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钥补完计划 :||


在 2.0 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剑尖的胶塞,形态上组成了一把完整的大师之剑。
当它没有作为鼓钥匙来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项链或者包包的挂饰来使用。




在 2.0 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剑尖的胶塞,形态上组成了一把完整的大师之剑。
当它没有作为鼓钥匙来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项链或者包包的挂饰来使用。


今天早上搭衣服的时候,莫名把牛仔外套和短裤人字拖配着就出门了。准备从工作室去舞房接小柒吃饭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莫名有几分像冥王雷利。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

我们家都有早白的基因,兴许再过五六年,我的白发就会很明显了。最近早上刮胡子,都看到好些白胡子在其中闪着光了。
网友留言说,你要不 AI 一下?
对啊,于是我把原图丢给 AI,一通操作下来,还真挺像那么回事的:

如果我老了能有这状态,那妥妥的设计大师了哈哈哈~
但愿目前的状态可以一直控制住,平稳住,就这么一直保持下去。昨天去医院复诊,跟医生聊到最近两个月的状态,她起先是说「这很像双相」,然后开了三张量表让我去隔壁做题。出来的结果显示,是阳性。参考标准是 0-6 分,我得了个 11 分。抑郁的症状几乎消失,全是兴奋了。
先是给我解释抑郁和双相分别是什么,又进一步问了一些别的问题,联系最近一个月点子多、精力旺盛、干活麻利爽手的情况,医生自己都在连连说道「很像」「太像了」。
我倒是也不怕双相,上回跟朋友聊起来还说过,我不担心病本身,就怕不知道对手是什么。这一个月来调整药的内容后,我确实感觉舒服多了,平稳多了。那如果就是个慢性病慢慢调,也没什么。况且如果这就是躁期的表现的话,那可控的躁期不就是可控核聚变吗,源源不断的精力和干劲啊!蛮好的啊!

不过医生目前也没有下明确的判断,只是说很像,还需要继续观察。维持目前吃药的节奏,下周要回去做个血检看看指标,可能还得改药的内容和剂量。
说起来自从生病以后,已经两年(或许更久)没看(提不起兴趣)海贼了,都不知道现在剧情到哪儿了。
今天这一出,或许是提醒我,可以试着捡起来。





很早就想改良了,但是一直懒得做结构。自从上次给小红书网友定制了小樱和皮卡丘的鼓钥匙,终于对改良大师之钥有了具体的思路。这两天趁着设计项目进度慢下来,就赶紧测试了三四个版本,终于确定下来了!






相比二月份做的版本,2.0 有更好的外观 + 更强的结构:
1、从一体打印改为分件设计;
2、提升关键结构的强度和耐久;
3、更接近原作的配色与质感;
4、可量产的打印配置;
5、可拓展/定制的设计架构。
我真是无所不能啊 :p hiahiahia~



相比初代,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了!
当然,2.0 也可以有丝光版本。
在同一种材质下对比,就更能看出不同的工艺和拆件设计,对成品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了。虽然会增加两条拆件线,但所有外观面的品质都提升了相当多。






通体丝光,咋一看是非常讨好眼球的,但就像美颜过度的照片,既会显得成品油,又会导致视觉失重没有焦点。剑柄没有抢宝石和剑身的戏,这个节奏更恰当一些。不过,具体的颜色和材料,未来还可以再继续试。



二月做初版的时候,还没尝试过什么其他材料,这种图新鲜和拿锤子找钉子的心情,和二十年前刚认识设计的时候很像:
堆料就是好!More is gooooood!
这个过程或许真的很难完全省略或者跳过,但可以随着自我成长,缩短每一次进入的时间和路程。


那年冬天,国际天文学联合观测网宣布,人类再次捕捉到一个“跨恒星访客”。
代号:3I / ATLAS。
它并非金属,也不像冰体。所有望远镜的数据都在闪烁、紊乱、跳跃。
有科学家提出,它的表面并非反光均匀,而是一种会散射观测波段的天然迷彩。
这意味着,它在主动隐藏自己。
天文学家称之为“被注视的凝视物”。
两个月后,一个名叫苏弋的工业设计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照片。
他掌心托着一个13厘米长的灰黑色小模型,表面布满刻意的不规则反光。
标题很简单:
照片下没有说明,也没有解释。
但第二天早晨,它就出现在各大科技博主与艺术账号的页面上。
短短几天,#ATLAS掌心体# 的话题播放量突破一千万。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模型拿在手里,会因角度与光线不同而不断改变亮度与轮廓,好像真的在呼吸。
没有任何机械结构,却让人产生一种“被凝视”的幻觉。
潮流品牌纷纷推出联名款、限量款,甚至高定银质版本。
3I/ATLAS 成了地球上最受欢迎的“掌心饰物”。
直到那时,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模型命名里那个奇怪的后缀:SUiTHiNK。
起初只是粉丝在 Reddit 上随口猜测:
“是不是苏弋 think 的意思?他在表达‘思考的我’?”
很快,语言学与符号学圈子加入了讨论。
牛津大学的一位古文字学家在论坛上指出,SUi 在苏美尔语音节表中确有记录,对应音素「šù-i」,意为“手中之物”或“掌握的”。
而 THiNK 若取古日耳曼转写体系中「þenkaz」的变体,则可指“思想、意志”。
这两个词放在一起——SUi / THiNK——意外构成一种双重结构:
“思想被握于手中”
“手成为思想的延伸”
正好对应了那枚贴合掌心的模型。
一个名为《ATLAS分析草稿》的PDF文件在暗网流出,署名不明。
文件记录了苏弋受邀前往某个“国际天文资料保存计划”设计储存容器的过程。
文件被加密,只能读到部分片段:
「……他拒绝使用镜面金属,要求采用能分散反射的表层……」
「……他说它看我们的方式,与光的角度有关……」
消息曝光后,网友纷纷去翻苏弋的旧贴。
有人发现,在他早期设计的数个装置艺术中,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结构:
不规则的反光面、内部空洞、可置于掌心的尺寸。
似乎他早在3I/ATLAS出现前,就在“模拟它”。
半年后,苏弋停止更新。
没有告别,也没有声明。
他最后一条动态是一张模糊的近景:
灰色反光面,指纹模糊,背景是实验室的冷光。
账号沉寂,模型销量却持续飙升。
ATLAS 成了新世代的“图腾物”——有人把它挂在胸前祈祷,有人说握着它冥想能听见低频嗡鸣。
心理学家解释那是“自我投射效应”,
可越来越多的视频声称,模型在暗处能“微微震动”。
一位梵文与苏美尔语双修的学者在学术会议上展示了一页《纳格·哈玛第文库》的边注。
那是一段13世纪的修订版手抄本,边缘用拉丁混写体标注着一个模糊的词组:
“SUI · THINC”
他解释说,古修士在这里用“sui”(自我)与“thinc”(思想、议会)并置,
象征“自我与思想的合一”。
而这页手稿讨论的主题正是——“被造物如何回望造物主”。
学者最后说:
“这并非巧合。有人在重新复写那一页。”
几个月后,一个匿名账户上传了一段短片。
画面是普通实验室,一枚3I/ATLAS模型被置于光谱仪下。
随着仪器启动,反射光像是被吸入某种结构中——
在高倍放大镜头下,模型表面出现了极细的刻痕,
排列成一种自相似的螺旋分布。
字幕写着:
「不是反射,而是记忆。」
短片很快被删除,但无数人下载、转发。
有科技频道尝试复刻实验,结果不同——有的只是普通塑料折射,有的却出现微光闪烁。
人们开始相信,真正的那批限量模型里藏着“某种东西”。
如今,3I/ATLAS 已成全球设计学院的研究对象。
有人研究其造型心理学,有人分析其符号学层次。
但没人再提那个名字——苏弋。
只有极少数人记得,他在一篇采访中留下过一句话:
“如果我们注视的东西,也在注视我们,那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它让我们看到的部分。”
这句话如今被无数次印在ATLAS周边的包装盒上,
也被误以为是广告语。
而在某个收藏论坛上,一张从未公开的照片被匿名发出:
桌上放着数枚模型,灯光昏暗,镜头对焦在最后一排。
那些模型的反光形成一条微弱的线,连成一个英文单词——
RETURN.






模型由我使用 Midjourney、Tripo 设计制作;
短文由 ChatGPT 配合我完成;
首图为模型实拍,经 Banana 和 Snapseed 处理。
点击这里打印模型,祝大家玩得开心!


起因是,我几乎每天都要从家里提一瓶纯净水到工作室,但原装提手经常断裂,于是我想自己做一款舒服的提手。在没有依靠社区内的已有模型的情况下,我自己用卡尺测量尺寸,制图、测试、反复修改,终于做出了一版自己比较满意的提手。
这款提手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点:
1、完全基于平面化打印的设计,打印成功率非常高;
2、提手部分宽大厚实,不勒手;
3、双肩带设计,既确保携带时的重心平稳,也提高了破损容错率;
4、出色的柔韧性。
点击这里播放相关介绍视频:SUTiHiNK @Bilibili SUiTHiNK @YouTube


打印建议:
1、使用 PETG 材料;
2、尽量不要修改已设置好的打印参数;
3、如果修改参数,请确保墙层数不低于 5,层高不大于 0.2 mm。







这片上映时刚上大学,那会被各种事情填满,根本不会想要去看一部陈奕迅和容祖儿的电影,尤其这种名字电影。
没想到过了 20 年,竟然因为一条切片唤醒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今天在工作室里一边干活,一边穿插着把它看完了。没想到年近 40 居然被 一部这样神神经经的喜剧 给感动了。
二十年一眨眼就过了,好多事情都变了,物是人非,少年心气也被磨得所剩无几。
最近这个月状态好多了,我庆幸抑郁症强制让我停下来的这一年。停了足够长的时间,足够让我的灵气和勇气开始重新发芽。
这部片子里有两句话,让我忍不住截图。
他们走在街上碰到了疯疯癫癫的阿成,杰对男说:这个世道疯疯癫癫的比清醒要好。

在菲菲的房间里,成对她说:
重新开始。

奔跑确实会给人力量,无论在哪里奔跑,竭尽全力的奔跑,大汗的奔跑。无论会换来什么,你都可以确信一件事:
你是可以奔跑的。

因为小电驴没什么电了,我就慢悠悠地从工作室楼下骑出来。这个路口经常停满了各种姿势的小轿车,视野很不好,所以我还是蛮小心的。
我车头刚出去半个轮子,就看见一辆银灰色的九号以百米冲刺的架势从左边飞驰过来!时间是中午一点半,好嘛,一名已经迟到的初中女生,在两辆车都捏住刹车的情况下把我和车都撞翻了。我是真的整个人从车上翻下来,左腿脚踝还蹭破点皮。
小孩吓坏了,赶忙下车看我有没有事,叽里呱啦不停地说。
我摆摆手,用很慢的节奏说:“唉,别开那么快嘛,快走吧。”
骑上车,想等她先开过去我再走,因为她的车挡了半边路。但我看她还是一副慌失失的样子,就推着车从她前面绕过对侧,给她把路面腾出来,她才赶紧摸出头盔戴起来,拧电门走了。
我也是大意了。今天是在工作室待久了,没注意时间,一点半才起身回家。平时都是十二点半到一点这个时间段,路上没什么人,但一点半这正好是下午上学的点,难怪会遇到这样的事。
但我觉得开心,是因为去年也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故。
那天晚上,我载着小叶和小柒从舞蹈室回来。经过一段没有灯的路时,侧方突然冲出来一辆小电驴。当时我们车速挺慢的,因为知道这段路有几个路口会有车突然冲出来。这车估计也吓了一跳,直接停在我们行进路线的正前方,咣一下撞一块了。幸好我们的车速很慢,都没什么事。但我当时整个人都被点燃了!
破口大骂了对方不知道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对方明知道是路口还开那么快之类的,声音非常洪亮,可能街头街尾都能听得见我的声音。那会还没确诊病情呢,就是觉得一瞬间火就烧起来了,整个人跟炸药桶似地疯狂输出。对方不知道是被我吼懵了,还是确实觉得理亏,听我骂完就捡起东西走了。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当时他估计也吓够呛,不仅被撞了,还被一个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吼了几分钟,这换我也赶紧溜。
这就是我今天感到开心的原因。
我被撞了,受伤了,但没有生气,甚至没有「咯噔」一下。我确认自己和车都没事之后,看着这个比小柒也就大个四五六岁的小朋友惊慌失措,只是挥挥手,让她赶紧上学去。我意识到自己很平静以后,心里反而生出一股喜悦,于是开始哼着曲子往回走。
我觉得,我这不是躁狂期,这就是在好转。

今天听完鲁豫和文涛的那一期节目以后,我查了一下他俩的年龄,才意识到:如果他们在刚上大学那个年纪就生小孩,是能生出一个我来的。
我之所以会那么联想,是因为前两年给我们学校大一新生做开学演讲的时候,我意识到,假如在我刚上大学那会就结婚生小孩,是能把他们生出来的。这么快就已经经历了三代人。想到这个时间跨度以后,我忽然理解了最近几年看我视频的那一批年轻观众,他们看我的视角可能就跟我小时候看窦文涛是相似的。

最近的状态好得让我有点害怕,害怕自己从抑郁转变成双相。正好这个月的药吃完了,就预约了今天早上回医院复诊。我把最近半个月的精神状态、话多、心情好、积极麻利给医生描述完之后,她皱着眉头说:“这有点兴奋啊。”
随后给我把药的内容调整了一下,原本一天三顿总共 8 颗,改成了一天两顿共 4 颗,但种类从 2 种改成了 3 种。下去药房拿了药,本来要顺便去把驾照换本的体检做了,结果没带驾驶证,只好回去。回去送小叶到健身房的路上,我跟她说起早上医生改药的事情,她也觉得很担心,如果是双相就麻烦了。
我在工作室楼下吃了点早餐后,车头一转又回了趟医院。
网上能查到两种说法,一种说抑郁严重到后期会转成双相障碍,一种说抑郁和双相是两种不同的病,只是双相里包含了抑郁的症状,通常是抑郁发作时就诊,还没暴露出躁狂的问题,后面到了躁狂期才会判定是躁郁。我问医生,哪种说法是对的?
「第二种,它们是不同的疾病。」
我是很担忧的。医生说,你现在的状态还不构成双相。讨论了一会,我最后复述重新确认一遍:如果说,我目前的状态能持续保持,那这就是抑郁在好转康复的信号;如果后面出现了比现在更高涨、更兴奋的状态,才能说是双相。
「是的,目前才一两个星期,不用担心,先观察。」
嗯,我想我应该是快要好了。


最近的感觉太好了,好得我有点害怕…
明明前段时间还像一只发霉的蘑菇埋在墙角,最近这一个多星期天天两点睡七点醒还精神得不得了,天天哼着歌去工作室。想法一个接一个,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做,好久不打开的音乐和播客 APP 天天连着音箱在工作室里放,嘴里还总是甜甜的……
感觉好棒,但又害怕 ![]()



四十岁,真的就一定会遇到中年危机吗?
这一期,我们三位中年人一起来聊聊,各自在临近四十的感受:
三个人都接近 40 岁,都离开了体制化的公司职场轨道,正在数字游民式的生活里重新建立自我。
在这一期里,他们聊到:
这不是一场教科书式的讨论,而是三个接近 40 岁的朋友的真心交谈。
他们的痛苦、挣扎、甚至自救的方法,都未必是答案,但或许能带给你一种共鸣:
中年如坐禅,苦与乐都化作一声呼吸,见自己也见世界。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之前给朋友做过一款赛尔达大师之剑的鼓钥匙,发出来以后陆续收到不少私信问能不能定制其他款式。
说实话,鼓钥匙这个形态它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因为要跟架子鼓本身的结构配合,所以很多造型没有办法做。

这一把小樱的钥匙,磨磨蹭蹭也做了将近三个月。当然,并不是说做这把钥匙需要花那么长时间,只是因为我是用身体状态正常的间隙时间,抽空一点一点弄的。当中也测试验证了很多轮不同的结构、拆件和打印方式,最终才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回头我再整理一下过程,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我有 AMS 也不是说不能一体打印,但一体打印的话,由于打印本身的工艺限制,在 Z 轴的方向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在拧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拧断。因此在设计结构的时候也尝试了蛮多种思路,最后这一版算是把结构强度跟外观质感平衡得还算满意的了。
这次尝试用 nano banana 做了两张效果图,就是粉红沙滩那两张。其实很简单,就是先拍摄实物的定妆照,再放进去修改背景和光线。效果确实相当好,省了不少事!

丢了一批人物标签给 AI 写人物小传,让它模仿某位小说家的笔法,来给演员交代角色。
你觉得这像谁的手笔?
————
南方的空气里常常有潮湿的味道,像是雨下过以后残留的影子,久久不散。城市白天拥挤喧嚣,夜晚却显得空旷,好像光亮突然被抽走,留下无数未完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男人行走。他的脚步从不急躁,像对时间有着自己的节奏感,和别人不太一样。
年少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了工业设计。形状、光影、比例,这些东西比人群更让他安心。六年在公司,十年在创业,那些日子像一张张被翻阅过的旧画册,色彩褪去了,但线条还在。产品的生与死,像车站里人群的来去。大多数人只看见成功或失败,他却更在意其中被忽略的细节。
别人眼中的他冷静得过分,总是习惯提前几步想好方向,就像棋局上的布局。但在那层冷静的外壳下,常常闪现一些不合逻辑的柔软时刻。比如一段旋律,随便一盏灯的影子,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足以让他停下手里的笔。理性和浪漫在心里不停打架,谁也没有赢过谁。
他知道自己带着黑暗生活。抑郁的日子像一条看不见的走廊,没有尽头。他学会了靠药物维持稳定,像有人随身带着一块怀表,偶尔瞥一眼,提醒自己仍然存在。那段经历让他对痛苦格外敏感,也让他在与人相处时多了一层隐秘的温柔。他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但在内心深处,对别人的脆弱始终心知肚明。
夜晚经常独自坐在桌前,电脑屏幕的光照在脸上,桌上散落着草图和未完成的文字。那些想法有时像城市里的霓虹一样闪烁不定,无法全部抓住。他清楚其中大部分不会被记住,就像梦醒时遗落的片段。但仍旧一遍一遍画下去,像一种执念,也像是一种呼吸。
在喧闹的城市里,他习惯保持慢半拍的步伐。人群汹涌,他的节奏却像潜水时的心跳,缓慢、克制,不慌不忙。他看似与周围保持着距离,其实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模糊的渴望——不是要成为谁,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想在梦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入口。梦与梦之间,总有裂缝。裂缝里偶尔透进光。
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个不好接近的人。但真正靠近以后会发现,那些冷漠与安静只是表层,像水面下覆盖着的冰。深处的水仍然温热,流动着。理性、浪漫、痛苦和温柔同时存在,没有谁能完全把它们分开。
这样的人物,像一个在现实里造梦的旅人。他的路从不喧哗,却留下清晰的痕迹。
(*正文及标题均由 AI 完成)


1、调整了转轴和镜框之间的「夹角」;

2、调整了镜腿向内收束的趋势,配合调整转轴限位。
每一次优化,都更接近原理。
下一步,就可以设计成任何形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