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Wonder Space

政治性抑郁: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By: L3ON
30 November 2022 at 00:00
本文完成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
防疫已经到了第三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已经成为了一个迷因。在这种异常情况正常化的当下,恢复疫情前生活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除了配合防疫带来的隔离、核酸检测和经济压力之外,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身边的人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在经历心理上的考验。个人的命运飘忽不定,致郁的社会新闻屡见不鲜,痛苦和眼泪连绵不绝,这种社会环境对个人掌控感的影响带来的悲伤无望的心理状态其实有一个名字:政治性抑郁。
我不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人士,但是面对现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应对。以下是我对这一概念简单学习的笔记,供各位参考。

是什么:《政治性抑郁》译文

此部分的原文为心理学家罗伯特 · 卢松博士 (Dr. Robert Lusson) 发表于赫芬顿邮报的文章 Political Depression,我基于学习的目的,进行了对照翻译。水平有限,一切内容请以原文为主[^2]。
[^2]: 当时还没有 ChatGPT,但是我看了一下翻译之后的文字也能看得懂(因为我原来也是有自己修改过),就这样吧,懒得再翻一遍了。
Political depression may be a clinical condition that meets APA criteria for depressive disorders. Symptoms include a depressed or irritable mood most days for most of the day along with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sadness, emptiness or hopelessness. Other symptoms may include a constant state of negative self-talk abou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at may perpetuate or even create the condition. Finally, these symptoms cause significant distress or impairment in social, occupational or other important areas of functioning.
政治性抑郁可能是一种符合 APA 抑郁症标准的临床状况。症状包括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情绪低落、烦躁,同时伴有悲伤、空虚或无望的想法和感觉。其他症状可能包括不断地就过去、现在和未来与自己进行消极的交谈,这可能会使病情持续下去,甚至造成这种情况。最后,这些症状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的功能领域造成重大的困扰或损害。
The political part of the diagnosis may be more difficult to define. A politically induced depressive episode may precede, trigger or exacerbate an already active depressive state. However, political depression may bring an added dimension, ==the loss of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control over one’s destiny==. The perception that work, education, imag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do not matter and that ==there is a ceiling on one’s possibilities==. This perception may include a particularly powerful American angst owing to centuries old hardwiring of the proposition of unlimited possibility unencumbered by race, gender, religion, ethnicity, or class/wealth.
诊断中的政治部分可能较难界定。政治诱发的抑郁发作可能先于、触发或加剧现有的抑郁状态。然而,政治性抑郁还有一个另外的层面,即失去「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想法和感受,认为自己的工作、教育、想象力和毅力并不重要,一个人的可能性是有上限的。这种看法可能包括一个特别顽固的美国式焦虑,因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人坚信命运的可能性不受种族、性别、宗教、种族背景、阶级或财富的限制。
There may be a melancholy that sets in for older adults who have spent a lifetime building a world on a foundation that appears to have crumbled. Political depression may include a period of bereavement where one mourns the death of the body politic, fondly recalling and reliving experiences of the deceased, a coping mechanism of escape, avoidance and self soothing not far removed from the self-reinforcing quality of drug addiction. Younger adults may experience ==anxiety and even rage, feeling duped or betrayed==, unwilling to begin the daunting task of a re-examination of belief systems. Political depression may, in turn, trigger an even deeper crisis in meaning of life issues as we find ourselves out of step with core beliefs.
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他们花费一辈子的时间打造他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基础似乎开始动摇。这种政治性抑郁可能包含一种丧亲之痛,是对政治体死亡的哀悼,他们会深情回忆、重温与死者的经历,这是一种逃避和自我安慰的应对机制,与毒瘾的自我强化性质类似。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会经历焦虑、愤怒,甚至感到被欺骗、背叛,因而不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体系这一艰难的任务。因为当我们发现我们现状与自己的核心信仰脱节,政治性抑郁可能进一步引发更深层次的、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

Political Depression and Fear 政治性抑郁和恐惧

Political depression may be partially driven by the fear that one may be materially harmed or socially excluded by conditions beyond one’s control. There may be an element of persecution present: thoughts that one’s government is being driven by a societal paranoia, a fear of the other and that one is the other. There may even be thoughts that one’s society is breeding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for some of it’s population and that those attempts are so subtle and Machiavellian as to make one question his or her own reality. This may, in turn, create a psychically disturbing gaslight effect, the systematic attempt by a person or institution to erode another’s reality by telling them that what they are experiencing isn’t so.
政治性抑郁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恐惧,一种自己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情况而受到物理伤害或社会排斥的恐惧。认为政府受到社会偏执狂的驱使,政府害怕「他者」,而自己就是「他者」。甚至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的社会正在培养一些人的自卑感,这些企图是如此微妙和马基雅维利注意,以至于让人怀疑自己的现实。这可能会进一步产生令人不安的煤气灯效应 (gaslight effect),即一个人或机构通过有计划地否认他人的经历来侵蚀他们的现实。
In short, we may be set adrift in times of political depression, unable to navigate in a murky ocean where nothing is recognizable, there is no land in sight, where the sun, moon and stars all seem out of place and we feel helpless to alter what we perceive as potentially cataclysmic events or limiting situations that go against the very essence of our own belief systems.
简而言之,在政治性抑郁的时期,我们可能会感到漂泊无依,无法在一片浑浊的海洋中航行,我们什么都无法辨认,看不到陆地,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显得错位,对于潜在的灾难性事件或限制性情况我们都无能为力,这与我们信仰体系的本质相悖。
notion image

The Therapist’s role in Political Depression 心理医生在政治性抑郁中的作用

Dr. Richard Brouillette, author of Why Therapists Should Talk Politics, says that when an economic system or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personal harm, ==those affected can feel profoundly helpless and cover that helplessness with anger, guilt and self-criticism==. According to Dr. Brouillette, therapists have typically avoided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in session, instead re-directing conversation towards symptoms, coping skills, and relevant issues from personal and family life as if to say, the situation exists, deal with it! However, while therapeutic attempts at restricting the circle of meaningful psychological events may work for monkish individuals living on mountaintops, it may only further our sense of isolation from a world changed or operating in a manner we have lost faith or understanding in.
《为什么心理医生应该谈论政治》一文的作者理查德 · 布鲁伊莱特博士 (Dr. Richard Brouillette) 说,当经济体制或政府对个人伤害负有责任时,受影响的人可能会感到深深的无助,并以愤怒、内疚和自我批评来掩盖这种无助。根据他的说法,心理医生通常会在治疗过程中避免社会和政治问题,而是将谈话转向症状、应对技巧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似乎是在说,情况存在,处理它!这种方式对于住在山顶的苦行僧可能是有效的,但他只会让我们感到距离这个已经发生剧变、而我们又没有信心重新了解的世界越来越远。
Political depression (PD) may be all about our vision in relationship to our environment. Those experiencing PD may normally be active and fervent doers, people of passion with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government’s role in working towards those visions and yes, it may include a desire for the power and opportunity to influence and govern others. A price for this great passionate caring and desire may be ==a vulnerability to extreme feelings of loss of control and helplessness==, deep wounds that may very well drive us down the rabbit hole of apathy and isolation where, for a time, it is enough to simply not face the pain of our present perception of that reality.
政治性抑郁或许与我们对环境的愿景息息相关。那些经历政治性抑郁的人通常是积极热心的行动者,实现这种愿景一般是政府的作用,但他们对实现这个愿景也负有责任感,是的,这也让他们可能会渴望影响、管理他人的权利或者机会。这种巨大的热情关怀和愿望的代价就是是容易产生极端的感受:失控和无助,这些深深的伤痛很可能把我们赶到冷漠和孤立的兔子洞里,在那里,我们只需要不面对我们对现状的痛苦想法就足够了。
While a clearer, richer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Depression may emerge from an ongoing discussion by those affected by it, what seems abundantly clear in the here and now is that Political Depression has knocked on the clinician’s door and that it is a therapeutic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what the patient brings through that door. While therapist may debate the how of processing political depression, there may be no more debate on its existence. It is here, it is now, and we as therapist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facilitate healing and growth in the wholeness of our patient’s, not just in the parts we deem important.
随着持续的讨论,对于政治性抑郁更清晰、更丰富的定义可能会出现,但在此时此刻,政治性抑郁无疑已经敲开了心理医生的大门,处理病人带来的问题是一种医疗责任。虽然心理医生们可能还会在如何治疗的角度讨论政治性抑郁,但对它的存在应该是确定的了。它就在这里,就在现在。作为治疗师,我们有责任在整体上促进病人的痊愈和成长,而不仅仅是在我们认为重要的部分。
Dr. Lusson facilitates a weekly group session on Political Depression in Santa Monica, Ca.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contact Dr. Lusson at lusson@gmail.com.
卢松博士在加州圣莫尼卡市主持每周一次的政治抑郁症小组会议。欲了解更多信息,请通过邮件地址 lusson@gmail.com 联系卢松博士。

为什么:什么造成了政治性抑郁

我不是相关专业人士,这里采集了从各处看到的讨论形成政治性抑郁的可能的远因。
根据《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一书作者于玲娜的观点,所谓的政治性抑郁体现到个人层面就是抑郁,只不过这一切处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因此我们思考政治性抑郁的成因,一方面可以参考抑郁本身的成因,另一方面可以寻找政治大背景造成的成因。

恐惧感

卢松博士上文提到,政治性抑郁的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恐惧感 (fear)。我们害怕因为一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而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和社会上的排挤。这种恐惧感和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价值有关,我们对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资源的评估、对自己能力的认识等都会影响我们的这种恐惧。除此之外,恐惧感的产生也与过往的创伤有关。有研究显示,有过创伤史的儿童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童年时期缺少安全感,成年后也更容易相信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丧失感

于玲娜的文章中指出个人抑郁的成因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因丧失而导致的哀伤情绪无法顺利流动,进而凝结成抑郁情绪。例如慢性病人在面对健康的丧失时,或是年轻人逐渐老去时,对世界可能都是「过去荣光不不再」「未来都是下坡路」的感受,放在政治性抑郁的情境下,就是因为政治性的原因面临着强大的丧失感,包括青春的丧失、经济上的丧失、社会地位的丧失、权利的丧失等。

替代性创伤

接受了过量的负面社会新闻也会让我们产生替代性创伤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所谓替代性创伤是指在目睹悲惨、灾难场景或接触到灾民遭遇的经历后自身的心理和情绪出现异常的现象,个人的创伤被他人的痛苦激活,属于一种同理的痛苦 (empathic pain),当我们身边负面的社会新闻接连不断,社交媒体上大量转发充斥着时间线时,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不断和受害者共情而造成自己也出现了难以控制的痛苦。如果产生悲剧的原因超出了我们的控制,无疑也会加重我们的恐惧。

习得性失助

我们过往失败的经历,也有可能造成我们的习得性失助 (learned helplessness)。个体在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会产生一种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无奈感。当我们面对一个我们不喜欢但又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一遍遍在这个环境中遭遇痛苦和失败,我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无力改变现状,没有其他办法。

所处环境对负面情绪的否定

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自己身边很少有能够自由表达负面情绪的机会,身边的环境和人更多的都会要求你积极一点、多关注正能量,或者是抛出一些其他更惨的情况来试图说明你已经足够幸运等等。长期身处这样的环境会让人感觉自己的负面情绪是错误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是禁忌的,从而容易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持否定的态度,痛苦情绪也无法表露和流动,从而造成或加剧了抑郁。

怎么办:如何走出政治性抑郁?

同样是于玲娜的文章中指出,「解决政治性抑郁,无非两途:要么解决政治问题,要么解决抑郁问题」。解决政治性的问题显然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而不现实,因此,我们也可以集中精力,向内尝试解决自己的抑郁问题。
我们可以拒绝接受不公的社会、不赞同他人的观点、厌恶混乱的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现状带给我们的感受。承认自己当下糟糕的感受是我们慢慢走出抑郁的第一步;相反,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可能会造成抑郁状态的恶化。有时候我们习惯性将情绪分出好坏,对于一些看起来「坏」的情绪我们唯恐避之不及,但情绪只是我们的朋友,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当感到自己情绪不对劲时,我们可以深呼吸几次,问问自己:我现在这样的感受是什么,是愤怒吗,还是沮丧、无助、迷茫?我们只有接受了这些感受,去了解它们、面对它们,才能有机会掌握主动权。记得某一天看到网上传的一个句子:「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1」先不说这句话说得对不对,但看见痛苦情绪被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我也开始不自觉分析起我自己的痛苦是否适用这个讲法,痛苦似乎也就可以接受了。我们只是凡人,情绪的变化就如同天气变化一样,已经不是我们发起冲锋就能对抗,接受他们的存在,反而能把自己理智的一部分从中分离出来。
另外,政治不是生活地全部。不停滑手机不仅扰乱我们的多巴胺系统,算法也很有可能会让我们短时间内对某一分类的信息摄入过量,需要我们在意识到不对之后及时调整:放下手机,花一些时间在自己的家人、朋友上。也可以一个人认真做一顿饭、打扫打扫房间、换一个自己的爱好做一做,哪怕就是下楼走走,只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好好感受。这些简单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慢慢恢复精力,也能让我们从中重拾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里附上一段我之前从方可成老师的《新闻实验室》中摘录的一段话: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情绪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可能关心所有的不公和灾难。否则,当情绪的保险丝烧坏了,我们就失去了关心任何事的能力,我们会抑郁、焦虑,会失去行动力。所以,那篇文章的作者建议,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 哪些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哪些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 哪些是我应该说的,哪些不是我应该说的?
  • 哪些是我应该关心的,哪些不是我应该关心的?
她特别强调:问这些问题,无关价值,只关乎数学——增加得太多,就会超过情绪保险丝的承载上限。
所以当我们再次想拿起手机关注政治信息时,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过度关注政治信息的原因:是出于责任感,还是简单的不安全感?我们需要关心社会,但也要适可而止,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我们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能让单一问题主宰我们全部精力、影响我们的健康。毕竟只有处在一个相对健康稳定的精神状态,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过好我们的生活。
除了一个人孤军奋战,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和处理所有的负面情绪一样,拥有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能让让我们有更强大的力量面对所有的抑郁情绪。选择一个自己信任的人,试着勇敢的开口,从简单的话题开始,说说自己对生活、对现状的感受。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也可以试试自己同温层的网友。
有时候或许只需要一句回应认同,就能让自己轻松很多,那种被理解和被看到的感受在没有体会到之前,我们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有多么需要。所以不妨试试偶尔不再强装没事,可以在信任的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不快和脆弱。当然,除了分担自己的苦恼,也要多多联系分享自己的快乐,总而言之是要建立一种更深层的、积极的连结,通过互相的陪伴和支持,以一个整体的力量面对每个个体可能遇到的挑战,这种关系的形成不仅仅只是帮助自己,将来的某一天或许也会帮助到他人。
如果真的只剩下自己,不妨试试自己对自己表达。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复杂的情绪,并不知道他产生的前因后果,甚至都顾不上我们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所以我们需要向一个对象倾诉,从他们那边得到一个旁观者的清晰一点的视角。对于我自己来说,把我当下所思所想一股脑写下来,事后再慢慢整理,再厘清想法这个方面和与另一个人对谈的效果差不多。不论通过哪种方法,把脑中的浆糊倒到纸上(屏幕上)之后,也能帮助我卸下精神上的混乱带来的压力,让我能有更多的精力去真正处理重要的事情。所以试试随便拿出一张纸,或者新建一个文档,什么都不要预设,直接拿起笔或者开始敲键盘吧,不用管有没有什么逻辑,也不用管有没有重复,只要基本能看懂的语言,一直写不要停,直到感觉大脑里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写下来了,再回去阅读、整理自己的想法,将是和直接在脑袋里思考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最后的最后,如果真的出现严重的躯体化现象或者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想法,去看医生吧。我们的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样,都会有起伏不定的情况,身体上的小感冒或者精神上轻度的抑郁情绪我们可能会自己痊愈,但是严重的抑郁情绪形成的抑郁状态和一场大病一样,虽然是正常有可能发生的,但也是有必要重视并需要专业医生帮助的。现在大一点的医院都会有精神科 ^3,挂个号去看病的流程和所有门诊一样,不能因为是情绪上这种「看不见」的问题就不重视。当然前往医院之前,建议最好上网调查一下,有的门诊医生存在不专业的情况,可能会让自己去完门诊之后情绪更差。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关注世界,但也别忘了爱护自己。

结语

写于 2023 年 11 月 1 日。
最近看了一些书,想到了去年这个时候。于是翻出这篇当时带着情绪写的短文,把情绪化的内容都删去了,也好好整理了一下顺序形成了文字。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价值。另外分享一下之前看的一些书里的相关内容。
《可能性的艺术》的前几章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我们这一代人无论如何都能算是幸运的一代,我们赶上了科技爆发后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赶上了医疗卫生水平发展后人均寿命的大幅延长,我们身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漫长和平状态。有时候我们太容易关注应该怎么样,而忘记了我们以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了。
《西西弗神话》把我从《异乡人》中的解离感中拽了回来,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总有那么某些瞬间,我们会被那种荒谬感占据,可能是重要的人的离去,可能是某个无法理解的新闻,甚至可能只是每天醒来后那种无法控制的眩晕。世界或许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理性运行,所有无法控制的意外都会让身处其中而无力控制的我们感受到挫败,荒谬是我们与世界唯一和必然的连结。一旦我们的心思掠过这种荒谬感,我们就很难以再假装忘记,但我们还是可以明知自己的生命就是荒谬,而让着荒谬属于我们自己。「西西弗斯知道自己改变不到命运,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很享受推石头来否定诸神对其的惩罚,于是他感觉到自己是快乐的。」「人生正因为没有意义,就更值得一过。」反抗吧朋友们,清醒冷静地面对生命荒诞地本质,为了每个此时此刻、每个当下而活,珍惜出生和死亡这两片永恒黑暗中短暂的光明。

更多

故乡的河

By: L3ON
8 July 2023 at 00:00
搬离宿舍收拾行李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一张大一那年语文课要求手写的作文。读完发现已经完全没有印象,那种感觉又欣喜又惆怅。修改了一下,加上了标题,放在这里。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有人问起时,我总说我来自广州,但我又始终觉得,江苏中部那个叫做生祠的小镇才是我的故乡。生祠镇坐落在长江北岸,归属靖江市管辖,长江在此处向南突出,也让生祠镇成了江北的南大门。
因为跟着父母定居在广州,每年只有长假才有机会回一次家乡。每次回家,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屋后的河,那河很短,也没有名字,但却在此处不知陪伴了家里几代人。在岸边看去,河里常歪斜插着挂网的竹竿,将河分成了零碎的几部分,岸边每家的跳板,把河水和人家联系起来。冬季时,河里有时漂浮着冰,夏季时,河里可以看到游动的鱼。老宅的北门正朝着河,南北门一开,湿润的微风便会裹挟着泥土与竹叶的气息,拂过屋内的方桌与香台。我喜欢一个人站在河边,或是看着清晨雾气氤氲中,一切朦朦胧胧,或是看傍晚夕阳余晖下,竹林光影斑驳,目光追随着那缓慢向东流去的河水,幻想着我的祖辈是否也曾像我一样在此伫立沉思。
notion image
但他们应该不会吧,从我祖父身上就能看出,他们肯定没我这般清闲。祖父经营着家里那几亩田地,按着农时春播秋收,与祖母一起将父亲送上了大学,父亲最后选择了留在广州发展,带上了祖母一同去广州照看年幼的我,但祖父坚持要守着「家」。自那以后,分离成了常态,团聚成了奢侈的欢愉。我跟着父母去了广州,上广州的学校,拼命打进广州的圈子,忙碌的生活已经将青瓦白墙的江边小镇挤出了我高速运转的大脑,想着回家看看那河的念头,只有在卧床难眠的时候才会出现。后来,我们在广州迎来了我的胞弟。今年过年时,我对他说:「我们马上就要回家啦。」他却困惑的回答我:「我们的家不就在广州吗?」无可奈何,对于那个小镇,我们似乎真的更像过客。
notion image
现在我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北方的寒冷干燥,更让我想起了温湿多雨的故乡。那条承载着我多少记忆的无名小河,一定还在安静而固执的缓缓流淌。靖江有闻名遐迩的名贵江刀,但我始终觉得不及那条河里新捕的鲫鱼鲜甜可口;生祠有岳飞解袍上马赠白袍予百姓的佳话,但我始终认为不比那河见证的家史那般引人入胜;靖江如今船厂林立造船技术名列前茅,但再也没有使我如幼时见到祖父用河边的竹子打出一把凳子之后那般折服羡慕。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这就是家乡的河,狭窄却见证着一方土地的发展沿革,短小却勾连着远方游子的乡愁,没有名字但能让我铭记一生。它流淌在我的心底,是我的血脉,亦是我的热泪。
 
本文禁止转载
 

Alist 和观影系统的整理

By: L3ON
20 August 2022 at 00:00
我一直认为我是个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的人。随着看的作品东西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想追求尽可能高的质量和尽可能好的体验。而自从在服务器简单部署了 Alist 之后,自我感觉质量和体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想写篇博客简单聊一聊。

我的需求

虽然我自认为我是个电影迷,但我肯定远远算不上什么发烧友,我没有顶级的屏幕、投影或者是音响,所以我不追求原盘的极致画面音效,但是我内心的那一点点完美主义倾向又总希望能在现有的条件内得到最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不想在一些很轻易能搜到的小网站上一边看电影一边了解澳门赌场,也不想用百度云的「超清」在线画质看马赛克。我的最大的屏幕——我的笔电是 1080p 的屏幕,所以我只要能看到真 1080p 的内容我就满足了。
然而我又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我想所有的资源都能储存在云端,想看的时候能轻松找到,同时收藏的内容也不用占据我太多的本地空间,不用担心未来可能要整理、取舍的烦恼。

Alist 以前

其实在使用 Alist 以前,我就大概摸索出了大概能够满足我需求的方法,就是想办法串流播放网盘资源的原文件。百度网盘的在线播放出了画质和字幕轨音轨都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当时就找了一个叫 Air Explorer 的应用,可以直接调用默认的媒体播放器播放对应百度云资源的原片。我还记得当时第一次用这个应用播放《咱们裸熊》时我内心的想法:「原来我找的资源这么清晰。」
notion image
后来阿里云盘流行起来,一段时间阿里云盘的资源到处都是,我因为参与了阿里云盘的内测领了挺多容量,就存了一些想收藏的经典资源。但是试用了一下在线播放就发现,虽然是号称不限速,但是经过转码的资源还是和百度一样,明显码率严重不足。好在后来发现了 阿里云盘小白羊版,同样能提供原文件直接播放,而且体验比 Air Explorer 明显更好,不需要特意将想看的资源移动到一个特定的路径,在线播放也是直接单击即可,而且支持自定义播放器,可以说基本上就是相当于一个更加好用的第三方客户端。
notion image
于是我用阿里云盘慢慢就多了起来,甚至把很多以前百度云盘的资源都下载下来上传到阿里云盘,然后通过分享转存又赚了一大把容量,让我逐渐只用阿里云盘了。
到这里一切看起来都挺美好,直到阿里云盘似乎突然反应过来要审核内容,我花费了一些心思整理的资源开始丢失,很多存的合集少一两部,IMDb Top 250 一路翻下来几乎每一屏都有被标记违规的,而且我似乎永远无法把《色,戒》以一种可以在线播放的形式上传到阿里云盘,洗码几次都不行,改文件名也不行,如果所有资源都要加密上传,那我使用云盘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时候恰好另一个云盘又流行了起来,也就是很多人听到可能会笑的 PikPak。我有过一些 BT / PT 下载的经验,但是下到本地又会觉得麻烦和浪费时间,百度云的离线几乎是半残废,当时也一直没有去尝试大名鼎鼎的 115,所以就一直靠着大家的分享链接转存资源。当时 PikPak 还每周都会发放会员兑换码,基本就是让大家免费用,我想着反正试用不亏就下载了。一般电视剧的更新 RARBG 比较及时,所以当时我就试了几个比较火的种子,速度和成功率都很让人满意,我就一直用了下去。唯一的遗憾就是当时官方只有 Android 客户端,不过好在有很多开发者提供了各平台的第三方客户端,能基本实现大部分功能(对我来说就是提取直链功能),选择很多,这里就不推荐了。
notion image
很长一段时间这几乎就是我使用网盘的常态了——阿里云盘和 PikPak 互相补充,阿里云盘不判违规的就用小白羊,阿里云盘会判违规的或者只有在特定种子站才能下载到的就用第三方的 PikPak,拿到直链,然后用本地的播放器播放。
但这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无法在移动端播放,虽然我一有机会都会优先选择笔电的屏幕,但是难免会有想用 iPad 或者手机的时候,这时我只能选择使用他们各自提供的在线播放了,PikPak 的在线播放功能还算完整,阿里云盘只能说聊胜于无了。其次,各种各样的资源分散在各处,虽然我能够记得他们在哪里,但是有时候同时打开几个软件,网页端关掉又重新打开还是有点让人烦躁。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我很早就看上了 Alist,早在我开始折腾 VPS 之前我就在 GitHub 上看到了,可以说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自建项目,当时看了他的 demo 就觉得好酷,可以在线预览,相当于硬字幕的资源可以直接在线看,也可以方便地直接一个链接分享给朋友,甚至还提供了 WebDAV 功能,相当于移动端使用的需求也被解决了。

Alist 以后

所以我终于下手服务器之后就着手开始弄了 Alist,安装过程相对简单,只要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参考 Alist Document 进行操作,不论是用一键脚本或者是用 Docker 都能在几分钟内搞定,具体的搭建方法大家可以看 咕咕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至于每种网盘如何挂载也在文档中给出了具体的步骤(甚至作者还自己搭建了一个获取阿里云盘 Refresh Token 的工具),按部就班很快就可以完成。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一切都部署好后,我几乎把我能想到的我可能会存有影视资源的网盘全部都加入到了 Alist,主要的大概就是:
  • 阿里云盘:所有在各种渠道转存的资源和之前手动上传的资源,一般新剧的资源也会在这里;
  • PikPak:所有阿里云盘的违禁资源,以及在 RARBG、1337x 离线的资源;
  • Google Drive:加入了网友的团队盘;
  • 另一台储存 PT 资源的服务器下载目录;
  • 百度云盘:过去长期积累的各种硬字幕资源和部分 PT 站的资源(会员还有一年过期,放着也是放着);
  • 夸克云盘:反正一冲动买了会员,放着也是放着……
由于我的需求仅限于串流视频,我个人在添加服务时,除非必要完全不选择任何代理,所以服务器本身的线路、流量对播放的影响并不大。
完场以上繁琐的过程后使用了几天,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的需要。日常播放时只需要打开地址,进入目录,右键选择复制直链,然后在 mpv.net 中用我自定义的快捷键 Ctrl + L 一键加载链接,然后就可以播放了。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按照我的体验,阿里云盘和 PikPak 在正常的互联网环境下,我保存的普通 1080p 资源基本可以短时间加载并随意拖动进度条,x265 10bit 的资源甚至和本地机械硬盘的体验差不多。但是百度网盘(使用了破解接口)和夸克云盘(需要经过服务器中转)的体验就比较一般,经常黑屏接近十秒才能加载,就算加载出来也只能小心翼翼播放,跳转、更换音轨字幕轨的操作一般都会引起很久的卡顿。好在我主要时间都不使用他们,所以影响不大。
后来看电视剧时想进一步偷懒,不想每一集都切出复制粘贴一次直链,我用 RaiDrive 把 Alist 挂载到了本地。这样不仅可以使用 MPV 中的播放列表功能快速切换集数,在设定好规则的前提下,外挂的字幕文件也可以正常读取。除了要多一个软件常驻后台,除此之外我是毫无怨言。
notion image
可能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不用 Emby, Kodi, Jellyfin, Plex 之类的,我猜我可能还是太懒 + 没有需求,对我来说能够像管理文件一样管理我的影视资源已经足够。我没有电视投影一类的设备,意味着我不需要遥控操作,也不需要海报墙媒体信息等多余的元素,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我能方便找到文件并正常播放出来,就完全足够了。

现在的资源获取方式

说完这么多,也想趁此机会梳理一下我获取想观看的影视资源的各种渠道:
首先第一顺位的是流媒体平台。我目前有 Netflix 和 Disney+ 两家的订阅,基本上可以满足我 60% - 70% 的需求。尤其是 Disney+ 新加坡区有 Star 的支持,一下扩充了许多之前在 Netflix 上无法看到的节目。所以遇到想看的影视剧,我一般直接在搜索引擎搜索名字,如果有 Netflix 或者 Disney+ 的链接,问题直接解决。对于这个方法唯一不太喜欢的就是难以自定义的字幕样式,可能是字幕组作品看多了,我更偏爱双语字幕的感觉,可以借助 Dualsub 这个插件在网页版实现,并且该插件还有丰富的字幕样式自定义选项。配合该插件,Netflix 的网页体验很完美,只要使用 Chromium 内核的 Edge 并在 flags 中开启 PlayReady DRM,就可以正常观看 1080p 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是足够了,甚至网页版的界面个人认为比 UWP 版更加完善。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我找不到能在浏览器上以 1080p 的分辨率播放 Disney+ 内容的方法,如果想要自定义的字幕样式,只能在网页端看 720p 的内容,这让我有点无法接受,所以看 Disney+ 我是还是只能用 UWP 客户端。
第二顺位就是搜索阿里云盘的资源。如果想看的节目在 Netflix 和 Disney+ 上都找不到,我就会在 Telegram 搜索节目的英文名字,因为关注了一些资源频道,所以一般不太冷门的资源都能找到他人共享的链接,一般我会根据文件名对资源的质量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看上去靠谱的就可以直接点赞收走了。阿里云盘转存方便,播放快速,相对来说是我最偏向的方案。
第三顺位就是万能的种子站了。这个话题是个很深的兔子洞,三言两语道不明。但是从我个人经验来看,RARBG 和 1337x 这两个站基本可以满足我全部的需求了。RARBG 主要是资源更新及时,需要蹲更新的美剧我就会在 RARBG 解决(个人比较偏爱 NTb 压制的资源),而 1337x 上有两个专门发 x265 10bit 资源的制作组(分别是 QxR 和 UTR),想看一些以前上映的电影时,我就会搜索 电影名字 + 年份 + qxr / utr,这样一般就能搜索到体积比较小但质量仍然很高的种子了。然后就是将磁力链粘贴到 PikPak 离线,到今天很多种子基本上都是秒离了。离线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在 Alist 取得直链然后播放了。
notion image
这里一次性列举一些可能用到的种子站以供参考:
  • 片源网:国内的影视资源站,似乎关闭注册了
  • TorLook:一个相对好用的种子搜索引擎,我在这里找到了 open matte 版本的《黑客帝国》三部曲
还有一些不太适合纳入以上顺序的方法。
首先是一些在线资源站,好吧不是一些,就是 低端影视 这一个网站,可能很多人早已经知道,但是我还是想让更多不知道的人发现这个宝藏。前面我说过我不能再满足于在线网站了,原因是一般常见的在线播放网站和黑灰产差不多,四处擦边广告,资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观影体验不太理想。但是低端影视完全不同,网站上简单的贴片广告全屏后就可以无视,播放流畅而且完全没有广告,资源更新速度也十分及时。新的资源看来都是站里自己压的,质量都十分有保障。是我为数不多会打开 uBlock 白名单的网站之一。硬要比质量肯定还是和播放网盘离线种子的原文件没得比,但是胜在方便快捷门槛很低,以前朋友问我要资源我还会发网盘链接,现在只要是低端影视有的资源,我都是直接甩一个低端影视的链接。
其次就是 Emby 公益服。有一段时间 Emby 特别火,我运气比较好就注册到了一个公益服的账号,比较珍惜所以到现在也还能用。记得当时想看《双峰》但是一直找不到资源,结果忍着在一个小网站看了很多集,最后在公益服竟然找到了,而且还是 1080p Blu-ray 的版本,真的很敬佩运营公益服的大佬。和影视站一样,Emby 服务器也省去了自己找资源的麻烦,只要能在服务器找到基本就能播,但是可能是由于质量太高或者我的网络不好,一般速度都十分缓慢,拖动进度条也要加载很久,所以我也不太常用了。
以上如果算是偷懒的解决方法,下面这个估计就是给自己找麻烦的解决方法,也就是传统意义的 PT / BT。我有一个大盘鸡专门用来挂 PT 的种子,但由于技术不佳并且财力不足,总是抢不到上传,要经常盯着新种子蹭上传量,导致我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困境:下载的东西我几乎从来不看,只是为了上传而下载;而上传又是为了保住我的账号,但我却几乎从来用不到这个账号(因为大部分情况我需要的资源前几种方法都可以找到)。所以 PT 真的还是一个有门槛的圈子,我的现状并不太适合在这个圈子里,所以只能过得比较挣扎(笑)。至于挂的普通 BT 种子就是一些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资源,我不希望种子死掉,所以也就一直挂着了。

正版?盗版?

越说越离题了,但反正上面已经说了这么多,不如就继续随意聊聊。我深知我消费影视的方式的相当一部分都是观看盗版,如果有人以这一点指责我我自然无法反驳。
与他人合租的 Netflix 和 Disney+ 虽然我也不清楚算不算得上完全符合他们的 TOS,但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接近支持正版的方法了。除此之外,刚上大学那阵我也尝试过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但是即使购买了二者的会员,我也仍然觉得我整天还是在看广告,我对他们几乎硬塞的推荐也不感冒,我对综艺和大头贴对白肥皂剧提不起兴趣。我也试过用爱奇艺观看电影,但是即使眼睛迟钝如我,也能看出爱奇艺视频的码率严重不足,一遇到复杂的场景就满屏雪花,加上还是硬字幕、甚至右上角还有爱奇艺的贴片,体验甚至比我直接在随处可见的灰产影视站看相差无几(难怪这种影视站仍然大量存在,相同的体验只不过不用花钱)。那几个月之后我就几乎再也没有碰过国内的「流媒体平台」了。
视频质量、使用体验上的落后其实不至于让我完全失去信心,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次 Bilibili 宣布引入《老友记》的事件。《老友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播出,可以说是无数人回忆中最经典的喜剧类美剧,曾经在搜狐视频上可以观看,然后经过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国内就几乎一直没有正规的观看渠道了,我自己是在 Netflix 引入老友记后在 Netflix 补完的。后来听说 Bilibili 要引入我一度特别兴奋,我对 B 站的印象比爱优腾好不少(可能主要来源于一些熟悉的 up 主和哈利波特的特效字幕、特制进度条),甚至还记下了播出的日期,打算就在 B 站完成二刷。
然后的事情就不需要我说明了,我只能描述那个晚上看到这些消息内心的感受:我先是气愤,觉得怎么能任由他们对别人的作品这样歪曲修改;然后是不甘,因为这是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九十年代都能播出,早前搜狐视频也能播出;最后是觉得怪诞和可笑。
我无意再讨论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从那次以后我对我看盗版的自我批评就变得温和了。如果酒类专营,官酒都是假酒,我的选择是要么不喝酒,要么喝走私的真酒。不巧的是我是个爱喝酒的人。

其他

其实即使没有 VPS,没有 Alist,用我前面提到的方法,还是可以自己动动手用相关的软件打造一个相对舒适的观影系统。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软件,如果路由器支持,也可以使用 messense/aliyundrive-webdav 这个项目(甚至可以直接把 Alist 挂路由器上),如果希望阿里云盘挂载到本地,可以试试 CloudNAS – Telegram 这个应用。
至于 Alist,使用它来看电影只是他极小的一部分功能,他分享直链的功能能方便地与国内朋友分享大文件,也能方便和多个 VPS 互传文件(直接用 wget 就可以下载直链了),经过设置也能支持游客上传功能,可以用来收集表格、作业等等。总之真心推荐一下这个有趣的项目,如果你还没有试过,去试试吧,一定不会后悔的。

使用 spotDL 下载 Spotify 歌曲

By: L3ON
9 May 2022 at 00:00

简介

spotify-downloader(以下都简称为 spotDL)是一款命令行工具,可以通过提交的 Spotify 链接,在 YouTube Music 匹配对应的歌曲并下载,然后再将 Spotify 提供的歌曲元信息赋予下载的文件。通过这种方法下载的文件专辑封面清晰准确,歌曲名、艺术家、专辑、年份、风格等信息完整,甚至大多情况下都会带有歌词。如果和我一样对自己的离线音乐库音质没有过分要求,但又想满足在音乐软件中不想看到空白专辑封面或者「未知艺术家」等强迫症不适的情况,这个工具可以说是完美满足需求。

准备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 spotDL 是一款命令行工具,即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在终端内完成。但其实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即使完全没有基础按照步骤完成应该也不困难。

条件

使用 spotDL 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拥有 Spotify 账号(需要复制 Spotify 的分享链接);
  1. 网络条件可以使用 YouTube Music(国内朋友需要使用支持 YTM 地区的原生 IP,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打开 music.youtube.com 查看是否能够正常访问即可,能看到首页就说明没问题,如果看到的是 Coming Soon,则说明该地区或者该网络环境不支持;
  1. 安装好了依赖并添加到 PATH。

安装依赖

spotDL 具体需要两个依赖的程序:Python 3.6.1(或以上)和 FFmpeg 4.2(或以上),两者都添加到了 PATH。官方仓库的 README 中已经给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以 Windows 平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Python

安装 Python 的过程和安装所有应用一样,首先前往 Python 官方网站的 下载页面,点击下载即可。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次打开安装界面的时候,最下方会有一个 Add Python X.X to PATH 的复选框,默认应该是没有勾选的,这里需要勾选上,再根据提示进行安装。
由于电脑已经安装过了,这里网上随便找了个图,可以看到图中是没有勾选的,我们要勾选上。
notion image
然后就是单击 Install Now 根据提示一步步完成安装即可。
如果以前已经安装过 Python,只需要确保 Python(而不是 launcher)添加到 PATH 中即可。如果选择自定义安装,记得也要勾选安装 pip。

FFmpeg

OSX - brew install ffmpeg Linux - sudo apt install ffmpeg Windows - How to Install FFmpeg & Add FFmpeg to Path in Windows 10 / 7 / 8
FFmpeg 的安装在 macOS 和 Linux 下都十分简单,至于 Windows 的安装方法,在官方的 README 中也给了一个详细的参考链接,这里简要转述一下 Windows 的安装过程。
首先需要打开 FFmpeg 的 官方下载页面,然后将鼠标悬停在网页中的 Windows 图标上,点击下方出现的下载链接,跳转到新的页面,然后选择下载对应的版本即可。
notion image
这里我选择了 full 版本,下载后得到一个压缩包,将解压后得到的文件夹保存好,并记录文件夹的路径。(可以放在平常安装应用的目录下,不能删除。)
然后打开 Windows Search,搜索环境变量,打开「编辑系统环境变量」;
notion image
在出现的窗口中点击环境变量,弹出的新窗口中选择 Path ,点击编辑,再次出现新的窗口中选择新建,然后在编辑框内输入放置刚才解压的文件夹中 bin 文件夹的目录。
notion image
例如我刚才将压缩包解压并重命名为 ffmpeg 并放置在了 D:\\Applictions 目录下,那么我需要填写的就是 D:\\Applications\\ffmpeg\\bin
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打开刚刚解压的文件夹,选中 bin 这个文件夹,按住键盘上的 Shift 键,右键单击,在弹出菜单中选择 复制文件地址 ,然后再粘贴到新建 Path 的输入框中。(注意删掉包裹的引号)
notion image
完成后一路点击确定即可。

检验安装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两个依赖安装,打开一个终端,输入
正常出现版本号,没有报错就说明安装成功了。
notion image

安装 spotDL

接下来的步骤就相对简单了,继续在终端中操作,只需要输入一行命令:
后续需要升级 spotDL,只需要输入以下任意一行命令即可。

使用 spotDL

如前所述,spotDL 的所有使用都发生在终端中,通过不同的指令调用不同的功能(如果不想记住,直接复制粘贴就好了)。

文件保存位置

spotDL 默认的保存歌曲位置是在当前的工作目录下,可以在终端中使用 pwd 命令查看,建议在开始下载前就先 cd 到目标位置,避免一堆杂乱的文件塞满用户文件夹。
如果你不理解上面在说什么也没关系,以 Windows 系统为例,只需要先建立好想要保存这次下载歌曲的文件夹,然后在该文件夹内按住 Shift 并单击右键,然后选择在此处打开 Powershell 或者任何其他终端即可。
notion image
例如在上图打开的终端使用 spotDL 下载的文件就会保存在 D:\Download(D)\Music 目录下。

下载歌曲、专辑、艺术家、播放清单

下载 Spotify 的单曲、专辑、艺术家和播放清单是最简单的使用方式,只需先在 Spotify 中复制分享链接:
notion image
再在终端中使用 spotdl <url> 即可。例如我想下载这首 QUEEN,命令为:
同理,专辑、艺术家、播放清单的链接也可以依照 spotdl <url> 的格式使用,如果想一次下载多个 URL 的内容,只需要在多个 URL 中加空格。
例如这里我下载两首歌曲:
notion image
spotDL 默认使用 4 个线程进行下载,所以比起一首首下载,直接下载专辑、清单,或者多首歌曲一起下载的效率更高。
下载完成后,即可在当前的工作目录看到歌曲,如果歌曲没有问题,生成的缓存文件也可以删除。

通过歌曲名搜索并进行下载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歌曲名进行下载,尽管该方法不被推荐,但懒惰如我,对于一些不太容易重名的歌曲,偶尔使用一下也比较方便。
还是刚才的例子,下载 my little airport 的 QUEEN,只需要输入
同样也可以下载成功。
notion image

指定 YouTube 视频和 Spotify 元信息下载

为了应对识别失败的情况,如果 spotDL 没有正确识别歌曲(很少出现就是了),而我们又能够在 YouTube 上发现对应的歌曲,我们可以手动让 spotDL 下载 YouTube 上这首歌、转换成音频格式,并且写入 Spotify 上这首歌的元信息。使用方法是:
通过这种方法,歌曲的声音是来自指定的 YouTube 视频或音乐的,元信息来自指定的 Spotify 曲目。
还有许多其他的使用方法,包括指定下载线程、指定音频格式、恢复中断下载等,在项目的 README 中也有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总结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有时候我们喜欢的歌手在国内一夜之间没法听了,所以我才有定期保存我喜欢的歌曲的离线文件的习惯。国内的音乐平台有审查和版权不全的问题,国外的音乐平台也往往因为地区不同,曲库可能不会收录一些国内常听的音乐。综合使用下来,使用 spotDL 下载音乐的方式很适合我,但还是想要强调音乐文件的音质确实也就够我这种木耳听个响。相信下载音乐文件的方法肯定也有很多,只是这是我目前发现的音乐文件信息最全、熟练之后也最方便的一种。
最近还搭建了一个 OneDrive 的共享目录,上传了 my little airport 的所有歌曲,这里也分享给大家:my-little-airport(spotDL),毕竟现在在大陆 mla 基本上是消失了,可以下载后用本地文件上传到网易云音乐云盘,也是一种临时解决办法。但有条件还是还是请大家在 Spotify 听正版,也是对我们喜欢的歌手的一种支持。

偷来的时间

By: L3ON
18 April 2022 at 00:00
小时候偷吃零食,因为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出现,所以吃起来总是狼吞虎咽胡吃海塞,吃的时候胆战心惊,吃完了还是负罪感满满。我不知道那时候的我是什么感觉了,现在想起来只会觉得嗓子底发酸,心底委屈。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回忆起这些经历,总是想到去少年宫夜晚一个人坐公交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听完全听不懂的课,如坐针毡;看着周围的同学和他们的好朋友的喧闹,深知自己不会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只会和我保持社会要求的必须的友善;还有被推下滑梯后站在原地,看着奶奶和别人家长争论,不知所措,只感觉到着地的地方在疼。
仿佛回望过去,我一路成长的路上都是那个孤独、委屈又困惑的身影。
当然我相信事实不是这样,可能只是因为最近这段日子,我过得就像偷吃零食时的心态一样。
我的人生就像是一个扁平的世界,同龄人都在向前拼命奔跑,身后地平线上,地面正在不断向前崩塌掉落,下方是未知的恐惧深渊。只听说过有人掉下去,但不知道掉下去会发生什么。所以所有人都拼命向前跑,想离崩塌的区域,我也和大家一样向前跑。
只是,我实在跑不动了。跑不动了,还是不想跑了?我不知道。
打雪仗那天,我因为没站稳就想跑,脚在雪地上打滑了,我拼命向前迈步想维持平衡,第一步失败了,我又再试了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拼命跑了五六步,我都直不起身子,重心太靠前了,我的脸最终摔到了雪地上。有一瞬间我委屈地不想站起来,我想「摔死算了」。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坚强一点,没有人会在乎这种小事,所以我站起来,什么都没说,继续加入他们打雪仗。
我在人生上也像这样摔倒了,我努力迈步保持平衡了,但是摔倒的我不想站起来了。我面前是法学世界沉重的大门,多少人已经打开了那扇大门,然后跑了进去,远离了塌陷的世界,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我看着沉重的大门,我只推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我进不去,我不想继续推了,我沿着断裂的地平线平行方向爬行,离出路越来越远。
而我已经平行爬过一次了,从新闻学到法学。
地平线在不断塌陷逼近,所有平行于塌陷的地平线的运动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是不对的,是会坠落深渊的。所以我不应该这么做。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段时间就是偷来的时间,我放下考法硕的安排之后,拼命玩我想玩的事情,将所有想做的事情拼命地、随意地做一做,买台 VPS、再建个博客、建个网盘、把想用的笔记软件全部订阅一遍、碰瓷其他知名的高校认证我还剩几个月的 GitHub 学生权益,大脑里充满了所有的信息,但是我太懒了,也太迷茫了,我不知道我该不该把我这些经历、经验、想法记录下来,我甚至不知道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做完了,成功了,内心也没有快乐,只有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自责为什么不干正事。
正如偷吃零食的我。
博客是分享技术和生活的,但是我没有技术,我的生活一团乱麻。笔记软件是用来记录知识和进步的,但是我没有学习,没有进步。我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用「兴趣」「爱好」的名义,来逃避生活给我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实我的整个人生又何尝不是偷来的,我在这个被命名为 XX 的人的身份里,完成他的人生该做的事情后,偷偷地、拼命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不知道什么事情是他该做的,什么事情是我想做的,什么事情是现在该做的,我已经完全不知道了。不对,我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但是我想不通,于是我不做了。
我是谁?这种事情没有答案,越想只会越让人放慢脚步。而我却被这种问题每时每刻地纠缠。
回望地平线,深渊已经在包围我,崩塌的声音也可以在梦中听见。而我却还像印象中小时候的我一样,在生活这个平面上,只是一个孤独、委屈又困惑的身影。
 
本文禁止转载
 

英文语法简明体系

By: L3ON
15 March 2022 at 00:00
💡
这是一篇英语兔视频学习笔记,视频以动词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简单清晰的英文语法体系。边看边做笔记,只觉得获益匪浅,不敢私藏,所以整理一下视频笔记,分享给大家。强烈推荐大家看看原片。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学习语法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语法。
一般我们将英语的学习分为三部分:词汇、发音和语法。相比其他两个部分,我们按照语法才能将词语符合规范地连成句子,因此英语语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造句

简单句

英语的句子可长可短,但是我们可以探寻句子的最小单元,我们将长句拆开,拆到不可再拆的地步,就称为简单句,那么所有的长句都可以视为是简单句的组合。接下来我们研究简单句。
所有的简单句其实都可以概括为:
💡
什么 + 怎么样
这里的「什么」我们称之为 主语 (subject),「怎么样」(也就是除主语外的所有部分)称之为 谓语 (predicate)。
notion image
这里不要将「谓语」和「谓语动词」混淆,后面也会讲到为什么这里简单句成分的概括和我们平常想到的「主谓宾」结构不一样。

基本句型、谓语动词的分类和一些句子成分

如上所述,简单句的句子成分就是 主语 (subject) 和 谓语 (predicate)。
主语中一般是人或物;谓语一般是一个「动作」,注意这里的动作不是指一个具体的、行动的动作,而是一个广义的、概括的概念。
这种「动作」可以分为以下五类,而这里的分类,可以概括五种不同的谓语动词 predicate verb、五种英语基本句型和一部分句子成分

可以独立完成的动作

Andy sleeps.
这里 sleep 没有一个动作的承受者就可以表示完整的意思,这种动词被称为及物动词 intransitive verbs
这个基本句型就是:主语 + 不及物动词

有一个承受者的动作

Andy likes you.
这里 like 的动作有一个承受者,如果没有承受者,表意便不完整,这种动词称为及物动词。为了和下面的例子区分开我们把这种只有一个承受者的动词称为单及物动词 monotransitive verbs
而动作的承受者 you 就称为宾语 object
基本句型为:主语 + (单及物)动词 + 宾语

有两个承受者的动作

Andy teaches you English.
这句话种 teach 这个动作有两个承受者,既然有承受者就属于及物动词,和单个承受者的动词区分开,就叫做双及物动词 ditransitive verbs
句子中的 you 是动作的一个承受者,代表动作的对象,我们称为间接宾语 indirect object。如果将 you 省略,句子变成「安迪教英语」,语义也是完整的,因此间接宾语可以省略,不影响语义完整。
而句子中的 English 是动作的内容,属于直接宾语 direct object。如果将这一部分省略,句子则变成「安迪教你」,如果缺少上下文,句子的语义就不完整了,因此直接宾语一般不认为可以省略。
这类句子的基本句型为:主语 + (双及物)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

只有一个承受者、但是不同于第二种的动作

Andy considers you smart.
这里动作同样是有一个承受者 you,但是这里和第二种情况不一样,除了 you 之外还有一个 smart,而且这里的 smart 不是说动作 smart,而是说 you samrt。同时去掉 smart 后明显语义不完整,这种动词叫做复杂及物动词 complex-transitive verbs
而这里的 smart 由于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自然也就不是宾语的一种,而是由于这个动作对宾语的一种形容,我们称为(宾语)补语 object compliment
这类句子的基本句型为:主语 + (复杂及物)动词 + 宾语 + (宾语)补语

不是狭义动作的「动作」

Andy is tall.
这种句子中没有一个狭义理解的动作,而是说「安迪是高的」,这里只是将 tall 这个性质赋予了 Andy,这里的动词表达的是前后的一种连系,我们把这种有赋予性质的词称为(连)系动词 linking verbs
而 tall 也不是系动词的承受者,而是对主语 Andy 的一种修饰,符合补语的定义,我们称为主语补语 subject complement,也称为表语 predicative
这种句子结构就是常说的「主系表」结构,即 主语 + (连)系动词 + 表语(主语补语)

中途小结

这里简单小结一下,我们学习语法是为了造句,研究句子从简单句(不可再分的句子)入手,每个简单句都是代表了 什么 怎么样 的含义,即 主语谓语
接下来我们对简单句进行了分类,分类完成后就有了五类基本句型,而这五类基本句型对应了五种不同的谓语动词,也对应了五种谓语动词需要的那些其他使句子完整的句子成分 clause elements / sentence members
这里要注意,谓语和谓语动词是不同的,这里讨论的谓语是除主语之外的全部内容,而谓语动词只是谓语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把谓语动词简称为谓语,也有一种「主谓宾」的说法,经过上面的分析,可见「主谓宾」结构只是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的其中一种(即第二种)。

其他句子成分

除了上面五种基本句型中提到的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补语表语),句子成分还包括定语、状语、同位语。

定语 attribute

The little white rabbit ate a large carrot.
定语主语宾语或修饰。如上句中的 the little white 是主语 rabbit 的定语;a large 是宾语 carrot 的定语。

状语 adverbial

The rabbit ate quickly.
状语修饰谓语动词。Quickly 是 ate 的状语。

同位语 appositive

Papa Rabbit, an English teacher, eats a carrot.
所谓同位即地位相同,同位语可以简单理解为再把主语、宾语说一遍,上句中 an English teacher 和主语相当于同等地位,就是主语的同位语

句子成分总结

  1. 主语 subject
  1. 谓语动词(谓语)predicate verb
  1. 宾语 object
  1. 宾语补语 object complement
  1. 主语补语(表语)subject complement (predicative)
  1. 定语 attributive
  1. 状语 adverbial
  1. 同位语 appositive

复合句与复杂句:简单句的并列与嵌套

有了简单句,我们就可以把简单句通过组合创造更长的句子,简单句的组合方式有两种,通过两种方式可以得到 复合句 compound sentences复杂句 complex sentences

复合句

simple sentence + simple sentence
即若干个简单句的并列叠加,因此有时也称为并列句。

复杂句

[simple (simple sentence) sentence]
简单句的嵌套,一个简单句通过一些变换后,做另一个句子的一个句子成分,而这种嵌套可以无限进行。
有了嵌套就有了主从,外层的句子我们便称为 主句,而内层通过变换做句子成分的句子,我们称为从句
而一个从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我们又有不同的名称,分为
  • 主语从句
  • 宾语从句
  • 表语从句
  • 同位语从句
以上的从句多是名词性的,因此合称为名词性从句。除此之外还有
  • 定语从句
  • 状语从句

词类

刚刚提到有的从句是「名词性」的,这里的名词就是一种词类。即使在相同的句子成分中,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词类
  • Elena is a girl.
  • I am tall.
  • That is me.
  • Loving you is red.
这三个句子都是所谓的「主系表」结构,即上面提到的第五类基本句型,对应的句子成分都是主语、系动词、表语,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到 girl 和 tall 不是一个词类。
我们将英语的词汇分为十大类,分别是:
  1. 名词 nouns:表人和物
  1. 冠词 articles:说明人和事物
  1. 代词 pronouns:替代人和物
  1. 形容词 adjectives:形容人和物
  1. 数次 numerals:表数量
  1. 副词 adverbs: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1. 介词 prepositions:表示和其他词的关系
  1. 叹词 interjections:表感叹
  1. 连词 conjunctions:连结词、句
  1. 动词 verbs
    1. 不及物动词 intransitive verbs
    2. 单及物动词 monotransitive verbs
    3. 双及物动词 ditransitive verbs
    4. 复杂及物动词 complex-transitive verbs
    5. (连)系动词 linking verbs
需要注意的是,句子成分和词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句子成分只是对句子结构的考察,一个句子成分内不仅可以有不同的词类,又是甚至都不止一个词(如上面第三个例句中做主语的 loving you),而词类更多的是一个个别单词的性质,与句子成分一般无关。
这里除了谓语动词这个句子成分必须是动词,其他句子成分可能包含各种不同的词类。
notion image

时态和语气:谓语动词的功能

再回到谓语动词上来,谓语动词具有中文的动词不具有的三个功能,即表达动作的时间、状态和语气

首先,谓语动词可以表示动作的时间,英语将谓语动词的时间分为四类,分别为
  • 现在
  • 过去
  • 将来
  • 过去将来(从过去某个时间点算将来)
同时,谓语动词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状态(体),英语也将状态分为四类,分别为
  • 一般(未说明)
  • 完成
  • 进行
  • 完成进行(不但完成而且继续)
这两者的组合,便是我们常说的「时态」。所以,时态并不仅仅是指动作的时间,还有动作的状态,众多的时态也不是线性分布的,而是四种时间和四种状态排列组合的结果。
notion image

语气

除时态外,谓语动词还可以表示动作的语气。这里的「语气」不是说话的语气,而是一个语法的专有名字,指动作的假设、情感等。例如陈述语气、虚拟语气、祈使语气等。
  • I am a boy.
  • If I were a boy.
  • Be a boy.
综上所述,谓语动词的三个重要功能简称「时体气」即英文的 TAM。
notion image

助动词 auxiliary verbs:谓语动词功能的实现

但是,谓语动词不能独立完成上述的功能,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动词的帮助,这些额外的动词就是助动词。举例如下图:
notion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做助动词时无实义,只是辅助谓语动词,但一些助动词本身是可以有实际意义的(如 have 拥有、be 存在、can 开易拉罐),要连系句子上下文区分具体情况中是做实义动词还是助动词。

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充当谓语

上面说句子成分和词类时,说到谓语动词只能是动词,但是并没有把谓语动词和动词直接等同,是因为动词不一定要充当谓语,那些不充当谓语动词的动词称为非谓语动词。
充当非谓语动词的动词需要经过一些修改例如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动名词、过去分词等。
  • 动词不定式 to eat
    • 和原形一样,必须联系上下文
  • 现在分词 eating
    • 无法确定是谓语动词进行中、现在分词还是动名词
    • 必须联系上下文
  • 动名词 eating
    • 无法确定是谓语动词进行中、现在分词还是动名词
    • 必须联系上下文
  • 过去分词 eaten
    • 和完成状态一样,也要联系上下文
非谓语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成分,自然也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取代从句,简化句子。需要注意的时,非谓语动词不再具有谓语动词的表示动作时体气功能,这点很好理解,因为这个动作都不是谓语了,也就不是句子的核心了,自然就不能代表整个句子中这个动作的时体气了。

总结:动词作为核心

刚刚提到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其实动词可以作为整个英语语法体系的核心。以动词作为核心梳理一下以上全部内容,就得到了一个英语语法的粗略框架:
notion image
首先动词分为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
谓语动词分为五种:决定五种基本句型;囊括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补语、表语这五个句子成分。除此之外句子成分还有定语、状语、同位语。
  • 这里解决了谓语动词的分类、五种基本句型、句子成分。
简单句可以组合为长句,具体包括并列关系的复合句、从属关系的复杂句。而复杂句中有主句和充当句子成分的从句。从句又可以根据所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类
  • 这里解决了复合句、复杂句、主句、从句、从句分类
同时,句子成分可以由不同词类充当。词类具体包括:动词、名词、代词、冠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叹词、连词。
  • 这里解决了词类。
回到谓语动词,谓语动词可以表达动作的时间状态语气
  • 这里解决了句子的时态、语气。
而谓语动词要实现时态、语气的功能需要用到助动词,除时态、语气之外,助动词还可以表达谓语动词的否定、被动、可能、义务。
  • 这里解决了助动词。
剩下不充当谓语的动词即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可以视为改动后的动词,可以充当除谓语动词外的所有句子成分,取代几乎所有从句,简化句子。
  • 这里解决了非谓语动词。

余论

以上的框架可以说是英语语法体系的核心,其他各类规则、特例无非是对此的丰富和补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语法并不是十分规则,以上的体系只是对英语语法的一个全局性的、脉络性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细节的准确性。因此,熟练掌握英语语法没有捷径,方法无非——重复、积累。

📌
图片版权声明
  • 本文为个人笔记分享,文字部分为我合理使用内容,遵守 CC BY-NC-SA 4.0 协议;
  • 文中图片为英语兔视频截图,我无权授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中的任何权利,转引请联系原作者。

记录新博客:nobelium, Vercel, Tailwind CSS 和域名

By: L3ON
11 March 2022 at 00:00
其实去年的时候我就发现了 nobelium 这个项目,也成功搭建了,但是网站的排版样式我一直想调整一下,但是当时不会也没花时间折腾,这几天我就集中现学现卖折腾了一下。

部署过程

如何搭建在 nobelium 的 README 中已经描述的十分清楚,这里简单叙述一下。首先需要准备的是 GitHub 账号,Notion 账号和 Vercel 账号(可以直接用 GitHub 登录),Fork 一下 craigary/nobelium 这个仓库。
notion image
然后 Duplicate 一下 craigary 提供的 Notion 模板(一个 database)到自己的 Notion 账号,在自己的 Notion 中分享这个 database。
notion image
分享之后需要记录一下自己的 Page ID,每个 database 都不一样,craigary 的这张图说明十分清楚。
notion image
再登录 Vercel,选择新建项目,从 GitHub 中导入刚刚 Fork 的仓库,操作都比较符合直觉,这里就不截图了,然后选择 Next.js 框架。然后,设置好环境变量,名称为 NOTION_PAGE_ID ,内容为自己页面的 Page ID,让 Vercel 自动部署。
框架选择 Next.js
框架选择 Next.js
填写环境变量,分别填写名称和值
填写环境变量,分别填写名称和值
部署成功之后,访问 Vercel 提供的网址,应该就可以看到内容了。这时候可以看看那个模板 database,里面的每个属性的含义应该都很清楚了
  • title: 文章的标题;
  • date: 文章发布的时间,如果留空默认是文章创建的时间;
  • slug: 文章 URL 尾部的字符,也就是 .com/xxx 中 xxx 的部分,建议使用英文,用 - 代替空格,如果使用中文或者空格、标点,会被 UrlEncode 变成一长串,链接会显得很长;
  • summary: 文章简介,会显示在主页标题的底部;
  • tags: 文章标签,可以对文章进行分类;
  • status: 文章状态,只有 Published 状态的文章会在博客公开显示;
  • typePost 会直接显示在主页,Page 只有直接访问 URL 会显示,不会出现在主页文章列表中。
我个人使用了 Notion 的 Group(分组)功能把这个 database 按照 status 进行了分组,这样我能更方便集中管理已经发布和未发布的内容。
notion image
之后,我找了几篇以前写的东西,粘贴到了 Notion 模板里,再回到博客,直接刷新页面就可以看到文章了。

开始自己折腾

blog.config

把自己 Fork 的仓库 clone 到本地,就可以开始折腾了。
按照 README 中的介绍,可以修改 blog.config.js 文件对博客进行第一步的自定义。可以自定义的内容在文件中也有很详细的注释了,不要修改作者注释了 do not change 的地方。这里介绍两个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
  • 首先是 email 要记住自己填写了什么,因为和头像有关,后面再详细说明;
  • 其次 comment 我个人选择了 Cusdis 而不是 Gitalk,后面也会详细说明。

头像:Gravatar

默认状态下,nobelium 的头像是 这样的:
notion image
十分眼熟,因为这是 Gravatar 的默认头像。需要到 Gravatar 官网 注册一个账号(用 WordPress)账号也可以,注意这里要用刚才在 email 中填写的邮箱注册,然后按照提示上传头像,成功后等待一会,博客应该就会刷新出自己的头像了。
原理应该就是 nobelium 会自动使用 Gravatar 生成的头像 URL 获取头像,只需要在 https://gravatar.com/avatar/ 后加上注册邮箱的 md5 值,就可以直接获取头像了,在 layout.js Ln45 可以看到。

评论:Cusdis

以前在 Gridea 使用的评论系统是 Gittalk,和仓库绑定后,就可以通过 issue 实现评论功能,可以支持 Markdown,只要有 GitHub 账号就可以评论。但是体验上还是有点沉重,在国内的互联网环境更是经常加载不出来,也有人认为这是对 GitHub 的 issue 功能的误用。但对我来说最难受的部分还是自定义样式比较难。
所以这次在 nobelium 发现 Cusdis 之后就试了试,结果很惊喜。按照官网的介绍,Cusdis 是 Disqus 的轻量开源替代,大小只有 5kb,设置成功后基本上是和网页同步加载成功,而且不需要注册任何账号就可以评论。
notion image
Cusdis 可以选择自己部署,也可以使用官方提供的服务器。只需要在官网注册账号,添加一个网站,记住 data-app-id,并填写到 blog.config.js 对应的位置,如果使用官方提供的服务器,可以直接按照这样填写:
完成后就可以把所有的更改 push 到 GitHub,等待 Vercel 部署完成,就可以刷新查看成果了!

Tailwind CSS

以上是最基本的自定义,但对于我这种折腾的人肯定不能满足,我还是喜欢折腾 CSS。
第一天刚刚搭建好 nobelium 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折腾了一下样式,但是由于没有仔细看文档,上来我就修改了仓库里比较明显的 global.css  和 notion.css  两个文件,不管里面本来看不懂的内容,直接配合检查工具直接把自己想用的样式用 CSS 硬写了一些,然后野蛮地加上 !important ,强制生效。然而第二天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 nobelium 的文档,发现 nobelium 在介绍中也说自己使用的是 Tailwind CSS / JIT 框架,方便自定义,于是我就查了一下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发现我错过了太多,之前的自定义基本也就是野路子,实在不算优雅。
我说说我简单的理解,nobelium 的两个 CSS 文件其实是负责两个部分 global.css 主要负责整体的框架,包括导航栏、首页、footer、文章作者等部分;notion.css 主要负责文章正文部分。可以理解为 nobelium 是为 Notion 中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框架,正文外的其他内容由 nobelium 生成,然后从 Notion 中取正文内容再通过指定的样式渲染,最终展现一个完整的博客。
回到 Tailwind CSS 上,根据我的理解,Tailwind CSS 提供的是一种快速在 HTML 文件中指定样式的框架,只需要在 HTML 元素中指定一些特定的 class,就可以自动生成对应的 CSS 属性,从而达到不离开 HTML 文件快速实现样式自定义的效果。因此再回到两个 CSS 文件中,其中的内容便似乎可以看得懂了。
Notion 中文社区 SilentDepth 🐧 前辈指出了我这里表达的不妥:
🐧
关于 Tailwind CSS 说一点。Tailwind CSS 本质上 [是] 一个 Utility Class/Atomic CSS 生成工具(目前这个领域里的最优实践),旨在寻求便捷性、复用性和可读性间的最佳平衡。它算不上一个框架,更像是一种最佳实践的实现。开发应用时它非常好用,但到了给 Nobelium 开发主题样式这种场景,我更建议 BEM 风格,因为这个场景下样式本身是需要独立表达业务含义的
谢谢帝企鹅!
举个例子,在 notion.css 文件中我自定义了这些:
由于是在 CSS 中使用 Tailwind,所以选择器的规则和 CSS 一样,然后在 @apply 后的内容就是 Tailwind CSS 的「语法」了。 mb-2 是代表 margin-bottom: 0.5rem; /* 8px */ ,text-left 代表 text-align: left; 。
由于这个 CSS 是调整正文部分,所以我对排版进行了一些修改,例如减小了行距,增大了标题底部 margin,在大屏幕上两端对齐排版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样式都在这两个 CSS 中被指定,前面说 Tailwind CSS 最主要的功能是在 HTML 文件中快速指定样式,因此我们还可以在生成 HTML 文件的几个 js 文件中找到 Tailwind CSS 的痕迹。
再举个例子,BlogPost.js 我修改成了这样:
这个文件其实就是主页的显示效果,我想把简介的文字调暗一点,让文章标题文字更加突出,于是将最后一个 <p> 元素的 className 修改为 text-gray-700 和 dark:text-gray-400,查阅文档可知 text-color-### 代表字体颜色为指定的颜色,其中 gray-700 是 Tailwind CSS 默认调色盘中的一种灰色,而 dark: 前缀代表在系统深色模式下适用,所以代表在深色模式下,这里文字颜色使用 gray-400 颜色,比原来的更暗一些,可以实现我的效果。
如此类推,详细的对应关系可以在 Tailwind CSS 的 官方文档 中找到,文档有很方便的搜索功能,作为纯业余的我折腾体验也不错。另外网上还有 中文翻译版的文档 可供参考。
之后,可以再对一些元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例如我给 footer 加上了 CC BY-NC-SA 的图标,并超链接到博客的版权页,拿掉了原来 Vercel 的徽章(放到了关于页里)。

深色模式下的 Notion 颜色

在默认的情况下,由于我的背景色设置就是全黑色,默认的调色盘显示 Notion 颜色(包括但不限于字体颜色、高亮颜色、背景色等)十分不明显,于是我手动吸取了 Notion 官方在深色模式下的各种色彩,并写到了 notion.css 中。
这里的颜色在 0 饱和度的各种深色背景下应该都可以使用(Notion 官方的深色背景色是 #191919,各位如果需要,在 notion.css 文件任意位置加入以下内容即可:
代码较长,折叠一下
notion image

Code Block 自定义:Prism.js

做完了以上全部,只剩一个地方没有满足我的强迫症。那就是代码块,不论 nobelium 的主题是明是暗,代码块始终是白底黑字,比较扎眼。查阅了 issue 之后,发现 #129 中 craigary 表示这目前是有意为之,并且提出了现在可以尝试 “switch to a dark prismjs CSS theme instead”。
虽然我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深色模式,于是我就去 Google 了一下,发现 Prism.js 就是一个提供代码高亮的脚本。在 Prism.js 官网,发现官方就提供了深色主题的配色,于是我又去翻项目代码,发现是在 pages 文件夹下的 _app.js 文件中 Ln1 就导入了 Prism.js,我猜这里也是导入的官方的包,于是我在官网找到了另一套喜欢的深色主题色:Tomorrow Night,文件名是 prism-tomorrow.css。所以,我将导入的 prism.css 替换为了这个文件,重新部署后,果然代码高亮都变成深色的了。之后我又修改了 notion.css 为代码块制定了一个喜欢的背景色,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妥。要说唯一的缺点就是在浅色模式下,代码块还是黑色的,但是我个人可以接受,因为白色背景下一块黑色应该不会比黑色背景下的一块白色扎眼。
notion image

OG image

折腾完以上的部分之后休息了一天,今天又心痒了看了看项目文件,发现在 blog.config.js 文件中的 ogImageGenerateURL 。这也是 nobelium 的一个 feature 之一,自带 Open Graph,但我折腾之后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原来的文件中,填写的是 craigary 自己部署的一个域名,在 Container.js 文件中 Ln39 被引用:
也就是说会将 OG image 指向一个域名,这个域名包含了被 UrlEncode 的文章标题和一些其他内容,可以推测应该也和 Gravatar 差不多,是可以通过 URL 直接提供 OG image 的。
于是我在 GitHub 找到了原来的仓库,也是 Vercel 的一个项目:Open Graph Image as a Service。简言之就是可以直接通过 URL 快速生成带有文字的图片,从而实现不用每张 OG image 都手动制作的效果。既可以直接访问网页在网页上制作,也可以直接使用特定的 URL 就会返回特定的图像。可以说和平常转换机场订阅节点的 API 很像了。
但是 craigary 提供的网址没有 nobelium 的 logo,只显示文字。猜测是指定的 logo URL 失效了吧。
notion image
访问 Vercel 官方的链接,可以显示并自定义 Logo,但是没有支持中文的字体:
这些方块都是中文……
这些方块都是中文……
于是自己折腾的机会又到了!
翻了翻 官方仓库 的 issue,发现 #108 提到韩语显示问题,果不其然是因为缺少字体。在这条下有 hoosan 的回复 详细说明了他对于同样的日文字体的解决方法。看起来对于中文也是可以适用的。于是我就打算动手自己部署一个,然后修改一下应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首先我们要自己部署一个原版的 vercel/og-image 项目,同样的还是首先 Fork 一下官方仓库,然后按照 README 的指引修改 vercel.json 文件中的内容,我直接删掉了架构、区域两行,然后调低了一点 memory(免费最多 1024MB),rewrite 保持不变,最后文件看起来是这样:
现在应该就可以到 Vercel 网站开始部署了,步骤和以前一样,还是从 GitHub 导入,框架选择其他,然后就可以让 Vercel 自动部署了。部署成功后可以打开网页看看,然后就可以开始进一步的修改了。
首先是添加字体文件。
Google Fonts 网站有提供各种 Noto 字体,那种由于字体缺失显示不出来的方框被大家叫做 tofu(豆腐),这套字体之所以叫 Noto,就是想要解决 tofu 问题,这里用这种字体感觉挺合适的。看到项目中其他字体文件都是 woff2 格式的,而 Google Fonts 网站本身不支持 woff2 格式的下载,所以我进行了一些搜索,发现了 google-webfonts-helper 这个网站,可以直接下载 woff2 格式的字体文件。
我选择下载了 Noto Sans SC medium 字体,勾选中文字符集和 500 字重,滚到页面底部可以直接下载所有字体文件。下载成功后解压,将 woff2 格式的文件保留备用。
notion image
为了方便,我将字体文件更名为了 noto-sans-sc-medium.woff2 ,并将该文件添加到自己项目的 api/_fonts 文件夹。
然后打开 api/_lib 文件夹下的 template.ts 文件,声明一个新的 const 读取刚刚的字体文件:
notion image
同一个文件向下翻,再添加如下一段 CSS 代码在下图位置:
notion image
接着再向下翻,在 heading class 的 CSS 中添加刚刚的字体:
notion image
保存结束以上的修改,再将以上的修改推到 GitHub,Vercel 应该又会自动开始部署了,等到部署完成再打开网页,虽然外观没有变化,输入中文试试吧。
notion image
大功告成,又有图片又有中文支持的自动生成 OG image 网站就完成了。接下来进行一些小调整,使用暗色背景,增加了一个 nobelium 图标,字体大小增大了一点点,大概看起来就是这样:
notion image
但是只在前端操作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做一个可以自动根据文章标题生成对应 OG image 的链接。所以我们点击右侧的图片复制地址,得到了这样的一个 URL:
可以看到,**Hello**%20World%20%E4%B8%AD%E6%96%87%E6%B5%8B%E8%AF%95 这一段应该就是我们的标题经过 UrlEncode 的文本,.png 是选定的文件类型,而 theme=dark md=1 fontSize=125px 等内容就是我们其他的自定义设定了。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之前提到的 blog.config.js 和 Container.js 文件中修改使用我们自己的域名和设置就好。
首先将 blog.config.js 文件中的 ogImageGenerateURL 修改为自己部署的 og-image 的域名(Vercel 会自动分配的),然后再到 Container.js 文件中,找到 <meta> 标签下 property 为 og:image 的内容,将包括 .png?theme= 在内后面的内容选中,替换为刚才的那个 URL 中对应的内容即可。下面的 Twitter Card Image 设置也可以进行一样的修改。我的设置如下:
可见这里的内容就是先取刚才的 blog.config.js 中的 ogImageGenerateURL 内容,加上斜杠,再加上 UrlEncode 后的文章标题,再加上一串自己代表特定样式的字符串,拼成了一整个动态生成 OG image 的 URL。
保存修改,再推到 GitHub,等待 Vercel 部署完成,再打开博客,使用检视工具就可以看到 OG image 链接了。再使用 Telegram 和 Twitter 测试一下,完美符合预期!
Ta-da!
Ta-da!

优势

打开 nobelium 的网页,第一个感觉就是快。比起以前搭建在 GitHub Page 的静态博客,这可快多了,基本看不到加载,点击一个链接后立刻就会有内容显示。
notion image
作为对比,这里也展示一下原来的 Gridea 静态博客的 Lighthouse 分数:
notion image
其次,使用 Notion 作为 CMS 也比以往 Gridea 中编辑 Markdown 文件更加方便。以往写一篇博客虽然也可以先在别的地方写,然后在移动到 Gridea 中,但是最后一步的发布还是要在电脑上操作。而且如果博文有图片,还要解决图片问题,要么使用图床,要么就要一个个图片文件导入到 Gridea 中。并且我的 Gridea 可能是因为网络问题,长期无法在客户端 push 成功,我每次都要在客户端点击同步,然后退出,检查 output 文件夹中的静态页面文件是否更新成功,最后再用 Git 手动 Push 一下。比起在 Notion 中编辑完成,把标签直接改成 Published 就能实现发布,实在称不上方便。
notion image
但 nobelium 的方案也称不上完美,还是有几个地方让我怀念 Gridea 的 Markdown 文件。
首先是灵活性收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Markdown 文件可以直接向上(下?)兼容 HTML,所以有时候一些个别的、需要自定义的元素(比如一些 badge 或者居中的文字什么的)可以直接用 HTML 写出来,但是在 nobelium 下,博文的内容其实就是 Notion 页面的内容,而且也并非支持 Notion 中全部的 block 种类例如新推出的简单表格、可折叠的标题就还没有支持,文字也无法居中等。可以说对于简单的图文博客,偶尔插个视频那是完全够用,但是如果对于控制博客页面有更高的要求,nobelium 使用 Notion 的方法可能比不上直接使用 Markdown 灵活。
左侧下方为简单表格,在 nobelium 中暂时不支持  新版本支持了!🎉
左侧下方为简单表格,在 nobelium 中暂时不支持 新版本支持了!🎉
此外,nobelium 还要从 Notion 中取内容,所以一般会选择公开一个 Notion database,如果选择真的使用 Notion 当作博客的内容管理系统(使用标签区分发布和草稿的内容),那么公开的 database 可能会让一些没有准备好发布的内容公布在互联网上。我个人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我很少直接在 Notion 中写作。nobelium 还提供了一种使用 NOTION_ACCESS_TOKEN 来获取内容的方法,可以不用共享 nobelium 的 Notion database,看起来就是携带 Token 访问 Notion 内容,一个 Token 有效期是 180 天,对于我这种金鱼脑,我自然不会选用这种方法。根据作者 craigary 的 roadmap,nobelium 未来应该会支持从 Notion 官方的 API 获取内容,最近 Notion API 也正式结束 beta 阶段了,对 craigary 更新表示期待!
最后,我原来的 Gridea 站点已经断断续续打磨了很久,很多细节已经符合我的喜好,这可能算是一次性迁移到 nobelium 的「沉没成本」吧,我无法舍弃原来的 Wonder Space 那快两年的修补、自己加的一堆的样式、Telegram 即时预览模板、OG 属性、还有以前网友的评论。

域名

折腾完上面的东西,已经过去两天了,但是当时我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有一天看网邻罗二德的 博客,发现他原来的 GitHub Page 有了自己的域名,我就想起来我一直想要有个域名。那天其实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了,但我还是说干就干开始搜索有关购买域名的信息。
我以前看的购买域名之类的内容多是在 GoDaddy 之类的网站购买,需要外币支付手段,当时看到我就被劝退了。那天搜索之后发现其实国内各种云就可以直接购买域名,于是我就在阿里云的万网搜索了一下。不看不知道,我之前一直以为域名一年至少是几顿饭的支出,但我搜了一下我想要的 L3ON 前缀,发现 l3on.site 这个看起来还挺酷的域名一年竟然只要 6 元……我一边后悔怎么没早点动手,一边下单了一年。
在万网购买只需要支付宝账号就可以登录,也可以直接用支付宝绑定的手机号做实名认证。我接受了这种隐私换来的方便(反正我博客内容还是挺阳光的吧),上传身份信息,不到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实名认证,当时已经凌晨四点多了,系统提示实名认证可能要 24-48 小时,我就想着睡觉了,过几天再折腾。
结果第二天醒来就看到了收件箱的邮件,当天早上 6:50 我就收到了实名认证通过的消息,希望是机器识别的,不然阿里员工上班时间有点过早了。
Vercel 的域名绑定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进入项目的设置,填写自己的域名,然后再在域名的 DNS 设置中加入一条 CNAME 记录就可以了,我出于折腾的本性,还把域名的 DNS 改成了 Cloudflare 的,添加了 CNAME 后,不到五分钟 blog.l3on.site 域名就生效了。记得当时我就对着屏幕,看着浏览器地址栏中这一串在浩瀚互联网世界中代表我的角落的一串字符,一次次刷新页面,觉得一点一点变开心。
原来的 GitHub Page 也可以自定义域名,和 Vercel 一样简单,只需要在仓库的根目录新建一个 CNAME 文件,内容为自己的域名,我选了 ws.l3on.site ,或者直接在 Gridea 的远程设置中填写自己的域名,再把变动 push 到远端就可以了。之后再在 Cloudflare 增加一条 CNAME 记录,指向原来的 github.io 域名即可。现在,我在互联网有两个差不多的角落了。

总结

所以这两个博客我该留一个放弃一个吗,我暂时觉得我可以一个都不放弃。Gridea 更像一个完整的博客网站,自定义程度更高,但是对应的管理也会相对复杂;nobelium 强大而快捷,让我体验了一把一些相对先进的技术,也给我带来了几个晚上学到新东西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要求自己二选一。因为博客对于我来说,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负担,更多是我的玩具,连小孩子都不会拒绝两个玩具,我当然两个都要。
但是我也不想只专注于这些东西而忘记了内容。技术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总想让我去尝试新的东西,但是真的遇到难对付的问题时,我又往往懒于进行深度系统的学习,可能这也是我为什么长期三脚猫功夫的原因吧。这次整理博客的时候又看了一下我的第一篇博文,我想起我的初心还是想有个自己能写下自己所学所想的东西的地方,之前的两篇随感类的博客比较符合想象中的博客的样子,就是和自己、也和一群看不见的读者分享一些自己最想说的话。
所以前几天折腾完博客,筋疲力尽,开心中又夹杂着一点点负罪感,我怕我又是在玩物丧志,正事不做只知道瞎折腾,虽然有做了很多事情的成就感,但是又觉得如果我什么都不记录下来,就算我当时以为我会了的东西我也会慢慢遗忘,然后这些花费我大量时间的事情似乎没有意义。所以我很庆幸我今天一时冲动就开始打字了,从上午到深夜,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我也被自己惊讶到。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可能要从爱好中抽身,转移更多的精力到生活中一些现实的问题上了,所以这篇长文也有点像收心前最后的狂欢吧。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谢谢你。如果文章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信息增量甚至是帮助,那是我的荣幸,不论你是在我的哪个角落看到这篇文章,欢迎留言交流,也欢迎你到我另一个角落玩。

好久不见

By: L3ON
15 February 2022 at 00:00
各位好,好久不见。上次更新小站已经是一年多以前了,虽然这么久没再在博客敲字了,但我内心没有放弃的意思。我在这里写的东西不多,但总感觉像这样写写东西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年来每每有些新奇的想法,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都有一种在这里写下来的冲动。
可惜的是去年自己真的心理健康状态堪忧,生活作息一塌糊涂,靠着身边的朋友的拉扯才勉勉强强度过一天又一天。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觉得暗无天日,或许哪天心血来潮,也可以写一写这段经历。
可以想象,对于连下床都觉得动力不足的我来说,即使我再热爱,坚持写博客也还是太困难了,我内心一次次质疑我生活当中一切的意义,想到自己在折腾、写博客上花的时间别人都花在学习上,更觉得急躁不安。然而我一边这样想,一边却完全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在「我应该做的」事情上,相反,我陷入这种一边觉得自己不务正业,一边也不去真正做「正业」的困境里,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也没做。
过年后,从江苏回到广州,还有一段假期,两篇论文没写,但是毫无看文献动脑子的动力。今天上午,双一流评选结果公布后,我校更是不负众望成功落选,消息一出,朋友圈一篇哀鸿遍野。我也没忍住我的情绪,发了一条长朋友圈吐槽了一下,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一些有段时间没联系的朋友的安慰,看来大家都在经历成长的阵痛吧。大家给的建议归纳起来都比较类似,就是停止责备自己,放下过去的选择,抓住还可以控制的当下。当然,对我来说大家安慰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知道自己没那么糟糕,还有很多人在乎关心,内心波动的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了。
坐在电脑前面,我就想着管他呢,反正有时间,与其什么都不做,为什么不放下对自己的责备,做一些自己觉得酷的事情呢。于是我就打开电脑,没多思考就开始敲字了。暂停的一年也给了我思考的机会,虽然说这个博客完全是因为兴趣而起,但多少有点表演的成分,我在技术方面是个外行,但是又觉得聊技术的东西很酷,遇到问题时要是搜到了一些技术文章我也会觉得作者很厉害。所以我写东西的时候都尽量想用满各种 Markdown 语法,让页面看起来十分炫酷,然而内容现在看看却有的幼稚,有的强拼硬凑,为了写而写,为了酷酷的外观而写。我觉得这样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打算让我的博客能成为我的一小块自留地,我纯粹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写,写一切我觉得有趣的东西,即使他们不酷。我可以写我看到的一张好看的照片,我可以写看到的好看的电视剧电影,也可以像现在这样,在脑海中和可能看到这里的你们(其实也是和自己)聊聊天。
总之,我想我的博客成为我真正的爱好,而不是一种负担。写博客的本身已经让我快乐,然后我将让我快乐的事情分享出来,如果能帮助到哪怕一个人,那我的快乐便也更有意义了。所以,谢谢看到这里的每个你,正是你们的存在,让我这个看起来有点可笑的爱好有了除了满足我自己外的其他意义。
2022 年,希望我能捡起这个爱好,也希望我能从这里开始,想起生活本身的美好,然后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禁止转载
 

痛苦的时候就去跑步吧

By: L3ON
30 June 2021 at 00:00
这段时间心情一直不太好,困扰我的无非就是那些已经说烦的事情,对自己不满意,对世界有太多要求,对过去有太多后悔之类的事情。加上正处期末,不能挂科的恐惧给我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结果前段时间在志愿者一次排练中丢了耳机,我心爱的刚买了不到一年的 Airpods Pro,于是我的心情一下因为这个塌方了,我总觉得不可能这么差的事情会接连发生在我身上,总觉得是世界在针对我……
我的痛苦在大部分时候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和我关系亲密的人必然会受影响,有一个一直闷闷不乐的人待在身边影响心情,换我我早就翻脸了。但我彼时自身难保,想到还要顾及身边的人的感受,只觉得疲惫。我想世界能停止一会会,让我站在原地整理一下自己混乱的思绪,让我稍稍喘息一下,让我稍稍安静地流一会泪。但是时间不会停止,琐碎的事情就像雨点一样朝自己打来,一想到我就会越陷越深,觉得不能呼吸。于是我想转移一下注意力。
不知道是被什么驱动,我收拾好了衣柜,换了衣服和鞋子,去操场跑步。
我没带手机,只带上了高中经常用的 mp3 和有线耳机。我戴着耳机边听歌边走,只觉得耳机线刮擦着衣服的听诊器效应很不习惯,后来才想起来以前跑步时我会把耳机线从衣服底下穿过,不让它乱跳。到达操场,气温不高,空气还因白天的雨而比较湿润。操场的人比平常多,有三三两两一起走路的,有散坐在看台的,正值毕业季,我猜大多是毕业生吧。
毕业后那个暑假,回学校爬上了行政楼的顶楼,能俯瞰全校的风景
毕业后那个暑假,回学校爬上了行政楼的顶楼,能俯瞰全校的风景
我和以前一样,从百米的起跑线开始跑。这个习惯还来自高二,当时校运会因为班上男生人数不够,我不得不参加男子 4×100,我负责第三棒,于是我就把自己跑圈的终点设成了第三棒的赛段,每次跑到这最后一段就冲刺跑过,这样我冲刺跑过的路程就是我比赛要跑的路程,每天跑步都相当于在适应。深呼吸几次,迈开腿,我开始跑了。
某年的运动会
某年的运动会

第一圈

我保持着呼吸稳定,脚步轻盈。我跑步的习惯从高二就开始了,严格意义上说是 17 年 10 月份,但当时只是为了应付校运会,真正开始有规律的每天跑步还是高三那一年。不能说雷打不动,因为只要打雷我就不去跑步了,但除此之外我坚持每天都要跑六圈。一般都是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后,有一段很长的自由时间给我们吃晚饭、洗澡和洗衣服,我就在这个时间跑步,如果下午没空那就中午跑,如果中午也没空那就下晚自习去跑。管他烈日当空还是漆黑一片,暴雨倾盆还是寒冷刺骨,在橡胶跑道上机械地交换双腿,一点点向前移动的状态,让当时的我很安心。整个高三印象最深的感觉应该就是腿疼,在下楼梯,搬作业和睡前最为明显,其次才是困倦与疲惫。记得当时还有体育课,老师基本也就是放我们自由活动,一次想和男生们一起踢足球,结果在球场上,我根本没法快速抬腿完成任何动作,一旦想要在跑步的过程中迅速变向,我支撑腿的小腿和膝盖就疼痛得支撑不住自己,磕磕绊绊几次之后,我果断离开球场去跑道跑步了,虽然腿还是疼,但跑步带来的这种稳定、缓慢的疼痛至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此以后我每次体育课都是完成当天的跑圈任务。看着现在一圈快完了,我还没感觉太累,不禁暗自庆幸,自己已经放下几年了,状态却感觉还不错。
某年的运动会,我和其中一个运动健将室友
某年的运动会,我和其中一个运动健将室友

第二圈

呼吸开始急促,我尝试增加步频,减小步伐。想起来当时有个室友每次跑步都和我一起,他对学业有一种苦行僧般的信仰,除了柯南他似乎没有别的「课余」兴趣,对于人文社科更是涉猎广泛,基本上是活体历史事件年表和地图册;自律程度常人不可企及,我不记得他什么时候赖过一次床,错过过一次值日,漏过一次作业。不记得有多少次下午下课我因为手头的事情没完成或者纯粹想要偷懒,对他说我们今天别去了。他的回答永远是「那我自己去了」,然后我就会丢下手上的东西追上他。后来发现,事实上我为了不去跑步而舍不得放下的事情,即使中途放下了也没有任何影响。现在回想,我当时能保持这个折磨人的习惯大半功劳可能要归于他。他高考发挥似乎不是很好,最后去了广外读汉语言,看他为数不多的朋友圈,他似乎也学了日语,参加了翻译小组,每学期结课时间也会发课程的合影。我还记得高考结束后学校开志愿填报说明会的时候遇到他,躺在礼堂椅子上,露出门牙地微笑,仿佛没有任何事情会让他难过。
高考前的晚霞。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觉在中学经常见到晚霞。
高考前的晚霞。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觉在中学经常见到晚霞。

第三圈

我的心率突然升高,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自从上了大学以来我就几乎没有再跑步了,看来想要几年不跑再跑还能保持几年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想起来高三刚开始时有一次家长会,每个老师坐在一张桌子前,家长带着孩子去不同老师桌前和老师谈话。当天很热,教室人特别多且进进出出,空调的冷气根本盖不住那么多人的体温,我烦躁地和我妈坐到历史老师的桌前,历史是我拿手的科目,我不认为老师能提出什么值得听的东西,只想快点结束好离开。历史老师看着我不停扯衣服扇风的手,推了一下眼镜,她说「WL 很聪明,」不出我所料,「但是他太聪明,所以一直学不太好。」我觉得诧异。
这位历史老师与我初中的历史老师兼班主任正好是夫妻,我自以为是她先生器重的学生,他可从来没说过我历史学得不好这种话。「他聪明所以能很快掌握课本上的东西,也能很快背下来,」她继续说,「但是他容易满足于这些东西,满足于舌尖效应。」她甚至伸出舌头用手里的红笔指了一下自己的舌尖,「而且他不听课的时候,还是有选择地不听课,只要我讲到重要的东西,他就知道抬头听记下来,讲完了他又继续不听了。」我一时不知道这是在夸我还是在批评我,「但是这是自作聪明,历史想学好,只理解了这些重点是不够的,可能应付新课可以,高考是肯定不够的。」说完她就两手抱着一只膝盖,躺到了椅背上,似笑非笑地看着我窘迫的反应,仿佛早就知道我会对她的评价很有信心而成功出乎我的意料一般。我妈看了我一眼,继续和老师交谈,我却没听进她们交谈的内容。我还在想着什么舌尖效应的东西。
从此以后我仿佛心里就有了一个疙瘩,每次上历史课我都留意着自己不要又被她发现走神,我不想成为那种她一眼就看出我在耍小聪明的学生。不知不觉一年后,每当我翻看满满笔记的历史书,看着章节标题这章的内容就能在我脑中缓缓展开,在课上轻松回答出老师说「这个可能有点难」的问题的时候,都感谢她当时一针见血的坦诚。后来一次在操场遇到她,我在单杠,她在散步,她远远地看向我这边,似乎认出了我但又不敢确认,眯着眼睛又朝我这边走来,我朝她招了招手,她才笑着回头走回跑道。

第四圈

已经开始累了,我告诉自己,至少要完成这一圈。有一次连周的周末,我晚上跑步,新来的数学老师正好回公寓,叫住了我。他是学校从湖北返聘的,专门只教我们一个班,宣布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吐槽」我们校长,说这个老师完全可以带一个数学教研组,可惜校长坚持要杀鸡用牛刀。学校专门给他在操场旁边礼堂的楼下安排了房间,平日里他就一个人住在那里。这个湖北老师一副老知识分子的模样,花白的头发剪的平头,永远都是白衬衫黑西裤和平底布鞋。只是一开口浓厚的孝感口音让人绷不住笑,可他又是个很严肃的人,不像能随便开玩笑,因此我们班同学在他的前几节课憋笑真的很辛苦。而我应对这种典型的老师形象,一直都是以叛逆难搞的学生自居,所以不交作业或者潦草了事也是常态,为此他不止一次课上批评我们这群人。
那天我正好在操场入口,他招手叫住我,慢悠悠走近,我们并排走了几步,他才开口问道问我有目标了吗,想考哪个大学,我自然没好气,嬉皮笑脸回了个「复旦」。他嘴里嘶一声,眉头皱着向上看,仿佛在回忆什么,可能是我的成绩,可能是复旦的分数线,也可能是某个精神医生的号码。毕竟在我们这个当时前几届连重本率过半都要拿出来宣传的学校,复旦可能不在他预料的答案之内。「那你现在的状况,只能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他操着浓厚的口音说,我吃力地理解,「那你要很努力才可以,我相信如果你以复旦作为目标要求自己,最后考出来你一定会很优秀。」当时还不流行阴阳怪气(即使流行了他也不会吧),本以为他会意识到我在开玩笑,这下我被他的认真一下搞得有点不知所措,应付了几句打算继续跑,他又叫住我:「有时间抓紧回去睡觉。」
第二天周末,我们自习,早上我回教室路过办公室,透过窗户看到老师基本都不在,只有他孤零零的声音伏在办公桌前写着什么,可能是没戴眼镜,他身子很低。中午去吃饭路过办公室,他还在写,晚上回去,他还在写,甚至姿势都没怎么变过。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他的状态,有课站着讲课,没课坐着备课,下午在操场走几圈思考问题,如此往复。
高手的实力总是慢慢展现的,当大家适应了他的口音,开始理解口音背后的内容后,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说教我们是杀鸡用牛刀了,他基本就是高考大纲和所有数学题的答案解析的结合体,上课说的话基本没一句废话,都像参考书上那样简洁准确(后来和班主任聊起此事,班主任说以前他们那边很多参考书就是他出的),如果想跟上他的思路,那基本上一秒都不能走神,他几乎从来不用幻灯片讲课,在黑板上从左上角开始写,写满一列再从最顶端开始一列,写满一黑板再擦掉最左边的一列,要是不跟着他的节奏,他现在在写的东西和黑板上的其他东西是不是一题的内容都可能不知道。
高三某次黑板报,画画的同学给每个老师都画了画像
高三某次黑板报,画画的同学给每个老师都画了画像
印象中我们班从前很少有人下课问老师问题,但他来了之后,很快十分钟的课间不够大家问他问题了,到后来甚至要去办公室问问题也要先从窗户去看看有没有人(因为有些理科班的家伙偶尔也来问),很多同学都是攒着题目,恨不得遇到一次机会要把一周不会的题都问个遍。我们问他的题目他一般看一眼就能大概给出几种思路,让我们自己下去试那种最好,我的印象中似乎就没有难住他的问题。他在课上说,其实学数学就像爬山,「为什么有的学霸自学了大学数学高考很轻松就能拿满分呢?因为那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山路,自然是清楚的,但是站在山路里找路,就容易找不到了。」
我自然是不会这样和他们抢的,之前我每天下午跑步的时候都会看见他在操场散步,于是我就把需要问的题目提前记着,遇到他就追上去边走边问,他听完题目会边走边皱着眉头往上看一会,然后开始给出解法,我再尽可能都记着步骤,回教室再开始算。有时候遇到复杂的题目,他还会晚自习时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补一个更简单的办法,一边给我解释,一边在纸上演算,回头把这张纸也给我一起带走。有时候如果遇到典型的题目,他就会在他一叠叠笔记本中找出翻这个类别的笔记,然后在红红蓝蓝写满了笔记的一页页纸中翻找到归纳了这类题目解法的笔记,然后一把撕下来,叮嘱我给大家传着看看。但更多时候还是他翻着翻着说「坏了,我好像已经撕给 xx 同学了,你去找他抄一下」。虽然后来我写自己的高考目标的时候还是写了中大,但我最后高考的数学成绩还是令我满意。
我本有点后悔,没有更多了解这个老师,仿佛除了工作之外我根本不了解这个老师的其他方面。但后来想到,或许教育真的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可能他已经将自己向我们展露无遗。毕业后暑假,出高考分的那天,我考得不错,想起来向他发微信感谢栽培,听同学说他已经在学校准备下一届高三的复习。我向他说了我这一路的进步,向他道谢,他对我说:「继续坚持,大学的你会更优秀。」

第五圈

可能是开始撞墙了,我双腿抬不动、撑不稳,足弓开始有抽筋前的感觉,我腰疼,嗓子因干燥而刺痛,火辣辣的,我仍尽量保持用鼻子吸气,用口呼气,鼻子吸气时夹杂着淡淡的血腥味,我开始主动摆动手臂,希望能借此带动双腿动起来。跑到第一个弯道,我想起成人礼。在我的高中,成人礼可能是大家最期待的盛会。我们学校的活动其实不少,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展…… 虽然每个活动我们都觉得是学校作秀,但成人礼让我们最期待,可能是因为这个活动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我们会穿着正装穿过成人门,大家都可以自由打扮,甚至有的同学会把化妆师请到学校。高中学校的礼堂就在第一个弯道外面,我那年的成人门正好就放在第一个弯道上。
学校的礼堂
学校的礼堂
成人礼是在下午,整个午休,室友几乎没睡就起床开始鼓捣头发,而我躺在床上拼命想睡着,但一直按耐不住内心隐隐的兴奋。于是我强迫自己一动不动,慢慢也就意识模糊了,直到吹风机的声音把我惊醒,看到室友基本都穿戴整齐了,我才想起来我还是策划和主持人,我要提前到礼堂,和其他主持人再对对词,也要看看后台的准备。我爬下床洗了把脸,胡乱刮了刮胡子,从衣柜里拿出来还套着防尘袋的西服,三下五除二穿上,抓抓头发照照镜子就出门了。比起平时宽大的运动校服,我总觉得西装很紧绷,走路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挺胸抬头。走在宿舍的走廊上,换好西装的男生们相互打量开玩笑,没换好衣服的人每个人看起来都急匆匆的,拿着从可能是从别的宿舍借来的喷雾、古龙水、卷发棒四处穿梭。整个走廊全是定型喷雾、body spray 和香水的味道,全是交谈、欢笑和急促的拖鞋声。
我离开宿舍,学校水泥路上反射的阳光亮得刺眼。我快步走去课室,拿打印成卡片的主持稿。现在时间还早,低年级的同学还没有午休结束,教学楼空空荡荡的,我松了一口气,我有点怕穿着西装被大家打量的感觉。我拿上了我们几个人的主持稿,厚厚的一沓,出教室在走廊上,远远看到地理老师和我相向走来。
地理老师是个高个子,比我差不多高了半个头。他永远穿 polo 衫,束在裤子里,显得腿长得夸张。他的脸上常常带着一种苦相,他也是高三才带我们班,第一次见到他不苟言笑的样子,我就怕他不好对付。他说话经常让我感觉到他有一种对自己命运的不甘,手画地图、全球经纬度定位只是基本操作,讲起课来更是常常引经据典,从孔子孟子老子到毛泽东,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马克思海明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业务能力(也就是找题目印卷子的能力)。我因为经常光顾老师的办公室,经常被各种老师拜托去文印室取卷子。其他科目的老师的卷子一般一次也就薄薄一沓,甚至可以对折起来拿在手里,他的卷子一次能叠十几厘米高,而我们班只有 36 个人。他常说地理卷子看起来多是因为字少图多,实际内容很少,但我每天花在地理卷子上的时间显然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每次最怕他上课说某道题大家做得不好,下去他再找几个同类的题,他要是真的随便糊弄只知道布置作业就算了,关键是他每次真的能找到大量的、且同类的题,让我想吐槽都无处下口。他写的一手好字,即使在黑板上也是,他在晚自习偶尔会看一些我连名字都不会读的书,然后向前排同学借现代汉语词典,说是要查一个字。
我其实真心佩服他,但我不想当敬佩老师的好学生。我以我的小聪明为荣,而他似乎看不惯不踏实只知道耍小聪明的学生。所以我们一直不对付,家长会上,他会直白说我好像看不惯他,我妈有点夸张地大笑说不会吧,企图化解尴尬,我只低头无语。
一轮复习前我们班开了一次动员会,除了班主任训话,数学老师和地理老师也有发言。数学老师的发言持续了快一个小时,准备了几十页幻灯片,从一轮的作用、重要性、时间安排、心态准备等等方面进行了完整细致的剖析,听得我五体投地,顺便也为接下来发言的地理老师捏一把汗。毕竟数学老师讲完这些,还讲一轮复习真的没什么可讲的了。只见他带着和每次上课一样的表情,从容走上讲台,什么稿子都没带,扶着桌子说:「我送给同学们十句话」。我抬起已经听一轮听麻木的脑袋,他的十句话全部是「名人名言」,全部内容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一句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让我们除了听老师讲课,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一句是「没有人是自成一体 / 与世隔绝的孤岛 /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 欧洲就变少 /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 它就为你而鸣。」告诉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其实是一个整体,是同一个战线的战友。我有点自以为是,我觉得这句话似乎是对我说的。他的发言完毕,掌声似乎比数学老师发言结束之后的还热烈,我一边鼓掌一边想他是怎么记住他要说的十句话的。
所以在楼道遇到他,又想到我现在还穿着西装,我突然觉得局促不安,走起路来都觉得行动有些不协调。最后走到他一定看清了我的距离,我看到他露出了那种忍不住的笑,我小声向他道老师好,他点点头,把头扭到我的另一边,脸上还挂着笑。他很少笑,这也不像那种恶意的讥笑,想着想着,我也忍不住笑了。
我来到操场,路上挂满了彩旗,天上飘着气球,一条长长的红毯从中场铺到弯道的成人门,然后铺到礼堂。红毯两边已经站了一些人,看起来是等待的家长,我和几个主持的同学碰面,把稿子给了他们。我们几个要最先去礼堂,所以我们也要最先走红毯。我等到了我爸妈,我妈说我嘴唇很干,一把抓住我的脸给我涂了唇膏,直到后来看照片里我的烈焰红唇,我才知道唇膏是会变色的那种。
穿着校服的低年级慢慢走来,一波一波聚拢到红毯两边,操场慢慢热闹起来,后来音乐也响了起来,直到最后我们在红毯旁边说话都要提高音量。终于到我们走红毯了,前面的几个主持人相继走过,我不得不跟在他们后面。我走上红毯,铺在操场上的红毯让绿茵场更软了,夹道的低年级同学不断的尖叫声填满了我的耳朵,香味填满了我的鼻子,镜头、彩带、气球和前面女生穿着礼服的背影填满了我的眼睛。我觉得轻飘飘的,意识似乎陷入了模糊,因为等我回过神来我已经在后台了,我甚至不记得我是怎么走过成人门的。
「红毯」
「红毯」
那天的仪式很顺利,每当我回忆那天我都会获得一点短暂的快乐,我记得那些一下变得漂亮得不认识的女生,我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那些似乎一下成熟的男生,举止间带着羞涩和自豪,记得大家互相祝贺,空气中是那种兴奋的氛围,还有地理老师忍不住笑的样子。当然,很快就会陷入「青春不再」的感伤,走红毯前历史老师问我几月出生的,我说是 6 月,历史老师说那还差半年呢,你是「被成年」了。那时才十七岁,那时最现实的压力只是把那名为成绩的数字提高,那时一切似乎都有可能。

第六圈

我真的跑不动了,可能速度没有比走路快多少,我告诉自己,如果我能坚持跑完六圈,我接下来的人生也就没什么困难我不能挺过去了。我咬牙继续。高考前前一个月我的状态不太好,可能是焦虑紧张,也可能就是自然的状态波动,老师们都挺紧张,基本都找我谈话,叮嘱我最后阶段了,不要泄气,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云云,把我听得心烦意乱。一天晚上政治老师也叫我出去,笑着看着我说「怎么样,其他老师都找了你吧?」他一向是个和同学走得比较近的老师「其实我不想找你,但是我怕不找你你觉得我不重视,」他突然露出那种熟悉的狡黠的笑,「我其实很重视,但我相信你自己有数,我多说没什么用。」政治一直是我文综的短板,理论学得滚瓜烂熟,但一到材料还是无处下手,可政治老师又经常莫名其妙地硬捧我,尝尝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有次在班上讲课,讲着讲着突然开始在全班面前说起他班上(他带我们下一届的文科重点班)一个学生是我的「粉丝」的事,我本来趴在书上准备闭眼,听到我的名字突然惊醒,但我没有抬头,因为班上已经开始大笑了,他没有要停的意思,继续说着他在他的班上是如何以我们班为榜样,「尤其是 WL 和 X 同学,真的很优秀……」他继续说,「我也经常在我们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两个……」我内心充满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尴尬羞耻和开心得意的混合情绪,我终于忍不住抬起头但用手捂着脸,还好透过指缝,我只看到了几个和我熟悉的同学在看着我笑。他对我的吹捧和放纵真的到了有点莫名其妙的程度,还好这次他依然选择「信任」我,我反倒觉得释然,起码说明我只是状态有点偏移,肯定没有脱轨。要是他也和我说要重视要调整心态,我可能就会觉得我要完了。
一次篮球比赛后,全班的合影。我虽然不在里面,但是我是拍照的人
一次篮球比赛后,全班的合影。我虽然不在里面,但是我是拍照的人
同样的原因,后来英语老师也找我,她也是高三才带的我们,口音来看估计也是学校从湖北挖来的。第一天来班上的时候她穿的上衣没有袖子,当时宿舍一个打篮球的室友坐在我旁边,他看了她的三角肌一眼,张着嘴眨了眨眼睛,扭过头来跟我说他觉得这个老师能做俯卧撑的数量应该比他多。可能因为年轻,她很快就和班上的女生混得很熟,至于我,一向不太和老师对付,尤其是英语是我擅长的学科,基本上也没什么机会和她交流,所以当她也叫我去谈话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尴尬。走廊上她抱着手看了我一会,只问最近睡眠怎么样,我说不太好,她说「那不行,要重视睡眠才行,今天回去别熬夜写作业了,好好睡觉。」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没有老师,甚至我爸妈都很少过问我的睡眠。高考前,她给每个人都准备了透明文件袋用来装文具以及一张鼓励的卡片,我的写的是 Be careful and you will success。高考当天,考场上语文写不完作文的我响铃后还在匆匆写着,监考老师可能看到了我,命令停止答题,我不管仍拼命继续写,我握笔的右手已经颤抖地写不出直线,于是老师要求全体起立才开始收卷。出考场后,我觉得嗓子发酸,一边走一边拼命咽口水。走廊上遇到她,她朝我笑了笑,我忍不住说我没写完作文,说完就径直头也不回地加速往前走。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只听到她在我背后说「这没什么的!」她说得很大声,我和这层楼的其他同学听得很清楚。我抬起头,但眼泪还是因为我走路的颠簸从我的眼眶里滑落。
到了最后一个弯了,我开始加速,拼命地甩动手臂,步伐也慢慢地加大,我感觉我的大腿已经有点不听使唤,脚步已经深浅不一了,我的头也跟着我心跳的频率一涨一涨,想不了那么多了,我不停加速,我感觉到我脸上的汗珠在更快地下落,速度加快让风变大了、穿透了我的衣服,我整个胸口都开始感觉到了水分蒸发带来的清凉。

拉伸

我冲过最后一个弯道,慢慢变成走路,起风了,但我的肺依然像着火般疼痛,我爬去器材那边拉伸了一会,我开始做引体向上,做了三个就累了,于是我用力做了一个,然后停在上面保持着。「向上」似乎一直是违反人的本能的,比起站着我们喜欢坐着,比起坐着我们喜欢躺着,重心越低越舒适,但舒适不是我们存在的目的,不然没有人会做引体向上。我不停重复这一过程,做三个,停住,下来,休息一会,再来一轮,直到力竭。
我胸背手臂肩膀腰腿都传来阵阵疼痛,我怀念这种疼痛。地理老师和我们说过为什么在半路遇难的登山者都会面容安详,因为失温后大脑功能被抑制,感觉不到疼痛和寒冷,最终只会陷入昏迷,在虚幻的温暖中微笑死去。我闭上眼睛静静感受这疼痛,在那些充满焦虑和不确定的日子里,这些让人安心的疼痛,正是我还好好活着的体现。
当时学校还在建的行政楼,第二年就建好了
当时学校还在建的行政楼,第二年就建好了
我又下到操场,想走几圈平复一下心率。夜晚的微风还在继续吹着,不知道是不是我刚才没留意,操场的人好像又多了些。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是沿着操场在走,我猜都是一些毕业生在一起最后聊聊天、看看校园。路过最后一个直道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像毕业生的女生直直地站在跑到边,面向绿茵场,抬头不知道看着哪里。绿茵场上,几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踢足球,周围跑道上充满了细碎的谈笑声,学校外的高架桥上,一架地铁正呼啸而过,而她一动不动,只有晚风卷动着她的裙摆。我突然想到我高考前几天也会像这样站在高中的操场发呆,不为别的,我就只想多看看学校的一切。我在这个大学也许多年了,早晚有一天,我也要毕业,从这里毕业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我想会比高中毕业更加复杂吧。我会还会像她一样静静地站在学校哪里,再看看学校没什么可看的风景吗?
或许不论五年还是六年,都只是人生的一小段,越长大时间越不允许我们停下脚步,我们不论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相对我们的每一段经历、每一个居所来说,我们都匆忙得像个不熟悉的过客。这样想着,我突然觉得现在脚下这个操场和几年前几千公里外的那个操场仿佛连在一起了,在那个操场奔跑的我曾经是多么自在洒脱的存在,那个我坚信我的人生要永远保持天真和好奇,认为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学习掌握它们,变成新的知识,那个我希望着自己能一生温柔而坚定,那个我每天都写 Bullet Journal,完成每一科作业的时间记录精确到分钟,以确保时间尽可能不浪费,那个我可以通过同学们的答卷帮他们到他们理解错的知识点在哪,并帮助他们真正弄懂那些知识,还可以帮他们优化做笔记的方法,那个我也可以帮我的室友确认他是不是追一个女生有戏,那个我可以确信自己一定会是任何评奖评优的候选人,能和一群人策划一个年级的成人礼玩会被打趣说是幕后的年级主任,那个我可以在不认识的人路过的时候继续一个个做引体向上,生日会收到很多卡片和礼物,有人会在卡片上写说「你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个我一次模拟考心情不好没写作文,校长会找我谈心,告诉我他那时流行的诗「所有的日子 /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 让我编织你们 / 用青春的金线 / 和幸福的璎珞 / 编织你们」,甚至毕业之后,会有人发朋友圈说「操场看不见 WL 了,有点不习惯」。当然那个我也会有痛苦和迷茫,但那个我一直告诫自己要保持清醒,那个我能将情绪和理智分开,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也能用自己幻想的一个完全理智的人格自己开导自己,解决了心里的问题后继续去做该做的事情……
一次运动会后,全班的合影。当时班服还是和几个同学课余偷偷用手机联系商家设计的
一次运动会后,全班的合影。当时班服还是和几个同学课余偷偷用手机联系商家设计的
而这一切,其实也没有离开多远,我本身也没有和那时有多么大的不同,我只是面对一些新的痛苦,一时乱了阵脚,失去热情,选择不去做了而已。所以痛苦的时候就跑步吧,回忆一下那段更关键也更充满勇气的时间,生活总要继续的,或许只要我鼓起勇气面对生活时,就会发现迎面而来困难,不过是跑道上拂面的微风,它永远都会环绕在你的身边,但只要保持身体平稳,双腿交替,你就在向前。
 
本文禁止转载
 

写在 20 岁生日的反思

By: L3ON
11 July 2020 at 00:00
转眼间就迎来 20 岁的生日了,最近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回想去年、前年生日似乎都还没有过多久。这样一个整数的生日,似乎不写点什么太没有仪式感了。
20 岁,一个曾经的我觉得完全遥不可及的年龄,已经悄悄来到身边了。我到现在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是奔三的年纪,我曾经常和别人讲我对「八岁」的影响特别深刻,然而一转眼八岁那年也过了十二年了。
这 20 年,我在泰州出生,在老家待了几年后去过郑州,后来在广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直到大学阶段开始,北京这个城市又进入了我的生活。
如果要我描述一下 20 岁的我的状态,我的答案可能和上了大学的这两年一样:迷茫。真的很迷茫,自从考上大学之后,痛苦和迷茫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底色。不知道是因为迷茫而痛苦还是因为痛苦而迷茫,或许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促成的吧。我不想这种状态继续,既然 20 岁是这样特殊的一个时间节点,不如就趁这个机会,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

我是什么样的我?

这个问题我从很小就开始问自己。我曾经特别害怕自我介绍(当然我现在还是很怕,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说「曾经」),因为我总觉得我不会用几个词几句话来形容概括自己。

曾经的我

年纪小的时候可能不会想那么多,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总是和大家没心没肺地疯玩,或许是记忆不深刻了,但是那时候似乎很少有特别伤心难过的时候。真正对自己「不满意」可能是从六年级到刚上初中那段时间开始。当时就总想着为什么大家总不喜欢和我玩(哈哈好幼稚)?现在看来,当时我的脾气真的可以说是「古怪」。最近有次心血来潮翻了翻以前 QQ 空间的说说,当时就把我看傻了,不知道怎么形容我那种说话的语气,在现在的我看来,真的是感觉当时的那些句子都特别生硬,对他人的态度更是接近于无礼。看到偶尔发的一些聊天截图和评论区和好友的互动,我简直觉得我这种性格无比陌生。或许是当时觉得自己不够「酷」,想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态度让周围的人留意我吧,很遗憾我选择了这种让人讨厌的态度,而且真的做过头了。那段时间的我确实很傻很傻,周围人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自己,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事情到了高中开始就有了变化,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刚上高中的时候内心就十分珍惜这个「新起点」的机会,我迫切地想在高中做好以前没有做好的事,想要成为一个自己满意、他人也喜欢的人。我选择了可能是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当「好人」。高中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真的是十分投入地「为他人着想」,和人对话的时候也总想着别人想听到什么,看见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能不能帮忙,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总想着要不要自己来做……这些举动听着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我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是个高尚的人,相反,我只是很功利地希望用这些举动换回一个「好人」的形象,让大家接受我、喜欢我罢了。
这个办法可能刚开始还是挺有效的,我起码不至于觉得自己不喜欢自己了。但是这种投机取巧的不良反应很快就显现了出来。首先我这些「为他人着想」「主动奉献」是有所求的,而这些举动往往又是投入回报比很低,这让我总觉得自己明明做了很多,但是周围的人却很少会愿意用我这样的程度对我。现在想想,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大家并么有像我这样这么想获得些什么,而我又表演得像个「好人」,好人往往是发自内心的好,大家自然也不会觉得我这个「好人」其实是希求用自己的「好」来交换一些东西。然而当时的我并不懂这些,因此我常常觉得懊恼,觉得自己明明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大家还是不会像我想的那样欢迎我、对我好。现在想想,真的是幼稚到可笑。也正因此,我开始感到「迷失自我」了,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因为我假装自己很好,一直选择迎合他人的喜好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我内心又深知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在这种真真假假中,我把我原来的自己也丢失了。我也更加害怕自我介绍了。
转折点在某天听父亲说了一句话,大意就是不要总想着大家要帮你,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永远是「帮你是情分,不帮才是应该」。我记得当时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发现我把太多事情想成理所应当的了,尤其是我觉得我对大家好,大家就应当也对我好。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很多时候这种单纯的想法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我「帮助」别人当「好人」是我自己的选择,同样的,别人如果愿意因此接纳我、回报我也是他们自由的选择,而不是我想的那样像「平等交易」般理所当然的;就算他们不接纳、不回报也是完全正当合理,因为这种双方都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所谓的「义务」就根本不存在。我也开始懂得,有时候可以随性一点,只要不为了邪念伤害他人,不破坏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就是正常的了,没有人规定自己的价值一定要从他人的认可中取得,不是大家都喜欢才是代表性格好,其实只要大多数人不讨厌就是正常了。我之前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只有大家都认可我我才能认可我自己,但我现在觉得,他人的认可其实没我以前想的那么重要,因此我也放下了功利主义的包袱,不再为了换回他人的一句肯定而做一件事情,而是因为自己内心觉得这是对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个转变真的让我和我身边的人都轻松了很多,应该也能算是高中的我很重要的一次成长了吧。
然而我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转变就记起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依然还是害怕自我介绍(笑),但是我相信我这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吧。

现在的我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转变,我不再重视大学这个「新起点」了,但是现在回想我的不重视有点过头了,简直能称得上疏忽。首先我填志愿的时候天真的以为第一志愿是稳定能进的,所以根本没有认真对待、甚至还把一个不怎么了解的新学校填了上去(是的就是我现在这个学校),志愿填报截止的当天六点躺在老家床上看《权力的游戏》,又很自信地没有做最后检查,于是我当然就得到了一个让我惊讶的录取结果。进入大学之后,我更是感觉自己没有「积极」地去面对新生活,也没有主动融入这个新环境,而是以一种慵懒的姿态,消极地任由时间流过,躺在命运的浪潮里,它把我冲到哪里我就继续在那躺着。我一边跟以前的朋友吐槽班上的人都没认齐,一边却从来不去主动参与社交;一边抱怨自己学校什么活动都没有,一边却不愿意参加少得可怜因而宝贵的学校活动;一边说自己的大学生活特别孤独平淡是个假的大学,一边却孤立自己、和身边所有人表现出一副社恐的样子,推开所有可能的朋友。总而言之,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并不满意,这种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整天浑浑噩噩的日子真的会消磨人的意志力,如果我任由自己这样下去,我可能就离心目中那个讨厌的自己又不远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虽然从正面概括自己很难,但是从反面挑出一两个自己不满的缺点还是相对容易的。我从几个星期前就开始想,想了很多很多零零散散的东西,大抵可以分为两方面。
首先我极度缺乏自控力
我数不清多少个自己雄心勃勃的下午被 YouTube 的算法击垮了,我明知道自己有事情要做,有定好的计划不能拖延,然而对于眼前的消遣娱乐,我基本上是毫无抵抗能力。每每事后回想,我都不能理解我是如何背负着被死线压着的焦虑,欣赏一个个视频、一集集电视剧、一部部电影的。但是当时的我,就是愿意在眼前的满足和长久的益处中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就因为这种怪异的坏习惯,所有的事前计划对我来说基本上都是无效的了,因为我计划做得再好,总会有一天不完成,而只要有了那一天未完成的积压,我完成计划的阻力就更大了,我也就更容易滑向低级的娱乐。
我曾经也不是没有过那种理想的高效率生活,但是仿佛在我的印象中这些日子都没有长久,我一时半会想不出原因,但至少我知道当下寻找一个能让自己保持清醒、做真正有利与自己的事情的办法是迫切的。
其次我十分浮躁
这种浮躁体现在很多方面,上面说的总是沉迷于短平快的消遣就是其中一种。而对于学习,我更是完美印证「舌尖效应」。这个评价最早还是高中历史老师警示我时提出的,现在看来真的十分准确,我对所有的知识满足于入门的一知半解状态,仿佛我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为了真正掌握它,而是为了让我看起来好像掌握了它。因此我沉迷各种粗浅的「科普」内容,我可以花很多时间看一堆短文章、短视频,但是我可能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看教材、啃论文。有时候我会给自己找理由说我可能是不喜欢所学的内容,但是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领域,我同样也是浅尝辄止,一旦开了点头了解了一些基础的东西,我就没什么动力继续深入了。短文短视频总能轻易给我营造出一种「我在学习」的假象,其实是把我困在了刚刚迈入的舒适圈里,而我正好讨厌满足于待在舒适圈里的自己。
我或许不能立马摆脱浮躁,但我相信意识到我是个浮躁的人、承认浮躁是自己的致命弱点,或许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我?

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原子习惯」的内容,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我们的每个小习惯就像是构成我们的原子,换言之,我们的习惯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对此我真是深感赞同,我不止一次制定计划、不止一次写下我对生活的期望、不止一次使用各种效率工具、应用,希望通过这些,我能成为理想中那种高效的人,过那种有意义的人生。然而事实情况是我不止一次被我自己讨厌的、固有的习惯打败。或许我能支撑一天两天,时间一长我就会又自动滑落回以前浑浑噩噩的生活习惯里。
我不想因此就失去期望,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里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带者虔诚的态度再次展望一下未来,幻想一下我理想中的生活,仔细思考一下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首先我希望我能静下来
这个期望似乎从中学开始,就有无数老师给我提过,然而当时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安静什么叫做浮躁。在当时相对压抑、限制很多的环境里,安静或者浮躁几乎在严格的时间表下是看不出区别的,除非天天逃课不交作业,不然真的看不出安静的人和浮躁的人有什么区别。然而到了大学,尤其是这个大学以后,当我能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了,我才看到了安静和浮躁之间从心态到行为的巨大差异。当我下课合上电脑装进书包就准备回宿舍,认为今天的学习时间已经结束时,有的同学留在课室,他们的学习时间才刚刚开始;当我考试前还在焦虑地看着课本,试图理解我上课就应该熟悉掌握地知识时,已经有同学在信心慢慢地准备下一科考试;当我终于考完试觉得可以好好放松一把时,有的同学已经启动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开始交换、出国了。差距就在每天的不经意中越拉越远,就如同我上面说的,每一个细微习惯的差别,让我和其他优秀同学完全成了两种人。
因此我希望我能方下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心态,回忆一下中学时期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时候不是学校和老师压着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在消费碎片信息中浪费更多的时间了。或许开始看看书,或许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看一部电影,让自己能在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有长远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被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碎片内容一点点蚕食自己仅剩不多的可怜精力。
其次我希望我能积极
前面说过,到了大学,我整个人都是懒散消极的。选课前夕还不知道自己能选课、该选什么课,奖学金申请材料快要截至提交了还不知道自己原来也符合申请条件,怎么计算学分、怎么申请项目、怎么出国交换一概不知,有时候我真的怀疑要是离开了我那两个认真的室友,我的大学生活还能不能好好进行。我印象中我曾经不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希望我成为这样的人。我猜想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对大学阶段巨大的心理落差,但正如前面说的,这怪不了除了自己的任何人,既然已经结出苦果,那就请安静品尝,这不是选择安逸的理由。前些天和我弟一起看哈利波特,里面邓布利多有句台词我特别喜欢:Happiness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if one only remembers to turn on the light. 更何况我相信自己现在的状况远远还不算 darkest of times,我要做的就是点亮那盏灯,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毕竟对于消极的人,生活每天撞向自己,而对于积极的人,自己每天都拥抱生活。
再者我希望我能多做
有次晚上睡前聊天,我和室友倾诉我上了大学来的种种悲伤迷茫失望痛苦,室友苦笑,说他曾看过杨绛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只觉醍醐灌顶。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无用的「想」上,我整夜整夜地想生活的不公,想过去的错误,想别人的说法,想自己的未来……然而大学阶段除了教科书我真的一本书都没读,一件大事也没干成,在思而不学中浪费了我两年的时间。我总是在抱怨生活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不该这样生活,然而我却从来没有为了改变现状真正做点什么,这必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我希望未来的我能做一个敢于行动的人,因为空想永远都是原地不动,只有迈开步子,才更有可能让自己向目标的方向前进。
说到这里,最后我希望自己能找到目标
无论是什么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都会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但我一直不以为意。因为他们说的目标总是和自己的心之所向联系在一起,什么找到热爱、找到乐趣……但我现在过的生活和我向往的完全不同,我从来没想过会真的一辈子读文科,也从来没想过这辈子专心做研究,也没想过以后做律师还是做什么。有段时间我甚至因为这个难受得睡不着觉(当然就是光难受,什么都不做的那种),然后想着什么下辈子有机会一定学计算机科学或者摄影设计之类的,因此我从来也没有认真地想过按照当下的现实,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期盼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坐在法学课堂上,每当听到老师说「你们以后都是以法律为业的」或者看到和法律有关的竞赛、培训的时候,我都感觉到内心一阵强烈慌乱,我内心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我我永远都进不了法学这个圈子,因此只要一想到未来我可能注定就要在这个圈子里生长了,我就感到满满的慌张和不确定。但理智告诉我,一直这样想下去不是办法,现实已经如此,这场游戏里,我被发到的就是这样一手牌,我可以不打,直接离开游戏,但我目前没这个打算。既然要继续打下去,羡慕别人牌多好没有用处,也有其他比我牌更差的人,但这些我都改变不了,我能做的只是把我目前的这把牌认真地尽可能打好而已。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完全接受命运,不逃避直面惨烈的现实真的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而我恰好在这种事情上很缺少勇气,所以原谅我,我可能还要一点时间去适应,但是我也意识到了,这样一天天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所以,还是希望自己能早点认清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空想,着手做必要的努力吧。

尾声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形第四
我一直特别喜欢《孙子兵法》里面的这句话:「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论世界如何变化,提高自己永远都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而我却经常了解太多信息,真正提高自己的事情又做的太少,因此我一直希望用这句话警示自己:在埋怨世界时先看看有没有严格要求自己。20 岁了,18 岁高考前写的时间胶囊我根本不敢打开,因为我很清晰地记得,里面的每个充满好奇和憧憬的问题,目前的我都没有颜面去回答。认真度过的一年可以很长,希望明年这个时候的我,能相对从容地面对18 岁的我对自己的期盼吧。
20 岁了,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和以往一样:要永远天真,永远保持好奇,没人可以代替你过你的人生,胡思乱想的事情死后有的是时间,这辈子还请冷静而认真的生活吧。
 
本文禁止转载
 

Why do you love cinema?

By: L3ON
2 May 2020 at 00:00
今天在推特上无意刷到了这个视频,看了之后感觉深受感染。这是个能让人产生共情的混剪,作者将各种语言的对热爱电影理由的阐释和经典电影的片段剪辑在一起,让我也不禁开始思考我为什么爱电影。
其实我「爱」电影「爱」得很非典型,我很清楚自己无比享受看电影时的那种快乐。小时候最喜欢的看电视方式不是看电视台,而是看有线电视提供的电影点播,当时只觉得电影时长不长不短,能全身心感受一个精彩的故事。电影结束后,我并没有更多地去了解电影背后的东西。就像听歌一样,我可能并不知道电影有哪些好导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电影品味,我就是单纯的只享受看电影的那段时间罢了。
电影之所以能带给我享受,我觉得重要的原因是电影能同时占据我的视觉和听觉。听歌或者听博客只能占据我的听觉,我眼睛可能会看其他东西,甚至歌曲和博客只是我做其他事情的背景音乐。看书、看漫画或者看相片也只能占据我的视觉,我可能在听歌,或者听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杂音。而电影就不同了,看电影时我的视觉听觉都被牢牢锁在其中,让我能最大程度地从现实世界中短暂地逃离。这个逃离的去处,是一个基于现实世界的故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世界中难以想象的疯狂梦想可以实现,现实世界中亟需的勇气可以在这里获得,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可以在这里被抚慰:总之,我们可以暂时和让我们头痛的现实短暂分离。我们进入这个世界不需要再记得我们的身份、性格、性别、兴趣爱好等等一切给我们划分类别的属性,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需要忘记一切去听一个故事,去看这个世界中不一样的风景,去听这个世界中不一样的语言,去感受这个世界中角色的成长或者堕落……
除了逃避,电影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视觉、听觉上的,更是整个形态上、情感上的。我们有限的人生注定只能度过一次,但是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的人生。在电影中跟着角色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并从他们的人生中得到共鸣或者激励。在这个维度上,电影拓展了我的生活,让我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下体会这个世界。
最后,电影是低门槛的。不论你是发烧友还是路人,不论是成群结队还是形单影只,只要走进电影院或者打开屏幕和耳机,就可以轻松地跳入电影的世界。它可以是发烧友的精神享受,也可以是路人的平凡消遣,它可以是好友聚会快乐的催化剂,也可以是孤独时刻安全的灵魂港湾。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易欣赏,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感悟。
然而我最近却越来越少看电影了。嘴上说着忙,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连续看 YouTube 的时间加起来也能超过电影时长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变浮躁了,觉得电影太长,不如数个十几分钟的短视频能简单刺激我的神经。所以万幸我看到了这个视频,我一下就又回忆起了电影的各种美好。我总是说着自己要慢慢平静下来,不如就从周末看部经典长片开始吧。
 
本文禁止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