俄國,俄國也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國原油的最大進口國。因此,川普揚言對購買俄國石油的國家施加「次級制裁」,中國當然首當其衝。
中國前陣子好不容易才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框架,川普威脅再實施「次級制裁」,明顯是在迫使中國加強施壓俄國展開和談,如此勢將進一步削弱中俄互信;不斷擴大中俄矛盾、製造嫌隙,無疑是川普最希望達成的目的。
更要緊的是,一旦俄烏戰爭落幕或是至少先全面停火,中國恐怕無法再利用俄烏戰爭,將美國繼續拖進歐陸衝突泥淖,況且北約國家允諾將國防支出提高至占GDP的5%,並且承擔更多自我防衛責任,也大大降低美國遭歐陸戰爭牽連的風險。一個心無旁騖的美國,絕對是中國最懼怕的競爭對手,這才是川普最大的戰略盤算。
過去冷戰時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俄同盟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雙方關係充滿算計、唯利是圖。川普對普丁下達50天與烏國和談的最後通牒,並威脅實施「次級制裁」,將是對號稱「上不封頂」的中俄關係一次重大試煉。
黃錦鐘為台灣國際事務與地緣政治分析師,曾於華盛頓知名智庫CSIS擔任訪問學者,專注於亞太區域政經情勢和美中台關係研究。他也是Facebook專頁「國際有關係 Global Insights NOW」的內容創作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