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20 May 2025德国之声

匈牙利议会表决通过退出国际刑事法院

20 May 2025 at 21:17
德正
2025-05-20T12:56:04.930Z
匈牙利议会周二(5月20日)批准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法案

(德国之声中文网)匈牙利议会周二(5月20日)批准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法案,理由是该机构“具有政治动机”。匈牙利成为继布隆迪和菲律宾之后,第三个采取这一举措的国家。

匈牙利总理奥尔班上个月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期间宣布,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匈牙利将退出国际刑事法院。尽管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发出了逮捕令,奥尔班仍接待了到访的内塔尼亚胡。

国际刑事法院指控这位以色列领导人在加沙犯下战争罪——但内塔尼亚胡对此予以否认。

匈牙利议会在周二的投票表决中,134名议员投票支持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提案,37人投了反对票,7人弃权。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托(Peter Szijjarto)表示,一旦该决定被正式公布,匈牙利将通知联合国。

他声称国际刑事法院已经成为一个“受政治动机驱动的司法机构”,这是“不可接受的”。

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很明显,匈牙利不应属于这样的组织。”

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生效日期为向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交存退出文书(通常是宣布退出的正式信函)一年后。

上个月对匈牙利的访问是内塔尼亚胡自2023年以来首次访问欧洲。

国际刑事法院于去年11月对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逮捕令,指控他们在加沙战争中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包括制造饥馑作为战争手段。

更多内容:国际刑事法院对以、哈领导人的逮捕令引起哪些反响?

国际刑事法院还对哈马斯军事领导人穆罕默德·戴夫发出了逮捕令,但该案已于今年2月在戴夫死后被撤销。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海牙,旨在起诉那些对世界上最严重罪行负责的个人,尤其是在各国不愿或无力自行起诉的情况下。

共有125个国家批准了《罗马规约》,即承认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管辖权。

美国和俄罗斯并非成员国。以色列、中国和缅甸也未加入。

截至目前,只有布隆迪和菲律宾曾加入后又退出该法院。

匈牙利于1999年签署了《罗马规约》,并在两年后奥尔班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批准了该规约。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英法加警告以色列 联合国称百辆卡车有望进入加沙

20 May 2025 at 18:47

2025-05-20T10:46:05.672Z
周一在加沙等待分发食物的巴勒斯坦人

(德国之声中文网)鉴于以色列军方在加沙地带的行动以及当地平民所处的持续困境,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加大施压。以色列有关部门称,近三个月以来,周一(5月19日)首次再有救援物资进入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不过仅为最低限量。与此同时,以色列继续新一轮军事攻势。

周一晚间,法国、英国、加拿大政府领导人称形势的激化“完全是过度的”,并向内塔尼亚胡政府发出警告。

“如果以色列不停止新发起的军事攻势,并取消对人道主义救援的限制,我们将采取具体措施作为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和加拿大总理卡内宣布。

内塔尼亚胡则表示,以色列不会改变在这场战争中的目标,将“继续以合法手段自我防卫”,“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这意味着什么,内塔尼亚胡周一解释说:“我们将接管整个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他表示,以色列士兵未来将驻扎在加沙。而极端伊斯兰恐怖组织哈马斯则须被彻底粉碎。

据路透社报道,恐怖组织哈马斯则对英法加外长的联合声明表示欢迎,称其立场是朝向正确方向的重要一步,以恢复国际法原则。

周一等待进入加沙的运输救援物资的卡车

周一五辆卡车进入加沙 周二约百辆获得批准

以色列负责巴勒斯坦事务的机构Cogat称,周一,五辆运送救援物资的卡车进入加沙地带。以方称,希望确保基本供应,避免大面积被毁的加沙地带出现饥馑。战争持续一年半多以来,约200万巴勒斯坦人物资极度匮乏。

周一,联合国紧急救济协调员弗莱彻(Tom Fletcher)表示,以色列允许恢复“有限”救援尽管是一个“令人欢迎的发展”,但“与所急需的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周二,联合国人道协调厅发言人拉尔克(Jens Laerke)表示:“我们提出请求,并获得允许今天有更多卡车进入加沙地带,比昨天获得允许的要多很多。”他在日内瓦表示:“我们当然期待,在得到允许后,这些车辆中有很多、希望所有车辆今天都能过境,在被接收后继续驶入加沙地带进行分发。”

德国政府向以色列发出呼吁

2023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前,每天有约500辆卡车运送物资到加沙。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Stéphane Dujarric)周一表示:“”我们需要大量食品、食用油和燃料。

周一,德国以及约20个其它出资国外长在一份共同呼吁中,要求允许明显更多的救援物资进入加沙。“让联合国及人道主义组织可以独立、无党派地工作,以拯救生命、减少苦难、维护尊严”,外交部在柏林公布的这封呼吁信中写道。

自3月初以来,以色列不再允许救援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内塔尼亚胡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哈马斯高价出售救援物资,以支付恐怖分子以及武器,打击以色列。周一,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则出人意料地宣布,重新允许救援物资进入加沙。

据媒体报道,面粉、婴儿食品和燃料将首次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运往这一被封锁地区,到本月底将落实新的分发机制。按照新机制,救援物资未来奖金在加沙少数几个地点进行分发。联合国对此表示质疑,原因包括平民在前往分发点的路途中可能遭遇交火,对于老弱病残来说,这段路途也可能构成无法逾越的障碍。

以色列新攻势 巴通讯社称再有60人死亡

与此同时,在以色列新的大规模攻势下,加沙地带战事继续。数日来,当地每天通报有数十人死亡,周一到周二夜间,巴勒斯坦瓦法通讯社称,有至少60人死亡。这些数据几乎无法独立证实。如今,地面部队也加入行动。

这轮新攻势令当地民众的灾难性处境雪上加霜。许多人担心再次被迫迁离。目前受新攻势影响最大的包括汗尤尼斯和加沙城。

(德新社、路透社、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全球首家国际调解院将在香港开张

20 May 2025 at 18:17
德正
2025-05-20T10:12:15.151Z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下周将出席在香港举行的建立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 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将出席于5月30日在香港举行的《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签署仪式。

中国外交部网站周二(5月20日)公布了这个消息。王毅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在两年前该组织筹备办公室揭幕时致信表达支持,称该组织是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努力的一部分。

该国际组织于2022年宣布成立,总部设在香港。该组织宣称其旨在利用香港的普通法传统和其作为争议解决中心的专业优势,打造一个政府间的调解平台,以化解国际纠纷。

在周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介绍,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近60个国家和联合国等约20个国际组织将派高级别代表出席5月30日举行的签署仪式。

中国官媒报道说,国际调解院着眼以调解定分止争,将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通过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

该调解组织总部位于原湾仔警署旧址。该场所的翻新工程已获得超过4.6亿港元(约合5880万美元)资金支持。

 

(综合报道)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美军基地下的冲绳:安全保障,还是不公遗产?

20 May 2025 at 18:17
Chermaine Lee
2025-05-20T10:12:53.806Z
边野古军事基地附近,大约有十几名抗议者冒雨静坐抗议美军扩建军事基地。

(德国之声中文网)冲绳,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日本的旅游胜地。游客们被这里温暖的气候、原始的海滩和碧蓝的海水所吸引。

但除了风景如画的太平洋风光和享受水上运动的游客之外,冲绳也因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驻扎着大量美军而闻名。

东京方面认为,覆盖冲绳约25%土地的30多个美国军事设施,对于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以及巩固美日同盟至关重要。

然而,对许多冲绳人来说,美军的存在更像是占领留下的痛苦遗产,这种占领将冲绳及其居民束缚在枷锁之中。

反美军基地的情绪由来已久

就在我前往冲绳的几周前,媒体曝光了多起美军人员涉嫌性侵的案件。

这些报道唤起了人们对1995年三名美军士兵轮奸一名12岁冲绳少女事件的痛苦回忆,当时有超过8万名冲绳人走上街头抗议美军的驻扎。

2016年,一名美籍男子涉嫌杀害当地女性再次引发了大规模抗议。

在巨大压力下,日本与美国达成协议,将普天间空军基地所占土地归还冲绳。尽管约4000名美军海军陆战队士兵已转移至关岛,但数千人仍留在当地,土地归还对冲绳人来说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我路过边野古军事基地时,大约有十几名抗议者冒雨静坐抗议美军扩建军事基地。其中一名抗议者濑长一雄(音译)表示,他们每个工作日都会来这里“阻止美军基地扩张”。

“日本的女性遭到性侵。嘉手纳和普天间基地制造了很多噪音……美军来冲绳是为了美国,不是为了日本或冲绳。”他告诉我。

2023年,冲绳两所当地大学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0%的冲绳人认为美军基地集中在冲绳是不公平的。

尽管公众强烈不满,美日的防务合作依然紧密。今年2月,在朝鲜威胁日益加剧及中台紧张局势升级的背景下,华盛顿和东京续签了美日安全协议。

更多阅读:冲绳为何对美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美军基地能保护冲绳吗?

本以为大部分冲绳人也会对美军表示愤怒,于是我走访了冲绳县政府所在地那霸。然而,我所遇到的大多数人对美军表示漠然,甚至有人持支持态度。

在一个珠宝摊前,一位要求匿名的女店主表示,她认为如果爆发战争,美国会保护冲绳。

另一位在服装店工作,同样也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表示认同这种观点。她说,自己以前也讨厌美军,但现在希望美军能在冲突中保护冲绳。

尽管部分美军士兵的性侵和犯罪行为引发了愤怒,但仍有冲绳人不希望美军撤离

“暴力事件哪儿都有,但这不是赶走任何人的理由。”餐馆老板美川翠子(音译)告诉我。

根据美日安保条约,美军有义务协防日本,但冲绳人是否是优先保护对象?

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军国主义与性别议题的教授秋林こずえ(Kozue Akibayashi)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灌输给冲绳人的虚假叙事。

她说:“美军不是为了保护冲绳人才来的。但这个说法就像一种幻想……这种根深蒂固的迷思不仅存在于冲绳,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即‘军事化是确保安全的唯一方式’。”

秋林引用了1945年冲绳战役爆发前,美军入侵前日本失败的疏散计划,导致冲绳10万平民死亡的历史。

“当时的疏散计划根本没能保护平民,冲绳人并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她说。

今年年3月,日本宣布一项应急计划,一旦被卷入有中国参与的战争,将撤离约12万冲绳居民。中日之间在多个区域存在争端,包括台湾和中日台三方都声称拥有主权的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

瑞典隆德大学东亚与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级讲师奥谢(Paul O'Shea)表示,正因为美军基地的存在,冲绳确实成为中国的目标。

“中国有成百上千的导弹瞄准着冲绳的美军基地,这是众所周知且不可避免的代价。”他说。

不过,奥谢也指出,这些基地具有威慑作用,“有助于维持和平”。

在冲绳部署的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经济负担还是经济命脉?

除了安全与外交方面的理由,日本政府也表示美军基地对冲绳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意义。

尽管是旅游胜地,冲绳却是日本最贫困的县,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就业机会有限,贫困率高达35%。

冲绳的土地面积不到日本总面积的1%,却驻扎了约2.9万名美军士兵,占驻日美军的70%以上。

日本目前每年平均为这些驻军支付14亿美元,这是美国海外驻军中最大的一笔开销。特朗普曾多次施压东京要求增加支出。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冲绳的美军基地仍然为这里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根据日本政府2015年的数据,美军村购物区创造了336亿日元(约合2.31亿美元)的收入,并为该地区提供了超过33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军村附近一个旅游中心工作的西野亘(音译)告诉我,这些经济利益有助于提升年轻一代对美国的印象,他们“对美军没有那么坏的印象,因为我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他们”。

“我朋友的父亲在基地工作,还有朋友是美日混血。如果我们英语好,就能在基地里找到工作。”他说。

冲绳知事玉城丹尼反对美军基地,他表示美军基地带来的就业收入仅占冲绳人收入的约5%,而如果将基地用地归还,用途转化,其经济产值可能高达近70亿美元。

“为什么冲绳是最贫穷的县?因为土地、劳力和资源被用来维持基地运作,而非用于更有生产力的方向。如果这些资源被合理利用,冲绳的经济本可以发展得远远超过现在。”瑞典东亚问题专家奥谢说。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

20 May 2025 at 13:17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5-16T13:31:50.342Z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长篇分析文章写道,中国国务院新近发布的白皮书《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大大扩展了“安全”一词的内涵。根据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也包括政权稳定和捍卫意识形态,以及在科技、农业和能源领域实现自给自足。这篇题为《在所有战线上开战》的文章写道:

“北京试图把自己塑造成稳定的支柱,但却绝不承诺会保持克制,这一点在实现其印太地区主张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白皮书指出:‘个别国家强化亚太军事同盟,拉拢地区盟伴,构建排他性小集团’,这一表述明显是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中国政府称,‘外部势力’正日益对中国的边疆、边境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构成威胁。在不断恶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一些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可能再次激化’。 

在国内方面,白皮书强调要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彻底隔绝:中国必须坚决反对那些‘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和所谓普世价值的外国反华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基本的民主理念、公民社会以及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主张,都是对其统治的核心威胁。

2013年,习近平出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不久,就以‘九号文件’的方式对上述‘危险思想’提出过警告。而这份文件后来也成为中国全面收紧意识形态领域管控的蓝图。

国家安全白皮书:中国必须坚决反对那些“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和所谓普世价值的外国反华势力”。

12年前‘九号文件’出台时。曾引起广泛的震惊。而现如今,它已经成为统治阶层的共识,这些被视为‘危险思想’的内容也被正式收入国家安全白皮书:‘如果政治安全得不到保障,中国必然会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

坚决抵制“西方普世价值”

《法兰克福汇报》的分析文章指出,通过强调政治安全,中国将外部和内部威胁融为一体,宣称“西方反华势力千方百计对中国围堵、打压、遏制,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相对之下,这份长篇白皮书对欧洲只是一笔带过,按照一如既往的说法,白皮书称欧洲是‘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北京‘支持欧洲增强战略自主’。但白皮书并未赋予欧洲任何关键性角色,这也印证了一些中国政治观察者的看法,即北京只是期望维持中欧关系的稳定,并没有真正认为现在是鼓动欧洲放弃美国靠拢中国的机遇。

尽管台湾问题在这份白皮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丝毫看不出北京的既定立场有任何改变。白皮书强调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诚意’,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种种迹象显示,中国高层将会继续保持战略耐心。不过,正如一位中国问题观察家所说的那样,不应依据中方的文件来分析中国的政治走向,‘在与美国及其盟友冲突日益增多的当下,观察中国政府的实际行动更为重要。’”

《商报》专栏作者Tillmann Prüfer 以诙谐的口吻写道,如果中美关税之争不能及时收场,那么美国人今年的圣诞氛围将会失去往年的安宁和和谐,毕竟圣诞树下放置的那些东西,并非来自森林,而是来自深圳和广州。这篇题为《让人揪心的圣诞节》的专栏文章写道:

让人揪心的圣诞节

“全套配置的超大号塑料圣诞树目前售价为1000美元,而一旦加上关税,它的售价就会变成无人问津的2000美元。类似情况也适合于许多为美国圣诞市场量身定做的中国造产品。尤其是那些一直以来支撑着美国消费狂潮的东西,比如带LED背景光的电视机,几乎所有其他商品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美国的圣诞饰品大多来自中国。图为加州一户挂满节日彩灯的住家。

  当然也有人会说,让圣诞节返璞归真,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人们又可以相互赠送亲手制作的圣诞星,又可以一起烘培圣诞饼干了。大家一起唱歌,而不必再去听那些中国造‘音乐盒’中传出的电子音乐了。人们甚至还会想到去教堂参加圣诞弥撒。共同度过的时间,难道不是彼此最珍贵的礼物吗?

但我的担忧却是,如果美国的父母们届时不得不告诉孩子,今年的礼物不是游戏机,而是一双手工织成的袜子,和谐的圣诞气氛将会戛然而止。甚至美国因此爆发内战也未可知,人们冲入海关抢夺库存的独角兽耳机。那时候,特朗普总统别无选择,将不得不从国外紧急调配一些既能唱歌、又能发光的破烂来充当救援物资。

也许美国总统早已想好了解决方案。前不久,他不是转发过自己身穿教皇圣袍的AI图像吗?既然连他本人都能想象充当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表,那直接做上帝之子又何尝不可呢? 如果年底前,特朗普突然意识到,他本来就是那个归来的救世主,那么,圣诞节完全从12月24日改成6月14日他生日这一天。这样一方面,他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圣诞树也可以就此改为圣诞棕榈树,这岂不是省了很多钱。 ”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川普與普丁通話 稱梵蒂岡有意主辦俄烏和談

20 May 2025 at 13:17
null 周子馨
2025-05-20T04:47:26.804Z
川普宣稱俄羅斯及烏克蘭將立刻進行停火談判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週一(5月19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約2個小時。川普稱:「俄羅斯和烏克蘭將立即開始談判,以達成停火,更重要的是,結束戰爭。」隨後在白宮受訪時他說,推動俄烏停火「正在取得一些進展」。

川普在社群媒體「真實社群」(Truth Social)上發文稱談話「非常順利」,並說後續談判的條件將由俄羅斯及烏克蘭協商決定,「因為只有他們才了解那些外界無從得知的細節」。

此外,川普也暗示,只要俄羅斯結束「這場災難性的血腥衝突」,就有機會與美國恢復大規模貿易,且烏克蘭也可在重建的過程中獲益良多。

川普還宣稱,梵蒂岡已表明「非常有興趣作為談判的主辦方」。梵蒂岡尚未回應此事。

普丁則表示,結束戰爭的努力「總體上走在正確的軌道」,莫斯科已準備好與烏克蘭就一項潛在的和平協議展開合作,「就未來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簽署一份備忘錄」。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9日也另行與川普通話。他表示他已向川普強調,任何有關烏克蘭的決定都不應在基輔缺席的情況下做出,「這些對我們來說是原則問題,非常重要」。

澤倫斯基表示,各方正在安排高層級的會議,且會談可能涉及烏克蘭、俄羅斯、美國、歐盟和英國。

對於美國有可能退出俄烏和平談判,澤倫斯基週一公開向川普喊話:「美國不能放棄談判和追求和平的努力,因為這樣唯一的受益者會是普丁。」他強調,基輔已經準備好全面、無條件停火,並「以任何能帶來成果的形式,與俄羅斯進行直接談判」。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此前,川普曾說,如果俄烏和平談判得不到進展,「我就會退出……這不是我的戰爭。」

澤倫斯基呼籲,如果普丁在談判中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並繼續拖延戰爭,西方國家應對莫斯科實施進一步制裁。

莫斯科過去多次要求烏克蘭從俄羅斯聲稱已於2022年底吞併、但僅握有部分控制權的4個地區(札波羅熱、赫爾松、頓內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撤軍。澤倫斯基週一則重申不可能。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名美國官員和知情人士透露,川普在與普丁通話前,先和澤倫斯基進行了簡短談話,以協調雙方的外交戰略。澤倫斯基敦促川普應堅持要求普丁同意30天的停火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和普丁談話不久前,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發表聲明指,「未來還有很多困難的工作,在某些領域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暗示與烏克蘭的和平協議在短期內難有突破,「該協議涉及大量需要討論的細節」。

美國未跟進歐洲制裁

川普結束與普丁的談話後,同步向澤倫斯基以及歐盟、法國、義大利、德國和芬蘭領導人傳達內容。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透過聲明稱,與川普的談話「很好」,強調「美國保持參與很重要」。

德國總理梅爾茨(又譯默茨)則表示,歐洲和美國團結一致,「陪伴烏克蘭走向停火」,並宣布歐洲決定通過制裁加大對俄羅斯的壓力。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路透社,在川普與烏克蘭及歐洲領導人的通話中,與會人士對川普不願以進一步的制裁施壓普京感到「震驚」。

今年3月,川普曾稱美國「強烈考慮」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制裁,因為俄羅斯軍隊在戰場上對烏克蘭進行了猛烈的攻擊。

川普週一則回應,他認為目前仍有可能在推動停火協議上取得成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但如果你這麼做了(施加新制裁),也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上週,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在伊斯坦堡舉行近三年來的首次直接談判,雖然雙方再度提及換俘,但在停火方面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赖清德上任周年:乐意与中国对等交流

20 May 2025 at 13:17
德正
2025-05-19T12:16:50.091Z
赖清德对两岸的主张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过去亦曾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权代表台湾”。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总统赖清德周二(5月20日)上任满一周年。他在总统府发表演说,以“迎风转型,稳健前行”为题,主轴强调台湾会继续坚守民主价值。台湾曾经有38年的戒严历史,如今赖清德表示台湾已经是“亚洲民主的灯塔”。

赖清德说:“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台湾人,会放弃民主自由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一位总统,可以背离民主自由的价值。”

近年来,中国经常选在台湾总统发表重要演说时发动军演。台湾官员此前也警告,北京有可能在赖清德演说采取军事行动。

赖清德周二被问及两岸议题时,重申台湾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动方案,包含强化台湾防卫自主、增强经济韧性、与国际盟友合作等;面对中国,他表示:“只要对等尊严,台湾很乐意跟中国进行交流合作。”

赖清德称,“侵略者才是和平的破坏者”,而台湾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且“与人为善”。

因应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对各国发起的贸易与关税战,赖清德表示,他已提出相关策略,例如提供产业界必要支持。至于台湾与美国的关税谈判,赖清德称目前仍在进行且过程顺利,“政府会秉持确保国家利益、维护产业发展、绝不牺牲任何一个行业等三大原则,站稳台湾的立场”。

在赖清德就职满一年之际,国民党籍的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出席一场研讨会。据台湾中央社报导,马英九称过去一年来台湾内部政治风波不断,“让人痛心”;他认为,赖清德此时应该“冷静下来,停止采取有害台湾的抗中路线”。但他也称观察到赖清德近期“释出解决两岸僵局的弹性与善意”,应该继续维持。

赖清德声望下滑

台湾民意基金会发布赖清德就职周年分析。在“总统声望”部分,去年5月有58%的台湾民众赞同赖清德处理国家大事的方式,今年5月则跌到45.7%,是过去一年来最低。

针对赖清德上任以来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满意和不满意者比例接近,各约占45%;在加强台湾国防能力方面,满意为53.2%,不满意36.3%。至于外交表现,满意与不满意分别为51.9%和40.7%。

民调也问到民众是否满意赖清德“面对中共威胁,确保台湾主权和安全”的表现,满意与不满意比例分别是51.8%和40.9%。

法新社周一(19日)发布分析报导指,赖清德的声望下滑,主因可能涉及台美贸易争端处理,以及民进党发动“罢免战”导致反弹。

近期台湾出现一波“大罢免”浪潮,公民团体与部分亲民进党人士锁定罢免约30位国民党立委,欲借此夺回国会主导权。作为回应,国民党也发动对民进党立委的罢免,并扬言罢免赖清德本人。这一系列发展也加剧了台湾社会对立。

专家:台湾政治动荡有利于中国

分析人士指出,台湾目前的政治动荡正在分散国会的焦点,并削弱公众信心——如此一来正中北京下怀,也助长了北京的宣传:台湾人接受中国统治将会更好。

在此内耗之际,北京持续对台加压:几乎每日派遣军机舰绕台,亦透过网攻、间谍与假讯息削弱台防。北京将赖清德视为“不可对话对象”,国民党则批赖是“麻烦制造者”。赖清德今年3月称中国是“境外敌对势力”,此言激怒了北京,也遭国民党批评为“惹事生非”。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哈斯(Ryan Hass)表示:“一个分裂、破碎、无法处理自身长期需求和脆弱性的台湾,唯一的受益者就是中国……现在的局面像是一场负和博弈,所有阵营都可能名誉受损。台湾的政治体系也将显得更加破碎。”哈斯认为,“台湾越分裂、越无能自我治理,北京对台诉求就越容易取得正当性。”

华府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两岸事务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表示,目前的政治氛围“有毒”。 “各政党将大量时间花在如何削弱对手支持、破坏对方形象与声誉上。”她说,“在诸如薪酬过低、电力短缺等问题上,几乎不存在跨党合作或凝聚共识的可能。”

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陈方隅认为,如果北京因此认为武统台湾的紧迫性降低,这场混乱或许也有积极面。

陈方隅表示:“中国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对反对党有利。”他举例说,反对党在地方选举中表现优异。 “他们认为,终有一天,民众会厌倦民进党执政,因为它已经连任三届。”但陈方隅认为,“现在,中国或许可以再等等。”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洲研究员萨克斯(David Sacks)则表示,尽管局势混乱,赖清德自上任以来在国内仍取得一些成就。其中包括提高公众对中国威胁的认识,并承诺将台湾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

萨克斯指出,在对外事务方面,由于特朗普的政策充满“不确定性”,情况更为复杂。他还说,中国早已决定“不愿与赖清德合作”。

中国国旗插上台湾海滩?

台湾海巡署周一表示,在总统赖清德即将上任一周年之际,中国可能试图干扰岛内民心。此前社交媒体上出现一段视频,显示一人将中国国旗插在台湾海滩。

上周,台湾陆委会表示,北京可能会在赖清德就职周年前后举行更多军事演习,以“制造麻烦”。

周日,中国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声称自己乘小船穿越台湾海峡,登陆桃园一处偏僻海滩并插上中国国旗,随后返回中国。该视频之后被删除。

上周五(5月16日),台湾海巡署表示,两名中国男子非法乘坐橡皮艇进入台湾西北海岸,声称遭受中共迫害,前来投奔自由。目前两人已被逮捕并查获运输工具等物。台湾方面认为不排除为中共灰色地带袭扰。

台湾海巡署副署长谢庆钦表示,中国一直在借机演习并施加其他形式的压力。

谢庆钦表示,插旗影片确实是在台湾桃园的海滩拍摄,但是否是有人从中国渡海而来,或有台湾内部人员协助拍摄,仍在调查中。

中国国台办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法新社、路透社、中央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Yesterday — 19 May 2025德国之声

世卫大会:可望达成疫情条约,且为自身“健康”而战

19 May 2025 at 22:47
德正
2025-05-19T14:21:27.997Z
因为中国的阻挠,世卫组织至今未能成功组织新冠病毒起源调查,谭德塞遭到多方批评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失去美国资助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周一(5月19日)呼吁成员国支持其“极为克制”的年度预算请求共计21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近80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与生活。批评者认为它表现不佳,例如至今未能完成新冠病毒源头调查。如今,这个联合国下属的卫生机构正在为自身的“健康”而战。美国历来是世卫组织最大的捐助方,但是特朗普于今年1月下令中止。

谭德塞说:“21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军事支出八小时的金额。21亿美元,是一架隐形轰炸机的价格——它是用来杀人的。”

他在周一于日内瓦开幕的第78届世卫大会上表示:“21亿美元,仅为全球烟草业每年用于广告和促销开支的四分之一,而烟草是杀人的产品。”他还说:“看来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标签被人调换了。”

谭德塞并未直接提及美国削减资金一事,但他此前曾表示,美国的退出是一个“错误”,并呼吁华盛顿重新考虑。

世卫组织提出的未来两年预算比最初规划减少了22%,主要是由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削减资金。虽然目前已有大约60%的承诺资金到账,但仍有17亿美元的预算缺口。

“我们知道在当前形势下,筹集这笔资金将面临挑战。我们对此并不天真。”谭德塞说,“但对一个在150个国家开展工作的组织来说,肩负着成员国赋予的庞大使命和职责,两年42亿美元,也就是每年21亿美元,并不夸张。这其实是非常克制的预算。”

相关图集:改变了世界的新冠大流行

从武汉到全球: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确诊出了一种可致命的未知肺炎。根据官方的说法,最初的病例可能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此后短短几周时间里,这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开始在全世界传播。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为全球大流行疾病。
贝加莫的车队:意大利北部是欧洲最早爆发新冠疫情的地区。当地老人大批染病,医院和火葬场不堪重负。3月下旬,政府不得不动用军用卡车,从贝加莫市(Bergamo)将遗体运往其他地方火化。
史无前例的空城:为了防止人际接触传染,许多国家祭出禁足令。车水马龙的喧闹城市突然变得寂静无声。图为2020年3月31日空无一人的纽约时代广场。
超负荷运转:人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无情的现实: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在感染高峰期,大量病患让各国的医院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日夜无休,直到精疲力竭。(摄于2020年4月11日,布鲁塞尔)
日夜焚化:2021年春季在印度开始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让该国疫情迅速蔓延失控。单日确诊人数一度高达数十万。各地出现氧气告急、火化能力难以应对的景象。之后,奥密克戎成为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病毒变种。
居家办公和网课:商家停业、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企业推行居家办公。封控措施给各国经济造成重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巨变。在家中办公成为一项受到员工青睐的选项。但有研究表明,学校和幼儿园关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社交距离:除了戴口罩、洗手,为了减少近距离接触,卫生当局建议人们与家人意外的人保持“社交距离”。在旧金山的一座公园里,管理者为野餐的游人划定了活动空间,以便与陌生人不发生交集。
核酸检测:在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后不久,科学家们就开发出了能准确测出该病毒的核酸检测法,使得新冠感染者能较快地被确诊。在中国,“全员测核酸”成为当局新冠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少民众的噩梦。
排队打疫苗:2020年12月,首款新冠疫苗终于获批在欧洲上市。但一开始由于供不应求,只能优先给风险高的老年人和医护人员接种。直到2021年春夏,大规模接种才展开。很多地方设立了临时接种站和流动接种车。中国自行研发的新冠疫苗2020年夏以来就开始对国内“高风险人群”接种。
迟来的疫情海啸:在中国,由于新冠爆发初期就开始实施严格的封控措施,病毒在武汉以外并未大范围传播。直到2022年底,当局突然放松管制,导致疫情失控,图为2022年12月23日,重庆一家医院因床位爆满,病人只能躺在走廊和大厅。
无法确知的数字: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结束新冠肺炎全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但同时称该病毒对人类仍然具有危险性。截至当时,全球确诊的新冠死亡人数达到700万人。但专家估计,实际的死亡数字至少有2000万。在伦敦的新冠纪念墙,人们可以画一颗红心,纪念在大流行中死去的亲人。

削减预算可能危及数百万生命

由于资金减少,世卫组织今年大幅削减了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建议减少含糖饮料的糖分含量,领导应对新冠疫情、脊髓灰质炎和埃博拉等全球疾病暴发。

谭德塞及其团队正努力应对美国资金削减的影响,同时也面临欧洲富裕国家减少资助的问题。这些国家担忧俄罗斯的扩张性行动,正将更多资金投入国防,而减少对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的投入。

美国乔治城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政治中心主任马修·卡瓦纳(Matthew Kavanagh)说,其他国家也借美国削减援助为由进行调整,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减少了援助。

他说:“世卫组织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预算缺口,更是多边合作在当今民族主义和虚假信息盛行时代是否还能在全球健康领域成功进行的问题。”

“按目前的趋势,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能将因此无谓地失去,而全球卫生部长们似乎无力做出一致回应。”卡瓦纳补充说。

相关图集:被WHO列为突发卫生事件的疫情

武汉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疫情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此举不是对中国投下不信任票,而是为了防止这种病毒传播到医疗体系较弱的国家。
猪流感:据估计,始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也被称为猪流感)导致逾28.4万人死亡。比最初估计的数字1.85万人左右高了15倍还多。不过,根据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传染病》表示,实际死亡人数可能高达57.9万人。病毒在全球扩散,美国、加拿大、芬兰、泰国、中国等都发现了感染病人。
西非埃博拉:2013年至2016年期间,埃博拉病毒(也称伊波拉病毒,Ebola)的病毒在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利比里亚导致至少1.1万人死亡。《传染病学期刊》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估计,此次疫情给三国造成的损失高达530亿美元(约合480亿欧元)。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2014年,巴基斯坦因为未能确保小儿麻痹疫苗的普及,导致小儿麻痹症疫情严重。为儿童注射疫苗的活动在各国开展了多年后,这种致瘫病毒死灰复燃。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警告包含了巴基斯坦、叙利亚和喀麦隆,当时,全世界报告的417例病例中,巴基斯坦占了五分之一以上。
寨卡病毒:2016年,世卫组织将寨卡病毒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个病例2015年在巴西被确诊,该病蔓延到60个国家。大约2300名新生儿感染这种病,患上“小头症”(microcepaly),出现发育畸形。
刚果埃博拉:2019年7月,世卫组织第4次就刚果暴发埃博拉疫情会议后,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0年1月14日,世卫组织已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确认了3406例埃博拉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埃博拉给刚果带来大约10亿美元的损失。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根据世卫组织官方网站,满足这三个标准的疫情会被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突然、不寻常、意外;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很可能超出受影响国国界;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国际行动。

疫情防备成为会议重点

为期9天的本届世界卫生大会讨论的重点包括两项重大改进,旨在加强世卫组织的财政能力,并提升全球应对未来疫情的能力

成员国预计将同意将年度“会费”(即规定性捐款)提高20%,以增强世卫组织财政基础,并减少对政府每年可变的自愿捐款的依赖。目前,这些自愿捐款占据世卫预算的一半以上。

大会也有望通过一份艰难达成的“疫情条约”,该条约源于各国希望避免新冠疫情期间反应迟缓和不平等的问题再次发生。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的大流行不可避免。

条约内容包括:向世卫组织提交关键病毒样本的国家将获得相关检测、药物和疫苗的优先权;世卫组织也将获得高达20%的这类产品,以确保贫穷国家能够获得。

谭德塞表示:“每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都很重要,但今年的大会尤为关键。这真的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不过,该条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尤其是美国——曾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快速开发新冠疫苗——并未参与其中。此外,条约未设强制惩罚机制,如果成员国违反条约将不会受到处罚,这是国际法中的普遍问题。

卡瓦纳表示,该条约的通过“可能是一个重大胜利——证明美国政府在全球健康事务中或许已不再不可或缺”,也可能为“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机会。

特朗普和其他反对者的批评

特朗普长期以来批评世卫组织。在其首个总统任期内,因不满世卫对中国的“阿谀奉承”以及疫情应对不力,他曾宣布美国退出世卫组织。继任总统拜登上台后重返世卫。

今年1月,特朗普在重返白宫的第一天签署行政命令,暂停向世卫组织提供资金,召回在世卫工作的美国政府人员,并宣布将在明年1月正式退出世卫组织——美国法律要求需要一年的通知期限。

其他反对者也在持续抨击世卫组织。全球反堕胎和维护假体价值的行动团体CitizenGo周一在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外举行抗议,反对疫情条约。

抗议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地球形状的气球雕塑,以及一条横幅,斥责“全球主义精英”,并展示了谭德塞与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握手的图像,背景是大量美元图案。盖茨是世卫组织的重要支持者。

CitizenGo的活动人士塞巴斯蒂安·卢科姆斯基(Sebastian Lukomski)说:“新冠疫情之后,世卫组织认为集中更多权力是个好主意。”他指责世卫组织试图“剥夺更多基本自由,而不是从疫情中吸取教训”。

在大会召开前,世卫组织已开始内部整顿并削减开支。

在上周的预算会议上,谭德塞宣布管理层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关键顾问迈克尔·瑞安医生(Dr. Michael Ryan)卸任紧急事务主管。

谭德塞上周表示,由于美国和其他援助减少,世卫组织目前面临超过5亿美元的薪资缺口。

(美联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中国会成为武器出口大国吗?

19 May 2025 at 22:47
德正
2025-05-19T14:28:16.658Z
(资料图片)中国空军一架飞机在进行飞行训练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的《国际武器移转趋势》中指出,过去五年里,中国是仅次于美、法、俄的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

2020-2024年,中国的武器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5.9%,比此前五年略有降低。中国武器的主要接收国是巴基斯坦(占63%)、塞尔维亚(占6.8%)和泰国(占4.6%)。

SIPRI报告指出,预计今后数年里,中国获得的海外订单中将包括57架作战飞机、10艘大型军舰、500辆坦克及火力支援车(fire-support vehicles),以及火炮等。

从各大洲分布来看,中国军火出口的77%运往亚洲和大洋洲,14%运往非洲。2020-2024年,中国为44个国家提供了主要武器,不过其中近三分之二(63%)送往一个国家: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依赖于中国军火

从SIPRI报告的数据来看,2020-2024年,作为全球第五大武器进口国的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武器占到81%。此前的五年里,这一比例为74%。

SIPRI高级研究员维泽曼(Siemon T. Wezeman)向德国之声表示:“巴基斯坦各种主要军火几乎都依赖于中国。巴基斯坦大部分作战飞机(combat aircraft)、战舰、防空系统、雷达、坦克等许多类型都来自中国。而随着过去为巴基斯坦提供军火的美国以及其它几个国家现在不愿意这么做了,这一趋势可能只会进一步增强。”

SIPRI报告还显示,自1990-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军火提供国,并且占比持续上升。

就巴基斯坦的情况看,在一项大规模军火采购计划之下,2020-2024年,随着该国开始收到所订的武器——包括作战飞机和护卫舰,该国军火进口比此前五年上升了61%。巴基斯坦的军火进口占全球的4.6%。

2021年珠海航空展上的一架歼-10C飞机

中国希望向全球扩张武器出口 专家:目前并无这一趋势

那么,中国向巴基斯坦以及其它国家出口的武器有多先进?

专家维泽曼表示:“巴基斯坦得到的是中国愿意出口的最好的军火产品,而不是中国生产的最好的军火(许多出口大国都把最好的产品留给本国)。外界认为,巴基斯坦曾请求获得甚至更为先进的武器(比如新一代的作战飞机),但中国似乎还并不愿意提供这些。”

维泽曼表示:“中国向非洲国家出口多种不那么先进(且数量较小的)武器,(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要求获得最先进的武器)。但中国曾向一些中东国家提出,愿意向其出口与向巴基斯坦提供的类似的武器,只是迄今并未取得成功。”

过去五年里,非洲的主要武器来源国分别是俄罗斯(占21%)、中国(占18%)和美国(占16%)。特别是西非地区,中国是其最大的武器提供国,占到26%。

尽管中国希望扩张全球武器出口,但专家维泽曼分析认为,目前并无这一趋势。“中国武器或许变得更先进了,但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大型的潜在市场对中国来说都是禁区(如印度、日本、台湾、韩国、欧洲大部分国家、美国等),并且许多其它国家基本上都很犹豫(中东大国、东南亚、拉美)。这些国家里有些与中国存在对抗(如围绕南中国海:印尼、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并且几乎全部都受到来自美国(及部分盟国)的强大压力,不要从中国(或俄罗斯)购买军火。与此同时,美国也向这些国家表示,愿意为其提供武器,即所谓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这意味着,对中国来说,向大型市场扩大军火出口的空间不大。但我们也需要看一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是否能取得某些突破:有报道称,埃及将要订购大量歼-10C战机),——这是印巴冲突中看上去似乎相当成功的同款飞机。不过,埃及将会面对美国的压力,与中国的谈判或许只是埃及想要从美国那里获得某些筹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其它国家以前也曾使用过。”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客座评论:印巴空战是否会增强北京武统台湾的信心

19 May 2025 at 22:47
邓聿文
2025-05-19T14:43:48.867Z
根据巴方的说法,其用中国制的歼10战机和雷达预警系统击落了印方6架战机,包括3架先进的法制“阵风”。

(德国之声中文网)印巴空战是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空中战斗,双方投入的战机规模达120多架。然而,这次空战的最大赢家居然是不在场的中国。原因是,根据巴方的说法,其用中国制的歼10战机和雷达预警系统击落了印方6架战机,包括3架先进的法制“阵风”。国际媒体的报道也证实了获胜一方是巴基斯坦。那么,中国出口武器的首次战场胜利,是否会极大增强北京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对台动武的可能性,这是外界在目前两岸紧张态势下评估北京的对台战略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北京一直强调,它追求的是和平统一,但也从来没有承诺放弃武力。然而,随着台湾越来越走向独立,和统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更多的人,包括大陆内部民意认为,要统一台湾,就只能武统,和统丧失了可能性。北京当然了解两岸这种情形,它不是不想武统,但也有很多顾虑,除了武统会引发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的制裁,最大的担忧是武力攻台过程中代价太大,甚至有可能失败。虽然两岸军力早已失衡,可台湾毕竟也有相当的战力,而且还得到美国和西方军事支持,即便不考虑美军是否会介入台海作战,解放军要轻而易举打败台军,就像一些高级将领所描绘的,三天时间拿下整个台湾岛,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这其中的一个变量因素,是解放军在1979年后就没打过仗,而1979年的惩越战争,是解放军最后一次大规模作战,然而,那次战争无论从解放军的指挥体系还是武器来说,都很落后,对现代战争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帮助。随着武器的升级换代,尤其是电子战、信息战的运用,现代战争更多的依赖武器,武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国军工在过去十几年虽然有一个大爆发,各种新型武器逐一亮相曝光,解放军近年来也在强化各种军演,包括渡海实战演练,然而,再贴近的实战军演也只是军演,比不上真实战争的复杂程度,在实战军演中性能良好的武器,是否在真实战场也表现优良,不仅外界存疑,即便是中国军方自己,亦没有太大把握。因此,对北京来说,如若不得不对台动武,就必须考虑在新型武器装备支撑下的解放军的真实战斗力的水平如何。

被轻视的中国空军

2024年,美国军事网媒“WDMMA”曾发布世界空军排名,美国和俄罗斯分列第一和第二,印度位居老三,中国居然排在印度之后为第四。WDMMA如此轻视中国空军,可以说它“无知”或带有“偏见”,但也显示出西方对于中国军力在没有实战检验的情况下的合理怀疑。这还可以从中国的武器出口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偏低,只有一些和中国友好的国家购买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宣称其武器质优价廉。

正是这个意义上,此次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用中国的歼-10CE战机,发射中国研制的PL-15E中程空对空导弹,在100-160公里远的超视距距离内,击落了印度战机。这是中国武器首次在真实战场上,以硬碰硬的方式,打败了西方武器,验证了中国出口型战机和系统性作战能力对抗西方顶尖军事装备的可行性,从而为中国军武走向世界做了一次最好的免费广告宣传。对北京来讲,这场“中国武器系统”的胜利,来得是如此的恰到好处,因为北京刚刚在一场关税战中以“不跪”的姿态硬逼着美国将关税调回原点;如今,在军工武器和军事战力的竞争中,中国制武器和作战体系又胜过法制武器和作战体系,这嫣然不会极大提振北京对抗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信心?

中低端vs.“四代半”

如前所述,由于未经战时表现检验,长期来,军事观察家们常拿中国战机同西方国家或俄制高端战机对比,认为中国战机技术尚未成熟、系统整合能力不足。但这次由歼-10CE战机和地面雷达系统共同完成的“猎杀阵风”行动,显然打破了这一偏见。法国“阵风”战机属于“四代半”的先进战机,不仅在印度被视为空中优势的象征,也在西方体系中长期保持高评价;歼-10CE战机却被视为“中低端战机代表”,此次能在作战条件下压制乃至击落阵风,说明其机载雷达、数据链、导弹制导等综合能力已具备体系作战的水平,也间接表明中国对信息化战争的掌控力已大大提升。这实际不是单个机种,而是两种不同的作战体系的较量,用中国军迷的话说,巴基斯坦采用中国的作战理念和体系化作战能力对印度进行了降维打击,这亦是此次空战引起全球军界震惊和重视的原因。

邓聿文:歼-10CE战机却被视为“中低端战机代表”,此次能在作战条件下压制乃至击落阵风,说明其机载雷达、数据链、导弹制导等综合能力已具备体系作战的水平

中国的这一成功可以说并非偶然。外界一直低估了中国军工和解放军的实力。尽管解放军腐败不断,近年更是爆发窝案,高级将领连接被查,一度让外界怀疑会严重影响解放军的整体战力,甚至让北京武统台湾变得不可能,然而,客观评估,在习近平上台后推行的各种改革中,大多数都已烂尾,唯独对解放军的改造成效显著,把解放军的指挥和战训体系由原来的苏联模式改造成了美国模式。与此同时,北京也利用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军工。近年来,中国空军装备的歼-20隐形战机、海军055型驱逐舰,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构建出一整套“非西方体系”的作战能力。这次印巴空战,实质上是北京“出口军武”对西方高端战机体系的一次“实战认证”,它可能成为北京由武器自信转向战略信心的重要节点。

印巴空战带来的强烈启发

那么,对未来可能的台海战争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北京之前对解放军是否能够打败台军,特别是抵御美军还不十分肯定,印巴空战让北京有理由相信,中国体系化军武具备与西方装备抗衡甚至压制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空中平台与地面雷达联动方面,正如一些军事专家所言,形成了“强感知——快打击”的模式,对未来若以“拒止战略”围绕台湾本岛和外岛构建空域封锁、预警打击、指挥链压制,无疑具有强烈的启发性。

在对台海作战的评估中,解放军的军事实力的实战表现、对西方武器系统的对抗能力、制电磁权与制空权的夺取能力,都扮演着决定性角色,经此一役,如果北京认为,一场精密筹划、信息主导、电子战先行的“短期速决战”,在军事上是可行的,那表明解放军有能力以低成本、短时间、有限代价完成作战任务,这显然会大大提高北京发动武统的概率,尤其是在北京对和统绝望的背景下。

尽管印巴空战增强了北京武统台湾的信心,但台湾和国际社会也不要太过忧虑,因为真正决定北京是否动武的,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而是政治需要。台海局势的多边结构、北京内部的政治稳定性、国际社会的战略反应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战争是否能为中共政权带来“可持续收益”,这些才是北京优先考量的因素。而在这些方面,印巴空战就提供不了什么参照。有鉴于北京全力应对美国的关税战,搞好经济,未来二、三年,对台动武的可能性不高,但如果赖清德在台独路上狂奔,以及美国动用台湾牌来压制中国,由印巴空战带给北京的军武信心的增强,很有可能转化成真实的台海战争。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中国工厂产出超预期 贸易战阴影下增长显韧性

19 May 2025 at 22:17

2025-05-19T14:08:05.229Z
尽管中美之间的关税对峙持续发酵,但中国4月的工厂产出增长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德国之声中文网)尽管中美之间的关税对峙持续发酵,但中国4月的工厂产出增长速度超出市场预期,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在对外压力下展现出一定韧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一(5月19日)发布的数据,4月中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1%,超过彭博社此前预测的5.7%。尽管增速较3月的7.7%有所放缓,但依然显示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维持稳定。

国家统计局在通报中指出:面对外部冲击增多与内部困难交织的复杂局面,中国国内经济顶住了压力,总体平稳。”

此前一周,中美两国宣布将互相下调对方商品的高额关税,为期90天,此举一度提振市场对全球经济避免严重衰退的希望。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零售疲软、投资放缓 内需依旧乏力

不过,数据同时显示,内需依然疲弱。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1%,低于彭博此前预计的5.8%,也低于3月的5.9%。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今年前四个月同比增长4%,亦低于一季度的4.2%,并未达到市场预测的4.4%。

失业率方面,4月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小幅下降至5.1%,较3月的5.2%略有改善。

天勤资产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在一份评论中表示:“尽管美国关税提高,但出口仍保持韧性,4月的经济活动仅小幅放缓。鉴于关税已被大幅下调,预计出口将继续强劲,第二季度的经济动能有望保持稳定。”

房地产持续承压 房价普遍下行

但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则继续处于低迷状态。数据显示,在70个大中城市中,有67个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降,显示消费者仍持谨慎态度。

房地产行业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如今的长期低迷也正成为拖累整体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方面今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约5%”。但在外需不确定、消费不振与房地产承压的背景下,能否达成这一目标仍存在不小挑战。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国经济恐陷入三年停滞 欧盟委员会下调增长预期

19 May 2025 at 22:17
德才
2025-05-19T14:09:51.939Z
德国已经面临连续第三年经济零增长的局面。

(德国之声中文网)欧盟委员会周一(5月19日)发布春季预测报告,预测德国今年经济将陷入停滞,增长率为零。而在去年11月的预测中,欧盟委员会还预计德国经济今年将增长0.7%。据该机构的最新预测,直到2026年,德国经济才有望实现1.1%的增长。

欧委会预计今年欧盟整体经济增长率为1.1%。欧元区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0.9%。这两个数字都比去年11月的预测下调了0.4个百分点。

“尽管我们面临诸多挑战,欧盟的经济仍保持稳定。”欧盟经济事务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布鲁塞尔表示。他指出,经济预期下调的部分原因在于美国政府“不可预见且看似任意”的关税政策,这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企业投资更为审慎。

德国已经面临连续第三年经济零增长的局面。欧盟委员会的结论与德国联邦政府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致——都预计德国2025年经济将停滞不前。

更多阅读:经合组织预测德国明年经济表现在工业国中垫底

欧盟委员会表示,对德国的预测下调,原因在于关税上升和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特别依赖外贸的行业将持续受到“结构性衰退”的影响,市场份额持续流失。此外,对华出口持续大幅下降。到目前为止,与美国的贸易已经能够部分抵消这一影响,但如今受高关税影响,这种平衡也不再成立。

尽管如此,德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通胀回落使得居民消费能力回升,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重新加强,住宅建筑方面也出现了改善迹象。但由于出口疲软,这些积极因素未能扭转整体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因此2025年经济预计仍无增长。

德国联邦议院2月份批准的数十亿欧元国防和基础设施财政方案也带来了谨慎乐观的情绪。欧盟委员会报告称,这一计划明显提升了德国企业的信心,带来了“信心的转折”。由于新一届政府尚未详细说明其计划,相关影响仅以市场情绪的形式纳入预测。

从长期来看,这些额外支出可能会显著提振德国经济。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单独模型计算,仅凭这项财政刺激计划,到2029年,就可能使德国GDP比原先预测高出1.25%。这甚至可能在2035年底带来2.5%的额外增长。前提是这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全部来自新增债务,并且专门用于“生产性项目”。

在欧盟国家中,德国经济表现已处于末尾,仅优于奥地利——欧盟委员会预计奥地利今年经济将萎缩0.3%。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马耳他(增长4.1%),其次是丹麦(3.6%)和爱尔兰(3.4%)。

在欧盟较大的经济体中,预测结果不一:法国(增长 0.6%)和意大利(增长 0.7%)增长温和,而西班牙表现更强劲(增长 2.6%)。

相关图集:德国经济陷入低迷的五大原因

俄乌战争:德国能源价格飙升影响竞争力:2011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加快退出核电,同时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来弥补缺口。俄罗斯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切断对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对德国造成了沉重打击。德国不得不转向成本更高的液化天然气。战争爆发后,德国也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多年来,德国的商业模式都是以廉价能源为基础,为出口型工业提供动力。然而,德国工业用户目前的平均电费为每千瓦时20.3欧分,而在美国和中国,这个数字相当于8.4欧分。德国近年来虽然也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但一些房主和地区对风机的抵制抑制了风能的增长。
中国:从客户到竞争对手:在2010年代初期和中期,德国奔驰、大众、宝马等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但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2024 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为585万辆,德国为317万辆。中国产电动车也瞄准了欧洲市场。2010 年,中国的电池板制造商还依赖进口的德国设备。如今,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依赖于来自中国的设备,国家补贴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也消灭了德国制造商。在家具、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中国制造商现在也开始和德国制造竞争市场份额。
投资踟蹰不前:德国在经济繁荣时期推迟了对铁路和高速互联网等长期项目的投资。设施老化、维修工程增多等原因导致铁路准点率不断创下新低。高速互联网尚未覆盖一些农村地区。2009年通过的关于限制赤字的宪法修正案束缚了政府的手脚。是否放松所谓的债务刹车将成为下届德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缺乏技术工人:从IT行业到酒店行业、从托儿所到养老院护工,德国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缺乏技术工人的问题。德国工商会对230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43%的企业表示无法填补空缺职位。德国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儿童保育机构短缺导致许多女性只能从事兼职工作甚至根本不能工作。人口老龄化也令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问题雪上加霜。
官僚主义的拖累:德国企业和经济学家指出,冗长的审批程序和过多的文书工作对经济造成了拖累。比如,获得风力涡轮机的建造许可证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公司既需要到当地公用事业机构注册,也需要到政府监管机构那里注册等等。一项要求公司证明其供应商遵守环境和劳工标准的法律甚至超出了欧盟的要求,给德国公司带来了比其欧洲竞争对手更重的负担。

(德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客座评论:俄乌和平不是短跑赛 而是马拉松

19 May 2025 at 20:47
张俊华
2025-05-16T09:25:02.589Z
乌克兰和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同大多人料想的那样,普京并没有出现在伊斯坦布尔。而仅仅是派了一个三等甚至是四等代表团来应付了事。而在几天前,他自己提议,“我建议下周四(即5月15日)俄乌双方最高级别共同恢复2022年的直接和平谈判。“ 当初普京说这话的用意是,既然你泽伦斯基提出30天的停火,那我则比你更”上一层楼“。而且,他以为,乌克兰是不敢接这个球的。但没想到,泽伦斯基不仅接了这个球,而且特意要普京亲自出席这个谈判。

普京的臆想和俄军工的惯性

泽伦斯基的一番话,使得普京陷入了窘境。因为他自己的话本来只是想说给川普听的,意思是,“不是我不要和平,而是泽伦斯基”。但没想到,他自己的话给他自己设了陷阱。因为如果他来跟泽伦斯基会面谈判,等于他在否定自己多次公开场合对乌克兰总统合法性的质疑。同时,也会给国内留下印象,即他确实屈从于欧洲的压力,如果这样,那他那种强人的形象便一地鸡毛了。

尽管层级不高,但这也是大约三年以来俄乌双方第一次直接进行会谈

而现实是,普京确实没有太大的和平动力。因为他现在更认为他能赢得这场战争,即把所有想占领的乌克兰领土拿下来,并迫使乌克兰政府投降(实在也是一种臆想)。况且,即便他这方面信心并不是很足,他已经把俄国的经济军事化了,俄罗斯一大批人都受雇于国防工业。一旦和平,俄罗斯整个经济则比战争期间更差,因为这意味着将有一大批人失业。因为国防经济难以这么快的转型。 所以,战争的惯性驱使他继续打仗。

乌克兰和平屡遭背弃 土耳其谈判是否可期

欧洲在进步

从欧洲来看,企图迫使普京接受30天停火的建议,是由欧洲四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波兰)用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的,实际上他们也是想快刀斩乱麻,早日结束这个欧洲的灾难。但显然,欧洲人不得不认识到,争取到乌克兰的和平不是100米的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赛。

但总体来说,欧洲在进步。首先,德国新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又译默茨)正在跟其他欧洲大国一起在塑造一个新的、比以往更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包括了1)乌克兰成了欧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欧洲再也不是跟着美国走,而在努力推动着美国跟欧洲向前。3) 欧洲的外交旨在和平而非战争。为了和平,必要时必须对不愿意和平的国家施加压力。而在舒尔茨时代,在对付俄罗斯时,处处都显得被动。而现在,欧洲在努力地牵着大象的鼻子走。 德国把提供给乌克兰的武器跟和平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你普京越不想和平,那欧洲就只能在提供武器方面升级”。

显然,欧洲现在的和平条件比以往更好。新上任的教皇最近对乌克兰战争的表态,更有利于人们尤其是天主教的教徒对普京的侵略行为憎恶。欧盟尽管有斯洛伐克总理那样的人物,但总体比以往在乌克兰问题上更团结。而且欧洲在普京的好战行为面前,不得不重新捡起已经抛弃了的军工业。 要知道欧洲的军工业底子并不差。

中国的角色

中国在这场马拉松赛中的角色始终是世界关注的。但前不久,习近平的表现在欧洲人眼里令人沮丧甚至厌恶。我们且不说,他亲自去红场给普京侵略乌克兰捧场。当然,如果真的为了纪念二战的结束、战胜纳粹和日本侵略军的胜利,那他就应该专门请台湾当局也参加红场的阅兵,因为当初接受日本投降的中国国民政府,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那时这个国家尚不存在。

习近平出席了普京主持的红场阅兵式

其次,他跟巴西的总统卢拉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卢拉尽管也参加了红场的阅兵,但他不得受良心的谴责,力图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一下。他后来在北京跟习近平再次会面,中巴双方还专门就乌克兰问题在5月13日发布的《中国巴西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北京力图表明中国跟巴西一样希望世界和平。期待俄乌双方能开启富有成果的谈判、为实现政治解决汇聚更多共识,解决各方的合理关切,中方还特意在声明中添上了“有必要从根源上找到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办法”语句,以期最终达成一个公平、持久、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

德国新总理:将坚决敦促中国为解决乌克兰问题做出贡献

而中国官方在所谓“从根源上找到乌克兰危机的办法”,就是把普京一套说教搬来,要乌克兰接受。 而在这方面,巴西则不一样。譬如,当卢拉得知普京自己提出要恢复伊斯坦布尔谈判时,他非常重视这一提议,但他也知道,普京实际上并非想马上和平的人,为了真正的和平, 卢拉公开对普京喊话“快去伊斯坦布尔参加和谈吧!”。而且,他还表示,如果有必要,他准备特意再去一次莫斯科,说服普京参加这场谈判。 而习近平在整个过程中则连个声都不敢吱。

当然,既然乌俄和平进程是个马拉松赛,那么中国今后如果真的要为和平做贡献,机会还是有的。问题是习近平是否会从公正的立场对待俄乌双方、从而抓住这样的机会呢?从北京跟莫斯科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来看,他很难摆脱其一面倒的立场。 这从中国很多媒体的表述都能看出来。很多报道告诉公众的是一个颠倒的图像:即不要和平的是乌克兰,而不是普京。

伊斯坦布尔和谈在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预告了失败,或者说,人们不再不对此给予太大的期待,但普京的食言确实再次给川普上了一堂课。他的那种哄着、宠着普京的做法显然不成功,这也等于给他施加了压力。欧洲正在催促他改变对普京策略。尽管川普不是个聪明的政治家,更不用说是个什么战略思维的人,但他似乎不得不顺着潮流走。在这个潮流的后面是罗马的教皇,共和党大多数热爱民主、反对侵略的人,以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德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北约采购机构深陷腐败调查

19 May 2025 at 20:47
Ella Joyner
2025-05-19T12:24:38.994Z
据北约上月公布的数据,2024年北约集体国防支出达1.3万亿美元。

(德国之声中文网)北约支持与采购局(NSPA)现雇员和前员工的腐败调查持续曝光,目前已有5人被拘留,其中两人在比利时,3人在荷兰。

比利时联邦检察官办公室上周首次对外公布拘留消息,称这些拘留与北约采购弹药和无人机的合同中“可能存在违规行为”有关。

比利时当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NSPA在卢森堡的员工或前员工可能已将信息传递给国防承包商。“有迹象表明,这些非法行为所获资金可能通过设立咨询公司等洗钱手段‘清洗’过。”声明写道。

随后,荷兰当局宣布拘留了三人,其中包括一名58岁的前国防部官员,此人曾负责“国际采购合同相关工作”。

卢森堡的检察机关证实在该国查获了文件,并表示调查已扩展至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由欧洲联盟刑事司法合作署(Eurojust)进行协调。

北约:彻查到底

近期在土耳其召开的北约会议上,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Mark Rutte)向记者表示,此次调查是由NSPA自身主动发起的。“我们要查个水落石出。”吕特说。

NSPA总部位于卢森堡,员工超过1500人,并在欧洲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该组织不仅为北约各项军事行动提供后勤支持,还可以代表成员国协商防务合同。

这类联合采购计划本应通过有效地捆绑需求来为各国政府节省预算。北约表示,该机构本身秉持“不盈不亏”的运作原则。

去年,NSPA代表多个成员国签署了一项近7亿美元的“毒刺”防空导弹采购合同。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于2024年5月宣布了这一协议,但并未透露参与国的具体名单。

监督机构“透明国际”防务问题专家格兰迪(Francesca Grandi)指出,无论此次调查结果如何,这起事件都是一个“宝贵的提醒”,说明必须对公共资金在国防领域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某种程度上,这起案件的曝光恰逢其时,因为它了我们透明度的重要性。”

由于政府合同的保密性极高,国防部门特别容易滋生腐败。

时机不佳

此次丑闻的爆出,对北约而言时机颇为敏感。目前,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的大规模军事扩张,北约各国正值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国防支出激增期。

在即将举行的北约峰会上,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施压,32个成员国预计将承诺将国防支出提高至至少本国GDP的3.5%。

这远高于目前的2%目标和目前约2.7%的实际平均支出比例。

据北约上月公布的数据,2024年北约集体国防支出达1.3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占北约三分之二成员国的欧盟也在准备展开一轮重大军费投入。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计划,利用欧盟优秀的信用评级借入1500亿欧元,以协助27个成员国在未来投资8000亿欧元于防务领域

国防领域的资金激增,腐败风险也随之上升

未来5年,数千亿资金将流入国防工业,公共机构在管控腐败风险方面将面临巨大压力。

格兰迪指出,全球范围内,由于政府合同高度保密、涉及巨额资金以及谈判的敏感性,国防领域尤其容易滋生腐败。

欧洲也不例外。在国家和欧盟层面,许多旨在帮助根除其他公共采购流程的透明机制往往并不适用于国防和安全领域。

例如,欧洲议会对通过“欧洲和平机制”(European Peace Facility)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资金,并没有正常的预算监督。通过该机制拨付给基辅的资金已经超过100亿欧元,而这些资金并不来自欧盟整体预算。

格兰迪表示,总体而言,透明国际对当前政策制定者在日益增长的国防开支浪潮中,缺乏对透明度与监管机制的关注感到非常担忧。与此同时,国防工业的游说活动也在增多。

“监管缺失的风险在于,我们最终可能构建出一个不能有效保障公民安全的国防体系,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并为滥用权力和不当影响提供了空间。”她警告说。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赖清德执政周年内外交困 习近平或许不必急于攻台

19 May 2025 at 20:17
德正
2025-05-19T12:16:50.091Z
2024年5月20日,台湾总统赖清德和前总统蔡英文在他的就职仪式上。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总统赖清德将于周二(5月20日)迎来上任一周年。一年前,他承诺带领台湾人捍卫民主、抗衡中国。一年过去了,来自中国的军事压力仍然巨大,但岛内正陷入政治动荡之中。

作为民主政治,台湾向来存在激烈的公开辩论和对抗。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政治动荡仍然需要警惕,它正在分散立法会的焦点,并削弱公众信心——如此一来正中北京下怀。

中国声称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并威胁不惜动用武力将其统一。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哈斯(Ryan Hass)表示:“一个分裂、破碎、无法处理自身长期需求和脆弱性的台湾,唯一的受益者就是中国。”

赖清德支持度跌至45.9%

赖清德是台湾主权的坚定捍卫者,一直为北京所痛恨。他于2024年1月以40%的得票率当选,但其所属的民进党在国会失去多数席位。

1949年被中共驱离大陆、如今和中共关系友好的国民党是台湾的主要反对党,它联手另一个在野党台湾民众党,对赖清德政府的政策发起挑战,包括削减预算。

政治对立甚至演变为立法会里的肢体冲突,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支持者也分别在街头举行对立的示威活动。

国民党称赖清德是“独裁者”,并指责他把台湾带往与中国的战争边缘,而民进党则反击,认为国民党是北京的工具,正在破坏台湾的安全。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台湾-中国事务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表示,目前的政治氛围“有毒”。

葛来仪指出:“各政党将大量时间花在如何削弱对手支持、破坏对方形象与声誉上。”

她说,“在诸如薪酬过低、电力短缺等问题上,几乎不存在跨党合作或凝聚共识的可能。”

根据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4月的调查,赖清德支持度从近一年前的58%跌至45.9%,不满意度则飙升至45.7%,创下上任以来新高。分析认为,台美贸易争端处理不当及民进党发动“罢免战”导致反弹,是支持下滑主因。

目前民进党正透过“罢免机制”尝试夺回国会主导权,目标锁定约30位国民党立委。而国民党则反击,扬言罢免赖清德本人,同时也被爆出有“诈签死者名字”来推动罢免案,引发社会质疑。国民党还威胁要罢免赖清德。

哈斯表示:“现在的局面像是一场负和博弈,所有阵营都可能名誉受损。台湾的政治体系也将显得更加破碎。”

中国或许可以再等等?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洲研究员萨克斯(David Sacks)表示,尽管局势混乱,赖清德自上任以来在国内仍取得一些成就。其中包括提高公众对中国威胁的认识,并承诺将台湾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

萨克斯指出,在对外事务方面,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充满“不确定性”,情况更为复杂。

他还说,中国早已决定“不愿与赖清德合作”。

分析人士表示,民进党与国民党之间持续的敌意正在削弱民众对台湾政治制度的信任,也助长了北京的宣传,宣称即台湾人接受中国统治将会更好。

在此内耗之际,北京则持续对台加压:几乎每日派遣军机舰绕台,亦透过网攻、间谍与假讯息削弱台防。北京将赖清德视为“不可对话对象”,国民党则批赖是“麻烦制造者”。

赖清德今年3月称中国是“境外敌对势力”,此言激怒了北京,也遭国民党批评为“惹事生非”。

哈斯指出:“台湾越分裂、越无能自我治理,北京对台诉求就越容易取得正当性。”

也有学者指出,混乱虽暂时削弱台方筹码,但或许让北京判断“暂缓动武”为更优策略。

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陈方隅指出,如果北京因此认为武统台湾的紧迫性降低,这场混乱或许也有积极面。

陈方隅表示:“中国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对反对党有利。”他举例说,反对党在地方选举中表现优异。“他们认为,终有一天,民众会厌倦民进党执政,因为它已经连任三届。”

陈方隅认为,“现在,中国或许可以再等等。”

中国国旗插上台湾海滩?

台湾海巡署周一表示,在总统赖清德即将上任一周年之际,中国可能试图干扰岛内民心。此前社交媒体上出现一段视频,显示一人将中国国旗插在台湾海滩。

上周,台湾陆委会表示,北京可能会在赖清德就职周年前后举行更多军事演习,以“制造麻烦”。

周日,中国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声称自己乘小船穿越台湾海峡,登陆桃园一处偏僻海滩并插上中国国旗,随后返回中国。该视频之后被删除。

上周五(5月16日),台湾海巡署表示,两名中国男子非法乘坐橡皮艇进入台湾西北海岸,声称遭受中共迫害,前来投奔自由。目前两人已被逮捕并查获运输工具等物。台湾方面认为不排除为中共灰色地带袭扰。

台湾海巡署副署长谢庆钦表示,中国一直在借机演习并施加其他形式的压力。

谢庆钦表示,插旗影片确实是在台湾桃园的海滩拍摄,但是否是有人从中国渡海而来,或有台湾内部人员协助拍摄,仍在调查中。

中国国台办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法新社、路透社、台湾媒体)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前夕 俄军发动开战后最大无人机袭击

19 May 2025 at 15:17
德正
2025-05-18T10:46:58.166Z
特朗普称,乌克兰战争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

(德国之声中文网)路透社报导,俄罗斯周日(5月18日)对乌克兰发动了自2022年俄烏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攻击行动,摧毁多栋房屋并造成至少一名妇女死亡,至少三人受伤。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六(5月17日)表示,下周一他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討論停火協議。

乌克兰空军称,俄罗斯周日上午8点左右针对乌克兰首都基辅、乌东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顿内茨克地区,发射了273架无人机,创下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的最高纪录。

尽管乌克兰方面并未通报重大伤亡,但这起大规模空袭行动发生在特朗普宣称将与普京通话之际,格外引发国际关注。

克宫证实准备美俄领导人通话

特朗普週六稱,他將和普京對話:“以结束平均每周造成超过5000名乌克兰和俄罗斯士兵死亡的血腥屠杀”。他一直在敦促俄罗斯同意为期30天的无条件停火。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对俄罗斯社塔斯社透露,此次通话“正在准备中”。

自特朗普一月份上任以来,俄美两国总统已经通了两次电话:一次是在2月中旬,最近一次是在3月中旬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网站上写道,与普京通话后,他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及北约国家代表通话。

他还写道:“希望这是富有成效的一天,能够实现停火,这场极其暴力的战争,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能够结束。”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更多阅读:川普有意赴土耳其參與俄烏談判 澤倫斯基強调要見普丁

此前一天,俄乌双方举行了三年多来的首次直接会谈。会谈促成了俄乌两国再次达成交换囚犯的协议。

乌克兰方面称,周六凌晨,俄罗斯无人机袭击了乌克兰东部苏梅地区一辆载有撤离平民的小型巴士,造成9人死亡,5人受伤。

泽连斯基谴责此次袭击以及俄罗斯迄今拒绝停火的立场,并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对莫斯科实施新的制裁。

他坚称:“如果不实施更严厉的制裁,不对俄罗斯施加更大的压力,就不会有真正的外交斡旋。”

欧洲领导人忧美俄强推和平协议

随着特朗普即将与普京谈话,彭博社引述俄罗斯消息人士说法指,普京有信心俄罗斯军队能在年底前突破乌克兰的防御,並完全控制他声称属于俄罗斯的四个地区。

这意味着,当美俄领导人会谈时,普京不太可能向特朗普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让步,而欧洲官员则担心特朗普可能会不顾一切地试图强行达成和平协议。

一位欧洲高级官员透露,德国总理梅尔茨(又译“默茨”)、法国总理马克宏和英国首相斯塔默上周五在通话中试图向特朗普表明,“普京一直在欺骗他”,这些欧洲领导人希望特朗普能够意识到,如果他强迫乌克兰达成一项不利的协议,他将面临看起来像个失败者的风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正在制定一项针对莫斯科的新制裁方案,法国本周表示,该方案旨在“扼杀”俄罗斯经济。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告诉他,莫斯科正在准备一份文件,概述其对停火的要求。

卢比奥表示,如果俄罗斯能提出“认真且可行的”方案,“那么就取得了真正的进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赞扬了美国在恢复直接会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俄外交部称,拉夫罗夫确认“莫斯科愿意继续与美国同事在这方面开展合作”。

(路透社、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北京的台湾战略

19 May 2025 at 11:47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5-15T14:14:07.974Z
客座评论:北京缜密的台湾战略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发表了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国际事务专家杜沙泰尔(Mathieu Duchâtel)对台海局势的分析。作者认为,虽然北京围绕台湾的军事动作日趋频繁,但对北京来说,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同台湾的政治统一,仍然有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克里姆林宫因低估乌克兰反抗决心而做出的误判,就是一个鲜明的警示信号。这篇题为《北京狡诈的对台战略》的文章写道:

“如果中国希望避免类似的灾难性误判,其情报机构就不得不面对一项极其艰巨和复杂的挑战:他们必须详细了解台湾民众的政治意愿和整个社会的抵抗决心。因为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但就像乌克兰一样,台湾也完全有能力抵御一场现代版的闪电战。 

即使在损失了大部分海军和空军力量,指挥体系也蒙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台湾也仍能继续抵抗。凭借其防空系统和对海上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台湾仍可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让入侵部队蒙受重大损失,并可以阻止中国取得制空权和对台湾海峡的控制。

北京围绕台湾的军事动作日益频繁。图为今年四月初的陆海空封岛演习。

特朗普政府究竟会采取怎样的对华政策,目前尚不明了,但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初步迹象表明,在台湾海峡构成威慑力量仍被美国视为头等大事。国防部长赫格塞思(Pete Hegseth)一份被曝光的备忘录甚至将中国吞并台湾的意图视为美国重塑战略威慑的‘唯一威胁’。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围绕台湾的军事活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北京甚至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故意制造一场军事危机,一种经过缜密计划的军事对抗,并会设定退出机制以避免事态升级为全面战争。”

分化台湾社会

《商报》客座评论作者杜沙泰尔认为,除了加强军事威胁之外,北京的对台战略还有第二个层面,即通过拉拢台湾精英和操控舆论,以加剧岛内分裂。目的是让执政的民进党在2028年的总统和立法院选举中失利。 

”在这一战略层面,北京已经初见成效。虽然赖清德在2024年赢得了第三个总统任期,但他的民进党却失去了立法院多数,日益分化的政治环境也构成了艰巨的挑战。为了损毁赖清德的个人信誉,中国发起了猛烈的舆论攻势。赖清德被描绘成激进的‘台独分子’,尽管他的立场基本反映了台湾多数民意,并且他是以维持现状为竞选承诺而当选的,但在中国的宣传中,这一切并不重要。 

北京的目的是在台湾公众舆论中以及国际社会上,将赖清德描绘成台海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与此同时,中国也寄希望于特朗普政府摇摆不定的政策会激起台湾民众对美国可靠性的怀疑。如果台湾社会认为‘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有损台湾经济,那么中国就会希望台湾民众会因此对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在中国的舆论攻势中,台湾总统赖清德被描绘成激进的”台独分子“。

如果看到了在华盛顿和台北之间打入楔子的机会,那北京一定会加以利用。而如果美台之间的政治联盟不会发生变化,那么在2028年大选之前,北京就会继续加大对台湾的政治与军事压力。” 

#台海两岸

中美抗争 欧洲无法独善其身

《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称,中美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的秩序,但需要适应新世界秩序的不仅是华盛顿和北京,欧洲也无法独善其身。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的欧洲也将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中国越来越依赖出口支撑经济增长。但如果美国加以反制,中国的过剩产能就必须向其他市场输出,这给欧盟、尤其是德国带来了难题。欧洲正处于两大力量之间:一方面是希望重建本土制造业的美国,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内部稳定而必须保持出口顺差的中国。若无协调一致的战略回应,欧洲就很有可能会沦为全球贸易失衡的夹缝地带。 

迄今为止,欧洲并没有就此做出充分的回应。‘战略自主’的口号虽能缓解内政压力,但远不能替代经济战略的重新定位。欧洲真正需要的是提振内需的明确政策。对于德国来说,这意味着更高工资、更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尽管此举可能会在短期内削弱工业竞争力。而正是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政治经济理念使重新定位变得一场困难。

事实上,欧洲的行动空间要比想象的更多。如果制定出恰当的基础设施、能源和数字现代化的公共投资计划,就既能增强内需,又不会损害外贸表现。但更根本的问题的是,欧洲必须决定自己希望在新型世界秩序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布鲁塞尔,有人提出要让欧洲成为‘同美国和中国并存的第三极’,但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整合,以及协调一致的财政和产业政策,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 

未来十年将不会是过去几十年的简单延续。全球贸易体系正在进入战略竞争的新阶段,贸易与资本流动的争夺会更加激烈,更加政治化。欧洲必须果断应对这一新的世界格局,否则将会为全球重新整合付出惨重代价,而这种代价既非欧洲所愿,更不是欧洲可以控制的。“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拜登罹攝護腺癌已轉移至骨骼 川普發文致上祝福

19 May 2025 at 11:47
null 周子馨
2025-05-19T03:24:26.829Z
美國前總統拜登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前總統拜登的辦公室週日(5月18日)發布聲明稱,現年82歲的拜登此前曾出現泌尿系統症狀,醫生檢查後在拜登的攝護腺(前列腺)上發現了一個結節,並在週五(16日)診斷為攝護腺癌。

聲明寫道,雖然拜登罹患的攝護腺癌較具侵襲性,但「看起來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所以能有效控制」。攝護腺癌的嚴重程度是用「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評估,分數範圍從1到10分;拜登被診斷出的攝護腺癌格里森分數為9,顯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骼。

拜登家族過去也有癌症病史,其長子波(Beau)在2015年因腦癌離世。

美聯社引述美國麻州總醫院布萊根癌症中心醫師史密斯(Matthew Smith)說法指,近幾十年來針對攝護腺癌的治療成果已經有明顯進步,患有轉移性攝護腺癌的病患平均預期壽命可達4到5年。

史密斯稱:「這種癌症是可以治療的,但無法根治……大多數這種情況的男性會接受藥物治療,但不會被建議動手術或做放射治療。」

拜登過去也曾因為潛在癌症風險進行治療:2023年2月,拜登切除了胸部的一處皮膚病變,這是基底細胞癌,一種常見的皮膚癌。2021年11月,他也曾切除大腸息肉。

政治領袖致上祝福

拜登多年來的政治對手、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上發文:「我和梅蘭妮亞對拜登最近的醫療診斷感到難過。我們向吉兒和他們一家致上最誠摯的祝福,並祝喬能夠迅速且順利康復。」

曾任拜登副手的賀錦麗則將拜登描述為「鬥士」,並表示「我知道他會以一貫的堅強、韌性與樂觀,來面對這項挑戰,正如他一生與領導風格所展現的那樣。」

前總統歐巴馬也在聲明中寫道:「沒有人比喬在尋找癌症突破性療法方面做得更多,我相信他會以他一貫的決心與從容來面對這次挑戰。」

拜登的健康狀況在他擔任總統期間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日前拜登公開露面時,曾對外否認關於他年齡和健康狀況的擔憂。

不過,由美國CNN主播塔珀(Jake Tapper)和Axios新聞網記者湯普森(Alex Thompson)共同撰寫的新書《原罪》(Original Sin)中宣稱,白宮內部人士去年在拜登競選總統期間從隱瞞他健康情況下滑的嚴重程度。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Before yesterday德国之声

墙外文摘:让自由亚洲电台消失正中习近平下怀

18 May 2025 at 22:17
null 墙外文摘
2025-05-18T13:52:49.719Z
美国政府将把信息空间拱手让给中国,正中习近平下怀

(德国之声中文网)上周,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裁定美国政府必须解冻自由亚洲电台等公共媒体的资金。该裁决旋即遭遇上诉。自由亚洲电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贝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特朗普在做中国想做的事:让自由亚洲电台噤声》说,在中共控制所有媒体的中国,自由亚洲电台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监禁了世界上最多的记者,对社交媒体进行无情的监控,并对违背北京官方叙事的网络评论进行惩罚。它不断升级先进的审查和监控技术,以阻止未经许可的新闻传播到普通中国人当中。

自由欧洲电台收到部分经费 数千万美元仍然悬置

文章说,在美国放弃在中国提供自由、未经审查的新闻的同时,中国政府继续加强其全球虚假信息传播行动。中国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展全球媒体影响活动,其中包括用大约50种语言播出的广播节目,其中国环球电视网在70多个国家运营。除官方的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外,中国政府还向非洲、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的媒体机构提供内容,据报道,还付费给国外网红,让他们大谈特谈新疆旅游等话题,新疆是少数民族维吾尔族生活的地方。

方贝指出,中共喉舌《环球时报》的一位前主编在微博上庆祝自由亚洲电台即将关门,称之为“大快人心”。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让自由亚洲电台完全消失,美国政府将把信息空间拱手让给中国,正中习近平下怀。

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威胁中共统治

总部位于新泽西的《中国民主季刊》最新一期发表讨论“制度与发展:中国是否在失败?”达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2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家为什么失败》作者之一)在讨论中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视作两股相互矛盾的力量所塑造的结果。一方面,在银行业、房地产,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源错配及低生产率;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工程师和受过良好技术训练的青年群体,他们在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数字应用数据的广泛供给,以及规模化生产机会的支持下,正积极推动众多行业的创新。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之间的博弈,将决定中国是上升到全球技术领导地位(或共同领导地位),抑或是陷入一种明显低于美国和其他最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状态。

通缩与关税:中国经济承压加剧

阿西莫格鲁说,在判断这一进程最终走向何方时,有五个紧张关系 (tensions) 不能忽视:第一,资源错配同样也出现在学术界和科研过程中。第二,中国仍然是两个经济体并存,即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可能会拖累整体经济发展,并进一步加剧资源错配和结构性问题。第三,由于自身政策上的失误(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这将带来沉重负担。第四,中国尚未成功转型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实现这种转型对中国经济的下一阶段增长至关重要,而这一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政治领域。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意味着必须赋予中产阶级更多权力和更积极的角色,但这对中共的政治主导地位而言无疑将构成威胁,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共领导层的充分认识。因此,经济重心转型的过程究竟会如何展开,依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最后,美中竞争可能迫使中国犯下更多错误,并进一步暴露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中其他潜在的弱点(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中)。这一竞争将如何演进,目前也存在诸多未知因素。

特朗普是否谈到“两岸统一”?

特朗普5月12日在白宫记者会针对美中贸易问题用到“unification”一词,被联想到“要和习近平谈(两岸)统一问题”。台湾“上报”发表评论《川普有说要和习近平谈两岸统一问题吗》,作者杨光舜认为,如果从头到尾听完川普这一整段说法,所谓“unification”更多是指美中经济上的整合,整合的方式就是双方共同降低贸易及投资管制。因为川普在这句话的前几句话也提到,美中达成协议且中国对美开放市场,中国可以买到以前买不到的商品,对美国企业有帮助。换句话说,无论是“unification”或是“unity”,指的都是美中透过互相去管制化达成经济上进一步的整合,两者对川普而言就是可以互换的用语。其相对的概念更应该是经济上的“脱钩”(decoupling)或“冲突”(conflict),而与政治上的“统独”无关。至于“peace”则是相对于过去一个月的关税战,指美中可以在经贸上偃旗息鼓。

如果长期观察川普就会知道,他几乎从来没有讨论到所谓两岸的“统一”

作者认为,如果长期观察川普就会知道,他几乎从来没有讨论到所谓两岸的“统一”。不但川普没有,几乎自1979年以来历届的美国总统也都不会去讨论两岸是否“统一”的问题。他们对台海情势只会从是否有一方片面改变现状去理解,无论是台湾片面宣布独立或者中国对台动武。所以无论是卡特时代的《台湾关系法》、里根的《六项保证》、克林顿的“新三不”,乃至小布什、奥巴马、川普到拜登的发言,都只会就这两个问题发言,顶多加一句“希望两岸和平解决争端”。

中美互降關稅下一步?川普稱本週可能與習近平對話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 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教宗良十四世在就职弥撒上呼吁结束战争与冲突

18 May 2025 at 21:47
德正
2025-05-18T13:17:24.588Z
教宗良十四世在就职弥撒上呼吁结束战争与冲突

(德国之声中文网)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典礼于5月18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据梵蒂冈新闻网称,当天有大约20万人参礼。在就职弥撒讲道中,这位新任教宗呼吁全世界团结,声援贫穷人群,并坚决抵抗剥削性的经济体系。

他用敦促的口气警示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然经历着太多的不和谐,太多的创伤,这些创伤源于仇恨、暴力、偏见、对他人的恐惧,以及一种剥削地球资源、边缘化最贫困人口的经济模式。”

教宗良十四世:我以弟兄的身份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地来到你们面

结束战争与冲突

借弥撒之机,教宗良十四世明确表达了他对教会的期望:天主教会应成为“合一与共融的标志”。教会必须敞开怀抱,以喜乐传扬福音,成为人类“和睦的酵母”。“藉著圣神的光和力量,让我们建立一个以天主的爱为基础、以合一为标记的教会”,他呼吁道。

在当选后的几日里,教宗良十四世已多次呼吁结束战争与冲突。此前他还提议将梵蒂冈作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可能的和平谈判场所。在圣伯多禄广场的讲道中,良十四世强调,他将自己的任期视为对世界的道德和精神奉献,而非权力工具。

“教会的使命绝非是通过强迫、宗教宣传或权力手段来控制他人,而是始终、唯一地以耶稣那样去爱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携夫人出席典礼

良十四世,本名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于5月8日由130多位枢机主教选举成为第267任教宗。他出生于美国,拥有秘鲁双重国籍,是历史上首位来自美国的天主教教宗。在讲道中,他表达了对其职务的谦卑之心:

“我无功获选,以弟兄的身份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地来到你们面前,希望成为你们的信仰和喜乐的仆人,与你们一起在天主大爱的道路上行走,祂希望我们众人在一个大家庭中团结合一。”

各国嘉宾云集

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50个代表团参加了周日在梵蒂冈举行的就职弥撒。德国新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又译默茨)、副总理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等人列席。

教宗在就职弥撒之后与德国总理握手致意

美国派出了副总统万斯和国务卿卢比奥作为代表出席弥撒。作为新教宗此前多年担任主教的国家,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Dina Boluarte)也到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携夫人前往罗马观礼,并在周日下午接受教宗的私人会见。

教宗将在周一接见万斯

据悉,良十四世还将在周一接见万斯。这位美国副总统是天主教徒,也是已故教宗方济各去世之前最后接见的人员之一。他们就特朗普强硬的移民政策发生了分歧。

(德新社、天主教新闻社、梵蒂冈新闻网)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国人年均工时在经合组织中排名倒数第三 仅高于法国比利时

18 May 2025 at 20:47
德闻
2025-05-18T12:31:21.815Z
德国联邦劳工部长巴斯(Bärbel Bas)呼吁雇主,必须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以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图片报》周日版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IW)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同经合组织中多数国家相比,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明显更少。2023年,德国劳动者(15-64岁)人均年均工作时间约为1036小时。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排第三位。比德国人工作时间短的只有法国人(约 1027 小时)和比利时人(1021 小时)。

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是新西兰(1402 小时),其次是捷克(1326 小时)和以色列(1312 小时)。

尽管如此,2023年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比10年前长:2013年,德国人均年均工时约为1013小时。这份研究报告德作者舍费尔(Holger Schäfer)告诉接受《图片报》采访时说:“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我们的工作时间减少了,但自从两德统一以来,我们的工作时间就趋于增加了。”不过他表示,德国劳动力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更多阅读:希腊引入一周六天工作制

报告指出,欧洲其它国家过去十年的工作时间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德国。2013年至2023年间,西班牙的人均工作时间增加了15%,希腊增加了21%,波兰增加了23%。在德国,这一数字仅增长了2%。经济研究所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有必要“增加德国个人的工作时间”。

报告还指出,真正工作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德国人太少了。如果政界希望德国人增加工作量,政策上就必须“废除63岁退休等错误的激励措施”。

德国联邦总理梅尔茨(也译为默茨)最近发起了一场关于工作时间的辩论。他要求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做更多的工作。辩论还包括商界提出的取消公共假日等一些存在争议的要求。德国联邦劳工部长巴斯(Bärbel Bas)呼吁雇主,必须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以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

(天主教新闻通讯社、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计划周一与普京通话 称将努力结束“血腥屠杀”

18 May 2025 at 19:17
德正
2025-05-18T10:46:58.166Z
特朗普称,乌克兰战争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六(5月17日)表示,下周一他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以结束平均每周造成超过5000名乌克兰和俄罗斯士兵死亡的血腥屠杀”。他一直在敦促俄罗斯同意为期30天的无条件停火。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对俄罗斯社塔斯社透露,此次通话“正在准备中”。

自特朗普一月份上任以来,俄美两国总统已经通了两次电话:一次是在2月中旬,最近一次是在3月中旬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网站上写道,与普京通话后,他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及北约国家代表通话。

他还写道:“希望这是富有成效的一天,能够实现停火,这场极其暴力的战争,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能够结束。”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更多阅读:川普有意赴土耳其參與俄烏談判 澤倫斯基強调要見普丁

此前一天,俄乌双方举行了三年多来的首次直接会谈。会谈促成了俄乌两国再次达成交换囚犯的协议。

乌克兰方面称,周六凌晨,俄罗斯无人机袭击了乌克兰东部苏梅地区一辆载有撤离平民的小型巴士,造成9人死亡,5人受伤。

泽连斯基谴责此次袭击以及俄罗斯迄今拒绝停火的立场,并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对莫斯科实施新的制裁。

他坚称:“如果不实施更严厉的制裁,不对俄罗斯施加更大的压力,就不会有真正的外交斡旋。”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正在制定一项针对莫斯科的新制裁方案,法国本周表示,该方案旨在“扼杀”俄罗斯经济。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告诉他,莫斯科正在准备一份文件,概述其对停火的要求。

卢比奥表示,如果俄罗斯能提出“认真且可行的”方案,“那么就取得了真正的进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赞扬了美国在恢复直接会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俄外交部称,拉夫罗夫确认“莫斯科愿意继续与美国同事在这方面开展合作”。

(路透社、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2025年欧洲歌唱大赛落幕 奥地利男高音JJ夺魁

18 May 2025 at 17:47
Dmytro Hubenko
2025-05-18T09:44:59.542Z
奥地利假声男高音歌手JJ一举夺冠

(德国之声中文网)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奥地利假声男高音歌手JJ凭借其流行歌剧风格的歌曲“Wasted Love”(虚度的爱)赢得了第69届欧洲歌唱大赛的冠军。

本次大赛的决赛于周六晚上在瑞士城市巴塞尔举行。

以色列的尤瓦尔·拉斐尔(Yuval Raphael)凭借歌曲“New Day Will Rise”(新的一天将会到来)获得第二名,爱沙尼亚的汤米·卡什(Tommy Cash)凭借

瑞典的参赛组合KAJ原本在民调中被认为是夺冠热门,他们演唱了一首轻快的向桑拿文化致敬的歌曲 "Bara Bada Bastu",但最终仅获得第四名。

德国组合Abor & Tynna以歌曲“Baller”获得第15名。

代表德国参赛的乐队组合Abor & Tynna夺得第15名

在巴塞尔演出的26首歌曲展现了欧洲音乐的广泛风格,包括葡萄牙的吉他抒情歌曲、立陶宛的另类摇滚乐队、奥地利的歌剧,以及拉脱维亚的合唱团等。

本届比赛的冠军由观众投票与评审团投票综合评分决定。评审团的投票基于周五未对外播出的彩排表现。

2024欧洲歌唱大赛在争议声中结束 瑞士夺冠

以色列参赛引发抗议

尽管欧洲歌唱大赛号称是庆祝欧洲团结的活动,但每当两小时演出结束进入观众投票环节时,国家间的对立与友谊往往会显现出来。

尽管主办方试图强调比赛的光彩与魅力,但政治问题从未远离这项赛事。

尤其是以色列的参赛引发了争议。由于以色列在加沙进行的战争,亲巴勒斯坦的抗议者在巴塞尔举行了抗议活动。与此同时,也有支持以色列的示威活动。

以色列歌手尤瓦尔·拉斐尔获得亚军

以色列参赛者尤瓦尔·拉斐尔是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恐怖袭击事件的一名幸存者,她演唱的歌曲名为“新的一天将会到来”(New Day Will Rise)。

数十万人齐聚巴塞尔

粉丝们热切期待1988年代表瑞士夺冠的席琳·迪翁是否会现身,但这位加拿大巨星最终未能出席。

迪翁一直在与一种名为“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e)的罕见自身免疫疾病作斗争,外界曾传言她可能会重返欧洲歌唱大赛舞台,不过这一感人场景并未出现在巴塞尔的舞台上。

据主办方称,超过50万人在欧洲歌唱大赛周期间涌入巴塞尔。

约有36000人在比赛场馆对面的足球场内观看了这场演出。

“每个人都因音乐而团结在一起。”巴塞尔项目负责人比特·劳赫利(Beat Lauchli)表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澳大利亚企业宣布成为中国外首家重稀土商业化生产商

18 May 2025 at 16:17
德才
2025-05-18T08:14:47.328Z
澳大利亚稀土企业莱纳斯宣布,自己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在中国境外商业化生产分离重稀土产品的公司。

(德国之声中文网)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宣布,该公司已成为中国以外首个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企业。重稀土广泛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为客户提供了从中国以外供应商采购产品的选择。

莱纳斯公司周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其位于马来西亚的新工厂成功生产了氧化镝(dysprosium oxide),为客户首次提供了一个中国之外的供应来源。

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曼达·拉卡兹(Amanda Lacaze)表示:“莱纳斯现在是全球唯一一家在中国境外商业化生产分离重稀土产品的公司。”

她说,这是“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一步,并为客户提供了从中国以外供应商采购产品的选择”。

莱纳斯预计将于6月生产另一种稀土元素——铽(terbium)。

该公司表示,预计定价将反映出对中国境外稀土的强劲需求。

北京已禁止出口可能对竞争对手有利的加工技术,并被指控利用国家配额来控制供应。

为了削弱中国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已与莱纳斯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2.58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在德克萨斯州建设一个新的冶炼厂。

莱纳斯目前在西澳大利亚运营着Mt Weld稀土矿,并在马来西亚拥有加工厂。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戛纳影展祭出「禁裸令」明星照样我行我素

18 May 2025 at 15:47

戛纳电影节新规上路:本周二(5月13日),第78届戛纳电影节拉开帷幕,主办方会前祭出“禁裸令”,出台了严格的红毯服装规定,透肤裸装、过大的裙襬全都列为禁止穿上红毯的造型。此举旨在限制近年来某些明星、模特和网红在红毯上“大尺度博眼球”的做法,让影展的关注度回归电复印件身。 不过看来似乎一些明星没把服装规定放在心上,德国超模克鲁姆(Heidi Klum,图)就穿了有着超浮夸裙襬的大体积粉色礼服。

懒理禁令:法国女星Frederique Bel也不甩禁令,以一袭超深V、腰部大挖空的礼服亮相。

终身成就奖:81岁的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荣获(Robert De Niro)终身成就奖得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Leonardo DiCaprio)担任颁奖嘉宾。

“美国有一位庸俗的总统”:罗伯特·德尼罗在讲话时提到特朗普表示“美国有一位庸俗的总统”,他也批评特朗普削减对艺术、人文和教育的资金和支持,也提到川普宣布对海外制作的电影加征关税,劳勃狄尼洛:“创造力无价,但却难逃被征收关税的命运——这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碟中谍》系列电影:汤姆-克鲁斯新作《碟中谍8:最终清算》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这是《碟中谍》系列电影最后一部。

华语影片入围:舒淇与易烊千玺主演的剧情片《狂野时代》入选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你喜欢看电影吗?:在你心中,哪一部影片是永远的最爱?

逃离职场高压“青年养老院”悄然走红

18 May 2025 at 15:47
德闻
2025-05-18T07:19:54.715Z
休息、充电、享受自然是中国城市青年向往的生活方式。

(德国之声中文网)王冬(音)已经几个月没上班了,而且也不打算工作,他正在湖边小镇消磨时光。他是越来越多在农村体验“退休”的中国年轻人之一。

在职场竞争激烈的中国,长时间休假以前是闻所未闻的事。官员们也总是夸耀中国崛起背后劳动者付出的血汗。但有些人正在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的精神放飞,摆脱紧张疲劳,给心灵充电,并思考如何以其他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每个人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我们需要关注当下,”29岁的王冬在西南部云南省风景秀丽的大理市一家“青年养老院”里说道。“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些经历无法用物质来衡量,”他说。

洱海之滨的大理,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王冬厌倦了在酒店业的工作,于是今年住进了这家旅舍。从那时起,他参观寺庙、练习传统茶艺、与新朋友外出游玩,或者只是闲逛来打发时间。他说他至少还会再住一个月,而且“之后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

寻找“世外桃源”?

“青年养老院”在中国迅速走红,自我定位是逃离城市喧嚣的休憩之所。

这些“养老院”通常设在小城镇、郊区或乡村,吸引着二十几岁或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此居住数周或数月,并经常提供有趣的团体活动。

大理周边也涌现出几家这样的“青年养老院”。大理是一座宁静的小城,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洱海湖畔,长期以来一直是寻找世外桃源的“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我只允许那些聊得来的人进来,这样谈话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且他们之间还能擦出火花,”一家青年养老院的创始人严秉义(音)说道。

附近,几位客人在阳光明媚的院子里休息,刷着手机,互相开玩笑,和一只狗玩耍。

37岁的严先生说,他经常组织大家聚餐,带客人去露营或进行其他短途旅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活中无形的社会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觉得很难受。”他说。“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需要走出去,开阔视野,放松身心。”

在“躺平”与“吃苦”之间

中国年轻人正在拥抱一种被称为“躺平”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摒弃了“内卷”的工作文化,更注重放松。

这一趋势与疫情后的中国经济的衰退相吻合,城镇青年失业率徘徊在15%以上,为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却呼吁年轻人要肯“吃苦”。

几位业主告诉法新社,他们认为很多人错误地将青年养老院与懒散、游手好闲混为一谈。“我真的不认为人们应该一辈子都躺着,”严秉义说,“在这里短暂待一段时间后,我希望人们能够重新适应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被城市的压力彻底压垮。”

相关图集:不生小孩养“毛孩” 中国城市宠物数量或超过幼童

有了可爱的“毛孩子” 就不想生孩子了?:寵物似乎成了中國某些家庭中的「孩子替代品」。根據估計,中國城市中大約有1.16億隻貓狗。
生娃太累 养娃太贵:儘管生活水平提高,但在昂貴的城市中,越來越少的家庭能負擔得起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中國育媧人口研究智庫今年發現,中國撫養孩子的費用在全球名列前茅。
养娃成本仅次于韩国:平均而言,將一個孩子養到18歲的費用為53.8萬人民幣,這是中國人均GDP的6.3倍,僅次於生育率全球排名墊底的韓國。
“猫狗双全”比“子女双全”更值得炫耀?: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飼養寵物,並且帶來龐大商機。中獸醫胡宇聲表示: 這與高壓的工作環境有關。人們需要情感上的慰藉,因此無論有沒有小孩,許多人都選擇飼養寵物。
精美的狗狗生日蛋糕:美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7月份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寵物食品市場可能達到630億元人民幣。
狗狗:妈,我晕针!:各種專為寵物設計的服務正盛行,除了特製寵物生日蛋糕之外,还有专门为猫猫狗狗提供的中医针灸治疗服务。

另一些人则认为青年养老院只是个噱头。

但“退休公社”的创始人蔡宗谋(音)却把这比作休息一年,然后以更好的状态重返工作岗位。

当暮色降临在他家的庭院里时,客人们一起做晚餐,开啤酒,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唱歌,玩纸牌游戏。

“中国曾经很穷,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赶上来,”蔡说,“我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挥关税大锤 德国车企惴惴不安

18 May 2025 at 15:47
Dirk Kaufmann
2025-05-18T07:17:01.139Z
用关税阻挡进口车,行得通吗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对出口大国德国、特别是其汽车工业冲击尤其巨大。

德国商业银行一份研究显示,德国甚至不是对北美市场出口汽车最多的国家。墨西哥、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对美出口成品车数量更多。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4年,德国向全球出口约340辆汽车,其中最大的接收国是美国。

“提前出口”:德企增加在美库存

而自从特朗普宣布其关税计划的所谓“自由日”以来,汽车行业出现逆流趋势:对美生产和交货的汽车数量上升。

汽车专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表示,这是汽车制造商争取在威胁的高关税落实前,尽量增加在美国的库存。

汽车专家布拉策(Stefan Bratzel)也持这一看法,汽车制造商“在关税生效前,向美国输送尽可能多的汽车”。

伦敦抱有希望

政界和经济界对特朗普的政策颇为担心。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似乎可以称之为“灵活”,正如华盛顿与北京出人意料达成一致所显示的。或者英国的例子。

据BBC报道,华盛顿和伦敦就双边汽车关税达成一致。据称,英国对美出口汽车如果在10万辆以内,关税将降至10%。10万辆或多或少相当于英国去年出口的汽车数量。如果超出10万辆,美国将对其征收27.5%的进口税。

伦敦出人意料与华盛顿达成一致

特朗普的王牌是灵活?

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如同过山车。专家布拉策表示,对特朗普来说,灵活性是一张王牌,但是,“对制造商、零配件供应商而言,却是毒药,因为投资和供应链都必须长期布设”。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多瑟(Dirk Dohse)指出,对欧洲汽车制造商而言,本来就已面对许多挑战。生产成本总体高昂,缺乏“吸引人的车型,特别在电动汽车领域”,这也意味着“面对中国竞争者失去竞争力”。

为长期规避高关税,德国一些汽车制造商打算向美国转移生产。多瑟向德国之声表示:“奥迪甚至考虑在那里建一座工厂。或许,奥迪与保时捷可以在美国合建一座工厂。”

但在美国投资并非逃脱关税陷阱的王道。因为,即便在美国造车,也依赖于进口零配件。对美国公司也是如此。“美国制造”的汽车有许多零配件来自其它国家。

这就是“分工”的概念。布拉策认为,特朗普对于国际分工及其好处并未真正理解。后果是:“最终,美国第一的口号可能会给美国的福祉造成敏感的伤害。”

多瑟认为:“关税及其多样的效果并未得到透彻思考。特朗普的表态一直在变、一直在修改,也显示出这一点。”

即便生产转移至美国,零配件还是来自国外

专家建议:转向东南亚市场

专家杜登霍夫建议德国汽车业保持观望,因为形势前所未有的不明了。他建议,未来投资最好考虑亚洲。

多瑟也表示,企业应将生产扩大到多个国家,以避免受到单一国家的贸易限制。

布拉策则引述“在哪里销售,在哪里生产”的原则。汽车分析师施沃普(Frank Schwope)则向德国之声表示:“长期来看,汽车制造商可以加强转向东南亚市场,以降低对中国以及美国的依赖。”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印度能否帮助苹果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18 May 2025 at 15:47
Murali Krishnan
2025-05-18T07:27:40.120Z
苹果公司今年5月宣布,今后大部分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原产国将是印度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本月表示,印度将在针对美国市场的iPhone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5月初宣布公司最新季度业绩时表示:“今后大部分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原产国将是印度。”

他还表示,越南今后将生产几乎所有在美国销售的iPad、Mac、Apple Watch和AirPods。

 

这一决定旨在减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苹果公司供应链以及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影响。

印度国家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Policy)高级经济学家莱卡·查克拉博蒂(Lekha Chakrabort)认为,苹果将更多iPhone生产转移到印度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挑战。她向德国之声表示:“仔细分析会发现潜在的挑战,包括相对于中国在成本上的竞争力、劳动力市场的僵化以及供应链的脆弱性。”

查克拉博蒂强调,由于零部件成本更高且工厂效率相对较低,在印度生产 iPhone的成本要高出5%至10%。

“此外,这项投资的财政影响值得仔细考量,尤其是在税收、基础设施投资和潜在补贴方面,”查克拉博蒂说道。她因此认为,“制定合理的政策方针对于降低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至关重要。”

苹果加大在印度的iPhone产量

据估计,目前全球20%的iPhone是在印度生产的。据彭博社报道,截至 2025年3月的12个月内,苹果在印度生产了价值220亿美元的iPhone,较上一年增长60%。

这家美国公司计划,至2026年,在印度每年生产的iPhone将超过6000万部,在目前的产量上翻一番,并显著增强印度的电子制造业。

在印度,iPhone主要由三家代工制造商组装——富士康、和硕联合科技以及塔塔集团旗下的一个公司(前身为纬创)。富士康是三者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负责印度大部分的iPhone生产。

印度政府最近还宣布了一项旨在加强该国电子制造生态系统的新政策。

此次生产转移对苹果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该公司传统上严重依赖中国工厂生产其产品。

特朗普对美国进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尤其是与中国针锋相对的关税战使苹果公司陷入困境,并迫使其重新思考战略

美国总统后来已批准对包括智能手机和半导体在内的科技产品实施临时关税豁免。华盛顿和北京还于上周末就两国间的关税争端达成90天的暂停期

扩大产能并降低供应链风险

咨询公司 LegalWiz.in的创始人什里杰·谢思(Shrijay Sheth)向德国之声表示,要成为苹果公司真正独立的制造中心,印度必须在基础设施、劳动力技能和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他说,“虽然这对印度的商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并且提升了在想选择友好目的地的公司眼里的地位,但这也给本已充满变数的中印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性。”

谢思认为,将大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可能会在技术和专业知识转移方面面临障碍。

他强调说,“鉴于当前的地缘政治状况,尤其是在中国失去大量制造业岗位的情况下,指望中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生产设备能够以所需速度转移(到印度)实在是天真。”

他认为, “考虑到经济因素、熟练劳动力以及供应链重建,最终结果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持续存在的限制”

专注于半导体与嵌入式系统的IndieSemic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尼库尔·沙阿(Nikul Shah)认为,印度有能力满足未来所有iPhone的要求,但其生态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他强调,iPhone产量的提升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在全球电子制造业中地位提升的机会,“但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其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政策限制”。

沙阿表示。“虽然这符合‘印度制造’的倡议,有可能将印度转变为全球电子制造中心,但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例如过度依赖单一跨国公司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压力。”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