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罗磊的独立博客

我订阅了 7 年的服务:常用的 Setapp 软件推荐

1 April 2024 at 10:50

今天来分享一个我已经订阅了 7 年的 Mac 软件服务: Setapp,上一次介绍 Setapp 已经是 2018 年的 1 月。

过去几年,我几乎所有的软件和服务都已经正版化。在过去几年的云账单中,也有介绍我订阅的一些软件和服务,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看看我过去的云账单:

Setapp 是什么? ​

从 2012 年开始,我就使用 Mac 作为自己的主力机器,平时工作、娱乐大多也是在 macOS。

Mac 平台上有不少优秀的应用和服务,有些是买断制,有些是订阅制。Setapp 是一个包括了 240 多款应用的订阅服务,只要你订阅了 Setapp ,就可以使用其中的应用,不用再额外购买了。

这是当前 Setapp 中评价最高的一些应用,还是有许多熟悉的面孔。范围涉及效率、开发、设计、工具等等,基本覆盖了大多数人的需求。2020 年后,Setapp 也开始支持 iOS 应用了,如果在 iOS 上也有对应的 App,可以 1 Mac + 1 iOS 同时享受订阅服务。

套餐和价格 ​

目前 Setapp 提供了个人、团队和家庭三种套餐方案,除此之外,也提供了教育优惠,具体的大家可以自己去官网比较。

目前 Setapp 针对新用户,提供免费试用,目前官方默认提供的是 7 天的免费试用,如果使用下面我的邀请链接,则可以获得 30 天的免费试用。

首先说结论,如果想要最划算的套餐,建议找人拼团,一起使用家庭套餐,$19.99 美元 4 个人,年付是$215.88,算下来每人约¥388/年,如果是叠加教育优惠 50% 折扣,则差不多¥200/年

有关订阅和价格的资料,可以参考下面的几篇文章:

我现在使用的套餐 ​

由于我很早就开始使用 Setapp,目前依旧是老的家庭套餐,$14.99 ,支持 1 主账号 + 5家庭成员共 6 人,年付$161.892,每人约¥190/年,目前偶尔还有一些老车有空位,可以留意下 V2EX 之类的论坛。

优点 ​

  • 省心:常用的一些 App 都有了,不用再额外给钱
  • 订阅中包含的 App 会逐步增加(但是速度不快)

缺点 ​

  • 如果之前已经买断过里面的 App,就不划算了。
  • 随着年限的增加,如果更新的 App 不够,性价比会随着时间推移降低。
  • App 里实用的也就几十个,大多还是用不上。

我常用的 App ​

软件 类型 原价 推荐指数
Spark Mail 邮件客户端 $7.99/月 ⭐⭐⭐⭐⭐
Paste 剪贴板管理 $20/买断 ⭐⭐⭐⭐⭐
iStat Menus 系统监控 $11.99/年 ⭐⭐⭐⭐⭐
Sip 取色工具 $24.99/年 ⭐⭐⭐⭐⭐
Mosaic 窗口管理 £14.99/买断 ⭐⭐⭐⭐⭐
CleanShot X 截屏工具 $29/买断 ⭐⭐⭐⭐⭐
CleanMyMac X 软件管理 $34.95/买断 ⭐⭐⭐⭐
Timing 时间记录 $9/月 ⭐⭐⭐⭐
TablePlus 数据库管理 $89/买断 ⭐⭐⭐⭐
CloudMounter 云盘管理 $29.99/年 ⭐⭐⭐⭐
Downie 视频下载 $19.99/买断 ⭐⭐⭐
MindNode 思维导图 $24.99/年 ⭐⭐⭐

Spark Mail ​

Spark Mail 是我日常使用的邮件客户端,支持 iOS、Android、Mac、Windows,也支持多端同步,去年开始集成 AI 功能,几年前调研了一圈邮箱客户端,最终还是选择了 Spark。

Paste ​

Paste 是一款剪贴管理软件,支持复制、粘贴、同步文本、图像等等,对于日常需要经常复制代码、文字的我来说,极大提高了效率。

iStat Menus ​

iStat Menus 可以在菜单栏显示 CPU、内存、硬盘、网络等系统信息,有时候需要观察CPU、内存和网络情况,直接在 iStat Menus 上就能看到,就不用进去 Activity Monitor 了。

Sip ​

Sip 也是 macOS 上经典的取色工具了,对于程序员、设计师来说都十分实用,可以快速取色,支持多种格式,也能把常用色保存到自己的调色板中。

Mosaic ​

Mosaic 是一款窗口管理软件,支持快捷键调整窗口大小、位置,我经常用来快速切换桌面的窗口布局。设置了上下、左右几个常用布局的快捷键。

CleanShot X ​

CleanShot X 也是我高频使用的截屏软件,经常使用 CleanShot X 来进行窗口截图,里面的标注、马赛克、自定义窗口背景很实用,拿来进行初步的图片处理后,就可以直接发布了。

CleanMyMac X ​

CleanMyMac X 也是 macOS 上经典的软件管理工具,平时用来清理垃圾文件、卸载软件、优化系统,也是我常用的软件之一。

Timing ​

Timing 是 macOS 上一款时间追踪管理软件,可以自动记录你在电脑上工作的时间,使用的软件和频率和时长。可以用于评估自己真实的工作效率。

TablePlus ​

TablePlus 是一款数据库管理工具,支持 MySQL、Redis、MongoDB 等主流数据库,TablePlus 算是比较轻量和好用的,满足了我的日常开发需求。

CloudMounter ​

CloudMounter 是一款云盘管理工具,支持 Google Drive、Dropbox、OneDrive、Amazon S3、Cloudflare R2 等,也支持 WebDAV。

CloudMounter 可以将云盘以目录的形式挂载到本地,方便直接在 Finder 中操作和管理文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Downie ​

Downie 是一款视频下载工具,支持 YouTube、Twitter、哔哩哔哩等主流视频网站。有时候看到视频想保存下来,Downie 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MindNode ​

MindNode 是一款思维导图软件,有时候我写文章和拍视频之前,会先用 MindNode 来整理思路。

其他应用 ​

除了上面的常用应用,我也在使用 Setapp 提供的一些其他应用,鉴于篇幅就不再单独介绍:

  • Bartender: 老牌菜单栏管理工具,说句题外话,我觉得 macOS 的菜单栏设计真的很烂,逼着第三方软件来解决。
  • Lungo: 防止 Mac 进入睡眠模式
  • Squash: 图片压缩和批量处理工具
  • Proxyman : 代理和抓包工具
  • Gemini: 查找和删除重复文件
  • Archiver: 压缩和解压缩工具
  • Renamer: 文件重命名工具
  • Wifi Explorer: Mac 下的 WiFi 网络扫描和分析工具
  • Disk Drill: 数据和文件恢复工具
  • AIDente Pro: Mac 电源管理和优化工具

总结 ​

我从 2017 年开始使用Setapp,尽管通过家庭套餐降低了月租费用,但这几年累计的花销仍然不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App 转向订阅制。在这种趋势下,即使排除提供一次性购买的 App,Setapp 相比之下还是更划算且省心。

如果你家里有多台 Mac 设备,或者有多个家庭成员都在使用 Mac,还是推荐可以搞一个 Setapp。

抗癌笔记:评论信息汇总

25 March 2024 at 22:50

谢谢你 ​

在上一篇博客《我的老婆确诊肺癌,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中,我公开求助,寻求与肺癌相关的资讯、经验,首先向提供帮助的各位朋友说声谢谢你

除了博客,我也在推特、 V2EX 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同篇内容,V 站和推特都有大量评论,大家也可以去下面的链接查看。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许多朋友转发、留言、私信,给我们提供了众多有关肺癌治疗、康复的参考资料,对我们后续就医,指明了大概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其中基于案例、科研的数据,增强了我们的的信心

如同我在前一篇博客中所写的「帮助可能也遇到这类病状的家庭和朋友,能够给你们带来参考,实现利他的价值」。

今天这篇博客,初步收集、整理上千条评论中,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内容,汇集到此篇博客中。

说明:不少人的留言不一定严谨,甚至有错误;毕竟除了少数专业领域的人士,或者有实际经历的病人或者家属,大多人对癌症了解是不够的。但是,我和老婆依旧会感谢这些善意的留言,如果大家发现有人提供的信息有所错误,也请就事论事,指出纠正即可。由于本人学识和专业领域所限,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甄别这些内容。

我将留言内容大概分为下面几块:

  • 肿瘤医院推荐:相对在肺癌治疗方面更专业的医院,为后续再去哪家医院就诊提供对比和参考。
  • 基因检测相关:从目前我老婆的癌症分期来看,包括几位医生朋友的建议,大概率需要基因检测,除此之外,也有朋友提到 MDR(微小残留病灶)检测。
  • 病友经验:癌症病友和亲属提供的经验和参考。
  • 科研资料参考:与肺癌相关的医学和科研资料。

肿瘤医院推荐 ​

  • 我去年也做了左右肺两次的手术,但都是微浸润,达到浸润程度还是要做基因检测啊,对后期靶向治疗有帮助。磨玻璃结节比较讨厌,很多都是多发性的,定期复检,早期问题不大,祝好。单位公司如果有给你办过重疾险,微浸润以上就符合理赔标准了,可以看一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很好,可以去看一下,不过最好也是要有基因检测报告。
  • 磊哥好!广州中山肿瘤医院是广东省比较权威的,医疗水平比深圳强,可以了解关注一下。早日康复,愿幸运女神特别眷顾你们!
  • 磊哥,保重,祝太太早日康复。记得去广州肿瘤医院复诊检查,医学方面广州更可靠。
  • 我父是去年十一月被确诊,现在在抗癌之路。看了你家的分期,你们不用过度担心!我家现在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我在网上查到的是这家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专科肿瘤医院,相对来说会比较权威。不过总院是在北京。
  • 可以尝试咨询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全国前列)获得更多意见;涉及肿瘤,建议多方咨询全国排名靠前的肿瘤专科医院,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如有必要可以重做病理检查,以防止小概率误诊。
  • 术后尊医嘱,深圳医疗资源有限,如果不是很严重,可以在当地就治疗,靶向药现在部分也进医保了。如果之后还是不太好,可以去上海北京看看。北京可以直接来协和。挂号应该还好 另外查下夫人的保单,医疗险。有没有重疾绿通,或者国际部权益,以及保障范围的用药名录和报销要求。遇到理赔问题可以私我。

基因检测相关 ​

  • 定期做MRD检测,可以从分子学层面上监测体内是否还有癌细胞残留,提前能检测到是否复发。术后一个月以内做第一次MRD,评估手术切的是否干净以及体内是否还有癌细胞残留。后面每隔3到6个月做一次即可。
  • 活检做基因检测了么?东亚不吸烟的 adenocarcinoma 很有可能是 EGFR 突变,如果是的话,有很多针对这个突变的靶向药,而且临床试验的结果都不错。也可以参考 NCCN treatment guideline,看看美国这边通用的治疗方案是什么。总之,作为肿瘤治疗的从业者,你夫人的癌症应该是有不错的预后的,配合积极治疗,定时随访,stay optimistic
  • 术后大病理报告会告诉你更多有用的信息。目前而言,专心恢复身体,补充好足够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有助于积液的吸收。记得做呼吸训练,慢慢可以恢复运动,记得别提重物,尤其是手术侧。既然经济能力不错,建议基因检测、ctDNA、MRD都做,有些人会说1A1做这些都是智商税,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还是做,都是以防万一。后面就要开始进入复查随访阶段一开始三个月,后面是半年、一年。务必记得保存好你每次检查项目的数据(不管手术前手术后的全部都要),尤其是ct原始档案(大多是dicom格式)方便以后多方面寻求意见作对比之用。最后是想写给你的,照顾好家属的同时也记得照顾好自己,记得按时吃饭足量饮水~1A2患者家属留
  • 基因检测是非常建议做,组织样本(白片)不要随便用掉非常宝贵。中山肿瘤是南方最好的肿瘤医院,要做基因检测直接到中肿问就行。燃石算是业内最贵,但是质控是最好,也能提供MRD检测方案(反正找小公司都是不便宜)。-说几个事情吧!医学相关!目前看分期还是很早的,不幸中的万幸。1.基因检测一定要做,不知道目前深圳基因检测是否入院,还是要在院外第三方检测机构做(可能有回扣)选一个好一点的公司,做一个大一点的组,拿手术组织做不要抽血。(推测一下夫人大概率是 egfr 突变)2.如果 egfr 突变但是你的分期是 IA1 那奥西替尼报销不了。当然你可以修改疾病诊断证明书(这个我不知道🤷)3.理论上来说 IA1 术后是可以不做术后辅助治疗的(靶向和化疗)。但是最新的医学这方面好想小样本数据有推荐(我要去查一下)。我会关注后续的。希望挺过5年。后面一路平平安安
  •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一龙 是国内这方面的专家,你可以查一下他的资料和团队,以后有帮助,早期手术效果会很好,不用太担心,基因检测有必要,测试靶点,不过随着放疗化疗的作用,靶点会变化,用药也会变化,目前有一代二代三代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第四代药物还在临床实验,用药次序需要根据医嘱,不过这都是在出现进展的情况下才去考虑,目前术后就是回复身体和定期复查看是否有需要化疗。非小细胞肺癌在亚洲女性特别是没有吸烟和饮酒史的女性身上发病率极高。心态平和,坦然处之,你老婆是幸运的,一定会好起来的。还补充几点吧!1.理论上来说IA1术后是可以不做术后辅助治疗的(靶向和化疗)但是,但是,但是就怕CT有些地方没有照到,还有你这边没有做PET-CT,也不知道是否有寡病灶或者运气很差的。2.可以去做一个MDT会诊可能价格有点喜人,但是听一下肿瘤内科的建议还是好很多的,外科医生还是有局限性的.
  • 有较高危的微乳头因素,微乳头和实体型比其它的更容易早期转移已经复发。经济允许的话,取病理切片去知名基因检测机构做比较完整的基因检查。年轻女性通常都有可以用的靶向,也可以顺便做 PDL1 表达 22C3 之类的。做基因检测不是说就要用药,而是之后复发,比如过了两三年或更长,一个是组织做就效果没现在好或者没效果,二个是复发可能还不好取病理。另外没看到肿瘤指标 如果术前就比较高的话,会倾向推荐之后辅助资治疗

病友经验 ​

  • 再来普及一下,对于IAI期非小细胞肺腺癌而言,病理亚型决定了5年生存率,亚型有贴壁型,腺泡型,乳头型,微乳头型,实体性;其中以贴壁型为主的亚型,生存率在浸润型腺癌中5年生存率最高,而如果在亚型中即使存在较少比例的微乳头、实体型成分,也一定要小心注意,经济条件允许上MRD是更好的选择;浸润性腺癌预后而言,前1-2年是复发高危期,前2年,超过5年无复发,临床上可视为痊愈。一般医院会要求每三个月一次增强CT检查,6个月一次全身骨扫描、脑部、腹部增强CT检查。预后对生活的影响:一般浸润性腺癌都是做肺叶切除,相当于你少了五分之一的肺,要说没影响是不可能的,恢复期在1年,前3个月会有明显的咳嗽,3个月后逐渐好转,但在稍剧烈运动、搬重物时仍存在气紧、胸闷等情况。
  • 鄙人去年八月刚做完手术,IAI期的生存率评估,更多是要看病理最终结果显示的亚型,即是高分化、中分化还是低分化,以贴壁为主的预后是非常高的,此外,经济条件允许,建议做MRD监测,可以即把基因突变确定了,同时对于IAI期,每半年抽次血做个MRD,有一定的几率可以提前发现是否出现微转移,好及时做后续应对。
  • 建议加入熊猫与朋友病友互助群,应该是国内最大的病友互助群了。
  • 早期发现是好事,定期复查,基因检测不着急做。现在肺癌治疗手段很多,不影响生活就不用太在意,保持好心态。做为家属,可以多学习相关知识。推荐与癌共舞和肺癌康复圈两个公众号,后者有对应的 App 叫觅健,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
  • 我去年也做了左右肺两次的手术,但都是微浸润,达到浸润程度还是要做基因检测啊,对后期靶向治疗有帮助。磨玻璃结节比较讨厌,很多都是多发性的,定期复检,早期问题不大,祝好。

科研资料相关 ​

我的老婆确诊肺癌,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3 June 2024 at 23:50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

今天是 2024 年 3 月 19 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篇严肃的博客。这篇文章,不是募捐,也不会以此话题来贩卖悲情、吸引流量

如同我在标题中所写到的:我的老婆确诊肺癌了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与老婆认真讨论了「是否有必要把家庭和个人的隐私公之于众?」,在经过她的同意后,我还是决定把这件事认真、严谨地记录下来。

我是一个程序员,理性与逻辑,是我向来行为做事追求的准则。写下这篇文章,我有两个目的:

  • 一方面,是收集资讯、经验,用以帮助我的老婆在后续治疗、康复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避坑的利己诉求;
  •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的这篇抗癌笔记,能够帮助可能也遇到这类病状的家庭和朋友,能够给你们带来参考,实现利他的价值。

在此,真诚地向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求助,如果你有任何有关肺癌的资讯、经验、或者是治疗和康复方案,都希望你能够留下相关的信息。非常感激你的帮助。

这篇文章我也分享到了推特,截至 3 月 21 日下午,已经有 100 多万的浏览量,超过 1 千条评论,在留言中也收获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更新 Changelog ​

本文会随时间陆续更新,在此栏记录本文的重大更新时间和内容:

  • 2024.04.19:补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医时间线,基因检查结果确认。
  • 2024.03.20:补充深圳人民医院「术后病理活体组织检验报告书」。
  • 2024.03.19:文章发布,介绍了老婆的病情背景和治疗关键时间节点。

关键时间节点 ​

时间 时间周期 机构 事项 备注
2023.12.23 D+0 深圳美年体检 肺部 CT 发现肺结节
2024.01.22 D+30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 肺部 CT 第一个医生:CT 发现肺部 13mmx8mm 磨玻璃,提示有可能是癌前病变,医生建议入院手术
2024.01.24 D+32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胸外科门诊 第二个医生:医生建议手术
2024.02.29 D+68 深圳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专家门诊 第三个医生:深圳市最好的胸外科医生之一,医生建议入院手术
2024.03.13 D+81 深圳市人民医院 入院 术前系列检查
2024.03.15 D+83 深圳市人民医院 手术 全麻,切除部分肺组织
2024.03.17 D+85 深圳市人民医院 术中病理报告 主治医生术后第一次交流,初步确诊肺微浸润性腺癌
2024.03.18 D+86 深圳市人民医院 癌症分期 右上肺微浸润性腺癌(T1a(mi)N0M0, IA1
2024.03.20 D+88 深圳市人民医院 病理活体组织检验报告书 大病理结果:肺浸润性腺癌中分化,腺泡+乳头状(约50%),可见微乳头结构(约10%),肿瘤大小 1cmX1cmX0.8cm .可见脉管累犯: 胸膜及吻合钉切缘未见癌
2024.03.28 D+96 深圳市人民医院 术后复查 主治医生第二次交流,解释术后其他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议不要过度治疗)
2024.04.09 D+108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 专家门诊 综合网友建议和评估,全国肿瘤医院排名第三,广州最好的专科医院,专家赵洪云门诊,医生重新安排增强CT、MR、血液、基因检查等项目
2024.04.10 D+109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门诊检查 血液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全身骨显像CT
2024.04.12 D+111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门诊检查 病理会诊,提交深圳人民医院病理组织切片等供基因检查
2024.04.13 D+1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门诊检查 上腹、胸部增强CT,颅脑磁共振MR查
2024.04.19 D+118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分子诊断检查报告 确定变异基因 EGFR: p.E746_S752delinsV

就诊经历简介 ​

我的老婆在 2023 年底体检时,通过 CT 发现肺部有「肺结节」,后续体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多次电话联系,提醒我的老婆务必去医院复查。

老婆在隔年的 1 月,去南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也做了 CT,第一个医生,提示我老婆肺结节有可能癌前病变,医生建议入院手术切除。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又预约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门诊,港大医院的医生也建议入院手术。

经过两家医院的问诊后,我和老婆确定了手术治疗的计划,由于春节假期,中间间隔了一个月,节后我们就立马预约了深圳市人民医院杨林医生的专家门诊,杨医生也是直接给出了手术的建议,并给出了入院通知书。随后,我们在 3 月中旬入院,并在 3 月 15 日顺利进行了手术。

从发现症状,到最后的手术,只用了 80+ 天的时间。虽然时间很快,但是从始至终,我和老婆对于这个病的心理预期,都停留在「肺结节」这个病症的范畴,压根没有想到进一步的癌症

在手术完了后的第三天,在与主治医生交谈时,当我们看到《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报告单》上写着的「至少肺微浸润性腺癌」这个结果时,以及后续大病理《病理活体组织检验报告书》的最终诊断「肺浸润性腺癌」,我和老婆都非常震惊。

术后医生解释:术中病理报告 ​

在手术后的第一次主治医生交流,由于病理报告上的信息不多,更多的是医生向我们解释内容,从对话之中,我们了解的信息如下:

  • 确诊肺微浸润性腺癌,是肺癌的一种,现在是早期癌症,具体的分期需要等后续的检查报告出来。
  • 微浸润性,说明有可能开始转移(后续升级为浸润性)
  • 这是一个恶性肿瘤
  • 进行手术切除,是早期癌症最好的处理方案。
  • 解释了下为啥切除这么大的原因(手术过程中会把切除下来的组织给家属目视确认)
  • 需要定期复查,半年,一年,五年内都需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有复发。
  • 如果再次复发,那就一定是晚期(说明已经扩散)
  • 介绍后续治疗方法主要有:靶向药、化疗
  • 说明深圳医保覆盖了大部分靶向药的报销,如果后续需要靶向药,每个月自费几百块即可。
  • 解释基因检测对于癌症治疗的作用,提到医院内有基本基因检测,也可以联系外面基因检测公司做全基因检测,费用从几千到上万不等,但是需要自费,可助于后期筛选靶向药。
  • 如果后面有生育计划,由于需要定期 CT,不建议近两年怀孕。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向医生提问「基于我老婆当前这个年龄和癌症早期的病情,后续康复或者复发,在统计学上的概率大概是多少?」,但是比较疑惑的是,医生并没有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术后第一次与主治医生交谈,得出的病情基本结论是「确诊肺癌,早期,无法保证不复发,后续定期检查即可」,我自己根据医生的解释,大概感觉是虽然这是一个癌症,但是感觉好像不太严重。但医生并没有给出「没啥大问题」之类的主观描述话语,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医疗严谨用语的需要。

癌症 TNM 分期 ​

手术之后的第三天,由于我老婆的恢复较好,我们就被安排出院了,在出院前拿到的出院疾病证明中,说明了癌症的分期为T1a(mi)N0M0, IA1。TNM 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癌症分期标准。

具体到我老婆的癌症分期级别的解释,我用 ChatGPT 查了下,解释如下:

  • T1a(mi):T代表肿瘤的大小和局部扩散的情况。在这个分类中,T1a表示肿瘤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1cm,(mi)是微浸润的缩写,意味着肿瘤的侵袭性较低,局部非常有限。T 代表原发肿瘤(Tumor)
  • N0:N代表肿瘤是否有淋巴结转移。N0表示在检查时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即肿瘤尚未影响到淋巴系统。"N"代表淋巴结状态(Lymph Nodes)
  • M0:M代表远处转移的情况。M0意味着没有远处转移,即肿瘤没有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M"代表远处转移(Metastasis)
  • IA1:这是根据TNM分期得出的总体分期结果。IA1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最早期阶段之一,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早期的癌症,局限于原发部位,且大小极小,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综上所述,"右上肺微浸润性腺癌(T1a(mi)N0M0, IA1)"的诊断意味着患者的肺癌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肿瘤小,局限于肺部一个很小的区域,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这种早期的发现通常预后良好,治疗方法可能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可能的放疗和/或化疗,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具体情况来定。

病理活体组织检验报告书 ​

3 月 20 日中午,接到主治医生的电话,收到了《病理活体组织检验报告书》,俗称大病理。医生表示比术中病理结果要严重一点。由微浸润改为浸润中分化微乳头,并且有脉管累犯,上面加粗部分,都是恶化和消极因素,但是癌症的分期不变,更新的结果表明,复发的可能性更高

术后院外专家咨询 ​

拿到诊断报告和癌症分期后,我也分别电话咨询了内地某省会城市的医生朋友、深圳某医院的医生同学。其中一人有胸外科 10+ 年的经验,另外一人也有肿瘤相关的研究经验。

在我提供病历、诊断报表、病理诊断报告单之后,两人都给出了类似的意见:

内地医生朋友 ​

  • 情况比较好,属于早期癌症,不太太过担心。
  • 近年来周围也有认识的人得了肺结节和早期肺癌,预后都不错。
  • 现在这个阶段做基因检测没啥太大用,一般都是在筛选靶向药的时候用。

深圳医生同学 ​

  • 从分期结果看,早期五年生存率有 90%
  • 腺癌是肺癌的几种亚型里面相对较好的。
  • 依照医嘱,务必远离烟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尤其强调了保持良好心态对预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并给出了研究数据解释。

接下来我该做什么? ​

在过去这三个月的问诊、治疗的过程中,我和老婆基本都保持理性、尊重专业知识和专家指导。但是过去这一周,当我面临着「老婆确诊肺癌」这个事实时,对这个领域和相关知识的匮乏,依旧让我觉得无力。因此,如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需要尽量地收集、了解更多信息,供我们后续的决策和计划使用。

也许从我上面表述的情况来看,好像能得出我的老婆虽然得了癌症,但是好像还可以,没啥大问题的乐观结论。

但是临床的数据,尤其是 TNM 分期结果对应的 早期五年生存率90%到95% 的数字,依旧是一把悬在我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数字放到群体中,只是一个概率,但是这个概率落在个人身上,就是 0 或 1。我不想让老婆承担这 5%到10% 的风险,对于我的内心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虽然我知道从医学的角度,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大概率已经是不错的后续策略。但是我依旧想在这未来的这段时间,尽量提高老婆治愈的百分比。

接下来,我想到的大概确定能做的事情有:

  • 等老婆度过手术恢复期,再去广州肿瘤和胸外科领域更权威的医院,再做一次门诊。
  • 基因检测:虽然几个医生朋友说现在做基因检测没啥大用,但是这个价格尚在接受范围,也欢迎有经验的朋友推荐相关渠道。

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太多其他的计划,在此,就希望有经验的朋友,能够给出一些建议和点拨,我发散地想了想:

  • 后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骗子、骗局?
  • 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治疗?
  • 从营养学的角度,是否有什么饮食相关的建议?
  • 是否有什么靠谱的网站、论坛、App 推荐?
  • 有哪些可能是我自己无法主动感知的问题?

给大家的建议 ​

花了几个小时,斟酌文字,写完这篇文章。年过 30,对于我和老婆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大事,也是一个挑战。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朋友一些建议:

  • 定期体检:尤其是 30 岁以上的朋友,尽量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现在很多体检不包含 CT ,建议可以加上。
  • 保险:不管是医保、重疾险还是其他商业保险,梳理你已有的保险,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尽量补齐。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能极大的减轻经济负担,也能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远离烟酒、运动,健康饮食,这个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在开始着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开始想的文章标题是《理性乐观:我的老婆确诊癌症,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相信保持理性和乐观,一定会给老婆带来好的结果。

最后,再次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有任何有关肺癌的资讯、经验、或者是治疗和康复方案,都希望你能够留下相关的信息。谢谢。🤝

美股开户新手教程:写给老婆的家庭投资手册

12 March 2024 at 20:30

写在前面 ​

过去的这半年,中国股市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上证指数狂涨到 3000 点;反观美国股市,充斥着虚假的泡沫,在「美国经济崩溃了」的哀声中,资本主义头号大国岌岌可危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2024年3月2日美国标普500指数 $SPX500创下了自 1971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牛市的行情,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朋友圈和各种平台上,晒出的自己的股票收益,很多人都成了这波股市的「赢家」,人人都是巴菲特的美好时光又回来了

俗话说「看别人赚钱,比自己亏钱还难受」,最近这段时间,大量的人开始关注美股、入市。

这篇文章并不是教你如何炒股,更不会教你如何赚钱,只是以我老婆最近的亲身经历,从一个「美股小白」的角度,记录一下她最近这段时间美股开户、入门经历,分享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

为什么要投资美股? ​

大家自己翻看过去20年,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表现,看完数据后,相信大家自然会得到答案。

同时也推荐大家看一个视频:

我虽然从 2018 年就开通了境外的券商账户,也很早就开始接触美股,但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到里面,平时也就是看看资讯,小额买卖,所以也没有获得太多的收益。

投资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投入、实践」的事情,过去这两年,错过了美股的大好时机,但也没有太多遗憾,人生如此,不可能什么都兼顾。

去年底,我让老婆去香港,开了香港银行账户,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同她一起,重新学习和实践一下美股投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如何投资美股 ​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小白,下面就是你接下来需要做的几件事:

  • 境外银行开户
  • 外汇汇款到境外银行
  • 开通境外券商账户
  • 境外券商账户入金

境外银行开户 ​

拥有海外银行账号是进行券商出入金的必要条件,主流的开户所在地银行有香港、新加坡、美国三个国家地区。

其中香港银行开户,相对来说是最简单和快速的渠道,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强烈建议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已经十分详细:

汇款到境外银行 ​

如果你已经成功开户境外银行,接下来就是将境内的资金汇款到自己的境外账户。目前中国大陆居民每人每年有$5万美元的外汇额度。外汇汇款的手法很多,在这里我只介绍合法合规,大多数人能接触到的最简单的方案。

从境内转移资金到境外,都需要进行购汇跨境汇款两个步骤,购汇可以在境内银行直接操作,每个银行的汇率略有不同。

汇款的费用和便捷性相差就比较大了,有些可以做到无损免费,有些需要上百元的手续费。

在这里我推荐两个汇款的途径:

境内银行 账户种类 转账渠道 收款境外银行 费用
中国银行 任意 中银快汇 中银香港 ¥0
兴业银行 寰宇人生借记卡/ 无界卡 外汇汇款 汇丰香港 ¥0

上面两个渠道,经过我的实际操作和群友的反馈,算得上目前普通用户能接触到的最快、最便宜的渠道。

强烈不建议没有经验的新手使用诸如私人P2P换汇境外实体兑换店币圈出入金等渠道,不管是境内还是境外,近年来对于资金的审查都越来越严格。一旦往来钱财涉及赌博、诈骗,轻则被银行冻结账户,重则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中国银行:购汇 ​

使用中银渠道,首先需要购汇。推荐直接在中国银行的 App 上操作。

进入 App 的 出境和外币服务>结汇购汇>购汇,即可进入购汇流程,在购汇之前需要看30秒的个人购汇申请书条款,建议大家第一次的话可以看看,了解下国内对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同意后即可继续后续流程。

接下来就是购汇了,在你国内人民币余额足够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想要的货币,可以直接购买港币或者美元,这里的购汇用途需要注意,由于我每次都是小几万地转出(不超过5000美元),我一般填写因私旅游

国内对于大额的购汇和转出审查还是有的,如果一次性转移的金额较大,可能会需要你提供合理的说明和证明文件。

中国银行:中银快汇 ​

中银快汇是中国银行为满足客户在内地、香港、澳門三地之间迅速、安全实现资金调拨的需求,由内地分行、中银香港、澳門分行联合推出的国际快速汇款服务。

如果你同时有中国银行内地和中银香港的卡,内地和香港的两个账号就可以直接走这个渠道,速度较快,无手续费

这也是我什么在香港开户的文章中,强烈建议大家开中银香港的原因。

以中国银行内地的 iOS App 为例,中国银行>更多>转账>跨境汇款,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顶部跨境汇款>境外中行的选项了。

接下来就是选择你的境外银行,填写相关信息。这里有几个内容需要注意:

项目 内容
收款银行所在国家 ( 地区 ) 中国香港
SWIFT 代码 BKCHHKHHXXX
收款人名称 Luo Lei (你的中银香港账户的户名拼音)
收款人账号 012 开头的中银香港账号
详细地址(英文或拼音) 1 GARDEN ROAD, HONGKONG,HONGKONG, HONG KONG, CHINA

这里的详细地址是中银香港总部地址,可以参考中银香港官网的汇入汇款快速参考指南:

待资料填写完毕,确认之后,就可以发起汇款了,建议大家将自己的境外账号信息保存到模板,方便下次使用。

中银快汇的汇款时间不一定,快的时间经历过当天到账,慢的时候可能需要 2-3 个工作日。

兴业银行:寰宇人生借记卡 ​

强烈建议内地的朋友去申请一张兴业银行的寰宇人生借记卡,或者无界卡。这两张卡权益差不多,可谓跨境神卡,极其实用:

  • 购汇结汇交易费率 5 折优惠
  • 跨境外汇汇款前 30 笔手续费、电讯费全免
  • 境外银联ATM取现每月前 3 笔手续费全免
  • 开具存款证明/外币携带证免手续费

对于我们来说,光前 30 笔手续费、电讯费全免这一项就足够了。

这张卡可以在线申请(微信公众号),但是我建议直接去当地的支行线下申请。我一开始也是在线申请,快递取卡后去家附近的网点激活,结果遇到了一个奇怪的流程 Bug。

由于我收到的卡需要在柜台激活,但是柜台激活只能开启¥5000/每日的转账额度,这个额度显然是不够用的,柜台的工作人员建议我直接找大厅的客户经理,现场重新开张新卡。

这两年反诈管控严格,现场开卡,除了身份证,还提供了深圳社保记录手机实名信息,在 App 里都可以直接查到,给客户经理看了一眼后没啥大问题,就搞定新卡了,并给了5万/日500万/年转账额度的权限。

兴业银行:购汇 ​

兴业银行的购汇流程和中国银行类似,也是在 App 上操作,相比之下兴业的汇率更优惠一些。同样,购汇的用途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我依旧是因私旅游

兴业银行:外汇汇款 ​

由于兴业银行在香港的账号也是汇丰,所以内地兴业汇款到汇丰香港,是免手续费的,所以现在我也会使用兴业>汇丰香港的渠道进行汇款

项目 内容
收款人名称 Luo Lei
收款人账号 004 开头的汇丰香港账号
收款人香港地址 1 GARDEN ROAD, HONGKONG,HONGKONG, HONG KONG, CHINA
收款行 Swift 代码 HSBCHKHHHKH

这里的收款人香港地址,我依旧填写的中银香港的1 GARDEN ROAD那个地址,也顺利到账了。有关汇丰的汇款信息,可以参考官方的资料:

兴业银行:手续费注意事项 ​

虽然兴业到香港汇丰的汇款是免费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小坑,在不同的时间汇美元,可能会产生费用。

具体的背景信息建议可以看看这条推文的讨论:

  • 港币到汇丰香港,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 在下午 15:00 之前,转美元到汇丰香港,这个时候是汇丰香港处理收款,也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 在下午 15:00 之后,转美元到汇丰香港,这个时候由于中转行变成了美国汇丰,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费用。

解决方案:汇款尽量在下午 15:00 之前进行

美股券商开户 ​

完成了上面的境外银行开户外汇出境,接下来就是开通境外券商账户了。我自己曾经用过的券商:中银国际富途证券老虎证券长桥证券

其中的富途、老虎和长桥都是新兴的互联网券商平台。之前我主要使用的是富途,目前我主要使用的是长桥,这两个平台用户体验都不错,用户活跃度也行。

用长桥最直接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我的朋友郭宇在用这个,上次他回深圳,一起吃了个饭,聊到美股时,看到他在用长桥,加上他也时不时在推特上分享,我就跟着用了。也算是一个口碑传播。

利益相关声明 💵 ​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互联网券商,基本都有各种形式的拉新和开户奖励,之前我都是在推特上介绍有关长桥证券的相关内容,相关的推文:

建议大家可以先看看上面我的推文,有些评论信息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同时也建议大家可以先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对比不同券商平台的优缺点,选择合适自己的券商平台。

长桥:开户专属奖励 ​

我和老婆都是近期长桥进行了开户,体验下来十分丝滑,不管是开户申请、入金,流程都很顺畅。

通过我的专属开户渠道,除了基础的奖励,还有额外的渠道专属奖励,具体的奖励如下:

基础奖励📦 渠道额外奖励🎁 备注
400 HKD 股票现金卡 100 HKD现金 额外奖励入金20000 HKD 达标
港股永久免佣+美股免佣限时体验卡 港美股永久免佣 额外奖励入金 10000 HKD 即可达标
货币基金收益率5.5% - -
期权现金券5美金 - -
港股现金打新免费 - -
- 长桥周边徽章一套 数量有限
- 长桥周边帆布袋一个 数量有限

由于渠道额外奖励需要客服手动发放,可访问 lb.zuoluo.tv ,扫码加入微信群,联系客服协助开户和索取。

长桥:开户流程 ​

下载长桥的 App,有内地或者港澳的手机号都可以注册,填写邀请码T405T1后,即可注册成功。这个时候已经可以使用长桥的 App 查看行情、资讯了。相比富途,长桥的 App 更加简洁。

按照中国证监会的需求,现在已经不再允许境外券商平台给中国境内用户新开户,所以现在的券商平台都会要求用户提交存量投资者证明。长桥要求的是:

  • 海外券商账号账户证明结单
  • 香港银行开户证明或者结单

这个时候你可以直接提供相关银行的账单(中银香港和汇丰 App 里都可以下载)。

这里还有一个简化的流程,如果你在境外,或者设备 IP 是香港和澳门的话,可以跳过存量投资者验证这个流程,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就行了。大家可以人在香港或者澳门的时候,直接在那边在手机开户,或者用点魔法手段,让你的手机暂时变成香港或者澳门的 IP 也可。

后续的流程,按照要求提交相关资料,以及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的调查问卷,就可以完成开户了。

在工作日的审核还是挺快的,我老婆在下午 14:09 填写完资料,14:16 就收到邮件提示开户成功了。

长桥:入金流程 ​

开户成功之后,为了达标获得开户奖励,接下来就是入金了。

长桥支持的如今渠道挺多的,在资产页面的存入资金即可进入入金流程。

由于长桥自己的港币>美元兑换汇率比银行要优惠点,我一般都是直接港币入金,选择港币后,可以选择香港地区的银行,以汇丰香港为例,支持eDDAFPS转数快网银转账ATM/柜台支票等渠道。

其中的eDDAFPS转数快是最快的渠道,基本上是秒到账。

在这里注意一下,汇丰的 eDDA 授权中,银行开户证件类型需要选择港澳通行证(除非你当初开户的时候用的是护照),如果填错了也没关系,银行那边会拒绝授权,重新申请即可,注意下银行的短信或者邮件提醒。

第一次入金,建议大家可以先小额试一下,看看自己的银行渠道入金是否正常。成功之后,长桥 App 和银行方都会发送相关的通知。

至此,你的券商账户就已经开通了,接下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港股和美股的投资了。

开户之后,注意留意下开户奖励,在你入金达标后,例如免佣卡股票卡会陆续发送到你的账号,可以在我的>奖励记录中查询。

最后的话 ​

如同我在开头所说:投资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投入、实践」的事情

美股投资风险和收益共存,对于新手来说,甚至风险大于收益。对于所有加入这个领域的人来说,都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和心理准备。

我自己今年的一个计划,会包含系统地学习投资知识,也会在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期待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Anayway,祝大家投资顺利,恭喜发财。💵

我的智能家居监控方案:打造自主、安全、可控的摄像头

10 March 2024 at 22:50

最近买了一个摄像头,放在家里看宠物,稍微折腾了下,目前算是比较满意了。

如果你对家庭监控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要求比较高,可以参考下我的方案。如果不想折腾,建议直接用原厂的 App 和云服务。

自建方案简介 ​

买了个支持ONVIF协议的 IP 摄像头,通过ONVIF协议接入和群晖的监控Surveillance Station,摄像头进行24H监控,视频存储在群晖外挂的 USB 硬盘上,配合Home AssistantNode-RED,实现了一些动静通知、回家离家自动开关等自动化的功能。摄像头断开外网访问,只能在家里内网或者 VPN 访问,保证了视频的安全性。

为什么要自建监控? ​

几个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脱钩: 我的个人网络安全策略》,分享我与中国互联网服务和产品脱钩的一些经验。

在那篇文章中,我介绍了我已经把大多数据资产都转移到了境外服务或者下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对「智能家居」来说,脱钩或者下云是不实际的,我是小米生态的重度用户,门锁和门禁摄像头,都是小米生的产品,这些产品基本都强依赖于小米的云服务。入住新家两年以来,这种基于云的服务,的确也带来了很多便利。

摄像头不同于其他智能设备,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打破了「网络」与「现实」边界的设备,他可以直接看到、听到镜头里的一切。

好几年前,我通过一个业内的渠道,得知某摄像头的云存储服务,曾经将用户的监控视频未加密处理,就直接存在某公有云的 bucket 里。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在家里开启过摄像头。

前几年,众多在各种乱七八糟网站上泄漏出来的视频,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闻。基于上面种种考量,我决定自建监控方案。首先说下我的这套监控方案的优缺点。

自建对比原厂优缺点 ​

项目 自建方案 原厂
操作性 ❌ 需要折腾,挺麻烦 ✅ 上手即用
安全性 ✅ 本地存储,内网访问,理论可与外网完全隔离 ❌ 云服务、云存储,存在隐私泄露的可能
经济性 ✅ 无额外费用 ❌ 云存储一般都要额外收费
存储空间 ✅ 无空间限制,理论可无限拓展存储 ❌ 云存储空间有限,时长有限
共享性 ❌ 不方便共享给家人 ✅ 便捷分享控制
外网访问 ❌ VPN 访问(可开启公网权限:但不建议) ✅ 直接公网即可访问
HomeKit 支持 ✅ 支持 ❌ 大多不支持

设备清单 ​

设备 品牌 型号 价格
摄像头 TP-Link 800万全彩云台无线网络摄像机 TL-IPC48AW 全彩 ¥279
NAS 群晖 DS216+ ¥0 (旧设备)
外接硬盘盒 淘宝工厂店 2.5寸 USB3.1 Type-C 硬盘盒 ¥21
外接监控存储SSD 饥饿鲨OCZ Arc100 240G固态硬盘 ¥0 (旧设备)

这次除了摄像头是新购的,其他都是原有的老设备。这里的花销大头是群晖的 NAS,理论上如果你有其他 NAS,或者开源的软路由什么的,也能实现类似的功能。无非就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折腾罢了。

系统架构 ​

名称 说明 配置难度
SurveillanceStation 群晖自带监控中心套件
Home Assistant 开源智能家庭家庭解决方案,与米家和 HomeKit 等联动
Node-RED 开源的流程编排工具,配合 HA 实现各种事件处理自动化

上面就是我的这套监控系统的核心架构,除了SurveillanceStation属于傻瓜级上手可用,后面的Home AssistantNode-Red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习。由于我之前就有一些 HA 和 Node-RED 的使用经验,这次只是集成下 SurveillanceStation,所以整体花费的时间还是比较少的。

配套 App ​

名称 说明 安卓 iOS Web 实时监控 回放 推送信息
Home Assistant HA 的客户端
DS CAM 群晖监控套件的配套 App
Bark 自建的 iOS 的消息推送服务
Telegram 极其方便和自由的社交 App

摄像头选购 ​

搭建自己的监控体系,基本的要求就是摄像头需要支持ONVIF协议或者rtsp协议,这是安防设备的通用协议,方便用户自己集成到各种系统中。

购买摄像头之前,需要务必确认摄像头支持ONVIF协议,小米的许多摄像头就不支持。

这次我购买的摄像头是TP-LinkTL-IPC48AW,属于比较经典的系列。

  • 支持ONVIF协议
  • 支持 4K 15帧录制。
  • WIFI 2.4G
  • 红外夜视(方便夜晚和弱光环境监控)
  • 支持 Micro SD 卡存储
  • 1个RJ45口,支持网线直连

硬伤是 WIFI 不支持 5G。除了基础的硬件功能,还有各种云服务支持,AI 检测什么的,但是由于我也没打算用自带的 App(美区 App Store 居然还没 TP-Link App) ,所以也无所谓了。

关闭摄像头外网访问 ​

防止摄像头能访问外网,首先就是关闭摄像头的外网访问权限,仅限内网用户访问。

按照以下步骤设置即可:

  • 给摄像头设置固定 IP
  • 在路由器层禁止该 IP 访问外网
  • 如果使用 OpenWrt 等网关,在防火墙层设置屏蔽规则
shell
#TP-Link 摄像头 防火墙规则
iptables -I FORWARD  -m mac --mac-source E4:DD:66:82:DE:F4 -j DROP
iptables -I FORWARD -s 10.0.0.12 -d 10.0.0.0/16 -j ACCEPT
iptables -I FORWARD -s 10.0.0.0/16 -d 10.0.0.12 -j ACCEPT
iptables -I FORWARD -s 10.0.0.12 -j REJECT

我家使用的是小米路由器,网关使用的是 OpenWrt,除了在小米的控制台关闭外网权限,同时在防火墙设置里,通过添加过滤摄像头IP和MAC地址的规则,禁止摄像头访问外网。

设置完毕后,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再访问TP-Link自带的App,提示是设备离线状态。但是如果你是在局域网通过内网 IP 访问,依旧可以正常访问。

如何配置外网访问 ​

将家庭内网暴露到外网,或者内网穿透,是一个与「监控」系统本身不太相关的问题。

从安全的角度考量,我不希望摄像头直接暴露在外网,所以我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zerotier来访问家里的监控系统。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方案,比如WireGuard等,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接入群晖 SurveillanceStation ​

群晖的SurveillanceStation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监控套件,这个也是我们的监控系统的核心。之所以选择群晖,是因为我家里有一台群晖。其他厂商也有类似的监控套件,也有第三方的开源解决方案,建议大家就自行研究了。

这部分的内容,以ONVIF 群晖 NAS等关键词组合搜索,网上有很多教程,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将监控视频存储到外接 USB 硬盘 ​

我的群晖DS216+是双盘位,使用两块机械硬盘做了RAID1

由于监控的过程中一直会写入硬盘,会对硬盘寿命造成严重影响。强烈建议非专业需求,不要将监控视频与其他数据混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使用了一块没用的240GSSD,通过USB3.0接口外接到群晖上,作为监控的存储盘。上图就是我目前实际挂载的样子,这样有个好处:

  • 不影响主硬盘的寿命
  • USB3.0 搭配 SSD 硬盘,读写速度更快,回放时更流畅

虽然这样做,不如直接将视频存储在 NAS 的主硬盘上保险,但是我的目的主要就是看看最近的视频,监控录制的视频也不需要长期存储,所以这样做对于我来说倒是一个更经济合理的选择。

由于群晖默认不允许外接硬盘作为存储盘,这里需要一定的小技巧,外接硬盘挂载成正常的文件路径,需要通过SSH登录到群晖,配合ln -s软链的方式挂载外接硬盘。

首先登录群晖的SurveillanceStation,在网络摄像机>编辑摄像机>录制 里添加新的存储器,这里默认是只能在群晖主硬盘空间上存储,这里我命名camera_storage

接下来需要通过SSH登录到群晖,进入跟路径,找到当前挂载的盘符,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外接的硬盘已经被挂载到了/volumeUSB1/目录下。

shell
# 通过 SSH 登录群晖,通过软链将外挂硬盘挂载到共享文件夹,突破群晖的限制
ssh  luolei@10.0.0.5
ln -s /volumeUSB1/usbshare/ /volume2/camera_storage

接下来再去编辑摄像机>录制里,把录制存储器选择为刚刚创建的camera_storage,这样后续监控视频都会默认直接保存在外接硬盘上了。

接入 HomeKit ​

如果想在 iPhone 的 Home App 里看到监控视频,需要通过Home Assistant将摄像头接入到 HomeKit。这一部分也有比较多的教程和文章,我找了几篇比较详细的,供大家参考。

在这里分享一个小优化点,HA 自带的ONVIF协议添加摄像头看到的实时画面延迟较大(我自己观察约5秒),如果使用WebRTC Camera取流可以大大降低延迟。具体的步骤可参考:

监控效果 ​

截止到一步,家庭监控的接入录制存储实时监控回放等功能都已经实现了。目前我主要就是通过群晖的DS Cam来进行实时监控和回放。

DS Cam有网页版和 App 版,使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在监控画面有动静的时候,在时间轴上也有标记,方便快速定位。

出门在外时,一般我就使用 App 查看监控,TP-Link 这个摄像头本身支持语音通话,但是通过ONVIF接入群晖这么一圈后,就没有了,暂时还没找到解决方案,没法远程逗狗了,算是一个小小的不方便。

同样的,通过 iOS 自动的Home也能看到监控画面,但是 HomeKit 的实时监控画面延迟也是比较大的,大概是每10秒刷新一次。通过Home Assistant,则是可以实现更低延迟的监控画面。

进阶:动静通知和自动化管理 ​

接下来就是一些进阶的功能了,主要是为了解决监控动静提醒,以及离家在家模式的自动化管理。

首先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 我家的摄像头是否需要24小时监控?
  • 不同位置的摄像头是否需要不同的监控策略?
  • 如果有人在特定时间出现在监控中,是否需要提醒?

现在不少人家里都有摄像头,有些摄像头是用来对着门口,有些摄像头对着客餐厅,有些摄像头对着儿童房的婴儿床。不同的位置,对于监控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我家目前就装了一台摄像头,对着客厅和大门玄关入口。实际上,我并不太需要这个摄像头一直录制。毕竟有时候,我在家还是比较洒脱和坦荡,我不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记录下来。

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SurveillanceStationHome AssistantNode-RED来实现一些自动化的功能了。

一句话来介绍这个的原理: 通过自定义规则,触发webhook,来切换摄像头的开关和触发通知。

群晖 SurveillanceStation 支持自定义操作规则,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规则:

  • 在家模式: 人员在家时,关闭摄像头
  • 离家模式: 人员离家时,开启摄像头
  • 动静通知: 监控画面出现动静时,发送通知

这个的原理也十分简单,以在家模式举例,通过设置事件源WebHook/外部设备,群晖暴露了一个WebHook接口,通过普通的网络请求触发这个接口,就可以关闭摄像头。

动静通知模式,则是反过来的操作,当监控画面出现动静时,群晖会主动向我的第三方Node-Red定义的接口触发请求,Node-Red会执行抓取当前画面、推送画面到TelegramBark等通知渠道的动作。

HA自动化:离家自动开启摄像头 ​

如果想做到更加智能和自动化,比如离开家时自动开启摄像头,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Home Assistant来实现了。

Home Assistant里的设置>自动化与场景支持自己创建自动化。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if then 逻辑来控制不同的设备和流程。

以我的需求为例,当我的手机离开家时(地理围栏),就会自动发送一条通知到我的手机,并请求我的群晖的WebHook API开启摄像头。

yaml
rest_command:
  bark_push:
    url: https://push.bark.demo/notification
    method: POST
    payload: '{"body": "{{ body }}","title": "{{ title }}","icon":"https://static.is26.com/share/icon-vm.png"}'
    content_type: "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verify_ssl: true

  camera_on:
    url: http://10.0.0.5:5000/webapi/SurveillanceStation/Webhook/Incoming/v1?token=iQRJyuOYPIZODrWMRfT
    method: GET

  camera_off:
    url: http://10.0.0.5:5000/webapi/SurveillanceStation/Webhook/Incoming/v1?token=iVufyERsmJZEM1UJ7M
    method: GET

这只是我的一个简单的示例,同理,当你回到家时,希望什么时候关闭摄像头,也可以根据你的实际需求,实现更复杂的自动化功能。上面我使用到了 HA 自带的RESTful Command功能。有关Home Assistant的自动化RESTful Command配置,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

有关「离家」和「在家」模式,可以参考下下面的讨论:

Node-Red自动化:推送Telegram ​

弄完上面的流程后,监控的大多需求都已经满足了,最后我们再来补全出现动静>截取摄像头画面>推送图像这个环节。

群晖本身自带的动静通知功能,也能通过DS Cam接受通知,这里我没有使用自动的方案,而是通过Node-Red来实现。

首先放流程图,整个的流程逻辑是这样的:

  • Node-Red 暴露一个http接口/api/camera/capture,用于被动接受群晖的WebHook请求
  • Node-Red 通过网络请求,调用群晖Surveillance API接口,获得当前所有摄像头信息
  • 继续通过网络请求,调用群晖Surveillance API接口,截图指定摄像头的实时画面
  • 最终将获得的截图发送到 Telegram

同理,最终的通知截图也可以使用钉钉企业微信等其他渠道,我选择 Telegram 是因为之前已经集成了,加上 Telegram 对内容几乎完全没有审核,相对而言我更放心点。

复制下面的 JSON ,导入到 Node-Red,修正对应的账号、密码、IP、端口和 Telegram bot ChatId 即可

展开查看 Node-Red 流程配置文件
json
[
  {
    "id": "a07703f3752fc82a",
    "type": "tab",
    "label": "抓取群晖摄像头推送到Telegram",
    "disabled": false,
    "info": ""
  },
  {
    "id": "3902801a557a738e",
    "type": "www-request",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获取sid",
    "method": "GET",
    "ret": "obj",
    "url": "",
    "follow-redirects": true,
    "persistent-http": true,
    "tls": "",
    "x": 880,
    "y": 300,
    "wires": [["cabd07b9c918bd13"]],
    "inputLabels": ["输入"],
    "outputLabels": ["输出"]
  },
  {
    "id": "6e7a90e85b1d736b",
    "type": "change",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设置群辉用户名、密码、摄像头ID",
    "rules": [
      {
        "t": "set",
        "p": "dsm_account",
        "pt": "msg",
        "to": "username",
        "tot": "str"
      },
      {
        "t": "set",
        "p": "dsm_passwd",
        "pt": "msg",
        "to": "password",
        "tot": "str"
      },
      {
        "t": "set",
        "p": "dsm_camera_id",
        "pt": "msg",
        "to": "1",
        "tot": "str"
      },
      {
        "t": "set",
        "p": "dsm_domain",
        "pt": "msg",
        "to": "10.0.0.5",
        "tot": "str"
      },
      {
        "t": "set",
        "p": "dsm_port",
        "pt": "msg",
        "to": "5000",
        "tot": "str"
      }
    ],
    "action": "",
    "property": "",
    "from": "",
    "to": "",
    "reg": false,
    "x": 420,
    "y": 240,
    "wires": [["c18d4fe0633037a4"]]
  },
  {
    "id": "833f9be33b550d84",
    "type": "www-request",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GetSnapshot",
    "method": "GET",
    "ret": "bin",
    "url": "",
    "follow-redirects": true,
    "persistent-http": true,
    "tls": "",
    "x": 890,
    "y": 500,
    "wires": [["45ea4313512d68a6", "1957d8308081700b"]]
  },
  {
    "id": "c18d4fe0633037a4",
    "type": "function",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url_sid",
    "func": "msg.url = `http://${msg.dsm_domain}:${msg.dsm_port}/webapi/auth.cgi?api=SYNO.API.Auth&method=login&version=3&account=${msg.dsm_account}&passwd=${msg.dsm_passwd}&session=SurveillanceStation&&format=cookie`;\nconsole.log(msg)\nreturn msg;",
    "outputs": 1,
    "noerr": 0,
    "initialize": "",
    "finalize": "",
    "libs": [],
    "x": 690,
    "y": 240,
    "wires": [["3902801a557a738e"]]
  },
  {
    "id": "f3df28b20f02dd3e",
    "type": "function",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url_snapshot",
    "func": "var sid;\nsid = msg.payload.data.sid;\nmsg.url = `http://${msg.dsm_domain}:${msg.dsm_port}/webapi/entry.cgi?version=9&id=${msg.dsm_camera_id}&api=\"SYNO.SurveillanceStation.Camera\"&method=\"GetSnapshot\"&profileType=0&_sid=${sid}`;\nreturn msg;",
    "outputs": 1,
    "noerr": 0,
    "initialize": "",
    "finalize": "",
    "libs": [],
    "x": 690,
    "y": 500,
    "wires": [["833f9be33b550d84"]]
  },
  {
    "id": "cabd07b9c918bd13",
    "type": "switch",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
    "property": "payload.error.code",
    "propertyType": "msg",
    "rules": [
      {
        "t": "nnull"
      },
      {
        "t": "else"
      }
    ],
    "checkall": "true",
    "repair": false,
    "outputs": 2,
    "x": 570,
    "y": 400,
    "wires": [["3902801a557a738e"], ["f3df28b20f02dd3e"]],
    "inputLabels": ["输入"]
  },
  {
    "id": "dcb9b48e6b3c1fee",
    "type": "inject",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手动触发",
    "props": [
      {
        "p": "payload"
      },
      {
        "p": "topic",
        "vt": "str"
      }
    ],
    "repeat": "",
    "crontab": "",
    "once": false,
    "onceDelay": 0.1,
    "topic": "",
    "payload": "",
    "payloadType": "date",
    "x": 140,
    "y": 220,
    "wires": [["6e7a90e85b1d736b"]]
  },
  {
    "id": "45ea4313512d68a6",
    "type": "image",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
    "width": "360",
    "data": "payload",
    "dataType": "msg",
    "thumbnail": false,
    "active": true,
    "pass": false,
    "outputs": 0,
    "x": 1120,
    "y": 500,
    "wires": []
  },
  {
    "id": "c8427c30a83ac775",
    "type": "telegram sender",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
    "bot": "ff58d9095b6d2cda",
    "haserroroutput": true,
    "outputs": 2,
    "x": 1420,
    "y": 780,
    "wires": [[], []]
  },
  {
    "id": "1957d8308081700b",
    "type": "function",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图像转TG格式",
    "func": "msg.payload = {\n    chatId: 10000, \n    type: \"photo\",\n    content: msg.payload,\n    caption: \"家里有动静,监控提醒\"\n};\nreturn msg;\n",
    "outputs": 1,
    "noerr": 0,
    "initialize": "",
    "finalize": "",
    "libs": [],
    "x": 880,
    "y": 740,
    "wires": [["c8427c30a83ac775"]]
  },
  {
    "id": "02fe4781ca3fbb7b",
    "type": "http in",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api/camera/capture",
    "url": "/api/camera/capture",
    "method": "get",
    "upload": false,
    "swaggerDoc": "",
    "x": 90,
    "y": 280,
    "wires": [["6e7a90e85b1d736b", "fb5663502a675986"]]
  },
  {
    "id": "fb5663502a675986",
    "type": "http response",
    "z": "a07703f3752fc82a",
    "name": "",
    "statusCode": "200",
    "headers": {
      "code": "0"
    },
    "x": 600,
    "y": 680,
    "wires": []
  },
  {
    "id": "ff58d9095b6d2cda",
    "type": "telegram bot",
    "botname": "拉布管家",
    "usernames": "",
    "chatids": "10000",
    "baseapiurl": "",
    "updatemode": "polling",
    "pollinterval": "300",
    "usesocks": false,
    "sockshost": "",
    "socksprotocol": "socks5",
    "socksport": "6667",
    "socksusername": "anonymous",
    "sockspassword": "",
    "bothost": "",
    "botpath": "",
    "localbotport": "8443",
    "publicbotport": "8443",
    "privatekey": "",
    "certificate": "",
    "useselfsignedcertificate": false,
    "sslterminated": false,
    "verboselogging": false
  }
]

有关这部分的参考文章:

配置好了之后,建议在群晖摄像头的事件检测那里再精确配置下动作检测区域和灵敏度,避免误报。

总结 ​

从购买摄像头到最终的监控系统搭建,整个过程大概花了我一个下午的时间。基本上所有的步骤,都能在网上找到详细的教程和资料。

除了上面所说的功能,理论上,只要想法够多,还能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

  • 想要云端存储,配置个同步任务,把监控视频同步到云盘即可(哪怕家里被人放火烧了,也能看到过去的视频)
  • 想要人脸或者宠物识别: 接入图像识别 API,实现人脸识别(实现更精确的动静通知)

小小的捣鼓一番,获得一个功能基本完善,但是更安全和经济的自主监控方案,还是一次挺有趣的折腾过程。

香港银行开户:2024 年更新 | 中银、汇丰、众安开户经验分享

23 March 2024 at 15:10

我之前分享了一系列视频和文章,介绍在香港和美国开设银行账户的方法。这些视频和文章,至今依然是我博客和频道中最受欢迎、播放次数最多的内容。

那些博文和视频发布已有一段时间了。跨入2024年,结合最近的变化和实践,我也更新下香港开户的相关内容。

这篇文章在推特上发布后成了热门,有不少的留言和讨论,建议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香港银行开户难吗? ​

相比几年前在香港银行开户,现在的开户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无论是在小红书、YouTube 还是 Twitter 上搜索「香港银行开户」,你都能找到各种分享经验的内容。

在小红书、抖音等各种平台上,也有不少中介提供香港银行开户的服务,收费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我不否认这些中介提供的服务有其价值,但作为一个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人,我认为关于香港银行开户,更多的是一个信息差的问题。实际上,如果你自己操作,它并不难,也不太需要支付中介费这种额外的花销。只要你准备好相关的资料,理论上,去香港低成本开户是完全可行的。

为什么要去香港银行开户? ​

2019 年后,香港的金融环境和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各种监管政策的实施,香港银行账户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甚至到了2023年,香港被戏称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

但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政策和国际因素,香港银行账户仍然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对于普通个人来说,「有没有」比「好不好」更重要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居民来说,在香港开设银行账户是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这种简便性不仅体现在较低的开户门槛上,还包括后续资金转移和兑换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传统的用途:

我在 2018 年就开设了中国银行(香港)的账户,这个账户是我的美股券商出入金账户,也用作我海外收入的收款账号,还是挺实用的。

2023 年底这几个月,我接连从不同的渠道看到了两条消息:

第一条是基于早有政策预期的正式实施,而第二条更像是市场上的谣言。尽管我个人已经拥有了相关账户和应急方案,但在看到这些消息后,我还是让我的妻子去香港,以她个人的身份再开设了两个香港账户。关于她在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开户经历,我也在推特上分别分享了:

总的来说,基于过去几年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在 2023 年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的初期,我为家人提前囤积药品的宝贵经验告诉我,对于这些「危言耸听」的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如果做一件事的成本不高,那就先行一步再说。

开户准备材料 ​

  • 中国居民身份证(必须):身份证有效期大于 6 个月。
  • 港澳通行证或护照(必须)
  • 内地地址证明(必须):信用卡账单、水电缴费账单等,需要是本人名字的地址,时间需为近 3 个月。
  • 入境小票(必须):入境的时候打印的凭证,出入海关的时候闸机自动打印。
  • 港币现金(必须):激活实体银行卡用,建议准备至少$1000港币。

上面就是大多数香港银行开户所需的必须材料,务必准备齐全。其中的地址证明,可以使用内地信用卡的账单(招商银行、中国银行 APP 都支持下载盖有公章的 PDF 下载,自己打印一份即可)。

  • 工作和收入证明(非必须):在职证明,公司流水等
  • 投资产品证明(非必须):股票、基金、保险等凭证
  • 学习或者工作签证(非必须):海外留学录取信、工作签证等

除了必须材料,你也可以准备一些非必须的材料,主要就是证明「你有钱」和「你打算这么花钱」。这块就是辅助,开户的时候一般银行工作员工都会例行性地问你开户用途这些问题,这些材料可以佐证你的回答。真实回答即可,不需要隐瞒或者欺骗。

在这里强调一下,香港银行开户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对于你的开户申请,银行工作人员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态度。他们的工作就是按照流程,帮你开户,只要你的资料齐全,他们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对于有些线下网点在开户时候要求的其他「附加」条件,诸如「存款XX万」,「购买XX保险或理财」等要求,你可以理解成个柜台员工的销售行为,你是完全可以拒绝的。

选择哪一家香港银行 ​

香港银行众多,从我个人从不同渠道了解的信息,目前大家常开的香港银行,主要有以下几家:

银行 排名 资产规模 开户难度 推荐程度 评价
中国银行(香港) 2 ★★★★★ 发钞行,网点多, 开户门槛低,跨境转账方便免手续费,APP 使用便捷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1 ★★★★☆ 发钞行, 网点最多,开户门槛低,全球转账方便
渣打银行 3 ★★★☆☆ 发钞行,国际大行,开户门槛一般
恒生银行 4 ★★★☆☆ 不熟,香港本地人喜欢用这个
招商永隆银行 - ★★☆☆☆ 主要针对大陆用户,之前腾讯员工开这个的多,但是评价一般

由于我和老婆都只是开了中银香港和汇丰,这两个银行已经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所以也没额外再去开立另外的银行户口。整体而言,我会优先推荐中银香港、汇丰这两家。

如果你国内也有中国银行的账号,中银快汇是免手续费的,从内地转钱到中银香港卡方便。汇丰在内地的门槛比较高,但是如果你有其他国家汇丰的账号,国际转账会方便不少。

开户流程和注意事项 ​

大多香港银行都支持预约开户,但是我个人更加建议直接 Walk-in 开户(不预约,直接进银行现场取号)。就我身边的例子而言,预约开户和直接 Walk-in 开户并没有太大区别。简单说下需要注意的点:

  • 选择工作日自己去香港开户,周末大多银行只开周六上午半天,需要注意香港当地的公共假期
  • 去银行网点密集的区域,最好能一次性在一个区域搞定。
  • 可以去相对偏远的支行(比如元朗),相比中环、尖沙咀那种热门地区,开户相对会省事点。
  • 如果开户过程中,在某一家遇到「刁难」,确认无法开户,灵活止损,直接换其他的支行或银行再试,时间更宝贵。

下面分享下我和老婆在 2023 年 11 月的亲身开户经历:

开户:中银香港 ​

我老婆选择了一个工作日(周一)从深圳湾口岸过境,前往香港北部的元朗中心,在那里的中银香港元朗青山公路分行办理开户。由于出发较晚,她到达元朗时已是中午11点多,银行内排队人数挺多。在银行,她向工作人员表明开户意图后,便取号排队等候。

排队期间,工作人员指导她在中银的 APP 上预先填写了一些资料。叫到号码后,她被引导到一个小隔间,由一位女性银行员工接待。开户流程大致如下:

  • 首先,核对了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地址证明等材料。
  • 询问开户的目的,特别是是否有投资需求。当我妻子回答有投资需求时,银行员工也查看了她的银行账户余额。
  • 接下来,填写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家庭地址和工作单位信息。由于我妻子是公司法人,银行员工还确认了她公司的相关信息。

填写完毕后,另一位银行员工直接将银行实体卡递送到我妻子所在的柜台,并告知了一些银行卡使用的注意事项。

整个开户过程大约持续了30分钟左右。拿到卡后,直接去门卫的 ATM 机预存$1000港币,即可激活银行卡。

开户:汇丰银行 ​

办完中银之后,我老婆直接去马路对面的汇丰银行,也是 Walk-in 开户。

汇丰的开户流程相比中银就更简单了。我老婆进去大厅之后,跟工作人员说明开户来意,都没有取号,工作人员直接让在 HSBC 的 App 上填写开户资料,我老婆填完之后,工作人员就看了一眼我老婆的港澳通行证,拿过我老婆的手机,确认了下资料,然后就说可以了,给了我老婆一张银行卡,这就搞定了,连柜台都没去。

我自己后来也去了这家汇丰支行开户,同样是没有预约的 Walk-in 开户。工作人员态度非常友好,由于有个预约未能如期到来,一位女性员工便直接带我进入一个办公室进行开户。我的开户过程稍微比我妻子的复杂一些,流程如下:

  • 检查了我的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地址证明
  • 询问了我的开户用途。
  • 填写了我的家庭资料,收入和工作单位。

我的开户过程大概用时 30 分钟,最后汇丰的工作人员当场给了我一张红色的银联卡(红狮子),拿到卡后,出门去 ATM 机存入$100港币激活,并修改密码,就此搞定汇丰开户。

我们在 2023 年 11 月在元朗的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开户的整体经历,可以用丝滑来形容。让我不禁感叹,现如今的开户流程竟然如此简单。

无论是中国银行还是汇丰银行的元朗支行,开户体验和效率都非常令人满意,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银行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十分友好。

开户:ZA Bank ​

在这里再分享一下我在 ZA Bank 的开户经历,由于我的中银香港之前登记的身份证过期了,我办完汇丰的卡后,也去了元朗青山公路分行,重新更新我的身份信息,排队的人比较多,我就干脆随手在手机 App 上也注册了一个 ZA Bank 虚拟银行卡。

开户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必须在香港当地才能进行(需要连接香港本地的 WIFI + 开启手机定位)。全程都在手机 App 上操作。开户流程大概如下:

  • 填写个人基本资料
  • 出入境记录:微信小程序 移民局12367>中国公民服务>出入境记录查询导出记录
  • 扫描身份证、港澳通行证
  • 人脸识别认证
  • 内地银行卡验证

由于 ZA Bank 是虚拟卡,开户成功之后,立马就可以使用了,也可以在 App 里单独申请 VISA 的实体卡,寄送到内地地址是$25港币的快递费用。有关 ZA Bank 的更多信息,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这个卡相比传统的银行卡,除了开户方便,并没有太多优势,交易也有额外的费用,我就是拿来当一个备用卡,聊胜于无。

如果你想要开立 ZA Bank 虚拟卡,可以使用我的邀请码: E3HJW9,你我都可以获得港币奖励。

总结 ​

最后再来一张目前我的港卡全家福,两个实体银行,一个虚拟银行,共4张实体卡

  • 银联:中银香港,汇丰红狮子
  • Visa:ZA Bank
  • Mastercard: 汇丰蓝狮子

更新下 2024 年香港银行开户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香港,还是可以顺路弄个香港银行账号。

卡不在多,够用就行。

珠海马拉松:时隔五年,我又跑了一个马拉松

10 March 2024 at 22:50

今年 5 月的时候,我发了个推特,给今年立了一个 Flag,打算重新开始我的跑步训练,争取年底跑个半马。上周成功完赛珠海马拉松,用时 5 小时 21 分,算是超预期完成了这个 Flag。

前段时间写了篇关于减肥的文章《我如何在 7 年内胖了 40 斤,又用 90 天减掉 20 斤》。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过去的马拉松经历,这些经历,给我去年的减肥,提供了很大的「自我激励」动力。

今天这篇文章,来讲讲这次珠海马拉松的经历,也分享下过去这半年我的准备工作。

为什么要重新跑马 ​

我在 2013 年的时候开始跑步,当时还在读书,临近毕业,压力很大,跑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算是一个解压的方式。后来的 2013 到 2018 年,基本保持了一年一个马拉松的习惯,累计跑了 7 场全程马拉松,最后一场是 2018 年的普吉岛马拉松。

之前跑马,还是一个年轻小伙,现在年过 30,已是一个「中年男人」。虽然我是从 2019 才中断跑马,但是我身体素质的下滑,却差不多是从 2016 年更早的时候开始的。

2015 年广州马拉松我依旧能跑出4:34:34的成绩,但随后的两年,基本没有再健身和锻炼的我,马拉松成绩不出意外,滑落到了 5 小时以外,2018 年的普吉岛马拉松,带病跑完,成绩达到了 7 个多小时。

年份 赛事 成绩 地点
2014 秦皇岛马拉松 4:46:12 秦皇岛
2014 北京马拉松 4:28:43 北京
2014 上海马拉松 5:43:01 上海
2015 广州马拉松 4:34:34 广州
2016 深圳马拉松 5:25:00 北京
2017 杭州马拉松 5:38:09 北京
2018 普吉岛马拉松 7:20:00 普吉岛

2023 年决定重新开始跑马,倒没有什么太多原因,现在的生活工作压力都不大,也没什么焦虑,也谈不什么「中年危机」的玄学字样,也不需要用跑步来解压啥的。

现在的我,就是切身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体力都有所下降。想通过跑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一种更健康的状态。

准备 ​

我这段时间在推特上一直调侃这是「中年男人的第一场马拉松」,但是毕竟我过去还算是有比较丰富的长跑经验。

如果你也有兴趣跑步,可以参考一些我这半年的准备工作。

首先说结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即使你没有长跑经历,在科学和适量训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半年的时间跑完一场半马(乃至全马)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你的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其他疾病。马拉松比较还算是一个偏极限的运动,一切以自身身体实际情况为准。

在过去的这半年的时间里,为了跑这个马拉松,我主要就做了两件事情:

  • 每周 2-3 次的 5 公里跑步机快跑
  • 马拉松前一个月:两次 10+ 公里的小长跑

我每周固定在周二和周四的晚上,以及一个周末的任意一天去健身房跑步机训练。由于时间有限,每次只跑 5 公里。我的成绩从最开始恢复跑步时的 30 多分钟逐渐提高,最后能够稳定地在 25-26 分钟内完成 5 公里。

这种稍微快速的跑步,短时间会到比较高的心率,还是很好地提高了我的心肺功能。

距离珠海马拉松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我分别在健身房和户外又跑了几次 10km+,适应了下公路跑的环境。

上面就是我这半年,为了重新跑马所做的准备。从科学和合理的角度,这个跑量对于大多数想跑马拉松的人来说,是完全不够的,如果你想挑战马拉松,建议保持每周 30 公里以上的跑量,长距离训练也最好好保持每周一次。

珠海马拉松 ​

原本我今年是没打算跑全马的,首先报名的是「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家门口的马拉松,结果抽签没中,心有不甘,后来看到参赛助手里珠海马拉松也开始报名了,就直接报了,也需要抽签,但是应该总人数不多,抽签成功了。

全程马拉松总长42.195公里,这次珠海马拉松的线路图在这里

赛前 ​

珠海马拉松比赛日是 11 月 26 日周日,上海马拉松也是这一天,提前一天,同老婆开车,前往珠海。检录和领取物资的地方在珠海博物馆。

很久没有参加马拉松赛事了,现在每年中国各地会举行上千场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这些赛事的组织和流程都越来越成熟了。

除了参赛服、参赛背包,还有一些能量胶之类的东西,这次我的号码是B1129,属于 B 区起跑。

跟老婆合照一张,感谢老婆这次又陪我来跑马。

在检录的时候,工作人员给佩戴一个蓝色的手环,提醒我比赛结束之前不能取下,否则明天可能无法参加比赛,这个手环采用单向扣,只能紧不能松,应该是为了防止有人替跑。

检录完后,和老婆就回酒店了,这次起跑的地方在珠海体育中心,距离我之前的大学校区不远,发现我们学校附近居然开了一个「珠海暨南大学希尔顿花园酒店」,这次就住在这里,路过校园门口的时候,还拍了一张照片。大一的之后,曾经短暂在珠海校区学习过一年,弹指之间,已经是13年前的事情了。

晚餐去外面吃了个煲仔饭,再买了两袋面包,早早地就回到酒店休息了,上面这就是我这次跑马的全部装备。这次的跑鞋是双11新买的索康尼胜利20,前两周在松山湖小跑穿着磨了磨,我的脚是44码,买大了半码,刚刚好。

这次另外我也买了能量胶和盐丸,之前7次马拉松都没用过,这次准备尝鲜试试。

比赛日 ​

比赛起跑时间是 7 点 30,检录时间是 6 点到 7 点 15 分,前一天晚上我10点不到就睡了,早上 5 点 45 分起床后,我穿好头一天准备好的装备,吃了四个面包,能量胶,然后就和老婆开车去体育中心了。停好车,步行了10分钟,到达起跑点附近。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了。

存包的车,每个人的号码步上有对应的车编号,跑完之后在终点找到对应的车,就可以取回自己的包。

距离开跑还有 40 多分钟,很多跑友在热身。

距离开跑还有 20 分钟,大家开始陆续进入起跑区域。

我的号码是B1129,属于B区,距离起跑线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了。

逐渐地人变得越来越多,主持人也在带动气氛,此时的天空也不错,感觉会是一个不错的天气。

7 点 30 分,准时开跑,珠海马拉松相比之前我参加过的其他城市马拉松,人数不多,参赛的高水平选手也少,所以起跑的时候并没有太拥挤,很快就跑过了起跑线。

这次跑马,我属于佛系选手,目标是完赛即可,预估自己的成绩,半马大概率在 2 小时 10 分到 2 小时 20 分内,全马 5 个半小时左右。只要半程正常跑完,后半程走走跑跑即可,都是过去 7 次马拉松的经验总结。

珠海马拉松,除了开头的 10 公里,后面基本全程都是在海边。头 10 几公里,我的状态十分好,配速也很稳定,很享受这种时刻,为了不打乱自己的跑步节奏,头两个小时我基本没有拿手机拍照。

今年我跑过的最远的距离是 16 公里,直到 19 公里,我的整个身体状态都还是挺好的,心率、配速都很稳定。直到 19 公里,我的配速还保持在 6 分出头的样子,这个时候我还在想,没想到今年自己的身体状态恢复得还行,跟以前年轻的时候跑全马的状态差不多(10 公里配速在 6 分)。

转折点发生在 19 公里,这种时候我突然肚子疼,有点想上洗手间,怀疑是不是喝水和能量胶吃多了。后来肚子实在受不了了,在 19 公里的补给站上了躺厕所,也算是我第一次在马拉松比赛中上厕所,以前的马拉松比赛,由于大量出汗,我全程连小便都不用。

上完厕所出来,停了几分钟,节奏也乱了,到达 20 公里的时候,我用时 2 小时 10 分,到达 21.0975 公里半程的时候,用时 2 小时 19 分。后面的半程,就开始我的走走跑跑之旅了。

珠海马拉松后面基本都是沿海,风景很不错,22 公里左右,路过珠海渔女,珠海的形象地标,后面 25 公里,则上了野狸岛。

半程之后,我就开始走走停停了,不久我就被 500 的兔子超了过去,到达 30 公里的时候,用时差不多 3 个半小时,平均下来居然跟我头 20 公里差不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越来越热,这个时候我也不太想跑了,开始数路上的公里牌,每隔 2 公里一个补给点还是挺爽的,我基本上每进一个补给点,都会喝半杯能量饮料,一两杯水,如果有香蕉也会补充两根。过了 30 多公里,路上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也多是走走停停。路上还见到了金山的珠海总部,也算是我的前司吧。

马拉松真正开始的时候是 30 公里之后,30 到 40 公里这一段,我全程属于快走的阶段,到达 40 公里的时候,手表计时是 5 小时,但手表和实际线路有点差异,现实我到达 40 公里的时候要慢 10 分钟左右。

经过 41 和 42 公里的路牌,最后的 200 米,已经到了最后的终点,这个时候我的身体状态除了腿酸,倒也不痛,既然都最后了,抬起脚,冲刺最后这段路。

在终点之前,自拍一张,枪声成绩 5 小时 23分,比起年轻时最好的成绩,慢了将近 1 个小时。但是此时此刻,不同于彼时彼刻,经过这一年多的减肥、跑步,能够恢复到现在这个状态,也是值得真心高兴的。

跑过终点后,也有一些志愿者在这里,让一个志愿者给我拍了张照片。

过了终点之后,就是领取完赛物资,除了奖牌,还有可乐、水、香蕉、毛毯之类。过了终点计时毯后,官方的成绩也直接通过短信发给了我,5 小时 21 分 49 秒。

这就是这次珠海马拉松的奖牌,中间可以旋转,背后是珠海渔女的图案,还是挺有特色的。

老婆刚好这个时候也到了,再合照一张。这次老婆陪我跑马,回程的路上她开车,上车不久,我就在车上睡着了。

成绩证书 ​

第二天,收到了官方最终的成绩证书,也找到了几张官方的照片,选了一张冲线的照片,使用 AI 工具放大了下,效果还行。

从这次的整体成绩看来,头 20 公里配速尚正常,25 公里之后基本就是稳定在10公里每90分钟的样子,体能下降还是很明显的。

后记 ​

在这个 2023 年尾,又跑了一个马拉松,跑完之后全身也无痛无伤,第二天就正常上班,乳酸过几天就分解得差不多。

未来还是会继续坚持跑步,也算是继续我的「人生马拉松」计划,目标依旧每年一个马拉松。

我正在使用的 30 个 Chrome 插件

10 March 2024 at 22:50

最近我在整理自己使用的各种物品,准备开设一个新系列文章「我在用什么」,分享下我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用的软件、硬件和其他物品。

首先从轻松简短的内容开始,介绍下我平时上网时使用的浏览器插件。上次介绍我使用的浏览器插件还是在 2012 年的 12 月。

从 2012 年到 2023 年,在过去的 11 年里,我也经历了从一个初入行的菜鸟程序员到成为一名老程序员的转变。写这个主题文章,跨越了长达 10 年的时间跨度,也确实有些意思。

我使用的浏览器 ​

目前我的电脑上安装了四个浏览器:

  • Chrome: 谷歌浏览器,日常工作、开发的主力浏览器。
  • Edge: 微软 Edge 浏览器,调试用,Windows 上配合微软生态用。
  • Firefox: 火狐 Firefox 国际版,备用浏览器。
  • Safari: 苹果自带 Safari 浏览器,备用浏览器。

现在的浏览器兼容性已经非常好,不像十年前还需要考虑兼容IE。基本上只用 Chrome 就可以满足需求。我使用的 Chrome 插件通常也有对应的 Edge 和 Firefox 版本。

Chrome 是绝对的主力,我在 Mac、PC、iPhone 和 Android 上都安装了 Chrome 浏览器。Edge 是使用第二多的浏览器,主要用于 Windows 上一些微软生态的配套。

目前,我的 Chrome 配置中有多个 profile,分别用于日常生活和开发调试。下面将介绍我在这两种配置中使用的插件。

Chrome 插件: 日常 ​

插件名称 插件类型 插件介绍 使用频率
Tampermonkey 油猴脚本 用来安装各种脚本
Bitwarden 密码管理 密码管理工具,管理各种账号密码
2FAS - 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 密码管理 二步验证辅助工具
Proxy Switchy Omega 网络代理 用来切换网络代理
Adobe Acrobat PDF 阅读器 在线阅读 PDF 文件 后台
Vimium Vim 模拟 使用 Vim 按键操作浏览器 后台
Wikiwand: Wikipedia Modernized Wikipedia 美化 Wikipedia 界面 后台
简悦 SimpRead 阅读模式 简化网页,提高阅读体验
Obsidian Web 笔记辅助 与 Obsidian 笔记软件配合使用 后台
沉浸式翻译 immersive translate 翻译工具 网页对照翻译工具。
Language Reactor 翻译工具 YouTube、Netflix 等字幕翻译
OneTab 标签管理 一键关闭收藏标签页,节省内存
Simple Tab Sorter 标签管理 管理当前 Tab 标签排序
Awesome ChatGPT Screenshot 网页截图 截图和屏幕录制工具
ImageAssistant Batch Image Downloader 图片下载 批量下载网页图片
Search Result Previews 搜索增强 Google 搜索结果页增加预览图 后台
uBlacklist 搜索增强 Google 搜索结果页屏蔽指定网站 后台
Social Blade YouTube 查看 Youtube 频道数据 后台
网站 IP 信息查询 网站信息 查看当前网站 IP 地址信息(ipip.net)
Sider: ChatGPT Sidebar AI 辅助 ChatGPT 工具,内容总结等
京价保 - 京东价保助手 购物比价 京东价格保护,查看历史低价
购物党自动比价工具 购物比价 自动比价,查看历史低价
MetaMask 以太坊钱包 以太坊钱包

Chrome 插件: 开发调试 ​

我一般会单独开一个新的 Chrome Profile 用于开发调试,这样可以隔离日常使用的插件,避免日常用的的插件注入其他代码影响调试。

插件名称 插件类型 插件介绍 使用频率
Proxy Switchy Omega 网络代理 用来切换网络代理,配合 whistle
ModHeader 网络请求 管理和修改网络请求头
Allow CORS 网络请求 允许跨域请求
EditThisCookie Cookie 管理和修改 Cookie
JSON Formatter 格式化 美化 JSON 格式的展示 后台
XML Tree 格式化 美化 XML 格式的展示 后台
Vue.js devtools Vue 调试 Vue 调试工具

Tampermonkey 脚本 ​

顺便也分享一些我的油猴脚本,搭配上面的 Tampermonkey 即可使用,更加灵活。

插件名称 插件类型 插件介绍 使用频率
Open the F**king URL Right Now 浏览辅助 跳过各种网站的中转页,直接打开目标网页 后台
Twitter Block Porn Twitter 共享黑名单, 一键拉黑所有黄推诈骗犯 后台

思考 ​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有很多插件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到,所以干脆删除了它们,也算是给浏览器减轻了负担。

与 10 年前相比,浏览器本身功能增强相关的插件依旧并没有太多进步,例如浏览器自带的标签管理和截图依旧拉胯,而一些插件随着浏览器自身的更新而被取代,如以图搜索和历史管理等。

然而,与平台和服务相关的插件则变化很大。如果我不再使用某个服务或产品,相应的插件基本也会被删除。

回想过去这些年,移动端化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人们越来越越多地使用 App,而 PC 网站形态停滞不前。对于我来说,在电脑上打开浏览器场景也越来越单一,通常只在工作时才会打开浏览器。

对于自己来说,这可能是需要反思的问题:我应该更积极地探索其他平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不要受到我当前的职业和思维惯性的限制。

脱钩: 我的个人网络安全策略

10 March 2024 at 22:50

自 2020 年以来,经常可以从国际政经新闻中看到一个词汇 Decoupling ,中文翻译过来叫「脱钩」,这里所说的脱钩主要就是中美脱钩,中美两个大国在经济、科技、金融、供应链等领域的逐渐升级的分离和对抗。

一方面,是过去 20 年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互联网公民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全球互联网的法治化和监管的加强,这两个趋势的交汇,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一个普通网民,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会危言耸听贩卖焦虑,更不会鼓励大家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只是分享一下我个人在网络资讯安全方面的「脱钩」策略、方案和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 为什么要脱钩 ​

我是一个程序员,由于职业的关系,对于资讯安全有着比较高的敏感度,时不时也会关注一些跟网络安全相关的新闻。

过去几年,也是由于工作的关系,做了不少与「合规」相关的工作,看了不少文档,对于「合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概从 2020 年底开始,随着《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各种相关法规的陆续实施和监管落地,某种程序上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合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是欧盟、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加强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对大公司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趁着着这波互联网法治完善的浪潮,我也稍微研究了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看了下这些法规中,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强制要求。

大家可以打开你日常使用最多的几个国内 APP,看看这些 APP 的用户协议,一般都会在APP的「隐私」栏里,在过去几年监管层的要求下,目前主流大厂的应用基本基本都强制公开了。

在了解完法律层的要求后,我愈发觉得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合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年开始,我尝试陆续脱离了一些国内的互联网服务,比如:社交媒体、云服务、云存储、邮箱和各类账号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下来,虽然还没完全脱离,但是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心得,这里分享给大家。

二.我的脱钩策略 ​

我的脱钩策略,总结下来就是「有限隔离」。

对于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来说,完全脱离国内互联网服务是不现实的,也无必要,但是可以尽量减少对国内互联网服务的依赖。

当然,这里的「脱钩」并不代表我对国内互联网服务和产品的否定,也不代表我对境外公司或者产品的盲目信任,我只是从理性和博弈的角度分析,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的方案。

由于国家强而有力的监管,许多外国互联网公司难以在中国境内运营,也难以获得中国用户的个人数据并开展业务。

不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而改用国外的产品服务,恰好可以避免这些数据在国内境内流通,这也是我「脱钩」的原因之一。

我依旧认为国内互联网服务和产品是非常优秀的。但是鉴于个人对于「隐私」和「安全」的偏好,我个人的网络资讯安全策略需要做一些调整。

三.账号 ​

账号是互联网世界的身份证,这一部分是隔离,也是「数字移民」或者「第二数字身份」的关键。

手机 && 手机号码 ​

手机是每个人都使用的设备,目前国内的大多互联网服务都是以手机为主要的入口。

国内法规要求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必须实名,目前国内通过实名制严格管控手机号码,基本上所有网站都会要求绑定手机号,手机号某种程序上就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我的建议是采用至少2套手机 + 多个手机号方案,这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隔离方案。

  • A:iPhone + 境外SIM卡 + 国外互联网服务。
  • B:国产手机 + 国内SIM卡 + 国内互联网服务,

iPhone 由于其封闭的 iOS 底层系统和严格的权限管控,应用的权限管理严格,基本上不会出现胡乱读取你设备上其他信息的情况,反过来 Android 由于其开放的生态,加上各大手机厂商在系统层面的定制和不太规范和透明的权限管理,所以安全性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部分就不展开了,给大家一个最近的新闻,即使在国内安全和合规做到遥遥领先的头部品牌,也会面临这种被取证的挑战:

目前我使用的手机方案是:

手机 型号 运营商 IP 用途
iPhone iPhone14 Pro 澳门电信 澳门 美区 AppleID + 国外互联网服务
安卓 华为 Nova 6 深圳联通 境内 国内常用互联网服务
iPhone iPhone XS 港版 eSIM 香港卡 - 美区 AppleID + 国外互联网服务

手机号码方面,我的境内外号码也在用途上做了一些区分。

运营商 属地 IP 用途
深圳联通 境内 广东 绑定国内政府、金融机构等关键服务
深圳联通 境内 广东 绑定普通应用与服务、快递等
ClubSim 香港 香港 绑定香地区服务
中国电信澳门 澳门 澳门 -
美国卡 美国 - 绑定其他境外地区服务

我的澳门和香港卡都是通过合法流程申请的,算半实名制的卡,但毕竟还是境外卡,还是有一定的隐私保护。

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也从未使用境外卡号注册境内服务

我之所以依旧使用一台安卓手机做完自己的主力机,注意还是为了便利。一些政务相关的应用反而在安卓上使用更加方便。

日常生活中许多国内应用和服务,领取优惠券什么的,一般都需要绑定国内手机号,干脆就用安卓手机,反正各种平台数据互相读取,用有限隐私换便利

邮箱 ​

将邮箱交给一个平台,某种意义也是一个风险挺大的事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其他选择。在邮箱服务的选择上,尽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可持续性:最好这个公司和产品能活得久一点
  • 安全记录:是否有被黑客攻破、数据泄露的记录
  • 数据和隐私:向任一政府或者机构提供数据的记录和底线

新闻参考: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使用境内腾讯域名邮箱+境外Gmail的组合。

目前除了 QQ 自带的数字邮箱和工作必须的企业邮箱,其他的都迁移到了境外,算是完全弃用了国内邮箱。

目前我的邮箱方案是:

邮箱 用途
Google Workspace 绑定个人域名,用于日常工作、个人通讯
Gmail 绑定国外主流互联网服务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绑定匿名域名,实现任意邮箱转发,用于注册境外中小产品和服务

之所以使用域名邮箱,是因为即使是再大的公司,也有可能会倒闭,而域名邮箱可以随时迁移到其他服务商,不会因为某个公司倒闭而导致邮箱失效。

Google Workspace ​

我在《我的云账单:2023年》中曾经介绍过我将邮箱从原来的 G Suite 迁移到了 Google Workspace,支持绑定多个域名,最多可以添加300个独立账号,每个账号都拥有独立的 Gmail ,加上终身免费,还是非常划算的。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是一套免费的邮件转发方案,支持Catch-all,可以将任意邮箱转发到任意邮箱。

txt
# catch-all 支持将任意邮箱转发到指定邮箱,并隐藏你的真实邮箱地址
abc@luolei.org -> your-public-mail@gmail.com
edf@luolei.org -> your-public-mail@gmail.com
xyz@luolei.org -> your-public-mail@gmail.com

Cloudflare 的 Workers,支持你根据不同的域名,设置不同的转发规则,比如:

ts
export default {
  async email(message, env, ctx) {
    // 通过 message.to 判断希望转发到哪个邮箱
    // 例如把 ssyy.1984@luoeli.org 转发到 your-secert-mail@gmail.com
    let forwardAddress = message.to.includes(".1984")
      ? "your-secert-mail@gmail.com"
      : "your-public-mail@gmail.com";
    await message.forward(forwardAddress);
  },
};

使用Catch-all方案,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多个邮箱地址,有时候我需要注册一些不太重要的境外服务,就会使用这个方案。毕竟网络安全不分国界,境外服务也存在数据泄漏、密码爆破的风险。

txt
#例
某网站A: a.random@luolei.org 密码: 123
某论坛B: b.kitty@luolei.org 密码: 456
某应用C: c.mikami@luolei.org 密码: 789

即使这些网站中的某一个发生数据泄漏,也不会影响我的真实邮箱,也不容易撞库发现我的其他账号。

离岸金融账号 ​

使用境外服务,尤其是涉及到金融、支付、投资、交易等服务,都需要绑定银行卡或者信用卡,这部分也是脱钩的难点。

有关这一部分,大家可以参考我过往的有关境外银行卡的文章和视频:

四.云服务 ​

对于云服务,我采用的是迁移境外+下云的双重方案。

服务 Before After 变化
域名注册商 Name.com Cloudflare 境外
DNS 解析 DNSpod Cloudflare 境外
博客 腾讯云广州 Vercel 境外
MySQL 腾讯云 MySQL HomeLab 下云
MongoDB 腾讯云广州 MongoDB Atlas 境外

域名 ​

目前我有不少域名,用于博客和各种其他用途。虽然我的好几个域名都按照国内法规备案了,但我还是陆续把域名注册DNS解析的服务商都已经迁移到了境外。

目前我使用域名服务商是 Cloudflare,国际主流,域名价格也不贵,提供免费的 DNS 解析服务,支持 HTTPS,非常好用。

在这里需要提醒,针对这类具有「根用途」属性的账号权限管理,一定要注意邮箱和找回方式的隔离:不要使用国内邮箱来注册账号,也不要使用国内邮箱来找回密码

如果你的域名注册商是国外的,但是你使用了国内或存在安全风险的DNS解析服务商,并且将国内或域名邮箱作为找回邮箱,那么你的域名可能会受到中间人攻击。

理论上,攻击者可以通过修改你DNS中的MX记录来转发找回邮件到新的落地邮件服务,从而实施攻击。

云主机 ​

在今年初《我的云账单:2023年》的服务器相关部分 ,我还在使用国内云服务商的主机,现在我只保留了一台香港轻量服务器,但是已经将所有数据均下云或者迁移到了其他境外云主机,这台香港轻量只用于转发一些特殊的网络请求。

过去我的博客和一些应用都是部署在国内云主机上,虽然我的网站已经备案,但是还是难免会接到一些「投诉」,比如要求屏蔽某一篇文章。时不时也能接到备案中心的检查电话,虽然都是正常的检查,但是也是一种麻烦。

除此之外,由于国内互联网主机也会有一些「安全检测」,如果发现你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也会被封禁,比如我之前在国内云主机上部署的一个应用,由于有一些于境外通讯的「不正常」的行为,也警告封禁了。

去年我搬新家后,我在家里已经部署了一台服务器,我已经把大多数的服务迁移到了家里的这台 HomeLab。如果外网需要访问,直接通过 DDNS 或者 Cloudflare Tunnel 暴露就可以了。

由于硬件、数据完全都在自己手上,可以说再也不用担心账号「被封」的问题了。

当然,将数据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也需要注意安全,比如防火墙、安全组、密钥管理、数据备份等等。目前我是采用了多设备+多备份的方案,重要的数据在两个NAS上做了双备份,对于MySQL、Git、Docker 持久化数据等,我都做了定时备份策略。

云存储 ​

由于我的博客有大量的图片资源,加上后面笔记同步的需要,我也陆续将所有需要上云的数据迁移到了境外。

存储源 类型 实体属地 存储内容
Cloudflare R2 R2 博客图片

目前我唯一使用的云存储是 Cloudflare R2,这是 Cloudflare 的一个免费的云存储服务,也可以实现图片的全球分发。

五.个人数据 ​

同样的道理,我也将所有个人相关数据都迁移到了境外或者下云。

存储源 类型 实体属地 存储内容
群晖NAS 本地 NAS 个人 照片+视频+ homelab 数据备份
绿联NAS 本地 NAS 中国 工作照片+视频+影音娱乐
iCloud 美国 照片+视频+文档
OneDrive 美国 照片+视频+文档+应用数据备份
阿里云盘 中国 影音娱乐
百度云盘 中国 影音娱乐

目前我家里机柜中有两个 NAS,一个是群晖DS216,一个是绿联DX4600

群晖是老牌境外品牌NAS,绿联是国内品牌NAS。群晖我只关闭了群晖本身的服务,只有指定文件夹的数据与 OneDrive 同步,同时是软路由的备份机,运行在软路由上的各种应用数据,会定期同步到群晖上。

由于绿联的服务在国内,所以我只备份了一些不太重要的照片和视频,比如一些工作照片和视频,以及一些影音娱乐。

至于阿里云盘和百度云盘,我则完全只用来下载影音娱乐,不会上传任何个人数据。手机应用也关闭了自动备份和相册权限。

照片 ​

对于个人隐私资料,例如相册、视频、文档等,目前我采用的是本地备份 + iCloud 外区 + OneDrive的方案。

我的 iPhone 上有有超过2万张照片,开启了土耳其的 iCloud 2TB 套餐,与我的老婆共用。

我的安卓机目前用的是华为,关闭了华为云服务,但是开启了 OneDrive 的自动备份,这样可以保证我的照片在云端都有备份。但是我一般也不在安卓手机上拍摄和保存私密照片。

照片同步到云上后,会再通过群晖NAS的云同步,同步到我家里的 NAS 上,这样就实现了三重备份。

文件 ​

其他文件,我一般都直接保存到 NAS 上,再通过穿透或 ZeroTier 或者 Tailscale 之类的方案,实现远程访问。

这样的好处就是,云上没有我的私人数据,就也不会麻烦任何云服务商的「安全内容」之类的检测。坏处就是,家庭网络相比云服务商还是差了不少,速度受到家宽上限的限制,进行大文件传输还是比较慢的。

笔记 ​

作为一个使用 印象笔记 超过十年的用户,鉴于印象笔记这几年越来越劣化的用户体验(全客户端的广告),我现在也逐渐开始转向使用 Obsidian 自托管的方案。

Obsidian 是基于 Markdown 的知识管理软件,MD文件我通过 remotely-save 同步到 OneDrive 上,这样就实现了多设备同步。

由于笔记中也存在大量的图片和附件,我使用 Image Auto Upload Plugin 配合本地 PicGo 上传到自己的云存储中。

密码与 2FA ​

密码和 2FA 是个人隐私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我并没有使用 1Password 之类的成熟产品,目前我使用的密码管理工具是开源的 Bitwarden,同样是托管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只能通过内网或者VPN访问。

我的所有账号,都开启了 2FA 或者多因素认证,我使用的2FA app 是 2FASAuthy

这里有一个技巧,在添加某个账号到 2FA app时,我会另外把二维码保存到加密的仓库上,以防手机丢失时,还能通过原始的二维码恢复。

总结 ​

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我个人的网络资讯安全策略。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不同,所以这些方案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比如我使用的邮件方案,虽然安全性高,但是无法直接通过境内运营商的网络访问,我也需要通过公司的专线或者澳门卡的漫游来访问。

写完这篇文章,发现尽管自己已经做了不少,但是面对诸多不可抗力,依旧感觉无奈。

Anyway,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数据。

2023 Mac mini 外挂硬盘升级方案: 打造 2TB 苹果电脑

10 March 2024 at 22:50

今年 618,给老婆升级了一套办公电脑。打造了一台拥有 2TB 硬盘的 Mac。

为什么要升级电脑? ​

我家目前有几台 Mac 电脑

  • MacBook Pro 14 英寸(2020 年) M1 16GB + 512GB: 我公司配的工作电脑,也是我的主力机
  • MacBook Pro 15 英寸(2014 年中)  i7 + 16GB + 500GB: 老婆的主力工作电脑,用了这么多年还挺给力的
  • MacBook Air 13 英寸(2018 年) i3 + 8GB + 256GB: 我老婆的便携笔记本

老婆是半个视频创作者,主要工作需要用到 Adobe 和视频剪辑 Final Cut Pro ,尽管在 macOS 上的 Final Cut Pro 已经针对影像处理进行了许多优化,但这台将近 10 年的老机器在系统升级后终于开始显露疲态,开始承受过大的负担。

为什么选择 Mac mini? ​

在购买这台 Mac mini 之前,我也有考虑过 MacBook Pro M1 Pro 和 2023 年新款 MacBook Air 15 英寸 的方案,我老婆个人则想要买 iMac。

  • MacBook: 老婆已有 MacBook,加上确实没有移动办公需求,有点浪费。Apple 笔记本产品线 16G + 512GB 规格组合起售价到 10K 价位以上,不太划算。
  • iMac 24 英寸: iMac 实际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的 iMac 依旧只有 M1 芯片,加上只有 24 英寸的小屏幕。放弃。

考虑到家里其他外设,4K 显示器、键盘鼠标也都齐全了,评估了下当前的需求和设备。最终发现了 Mac Mini 配合雷电硬盘盒外接大容量固态硬盘组合。

说来我对这个组合并不陌生。我在 2017 年就曾经写过文章,分享 iMac 通过 USB3.0 外接硬盘提速的方案。

这么多年过去了,苹果的内存和硬盘依旧金贵,最终我还是采用 Mac mini 加外挂硬盘的方案,规格和价格如下,全部购自京东渠道。

硬件清单 ​

  • 💻 Mac mini: M2 + 16G 内存 + 256G 硬盘 💰 ¥ 4718
  • 💾 固态硬盘: 海力士 P44 Pro 2TB 💰 ¥ 877
  • 📼 硬盘盒: WERO 雷电 3/伪 USB4 双协议💰 ¥ 662
  • 💵 价格总计 ¥ 6257

除了 Mac mini 是通过北京消费券优惠满 6000-600,再叠加店铺满 6000-200  稍微麻烦的方案,其他硬件都是 618 优惠价格。

开箱 ​

这就是今天的配件主角,WERO 的雷电硬盘盒和海力士 Solidigm P44 Pro 。现在 SSD 价格极其优惠,虽然甚至不到 600 就能买到国产的高速固态硬盘,但是由于我是打算给 Mac mini 用作系统盘,所以比较看着稳定性和质量,海力士这块 P44 Pro 算是第一梯队的高档产品,也不便宜。

这个就是 WERO 硬盘盒,采用雷电 3 和外挂 USB4 协议的双芯片方案,最高支持 40Gbps 传输速率,我也有看过阿卡西斯 acasis 的 TB405 硬盘盒,但是两个品牌优惠后价格并没有差太多,最终选择了 WERO。如果预算有限,并且只给 Mac 使用,也可以选择单雷电 3 芯片的盒子,价格会便宜不少。

很久没有关注硬件市场了,一开始看到 SOLIDIGM 这个牌子我还纳闷这是啥,后来查了下资料发现原来是海力士收购英特尔固态硬盘业务后成立的品牌,也算是第一梯队。我是在京东自营店购买的这款硬盘,其包装盒上标明其制造工厂位于美国特拉华州。

盒子插入 WERO 硬盘盒,WERO 盒子有附赠螺丝刀和散热贴。M2 硬盘发热量大,WERO 这种盒子铝合金散热还是有必要的。

安装好后,将盒子连接到 Mac mini 背面靠近 HDMI 的雷雳 4 接口,就可以跑满速度了。WERO 这个盒子我看评价说颜值在线,实际观感还可以,我买的雾面银色。

安装系统到外接硬盘的步骤也比较简单:

  • 格式化硬盘 AFPS 格式 + GUID 分区
  • 在 App Store 下载最新 macOS
  • 安装 macOS 到外接硬盘即可

安装完成后,重启电脑并设定全新的系统环境。此时,系统已经运行在外接硬盘上,测速读写速度可达 2700MB/s。

再放一张 mini 内置自带 256GB 和外接 2TB 硬盘的读写速度对比。

总结 ​

M2 + 16GB 内存 + 2T 硬盘组合,总价 6.3K,对于我来说,还算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方案。😄

优点 ​

  • M2 芯片 + 16GB 的内存,性能足够应付大多数的工作场景。
  • 2TB 的固态硬盘: 速度足够快,基本不用再担心空间不够。

缺点 ​

  • 外挂一个硬盘,占了一个雷雳接口,另外一个雷雳接口我目前接了一个雷电拓展坞。
  • 肯定没有内置硬盘稳定: 虽然我之前 iMac 外挂 USB 硬盘用了几年也没出过啥问题。

如果你没有现成显示器键盘,个人建议还是买 MacBook Pro M1 16GB + 512GB 的版本。但是如果你的其他条件满足,Mac mini + 外挂硬盘不乏性价比不错的选择。

如何用 ChatGPT 助力开发: 已经有 15 万人看过的经验分享

10 March 2024 at 22:50

自从年初开始关注这波 AI 浪潮,我将 AI 纳入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我基本上一有机会就向他人推荐,建议尽快将 AI 引入开发流程。

这篇博客是我在推特上发布的总结,得到了不少转发和收藏。

今天这篇文章,分享一些目前自己利用 AI 服务相关的一些经验、工具和服务。

截图这个基本就是我目前工作时的桌面状态。一般就是左边小窗开一个 ChatGPT ,右边VSCode + GitHub Copilot 插件。接下来展开讲讲。

一.门槛 ​

过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访问一些境外服务时,需要采用一些科学手段。但现在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技术上开始进行反向封锁。

现在中国(包括港澳地区)用户访问 ChatGPT,都回面临种种问题。概况下来就是注册、支付、网络三块。

1.1 注册 ​

  • 手机号:ChaGPT 目前限制中国地区手机号注册,对某些境外的虚拟运营商号段也要限制处理。建议有条件可以购买境外实体手机号。
  • 支付: 付费使用 ChatGPT Plus 和 API需要绑定信用卡,OpenAI 支付服务商接入的是 stripe,不仅需要境外行用卡(VMA),还会在支付环节校验用户 IP,极其严格的风控。
  • 网络: 目前 OpenAI 仅对有限国家地区提供服务,在网络这层不仅限制 IP 地区,还会根据是否是机房 IP 进行风控,所以也出现即使已经挂了代理,依旧被 Blocked 的情况。

手机卡、银行卡、网络,每一道都是一道需要解决的门槛,已经有很多公开分享了。建议大家善用关键字,搜索解决方案。

个人经验是建议,从账号安全和隐私角度考量,注册和支付都尽量自己解决,不要去使用代注册和代付,网络使用 CloudFront 和 Warp 等方案自己解决公共 IP 代理问题,这样能解决很多风控问题。

1.2 网络代理策略

目前我的方案是:不管我使用哪个代理,都会把所有 OpenAI 的相关域名请求,都转发到我的唯一美国服务器,在落地的美国服务器再通过 warp 套了层 IP,保证了落地 IP 的稳定。网络是个影响使用体验的东西,不稳定的网络对工作影响也不小。我的 Azure API 没批下来,要不应该会省心不少。

json
{
  "domain": [
    "openai.com",
    "ai.com",
    "chat.openai.com.cdn.cloudflare.net",
    "openaiapi-site.azureedge.net"
  ]
}

以上截图是我的代理链路某层路由的策略,对于这些 OpenAI 相关的域名,我都强制转发到美国服务器,确保了落地 IP 的稳定性。

检测 ChatGPT 代理是否成功的技巧:

其他使用 Cloudflare CDN 的网站也能这么测试,原理是使用 Cloudflare CDN 的网站都有 /cdn-cgi/trace 这个调试页面,会显示你访问 Cloudflare 节点的网络信息。

这个接口会返回你的用户访问 IP 地址(代理IP)、访问到的 ChatGPT 的 Cloudflare 的节点 CDN ,以及 warp 网络状态等。这种方法非常方便用于调试。可以用于判断你是否使用预期的代理 IP 访问 ChatGPT。

API 层,建议不要直接使用 https://api.openai.com 官方接口,也可以使用 Cloudflare Worker 之类的转发方案套一层,前置域名固定,后面调整和负载什么的也都方便。我个人也用过腾讯云函数,但是我腾讯云转 OpenAI API 用没多久,就被腾讯说违规使用境外代理警告了,也不确定合规不。

有关这部分的一些技术方案,可以参考以下几篇文章:

二.服务 ​

网络和接口稳定性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就是一些服务推荐了。我并没有直接使用 ChatGPT 官方的地址,而是选择开源项目 Pandora ,自建了一个网页,缓存了 Access Token,14天免登录,配置接口换成自己的转发 API,家里老婆也能不挂代理直接用。访问也更快,不依赖我使用设备的网络情况。

Pandora 这个十分适合团队初始阶段用,只需要一个人解决账号和网络问题,其他人可以跳过注册、支付、网络三个拦路虎。

在数据脱敏和公司安规允许的前提下,强烈建议有条件的团队,可以先内部整一套,先让团队的人能方便的用起来,解决有无的问题先。虽然我们公司内部也有开发了基于 AI API 的对话网站,但不如这个好用。

除了一些 AI 应用使用自己的接口服务,许多产品都提供自定义 API key 或第三方代理接口。需要注意的是,在非开源项目中,提交 API Key 需谨慎。对于使用客户端产品的用户来说,建议抓包,检查客户端是否向第三方接口请求带有与 API Key 相关的参数。由于经过了第三方服务器,理论上存在泄漏、盗用风险。

至于其他第三方的 AI 应用和工具,目前我个人在使用的是开源项目 chatbox,相对而言用起来更加放心。

三.辅助开发 ​

来到开发阶段,我是一个前端工程师,但是做的事情比较杂,从前端业务到服务端到运维都有涉及。过去这段时间,我的开发习惯已经极大被 AI 改变,相比 Github Copilot 而已,ChatGPT 的影响更大。目前我用 AI 对自己实际的开发主要还是在

  • 1.Debug
  • 2.优化代码

相信与很多开发者一样,目前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轮子。

这块恰好是 AI 的优势的地方。过去我要写一个模块代码,可能是这样的步骤

  • 1.去 Google 搜关键字
  • 2. copy paste
  • 3.基于业务需求和自己经验,修改具体的代码
  • 4. run & debug & fix
  • 5. done & commit

现在在 AI 的加持下,我则改成了

  • 1.思考好具体的需求
  • 2.想好这个具体代码需求的 promot
  • 3.让 Copilot 和 ChatGPT 先我一段示例代码
  • 4.基于自己的经验,再补充兜底、异常等边界条件
  • 5.copy paste 到开发环境 run
  • 6.如果出错, log 丢回 AI,debug & fix

自从年初开始关注这一波 AI 浪潮,我把 AI 加入自己的工作流已经有段时间,现在基本是逢人就安利,建议尽快把 AI 介入开发流程。

还有一个高频的场景,就是已有的代码优化,把历史代码片段复制,让 ChatGPT 分析、优化代码,并给出优化的原因点在哪。这块只建议小范围代码使用,遇到过几次 AI 自作主张移除不起眼的代码情况。这种算是 AI 给你 CodeReview 了。

四.感受 ​

使用 ChatGPT 后,我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让自己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更自在的不会有社会压力「学生」身份。

日常观察到不少程序员和开发者,工作之后,不擅长问其他人问题,往往喜欢自己闷头解决,有现实背景(大家工作都这么忙,老去问其他人也是不太好)。像我还是属于脸皮比较厚的,但是问的也不多。

现在我就特别享受在 ChatGPT 里不断追问和探索深度问题,反正 AI 不会累,我再弱智的问题他也不会嘲笑。

至于其他的写写脚本,写写插件,写写命令行,也都属于 AI 擅长的领域,最近我就用 AI 辅助,用不到 30 分钟,完成了从生产环境运维日志捞取所有请求,过滤业务路由入口,删除代码库的废弃 html 文件的工作。运维同学他省事,我也省事,都开心。

断断续续写了这么点,这几个月用 AI 的微小经验和感受。

目前我的 Workflow 还远没到「泰裤辣」的层度,未来自己打算先梳理自己高频用的 prompt库,弄一些更自动化的方案。

一个感受吧,AI 还不会淘汰人,但会用 AI 的人会淘汰人。

程序员,或者说有能力使用这个目前最新生产力工具的人,最新依旧会是这一波浪潮的受益者。

我如何在 7 年内胖了 40 斤,又用 90 天减掉 20 斤

10 March 2024 at 22:50

过去这几年,基本上每个老同学或者老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罗磊你怎么这么胖了」。

2022 年中旬,我的体重飙升到 191 斤,2022 年 6 月开始,我知道自己不能再如此放纵自己了,决定正儿八经开始减肥,经过 90 天的坚持,最终减肥 20 斤,截止 2022 年底,我的体重稳定在 164-165 斤。

关注我有些年头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曾经是一个马拉松跑者,最好的全程马拉松成绩是 4 小时 28 分,10 公里公跑则是 47 分钟。

上面三张照片分别是我 2014、2015、2016 三年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身材还是比较标准健康的。2013 年至 2015 年,是我身体状态最好的时期,鉴于坚持跑步和去健身房,那段时间我的体重一直稳定在 70-75 kg左右。

可是,随着 2015 年认识我老婆、2017 年结婚后(当然,身材和健康管理与爱情和婚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的身材逐渐失控。

我从2015年开始使用智能秤来记录体重,为了方便大家直观对比,我分别截图了三个阶段的身体数据变化。

  • 2015年6月-2022年12月: 7 年时间的体重整体变化。
  • 失控期(2016年8月-2022年): 从2016年8月开始,我的体重逐渐增加,2022年2月达到最高点 96 kg/ 191.8 斤,在这7年时间里,我的体重累计增加了将近20 kg / 40斤。
  • 减肥期(2022年6月到2022年9月): 经过90天的减肥,成功回到 85 kg / 165 斤。

这是智能秤 App 里的具体数据(数据不太精确,但是也足够普通人日常参考了)。2015 年的整体身体指标还是「健康」,2022 年 2 月时,各项指标都已经是「肥胖」了,减肥后的 2022 年 9 月,大部分指标则回到了「偏胖」。

这几年的体检报告中,也开始体现一些跟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下面是我从 2021 和 2022 两年的体检报告中摘录的一些内容:

2021年11月体检报告 ​

  • 体重指数增⾼
  • ⽢油三酯增⾼
  • 中度脂肪肝(因为这个我老婆、我妈都骂了我一顿)

2022年11月体检报告 ​

  • 体重指数增⾼
  • 总胆固醇增⾼
  • 轻度脂肪肝(相比2021年有改善)

减肥前后对比 ​

上图就是我 190 斤和 167 斤的对比,BMI 指数分别是 30 和 26,体型分别是「肥胖」和「偏胖」。可以看出去掉20多斤肉后,视觉上整个人的体态好了很多。

为什么要减肥? ​

在回答「为什么要减肥?」这个问题前,我倒更想说说「我为什么胖了这么多?」。

有句话叫「结婚会让人变胖」,所谓「幸福肥」,也经常可以在小红书、抖音看到老公结婚前后的对比。对于很多男性来说,结婚之后,往往也伴随着事业的发展,工作和家庭的种种压力,往往也意味着锻炼的减少,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于我而言,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过去这7年体重上升的几个原因,稍微总结下:

  • 锻炼不足: 2016 年之前我还坚持每周跑步和去健身房撸铁,2017 年后运动量急剧减少。
  • 不健康饮食:2015-2018 三年,我在上海上班,每天早上基本是吃麦当劳、肯德基、早餐摊,午餐晚餐快餐或者外卖居多。
  • 焦虑

对于我而言,2018 年后辞职创业期间,从事自媒体相关工作,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挺不好的状态,最近思考一些问题,觉得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改变和成长。在 2020 年的有段时间,疫情封控加上工作不顺,有一段时间,我整天呆在家中,日夜颠倒,晚上玩游戏,白天睡觉,饿了就点外卖。我的体重在 2018 到 2020 年飙升,也是跟我那段时间的焦虑有关。

2021 年,我回归职场,2021 到 2022 年这两年,相比之前在上海的工作,面临的压力更大,加班时间也更多,大多时间我午餐和晚餐都在公司楼下解决,也是在这一年,我的体重从刚入职时的 170 斤,上升到 190 斤的高点。

2022 年中的时候,我开始更多重新思考工作、生活、学习、成长,也是在这个时间点,我决定重新把握自己,开始减肥。

对于我自己而言,减肥并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被迫行为,我有挺强的自我驱动力,我知道自己曾经做到过(我既然过去能跑马拉松,为啥我现在就不能减肥呢?),刚好就趁着调整自己个人状态的这个时间,重新把握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减肥分析 ​

由于我过去曾经有长跑、骑行、健身房器材、游泳的运动史,所以对于运动和锻炼方面,我倒没有太多需要重新探索的地方。

所谓「管住嘴,迈开腿」,迈开腿这部分对于我而言,更多只是「重新抬起腿」,更加重要的是「管住嘴」

有关这个减肥减脂方法,不管是在哔哩哔哩还是知乎,都有很多还算科学和靠谱的介绍,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推荐两个健身UP主供大家参考:

因减肥这块向来是商业植入重灾区,我个人建议如果想了解减肥健身知识,还是注意鉴别内容。

减肥饮食 ​

很多人减肥有个误区就是「少吃」,或者吃「水果」不吃正餐,这次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在饮食上的改变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 改变饮食结构,减少碳水、糖摄入量

减肥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控制饮食量,也是心理上的与对抗人类天性中的「向往甜食」。这次减肥过程中我压根不痛苦,因为我根本没怎么少吃。

  • 早餐:鸡蛋、煎牛排、西兰花、牛奶
  • 午餐:回家吃妈给我的饭,没有啥特别注意的,以肉类、蔬菜为主,只搭配 1/4-1/3 碗米饭
  • 晚餐:回家吃老婆做的饭,在开始减肥的 1-2 个月,只吃牛肉、鱼、排骨、豆芽、西兰花等,不吃米饭。
  • 其他:完全戒掉了含糖的饮料,也不怎么吃甜食。

因为早中晚三餐都还算正常,家人做饭也保证了饮食丰富度,头两个月的减肥阶段,在吃这方面倒没有太多的痛苦。

减肥运动 ​

由于工作时间的关系,我现在都没有空去健身房了。所以也改变自己的减肥运动,主要由「HIIT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搭配骑行。

我一般在早晨 6 点 45 分起来,卧室电动窗帘自动打开,让阳光来照醒自己。

运动时间一般是在早晨 7 点到 8 点,之所以选择早上运动是因为这个时间基本属于完全可控。

早上运动完后,再去洗个冷水澡(6-10月夏天),老婆会在我运动的时间,给我准备好早餐,洗完澡后,跟老婆一起吃早餐,换好衣服就开车去公司上班了。坚持了两个月后,我老婆的生活也更健康了,这样也算得上是互帮互助、一起进步吧。

我做的 HIIT 运动是我 2013 年就接触的 Insanity 系列,很经典的一套适合上班族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Insanity 有两套,我头一个月做的 Insanity,第二个月开始则开始做增加了强度的 Insanity MAX30

建议家里准备一个瑜伽垫配合一些动作。一般早上的这套 HIIT 会消耗300卡左右。

除了室内 HIIT,我后面也开始在一周中穿插一些户外骑行。我现在住的地方靠近松山湖,有时候早上我会环绕松山湖骑行一圈,总里程 15-20 公里,一圈 1 个多小时,回家冲个凉再去上班。

外出骑行属于户外运动,一方面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另外也能提高自己的精神。

未来计划 ​

2022 年最后一周,我得了新冠,康复后不太敢恢复锻炼,1 月底过年,导致我过完年后,体重又上升到 169 斤。

现在是 2023 年 2 月 1 日,我返工上班的第一天,刚好也是趁着这个日子,继续我的减肥训练,新的目标是 152 斤,当然,第一阶段目标是回到 15x 开头的体重。

减肥心得 ​

这次减肥,我在头 2 个月,基本保持了每个星期减 2-3 斤的节奏(从我的体重曲线也能看到),大概到了第 3 个月的时候,体重下降的速度开始下降(算是进入到瓶颈期)。对于我个人感受而言还算轻松。

减肥 20 斤,我也养成了早睡早起、晚上学习、整点入睡的规律生活。整个人的生活、工作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好了,算是正向反馈。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又想了一下,其实有些条件也是挺难得的。在「吃」这一部分,我还是得尤其感谢我的老婆和老妈。

为了我的减肥,我老婆也改变了她睡懒觉的习惯,早上给我准备早餐;晚上也会给我准备晚餐。每天中午回我妈家吃饭,我妈也会特意给我准备配合减肥的食物。

话虽如此,但是减肥归根到底还是看个人,配合一些小技巧,也能够让减肥少些痛苦,多些快乐。

  • 买一个智能称,记录(更科学的是每隔几天)自己的体重变化,让真实的数据反馈自己的训练成功,也更容易给自己激励。
  • 可以先大概了解下常见的食物的热量卡路里,在吃东西之前知道自己今天已经摄入的热量大概有多少,相比吃了就吃了的盲目,配合卡路里这个可量化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在心理上暗示控制饮食。
  • 早上运动,运动时间更可控。
  • 良好的作息,保证足够的休息量。有条件可以装个电动窗帘控制早晨卧室光线,有助于早起。

最后,祝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能收获健康的身体。

我在读什么: 2023 春节读书分享

10 March 2024 at 22:50

距离我在 2017 年初的书单分享《年終卷 | 2016年我读了哪些书?》,已经过去6年。

2017 年结婚后,随着生活中心的转移,我的读书数量断崖式下降。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了下豆瓣 2008 年以来的记录,有记录已经读了 280 本书。算下遗漏的,这 15 年平均下来,每年也算能读个 20 本书。

当然,不同年份的读书量的差别也很大,多的年份如  2013、2009,一年分别读了 59 本和 36 本书,少的年份如过去的 2019 到 2022 这4年,每年只有区区 1 本。

我读书的偏好倾向「偏虚构类」,文学类书总量不多,多为经典名著,读书大头是社会、科技、政治、商业这些领域。我在过去读过的这些书,很大程度塑造了我如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过去这 4 年,我经历了辞职创业和回归职场,平心而论,虽然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只限于读书,也会从其他渠道诸如 Podcasts 和视频来获取新的资讯和信息。但是每年个位数的读书量,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我在「个人成长」的停滞。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刻意地放慢了自己的节奏,更加注重平衡工作、生活和成长,也思考了更多。

这个春节假期,趁着新冠结束放开,同老婆回了老婆的四川娘家,外地女婿回家过年,闲着的时间有点多,特意给 Kindle 下载了豆瓣2022年度读书榜单的几本推荐书籍,在老婆家里的这 8 天,重新开始阅读。也趁着这个机会,今天这篇文章,分享一下这个假期读的 6 本书。

书单 ​

1.《双重冲击 : 大国博弈的未来与未来的世界经济》 / 李晓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假期第一天,读了一本经管类的书《双重冲击》,讲现在中美竞争背后的一些系统原因,作者本身是经济学出身,严肃的那种学者。介绍了不少美元体系和当今国际金融秩序规则,也从金融角度分析了一些历史大事件。

中美对抗是过去这几年的世界一个核心问题,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自己也算是亲历了这种大国博弈带来的冲击。

看完后一个感受,虽然作者全书观点讲得还是很克制,但是综合历史、当前实力对比、文化和政治影响力来说,给人一个感觉就是中国输定了。

2.《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 李怀印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假期读的第二本书《现代中国的形成》,偏理论角度,从地缘、财政、军事、政治认同角度。分析为啥中国居然能在过去这两百多年,经历内乱,分裂、入侵最终还能以「中国」这个普遍共同认知存在和发展。结合前段时间重温的《走向共和》,对大清倒又有了些新的印象。不同时期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析角度有趣。

3.《制造消费者 : 消费主义全球史》 / [法]安东尼·加卢佐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假期读的第三本书《制造消费者》,过去这两年出了不少诸如宣扬「非必要不消费」思潮的书。一开始我也以为又是一本反消费主义的畅销书,读毕才发现,原来是介绍欧美消费主义诞生和发展的书,视角从传统的法国农镇集市到工业时代的巴黎都市百货商场,再到印刷、广播电视媒体兴起后的美国。 交通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商品流通模式的变革,也促成了跨区品牌这个概念的诞生。消遣购物这种「习惯」从资产阶层的文化符号逐渐向工薪阶层下沉;公关和广告塑造消费意识形态,思潮从从众到追逐个性,穿插性和女权,书里描述19和20世纪初的欧美家庭条件和消费习惯,感觉就是和中国 80 年代的家庭差了 100 年。

4.《可能性的艺术 : 比较政治学30讲》 / 刘瑜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假期读的第四本书《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搜了下豆瓣记录,上次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已经是 13 年前的 2010 年,《可》这书是从音频节目转文字而来,读起来轻松。这十多年过来,这些老公知都消失殆尽了,要不是看到书单推荐,我都不知道刘瑜出新书。公开的观念水位,已化为一张轻薄白纸。

现在的我,已经很少在公共事务上发表评论,有时候看到一些话题,看到一些言论,乃至看到一些周围认识的人的言论,都会刻意回避。

5.《心中有数 : 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 刘雪峰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假期第五本书《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挺好玩的一本书,适合学生,也适合程序员和IT从业者消遣看。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用比较基础的数学公式函数、算法、编程理念来做解释。感觉以后教育家里小朋友可以用到这些例子。

6.《创造 : 用非传统方式做有价值的事》 / [美] 托尼·法德尔  / 中信出版集团

这个假期的报复性读书差不多收尾了,第六本书《创造》,这本书评分很高,虽然感觉这个分数背后,作者 iPod 之父和 Nest 创始人带来的光环效应加成有点多。一个硅谷成功人士碎片化分享成长、工作、创业、管理的经验和心得,中间穿插了一些业界八卦。有幸存者偏差,适当性借鉴其中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思维

导航 ​

我的云账单: 2023 年

10 March 2024 at 22:50

我在2015、2017、2020年,分别写了三篇有关「云账单」的文章,记录我在各种云服务、订阅上所花的钱:

转眼3年又过去了,2023年的第一篇博客,来更新下我的最新云账单。

今年我的云账单,相比前些年,关键字就是「精简」,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降本增效」。

今天这篇文章,除了介绍我的订阅账单,也会穿插介绍一些自己的一些精简思路,供各位参考。

相比2020年月均¥1161的总开销,2023年我的订阅月均总花销下降到¥613元,下降比例47%。

一.通信花销 ​

2020年每个月在通讯上将近500元的开销,如今我在通信上的花销已经下降到¥267 。

1.中国联通深圳(¥70/月)

2022年12月底,我的深圳电信3年的合约终于结束,经过对比,把深圳电信的3个号码携号转网到了深圳联通。在联通携号转网3折加上叠加优惠,目前我使用的是联通的「畅爽冰激凌5G套餐199元」。

  • 基本月租: ¥199 元人民币,3折优惠实际¥60
  • 流量:60GB全国流量
  • 通话:1000分钟
  • 宽带: 1000M光纤
  • 副卡*3: 两张副卡免费 + 额外副卡10元/月
  • IPTV:10元/月,首年免费,机顶盒押金¥100元。

过去三年我在深圳家里都是用的深圳电信,每个月299+20副卡的费用让我的实际月租高达¥329/月,电信的网络质量属于最好,但深圳电信的价格也算是全国最贵。

在携号转网之前,我也去电信营业厅咨询过老客户的优惠,最终营业厅只给我申请到¥199/月包含1000M宽带的套餐,相比联通¥70/月的套餐还是相差很多,最终还是携号转网。

2.中国电信东莞(¥189/月)

2022年搬到东莞的新房,目前我和老婆也主要住在这边,目前东莞家中用的宽带依旧是中国电信的「5G畅享融合套餐」。

  • 基本月租:¥189元
  • 流量: 100GB 全国流量
  • 通话:1000分钟
  • 宽带: 1000M光纤(公网IP)
  • 副卡*2:两张副卡免费
  • IPTV: 免费

东莞电信¥189元/月的月租,实际上也差不多等同我深圳电信争取到的¥199/月的套餐,性价比一般,但是考虑到我家庭网络的需求,最终还是用着吧。

三张东莞的号码都给家人用了,打电话上网什么的也不能浪费。

3.中国移动成都(¥8/月)

老婆的成都号码,用的中国移动的「8元日租卡」,纯保号用。

4.中国电信澳门(¥80/月)

目前我唯一在用的境外卡套餐了,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是目前最香的境外卡。关键字「中国电信澳门学生卡」。

  • 基本月租:MOP$188 澳门币,实际半价MOP$94澳门币约等于人民币¥80元。
  • 流量:40GB 流量
  • 通话:600分钟通话

这个澳门卡属于一卡双号,除了提供一个 +853 ***的澳门号码,还提供一个 +86 191*** 的归属地为珠海的号码(且不占用国内运营商1个人5个号的数量额度)。

目前这个卡是我的主力卡,无墙,不用担心网络问题,每个月40GB的流量也完全够重度使用,看视频、开热点很爽。

至于 Cuniq 香港联通,2022年我的合约到期后就取消了。

二.服务器相关 ​

目前我手上有三台服务器,境内1台,境外2台。

0.域名注册

首先依旧是域名注册,我的所有域名,都是在 Name.com 注册和托管。目前维护的域名数量约10个,每年的花销也不小。准备在2023年还是精简一下。

1.腾讯云CVM-广州

  • CPU:4核
  • 内存:8GB
  • 带宽:5Mbps 。

2020年5月购买,2023年5月到期。¥1999三年。

这台机器上面跑了我的不少日常服务,4核 8GB 的性能也足够大多需求场景了,5Mbps 的小水管有点不太够用。

今年预计等这个服务到期后,会继续精简国内服务器的花销。一些跑在云上的服务会逐渐迁移回家里的 HomeLab(目前已经迁移回不少了),可能会再买一台小机器做境内的代理转发吧。

2.腾讯云轻量-香港(¥54/月)

  • CPU:2核
  • 内存:4GB
  • 硬盘:60G
  • 带宽:30Mbps。

我的博客有大量的图片,不放心第三方图床,专门弄了一个轻量香港来放我的博客的静态资源,顺便也拿来做一些轻量的境外代理。

3.Linode-东京($10)

  • CPU:1核
  • 内存:2GB
  • 硬盘:50G

从2013年就开始用的 Linode,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目前我把这台 Linode 作为自己的境外备份服务,有些数据和服务会同步部署在这台服务上。没有内资背景,给自己数据买个备份,懂的都懂。

4.腾讯云MySQL ​

每年费用¥136。主要还是自己懒得维护和备份。一些依赖数据库的服务,我就直接用的腾讯云 MySQ。

精简部分 ​

  • DNSpod解析: 目前解析服务降级到了 DNSpod 的免费套餐,境外解析迁移到了 Cloudflare。
  • DigitalOcean: 境外资源冗余,不再需要
  • 百度云加速: 但是过去这两年自己博客也没啥更新,流量用腾讯云轻量也顶得住,就取消了。

三.云服务 ​

来到云服务部分,这一部分涉及生产力,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向来还是坚持一直以来的原则「能用正版就尽量还是正版」。

为了防杠,也不想立什么牌坊,对于我采用的跨区、合租等之类的付费方案,仅做我自己的真实描述,硬说我违规那我也不会反驳,支持有实力的朋友根据自己情况付费支持各种服务。

1.Google Workspace(原G Suite) ​

从2017年开始,我就一直把域名邮箱挂在 Google Suite 上,一开始10刀/月后来涨价到12刀,算下来过去这6年,给谷歌交的钱都有7、800刀了。

2022年10月的时候,一个朋友介绍,花了60刀整了一个终生免费的 Google Workspace 账号,然后把原来的域名邮箱都转过去了。

原来的 G Suite 只能绑定一个域名,转到这个 Google Workspace后,支持任意新的域名和300个 User。这个算是我最值的一个云服务了。

2.Apple iCloud($3)

每个月3美元,美区 iCloud 套餐,200G的空间,今年已经取消掉国区的 iCloud(¥21),保留美区仅仅是为了方便。实际上感觉美区这个 iCloud 也能取消。

今年配置了一台新的 NAS 《不想折腾:绿联 DX4600 国产 NAS 开箱体验》后,目前大多照片都直接备份到NAS上,iCloud 的相册同步其实也没太多必要了。

3.Adobe Cloud Creative(¥450/年)

Adobe 是我付费最多的服务了,应该累计已经超过5位数了。从2018年开始,我就订阅了Adobe Cloud Creative 全家桶,有一段时间甚至订阅了两个全家桶套餐,港区标准价格是 $228 港币,学生套餐是$148港币。

2022年黑五期间,研究了一下,退掉了港区的两个套餐,改成了土耳其的学生套餐。年费约合人民币¥450元。

用土耳其IP + 外币信用卡就申请成功了,也没有什么身份审核和限制。

4.Office 365 ​

微软全集桶,家庭套餐223一个月,支持6个人使用,我开车分摊了几个账号出去。实际算下来我和我老婆两个账号,一年就100多。

5.SetApp ​

SetApp 是 Mac 上比较老的订阅合订服务了,家庭套餐已经涨价到$14.9/月,年费是约¥1200人民币,我这个依旧是与人开车合租,每个人收200一年,实际我自己支出约¥400/年。

四.娱乐 ​

接下来到了最后一部分娱乐&购物。相比2020年的,现在需要我付费的娱乐订阅已经少了很多。

1.YouTube Premium 会员 ​

YouTube Premium 会员在2022年10月进行了一波涨价,美区由$17.99涨价到了$22.99,之前我的 YouTube 也是开车分摊,每人每年200人民币。趁着这波涨价,我也研究了一下转区,最终把账号无缝转到了土耳其区,年费下降到¥50/人/年。

YouTube 是我和老婆看得最多的渠道,两个人100/年,免广告还是挺值的。

2.Netflix ​

依旧订阅了 Netflix,采用与其他人开车的方式,一年大概¥200。

有关娱乐部分,现在的花销少了许多,但是实际娱乐体验并没有下降多少,一方面 YouTube 和 Netflix 上面的影音数量质量都还不错,另外今年入住新屋后,家里 NAS 配合阿里云,在线下剧看剧也很方便。

精简部分 ​

  • 网易云音乐:鉴于版权和口味,已经逐渐转向 Spotify
  • 爱奇艺会员:我老婆偶尔看,但是已经不再付费
  • 腾讯视频超级VIP:同爱奇艺,没什么吸引的内容
  • 哔哩哔哩大会员:没有什么付费内容能够吸引我购买大会员,但是还是用积分换了季卡
  • 迅雷超级会员: 绿联NAS自带会员,另外下载来源逐渐转向阿里云盘
  • 百度云盘: 备份逐渐转向自己的NAS,下载资源转向阿里云盘
  • 任天堂家庭会员: Switch 今年已经吃灰

总结 ​

间隔三年,相比上一次的账单,这一次的云账单更加理性,去掉了许多冗余的服务和订阅。每年累计下来,也能省个大几千块钱。

有时候我不由感慨,我每天在公司和小区停车的费用都要将近100,相比生活中的房贷、车贷、保险、车位等等开销,云服务的这些开销实际并不多。

话虽这么说,但是回归理性,对于这种可控的开销,尽量还是养成「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心态和习惯。

不想折腾:绿联 DX4600 国产 NAS 开箱体验

10 March 2024 at 22:50

利益相关,这是一篇没有内容要求的合作文章(要不然也不会过了一个多月也没人催稿)。

首先说结论:

绿联 DX4600 是一款适合不想折腾玩家的 NAS 产品

说来比较巧,前段时间,在一个NAS群里,看到小曹老师发了绿联新  NAS  的资料,好奇问了一下,感谢小曹老师的引荐和绿联朋友的支持,能让我提前体验到国内大厂绿联的最新 NAS 产品 DX4600。

本来我在10月国庆前就已经拿到了 DX4600 这个产品,如果我想赶个早,凑个热度,我也是可以做一个首发开箱,话说圈内最早的几张照片,也是从我这边流出来的。

之所以没那么急着发这篇文章,也是想多体验一阵,毕竟 NAS 作为一个偏专业领域向的产品,对于一个新的厂商来说,还是有不少的挑战,也会面临不少的质疑。

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网上也有不少评测文章和视频出来了,我这边也算是赶个晚集,说说过去这一个多月,我用 DX4600 的感受和体验。

前言 ​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搜搜我之前写过的 NAS 相关的文章,结果发现我最早的一篇有关 NAS 的文章,居然是十年前:

在这里简要先说下自己在 NAS 方面的经验。我家里目前正在使用的是一台群晖DS216+,还有一个磁盘阵列和若干硬盘盒。除此之外,还有一台 N5105 的软路由做轻量的 HomeLab。

作为一个偏全栈的菜鸟程序员,过去这些年,我在那台群晖和N5105软路由上,把虚拟机、OpenWrt、旁路由、Docker、内网穿透……,我基本上把所有能折腾的都折腾完了。

到最后我跟绿联的朋友开玩笑,现在我是想返璞归真,不想折腾了,就想搞个成品。

DX4600 ,算是刚好满足了我这个阶段「 返璞归真,不想折腾」的需求。接下来按照老习惯,从开箱开始,跟大家一起瞧瞧绿联这个 DX4600 吧。

硬件规格 ​

相信不少对 NAS 产品感兴趣的朋友,都是有一定的硬件基础,首先列出 DX4600 的关键硬件参数。

  • 型号:DX4600
  • 处理器:Intel Celeron N5105四核主频2.0GHz~2.9GHz
  • 内存:8GB DDR4
  • 内存支持上限:16GB
  • 内存扩展插槽:2个SO-DIMM DDR4
  • 闪存:32GB eMMC
  • 固态硬盘插槽:M.2M key*2、NVMe协议(PCIe 3.0)
  • 网络接口:2.5GbE*2
  • USB接口:USB-A*2+USB-C*1
  • 外壳:航空铝
  • 供电:12V/10A
  • 重量:4KG

总结下来:在2022年底这个时间点,2000价位的四盘位NAS产品、硬件规格基本堆满,充满竞争力。

开箱 ​

回到那个早晨,隔天就送到的盒子。

这次送来的是一个套装,盒子贴了一个红色帖子,正面写着「网络私有云存储」。当时我在自己小蓝鸟发了一张照片,让大家猜是什么品牌,LOGO的露出有点少。

再打开一层,露出 DX4600 的本体包装,黑色的箱体上有一个提手。

这就是 DX4600 包装盒正面,包装盒外观倒做得不错,大厂品质。

继续开箱,里面的机器、电源、配件分别由几个小盒子分装。

附送的所有配件,包含电源适配器、电源线、两根网线、M2固态硬盘散热垫片、硬盘固定螺丝和螺丝刀。

机器正面,机体采用银灰色金属,质感很不错。正面有电源、网络状态、硬盘读写状态灯。

转过身来到背面,做工极佳,硕大的蜂窝防尘网。底部接口从左到右分别是:

  • 电源按扭
  • 一个 USB Type-C
  • 两个 USB3.0 A口
  • 两个2.5G网口
  • 重置 RESET 按扭
  • 电源插口

我和小曹老师对这个防尘网的做工和质感一致好评。

拆下防尘网后,后面的大风扇和格栅。

前置的面版采用磁性吸附设计,还是挺方便的。

DX4600 是4盘位NAS,采用卡扣式可抽拉硬盘仓。

底部面版卸下后,就能看到内存和M2卡槽,DX4600 支持双通道内存和2根M2固态硬盘,标配金士顿8G DDR4内存条。我的群晖和N5105软路由也都是配的8G内存,对于大部分场景来说都足够了。

接下来上盘了,说来也惭愧,我家除了群晖里的两块西部数据红盘长期使用,额外还有7块东芝的硬盘,这几块硬盘放在其他硬盘盒或者阵列,长期闲置,几年下来,通电时间甚至不到700小时。这次刚好把阵列的5快硬盘拆下来,放到 DX4600 里发挥余热。

硬盘盒卡扣也比较精准,支持无螺丝固定。

全部塞好硬盘后,NAS份量立马就变得重了好多。

相信不少朋会把NAS放在电视柜,我也摆到家里柜子上,讲真 DX4600 相比传统的NAS品牌,颜值数一数二,能很好融入家居。上面这张是摆排,当然后面要接上电源线网线后,还是得遮挡下才行。

由于我有一个专门的定指厨柜放和开放式机柜,这次我就选择放到机柜中了。相比一下左右的其他品牌的NAS和硬盘盒,颜值还是很突出吧。

软件 ​

稍微研究过 NAS 的人,相信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买NAS就是买软件」,某种意义上,一个好的 NAS 产品其超过80%的价值是体现在其软件配套上的。

回到开头我所说的「不想折腾」和「返璞归真」。DX4600 的软件配套对于我来说可以算是超过了预期。

我的家里有三台 Mac,一台PC,我的手机也是 iPhone 与安卓双持。绿联在Windows、macOS、iOS、Android四平台都推出了配套的 App。

其中Windows 和 macOS 客户端均是用的 Electron 套壳,功能差异不大,所以本文中的桌面端相关均以 macOS 版本为主。

客户端采用左右布局,菜单和项目还是比较少的。首页会展示目前的存储相关信息,目前我在 DX4600 插满了4块硬盘、1根M2固态,还外接了一个希捷8TB的硬盘盒。

设备和硬盘相关信息,DX4600 支持多种阵列模式,我用4块硬盘组了一个 RAID5。

来到功能模块,绿联的功能目前来说,只能说够用。虽说这个模块有十几个图标,但是真正实用的不多,我常用的有下面几个(按重要性排名)

  • Docker:进阶的核心功能,有了这个功能后,大大拓展了 NAS 的可玩性。
  • 迅雷下载:支持远程和离线下载,跑满带宽。
  • 离线下载:支持种子、磁力下载,因为我 PT 有其他工具在跑,下载一般直接用上面迅雷,这个很少用。
  • 时间机器:macOS 时光机备份
  • 文件整理:找到 NAS 中重复的文件,清理出多余空间

迅雷下载这个很实用,每个客户端(包括手机)上面都支持,能够跑满宽带(我家宽带500M),在外面看到新剧,远程操作一下把链接丢远程下载,回到家就能看剧了。其他的功能对于我来说不常用,就不多说了。

Docker 对于很多「想折腾」的玩家来说,属于很重要的功能,绿联DX4600 也支持 Docker,整体操作还是很简单的。常用的镜像管理、存储空间、网络环境配置、终端等都有,算傻瓜操作了。

不像群晖每个功能是单独的 App,绿联云手机客户端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 App,比较适合国内用户习惯吧。上面截图是 iOS 客户端,纯工具向应用,无广告(希望坚持),桌面客户端有的功能这边基本都有,支持用户直接通过手机创建、管理存储空间,进行常见操作。

绿联DX4600 默认是支持云端管理的,但是也支持本地帐号登陆。只要你的 NAS 没断网,就允许你通过外网远程通过 App 访问和管理家里的数据。

对于手机用户来说,比较痛点的需求就是相册备份,我就把我和老婆 iPhone 的所有照片都备份到了 DX4600 上面。绿联云 App 内的相册管理还算比较方便,支持智能分类(采用本地算法),像我手机里有上万张照片,通过时间、关键字找过去的照片还是挺方便的。

性能&生产力体验 ​

由于我已经有另外一个 N5105 的软路由和其他设备专门做其他的活,对于 DX4600 我只想让他安安静静当个存储美男子。所以对于涉及 CPU 相关的功能我就不多说了。

我的老婆是半个视频工作者,经常要处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剪辑,刚好就趁着这次机会,让她也体验一下这款NAS。

在这个月,我让她把视频素材都直接保存在 DX4600 上面,通过 2.5G 网卡连接 NAS  直接进行剪辑相关的操作。

DX4600 有两个2.5G的网口,为了解决家庭的网络瓶颈,我另外购买了一个 TP-Link 的2.5G交换机,让家里的 PC(万兆网卡)和 MacBook(USB 2.5G网卡)能够达到 2.5G速率连接NAS。

首先测试下网络速率,通过 Docker 在 DX4600 上面部署了一个 iPerf 服务端,我的 MacBook 通过2.5G USB网卡接入网络,iPerf 测速达到了2.35Gbits/s,基本达到了网卡瓶颈。

同样通过 Docker 在 DX4600 上面部署了一个 LibreSpeed 测速服务,内网测速达到 2500Mbps,接近带宽极限。

接下来再来一个大文件拷贝实战,从 DX4600 里的M2硬盘里,拷贝一个37.73GB的电影到我的 MacBook,只需要2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观察磁盘读写,可以看到读取速度达到 310MB/s 以上,接近极限。

实测下来,我直接用 Lightroom 修源文件在 DX4600 上的图,读取流畅,我老婆用 Final Cut Pro 直接进行视频编辑也流畅不会卡顿。基本可以满足轻度的专业工作需求了。

总结 ​

拖了一个多月,写完有关 DX4600 的开箱文,也算是交上阶段性的总结。

作为一个曾经的 NAS 玩家,现在这个阶段,我只想要一台性能稳定、功能完善的 NAS。DX4600 以目前的规格、功能,算是满足了目前我的需求。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了一些在张大妈有关 DX4600 的其他开箱和评测文章,也看了不少评论和吐槽。结合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云回答一些看到的问题吧:

Q: 2xxx 多的价格不如自己组一台黑群晖。

在使用 DX4600 之前,我也曾经搜索过 DIY 8盘位 NAS 的方案,在NAS群里甚至向几位朋友抄了作业,对于过去这一两年的几款热门的 NAS 机箱,也都看了相关的评测,抛开这些 NAS 机箱的做工不说,至少我觉得在硬件上面,正规硬件大厂 ,铝合金机体、主流的硬件配置,我觉得2xxxx 这个价位上,DX4600 属于CP很高的定价了,想必大家也看到某同类产品这个月的降价幅度。

Q: 不支持海报墙,相册不如群晖 Photos,不支持虚拟机

由于我的影音主要是 AppleTV , Infuse 已经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海报墙这个功能对于我来说倒不重要,如果自己动手的话,通过 Docker + Jellyfin  等方案也能支持,就看自己动手能力了。虚拟机这个我因为有其他机器干这事了,所以对于我来说也无所谓。

Q: 绿联软件还是不如群晖

同意,一个新晋的 NAS 厂商,相比专耕 NAS 领域已经将近20年的专业厂商,群晖在业界的技术积累、实力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我在群里分享DX4600时,有个朋友就问 DX4600 支持接监控么,像群晖就支持不少摄像头存储,DX4600就没有这种高阶功能了。跟群晖套间中心里的各种高级玩法和专业需求,差距就更大了。

Q: 噪音,功耗怎么样?

4块硬盘满载+1块SSD的情况下,大概45-55W功耗波动,待机时大概20-25W吧。由于我的 DX4600 是放在机柜中的,噪音问题我没怎么关注,风扇可以调节风速,在安静的房间中,把风扇开到最大声音还是挺明显的。

Q: 绿联DX4600适合我买吗?

如果你对 NAS 的需求,仅仅是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存储空间,存存家庭影音,平时能够方便地备份下手机相册,偶尔需要PP图,剪辑剪辑视频,能跟着教程折腾点简单的Docker,但是又不太会折腾内网穿透、DDNS那些,那么DX4600算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双十一期间,好价,可以关注下。

最后还是感慨下,这些年,国产厂商终于杀进 NAS 这片领域了。未来可期。

装修笔记: 从 0 到 1 打造家庭弱电方案(上篇)

10 March 2024 at 22:50

写在前面 ​

从2020年底10月左右开始装修,中途经历两次因为疫情停工,断断续续,历时将近一年,我和老婆终于在2022年4月入住新家,又经过小半年的添添补补,家里的电器、软装基本都齐全了。也是该补上我的的装修笔记了。

装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算是一生中要经历的最复杂的中短期项目之一。

不管是在抖音、小红书、张大妈还是知乎,都有大量与装修相关的内容,乃至塑造了不少装修、家居垂直领域的博主生态。

就我自己这一年多的经历而言,我在微信拉了一个装修群,从0到后期有300多人,群里的网友覆盖精装房、毛坯,小居室、大平层、别墅等等。这一年多,在群里也见证了各地几十家网友的真实装修过程的不同阶段,日常吐槽、踩坑,也可以看得出在装修这个事上,众生皆苦。

由于每个家庭的需求、预算都各有差异,我的装修总结,仅仅是基于我自己的情况进行分享,希望我的经验对看到文章的各位,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尽量少跳坑、多省钱。

第一篇分享,我打算从我的家庭弱电方案开始说起。上个月刚好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家庭装修弱电经验谈」的分享,这篇文章,也会基于那次分享的脉络架构,给大家以更详细的参考。

内容导览 ​

由于家庭弱电方案涉及装修施工、网络硬件、布网拓扑几个领域,这篇文章会采用上・下两篇的模式书写。

上篇偏重装修前期准备、设计、施工阶段;下篇偏重网络拓扑、网络硬件。

上篇 ​

  • 心态和准备
  • 确定需求与预算
  • 图纸&水电定位
  • 网络验收

下篇 ​

  • 网络拓扑
  • 机柜详情
  • 硬件清单

阶段零:心态和准备 ​

装修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不少中国家庭,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家庭来说,拥有自己的住房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着「一步到位」,装好后舒服地住个十几年的心态,是个普遍的心态。周围不少年轻的同学和朋友,往往对自己的第一套房,都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这个心血不仅仅是精力上,更也是经济上的,年轻的家庭一次性投入大几十万,是个很常见的现象。

装修是个下限不低,上限很高的事,如果你的预算充足,那么自然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没什么事情是花钱解决不了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朋友买房已经花了一大笔资金,到了装修阶段时往往是卡着预算。

装修中的弱电和网络相关,只是整个装修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要花的钱,对于装修的整体花费来说,不管是从优先级还是占比,都不算重要和高。在你购买路由器、软路由、NAS这些有的没的之前,还有一大堆更重要的地方、更基础的家电,需要你花钱。

所以,在进行家庭弱电装修设计之前,我的建议是:「量力而行,理性规划」。基于这个原则,我在装修开始前,对于家庭的弱电网络相关的思路就很明确了:

  • 前期布线、插座基建布好留有拓展即可,其他弱电设备可以后期慢慢添置和升级。

阶段一:确定需求与预算 ​

相信不少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在装修开始前,都已经去诸如什么值得买、知乎,看到了很多有关装修、家庭网络相关的资料。什么家庭机柜,homelab,N盘位NAS,家庭影音、软路由、PT,各种关键字看得是眼花缭乱。

看别人的高大上方案爽,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你自己的家庭。我强烈建议各位在进行弱电网络相关的规划前,先花个半个小时,仔细想一想,自己的家庭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是一个程序员和失联已久的视频UP主;我老婆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居家办公时间比较多;我家还有一条狗、两条猫,这就是我的家庭用户画像。

需求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分为了基本、娱乐、工作、智能四个分类。家庭网络设计也适用木桶原理,满足基本需求最经济也最省钱,需求越复杂越高级,往往也意味着越贵。

基本 ? ​

家庭网络基本的需求就是「网速」和「信号」,通俗理解就是要快要稳。

目前一线城市,已经开始主推千兆宽带,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开始有 2000M 和 5000M宽带 ,家庭网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各个设备的网速要达标,不管是看在线视频、刷抖音、下云盘资源,都要网速够快。

信号则意味着,不管你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能连上WiFi,不掉线,不延迟,即使在蹲坑的时候,也能打一把王者。

娱乐 ? ​

我家有一台4K的75寸电视,一台 AppleTV 4K,还有两台游戏机。平时和老婆都喜欢看 4K 高清视频。

如果你想在内网流畅播放4K视频,千兆只是一个基本要求(防杠备注: 理论上百兆网络是可以播放4K视频,但是正常的家庭网络环境中,多设备多任务并行还是挺常见的,电脑上在下载资源,电视盒子就卡顿了也总是有点不爽)。

如果你恰好是一个PT党,喜欢下载一些高清的视频,这种动则大几十GB的文件,对内网的要求则会更高。即使满载千兆,在内网设备之间的文件传输,也会很考验你的耐心。

工作 ? ​

不管是我还是老婆,平时都会有4K视频拍摄和剪辑的需求,4K视频原素材备份在NAS,对内网的要求也很高,原本我是想上万兆内网的,但是鉴于万兆设备的价格,最终还是折中选择了2.5G内网的方案。

智能 ? ​

我希望家里的所有的灯光、窗帘等设备都接入智能控制,最终我家大概添加了50多个智能设备,这些设备通过 Zigbee、蓝牙、WiFi 等协议接入家庭网关,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家庭网络的负载和复杂性。

上面大概就是我家基于这四个维度的需求分析,简单总结就是:

  • 1.网速要快,看 4K 高清视频不卡顿
  • 2.WiFi 设备多,要稳定+不掉线
  • 3.智能设备多,也要稳定+不掉线

基于上面的需求分析,接下来就可以再初步估计预算了。先把缺的设备都列一个清单,然后就知道有哪些是必要的设备了。

  • √ 路由器 AX3600
  • √ 群晖DS216 NAS
  • √ 2.5G网口软路由
  • □ 24口千兆交换机
  • □ 2.5G或者万兆交换机
  • □ 无线AP
  • .........

阶段二:图纸&水电定位 ​

上面是我在具体实施之前的一些方案构想和思路,有点啰嗦,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接下来的几个阶段,我就直接以自家的实际案例说最终结果了。你家的网络需求,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接下来就是需求转为方案的落地阶段。

我能挺确信地说,你是不大可能让装修公司或者设计师给你出一套满足你需求并「好」的家庭弱电方案,很多装修公司画图的工作人员可能连超六和超五网线有啥区别都不清楚,装修公司的方案,能不犯错就好了。

强烈建议,对于图纸阶段的水电定位,尤其是弱电相关的走线、插座安排,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对于布局和布线,我建议是按照下面几个标准进行设计:

  • 如果弱电设备比较多,尽量安排单独的空间放置设备,方便管理。
  • 如果有条件,尽量隐蔽弱电相关设备,增加家庭美观,虽然现在也有好看的路由器,但是我更喜欢眼不见为净。
  • 规划路由器和AP位置时,注意避开承重墙、金属门、电磁设备等会严重阻挡或者影响信号的区域。

上图是我家最终的布局图,弱电箱在入门玄关处,这里也是楼道电信光纤入口的位置。我家面积110+平,共有3房2厅2卫,经过功能分区,把其中一个次卧改造成半开放式工作间。

我家的弱电设备有三个关键位置:

  • 入户玄关弱电箱:入户光纤和物业门禁网线处,保留在开发商预留位置。
  • 餐边柜机柜:全屋定制专门设计了一个边柜当机柜。
  • 走廊吊顶:全屋中央,石膏吊顶,有大量空间。

这三个关键的弱电位置确认后,再把自己的要求告诉装修公司或者设计师,把对应的水电布线补充好即可。

一开始我有考虑把机柜安排在书房,但是考虑到机柜的噪音问题,最终决定把机柜安排在餐厅餐边柜的角落位置,我家的走廊尽头刚好有一处吊顶有大量空间,又恰好处于全屋空间的中央,就在这里专门安排了一个「吊顶设备间」。

最终经过分析,决定采用主副两个路由来覆盖全屋WiFi,餐边柜里的路由器来覆盖客餐厅的信号,副路由的路由器来覆盖主卧、次卧、卫生间等。

吊顶位置在水电定位的时候除了拉了网线,还额外拉了一根电线,由于走廊采用石膏吊顶,在上面放了智能开关、插座、路由器、绿米的智能网关。实现了WiFi和智能网关的覆盖。石膏吊顶不阻挡信号,对 WiFi 基本无影响。

为了方便检修,淘宝定做了一个空调出风口的面板,有卡扣可以随时打开,也能顺便散热(虽然路由器、网关那些设备功率不高也不热)。

合上之后,就像中央空调的出风口,我在里面放了一个智能灯泡,设置天黑后自动亮灯,天亮熄灯,透过出风口还能漏点光出来当夜灯。

来到餐厅这边,机柜藏在柜子里,加上远离卧室、书房,也没有噪音的干扰。把设备都放在这里,也方便管理。这两个地方虽然都放了不少网络设备,但都做了隐蔽处理,不会外露。

在这里再补充两个规划的原则:

  • 能有有线就别用无线
  • 每个房间都留网线插座,电视柜、书房等设备多的地方多拉两条线。

上图是目前主流WiFi速率和有线速率的对比,虽然可以通过路由器拓展和 AP 节点来保证网速和信号,但是网线的价格大大低于无线设备,稳定性也更高。尽量还是让自己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拉上网线。

阶段三: 弱电基建施工 ​

前面的准备、图纸规划、水电定位都弄完了,接下来就到了弱电基建施工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提前准备的几样东西有:

  • 弱电箱
  • 网线
  • 网线插座
  • 网线水晶头
  • 电视墙PVC 50管

弱电箱 ​

弱电箱的更换,需要砸墙重新填充水泥,如果有需要,尽量提前买好拿到工地。这东西不贵。

目前不少朋友,会倾向于把所有的网络设备都放在弱电箱,会换一个比较大的弱电箱,在弱电箱放设备有两个问题:

  • 弱电箱空间有限,放不了太多的设备,并且散热不佳。
  • 弱电箱的位置往往是入户玄关附近,附近墙体多,WiFi 信号容易受阻。

我个人建议是弱电箱不用买太大。只用让弱电箱放光猫之类的设备就好了,通过布线,把其他设备放到诸如鞋柜、橱柜、电视柜、机柜等散热和空间更好的地方。

网线埋管&PVC 50管 ​

在水电施工阶段,弱电线一般采用与强电线不一样的颜色,我的布局是在弱电箱和餐边柜位置拉了两根网线(联通光猫和机柜路由),网线再从餐边柜位置分流到不同的房间和位置。

  • 网线与强电线交汇的地方,最好用铝箔纸包裹一下,一定程度可以减少强电的干扰(至于有没有用,我也没啥感觉到)

上图第三个位置是我的电视柜处,这里我预埋了一个PVC 50管。

这种线盒也有现成的,因为我电视墙电视准备挂墙上,预留个这个管子后,电视的电源线和HDMI线可以从墙内走,能够起到隐藏线缆的作用。

网线 ​

网线部分,建议也提前自己买好,我买的150米才300多块。有关网线的选择,简单而言三条建议:

  • 超六类非屏蔽线即可,物美价廉,满足家庭万兆需求。
  • 千万不要用五类:有些精装房交房自带五类线,尽量还是抽出来换了。
  • 没必要用七类线:超六已经完全满足家庭需求了,用七类线徒增成本,压七类水晶头也很麻烦。

面板 ​

面板的挑选这块需要注意一下,不少朋友在购买面板的时候,都是统一买的某些品牌的某些系列,毕竟是挂在墙上的东西,也会影响家庭美观,不同的面板的质感差别还是挺大的。我用的是施耐德的「皓呈」系列,网线插座属于面板中比较贵的品类,记得买六类水晶头的。

如果不在乎颜值,也可以自己购买组装的。我也额外购买了 AMPCOM 的网线面板,价格就比施耐德这种大牌便宜多了,放到吊顶,柜子里都可以,反正平时也看不到。

在这里推荐也可以备一套压网线和检测网线的工具。后续自己检查家庭网络时还是用得上的。

延伸问题:有没有必要上光纤? ​

先说答案:没必要,但是也不是不行。我家在弱电箱、机柜、电视柜、书房这四个位置都预留了光纤。

在家内拉光纤属于极其小众的需求,对于99.9%的家庭都可以说完全没必要,一方面是基于目前普通网线的家庭网络弱电方案,已经能满足万兆传输,足以覆盖绝大部分家庭网络场景;二是光纤网络设备偏专业领域,多用于企业、工业用途。

我之所以选择预埋光纤,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

  • 本身光纤很便宜,与网线同一根管路顺便拉两根不占地方,没有额外成本。
  • 目前电口万兆网络设备很昂贵,相比之下基于光纤的万兆光口设备便宜很多

我购买了 PCI-E 的光口网卡,华为的光纤模块,我的交换机也支持光口,但是尴尬的是,我让电信师傅给我熔接家里的光纤时,他给我搞成了 SC 头,而不是 LC 头,目前光纤还是属于不可用状态。

阶段四:网络硬件&拓扑 ​

由于这部分太过复杂,先放一张图,移步到《下篇》详细明说。

下一篇中会介绍我家的设备拓扑、网络拓扑、机柜设备等。

阶段五:验收 ​

从毛坯到施工完成,再到购买网络硬件、布网,终于也走到了最后一步:验收。在这里推荐几个工具,傻瓜和专业的都有。

首先推荐的是 Mac 上的 Netspot , 这个APP支持导入你家的布局图,然后根据不同点位的测试,最后输出一份有关信号强度、速率等信息的综合热区图和PDF报告。

比如上图分别是我家的 WiFi 各点内网速率(指定局域网 iperf3 测速服务)和信号强度热区图,我使用的是 M1 Macbook,WiFi 协商速率是 1200Mbps ,室内的测试全部采用极端条件(门窗紧闭)。

在两个路由器的覆盖下,全屋各点基本都是在 800Mbps 上下行速率之上,信号强度都很好。这样的好处就是基本上所有的无线设备(笔记本、手机、Pad),都能流畅播放 NAS 中的4K 高清素材,在进行手机相册备份时也很快。

来到速率下载方面,如果是测试公网速率,推荐用 Speedtest,选择一个靠近自己的机房节点。如果是广东电信用户,可以访问

如果想测试自己的内网速率,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在内网两台设备之间互相拷贝大文件。比较精确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架设测速服务器或者通过iperf3.

总结 ​

上篇终于写完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装修从规划到施工阶段的内容。

如同我在开头所说:

  • 前期布线、插座布局和基建打好,留有拓展即可,其他弱电设备可以后期慢慢添置和升级。

前期施工需要的这些网线、面板、水电施工等价格并不贵,多花一点心思,只要前期基建弱电部分的基建完善,能够在合理合适的地方留好电源、网线和空间,后期想要在家改造、升级网络相关,都有大量的灵活操作空间。

消失的两年: 2021 珠海航展

10 March 2024 at 22:50

前言 ​

Hi,各位朋友国庆好。过去这两年,已经有不下20次,有来自不同渠道的朋友,问我为啥不更新视频和博客了。

不太想在这篇文章说过去这块两年时间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关键字大概就是「抉择」吧:回归了职场、继续敲代码去了;和老婆一起装修了一套房,养了一条狗……还有一些与妻子正在进行中的安排。整体来说,不管是家庭还是生活,都还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方向。

过去这两年工作的确很忙,虽然也收获了不少(三个H中拿了两次优秀绩效),但是对应的也是加班比以前多了,空闲的时间也少了,停止了拍视频,写文章,还是有挺多遗憾的。

最近这半年,开始思考一些问题,觉得是时候重新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也算不要辜负自己的经历和记忆。

这两天在整理家里 NAS 的素材,刚好蹭着这个机会,补一下过去这两年的一些事情,也算是博客的回归吧。

珠海航展 ​

新冠疫情眼瞅着就要三年,这个世界算是翻天覆地变化了通,2020年的珠海航展,延期到了2021年,2021年10月国庆假期,我同老婆,带着我弟,去了一趟这个延期了一年的珠海航展。

珠海航展,又叫「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国字头,应该算是中国的头号航展了。我在2010年的时候,去过一次珠海航展,如今11年过去了,也算是看看航空航天的新花样。

虽然我算个军事爱好者,平时也会看看 Youtube 上面的军事频道,但是军事方面的知识水平,肯定是属于业余,今天这篇文章,按照以往这类文章的老样式,图文记录,文章中的军事相关的错误疏漏,也请见谅指正。

珠海航展在珠海的金湾区,珠海是个小城市,珠海航展也算是城市的一个名片,两年一届的航展,每次都是人爆多,堵车是肯定的,这次来,已经不允许自驾的游客进入航展区域,需要先去周边的几个停车场换乘中转巴士。我们在航展结束的倒数第二天来,天气很热,但是对于航展来说,倒也是个好天气。

经过安检,进去展区,就看到了中国空军的宣传巴士,这应该也算是面向普通大众招飞的最佳途径了。

由于我们到得早,重头的飞行表演还没开始,先进展览馆参观下,这是外贸型的坦克。印象中中国应该是世界军火的头三大出口国。

某型号火炮,之前看过一些节目,说中国军队被火力匮乏搞怕了,在火炮方面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四轮装甲车,应该适用治安战、城市防爆反恐这种吧。

一辆颜色很迷的水陆两栖坦克,比较有趣的是,我在看这坦克的时候,听到旁边一个妈妈对他小孩说「以后我们打XX,就会用这种」,我当时噗地一下笑出来,心想果然还是女人更狠。

这些年无人机大放异彩,尤其是最近这几年的两场战争,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无人机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侦查、打击大放异彩,某种程度都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馆内人多,小逛了一圈后,看着外面的飞行表演就要开始了,就出去户外展区了,太阳很大,暴晒。看到了空军的运9医疗机,看着挺复古的。

轰6-K,中远程战略轰炸机。

近照一张。

前面两个都是老家伙(或者基于老家伙型号改的),下面出厂的就是这次珠海航展的明星机型了,歼16D,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狗斗互相机炮突突的年代了,超视距作战,导弹一射就跑,电战机就是这种机器,先发现敌人,锁定敌人,并且不被敌人发现更重要。

说到这个,想起今年俄罗斯空天军,苏30和苏35去前线丢铁炸弹,自己被打下几架,啧啧啧。

这次航展,我特意带了我以前买的《蔡司 | 大地8x25ED 便携望远镜》,看到不少细节,歼16D的舱内设备倒用布罩了起来。

又是中国空军的一款明星机型,运20,同美帝C17算对标吧。这种大飞机很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发动机,能搞出这种大型运输机,已经很不容易了。

中午11点,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飞行表演,我和老婆顶着大太阳,先早早地去占了一个位置。

地勤进场了。

歼10虽然属于老飞机了,但是还是挺帅的。

飞行员列队入场了,还有女飞行员。

起飞前,飞行员和地勤在面向观众示意。

我这个位置距离飞机差不多70米,飞机发动机启动后,震耳欲聋,110多分贝。

歼10依次出机位,准备去起飞位置。

空军大餐开始前的小甜点表演,一个教练机低空飞过。

歼10两机组队起飞,这次我只带了2875的焦段,配合6500也等效只有约120焦段,在航展这种场景,不太够用。

六架歼10都起飞后,开始组队飞行表演,拉起了彩烟。

低空飞过,漂亮。

飞机的速度很快,从头顶飞过去后一下子就不见了,过一会又从另一个方向回来。

两架歼10低空对冲,全场观众倒是挺兴奋的。歼10的飞行表演大概40多分钟,除了拉彩烟,也有一些机动动作的表演,由于视觉效果没那么好,我也没拍下多少照片,总之感觉光看这一个表演就值回票价了。比较遗憾的是,今天没有见到歼20和运20的飞行表演。

看完了飞行表演,我被这大太阳晒得也够呛,准备回室内展馆吹吹空调,看到一辆地面功能用车,这种好像是地面保障用的。

来到中国商飞的展台,看到了C919的模型,对标空客320和波音737的窄体干线客机,这个月已经有5架下线交付,应该算得上是中国航空界的一个里程碑,波音被称为美利坚长子,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商飞也能称为中国的同样地位企业吧。

推荐几个我有关注的航空博主,经常分享航空的相关知识:

如果你问我敢不敢坐C919,我倒可以如实说「如果有已经投入运营的航班,我肯定会去尝试」。航空工业算是人类工业最复杂的领域之一,一百多年来,技术、管理、规范,结合了人类众多领域的结晶,希望C919能够稳扎稳打。

珠海航展除了飞机,也有航天相关的展览,这是新的载人飞船试验返回舱,很多人围观。

这个是啥我忘记了。

中国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上一次看到月壤还是在纽约的自然与历史博物馆。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展示的国旗。

火星登月车模型,20年前中国还没有人上过太空,20年过去了,中国月球车和火星车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和火星了,一代人的努力呀。

展馆里不少小朋友,这次珠海航展,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带着小朋友来参观。

逛了一圈室内展区,想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回家开车还得三个多小时,干脆再出去外面逛逛,看到翼龙无人机,这个无人机军民两用都有。

武直10ME出口型,小时候觉得武装直升机特别酷炫(阿帕奇),中国也有自己的帅气武直啦。

总结 ​

整理完2021年航展的照片,看新闻2022年的珠海航展(11月)已经开始卖票了。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建议大人可以稍微做一点功课,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还是挺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