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2025 - 11:06

经过十天的讨论,联合国新一轮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谈判重蹈覆辙,遗憾以失败告终,未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多国外交官表示失望甚至愤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称,达成塑料协议的工作不会停止,但下一步谈判的进展尚不明朗。
此次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的谈判,源于2022年各成员国达成的重要决议——在两年内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以终结包括海洋塑料污染在内的全球危机。会议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广经实践验证的减塑方案,如非塑料替代品及其他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据法新社,谈判主席、厄瓜多尔人路易斯·瓦亚斯·巴尔迪维索在24小时内提出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妥协方案,最后一个方案于8月14日至15日夜间在紧张而焦虑的气氛中提出。尽管措辞有重大修改,但各代表团团长在黎明举行的特别会议上未能就最新版本达成一致。推动达成一项雄心勃勃条约的国家表示,周五凌晨公布的最新文本未能满足他们的预期。最具争议的问题包括限制生产、管理塑料制品和令人担忧的化学品、以及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条约提供资金。
一些成员国要求在未来的谈判会议中不要纳入被否决的文本。欧洲环境专员杰西卡·罗斯瓦尔认为,已开展的工作为重启谈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许多代表对此表示失望,斐济代表认为,这一失败“削弱了多边主义”。
法国能源转型部长阿涅斯·帕尼尔·鲁纳谢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少数国家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不顾其人民健康和经济可持续性,阻碍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反塑料污染条约的通过。”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在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阵营相互对立。包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许多拉丁美洲、非洲和岛国在内的国家希望减少全球塑料产量,并控制对健康最有害的分子,以减少污染。 另一方面,主要产油国拒绝对塑料工业赖以生存的碳氢化合物的生产施加任何限制,也拒绝禁止任何危险分子或添加剂,不愿接受整个谈判都基于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石油衍生物质到废弃状态。 他们发起猛烈攻势,试图改变条约文本的“范围”,该条约文本原定于2022年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生效。
报道称, 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中国在谈判初期就与这些国家签署了相关文件,但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相对谨慎。
在石化行业代表的密切关注下,各国在2024年底于韩国釜山举行的上一轮谈判中,已一度未能达成共同文本。由于地球自2000年以来产生的塑料(主要是一次性产品和包装)比过去5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根据经合组织的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2060年,目前每年约4.5亿吨的塑料产量将增加两倍。其中,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利用。
塑料废弃物数量惊人且持续攀升
日内瓦会前,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警示称,塑料制品所含物质“在塑料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及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引发广泛疾病。该期刊援引二十多位健康专家的研究指出,婴幼儿群体尤为脆弱。塑料对人类及地球健康构成严重、持续且未被充分认知的威胁,其导致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5万亿美元。
据联合国,当前全球塑料废弃物数量惊人且持续攀升,已对人类健康、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经济造成多重危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警告显示,若不及时达成有效国际协定,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的三倍,由此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损害将难以估量。
据联合国报告,仅2024年一年,全球塑料消费量预计就将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将沦为废弃物。最新预测显示,到2040年塑料泄漏至环境的总量将增长50%。她强调,2016至2040年间,塑料污染造成的累计经济损失可能高达281万亿美元。
塑料污染危机规模触目惊心:从日常使用的吸管、咖啡杯、搅拌棒,到超市购物袋和含塑料微珠的洗护用品,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最终都汇入海洋和垃圾填埋场,而它们仅仅是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微小缩影。
面对日益紧迫的健康和环境威胁,来自179个国家的代表团在过去的十天内齐聚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与来自618个观察员组织的1900余名参与者——包括科学家、环保人士及行业代表——共同审慎研讨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的协议文本。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倡导者将此次全球塑料公约的制定比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然而石油生产国正对协议施加压力——这些国家的原油和天然气工业正是塑料生产的原料来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德森强调,仅靠回收无法化解塑料污染危机,人们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迄今已在乌拉圭、巴黎、内罗毕、渥太华和釜山举行了五轮政府间谈判。其中去年底在韩国釜山举行了第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釜山会议闭幕时,委员会决定休会并商定召开第二阶段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