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空空如也的生活手记

回到墨尔本的我也依旧快乐不起来

28 August 2022 at 01:14
回到墨尔本的我也依旧快乐不起来

许久未更新,澳洲政府在 2021 年年末宣布解除边境封锁,而我也终于在今年年初熬回了心心念念两年整的墨尔本。这应该算是一个如愿以偿的故事,可是如同很多期盼已久的事情一样:当你对一件事情倾注了太多期望甚至于成为执念,往往在实现之后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开心。

回来澳洲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实话我早该想到,两年前我在墨尔本的快活生活很大程度上多亏了我在语言班认识的朋友们,而现在他们毕业的毕业回国的回国,我的国外孤独修炼才真正开始。如今我在墨尔本认识的老同学只剩下一位,尽管这次归来我有认识一些新朋友,但总归不如当初的学生生活热闹,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伴侣要陪。

我从来不喜欢孤独,但不得不承认这是逃不掉的人生课题吧。


感到孤独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困在国内的第二年里,我在上海待了大半年,遇见了如今已经是前任的 Hubert。他是个很好的伴侣,甚至可以说是我迄今所有伴侣中最好的。只是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该开始,毕竟我心心念念着回澳洲、他也要去美国,这趟共同的旅途从一开始就写上了结束日期。结果也和预期的一样,我们的关系在今年年初画下了句点。

最初我也还只是微微不舍,直到五月份我的情绪在毕设的狂轰滥炸里崩溃。在那之后 Hubert 也被我骚扰了不少,闹到如今对我的消息爱答不理。恐怕他当初也没想到我说「我和我的前任们都不联系」未必是因为我有多高冷,反而可能只是我太贱。他说我们的结束并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原本就不合适,我在当初相处时整天闹脾气,现在再反过来闹腾着要复合只说明当初不珍惜。我想他说的没错,但事到如今怎样都不再重要,反正这段关系大概已经被我搞砸了吧。

如果我还在上海,我恐怕可以很快找到下一任,哪怕一段 rebound 也至少可以让我不那么难过,然而我在墨尔本,在这里我的择偶难度远远高于上海。无奈只能硬扛,两个月里也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幸亏做公益的 Beyond Blue、花钱找的心理咨询、和被我倾倒了不少情绪垃圾的朋友一同支撑我走了过来。

其实我也不明白我怀念的到底是和 Hubert 在一起的记忆还是那些在上海的经历,还是说这两者对我来说本就是无法分割的同一坨回忆。但可以发现的是,我在上海想念墨尔本,我在墨尔本想念上海,这样恐怕是不行的。事到如今我还会梦见他,在各种各样的剧情里。醒来之后我也还是会难过那么一瞬,可醒来也就醒来,太阳照常升起。


即使抛开 Hubert,在上海的大半年也让我对墨尔本甚至是外国有了别样的看法。这可能是一个苏北人十有八九会经历的魔咒,尽管我满脑子逃离中国的想法,但我喜欢上了上海。

我曾经以为我对上海向往与对所有一线城市的向往无异,直到我在深圳实习了三个月后就逃去了上海。对一个城市的感觉可能真的只有你在这里生活过后才能知道,我以为我喜欢深圳,结果只待了两个月就再也忍受不下去。而上海却是个我从小就常来的地方,即使真正生活下来也与我向往中的样子没什么区别,反倒是因为这份真实印证更加让我喜欢。

我曾跟来自上海的同学说:「墨尔本在你眼里可能很破,毕竟你从小生活在上海。但对于我一个来自十八线小城市的人来说,这里已经足够好。」

结果好巧,现在在上海生活大半年之后的我再回到墨尔本这座城市,也觉得食之无味了起来。尽管政治的因素致使我的移民愿望很难有变,但上海却成了再也挥之不去的魂牵梦萦。我会时不时想念那些街道、吃食、夜店、展览、商场、男人们。终于,这上海还是成了我一个苏北人永远绕不掉的精神故土。


我想我还是会想办法移民的,虽然脑子里这些迟疑应该会一直存在吧。

疫情之下一个澳洲留学生的痛与怨

31 August 2021 at 13:43
疫情之下一个澳洲留学生的痛与怨

今天是来自中国的澳洲留学生无法入境的第 577 天,也是所有澳洲留学生无法入境的第 529 天。

意料之外的肺炎

记不得是 2019 年末还是 2020 年初的一天早晨,还在香港旅游的我正坐在港铁车厢里望着指示灯出神,坐在身边的香港炮友突然把手机递给我,屏幕里是一则新闻:「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我赶忙掏出自己的手机翻找,看到一句「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证据」,复述着安慰对方和自己。炮友说道:

「谁知道呢,当年 SARS 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没想到一切正应了他说的。接下来的几天,随着新闻的措辞越发严重,香港街头的杂货铺和药妆店几乎都开始把口罩摆到门口,价格也越标越高。几天后,从香港回到家乡县城的我第一反应就是打开淘宝囤积 N95 口罩。爸妈听闻我下单口罩也觉得我杞人忧天、「不花钱难受」,那时大陆这边的大多数人还觉得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直到月底,所有人都不得不在官方承认疫情后开始面对现实。

意料之外的封关

在那个月剩下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躲在家里忧心忡忡,尽力避免所有出门活动。那时的我正盘算着赶紧过完年就回墨尔本、远离风暴中心——中国,却没想到在 2 月 1 号苹果日报发来一则通知:「澳洲总理宣布即日起禁止来自中国内地的人员入境」

自此,包括我在内,所有来自中国的澳洲留学生都陷入了回不了澳洲的困境。禁令一出,我周围的留学生反应不一。有的果断订票、毫不犹豫地前往泰国、马来西亚等第三国打算绕过禁令,也有的态度乐观、坐等疫情好转澳洲解禁。

说实话,我本是悲观的前者,想要立即订票前往泰国。然而这时候最大的阻力却不再是澳洲政策,而成了父母的一万个不放心。我的父母对我向来是「圈养」的,说得好听叫保护欲,说得难听是控制欲。虽然此时的我已经独自在国外生活过一年,但父母依旧不放心我在疫情下只身前往第三国,即使有同学可以结伴同行,即使彼时中国的疫情远比国外严重,即使初中时全家就已经一同去泰国旅游过。

无奈,父母的不放心到底是无敌的理由。我家在那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都争执不断,而我也因此错过了最后的返澳机会。3 月 19 日,澳洲总理莫里森宣布禁止所有非公民和非永久居民入境。至此,澳洲进入了全面边境封锁,我和几乎来自所有国家的国际学生都被澳洲拒之门外。这项禁令直到现在也仍未解除,而早早行动前往第三国的学生已经成功入境。

爸妈用「不放心」的万能理由最终害得我生活一团糟,这种事不是第一次,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的。

要说对父母的怨气,我直到现在想起也依旧难以平复。即使如今中国疫情的控制远好过国外,全球也终将面对「人类要与 COVID-19 共存」的未来,所以我也不会庆幸自己当初没能从第三国冲进澳洲。

在国外会不会感染 COVID-19 是件虚无缥缈的概率事件,但我如今实实在在地落入了要么在中国网课毕业不知澳洲工签与工作何时何处,要么苦等澳洲解封不知猴年马月的困境。如今谈及这些,爸妈只会为自己开脱说「谁能想到这场疫情意料之外的久呢?」,而我也只能劝慰自己「事到如今再谈这些又能怎样」,毕竟人很难整天生活在悔恨的情绪中。

意料之外的画饼

自从边境封锁政策一出,澳洲就开始「反复横跳」:外有总理和教育部长的留学生回国计划二人转,内有各州州境封锁又解封的死循环。

长久以来,澳洲大学为了同时维持本地学生较低的学费和盈利,留学生们一直是最肥的「现金奶牛」,我所在的 Monash 国际学生学费几乎年年都涨。而如今边境封锁,许多新留学生们不再将澳洲作为首选留学目的地。因此大学们也最先感受到压力,最大现金奶牛突然消瘦、营收一落千丈,甚至裁员潮也随之而来。于是没多久,几所大学赶紧联合教育部长给留学生们打强心剂,宣布开展留学生包机返澳试点计划。

然而这项从封关伊始就被提出的返澳计划,随着澳洲国内疫情的上下波动,持续难产。每逢教育部长出来喊话「协助留学生入境」没几天,总理莫里森就出来回话「短期内没有让留学生回澳的条件和计划」。仿佛命中注定一样,每当之前宣布的计划实施时间临近,就会有哪个州的疫情再度爆发导致计划推迟。

与英美等主流西方国家不同,澳洲国内的疫情防控策略是只要某州出现 10 人左右的新增感染,就立即对该州采取封城和州境封锁措施。尽管这样类似中国的清零策略配合严格的国境封锁政策理应防控力加满,但澳洲民众糟糕的配合度、政府漏洞百出的政策执行和紧缺的疫苗供应总能让疫情死灰复燃,甚至大爆发。

到目前为止,仅有北领地查尔斯达尔文大学的 70 名学生实际通过包机返澳试点计划成功落地

返澳计划的试点地随着反复的爆发和封城一变再变,预计时间也一拖再拖,从 2020 年 7 月2021 年,再到如今 2021 年无望、推迟预估到 2022 年。而此前澳洲媒体和新加坡政府披露的「澳洲—新加坡旅行泡泡」计划也因为澳洲本地疫情又一轮爆发最终流产。

如今看来,返澳试点计划倒更像是教育机构和留学中介们每逢开学要收学费时就画出来哄留学生乖乖交学费的大饼。无论这些饼到底有没有下锅,最初一批受到影响的中国留学生们几乎都已经在这反反复复的苦等中网课毕业,留下一堆带不走的行李闹剧般地结束了自己在澳洲的留学生活。

莫里森领导的联盟党政府用实际行动坐实了国际学生对澳大利亚来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ATM 机本质。

意料之外的留学体验

澳洲到底为什么会成为热门留学目的地?低门槛?好看的大学排名?相比英美等国更简单的移民难度?前两者众所周知,论学术澳洲恐怕从来不会是首选。我自己也一向不否认选择澳洲硕士课程就是因为糟糕的三本学历和 GPA 导致我没有太多选择。我当初的首选——加拿大的申请门槛远高出澳洲一截,而英国因为毕业难留也不做考虑,澳洲的诱人之处就在于上述三者兼备。

然而在如今全球 COVID-19 疫情爆发的情况再看,澳洲留学项目本就已经水到不行,境外网课更是让留学生们连那一点体验国外生活的机会也消失殆尽,而澳洲作为移民国家的优点也早已经雪上加霜。

疫情之下一个澳洲留学生的痛与怨
疫情之下一个澳洲留学生的痛与怨
数据来源:澳大利亚内政部及移民局历史网页存档

如今的澳洲移民,189 独立技术移民邀请发放量大幅缩水、名存实亡,190 州担保技术移民跟着 189 一起卷:获邀分数水涨船高,PTE 8 炸(对应 IELTS 四项小分全部 ≥8.0)几乎成了标配。除此之外的移民路径几乎只剩下投资移民用钱砸,或者通过 491 签证前往澳洲边远大农村奉献青春给土地

对比其他国家,此前最先限制入境的美国早已经放宽禁令允许大量留学生直接入境,甚至还有加拿大受疫情影响决定大量「特赦」、发放永久居民身份、放宽移民门槛。如此对比之下,实在让人想不明白新留学生们选择澳洲留学还能图什么。

澳洲是我爱过也恨着的地方

在疫情之前,我一直感谢澳洲和 Monash University 给了我这样一个学渣改头换面、好好学习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也会推荐和我一样的「学渣」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澳洲。

我爱过这片土地,时至今日每当我在 TikTok 看见墨尔本的电车、在手机相册翻到那些大海、回想起州立图书馆门口每周例行的难民游行都会怀念不已。然而越是怀念,也越难忽视这一任政府的不负责任:国际学生每年为澳洲大学、房地产租赁市场带来极大的营收,联邦政府却在疫情之下置所有国际学生于不顾。

这样的澳洲,至少这样政府领导下的澳洲,真的还有来留学的必要吗?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25 August 2021 at 18:03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2020 年的元旦,我从香港旺角的小米之家购入一台小米盒子 S(Mi Box S)。Mi Box S 是小米面向海外地区推出的两个国际版型号之一(另一个是上一代的 Mi Box),这两个型号都仅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销售。

结账时,收银台的小米店员见我操着一口普通话,强调着「售出无质量问题概不退款,香港这边买的小米盒子在大陆用不了的喔」。「没事我知道,我就是要买国际版才来的。」解释完店员才安心地帮我办理结账,刷卡支付 HK$469。

为什么要买国际版?

相比配置相同只要 ¥279 的小米盒子 4S,Mi Box S 贵上不少。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日常使用国际影音服务的「精神外宾」,那这 ¥100 左右的差价便是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包括国内小米电视及盒子用的 MIUI for TV 在内,无论机顶盒还是智能电视、甚至常见的家用投影仪,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正式上市销售的电视机相关的智能设备用的都是经过厂商深度定制的 Android 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不仅会阉割掉 Google 服务框架,还会与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或芒果 TV 等国内视频点播平台深度集成,从桌面到内建应用大肆修改系统 UI、添加开机广告。

也有几个例外:三星和 LG 电视分别使用各自与 Android 无关的 Tizen 和 WebOS 系统,可以进入调试界面更换区域。此外在中国大陆销售的 SONY 电视和 NVIDIA Shield TV 使用的是阉割掉 Google 服务框架的 Android TV 系统。

而小米盒子国际版面向海外市场,所以预装原生 Android TV 系统,内置 Google Play 商店和 Netflix、YouTube 等国际主流视频点播服务。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Launcher(桌面启动器)

能够使用 Netflix 这样的服务便是我不考虑便宜的小米盒子 4S 而直接购买 Mi Box S 的最大原因。虽然 Android 开放的特性允许用户自行侧载应用,甚至大陆地区销售的小米盒子也能通过刷机刷入国际版所使用的 Android TV 系统,但 Netflix 却不是你安装上客户端、配好网络就能用的。Netflix 透过授权厂商向设备硬件分配自有序列号(ESN),仅允许 TV 客户端在有合法 ESN 的设备上运行。ESN 作为序列号是由生产厂商在出厂时写入硬件的,中国大陆销售的电视设备普遍没有 ESN,也无法通过刷机修改。这意味着即使你下载到 Netflix for Android TV 的 APK 档案并成功安装,你也无法在没有 ESN 的设备上登录观看。

小米盒子国际版比中国大陆版高出的价格可能正是源于 Netflix 的授权费用。

因此,既然主要内容消费都已经在海外平台,不如从一开始就入手国际版设备减少麻烦。即使你不看 Netflix,也很难保其他国际视频服务在电视这类高度定制化的设备上不会使用类似这样五花八门的认证手段限制使用。

Mi Box S 在中国大陆的水土不服

因为是国际版,要在中国大陆使用也自然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

首要问题在第一次开机后便能发现。因为国际版是原生无阉割的 Android TV 系统,也不会考虑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情况,Mi Box S 在首次开机后的初始设置界面便会请求你登录 Google 账号。因为初始设置完成前也无法安装任何应用,你需要有一个可以直接穿墙的网络环境,例如在路由器端实现。(考虑到风险因素,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此按下不表,你可以自行查阅网络资料解决。)

其次,也因为在海外发行,Mi Box S 并不内置中国大陆电视定制 Android 系统普遍使用的第三方 AirPlay 投屏协议实现。系统内置的投屏协议仅有 Android TV 提供的 Google 自家 Chromecast,相比 Apple 的 AirPlay 较为小众。如果要在 Mi Box S 上使用 AirPlay 进行投屏则需要自行安装第三方应用。

打开 Google Play,开始在电视上体验精神外宾

Mi Box S 的 Android TV 系统出厂内置 Netflix、YouTube 和 Google Play Movies,甚至遥控器上专门有一个 Netflix 键让你可以一键启动 Netflix。除了常用的 Netflix 和 YouTube,你也可以像 iTunes 商店一样以老派的租赁或购买方式在 Google Play Movies 获取电影和电视剧观看。

打开 Google Play 商店,你也可以找到几乎所有国际主流的影音平台。以我所常用的美国区为例,包括常见的 HBO Max、Disney+、Prime Video、Hulu 和 Apple TV+ 等。(没错,Apple TV+ 从 2021 年开始支持 Android TV。)

而一些小众的影音平台如主打经典和艺术电影的 MUBI、欧美二次元看动画必备的 Crunchyroll、体育爱好者喜爱的 ESPN,以及 Paramount+ 等也都能够找到,甚至可以通过 YouTube TV 收看欧美电视直播。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Google Play
当然,所有这些服务都需要你向服务商订阅后才能使用。

绝大多数服务商会选择只在提供服务的区域商店上架应用,所以你在 Google Play 所能看到的应用也随你的账号所在区域变化。除了我主力使用的美国区,香港区也是很多用户的选择。在香港区,你不会看到像 HBO Max 之类的目前尚不在香港提供服务的平台应用,但相比美国区也会多出一些如香港本地电视台的 TVB Anywhere+、ViuTV,电讯盈科的 NOW E,「HBO 亚洲」在香港提供服务的 HBO GO 等。对于二次元爱好者,也有台湾巴哈姆特提供的「巴哈姆特动画疯」可以从香港区 Google Play 商店安装。

和在手机上一样,面对区域的差异,你可以使用多个不同区域的账号做到「我全都要」。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那些 Google Play 装不了的,同样可以侧载

当然,因为是 Android 系统,Google Play 也不是你获取 Android TV 应用的唯一渠道。

对于我而言,除了美国区和香港区,还有些需要的应用如澳洲的 ABC iview 和 SBS on Demand 都仅在澳洲区上架,以及 TikTok 的 Android TV 客户端目前仅在英、法、德区 Google Play 提供。因为我除 Android TV 以外其实很少用到 Google Play,也不太可能为了这些应用再一一注册 Google 账号,自然选择侧载(通过 APK 包安装)应用。

题外话:目前 TikTok 在 Android TV 端是按照系统语言判定区域,例如我将 Android TV 系统语言设置为 English (Australia) 来收看澳洲区 TikTok。

对于这些上架 Google Play 但仅在部分区域商店提供的应用,或是某些特定设备内置的系统应用,大多都可以在 APKMirror 找到 APK 包文件。

得益于 Android 系统的开放特性,侧载应用并不复杂。在原生 Android TV 侧载应用甚至比不少为了遵循中国政策要求而刻意隐藏侧载应用功能入口的国内深度定制 Android 系统更加简单。除了在 Google Play 安装像 Solid Explorer 这样的文件管理器后通过插入外置存储设备或是通过 FTP 等方式将 APK 文件传输至内部存储空间后安装,熟悉 CLI 的你还可以通过 ADB 无线连接直接从电脑端侧载 APK 文件。

不过,侧载也需要面对一个小缺点:侧载进 Android TV 的应用如果无法通过 Google Play 获取且没有自更新功能,未来则需要手动更新或通过第三方应用市场更新。

如果你需要使用中国大陆的 Android 电视应用(例如哔哩哔哩),也可以通过侧载直接安装应用的 APK 档案或是当贝市场这类在中国大陆常用的 Android 电视应用市场来获取。

无法在桌面启动器找到侧载的部分应用?

在 Google 的应用开发规范中,Android 应用必须声明 TV Activity 作为 Android TV 应用才能被 Android TV 识别为面向电视的应用。而没有声明的应用即使被安装进 Android TV,也不会被默认桌面启动器显示:

Android 开发文档:如果您不在应用中包含 CATEGORY_LEANBACK_LAUNCHER intent 过滤器,那么用户在 TV 设备上运行 Google Play 时将看不到您的应用。此外,如果您的应用没有此过滤器,那么当您使用开发者工具将其加载到 TV 设备上时,该应用不会出现在 TV 界面中。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纯手机应用或中国厂商的 Android 电视应用上,前者自不必说,而后者大多是因为中国电视硬件生产商深度定制的 Android 系统并不遵循 Android TV 规范(即使没有在代码中声明为 Android TV 应用也会被显示),导致很多中国 Android 电视应用开发者也忽略 Android TV 规范的要求,即使是专门为电视设备开发的应用也没有在代码中进行声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 Google Play 中安装 DashboardSideload Channel Launcher 2 之类的应用作为打开这类问题应用的入口。

Mi Box S 的一些不足

即使是精神外宾使用作为国际版 Android TV 的 Mi Box S,它同样有一些不足。

和 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相比

同样是原生系统的电视设备,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作为 Google 亲生产品,与 Mi Box S 相差无几的价格却能拥有更新的 Android 系统版本以及 Google 最新的 Google TV 界面。而 Mi Box S 的 Android 系统迟迟停在 Android 9 版本,系统维护几乎可以说是长期不上心(仅定期安全性更新和 Bug 修补)。

补充:经测试,Mi Box S 在网络切换到美国、澳洲等部分地区时会自动切换为类似 Google TV 的新版桌面,而切换回香港等地区后会自动切换回旧版 Android TV 桌面。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Photo Chrome Unboxed

此外,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还支持通过 HDMI-CEC 和红外控制电视机本体的电源与音量,让你即使是使用传统电视机也可以不用再整天揣着两只遥控器换来换去。而 Mi Box S 仅支持通过 HDMI-CEC 控制。

Android TV 和 Amazon Fire TV 相比

首先是上手就能感受到的遥控器手感,与 Fire TV 的遥控器相比,Mi Box S 的遥控器一上手就能感受到按键的生硬。除了生硬的手感,如果你的枕边伴侣睡眠较浅,那么他极有可能会被你每次按键时发出的「咔吃咔吃」声吵醒。

其次,尽管 Fire TV 作为 Amazon 深度定制的 Android 系统没有 Google 服务框架,但却也有许多 Amazon 自己添加的方便功能和独有应用:

  • 输入法:无论 Gboard 在 Android 手机设备上如何好用,在 TV 端却是远远不如 Fire TV 内建的输入法。输入对于通过遥控器操控电视设备的使用场景本就必然极度不适,而 Fire TV 的内建输入法通过将大小写切换、空格、删除等常用功能键与遥控器功能键绑定,大量减少了输入时为了调用这些功能而进行的聚焦移动操作,尽管不能让输入变得无痛,但却极大地减轻了痛苦。反观 Gboard 作为 Google 移动端的得意之作,在 TV 端只是单纯把键盘照搬上大屏幕,显得非常欠缺设计思考。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Fire TV 输入法
  • 浏览器:Android TV 并不内置浏览器。即使你可以在 Google Play 里找到一堆浏览器应用,但我却没有找到任何一款有 Fire TV 内置浏览器好用的。这可能是设备的问题,在 Fire TV,无论是此前专为 Fire TV 开发的 Firefox 还是现在 Amazon 自家开发的 Silk,都可以切换光标模式和焦点移动模式,而 Mi Box S 上则只能使用光标模式。尽管绝大多数网页在光标模式下浏览没有问题,但面对一些专门为电视场景设计的网页时,光标模式会让你痛苦不已。

当然,深度定制的 Fire TV 系统本质上和中国厂商的深度定制 Android 无异,甚至同样没有 Google 服务框架,但是经过思考的设计、简洁的 UI 设计和充足的国际影音服务支持还是让 Amazon Fire TV 远胜众多中国厂商的产品。

值不值得买?

Mi Box S 作为原生 Android TV 机顶盒,我会建议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 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Chromecast 作为 Google 亲生产品,会有更优先的功能更新和支持(尽管 Chromecast 在没有无缝国际互联网连接时的水土不服可能会比 Mi Box S 更加严重)。

至于与 Fire TV 之间的抉择,就单纯是生态的选择,尽管前文提到 Fire TV 的些许细节做得更加用户友好,但都只能算是痒点而非痛点。选择 Google 你会有一个比 Amazon 更加广泛的社群和生态。除非你家已经购买 Amazon Alexa 设备,那 Fire TV 自然是一个更能提供设备联动性的选择。

当然,如果你预算足够充足,那为什么不直接考虑 Apple TV 呢?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19 August 2021 at 03:42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自从我 2019 年成了一位精致的麦金塔用户,游戏就与我渐行渐远。Steam 上的游戏大多不支持 macOS,即使是在商店了标注支持 Mac 的游戏,也有不少因为没有支持 64 位而被 Apple 大刀阔斧的改革抛弃,加之我现在服役的 19 款 13 寸 MacBook Pro 没有独显,真正能够正常运行的游戏少之又少。

长久以来我都岁月静好地忍了下来,直到前些天我兴冲冲地在 Steam 买下《节奏医生》,打开却发现卡成了幻灯片。毕竟是核显,我自然明白不该对要求太高,但一个显卡要求只写着 Intel Graphics 4000 的小作坊独立游戏也能卡到音画不同步实在是让我很难继续绷住。虽然原因也可能是小作坊对 macOS 的优化没有上心,但联想起此前连标题画面都幻灯片的《Overcooked! 2》、永远拖影的《Muse Dash》,这 macOS 实在无法承载我已经自我阉割到卑微的游戏愿望。

尽管我除了游戏已经对 Windows 没什么留恋,但没办法,还是得弄个 Windows 环境。

怎么就 Windows To Go 呢

对于和我一样的旧 Intel 机型 Mac,通常要运行 Windows 也就两个选项:虚拟机或者 Boot Camp。

虚拟机自不必说,虽然我的 VMware Fusion 里一直搁着 Windows 虚拟机,但我这里的需求是游戏,虚拟机的性能可以一票否决。而 Boot Camp 虽然是几个朋友都推荐我选择的办法,但我的数位洁癖和笔记本吃紧的 500G 硬盘容量让我很难在 Boot Camp Assistant 里下得去创建分区的手,更别说后期游戏还得占去多少空间。

最终,我决定用 Windows To Go。Windows To Go(WTG)原本是 Windows 企业版内置的功能,本意是通过镜像在 U 盘或移动硬盘上部署一个 Windows 系统,让你可以在任意电脑上通过自己 U 盘或移动硬盘启动进入自己的 Windows 工作环境。尽管 Microsoft 已经宣布放弃 WTG 并在 Windows 10 版本 2004 中移除了功能,但我们依然有第三方辅助工具可以完成部署。WTG 发布时官方宣称不支持在 Mac 设备上启动,但其实完全可以正常运行。

通过 WTG 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既不需要占用 Mac 的内置硬盘空间,又可以避免对内置硬盘作任何分区修改,同时还能做到性能与 Boot Camp 相差不大。对我而言,与其说选择的是 WTG,不如说是 Windows on External Drive,因为我也没打算在别的电脑上运行这个 Windows。

购买存储设备

USB 存储设备的性能几乎是决定 WTG 性能的关键,所以得细心选择。因为不想整天拖着「血袋」,所以我不想考虑移动硬盘。

参考萝卜头 IT 论坛用户整理的《适合 WTG 的 USB 闪存盘大排名》,我把目标锁定在 CHIPFANCIER 这个专门做 WTG 适配固态 U 盘的国内小厂,再结合我的个人需求:

  • 容量至少 128G
  • 有 Type-C 口直插:毕竟是用于 MacBook,而我不想整天插着一个转接器。

我最终决定购买 CHIPFANCIER 的 256G 双头固态 U 盘

准备工作

U 盘到手后就可以准备折腾。要把 Windows 部署进 U 盘并顺利启动,还需要准备一些东西。

→ Windows 环境

因为部署工具需要调用 DISM,所以 WTG 系统部署必须在 Windows 环境进行。请尽量使用实体机环境,虚拟机的外置设备连接未必稳定,可能会导致部署出错。

→ Windows 安装镜像

版本就用最新的 Windows 11,镜像可以直接用 macOS 访问 Microsoft 网站下载(如果用 Windows 访问可能需要更改 User-Agent 才能直接下载 ISO)。

「MSDN 我告诉你」下载也不是不行,只是我用迅雷下载 ED2K 链后遇到 Hash 校验不一致文件损坏的问题。建议用迅雷下载的文件统统校验一下 Hash,否则等到部署镜像出错时摸不着头脑会很烦心。

→ Windows 支持软件(Mac 设备驱动)

也就是过往使用 Boot Camp 双系统时在 Windows 侧安装的那个 Boot Camp 软件,其中包含 Mac 设备的 Windows 驱动。在 macOS 侧打开「Boot Camp 助理」,从菜单栏选取「操作」—「下载 Windows 支持软件」,选择保存位置。

Windows To Go 辅助工具

萝卜头 IT 论坛出品的第三方 WTG 部署工具。

→ 有线连接的外置键鼠(或者 Dism++)

从 MacBook 启动刚部署好的 Windows 系统大概率会有驱动问题导致内置键盘和触控板不可用,因此在你成功进入 Windows 桌面安装驱动之前应该需要使用有线连接的外置键鼠操控。

如果只有鼠标没有键盘,你也可以使用「Windows 轻松使用」提供的屏幕键盘。

→ Dism++(或者外置键鼠)

如果没有外置键鼠,也可以使用 Dism++ 在启动 WTG 系统之前将驱动提前灌入。

部署系统

整个 WTG 部署过程应当在 Windows 环境下进行。

预装驱动

参考这篇教程,从「Boot Camp 助理」保存的 WindowsSupport 文件夹中找到 $WinPEDriver$ 目录。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将 $WinPEDriver$ 里的所有内容全部复制到「WTG 辅助工具」的 Drivers 目录中。

部署镜像

打开「WTG 辅助工具」,选择镜像文件、目标硬盘和要部署的 Windows 映像分卷(也就是 SKU)。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通常右侧设置保持默认(如图)就行,直接选择「部署」开始进行 WTG 部署。完成部署后,再将此前准备好的 WindowsSupport 文件夹整个复制到 U 盘中。

启动配置

部署系统并不复杂,启动 Windows 之后才是真正的难关。

更改启动安全性设置

配备 T2 安全芯片的 Mac 默认禁止启动未经 Apple 验证的操作系统或是从外部介质启动。要从 U 盘启动部署好的 WTG 系统,需要更改启动安全性设置

  1. 在 Mac 开机时按住 Command + R 键,进入 macOS 恢复功能。
  2. 看到「macOS 实用工具」窗口时,从菜单栏选取「实用工具」—「启动安全性实用工具」。
  3. 选择「安全启动」为「无安全性」,「外部启动」为「允许从外部介质启动」。

启动 WTG 系统

  1. 将 U 盘插入 Mac,在开机时按住 Option 键,进入「启动管理器」。
  2. 在启动管理器中可以看到除 Macintosh HD 外多出一个选项,通常显示为橙色硬盘图标的 EFI Boot,选择 EFI Boot 从 U 盘启动。

Windows 首次启动配置

从刚刚部署的 WTG 系统启动后,会进入初次启动 Windows 的欢迎和设置画面(OOBE)。此时便是检验你预装驱动是否成功的时刻:

  • 如果你的内置键盘和触控板均正常工作,那么恭喜。接下来直接按照常规流程设置操作即可。
  • 如果你的内置键盘和触控板没有反应,那么接上你准备好的外置键鼠进行操作。
  • 如果你的内置键盘无法正常工作且没有外置键盘,从左下角的「Windows 轻松使用」图标打开菜单,找到「屏幕键盘」并选取。使用屏幕键盘继续设置操作。

安装驱动

无论你在 OOBE 界面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内置键盘和触控板,你都应该再进入系统后安装 Windows 侧的 Boot Camp 软件以确保所有 Mac 硬件都被正确安装驱动。

找到先前复制到 U 盘中的 WindowsSupport 文件夹,找到 BootCamp 目录,运行其中的 Setup.exe 进行 Boot Camp 的安装。

安装完成后,重启 Windows 应该就能发现所有的硬件都能正常工作。

安装进度卡在「正在列举预安装的软件包」

以我的经历来说,安装 Boot Camp 其实是最为曲折的。

在按照上述流程安装 Boot Camp 的过程中,我的安装进度一直卡在「正在列举预安装的软件包」。反复尝试都是同样的结果,在一番苦苦搜寻之后,我按照一则 Reddit 贴文的方法解决:

重启 Windows 后,以管理员模式启动 PowerShell 或 CMD,通过命令行启动 BootCamp\Drivers\Apple 路径下的 BootCamp.msi 进行安装。

Windows To Go 使用体验

我从来不是一个参数或跑分爱好者,单就整体感受来说,只要选择性能足够的外接存储设备,安装好 Boot Camp 驱动,通过外接存储的 WTG 系统使用 Windows 与内建 Boot Camp 实现地双系统体验大致无差。

我的游戏需求也很好地被 WTG 满足。因为 13 寸的 MacBook Pro 没有独立显卡,即使安装 Windows 我也姿势没有期待过要用来玩什么 3A 游戏。我在 WTG 系统中尝试安装运行《糖豆人》、《Overcooked! 2》、《节奏医生》等配置要求较低的游戏,均能获得远高于 macOS 的正常游玩体验。而《模拟人生 4》这样稍有要求的游戏,在中画质情况下也能基本流畅地玩耍。

缺点也不是没有,外接一个 U 盘导致我在使用 Windows 时需要特意避免磕到 U 盘,而不能再像 Apple 广告中的 MacBook 用户一样随心所欲地调整各种使用姿势和位置。此外,WTG 系统对 U 盘频繁的读写也导致 U 盘基本保持在一个暖手宝的温度。但这些问题都还算可以接受。

CHIPFANCIER 使用金属外壳也是为了应对 WTG 系统频繁读写导致发热的有意而为。

对于同样不堪忍受 macOS 游戏荒漠,但又不希望只为了偏休闲级别的游戏需求而安装双系统占用宝贵系统空间,或是有着数位洁癖不希望电脑里躺着一个脏脏 Windows 的 Mac 用户,我都会推荐通过 U 盘部署 WTG 使用。

参考资料

Monash MIT 经验谈 #1:第一学期

16 February 2021 at 21:52
Monash MIT 经验谈 #1:第一学期

转眼已经在家读完 Master of IT 的第三学期,每学期的选课都仿佛一次赌博,Google 搜索「Monash IT 选课」满眼都是培训机构公众号年年复用的废话文章。想想不如做一个 MIT 经验记录,总结自己也方便后来者。因为这个话题的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可能会分多篇进行介绍,这是本系列正文的第一篇,具体介绍第一学期。

前文提过,除了最后一学年的毕业必修科目,MIT 课程总共有六门必修课。第一学期的四门科目全部都是专业必修课,没得商量。澳洲的授课型硕士的本质其实是为过去完全没有学过相关专业的无背景人士提供一个快速学习和转行的渠道,所以第一学期的这四门课也相当于专业背景快速入门。

科目

FIT9131: Programming foundations in Java

顾名思义,这门课是学习 Java 编程基础。这门课的评价比较两极化,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人来说这是好好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的机会,但对于使用过其他语言的人来说可能会过于轻松。

FIT9131 包含两个作业,类型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基础的 Java 编程实现作业要求的程序,搞懂上课内容多动脑基本就能做出。因为两次作业都有面试,所以如果作业中有向同学请教来的部分,就务必需要搞懂,否则面试一问三不知可能会很难堪。

而 FIT9131 的考试主要还是围绕概念的理解和代码能力,所以同样是需要吃透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什么走捷径的技巧和注意点可言。

如果你有编程基础

虽然 MGA 的学长学姐们在迎新周会告诉你 Java 有点难,但对于哪怕有过一点面向对象编程经验的人来说 FIT9131 的教学范围可以说是非常浅薄。FIT9131 使用 BlueJ 作为 IDE,这是一款面向教学的 IDE(和实际的专业编程环境相当脱节)。这科重点大多集中在对类和对象的理解,主要学习内容是类、对象与成员的关系和各种结构控制。相比国内大学 C 语言课程动不动教你指针考你算法,FIT9131 的 Java 直到学期结束都几乎没有讲解 Java 包、抽象类、接口、枚举等概念,实在相当阳春。

当然也不是说不用好好学习,跟着 FIT9131 系统性地学习一遍 Java 其实也是对自身知识的查漏补缺,只是 FIT9131 的教学内容作为专业基础实在有些划水,甚至与之后选修课中需要用到的 Java 内容存在很大脱节。如果后期想好好学习其他课程或者从事开发工作,还是要跳出教学范围自己在课外多花精力额外学习不少东西的。

如果你没有相关基础

对于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同学,这门课的学习可能需要花点功夫。而 FIT9131 的教学内容几乎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部分,所以即使你未来准备转向其他语言,在这门课上消耗的脑细胞也不会是白白浪费。

此外我也遇见一些来自文科背景的同学对于编程学习相当吃劲,加上第一学期刚开始接触英语的专业教学环境导致部分术语可能很难理解,手头备一本中文 Java 入门书籍可能也会更加方便,例如《明解 Java》

FIT9132: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s

相比 FIT9131,FIT9132 数据库这门务实很多,虽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此前除了 phpMyAdmin 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数据库操作经验。FIT9132 使用课程教学组提供的 Oracle 数据库和 Oracle 自家的 SQL Developer 作为 IDE,开篇以概念为主,首先几周主要学习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步骤和规范,然后才开始学习和实操 SQL 语句,最后再学一些 PL/SQL 作为进阶。

FIT9132 包括两次作业,第一次作业以数据库设计为主,主要覆盖 UML 数据库建模图、数据库规范化等,只要搞懂教学内容、多问老师,基本都能解决;第二次作业侧重 SQL 和 PL/SQL 语句的编写,难度跨越较大,尤其是涉及到 SQL 子句和 PL/SQL 的部分,建议尽早开始作业。

FIT9132 这门课与 FIT9131 同样都是理论与实践相对联系密切的领域,所以考试准备其实也类似,除了搞懂每一个教学内容、熟练自己的语句编写能力,其他没有太多捷径或者注意点。

就个人而言,考虑到我此前可以说完全没有数据库经验,这门课对我来说并不算轻松,加上遇到一位比较划水的 tutor,做第二次作业时甚至有点心情爆炸。

FIT9134: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operating systems

FIT9134 与前两门课不同,其 lecture 内容与 tutorial 内容相对割裂,这门课的 lecture 主要围绕计算机架构和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展开,而 tutorial 内容是 Linux 系统和其 bash 命令行的各种基本使用。

FIT9134 没有考核作业,但每次的 tutorial 都计入考核项目,每节课考核要点包括任务的完成以及 tutor 的随机提问,这也使得大家在考试周之前都把这门课的重点放在如何平安度过每周一次的试炼。为了避免每周的胆战心惊,你也可以在课前向其他 tutorial 在你之前的同学提前打听本周的教学内容,提前准备好再去上课。

此外这门课也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在 Monash 你选到的不同 tutor 很可能直接决定你的上课体验以及科目成绩。我 FIT9134 的 tutor 同时也是这门课的 lecturer —— Andy Cheng。Andy 作为这门课的 lecturer,在 tutorial 中的讲解是非常详细且优秀的,但他在学生中的口碑也是出了名的严格和刁钻,同样的教学内容 Andy 可能讲得比其他 tutor 更加细致,但 Andy 的考核也让人更加提心吊胆。只是从我个人来说,因为折腾过不少 VPS,所以 Linux 的基础操作还算比较熟悉,能碰巧选到 Andy 的课还是挺不错的。

和日常考核不同,FIT9134 的考试更加侧重 lecture 中的理论,所以考试之前非常需要提前回顾这些此前一直被忽视的理论知识,加上这些理论知识因为平时很少用到所以非常容易遗忘,务必需要认真准备。

FIT9135: Data communication

从这门课开始,Monash 已经开始展示自己文不对题的起名技巧。FIT9135 的名字叫 Data communication,但内容实则是网络基础。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通信的 OSI 分层模型和各网络层常见的通信协议展开讲解,理论知识尤其多。繁多的概念和理论讲解也导致这门课和 FIT9134 的 lecture 并列 MIT 第一学期最佳催眠素材。

但问题是即使再催眠,这门课的考核内容包括 lecture quiz,这意味着你还是需要好好听讲或者对教材 PDF 练就一手熟练的 Command + F 大法的。FIT9135 还包括两次作业考核。第一次作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撰写 technical report 基本较水,多上网查文献结合上课内容随便发挥基本不成问题;第二部分通过软件进行 Wi-Fi 热点信号评估,基本和 tutorial 时教的一致。第二次作业在 CORE 网络模拟器中进行网络架设和查错,需要对几层常用的网络层级理解到位。

这门课的考试与 FIT9134 类似,需要你对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精心准备。

一些感言

相比之后的学期,第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其实可以算是非常休闲的。但并不能因为课程任务轻松就松懈,如果上课内容不理解透彻会对后面的作业完成造成很大的麻烦。我认识的人中也不乏弄到要去校外补习班抢救甚至最后挂课重修的案例,说实话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都相当没必要。

Monash MIT 经验谈 #0:选课介绍和工具

5 December 2020 at 02:39
Monash MIT 经验谈 #0:选课介绍和工具

转眼已经在家读完 Master of IT 的第三学期,每学期的选课都仿佛一次赌博,Google 搜索「Monash IT 选课」满眼都是培训机构公众号年年复用的废话文章。想想不如做一个 MIT 经验记录,总结自己也方便后来者。因为这个话题的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可能会分多篇进行介绍,这是本系列的前言,算作基本介绍。

虽说是选课,但其实 Monash 的选课包括两个部分:

  1. Web Enrolment System (WES) 注册你这学年要读的科目。
  2. Allocate+ 选择你这学期各科目的上课时间。

在 Monash,你就读的课程(也就是专业名称)叫 course,而你学习的每一个科目叫做 unit。课程规定了你要学习并通过哪些课程、共计多少学分方可取得学位(类似于国内大学的培养计划),而你可以在 handbook 和 course map 给定的框架之下自由选择你想读的科目,这也就让同样是 IT 专业的同学能够拥有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向,例如开发方向、AI 方向、数据方向、安全方向等。至于学费,其实也是根据你当前学期注册的科目学分和学校几乎每年涨价一次的学分单价计算得来。

WES 选课

通常来说 Monash 的课程手册中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根据选择范围不同又分为专业核心选修课、同院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这四类科目并不一定在每个课程中都有,尤其是研究生课程本来就只有四个学期,从未来发展角度来说即使有任意选修课,用来读其他院系的课程也未必划算。

必修课

就我所读的 MIT 课程来说,除去最后一学年的毕业科目,总共有六门必修课。前四门科目是第一学期必须按没得商量,后两门则可以自己判断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解决。虽说每门都是躲不掉的科目,但涉及选课和科目安排还是有一些技巧,具体科目注意事项会在后几篇中介绍。

选修课

我是在 2019 年第二学期入读,所以我的选修应该一直遵循 2019 Handbook。这也是目前学校选课较坑的一点,即使到了 2020 年,我的专业核心科目也需要从 2019 年课程手册中的核心科目列表选择,即使其中不少科目已经被砍。这也直接导致我失去了注册「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机会,因为原本的 FIT5211「算法与数据结构」在 2020 年并入原本的必修课 FIT9134「计算机架构与操作系统」,而在 2019 S2 已经修完 FIT9134 的我既无法选择已经不存在的 FIT5211 也无法再读一遍 FIT9134,活生生错过最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

注意事项

  • 每学年都需要在 WES 注册新学年的修读科目,所以一定要注意学校的注册时间,超过正常选课期进行选课需要额外缴纳延迟费,要是超过延迟选课期则可能直接影响下学期的学业继续。
  • WES 系统在学期开始后的两周左右时间里依然修改选课信息,也就是说你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对课程感到不满意,依然可以尽快换课,但需要注意系统截止时间。此外,退课时间应该以学校的 census date 为准,超过该日期后尽管 WES 系统依然允许退课,但成绩单可能会记录信息且不会全额退款。

Allocate+ 排课

排课是每学期的大难题。同很多澳洲大学一样,Monash 允许学生通过 Allocate+ 系统自主选择参加各科目的不同课时,也就将排课的权力与自由部分下放到学生手中。如果使用得当,你完全可以排出一周只上三天课的快乐课表。

但这样的自由也变相增加了烦恼,毕竟没有人想上早上八点的课,这就导致下午的课变得异常抢手。各门科目的课时交叉重叠也导致如何排出自己满意的课表也成了一场难度异常的时间管理技能考验。这里主要列出三点可以注意:

  • 尽早注册,尽早排课。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严重拖延症患者。然而众所周知,你比别人越早开始抢课,你的可选课时就越多。
  • 尽早填写课时偏好。Allocate+ 在开放选课之前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开放填写课时偏好,并且邮件通知。尽管 Allocate+ 按照偏好给你自动安排的课表往往充满玄学,但还是值得尝试一下的,反正正式开放排课后你还能随便改。
  • 善用工具。当我第一次使用 Allocate+ 时就发现其实已经有校友写过一个不错的 Monash 排课辅助工具,它能够通过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帮你列举出符合你要求的课表组合。尽管这个工具并不能帮你黑进系统、逆天改命,但在时间管理能力捉襟见底的时候还是相当具有启发性。我和很多同学交谈后发现这个工具的知名度并不算高,所以这里推荐一波。

课表订阅

我见过不少人只会打印 Allocate+ 导出的 PDF 课表、甚至是通过人脑记住每周课表,然而其实 Monash 一直有提供官方的日历订阅功能。通过订阅 Monash 的日历链接,你可以直接将你的 Allocate+ 课表导入 Google 日历或 iOS 内建日历等各种日历客户端,并且能够自动更新,十分方便。

此外也有校友推出过一款 iCallate 能够将 Allocate+ 的课表导出为 ICS 文件,同样实现了导入到任何日历客户端的功能。相比 Monash 官方的日历订阅,这位校友的作品支持将日程标题自定为更易读的科目代码或名称、将原本上课地点不说人话的编号转换成人话等功能,但缺点是不支持自动更新。

总结

相比国内大学,国外大学各方面都表现出更多的自由。无论是选课还是排课都表现出极大的自由度,学校也不再按照班级进行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管理。这些自由本身也要求每个学生要做到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负责的态度。例如选课、退课这些学业事项的截止日期,以及自由的科目选择也默认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所以不少从国内带来的观念还是需要转变的。

如何在澳洲和中国获取 PrEP 预防 HIV

9 July 2020 at 11:03
如何在澳洲和中国获取 PrEP 预防 HIV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不只有安全套,像我这样的男同性恋和其他高风险人群还可以通过 PrEP(暴露前预防药物)有效降低 HIV 感染几率。尚未感染 HIV 的健康人可以通过服用 PrEP 使血液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让 HIV 无法进行进入人体后的初步复制,阻止 HIV 感染。权威组织如美国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将 PrEP 列为有效的 AIDS/HIV 预防手段,而电商平台和仿制药的出现也让 PrEP 不再难以取得。

为什么购买 PrEP

常看同性题材美剧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PrEP 在西方 LGBT 社群中普及率很高。购买 PrEP 的想法也萌芽于我即将前往澳洲开始留学生活之时,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老实说,我一直有些中等程度的恐艾情节,一方面是我自幼时起就存在的健康焦虑,遇到身体一些细小的不寻常就开始胡思乱想,另一方面是我作为一名男同性恋总难以避免地抱持着一种「常在河边走」的焦虑感。尽管面对感染者我可以做到不歧视的态度,甚至初恋单相思的对象就是一名携带者,但是对于 HIV 的恐惧也始终存在。

尽管我在肛交时大多会坚持使用安全套,但不算那么坚定的意志力却不能保证每次都会做到。而口交更是一个使我不安的因素:一来,尽管医生会建议口交也要使用安全套,但实际上并没有人会这么做;二来,虽然因为口交感染 HIV 的几率极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对我来说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在赴澳前,压抑不住的性欲和恐艾的焦虑几乎一直是我关于性爱的矛盾主旋律。考虑到在澳洲的我也不大可能安分守己做一个「良家妇女」,甚至起初就有打算拜访同志桑拿,抛开经济因素,购买 PrEP 几乎成了我必然会考虑的选项。

事实证明,PrEP 也确实给了我更多心理和生理上的自由。

PrEP 的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被美国疾控中心等国际主流机构认证可以用于 PrEP 的药物有两种:

  • 舒发泰 Truvada:由 Gilead 研制,2012 年经 FDA 批准用于 HIV/AIDS PrEP 用途,由恩曲他滨(FTC)和替诺福韦(TDF)两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成。
  • 达可挥 Descovy:继 Truvada 之后 Gilead 研制的新一代药物,于 2019 年被批准用于 PrEP,由恩曲他滨(FTC)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成。

Descovy 作为新一代的治疗和预防用药,一般被认为副作用较 Truvada 更小:相比 TDF,Descovy 的 TAF 成分可以通过更小的剂量达到相同的药物效果。Gilead 公司的 III 期研究报告指出:「Descovy 用于 PrEP 非劣效于 Truvada,且骨骼和肾脏安全性显著优于 Truvada。」

根据 NPS MedicineWise 数据,可以看到 DescovyTruvada 在澳洲被批准用于 HIV 预防。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于 2020 年 8 月 11 日批准将「舒发泰」用于 HIV 暴露前预防,而「达可挥」目前尚还仅被批准用于治疗 HIV-1 型病毒感染

选择 Descovy 还是 Truvada,我个人认为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和个人使用时的副作用情况。如果经济情况允许或者 Truvada 的副作用反应较大,则优先考虑 Descovy。

拜访医生开具处方

在澳洲,处方药的销售受到严格监管。包括抗生素在内的处方药如果没有医生的处方是不可能买到的,PrEP 同样如此。

首次购买 PrEP 前

首次购买 PrEP 前,你需要预约并拜访你的 GP(全科医生)进行咨询。GP 会询问你的性生活史和疾病史(是否可能已经感染 HIV 和乙肝病毒),确认你使用 PrEP 的必要性。

如果 GP 认同你有必要且可以考虑 PrEP,则会向你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安排预约开始 PrEP 前的化验项目,确保你在开始使用 PrEP 时尚未感染 HIV 或乙肝病毒、检查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可能的风险。化验项目通常包括常见性传播疾病(STD)检查和肝肾功能检查。样本采集一般涵盖在一次抽血,可以预约同一家诊所或直接前往与诊所合作的实验室进行。

待化验结果出炉,再次预约并拜访 GP 确认无误后,GP 才会给你开具 3 个月用量的处方。

续购 PrEP 时

GP 每次开具 PrEP 处方只会开出三个月的用量(3 瓶,每瓶 30 片,默认每天 1 片),目的是保证你每次续购时都要重新做一次例行化验,以确认你依然没有感染 HIV 或乙肝病毒并跟踪监测服药后是否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当你手头的一批药物即将服完,你需要提前预约并拜访 GP 安排例行化验。例行化验项目和样本采集通常与首次购买前的化验一样,部分诊所也有可能多出一项尿检。

与首次购买不同的是,在续购时,医生一般会出于信任尽量一并开具处方和化验单,以便你尽快取得药物而不需要面临断药的可能。

问诊及化验费用

所有国际学生在申请澳洲学生签证时都会被要求必须购买覆盖整个签证有效期的 OSHC(海外学生医保)并提供凭证,而这些化验项目和问诊的费用几乎都涵盖在 OSHC 的报销范围内,因此国际学生几乎不需要在这一步支付任何费用。

作为国际学生,一般只需通过你购买 OSHC 的保险公司平台找到并预约合作诊所,在首次问诊登记时向诊所提供你的 OSHC policy number 即可。合作诊所会通过 Direct Billing 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费用,即使你前往的诊所没有与保险公司 Direct Billing 而导致你收到账单,也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提交账单申请 covering。

在中国的情况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提倡的正规流程,你应该前往传染病医院或艾滋病定点医院挂号感染科,咨询医生并开具处方后购买「舒发泰」或其仿制药。

考虑到实际情况,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不是一二线城市,其实并不太能保证你所在城市的传染病医院或艾滋病定点医院有药物库存可以销售。但是众所周知,中国的处方药销售管理并不严格,你甚至可以直接跳到下文阅读购买渠道。

然而,如果情况允许,还是建议在服药前和服药过程中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常见性病(尤其是 HIV 和乙肝病毒)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如何购买 PrEP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Truvada 和 Descovy 两款 PrEP 除了原研药都已经有了数量众多的仿制药选项,甚至在中国已经批准并生产了国产的 Truvada 仿制药。

最正的渠道和最贵的药:原研药

如果经济条件足够富裕,通过正规医院和药店购买原研药当然是最安心妥当的选择。

在澳洲

在澳洲,药品一般通过药房凭处方购买。药品的价格通常分为四种:包括自费价格(Private)、全民医保价格(PBS)和两种困难人士的全民医保特别价格(PBS Concession 和 Safety Net)。PBS(药品福利计划)是澳洲面向全民医保(Medicare)持有者提供的医保药品及价格框架,除 Private 自费价格以外的另外三种价格都是基于 PBS 框架下的价格。

如果是澳新公民或永久居民,则可以享受全民医保,以补贴后的全民医保价格购买 PBS 涵盖的药品。而国际学生作为外籍人士并不享有全民医保,只能按照自费价格购买药物。

目前两款 PrEP 药物中,Descovy 在 PBS 框架内,而 Truvada 从 2020 年 4 月 1 日起被 PBS 剔除(原在 2018 年 4 月加入)。

如何在澳洲和中国获取 PrEP 预防 HIV
在 Chemist Warehouse 销售的 Descovy

以澳洲公认性价比最高、最常见的药房 Chemist Warehouse 为例,目前普通 Medicare 持有者可以按每瓶 A$40 的全民医保价购买 Descovy,而国际学生只能按照每瓶 A$770.39 的价格购买,或是选择每瓶 A$260.69 的 Truvada

对于国际学生,即使 OSHC 大多可以参照 PBS 价格报销超出部分的费用也杯水车薪,以我投保的 Allianz 为例,报销政策是:

  • 每一项核准处方药最多赔付$50
  • 个人每年最多赔付$300
  • 家庭或夫妻每年最多赔付$600

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保险公司设定的年度限额甚至不够你报销一瓶的费用。除了羡慕澳洲公民和 Medicare,也没什么好说的,是吧?

在中国

如前文所述,按照中国疾控中心提倡的正规流程,你可以前往当地的传染病医院或艾滋病定点医院挂号并开具处方购买「舒发泰」。不过,因为中国目前仅批准了「舒发泰」用于 PrEP,你可能不太容易从医院拿到处方并买到「达可挥」。

此外,同样如前文所述,因为众所周知的情况,其实你也可以在京东和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舒发泰」和「达可挥」直接从正规药店购买。除了两大电商平台,你甚至可以在 Blued 购买这两款药。作为中国最广泛覆盖(也最受诟病)的男同性恋社交软件,Blued 也已经成立自家的「荷尔健康」提供 PrEP 销售服务并在 app 中提供购买入口很久。

就目前来看,上述线上平台中的两款药物价格大致相仿:「舒发泰」每瓶 ¥1980,「达可挥」每瓶 ¥2280。

令人心酸的是,即使你是中国公民有医保,和无全民医保的外籍人士在澳洲的待遇相同,在中国「舒发泰」原研药作为 PrEP 同样只能全价自费购买。「舒发泰」虽然被列在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但同时也被备注「限艾滋病病毒感染」。

自求多福吧。

穷人的药房:印度仿制药

多亏《我不是药神》的爆火让印度仿制药进入大众视野。如今不少人都知道,很多昂贵的专利药都可以在印度、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找到成分相同的仿制版本,Truvada 和 Descovy 这两款 PrEP 也同样如此。尽管仿制药大多起着五花八门的商品名,但它们的药物成分和剂量都与原研药相同。

无论是 「Truvada 舒发泰」还是「Descovy 达可挥」,它们都只是药品的商品名。例如常用的消炎药「芬必得」,「芬必得」是它的商品名,而它的通用名是「布洛芬缓释胶囊」。虽然叫「芬必得」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只有一种,但却有很多厂家都在生产「布洛芬缓释胶囊」,他们的药物成分和「芬必得」都是相同的。

在澳洲

在澳洲,个人可以凭医生处方进口 TGA 批准的仿制药品,这给网购仿制药进入澳洲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澳洲一家致力于降低 PrEP 获取难度和成本的 NGO(非政府组织)—— PrEP Access Now (简称 PAN),维护着一份历史信誉较好且能提供 PrEP 仿制药的海外线上药房名单。由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资助的 ENDING HIV 和其他众多专注于 HIV/AIDS 防治的 NGO 也都推荐高风险人群参考 PAN 的药房名单从海外购买仿制药。

相比原研药高昂得劝退的价格,购买一瓶 PrEP 仿制药甚至只需要参加一次聚餐的开销。以 PAN 药方名单中排行第一的药房 Green Cross Pharmacy 为例,购买仿制版 Descovy 加上运费折算每瓶只需要 $25(折合人民币约 ¥160)。

而购买流程也还算不复杂,Green Cross Pharmacy 会根据配送目的地国家得不同实行不同的销售政策。对于澳洲,因应澳洲海关对个人进口仿制药的要求,在药房网站下单 3 瓶 PrEP 并填写表单提交国际银行卡支付信息后,需要通过网页上传医生处方扫描件,待药房确认信息无误后就会开始安排发货。

在中国

尽管中国海关与澳洲不同,能不能顺利过关、会不会被征税这样的问题永远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让人捉摸不透,但通过 Green Cross Pharmacy 这样的海外线上药房购买 PrEP 仿制药依然是可行的选项。

除了澳洲,Green Cross Pharmacy 同样对中国顾客销售 PrEP 药物。对于配送到中国的订单,Green Cross Pharmacy 的销售政策是每单允许购买最多 3 瓶 PrEP,无需处方,超过 ¥400 产生的税额需要由顾客承担(猜测和通常海淘一样存在入关过程中被税的风险)。

近几年,在 Twitter、微信等社交平台得同志社群活跃着不少印度 PrEP 仿制药微商。药品是特殊商品,考虑到仿制药代购行业鱼龙混杂,我并不推荐你从任何没有充分信任链的商家购买药品。

祖国的关怀:中国仿制药

自 2020 年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批准国内药厂生产「舒发泰」仿制药(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到目前为止批准生产的厂商有:

其中,正大天晴的「克艾可」和安徽贝克的「太禾」已经面世销售,目前尚不清楚这两款仿制药能否从各地传染病医院或艾滋病定点医院购买到,但在京东、淘宝都能够搜索找到。

相比 Gilead 原厂的「舒发泰」和正大天晴的「克艾可」,安徽贝克的「太禾」的价格是目前中国市面上最低的,普遍在每瓶 ¥340 左右。这也使得「太禾」成了不少人所称的「舒发泰」平替版。

除了京东和淘宝,你也可以在 Blued 的「荷尔健康」中购买「太禾」。此外,一些彩虹 NGO 背景的医疗机构如上海「青艾诊所」也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咨询和销售服务。

尽管价格高于印度仿制药,但是相比来源难以把控的海外仿制药购买渠道,中国药监系统的监管大概可以让「太禾」及「克艾可」显得更令人安心。

如何服药

目前 PrEP 有两种主流服药方式:

长期服用:在性行为前至少 7 天开始,每天 1 颗,持续服用 7 天后开始有效。这是公认最稳妥的服用方法,适合性活跃人群。

注意:必须在连续服药开始至少 7 天后才能确保体内达到 PrEP 所需的药物浓度,在此之前开始高危行为可能会导致 PrEP 无效、引发感染。

按需服用:在性行为前 2 - 24小时内服用 2 颗。在性行为后的两个 24 小时内各服用 1 颗,总共 4 颗。如果第一次性行为后又继续发生性行为,则持续每 24 小时服用 1 颗,直到性生活不再活跃之后再继续服用两个 24 小时。

注意:按需服用只适用于肛交,而不适用于阴道性交

通常认为每天 1 粒、7 天开始生效的常规服用方法是更普适的。而按需服用因为只适用于肛交,更适合偶尔开张的男同性恋,无论采用哪种服用方式,只要保持依从性,PrEP 的失败率都极低。

常见问题

PrEP 就是「阻断药」吗?

不是。PrEP 指暴露前预防,通常在高危行为开始服用。而「阻断」指的是 PEP,即暴露后预防,通常在高危行为已经发生后的 72 小时内开始服用。如果你最近已经发生高危行为,则要考虑在 72 小时内开始按照 PEP 方案服用完整的抗病毒药物组合,误用 PrEP 方案服药可能会导致已经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阻断失败。

为什么要进行那么多次 HIV 检测?

因为目前的 PrEP 药物都只包含两种成分,并不足以构成一套完整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这样的药物组合只能够抵御 HIV 的初期感染复制,因此如果已经感染 HIV 却按照 PrEP 方案服药,不但不足以抑制病毒复制,反而会加速病毒产生耐药性。所以在开始和使用 PrEP 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确认服用者没有感染 HIV。

为什么要强调乙肝检测?

PrEP 药物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如果是乙肝携带者,开始 PrEP 后贸然停药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情加剧。

为什么要一直检查肝肾功能?

因为服用 PrEP 药物可能出现肝肾毒性、可逆性骨密度流失等副作用,医生需要在你服用 PrEP 前和服用过程中定期追踪,以确保你没有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使用 PrEP 之后就可以无套吗?

即使服用 PrEP,安全套也依然是建议使用的保护措施。这不仅是为了防止 PrEP 失败,更是为了防止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PrEP 仅是针对 HIV 的暴露前预防,它并不能帮你预防梅毒、HPV 在内的其他性病。

扩展阅读

澳洲留学生搬钱指南

17 January 2020 at 23:49
澳洲留学生搬钱指南

租房、银行开户、手机签约是每个留学生必经的新手任务。这类文章一搜一大把,但一一翻过只会发现都是些留学营销号们洗了又洗的废话。除了在澳洲银行开户,你还需要面对把国内账户余额流转到澳洲的难题。支付宝「上银汇款」之类的渠道固然方便,但手续费也给得心疼。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是汇款,但是免费

跨境汇款是最基本且常见的做法。留学生在境外银行开户后,只要有境外账户的 SWIFT 和 BSB code 等信息,几乎任何一家国内银行都可以进行购汇和跨境汇款的操作。

但即便同样是汇款,各家银行对于跨境汇款收取的手续费和电报费也不统一,普遍从单笔 ¥50 到 ¥100 多不等。在这之中,有两家银行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渠道。

无门槛的免费:境内中行免费转账澳洲中行

国内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大多有汇款到自家海外分行免手续费的优惠,而中国银行目前就是这其中唯一一家有在澳洲开展个人存款业务的。

最近几年来,中国银行每年都会在官网发布《转账汇款大优惠》(2021 年公告)。依据这项优惠,所有客户通过手机银行渠道向境外中行汇款都可以享受手续费及电讯费免费的优惠。留学生或家长可以提前在国内中行开户,并在留学生抵达澳洲前往澳洲中行办理免费的学生版「长城环球通双币借记卡」后,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免费汇款。

尽管活动期限标定为一年,但按照往年情形,这项优惠会在每年年末或新年年初时续命一年,相当稳定。

优点:

  • 免费

缺点:

  • 用户指出,中行系统后台对电子渠道跨境汇款有隐性次数限制:同一客户一年内通过电子渠道跨境汇款到同一账户超过 4 次可能导致系统拒绝交易并提示用户前往柜台办理。(这个政策没有在任何公开渠道注明,但工作人员大多知情。)

注意:

  • 通过中行电子渠道跨境汇款需要「手机交易码 + 动态口令」验证:在境内账户开户时需要选择「中银 e 令」(动态密码器)作为认证方式。如果是子女使用自己的境内中行账户进行转账操作,务必在出境时携带动态密码器和预留手机号的 SIM 卡并开通国际漫游。
  • 中国公民在澳洲中行开户需要提供国内身份证,留学生务必携带身份证出境。

富人的极速免费全球搬砖:汇丰「环球转账」

中行的境外分行汇款尽管免费,但却要时时担心当年的汇款次数会不会触发系统限制。考虑到澳洲留学生不少出身富贵家庭,如果你家庭资产充裕,汇丰银行的「环球转账」会是一个更舒适的选择。

和别的妖艳贱货不同,汇丰是家自诩 Global Banking 的跨国银行,通过全球各地的分行机构,汇丰自有一套「环球转账」网络。如果你是汇丰 Premier(卓越理财)客户,在几乎所有跨境汇款都需要等待 1-2 个工作日到账时间的现下,汇丰自有的转账网络允许你在全球各地的汇丰分行同名或家庭关联账户间快速转账。

这听上去非常快活,但享受快活的条件是在满足汇丰卓越理财门槛。「环球转账」只对 Premier 客户免费开放*。在汇丰中国,卓越理财需要 50 万人民币的资产门槛**,或是你在其他国家的汇丰银行达到 Premier 门槛匹配全球 Premier 客户身份。

优点:

  • 免费
  • 极速到账

缺点:

  • 高门槛(卓越理财:50 万人民币)

注意:

  • 因银监会要求,汇丰中国可能存在骚操作可以要求无门槛开通「个人综合银行账户」,但那是没有「环球转账」权限的,汇丰中国近年推出的 II 类人民币结算账户「汇丰易存」也同样,所以没钱就别做梦。

*:Advance(运筹理财)客户使用「环球转账」需支付每笔 ¥50 手续费。
**:运筹理财需要 10 万人民币的资产门槛。

着急用钱,直接取现

无论跨境汇款便宜与否,除非你是汇丰 Premier 客户,否则至少 1 个工作日的到账时间都会是你逃不掉的噩梦。当你急需用钱的时候,一张境外取现免手续费的借记卡会成为你的救命稻草,这可以保证你总能在 ATM 毫不心疼地立即取到现金。

ATM 取现手续费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 国内发卡行收取的境外取现手续费
  • 境外 ATM 收单机构(银行或 ATM 公司)手续费

这两部分手续费都是有办法避开的。例如 ANZ 和 NAB 这澳洲四大行中的两家在自家 ATM 上都对银联卡取现免除机构手续费。而发卡行的手续费同样可以避免。

野鸡银行的套路:借记神卡

除非是较高等级的贵宾客户,国内主流银行几乎都会对境外取现业务收取手续费。而不少地方性商业银行会选择免除境外取现手续费作为卖点,由此吸引特定新客户,这类借记卡被称作「借记神卡」。例如江浙沪地区就有上海银行这种非上海分行发卡免境外取现手续费的骚操作。

因为全国各地的地方性银行数量庞大,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要找到你国内所在地附近有网点的免手续费银行,「快易理财」是个好网站,他们整理了国内各家发卡银行的境外 ATM 取现手续费澳洲 ATM 机构手续费的汇总表格,非常详尽。根据表格,你可以找到最近免手续费的地方银行办一张这样的「借记神卡」。

优点:

  • 无需等待到账
  • 可以实现免费

缺点:

  • 国家外汇管理局限额: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境外 ATM 取现单独设有额度限制。个人持境内银行卡每人每年在境外提取现金不得超过等值 10 万元人民币,若超年度额度,本年及次年将被暂停持境内银行卡在境外提取现金;人民币、外币卡境外提现每卡每日额度统一为等值 1 万元人民币。

注意:

  • 很多信用卡也有境外取现免手续费权益,但我并不推荐你轻易使用。与平时刷卡消费不同,信用卡取现没有免息期。用这些信用卡取现尽管没有手续费,但会立即从取现日开始按天计息。

何必汇,何必取,直接刷

既然都已经出国,虽然未必有方便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在刷卡支付普及率极高的国外,何不直接刷国内卡支付?

这个问题不难想到,但答案也摆在眼前:在国内垄断的银联在境外 POS 机届刷不开。即使银联一直宣传「一卡在手,走遍全球」,但只要出境旅游过的用户都会知道这是在放屁。比如在澳洲,除了亚洲超市、奶茶店这类甚至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华人消费场所和像 Woolworth 这样的大型连锁商户支持银联卡付款,你很难有信心只拿着银联卡去街角的咖啡店买杯咖啡、吃顿 brunch。

因为境内人民币结算业务长期被银联垄断,市面上常见的借记卡也自然都是银联标。说到国内的 Visa/MasterCard,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也是得办信用卡才能拥有,这让很多没有工作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即使美国运通于 2020 年 6 月 13 日获准在中国大陆开展银行卡清算业务,Visa/MasterCard 的审批也依旧遥遥无期。

那么作为没有收入的留学生,我们还有办法拥有境内的 Visa/MasterCard 吗?

答案是有的,还不止一种渠道。

标准答案:学生信用卡

尽管早年学生信用卡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雪藏期,但从 2015 年起,因为校园贷恶性事件频发,银监会逐渐放开各家银行发行学生信用卡,作为正规军重新进入高校信贷市场。(历史回顾)几年过去,现在的学生信用卡虽不如当年滥发时期昌盛,但也成了不小的市场规模,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卡种是 Visa/MasterCard 标识的外币国际卡。

如果你目前是即将出国但还尚未毕业的国内在校大学生,就可以趁在校期间申请学生信用卡。学生信用卡通常没有额度或额度较低,部分银行允许学生提交父母签署的《第二还款源承诺书》来申请额度。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毕业后立即申请「毕业转卡」来获得与社会人无异的常规信用卡。

因为目前市面上的学生信用卡少说也有十几种,很难也没有精力在这里实时跟踪,选卡和申请办法推荐参考圈内知名学生信用卡带路人老王整理的《大学生信用卡申请姿势》

优点:

  • 自由刷遍境外
  • 独立自主的财务管理

缺点:

  • 额度较低,甚至为零:与借记卡不同,信用卡溢存款没有利息且不能随意取现。如果申请到手的卡片额度为零,则需要先还款再消费,比较影响用卡体验。
  • 被银行标记学生身份:如果你是一个怀揣梦想的 DLB*,被银行标记为学生会影响你当前学籍毕业前的骚操作申卡行为。

注意:

  • 无论有无父母作为第二还款源,学生信用卡的债务人主体为持卡人自身,因此学生信用卡会被录入征信系统。诚实可贵,信用无价。即使没有收入来源,作为信用卡持卡人需要自己承担财务风险,避免逾期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DLB,指「大老板」,也可指「大撸屄」。

番茄炒蛋的「罪魁祸首」:父母的副卡

还记得招行当年那盘番茄炒蛋吗?老实说广告挺让我感动,虽然闹得一地鸡毛。然而无论跨时区番茄炒蛋教学让人感到智商被侮辱还是感动,都鲜有人注意到广告宣传的主体——招行留学信用卡

这张卡是一张只能作为副卡申请的卡种,目标群体是广大留学生父母。和一般的信用卡(主卡)不同,副卡是由主卡持卡人为自己的直系亲属申请并交由直系亲属使用,消费和取现债务均由主卡持卡人承担。

尽管招行留学信用卡可能搞得不少对信用卡不了解的人以为只有留学信用卡可以作为副卡申请,但其实几乎所有银行都允许将绝大多数信用卡卡种作为副卡申请。从实用角度来说,权益比招行留学信用卡更好的卡片比比皆是,父母完全不必拘泥于留学信用卡的名号,而是应该依据自己和留学子女实际用得到的权益选择卡片申请。

如果你的父母已经持有某家银行的信用卡,可以请他为你申请一张 Visa/MasterCard 的外币国际副卡。

优点:

  • 自由刷遍境外
  • 申请门槛低
  • 财务风险低:债务由父母承担。

缺点:

  • 父母管理消费额度:其实这也可以算作一个优点,父母管理财务不至于让你年纪轻轻成为卡奴。
  • 没有隐私:消费记录透明,父母可以设置消费短信提醒,查看消费金额和商户名称。

信贷恐惧症的选择:中行长城跨境通国际借记卡

如果父母和你恰巧都对信用卡极度不信任,那么中行的「长城跨境通国际借记卡」会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在那个银联还不成熟的远古时期,中国其实有过 Visa/MasterCard 借记卡,甚至连如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双标卡都存在过借记卡版本,尽管 Visa/MasterCard 借记卡后来逐渐销声匿迹,但其实也一直悄悄存在着,只是因为办理门槛较高、银行网点少等原因导致一直默默无闻。

现如今,虽然获得一张国内发行的 Visa/MasterCard 的主要渠道都是信用卡产品,但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不再难以申请的国际借记卡产品,例如中行这张。

因为没有申请门槛、无需担心征信,中行跨境通也被不少国内学生用于海淘和境外数字消费。对于留学生而言,配合前文提及的境内中行借记卡,这张卡可以让你直接刷卡消费卡内澳元、更加灵活地管理中行外汇储蓄。

关于「长城跨境通国际借记卡」的申请办法,博主 poplite 有一篇详细介绍并一直在持续更新。

优点:

  • 自由刷遍境外
  • 无申请门槛:甚至可以在线申请。
  • 无财务风险

缺点:

  • 年费:和一般信用卡动辄有效期内免年费或是可以刷够次数免除当年年费不同,你能申请到的跨境通卡种均有人民币 ¥10-50 不等的年费。
  • 购汇流程繁琐:因为 Visa/MasterCard 在中国大陆没有人民币结算许可,几乎所有中国发行的 Visa/MasterCard 都需要先购汇存入账户才可消费(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操作)。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