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人从 AI 怎么工作反推大脑就是如何如何,人类就是如何如何
这一立方毫米的老鼠脑组织里找到了 5 亿个神经连接,人类大脑大概 1300 立方厘米,就是 1300000 立方毫米,按这个老鼠的脑子算,就是 6500000 亿个连接。这要多少“参数”才能完整模拟。600B 的大模型的参数量也就这个数字的千分之一。
所以说现在这种被称作 AI 的东西,根本没有智能,几十年内也不会有智能。它给的只是智能的错觉而已,因为它记录“一个字之后出现另一个字”记录的太完整了。
对象刚过三十,开始生育焦虑了,我记得以前不是还提倡晚婚晚育嘛,怎么最近两年三十后再不生就完了一样。父母也在催生,但是我觉得生孩子不仅是生下来,还要养,不是养活,是希望他幸福快乐长大,不要继承父母身上的臭毛病。我对这个目标还没有啥信心,所以一直拖着,应该很多人也和我一样
刚才看到 iOS 18.5 可以更新了。
说是更新了什么“自豪的鸿蒙壁纸” ( pride harmony wallpaper ),还有可以用运营商提供的卫星服务等等。
有更新过的大佬来分享下使用体验吗?
1.本人户籍河南,在老婆家乡工作,坐标西北 2.已在派出所办理新生儿户口登记,随老婆的户口,但是籍贯写的是河南(工作人员没有询问我,网上查了很多人说这个是默认跟爷爷的。因为之前没想到会有改籍贯的需求,所以我当时也没有咨询工作人员这个事) 3.老婆说这个地方她从小生活到大,身边的很多人歧视河南人,因为担心孩子将来上学因为籍贯是河南而受到歧视,所以希望能够变更籍贯
个人觉得心里说不出来啥感觉,反正很奇怪,想听听大家怎么看这个事
clash 删库跑路了,谁知道怎么回事?
打算今年七月份买,人在北京,上河北牌。
主要是逢年过节回河北老家用,平时可能偶尔会自驾游,进京证的次数应该够用。 目前考虑如下:
我总觉得加钱上 B 级车,用不到那么大的后排空间(目前没成家,只有我和对象俩人会坐),但是合资 B 级又感觉更有面子,所以拿不准要不要加这个预算
这位大佬的 GitHub: https://github.com/rbuckton
从 microsoft/TypeScript
仓库的统计来看,他是排名第 6 的代码贡献者: https://github.com/microsoft/TypeScript/graphs/contributors
关于被裁的推文原文:
After 18 years at Microsoft, with roughly a decade of that time working on TypeScript, I have unfortunately been let go in the latest round of layoffs. I need to take a few days to process before I start looking for work. Thanks to everyone who's been part of my journey so far.
V 站发图麻烦,有好心人随手补个图的话就更好了。
马上 618 了烙铁们购物车里都有什么有好玩的或者超值的东西没有,来分享下
大家好,来分享一下我最近的经历,希望能给有相似情况的朋友一些参考,也希望能在这里获得一些交流。
[开篇]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一名 35+ 的程序员,之前在一家大家某强度比较大的一线大厂工作多年。去年因为业务调整的原因,我选择离开了,然后开始了长达 10 个月的 Gap 期。就在最近,我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一家规模在 500 人左右的中小厂,职位是 Team Leader ,负责带一个 10 多人小团队。
[Gap 期的挑战与应对]
这 10 个月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段复杂的时期。刚开始有一点解脱感,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35+ 的年龄、长时间的“待业”状态,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迷茫和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会担心年龄的劣势,担心能否再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过,我也告诉自己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我努力把这段时间变成一个充电和探索的机会。主要做了两件事:
我意识到 AI 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虽然我之前的工作可能不是直接做这块,但作为技术人,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非常重要。这段时间,我系统学习了如何将 AI 能力融入实际应用和工作流。具体来说,我学习了使用像 n8n 这样的工作流引擎,研究如何编排不同的服务。同时,我也深入了解并实践了基于 LLM 的应用构建,特别是 RAG (检索增强生成) 方向,使用了 Dify 、Coze 、FastGPT 这些平台来搭建知识库索引并与 LLM 模型进行配合,尝试解决模型幻觉和知识更新的问题。我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啃官方文档,并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来理解和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点,比如 RAG 效果调优的参数理解,但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尝试,最终解决它们的过程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除了技术能力的提升,我也想为自己增加一些抵抗风险的能力,探索更多元的收入来源。这段时间,我花了一些精力在个人财务的打理上。我学习并配置了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希望能让手头的钱保值增值。同时,我也通过混迹集思录( Jisilu )论坛,学习和实践了一些可转债的低风险投资策略。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尝试通过 Joinquant (聚宽)这类平台玩了一下低门槛的量化交易,把一些策略想法代码化实现,感受数据分析和编程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当然,也没忘了薅一些平台的活动红包羊毛,虽然都是小钱,但也算是开源节流,增加点生活乐趣。这些尝试可能没有带来显著的额外收入,但让我对“钱生钱”有了更实际的体会,锻炼了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也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单一收入来源的焦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写代码的。 对我来说,做这些的初衷,一是为了在 Gap 期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状态,不与技术脱节;二是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或生活状态增加选项;三也是在用行动来对抗焦虑,证明自己依然有价值、有行动力。
[求职过程]
正如前面帖子也提到求职过程: https://www.v2ex.com/t/1127843 在准备好重新投入职场后,我开始了求职。过程不算特别顺利,也遇到过一些挑战。投递了不少简历,前期收到面试机会不多,有些面试也因为 Gap 期的问题被问到很多。感觉 35+ 的年龄加上 Gap 期,确实在求职市场上会面临一些额外的审视。有一些机会走到了最终的谈薪,但不知道是由于 gap 期,还是年龄最终被鸽掉了。
在拿到目前这个 Team Leader Offer 的过程中,我觉得比较关键的是,我能够:
清晰地解释 Gap 期的原因和我在 Gap 期间做了什么,并且能展示出这些经历( AI 学习、副业)带给我的价值和提升。我把 AI 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体现在简历和面试中,证明我的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关注。 结合过往大厂经验,突出自己在大规模系统、复杂问题处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势。 针对 Team Leader 岗位,强调自己过往带人、协调资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对这个中小厂业务和技术栈的理解,表达自己对带领团队实现目标的思考和规划。面试官可能也会问到关于管理、沟通、以及如何融入新团队的问题,我尽量结合实际例子去回答。
补充一点:
在求职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考虑和坚持。比如我只考虑上海的机会,同时对于区块链这类在我看来风险比较高的领域也比较抗拒,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会的数量。
[从大厂到中小厂的思考]
从大厂到一家 500 人规模的中小厂,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放弃大厂的光环和相对完善的体系,选择中小厂,原因有几个方面:
薪资这块:相比之前大厂的时候,月薪差不多是原来的 2/3 这样子吧。 机会和角色: 在这个中小厂,我能拿到 Team Leader 的职位,有更大的机会去负责一个方向,从零到一或者从一到多的去搭建团队和业务。在大厂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者更多的竞争才能获得类似的机会。 业务和技术: 这家公司的业务(员工福利)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稳定和有机会的。 个人发展: 中小厂可能意味着更灵活、更快速的决策过程,以及能更全面地接触公司的各个方面,这对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有好处。当然也伴随着体系不够完善、资源可能有限等挑战,对此我也有心理准备。 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个基于当前情况和未来发展考量后,相对更适合我的一个机会。
[总结与感悟]
回头看这 10 个月的 Gap 期和求职经历,最深刻的感悟是: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武器。 无论何时,保持技术敏感度并投入学习,都能增加你的底气和竞争力。 Gap 期不等于职业停滞,可以成为自我投资和探索的黄金期。 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完全取决于自己。 年龄和 Gap 确实是挑战,但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和解释这段经历,以及你展现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结尾]
明天我就要正式入职了,对于新的 Team Leader 岗位充满期待,也知道会面临新的挑战。
发这个帖子,是想记录下这段经历,也是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一些正处在迷茫期、或者同样面临 35 岁+求职压力的朋友一点点信心和启发。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无论是什么看法或建议,甚至“拍拍砖”都可以,谢谢!
[Memory leak] Fixed: Leaks occur when predictive input ideas show.
,详见 https://v2ex.com/t/1125746With this update, Bing will no longer provide automatic suggestions in the search box for search engines such as Baidu.·
, Fixed: When you switch app windows, the IME language might change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File Explorer]
章节。要是这个更新还解决不了程序异常退出的问题,我非得割肉放弃垃圾 windows 不可。
本人十年 Vimmer ,从上学时老师教开始用 Vim 写代码。后来一直是主力用 Vim/Neovim ,辅助 VSCode Vim 。浏览器里面用 Vimium 。
近年来到了 ai 时代,我发现 Vim 很多快的地方可以 tab 掉,比如宏,jump 等等。而 Vim 生态里面又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插件能和 VSCode ,Cursor 这些比辅助编程,由此我逐渐转到其他编辑器+Vim 插件。问题是,这些插件还是二等公民的感觉,往往由社区维护。即便是官方维护的,也只能说勉强能用,还是很多地方变扭,尤其是 ai 相关的功能。
加上前两年 Vim 创始人离世,和开源社区的不稳定性,也让我 Vim 其前景越发担忧。
由此,我考虑”忘掉“Vim ,用更现代的编辑器+鼠标编程,并学习原生快捷键。只在没有 GUI ,远程服务器用 Vim 。浏览器也卸载 Vimium 。
有水友有同样的想法么?
新房子装修,想使用米家的方案。当时想着小米之家是较为官方的途径,所以就准备去附近的小米之家看一下。通过小米商城 APP 里“附近门店”的功能,我发现附近济南弘阳广场的小米之家竟然在官方小米商城 APP 中标注的是有 [智能家居] 标签的,故前往咨询。在这个小米之家里,有一块很大的区域是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展示,看起来比较官方。
与相关责任人沟通后,对方表示能够出具设计方案,但是需要缴纳 299 元定金,如果后续购买设备大于 1.5w 元,则免除这部分定金。听起来确实不错且合理,故缴纳 299 元定金。但是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我把家里装修设计师画好的机电设备、灯光接线图发给小米之家的设计人员后,对方出具的方案极其业余且态度极差,示例如下。
对方第一版设计图上,射灯的数量都与我的灯光接线图上不一致,差了 10 余个射灯,我一个相对外行的人都能在这两张图纸上很清楚地数出来,极其业余;
机电图上已经明确地标好了,什么插座、什么面板,具体放在那里,这个小米的设计方案把竟然家庭面板给我放在了入户门外的楼梯间。。
方案中只是简单罗列了设备型号、安装位置,安装位置也与机电和连线图的位置对不上,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施工,大概率 GG
基于以上几点且对方态度极差,消息基本不回复。我就去小米官方客服反馈要求退还定金。
最狗血的来了,小米客服落实后,发现在小米之家里面的这部分智能家居的实施人员,竟然是第三方,并且第三方拒绝退还定金。。但是无论从小米商城 APP 上,还是线下小米之家里,完全没有看出来是第三方。而且客服说前期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已经做了相关考察,难道小米智能家居的第三方供应商连机电图和灯具连线图都看不懂的么。
小米啊小米,小米之家这样搞,整的败坏这个品牌的形象啊。
上一篇帖子 https://www.v2ex.com/t/1129420?p=1#reply55 结果在帖子发出去不久,昨天和一个之前没怎么聊的律师姐姐出去喝了酒,她直接倒我怀里了,又搂又抱有贴脸。而且昨天她见我穿了高跟鞋和吊带裙,晚上还是有点冷的,一直抱着我不撒开,哇靠。
话说大佬们,律师做女朋友是好还是坏啊,或者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A practical tool for intelligent route planning
2025 年初因失业在家期间,召集 3 名技术伙伴共同开发的智能工具,整合:
数据维度 | 处理方式 |
---|---|
📍 当前位置 | GPS/WiFi 三角定位 |
⛅ 实时天气 | 接入中央气象局 API |
🚦 交通状况 | 高德/百度地图实时路况 |
� 周边 POI | 方圆 3km 兴趣点评分筛选 |
🕒 行程耗时 |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
官网:https://tripcan.cn(手机访问) 官网地址
准备 7 月去一趟东京,上海出发,大概一周左右,现在要开始买机票订酒店了,有大佬分享下注意事项吗
最近有点烦恼这个事情。
说一下背景,我 30+,父母没上班了但也还有 2 年才退休。我目前也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也就没有孙子/孙女给他们带。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在外地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住,就算谈恋爱也没有长时间同居,就是各自有各自的房子,这几天住我这过几天住她那,有几天就各自住各自的。已经非常习惯一个人住了。
最近,我爸过来我这边住了一个月多点,每天就是在家里待着,刷个手机最多门口买个菜,给我做饭。他在我这边也没有什么朋友啥的,就没什么社交,天天刷一些贩卖焦虑的短视频,我都担心他别老年痴呆或者看抑郁了。
一方面,从我自己来讲,我一个人住习惯了。有个人一起住,甚至还在影响我的生活节奏,对于我来讲非常痛苦。举个例子,我出个门我爸还要问我干嘛去和谁去去哪里之类的,不说吧怕我爸心里不舒服,说吧我心里又不舒服。
另一方面,我觉得父母起码还有十几二十年的人生,我自己是完全独立,我也有信心给他们养老。我觉得他们应该享受自己生活。不管是出去玩,还是找个自己的爱好都行。像我爸这样,每天刷些垃圾营销号,在我这边也没朋友没啥社交,我都担心他抑郁或者老年痴呆了。
去年我爸还跟我说不行再找个班上,我当时是想着都这个年纪了,在家里休息自己过好一点多好,上啥班,再说他们这年纪了找个班上也不容易。我当时就说,上啥班不行你跟上别人去钓鱼或者徒步啥的。我看外面有些老头徒步嘎嘎猛。最近都我开始觉得不行找个小区当保安吧,也比蹲家里强点。
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跟我爸聊这个,我又怕说了好像是我要赶他回去他,让他心里不舒服,不聊我感觉我要抑郁了。我是觉得他们又还没到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的时候,自己过过自己的生活挺好的。我从大学到现在十几年,每周都跟我家里打一个小时电话,跟我周围朋友同事来比我觉得联系的已经很频繁了,当然跟在一个城市的不能比。
说这么多,主打一个痛苦。我觉得要是老了不用上班了,我恨不得天天出去撸铁骑车溜达。
软件创业的现状是,想到的东西基本都有人做,复制成本为 0 ,做的东西没人用,用的人不会付费。所以做独立开发的群体有考虑过坐硬件吗,比如当下很火的 AI 陪伴玩具,自己画 PCB 版,写嵌入式代码,做外壳建模,联系厂家组装样品,通过后小批量生产投入电商平台,短视频,跨境出海等渠道试水,收益可以再加大生产。如果出现爆品,基本和印钞机一样。做硬件和软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硬件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要使用必须付费购买,不存在白嫖,且有使用年限,坏了还可以产生复购,没有终生会员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