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漫游:女神、圣母和面包店女主人
2025-09-06T13:01:00.906Z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一向对胜利纪念碑不感兴趣,因为它们希望世人看到的总是“一将功成”,而不是“万骨枯”。即便在纪念文字中提及“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巧”,画面上也只呈现其勇武豪迈,壮志凌云。我不相信这是在战场上充作“炮灰”的普通士兵的形象。
但是,当我从卢森堡大峡谷(又称佩特罗斯大峡谷)走上来,站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上,第一眼看见“金色女士”纪念碑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是因为,我首先看见的,不是站在高高的纪念碑顶端的手持花环的女士,而是它的底座上的雕塑:一位战死的士兵仰卧在台阶上,在他的旁边,坐着另外一位士兵,一只胳膊搭在死者的身边,看着他。
远远地,即便还看不清这位士兵的表情,你也知道,他在哀悼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刚刚还活着的生命,而不是满怀豪情地畅想一个抽象的未来,或者满脸悲愤地传递一种仇恨。
这时候,你再将目光上移,仰望纪念碑顶端的金色女士,看见她微微欠身,低头凝视着碑底的两位士兵,死者与生者,双手将一个花环举向空中,你感觉到的,至少首先是悲悯,而不是,在我的成长中一再被灌输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童话世界的战乱
大峡谷位于卢森堡市中央,城市由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它将这个原本安宁的都市,与大自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峡谷里,不仅有山坡,有古树,有河流,还有人家。不用离开都市,就能进入如此远离尘嚣的童话世界。单就这一点,就让很多人觉得卢森堡宛如人间天堂。
但是,现实并非童话。从古罗马到现代,卢森堡经历的并非只有岁月静好,而是饱受战争的蹂躏。有些讽刺的是,在各种旅游手册中,这个城市被列入首位的景点,往往并非这道美丽的峡谷,而是位于峡谷石崖的坚固防御工事,例如拥有迷宫般藏身地道的博克炮台。
仅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声明中立立场,但是卢森堡仍被德国军队入侵。二战后卢森堡不再中立,成为北约成员国之一。
位于卢森堡宪法广场的金色女士纪念碑建于1923年,用于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卢森堡士兵。作者是卢森堡雕塑家克劳斯·西托(Claus Cito) 。

“金色少女”是何方神圣?
和大多数胜利纪念碑(柱)雕塑一样,金色女士的形象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具体地说是古希腊雕塑家帕奥纽斯(Paionios)塑造的尼刻(Nike),一个长着双翅、乘风行进的女神。但是,西托的金色女士没有翅膀,更接近普通人的模样。据说,这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翅膀的同类雕塑。
与此同时,托举花环的姿势让人联想到宗教画中手持星冠花环的圣母玛利亚。将胜利女神与圣母玛丽亚结合,无疑是降低了后者的身份,何况还让她身着贴身衣服,冒犯了一些宗教保守人士。
值得一说的是,这座雕塑卢森堡语名为Gëlle Fra ,意思是“金色女人/女士”,中文世界大多翻译成“金色少女”,这是一个物化和贬低女性的幼齿化翻译,以为“少女”比“女人/女士”更优美,更可爱,也更有价值。
据称这个为这个雕塑担任模特的女士,是西托在卢森堡小镇尼德克申(Niederkerschen)的工作室对面的面包店的女主人,当时23岁的苏珊娜·马克思-威尔德舒茨(Suzanne Marx–Wildschütz)。她的面包师丈夫约瑟夫·马克思(Joseph Marx)曾帮忙用马车将纪念碑设计稿运送到首都。
胜利女神、圣母玛丽亚和面包店女主人,这三个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卢森堡国宝级雕塑的现代内涵。
二战期间,这座雕像多次面临被摧毁的命运,但是都得到了卢森堡人的全力保护。1940年10月,它终于被拉倒在地。其底座雕塑被一家建筑公司保存,而“金色女士”却失踪了,直到1980年才再次出现,原来是被不知名的卢森堡人救出并隐藏起来。
这座纪念碑重获新生,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成为卢森堡人向往自由、抵抗侵略、怀念逝者和向往和平的国家象征。
上海世博园的残缺展览
2010年,金色女士雕像在中国成为媒体热点——包括央视在内的几乎所有媒体都称之为“金色少女”——原因是当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卢森堡送去了这座雕像,在卢森堡馆入口处放置了半年之久。
中国媒体将此作为“两国友谊的象征”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报道。遗憾的是,中国观众看到的,只是纪念碑的上半部,也就是金色女士雕像。底座上的士兵哀悼雕像,却没有一起搬去,是一个残缺的展览。
中国观众纷纷前往观看“少女的美丽”。媒体还欣喜地报道说:“它在卢森堡本国的纪念碑底座高达12米,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到少女像真容,而在世博园卢森堡馆,其底座仅3米高,观众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少女像。”
在我看来,中国观众更需要看到的,是位于这座纪念碑底座的难得的雕像:一位士兵死去了,另外一位士兵在哀悼。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这座雕像上胜利女神、圣母玛丽亚和面包店女主人的“三位一体”。
长平是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他目前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中国数字时代执行主编以及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