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天塌了, Gemini2.5Pro 不允许免费 API 调用了
来个转发站,支持 2.5Pro 和 c3.7 的
颜值要高点,稳一点的
来个转发站,支持 2.5Pro 和 c3.7 的
颜值要高点,稳一点的
问题是这样的,
一、我用 Hammerspoon 写了个窗口的平铺模式, 就是把当前空间的所有窗口按最好看的方式平铺在桌面,未使用台前调度时, 效果大概是这样的:
二、但是如果打开了台前调度,因为台前调度是可以在当前分组有多个窗口的嘛, 我想把当前分组内的窗口平铺, 但是我试了不会按照当前分组来平铺, Hammerspoon 只能获取到当前空间的所有窗口, 不能获取到台前调度的当前分组的窗口, 查了一下 github, 说是苹果没有这个 api; 结果是这样的:
三、然后我就去试用了 RectanglePro , 我发现这个软件居然可以支持台前调度内当前分组的平铺,但是只支持 2 乘 2 或 2 乘 3:
四、RectanglePro 是怎么做到的嘞, 我查了好多地方都说没有这个 api 能获取当前分组内的窗口, 已经买了 RectanglePro, 但还是很好奇, 并且他只支持 2 乘 2 或 2 乘 3 的平铺, 没有我用 Hammerspoon 做的那个支持的多, 如果我知道他怎么获取分组内的窗口, 我就能自己再改改了😂
Windows 开始菜单中图标是按照首字拼音排序的。但是碰上多音字的话,排错位置了也不好更改。
为什么怂了?
因为我膨胀了没买保险,并且租车平台压有 5000 押金。
如图
截图第二个一嗨解冻押金可以看到,我之前在一嗨租了一天大众探歌,买了保险,取车/开了 300 多公里/加油/还车 一口气体验下来很顺畅。
一嗨租车也不是我第一次租车,但是是我第一次在车行租车,之前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共享汽车也租过很多次, 体验也还行,基本上不会有剐蹭的纠纷。
问题来了,(注意看截图中第一个押金,后面会讲到
间隔前面一嗨租车过去两个月不到,自己胆子大了,我就在支付宝聚合搜索租车找到一个租车(因为便宜),成都本地的租车行。 大众朗逸租了 2 天 153 元。
然后开了一趟乐山来回 200 来公里,回成都倒车时不小心蹭了一下马路牙子(如右图)。
第二天加满油去退车,车行验车过程中,想着这玩意儿塑料件应该也不贵。然后脑子一抽,主动和车行的人说这里有点刮擦! 草,事大了
车行直接和我说 1600 , 我说太多了, 赔 200 差不多得了。僵持了一会儿, 把车行老板叫过来了,必须 1600 , 要么开去修+停运费… 老板态度更强烈。
我说我续租 2 天,自己开去修,直接拒绝了,老板说明必须他们自己指定地方维修… 我感觉又要坑我一笔。
后面继续聊赔偿,软磨硬泡少 800 。过程中我很不想给,想直接跑了,这个时候它突然来一句,你跑了我不给你点还车,你的押金还在平台,违约自己看着办呗。
额,认怂了,因我我真的压了 5000 押金啊。图中第三条就是赔偿记录。
从此我吸取教训,总是给身边想租车的朋友说,尽量找大平台租车,保险也买上。取车还车都是自己操作。只要不是大问题都不会验车。大平台放心。
所以回顾下来,问题还是太老实了,一是这么点小剐蹭还主动提。二来选择了三方租车还不买保险。
这次导火索让我直接有了买车想法。后面买了个便宜国产车自己开。再也不用考虑这些麻烦事了
这件事情过去有段时间了,大家都当看个乐好了。另外如果大家遇到这种问题会选择怎么办?直接跑路么。那押金怎么办?(我现在当然也知道不应该主动提,呜呜呜
大家好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AI 应用爆炸式增长,各种新奇的工具和平台层出不穷。我自己在使用和关注这些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痛点:信息实在太多了,很难判断哪些是真正有用户、有活力的,哪些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传统的做法可能就是订阅各种 newsletter 、刷各种科技媒体,但这效率实在不高,而且容易错过一些早期但已经有苗头的产品。
于是,想着能不能用更“技术”或者说“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思路是:很多应用的增长会反映在一些可观测的公开数据上,比如:
基于这个想法,我就开始动手写了一些脚本和程序,去爬取、聚合和分析这些数据源,希望能从中识别出那些“增长信号”比较明显的 AI 应用。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噪声中寻找信号。初步跑出来的数据整理后,我就把它放到了一个简单的网页上,方便自己和有同样需求的朋友查看。这就是现在的这个小工具:
https://serp.tuningsearch.com/ai-growing
简单来说,它呈现的就是一个我认为“正在增长”的 AI 应用列表。
目前功能还比较基础,主要是:
刷选的参数包括:
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域名注册时间刷选
Registration Date (注册日期): 允许选择一个预设的时间范围(例如 "Current Year" - 当前年份)。 也可以手动设置一个最小 (Min) 和最大 (Max) 日期范围来筛选 AI 工具的注册日期。
Bounce Rate (%) (跳出率百分比): 可以设置一个最小 (Min) 和最大 (Max) 跳出率的范围,以筛选用户在访问后迅速离开的比例。
Pages Per Visit (每次访问的页面数,简称 PPV): 可以设置一个最小 (Min) 和最大 (Max) 每次访问用户平均浏览页面数的范围,这个指标反映用户参与度。
Monthly Visits (月访问量): 可以设置一个最小 (Min) 和最大 (Max) 每月访问量的范围,用来筛选网站的流量规模。 特定日期的访问量 (例如 2025-04-01 Visits, 2025-03-01 Visits): 可以针对特定日期设置一个最小 (Min) 和最大 (Max) 访问量范围。图片中显示了筛选 2025-04-01 访问量大于等于 100,000 的工具,以及 2025-03-01 访问量小于等于 10,000 的工具。这可能用来追踪特定时间点的流量表现。
Traffic Sources (%) (流量来源百分比): 可以为不同的流量来源设置一个最小 (Min) 百分比阈值,以筛选流量主要来自特定渠道的工具。这些渠道包括:
欢迎大家找 BUG !
国内用户要使用全球最领先的模型,门槛依然很高,使用 HiveChat 只需管理员 1 个人配置好,其他人就可以无门槛直接使用,尤其适合中小团队。
默认集成了企业微信、钉钉、飞书、邮箱多种方式登录。
支持服务器本地部署、Vercel 一键部署、Docker 部署。
详情见 Github: https://github.com/HiveNexus/HiveChat
求 Star ,欢迎反馈建议和 bug 。
事情是这样的昨晚我把女朋友照片发在朋友圈,被 QQ 群友看见分享到群里(小群 3 个人都是写项目认识的熟人)就出现图中这样的人。
我可以理解保持怀疑精神,但也不能这样说话吧?
打算今年七月份买,人在北京,上河北牌。
主要是逢年过节回河北老家用,平时可能偶尔会自驾游,进京证的次数应该够用。 目前考虑如下:
我总觉得加钱上 B 级车,用不到那么大的后排空间(目前没成家,只有我和对象俩人会坐),但是合资 B 级又感觉更有面子,所以拿不准要不要加这个预算
和单纯的分屏或者 tmux 不同, 类似 yazi 的文件管理功能 + 分栏 整合的比较顺手的那种
通过 openwrt 分别搭建在阿里云轻量服务器 A 和本地服务器 B ,从使用体验来看,手机通过 A 或者 B 出口 基本无法访问油管,其他外部网站也不是很流畅,国内网站正常; 从抓包来看,手机的访问请求已发送到服务器,但是未能收到应答, 同 2 个服务器,手机通过 wireguard 访问油管很流畅;
tailscale 默认 MTU 为 1280 ,已设置与 wirguard 一样为 1420
起因是我住的那栋楼外墙需要翻新,所以从过年开始就搭建架子开始刷搞,4 月 20 号的时候发现联通宽带没网,然后找客服反馈,让过来看看维修,但是周一维修工说外墙原因线被压搞不定,然后先把维修单关闭,后面有时间过来看看怎么搞,第二次找联通客服是 4.26 号投诉,还是同一个维修工电话说让我去协调物业,把从八楼到一楼的踏板撬开或者从八楼直接扔一根线下来,后面如果有问题就不解决了,实际上只有一楼有实木踏板,其他楼层都没有,我说你这是推卸责任,为啥你自己不去找物业协调,然后就不了了之,五一假期回家回来,5.7 号发现这个单在没通知我的情况下,这个维修工私自点已经修复完成,我气炸了,5 月 9 号外墙已经全部拆除完毕,又继续找联通 10015 投诉解决宽带问题,我说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来维修了吧,结果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个维修工依旧拖延时间,没有上门解决,联通投诉专员回电说维修工告诉他们是五月底外墙才拆完,我说早就拆完了,你们找个人过来看看就明白谁在作假欺骗了,然后就一直等,没有后续了,这种情况怎么解决,联通投诉对这个维修工一点用都没有,好恶心
我知道各位富豪 v 友大部分都用 mac ,所以先限定了这个条件
Guideline 4.3(a) - Design - Spam
We noticed your app shares a similar binary, metadata, and/or concept as apps > submitted to the App Store by other developers, with only minor differences.
Submitting similar or repackaged apps is a form of spam that creates clutter an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users to discover new apps.
纯 react native 开发,用到的 native 能力使用的 npm 下载较高的的依赖库(二十多个),自己写的 native 代码很少基本没有。
万能的 v 友们,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抱拳
B 站大会员到期了,腾讯漫画 app 也是。 大家都是在哪里买会员的?想找个相对安全的渠道,充个新会员
坐标:深圳南山区
岗位:全栈开发( 20~30k ) 岗位职责 -负责前后端开发,维护和优化 Web 应用及微信小程序 结合 AI 工具提升开发效率,优化工作流程 任职要求:
其它:双休
感兴趣的联系 V:#13510709531#(去掉#)
bun v1 有一段时间了,以为可以用了。在一个小的项目里试了一下,结果发现哪怕小项目还是基本用不了。
一些可以称赞的地方
总结就是,设计得挺好,有想法。但是实际做得太糙,哪怕小项目都不敢用。最开始舒服了一下,现在还得老老实实改回 node 。
大家好,来分享一下我最近的经历,希望能给有相似情况的朋友一些参考,也希望能在这里获得一些交流。
[开篇]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一名 35+ 的程序员,之前在一家大家某强度比较大的一线大厂工作多年。去年因为业务调整的原因,我选择离开了,然后开始了长达 10 个月的 Gap 期。就在最近,我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一家规模在 500 人左右的中小厂,职位是 Team Leader ,负责带一个 10 多人小团队。
[Gap 期的挑战与应对]
这 10 个月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段复杂的时期。刚开始有一点解脱感,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35+ 的年龄、长时间的“待业”状态,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迷茫和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会担心年龄的劣势,担心能否再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过,我也告诉自己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我努力把这段时间变成一个充电和探索的机会。主要做了两件事:
我意识到 AI 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虽然我之前的工作可能不是直接做这块,但作为技术人,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非常重要。这段时间,我系统学习了如何将 AI 能力融入实际应用和工作流。具体来说,我学习了使用像 n8n 这样的工作流引擎,研究如何编排不同的服务。同时,我也深入了解并实践了基于 LLM 的应用构建,特别是 RAG (检索增强生成) 方向,使用了 Dify 、Coze 、FastGPT 这些平台来搭建知识库索引并与 LLM 模型进行配合,尝试解决模型幻觉和知识更新的问题。我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啃官方文档,并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来理解和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点,比如 RAG 效果调优的参数理解,但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尝试,最终解决它们的过程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除了技术能力的提升,我也想为自己增加一些抵抗风险的能力,探索更多元的收入来源。这段时间,我花了一些精力在个人财务的打理上。我学习并配置了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希望能让手头的钱保值增值。同时,我也通过混迹集思录( Jisilu )论坛,学习和实践了一些可转债的低风险投资策略。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尝试通过 Joinquant (聚宽)这类平台玩了一下低门槛的量化交易,把一些策略想法代码化实现,感受数据分析和编程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当然,也没忘了薅一些平台的活动红包羊毛,虽然都是小钱,但也算是开源节流,增加点生活乐趣。这些尝试可能没有带来显著的额外收入,但让我对“钱生钱”有了更实际的体会,锻炼了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也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单一收入来源的焦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写代码的。 对我来说,做这些的初衷,一是为了在 Gap 期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状态,不与技术脱节;二是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或生活状态增加选项;三也是在用行动来对抗焦虑,证明自己依然有价值、有行动力。
[求职过程]
正如前面帖子也提到求职过程: https://www.v2ex.com/t/1127843 在准备好重新投入职场后,我开始了求职。过程不算特别顺利,也遇到过一些挑战。投递了不少简历,前期收到面试机会不多,有些面试也因为 Gap 期的问题被问到很多。感觉 35+ 的年龄加上 Gap 期,确实在求职市场上会面临一些额外的审视。有一些机会走到了最终的谈薪,但不知道是由于 gap 期,还是年龄最终被鸽掉了。
在拿到目前这个 Team Leader Offer 的过程中,我觉得比较关键的是,我能够:
清晰地解释 Gap 期的原因和我在 Gap 期间做了什么,并且能展示出这些经历( AI 学习、副业)带给我的价值和提升。我把 AI 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体现在简历和面试中,证明我的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关注。 结合过往大厂经验,突出自己在大规模系统、复杂问题处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势。 针对 Team Leader 岗位,强调自己过往带人、协调资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对这个中小厂业务和技术栈的理解,表达自己对带领团队实现目标的思考和规划。面试官可能也会问到关于管理、沟通、以及如何融入新团队的问题,我尽量结合实际例子去回答。
补充一点:
在求职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考虑和坚持。比如我只考虑上海的机会,同时对于区块链这类在我看来风险比较高的领域也比较抗拒,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会的数量。
[从大厂到中小厂的思考]
从大厂到一家 500 人规模的中小厂,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放弃大厂的光环和相对完善的体系,选择中小厂,原因有几个方面:
薪资这块:相比之前大厂的时候,月薪差不多是原来的 2/3 这样子吧。 机会和角色: 在这个中小厂,我能拿到 Team Leader 的职位,有更大的机会去负责一个方向,从零到一或者从一到多的去搭建团队和业务。在大厂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者更多的竞争才能获得类似的机会。 业务和技术: 这家公司的业务(员工福利)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稳定和有机会的。 个人发展: 中小厂可能意味着更灵活、更快速的决策过程,以及能更全面地接触公司的各个方面,这对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有好处。当然也伴随着体系不够完善、资源可能有限等挑战,对此我也有心理准备。 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个基于当前情况和未来发展考量后,相对更适合我的一个机会。
[总结与感悟]
回头看这 10 个月的 Gap 期和求职经历,最深刻的感悟是: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武器。 无论何时,保持技术敏感度并投入学习,都能增加你的底气和竞争力。 Gap 期不等于职业停滞,可以成为自我投资和探索的黄金期。 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完全取决于自己。 年龄和 Gap 确实是挑战,但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和解释这段经历,以及你展现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结尾]
明天我就要正式入职了,对于新的 Team Leader 岗位充满期待,也知道会面临新的挑战。
发这个帖子,是想记录下这段经历,也是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一些正处在迷茫期、或者同样面临 35 岁+求职压力的朋友一点点信心和启发。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无论是什么看法或建议,甚至“拍拍砖”都可以,谢谢!
在社区功能中, block 是一个常见的功能.
虽然 block 会让自己处在 "同温层", 但是可以减少情绪负担. 应该作为一项功能提供给用户.
平时比较三点一线,下班一般 7 、8 点,因为只是在上海打工而已,工作日在上海,周末一般就回浙江了。
所以平时一个人待着甚是无聊,看看能否找找搭子,运动搭子也好、饭搭子也好、创业搭子也好。。。
对了,坐标北外滩。
最近想买一个安卓平板,在纠结是 三星 Tab S10+ 还是 一加平板 2 Pro 。
主要用途: -使用 NAS 上 Jellyfin 服务观看影视 -偶尔打打雀魂(自己的 iPad mini6 上不好装) -可以装 Google 商店和使用小飞机
纠结的点主要是: -自己用的手机是 三星 Flip6 ,所以想买一个三星平板( AMOLED 屏幕,生态配合...),但处理器不是我的理想型 -最近刚出的 一加平板 2 Pro ,看着配置还行,价格也便宜,不过是 LCD 的
评论区给点建议
哪个信号体验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