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眼中的“激进女权主义者”的性别观察
一看我这个标题,就很标题党了。其实就是搬运了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随手记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在身边男性朋友的眼中已然是个“成熟”的激进女权主义者。
最开始说我的好像是我上一任男友,后面好像其他玩的好的男生也会这样认知。
从客观事实而言,我并没阅读过女权主义的任何书籍,连上野千鹤子的名字都是从微博热搜上听来的,因此我不认为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更不知道自己是哪个流派的。我想追求的只是男女平权,女性要获得跟男性一样的尊重和自由罢了。
但这种基本的诉求,在他们眼中,已是激进。常常我可能还没怼过去,他们就会说“又要开始打权了”。而我原本想说的只是多问一句“凭什么”或者“为什么”。
其实我不太喜欢被如此定义,在现在这种“女权”被污名化的时代,他们用着近似看热闹开玩笑的语气,忽视着女性的基本诉求。
有时候,我爸会对我“讲”他而感到不开心,而我“讲”他只是让他有点眼力见,帮我妈分担点手上拎的东西,而不是两手空空,我妈却承担了所有。但就是这种,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接受来自一个小辈女性的“说教”。
但往往,父权制度下,其实说教更多的是男性。他们“自信”,他们“坚定”,他们“有逻辑”,在对女性滔滔不绝地输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示出一流的专业。
“我来考考你”、“你这都不知道啊?”、“我来教教你”,简直就是刻入男性DNA的经典语录。利用着言语的打压来否定忽视女性的力量。
作为父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我不相信他们会对当代女性有任何完全真切的共情与理解。儿子不会共情妈妈,男友不会共情女友,而爸爸也不会共情女儿。似乎从出生起,两个性别就是两种生活。
想到前段时间,塔利班政府不让女性发声,中国的网络社会有一群对此称赞的评论,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有看到对此现象的分析,说是因为女性地位逐渐提升,威胁到这群“国男”,所以他们才会有如此发言。那不如回到大清吧,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可随了他们的心意呢。
昨晚看了《好东西》这部电影,算是看的第一部女性主义题材强相关的电影吧,对剧中前夫哥直接在饭桌上很突然地说到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然后顺而谈起结构性压迫、上野千鹤子等等非常强女性主义相关的术语感到不适,所以后面女主才吐槽他们是女权主义表演者,是我的嘴替了。
其实剧中有很多话是让我不适的,当时的观感不太好,但观影后仔细品味,就是需要把这些不适揭露出来,人们才能有契机去讨论、去辩论、去看见。
看到曾经的初中电脑老师发了他的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朋友圈,想起他曾经教我们的时候,年轻单身,有车有房,他那会好像在愁自己找不到女朋友,没想到现在娃都那么大了。
那天组里一起吃饭,聊到了孩子的话题,包括我在内的唯二的两个女生都非常抗拒“生育”,而另一旁一位即将成为爸爸的同事却把我们这种抗拒认为是“没到年纪”以及“不够喜欢”。另一旁,组长给我们分享他那快一周岁的小朋友的照片,照片中小朋友的眉眼同组长真的是如出一辙,不禁令人感叹基因的强大。
我似乎是个从小就不太喜欢小朋友的人,唯一玩的好的是我的表妹,但随着年岁增长、成长轨迹不同也慢慢地远了淡了。想起我的表弟、表哥的小朋友,我都没有什么意愿去亲近,乖一点还是讨喜的,要是不乖吵闹的,早就避之不及了。
之前也问过身边的男生朋友,似乎很少男生不愿意生小孩,有些“不愿意”可能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觉得不能给小朋友提供很好的条件与环境,大部分都是表现出较强的意愿。可能一方面是生理性所驱,另一方面是因为并不是他们受罪,不会经历五脏六腑被挤压、不会经历可能的产前产后抑郁、不会经历因为生育带来的漏尿之类的后遗症、不会经历求职时来自公司对年纪与婚姻状况的冒犯。。。
我很喜欢《好东西》里面的一幕,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为什么要什么都做好呢?你可别再好了... 你也是一个人呐。这种对“人”的看见,而非是对性别定义上的“男人”或“女人”的看见,于我而言,是莫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