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2025-09-08T09:18:40.468Z

抗战的意义被重新定义——不仅是过去的胜利,更是今天北京提出国际秩序主张的“合法性”所在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从北京的九三阅兵读出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让你觉得过度联想,那么我要告诉你,这是北京自己说的。中国官方宣称,上合天津峰会的最大成果,就是习近平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
上合峰会和九三阅兵前后只差了一天。参加峰会的多数成员国领导人也上北京出席九三阅兵。这不是巧合,而是北京的刻意安排,不仅仅是为了便利这些领导人观礼,还是为了突出这两者的联结——对习近平在峰会上抛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九三阅兵要借抗战的历史意义以及先进武器的展示做一个注脚。
很多中国人还沉浸在9月3日北京天安门的这一幕:浩荡的步伐、整齐的方队、划破长空的战机、沸腾的人群、城楼上的领导人,构成了一幅极具震撼力的画面。但如果把这次阅兵仅仅理解为一次纪念抗战的仪式——虽然这是它的直接目的——未免低估了其要传达的意涵,它与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其实有很深的关联。也就是说,在全球秩序摇摆不定的今天,北京要以历史记忆为资本,以军力展示为载体,参与未来规则的重写,在全球治理中取得领导地位。可以说,这正是北京借此次阅兵,要表达的主张。
在中国政治文化里,阅兵并不只是军事展示,而是一种“礼”的现代延续。古代的王朝有“朝会”“大典”,今日中国有逢五逢十的大阅兵仪式。这些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政治传统的继承。“礼”意味着秩序,秩序意味着正统。九三阅兵不仅把中国在抗战中的角色固定在“东方主战场”的叙事中,还通过宏大的形式,让国家权威和民族记忆在视觉上重叠。每一次齐步走、每一次整齐划一的转身,都是在向国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国家依旧强大、政权依旧稳固、未来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
中国寻求全球治理话语权
这种“礼”的政治功能在中国语境里是被接受甚至期待的。人们熟悉这样的节奏:大典来临,历史被重新回望,民族的伤口被再次缝合,而未来的愿景也被隆重铺陈。正因如此,九三阅兵在国内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场简单的纪念活动。它是一种再造集体记忆的方式。通过它,抗战的意义被重新定义——不仅是过去的胜利,更是今天北京提出国际秩序主张的“合法性”所在。
外界可能觉得这是“历史的政治化”,但在中国语境里,这是“历史的现实化”。历史不是死的,而是被不断召唤、被不断重塑的。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仅是纪念过去,而是为当下的国际政治铺设道义舞台。北京借此强调,既然在当年的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也理应拥有“重大”话语权。
墙外文摘:习近平并未推动世界新秩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九三阅兵和上合峰会上的“全球治理倡议”可以放在同一条逻辑线上。前者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后者提出了制度主张。历史和未来在这里被一根线穿起来:我们不是偶然崛起的国家,而是有历史贡献、有道义资格的力量;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强大,还要在制度设计上掌握话语。

习近平和普京、金正恩并肩前进的画面 给西方世界带来震撼
然而,北京也非常明白,一个国家的道义力量和经济实力虽然也很重要,但世界秩序的根基,最终取决于你的军事实力强不强。任何国际规则、制度倡议,如果缺乏军事硬实力的支撑,终究难以为继。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因此,北京才要在这次以纪念抗战为名号的阅兵典礼上,展示一批先进武器,目的不仅是告诉中国人民,中国从此不会再受外敌的侵凌,你们尽可以享受和平的美好;也是向全球尤其南方国家——北京认为,全球治理倡议代表南方国家利益——看到中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从而支持北京的全球治理倡议。
可见,阅兵的形式和倡议的文本,看似风格迥异,一个是铁血的硬实力展示,一个是文辞的软话语提出,但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在全球秩序重塑的关口,为中国赢得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世界确实正处于剧烈的变化中——用北京的话说,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美国的霸权力不从心,欧洲的自主性始终摇摆不定,俄罗斯因战争而陷入困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对旧秩序越来越不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缺乏稳定锚点的时刻。谁能提供有说服力的叙事和方案,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秩序塑造中占据优势。北京深知这一点。九三阅兵是叙事,全球治理倡议是主张。叙事提供道义高度和实力支撑,主张提供方向指引。
尽管这次阅兵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矛盾频出的背景下,这让它在国内显得颇具争议,持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中国人对北京极其奢华的阅兵仪式颇不以为然,但在中国的政治逻辑里,这样的仪式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手段。经济有波动,社会有焦虑,那么就需要一种更高层面的“共同记忆”来稳定信心。阅兵就是这种信心的象征,它虽不能直接解决就业或房价问题,但在心理层面能制造一种稳定感:国家更加强大,未来会更加美好。
对内加强凝聚,对外输出倡议
这种稳定感在国际舞台上同样有用。对外,北京要让世界相信,它不是一个追求扩张的修正主义国家,而是现有秩序的守护者和新秩序的提供者。强调抗战的正义性,就是在强调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合法身份”。强调全球治理倡议,就是在宣告中国愿意为未来体系贡献公共产品。虽然阅兵展示的先进武器和军事实力会被西方以及和中国有领土冲突的少数国家看作一种威吓,然而在不满国际治理秩序的多数全球南方国家看来,中国的军事实力是对未来新秩序的一种保障。因此,两者结合,就是“历史正当性”与“制度正当性”的双重叠加。

靠阅兵凝聚的内部信心取决于国内的治理和发展水平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战略的双向操作”。一方面,中国需要国内社会的团结与信心,于是用阅兵来凝聚;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于是用倡议来输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是互相补充的。就此而言,九三阅兵是“向内的政治秀”,而全球治理倡议是“向外的制度秀”。二者合在一起,才是中国完整的战略叙事。
当然,这条道路并不平坦。靠阅兵凝聚的内部信心,如果国内的治理和发展水平在短中期内得不到较大改善,有可能快速流失;另外,要让国际社会真正接受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仅靠历史叙事和军力展示也不够。治理需要资源投入、需要规则妥协、需要对外提供切实的公共产品。这意味着未来北京要在气候、金融、科技、发展援助等多个领域付出更多责任。换言之,如果说九三阅兵强调的是“我们有资格”,那么全球治理倡议强调的就是“我们有担当”。资格和担当,两者缺一不可。
长平观察:阅兵与抗议——“打倒红色法西斯,推翻共产党暴政!”
这也让九三阅兵的含义更复杂。它既是一种自信的宣示,也是某种不安的掩饰。自信在于,中国确实具备了展示军力和话语的能力;不安在于,中国依旧面临诸多内外挑战。正因如此,这场阅兵才会显得有些矛盾:它既要对内凝聚人心,又要对外宣示力量。
虽如此,九三阅兵与全球治理倡议的结合,透露出的还是北京的一种雄心,要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架起桥梁,用记忆支撑秩序,用秩序引导未来。在全球秩序可能改写的关键时刻,北京要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是当年的战胜国,也是未来的规则制定者。
在此意义上,九三阅兵是一场历史与未来的交接仪式,而全球治理倡议,则是这场仪式的延续与展开。两者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在新时代的战略叙事:不只是参与者,更是塑造者;不只是继承者,更是设计者。
这就是九三阅兵真正的含义。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何把历史转化为资源,把记忆转化为资本,把过去的胜利转化为未来的主张。而这种转化,或许正是全球秩序新一轮较量的关键所在。西方社会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