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躺平的艺术 乐观的陷阱
人生在世,有两样关键东西,都不是天生的,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人生阅历。这两样东西,都是要通过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学到手,一个人不管天生多聪明,如果不去学,不去经历,用聪明弥补不了专业知识的不足,更弥补不了人生阅历的欠缺。
庄子有句话,说“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人生是有限的,大部分人活不过百岁,但知识是无限的,再勤奋,再虚心的人,也只能学到冰山一角,何况很多人既不勤奋,也不虚心。
很多人离开学校,就停止了学习,活到退休,认知还停留在学生时代。很多人从小学就被家长、老师逼着做题、背答案,童年、少年就开始厌学,上大学除了很窄的专业技能,什么也没学到,因为对知识、对世界,甚至连对自己,都已经没了好奇心。
至于人生阅历,有很强的个人性,对塑造一个人的见识和思路举足轻重。生活世界的很多事,如果自己没有经历过,再聪明也白搭,只有虚心听有阅历的人讲,边听边去经历,至少在头脑中经历,才能获得这笔人生财富。
不少朋友经常问我读什么书。多年前,曾经有位同事向我推荐艾比克泰德的《手册》,跟孔子的《论语》差不多。艾比克泰德是罗马人,比孔子晚500年,本来是奴隶,后来成了智者,教了很多学生。
到今天,美国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还经常用一句话,说人长了两只耳朵,才一张嘴,不是没有原因的。聪明的人会多听少说,听进去的至少要比说出来的多一倍。据说,这句话就出自艾比克泰德。可惜的是,在现实世界,不少人两只耳朵都是摆设,偶尔用一下,随时都在用的,只有那张嘴。
艾比克泰德早年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很多话就是对身处至暗时刻的人讲的。这几年,中文世界很多人感到压力倍增:政治高压、经济下行、社会失序,机会窗口在关闭,年轻人被逼着“内卷”。整个国家像套上了一条不断勒紧的绳索,勒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
有人选择逃离,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干脆放弃,选择躺平。但无论哪种选择,心底的“无力感”“失控感”,都挥之不去。房价眼看着在降,工资却一直不涨,甚至收入也在下降,而人们对眼前这一切都无能为力,感觉到人生不再由自己掌握,而是被巨大的力量裹挟着,不知道下一步被裹到哪里。
这种感觉,不是当今中国独有。翻开历史看一看,大部分时段,都算不上好时候。坏时候、不好不坏的时候,是历史的常态。好的时段,反倒是历史的例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这样。过去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东西方冷战结束,全球化兴起,国际国内各种因素,都十分有利,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这个时代长大的人,自然会觉得开放、增长是理所当然,是中国的常态。但是,如果把这个时段放到历史中看,它其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例外,并不是常态。
中国历史的常态,不是停滞,就是失序,或者停滞跟失序并行,就像这十年一样。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几十年,但它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走出历史的笼子,而是仍然按历史惯性走。各行各业很多有见识的中国人,看到了这一点。
崔健有句话概括的好:“该变的都没变,不该变的都变了”。
“该变的都没变”,这是它停滞的一面。但跟历史上停滞的帝国不一样,它还有另一面,就是“不该变的都变了”,维系道德人伦、礼义廉耻的传统规范,都被打碎了。社会处于失序状态,大部分人随波逐流,很多不愿随波逐流的人感到迷茫。
而有坚固人格内核的人,既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让自己迷失在失序的世界中。当外部世界失去秩序,他们会在精神世界建立内在的秩序。
这几年,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起点太低了,大环境太恶劣了,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机会。我们今天讲的两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当今很少有人比他们的起点更低,条件更恶劣。一个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艾比克泰德。他生来就是奴隶——当代中国人,不可能起点比奴隶还低。从奴隶起步,他成了对罗马帝国,对欧洲和美国影响最大的几位哲学家之一,不仅罗马皇帝把他当成老师,近代的启蒙思想家读他的书,而且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也读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