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叶家均
2025-10-14T04:46:21.970Z

自2016年以來,國民黨已經在野將近10年。圖為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競選活動的國民黨支持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國民黨10月18日舉行主席改選,33萬名黨員將選出新黨魁。新任黨主席能否延續全面封殺「大罷免」的氣勢,帶領國民黨拿下2026年地方選舉、甚至成為2028年總統大選的造王者、造后者,助攻藍營重返執政,備受關注。
競爭白熱化之際,多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近日罕見地公開質疑,有「中國網軍」、「境外勢力」介入這次的選舉。有熟悉藍營的學者向DW表示,國共兩黨關係和過去已經大不相同。
三強鼎立 誰佔優勢?
這次角逐國民黨黨主席的共有6名候選人,分別是: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立委鄭麗文、現任立委羅智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國大代表蔡志弘。綜合網路民調與輿論聲勢,郝龍斌、羅智強、鄭麗文被認為是最可能當選的三名候選人。
郝龍斌黨政經歷豐富,1990年代加入新黨擔任兩屆立委,千禧年後改以國民黨籍的身份參選,並先後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與蘇貞昌,連任兩屆台北市長;他也曾任國民黨副主席,兩度競選主席但都以失敗收場,這是他第三度挑戰黨魁之位。
作為國民黨大佬郝柏村之子,郝龍斌被認為普遍受到深藍軍系黨員的支持。多名黨內資深政治人物,包含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等都公開支持他擔任黨魁。
現年73歲的郝龍斌,是候選人當中年紀最長的一位。面對黨內呼籲世代交替的聲浪,他稱,世代交替不是讓年輕人做黨主席,而是讓有戰力的年輕人在黨內有發展空間,變成戰鬥主力,自己是最適合做「跨世代整合」的人選。
他主張,兩岸應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前提交流。對岸應該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並澄清「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台灣與美國、中國應該維持等距友好的關係。

2018年,當時擔任國民黨副主席的郝龍斌,在廈門參加海峽論壇,並與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面。
55歲的鄭麗文是這次唯一的女性候選人,也是最年輕的候選人之一。她主張世代交替,9月接受駐台外媒聯訪時曾直言,蔡英文拿下817萬票當選總統,其中有高達300萬張的年輕選票,「國民黨所有黨員跟支持者念茲在茲、最在意的就是,年輕人為什麼不青睞國民黨?」她稱,自己的形象更符合年輕人的期待。
野百合學運出身的鄭麗文,年輕時積極參與街頭運動,曾明確表態支持台灣獨立,並在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加入民進黨,陸續擔任國民大會代表、青年發展部副主任、行政院發言人等職務。之後她與民進黨決裂、分道揚鑣。2005年受連戰邀請加入國民黨之後,曾任兩屆立委。有觀察指出,鄭麗文的父親是陸軍政戰少校,她從小在眷村長大,也因此受到部分軍系黨員支持。
「我為什麼要出來選黨主席,是因為台灣很多人認為時間不在我們這一邊,有沒有2028年的選舉都還不知道。台灣人最深的憂慮是,如果這三年:第一個,北京有足夠的實力了;第二個,川普是一個大交易家,賴清德的做法把我們的話語權跟主導權全部統統都送出去了,如果川普在他有限的四年的任期內,想要做一個在歷史永遠留名的重大政治交易,我能夠想到最有可能的就是跟北京交易。川普如果想要跟習近平主席做一個歷史性的交易,這個內容一定有台灣,而我們卻沒有發言權,這個是台灣人最害怕的。」
鄭麗文當時向駐台外媒表示,國共應該和解。而「九二共識」仍是可以與北京重啟接觸的「通關密語」,兩岸應在這個基礎之上強化和平。然而她也認同,「九二共識」雖有階段性的功能與意義,但「現在是不夠的」。
她稱,若當選黨主席、北京也釋出善意,她願意與習近平見面、展開對話。「不要說見一次,見一百次我都願意,因為兩岸的問題非常錯綜複雜,這不是見一次兩次就可以解決的。」
對於2028年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以及「藍白合」(即與民眾黨合作)走向,她主張應透過公平公正的制度,產生一組總統候選人,「可能是藍藍、藍白、白藍,重點就是要能贏」。

今年9月,鄭麗文(中)以國民黨主席候選人身份,參加由「台灣外國記者會」舉辦的外媒記者會。
羅智強則是現任台北市大安區的立委,也是前總統馬英九的子弟兵。他被認為是少數能在社群網路累積大量支持者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也是中生代代表人物之一。今年夏天,他成為「大罷免」鎖定的目標立委之一,但成功挺過危機,守住席次。
55歲的他也是這次競選最年輕的候選人之一,同樣喊出世代交替的口號。他受到不少黨內立委——包含新生代代表的徐巧芯、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的支持。
他提出若當選,將在2026年地方選舉結束後,徵召台中市長盧秀燕參選2028總統;他也表示自己支持「九二共識」,認為這是兩岸關係往前走的基礎,並指自己的認同是:「我是台灣人,我是中國人,我的中國是中華民國。」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向DW分析,郝龍斌在黨內與軍系人脈廣闊,資源比其他候選人更豐富,「即便不是天王,可是他確實是相對資深」;鄭麗文與羅智強代表中生代勢力,年紀與形象相似,都是「戰將級」人物,差別在於羅智強是現任立委,得到更多立法院同僚支持,鄭麗文從綠轉藍的政治經歷是優勢也是劣勢,代表非傳統的藍營勢力,但曾經「變色」的政治立場,難免遭到黨內質疑。
除了郝龍斌、鄭麗文、羅智強三人,另一名候選人張亞中也頗受關注。
70歲的張亞中現任孫文學校(由國民黨創設的政治組織)總校長,同時也是國際政治學者,有著政治大學外交碩士以及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的亮眼學歷,曾任台大政治系教授。這是張亞中第二次競選黨主席,他在2021年的選舉以「黑馬」之姿敗給了朱立倫。
張亞中被認為是國民黨內的「統派」代表,曾經提出「一中同表」的兩岸論述。他在競選期間表示,若當選將與北京談判,希望在2026年談妥和平備忘錄,作為未來兩岸和平協議的雛型。
其餘兩位討論度較低的候選人為前彰化縣長卓伯源與前國大代表蔡志弘。卓伯源稱若當選主席,將前往中國,「 邀請習近平來台灣喝咖啡、珍珠奶茶」;蔡志弘則喊出要「讓國民黨再次偉大」,稱自己若當選將訪問中國、推動「蔡(志弘)習會」,促進兩岸和平。
「中國介選」風波
選前倒數一週,郝龍斌在臉書發文指控,自己受到了「鋪天蓋地強過國家隊網軍的攻擊」,有不明網軍散布不實謠言、製作AI合成影片攻擊他。。
郝龍斌寫道:「我想問問親愛的同志,尤其參選的候選人同志們,你們確定這是一場中國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我差點以為自己參加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戰爭。」
他稱「競選對手之一」動用了「境外勢力」,自己「絕不同意境外勢力不論是以商業還是特殊模式,奪取國民黨的自主性」,但並未言名所指為誰、來自何方。
支持郝龍斌的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則直接召開記者會向中國呼籲:「台灣自己的事情,大陸不要來干涉、影響」,並指控有來自TikTok和YouTube的影片內容,高度支持特定候選人,且註冊時間在國民黨啟動黨主席選舉前夕,呼籲台灣國安單位調查;另一名候選人張亞中則直接點名同為候選人的鄭麗文涉及境外勢力介選。
對此,鄭麗文回應稱自己「不對號入座」,並指「網路AI時代新現象,我們要快速適應新的網路世代」。
香港建制派媒體中評社則在10月13日發布一篇署名評論文章,稱國民黨主席選舉大搞「抹紅」,「這向來是綠營對付藍軍的殺招,卻被國民黨人用來對付自己的同志」,並指國民黨內鬥之下,未來能否順利推動「藍白合」、贏得明年地方選舉與2028大選,「讓人存疑」。
曾經擔任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的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告訴DW,中國輿論向來對於國民黨內事務非常關心,關注度遠高於對民進黨或其他台灣政黨,這次也不例外,但這次和過去有兩點顯著不同。
「第一是在候選人還未確定時,某些積極表態的大陸自媒體對特定候選人展現顯著偏好,這是過去所沒有的。第二是使用AI科技,以AI數字人在專門的頻道上發布具有大量文字訊息的影音檔,而且廣為散播。到底這些網路創作有沒有大陸個別官方人士鼓勵,沒有證據也無從驗證,但國共兩黨關係和過去已經大不相同,很多這些影片著力於批判國民黨建制派,儘管對特定候選人情有獨鍾,但對於其他非建制派的候選人同樣褒多貶少,正反映著過去十年兩黨關係的變化。」

左正東告訴DW,他認為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在過去十年已經產生變化。圖為今年9月,左正東(右)以學者身份出席由「台灣外國記者會」舉辦的問答記者會。
新兩岸論述會否浮現?
近年台灣總統大選的競選主軸,往往聚焦兩岸關係。國民黨被輿論認為形象「又老又紅」,自2016年以來,已經失去執政權將近10年,未來能否創造新的兩岸論述、吸引年輕選民是一大考驗。
學者蘇子喬認為,這次6名候選人的兩岸論述「沒有什麼新意」,基本上都支持「九二共識」,強調與中國和解,但台灣內部對中國的疑慮情緒依然明顯,民眾對「九二共識」反感,加上「九二共識」早已被中共形容成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一中各表 」不會得到北京的任何回應。他認為,競選期間眾人喊出「九二共識」,更多只是暫時性口號。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三名熱門候選人當中,郝龍斌強調中共要正視中華民國,「路線反而是比較中間的」,相較之下「鄭麗文是最統的」,這可能是一種平衡的競選策略。他解釋,會積極投票的黨員通常比較深藍,郝龍斌的背景令他比較不會被質疑立場,「把自己拉到中間也是他的一個策略 」;相反地,鄭麗文曾有民進黨背景,「可能會更強調自己是可以更統一點」。
蘇子喬續指,現在「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的說法已經被民進黨拿走,當民進黨也喊中華民國時,國民黨要與民進黨做市場區隔,但礙於過去歷史的包袱,以及兩黨群眾的基礎差異,這是國民黨現在必須突破的地方。「一方面要不那麼抗中......又不會被認為是投降主義,不會認為是紅、 是舔共的 ,然後要怎麼樣有一個新的論述,我覺得是挑戰也是轉機。」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峻豪則向DW分析,台灣民眾對於中國威脅已經習以為常,「現在對於兩岸所謂抗中、親中的路線或者是討論,其實並不是這麼的在意了」,各個政黨對兩岸議題表態的邊際效應也逐步遞減。
「國民黨接下來是不是可能在立法院裡面,將焦點放在民生經濟議題上面,使得自己的形象產生大幅度轉變,進而讓大家不會這麼聚焦在國民黨的兩岸牌上面,或者是所謂『親中』的標籤上面,我覺得這個是新任黨主席,不管是誰都一定要拿出智慧去面對的問題。」
左正東則在9月向駐台外媒分析指出,「這一次選舉會帶來的期望是,國民黨怎麼變改善跟美國的關係。」
他稱,學界有個說法是國民黨在美國的形象不太好。這次選舉之後,國民黨如何對外說服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接受一個跟中國大陸交往對話的國民黨、同時對內說服國民黨支持者,面對兩岸關係緊張,台灣也需要增強國防,會是關注焦點。

圖為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搖旗吶喊的國民黨支持者。
擁護盧秀燕 ?靠「藍白合」重返執政?
國民黨在野近10年來,黨主席都沒有擔任總統候選人。多名學者都指出,目前看來每位候選人的聲勢都不足以挑戰總統候選人之位。
左正東強調,國民黨中央更多扮演的是溝通平台的角色,讓民意與總統或立委的決策能夠互相溝通。作為百年政黨的黨主席,儘管握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整個黨的路線政策仍是未來的總統候選人或現任立委決定。黨主席如何拿捏與平衡,將是未來的艱難任務。
蘇子喬也表示,外界接下來會觀察黨內是否會出現「兩個太陽」。未來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的兩岸立場以及政策發言是否一致、兩人之間的種種互動,都可能會被放大檢視,「很容易被見縫插針跟做文章」。
而在「大罷免」之後,盧秀燕被視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學者張峻豪指出,盧秀燕接下來可能擔任國民黨、民眾黨「新共主」的角色,但她仍屬於地方行政人物,且在國際關係的論述並不突出,「很可能跟上次(競選總統)的侯友宜一樣,參選面對這一些重要議題,恐怕都沒有辦法真正講出一套很好的論述,或者是讓美方更加信任的論述,我覺得這也是國民黨未來真的在處理台美關係上面一個非常大的罩門。」
張峻豪還表示,新任黨主席在兩岸問題上,可能還是要接近2028年才會慢慢的發酵,但上任後首先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明年迎來地方選舉,如今已經開始要處理「藍白合」的問題。
他指,許多藍營人馬在地方經營已久,如何妥善處理由誰競逐縣市首長的位子、資源如何分配,進而使得「藍白合」的「賞味期」能延伸到2028年,「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他認為,「藍白合」可以仿效歐洲多國的聯合政府或正式的政黨聯盟,才有可能真正實質推進,做更多的政治利益交換與妥協。若淪為政治語言,將注定走向分歧或失敗。

2024年總統大選「藍白合」最終破局,2028年會否成功整合?圖為2023年,磋商討論政黨合作的國民黨朱立倫、侯友宜、馬英九,以及民眾黨時任主席與總統候選人柯文哲。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