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 时代浪潮中的生存法则
社交媒体上,除了吵吵闹闹,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人生经验,但得从遍地信息垃圾中,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
昨天上推特,看到一位推友发帖说:“学会说话, 张嘴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相信我,你的生活不会差。做为一个中年人, 我现在觉得,这是我最需要学习的技能。”这是那位中年推友的话。我早就过了早年,仍然觉得这是个很难得的人生感悟。
我们从中国出来的人,很多“不会说话”,缺少说话的技能。大部分父母不教,学校也不教,各行各业,整个社会,到处是说话粗鲁,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另一位推友转发了那个帖子,并加上了一段评论,她说“我认同。华人,男性,理工科。中英文语言能力是个大问题,写,说,全有。连带情商,一张口就得罪人。可能是应试教育的副产品。以前是完全是靠学历支撑。现在不说没有用了,但是这几年都看到了,prompts在把人脑可及的流程不断侵蚀。在99.9%同等竞争上,学会说话有绝对的优势。”
看到这段转发的评论,我回应说:“AI时代,谁擅长communication,就是沟通、交流,谁就是赢家。这些年的很多热门技能会被淘汰,但人跟人、人跟机器,包括人跟AI,communication是关键,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技能。可惜这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很多相当聪明的中国毕业生没有这种技能。”
那位转发的推友是理工科背景,但她专门谈到一些理工出身的同行,说他们“张口闭口就骂文科生”,连她自己也被骂过“文科生”。这种现象在网上比较多见,都是些匿名的键盘状元,从小一路做题做到大学毕业,可能还念过研究生、博士,但一出专业,头脑就不太好使了。
英语世界,有些博士自嘲,说博士这个词,就是Ph.D.,意思是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大脑损伤”)。一些理工科做题家,没念过博士,只念完了本科,就提前患上了“Permanent Head Damage”综合症 。
一些理工科很有成就的朋友,在大学当教授的,在公司做研发的都有,大都读点历史、文学方面的书,很会跟人打交道,很会用家常话跟人交流,在网上,在现实中都很有人缘。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文科生如何如何。
文科生、理科生,都有高智商、高情商,性格也很阳光的学生,也都有只学到一点皮毛,就把自己放到鄙视链上端的二货。一般来说,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有智慧,跟他学的专业没有必然联系,但跟他的天赋、悟性、家庭教育,还有努力程度呈正相关。
有些学生本来挺聪明,被逼着做了十几年题,脑子就做坏了,上了大学,说话做事,给人夹头青年的感觉。他们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遇到不同思路,看到不同经验事实,就骂别人“文科生”。这暴露了他们缺乏交流能力,也暴露了他们的头脑僵化,精神世界相当于“理工科孔乙己”。
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是中国文科、理科毕业生的共同短板。这是一种社会技能缺陷。以前,这种缺陷,虽然会影响一个人的职场表现,但在多数情况下,不至于让一个人被彻底从职场淘汰。但AI正在改变这种状况。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而是成为一种必备的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