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正
2025-08-28T07:55:29.535Z

黎智英案的結案陳詞階段28日結束(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因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串謀刊印及發佈煽動刊物罪」,至今已被關押超過1700天。這場為期156天的歷史性審訊於2023年12月開庭,由3名國安法指定法官審理,本週四(8月28日)正式完成結案陳詞。
香港網媒「法庭線」報導,黎智英週四「戴眼鏡、穿白色恤衫、米白色西裝外套出庭,黎微笑輕按心口、戴上耳機,當旁聽人士與他打招呼時點頭、雙手合十」。
作為《香港國安法》生效後被控勾結外國勢力的第一人,黎智英案備受國際矚目。法官宣布押後裁決,目前尚不清楚宣判日期。根據港媒報導,時間可能落在今年10月。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律中心(GCAL)研究員黎恩灝對DW表示,法院通常需數月時間撰寫判決書,之後才會舉行另一場量刑聆訊。
「我們還需要觀察黎智英是否會對定罪與刑期提出上訴。」黎恩灝補充,此案可能不會在一審判決之後就完全落幕。
結案陳詞各方說了什麼?
2020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生效,黎智英在該年8月遭香港國安警察拘捕,並於同年12月因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多項罪名被起訴。2021年,他旗下的《蘋果日報》在被警方突襲與資產遭凍結後被迫停刊。
黎智英被檢方指控利用《蘋果日報》作為平台,與6名前高管等人合謀在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間製作煽動性出版物,並在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間與外國勢力勾結。
在結案陳詞中,控方指控黎智英串謀遊說外國對中、港實施制裁,並在《國安法》生效後仍持續這麼做;辯方則稱,沒有證據表明黎智英指示或同意任何涉嫌同謀,在《國安法》生效後繼續針對香港和中國採取此類行動。
控方還援引黎智英的公開言行、社群媒體貼文,以及他與外國政要對談的網路直播節目,稱這些合起來構成了請求外國干預並懲罰中國的行為。
對此,黎智英的律師團反駁稱,這些只是言論自由的體現,不能僅因批評政府或吸引國際關注就被自動定性為犯罪,並指黎智英在推特(現稱X)關注「重光團隊」(Stand with Hong Kong)與「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帳號,並不代表支持他們。
「重光團隊」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成立的一個香港政治倡議組織,黎被指控曾支持並與「重光團隊」的相關行動有連結。「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由39個國家及歐盟的議員組成,國台辦曾稱該組織由一群「極端反華分子」組成。
陳詞中,控方認為黎智英透過《蘋果日報》發布161篇「煽動文章」;黎智英的辯護律師彭耀鴻則指出,這些文章部分是事實的報導,或者他人的觀點,相關文章只是反映了公眾對《逃犯條例》的廣泛憂慮,並不具煽動性,且媒體在言論方面應該享有更大自由。
新聞自由堪憂
許多輿論認為,黎智英案標誌著北京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後,加強打壓異議。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認為,審訊帶有政治動機,並要求立即釋放黎智英;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則稱,黎智英受到了公正的審訊。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祁福德(Mark Clifford)告訴DW,黎智英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政治審判」之一,但在如今香港的政治氣候與法律紅線之下,部分媒體對於審訊報導變得格外謹慎,「因為記者們都害怕」。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祁福德(Mark Clifford)接受DW訪問,回應黎智英入獄逾千日的狀況。(資料照)
法律學者黎恩灝對DW表示,他不認為法官會將基本權利——如新聞自由——置於政府或政權安全之上。
今年5月「無國界記者」最新的新聞自由指數顯示,香港排名下滑5位,首次跌入「紅色區域」,屬於「極為嚴重」的狀態,與中國大陸並列。
「他還在撐」
黎智英案於8月14日進入結案陳詞階段,但先後因天氣與黎智英的健康問題兩度延期,至8月18日才展開。
結案陳詞前,他的兒子黎崇恩向媒體表示:「由於父親年事已高,隨時都可能發生不好的事情」,並警告「時日所剩無幾」;香港政府則表示,針對黎智英進行的醫學檢查並未發現異常,羈押期間的醫療照護足夠。
與黎智英相識超過30年、為他書寫《黎智英傳》的祁福德指,黎智英已經70多歲,本來就有糖尿病,在獄中得過新冠,做過白內障手術,還有年輕時在紡織廠工作的耳疾,更糟糕的是他大部分時間都被單獨監禁,「對他來說真的非常艱難」。
根據聯合國2015年修訂的《關押待遇的最低標準規則》,單獨囚禁可在特殊情況下實施,但將人單獨關押連續超過15天以上,被視為一種酷刑,應該要求絕對禁止。
「我不能假裝說他過得很好,但他還在撐著。」祁福德稱,自己在黎智英入獄初期曾與他通信往來。當時,黎智英在獄中的生活非常規律,像修道士一樣,盡量利用時間畫畫,也閱讀大量的天主教神學著作。
祁福德表示,在他開始從事倡議工作之後,由於擔心受到《國安法》影響、連累他人,兩人早已停止通信。
「我不知道他現在的情況,但從我在法庭上看到的,他依然精神奕奕......他真的努力在讓自己活得有意義。」祁福德說,從他間接聽到的消息,黎智英「沒有被擊垮,努力在身體被囚禁時保持心靈的自由。」
川普能「拯救」黎智英嗎?
作為英國公民,黎智英的審判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美國總統川普曾公開承諾要幫助黎智英出獄,誓言要「盡一切努力拯救他」。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也表示,爭取黎智英獲釋是其政府的「優先事項」,並對他的健康與待遇表達關切。
不過黎恩灝認為,外國領袖至今缺乏「實質行動」。他向DW表示:「現在判斷外部因素究竟有幫助還是適得其反可能還太早,(外國)政府更可能在判刑後才會有所反應。」
祁福德則認為「這是一場政治審判」,可能會以政治手段解決。他表示:「民主運動已被摧毀,如果中國希望香港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我認為它可以收手,也應該收手。」
相关图集:香港告别《苹果日报》
创办人黎智英:《苹果日报》1995年由富商黎智英创办。少年时从广东偷渡至香港的黎智英曾公开支持89民运,并因此受到大陆官方的制裁。他于1990年创办壹传媒有限公司后,旗下出版《壹周刊》等报刊杂志,之后扩展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并于2003年创设台湾《苹果日报》。黎智英曾在电视广告中咬着苹果说「每日一苹果,没人骗到我!」
颠覆香港报界:为吸引读者,《苹果日报》采用彩色印刷、新潮排版及口语化大标题,内容上也包罗万有。该报创刊短短几个月内,便彻底颠覆了香港报业的游戏规则。不过该报为了销量不惜哗众取宠,因狗仔队文化丶卖弄色情暴力等,被指过分煽情和娱乐化,并不时陷入道德指责以及司法纠纷。但其调查性报导也得到读者的认可。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的传媒公信力调查显示,《苹果日报》在香港收费报纸中排名第三。
拒绝被“染红”:该报立场鲜明,有多个时事评论专栏批评中共高层和港府,并经常报导内地维权人士如刘晓波等状况,同时高调支持香港民主运动,多次在社会运动中表态,甚至呼吁读者上街。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後,《南华早报》丶《明报》等多家本地报章相继被中资入主丶收购,《苹果日报》被视为香港唯一未被「染红」的主流媒体。
国安法紧箍咒:从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返修例运动中,《苹果日报》可谓立场鲜明。2020年8月10日,该报创办人黎智英涉《香港国安法》 被捕,《苹果日报》总部被警方搜查。次日该报头条标题为"苹果一定撑落去",印量由两星期前的7万多份涨到55万份,市民们排长队购买。
台湾停刊:2021年5月15日,发行18年的《台湾苹果日报》宣布停刊。公告称,“《台湾苹果日报》在新闻战场并没有输”,而是“输在香港局势恶化,造成我们无法再长期支撑亏损”,因此 “忍痛割捨纸本”,集中资源发展《苹果新闻网》。同一天,其母公司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的财产被冻结,香港保安局的依据是“香港国安法”。
逮捕高层 冻结资产:2021年6月17日,警方以涉嫌违反国安法为由第二次搜查《苹果日报》,拘捕5名报社高管。该报被指刊文呼吁外国制裁香港及中国,涉嫌“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 当局还冻结《苹果日报》三家关联公司资产共1800万港元,造成报社无法继续运营。
民众排队购买最后一份报:6月23日,壹传媒宣布,《苹果日报》24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后,即日停刊,网络版也同时终止运作。最终版的头版标题是“港人雨中痛别,我哋撑苹果”,印刷了创纪录的100万份。香港街头再次出现市民排长队买《苹果》的景象。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