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 离开中国 气候保护无从谈起
2025-10-20T14:37:27.132Z
(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出版的《日报》发表评论写道,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以及电动车技术领域,中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实现减排目标,中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护合作伙伴。这篇题为《离开中国寸步难行》的评论写道:
“对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并仍在不断兴建新的燃煤发电厂。另一种说法则着重强调,中国已经成为绿色能源技术研发方面的引领者,使世界各国得以用更低的成本去推进去碳化努力。
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制定气候政策时,也都应正视这一现实。202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7亿吨,远超美国的60亿吨和欧盟的36亿吨。即便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其11吨的人均排放量也远远超过了欧盟的8.1吨和英国的6.3吨。而欧盟和英国有望在2040年前,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两吨以下的水平。中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依照当前的趋势,届时中国的累计排放量将高达2500亿吨,相比之下,英国和欧盟的累计排放量则分别是45亿吨和450亿吨。而2500亿吨的碳排量将占据全球‘碳排预算’的绝大部分,要想实现巴黎气候协定中有关‘本世纪末气温升幅明显低于2°C的目标’,维持上述‘碳排预算’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2100 年前全球气温的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减排政策,而非欧盟或英国。
中国每年碳排量中的59亿吨来自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中国计划在2029年前新建总装机容量为280千兆瓦的火力发电厂。除此之外,中国庞大的钢铁和水泥工业更占据全球同行业碳排总量的50%以上。当然,随着中国基建活动的降温,钢铁和水泥产业的碳排量已经有所下降。
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中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而与此同时,在能源转型的五大核心技术领域:太阳能、风能、电池、电动车以及热力泵,中国则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使用上述技术,有望替代全球化石能源的四分之三。目前,中国汽车销量中,电动车的占比已经超过50%,而欧盟的这一比例仅为23%。”
《日报》评论指出,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本可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巨大的推动力,但中美两国间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关系以及贸易冲突却削弱了这一积极效应。有鉴于此,在气候保护领域,欧盟同中国开展合作已经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欧中双方应着重聚焦三个优先选项。首先,中国应制定更宏伟的减排目标。否则,一向宣称气候保护‘耗费金钱且没有意义’的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就等于得到了更多的论据。而一旦中国提升减排目标,欧洲也应扩展减排努力,以履行长久性的减排义务。其次,中国应在钢铁、水泥以及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推动去碳化进程,为此目的,中国应在所有工业领域提高碳排价格,如能接近欧洲水准则更为理想。第三,欧洲应认可中国在洁净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竞争力和安全考量方面采取务实态度。根据能源转型委员会(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的建议,欧盟应允许进口光伏组件等低风险中国产品,并鼓励中国在电池、电动车等未来产业领域的对欧投资合作。
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一个绝不容错过的机遇。为此目的,欧洲必须同中国开展合作。”
"同中俄建立伙伴关系只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幻想而已"
《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总统特朗普非常喜欢以“成功交易者”的姿态现身,但其所谓的成功却常常值得商榷。在谈到特朗普的对华战略时,这篇评论写道:
“在对华战略问题上,特朗普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无力感。特朗普原本以为,凭借美国的强大实力,施加关税足以迫使中国签订符合美国意愿的广泛交易。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完全脱离了现实。习近平既不是特朗普口中的‘朋友’,更不会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面对来自华盛顿的压力,中国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并以地缘经济工具进行全面反击。中国认为,自身实力同美国至少不相上下,甚至略胜一筹。
特朗普目前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介乎其自己打造的伙伴关系和共和党传统的实力外交路线之间。特朗普不断向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对手发出交易建议。对特朗普来说,能够制造和谐气氛并解决问题,是衡量外交政策的绝对标准,但现实却迫使他不得不向国会和核心幕僚的立场所靠拢。国务卿卢比奥以及财政部长贝赛特等人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是必须遏制的对手,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另类国际秩序,并为此目的不惜试图牺牲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在卢比奥和贝赛特等人看来,同中俄建立伙伴关系只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幻想而已。”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