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4 November 2025法新社

调查显示:日本人高度评价高市早苗外交手腕

14 November 2025 at 16:45
14/11/2025 - 09:41

在时事通信7日至10日实施的民意调查中,当被问及首相高市早苗分别与美、中、韩三国领导人举行的首脑外交时,有75.1%的人回答“予以高度肯定”。

“不予以肯定”的比例为7.5%。可以看出公众对其外交手腕寄予较高期待,尤其对高市上任伊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初次首脑会谈,各界评价都非常高。

高市首相在就任后不久便先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韩国总统李在明举行了会谈。据TBS11月2日发表的民意调查,当时高市政府的支持率达到82%,这一数字远远超过石破政府、岸田政府和安倍政府在政权成立初期只有50%多或60%多的支持率,其中“高市外交”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访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高市早苗于日本时间10月28日上午在东京都内首次举行会谈。

在会谈时特朗普心情大好,在首次面对面会谈中,两人便立刻互称‘早苗’、‘唐纳德’,让高市周边人士表示这次首脑会谈的评分是“满分以上的120分”。

在时事通信7日至10日实施的11月民意调查中,高市内阁的支持率为63.8%。仍处较高水平。

关于将防卫费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的2%,并在本年度提前实现的高市内阁的方针,有47.4%的人回答“支持”。“不支持”为22.7%,“不清楚”为29.9%。

此次调查以全国18岁以上的2000人为对象,采用个别面谈方式实施,有效回收率为59.1%。

「香港议会」首案:19岁女因助拍宣传片囚12个月 官指涉国际元素要加刑

14 November 2025 at 15:45
14/11/2025 - 08:17

一名19岁香港女子为「香港议会」拍摄投票宣传短片及呼吁投票,被控违反《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即《基本法》23条)下的煽动罪(俗称新煽动罪),是「香港议会」被港府定性为颠覆组织后的第一个案例。被告虽已认罪,但判辞指案件涉及国际元素,相关影片已有超过91万次浏览,煽动性内容被广泛传播,需要加刑,最终被判监禁12个月。

19岁的女被告蓝菲,报称无业,是已被香港国安警通缉并列为「指定潜逃者」的林千淦前女友。她在2024年加入「香港民主建国联盟」后,曾担任该组织创办人姜嘉伟的助理,负责协助推动组织事务及宣传工作。其间,林千淦在台湾宣布参选「香港议会」,女方涉嫌在其指使下协助拍摄宣传短片。二人早前因人道专案留台申请被拒,转往加拿大。被告今年6月独自返港后被国安警拘捕,成为涉及「香港议会」的首名被起诉者。

根据控方案情,「香港议会」的两段选举宣传片分别于今年 4月9日和 5月10日在 YouTube 发布,被告在影片中出镜,煽动及鼓励香港居民参与投票。被告早前已认罪,承认案发时年少无知,对林千淦有情感依赖,受其影响为「香港议会」的选举出镜拍摄宣传片,不了解其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辩方称蓝菲已有悔意,并愿意承担责任。

身兼港区国安法指定法官的西九龙裁判法院总裁判官苏惠德昨(13日)在判辞中指出,被告拍片虽是为了钱,本身并无在选举中投票,也非相关组织党员,而且具真诚悔意,但「香港议会」是境外组织,在外国设有实体基地,继承已被通缉的袁弓夷及何良懋在加拿大创立的「香港议会筹备委员会」,旨在煽动香港居民反抗中国共产党丶反对「一国两制」以及推翻中共,其目的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苏官又说,被告为「香港议会」拍摄的影片积极鼓励他人投票,亦曾手持「香港独立」旗帜拍照,反映她支持「香港议会」,或在思想及意识形态上与其一致。另外,被告在影片中多次提及正在服刑的香港「手足」,暗示他们受到迫害,质疑他们获罪的合法性,意图削弱公众对香港司法系统公正性及诚信的信心。

他又指出,两段涉案影片的总浏览次数高达91万次,有1376个赞好及392条留言,显示煽动性质的内容已被广泛及公开传播,属实质煽动行动。考虑案件涉及国际元素,需加刑两个月;因被告认罪,获减刑,最终判处蓝菲监禁12个月。

香港警务处国安处早前宣布,将「香港议会」列为颠覆组织,并悬红20万港元(约合 2.2万欧元)通缉参与筹组的19人,同时禁止「香港议会」和「香港民主建国联盟」在香港运作,将相关人士列为潜逃者,并撤销大部分人的香港特区护照。姜嘉伟丶钱宝芬丶吴文君及夏海俊等多名因「香港议会」被通缉者的在港家人,过去数月亦先后被国安警带返警署协助调查。

港府办选前大汇演推投票率 超级富豪也要落区派选举单张

14 November 2025 at 15:45
14/11/2025 - 08:22

港府继密集式地在廿日内办近40场选举论坛来推动选举外,再宣布将在立法会投票前夕举办大型综艺晚会,并出动超级富豪到基层社区,为选举做宣传,势要扭尽六壬催谷换届选举的投票率。但评论认为,类似的助选宣传攻势在 2023年的区议会选举中已曾用上,但最终开出「史上最低」的投票率,质疑名人效应对推高投票率的成效。

距离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只馀三周时间,港府为进一步加强选举气氛,昨(13日)午宣布,将在选前之夜(12月6日),联同香港七家电子传媒于西九文化区举办直播的大型综艺晚会,邀请包括人大代表邝美云在内的70位香港名人合唱大汇演的主题曲,在各大平台播放,呼吁市民支持立法会选举,作为宣传的重点工作。

此外,多间香港企业及机构响应政府要求,在12月7日选举日给予员工半天假期,鼓励员工投票。作为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家诚,昨天更罕见「落区」,到公共屋邨林立的葵兴邨街头,向基层市民派发选举宣传单张,呼吁市民在立法会选举日投票。身兼香港北京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的他在派完单张後更预期,今届选举的投票率「应该会比之前高」。但他没有透露具体数字,而上次立法会选区投票率只有历史新低的30.2%。

不过,并不是所有香港的超级富豪都如此积极参与选举相关活动和工作。根据已「完善」的立法会选举安排,参与「选举委员会界别」的候选人,需获选委会内第一至第五个界别丶每个界别最少两名选委的提名。《明报》盘点50名已获确认资格的「选委会界别」候选人提名名单,发现香港各大地产商当中,首富李嘉诚家族在今届选举未有提名任何人。

资深传媒人陈珏明表示,从百亿身家富豪也要下基层助选,以至港府举办大型汇演为立法会选举助力等迹象可见,港府在这次立法会选举,有需要达到的投票率硬指标。他认为,在港府的大力催谷下,今年立法会选举应能催出大部分建制支持者投票,投票率保持与上届相约的三成,应没有大问题。

但他质疑,以大型活动丶名人和明星效应为选举宣传,能否有效推高投票率,因为早在2023年,港府也曾在选前举办《共建美好社区大汇演》,为被「完善」后的区议会选举造势,活动安排和出席者与这次立法会选举前的大汇演类似,最终当年的区议会选举投票率,却出现27.59%的历史新低。以此先例参考,显示用大汇演和名人助选,不一定能有效推高投票率。

稀土:中国计划管制出口,尤其是针对美国军方

14 November 2025 at 15:45
14/11/2025 - 08:35

据法国周刊《快报》周四引述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北京正考虑设立一个“认证最终用户”系统来管理某些材料的出口,同时加快向其他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

《快报》报道指出,这是一个双速项目。据《华尔街日报》消息,中国正计划通过设计一个系统来简化稀土运往美国的流程,该系统将排除与美国军方有联系的企业,同时加快对其他企业的出口授权。

这个被称为“认证最终用户”(Validated End-User, VEU)系统,将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能够兑现他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做出的、关于简化这些材料出口的承诺。同时,该系统将确保这些材料不会落入美国军事供应商之手。正如该美媒所指出的,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关切,因为这些材料不仅对国防至关重要,也广泛应用于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

对汽车和航空航天业的潜在影响

然而,如果该措施得到严格执行,可能会使汽车和航空航天业的一些企业进口中国材料变得复杂。这两个行业都有民用和国防领域的客户。报道提到《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来源称,北京的计划仍可能发生变化,其许可证制度只有在实施后才能最终确定。

另外,华盛顿方面的主要担忧是重稀土磁体。它们广泛用于电动汽车和客机等民用产品,但在战斗机、潜艇和攻击无人机中同样必不可少。

报道表示,北京计划设立的VEU系统,实际上是参照美国法律和程序设计的,这与北京的出口管制架构中的大部分内容相似。这被视为北京在多年不平衡之后,对华盛顿采取的对等报复。

对等机制

根据美国版VEU系统的框架(自2007年开始实施),某些中国企业被允许在一般授权下购买敏感货物,而不必为每一次购买都申请单独的许可证。《华尔街日报》称,这有利于受管制商品(如化学品或芯片制造设备)的进口,但要求企业必须接受美国政府对其设施的检查,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该计划的要求。然而,在美国,曾有被授权在VEU计划下接收购买的中国企业被撤销授权,这引起了北京的担忧。

报道总结指,面对特朗普及其通常不合时宜的关税,北京祭出了限制稀土,特别是稀土磁体出口的牌,以便在与华盛顿的谈判中增加筹码。中国已在11月9日确认暂停对镓、锗和锑(对现代工业至关重要的稀有金属)的出口禁令。这是唐纳德·特朗普和习近平之间关系缓和的信号。但通过VEU系统,北京似乎希望继续保持一定的控制权。

恐袭十周年:马克龙承诺采取一切措施防恐袭

14 November 2025 at 10:45
14/11/2025 - 03:29

在法国遭受系列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马克龙承诺,国家“保证将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进一步的袭击”。

法国总统马克龙周四晚间在法国遭受系列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重申,法国“保证”将“竭尽全力防止任何新的袭击”。十年前法国遭受的系列恐怖袭击是法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恐怖袭击,共造成132人死亡。

周四傍晚,在巴黎市中心新落成的“2015年11月13日纪念花园”举行的庄严仪式上,马克龙总统表示,对于2015年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所展现的“圣战主义”,“我们已竭尽全力给予遏制”。

在首都巴黎和巴黎近郊圣丹尼十年前所有的受到袭击的地点,周四,都举行了悼念和纪念活动。在这一系列悼念活动结束后,马克龙总统发出警告说,“但“恐怖分子”所展现的“圣战主义”以另一种形式重生了,这种形式潜藏于内部,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察觉,也更加难以预测,”

总统强调说,“不幸的是,没有人能够保证袭击会彻底停止,但我们可以保证,对于那些拿起武器对抗法国的人,我们将毫不妥协地予以回击。”

总统在讲话中还详尽地谈到了遇难者家属所遭受的“不公且难以承受”的痛苦。他说,“这种痛苦根深蒂固、令人揪心,每当又一次袭击降临我们的土地,这种痛苦就会再次涌上心头,从尼斯到斯特拉斯堡,儿童、成人、执法人员、教师,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今晚,我们心中充满悲痛。”

马克龙还说,(法兰西)“共和国顶住了”。马克龙还列举了过去十年采取的反恐措施说,“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变得更加坚固了。”



巴黎1113恐袭案受害者与恐怖分子会面:所采修复性司法如何运作?

14 November 2025 at 06:45
13/11/2025 - 23:36

法国司法当局正在考虑安排2015年发生的巴黎1113恐袭击事件的受害者与罪犯萨拉赫·阿卜杜勒萨拉姆 (Salah Abdeslam) 会面。那么,所涉及的这项修复性司法程序是如何运作的呢?在接受法兰西新闻电台 (franceinfo), 采访时,对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负有责任的最后一名幸存恐怖分子的律师表示,她的当事人希望与他被判犯有罪行的恐怖袭击事件的受害者家属见面。 

萨拉赫·阿卜杜勒萨拉姆 (Salah Abdeslam)会见巴黎1113恐袭事件遇难者家属吗?据他的律师奥利维亚·罗南Olivia Ronen 称,这位袭击突击队最后一位幸存成员“希望能够解释情况,进行讨论,并为相关各方敞开大门,如果他们愿意谈论拘留和审判事宜的话。” 

因此,萨拉赫·阿卜杜勒萨拉姆愿意采取那项修复性司法的途径,而这种司法途径目前从未在恐怖主义案件中使用过。所谓恢复性司法措施是指允许犯罪的受害者和犯罪者积极参与解决犯罪造成的困难,特别是修复犯罪造成的任何损害的任何措施 

在巴黎1113恐袭事件的庭审中,巴塔克兰剧院 (Bataclan )遇难者之一的父亲乔治·萨利内斯向特别重审法庭提出了这一想法。受害者协会“巴黎生命”(LifeforParis)主席亚瑟·德努沃 (Arthur Dénouveaux )在脸书X上发帖证实,“多名受害者对修复性司法感兴趣”。 

什么是修复性司法?修复性司法的概念在电影《我将永远看到你们的脸庞 (Je verrai toujours vos visages ) 》中得到重点阐述,并于2015年在法国开始实施。它被视为对刑事司法系统的补充手段,其原则是允许受害者或民事当事人与犯罪者会面。 

据司法部称,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中立调解员主持的保密谈话会议旨在“帮助受害者重建生活,追究犯罪者的责任,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严格的实施条件: 修复性司法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实施,尤其要避免加剧受害者的创伤。例如,只有在加害者承认事实,且任何一位参与者都可以随时制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项修复性司法。 

司法部表示:“它可以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实施:审判前、审判中或审判后,甚至在没有起诉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 

司法部还澄清说:“它的进展、成功或失败与司法判决无关。” 

 

个人主动性的过程 

要实现修复性司法,必须源于“个人自愿主动性”。民事当事人或受害者应联系相关法院的受害者援助办公室 (BAV)。他们也可以联系支持受害者的组织或拨打 116 006,该热线会将他们转接给专业人士。 

 

如有需要,修复性司法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形式: 

- 修复性调解: 

在这种修复性司法模式下,加害者和受害者在事先进行过访谈的调解员的协助下进行对话,旨在讨论所犯罪行、其后果以及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司法部澄清道:“实体会面并非强制性的。” 

 

- 修复性会议: 

这种版本类似于修复性调解,但涉及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亲属参与讨论。 

 

- 囚犯与受害者会面(RDV): 

在这个版本中,类似案件的受害者和加害者会面地点在监狱内。这项修复性司法项目为期三个月。每次会议都围绕一个不同的主题展开讨论 

 

- 罪犯与受害者会面(RCV): 

这个版本与 RDV 相同,只是会面地点不在监狱。 

 

超过300个修复性司法程序被启动 

虽然这些方法在法国尚未像在英国或加拿大那样普及,但它们正开始兴起。法国修复性司法研究所(IFJR)报告称,已有超过300人启动了修复性司法程序,而2023年这一数字约为150人。

美网民回忆巴黎恐攻十周年 官方尚无公开回应

14 November 2025 at 06:15
13/11/2025 - 22:49

巴黎恐怖攻击事件届满十周年,法国于本周举行全国悼念活动。尽管法国驻美大使馆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追思,美国官方未对相关纪念活动或法国反恐情势发表公开评论。然而,在美国网络社群上,仍有民众回忆当年那一夜的震撼。

法国驻美大使馆13日于社交平台贴文指出:“#13November。10年前法国恐怖攻击,超过130人失去生命,超过500人受伤。”贴文配图写着:“10年之后,法国向巴黎攻击的受难者致敬。”记者分别致信白宫、国务院及法国驻美大使馆请求评论,但至截稿前均未获回复。

2015年11月13日,9名伊斯兰国(ISIS)成员在巴黎多处地点发动攻击,目标包括法兰西体育场、街头咖啡馆与Bataclan音乐厅,造成130人丧生、逾400人受伤。这场事件被视为法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恐怖攻击,也对欧美安全政策产生长远影响。

对许多美国人而言,巴黎恐攻并非遥远的欧洲事件,而是一段共同的记忆。当年通过即时新闻与社群平台传遍全球的影像,使人意识到恐怖主义已不再受地理界线限制。

在Reddit论坛上,一名网民回忆:“我当时在多伦多念大学,看着体育场外发生的第一起事件报道,接着又看到巴黎各地传来更多消息……那种残酷与冷血令人恶心。我相信那一夜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我们至今仍在承受那晚带来的政治与文化分裂。”

另一位住在明尼苏达州的网民则写道:“真难相信已经十年了。那时我刚上大学,原本要出门参加派对,结果和朋友坐在宿舍里,看着新闻,一言不发。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刻。”

2015年后,西方各国安全机构普遍加强对“本土化极端主义”(homegrown extremism)的关注,并推动在社群平台上的宣传监测与去极端化措施。美法两国此后在网络舆情分析、社群激进化防范与暴力极端主义应对方面持续合作。

根据美国国务院《2023年恐怖主义报告》,法国是美国在全球反恐合作中的“关键伙伴”。报告指出,法国的恐怖主义威胁在2023年维持“非常高”水准,并于10月提升至最高警戒层级“紧急攻击状态”,原因是北部城市阿拉斯(Arras)发生教师遇袭案。法国安全部门警告,单独行动者与小型激进细胞已成为欧洲最显著的恐怖主义威胁。

报告同时指出,自2013年以来,法国安全部门已阻止至少73起恐怖攻击企图,其中43起发生于2017年之后。法国亦与美国保持密切情报交流,并在金融制裁领域合作打击恐怖组织资金流向。2023年10月以色列—哈马斯冲突爆发后,法国金融情报单位Tracfin加入“反恐融资特别工作小组—以色列”,以加强全球恐怖资金监控。2023年度报告是国务院最近期的资料。

在太平洋彼端,巴黎当地则举行多场悼念仪式。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与巴黎市长伊达戈在新落成的纪念花园内献花,园内刻有所有罹难者姓名。巴黎铁塔于夜间点亮蓝、白、红三色灯光,全城多处举行默哀活动。

欧洲塑料回收业告急:业者敦促欧盟出手应对廉价中国产能冲击

14 November 2025 at 06:15
13/11/2025 - 22:53

包括法国巨头威立雅(Veolia)在内的欧洲多家塑料回收企业周四(11月13日)联合发出警告:欧洲塑料回收产业正面临严重危机。他们呼吁欧盟立即出台紧急措施,避免回收产业在廉价中国产新塑料的冲击下继续萎缩。

法新社报道,威立雅代表表示,欧洲在全球气候峰会( COP30 )上不断做出高目标承诺,但回收产业却在“被放任衰退”。过去三年,全欧已有约30家回收厂关闭,回收产能减少近百万吨。

业界指出,危机的关键来自“需求不足”。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大量新增原生塑料生产线,使新塑料价格大幅下跌。目前市场价格差距明显:新塑料每吨约 800 到 900 欧元;而回收塑料却要 1,800 欧元,几乎贵上一倍。

在这样的竞争下,欧洲回收厂难以维持运作。业者指出,过去五年,不论新塑料还是回收料,欧洲从亚洲进口的塑料材料已增加一倍,竞争尤以来自中国最为强烈。

为让市场恢复平衡,威立雅与欧洲塑料回收商协会要求欧盟扩大“强制回收含量”的法规,不只限于以 PET(聚酯)为材质的饮料瓶,也延伸到更多塑料种类,包括汽车工业使用的塑料。

欧盟预计在 2026 年底提出新的资源循环立法方案。不过由于情况紧急,欧盟最快可能在今年12月就讨论首批应对措施。

现行法规规定,PET瓶至少要含有25%的回收塑料,四年后提高到30%。业者则希望欧盟把目标提高到 2027年35%,并促成更多行业必须强制使用回收塑料。

如果没有更强的政策支持,欧洲回收业者担心,将有更多工厂被迫关闭,而欧盟的环保与再生塑料目标也可能因此落空。

美国将欧洲“安提法”相关组织列入恐怖组织黑名单

14 November 2025 at 06:15
13/11/2025 - 22:46

美国政府周四(11月13日)宣布,将活跃于德国、意大利和希腊、以“反法西斯”(Antifa)为名的若干运动列为“恐怖组织”,此举属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安提法”势力全面施压行动的一部分。

法新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9月签署行政令,正式将“安提法”定性为“恐怖组织”,行政令签署时间恰逢美国极右网红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官方举行悼念仪式的翌日。

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周四发表的声明,美国此次指定的对象包括总部位于德国的"安提法东部组织"(Antifa Ost),以及意大利与希腊的三个组织。自11月20日起,这些团体将被列为“外国恐怖组织”。

声明指出,“安提法东部组织"(Antifa Ost )自2018年至2023年在德国发动多起袭击,目标为其认定的‘法西斯分子’,该组织被指控于2023年在匈牙利实施攻击行动。”

匈牙利在今年9月已跟随美国,将“安提法”列为恐怖组织。

其他被点名的组织包括: 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联盟 FAI/FRI,希腊的两个无政府主义团体。

美国国务院称,这些被列名的组织“奉行无政府主义或革命马克思主义理念,秉持反美、反资本主义和反基督教立场,并以此煽动或为其在美国及海外的暴力行为辩护。”

根据美国法律,团体一旦被指定为“外国恐怖组织”,其成员将被禁止入境美国,他们在美国境内的所有资产将被冻结,同时任何个人或机构向其提供物质支持都属违法行为。

稀土危机:德国重审对华政策 加速推动“去风险”战略

14 November 2025 at 06:15
13/11/2025 - 22:44

德国联邦议会周四(11月13日)任命一个专家委员会,全面重审德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在北京收紧稀土出口、暴露德国工业供应链可被迅速“卡脖子”之后,柏林正加速推动“降低对华风险”(de-risking)战略。

路透社报道,这个委员会由工业协会、劳工团体及智库组成,与2023年上一届政府推出、但仅提出原则性建议的《中国策略》不同,新的委员会将向德国政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并为未来立法提供依据。

据德国政府称,委员会将重点审查能源与原材料进口、关键基础设施中的中国投资等敏感议题。在该委员会设立之际,德国财政部长克林贝尔(Lars Klingbeil)即将访华,希望向中方阐明欧盟在多项议题上的立场。

德国今年在对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上尤其感受到压力。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新一轮高额关税冲击全球贸易;另一方面,中国则以出口管制展现反制能力。

德国经济研究所(IW)国际经济政策主管马特斯(Jürgen Matthes)直言:“在关键领域,中国既有能力、也可能随时切断供应,而德国对此仍显得过于脆弱。如今推动改革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外交访问受阻 德方“风险管理”意识升高

克林贝尔将成为德国新政府中首位访华的部长。新任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原订10月底访华,但因北京仅确认他所提会面请求中的一项而选择延期。

一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一个由德国银行与保险业代表组成的团体将随同克林贝尔下周赴华。

执政阵营的外交政策发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强调:“未来对华政策中,风险管理将占更重要的位置。关键是识别中国可能用来施压的杠杆,并找出规避方式。”

稀土震荡敲响警钟 德中经贸关系进入调整期

作为欧洲制造业出口大国,德国长期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然而,前任政府2023年发布的《中国策略》已首次明确提出要“降低对华经济依赖”,并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与系统性对手”。这份长达61页的文件虽呼吁德国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缺乏具约束性的目标。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研究,2024年德国对中国的关键性进口依赖程度,与2023年相比几乎没有改善。马特斯指出:“自《中国策略》发布以来,我在实证研究中看不到真正的去风险化进展。原本应敲响警钟的事件,却没有引发足够反应。”分析结果显示:德国约200类产品有至少50%依赖从中国进口,一旦受阻,依然可能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在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后,德国对华依赖的风险立即浮现 —— 德国稀土供应约80%来自中国。此外,近期荷兰与中国因安世半导体企业Nexperia发生争执,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德国企业再度受到波及。

外传请辞之际 中国宣布证监会主席吴清访问法国、巴西行程

14 November 2025 at 06:15
13/11/2025 - 22:40

在路透社11月13日(周四)报道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因健康原因“已提出辞职”、但官方未回应后,中国证监会官网当晚随即发布新闻稿,公布吴清11月10日至13日访问法国与巴西的消息,并公布多张出访会谈照片,引发外界解读为"间接否认请辞传闻"。

路透社援引中国证督会13日晚间发布的新闻稿,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将于11月10日至13日先后访问法国巴黎及巴西里约热内卢。

消息称,访问期间,吴清将分别与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AMF)主席巴贝特-拉亚尼(Marie-Anne Barbat-Layani),以及巴西证监会(CVM)代理主席罗柏(Otto Lobo)、委员科波拉(Marina Copola)举行双边会谈,就法国、欧盟与巴西证券市场监管趋势,以及深化资本市场务实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证监会并指出,吴清在法国与巴西期间,还与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瑞银集团、瑞士百达等国际机构投资者,以及当地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座谈。他将向与会者宣介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机遇,也听取外资与中资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的意见建议。

路透社同日披露消息称:吴清已因健康为由提出呈辞

与中国证监会公布出访消息几乎同步,路透社13日刊出独家报道,引述多名知情人士称:吴清已因健康原因向有关方面提出辞呈,但尚不清楚是否获批及何时离任。

报道指出,中国证监会、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均未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知情人士因议题敏感而匿名。

中央社报道,路透社这篇报道发布后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吴清”一度登上热搜榜,许多网友表达惋惜,并转发文章称赞其“市场改革贡献”。

背景:上任一年市场回稳 改革形象鲜明

吴清今年60岁,2024年2月7日接替遭免职的易会满出任证监会主席。当时A股市场低迷,上证指数徘徊2600点关卡。官方与市场普遍将吴清视为推动市场稳定、整顿乱象的重要人物。他曾在前一轮监管任期中因严打券商违规被称为“券商屠夫”。

自吴清接任后,中国官方陆续推出市场干预及流动性支持措施,投资者情绪逐渐改善。上证指数周四收涨0.73%,报4029.5点,再度刷新十年来新高。

吴清近月公开露面频繁,未见缺席重大行程。他还担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央视新闻联播本月6日播出他3日在甘肃进行宣讲、并赴企业与员工交流的画面。

在外界关注其动向之际,官方公布吴清法国访问行程,被部分分析视为“间接否认”路透社有关辞职的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交接在即

14 November 2025 at 05:45
13/11/2025 - 22: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已于上周经投票表决,同意由国际知名的埃及学家、埃及前旅游和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阿里·伊兹教授(Pr. Khaled El-Enany Ali Ezz)为新一届总干事。这位现年54岁的北非国家学者将于本周六(2025年11月15日)起开始接替奥德蕾·阿祖莱夫人(Mme Audrey Azoulay)成为这一联合国机构的第12位总干事。

于一周前高票当选新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的埃及学者哈立德·阿纳尼教授(Pr. Khaled El-Enany),不仅将成为首位出自阿拉伯国家的总干事,也将是继塞内加尔的姆博(Amadou-Mahtar M'Bow)于1974年至1987年之后,第2位出任这一职务的非洲人。就此,法国历史学家莫雷尔夫人(Mme Chloé Maurel)日前在与本台法广非洲组(RFI Afrique)记者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的访谈中分析认为,这是全球南方(Sud global)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反映了在联合国体系内全球南方(Sud global)影响力的上升。

法广(RFI)图片 / UNESCO 2025 : 埃及学者赢得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提名人选举, 2025年10月06日。
RFI Image Montage / UNESCO 2025 : Pr. Khaled El-Enany a été élu le 6 octobre 2025, nouveau directeur général de l'organisation onusienne.
法广(RFI)图片 / UNESCO 2025 : 埃及学者赢得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提名人选举, 2025年10月06日。 RFI Image Montage / UNESCO 2025 : Pr. Khaled El-Enany a été élu le 6 octobre 2025, nouveau directeur général de l'organisation onusienne. © Reuters/Montage RFI

哪在一名埃及学者的领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未来将如何发展?就此,接受访谈的这位法国女历史学家表示,可能会因为是属于埃及这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他(新任总干事)将更加包容,对发展援助更加敏感。自196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十分牵挂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他有可能会加强这一方向,尤其是在教育层面,支持最贫困的国家,尤其是在非洲。但作为一名埃及人,他也可能促使他的国家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采取更多行动支持巴勒斯坦。。。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次选举恰逢地缘政治紧张和多边主义危机的大背景下,新任总干事将如何应对?就此,法国女历史学家分析说,他(阿纳尼教授)以绝对多数票当选,这是一个优势。他可以依靠这种合法性。。。

Siège de l'Unesco à Paris, le mardi 22 juillet 2025.
合成图片 / 法国首都巴黎第7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和当选第12位总干事的埃及学家哈立德·阿纳尼教授(Pr. Khaled El-Enany)。 Montage photo / Pr. Khaled El-Enany & UNESCO - 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 dont le siège est situé à Paris (France), dans le quartier de l'École-Militaire du 7e arrondissement. © AP / Montage RFI

接受本台法广(RFI Afrique)非洲组记者访谈的这位法国女学者的分析还提到,当前的大背景对多边主义、对联合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联合国所有十六个专门机构都是昏暗的。美国刚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是一个重大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面临财政资源短缺的问题。毫无疑问,它将不得不寻求其它资金来源。正如它已经开始向私营部门和企业寻求资金那样。中国如今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大的资金捐助国,这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它使得中国有能力强加或影响某些项目。

Desk 02 Nicolas 13/11/2025 Soir_Egypte : l'entretien avec une historienne sur l’élection de Khaled el-Enany à la tête de l'Unesco
01:47

Desk Nicolas 13.11.2025_nuit Egypte _Papier Desk 02 Nicolas 13/11/2025 Soir_Egypte : l'entretien avec Chloé Maurel, historienne sur le nouveau DG UNESCO

尼古拉

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换届的更多内容,请收听本台法广(RFI)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北京和台北时间19点至20点的第二次中文广播[法语世界]专栏第137集。

泽连斯基下令制裁一名涉嫌贪腐丑闻的亲信

14 November 2025 at 05:45
13/11/2025 - 22:39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周四对一名被视为其亲信的商人实施制裁,该商人被指控策划了一起大规模腐败案。此举旨在遏制自俄罗斯入侵以来该国面临的最严重政治危机之一。

根据总统令,对46岁的蒂穆尔·明迪奇以及另一名涉案商人的制裁措施包括冻结其资产。

明迪奇被指控在能源领域策划了一场贿赂包括部长在内的多名高级官员的大规模腐败活动,涉及金额高达1亿美元。

明迪奇在丑闻爆发前不久离开了乌克兰,他是泽连斯基当年创立的视听制作公司的共同所有人。泽连斯基在投身政坛之前曾是一名明星喜剧演员。

这是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泽连斯基总统面临的最严重政治危机之一。

一些乌克兰人对欧洲盟国对此丑闻的反应表示担忧,因为基辅的战争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的援助。

欧盟目前尚未作出正式回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消息人士在基辅对法新社表示,希望“政府和行政机构清除腐败分子”,但也认为该丑闻被揭露表明乌克兰反腐败机构的工作很有成效。

作为乌克兰在欧洲的主要捐助国,德国总理默茨周四在与泽连斯基总统的电话交谈中要求后者“积极”打击腐败。

基辅希望近期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贷款,而该组织则认为,对于捐助国而言,打击腐败是乌克兰改革的核心要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周四宣布即将访问乌克兰,讨论该国的融资需求及可能的新贷款计划。

一位与乌克兰总统密切合作的高级官员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泽连斯基对调查结果感到措手不及。

“当他发现真相时非常愤怒”,这位官员表示。“他全力支持调查工作。政府全体成员都将协助调查。”

该消息人士强调,总统已“在其职权范围内采取了最严厉的措施”,包括实施制裁并要求两名部长辞职。

明迪奇还涉嫌影响政府高级官员的决策,其中包括前国防部长乌梅罗夫(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以及副总理·切尔尼绍夫。

能源部长格林丘克和司法部长加卢什琴科在丑闻曝光后,周三已应泽连斯基的要求辞职。

【视频】11.13恐袭十年之后 亲历者回忆噩梦

14 November 2025 at 03:45
13/11/2025 - 20:08

巴黎11、13恐袭过去十年了,而当晚的恐怖和发生的事情仍深深刻在亲历者的记忆中,不管是在巴塔克兰剧院里眼看着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弹在不远处爆炸,保证碎片洒满全身的受害者;还是接到命令紧急赶往剧院进行报道的电台记者,抑或是学者或是司法人员,那一晚的噩梦总是挥之不去。但他们也在寻找各种方法,让自己走出这一梦魇。

广告
11、13恐袭十年之后 亲历者回忆噩梦

若要显此YouTube 内容,您需要授权受众测量和广告 Cookies。

One of your browser extensions seems to be blocking the video player from loading. To watch this content, you may need to disable it on this site.

就像十年前一样,埃菲尔铁塔在今明两天将亮起法国国旗的颜色。图为:2015年11月17日,恐怖袭击发生四天后,一名士兵在首都的主要地标之一埃菲尔铁塔前巡逻。
就像十年前一样,埃菲尔铁塔在今明两天将亮起法国国旗的颜色。图为:2015年11月17日,恐怖袭击发生四天后,一名士兵在首都的主要地标之一埃菲尔铁塔前巡逻。 AFP - JOEL SAGET

中国与荷兰芯片对峙内幕曝光,荷兰经济大臣称对西方是“警钟”

14 November 2025 at 02:15
13/11/2025 - 18:49

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是荷兰与中国最近围绕芯片对峙的核心人物。他告诉英国卫报,这场芯片争端威胁着全球汽车生产,对西方是“警钟”。他透露,安世半导体正将汉堡部分实体业务转移至中国。

英国卫报11月13日刊出对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的采访。这位在荷兰与中国围绕安世(Nexperia)半导体公司对峙的核心人物表示,他不后悔,若需要,他会做同样的事情。

荷兰经济大臣首次详细披露这场贸易战的始末,他回顾了与德国同行、汽车行业及美国高层的磋商,并提及关键情报显示安世正将汉堡部分实体业务转移至中国。

这场争端始于9月30日,荷兰以“欧洲经济安全”面临风险为由,对安世实施监管控制。这项援引冷战时期(从未启用)法律的决定,早在之前两天就在荷兰政府最高层作出,并在详细法律审查后正式实施。

荷兰经济大臣强调,此事与美国9月29日将安世列入进口管制企业名单毫无关联,“我们绝对没有受到美国方面的任何推动或施压”。

他说,但我们从美国方面获悉,他们即将进入政府停摆状态,并希望确保安世半导体(Nexperia)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荷兰政府的接管干预引发了北京方面的强烈反应,中方随即实施为期四天的禁令,禁止安世半导体芯片(其中大部分为成品)从中国出口。此举随即导致汽车制造商供应链陷入混乱,墨西哥工厂被迫停产,欧盟制造商更警告称距离停产仅剩“数日”。

随着上月末特朗普与习近平在韩国达成协议,为北京恢复对欧洲芯片供应扫清障碍,这场危机似乎已告一段落。至少目前是。

这家曾隶属飞利浦电子集团的荷兰芯片制造商于2018年被中国文泰科技收购。2023年,华盛顿通知荷兰政府,正考虑将文泰科技列入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关联企业名单”,这引发外界对其未来向美国出口能力的担忧。

随后,荷兰方面与文泰科技创始人、荷兰安世Nexperia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张学政展开对话,以确保该公司的独立性。荷兰方面要求该公司设立独立监事会,并要求张学政不得同时担任首席执行官和人力资源主管。

卡雷曼斯先生表示:“去年夏天我在经济事务部与张先生讨论过此事。他当时向我保证中方非常支持。我们列出了待采取的措施清单,随后准备与美方沟通,强调这是一个荷兰企业。”

然而,到了9月,局势大反转

有人来到我的办公室说:部长,我们需要和您谈谈。然后这些人向我揭露了张某的所作所为:他正在转移知识产权,解雇员工,并计划将生产从汉堡迁往中国。

英国卫报询问所来何人(到办公室),卡雷曼斯先生说,“我无法告诉您他们是谁……但我们有确凿证据证明这次搬迁确实发生了。”

这位荷兰经济大臣说,若芯片代工厂文泰科技将半导体芯片生产转移至中国,那么“欧洲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将会转变为欧洲对中国的完全依赖。这……对欧洲而言将极其危险。”

在安世半导体介入后,荷兰与中方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荷兰经济大臣卡伦曼斯与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进行了沟通。他说,“她(赖歇)支持我们的行动。显然,她对这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深感忧虑”。欧盟、美国、中国、法国等全球各地的领导人亦持续获知相关进展。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我们原本不打算公开此事,只想迅速而低调地解决问题”。

在美国决定暂停对附属名单上的企业实施制裁之后,北京在周末恢复了芯片供应。

但荷兰方面当时未就安世(Nexperia)问题让步,因为我们等待第一批芯片抵达欧洲,在此之前不会有任何动作。

卡雷曼斯说,当时“我们正与德国汽车业以及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安世的客户保持直接联系。约定他们在收到芯片后立即通知我们,一旦供应恢复,并且我们确信供应能够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就会采取荷兰政府要求的适当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卫报说,当文泰科技(Wingtech)被问及有关其计划将部分实体生产线从汉堡转移至中国的传闻时,该公司表示,此前他们正在德国推进投资计划,预计创造150个新岗位,其中100个属于研发岗位,50个属于生产岗位。

一位发言人表示:" 文泰科技于2024年宣布的对汉堡芯片制造厂2亿美元的投资计划那曾经稳步推进......随着新生产线的逐步投产,我们计划继续扩大运营团队,但由于荷兰政府的干预,这项计划现已搁置。"

巴黎11.13恐袭十周年记忆犹新

14 November 2025 at 00:15
13/11/2025 - 15:14

2015年11月13日袭击事件十年之际,时任法国内政部长贝尔纳·卡泽纳夫(M. Bernard Cazeneuve)在接受本台法广(RFI)法语栏目记者专访时,回忆了十年前这一天的情况。

在巴黎2015年11月13日恐袭事件十周年之际,法国前总理、时任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Bernard Cazeneuve)在接受本台法广(RFI)[政治工作坊](L'Atelier politique)栏目记者弗雷德里克(Frédéric)采访时,回顾了2015年11月13日事发当天的情形。

Bernard Cazeneuve.
法国2015年巴黎11.13恐袭事件十周年之际,法国前总理、时任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Bernard Cazeneuve)接受本台法广(RFI)[政治工作坊](L'Atelier politique)栏目专访。 Spécial du 13 novembre : dix ans après les attentats de 2015, la France se souvient. Monsieur Bernard Cazeneuve, ancien ministre de l'Intérieur à l'époque, est l'invité de RFI dans l'Atelier Politique et livre un témoignage personnel. © RFI

-- 法国前内政部长回忆十年前的11月13日 --

他说:"那是完全致力于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的一天。当晚20点,在极度忙碌了一整天后,我接到了共和国总统(François HOLLANDE)的电话,他当时正在法兰西体育场。他告诉我,他听到体育场外有爆炸声,他讯问这些爆炸声的原因和性质。我刚挂断电话,巴黎警察局长Michel Cadot就向我报告发生了爆炸,他并指出,这很像是一起恐怖主义性质的罪行。这时,我决定前往法兰西体育场与共和国总统会合。”

Enrobé Desk 01 jour Nicolas enrobé 13/11/2025 Matin Spécial 10 ans après 13.11.2015 / 巴黎11.13恐袭十周年记忆犹新
01:22

FRANCE _Enrobé Desk 01 jour Nicolas enrobé 13/11/2025 Matin Spécial 10 ans après 13.11.2015

尼古拉

法国前内政部长卡泽纳夫(Bernard Cazeneuve)接着回忆说:在前往法兰西体育场的路上,事态仍在恶化。警察局长在电话中告知,首都多条道路上发生了枪击事件。那一刻,他意识到正面对着一场旨在破坏(法兰西)国家稳定的大规模行动。

( 翻译和编辑:法广 RFI 电台 尼古拉 

~. Fin .~

Le Carillon, dans le Xè arrondissement de Paris, est l'un des bars visés par les attentats, le 13 novembre 2015.
Le Carillon, dans le Xè arrondissement de Paris, est l'un des bars visés par les attentats, le 13 novembre 2015. REUTERS/Charles Platiau


巴黎恐袭十周年:前巴黎首席检察官莫林斯的回忆和遗憾

14 November 2025 at 00:15
13/11/2025 - 16:46

震惊全世界的巴黎2015系列恐袭事件于11月13日迎来10周年。时任巴黎首席检察官的弗朗索瓦·莫林斯(François Molins)接受法广法语部专访,谈恐怖袭击对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震撼及遗憾。他也指出,在恐怖主义问题上,不存在零风险,威胁始终存在。

正如有报道所言,2013年至2018年间,几乎是法国遭遇恐怖攻击的高峰,每当恐怖袭击发生时,一位神情肃穆、语气坚定的男子总会出现在镜头前,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说明案情细节——他就是前巴黎首席检察官弗朗索瓦·莫林斯(François Molins)。的确,在当时巴黎遭遇的连串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事件中,如《查理周刊》编辑比、巴塔克兰剧院(BATACLAN)和尼斯等恐怖攻击时,莫林斯不仅是司法的执法者,更是法国社会面对黑暗时的公共面孔。十年后,面对法广记者,他坦承,作为资深检察官,他当时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十年时间丝毫没有抹去他对那晚的记忆。

RFI:在巴黎和圣丹尼斯遭受袭击、法兰西体育场、咖啡馆和巴塔克兰剧院遭到袭击十年后,您对2015年11月13日还有哪些记忆?

弗朗索瓦·莫林斯:我的记忆非常深刻,非常清晰。事实上,我对当晚的一切都记忆犹新。或许无法精确到分钟,但十年过去丝毫没有抹去我对那晚的记忆,也没有减轻我至今仍然感受到的情绪。

当晚的一切记忆都没有被抹去?

没有。

2015年11月13日晚上,您是如何得知法兰西体育场和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的?

莫林斯:当时我在家里。21点25分,我接到巴黎警察局长的电话,告知我法兰西体育场T门发生炸弹袭击,而且似乎有一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我按惯例处理:我试图向反恐部门负责人和内部安全局局长帕特里克·卡尔瓦尔核实信息,但他们知道的也并不比我多多少。几分钟后,大概是晚上9点35分左右,我打开电视,调到了一个24小时新闻频道。我看到屏幕下方出现了横幅,显示在巴黎十一区的咖啡馆露台上发生了多起枪击事件,造成多人死亡。那一刻,我意识到:巴黎成为了多起恐怖袭击的目标。

立刻就意识到了吗?

是的,因为几个月来,我们定期会见的各情报部门一直在警告我们,伊斯兰国恐怖组织(ISIS)正在组建一个境外行动小组,在叙利亚以外的国家发动袭击。这些部门告诉我们,袭击威胁极高。

所以,枪击事件的地点是咖啡馆、餐馆和露天咖啡座。您首先要去露天咖啡座。为什么要去那里?

我本可以待在家里等待消息。但信息具有战略意义。必须尽快、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我觉得了解情况的最佳方式就是前往现场。

那一刻您有什么感觉?

我当时处于震惊之中,而且这种震惊感愈演愈烈,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巴塔克兰剧院发生了什么,不知道(恐袭的)破环程度,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遇难。看到咖啡馆露台上那么多倒下的尸体,那么多受伤的人,我震惊不已。

恐怖袭击结束一个小时后,您进入了巴塔克兰剧院。你当时的感受和去露天咖啡座上查看现场时一样吗?

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我根本没料到破坏程度,也做梦都想不到音乐厅的池座里竟然有90具尸体。震惊感比之前看到的情景强烈十倍。说实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若要显此YouTube 内容,您需要授权受众测量和广告 Cookies。

One of your browser extensions seems to be blocking the video player from loading. To watch this content, you may need to disable it on this site.

2025年11月11日,一名女子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为悼念11月13日恐怖袭击遇难者而设立的临时纪念碑前献花。
2025年11月11日,一名女子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为悼念11月13日恐怖袭击遇难者而设立的临时纪念碑前献花。 AFP - DIMITAR DILKOFF

您对当晚的一切,对整个晚上的情景,保留着深刻的记忆?

是的,那些身体堆积在一起......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个留着短发、头发略显灰白的女人,她头倚靠在包上,包里的手机铃声不停地响着。我想,那天晚上很多场景都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反映了那些亲人身处险境、焦急等待消息的人们的巨大焦虑......

您对2015年11月13日晚的处理方式有任何遗憾吗?

正如我常说的,每​​一次遭恐袭都意味着反恐领域工作的失败。每次袭击发生后,总会有这种感觉。这次的感受或许更加强烈,尽管这次行动更加艰难,因为恐怖分子不在我国境内,他们的后方基地和所有后勤保障都设在比利时。

若要显此YouTube 内容,您需要授权受众测量和广告 Cookies。

One of your browser extensions seems to be blocking the video player from loading. To watch this content, you may need to disable it on this site.

前巴黎首席检察官弗朗索瓦·莫林斯(François Molins)(左)接受法广记者Arnaud Pontus 专访
前巴黎首席检察官弗朗索瓦·莫林斯(François Molins)(左)接受法广记者Arnaud Pontus 专访 © RFI

您认为十年后的今天,法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能力更强吗?

当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已经安全。因为正如我常说的,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根本不存在零风险。威胁始终存在。

如今的恐怖主义威胁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正如人们常说的,它主要是一种受人蛊惑的威胁。我们面临着个人或团体单独或集体行动的风险,这些人的思想已被“伊斯兰国”组织的致命意识形态所感染和污染,其中一些人甚至已变得顽固不化。危险也主要来自那些迅速激进化的新激进分子。他们未必受到情报部门的监控,因此处于某种程度的隐蔽状态,需要被识别出来。这就是各部门面临的挑战:在他们采取行动之前发现他们。但我们必须相信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部门的能力和奉献精神。

Yesterday — 13 November 2025法新社

欧盟或于2026年初对小额包裹征税 遏制希音和特木商品

13 November 2025 at 22:45
13/11/2025 - 15:23

欧盟各国财长周四批准取消对150欧元以下进口包裹的关税豁免。欧盟希望最早于2026年第一季度实施这项措施,该措施尤其受到法国的呼吁。此举旨在遏制大量来自特木Temu和希音Shein等平台的中国商品涌入欧洲,这些商品不符合欧洲标准。

法新社布鲁塞尔消息,欧盟希望能在2026年第一季度实施这项由法国等国提出的措施,旨在打击通过特木Temu或希音Shein等平台订购的不符合欧洲标准的中国产品涌入。

该措施由欧盟委员会于今年2月提出,最初计划于2028年中期生效,与关税同盟改革同步实施,该改革是一项旨在协调成员国数据共享的大型项目。

但各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希望加快步伐,通过一项过渡性制度将该措施提前至2026年第一季度实施,该制度预计将在12月12日举行的下次部长会议上获得通过。

周四早些时候,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曾向欧盟27国财长发送信函指出:许多行业呼吁“立即”终结小包裹关税豁免给他们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法国经济部长罗兰·莱斯库尔(Roland Lescure)周四接受法新社采访时欣喜地表示:“法国率先采取行动应对小包裹现象。如今这一举措取得了成效。

他补充道,"这是保护欧洲消费者和(欧洲)内部市场的重要一步,将更有效地打击危险产品和不符合欧洲法规的产品”。他并说这是“我们为欧盟的经济主权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外,对小包裹征税还将伴随着对进入欧盟的每件小包裹征收处理费,这些包裹大多是通过希音Shein或特木Temu等中国平台购买的。

处理费的金额尚未确定,但布鲁塞尔在五月提议对每件包裹收取两欧元。欧盟希望从2026年底开始实施这项收费。

政治影响体育?印度网球头号选手因“无故拒签”或错失中国的澳网资格赛

13 November 2025 at 22:15
13/11/2025 - 14:45

据《巴黎人报》周四13日引述法新社消息指,印度网球排名第一的苏米特·纳加尔(Sumit Nagal)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当局请愿,此前他申请前往中国参加一项澳网资格赛的签证被拒。

《巴黎人报》报道,印度排名最高的ATP网球选手称,中国无故拒绝向他发放签证,使其无法参加在四川地区举行的一项赛事,该赛事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澳网)的资格赛。

世界排名第275位的苏米特·纳加尔本周二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我本应尽快前往中国参加澳网资格赛。但我的签证申请无故被拒。”

报道表示,这位28岁的选手在2024年曾达到世界排名第68位的高点,他于2016年首次代表印度参加戴维斯杯,并参加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他在今年年初的澳网首轮被淘汰,但曾在2024年进入墨尔本赛事的第二轮。

澳网资格赛将从11月24日开始,为期一周。获胜者将取得明年1月在墨尔本举行的年度首个大满贯赛事的参赛资格。赛事方已邀请纳加尔“联系中国领事馆,以获取必要的签证申请信息”,他也可能需要申请一封邀请函。

激烈的政治紧张关系

报道续称,中国外交部在被问及此次明显的拒签事件时回应称,希望“有关人员能按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要求,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国将根据现行的法规和规定,审查并向所有前来中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包括印度运动员,发放签证。”

报道指出,印度和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脉共享一段存在争议的边界。两国之间的直飞航班在上个月才恢复,此前已中断了五年。中印往返航班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下中断的。

当前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争夺该地区的影响力。在2020年喜马拉雅边境地区发生致命的军事冲突,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冰点之后,双方在数月前才开始逐步和解。

柬埔寨: 太子集团否认与电诈中心有任何关联

13 November 2025 at 21:15
13/11/2025 - 13:55

柬埔寨太子控股集团主席被没收了数十亿美元的不当得来的资产,该集团“坚决否”有关其通过经营电诈中心积累财富的指控。

法新社11月12日金边消息:太子控股集团(Prince Holding Group)主席陈志是一位(源于中国的)英柬籍大亨,据专家称,他是融入柬埔寨国家体系的重要人物,其财富来源至今不明。

今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陈志在柬埔寨各地的强迫劳动营中经营业务,数百名被贩运的工人被关押在监狱般的设施中,周围是高墙和铁丝网。

美国调查人员查获了价值约150亿美元的比特币,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司法查扣行动。

英国也冻结了价值超过1.3亿美元的商业和房地产资产,而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则各自进行了高达3.5亿美元的国内扣押。

该公司在周二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太子集团(Prince Group)坚决否认其自身或其董事长陈志参与任何非法活动。”

该声明补充道 “最近的指控毫无根据,似乎是为了证明非法没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资产是合理的”。这是该公司自没收行动开始以来首次发表声明。

太子控股集团(Prince Holding Group)是柬埔寨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自2015年以来在30多个国家开展房地产、金融服务和消费领域业务。

这个商业帝国在东南亚国家无处不在,拥有20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包括位于首都金边的太子国际广场大型购物中心。

该公司坚称,对其提出的指控“给数千名无辜员工、合作伙伴和集团所服务的社区造成了不公正的损害”。

东南亚地区的网络诈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强制或自愿的员工每年从全球受害者手中骗取数十亿美元,这些受害者被承诺:可获丰厚的投资回报或找到真爱。



法广专访:一位在恐袭中痛失爱子的母亲讲述她十年来心理上的艰难度日

13 November 2025 at 20:45
13/11/2025 - 13:08

法国11、13系列恐袭已经过去十年了,受害者的生活又是如何呢?尽管程度不一,但恐袭造成的创伤和悲痛依然深深地烙印在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心中,以至于他们至今仍然难以回答像“你好吗?”这样简单的问题。

一位母亲多米尼克向本台法语组同仁讲述了,在恐袭中痛失24岁爱子维克多之后,她是如何生活的:

这的确是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这取决于某一天的心情,有时甚至取决于具体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过得还不错,因为我已经恢复了所谓的正常生活。我偶尔会在晚上出去走走,去看看我的儿子和孙子,过着自己的生活。就这样,有点像以前。可这是表面上的,至于更深层……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们一直都很怀念维克多。我们经常提起他,因为那些往事有时会让我们开怀大笑,但转眼又让我们泪流满面。所以真的、真的、真的很难。

【视频】巴黎犹太超市恐袭10周年:法国犹太机构代表委员会组织纪念活动

13 November 2025 at 19:15
09/01/2025 - 20:36

在2015 年 1 月发生的圣战分子恐怖袭击十年后,本周四,由法国犹太机构代表委员会(CRIF)和《查理周刊》继续在犹太超市( Hyper Cacher)前举行纪念仪式,并组织了一场辩论之夜。和法广同属法国世界媒体集团的法国电视24台的新闻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

2015 年 1 月袭击事件发生十年后的今天,法国举行了最后一次纪念活动,纪念“犹太超市” (Hyper Cacher )遭到的恐怖袭击。这次劫持人质事件发生在《查理周刊》恐袭事件的两天后。Amedy Coulibaly 杀害女警Clarissa Jean-Philippe 后的第二天,他将目标转向了在巴黎 Porte de Vincennes 的犹太超市,当天有许多犹太顾客正在那里购物。那天正式犹太安息日的前夜。四人被残忍地枪杀。和每年一样,法国犹太机构代表委员会决定在中午 12 点悼念他们。

周二举行的纪念活动是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始。悼念了所有的遇难者,其中包括《查理周刊》的受害者、蒙鲁日的受害者、以及犹太超市的受害者。但犹太超市的正式纪念日是今天。为什么决定以分散的方式来举行纪念呢?

法国电视24台记者Sylvain Rousseau 指出,这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因为如果回顾整个纪念活动,整个纪念活动的日程安排,那么在星期二,纪念了《查理周刊》的遇难者,即在逃跑过程中被凶手枪杀的警察。是的,就是这样。在他们逃跑期间以及在犹太超市的受害者。周三,悼念了在蒙鲁日被枪杀的女警。与此同时,还知道今天 是Hyper cacher 恐袭十周年纪念日,如果我们可以用这个词的话。其实确实有点怪。就蒙鲁日而言是一个地理问题。很简单,因为周二的纪念活动是由巴黎市政厅组织的,所以我们是在巴黎悼念遇难者。而蒙鲁日是第二天。所以确实可以质疑这种缺乏协调情况的出现,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无疑是因为日程安排而做出的决定,因为共和国总统周二也出席了活动。昨天的活动他也出席了,当然还有巴黎市长伊达尔戈。还有很多部长。还有当时的前总统奥朗德。

Sylvain Rousseau说,因此,正如看到的那样,纪念仪式非常短,所以可以认为这只是为了避免在几天内动员所有人员进行重大安保安排,并试图一天内在巴黎内完成。但事实上,今天确实是 CRIF 在恐袭发生十年后悼念 Hyper cacher的受害者。纪念活动每年都会举行,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纪念活动实际上都是分散举行的。这仍凸显出一个现象,不管愿不愿意,在集体想象中,2015 年 1 月的袭击事件就是查理周刊袭击事件。有时也会谈论在巴黎和蒙鲁日发生的袭击,或者查理周刊、蒙鲁日和 Hyper cacher 的袭击。现实情况是,对全世界来说,这些都是查理周刊袭击事件。是第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然后,也正是这起袭击在接下来的周日惊动了 400 万人和 50 位国家元首。不过纪念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典型的状况,如,在犹太商店试图解除凶手武装而牺牲的年轻人Yoav Hattab的父亲Benjamin Hattab甚至没有收到任何参加纪念仪式的正式邀请。他是周二早上才获得参加活动的通知。无论如何,这就是他的说法,也是他向《世界报》讲的内容。他说:“我不知道”。对于犹太超市的四位受害人的家属,以及被劫持为人质的人,情况都是如此。被凶手劫持的 18 个人,甚至躲在冷藏室里的 8 个人,他们都觉得有些被人遗忘了。至少可以说,这些纪念仪式的举行方式可能不会改变这种感觉。

确实,在这个问题上,反犹太主义的兴起,也始自这次袭击以及之后的十年。犹太超市( Hyper cacher) 袭击确实仍是一系列彻底震惊了法国的袭击中的又一起。刚刚看到了环城高速被关闭数小时的图像,以及一些学校被关闭,最后,人们惊慌失措撤离现场的画面。

Sylvain Rousseau表示当时,当地居民不能进入街区,也无法回家。在此他回顾了一下恐袭的经过。因前一天在蒙鲁日枪杀女警Clarissa Jean-Philippe 而被警方通缉的阿梅迪·库利巴利 (Amedy Coulibaly)全副武装地进入这家超市。当时是下午 1 点左右,可能在 1 点到 1 点 10 分,或 1 点 5 分之间,他立即射杀了一名员工,引发了恐慌。一些人设法逃了出来,其他人则躲了起来。尤其是,据说躲在了电源被切断的冷藏室里,另外还有三人被杀,其中包括一名试图解除他武装的人,最后,他宣称以伊斯兰国的名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他劫持了 18 名人质,其中包括一名两岁的儿童。当时他与记者联系。他声称对蒙鲁日女警遇害案负责。他或多或少已经在社交网络上通过视频这样做了。但此时此刻,他确实这么说了。他还证实和库阿奇兄弟有联系。当时,经过两天的追捕,库阿奇兄弟正带着人质躲进巴黎北部的一家印刷厂里。他把自己的命运与他们联系在一起:说他们必须被释放,必须离开那家印刷厂。到那时,自己就会把人质释放。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库阿奇 (Kouachi) 兄弟绝望地试图离开印刷厂。下午 4:56 他们被枪杀,因此必须立刻在犹太超市 Hyper Cacher采取行动进行关押。此时BRI 和 RAID 反恐特种警察介入。恐怖分子被击毙,人质获释。这两个片段的结果是相同的,且在电视上进行了直播。

恐袭10周年:巴黎圣母院等教堂傍晚鸣钟纪念

13 November 2025 at 18:15
13/11/2025 - 10:45

巴黎大主教于尔里克宣布为悼念11月13日恐袭10周年的遇难者,巴黎圣母院及其它教堂的大钟于今天傍晚鸣响。

巴黎大主教于尔里克表示:“十年前130名无辜者惨遭杀害,令我们这座城市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时至今日2015年11月13日的记忆依然是那漫漫长夜的痛苦煎熬,以及我们对罪恶之深重的震惊”。

巴黎大主教于尔里克说:“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懈地为那些在2015年11月13日离世的人们以及他们的亲人,还有那些在那晚幸存下来却依然伤痕累累、心有余悸的人们祈祷。”

巴黎大主教于尔里克宣布:“今晚巴黎所有教堂的钟声都将响起,邀请我们共同参与这同一祈祷。”

巴黎教区所有教堂的大钟于今天下午5点57分至6点02分之间鸣响,而且多个教堂举行弥撒和守夜活动。

巴黎大主教于尔里克表示:“如果您愿意可以在窗前点燃蜡烛,以表达您的敬意和祈祷。”

为悼念巴黎恐袭遇难者,巴黎和在圣丹尼斯法兰西体育场在今天举行系列纪念活动。

十年前的11月13日伊斯兰圣战分子发动系列恐袭,给法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造成132人死亡和350多人受伤。

台湾央广:巴黎恐攻发生10年,法国极端威胁仍存在

13 November 2025 at 17:45
13/11/2025 - 10:17

法国于13日纪念巴黎恐怖攻击事件满10周年,总统马克龙与遇难者家属时事发地点一同哀悼。不过,自二战以来法国规模最大恐攻,十年过去了,法国有变得比较安全吗?极端威胁是否还存在?

法国于13日纪念巴黎恐怖攻击事件满10周年,总统马克龙将逐一前往事发地点与遇难者家属及民众一同表达哀思,并将发表谈话。巴黎恐攻是法国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恐怖攻击事件。

根据台湾中央广播电台报导,10年过去,法国面临的此类攻击威胁已经不同。安全消息人士表示,像伊斯兰国这类的武装圣战组织不再拥有同样的手段,能在法国本土协调攻击。

但该组织的网路宣传仍然有效,且仍能够使在社群媒体上沉迷于暴力的年轻人变得极端化。反恐检察官本周对攻击事件中,据称为唯一生还的罪犯阿布岱斯兰(Salah Abdeslam)的前伴侣展开了调查。

阿布岱斯兰最近也因为在监狱里面使用不明随身碟连上自己电脑观看含有圣战士的宣传内容,而引起巴黎反恐检查官办公室调查。

法国媒体更揭露国内安全总局(DGSI)10月才刚瓦解一个预谋的恐怖行动,并逮捕三名女嫌犯,都是本土法国人,年龄分别才18、19与21岁。她们以「参与恐怖主义犯罪团伙,意图策划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而被起诉并审前羁押。袭击的目标尚未明确,但意图是袭击首都的酒吧或音乐厅,这已是今年以来被瓦解的第6起预谋恐怖攻击。

伊斯兰国枪手和自杀炸弹客在十年前这场恐怖攻击中,猛闯咖啡馆、餐厅和巴塔克兰剧场一共杀害了130人、400多人受伤,许多幸存者至今仍具有精神创伤。

根据台湾媒体公视报导,巴塔克兰剧场生还者亚瑟受访表示,最困难的时刻其实是11月14日,你得某种程度上回到正常生活,但悲伤仍在。

亚瑟是非营利受害者协会「为巴黎而生」主席,他表示恐攻已经10年,许多幸存下来的人至今无法释放那一晚带来的压力与情绪,但他们将互相扶持,勇敢活下去。



巴黎恐袭十周年:回顾、审判与反思

13 November 2025 at 17:15
13/11/2025 - 09:46

法国周四(11月13日)迎来多起恐怖袭击十周年纪念。十年前,巴黎发生多起袭击事件,造成132人死亡 (数据包含两位后来自杀的亲历者)、数百人受伤。法广回顾当年的事件、幸存者经历及司法审判。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多起恐怖袭击,造成约130人遇难、数百人受伤。这些袭击发生在音乐厅、咖啡馆和体育场等公共场所,给法国带来了深远的心理创伤。

法广记者Pierre Olivier回忆当晚情景:“那天晚上,我看到有人受伤,被子弹击中。这不是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在我的城市。当灾难就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人们更真切地理解危险与恐惧的含义。”

幸存者Elsa Baudel描述自己在巴塔克兰音乐厅的经历:“我仍然记得中弹的感觉。当时很不真实,我甚至笑了……我蹲了下来,因为我想,我其实跑不动了。我把发生的一切都合理化,告诉自己必须保持冷静,只想着活下来。” 她的故事与那一夜的恐惧和混乱交织在一起,也是数百名幸存者共同的记忆。

袭击发生后,法国司法系统迅速展开调查和审判工作。报道审判的法广记者Marine de la Moissonnière表示:“这些审判是有意义的。它让受害者和家属能够陈述经历,被倾听和承认。审判还具有伸张正义、以民主方式作出回应、恢复事物本位的意义。”

2021年9月,巴黎特别审判庭对20名被告展开审理,其中包括唯一仍在世的指挥者Salah Abdeslam。审判历时九个月,卷宗超过540卷,调查材料数千份。2022年6月,Abdeslam被判不可减刑的终身监禁,多数被告被判有罪。对受害者及家属而言,这场审判既是法律程序,也是一种集体倾听。

Marine指出:“这是法国历史性的一场审判。它对应着一次深刻的集体创伤。审判的规模、被告人数、持续时间和调查广度都前所未有。它反映出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对社会的长期影响。”对于法国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司法事件,也是对恐怖主义长期威胁的集体反思。

专家Antoine Mégie分析认为:“各国未必完全准备好应对突然出现的政治暴力。法国虽有反恐法制与专业机构,但2015年的袭击仍然发生。随着安保措施加强,恐怖组织改用更难预测的个人行动,这增加了预防和应对的复杂性。”

十年过去,巴黎依然在纪念和反思中前行。2015年11月袭击发生次日,法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迫在眉睫的危险”,暂时恢复秩序。

然而,法国最高行政法院表示,2015年至2021年的紧急状态实践显示了其局限性:长期使用可能扰乱机构正常运作、过度限制自由权利,并削弱社会凝聚力。

法院称,当威胁仍然存在时,结束紧急状态仍然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这凸显了明确界限和建立稳固程序保障的重要性。

因此,除了纪念受害者和司法审判之外,这十年也促使法国社会反思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制度安排,以及在安全与自由之间维持平衡的方式。



法国恐袭事件10周年 日媒指涉恐者年轻化倾向值得警戒

13 November 2025 at 17:15
13/11/2025 - 10:01

11月13日是法国首都巴黎及其近郊的音乐厅等场所接连遭到袭击、造成130人死亡的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发生1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13日报道称:近年来,法国境内因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等而受到极端思想影响、企图发动恐怖袭击的年轻人被起诉的案件不断增加。调查当局指出,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并正在加强警戒。

NHK电视台13日发表题为《法国巴黎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发生至今已十年 调查当局警告“威胁仍在持续”,并加强警戒》指出:法国负责反恐事务的检察机关负责人奥利维耶·克里斯滕在接受NHK采访时,就巴黎系列恐袭事件以来的恐怖主义形势表示:“形势正在变化。涉案人员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他指出,这一变化的背景在于,社交媒体上伴随音乐与影像的极端宣传不断扩散;再加上人工智能(AI)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以多种语言接触到极端信息,这些因素都在加剧存在的问题。

日本公安调查厅在网页上发表《欧洲频发受伊斯兰极端思想影响的恐袭的原因》指出:

在欧洲,近年来以某种形式受到伊斯兰极端思想影响的“独狼式”恐怖袭击频繁发生。这些恐袭的实施者多数是居住在欧洲的移民或有移民背景的人。

今年4月11日,在日本外务省召开了日法反恐对策协商会议。此会议是根据2024年11月26日举行的日法外长会谈中达成的一致意见而设立的,这是首次召开。

日本方面由政府国际反恐与打击有组织犯罪合作大使南博之担任代表;法国方面则由法国外欧洲与外交部反恐与有组织犯罪国际战略特使奥利维耶·卡龙(Olivier Caron)担任代表。

此次会议确认,日法两国将在反恐领域的双边及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推进,同时就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恐怖资金对策等议题进行了意见交换。

此外,双方确认此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并同意今后继续开展协商,在适当时机于法国举办下一次会议。

恐袭改变了法国:人们生活在警惕的和平里

13 November 2025 at 17:15
13/11/2025 - 10:08

德国媒体广泛回顾和纪念巴黎遭遇恐袭10周年。

德国《世界报》表示:十年前巴黎发生的袭击事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遭遇的最血腥的恐怖袭击,对整个欧洲也是一次巨大震撼。2015年11月13日那个温和秋夜的幸存者们记得,一切发生得太快——仅仅几秒钟。然后是一种气味,永远无法忘记:它是火药与鲜血的味道。在巴塔克兰音乐厅里,恐怖持续了两个小时十八分钟。一名隶属特警突击队BRI的成员如今这样描述:“舞台前的地面上,大约有五六百人倒在地上。寂静无声,只能听见伤者微弱的呻吟。”当他们在凌晨零点五十八分冲进恐怖分子挟持人质的走廊时,幸存者不得不从尸体上跨过去才能离开大厅。警方建议他们闭上眼睛。但一位年轻女子后来作证说,那根本做不到——否则她会绊倒。

人们花了很久才意识到袭击的规模:130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数千人心理受创。后来又有两人因无法承受创伤自杀,被追认为袭击受害者。2015年圣但尼和巴黎受袭是二战以来法国遭遇的最血腥的恐怖事件。此前只有2004年马德里郊区列车爆炸案造成近200人死亡、上千人受伤,伤亡更多。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伊斯兰激进分子曾多次以法国为目标发动袭击,2012年恐怖主义的阴影再次浮现。但与2012年图卢兹犹太学校袭击或士兵、警察、记者被杀不同,这次的目标不再是特定群体,而是整个社会:那些在恐怖分子眼中被视为“不信教的西方文明”、享乐主义者、喝酒、参加摇滚音乐会的人。

恐怖分子的贫瘠叙事中,还包括要为叙利亚“伊斯兰国”据点被轰炸报复,而法国也参与了这些行动。“那种震惊是巨大的。”时任总统奥朗德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回忆道。他当夜赶赴现场,与幸存者交谈。在电视讲话中,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关闭边境。当时他使用了“恐怖”这个词。

十年后,奥朗德坐在里沃利大街的办公室里,窗外望见杜伊勒里花园,回忆那个国家如何团结、如何“像一块钢铁般”坚挺。他强调,当时没有爆发针对穆斯林公民的示威,而极右翼“国民阵线”(玛丽娜·勒庞的政党当时仍用这个名字)也未能在随后的选举中从袭击中获益。然而,恐怖主义的“慢性毒药”正在污染社会。

奥朗德说,人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长长的引线:“如今我们不再拥有那种全国的团结。社会分裂,彼此猜疑。袭击后曾经非常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已经变得脆弱。法国一向是个喜欢争论的国家,但我们曾有共同的价值。如今不同了,每个人都在社交媒体中沉浸在自己的确定性与恐惧之中。”他指出,极右翼民族主义政党如今将“法国的穆斯林”而非移民整体视为敌人。

奥朗德的回忆颠覆了主流叙事。十年过去,集体记忆出现明显裂痕。法国确实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但恐怖的毒素仍在缓慢而深远地起作用。最近的例子,是极左翼“不屈法国党”(LFI)议员娜塔莉·欧齐奥尔的言论。她在采访中称,伊斯兰极端分子杀害教师塞缪尔·帕蒂的事件并非“一个狂热穆斯林的行为”,而仅仅是法国教育系统失败的结果。她的党内同僚在谈到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事件时,也采取类似的淡化态度。

法国自11月初起举行多场纪念活动,显示这道伤口依然远未愈合。展览、纪录片、书籍、一部电视剧以及沿袭击六个地点的“自由长跑”,将在周四晚于巴黎市政厅后的圣热尔韦广场“记忆花园”举行纪念仪式。

原计划中的“恐怖主义纪念博物馆”(Musée-mémorial du terrorisme,简称MMT)是总统马克龙在袭击数年后宣布的,将于2029年建成。但这一耗资9500万欧元的项目曾在一年前被卸任政府搁置,引发受害者协会震惊。几周后总统撤销决定,项目将迁入第十三区一座废弃军营,以一半经费重启,计划2030年初落成。

在诸多集体疗愈的努力中,“11月13日计划”(Programme 13-Novembre)尤为突出。这是由一位历史学家与一位神经心理学家发起的科学实验,他们在袭击后不久开始,并每隔几年继续进行。他们调查了约1000人:直接受害者、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医护与警员,以及远距离经历事件的市民。部分参与者定期接受MRI扫描,以研究大脑抑制创伤性图像的能力。研究目标是理解个人与集体记忆及创伤后应

激障碍(PTSD)的形成与发展,并改进治疗。历史学家德尼·佩尚斯基(Denis Peschanski)总结道:“当一个人能讲述出一个让事件归于过去的叙事时,才算真正开始痊愈。”

《法兰克福汇报》问道:法国从恐袭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15年11月13日的夜晚,法国反恐总检察官弗朗索瓦·莫兰斯(François Molins)三次走进巴塔克兰音乐厅。一名调查员后来在法庭上描述那一幕:“我们在尸体间涉行——纠缠、堆叠、交错。”莫兰斯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F.A.Z.)采访时回忆起那几个小时。为什么他要一再进入?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为什么要三次走进那场地狱。我想,是因为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说,“那些画面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在那场伊斯兰恐怖浪潮中,这位体型瘦削、蓝眼深邃的检察官,成为法国反恐斗争的象征人物。他的职权范围覆盖整个法国。每当有恐袭发生,他都会走到媒体面前,冷静陈述调查进展,代表了一个不向恐惧屈服的法治国家。他记得一位死去的女子,她的头靠在一个手袋上,手袋里的手机一直在响。

现年72岁的莫兰斯已退休两年,如今终于允许自己展现情感。作为反恐检察官,他当时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全面、客观、毫无感情地向公众说明真相。每一句他在镜头前说的话,都经过团队仔细推敲,即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我必须极力克制,因为内心完全震惊,”他回顾说,“但想象一下,如果我在电视上哭了,那是绝不可能的。”

在2011年至2018年间,莫兰斯共55次就恐怖案件向媒体发言。他的团队中有同事心理受创,因此检察院安排了心理辅导。为了以身作则,他第一个去见心理医生。“我感到有点内疚,因为我似乎没事。我对自己说:这不正常,难道你对人类的痛苦变得麻木了吗?”心理医生安慰了他。

他有自己的减压方式。作为一个热爱登山的人,他在法国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比利牛斯山脚下长大。每当有机会,他就去攀岩馆。攀上九米高的岩壁,他的头脑就重新清晰了。

“每次恐袭都会让反恐领域的所有人产生失败感,”他说。但法国从十年前的巴黎袭击中学到了很多。“在救治伤员和法医鉴定方面,问题很大,”莫兰斯说。人员不足,无法逐一通知并陪伴遇难者家属。“我们根本没有为130名死者、几百名伤者这样的规模做好准备。”

恐怖分子使用的是战争级别的武器。“那造成的创伤是巨大的骨骼粉碎性损伤,只有在战争中才会见到,”他说。后来法国与德国军医在巴黎贝让军事医院举行法德研讨会,共同更新应急与治疗方案。

莫兰斯撰写了一本书,法文题为《反恐司法实践》。他为法国没有走上美国式“反恐战争”的道路而感到自豪。“我们有自己的经验。美国在‘9·11’之后设立了瓜塔那摩等特别法庭,而法国早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就搞过类似的特别司法体系,”他说。那场战争长期被官方称作“反恐斗争”。他庆幸法国最终选择尊重宪法与《欧洲人权公约》等基本原则。“我们决定用民主的价值观来对抗恐怖主义,”他说。

这是一种平衡的冒险。根据宪法规定的紧急状态,警方可以在未获法官批准的情况下进行搜查或实施软禁。“我不认为我们走得太远。我们保持了平衡,”莫兰斯说。那场持续两年的紧急状态是应对伊斯兰主义威胁的必要手段。随后通过的《国内安全与反恐法》将部分紧急权力纳入常态法中。例如,对在车站或机场中行为可疑者进行身份检查,如今明确受到允许。

莫兰斯认为,新确立的情报工作法律框架“非常重要”。“如今一切都是透明的。法律要求总理批准,并须经过专业委员会审查,”他说。情报部门之间的协作也得到强化和改善。“自2015年袭击以来,情报机构、刑警与检察机关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

在他任内,他每天都要与国内情报局长通话多次。“我认为法国反恐的中央集权结构是一种优势,”他说。他从未真正理解德国在内政安全上联邦与州之间的权限划分。

在法国,派遣士兵巡逻、监控高风险地区几乎没有争议。宪法允许军队参与国内安全任务。2012年图卢兹犹太学校与蒙托邦士兵遇袭后,法律进行了重要修订:反恐检察机关的权限扩展至由法国公民在国外、或在法国长期居住的外国人所犯的恐怖罪行。

这一规定至今仍是处理从叙利亚返回的圣战者的法律基础。“他们一到机场就会被逮捕,”莫兰斯说。过去当局对女性持宽容态度。自2016年11月起,所有女性回国者也被警方拘留。“很多女人和那些生活在‘伊斯兰国’地区的男人一样极端化,”他说。

法国的反恐模式建立在国际尤其是欧洲合作的重要性之上。莫兰斯赞扬欧洲逮捕令机制,使得恐袭主犯之一萨拉赫·阿卜德斯拉姆从比利时在一年内被引渡到法国。而1995年在伦敦被捕、因爆炸袭击法国公共交通系统而被定罪的拉希德·拉姆达,法国当年就他的引渡等待了整整十年。

欧盟设立的联合调查小组也是巨大进步。得益于法比联合调查小组,幕后主使得以迅速被捕。“欧洲司法合作机构(Eurojust)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他说。Eurojust是总部位于海牙的欧盟刑事司法合作机构。

莫兰斯认为,德国司法系统在使用欧洲逮捕令时的困难,源于德国尚未像法国那样废除司法部长在个案中的指令权。在回忆录中,他强调2012年取消这一指令权对于司法独立的重要性。

莫兰斯观察到,“法国社会状况不好。”“我们从未真正摆脱恐怖主义的阴影。”虽然来自叙利亚的有组织恐怖小组攻击风险已远低于十年前,但威胁已变为来自个体极端分子,这让反恐预防更为复杂。不过,关于网络恐怖内容监控的新法是重要帮助。“面对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司法机构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

如今,莫兰斯担任巴黎恐怖主义纪念博物馆筹建委员会主席。该博物馆旨在梳理恐怖主义的历史,不仅纪念巴黎袭击,更展示和平时期袭击法国社会的那种“战争式暴力”。恐怖主义的目标是传播恐惧与震惊,因此人们必须以理性思考回应。莫兰斯希望,这座博物馆能成为帮助人们防止未来恐怖事件的场所。

德国《时代周报》报道说:恐袭不仅是是一场袭击,而是一场战争。当年亲历了恐袭的雅克贝拉尔说“那晚之后,一切都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警觉——都不再一样。”

恐怖袭击后,法国社会进入了“持续的紧张状态”。在地铁口、机场、音乐节、学校门口,持枪士兵的存在成了新常态。人们最初感到不安,但慢慢习惯了。

然而这种“和平中的战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巴黎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杜邦说:“我们在无形中变得彼此怀疑。”她在袭击后的几年间,治疗了许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患者——不仅是幸存者,还有普通市民。“他们没有亲身经历暴力,但被恐惧渗透了。”

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11月13日成了一个“集体的创伤点”。每年纪念日,巴塔克兰门前都堆满鲜花。政府官员、遇难者家属、普通民众都来悼念。曾在袭击中失去女儿的帕特里克·普拉瑟说:“对我们来说,那一天从未过去。”

然而,法国也在学习与恐怖阴影共存。巴黎市政府自2016年起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为幸存者及目击者提供长期支持。媒体报道不再渲染血腥,而是强调“坚韧与记忆”。教育体系在中学课程中加入关于恐怖主义与极端化的讨论。

恐袭使价值共识也遭遇了挑战。安全措施强化的同时,社会分裂加深:一方面是要求更强控制的民众,另一方面是担忧公民权被侵蚀的群体。左翼评论家认为,紧急状态下的反恐法“永久化”了某种例外状态,使“战争逻辑”在日常中延续。

十年后,法国仍生活在那场夜晚的回声之中。年轻一代在常态化的安检与监控中成长,他们的安全感建立在一种“警惕的和平”上。贝拉尔说:“我们赢得了安全,却失去了一部分无忧无虑。”

鉴于德国也出现多起恐袭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而刚不久,德国警方逮捕了一名可能计划恐袭圣诞市场的叙利亚男子,恐袭危险继续存在,所以,安全话题也是德国媒体和民众密切关注的话题。

法兰西没有忘记:巴黎和圣但尼恐袭十周年 全法向遇难者致敬

13 November 2025 at 17:15
13/11/2025 - 10:07

法国今天周四举行追思纪念活动,向十年前恐袭事件的132名遇难者致敬。巴黎和北郊城市圣但尼在那个恐怖之夜遭受了重创。

十年后的今天,这场全国性的悼念活动旨在向132名遇难者、他们的家人以及袭击的幸存者致敬,这些袭击事件给法国留下了深刻的伤痕。纪念活动包括在首都中心地带揭幕一座纪念花园。

许多法国人至今仍对那个秋夜心有余悸:2015年11月13日21点20分左右,三名自杀式袭击者在巴黎北郊圣但尼的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引爆了炸弹,当时法国与德国正在那里进行一场足球比赛。一名巴士司机遇难。

不久之后,圣战恐怖“露台突击队”在法国首都繁华街区的酒吧和餐馆开火扫射,目标包括:小柬埔寨酒吧、卡里永酒吧、好啤酒-酒吧、伏尔泰柜台酒吧、美丽团队酒吧。

当晚上21点40分,最后一支恐怖突击队抵达巴塔克兰剧院,美国硬摇滚乐队死亡金属之鹰正在这里演出。首批受害者倒在人行道上,随后杀手们向剧院内开火。这场屠杀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直到特种部队发起突袭。

今天这场全法悼念活动旨在向那场袭击的132名遇难者、他们的家人以及幸存者致敬,这些袭击事件给法国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巴黎市长伊达尔戈周四早晨在法国卢森堡(RTL)电台表示:“恐怖分子意图摧毁巴黎的文化、欢乐、庆典和共享精神。” “他们想让我们失去这一切,但我们以一种庄重的方式重建了这一切。”

法国国家元首马克龙今天将在名为“2015年11月13日”的纪念园主持揭幕仪式。在揭幕之前,他将前往每个袭击现场,这将是纪念活动的高潮。

这场由“蒂埃里·雷布尔”策划的仪式(他此前曾负责2024年奥运会开幕式)将在电视上直播,并在巴黎共和国广场的大屏幕上播放。十年前,受创伤的巴黎人曾在这里临时搭建纪念碑,前来献花、点蜡烛、写悼词。

奇闻:港府只准官办选举论坛 助选者讲不出候选人姓名的访问被下架

13 November 2025 at 15:45
13/11/2025 - 08:29

立法会换届选举不足一个月便举行投票,港府连办39场论坛造势,却传出不少负面消息,包括只准官办论坛,临时叫停三家电视台筹备中的选举论坛,有「只许州官放火」之嫌;传媒更发现,有出席论坛助选的市民,连候选人的名字也说不出,而相关报道更被火速下架;最普遍的批评则是论坛候选人均是「零互动」和「零质询」,被指欠缺可观性。不过,负责办选举的高官则满意官办论坛的效果,称达良性竞争目标。

港府在周一(11日)确认 161名候选人全属「爱国者」的首日,已随即安排身为政府部门的「香港电台」启动选举论坛「攻势」,连续二十日举办39场「爱国者同心治港」论坛,让候选人可以在官方选题和安排下发表政纲。由在三个选举界别中竞争相对激烈的地区直选组别打头阵,於五天内分上丶下午场,为十个地区选区举办论坛。

根据已举办的八场选举论坛,在形式上与以往类似,除让各候选人介绍其政纲外,更设有提问丶辩论丶跟进及总结四个环节;但细节却与过往大不同,包括论坛主持并非由资深传媒人担任,而是改由没有新闻经验的艺人代替;在论坛开始时,会要求在场候选人的助选团和支持者齐喊三次「投入选举,共创未来」的口号,而非喊候选人自己的选举口号;首日论坛的辩论环节,更出现候选人各自表述已预先准备的问题和答案後,「零质询」和「零辩论」的情况。

负责主办选举的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直言「效果理想」,指论坛能让候选人有机会充分展示政纲和对不同议题的看法,强调选举论坛是良性竞争和交换意见的场合,已做到让外界加深认识候选人的效果,达到当局的目标。

不过,在周二(12日)的选举论坛后,有电视台访问多名出席论坛的助选市民发现,出席助选者叫不出候选人名字的情况;也有助选团成员承认,是经同乡会安排参与论坛和助选;更有出席的选民指出,论坛安排过于仓促,他们只是突然被叫来出席活动,不清楚活动的细节。

更惹争议的是,上述报道在播出几小时后,内容被大幅修改,有关出席者负评论坛和叫不出候选人名字等访问内容,分别在该电视台的官网和社交平台专页被下架,只保留候选人和官员等的报道内容。

「压力非常大」致取消民办选举论坛?

此外,《明报》今(13日)早的政治专栏引述消息指,无线(TVB)丶有线和Now TV三间私营电视台筹备中的选举论坛,周一突然全部被叫停。该报引述消息人士解释称,现时距离选举只余下三周半的时间,若候选人要出席六至七个论坛,压力非常大,希望候选人把精力留在拉票方面。消息更透露,有候选人连官办的选举论坛也不想出席。

至于首日论坛候选人「零辩论」和「零质询」导致内容沉闷的问题,该专栏引述消息指,论坛是由港府主办,已向各候选人建议,要增加「良性互动」。至於有出席者指通知时间仓促,则是因为论坛安排时间紧迫所致;而有出席者并非当区选民,亦是预期之中,认为外界毋须过分吹毛求疵。

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九龙东的陈进雄今早亦向网媒《集志社》证实,曾收到私营电视台邀请出席选举论坛,但在本周初被告知因为候选人出席者不足而要取消。他对此感到无奈,强调自己没有政党背景,很希望出席选举论坛宣扬政纲和理念,没了私营电视台举办的论坛,会影响他的选举宣传。

在选举论坛负评如潮之际,有多次选举经验丶曾任香港最大政党民建联的创党主席曾钰成,今早亦在报章撰文讲述过往论坛的好处。他忆述,过往自己经常以选举论坛上的唯一「亲中」代表而要以一敌众,并逐一点名以往在论坛上遇到的「对手」,形容最乐意与李柱铭辩论,指对方用「妙语」讽刺民建联,能引发他思考应如何反驳和应对。

资深媒体人吴志森在他的频道上批评,官办选举论坛中,候选人讨论的问题全由港府设定,经过筛选后再筛选,又有高官监场,更起用艺人担任主持,同时叫停民办媒体举办选举论坛的安排,是要做到选举绝对受控丶不会「出界」的目标。

他更指出,论坛上主持人要求在场人士齐喊推动选举的同一口号丶候选人所谓的质询「答非所问」,以及出席者不识候选人名字的报道被下架等事件,不仅未能炒热选举气氛,更凸显这次选举的可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