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23 October 2025爱范儿

特斯拉 Model S/X 回归,近百万售价未变,马斯克却另有所爱

By: 芥末
23 October 2025 at 22:50

特斯拉的两款「功勋车型」—— Model S 和 Model X 在短暂暂停销售后重新回归了欧洲市场。

在售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两款车都获得了一些升级。

特斯拉对 Model S Plaid 版本的前脸样式和保险杠造型进行了微调,重新设计了扩散器和后碳纤维扰流板,并与长续航版本一起换装了新样式的轮毂和低滚阻轮胎。

因此,Plaid 版本的 WLTP 续航层增加到了 611 公里,长续航版本续航增加到了 744 公里。

Model X 同样获得了新设计的轮毂,但外观其他部分保持不变,Plaid 版本的 WLTP 续航提升至了 649 公里。

(特斯拉在其官网介绍页面上表示 Model X Plaid 版本的续航为 649 公里,但参数页面的信息似乎未同步更新,仍为 600 公里。)

得益于采用新型衬套并经过重新调校的空气悬架系统,两车将获得更为平顺的行驶质感,动态响应也有所提升。其中 Model S Plaid 特别标注配备了「新型稳定组件以优化高速操控」,不过特斯拉未透露具体技术细节。

特斯拉同时为 Model S/X 增加了隔音与吸声材料,配合增强的主动降噪技术,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风噪和路噪。

此外在安全方面,两款车型都新增了与新款 Model 3/Y 同款的前视摄像头,并加入了盲点监测和自适应大灯功能。

Model S 作为特斯拉电动车革命的起点,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领域的地位。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销量不佳、架构老旧,特斯拉也不愿意将其彻底淘汰。

不过目前中国市场尚未恢复接受 Model S/X 的订单,能买到的依然只有展车和试驾车。

在这两款象征意义浓厚的车型之外,特斯拉的真正挑战与未来方向,更多体现在昨日发布最新财报之中。

美东时间 10 月 22 日,美股盘后特斯拉公布了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达到 280.9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

特斯拉的造车业务也在这一季度贡献近三年来最亮眼的单季表现——汽车业务营收高达 212.05 亿美元,扭转了此前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的局面。全球交付新车 49.7 万辆,同比增长 7.4%,远高于市场预估的 43.96 万辆。

其中,中国市场贡献突出,三季度销量高达 16.92 万辆,环比猛增 31%,仅上海超级工厂在 9 月就交付了超过 9 万辆新车。

▲ 芝能汽车制图

然而,利润表现不尽如人意。特斯拉三季度营业利润仅 16.24 亿美元,同比下降 40%,延续了上季度 42% 的下滑趋势。

业内普遍认为,特斯拉第三季度的销量上涨更多来自于政策红利的提前释放。

在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已于上月到期;在中国,今年是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最后一年,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电动车销量的增长。

在造车之外的项目上,特斯拉也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FSD 被视为特斯拉区别于传统车企的「估值上限」,但根据财报披露,目前付费 FSD 用户仅占现有车队的 12%,欧洲与中国市场的监管障碍依然存在,没有实质性突破。

Robotaxi 的落地速度同样在放缓。特斯拉表示目前 Robotaxi 的试运营仍主要集中在加州湾区与德州奥斯汀,虽然奥斯汀的 Robotaxi 运营面积从 79 平方英里扩大至 173 平方英里,车队规模预计年底可达 1000 台,但整体规模依然较小,对公司整体业务的影响有限。

特斯拉表示,他们计划 2025 年底在奥斯汀部分地区移除安全驾驶员,并将服务扩展至 8 至 10 个城市,这一计划与此前宣称的「覆盖美国 50% 人口」的目标相比,预期下调了不少。

在财报发布后召开的业绩会上,马斯克讲述的重点依然放在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项目上。

他将其称作「特斯拉的未来核心」,并再次展示了 Optimus 灵 巧的手部动作,并宣布 V3 量产原型机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展示,并在年底前启动年化 100 万台的生产线。相比二季度「未来三个月展示」的承诺,这一时间已明显被延后。

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的未来不再依赖硬件,而在于 FSD、Robotaxi 与 Optimus。

然而,当核心造车业务增长趋缓、竞争者步步紧逼,特斯拉还能否有足够的时间,等到这些未来愿景真正兑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还能降!比亚迪宋 Pro / 宋 L / 秦 L 同步改款,最低 9.68 万元起

By: 芥末
23 October 2025 at 22:42


比亚迪今晚一口气带来了三款车型的小改款。

与之前的唐、汉车型的升级思路一样,比亚迪这次迭代的思路依旧主打「体验优先」,车辆的核心配置和价格变动不大,但是对车辆在日常使用中的诸多痛点一一做了改善。

宋 Pro DM-i

宋 Pro DM-i 此次三个版本的纯电续航均升级到了 133km,除了提前满足新国标要求之外,133km 续航在日常使用中的实用程度也比 75km 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

两款入门级车型的价格保持未变,顶配卓越版车型的指导价格则下调了 7000 元,具体如下:

  • 133km 进取型:上市价 10.28 万元。
  • 133km 超越型:上市价 11.28 万元。
  • 133km 卓越型:上市价 12.58 万元。

新车长宽高分别为 4735/1860/1690mm,轴距为 2712mm,外观与现款车型几乎一致,增加了一款「冰珀青」新配色。

新款宋 Pro 此次全系标配了前麦弗逊+后四连杆独立悬架,可以更有效的过滤路面细碎颠簸和多余弹跳,高速行驶时的车身稳定性也更好。

座舱内,新车换装了电子怀挡,车机系统新增手车互联、游戏中心、无麦K歌等功能。

动力方面,该车依旧沿用 1.5L 发动机 + 单电机组合,发动机功率 74kW,电动机功率 120kW,纯电续航 133km。依托比亚迪的第五代 DM 技术,宋 Pro DM-i 亏电油耗低至了 3.2L/100km,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可达 1508km。

宋 Pro DM-i 进取型标配 360 度全景影像、定速巡航、无钥匙进入、主驾座椅电动调节、主动进气格栅、舒适制动功能、外后视镜电动调节、自动驻车、VTOL 移动电站等功能,超越型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天神之眼-C 辅助驾驶、外后视镜电动折叠、50W 手机无线快充等功能。

作为顶配车型,卓越型增加了副驾座椅电动调节、前排座椅加热通风、全景天窗等配置。

宋 L DM-i

宋 L DM-i 此次的纯电续航里程升级到了 200km,意味着在日常通勤场景下,宋 L DM-i 几乎可以当「纯电车」使用。

宋 L DM-i 长宽高分别为 4780/1898/1670mm,轴距 2782mm,从隐藏式门把手换用为半隐藏式门把手,并新增了官窑灰和星河米两款车身配色。

此次改款,宋 L DM-i 全系标配了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TBC 高速爆胎稳定控制系统以及天神之眼-C 辅助驾驶三目版(DiPilot-100),车内除了升级到怀档外,还新增了-6℃~50℃ 的冷暖箱,前排座椅新增了按摩功能。

宋 L DM-i 此次在智能化方面也有所升级,新增支持手表控车功能,华为、苹果、OPPO、vivo 手表可完成远程解锁、开关空调等操作;配合生态产品好孩子智能儿童安全座椅还可以实现智慧联动,通过语音指令就能调节座椅角度、打开通风功能。

动力方面,新车沿用 1.5 升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其中 1.5 升发动机最大功率 74kW,驱动电机最大功率 160kW,纯电续航提供 130km、200km 两种,满油满电综合续航最高 1630km、NEDC 工况下百公里亏电油耗 3.4 升,号称创下全球中级 SUV 油耗最低记录。

改款后的宋 L DM-i 价格下降了 1.6 万元至 1.9 万元不等,具体为:

  • 130km 超越型:13.98 万元
  • 200km 超越型:14.68 万元
  • 200km 卓越型:15.68 万元

秦 L DM-i

秦 L DM-i 此次改款后价格又降了 1.3 万元,128km 领先型的价格来到了 10.68 万元,并新增了一款 9.68 万元起的 128km 进取型。

新车增加了比亚迪汉同款的未央灰车身色,尺寸与现款车型保持一致,长宽高分别为 4830/1900/1495 毫米,轴距 2790 毫米。

车内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中通道机械挡把,全系换装为怀挡方案,顶部的空调出风口下方位置更改为了手机无线充电面板。

新款秦 L DM-i 智能座舱采用高阶版 DiLink 100 车机系统,新增了萌宠主题与无麦K歌功能,还支持手机导航和音乐无缝流转至车机。

天神之眼-C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也未缺席,支持通行效率优先、危险加塞提醒、自动泊车及泊车车外语音播报等功能。入门的领先型则支持高快领航辅助、遥控泊车辅助等功能。

新车继续搭载 1.5L 插混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 74kW,进取型、领先型的电机功率分别为 120kW、160kW,扭矩分别为 210N・m、260N・m。车辆纯电续航增加至128公里,NEDC百公里亏电油耗仅2.79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148km。

同时,老车主也可以通过 OTA 升级,升级后,80km 车型 NEDC 亏电油耗可低至 2.6L/100km。

今年 9 月,比亚迪连续 18 个月的同比增长被终结,并出现了自 2024 年 3 月以来的首次下滑,反而是上汽集团再次重回了销冠位置。

这其中固然有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到顶,整个行业转向「存量竞争」的原因,但比亚迪在销量承压后也做了极快的调整。

除了汉唐和秦宋之外,腾势、方程豹以及海洋网旗下的多款车型都在近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升级,而且全都主打「加量不加价」和「体验优化」。

在这波从「卷技术」到「卷体验」的转变完成后,我们或许能见到比亚迪再上一层楼。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个明星 AI 硬件在翻车被骂后,把自己「炸了」,并放了一个大招

By: Selina
23 October 2025 at 20:44

怎么会有宣发视频,是用炸掉自家产品开始的啊。

Rabbit 公司上周正式发布了第二代操作系统——Rabbit OS2,为旗下 AI 硬件 Rabbit R1 带来了全面的软件升级。在官宣视频里,曾经被喷爆的 R1,在创始人按下按钮之后,被一下子「炸」飞了。

这样戏剧化的动作代表着团队们,对这次更新的决心和信心。新版 OS2 围绕用户体验进行了大幅强化,界面设计、功能特性以及 AI 能力均有所突破。

Rabbit OS2 引入了全新的卡片式界面设计,以一叠五颜六色的「卡片」呈现设备功能。这种设计使操作更加直观,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手势或侧边滚轮翻动卡片,快速查看并访问 R1 的各项功能。

相比旧版界面,卡片 UI 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让用户拿起设备便能熟悉各项操作。此外,OS2 在触控操作上也更贴近智能手机的习惯,新增了更多手势功能,使交互更熟悉顺手。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升级是「Creations」创作平台的推出。这一全新功能使用户能够通过与设备的实时对话,生成并安装由 AI 代理自动构建的小工具、游戏或应用。在 reddit 上,有用户做了一个迷你的采样器。

发布会演示中,官方展示了一位用户只需口头描述需求,Rabbit OS2 便实时生成了一款赛博朋克风格的弹球小游戏,并直接在 R1 上运行。这些用户创造的「作品」还能通过 Rabbit 官网分享,其他 R1 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安装使用。

换言之,Rabbit R1 成为首款支持用户「用说的」来创建软件体验的设备,让非技术用户也可以借助 AI 在几分钟内开发出自己想要的功能。不过,创建应用需要积分,而积分需要额外付费。

Rabbit 团队表示,「Creations」的推出标志着一种新形式应用商店的雏形,让 R1 的生态更具开放性和创造力。能通过二维码分享自己的作品,极大地刺激了社区活跃度。现在能在很多案例的评论区看到,「有码吗?」

Creation 同样能把今年年中推出的 agent 进一步发扬光大。新版系统集成了 Rabbit 于今年 6 月推出的通用智能体「Rabbit Intern」。在 R1 上新增的 Intern 卡片允许用户直接启动基于网络的复杂任务,由 Intern 智能体完成决策和操作,并支持在 Rabbit Hole 云端平台进行连续追踪和追加指令。

已经有用户利用简单的指令,做出了一个声波可视化的工具。通过自带的麦克风收集声音,按下侧边按钮时,声波会变成可变换的形态——而这只需要一分钟,充分显示了 agent 的能力。

Intern 智能体现在还具备了图像生成能力,可在 R1 上根据用户请求生成图片。摄影方面,用户现可通过 Rabbit Hole 批量导出由魔法相机拍摄的图片原件,满足更高质量的内容留存需求。总体而言,这些改进充分体现了 Rabbit 团队对用户呼声的响应,使 R1 在功能完整性和易用性上更进一步。

被骂大的 AI 硬件公司

Rabbit OS2 发布后,在业内媒体和用户社群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反馈。总体来看,媒体评价倾向于认为这次更新「大大提升了 R1 的可用性」,让这款 AI 硬件有了「焕然一新」的体验。知名科技媒体 DigitrendZ 报道指出,Rabbit 创始团队正视了最初软件体验与用户期望的落差,通过 16 个月内 30 多次更新不断改进,终于用 OS2 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章称尽管 R1 硬件未变,但软件的大修使设备「感觉像完全新品」,并形容 Rabbit OS2 的创作功能开启了「小型应用商店」的新篇章。让 R1 真正变成了一个可拓展的平台,用户不仅能使用现有功能,还能借助 AI 创造新的功能,体现出极大的潜力和灵活。这些正面评价显示,专业人士普遍认可 Rabbit OS2 在用户体验上的进步。

Rabbit R1 在亮相时,这个亮橙色的小方块和 Teenage Engineering 的设计让它迅速走红。但热潮过后,骂声也同样铺天盖地,其中最扎心是,有用户扒出它运行在 Android 内核上,质疑「就是套壳」。还有人抱怨语音交互延迟过长,根本不如手机;还有人抱着欢喜的心态买了,结果拿到手没多久就退货了。

在消费电子的常规轨迹里,这往往意味着昙花一现:首发火爆,体验拉胯,然后快速沉寂。

Rabbit 的做法是顶着这些质疑前进。创始人吕骋带着团队直接下场,面对社区吐槽一条条改进。用户嫌「太慢」,他们把语音延迟不断优化;用户说「界面不直观」,就推翻原本 UI,重新设计了卡片式交互;用户批评「功能太单调」,Rabbit OS2 就开放了 Creations,让用户能自己「说」出一个应用,并立刻运行。

这或许是 Rabbit 最有意思的一点:它不是在掌声里迷失,而是在骂声里长大。与其说 OS2 是一次软件迭代,不如说是「用户骂出来的版本」。对一家想要重塑 AI 硬件形态的公司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成了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真正的 AI 硬件出现了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Rabbit 已经走到胜利彼岸。以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进步是有的,但称不上成功。一些新功能尚且不稳定,另一方面,硬件结合 AI 的奇妙之处,还并没有施展出来。

对于 AI 硬件而言,业界有几款引人关注的类似产品,其中 Humane AI Pin 和 Rewind Pendant(后改为 Limitless Pendant)是另外两个讨论度较高的产品。

哦不对,AI Pin 得到的不只是讨论,而是被骂的狗血淋头。投影画面在明亮环境下难以看清,手掌操作笨拙;设备续航短暂、电池易过热等问题也影响了实用性。总之,酷炫的可穿戴设计,甚至没有获得太多的同情分。

Rewind/Limitless Pendant 的定位更加聚焦于个人记忆和会议助手,解决特定痛点,设计也最小巧隐蔽,但牺牲了即时交互能力换取了「戴上就忘掉」的便利。

Rabbit 已经是这条赛道上比较平衡的选手,然而在初期也逃不过「套壳」的评价,被质疑「干不过一个 App」。

OS2 用实际表现回应了怀疑:R1 并非手机的替代品,而是在交互范式和功能整合上提供了不一样的体验。尽管尚不完美,这些尝试都在摸索着勾勒出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

或许有朝一日,我们身边的计算设备将不再局限于手机形态,而是以更加多样和智能的形态融入生活。而在这场变革中,Rabbit OS2 和 R1 的故事无疑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注脚。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五菱跑车,不是五菱造

By: 李华
23 October 2025 at 19:22

昨晚,又一个新能源品牌「埃尚」出现了。

新势力入局造车这件事本身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场发布会用了一个「双男主」模式:一边,是一台姿态低趴、造型酷似法拉利 Purosangue 的「iSee 猎装概念车」,另一边,则是真正上市开卖、起售价 3.98 万元的微型车 A100C。

再加上那个酷似五菱的 Logo 和背后的「柳州五菱」背景,这套「炫酷概念+ 入门小车」的组合拳,就更让人热血沸腾了,脑子里全是那一句: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殊不知,此五菱非彼五菱。

我们不妨就从这台 3.98 万的埃尚 A100C 开始拆解。它究竟是谁造的?这背后的故事,远比那台概念车要复杂得多。

一台「像素级」对标糯玉米的微型车

埃尚 A100C 是一台定位非常清晰的 3 门 4 座微型纯电动车,它一共有 4 款配置:

  • 潮趣版:3.98 万元
  • 潮炫版:4.68 万元
  • 潮酷版:4.98 万元
  • 潮悦版:5.28 万元

3.98 万的起售价切入了五菱宏光 MINIEV 的领地,4.68 万起的主销车型,又刚好和长安 Lumin 糯玉米的主销版本产生了正面竞争。

从外观来看,A100C 走的是这个级别最稳妥的「可爱」路线。前脸通过型面与双圆形大灯的搭配,营造出了一种微笑脸,这可以说是 A00 级小车的标准设计语言。

为了迎合年轻用户,埃尚 A100C 提供了多达 7 种车身配色,名字起得也很有网感,比如紫定行、白月光、被圈粉、一定银、放青松、很辉黄、嘿嘿黑。车身侧面还做了悬浮式车顶的效果。

这辆车的长宽高分别为 3285/1708/1550mm,轴距为 1980mm。车尾的设计很简洁,同样是圆形尾灯与车头相呼应。重点在尾标,左侧是「埃尚 A100C」的车型名称,而右侧,是两个关键的汉字——森源。

这两个字就是解开埃尚「身世」的钥匙,我们先按下不表。

进入车内,A100C 提供了茉莉白、薄荷绿、西柚三种内饰配色,风格同样是主打清新、简洁。

作为 3 门 4 座车型,它的主驾驶位支持 4 向手动调节。受限于车身结构,进入后排的姿态不会太优雅,但这也是微型车的常态,后排的两个座位更多还是用于应急,或者给小孩子乘坐。

换挡机构采用了怀挡设计,这为前排中央省出了一些储物空间。

谈到储物,后备厢常规容积为 106L。这是一个很骨感的数字,实际场景大概就是放 3 个标准尺寸的书包,或者日常买菜。好在后排座椅支持整体放倒,放倒后空间可以扩展到 882L,这时它的装载能力就有了质变。如果是两人出行,放两个登机箱加一些露营设备是完全足够的。

接下来是配置,这也是 A100C 试图建立优势的地方。3.98 万的最低配「潮趣版」除外,那辆连中控屏都没有。

真正的销售主力,会是 4.68 万往上的中配和高配车型。从次低配「潮炫版」开始,A100C 都配备了一块 10.25 英寸的中控屏。这个屏幕的亮点在于,它支持包括 HUAWEI HiCar 在内的多系统手机互联。

在 4-5 万这个价位区间,能给到 HiCar 手机互联,这是一个有竞争力的配置。这个价位的用户,对手机生态的依赖通常远高于车机本身。除此之外,它还支持语音控制、远程 APP 控制(提前开空调、定位寻车)等功能。

在便利性和安全性配置上,A100C 也有一些可取之处。比如,它全系标配了泊车雷达,中高配车型提供了倒车影像。另外,高配车型的外后视镜还带有加热功能,在阴雨天气能保证侧后方视野,这在同级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亮点。

最后,我们来看最核心的三电系统。

动力方面,A100C 全系标配了一台最大功率 35 千瓦的电机,峰值扭矩 83N·m——数据和长安糯玉米的高配车型一致。最高车速也和高配糯玉米一样,为 101km/h,依旧只能用于城市代步。

重点在电池和续航。埃尚 A100C 全系标配了国轩高科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容量为 17.65kWh。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没有像 MINI EV 那样,用 100 多公里和 200 多公里的续航来划分高低配,而是选择全系标配一个称得上可用的续航。

反映到数据上,就是全系 CLTC 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 220 公里,对于那些家里没有固定车位、两三天才充一次电的用户来说,220 公里的续航显然比 100 多公里要安心得多。

在补能方面,A100C 也给出了诚意。它全系支持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官方表示,快充 30 分钟可以将电量充至 80%,慢充时间则小于 5 小时。

所以,单从产品力来看,它是一台配置给足、参数靠谱的微型车。220 公里的标配续航、全系快充、10.25 英寸中控屏和 HiCar 互联,这些都是它在 4-5 万价位上的实打实的卖点。

不过,如果埃尚只发布一台 A100C,老实说,这故事没什么新意,无非是 A00 市场又多了个配置不错的「卷王」。但埃尚偏偏在发布会上,把这台 3.98 万的小车和一台「五菱跑车」放在了一起。

这就很有意思了。

又一个借壳造车的故事

一台炫酷的概念跑车,再加一台入门的微型小车。这个发布会套餐,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许多年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赛麟发布会。

当然,埃尚不是赛麟。赛麟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资本骗局,而埃尚的背后是广西汽车集团这样的老牌国企,A100C 也是一台手续齐全、配置扎实的量产车。我们关心的不是它是不是骗局,而是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叙事模式?

答案就藏在它的出身里。

当消费者看到那个酷似五菱的 Logo,听到「柳州五菱」的背景时,第一反应就是「五菱神车又出新品了」。但事实是,埃尚汽车来自「柳州五菱新能源」,而我们熟知的「神车」制造商,叫「上汽通用五菱」。

▲埃尚汽车的徽标

简单来说,归属于广西汽车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的小股东)的柳州五菱,主业做的是商用车,而埃尚是他们为了进军乘用车而开的新号。

▲ 柳州五菱的商用车产品

这种复杂的亲缘关系,对埃尚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他们大概率巴不得消费者把两者混淆。「五菱」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最好的通行证,能为他们省下巨额的市场教育成本。

解决了「我是谁」的品牌认知问题,下一个问题更关键:车从哪里来?广西汽车集团实际上并没有乘用车生产资质。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 A100C 车尾那两个字上——森源。

森源,全称是河南森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10 月,注册资本 20 亿。它在 2019 年获批了一个年产 5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的建设项目,并在 2022 年底正式拿到了稀缺的乘用车资质。

它的产品大概是这个画风:

这辆森源 G1 在官网上的指导价格为 20.98-28.68 万元(补贴后),想必在 20 年补贴泡沫破裂之后,官网信息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

总之,广西汽车集团(柳州五菱)有技术有基地,但缺资质;河南森源则相反:有资质,但产量一直不高。根据相关产业政策,乘用车生产企业需在一定时间内达成一定产销量,不然会被主管部门要求整改。这次生产埃尚汽车,其实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合作。

这套「借壳」的权宜之计,也引出了一个更直接的矛盾:发布会上,埃尚喊出的 A100C 年销量目标是 10 万辆,而河南森源的年产能,目前只有 5 万辆。

理想与之间的鸿沟,埃尚自己不可能不知道。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那台 iSee 猎装概念车必须登场。它不是一台车,它是一个「工具」。

这个「工具」有两个用途。第一,是拔高品牌形象。如果只发 A100C,埃尚将立刻被钉在「低端代步车」的标签上。iSee 概念车就是用来画饼的,它在告诉经销商和消费者:「我们未来也会有高端产品」。

第二,则是为了融资。广西汽车集团 CEO 陈晓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五菱新能源也有 IPO 的计划。「今年底,最迟明年上半年,还会有新的进展公布。」

你总不能只靠一个年产能 5 万、产品雷同糯玉米的 A100C 去敲钟吧?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专访真我产品团队:设计趣味是手机行业的「濒危物种」,真我GT8 Pro 很不一样

By: 刘学文
23 October 2025 at 18:08

谢谢你,鳌拜。

真我GT8 Pro 的 ID 设计师游胜博在设计这款手机的准备工作里,第一个谢谢的人,是周星驰主演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大权臣鳌拜。

原因是他收到的真我GT8 Pro 设计需求只有八个字:既要性能,也要影像。

对于手机设计而言,方形以理性的形态暗喻性能,圆形以拟物镜头的方式呼应影像。虽然「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是几乎所有人工作里的常态,但需求是二者兼得,现实是只能二选一的纠结困扰游胜博许久,直到一个画面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脑中:

我全都要。

▲ 《九品芝麻官》剧照

逾规矩,也守规矩,终成方圆

一念心中起,顿觉天地宽。

首批拿到真我GT8 Pro 的用户,除了选择手机的配色之外,还有多种背部镜头Deco 形式可以手动选择,比如:

  • 经典圆形
  • 机能罗伯特形态 (机器人造型)
  • 金属舷窗 (方形)
  • 透明魔方 (方形)

通过行业首创的机械拼装设计,这款手机在设计上不仅全都要,还通过 Deco 可拆可拼可换给了更多,甚至可以给到无限多可能性。

真我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告诉了爱范儿这款手机设计的最底层逻辑:

手机行业设计的确越来越同质化,很多时候,后盖上的相机 Deco 成了唯一能体现各家手机区别的地方。无论是方是圆,只要和谐都是好设计,但我们想在此之上,做出一些更有意思、更有趣的东西。

 

如今非方即圆设计定式下,如果整个行业都在追求一种「最安全」的选择,那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的产品都长得一样。这本质是设计上的懒惰,更是对用户的一种傲慢。

 

手机设计不该成为面无表情的「大众脸」。

 

真我GT8 Pro 的机械拼装设计,本质不是单纯为了炫技或者博眼球。背后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我们想和用户一起玩起来,认可并鼓励年轻人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它不仅仅是终结方圆之争,更是为了将设计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把手机变成不撞款的大玩具,像高达或者乐高这样可以动手拼装。

真我GT8 Pro 不再仅仅是个工具了。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让冰冷的科技产品变成一个能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载体,甚至成为不可替代的「伙伴」。

圆规,矩尺,是最基础的工具,设计上也有一个最优解,从古至今,规和矩的大差不差,因而规和矩,也成了一种规矩。

但玩具不一样,去掉「实用」的包袱之后,它的设计可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

掌握产品最终命运的真我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其实也面临着真我GT8 Pro 的 ID 设计师游胜博一样的纠结,那便是手机作为工具本身,同时也要兼具创新的时候,产品定义和产品设计该如何取舍的问题。

手机行业不是没有模块化拼装手机的尝试,也有不少惊世骇俗的纯玩物设计,但大多已经变成了史料。

一款使用年限在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手机,恰好介于快消品和耐用品之间,流星般闪耀不是手机产品定义和设计的目的,年轻的真我品牌也不是一个叛逆的品牌,它还是想做一个品学兼优但也潮流爱玩的学生。

王伟 Derek 说:

我们思考的原点不是「怎么设计最安全」,而是「在约束的框架内,怎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用户,怎么做出年轻人喜欢的设计」。

真我GT8 Pro 是一款「严肃活泼」的产品,这个严肃要置于活泼之前,王伟 Derek 给产品和设计团队一再强调的准则是「真我的设计,不是另类的设计,是在主流审美之上,去主动寻找年轻人更喜欢的元素」。

这款手机首先要是一款好看好用,并不怪异的手机,然后才是一款可拆卸拼装 Deco,用户能自己 DIY,具有玩具属性的手机。

那些更具模块和拼装属性的手机之所以没有多少出货就销声匿迹,最主要原因就是可拼装和模块化成为了第一卖点,但是由此牺牲了续航,性能和影像能力,付出了太多空间和重量给模块化这件事。

因此,除了设计上不能另类,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之外,王伟 Derek 还定下了另一个准则:

我们做机械拼装设计时,首要的衡量标准是不能给体验带来负担。

游胜博说:

如果用户不做拆卸的过程,真我GT8 Pro 本身是一个非常完整、一体化的设计,当用户拿起螺丝刀操作时,它才会有结构化和这些元素。

 

我们想在确保可靠性、一体感的前提下,尝试给用户找回逐渐消失在主流产品中的一种「人机互动感」。

这些可以更换的 Deco 装饰组件的创新方案,几乎没有对机身的厚度和重量造成影响,用户通过拼装更换解锁的好心情与成就感这些情绪价值,最终是以可以忽略的代价换来的。

这依然是一款厚度和重量在旗舰机范畴内表现优秀,同时仍然有 IP69 防尘防水等级的手机。

▲ 随手机赠送的螺丝刀也才采用了真我的品牌色

用游胜博的话来说,他们想做的是,宁愿被 3 亿人喜欢并感觉这很「独一无二」的设计,也不愿做 30 亿人评价为「还行」的复制品。

这大概与真我手机目前的市场形势有关,这个成立只有 7 年的品牌,一方面以「年轻」为品牌精神,需要在设计上更大胆活泼,来契合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如此激烈,任何想做「小而美,小而酷」的品牌,都面临从小到无的风险,兵行险招以小博大在这个行业并不成立。

真我GT8 Pro 是真我极具野心的产品,影像上选择了和当下大热的相机品牌理光 GR 联名,全链路深度定制的理光 GR 影像系统让真我影像有了极具风格化的竞争力。设计上的方圆俱全,「逾规矩,也守规矩」形成的可玩性也是收敛的,既增加了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也不会引起对性能与影像更关注群体的反感。

手机行业还不够重视「情绪价值」的价值,这是真我的机会

在这场讨论真我GT8 Pro 的设计采访中,我与王伟 Derek 和游胜博就「无用之用」这个话题讨论了许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有一个通俗的版本: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经说过,如果他们的玩偶内置了一个 U 盘的话,那肯定卖不了这么多,因为消费者只需要一个 U 盘,不会再去买第二个。正是泡泡玛特的盲盒玩偶没有实用价值,才能让消费者不断复购。

手机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就是工具,必须「有用」,「无用之用」是否能为「大用」,是个待确定的命题。

但真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可能是所有智能手机品牌里最像泡泡玛特的,更敢于在设计上去探索、创新。

「真奇喵」是真我推出的潮玩 IP,由皮克斯电影的动画指导和角色开发师 Mark A. Walsh 设计,真我也为这个潮玩形象推出过不少实体潮玩周边,可以说是手机圈里的 labubu。

于公司业绩,或者手机功能来说,「真奇喵」能够提供的实用价值极为有限,做一个手机支架已经是它实用性的极限了,但真我在它身上却倾注了不少精力。

王伟 Derek 说:

如果我们不做手机,那我们肯定会去潮玩和潮流文化。

 

我们品牌基因的内核就是「潮玩」,就是「敢」,就是和全球年轻人在情绪上同频,我们不仅仅是卖产品,也在构建属于年轻人的文化社群。与《火影》、《画江湖之不良人》这些 IP 的跨界合作,打造自家 IP 「真奇喵」,或者和理光 GR 携手推进街拍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理念。

王伟 Derek 和游胜博把这些非工具意义的「情绪价值」提炼成为「有趣,有意思」,并且,从一开始,他们就认为这些情绪价值不是「无用之用」,而是「天生有用」: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使用时间最长的物品,它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功能价值,但当它同时成为一台「有趣」的设备时,它也许还可以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特别是如今,设计趣味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濒危物种。旗舰市场竞争中,「好看」已经成为基准线,「有趣」成为一种奢侈品。有趣的设计,必然是好看的,因为它充满了创意和故事;但好看的设计,未必有趣。

 

真我GT8 Pro 希望成为那部既好用又有趣的手机。

更具体来讲,机械拼装设计带来的「选择的权利」和「表达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用处。他说:

设计可以没有「用途」,但是不能没有「用意」。现在大家追求了太多的效率和有用,但是真我还是愿意为难得的「有趣」投入成本。

 

因为,让人会心一笑的情绪价值,是这个同质化时代里最奢侈的体验。

游胜博自己是资深的潮玩、手办和拼装模型的玩家,所以更能理解这些产品带来的情绪价值,他认为这里的「有趣,有意思」用英语的 Interesting 和 Fascinating 表述更贴切,而不是简单的 Funny:

这遵循一个类似马斯洛需求的层次:首先要满足有用和好用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好看的心理需求,在此之上,我们才进一步探索有趣,去实现用户的自我认同和情绪价值。

▲ 真我GT8 Pro 概念设计图

简单讲,就是一家「如果不做手机就去做潮玩」的手机品牌,把自己的产品目标受众定在了「年轻爱玩,敢想有趣」的群体,赋予旗下产品更多的「情绪价值」,来打造品牌,以及获得市场的故事。

▲ realme X 「白蒜」和「洋葱」大师版

过去,真我有大量类似的产品,真我进入国内市场的第一款产品 realme X 选择了和设计大师深泽直人合作,推出了「白蒜」和「洋葱」大师版,在一众渐变色手机里呈现了经得起时间考量的独特意味。

后面的「点」和「线」,「水泥」和「红砖」等等大师版机型也足够独特,并且回过头看依然觉得饶有趣味。

与我个人而言,真我GT 大师探索版最为经典,它以行李箱为设计灵感,大胆地在手机背部采用了立体素皮造型,还原旅行箱起伏的流线格栅,暗合了当时人们对「诗和远方」向往的情绪。

与引领行业走向扁平化和冷峻未来主义的苹果不一样,真我一定程度上钟爱「实感」,白蒜和洋葱的植物纹理,「水泥」和「红砖」的奇妙触感,以及真我GT大师探索版对行李箱的立体还原,都可以用游胜博的一句话来解释:

真我不想设计一个剥离了一切情感的极简工具。

在真我GT8 Pro 上,如果把所有的装饰 Deco 去掉,相机模组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机器人,这也是一个暗喻时代的设计巧合。

王伟 Derek 认为,机器人造型与当下 AI 时代的机器人未来感相映成趣。

▲ 取掉 Deco 之后,相机部分就变成了「机能罗伯特形态」

游胜博则解释这里面的巧合:

这个形态我们命名为「机能罗伯特形态」,但是这个造型并非刻意为之,只是「形式追随了功能」,因为内部空间和元器件堆叠的约束下,摄像头这么排布是最高效的,闪光灯和色温传感器的位置,又被内部巨大潜望式摄像头挤到了两边,恰好形成了这个造型。

可以说这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方与圆之外的一个意外,但不管如何,真我的产品总是希望用户能够获得这样的一种感受,联想起一种事物,获得一种情绪。

在 ID 设计师看来,这也可以呼应建筑里面的工业风,当工业风装修风格刚开始出现时,很多人认为水泥、管线外露的风格是未完成的毛坯房,但现在工业风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设计美学。原始的「机能罗伯特形态」献给追求硬核、坦诚、原始机械美学的用户。

这是一种「敢」,也是一种竞争策略。

王伟 Derek 认为,以真我目前的规模,如果只靠实用性和价格,很难去和 Top5 手机品牌竞争,但恰恰是行业不够重视的「情绪价值」给真我提供了核心价值:

呼应年轻人情感需求的独特情感共鸣和情绪价值,是无法用参数去衡量的,但它恰恰构成了用户对品牌热爱的基石,而不是停留在使用的层面。

这种在情绪价值上的投入不是没有回报,王伟 Derek 说,当时的真我GT 大师探索版,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用户在用,甚至是收藏。是因为用户看到了特别设计背后提供的情绪价值。

真我GT8 Pro 是一个开始,「有意思」的设计未来会有更多

一个可以称得上有意思的地方是,真我GT8 Pro 有一个透明方形塑料装饰件「透明魔方」,塑料材质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旗舰手机的 CMF 选项里了。

也是一个「敢」字。

王伟 Derek 说:

真我GT8 Pro 的设计里,有意思,好看和符合可靠性标准是第一位的,材质在评判体系里排第二,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透明塑料,还可以是 3D 打印材料。

 

好的设计不一定要花大钱,材质也不分贵贱,工艺决定价值。即便是这个「透明魔方」,我们也采用了顶级的处理工艺,质感就像打磨过的玻璃一样温润亲肤。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材料去溢价,而是想用设计和工艺来提供价值。

透明设计也是真我惯常使用的一个标志性元素,今年真我Neo7 Turbo 透明新生设计市场反馈也不错,作为 ID 设计师,游胜博的思考方向并没有禁锢在旗舰机的定式里,他说:

如果永远都用旗舰机应该用什么去思考材料,那手机只会出现铝合金、不锈钢、陶瓷等所谓高端材料了。

 

透明塑料材质的「透明魔方」是给用户一个不一样的选择,苹果也是透明材料的拥护者,早期的 Mac G4 外面就用了透明元素,大家也觉得也很酷啊。

 

其实透明元素挖掘一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 Geek 玩家喜欢的透明台式主机,二次元玩家喜欢的透明「痛包」,都是用透明来彰显个性。

在旗舰机上使用可换 Deco 设计,本身也是打破定式的想法,所以在金属件之外,再提供一个透明的选择也合乎情理,这更像是真我官方展示的一种「可能性」,就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个透明 Deco 很受欢迎。

这便是前面说的:通过机械拼装设计,这款手机在设计上不仅方和圆全都要,还给了更多,甚至可以给到无限多可能性。

游胜博给爱范儿展示了满满当当一袋子测试用的可换 Deco 部件,有除了常见的金属和透明或者半透明塑料材质,还有原木,锻造碳,琥珀材质,夜光塑料材质,潮玩毛绒材质等等等。

甚至还有更抽象的在螺丝位置装饰香插,可以插线香(当然,这只是还未量产的设计师脑洞作品)……

其中有的很可行,有的只能自己 DIY 但没法作为工业批量产品,有的真我正在攻克工艺难题,力求后续上市。

比如,潮玩属性最大的毛绒 Deco 因为需要处理多个孔洞收边的问题,真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镭雕等技术让它既好看又不粗糙,力争后续推出市场。

游胜博也尝试了用锻造碳、原木等材料来制作Deco,发现多数木材的密度与纹理结构非常影响强度而不具备可靠性。

这其实意味着,虽然真我GT8 Pro 的本体研发已经完成,并正式发布上市,但它的设计仍是进行时,可以说永远都在 OTA,永远都有新东西可以尝试。

不光是在真我的办公室里,这项工作仍在继续,用户自己也可以参与其中。

真我不仅开源了这个可拼装 Deco 的 3D 打印资料,也正在和 3D 打印公司拓竹科技合作举办 Deco 设计大赛,这意味着用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设计创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共创之中。

这种进行时的状态会持续很久,因为此前模块化手机总是昙花一现,没有后续,但王伟 Derek 告诉爱范儿:

站在用户视角上打造的设计不该是昙花一现,我们也希望将其打造为真我GT 系列乃至真我品牌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而站在 ID 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一次真我GT8 Pro 的机械拼装 Deco,也是一个开始,本质上它是一种形式来表现「有意思」设计,是提供「情绪价值」的载体,而非为了可替换而可替换的举动,游胜博说:

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有意思」,可换 Deco 是这个概念下的一种实现形式。未来我们会持续追求有意思的东西,可换 Deco 是其中一条会继续探索的路。它可能会以简化、转化的不同形式延续下去,比如磁吸、旋转、卡扣等任何符合「有约束、好看、且能给用户惊喜」原则的方式,在以后的产品中呈现。

 

我们也希望用户或者第三方可以去做一些有趣的配件,这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设计关乎权衡,要久处不厌又时时觉新,持续迭代的消费电子产品更要考量承续与创新,在此之上,真我还要考量「情绪价值」的命题……

采访中有一个问题与 Deco 部分无关,但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问题是「别家和专业影像联名的时候,都会把影像品牌突出显示,为什么真我GT8 Pro 上的 RICOH GR 标识却如此低调?」,王伟 Derek 说:

我们和理光 GR 有很多的互动和商议,最终呈现的方案,是我们双方都认可的、在美学上更优的呈现方式。

 

理光 GR 街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打扰」,我们也希望这个 RICOH GR 的丝印「不打扰」机身整体设计。

 

而且,理光 GR 相机的 GR 标识在镜头的右下角,我们也把 RICOH GR 放在了相同位置,这也是一种复刻。

克制,比放肆更难,但也会走得更远。

在「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里,最难的,反而是知道「不要什么」。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打工人头疼的 Excel,被 AI 改造后……我居然玩上瘾了

By: Selina
23 October 2025 at 18:01

你电脑里那个被用得最久、也被滥用得最惨的软件是什么?

大概率是 Excel。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表格是所有办公室人的瑞士军刀,强大的计算能力,让它几乎成为普通人处理数据、拉报表、做分析的唯一选择。

但随着现在的公司越来越「系统化」——ERP、CRM、各种 SaaS——你可能已经发现:传统表格正在悄悄地变得尴尬起来。

数据像孤岛一样分散在各个系统里,难以协同。不同部门收上来的表格,格式花样百出,光是汇总就要命。而那些数量众多、变化又快的「长尾小需求」,IT 部门根本排不上期。琐碎、重复又复杂的「搬砖活儿」,最终又回到了业务人手上。

这时候,需要表格充当业务应用的角色,去管理项目、追踪订单、处理流程时——它好像很有用,实际用起来又很麻烦。

理想的表格,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计算工具,而是被定位为一个拥有「多视图、自动化」特性的数据协作平台。WPS 给它立了三个核心支柱:「真表格、真 AI、真灵活」,它正在尝试重新定义,「表格」边界在哪里。

告别「表哥表姐」,数据管理全面智能化

WPS 多维表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 AI 能力深度嵌入到了业务流程。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真正在业务场景中落地,解决日常工作中最头疼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打工人的时间投入产出比(ROI)看得见。

比如,人人估计都经历过:为了收一份表,需要不断催人、不断检查、不断核对格式,最后发现收上来的数据质量低、错误多,编辑调整的过程中权限还不可控。

WPS 多维表格的「智能采集」功能,内置了海量官方模板,覆盖问卷调查、考试、订单收集、信息登记等各种复杂场景,甚至有针对学校、电商、地产等行业的专属模板。

更关键的是,它支持多种独特的「独占」字段类型,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例如,「手写签名」可以解决数据真实性和权责划分问题;「矩阵评分」可以满足复杂的巡检或打分场景,甚至可以实现「逻辑分支」,让一张表单根据不同条件下展示不同的后续问题。

以前的设备巡检可能依靠纸质单子,效率极低。现在,巡检员只需用手机 App 在线填写,系统会自动获取当地信息、使用手写签名等。一旦巡检员填写了「设备异常情况」,数据会实时自动进入多维表。

整个流程完全自动化,一举解决了过去数据安全性、效率、准确性和沉淀的全部问题。

数据收集上来后,还需要专人对数据进行清理、提炼和分析,这个过程耗时长、易出错。WPS 多维表格的核心能力是「AI 数据处理」,它基于「AI 字段」的智能理解能力,能够将人工的判断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

比如你可以直接上传附件(例如客户信息截图、PDF 合同),AI 就能完成数据分析,自动抓取「消费金额」、「积分余额」和「积分累积」等等关键词。AI 字段能够基于上下文和预设规则,仿照真人,灵活地做出判断。

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简历筛选。HR 每天需要处理海量、不同格式的简历,将关键信息人工摘录并进行初步评估,这要花上大量的时间。现在,无论简历是何种格式,上传后 AI 都能自动提取关键信息、生成核心优势摘要,还能根据招聘标准进行「匹配度评分」。对于评分高的候选人,系统可以一键发送面试邀约通知。在重复繁琐的工作上,减少摩擦和耗时,就可以让招聘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数据处理完后,我们需要的是准确、快速的洞察和决策:没有人喜欢为了一个报表而写一大堆复杂的公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式确实很有用,尤其是在最终的分析阶段,需要明确的结果时。

有没有一种更聪明的方式,不需要写复杂的公式或函数,可以直接通过「对话式交互」提问就能解决?或者,直接让 AI 操心,自动生成公式?

引入 AI 能力之后,写公式只需要像对话一样,输入自己的需求,AI 会自动从无数单元格中找到匹配目标,并制定公式逻辑。

 

轻量使用的背后,是扎实的技术基座

WPS 多维表格之所以能实现上述功能,得益于它强大的技术底层逻辑:「真表格」内核和「真灵活」开放生态。

多维表格这两年已经是流行的品类,最早还是作为文档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成为独立的产品形态。这条赛道上的选手不少,从飞书多维表格,到钉钉等综合办公工具的内置产品,再到 Notion 这样的模块化管理工具。

不过,「多维表格」的原理和传统意义上的「表格」并不太一样。后者是多年来变化不大的 Excel,前者更像是配备了数据可视化的数据库——两者当中,浮现出了产品形态升级变化的空间。

WPS 认为,多维表格与传统的 WPS 表格是「定位互补」的关系,这种思考来自金山办公 30 多年积累的经验。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 WPS 表格以及多维表格,能够支持百万行数据、亿级单元格的高效计算,通过底层算法优化和内存调度技术,保障复杂函数、批量计算的稳定运行。同时高度兼容 Excel/CSV 等主流格式,这样保证在跨软件协作时,公式、格式、宏功能都能稳定保留。

这种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是多维表格能够承载复杂业务流程的底气。

AI 的加入则是进一步升级了表格原有的属性,为此 WPS 研发了专门的小模型。

据金山办公表格业务线产品负责人袁榛池介绍,WPS 不只是靠 API 调用大模型,而是针对表格的使用生态、用户习惯,针对性地做训练,自主研发了垂直的小模型,让 AI 能够更加理解表格中的应用逻辑。

这不仅构成了 WPS 的特点,更构成了在 AI 时代的立身之本:不仅是智能化,还得是更精耕细作的智能化

真灵活,开放生态,解决需求

在这个一切都要求「快」和「准」的时代,WPS 多维表格带来的思考是:工具的边界在哪里?它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计算器,而是想成为你的「能力放大器」。

用「真 AI」把耗时的重复劳动和主观判断自动化,用「真灵活」的开放架构把 IT 部门无暇顾及的「小需求」,交还给最懂业务的你。

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如何写公式、如何汇总报表,而是可以直接向表格「提问」和「定制」应用时,那张曾经困住大脑的「表格」,就真正成为了我们手中的「数据魔方」。

让业务高手也能成为开发高手,这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升级。未来我们拥有的,是一个轻量、强大且能够根据个人业务需求随意定制的「协作底盘」,一个能够真正让表格在业务场景中跑起来的工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阿里把「豆包」塞进夸克,用了半天后我发现它和 OpenAI 想一块去了

By: 张子豪
23 October 2025 at 15:15

前几天阿里曝光了一个「C 计划」,说是要做一个 AI 对话助手,很多人猜测「C」取自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其寓意不言而喻——目标直指豆包

刚刚,这个答案终于揭晓了,阿里下AI 旗舰应用夸克正式上线了对话助手,但他们没有选择再造一个「豆包」,而是反手把对话助手的能力,直接「塞」进了你已经用惯了的夸克里。

现在你可以在夸克随意切换两个模式,既可以通过AI搜索直达信息,也可以切换到助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问答。

APPSO 了解到,夸克对话助手采用 Qwen 最新闭源模型,是在云栖大会上亮相的 Qwen3-Max,在大模型评测榜已超越 GPT-5 和 Claude Opus 4,跻身全球前三。

▲ 在大模型竞技场上,GPT-5 和 Claude Opus 4 在 Qwen 3 之后

作为和豆包共同跻身 A16z 全球百大 AI 应用前 20 的夸克,在加入这个新能力后体验有什么不一样,APPSO 第一时间实测带你看看。

夸克新的对话助手,和之前深度搜索在对话框的同一个位置,点击后会进入新的对话界面。虽然体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我们实测发现,回答的质量一点没打折扣。

和深度搜索要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同,现在我们把生活上的小问题,随时拿起手机,直接发给夸克。

像是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我想到家里的筷子很久没换,希望知道用什么样的筷子最安全、最健康。

对话助手一开始还是会像深度搜索一样,先检索大约全网 200 条资料,然后以很快的速度决定,最终参考的优质内容,来生成回答。

看来木质筷子还是最好的。因为习惯了聊天的页面,这种对话式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反而让人更容易聚焦在当前的内容。此外,在对话里,它不仅有文字回答,还在最后附上了视频的解释。

最近全国都大降温,广州也冷得不行,我问它广州过冬大概需要几斤重的被子。它贴心的给出了按材质、按不同场景以及人数等,全面的回答。并在最后的总结里面提到,单人 6 斤、双人 8-10 斤的直观建议。

时事新闻方面的知识,对话助手同样能像深度搜索一样,不只是依赖自身语料库,而是全网搜索最新资讯。

国行 iPhone Air esim 到底能安装几张卡的问题,成了在双十一这段时间,想要选购手机的朋友,最头疼的问题,网上的回答众说纷纭。

当我们直接向夸克对话助手提问,它引用了多个科技媒体的文章,包括爱范儿,清晰直接地告诉我们数量上限、国内外差异、以及使用限制的情况。

还有这段时间,金价一会儿突破了 1000 块,一会儿又一夜跌 50,到底什么时候该入手,我买的制造业、数字经济基金到底怎么样。

我们直接问对话助手,这次发现它不仅仅是搜索相关的新鲜资讯,更能利用夸克自身夸克文档的数据资源,引用其中部分走势分析报告等文档。

对比深度搜索需要花更多时间来生成内容,对话助手解决的是,我们生活中突然闪现的各种小问题,给我们准确、AI 幻觉概率低的回答。

而除了做一个值得信赖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对话助手虽然拿不到奥数金牌,但是各种学科知识上的难题也不在话下。

Google 在昨天宣布了量子计算的最新成果,并发表在《自然》上。我印象中的量子计算还停留在「一分钟看十万字」的量子阅读。于是我问夸克,什么是量子计算?

和之前的回答一样,它会引用相关的视频、以及图文来进一步阐释这些定义,视频的来源只看质量,不看平台。在我的体验中,发现有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等,都可以直接点击播放。

从高搜索智商的深度搜索,到现在采用 Qwen 最强闭源模型,把搜索和对话融为一体,推出对话助手。夸克这一系列变化,让我想到了 OpenAI。

最近我们看到 OpenAI 的产品策略有了明显变化,从推出 Sora app 、AI 浏览器,以及在开发者大会抛出的重磅更新——ChatGPT 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都在表明 OpenAI 想让 ChatGPT 成为 AI 时代的操作系统。

现在夸克颇有点殊途同归的味道,但走了一条更贴近中国用户的现实路径。

OpenAI 的野心是什么?就是用一个对话框,吞掉你手机上所有的 APP,成为一个超级操作系统,它甚至想成为数字世界用户的唯一入口。

夸克在做的事情,本质上是同一件事,但更务实:不是让你去适应一个全新的 AI,而是让你手里已经用惯了的 APP,突然变聪明了。

举个例子,你是个高三学生,晚上 11 点还在刷题。遇到一道物理难题,拍照上传到夸克,它不仅给你答案,还能用对话的方式一步步讲解思路。讲完了你还想拓展一下这个知识点?不用切 APP,直接在对话框里继续问。甚至你还能让它帮你整理成笔记,存到夸克网盘里。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程不出这个 APP。

这就是夸克想做的:过去是你在用工具,现在是工具主动帮你把事办了。

阿里没有选择再做一个独立的「豆包」,而是把对话能力直接「塞」进了夸克。这意味着什么?

当你已经习惯在夸克里搜索、看文档、存资料时,突然发现它还能像豆包一样陪你聊天、写东西,用的还是不比 GPT-5 差的模型,你似乎也不需要再为用去下载一个新 APP?

其实回顾今年夸克的一系列更新,就是逐步往这个方向在靠拢。

从升级为「AI超级框」,整合AI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深度研究,到最近的 AI 创作平台「造点」。

夸克的更新方向已经非常清晰:AI 会更聪明(推理更强、能看图说话)、场景会更垂直(专攻高考、医疗、办公这些刚需)、生态会更打通(所有功能无缝协作)。

夸克表面上看是「塞入」了一个对话助手,实际上是在悄悄重塑用户使用 AI 的体验。它不只可以是你偶尔有需求用完即走的工具,更试图成为你手机里那个最懂你、最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超级入口。

文|李超凡、张子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OG XBOX 掌机 X 体验:是 Win 掌机的最优解,但不是游戏掌机的

By: 肖钦鹏
23 October 2025 at 14:37

在 ROG XBOX 掌机 X 刚发布的时候,我们曾打趣地说:

任天堂 Switch 2 杀手来了!

现在体验过一段时间 ROG XBOX 掌机 X 后,我想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也可以说,可惜只说对了一半。

XBOX 硬件做对了所有事

从游戏机硬件的角度上看,ROG XBOX 掌机 X 在现阶段已经无可挑剔——

  • 7英寸 IPS 120Hz 高刷屏
  • AMD Ryzen™ AI Z2 Extreme 处理器
  • 24GB LPDDR5X 运行内存
  • 1TB SSD 存储空间
  • 80WHrs 4芯锂电池
  • 机身尺寸为 29.0 × 12.1 × 2.75 cm
  • 机身重量为 715g
  • 支持 Wi-Fi 6E / 蓝牙5.2
  • 配备 3.5mm 复合音频接口 / UHS-II microSD 卡槽 / 双 USB-C 高速接口(分别为 10Gbps / 40Gbps,均支持 DP 2.1和PD 3.0 100W)

纸面上的参数配置已经是游戏掌机的天花板,但更重要的是 XBOX 为其定制的这套手柄,几乎是把充盈饱满且反馈感十足的 XBOX 手柄,搬到了掌机上来。这与索尼的 PlayStation Portal 串流游戏机不谋而合,都是试图在移动设备上还原主机端的操控体验——而且确实做到了。

ROG XBOX 掌机 X 的屏幕只有 7 英寸,很好控制了机身大小。尽管手柄握把硕大,实际长度却几乎跟 Switch 2 一致,只是厚度略宽。换言之,如果你的随身包能放下 Switch 2,那么稍微腾挪一下,大概率也能把 ROG XBOX 掌机 X 塞进去。

得益于良好的配重设计,这台掌机拿在手里并不会觉得沉,反倒是由于掌心有了良好的支撑,即便是玩一些高强度的动作游戏也不容易觉得酸,这点比 Switch 2 要强得多,相信这也是未来所有高性能掌机——譬如传闻中的索尼 PS6 掌机,会考虑的路线。

性能表现方面,ROG XBOX 掌机 X 的 SoC Z2 Extreme 在 3D Mark 的 Time Spy 测试中跑出了 3664 分,相较 Z1 Extreme 约有 10%-15% 左右的性能提升,尤其是在低功耗下表现更佳。插电状态下,可以打开 TDP 35W 的 TM h re w qurbo 模式,换取更强劲的性能——可以说,这台掌机的上限和下限都比前代有所提升。

更重要的是实际游戏表现——

在高性能和帧生成的加持下,ROG XBOX 掌机 X 几乎可以在中低画质下,运行所有主流的 3A 游戏,就连对配置要求较高的《黑神话 悟空》《怪物猎人 荒野》也不在话下,开启帧生成可以在中画质 1080P 稳定跑到 40 帧。而前几年的 3A 大作譬如《赛博朋克 2077》《荒野大镖客 救赎 2》等画质标杆,更是能跑出 100 帧以上的流畅帧数。

续航,是最让我惊喜的部分——ROG XBOX 掌机 X 配备了 80WHrs 的大电池,几乎是 Switch 2 的四倍,即便是在高功率下玩游戏,也能跑到 2-3 小时的续航。

至于《空洞骑士 丝之歌》《黑帝斯 2》这样的独立游戏,只需要 13W 的低功耗就能流畅运行,足足可以玩上 5-6 小时,非常安逸。

值得一提的是,ROG XBOX 掌机 X 的散热和噪声控制也达到了同类产品的高水准——高负载下没噪音,持续运行不烫手,这些基础体验,对游戏机来说也相当加分。

可以说,硬件层面,ROG XBOX 掌机 X 几乎做对了所有事,也证明了 Windows 掌机的硬件天花板,事实上已经足够高了。

但 Windows 还不是游戏机的最优解

如果说 XBOX 是这台掌机的长板,那么 Windows 就是它无法回避的短板。

ROG XBOX 掌机 X 运行完整版 Windows 11 系统,但支持 XBOX 全屏模式——这是微软专为游戏场景定制的新界面。

在解锁登录界面进入系统后,有一个全屏运行的 XBOX 界面,对手柄进行了专门适配,并且会自动抓取安装在主机上所有平台的游戏,打开游戏后跳转到对应平台运行。

玩家还可以通过 XBOX 键快速切换任务,并一键唤出紧凑界面的 GameBar,打开奥创中心、进行快速设置或者截图录屏等操作。

另一个好消息是,ROG XBOX 掌机 X 终于有了像样的系统电源管理(基于 Modern Standby 改进的超级待机模式),按下电源键能让主机和手柄都稳定进入休眠,再按一下就能快速启动,待机一整晚也可以马上回到游戏,非常方便。待机功耗表现也很不错,一晚上掉电不到 5%。

但除此之外,这套系统和 Windows 并无太大差别,这意味着玩家可以享受到 Windows 系统出色的兼容性,但也要容忍 Windows 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冗余和 bug——大部分情况下,重启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一台游戏机来说,需要频繁重启算不上什么好事。

运行完整版 Windows 还有一大问题,就是在游戏之外的体验上,譬如——游戏的启动响应、下载速度、操作效率等,这些无关游戏但关乎体验的地方,都达不到专用游戏主机的水准。

快捷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由于这台掌机没有键盘,于是很多快捷键没办法映射到键盘上,而新增的 XBOX 按键也没有在系统层面上打通快捷指令,于是就会遇到各种按键打架的情况——

譬如在 Steam 大屏幕模式下,XBOX 按键既是菜单键又能唤出 GameBar 键,结果就是按键冲突,要打开菜单只能触屏;又譬如,在 PC 运行游戏时,有好几组原生快捷键都能截图,可在 XBOX 掌机上,甚至没法在 GameBar 里设置截图快捷键,因为没有键盘。

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给 Windows 系统装软件、打补丁来解决,这对 Win 掌机玩家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只是每当需要我耐着性子来折腾时,ROG XBOX 掌机 X 就不再是游戏机,只是一台用起来不太利索的电脑。

ROG 和 XBOX 的合作,理应通过试图完善的硬件和优化的界面,去弥补 Windows 作为游戏平台的先天不足——他们做了很多示范,但还远远不够。

作为一台 6000 元档的旗舰游戏机,ROG XBOX 掌机 X 解决了 Win 掌机能效比差、操作繁琐的问题,可仍然是上手门槛颇高的游戏硬件。

同价位产品没解决的问题,官方下场的 XBOX 掌机也没拿出让人信服的解决方案;而与 Switch 2、Steam Deck 甚至 ROG Ally 相比,不算便宜的售价将会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给 Win 掌机下定论,总是充满矛盾的,而这份矛盾在 ROG XBOX 掌机 X 上达到了一个峰值——

作为一个评测者,我很喜欢 XBOX 掌机在软硬件层面带来的各色解决方案,这确实给未来的高性能掌机做了示范;但作为一名玩家,XBOX 掌机距离我心目中的成熟游戏机仍有差距。

这是手感性能俱佳的游戏硬件,也是最自由最便利的游戏平台,却搭载了最臃肿最繁琐的操作系统——这是现阶段 Windows 高性能掌机的最优解,但它依然不是那台最好的游戏掌机。

说到底,PC 是通用设备,而游戏机是专业设备,游戏机的本质,是打开就能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华为鸿蒙6支持苹果互联/SpaceX称已切断缅甸电诈园区星链/卢伟冰:小米国内高端主要抢的苹果用户

23 October 2025 at 12:04
cover

🎉

谷歌量子计算研究刚获得诺奖,又登上《自然》

💴

特斯拉公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回升但利润大幅下滑

🚀

SpaceX 称识别并切断缅甸电诈园区周边数千台「星链」设备

😯

支持苹果互联,鸿蒙 6 正式发布

🍎

卢伟冰:小米国内高端主要抢的苹果用户

🍏

iPhone Air 热度下降,消息称产量过足

👓

三星官宣 AI 眼镜计划,联名 Gentle Monster

📶

OpenAI 新目标:干掉初级银行从业者的重复任务

👓

比亚迪 K-Car 即将亮相

💰

《信息》:AI 导致网站流量下降,但收益却提高了

🚗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发布 1.1 版本

💻

亚马逊计划用机器人取代超 50 个岗位

🎓

手机也能跑,通义 Qwen3-VL 新增 2B

💡

诺奖得主:AI 会推动人类学习的「第二次启蒙」

重磅

支持苹果互联,鸿蒙 6 正式发布

昨天,华为正式发布了 HarmonyOS 6,并推送了公测版本。

🔗 相关阅读:鸿蒙 6 开启公测:AI 无处不在,兼容苹果生态

比起系统上的跨越式提升,HarmonyOS 6 的重点,更聚焦在应用生态的构建上。一年的时间,头部应用基本完成了 HarmonyOS 的适配,30000 多个鸿蒙应用正在开发和更新,满足 90% 的使用时长,长尾应用正在逐渐加入,手游生态也有了明显的成长。

AI 方面,6 月份发布的鸿蒙智能体框架,目前已经有 80 多个第三方应用进行适配,覆盖文娱、出行到内容创作。未来,鸿蒙系统每个应用都可能内嵌 Agent 智能体。

HarmonyOS6 还推出了「速记」能力 —— 侧边栏和控制中心打开,就能将文章链接收藏进入备忘录,后台自动分析生成摘要卡片。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互传」是这两年国产智能手机较量的焦点赛道,没想到鸿蒙手机也加入到了生态破壁的行列,HarmonyOS 6 将支持与苹果 iOS / iPadOS / macOS 互传。

锁屏美化方面,HarmonyOS 6 推出全新的「锁屏艺术签名」,利用 AI 能力,自动完成壁纸自动构图,定制专属字体风格,生成个性化的壁纸。

同时,HarmonyOS 6 不仅着眼于系统动效丝滑这些表面功夫,在系统底层加强了并行计算、以存代算和端云协同计算的能力,让 HarmonyOS 6 在开应用、加载的速度继续提升。

目前,HarmonyOS 6 已向 Mate 70/60/X6/X5 系列、Pura 80/70 系列、nova 14/13/12 系列等多款机型进行公测。

大公司

特斯拉公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回升但利润大幅下滑

据 CNBC 报道,昨天,Tesla 公布了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为 28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结束了此前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然而,受电动汽车售价下降及研发投入增加影响,净利润同比下滑 37%,至 13.7 亿美元。

财报显示,汽车业务营收为 2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能源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同比增长 44%,达到 34.2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监管积分收入锐减 44%,至 4.17 亿美元。

Tesla 表示,研发支出大幅增加主要与人工智能及其他研发项目相关。公司还透露,计划在 2026 年启动 Cybercab、Semi 卡车及 Megapack 3 储能系统的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电动车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在季度末到期,部分消费者提前购车,短期内推高了销量。Tesla 第三季度交付量为 49.7 万辆,创下新纪录,但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交付量仍同比下降约 6%。

在财报电话会上,CEO Elon Musk 重申了对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业务的长期愿景,但未给出明确的产量或盈利指引。受业绩不及预期影响,Tesla 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近 5%。

SpaceX 称识别并切断缅甸电诈园区周边数千台「星链」设备

据新华社报道,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副总裁劳伦·德雷尔 10 月 21 日在社交媒体上称,公司已在缅甸电诈园区周边识别出超过 2500 台「星链」设备,并使其不能运转。

德雷尔在帖文中说,在缅甸「疑似诈骗中心周边」,公司「主动识别」并使超过 2500 台「星链」设备不能运转。

据缅甸官方媒体 20 日报道,缅甸国防军日前对该国边境地区的电诈园区开展清剿行动,查获30套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链”接收器及配件。

卢伟冰:小米国内高端主要抢的苹果用户

日前,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接受界面新闻采访,其回顾了小米高端化决策故事,并分享了小米未来五年在高端化、芯片、汽车、AI、出海等重要议题上的方向性判断。

当被问及「过去几年小米一直在讲对标苹果,有什么成果?」时,卢伟冰回答表示:

小米国内高端主要就是抢苹果用户,目前小米 17 Pro 系列来自 iPhone 用户的数量,较上一代提升了近 2 倍。今年前 9 个月小米净流入大概 1200 万用户,我们对所有品牌都是净流入。

而针对小米 17 系列的畅销这一结果,卢伟冰则直言「肯定没有预料到,预料到就不会缺货了。」同时,卢伟冰也透露了自己对于小米 17 Pro Max 最终成绩的预估:「几百万台。整个 Pro 系列对比上一代的 Pro 版本,应该是 2-3 倍。」

卢伟冰还在采访中透露,小米 17 Pro Max 之所以能在这个价位实现销量突破,是因为「把双屏(背部副屏)不仅仅做成一个情绪点,还要做成一个功能点。」

针对市场目标,卢伟冰则表示「手机业务的量和价都要提升」:

在中国的高端手机市场,我们接下来的阶段目标是,先在 4000-6000 元价位段赢得 1000 万台左右的份额,6000 元以上拿到 500-600 万台份额,争取做到 1500 万台以上。

另外,卢伟冰还回应了小米 11 的失败必然因素:本质还是能力不太够。其指出,做手机还是蛮难的,体积小,功耗、发热的控制要求还特别高。「而那一年因为我们要把小米 11 做得非常薄,又赶上了骁龙 888(容易发热),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造成的。」

iPhone Air 热度下降,消息称产量过足

昨日,iPhone Air 正式开售。但据多方信息显示,相比苹果 iPhone 17 系列发售当天的盛况,iPhone Air 在线上、线下的火热程度均有所降温。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深圳宝安的苹果旗舰店,上午 10 点半,有 13 个人在排队取 iPhone Air。相比苹果 IPhone 17 系列发售当天的盛况,当日上午前往苹果门店取货的人数少了许多,门口也没有提着苹果白色袋子的黄牛出现。

店员表示,一些款式店里已经卖完,还有一些款式有现货,可以现场购买并拿货。

值得一提的是,报道还提到,有几名联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接受用户关于 eSIM 办理的咨询,但前来咨询的人很少。联通工作人员称,他们 10 点就到了现场,一些用户反馈已预约了上门办理 eSIM。

而据博主「定焦数码」消息,iPhone Air 因「海外销量不达预期」+「国内推迟发售」双重原因,生产端已处于前加工制程停产。随后博主也解释:

指 iPhone Air 所需配件暂时停产,前期生产足够使用,不是「iPhone Air 机器停产」.

高级分析师 Ivan Lam 表示,iPhone Air 对更广泛的 eSIM 生态同样意义重大。不过,由于预售期更短、定价更高,而标准版 iPhone 17 在规格与功能上更为均衡、性价比更突出,预计 iPhone Air 在早期仍会保持相对小众的定位。

此外,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今日在 X 上表示,苹果 iPhone Air 的需求低于预期,供应链产能将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组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停产。

三星官宣 AI 眼镜计划,联名 Gentle Monster

昨天,三星正式公布其首款头显设备 Galaxy XR 以及最新 XR 穿戴计划——AI 眼镜。

Galaxy XR 作为 Android XR 生态系统的首台产品,售价为 179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2827 元)。

硬件配置上,Galaxy XR 搭载高通 Snapdragon XR2+ Gen 2 芯片平台,提供 16GB+256GB,采用两块 4.3K 分辨率的 Micro-OLED 显示屏和 pancake 镜片,拥有 109 度的水平视场角和 95% 的 DCI-P3 色域覆盖率。

同时,Galaxy XR 配备了两个高分辨率透视摄像头、六个面向外部的摄像头以及一个位于正面的深度感应摄像头,用于帮助头显了解用户周围环境、动作并追踪手部动作。此外,Galaxy XR 还有四个眼球追踪摄像头,可以跟踪用户的眼睛并识别虹膜。

系统方面,Galaxy XR 所搭载的 Android XR 深度集成 Google 的 Gemini 人工智能系统,不仅能够在设备上运行 Android 应用,更可以成为一款具备环境感知能力的 AI 驱动装置。

另外,三星还正式宣布,作为 XR 路线的一部分,其还将推出 AI 眼镜。据悉,该 AI 眼镜将由三星、Google、眼镜品牌 Gentle Monster、Warby Parker 多方合作,后面两个眼镜品牌将负责 AI 眼镜的外观设计。

三星表示,与 Gentl Monster、Warby Parker 合作旨在将自身的 AI 技术与时尚设计融合,推出「兼具风格与前沿时尚感的眼镜产品」,并为用户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

据此前报道称,三星计划于 2026 年推出首款无显示功能的 AI 眼镜,并在 2027 年发布配备增强现实(AR)显示屏的版本。

OpenAI 新目标:干掉初级银行从业者的重复任务

据彭博社报道,OpenAI 目前已组建了一个拥有超百名前投资银行家的模型训练团队,协助其训练出一个金融模型,目标是取代整个行业初级银行从业者所承担的大量重复性工作。

报道透露,该团队包括摩根大通公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的前员工,并且均隶属于这家初创公司内部一个代号为「水星」(Mercury)的秘密项目。

据知情人士透露,项目参与者每小时可获得 150 美元报酬,任务是针对多种交易类型(如企业重组和首次公开募股[IPO])编写提示词(prompts)并构建财务模型。

此外,OpenAI 还向这些合同制员工提前开放了正在开发中的人工智能系统访问权限,该系统旨在替代投资银行中的初级岗位任务。

OpenAI 发言人表示,「我们与各领域的专家合作,以提升和评估我们的模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能力。这些专家由第三方供应商负责招聘、管理和薪酬支付。」

知情人士表示,加入「水星项目」的申请流程几乎完全无需人工干预。第一阶段是由 AI 聊天机器人进行约 20 分钟的面试,问题基于申请者的简历内容;第二阶段测试候选人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最后一关则是财务建模实操测试。该人士表示,这份工作具有高度灵活性,承包商每周只需提交一个模型即可。

比亚迪 K-Car 即将亮相

日前,比亚迪在日本地区正式宣布了其首款纯电「K-Car」车型,并号称「Light EV」。

从官方公布的预热图显示,比亚迪的首款 K-Car 保持了「小方盒子」造型,前后大灯采用环状灯带。后车门将采用经典的侧滑门开启方式。

此前曝光信息显示,新车将配备带加热功能的三幅式方向盘,配备数字仪表盘以及悬浮式中控屏,前排座椅采用连通式设计。动力方面,车辆将配备 20kWh 的刀片电池,实现 180km 的 CLTC 续航。

新车将在本月底的东京车站上正式发布。发售地区方面,新车预计主攻「日本」市场。

《信息》:AI 导致网站流量下降,但收益却提高了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AI 搜索出现之后,不少网站出现了流量下降的情况,但这并未影响网站所属公司的收入情况,甚至有部分公司还出现了收益上涨。

报道指出,流量下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更多人使用 ChatGPT 等 AI 聊天机器人作为搜索的替代品。同时,Google 又在其搜索引擎中增加了 AI 功能——AI 概述。

据介绍,AI 概述总结了从网站获取的信息,因此访问网站变得不那么重要,进而导致网站流量下滑;该功能还将传统的标蓝链接进一步推到搜索结果页面的下方。

但与此同时,AI 生成的结果往往会带有相关网站的链接信息,并且相比于在搜索引擎随意搜索的用户,通过 AI 途径进入网站的用户反而能够出现更长时间的浏览。

同时报道也表示,尽管部分公司的收入可能尚未受到影响,但高管们表示,他们不确定这种情况在长期内是否会持续。因此,不少公司正在重新思考他们的营销策略,以抵消流量下降的影响。

腾讯混元世界模型发布 1.1 版本

昨天,混元世界模型 1.1 版本(WorldMirror)正式发布并开源,新增支持多视图及视频输入,单卡即可部署,秒级创造 3D 世界。

作为一个统一(any-to-any)的前馈式(feedforward)3D 重建大模型,混元世界模型 1.1 解决了 1.0 版本仅支持文本或单图输入的局限,首次同时支持多模态先验注入和多任务统一输出的端到端 3D 重建。

此外,混元世界模型 1.1 还支持额外的相机、深度等多模态先验输入,并基于统一架构实现点云、深度、相机、表面法线和新视角合成等多种 3D 几何预测,性能大幅超过现有方法。

混元世界模型 1.1(WorldMirror)已完全开源,开发者可克隆 GitHub 仓库,按照文档一键部署到本地使用。普通用户也可以直接进入 HuggingFace Space 在线体验,支持上传多视图图像或视频,实时预览 3DGS 渲染结果。

项目主页:https://3d-models.hunyuan.tencent.com/world/

GitHub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Tencent-Hunyuan/HunyuanWorld-Mirror

Hugging Face 模型地址:https://huggingface.co/tencent/HunyuanWorld-Mirror

Hugging Face 在线 Demo:https://huggingface.co/spaces/tencent/HunyuanWorld-Mirror

技术报告:https://3d-models.hunyuan.tencent.com/world/worldMirror1_0/HYWorld_Mirror_Tech_Report.pdf

亚马逊计划用机器人取代超 50 万个岗位

据纽约时报报道,其通过一批内部战略文件获悉,亚马逊高管认为公司正站在其下一个重大职场变革的边缘:用机器人取代超过 50 万个工作岗位。

报道指出,亚马逊的美国员工人数自 2018 年以来已增加超过三倍,达到近 120 万人。

但亚马逊的自动化团队预计,到 2027 年,公司可以通过自动化避免雇佣原本需要的 16 万多人。这将使亚马逊在为客户挑选、包装和派送商品时,每件商品的成本能够降低约 30 美分。

而在为超快速配送设计的设施中,亚马逊正在尝试建立几乎不需要人工的仓库。文件显示,亚马逊的机器人团队有一个最终目标是自动化其 75%的运营。

另外,文件中还显示,亚马逊内部已在考虑,当讨论机器人技术时避免使用「自动化」和「AI」等术语,而改用「先进技术」等词汇,或将「机器人」一词替换为「协作机器人」,并暗示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协作。

据《时代》查阅亚马逊过去一年的内部文件发现,该公司已为 3000 多名企业和技术员工制定的正式计划:这些员工主要开发公司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操作。

今年,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曾表示,自己预计公司未来几年将利用 AI 减少整体员工数量,而这也证实了不少员工对 AI 将取代自己的担忧。在 Andy 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微软就开始了高达 9000 人的裁员,而该裁员计划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加大 AI 投入。

百川发布最强循证增强大模型 M2 Plus

10 月 22 日,百川智能发布循证增强医疗大模型 Baichuan-M2 Plus,同步升级配套应用百小应并开放 API。

据悉,本次模型的发布是百川自 8 月开源 Baichuan-M2 以来的又一次重要动作。

评测显示,M2 Plus 的医疗幻觉率较通用大模型显著降低,相比 DeepSeek 低约 3 倍,优于美国最火医疗产品 OpenEvidence,可信度比肩资深临床医生水准。

同时,百川 M2 Plus 首创六源循证推理(EAR)范式,打造「医生版 ChatGPT」,让大模型技术在辅助临床诊疗场景迈过「敢用、可用」关键门槛,不仅适合中国医疗环境,在美、日、英的医疗评测中均超过 OpenEvidence。

另外,M2 Plus 采用 PICO 框架(人群 Population、干预 Intervention、对照 Comparison、结局 Outcome)思维,将查询转化为结构化医学问题,并在六源数据库中进行分层匹配。

目前,接入 M2 Plus 的百小应已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更新,成为「医生版 ChatGPT」。为方便电脑端使用,网页版(ying.ai)也同步上线。

Baichuan-M2 Plus 也提供了标准化 API 接口。百川方面还表示,通过开源 Baichuan-M2、发布 Baichuan-M2 plus、百小应,开放 API,百川致力于持续提升 AI 医疗在真实临床场景的可用性,推动大模型在严肃医疗场景进入落地可用新阶段。

手机也能跑,通义 Qwen3-VL 新增 2B

昨天,通义千问正式宣布,旗下 Qwen3-VL 系列模型新增两位「新成员」:2B 和 32B 两个密集(Dense)模型尺寸。据悉,新模型均拥有两个版本自由选择:

  • Instruct —— 响应更快、执行更稳,适合对话与工具调用;
  • Thinking —— 强化长链推理与复杂视觉理解,能「看图思考」,应对高难任务更出色。

性能表现上,Qwen3-VL-32B 在 STEM、VQA、OCR、视频理解、代理任务等方面的表现优于 GPT-5 mini 和 Claude 4 Sonnet,仅使用 32B 参数即可匹敌高达 235B 的模型,甚至在 OSWorld 上击败了更大的模型。

而 Qwen3-VL-2B 则在小体量下释放惊人表现,能跑在极限端侧设备上,开发者实验、部署都更轻盈。

截至目前,Qwen3-VL 共开源 2B、4B、8B、32B 四款 Dense 模型以及 30B-A3B、235B-A22B 两款 MoE 模型,每款模型均推出 Instruct 和 Thinking 两大版本,以及 12 个模型相应的 FP8 量化版,累计 24 个 Qwen3-VL 开源权重模型均可在魔搭社区和 Hugging Face 免费下载商用。

新模型体验:

ModelScope:https://modelscope.cn/collections/Qwen3-VL-5c7a94c8cb144b

Hugging Face:https://huggingface.co/collections/Qwen/qwen3-vl-68d2a7c1b8a8afce4ebd2dbe

💡 诺奖得主:AI 会推动人类学习的「第二次启蒙」

莱维特(中)与妻子(左)

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 2025 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新浪财经对话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后者也分享了自己正密切关注 AI 如何改变人类学习与思考的方式。

莱维特坦言,「未来,一个聪明但没上大学的年轻人,与名校毕业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会让人变得懒惰,而是推动人类学习的「第二次启蒙」。

莱维特说,「使用 AI 的人」一定会比「不用 AI 的人」更强,也会比「AI 本身」更强。人类与 AI 是互补关系,就像一部放在桌上的手机毫无用处,但放在你手里,它立刻成为强大的工具。其以记者为例:

如果今天有人说:「我是记者,我只手写,不用电脑,也不用录音设备」,那当然可以,但这就像把自己困在 50 年前。AI 只是新一代工具而已。对我而言,它令人振奋而非可怕。

被问及「当人人都使用 AI 工作,学习,减轻研究负担,会不会让人失去创造能力,变得『更不聪明』。」时,莱维特则表示「我不这么认为,你知道吗,人们在互联网刚出现时,也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其指出,实际上现在人们写作的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在拍视频、剪影片。如今几乎每个十几岁的女孩都是个不错的「小电影制作者」。而这,其实是一种极好的创作技能。

所以他并不觉得 AI 工具越来越普及是一个问题。相反的,他认为那些最反对新技术的人,其实根本没真正用过它。

新产品

REDMI K90 标准版外观公布

昨天,REDMI 官方正式公布了旗下 REDMI K90 外观及部分配置信息。

外观方面,REDMI K90 采用与 K90 Pro Max 相似的设计方案,后置镜头模组处采用 iPhone 17 同款「一体冷雕」工艺打造,配备包裹式金属中框。

正面搭载一块 6.59″ 的视觉四等边屏幕,拥有小米 17 Pro Max 同款「超级像素」排列,采用 M10 发光材料,支持 1nit 最低亮度。

另外,新机也将配备双 1115F 对称式扬声器,支持 Sound by Bose 联合调音。

新机将于今晚正式发布。

英睿达推出迄今功能最强大的游戏内存

10 月 22 日,Micron Technology Inc.(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Crucial® 英睿达™ 推出 DDR5 Pro 超频(OC)6400 CL32 游戏 DRAM,进一步兑现对游戏玩家的承诺。

据介绍,这款新内存专为技术发烧友设计,提供 32GB 套件或 16GB 单条模块,速度更快、延迟更低;且采用大胆的新设计——迷彩图案的全新设计,提供哑光黑或雪狐白两种配色。

官方表示,在《看门狗:军团》和《荒野大镖客:救赎》等对内存要求极高的游戏中,Crucial 英睿达 DDR5 Pro OC 6400 CL32 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平均帧率提升高达 25%。

参数方面,DDR5 Pro OC 6400 CL32 内存速度高达 6400MT/s,延迟比 JEDEC 标准 DDR5 降低最多可达 37.5%,并针对下一代多核 CPU 进行了优化,同时支持通过 Intel® XMP 3.0 和 AMD EXPO™ 实现稳定超频(需要手动启用 BIOS);兼容 Intel® Core ™ Ultra(第二代) 处理器和 AMD Ryzen™ 9000 系列处理器。

努比亚 Z80 Ultra 正式发布

昨天,努比亚正式发布了其影像旗舰「努比亚 Z80 Ultra」,先看售价:

4999 元起,配置为 12GB+512GB 起;提供星空典藏版和洛天依限定版,分别售价为 5599/5999 元和 5799 元。

努比亚 Z80 Ultra 延续三主摄影像系统,独家定制「35mm+18mm」街拍双焦段:

  • 35mm 作为人文摄影黄金焦段,突出主体,记录真实,匹配 5000 万像素、1/1.3 英寸光影大师 990 传感器;
  • 18mm 独家定制广角拥有更低畸变,配备 5000 万像素的 1/1.55 英寸大底传感器;
  • 6400 万潜望式长焦主摄,搭载 1/2 英寸大底,OIS 光学防抖,支持 15CM 长焦微距。

影像上,努比亚 Z80 Ultra 预置正负片、鲜艳、复古、布列松、浓郁、黑金等街拍滤镜,特别提供徐州老味菜滤镜和配套水印;支持个性化自定义调色。另外还提供「专业影像套装」,拥有智能相机控制条、实体机械操作键。

其他方面,新机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巅峰版 LPDDR5X 及 UFS4.1,并且支持红魔同款 CUBE 擎天游戏引擎。正面搭载 6.85 英寸天空全面屏,升级 X10 发光器件;配备 7200mAh 第四代南海电池。

大疆发布 Osmo Mobile 8 手机稳定器

DJI 大疆昨日正式发布新一代全场景精准跟拍手机稳定器 Osmo Mobile 8,轻巧便携,智能更全能。

据悉,Osmo Mobile 8 拥有更为强大的多功能追踪模块,在实现原生精准跟拍的同时,还可智能跟随人物,检测并追踪猫和狗,甚至还支持在系统相机拍摄、抖音/小红书/快手等 APP 直播、甚至视频通话会议上,进行智能跟随。得益于强大的跟随能力,Osmo Mobile 8 应对多人场景时同样游刃有余,轻松跟上选中目标。

而多功能追踪模块集成的补光灯支持单手拨轮调节,设有 8 级亮度与 8 级色温;同时,手机可通过 USB-C 线与模块连接,无线接收 DJI Mic 3、DJI Mic Mini 和 DJI Mic 2 发射器音频,实现高品质收音。

除了多功能追踪模块带来的强大跟随拍摄能力,Osmo Mobile 8 还新增支持了 Apple DockKit 以及鸿蒙智能追焦功能,进一步提升 iPhone 以及华为手机的相机智能跟随能力和拍摄体验。

另外,Osmo Mobile 8 最新支持 360° 水平无限制旋转,可流畅环拍全景照片或视频;结合智能跟随功能,可持续锁定动态主体。

价格方面,Osmo Mobile 8 套装售价 898 元,内含 Osmo Mobile 8,以及 DJI OM 磁吸手机夹 4、多功能追踪模块、充电线、束口袋等配件。

新消费

山姆回应配送员货物「超载」:会改配三/四轮车

据新黄河报道,有网友日前发布帖子表示山姆会员商店的配送员驾驶的电动车上挂满货物,超载情况明显,质疑山姆会员商店配送方式存在不合理。

针对上述情况,山姆就此事通过报道回应,公司一直与各家配送合作平台携手推进和优化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包括货物体积标签化管理、骑手超量订单控制、交通工具货物匹配优化和智能派单系统等,从机制上降低安全风险。

山姆表示,其与各合作平台正在加速各项安全举措的落地,目前已在部分区域陆续落实根据货物匹配三轮或四轮车的措施,各平台将于近期推广到全国各地。

报道称,近期山姆在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已与顺丰、京东合作,用电动三轮车的方式运输大件货物。

养乐多将关闭在华首家工厂

据界面新闻报道,10 月 20 日,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广州养乐多启动业务重组程序。

作为此次重组的一部分,该公司将启动关闭广州养乐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养乐多」)广州第一工厂的程序。该工厂将于 11 月 30 日正式关闭。

未来,广州一厂的生产功能将陆续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厂,以优化生产系统,有效利用管理资源。

10 月 21 日,广州益力多通过报道表示,此次的生产体制的调整是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以及为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的战略安排。广州第一工厂于 2002 年 6 月开始投产,由于工厂设备老化,公司决定关闭第一工厂,目前的三厂体制改为两厂体制,为了实现经营资源的集中以及持续的扩大销售。

据悉,广州一厂是养乐多在中国市场上设立的首家工厂。官网资料显示,2002 年,养乐多进入中国市场,从广州开始以益力多的名称发展,2003 年,以养乐多的名称在上海开始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养乐多二次关闭了工厂。2024 年 12 月,养乐多宣布关闭上海工厂,该工厂的生产将全面转移至天津工厂和无锡工厂等国内其他基地,给出的原因同样是通过重组提高生产效率,整合资源配置以进一步提高销量和业绩。

星巴克云南咖啡主题航班首飞

上午 11:44,MU5814 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落地云南昆明长水机场,标志着星巴克中国与中国东方航空携手推出的「云南咖啡主题航班」顺利首航。

据悉,3 小时的旅程中,200 余名旅客在万里高空,在特别布置的机舱内,一起品尝了由星巴克臻选云南孟连日晒黄波旁品种咖啡豆制作的冷萃咖啡。

官方介绍,今年 7 月,星巴克中国宣布与中国东方航空正式达成全面合作,承诺将依托互补资源优势,重点聚焦云南咖啡共创等领域,探索「咖啡」与「航旅」业态互融的广阔可能性。而本次打造的云南咖啡主题航班,正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今日完成首航之后,云南咖啡主题航班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执飞更多航线,将「每一杯,有云南」的故事传递到更多地方。

好看的

华纳确认「探索」公司供出售

据《财富》、「守望好莱坞」报道,华纳兄弟探索日前正式宣布供出售。

在近期「派拉蒙/Netflix 出价收购华纳」的多则报道之后,华纳董事会发布声明称,「将会审核战略选项,以最大化股东利益」,即供出售委婉说法。

而多家媒体称此举是罕见的,其中 Deadline 表示,好莱坞电影行业「如今处在特别的时刻,一家大电影公司八月份才易主 (派拉蒙),另一家现在正式待售」。声明透露「多方自发表达兴趣」,同时华纳探索也在聆听,不过未具体说明。

有报道指派拉蒙/天舞已经两次出价,第一次报价为每股 20 美元左右,华纳方认为太低,最新一次为每股 24 美元,也被拒绝。派拉蒙方和华纳方都拒绝回应此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华纳兄弟探索不久前宣布将分开成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华纳兄弟和探索全球,预计在 2026 年年中完成(声明也表示供出售不影响拆分行动)。

另外,Netflix 的联合 CEO Greg Peters 曾被问到出价收购华纳,其表示「不太可能」。

《惊天魔盗团 3》内地定档 11 月

日前,魔术犯罪电影《惊天魔盗团 3》定档 11 月 14 日,并同步北美。

该片讲述了神秘塔罗牌牵动两代魔盗团八位魔术师首次联手,对战血色钻石家族背后的全球级犯罪网络的故事。

影片由狮门影业出品,鲁本·弗雷斯彻执导,迈克尔·莱斯利、赛斯·格雷厄姆-史密斯编剧,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贾斯蒂斯·史密斯等主演。

成龙、约翰·塞纳主演,电影《狂怒沙暴》12 月上映

昨日,由成龙、约翰·塞纳主演的中美合拍动作电影《狂怒沙暴》宣布定档 12 月上映,具体日期待定。

该片讲述了退役特种兵罗峰,在一次掩护行动中遭遇邪恶势力,并与一位前海军陆战队队员阻止窃取计划的故事。

影片由阿拉什·阿梅尔编剧,斯科特·沃夫执导,成龙、约翰·塞纳等主演的动作电影。该片于 2023 年 7 月 6 日在沙特阿拉伯首映,并于 2023 年 7 月 28 日在美国网络正式上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乔布斯、库克都讨厌的触屏 Mac,可能要被苹果做出来了

By: 苏伟鸿
23 October 2025 at 11:53

如果你想买一台新的 MacBook Pro,或许可以再等等。

比起刚刚发售、除了芯片几乎没有变化的 M5 MacBook Pro,苹果真正在酝酿的大招,可能还在明年……

▲ 图源:Engadget

这将是 Mac 产品线,甚至可以说是史蒂夫 · 沃兹尼亚克打造 Apple I 以来,苹果电脑最重大的设计和功能调整,不仅违背了乔布斯的「祖训」,也打了库克的脸。

一言蔽之:明年的 MacBook Pro,将配备一块触控屏。

全新设计的 MacBook Pro

自 M1 Pro 开始,MacBook Pro 的当前模具已经沿用五代,总体看下来赞赏多过批评。更圆润的机身和多样的接口,更强调实用主义和工具属性。再加上 M 系列芯片强大的性能和卓越的能效,让最近几年的 MacBook Pro 收到的好评远多于英特尔架构时代的前辈。

根据彭博社爆料,新款的 MacBook Pro 将会采用全新的设计,一个显著特征是,机身会比现在更轻薄。

多年以来,苹果一直想打造「又轻薄又强大」的 MacBook Pro。2016 年的改款(当时去掉了 MagSafe 等一票接口并改换 Type-C)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来。然而遗憾的是,之后的五年时间里,苹果被性能又差、发热又厉害的英特尔处理器拖了后腿。

好在,苹果在 2021 年用 M 系列芯片以及新机身/接口设计,对 MacBook Pro 的口碑及时进行修复。但产品的厚度和重量已然不是苹果理想中的样子。以 16 寸 MacBook Pro 为例,重量达到 2.14 千克,和市面上大多数性能笔记本已经相差无几。

如果能做得更便携,MacBook Pro 无疑会比 PC 阵营再多出一个续航之外的优势。

事实上,在芯片制程足够先进的当下,把性能本做轻做薄已经不是苹果一家的追求,这两年已经看到一些 Windows 性能本在往「瘦身」的方向走,想要做出一些差异性。

把 MacBook Pro 做得更薄,除了对机身有更高的工程学要求,苹果也将对 AB 面开刀——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不管是 MacBook Pro 还是 MacBook Air,AB 面都具有相当的厚度。

因此,新款 MacBook Pro 上的 OLED 屏幕不止能带来比 LCD 更深邃的显示效果,也能显著压缩它的厚度。

Mark Gurman 透露,MacBook Pro 的 OLED 屏幕将对标 iPad Pro,意味 MacBook Pro 很有可能会同样采用双层 OLED 技术,亮度和能耗表现都会更出色。

而根据分析师郭明錤,MacBook Pro 将采用 on-cell 触控屏幕,而不是全贴合的「in-cell」。

至于大家关心的屏幕切口问题,好消息是刘海没了——但坏消息是,换成了类似 iPhone 的「胶囊打孔」……

▲ 打孔屏 MacBook Pro 假想图

由于 macOS 26 已经能同步 iPhone 上的实时活动卡片,打孔屏的新 MacBook Pro 看来也能用上「灵动岛」了。

新设计当然值得期待,但更重磅的,自然还是「触控 Mac」。

彭博社称,苹果内部已经在开发加强型铰链和屏幕硬件,让用户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触控操作时不会出现异常的反弹或移动——这也是触控屏电脑/2-in-1 电脑的常见痛点。

由于总体的零部件价格更高,新款 MacBook Pro 的售价会比目前高出几百美元。

和往常一样,MacBook Pro 的新设计也将会在晚些时候下放到 MacBook Air 上,目前预计首款采用 OLED 屏幕的 MacBook Air 在 2028 年推出。

MacBook Pro,还是 iPad Pro?

长久以来,苹果内部对「触控电脑」这个概念并不积极。

乔布斯认为,用手指点触垂直的笔记本屏幕的交互不符合人体工学;而不久后或将离任 CEO 的蒂姆 · 库克也公开表示过,将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结合起来的想法,就像把烤面包机和冰箱融为一体。

▲ 2017 年库克来参加中国发展论坛时,被提供了一台「烤面包机+冰箱」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MacBook 产品的屏幕是出了名的高素质,也是出了名的不耐刮,直接上下其手很容易对涂层造成破坏。即使是现在的 MacBook,屏幕磨蚀也是通病了。

不过,整个笔记本市场,和 MacBook 定位相似的其他产品,几乎都配备了触摸屏,消费者对 MacBook 增加触控支持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了。

虽然对于典型电脑用户来说,触控交互远不如键鼠方便。但考虑到那些自出生起就和智能手机、平板打交道的年轻一代而言,一款强大的笔记本电脑,能够用手指触控交互,似乎也不是什么歪理邪说。

除了人体工学和交互这些更「产品哲学」的理由,彭博社的苹果专家 Mark Gurman 推测苹果迟迟不给 MacBook 触摸屏还有一个更商业的原因:担心会影响 iPad 的销量。

但给 iPad 增加触控板和键盘,也不能取代一台 MacBook——正如这个逻辑,拥有触控屏的 MacBook,应该也只是锦上添花。用户 90% 的时间还是会继续用屏幕下方的键盘和触控板,和 iPad 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 图源:Tom’s Guide

根据郭明錤的爆料,苹果内部给 MacBook 增加触摸屏的理由,是「在一些场景对用户更有用」,例如精准放大、旋转一些图片的素材,调整视频的进度条,也为支持 Apple Pencil 提供了可能。

可以预见的是,苹果不会只单纯地把一块触控屏幕塞进 MacBook,未来的 macOS 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整个系统的交互能够配合指尖交互。

这就不得不提到 Touch Bar,虽然它不算成功,但也说明苹果其实早就对 Mac 创新触控交互有所想法。

而 iPadOS 26 的「Mac 化」,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在为未来的触控 Mac 探索进行交互和功能。Mac 也早已能运行 iPad 应用,两者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少。

▲ 越来越像 Mac 的 iPadOS,图源:Apple Insider

实际上,比起扶不起的 iPad,这几年的 Mac 可谓是乘上 M 芯片的风实现起飞:根据统计机构 IDC,Mac 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货 620 万台,较同期大涨 21.4%,远超 PC 厂商。StatCounter 统计,Mac 的全球份额也已经上升到 15%。

虽然 IDC 数据显示,iPad 上季度出货量是 Mac 的两倍,但是主力军还是搭载 A 芯片的入门级 iPad。苹果这几年下力气推的 iPad Pro,Mark Gurman 表示销量不算亮眼。

M 芯片已经是苹果 Mac 产品体验的独特优势,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花销。每一代 M 芯片都耗费数亿美元研发成本,但只能领先短短一两年。芯片的制造成本更不容忽视,一块 M1 芯片成本约 50 美元,每提升一级翻一倍,而 M1 Ultra 更是高达 500 美元。

为了摊薄成本,苹果把这些 M 芯片引入到更多产品线:Mac、iPad,甚至 Vision Pro。这三者中,只有 Mac 出货量还在快速扩张,为其开发新设计新功能的回报率更高。

更深层的原因是,用户交互和使用场景变迁,坚守 Mac 和 iPad 的泾渭分明,可能意义已经不大了。

爆料中 M6 MacBook Pro 的更轻薄机身,也暗示了两者合流的可能性。它不会像十年前那样,为轻薄而轻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牺牲品, 而是根据 M6 芯片的能力量体裁衣,做到轻薄和性能的平衡。

其释放出来的便携性,会创造单纯堆性能无法带来的新价值,这其实也是苹果一直以来对 iPad Pro 的期待。

未来两者的界面与应用,甚至形态上也会越发相似,就像生物学上的「趋同进化」——两者本来是不一样的物种,最终朝同一个方向改变。

比如,一些本来不是蟹的甲壳类动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特定环境里,变得越来越像螃蟹,这种趋同进化的现象名为「蟹化」,螃蟹也因此被戏称为「生物进化的终点」。

就像是平板电脑刚诞生的时候,本来是「大号手机」(phablet),现在各家都在把它做成「笔记本电脑」,再加上触控屏,键盘可以 360 度翻转,「PC 平板二合一」产品似乎成为了一种各家都在追求的「螃蟹」。

▲ 二合一的鼻祖之一微软 Surface

iPad 和 MacBook 的交点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早到来。著名苹果供应链分析师 Ross Young 透露,苹果正在打造的折叠设备不止有 iPhone Fold,还有一款 18 寸大屏折叠设备。

不过彭博社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目前在这台设备的开发工作上碰壁,面临重量、功能和显示技术等工程挑战,发布日期预计推迟到 2029 年或更晚。

和发布日期一样谜团重重的,还有这款产品的定位:它究竟是会是一台 iPad,还是一台 Mac 呢?

或许两者都是,因为这两者在未来最大的区别,可能只有搭载的系统名字不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5 万的奔驰纯电 CLA,没有千匹马力,但它有机械门把手

By: 李华
23 October 2025 at 11:35

25.9 万元起——奔驰用这个预售价,把全新的纯电 CLA 扔进了中国市场最拥挤、也最惨烈的价格区间。

一方面,奔驰为这台车准备的数据相当亮眼,CLTC 续航 866 公里、低至 10.9 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源于 EQXX 概念车的能效技术,以及一套远超国标的安全标准。听起来很能打。

但另一方面,一些看得见的短板也同样刺眼。

在几乎全员加入「零百 5 秒俱乐部」的时代,CLA 300L 那 200kW 的功率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坐进车内,设计感虽然在线,但属于「A 级车」的用料等级,还是暴露了奔驰那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国产新势力们「入门即顶配」的慷慨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纯电 CLA 到底是一台怎样的车?它在哪些地方做了妥协,又在哪些地方展现了奔驰的偏执?它究竟想卖给谁?

奔驰的偏执,在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看 CLA 拿高分的地方。

在一个人人都在谈论零百加速和算力的时代,奔驰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能效」这个相对传统的领域。CLA 的核心亮点,不是它跑得多快,而是它解决了电动车最根本的续航焦虑,尤其是在高速

10.9 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背后首先是空气动力学——圆润的身材给纯电 CLA 带来了 0.21Cd 的风阻系数。有意思的是,它在中汽研测出来的成绩是 0.205Cd,但奔驰选择了对外公布一个更稳妥的数字,和海外市场统一。

其次是纯电 CLA 的驱动系统。800V 平台和碳化硅只是基础,CLA 真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搭载了一台为能效而专门设计的两档变速箱。当车辆高速巡航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一个更经济的高速档位。

它有用吗?奔驰用一场真实的测试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进行了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挑战,总里程 1204 公里。这不是在封闭测试场里匀速跑,而是在真实的高速公路上,顶着恶劣天气,并且 90% 的路段开启了 L2 辅助驾驶。

最终的结果是:全程平均时速接近 100km/h,中途只充了一次电,抵达上海时,还剩下接近 80 公里的续航

这比任何 CLTC 工况续航都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能效是奔驰为 CLA 打造的「长板」,那么安全,就是它试图捍卫的底线。

在电动车时代,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电池安全时,奔驰的思路显然更深了一层,它不仅关心电池,它关心的是整套「电安全」体系,以及那些在燃油车时代就积累下来的、对真实事故的深刻理解。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

  1. 碰撞后的高压断电:国标的要求是 5 秒内,高压电要降到 60V 以下。奔驰的标准是 2 秒内,电压必须归零;
  2. 电池的热失控:行业通行的标准是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而 CLA 的标准是,在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后,实测 24 小时内无起火、无爆炸现象;
  3. 电磁安全(EMC):这是一个用户几乎无法感知的领域。国标要求是 30 V/m 的抗干扰场强,奔驰的标准是 70-140 V/m,是国标的 4 倍左右。而且,它已经满足了要到 2026 年才生效的新国标。

这套逻辑同样体现在被动安全上。

CLA 标配了 11 个安全气囊,这不稀奇。稀奇的是它背后的控制逻辑。奔驰的工程师基于对连续碰撞事故的研究,设计了「分区智能引爆」。它只会引爆碰撞侧的气囊,而把另一侧完好的气囊预留下来,以应对可能的「第二次碰撞」。

还有一个很关键,近期也很热门的细节。

在这样一个所有功能都追求集成化、电子化的时代,奔驰 CLA 的所有车门,都保留了最原始的机械拉线开锁结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在最极端的事故中(比如整车断电、车身变形),电子门锁全部失效时,救援人员或乘员还有最后一种打开车门的方式。

这些价值无法在配置表上被清晰地罗列出来,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再来说说辅助驾驶。我们必须承认,纯电 CLA 是目前奔驰辅助驾驶能力最强的车型。它搭载了城区和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这是奔驰与 Momenta 深度合作的成果。

这套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人机共驾」。而它的实际体验,确实体现了这种理念。它最大的特点是「顺滑」。当你开启辅助驾驶,但又想主动介入时,方向盘绝对不会和你较劲,而是非常平顺地让你接管。在你结束介入后,系统又会无感地重新接管。

这种体验,是一种驾驶员与系统之间的默契,一套不打扰、不炫技,但始终在线的辅助。

不过,这套系统也恰恰是 CLA 矛盾点最集中的地方。所谓「人机共驾」究竟是一种层级更高的理念,还是一种为系统能力不足所找的「说辞」?

奔驰的短板,在看得见的地方

坦率地说,纯电 CLA 目前的城区辅助驾驶水平,只相当于国产新势力车型在去年刚用上端到端大模型时的水平——能用,但还不够好用。像是「记忆泊车」这类在新势力车型上已经开始普及的高阶功能,CLA 上都是缺失的。

「人机共驾」的顺滑体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给 CLA 拉来印象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套系统的能力上限瞒不住人。

不只是辅助驾驶,动力也是纯电 CLA 的一个小短板。

我们这辆 CLA 300L 车型,最大功率 200kW(约 268 马力)。这个数字单独看并不算低,但一旦放进它 25 万这个位置,问题就来了。在这个价位的主流产品,零百加速「5 秒俱乐部」都快成了标配,即便是特斯拉 Model 3 后轮驱动版,电机功率也有 220kW。

你说纯电 CLA 的 200kW 够用吗?肯定够用。但在简中互联网这个舆论场里,动力参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家车企的「诚意」。当你的「诚意」明显不如人时,消费者很难有耐心去听你解释能效有多好。

而在驾驶质感上,奔驰作为一家百年车企,在底盘调教、转向手感、行驶高级感上理应能够做到压倒性的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很难在一辆入门车型中体现,隔壁友商的双腔空悬和可变阻尼减振,很大程度上抹平了调校上的差距。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造型。

CLA 的设计是过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出彩的。奔驰的「骨相美」在这台车上体现得很充分,车身线条流畅且有力。

内饰的设计,也体现了奔驰设计的巧思,比如那个灵感源自人体坐姿的座椅调节按键。三联屏在视觉效果和流畅度上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问题出在了材质上。纯电 CLA 依然严格遵守着奔驰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一台「A 级」车,所以它就不应该用上「C 级」的材料。结果就是,在这台预售价 25.9 万的车里,你依然能看到、摸到大面积的塑料件。

这种做法再一次与国产新势力们的「慷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价位,国产新势力们所营造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物料豪华」。而奔驰提供的,是一种需要你细品的「设计豪华」。在中国消费者的期待面前,奔驰这种基于等级制度的「精打细算」,显得既不合时宜,也缺乏诚意。

把这些短板全部摆上台面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台车。

它几乎精准地避开了所有中文互联网上网友们最关心的部分,而在那些很难被感知的「隐性价值」(电安全、能效工程)上做到了极致。

这就像是一碗把肉埋在饭里的盖浇饭。

它的短板是很「显性」的,是任何一个看参数、看视频的消费者都能轻易指出的;而它的长板是「隐性」的,是需要深度了解其工程设计、甚至要经历极端情况才能体会到的。

这必然会给它带来巨大的舆论危机。主流声音会很轻易地得出「高价低配」、「全面被国产吊打」的结论。

但你能说消费者不关注安全吗?显然不是的,在接二连三的事故面前,人人都爱机械门把手,相关的强制性国标也将在 2027 年正式实施。

显然,奔驰也有着它的坚持。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如此「割裂」的纯电 CLA,喜欢它的人应该会非常喜欢。这群人,大概率是「设计至上」的颜值党,是「安全洁癖」的理性派,也是最看重真实高速能效的「长途实用派」。他们是能读懂奔驰那些「隐性工程」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买单的少数人。

对他们来说,动力慢、没激光雷达、满车塑料件,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妥协,而他们看重的安全、能效、设计,是 CLA 不可替代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 CLA 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 2026 年包括纯电 GLC 在内的更多新车到来,奔驰能否根据 CLA 的经验教训,快速补齐这些显性的短板,才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摘掉「杂牌电车」这顶帽子的关键。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鸿蒙 6 开启公测:AI 无处不在,兼容苹果生态

By: 苏伟鸿
23 October 2025 at 10:55

今天一周岁的「纯血鸿蒙」HarmonyOS 5,可以说是史上扩张速度最快的操作系统:终端设备已突破 2300 万台,头部应用全面覆盖,甚至还进军电脑生态。

即便如此,和 iOS、Android 已经建立起十余年的应用生态相比,原生鸿蒙的现状,只能说是「能用」。

而纯血鸿蒙的第一个大迭代 HarmonyOS 6,则是一次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应有从有到多,再到好

比起系统上的跨越式提升,HarmonyOS 6 的重点,更聚焦在应用生态的构建上。

一年的时间,头部应用基本完成了 HarmonyOS 的适配,30000 多个鸿蒙应用正在开发和更新,满足 90% 的使用时长,长尾应用正在逐渐加入,手游生态也有了明显的成长。

还是那句话,很多应用只是完成了「来到鸿蒙」的第一步,能用但还不好用,像微信、抖音这些头部应用,只完成了最核心的功能,距离其他平台上的体验仍有差距。

因此,HarmonyOS 6 的应用生态主旋律,首先就是「追平」。

在发布会上,腾讯、支付宝、美团、京东这些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应用代表接连亮相发布会,证明了头部应用开发者与华为乃至鸿蒙之间的合作关系,对行业和消费者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作为一款和我们衣食住行都密切相关的大体量应用,同时也是目前鸿蒙的最大「软肋」,鸿蒙微信目前已经是「月更」模式,每个月都有一个大版本。

鸿蒙版本的淘宝闪购上线微信支付、鸿蒙抖音完善了团购的全链路,这些功能都不算平台最核心的功能,但细节功能的有无,很大程度影响了对鸿蒙的满意度。

鸿蒙不满足于「追平」体验,还想实现「弯道超车」,一些应用将在鸿蒙系统上首发新功能。

京东鸿蒙版已经在国内率先实装了「高精度 AR 摆摆看 」,可以用华为手机自由漫游 3D 场景,多视角查看整体的搭配,还能贴近地查看商品细节。

新功能首发只是开胃小菜,鸿蒙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鸿蒙系统的底层体验对第三方应用开放,相当于华为造好了 AI 智能体,第三方来搭便车。

6 月份发布的鸿蒙智能体框架,目前已经有 80 多个第三方应用进行适配,覆盖文娱、出行到内容创作。譬如京东内置的购物助手,就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推荐、比对、查询不同的商品和优惠,还能解决部分售后问题——未来,鸿蒙系统每个应用都可能内嵌 Agent 智能体,这是目前鸿蒙系统独一份的体验。

手机 AI 能买东西,也能深度研究

单看系统和功能,HarmonyOS 5 已经趋于完善,而作为首次大迭代,HarmonyOS 6 则在基础体验上更顺手、更聪明。

先来看点「肉眼可见」的新功能。锁屏美化方面,HarmonyOS 6 推出全新的「锁屏艺术签名」,利用 AI 能力,自动完成壁纸自动构图,定制专属字体风格,生成个性化的壁纸。

流畅是鸿蒙一直继承的优秀基因,而 HarmonyOS 6 不仅着眼于系统动效丝滑这些表面功夫,在系统底层加强了并行计算、以存代算和端云协同计算的能力,让 HarmonyOS 6 在开应用、加载的速度继续提升。

华为声称,HarmonyOS 6 在电商平台上点击抢购到开始支付的速度提高 20%,鸿蒙电脑打开 1 G 得 PDF 仅需要 0.6 秒。

「苹果互传」是这两年国产智能手机一个重点功能,没想到鸿蒙手机也加入到了生态破壁的行列,HarmonyOS 6 将支持与苹果 iOS / iPadOS / macOS 互传。

不过,鸿蒙 6 更新的重点,依然放在了当下最重要的 AI 能力上。

首先是一些呼声很高的功能。HarmonyOS 6 这次紧跟其他品牌推出了「速记」能力——侧边栏和控制中心打开,就能将文章链接收藏进入备忘录,后台自动分析生成摘要卡片。

AI 修图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交媒体最火的一种玩法,也是手机行业的新趋势,HarmonyOS 6 则把相关的功能集成到系统本地,可以通过和小艺对话来实现复杂的修图。

用户不仅可以让小艺给面部加柔光,还能直接通过 AI 替换背景,或者增删一些画面元素。

这还不是小艺这次最大的升级。HarmonyOS 5 的小艺能够实现创建日程、文件发送这些系统级能力的「自动驾驶」,和第三方应用的交互不多,HarmonyOS 6 则补上了这块拼图,一句话就可以帮你订机票和网上购物。

与其他智能体不同,用户在下达指令后,不必干等着小艺自动执行任务,而是可以继续聊天、打游戏或刷视频,小艺会在后台完成操作,直到付款这个关键动作,才弹出提醒。在爱范儿看来,这种连贯操作、降低打扰的设计,才是智能体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些周期性的生活琐事,可以告诉小艺让它帮你自动执行,比如到公司打开小红书抖音时,手机自动调小音量,或者每天固定时候,打开 app 收金币等。

HarmonyOS 6 的小艺不止能完成这些日常琐事,深度研究智能体的加入,让它甚至有了一定的「专业性」。

如果要写商业计划书或者做课题研究,小艺可以帮用户搜索在线专业知识,分析整合本地的文档内容,并通过对话逐步了解具体需求,给出合理的思考和建议,甚至还能生成一个 PPT。

作为一个手机的语音助手,小艺无法在每个垂直领域都做到专业,但它背靠整个鸿蒙生态,可以和第三方进行协同。比如生病了不确定该挂哪个科的号,可以通过小艺呼叫蚂蚁健康管家智能体进行咨询,甚至还能直接挂号;收到检验单后,小艺可以调起讯飞晓医智能体进行解读。

除了升级的智能能力,小艺也进一步降低了交互的门槛。HarmonyOS 6 的小艺支持 16 种方言,不仅会听还会讲。你用什么方言问,小艺就会用对应的方言来回答,非常亲切。

和整个鸿蒙生态的演进类似,鸿蒙智能已从「能用」走向成熟,而 HarmonyOS 6 则进一步迈向「好用」的阶段。AI 和第三方应用、智能体的联动体验很让人惊喜,展现了鸿蒙生态的真正潜力。

好用的鸿蒙,需要开发者和用户共创

在今年的 HDC 发布会上,余承东非常精辟地概括出当前鸿蒙系统的现状:

鸿蒙刚拿到手非常喜欢,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太适应,再用几天之后更喜欢了。

而 HarmonyOS 6,就是在减少中间「不适应」的过程,让外界更快接受鸿蒙系统,这需要丰富和成熟的应用生态,需要好用强大的鸿蒙系统,需要华为继续坚持,更需要开发者和用户的加入。

鸿蒙时代的开发者大会,除了向外界展示华为以及鸿蒙系统的最新成果,也是在向所有作为「鸿蒙合伙人」开发者进行「隔空喊话」,强调鸿蒙生态的低准入门槛,和高价值回报。

很难得的,我们能见到腾讯、淘宝、字节、京东、美团等国内科技巨头齐聚一堂,为一个操作系统站台。

华为铺路,开发者修路,但最后,用脚投票的还是用户。

当开发者和用户同时涌入,鸿蒙生态的实际体验还是要回到使用身上,并且被千万用户「共创」——鸿蒙一年,用户一共提交了 200 多万条心愿单,帮助华为不断打磨原生鸿蒙的理想模样。

作为一个新生的系统和生态,鸿蒙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和各大 Android 定制化系统一样,积极听取社区和反馈,一月不止一更的频次,让相关改进快速落地。

鸿蒙能够成为史上成长最快的系统,离不开「信任」——开发者只有相信这个平台能够为他们创造大量价值,才会愿意加入生态;用户也只有在信任平台的前提下,才会选择鸿蒙、共建鸿蒙。

当然,鸿蒙生态要真正成熟,能够从「能用」迈向「好用」,与 Android 和 iOS 平起平坐,这仍然是一段漫长的征程,但华为不是在孤身跋涉,开发者和用户也在一路同行。

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养成系」体验。

 

附上官方给出的升级名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eta AI狠裁600人,「封杀」ChatGPT,连图灵奖得主都曾气到想跑路

By: 莫崇宇
23 October 2025 at 10:08

在 Meta AI 部门上班,可能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

今天一早,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 (MSL) 的 600 号人就收到了裁员通知,要知道,整个 MSL 大概有 3000 名员工,这一刀直接砍掉五分之一。

前 Meta 研究科学家 Xianjun Yang 今天也在 X 上说:「我今天被 Meta 裁了。作为研究科学家, 我的工作昨天刚被传奇人物 John Schulman 和 Nicholas Carlini 引用。现在正在积极找新机会, 如果有空缺请联系我!」

说实话, 这一刀砍下来, 属实有点魔幻。一边疯狂挖人给亿级薪酬包, 一边转头就把老员工给优化了。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Meta 首席 AI 官 Alexandr Wang 在内部备忘录里说得倒是挺好听:「通过缩减团队规模, 每个人责任更重、影响力更强」。翻译翻译就是:人太多办事慢, 砍一波提提速。

但细品操作,被裁的主要都是 FAIR 研究部门、产品组和基础设施组的人, 唯独神秘的「TBD 实验室」毫发无伤,现在还在继续招人。

不过,Meta 承诺会尽量给被裁员工在公司内部重新安排岗位。Wang 还特意强调:「这是一群非常有才华的人,我们需要他们在公司其他领域继续发挥能力。」

TBD 实验室?那是小扎的心头肉

这个 TBD 实验室有多金贵呢?

位置在小扎办公室隔壁,进去得刷专用门禁卡, 里面全是从 OpenAI、Google、苹果高价挖来的顶级研究员, 年薪动辄上亿美元。他们现在负责的是 Meta 的终极目标——开发超越人类智力的「超级智能」。

就在最近,Meta 还从 OpenAI 挖来了研究科学家 Ananya Kumar,在此之前还挖来了 Thinking Machines 联合创始人 Andrew Tulloch。

虽然 Tulloch 拿到的薪酬包没有传闻中的 15 亿美元那么夸张,但也绝对不是小数目。而 FAIR 那边……这个曾经以「学术自由、开放研究」为招牌的老牌实验室, 现在处境有点尴尬。

从 9 月开始,FAIR 要对外发论文必须先经过 TBD 实验室的额外审核。

你没看错,言外之意就是成果再好,价值挺大,先别往外发,先落地到 Meta 产品里再说。据悉,这政策最近几周才突然实施,目的是「减少外部分享、增加内部贡献」,避免帮助竞争对手。

这一波操作直接把 AI 三巨头之一、图灵奖得主 Yann LeCun 给整破防了。

知情人士透露,LeCun 在 9 月份就跟同事表态过, 自己可能会辞掉 FAIR 首席科学家的职务。

要知道,LeCun 可是 FAIR 的联合创始人, 在 Meta 驻扎多年, 一直起着学术引领作用。现在连他都动了退意, 可见内部矛盾有多激烈。

对 LeCun 来说,这个论文审核制度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FAIR 过去 12 年的定位都是开放、协作且注重基础科学探索,现在「开放」这扇门被小扎啪地关上了,真不怪 LeCun 气不过。

就在前几天,有网友在 X 上调侃 LeCun:「兄弟你咋又刷 X 了?不是应该在打磨 Llama 5 吗?」LeCun 直接回怼一句:「我不搞大语言模型的,你没听说吗?」

emmnm ,这个回应多少是带着点怨气的。

而在今天凌晨,他还跟 AI 大佬吴恩达 (Andrew Ng) 一起吃早餐聊天。

俩人讨论了开放科学、开源、JEPA 技术以及 AI 研究的未来方向。吴恩达发推感谢 LeCun「数十年来对开放科学和开源的不懈倡导」,算是给好友站台吧。

不过根据此前的报道,最终 Meta 还是妥协了,允许 LeCun 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并发表成果,但能不能挽回他的心,那就不好说了。

有一说一,Meta 的 AI 部门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短短 6 个月内重组了 4 次。

5 月底第一次拆分成「AI 产品」和「AGI 基础」团队,7 月 1 日成立 MSL 把这俩整合到一起。8 月 19 日,MSL 又被解散重新拆成 4 个小组:FAIR 负责基础 AI 研究、超级智能研发组、产品组(包括 Meta AI 助手)、基础设施组(包括数据中心和 AI 硬件)。

打工人可能回家睡一觉, 醒来就发现自己被划给新部门、换了新领导、接了新任务。

更魔幻的是, 今年 7 月 Meta 任命前 OpenAI 研究员赵晟佳担任 MSL 首席科学家, 这几乎等于把 LeCun 从核心领导位置降级了。虽然 Meta 对外说 LeCun 职务未变, 但组织架构上的分量已经今非昔比。

而这一切的源头, 还得从 Llama 4 说起。

今年春天,Meta 的最新大语言模型 Llama 4 表现平平, 发布还被推迟。后来提交给 AI 排行榜的实验版虽然性能更好, 但被外界指责在掩盖问题。

小扎一看, 不行, 得换个活法。

于是 Meta 开启了钞能力模式,今年 6 月投资 Scale AI 143 亿美元, 顺便把人家 CEO Alexandr Wang 拉过来当自己的首席 AI 官。

之后小扎亲自上阵当首席招聘官, 请顶尖 AI 人才到家里吃晚饭, 开出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的 offer, 从 OpenAI、Google、微软挖了 50 多号顶尖研究员。

连 OpenAI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都忍不住吐槽:「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家偷东西。」

但钱也不是万能的,而且就算挖来了, 也留不住。像 Avi Verma、Ethan Knight 这种顶级研究员, 入职没几周就辞职回了 OpenAI。另一位离职者 Rishabh Agarwal 也曾表示:「不去 TBD 实验室确实是个艰难决定, 但……还是得走。」

现在 Meta 内部的氛围, 用一位前研究员的话说就是:「抢地盘、抢项目、窃取成果。」

新来的高薪研究员待在 TBD 实验室享受顶级资源,每周五天到总部坐班;老员工要么被裁,要么眼睁睁看着新人拿着自己十倍的薪水干类似的活儿。

抛开薪资差异不讲,TBD Lab 资金和精力都最集中,导致工作环境过于紧张,有些老员工即使有机会调过去也不太乐意。

就在 Meta 宣布裁员前后,Meta 还宣布从明年起禁止第三方聊天机器人 (比如 ChatGPT) 接入 WhatsApp。

理由是 OpenAI 等公司「超出客户服务范围使用了商业通信功能」。

OpenAI 当然不服,对这说法提出异议。

OpenAI 副总裁 Kevin Weil 就在社交媒体发文:「难以置信 Meta 要关闭拥有数百万用户的『1-800-CHATGPT』服务。如果你是用户, 可以迁移到我们的应用保留聊天记录。」

Wang 之表态:我们在正确道路上

尽管裁员动作很大,但 Wang 在备忘录中强调:「此次调整绝不意味着减少投资。事实上,我们将继续招聘业界领先的 AI 专业人才。我们的目标是让 MSL 运作得更高效。」

他还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对我们正在训练的模型、雄心勃勃的算力计划以及正在构建的产品充满信心,我们正走在通往超级智能的正确道路上。」

Meta 高管也反复强调,裁员并不意味着公司缩减 AI 投入,超级智能仍是扎克伯格的首要战略目标之一。Meta 已在年内上调资本支出预期上限至 720 亿美元,主要用于 AI 项目,并将于下周公布第三季度财报。

Meta 发言人也回应称:「研究是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核心支柱之一,我们并未限制研究人员发表成果。」

但说归说,Meta 的 AI 战略给外界的观感就是:一边狂砸钱挖人搞超级智能,一边频繁重组裁掉「不够核心」的员工,一边限制研究自由防止技术外流。

至于能不能在这场 AI 军备竞赛中追上 OpenAI 和 Google……

小扎曾作出这样一番表态:「在 AI 人才竞争中,新的硬通货是算力。在这里,人们会说,『我希望汇报给我的人越少越好,但 GPU 越多越好。』」

此外,据报道,MSL 联合负责人 Nat Friedman 8 月曾表示,他希望赋能团队中的技术成员、减少官僚流程,特别提到要减少内部会议频率,以改善 MSL 的工作文化。

但问题是,持续的重组和对研究自由的新限制,Meta 能否建立稳定而高效的企业文化,将这些高成本投入转化为真正的技术优势?

目前来看,Meta 已成功招揽了一批精英人才,并在建设支持他们的基础设施。但内部摩擦、人才流失、战略摇摆……这些问题还没解决。

行吧,反正有钱就是任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Before yesterday爱范儿

30.98 万元起!全新坦克 400 带上了冰箱彩电,内饰更豪华

By: 李华
21 October 2025 at 23:12

今晚,新款坦克 400 正式开启预售。

价格是最直接的信号。发布会上公布的预售价为:坦克 400 Hi4T 智享版 30.98 万元,Hi4-Z 智享版 32.98 万元。

在此之前,坦克 400 的标签很清晰,就是「机甲」设计和 Hi4-T 插电混动。这是一个定位很垂直,设计风格非常鲜明的产品,而这次,它提供了一个包含四种选项的动力列表。

具体来看,坦克 400 将提供四种动力选项。除了今晚主推的 Hi4-T 插混版和新增的 Hi4-Z 旗舰车型,坦克还保留了传统的汽油版和柴油版。此外,新增的激光雷达,意味着它将具备城市 NOA 这样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

全新的坦克 400 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覆盖全动力全场景的越野 SUV。

在坦克品牌执行副总经理谷玉坤看来,坦克 400 已经不再是一「个性单品了」。它现在变成了一个平台,用同一副机甲外壳,打包了从传统燃油到高阶辅助驾驶的多种选择。

坦克显然希望用这种方式,去覆盖更广的用户群体。

「机甲」硬壳,与「豪华」内核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台新款坦克 400。

首先还是它最具辨识度的外观——「星际机甲」设计语言。这是一种非常任性的表达,整车几乎全由锋利的直线和切割面构成,根据坦克官方的说法,全车有超过 700 条直线、600 多个折面和两万多处棱角。这种设计的复杂性,对冲压、焊接、涂装的工艺要求都不低。

新款在外形上的改动并不大,主要集中在细节。比如前包围的线条改为更平直的设计,同时尾门上的备胎罩换成了快拆结构,方便用户拆卸使用。

董车会上次实拍的主打色「敦煌紫」,是今年坦克 400 的主打色。它不是那种轻浮的亮紫色,而是带有很多灰度和金属质感的暗紫,灵感来自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

发布会提到,为了还原这种质感,采用了 8 层喷涂结构和 5 微米级的紫色珠光粉,成本比其他漆色要高不少。但这次,坦克选择将这款「敦煌紫」免费提供给用户选配。

坦克 400 的内饰并没有延续外观的张牙舞爪,反而是一种科技豪华的取向。这种「反差感」是它全新产品定义的一部分。

内饰的改动是这次升级的重点。最明显的是,坦克把换挡机构改为了怀挡。

这项改动直接释放了副仪表台上的宝贵空间,于是,这里被重新规划为双 50W 无线充电面板,和一个集成了车辆控制、座椅调节、动力模式切换的物理按键面板。相比过去用触控操作,这种实体按键的回归,显然提升了驾驶时的盲操便利性。

原先细长的中控屏也调整成了 15.6 英寸的常规比例屏幕,实际的显示面积有所增加,分辨率也提升到了 2.5K。车机芯片升级到了高通 8295,并搭载了 Coffee GPT 大模型。此外,还增加了一块峰值亮度达到 3000 尼特的流媒体后视镜。

在舒适性配置上,它也给得足够多,能摸到的地方基本都是软包。座椅是 Nappa 真皮材质,填充物很厚实,主副驾均配备了通风、加热和按摩,主驾还新增了头枕音箱。

后排的空间表现甚至超出了市场对于这个尺寸的预期,不仅新增了一个 5.4L、带制冷和加热功能的冷暖箱,还配备了一块 15.6 英寸的后排娱乐屏。坦克还提到,这块屏幕通过了德国莱茵的低蓝光/无频闪双重护眼认证。

四种动力,意义何在?

聊完设计和座舱,我们来看这次更新的核心:动力。

首先,根据发布会信息,坦克 400 将提供四种动力。除了今晚主推的 Hi4-T 和 Hi4-Z,坦克还保留了传统的汽油版和柴油版,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这是坦克品牌留给传统越野玩家的选择权。

其次,是全新第二代的 Hi4-T 版本。它由 2.0T 发动机和一台 P2 单电机组成,电机功率提升至 130 千瓦。匹配 37.1 千瓦时的电池,WLTC 纯电续航 105 公里。充电效率也做了提升,电量从 30% 充至 80% 仅需 16 分钟。

这一版本最核心的特点是,它保留了完整的机械四驱结构,包括智能四驱和机械锁止功能,既能满足城市日常纯电通勤,又能应对高强度越野。

最后,是今晚首次登场的 Hi4-Z 旗舰版本。这套系统和 Hi4-T 完全不同。它由 2.0T 发动机 + P2、P4 双电机组成,匹配 3 挡 DHT 变速箱。P4 电机独立驱动后轴,完全可以实现纯电四驱,且前后桥均配备了机械差速锁。

这种架构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纯电续航。电池容量大幅提升至 59.05 千瓦时,W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达到了 200 公里。与此同时,这套系统还带来了 4.3 秒的百公里加速。

很明显,Hi4-Z 瞄准的是「泛越野」用户。这部分人可能 90% 的时间都在城市,需要更长的纯电续航和更平顺的电驱体验。

正因如此,新款坦克 400 也辅助驾驶上迈出了一大步,搭载了第三代 Coffee Pilot Ultra 辅助驾驶系统,支持覆盖高速和城市道路的 NOA 功能。谷玉坤还提到,这套系统针对暗光、车道线模糊等场景做了优化,支持行业最长的 3 公里记忆泊车。

坦克 400 的新「战场」

对于真正的硬核的越野,比如极限的攀爬或者重度的穿越,我们一定要用非解耦的机械四驱……这才是脱困的王道啊。对于城市和绝大多数的轻度越野场景,Hi4-Z 同样是四驱,它更平顺,也更节能,也是泛越野里边的最优解。

谷玉坤在发布会上的这段话,把新款坦克 400 的产品核心讲得很清楚:

坦克 400 的市场竞争,从越野市场的「单点突破」变成了更考验产品综合能力的「全线作战」。

在坦克家族内部,它的角色就先变了。坦克 300 用「可靠」打开了市场,坦克 500 靠「豪华」往上走,而坦克 400 之前负责用「机甲」标签去捕获个性化用户。但现在,它正试图去满足更广的用户。

有趣的是,坦克 400 所处的这个细分市场,在今年突然变得极其热闹,它最直接的对手,就是昨天才更新的方程豹豹 5。

无论是双电机架构、200 公里续航还是激光雷达,都是在对豹 5 主打的城市智能和电驱体验进行贴身竞争。原有的 Hi4-T 则变成了打差异化的手段,汽油版和柴油版则负责巩固传统市场,不仅能创造更低的入门价格,也能去争取 BJ60 甚至二手普拉多用户的存量市场。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专访 Apple eSIM 团队:有更多空间,就有更多创新|明日后视镜

By: 肖钦鹏
22 October 2025 at 14:41

消费电子产品由硅驱动,却也遵循碳基世界里的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鼠标已年过花甲,形态上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 70 年历史,从一间房蜕变成家用电器甚至演化成每个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机、GPS 导航仪、iPod 更多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演化,就被其他产品吞噬而中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爱范儿《明日后视镜》栏目,我们将持续审视那些持续演化中的明日产品:它们从何种想法中孕育?又如何在变化中存续?它们如何塑造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用户所改变?

 

iPhone Air 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产品。

5.1 毫米的厚度,161 克的重量——这些数字本身并不特别,但当你真正握在手里,才会意识到这种轻薄背后,是一种近乎极致的空间利用哲学。

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技术决策:用eSIM,取代物理 SIM 卡。

事实上,苹果在 2022 年推出 iPhone 14 系列时,就在美国市场试水了搭载纯 eSIM 版本的 iPhone。三年后,第一台取消实体 SIM 卡的手机在中国发售。

国行 iPhone Air 的到来,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

在 iPhone Air 发售前夕,苹果的无线软件技术与生态系统副总裁 Arun Mathias 及其团队成员 Anjali Jotwani 接受了爱范儿的专访。

▲苹果无线软件技术与生态系统副总裁 Arun Mathias

▲苹果无线软件技术与生态系统副总裁 Arun Mathias

我们聊到了 eSIM 的技术演进、激活体验,以及中国市场的特殊挑战——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Mathias 用一个并不宏大的句子,描述了 eSIM 这项技术的本质:

取消实体 SIM 卡只是开始,有了更多空间,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

这不是某种营销话术,也不涉及颠覆性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关于「空间」的长期命题——当你从手机里,拿走一个存在了三十多年的物理组件,会发生什么?

SIM 卡的代价

有关 eSIM 的准确定义,苹果的工程师是这么回答的:

eSIM 是一种符合行业标准的数字化方式,用于将 SIM 卡功能分配到手机上。

这个定义准确但抽象。要理解 eSIM 的意义,得先回到它要替代的东西——那张从 1991 年就存在的物理 SIM 卡。

SIM 卡全称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即用户身份模块,是用于存储用户身份识别资料、短信数据和电话号码的智能卡片。可以说,这就是构成手机主板的一部分。

物理 SIM 卡的作用很简单:在你的手机连接运营商网络时,需要证明「你就是你」。但它的问题也同样简单:太占地方了。

最早版本的 SIM 卡尺寸和信用卡相同,是一张标准尺寸的 IC 卡,后来随着手机的小型化、一体化发展,SIM 卡逐渐发展出 mini SIM 卡、micro SIM 卡以及我们现在常用的 nano SIM 卡等更小尺寸的版本。

Mathias 在采访中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

第一代 iPhone 使用的 mini SIM 卡,体积是现在 nano SIM 卡的 4 倍以上。但即便是最小的 nano SIM,除了卡片本身,还需要在手机里塞进:连接器、SIM 卡托盘、结构件、密封件等……这些组件不仅占用二维面积,更占用宝贵的三维空间。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在 iPhone 这样的空间受限设备里,每一立方毫米都是设计团队反复争夺的战场——电池、摄像头、散热系统、天线模组……所有人都在争抢这个有限的空间。

而 SIM 卡托盘,就像一个拒绝拆迁的钉子户,占据着黄金地段。

取消它,意味着什么?

iPhone 17 Pro 就是一个具体案例——eSIM-only 的 iPhone 17 Pro,由于空间释放,可以放入更大的电池,多这几百毫安时,手机的视频播放时长可以增加 2 小时。

两个小时的续航,换算成工程语言,就是大约 5% 的电池容量提升。而在 iPhone 这样寸土寸金的设备里,5% 的空间增量,足以改变整个产品的形态。

妥协的胜利

但 eSIM 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

事实上,自 iPhone 上市以来,苹果一直致力于摆脱物理 SIM 卡的桎梏——

2007 年,初代 iPhone 引入 SIM 卡托设计,手机更换 SIM 卡时不必关机扣电池,而是通过卡针取出 SIM 卡,这让手机和电池的一体化的设计得以成立,使手机换卡摆脱了电池的桎梏。

2010 年,iPhone 4 是第一款采用 micro SIM 卡的手机,两年后,iPhone 5 则是首款采用 nano SIM 卡的设备。

到了 2014 年,苹果则首次在 iPad Air 2 上引入 Apple SIM 卡——这是一张可擦写的通用型 SIM 卡,允许用户直接通过设备界面切换运营商服务,而无需物理更换实体 SIM 卡——Jotwani 告诉爱范儿,自 2014 年的 iPad 开始,苹果就已经在研究 eSIM 技术。

▲ Apple SIM

▲ Apple SIM

随后在 2017 年,苹果首次在蜂窝版 Apple Watch 中引入 eSIM 技术;一年后的 iPad Pro 和 iPhone XS,终于实装了 eSIM 技术。

2022 年,苹果在美国市场推出取消 SIM 卡托,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 14 系列,三年后,第一台面向全球市场发行的纯 eSIM 手机 iPhone 诞生。

从 2007 年到 2025 年,iPhone 花了十八年的时间,终于「干掉」了物理 SIM 卡。

iPhone Air,正是这场空间博弈的最新成果。

这是一条从边缘到核心、从实验到标准的路径——

Apple Watch 作为「试验田」,论证 eSIM 在极小空间里的可行性;iPad 作为「缓冲带」,考验了用户对无物理卡的接受度;而 iPhone,则是这场变革的最终战场。

但在这条时间线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让全球数百个运营商、几十个国家的监管体系,都能接受这个标准?

Mathias 坦言,这是 eSIM 推广中最大的挑战: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监管要求,每个运营商也有各自的技术体系。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不同市场的需求,创建能够满足全球推出的解决方案。

这当然是技术的胜利,也当然是妥协的胜利。

截至 2025 年,全球已有超过 500 家运营商支持 iPhone eSIM,eSIM 使用量在过去两年增长了 3 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标准对齐、测试验证和流程优化。

而中国市场,则是这场全球布局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在中国,eSIM 用户必须前往运营商营业厅,进行身份证核验和现场 eSIM 激活,保证「人机证合一」。

这是一个与其他市场截然不同的流程。

在美国、欧洲,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输入激活码,甚至直接在线完成 eSIM 的安装。但在中国,监管要求用户必须「到场」——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则彻底改变了 eSIM 的激活逻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开发了一套专门的解决方案:eSIM 运营商激活功能(eSIM Carrier Activation)

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 用户在营业厅完成身份验证
  2. 营业厅工作人员通过 NFC 读取器,安全地获取设备信息
  3. 运营商后台预配置 eSIM
  4. 用户拿到手机后,系统自动检测等待下载的 eSIM
  5. 确认下载,激活完成

整个过程无需手动输入任何信息,从用户视角看,这是一种「神奇的体验」——你不需要拆卡换卡,只是把手机放在了一个读取器上,之后打开手机,网就已经连上了。

而且,eSIM 比实体 SIM 卡更安全,因为当 iPhone 丢失或被盗时,eSIM 无法被取出,也就减少了实体 SIM 卡被冒用的风险。

但这种「神奇」的背后,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控制。

Mathias 特别强调了读取器的设计:

为了让激活更快速流畅,我们设计了专用的 NFC 读取器。用户只需将 iPhone 轻触营业厅的读取器,就能安全地共享设备信息,运营商可以快速完成 eSIM 分配。

Mathias 还透露,未来将会在中国大陆推出 eSIM 快速转换功能(eSIM Quick Transfer),用户在设备端激活 eSIM 后,后续切换设备可以通过该功能把 eSIM 换到新设备上,无需再跑一趟营业厅。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贯穿了 eSIM 在中国落地的每一个环节。

也正是出于对合规和安全的考量,目前国行的 iPhone Air 最多只能使用 2 个 eSIM——在欧美市场,有些国家或地区的 iPhone Air 可以存储 8 个甚至更多的 eSIM,并且用户可以按需随时切换。

这跟海内外的国情密切相关——

在海外,iPhone 占有率超过 60%且大多数是合约机,而营业厅的人力成本高居不下,让用户在家就能激活和切换的 eSIM 技术,能够大大减少运营商的人力和铺面成本,充分竞争的运营商们也乐于推进这样的技术。

但在移动互联网更为发达的中国市场,运营商属于国有企业,除了提供通讯服务也承担着安全监管的职能,在 eSIM 技术的安全性跟合规性在得到充分验证前,也只能基于现有的「双卡双待」政策来提供服务。

这个限制带来了一个实际问题:出国旅行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只使用 1 个国内 eSIM 的用户,出国时可以直接添加国际 eSIM,问题不大。但如果你已经用满了 2 个国内 eSIM(比如一个工作号,一个生活号),出国时就必须做出选择:

先删除 1 个国内 eSIM,释放空间给国际 eSIM;回国后,再去营业厅重新激活被删除的 eSIM。

或者,干脆使用国内运营商提供的国际漫游服务。

这是 eSIM 在中国落地的真实写照——技术已经准备好了,但监管、流程、生态的适配,仍需要时间——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换 iPhone 4、iPhone 6 的时候,偶尔会遇到把卡剪坏,不得不去营业厅换卡的尴尬,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我想这只是时间问题。

Jotwani 也在采访中坦诚,这不是最理想的体验:

我们正在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争取提高单台 iPhone Air 的 eSIM 数量限制。

但她也强调,即便在当前限制下,eSIM 依然比物理 SIM 卡更方便——譬如去多个国家旅行时,你不用再揣着一堆不同国家的 SIM 卡,然后从手机里抠出一张卡,插入另一张卡,再用橡皮筋把旧卡绑在钱包里,还生怕弄丢。

目前,全球有超过 200 家在地运营商和服务商提供预付费的国际数据套餐,你可以在飞机落地前,就在手机上完成 eSIM 的购买和激活——不用找便利店,不用排长队,也不用担心语言不通。

苹果还在 iOS 26 当中更新了「旅行 eSIM 功能」,就算仅使用国际 eSIM,仍可以用国内号码收发 iMessage 和 FaceTime。

即便你在国外只用国际 eSIM 上网,家人朋友给你发 iMessage,看到的依然是你熟悉的国内号码——而且完全免费。

当然,你也可以用微信。

无卡化的未来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了一个所有人都好奇的问题:

无卡化设计是否是 Apple 设备的未来?

苹果副总裁 Mathias 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直接:

取消物理 SIM 卡释放的空间,让 iPhone Air 的超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预期,我们将持续创新,将 eSIM-only 产品推广到更多产品线,覆盖更多市场。

爱范儿曾多次报道,苹果将于明年推出折叠屏的 iPhone,并于 2027 年发布一款全玻璃四曲面的 iPhone——这些产品显然都将采用类似 iPhone Air的「高原设计」,将主板空间压缩到极致,进而塞进更大的电池、配备更多的元件,打造更薄的机身。

这当然是一种「减法」,但同时也是在做「加法」——通过拿走一个组件,释放出更多的设计自由度。

当一个存在了三十年、「理所当然」的东西被拿走时,会发生什么?

答案可能是更长的续航,可能是更薄的机身,也可能是更强的性能。但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一种过去从未被探索过的可能,正如 Mathias 所说:

这只是开始,有了更多空间,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

 

 

关于苹果国行 eSIM 的 Q&A:

Q:国行 iPhone Air 是否存在硬件限制,使用了和国际版不同的 eSIM 芯片?也就是芯片上只有 2 个卡位而非 8 个,出国要删除卡是硬件限制?

A:不是,这并非硬件限制。根据当地法规,中国大陆购买的 iPhone Air 最多可在同一设备上激活并存储两张 eSIM。这一监管要求是通过软件管理实现的。

 

Q:出国之后添加的国外 eSIM 卡支持全球漫游,在回国之后外卡还可以继续使用吗?也就是回国后,国行 Air 上使用一张国内卡一张国外卡(漫游)

A:可以。中国大陆用户可以在 iPhone Air 上同时使用一张国内 eSIM 和一张国外 eSIM。国外 eSIM 需要在离开中国大陆时激活。eSIM 的漫游功能与实体 SIM 的漫游相同。

 

Q:苹果官方推出的 eSIM 迁移功能是苹果提供的还是和国内三大运营商合作的?后续有可能出现运营商政策变化,导致 iOS 的国行迁移功能失效吗?还是说,这是一个设备端的能力,和运营商关系不大

A:Apple 设计了 eSIM 快速转移功能,让用户无需前往营业厅或联系运营商,只需几步即可将电话号码从一台 iPhone 转移到另一台。我们会与运营商合作,使该功能在他们的网络上可用。目前,根据当地法规,中国大陆所有 eSIM 激活都必须在营业厅内完成,并需进行身份验证和现场激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5 年,手机画质已经发展成这样了?|OPPO Find X9 Pro 实拍体验

22 October 2025 at 12:34

手机挑战传奇胶片,一场跨越时代的对决,「画质」是关键词。

来,看个视频,放松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5 年,手机画质已经发展成这样了?|OPPO Find X9 Pro 实拍体验

22 October 2025 at 12:12

手机挑战传奇胶片,一场跨越时代的对决,「画质」是关键词。

来,看个视频,放松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连接之上,生出花样,制糖工厂发布贴贴线全新成员 ArtTie 花线

22 October 2025 at 12:00

2025 年 10 月,制糖工厂宣布贴贴线家族迎来全新成员——ArtTie 花线。这是继红点奖得主贴贴线、细雳线、细丽硅胶线与贴贴卷之后的又一全新品类。

它延续了贴贴线的磁吸设计与自收纳体验,并以「城市文化 × 可穿戴艺术」为灵感,编制成具有独特的纹理数据线,既实用又极具表达力。

从文化纹理,到数字单品

花线以「花花世界,处处生花」为主题,把城市、非遗等文化元素重新演绎为贴贴线的编织纹理。

  • 红白蓝 —— 来自上世纪广东街头的记忆符号;
  • 花砖 —— 澳门 CityWalk 最常见的东方纹样;
  • 皮影与唐卡 —— 光影与色彩背后的匠心技艺。

这些元素与贴贴线标志性的织造结构融合,构成 ArtTie 花线独特的视觉语言。

处处生花:从城市到手心

ArtTie 花线不止是一条充电线,更是一份可穿戴的艺术表达。
它可以是手环、包挂、领结,也可以成为腰链、桌搭或手机 OOTD。

它自由、多变、野生,存在于你能触摸到的每一个角落。
亮眼瞩目,彰显个性,又恰如其分。让日常的连接,也变成生活的风景。

花线,亦是实力派

ArtTie 花线延续经典的全磁吸自卷设计,自动吸附、秒速收纳,告别打结与缠绕。
它不仅好看,也有着贴贴线家族一贯的硬核实力:
全新升级的细丽端子 SlimDot,成为全球最小的磁吸端子,更短、更轻、更精致;
线体柔软到几乎感觉不到重量,比前代更轻盈、更顺滑。

内部采用 48 锭高密编织结构,既坚韧耐用又不影响信号传输,身份证和信用卡也能安全无忧地放在一处。
支持 60W PD 快充,内置 E-Marker 芯片,充电与数据传输兼顾,让美观与性能兼得。

ArtTie 花线售价 69 元(60W 功率),即日起正式发售。
未来,制糖工厂将持续推出以城市、非遗、艺术共创为主题的花线系列作品,让文化与科技,在每一次连接中继续生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OpenAI首个AI浏览器发布/折叠屏iPad被曝2029年才能亮相/华为Mate 70 Air外观公布

By: 柯铭源
22 October 2025 at 09:12
cover

🍎

消息称折叠屏版 iPad 或 2029 年才亮相

🔄

制糖工厂首创 OTW 云端升级服务,让「出厂定型」的充电头实现持续更新进化

🚗

小鹏汽车广州新总部正式启用

👓

「智能眼镜 + 视网膜植入」临床试验成功,视障患者重获阅读能力

⌨

iOS 键盘 Bug 导致频繁错字,用户:不是我手滑

🤖

最新研究:持续喂养低质文本会对 AI 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

Sora「仅限邀请」策略或助推 Meta AI 用户逆势激增

📊

WPS 表格国内日活突破 1 亿

💡

医疗科技公司 CEO:AI 在医疗中的角色是辅助而非替代

📱

iOS 26 开始测试液态玻璃效果调节开关

💰

2899 元起,真我 GT8 系列正式发布

🔉

卢伟冰宣布陈奕迅加盟,REDMI K90 Pro Max 支持 2.1 立体声

🎓

努比亚官宣与「徐州老味菜」联动

🌐

余承东官宣鸿蒙 6,华为首款 eSIM 旗舰曝光

重磅

消息称折叠屏版 iPad 或 2029 年才亮相

图来自 9to5Mac

今天凌晨,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发文称,苹果目前正在试图通过新增巨型可折叠屏来重新设计 iPad,但这一计划遇到了多重问题,导致相关产品发布时间将会比原定目标更晚。

Gurman 称,苹果目前已研发折叠屏版 iPad 数年,定价预计在 3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367 元),目前最新计划是于 2028 年发布。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重量、功能、显示技术等相关工程挑战影响,折叠屏 iPad 的首次亮相目前已被推迟至 2029 年甚至更晚。

报道称,折叠屏 iPad 的屏幕部分将与三星合作开发,约为 18 英寸,折痕优化将与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 共用同样的技术。尺寸方面,折叠屏 iPad 折叠后约为一台 13 英寸的笔记本电脑的大小,并且采用铝合金外壳。

同时,报道还指出,工程师对折叠屏 iPad 的重量不够满意:该产品重量将达到 3.5 磅(约 1.59 千克),而这一表现接近甚至超过一台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的重量(M5 MacBook Pro 14 重量为 1.55 千克)。

另外,苹果全新 iPad Pro 今日正式开售,新机搭载最新的 M5 芯片,带来性能与 AI 能力双提升。

新 iPad Pro 屏幕峰值亮度可达 1600 尼特,最低亮度低至 1 尼特,并支持最高 120Hz 外接显示器刷新率。

网络与连接方面,新机首次搭载苹果自研 N1 无线芯片,支持 Wi-Fi 7 与蓝牙 6,外设连接更稳定;蜂窝网络版本则采用 C1X 基带,数据传输速度较前代提升约 50%,支持 eSIM。

值得注意的是,iPad eSIM 设置流程相比 iPhone Air 更加简便,直接下载运营商应用根据指引即可,无需前往营业厅。

存储与内存配置方面,入门款起步从上代的 8G RAM 升级为 12GB(1TB 及以上版本为 16GB),SSD 读写速度也有所提升。

制糖工厂首创 OTW 云端升级服务,让「出厂定型」的充电头实现持续更新进化

10 月 21 日,制糖工厂正式开启 OTW(Over The Wire & Wireless)自定义充电方案服务内测。

不同于常见的 OTA(Over The Air,无线升级),OTW 让即便不会联网的充电器,也能通过「有线 + 无线」的接力持续更新。

同时,OTW 还是一项长期在线的云端服务,内置 Own The Wish 模式,为不同设备提供定制化的充电方案。

通过 OTW,用户可在 AI 小电拼的协助下,为充电头推送配置更新,并根据自身设备需求定制专属充电方案。这一创新,让原本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变成能够自我成长的个性化设备。

硬糖 A 充(40W)成为首个用户能够自升级的非智能 AVS 充电头,借助 AI 小电拼的智能助理功能(Smart Charging Agent),用户从云端 OTA 获取最新配置文件,并通过有线的方式硬糖 A 充进行升级。

升级后,硬糖 A 充将获得持续优化的协议支持与充电策略,保持与新设备、新标准的长期兼容与高效表现。

OTW 还为不同机型提供了按需升级模式。目前,用户可为硬糖 A 充配置三种模式:华为模式、安卓模式和原生模式。

其中,华为模式优先握手华为协议,取消 PD 协议,而安卓模式默认两档 PPS。后续,制糖工厂将陆续推出其他模式,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充电的需求。

大公司

OpenAI 首个 AI 浏览器发布

今天凌晨,OpenAI 正式发布了首个浏览器 ChatGPT Atlas,其直接内置了 ChatGPT,还自带记忆和 Agent 能力。

🔗 相关阅读:刚刚,OpenAI首个AI浏览器发布!不像Chrome,但想改变你上网的方式|附实测

OpenAI 表示,Atlas 是围绕 ChatGPT 构建的浏览器,而不是简单地把 ChatGPT 塞进去,其核心理念是全方位整合:

  • 随时唤出侧边栏:点击「Ask ChatGPT」按钮,就能在任意页面右侧打开 ChatGPT 侧边栏。始终带着上下文理解的 ChatGPT 能读取你所在页面的详细内容,能帮你总结内容、解释信息,或者直接在当前窗口里处理任务;
  • AI 协助功能:在任何打开的文本输入框中输入内容时,ChatGPT 能提供实时修改建议和智能补全,帮你更高效地码字;
  • Agent(代理)模式:能让 ChatGPT 在浏览器中自主完成多步骤任务。

从今天开始,macOS 用户就能用上了,ChatGPT 免费、Plus、Pro 和 Go 版用户都可以下载体验,而 Windows、iOS、Android 版本即将推出。

不过,Agent 模式目前只对 Plus、Pro 和 Business 用户开放,而且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可能会出错。另外,如果设置 Atlas 为首选浏览器,你也可以获得七天的会员体验,享有更高的使用额度。

下载地址:chatgpt.com/atlas

小鹏汽车广州新总部正式启用

昨天,小鹏汽车宣布位于广州的新总部正式启用。官方表示:「新总部乔迁,是新起点,是新征程。」

据介绍,新总部整体面积接近 40 万平方米,另配套 8 万平方米公园,整体建筑采用向上展翅的「X」造型。

园区内设有 3 个科技销售展厅,以及面积达 2 万平方米的餐厅,提供超过 400 种餐食,涵盖妈妈食堂、咖啡店、超市、医院、理发、洗衣、健身与运动等多元服务。

办公空间方面,新总部规模较此前扩大约三倍,地下规划四层车位,每层均为双层设计,并要求自动泊车团队实现全自动泊入。

此外,小鹏汽车还计划同步扩建全国多地办公室,包括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

「智能眼镜 + 视网膜植入」临床试验成功,视障患者重获阅读能力

据 The Verge 报道,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一项结合智能眼镜与视网膜植入物的实验性技术,帮助部分因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而严重失明的患者恢复了部分中心视力。

研究团队在 38 名 60 岁以上患者中植入了一枚 2×2 毫米的光伏装置,该装置由微型太阳能电池板组成,植入于视网膜下方。

患者佩戴的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可捕捉外部画面并通过近红外光传输至植入设备,随后由植入设备向视神经发出微弱电信号,模拟视网膜细胞的功能。

在为期一年的临床试验中,32 名坚持完成随访的患者中有 26 名视力较基线水平显著改善,占比约 80%。

部分患者能够重新阅读普通书籍、完成填字游戏。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的视觉效果仍然模糊且仅限黑白,但已被外部专家评价为「令人惊叹的进展」。

该技术由脑机接口公司 Science Corporation 推动,其创始人兼 CEO Max Hodak 曾与马斯克共同创立 Neuralink。Science Corporation 于 2024 年收购了法国医疗设备公司 Pixium Vision 的相关技术,使得这项临床试验得以延续。

iOS 键盘 Bug 导致频繁错字,用户:不是我手滑

博主 Michi(@NekoMichiUBC)近日在 X 平台上发帖反馈称,iOS 系统中出现了键盘输入异常的情况:在正常输入时,系统会随机插入错误字母,导致用户频繁出现错别字,并配上慢动作视频演示。

相关讨论迅速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此前一直以为是自己「手滑」,直到看到视频演示才确认是系统 Bug。

据用户描述,该问题在 iOS 16 与 iOS 18 中均有出现,部分人甚至在慢动作录屏中发现,键盘在按键确认后会替换为错误字母,而非用户实际输入的内容。

有网友调侃称「以为自己打字水平退步了」,也有人抱怨「常用词组被频繁改错,影响沟通效率」。

目前,苹果方面尚未就此问题作出回应,尚不清楚该 Bug 是否会在后续更新中修复。部分用户尝试关闭滑动输入功能,但反馈称问题依旧存在。

最新研究:持续喂养低质文本会对 AI 造成不可逆「脑损伤」

近日,在多所高校联合发布的题为《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得「脑腐化」!》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指出,大型语言模型在持续接触低质量网络社交平台文本后,会出现类似人类「认知退化」的现象。

研究人员通过从 X 平台构建「垃圾数据」与「对照数据」,并对多种模型进行持续预训练实验。

结果显示,当模型暴露于高比例「垃圾数据」时,其在推理、长文本理解、安全性以及人格倾向等方面均出现显著下降。

错误分析显示,模型的主要问题是「思维跳跃」:越来越倾向于截断或跳过解决问题所需的关键推理链条。

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帖子,发现「参与度」是最强的毒性指标 —— 越容易病毒式传播的内容,越容易导致模型认知退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衰退具有持久性。即便在后续阶段补充高质量数据进行指令微调或继续预训练,模型也只能部分恢复,仍存在表征漂移。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现象与人类在长期接触碎片化、低营养信息时的「脑腐化」类似,强调了数据质量在大模型持续训练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呼吁业界将「认知健康检查」纳入模型维护流程,以避免能力长期退化。

🔗 研究项目:https://llm-brain-rot.github.io/

Sora「仅限邀请」策略或助推 Meta AI 用户逆势激增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Meta 凭借 AI 短视频平台「Vibes」实现用户数据爆发式增长。

市场情报机构 Similarweb 最新数据显示,自 9 月 25 日上线以来,Meta AI 应用的日活跃用户在短短四周内从 77.5 万跃升至 270 万,日新增下载量也达到 30 万次,远高于一年前的 4000 次。

分析指出,「Vibes」的推出与用户激增高度相关。该平台允许用户创作、发现和分享 AI 生成短视频,并支持一键分发至 Instagram 与 Facebook,显著提升了内容的传播效率。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10 月 17 日当天,ChatGPT、Grok 和 Perplexity 的日活跃用户分别下滑 3.51%、7.35% 和 2.29%,而 Meta AI 同期逆势增长 15.58%。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近期因「仅限邀请」策略引发关注,部分未能获得试用资格的用户或转向 Meta AI 等替代产品。这一外部因素可能在无形中助推了 Meta 的增长势头。

宇树科技发布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面向高校与职校全链条培养

据「机器人产研社」报道,昨天,宇树科技正式发布面向教育领域的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

该平台以「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 — 运维 — 应用研发」为核心定位,旨在为高校及职业院校提供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与认证服务。

据了解,该实训平台以 Unitree Go2 生态为技术核心,打通了「仿真 — 上机 — 竞赛 — 实训项目」的一体化教学路径。

作为平台核心硬件的 Unitree Go2 四足机器人,搭载了宇树科技自研的 4D 激光雷达系统,可实现 360° × 90° 的超广角感知,最小探测距离低至 0.05 米,并具备上下楼梯、跳跃、倒立等复杂运动能力,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硬件载体。

在配置方面,平台整合了标准化实训台、多模态传感套件等硬件设备,同时搭建了 ROS2/Unitree SDK 开发环境及远程调试系统,并配套提供实训课程包与运控算法案例库。课程体系覆盖基础维护、运动控制、自主导航、二次开发等核心模块,可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该平台强调成本与安全的双重可控,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宇树 Go2 已在部分院校落地应用,学生通过设备调试与开发,完成了校园巡检、目标识别等实训项目,实现了算法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转化。

分析称 Anthropic 实际成本被严重低估

近日,英国科技作家 Ed Zitron 在其最新分析中指出,Anthropic 的实际运营成本远高于其对外披露的数据。

根据公开资料与业内人士透露,Anthropic 在 2024 年仅在 Amazon Web Services(AWS)上的支出就高达 13.59 亿美元,而同期营收仅约 4 亿至 6 亿美元,意味着其云计算开销已超过收入的两倍。

进入 2025 年后,情况并未改善。数据显示,Anthropic 在 1 月至 9 月期间的 AWS 支出累计达到 26.6 亿美元,而同期营收约为 25.5 亿美元,云成本占比超过 100%。这意味着公司在每一美元收入中,几乎全部被云计算费用吞噬。

分析指出,Anthropic 的成本结构呈现「收入越高、支出越高」的线性趋势,且除了 AWS,该公司还在 Google Cloud 上有大额投入,实际总成本可能远超已披露的数字。随着模型迭代和用户规模扩大,其运营开销正持续攀升。

Zitron 认为,若无法通过提价或优化架构降低成本,Anthropic 的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将导致「次贷式 AI 危机」,这可能对依赖大模型的初创公司带来连锁冲击。

WPS 表格国内日活突破 1 亿

据 DoNews 报道,金山办公在近期多维表格沟通会上宣布,WPS 表格系列产品国内日活设备数已突破 1 亿大关。

作为最早于 1989 年面世的办公软件,WPS Office 在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及表格功能上持续优化,目前已覆盖全球超 6.32 亿月活跃设备。

💡 医疗科技公司 CEO:AI 在医疗中的角色是辅助而非替代

美国医疗科技公司 Zocdoc 创始人兼 CEO Oliver Kharraz 在日前于纽约举行的 TechFutures 大会上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谷歌医生将会被 AI 医生取代」。

他指出,越来越多患者开始通过 AI 聊天机器人寻求健康建议,这一趋势既带来便利,也伴随潜在风险。

Kharraz 强调,Zocdoc 的 AI 助手「Zo」目前仅用于预约和客服场景,公司不会让 AI 提供直接的医疗诊断或处方建议。

同时,他透露 Zocdoc 已经在电话预约环节引入 AI 技术,能够自动完成挂号、改期等基础操作,从而减少人工客服的负担。但对于复杂问题,系统会自动转接至人工,以确保医疗安全。

在谈及行业前景时,Kharraz 表示,AI在医疗中的角色应当是「辅助」而非「替代」,尤其是在涉及高风险诊断和治疗时,仍需依赖医生的专业判断。

他认为,未来患者会逐渐形成判断标准,明确哪些问题可以交给 AI 医生,哪些必须由医生处理。

新产品

iOS 26 开始测试液态玻璃效果调节开关

昨天凌晨,苹果向开发者推送了 iOS 26.1 Developer Beta 4。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更新中,苹果对「Liquid Glass」界面效果新增了可调节选项。

用户可在「设置 > 显示与亮度 > Liquid Glass」中选择「透明 (Clear)」或「色调 (Tinted)」,以调整液态玻璃效果的透明度。「Tinted」模式提供了与「磨砂玻璃」类似的视觉效果,提升文字与图标的可读性。

此外,苹果还针对用户长期反馈的问题,加入了「锁屏轻扫打开相机」的独立开关。

用户升级至 Beta 4 后,可在「设置 > 相机」中找到该选项。默认状态下该功能开启,用户可手动关闭,以避免在从口袋或包中取出手机时误触相机,或减少未经授权的拍摄风险。

此前,iOS 系统并未提供单独禁用该手势的方式,因此在社交平台常有网友对此进行吐槽。

除 iOS 外,苹果还同步推出了 macOS、watchOS、tvOS 与 visionOS 26.1 Beta 4 开发者版本。

2899 元起,真我 GT8 系列正式发布

昨天,真我 GT8 系列正式亮相,包含 GT8 Pro 与 GT8 两款机型,定位双芯旗舰与标准性能之最。

真我 GT8 Pro:

  •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 + 电竞独显芯片 R1;
  • 理光 GR 联名三摄系统,支持 2 亿像素潜望长焦;
  • 6.79 英寸 2K 144Hz 苍穹直屏,7000nit 峰值亮度;
  • 7000mAh 电池 + 120W 有线 + 50W 无线快充;
  • IP69 + IP68 + IP66 防尘防水 + 3D 超声波指纹。

真我 GT8:

  • 骁龙 8 至尊版 + 电竞独显芯片 R1;
  • 理光 GR 联名双摄系统 + 潜望式长焦;
  • 2K 144Hz 苍穹直屏,旗舰级视觉体验;
  • 7000mAh 电池;
  • IP69 + IP68 + IP66 防尘防水 + 超声波指纹识别。

两款机型均搭载 realme UI 7.0 系统,承诺五年系统维护与四次安卓大版本更新。

价格方面,GT8 Pro 首销价 3999 元起(12GB + 256GB),最高可选 16G + 1TB;GT8 起售价则为 2899 元。首销期间,GT8 Pro 赠送金属镜头装饰件套装、价值 498 元至尊后摄保与 24 期免息服务。

卢伟冰宣布陈奕迅加盟,REDMI K90 Pro Max 支持 2.1 立体声

昨天,卢伟冰在微博宣布,歌手陈奕迅正式出任 REDMI 声学大使。

据介绍,REDMI 在最新发布的 K90 Pro Max 上首次实现了 2.1 立体声设计,将低音单元引入手机音频系统,旨在带来更完整的听觉体验。

卢伟冰强调,REDMI 与陈奕迅的合作,是基于对「好听」的共同追求。

另外,新机将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和 AI 独显芯片 D2;配备 7560mAh 金沙江电池,支持 100W 有线秒充、50W 无线秒充和 22.5W 反充,全面兼容 100W PPS 通用充电协议。

努比亚官宣与「徐州老味菜」联动

昨天,努比亚官方宣布,旗下新机 Z80 Ultra 将与徐州本地餐馆「徐州老味菜」联动,推出同名相机滤镜与定制水印。

据了解,「徐州老味菜」因位于徐州火车站对面,与多家索尼、尼康、佳能、富士摄影器材门店比邻,被网友戏称为「全球摄影市场第五巨头」,由此成为网络热梗。

此次努比亚将这一元素引入影像功能,被视为一次颇具趣味的跨界尝试。

除特别滤镜外,Z80 Ultra 还将配备一系列街拍风格滤镜,包括正片、负片、鲜艳、复古、布列松、浓郁、黑金等,进一步强化影像玩法。

硬件方面,官方此前已公布部分参数:

  • 第五代原生 35mm 定制光学镜头;
  • 行业独家 18mm 超广角 + 潜望式长焦,支持 15cm 长焦微距;
  • 专业摄影套装 + AI 影像大模型;
  • 实体机械拍照键;
  • 6.85 英寸全面屏,最高 2592Hz PWM 调光,SGS 低蓝光护眼认证;
  •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搭配 LPDDR5X + UFS4.1;
  • 红魔同款顶级游戏引擎;
  • 7200mAh 电池,支持 90W 有线 / 80W 无线快充及无线反向充电。

从配置与影像玩法来看,Z80 Ultra 将继续主打专业摄影与高性能游戏体验,而「徐州老味菜」滤镜无疑成为本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余承东官宣鸿蒙 6,华为首款 eSIM 旗舰曝光

昨天,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发文,正式宣布鸿蒙操作系统 6 将于今日 14:30 发布。

他表示,鸿蒙 6 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持续迭代进化,带来「更好看、更好用、更智能、更安全、更丝滑」的体验。

与此同时,据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华为「Air」旗舰机型也已现身电信终端库,型号为 SUP-AL90,预计命名为 Mate 70 Air。

爆料称,该机配备 6.9 英寸 OLED 屏幕,提供 12 + 256GB 与 12 + 512GB 两种存储版本,或将首发搭载鸿蒙 6。

外观方面,Mate 70 Air 延续 Mate 系列的中轴对称设计,背部相机模组采用高辨识度的「大星环」,中央印有 XMAGE 标识。

配色包括曜金黑、羽衣白与金丝银锦三种选择。核心硬件预计搭载 Kirin 9020 系列芯片,并支持 66W 有线快充。

而据多方报道,华为 Mate70 Air 大概率主打轻薄设计,预计将采用 eSIM 技术,取消实体 SIM 卡槽,以进一步节省内部空间。

不过,由于华为手机的 SIM 卡槽通常位于机身底部,而电信终端产品库并未展示底部结构,因此目前尚无法确定该机是否会采用 eSIM 方案。

理光确认正在开发两款全新 GR IV

据知名相机评测网站 DPReview 报道,理光日前宣布正在开发两款 GR IV 新机型,分别为「GR IV Monochrome」与「GR IV HDF」。

据介绍,两款新机均基于此前发布的 GR IV,延续了便携机身与 18.3mm F2.8(等效 28mm F4)镜头设计。

Monochrome 版本则取消彩色滤镜,专注黑白成像,这也是该系列首次推出纯黑白版本。

GR IV HDF 则在原版 GR IV 的基础上,内置「高光扩散滤镜(HDF)」,可实现一键柔焦效果。

理光表示,Monochrome 机型将提供「专为黑白摄影优化的图像控制选项」,并在噪点表现上较彩色版本有约 1EV 的改善。HDF 版本则面向追求柔和扩散效果的人像用户,延续此前 GR III HDF 的思路。

目前,两款机型的具体售价尚未公布。官方透露,HDF 版本预计将在 2025 年冬季或更晚上市,而 Monochrome 版本则计划于 2026 年春季推出。

Claude Code 网页版上线:支持多任务并行与自动生成 PR

昨天,Anthropic 宣布推出「Claude Code 网页版」,目前已进入研究预览阶段,面向 Pro 与 Max 用户开放。

据介绍,「Claude Code 网页版」允许开发者直接在浏览器中分配多项编码任务,这些任务将在 Anthropic 托管的云端环境中运行,适用于修复 Bug、日常维护以及并行开发等场景。

官方表示,用户可通过连接 GitHub 仓库并描述需求,由 Claude 自动完成实现过程。

每个任务均在隔离的沙盒环境中执行,支持实时进度跟踪,并可在运行过程中调整方向。系统还可自动生成 PR 与变更摘要,帮助团队更快交付。

此外,移动端也已支持该功能,iOS 用户可在 App 内体验「Claude Code 网页版」,方便随时随地进行代码管理。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任务均在受限的沙盒环境中运行,Git 操作通过安全代理完成,确保仅能访问授权仓库。开发者还可自定义网络配置,例如允许 Claude 下载 npm 包以进行测试和验证。

目前,「Claude Code 网页版」已上线,用户可前往官方页面连接仓库并开始体验。

支持最长五分钟视频,Vidu 推出 Q2 参考生与视频延长功能

昨天,生树科技宣布旗下 Vidu Q2 参考生视频功能全球上线,带来高一致性、速度提升与价格优化的全新体验。

据介绍,此次升级在语义理解、镜头控制和多主体一致性方面实现大幅突破,并首次引入「视频延长」功能,最长可生成 5 分钟的完整视频。

Vidu Q2 参考生在生成质量更高的同时,推理速度较 Q1 提升近 3 倍,价格更具优势,实现「加量不加价」。

在复杂动作还原、微表情捕捉以及多主体场景一致性方面,系统表现更加精准自然,满足短剧、动漫及广告等多样化需求。

此外,全新改版的 Vidu App 已同步上线,提供极简创作体验与丰富主体素材库,用户可通过「合拍互动」等玩法参与二次创作,形成从生产到分发的完整生态。官方表示,API 也已全面开放,进一步降低接入门槛。

一句话搞定 Excel 表格处理,腾讯元宝再升级

昨天,腾讯元宝官宣上线多项 Excel 表格处理新功能,用户仅需一句话即可完成排序、筛选、公式计算乃至图表生成等操作,极大提升办公效率。

据介绍,「元宝」支持用户通过 App、网页版或浏览器插件上传 Excel 文件,并以自然语言描述需求。

无论是「帮我按成交量降序排序」、「添加平均成绩公式」还是「生成用户行为热力图」,系统均可自动识别并完成处理,直接生成结果文件供下载。

在实际演示中,「元宝」成功对客户数据进行消费金额排序,并输出前五名客户信息;在学生成绩表中自动添加平均成绩列;在用户行为日志中提取页面停留时长并生成可视化图表。整个流程无需复杂操作,处理结果可直接用于报告或 PPT 插图。

目前,「元宝」已支持 Excel 文件的排序、筛选、公式填充、图表生成等多种功能,适用于财务、市场、教育等多个场景。用户可通过微信添加「元宝」或访问官网下载安装插件,体验智能表格处理服务。

新消费

胖东来开放日启动:每月两次开放企业参访,单人收费 20000 元

胖东来近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将于 2025 年 11 月起正式实施「胖东来开放日」计划,面向企业级参访者开放旗下产业园、天使城及时代广场三大门店。开放日时间定为每月 10 日与 20 日,若遇周二则顺延一天。

据介绍,开放日旨在传播胖东来的生活理念与管理方法,推动企业文化交流。

参访对象需具备对胖东来理念的认同,并有意打造品质企业与幸福企业。每批次参访人数不超过 15 人,同一企业最多预约 5 人,费用为每人 20000 元

官方建议参访者提前抵达许昌,以轻松心态体验门店环境,并通过胖东来官方微信或抖音账号了解企业背景。预约流程包括系统填报、资质审核、合同签订与费用支付,最终确认参访安排。

胖东来方面强调,此次开放日并非展示完美,而是希望与理念相近的企业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社会价值。所有参访信息将在活动结束后 3 个工作日内删除,以保障信息安全。

「成都,耍起」:LV 推出新版《城市指南》成都特辑

十月,LV 在成都开启限时空间,以「成都,耍起」为主题带来全新城市体验。

此次活动选址 REGULAR 源野,结合阅读、香气与美食,营造轻松惬意的氛围。

新版《城市指南》成都特辑由诗人翟永明执笔,她以细腻笔触描绘成都日常,从茶馆到街巷,从气味到光影,展现城市的闲适与诗意。

快闪空间设置茶歇区、书法工坊与主厨课堂,访客不仅可以翻阅指南、选购书籍,还能通过香氛与餐饮感受成都的多重风味。

品牌同步推出「中国之旅」香氛三重奏,以茶、墨、月为灵感,仅在成都太古里发售;旗下餐厅 The Hall 也带来成都风味菜单,将匠心延伸至味觉。

从「侬好,上海」到「北京范儿」,再到如今的「成都,耍起」,品牌持续以城市为线索,探索在地文化,回应旅行基因,逐步绘制出一幅可阅读、可感知的中国旅程地图。

CDPR 招聘信息曝光新作,《巫师》系列或迎新篇章

据 Notebookcheck 报道,CD Projekt RED 近期在招聘平台发布职位信息,正在寻找一名首席编剧,负责为一款全新冒险游戏打造叙事与任务。

据职位描述,该项目背景设定在《巫师》宇宙,候选人需具备三 A 游戏编剧经验,并能领导团队完成剧情、角色与对话的创作。

招聘启事显示,首席编剧将与游戏总监、叙事总监及任务总监紧密合作,推动主线故事、支线任务和角色故事的发展。同时,该职位还需确保叙事与玩法、视觉保持一致,并维持《巫师》系列的基调与风格。

外媒指出,这一招聘信息或暗示 CD Projekt RED 除《巫师 4》外,正筹备另一款基于同一世界观的新作。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更多细节,但这意味着《巫师》系列未来可能迎来多条产品线,进一步扩展这一广阔的奇幻世界。

好看的

亲情电影《带你回家》开启预售

昨天,现实主义亲情电影《带你回家》正式开启全国预售,并同步发布「爱在深秋」版海报与预告,影片将于 10 月 25 日全国上映。

影片讲述张缘缘(王真儿 饰)因父亲遗愿携女归国,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安娜(李萍 饰)重逢的故事。母女二人从疏离对立到理解靠近,逐步揭开半生埋藏的情感真相。

此前,在成都的「请妈妈们看电影」主题路演中,影片收获大量观众好评。

网飞新剧《肯尼迪》公布

据「豆瓣电影」报道,近日,Netflix 宣布推出全新剧集「肯尼迪」,聚焦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族之一。该剧由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饰演家族大家长老约瑟夫·肯尼迪。

官方介绍称,本剧将「跟随现代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王朝的生活、爱、争斗与悲剧」,剧情起点设定在 1930 年代,第一季共 8 集,重点描绘乔·肯尼迪、罗丝·肯尼迪以及他们的 9 个子女的崛起历程。其中包括叛逆的二儿子杰克,他努力挣脱「金童」哥哥的光环。

该剧改编自原著《JFK: Coming of Ag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1917-1956》,由 Sam Shaw(代表作《曼哈顿》《城堡岩》《性爱大师》)担任运作人和执行制作人。

《我演洛奇》正式开拍

据「守望好莱坞」报道,彼得·法雷里执导的新片《我演洛奇》首曝剧照,并宣布正式开拍。

影片由安东尼·伊波利托饰演年轻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聚焦这位当年籍籍无名的演员如何凭借坚韧与信念,打造出经典电影《洛奇》的幕后故事。

影片讲述了史泰龙在事业低谷期,因面部部分瘫痪和语言障碍而屡遭质疑,却依然坚持亲自主演自己创作的剧本。他拒绝将剧本出售给大公司,哪怕对方开出的价格足以改变人生,理由只有一个——「我不仅要写《洛奇》,更要演洛奇」。

在不断努力下,史泰龙最终成功主演并完成了这部作品。《洛奇》于 1976 年上映后成为当年北美票房冠军,并获得 10 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赢得最佳影片奖,奠定了史泰龙的传奇地位。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OpenAI首个AI浏览器发布!不像Chrome,但想改变你上网的方式|附实测

By: 莫崇宇
22 October 2025 at 07:53

就在刚刚,OpenAI 正式发布了首个浏览器 ChatGPT Atlas。

过去十来年,Chrome 基本上是大家上网的标配入口。但如果现在有一款 AI 浏览器直接内置了 ChatGPT,还自带记忆和 Agent 能力,你是否会愿意尝试一下?

这就是今天发布的 Atlas 要做的事。

OpenAI 表示,Atlas 是围绕 ChatGPT 构建的浏览器,而不是简单地把 ChatGPT 塞进去,其核心理念是全方位整合:

  • 随时唤出侧边栏:点击「Ask ChatGPT」按钮,就能在任意页面右侧打开 ChatGPT 侧边栏。始终带着上下文理解的 ChatGPT 能读取你所在页面的详细内容,能帮你总结内容、解释信息,或者直接在当前窗口里处理任务。
  • AI 协助功能:在任何打开的文本输入框中输入内容时,ChatGPT 能提供实时修改建议和智能补全,帮你更高效地码字
  • Agent(代理)模式:能让 ChatGPT 在浏览器中自主完成多步骤任务

从今天开始,macOS 用户就能用上了,ChatGPT 免费、Plus、Pro 和 Go 版用户都可以下载体验,而 Windows、iOS、Android 版本即将推出。

附下载地址:chatgpt.com/atlas

不过,Agent 模式目前只对 Plus、Pro 和 Business 用户开放,而且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可能会出错。另外,如果设置 Atlas 为首选浏览器,你也可以获得七天的会员体验,享有更高的使用额度。

Atlas 浏览器的记忆功能比较有意思,它能让 ChatGPT 记住你访问过网站的上下文,并在你需要时调用这些信息。

比如你可以问它:「把我上周看过的所有职位发布找出来,并总结一下行业趋势,好让我准备面试。」

这或许就是「AI 个人助理」愿景的完整体现:它记得你是谁、你做过什么,还能代你完成任务。

当然,在隐私问题上,你可以完全控制 ChatGPT 在你浏览时能看到和记住的内容。你可以选择清除特定页面的记录,清空整个浏览历史,或者打开「隐身窗口」,在不登录 ChatGPT 的情况下临时浏览。

OpenAI 宣称,默认情况下不会将你浏览的网页内容用于模型训练。

此外,Atlas 同样支持家长控制功能。如果家长为 ChatGPT 设置了家长控制,这些设置也会自动延续到 Atlas 中。OpenAI 还新增了专门为 Atlas 设计的家长控制选项,比如家长可以关闭浏览器记忆或关闭 Agent 模式。

Atlas=Google+ChatGPT?

打开 Atlas 的主页,还是一副还是与 ChatGPT 长得差不多的面孔。

输入问题后, Atlas 会弹出一个候选窗口,提供 Google 和 Chat 两个选项以及更一些具体的链接。

顾名思义,前者 Google 选项直接跳转到常规搜索引擎页面,后者则类似常见的 AI 聊天助手,调用 ChatGPT 模型直接给出答案,而且你在 Atlas 上的每个提问都会保留在你的 ChatGPT 账号历史聊天记录里。

除了对话框里的答案,你还能切换标签页,翻翻搜索链接、图片、视频和新闻,同时大多都保留了跳转到 Google 搜索引擎的选项。

提问时,不同模型的表现还是有差距的。

举个例子,我问「现在的宠物能坐高铁了吗」,明明点开搜索源就能看到官网写着允许的链接,但 GPT-5 Instant 愣是没整合出正确答案。

反观切到 GPT-5 Thinking,它倒是给了个正确且严谨的回复。

Atlas 的交互设计算是个加分项。

传统 AI 插件主要以侧边栏、悬浮窗的形式呈现,涵盖 AI 聊天、翻译、网页总结等。

同理,Atlas 搜索结果页面默认与 ChatGPT 分屏显示,点击右上角的 Ask ChatGPT 就如同引入了一个 AI 插件,左侧显示原始网页,右边可与 ChatGPT 进行多轮对话,而不是传统的单次搜索跳转。

比如划个词,网页右侧就能直接查找或解释,或者让它给文章来个摘要。

在今天凌晨的直播环节,OpenAI 员工就搜索电影并查看了 Roger Ebert 等网站的影评,然后让 ChatGPT 用五个词以内总结影评内容,这种基本操作还是难度不大。

甚至它还能优化网页文字、优化标题等,整体操作还是比较流畅顺滑。

而同样是在今天的演示中,OpenAI 内部员工在撰写给团队设计师的邮件时,直接选中一段文字,点击 ChatGPT 按钮并输入「优化语言」指令。

ChatGPT 在原地优化了文字表达,用户可以继续迭代修改,最后点击「更新」按钮将新文字替换原内容。这个功能彻底简化了以往需要在文档和 ChatGPT 之间反复复制粘贴的繁琐流程。

实测下来,总结视频内容也没问题。

另外,Atlas 还支持截图,点右侧的 + 号,选「随附屏幕截图」就能上传,我找了张马斯克的照片,照着这么操作一遍,它也能准确认出是马斯克。

搭配侧边栏的 Agent 模式,玩法也能很有趣。网友 @mteamisloading 让 Agent 在绘画网站里画了朵花,全程只花了 4 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Atlas 同样支持通过 @ 调用网页标签。不过 Dia 可以同时调用好几个网页标签,Atlas 只能一次调用一个已经打开的网页,有点鸡肋,估计后续会更新。

Agent 模式则是 Atlas 浏览器的重头戏。

在今天的演示里,OpenAI 员工打算给 8 人聚餐做菜,打开了个菜谱网页。他问 ChatGPT 需要准备哪些食材,ChatGPT 自动分析了网页内容并算好了份量,还根据用户之前提到的偏好把购物清单按超市货架分类。

当用户确认后,Agent 自动打开了 Instacart 购物网站,搜索并把所需商品加进购物车,整个过程只用了两分钟。虽然最后没自动下单,但准备好的购物车已经省了不少时间,用户可以自己审核后决定要不要买。

再比如,在工作场景中,你可以让 ChatGPT 打开并阅读过往团队文档, 进行新的竞品调研,并整理成一份团队简报。

就实际体验而言,比如我提个需求「帮我在苹果官网买部 iPhone 17 Pro Max」,它在 Agent 模式下执行任务时会显示「接管控制」按钮和红色的「停止」按钮,可随时接管。

运行速度和之前 ChatGPT 里的 Agent 模式没太大区别,我们自己下单可能几分钟搞定,但交给 Agent 操作后却要 19 分钟,这个速度显然是不太令人满意的。

简言之,Altas 的 Agent 模式其实更像是把 ChatGPT 里的 Agent 功能单独拆分出来,与此同时,你在 Atlas 的历史聊天记录也会保留在 ChatGPT 里。

至于整体体验 Altas 下来,我的评价是,有惊喜,但不多。

Atlas 给我的感觉就是 Google 搜索和 ChatGPT 对话的合体,只不过,Atlas 也保留了富有 ChatGPT 特色的 Agent 模式,用 ChatGPT 能力把浏览器这个场景重新整合了一遍。搜索、理解、执行任务都在一个闭环里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 Atlas 项目的工程师 Ben Goodger 本身就与 Chrome 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从 2005 年就进入 Google 参与 Chrome 的研发工作,是整个团队中对 Chrome 贡献最突出的核心成员之一,并在 2024 年加盟 OpenAI,成为 ChatGPT Atlas 浏览器的技术研发总负责人。

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家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 AI 浏览器。

在这场浏览器大战里,Perplexity Comet 更适合极客或高级用户,基于 Chromium 引擎的 Atlas 体验门槛更低,也更对标 Dia。

有意思的是,Dia 此前刚被企业软件巨头 Atlassian 以 6.1 亿美元收购……所以现在是 Atlas 对战 Atlassian,名字还挺巧。

重新回看 OpenAI 的产品思路,以往 OpenAI 的策略是选择搞一个超级应用,把各种功能都装进去,但无论是前阵子 Sora APP 的独立推出,还是这次 Atlas 应用的推出,OpenAI 正在不断从 ChatGPT 拆分功能出来。

这也符合奥特曼之前在采访中的产品思路,不同产品在用户心中有不同的「心理定位」,强行混合会破坏体验。

说白了,OpenAI 现在的策略很明确:让 ChatGPT 扮演超级操作系统的角色,而让不同产品各司其职,针对不同场景优化体验。从「超级 App」向「产品矩阵」转型,这条路 OpenAI 是铁了心要走到底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acBook Pro M5 首发评测:苹果最接近「游戏本」的一次?

By: 马扶摇
22 October 2025 at 07:00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用 Mac 打游戏」一直是网络上一个长久不衰的梗。

但是伴随着近几年苹果深耕 macOS 软件生态、开始主动加大和游戏厂商的合作力度之后,我们得以在 Mac 上见到越来越多经典 IP,「用 Mac 打游戏」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离谱了。

而这背后的一切,除了苹果难得的主动合作态度之外,更要归功于 Apple Silicon 自身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提升。

这不,苹果又在前两天发布了使用 M5 处理器的三款新品:iPad Pro、MacBook Pro 以及 Vision Pro。

爱范儿收到的这台 14 寸 MacBook Pro 是 10+10 核心的 M5 标准版,内存规格为 M5 所支持的最大容量 32GB,以及 1TB 的硬盘,和一块纳米纹理玻璃的抗眩光屏幕:

和今年有抗眩光涂层的 iPhone 17 Pro 相比,MacBook Pro 上纳米纹理玻璃 + 抗反射涂层的组合,无论是在泛光的室外还是充满点光源的室内,消除反光的效果都相当出色。

但 M5 MacBook Pro 的外围硬件和前代其实没有区别,真正让它脱颖而出的,还得是机身里的这块 M5 处理器。

今年的 M5,是继 M3 和 M4 以来,苹果连续第三年推出 3nm 处理器了。M5 的制造工艺换成了 A19 Pro 同款的第三代台积电 3 纳米工艺(N3P)。

换句话说,和 A19 Pro 师出同门的新架构,让 M5 的能效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让 MacBook 原本就很强的离电续航更上一层楼,哪怕是 14 寸机型也能做到「电脑续航比人长」。

更重要的是,今年 M5 处理器的升级大部分集中在 GPU 上。N3P 工艺优秀的能效比,让这一次 MacBook Pro 的性能释放更加大胆。

就拿 macOS 平台上最主流的 3A 大作《赛博朋克 2077》来说,M5 的 MacBook Pro 使用游戏默认的「for this mac」配置时,能够在大部分画质选项为中或高的前提下实现离电 30 帧的表现。

而打开 FSR 和帧生成后,2077 则可以以接近游戏默认的「中画质」配置里跑到稳定 50-60 帧左右,同时维持你在星巴克的座位不变,不用接电源。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 App Store 上的《控制:终极合辑》,以及爱范儿编辑部最近都在玩的《逃离鸭科夫》中。只需要一点点画质微调,M5 MacBook Pro 都可以稳在 60 帧以上:

换个角度看,这个体验其实已经接近了当年 GTX 1660 的表现。App Store 和 Steam 上越来越丰富的游戏库,满足了 Mac 用户在出差高铁上也能玩玩搜打撤的愿望。

另一方面,M5 最大的升级点还在于它为每颗 GPU 核心都内置了「新一代神经网络加速器」,相当于让 M5 有了个 10 核的 NPU。

这样一来,M5 的 AI 性能——尤其是本地 AI 性能,就有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以苹果在官方视频中演示过的 Msty Studio 为例,作为一款功能类似 Ollama 但模型库更丰富的「开源模型本地化部署工具」,Msty Studio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让你的 Mac 在断网情况下跑语言模型。

我们以最体现性能的「首词元响应速度」表现为标准可以看到,纯本地运行的 DeepSeek-R1:8b 在 10 核心 GPU 的 M5 上运行时,对于相同的一段生成指令,它的速度追平了 24 核 GPU 的 M1 Max

相当于 M5 用不到一半的核心数量,就可以获得与两三年前 Pro 甚至 Max 规格的 Apple Silicon 相当,同时发热量和功耗还控制在一个相当优秀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类似的表现也可以在其他本地化的 AI 场景中复现。

比如在纯本地运行的 AI 视频画质增强工具 VidHex 中,在进行视频细节增强时,10 核的 M5 同样出现了追平甚至反超 24 核 M1 Max 的现象。

但在测试过这么多本地 AI 工具之后,我们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惑:

开源的本地 AI 模型虽然免费,但部署起来比较麻烦,其中很多也没有非常直观的图形界面、必须在终端里面用 CLI(命令行界面)去微调——

而那些收费的本地 AI 工具,实际上就是在卖一个打包好的 GUI(图形界面)。现在云端模型不仅性能更强,价格也逐渐亲民,你觉得「本地化部署和运行 AI 模型」能够对你的电脑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吗?

总之,对于 M5 的端侧 AI 性能,爱范儿认为:苹果官网上宣传的「相比 M1 有四到六倍的提升」是比较贴切的,不仅是可以稳定的「10 核打 24 核」,同时还有更优秀的发热和功耗控制。

M5 这样一来,就很难不让人期待明年 M5 Pro 和 M5 Max 的表现了,或许可以催生另一批多台 Mac Studio 组网做超算的潮流。

不过就在前两个月,M4 家族的 MacBook Pro 刚刚经历过一轮国补,新的 M5 基础款并不能和 M4 Pro/Max 形成替代关系。

因此今年值得升级 M5 基础版 MacBook Pro 的,更多还是那些仍在坚守 M1 或 M2 系列的老用户,就比如爱范儿编辑部那位还在用 M1 Max 的编辑。

至于爆料中那个模具更新、去除刘海的新 MacBook,则至少要到明年的 M6 机型才有希望了。如果你是 M4 家族的用户,那么小挤一管牙膏的 M5 并不是具有说服力的换机理由。

总之,爱范儿今年对于 M5 MacBook Pro 的结论,依然与前两代相同:

Mac 依然是一个「你必须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才值得入手的优秀工具——如果你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一台 Mac,那么就是不需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最「可爱」的全新酷路泽 FJ 上线,这真不是方程豹在日本失散的兄弟?

By: 芥末
21 October 2025 at 22:00

丰田官方曾讲过:

LAND CRUISER(兰德酷路泽/陆地巡洋舰) 的历史即丰田的历史。

在丰田皇冠和卡罗拉还未曾问世的 1951 年,兰德酷路泽以「丰田 BJ」的名字问世,并成为首台攀上富士山六合目的汽车。

此后的七十多年里,它凭借可靠性、耐久性与强悍的越野性能,走入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约 1215 万辆,一步步从技术图腾走向品牌符号。

兰德酷路泽的产品谱系长期由三条路线共同构成:

承担旗舰与「进化」使命的 Station Wagon 300 系列;

以耐久和易维护著称、在全球荒野和工地上久经考验的 70 系列重型越野车;

以及在 2024 年回归「质朴刚健、支撑用户生活」本质的 250 系列。

在此基础上,10 月 20 日酷路泽家族又迎来一位气质有别的新成员——Land Cruiser FJ。

与以往更强调严肃任务属性的同门不同,FJ 将「Freedom & Joy(自由与乐趣)」写在了产品的第一行——在保留酷路泽基因的同时,让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亲近越野与出行。

需要厘清的是,虽然丰田曾在 2018 年前销售过名为「FJ 酷路泽」的越野 SUV,但这一次的 FJ 并非旧作的继任,而是一个完全全新的系列。

▲ Land Cruiser FJ 2014 款

新酷路泽 FJ 是目前家族中最小的车型,其车身尺寸仅为 4575 / 1855 / 1960mm,轴距为 2580mm,与路虎卫士 90 的尺寸相仿(4583 / 2105 / 1969mm,轴距 2587mm)。

造型上,FJ 把兰德酷路泽的硬派基因,装进了当下流行的紧凑「方盒子」躯体里,呈现出一种「一眼就是酷路泽、却又有点可爱」的气质,而且莫名有种方程豹钛 3 的即视感。

▲ Land Cruiser FJ

▲ 比亚迪方程豹钛 3

车辆提供了两种前脸造型,一种是向经典车型致敬的复古圆灯造型,另一种则是更加现代的方形灯组配合 C 字形日向灯样式,两种风格都与带有「Toyota」字样的极简格栅相搭配,前脸下侧的塑料前保险杠也稍有差异。

丰田官方将新酷路泽 FJ 的造型描述为「类似骰子的长方体」,车辆确实通过矩形车身和倒角设计勾勒出了紧凑但不失力道的质感,宽大的 C 柱、侧面外扩的轮眉、黑色侧裙,以及黑化的轮圈,进一步提升了新车的越野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车辆外观设计的负责人是来自中国的华人设计师易路,其从清华毕业,现任丰田设计中心外观负责人。

▲ 易路

FJ 的乐趣不只停留在观感。围绕「可玩、可拓展」的理念,丰田准备了丰富的原厂个性化选装:两款前脸之外,还有可拆卸的前后保险杠、侧踏板、高位涉水喉与车顶平台等装备;车辆后备箱内还提供了一块挂板来存放各种越野工具。

新车内部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丰田传统内饰了,虽然还没有具体的配置表,但可以观察到新车将配备数字仪盘、触摸式中控屏、皮质包裹档把以及似乎略显局促的的后排空间。

新酷路泽 FJ 的动力则来自一台 2.7 升 2TR-FE 直列四缸发动机,可以输出 161 马力与 246 牛·米扭矩,匹配匹配六速自动变速箱与分时四驱系统——这套组合对普拉多车友而言并不陌生。

车辆平台源自与 Hilux(海力士)、Fortuner(穿越者)同脉的 IMV 架构,但为了这台更灵活的 LC,丰田为其追加了底盘加强件,以获得更高的车身刚性与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丰田称新款酷路泽 FJ 将「不负 Land Cruiser 之名的越野性能」,为此工程团队将精力放在接近角、离地间隙与悬架行程(轮胎贴地性)等关键指标上,并通过大量越野测试逐项打磨改进点,最终把「真正的 Land Cruiser 味道」凝练到这台更小巧的车里。

已知信息显示,FJ 的离地间隙与接近角与 250 系列相近(约 215.3 mm、31°),再加上更短的前后悬与紧凑轴距,理论上的通过性与脱困冗余都处在让人放心的区间。

丰田还把「自由与乐趣」延伸到了车外。

他们正在同步开发一款名为 Land Hopper 的电动化个人移动产品,它既能装进行李厢,也能在山林与非铺装步道上把体验继续推进——当汽车抵达不了的地方,它负责把旅途的最后一公里变得轻盈而不受束缚,在目的地也能担当灵活的短途代步工具。

新款酷路泽 FJ 将于明年年中在日本上市,虽然官方尚未透露是否会将其引入其他市场,但考虑到目前国内流行的「方盒子」风格,我们应该有很大概念能见到这辆车的国产版本。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纽北圈速 6:59.157!仰望 U9X 超越小米,登顶最速量产电动车

By: 李华
21 October 2025 at 20:54

今天,靴子终于落地了。

仰望和纽北官方正式公布了 U9 Xtreme(简称 U9X)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圈速成绩:

6 分 59 秒 157。

这一成绩,正式刷新了此前由小米 SU7 Ultra 创造的 7 分 09 秒纪录,让「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的名号易主。

▲目前的纽北纯电量产车圈速榜,前三分别是:仰望 U9X、小米 SU7 Ultra、Rimac Nevera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这个圈速其实是在今年 8 月 22 日创下的。

驾驶这台车的是德国家乡车手 Moritz Kranz,一位在 GT 赛事中已经在这条「绿色地狱」跑了近 10000 圈的「老炮」。这无疑为这个「破 7」的成绩增加了不少含金量。

这也让 U9X 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同时包揽「纽北最速量产电车圈速」和「全球汽车极速纪录(496.22 km/h)」的车型。

要同时做到这两点,起点是一个 3000 匹马力的目标。仰望为此打造了全球首个量产全域 1200V 超高压平台。这得益于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工程师得以在自家的碳化硅芯片中「百里挑一」,筛选出最优秀的组件来满足 U9X 的需求。

为 U9X 供能的是一块磷酸铁锂电池。仰望的解释是:对于超跑而言,它在耐高温性、低电量放电能力以及安全性上拥有更确切的优势。这块赛道级刀片电池,让 U9X 获得了「纽北劳模」的称号——在赛道日可以全天候满负荷运转。

但强大的动力输出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控制才是关键。

这就要归功于易四方与云辇-X 的技术架构。易四方的四电机独立驱动,让 U9X 的扭矩控制响应速度做到了传统机械结构的 10 到 20 倍,在纽北 177 个弯道的测试中,超过 60% 的制动能量依靠电机进行动能回收。

一个更极致的例子是,在去年的一次测试中,车辆在接近 300 km/h 的高速下发生爆胎,正是依靠易四方系统的瞬间调整,车身姿态被牢牢稳住。

而云辇-X,则首次在超跑领域引入了「垂向控制」。它不再是那个用于展示的「跳舞」功能,而是通过主动控制四个悬架的垂向姿态,实现载荷的精准转移,为每个轮胎榨取出最大的抓地力。

当然,这套技术架构也增加了车重。为了抵消这一点,仰望将金属 3D 打印技术引入到车身设计中,其整个前舱和后舱结构均采用 3D 打印的铝合金部件,刹车卡钳则使用了钛合金。

最终的结果是,U9X 的整车重量相比 U9 降低了 100 公斤。衡量车身轻量化水平的轻量化系数,也从 U9 的 0.95 进一步优化到了 0.83,数值越小意味着效率越高。

极速跑那么快,圈速跑那么快有什么用?高速限速 120km/h。

面对这样的质疑,仰望总经理胡晓庆在发布会上用高铁举例: 20 年前,没人能想象今天 350 km/h 的高铁带来的便利。「总有人要为未来而造车,」胡晓庆说,「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很酷,它就是仰望应该干的事情。」

她强调,U9X 并非停留在实验室的成果,它是一款完全符合量产标准的车型。

仰望 U9X 已于 9 月 20 日晚正式宣布面向全球限量发售 30 台,并已开启预定。每一台车都将提供独一无二的整车定制方案。至于其售价,官方并未公布。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出厂定型」的充电头实现持续更新进化!制糖工厂打破传统充电器手机适配壁垒,首创 OTW 云端升级服务

By: 爱范儿
21 October 2025 at 17:30

10 月 21 日,CANDYSIGN 制糖工厂正式开启 OTW(Over The Wire & Wireless)自定义充电方案服务内测。不同于常见的 OTA(Over The Air,无线升级),OTW 让即便不会联网的充电器,也能通过「有线 + 无线」的接力持续更新。同时,OTW 还是一项长期在线的云端服务,内置 Own The Wish 模式,为不同设备提供定制化的充电方案。

硬糖 A 充(40W)成为首个用户能够自升级的非智能 AVS 充电头,借助 AI 小电拼的智能助理功能(Smart Charging Agent),用户从云端 OTA 获取最新配置文件,并通过有线的方式硬糖 A 充进行升级。升级后,硬糖 A 充将获得持续优化的协议支持与充电策略,保持与新设备、新标准的长期兼容与高效表现

让充电头从「出厂定型」到「持续进化、自行定制」

长期以来,充电器在出厂那一刻,其性能与逻辑便已被固定:功率表、充电逻辑以及协议兼容范围皆无法更改。面对新设备、新协议的不断出现,传统充电器甚至可能无法识别、无法适配,也无法修复新出现的问题,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出厂时的设定。

CANDYSIGN 制糖工厂全新 OTW 服务,首次让非联网充电器具备持续升级与进化的能力。通过该服务,用户可在 AI 小电拼的协助下,为充电头推送配置更新,并根据自身设备需求定制专属充电方案。这一创新,让原本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变成能够自我成长的个性化设备。

OTW 的推出,标志着无联网功能的充电器正式迈入「长期进化」时代——从一次性硬件,转变为可持续服务。用户无需因新机发布频繁更换充电头,一个设备即可跨代陪伴、持续更新。

OTW 也是 CANDYSIGN 制糖工厂「SDC(Software Defined Charger,软件定义充电器)」理念的又一次落地实践。SDC 的核心在于将充电逻辑从硬件中抽离,通过软件定义实现持续优化与自由配置,让充电器像系统一样不断升级。

此前,全球首款 SDC 产品「AI 小电拼」已通过全模 OTA,实现了 PD 3.2 SPR AVS 协议升级,为用户带来了可持续更新的快充体验。

硬糖 A 充:首个用户能够自升级的非智能充电头

硬糖 A 充(40W)是首批支持 OTW 服务的充电设备。作为国内首款支持 SPR AVS 动态快充协议的充电头,它不仅以技术领先著称,更凭借小巧精致的体积与复古美感,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喜爱。

OTW 的升级过程由 AI 小电拼及其配套软件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AI 小电拼扮演「智能充电器管家」的角色,负责从云端下载并推送最新配置;硬糖 A 充则作为 OTW 的升级对象,接收并应用更新。用户只需通过 AI 小电拼 App 一键操作,即可自动、轻松完成整个升级流程,无需任何技术干预。

OTW 为不同机型提供了按需升级模式。目前,用户可为硬糖 A 充配置三种模式:华为模式、安卓模式和原生模式。其中华为模式优先握手华为协议,取消 PD 协议,而安卓模式默认两档 PPS后续,制糖工厂将陆续推出其他模式,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充电的需求。

得益于突破性的 OTW 服务,即便不能联网的传统充电头,也将不再受制于出厂设定,不再因为协议过时而淘汰。这颗「小小的充电头」因此拥有了「不会过时」的生命周期。

OTW 内测及服务公告

作为一场面向未来的先锋实验,制糖工厂将在官方社群及小程序中开放 OTW 公测,邀请 AI 小电拼用户以「Hacksumer 先锋用户」身份参与测试,见证架构演进的每一个版本。

OTW 是一项 CANDYSIGN Premium 增值升级服务,该 Premium 服务并不是一次性补丁更新,而是一套持续运营的云端服务体系,更是为你的充电器提供的长期成长保障,协议升级、性能优化及策略进化可伴随你未来数年的使用场景。公测结束后,OTW(动态 OTA 接力)预计于 2026 年 1 月 全量开放,订阅费用为 49 元/年。

特别的, 制糖工厂为小电拼 Pro/Ultra 老用户,以及新购制糖工厂系列产品的用户提供了全面的权益安排:

1. 小电拼 Ultra 用户

自 2026 年 1 月开放日起,免费获赠无限期 OTW 升级服务。

2. 小电拼 Pro 用户

获得全面限免权益:
1) 现有 Pro 用户
已购买 AI 小电拼 / 硬糖 A 充,自开放日起,即可直接获赠 1 年不限次数免费 OTW 升级。(意味着 2026 年全年,你完全不用付费)
2) 内测 Pro 用户

作为先锋参与者,你们不仅见证了全新技术的诞生,还将享有 1 年限免 + 额外 3 个月,总计 15 个月(自全面开放日起算)不限次数免费权益。

3. 制糖系列产品新购用户

新购硬糖系列产品,关注「制糖工厂」公众号 → 小程序注册会员,即可一次性领取 3 个月(自全面开放日起算)免费 OTW 升级体验权益。

关于 AI 小电拼

AI 小电拼(小电拼 Pro/Ultra)是制糖工厂在 2025 年 1 月推出的 SDC(Software-Defined Charger,软件定义充电器)设备,是一款具备全模 OTA、联网能力与 AI 调度算法的智能充电中枢。

AI 小电拼本身也是一台可持续升级的智能设备——在 2025 年 9 月,它率先为用户推送了 SPR AVS 动态快充协议,让原有硬件通过 OTA 即可获得新一代快充能力,成为国内首个支持该协议的 SDC 智能充电设备。

OTW 服务的推出,标志 AI 小电拼不仅是一个充电器,更是全球首个能为其他充电器升级的 Smart Charging Agent。从此,充电器不再只是「自己充电」,而是承担了系统升级的接力者角色,成为一个服务载体。一台设备,可以带动另一台设备进化。

还有一些,你可能关心的

1.什么是 OTW?

OTW(Over The Wire) 是制糖工厂首创的「OTA 接力」无网更新技术。它让 AI 小电拼充当智能管家,替无法联网的硬糖 A 充等设备执行系统升级。简单说:以前只有联网设备能 OTA 升级,现在无网充电器也能通过另一台有 OTA 能力的设备接力进化。

2. OTW 和传统升级有什么区别?

此前,用户购买充电器后,他无法为没有 OTA 能力的充电器升级。升级=花钱购买新的充电器。而 OTW 让用户自己在家即可自动完成普通充电器升级,未来还可以持续升级。本质上,「OTW 无网升级」不是一次性补丁,而是赋予硬件一个「持续成长」的能力

3. OTW 能升级什么?带来什么好处?

① 新增协议(如最新的 SPR AVS 动态快充、即将于年底支持 UFCS1.2 等协议)
② 优化策略(让手机更低温的充电逻辑、更智能的多口功率分配)
③ 针对不同手机的性能提升(兼容性更新、稳定性优化、最匹配的协议定制)

换句话说:你的充电器会是更懂你需要的个性化设备,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
① 兼容更多设备:保持适配最新手机机型。
② 更舒适体验:升级后更适配,调度更智能。
③ 更稳定性能:握手更快、更准,不掉电、不重启;针对热门机型,可自定义协议组合。
④ 未来感:买到的充电器不会被时代抛弃。
⑤ 一个=多个充电器:多种针对机型定制化的配置,好比你配备了多个充电器。「玩不同充电头」,变成了玩不同「配置」。

4. 为什么需要 OTW?

因为数字设备愈发多样化,充电需求正在加速变化:
① 手机支持新的快充协议(PD3.2 / AVS / UFCS…)
② 新设备功率需求各异(折叠屏、掌机、耳机),有不同的电池保护逻辑
③ 厂商开放充电策略,如小米 17 等高端手机开始支持百瓦 PPS

传统「一次性硬件」无法跟上。OTW 无网更新给用户带来一份 「未来保障」:过去你只能换充电器,现在你可以在家持续更新,买到一台充电器,能陪你用更久。

5. 哪些设备支持 OTW?

首批支持 OTW 设备是AI 小电拼和硬糖 A 充——AI 小电拼是 OTW 升级助手,负责下载和推送;硬糖 A 充是 OTW 升级对象,负责接收更新。未来我们会逐步扩展到更多制糖工厂的充电器产品。

6. 升级过程麻烦吗?
用户只需按照提示简单操作,即可轻松完成。
操作简单:打开 AI 小电拼 → 选择升级 → 自动完成。
安全可靠:异常可回退。
就像手机更新一样,轻松放心。

7. 这是不是噱头?升级能持续多久?

OTW 无网更新不是一次性功能,不是一个补丁,而是一个持续升级的系统架构。进化 = 智能,这是制糖工厂 SDC 产品哲学的核心。我们已经排布了 多轮 OTW 升级计划,并将根据用户设备生态持续迭代。

8. 如何参与 OTW 内测?

即日起,【同时拥有 AI 小电拼和硬糖 A 充】的用户,可在制糖工厂社群 / 小程序报名。

爱范儿,让未来触手可及。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刷屏的《海贼王》真人版片场花絮,居然是 AI 做的,4 步教你复刻同款

By: 张子豪
21 October 2025 at 11:39

这段幕后花絮,你能看出来哪里是假的吗?

▲ 恶魔猎人女团 Huntrix 的成员 Rumi、Zoey 和 Mira,男团 Saja Boys 的 Jinu 和 Mystery。视频链接:https://youtube.com/shorts/WpjfwHqg1R0

视频里,演员们穿着精致的戏服,在片场与工作人员互动、准备拍摄;摄影机、灯光、演员、助理,全都在忙。

就是这样一个 35 秒的「泄露」片段,在社交媒体上迅速疯传,YouTube 相关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直到最后,有网友才发现,整个片场根本不存在,视频完全是 AI 做的。而且,它成功地骗过了全网的粉丝。

现在的 AI 视频,不仅要能拍短剧,还要能拍出剧组的幕后。

它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的原因,除了看不出 AI 的痕迹,还有 IP 本身的热门。这是 Netflix 六月上映的动画剧集《K-Pop Demon Hunters(K-Pop 恶魔猎人)》,火爆全球,也是 Netflix 第一次在电影院取得票房冠军。

创作者抓住了这个大热门,制作了一系列所谓的幕后视频。这些视频里的演员,风格和动画里的角色几乎一模一样,仿佛真的从动画里走了出来。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视频,也以为是真的,更不用说对此狂热的粉丝们。他们都在讨论,Netflix 是不是看到动画作品爆火,准备开始秘密筹备真人版时,真相揭晓了,这段视频是彻头彻尾的 AI 生成内容。

▲ https://youtube.com/shorts/zZ8SmIbijGY

视频来源是 YouTube 上一个有着超过 8 万粉丝的博主,Fantasoner,他更新的视频内容,几乎全都是由 AI 生成的。

许多网友在这些视频下留言,「真实到可怕」,但一些期待真人版的粉丝,发现是 AI 却觉得很失望。

《K-Pop Demon Hunters》的 AI 探班视频爆火之后,这个博主接连更新了一大波「真人版」幕后花絮 AI 视频,并且播放量一直不俗。

像是《海贼王》真人版电影幕后视频。

▲ https://youtube.com/shorts/Ro4m0qWLPo4

在评论区甚至有网友说,「如果 Netflix 的《海贼王》换成 AI 视频里的人出演,应该会大火。」

▲ 两年前上线的 Netflix 海贼王真人版剧集海报

《鬼灭之刃.无限城堡》的真人版电影幕后。

▲ https://youtube.com/shorts/-4n6Rgv6vtg

《进击的巨人》

▲ https://youtube.com/shorts/JvoSqO1Me6Q

《电锯人》

▲ https://youtube.com/shorts/D3qJdTwYE9g

这些经典动漫的真人化作品,可以说是完全抓住了粉丝们的期待,把大家脑海中的幻想,变成了眼见为实的画面。

毕竟就在前几天,Netflix 导演还在访谈中确认,K-Pop 恶魔猎人不会有真人版,因为「原作品的风格,和喜剧元素非常适合动画;很难想象这些角色在真人世界中,这会显得太接地气。」

但这些难以想象的事情,现在统统可以交给 AI 来想像。

这边,Google 的视频生成模型 Veo 才更新到 3.1,给现有的素材转视频,加入了音频和丰富的编辑工具;那边,Sora 2 就宣布将普通用户的生成时长延长到 15s,Pro 用户更是达到了 25s,还带来了故事板分镜的功能。

这些工具,正在把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边界,不断缩小。我们也用 nano banana、Veo 3.1 和 Sora,尝试来生成一段同样逼真的 AI 片场花絮视频。

温馨提示:内容仅作为创意分享,请大家合法合规使用 AI,尊重原创版权,不要滥用 AI 视频。

《哪吒》真人版幕后花絮曝光

我们发现,这类视频能爆火,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主题。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形象,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放松对「AI 味」的警惕

我们按照 X 上博主@AIWarper 的攻略,总结了这份实操流程。

选定角色 → 选一个大家熟悉,但未真人化的 IP。

生成剧照 → 使用 nano banana 生成「演员」和「片场照」。

生成视频 → Veo 3.1(首帧转视频)或 Sora 2(文生视频)生成动态片段。

剪辑合成 → 加入现场环境音、BGM、调色,剪辑成「泄露」风格。

所以第一步,先确定我们要拍什么。

比如某个很喜欢的动漫作品,但是还没有被影视化,或者拍摄真人版,大胆地把这当作是,为一部我们喜欢的小说选角。

我们这里选择《哪吒》,既然他们都是制作一些国外的动漫作品,我们就选择一个国产经典 IP。

步骤二:生成角色「片场剧照」 (工具: nano banana)

一般来说,能找一个真人的 Cosplay 妆造是最方便的。把这个 Coser 穿着角色衣服的图片,直接丢给 nano banana,提示词为「一张女演员在片场,穿着全套戏服坐在椅子上的抓拍照片。她正在与导演讨论台词,背景是绿幕。」

没有 cosplay 的图片,我们可以考虑先让 nano banana 生成一个「演员」。

提取服装 -> 找到一个演员(或生成一个) -> 放置服装 -> 将穿着角色戏服的演员放到电影拍摄现场

提示词的技巧,和我们之前分享过的邪修玩法一样。尝试描述长相、发型、服装风格、情绪和光线等关键词,例如「一个 20 岁的中国女生,黑色长发,眼神坚毅,穿着未来主义的银色夹克,电影感光线。」

▲ 图片来源:https://x.com/AIWarper/status/1971982288805417005

然后再让这个演员,穿上动漫角色的衣服。这里的流程是使用 nano banana,提取出图一的衣服,然后再生成图二穿着衣服的照片。得到图四的角色,和之前的提示词一样,生成一张她在片场的照片。

具体的细节可以根据情况补充,例如绿幕其实不一定是必须出现。

这里我们找了一张申公豹的剧照图片,并且用 nano banana 生成了一个有着八块腹肌的男子形象,(自己找演员,当然找帅一点的来演),让他穿上了角色的衣服。

▲完整提示词,图一到图二:提取这个动画角色的衣服;图三:生成一个八块腹肌,英俊帅气,年龄20岁左右,身高185的中国帅哥;图二+图三到图四:让图三的人穿上图二的衣服;
图四到图五:真实的片场抓拍记录。场景整体设定,场地氛围:绿幕前的大型摄影棚,吊威亚装置、风机、烟雾机正在测试。布景一半是CG标记的山岩、一半是实景假石台。灯光是冷绿调主光+背后橙红火焰反光(呼应哪吒的火焰特效)。周围能看到线缆、风机、摄影机机械臂、现场监视器播放刚拍的镜头。人物状态:演员(上传图片中的角色)穿着身上的精致黑金戏服,正在布置妆发,且妆发未完全完成,额头和鬓角贴着特效贴片。他坐在高台边,低声跟导演沟通角色的「冷笑角度」和动作节奏。化妆师拿小刷子在他眼角补色,特效组在调节额头的光效。背景有人在做威亚准备,吊臂缓慢升起,吊绳拉紧。

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如果你不想后期去裁掉或者 AI 消除,右下角的 Gemini 水印标志,有两种方法:

1、浏览器「F12」法: 使用 Google AI Studio。开启浏览器「开发者模式 (F12)」,点击「网络 (Network)」,在「过滤 (Filter)」中输入「watermark」。保持检查工具开启,正常生图,直到有 watermark 的链接出现,右键点击「阻止 (Block)」即可。后续生成均无水印。

▲ 在阻止了该域名的访问后,AI Studio 生成的图片,将不会含有 Gemini 水印。不过,用户仍然需要遵守 Gemini 生图的使用规定,在网络上传播时,需要注明相关图片或视频是由 AI 生成。

2、API 法: 直接使用 nano banana 模型 API,并通过 Cherry Studio 这类工具调用,也能得到没有水印的图片。

我们使用 nano banana 生成了多张演员在片场的图片,效果都非常真实。得到了片场照片之后,我们继续使用 Veo 3.1 或者 Sora,进行图生视频的转换。

但是,Sora 2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他不支持处理,上传的写实风格人物图片。这大概也是前段时间,对 Sora 2 生成各种恶搞视频,被网友声讨,OpenAI 做出的一种服软。

第三步,输入图片到视频生成模型。

我们这里先尝试用 Veo 3.1 来生成,输入的提示词按照秒来控制,它成功做到了对镜头的完美掌控。

▲ 提示词:真实的片场记录视频,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为拍摄做准备。 0:00–0:04(建立环境) 广角推镜,摄像师跟拍,镜头对准演员,背景里能看到助理搬道具、烟雾机试雾、威亚调试等。 0:04–0:08(人物近景) 化妆师正在给他的眉毛勾勒,演员抬头看向导演,微笑着说「这一场我要比之前更阴险一点」。导演点头,拿着分镜板示意机位。镜头微微晃动,能听到现场人声。

继续同样的流程,我们可以得到敖丙、哪吒的真人幕后图片和视频。把他们剪辑在一起,就可以以假乱真地说,「哪吒真人版电影选角定了,片场幕后视频曝光。」

最后就是在剪辑软件里面,添加配乐,简单编辑,得到复刻成品。

每一步都是在抽卡,而且不一定提示词写得越详细,抽卡结果就越好,大多数时候还是看模型的「心情」。

我们的建议是,最好在视频生成的提示词前面加上「Behind-the-scenes footage from the live-action film set」(真人版电影拍摄幕后花絮),综合对比下来,模型会更好处理。

而对于 Sora 2 没有办法处理写实人物的情况,我们尝试用「客串」和 Sora 2 更新的故事板功能,输入提示词直接生成。

▲ Sora 故事板功能,能创建多个场景,修改每个场景的时长

这里我们创建了 4 个场景,前面三个分别是申公豹、敖丙和哪吒的片场花絮,各 6s,最后一个是三个演员在一起的幕后视频,7s,累计刚好 25s。

▲提示词由 ChatGPT 完成

Sora 的特点在于它创作的整体环境,更像是真实的电影片场。而 Veo 3.1 受限于我输入的首帧图片,发挥空间有限。所以,一开始输入的图片,是最后生成的探班视频,能否做到高度真实,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目前,ChatGPT Pro 会员在使用 Sora 时,无论是 Sora 2 还是 Sora 2 Pro 模型,都不再会有 Sora 水印出现。这进一步方便了这类 AI 以假乱真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热门的 AI 视频火爆,第一视角穿越 Vlog、夜晚的监控摄像头画面、雪王对战东方明珠、还有各种影视剧的经典改编,再到现在的 AI 幕后探班花絮。

我们对 AI 视频的接受程度,看起来是要在一次次的这种爆款里面,慢慢提高。

我想,再多来一些「咦,它竟然还可以这样玩!」的瞬间,AI 视频总会和相机开始替代画笔一样,逐渐成为我们新的创意表达工具。

文章内视频播放可前往原文链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方程豹新车上市!豹 5 起售价提至 26.98 万元,豹 8 新增 5 座版本

By: 李华
20 October 2025 at 20:57

方程豹今天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字:豹 5 车型即将迎来第 10 万台销量里程碑,品牌累计销量也即将达成 20 万台。

对于一个成立两年多的新品牌而言,这组数据足以证明它已经在新能源硬派越野这个细分赛道站稳了脚跟。

当一款产品已经获得了初步的市场验证,它的下一步迭代会走向何方?从今天的发布会里可以看到,方程豹把重点放在了解决用户的几个核心痛点上:纯电续航、乘坐舒适性、智能化深度以及空间实用性。

发布会的两大主角——豹 5 长续航版和豹 8 大五座版,便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

两款新车首先共享了技术上的升级,用方程豹的话来说就是「智」与「勇」的同步进化。

「勇」的进化,指 DMO 平台升级至 DMO+。之前方程豹的招牌——「全速域路面感知控制技术」,仅在车辆处于「暴力模式下」进行低速行驶时,才拥有精准的扭矩控制能力。而现在,他们把这个功能给到了所有地形模式,让车辆在爬坡、脱困时的轮端动力响应更精确可控。

「智」的飞跃,是全面搭载了华为 ADS 4.0。豹 5 长续航版和豹 8 大五座版都搭载了这套系统。

相比 ADS 3.0,4.0 版本升级了全新 WEWA 架构(支持云端自主学习)、「行泊一体」2.0,以及覆盖全路况天候的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一个细节是,搭载 ADS 4.0 的车型尾部新增了蓝色辅助驾驶指示灯。

在 DMO+ 和 ADS 4.0 这两套技术底座之上,豹 5 和豹 8 这两辆车沿着不同的路径,开始了自己的升级。

豹 5 长续航版的核心升级,围绕「续航」二字展开。CLTC 纯电续航从 125 公里提升至 210 公里,综合续航达到 1310 公里。

比亚迪方程豹总经理熊甜波表示,豹 5 长续航版的续航提升背后是底盘技术的迭代。解决方案分为「开源」与「节流」两部分。

「开源」,是通过优化底盘布局,加宽车架大梁间距,提升电池包托盘的空间利用率,可布局更多刀片电池。同时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 24%,使电池容量增长 50%。

「节流」,则是在空气动力学上做文章。通过扩展底盘护板、并新增后轮整流板,实现风阻降低 4%。

一套流程走下来,好处不止于续航。由于电池包与大车架连接点增加,整车扭转刚度提升了 44%。新车架采用「内高压一体成型」零焊缝大梁主体,其结构在高速碰撞时抗变形能力更强,在面对非铺装路面时,抗颠簸力也提升了 39%。

更强的刚性,也带来了更好的操控:车辆的侧向响应时间缩短了 35%,车身姿态更稳定。

安全层面,豹 5 长续航版标配远端安全气囊,专为侧向撞击工况设计,能在驾乘者间形成缓冲,防止头部、胸部相互碰撞。

接着,是舒适性配置的升级。

首先,云辇-P 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从此前的顶配专属,下放到了售价更低的「天神版」车型上。

座舱内的升级同样是重点。前排座椅升级为 10 层结构「舒适大沙发」,提升了缓冲性和贴合性。新增「一键前排大床模式」,前排座椅可一键全平放倒,与后排实现连平。第二排座椅靠背,也支持 10° 的电动无级调节。

在智能化体验上,豹 5 长续航版首发比亚迪智能空调 2.0。熊甜波表示,它能学习用户偏好,并能通过数据分析,提前自动干预车窗起雾。此外豹 5 还新增了智能防晕车功能,后排空调控制也从物理按键升级成了屏幕操控。

这次,豹 5 还和之前的钛 3 一样新增了一个便携音响,而且是「帝瓦雷联名便携音响」——在车内是车载音响,取下后,就变成一个带氛围灯的户外 K 歌音响。

最后,豹 5 长续航版还新增了「暖风白」外观色、「沙丘棕」内饰色,以及新款式的 18 英寸和 20 英寸公路胎轮毂。

分享完豹 5 长续航版,我们再来看看豹 8 大五座版。

豹 5 的进化是把自己变得更均衡,解决了续航和舒适性这样的短板。相比之下,豹 8 大五座版则瞄准了一个细分的人群:那些对第三排没有刚需,但追求极致第二排舒适度和后备箱储物能力的用户。

取消第三排座椅,换来的空间收益是巨大的。

第二排的腿部空间直接增加了 100 毫米,纵向乘坐空间达到 970 毫米。后备箱的常规储物空间达到了 955 升。如果将后排放倒,纵深接近 1.9 米。这个装载能力对长途穿越和家庭户外出行很有吸引力。

为匹配它的空间表现,豹 8 大五座版在豪华配置上也做了针对性升级。副驾和后排均配备了四向可调的大腿托。车载冰箱也升级为前后两排都方便够着的「双开门冰箱」,支持冷暖调节与电动开合。

相应地,豹 8 大五座版也推出了新的「湖光绿」外观和「雪影灰」内饰,以及新款式的 20 寸和 21 寸轮毂。

最后是价格。

豹 5 长续航版共推出四个版本,售价区间为 26.98 万元至 32.98 万元。豹 8 大五座版则有两个版本,售价 37.98 万元至 39.98 万元。

价格公布后,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豹 5 的起售价涨了,相比 2 月智驾版的起售价(23.98 万元),高出了 3 万元。

方程豹似乎在尝试重新定义豹 5 的入门版,他们认为,续航更长的版本才是豹 5 真正的起点。这 3 万元的差价,换来的是更长的纯电续航、CTC 2.0 带来的车身刚性与安全提升、以及 DMO+ 平台等一系列基础配置升级。

然而,这些提升是否足以支撑起售价的上移,并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将是市场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深圳联通推eSIM上门办理服务/苹果市值创历史新高/宇树发布「能跳芭蕾舞」的机器人

21 October 2025 at 08:34
cover

🔥

深圳联通可预约上门办理 eSIM 服务

📱

iPhone 17 系列首销 10 天销量超前代 14%,中国市场标准版翻倍增长

⛩

微软承认 Windows 11 更新引发恢复环境键鼠失灵

🚄

12306 升级积分「零元购」车票兑换功能

🚗

「京东汽车」车身细节曝光,将搭载新国标半隐藏门把手

🎟

阿里夸克「C 计划」或推新对话形态,目标直指豆包

🤖

X 推出闲置用户名市场:稀有用户名最高或将要价数百万美元

🤯

亚马逊云服务大规模宕机,波及互联网与航空业

💰

缅甸边境电诈园区发现 30 套「星链」通信设备

💡

前 OpenAI 研究员:AI Agent 的真正落地仍需十年

👓

雷鸟 Air4 智能眼镜本月发布,王自如助阵

📱

Redmi K90 Pro Max 代言人或为陈奕迅

🦾

宇树科技发布「能跳芭蕾舞」的机器人 H2

重磅

深圳联通可预约上门办理 eSIM 服务

昨天,深圳联通宣布推出「eSIM 上门办理」服务,用户可通过官方渠道预约,享受最快 24 小时内的上门支持。此次服务覆盖深圳全市,联通营业厅亦同步开放 eSIM 业务办理。

据悉,深圳联通此次 eSIM 服务升级不仅支持 iPhone 新品系列,还附带七项专属福利,包括设备数据迁移指导、手机使用辅导、家庭网络故障极速修复、全屋宽带免费检测(不限运营商)等,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官方介绍,用户可通过扫码预约办理,深圳各区营业厅均可办理 eSIM 业务。

此外,中国联通同步开启 iPhone 新品预购,明天正式开售。用户在办理 eSIM 的同时,可获得新品使用辅导,进一步降低换机门槛。

iPhone 17 系列首销 10 天销量超前代 14%,中国市场标准版翻倍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最新数据,苹果 iPhone 17 系列在上市前 10 天的销量表现优于前代机型,在美国和中国市场整体销量比 iPhone 16 系列同期增长 14%。

其中,标准版 iPhone 17 的需求尤为强劲,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几乎是 iPhone 16 的两倍。

分析师指出,iPhone 17 的热销主要得益于屏幕升级、更大存储空间以及搭载全新 A19 芯片。

Counterpoint 高级分析师 Ivan Lam 表示:「消费者对 iPhone 17 基础款的改进规格和升级反应积极,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销售势头在 10 月仍保持良好。」

与此同时,高端机型 iPhone 17 Pro Max 在美国市场同样受到追捧。该机型配备了迄今为止最强的摄像系统、改进的散热设计,以及近年来最显著的外观调整,吸引了不少在疫情期间购买手机的用户进行换机升级。

大公司

微软承认 Windows 11 更新引发恢复环境键鼠失灵

据 Tom’s Hardware 报道,Windows 11 十月更新再现严重问题,部分用户在进入 Windows 恢复环境(Windows RE)时发现 USB 键盘和鼠标完全无法使用,导致无法进行任何交互操作。

据悉,本次问题源自更新补丁 KB5066835,影响范围包括 Windows 11 25H2、24H2 以及 Windows Server。微软已确认该问题的存在,并表示正在开发修复方案,预计将在未来几天内推送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受影响的仅为 USB 外设,老式 PS/2 接口键盘和鼠标仍可正常使用。由于 Windows RE 是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时的默认诊断与修复工具,该问题可能给普通用户和 IT 管理人员带来较大困扰。

微软同时提醒用户,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下 USB 外设不受影响,仅在进入恢复环境时会出现失灵现象。官方承诺将尽快发布补丁修复该问题,并在后续公告中提供更多信息。

12306 升级积分「零元购」车票兑换功能

昨天,中国铁路 12306 宣布正式上线升级版积分「零元购」车票兑换功能。

根据最新规则,常旅客会员可使用积分直接抵扣票款,实现「0 元购」车票。

据铁路部门介绍,普通会员购票后可获票面金额 5 倍积分,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会员可获 15 倍积分,而 14 至 28 周岁的青年会员则可获 10 倍积分。

例如,普通会员花费 1000 元购票可获 5000 积分(可抵 50 元),青年会员同样消费可获 10000 积分(可抵 100 元)。

积分不仅可用于兑换车票,还新增了座位升席功能。乘客可在列车上通过扫描座椅扶手二维码或联系工作人员,使用积分办理升席。

需要注意的是,升席后的新车票不可退改,若因不可抗力或铁路责任导致无法使用,未乘区间的积分将退回账户。

铁路方面提醒,积分自入账起 12 个月内有效,逾期未使用将自动作废。年满 12 周岁的乘客即可通过 12306 网站、App 或车站窗口申请成为会员,首次累计积分达 10000 分后即可具备兑换资格。

「京东汽车」车身细节曝光,将搭载新国标半隐藏门把手

据第一财经报道,「京东汽车」车身数据今日曝光。根据官方预约页面更新的信息,新车采用高强度笼式设计,高强度钢占比超过 70%,并配备正面立体防护框架,使整体抗冲击性提升 18%。

侧面则搭载一体式热成型双门环,技术源自特斯拉 Cybertruck,并结合新国标机械式半隐藏安全门把手。

性能层面,车辆整备质量较同级车型增加 300 kg,轮距比行业平均宽 45 mm,胎宽多出 10 mm。在麋鹿测试中,成绩超过 75 km/h,表现优于同级主流车型。

蔚来李斌:第四季度必须实现盈利

据「一见 Auto」报道,10 月 17 日下午,蔚来召开季度内部会议,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斌在会上再次强调,2025 年第四季度必须实现单季度盈利。

李斌指出,盈利目标不仅是阶段性任务,更是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他将该目标列为个人四季度 VAU(Vision Action Upgrade)的首要事项,并明确提出三项关键行动:

  • 聚焦重点车型营销,确保销量增长;
  • 加强供应链保供与降本措施;
  • 按时交付高质量软件版本,提升用户体验。

李斌表示:「四季度就是踏踏实实卖车,踏踏实实把降本措施落实到位,踏踏实实把用户体验搞好。」他同时强调,盈利的根本在于「多卖车」,而非单纯依靠削减费用。

随着乐道 L90 与全新 ES8 的市场表现超出预期,蔚来内部信心有所回升。李斌认为,当前正处于「交卷时刻」,全员必须抓住剩余七十余天,确保目标兑现,并为未来三年的经营计划和体系能力建设打下基础。

阿里夸克「C 计划」或推新对话形态,目标直指豆包

据新浪科技报道,阿里夸克正在内部秘密推进一项代号为「C 计划」的 AI 业务。该项目由夸克核心团队主导,通义实验室多位高级成员也参与其中。

消息人士透露,「C 计划」与对话式 AI 应用布局相关,首个阶段性成果或将在近日落地。事实上,该计划已在夸克内部推进多时,相关人士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且依赖模型技术突破的产品」。

关于代号「C」的由来,目前有两种猜测:一是「C」代表「Chat」,暗示夸克可能推出全新对话形态;另一种更具火药味的说法是,「C」取自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寓意直指字节系的「豆包」。

截至目前,夸克方面尚未对相关消息作出回应。

X 推出闲置用户名市场:稀有用户名最高或将要价数百万美元

据 The Verge 报道,社交平台 X 近日宣布将推出「闲置用户名市场」,允许部分付费用户申请此前无法使用的账号名称。

据悉,「Premium Plus」和「Premium Business」订阅用户将率先获得访问权限。他们可以在平台的「用户名市场」中搜索并申请闲置账号。官方将用户名分为两类:

  • 优先用户名:免费提供,通常包括全名、多词短语或字母数字组合;
  • 稀有用户名:需付费获取,价格区间从 2500 美元到数百万美元不等,具体取决于稀缺性和市场需求。

平台方面强调,这并非一次性福利,而是长期服务,旨在吸引更多用户升级订阅。如果用户成功获取新用户名,原有用户名将被冻结。未来,官方可能提供付费的重定向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用户降级订阅,其账号将自动恢复为原始用户名,市场中获得的稀有用户名也将失效。

亚马逊云服务大规模宕机,波及互联网与航空业

据 The Verge 和 CNBC 相关报道,亚马逊网络服务(AWS)于美东时间 10 月 20 日凌晨发生大范围故障,导致包括 Amazon、Alexa、Snapchat、Fortnite 在内的多项在线服务无法正常使用。

根据 AWS 状态页面显示,美国东部一区(US-EAST-1)在凌晨 3:11 首次报告异常,官方称「正在调查多个服务错误率增加和延迟问题」,并承诺将在 45 分钟内更新进展。

受影响的不仅是互联网应用,航空业也受到波及。Delta 与 United 等航空公司的网站和应用一度无法正常运行,部分用户无法完成在线值机、查看预订或座位分配。

United 表示部分内部系统受影响,已启用备用方案恢复服务;Delta 则称出现了「轻微延误」,但预计不会造成长期重大影响。

AWS 在美东时间 5:30 左右表示「看到显著恢复迹象」,并逐步清理积压请求。不过,目前官方尚未确认具体故障原因,也未给出完整恢复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AWS 在 2020 年、2021 年和 2023 年均曾在同一区域发生过类似大规模中断,凸显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集中性风险。

缅甸边境电诈园区发现 30 套「星链」通信设备

据缅甸官媒《缅甸环球新光报》报道,缅甸国防军近日在边境地区开展清剿行动时,于克伦邦 KK 园区查获 30 套「星链」接收器及配件。

自 9 月初以来,缅甸国防军在缅泰边境持续推进打击电诈与赌博的专项行动。本次行动中,军方共搜查 100 余栋建筑,发现 2198 名涉诈涉赌人员,并缴获包括「星链」设备在内的大量通信器材。

「星链」因具备低延迟、广覆盖的特性,近年来在部分灰色产业链中被用于规避监管。

报道还称,缅甸国防军方面表示,后续将在边境地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力求彻底清除相关非法网络。

💡 前 OpenAI 研究员:AI Agent 的真正落地仍需十年

据 The Decoder 报道,前 OpenAI 与 Tesla 的人工智能研究员 Andrej Karpathy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当前围绕「Agent AI」的热潮过于夸大,现实与预期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他直言「这些模型根本无法像人类实习生或专业员工那样工作」,并预测真正可靠的 Agent AI 可能还需要约 10 年时间才能实现。

Karpathy 指出,目前的大模型在核心认知、多模态处理、长期记忆以及复杂任务执行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

他认为,即便是 GPT-5 Pro 这样的先进模型,也只能在「代码分析的辅助工具」等狭窄场景中发挥作用,其真正价值仍停留在「自动补全」层面。

在数据层面,Karpathy 批评现有训练语料质量低劣,大量互联网内容是「碎片、符号与噪音」,导致模型更多依赖记忆而非理解。

他强调未来的突破应来自「高质量、经过筛选的数据」,并呼吁行业重视专业内容创作者的价值。

对于未来发展路径,Karpathy 并不认为会出现单一的技术奇点,而是依赖「更优的数据、更强的架构、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与更快的硬件」逐步推进。

他同时强调,长远来看,语言模型需要通过与环境交互来学习,而不仅仅是模仿文本。

新产品

雷鸟 Air4 智能眼镜本月发布,王自如助阵

雷鸟创新昨天在社交平台宣布,将于 10 月 23 日 19:30 举办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头戴电视新品「RayNeo Air4」。

该产品被称为「全球首款支持 HDR 的观影眼镜」,并邀请「中国数码测评鼻祖」王自如进行首测。

与此同时,王自如的身份也引发外界关注。据雷鸟方面披露,他已正式入职雷鸟创新,并与创始人李宏伟进行了深度交流。

目前,雷鸟尚未公布其具体职位,但官方已预告将在 10 月 22 日 18:00 举办「王自如 × 李宏伟」对谈活动,届时或将揭晓更多关于其「新身份」的线索。

雷鸟 Air4 搭载全球首颗专为眼镜打造的定制 Vision 4000 画质芯片,支持 HDR10 模式,可呈现 10.7 亿色彩,带来更细腻的明暗层次与真实的视觉效果。

在音质方面,雷鸟与声学品牌 B&O 合作调校,内置四扬声器系统,官方宣称用户无需额外佩戴耳机,即可获得影院级的「视听双沉浸」体验。

官方表示,本次发布会除 RayNeo Air4 外,还将带来多项产品动态,进一步扩展头戴显示生态。

Redmi K90 Pro Max 代言人或为陈奕迅

Redmi 昨天在社交平台发布预热海报,宣布全新旗舰机型 K90 Pro Max 即将登场。海报以红色舞台灯光为背景,配文「新朋友 明天见」,并强调新品将带来「低功耗、高性能」的体验。

随后,陈奕迅歌迷会官方账号第一时间转发相关微博,并配合评论互动,引发外界对代言人身份的猜测。结合海报中手持话筒的剪影,不少网友认为 Redmi K90 系列的代言人正是陈奕迅。

随着官方与粉丝群体的双重预热,Redmi K90 Pro Max 的发布会尚未开启,已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

宇树科技发布「能跳芭蕾舞」的机器人 H2

昨天,宇树科技正式发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H2。该机身高 180 cm,具备 31 个自由度,能够完成芭蕾舞、武术等高难度动作,展现出敏捷与优雅的运动能力。

据介绍,H2 在自由度配置上较 H1 提升 63%,尤其在手臂与腰部部分增加了更多关节,使其上肢动作更接近人类。

目前,H2 与特斯拉「擎天柱」、智元「灵犀 X2」等产品处于同一技术梯队。

宇树方面表示,H2 的推出是公司「全尺寸、全场景、全价位」战略的重要一步,未来将通过产品矩阵的细分,进一步拓展工业、科研及消费级市场。

🔗 相关阅读:刚刚,宇树发布180cm仿生人形机器人!会跳芭蕾能打功夫,撞脸经典科幻片

触觉感知接近人类水平,Sharpa Robotics 推出全新仿生机械手

日前,Sharpa Robotics 宣布其备受关注的仿生机械手「SharpaWave」已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并开始向客户发货。

这款产品自 ICRA 2025 展会亮相以来,因其先进的触觉感知能力而在机器人领域引发广泛讨论。

据介绍,SharpaWave 搭载 Sharpa Robotics 自主研发的「动态触觉阵列」(Dynamic Tactile Array,简称 DTA)。

该系统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具备 0.005 N 的压力灵敏度,覆盖 0–30 N 范围,数据帧率高达 180 FPS,空间分辨率小于 1 mm,可实现实时纹理识别和六维力检测,目标是让机器人操作更接近人类手部的感知水平。

在机械结构方面,SharpaWave 采用 22 自由度设计,基于「同构架构」理念,整体重量为 1200 g,尺寸为 200 mm × 90 mm × 50 mm。官方称其指尖可输出超过 20 N 的力量,手势动作频率超过 4 Hz,兼顾速度与力量。

与市场上其他产品相比,SharpaWave 的定位更偏向高性能触觉反馈。例如,近期亮相的「Wuji Hand」强调轻量化,仅重 600 g,具备 20 自由度和 15 N 指尖力量,主打性能与成本的平衡。而 SharpaWave 则选择在感知精度和操控能力上发力,面向高端研究与开发应用。

此外,Sharpa 还提供了完整的开发生态,包括跨平台开发套件、专用控制应用「SharpaPilot」以及适配 MuJoCo 和 ROS 的高保真仿真模型。设备采用标准以太网接口,方便集成。

13980 元起,帝瓦雷 Phantom Ultimate 正式发布

日前,法国声学工程公司 Devialet 在上海外滩的墨音 MOIN 录音室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高保真音箱「Devialet Phantom Ultimate」。

作为 2015 年首款 Phantom 的继任者,这款新品在设计、音质和智能体验上全面升级,旨在为用户带来更沉浸、更具冲击力的声音体验。

官方介绍,Devialet Phantom Ultimate 历经多年研发,凝聚了巴黎团队的声学与设计实力,搭载多项专有技术,高配版 108 dB 机型频响范围覆盖 14Hz-35kHz,总功率达 1100 瓦,并支持 Wi-Fi 6 与蓝牙 5.3。

外观方面,Devialet Phantom Ultimate 延续标志性轮廓,并推出「深林绿」「珍珠白」以及「巴黎歌剧院特别版」三种配色。特别版由法国戈哈德工坊手工贴覆 22K 金箔,彰显工艺与艺术的结合。

在用户体验上,产品运行最新 DOS3 系统,支持 AirPlay、Google Cast、Roon Ready、Spotify Connect、Tidal Connect 等主流协议,并通过全新 Devialet APP 提供音乐、播客、影院三种模式及六段均衡器调节。

售价方面,Devialet Phantom Ultimate 98dB 版本售价 13980 元起,特别版为 16980 元;108dB 版本定价 28580 元起,巴黎歌剧院特别版为 33580 元。新品自 9 月 17 日起在 Devialet 线下门店、微信小程序、天猫、京东及授权零售商渠道开售。

4199 元起,iQOO 15 正式发布

昨日晚间,iQOO 正式发布新一代旗舰手机 iQOO 15,新机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并配备三星 2K 珠峰屏。

外观方面,新机提供凌云、传奇版、赛道版、旷野等 4 款配色,采用 AG 微磨砂后盖与 AF 镀膜工艺,机身设计延续大 R 角风格,并在 Deco 区域下方加入能量光环灯带。

核心配置包括:

  • 屏幕:2K 三星珠峰屏(M14 发光材料),6000nits 峰值亮度;
  • 存储:LPDDR 5X Ultra + UFS 4.1,速率最高 9600Mbps,顶配版搭载速率高达 10667 Mbps 的 LPDDR 5X Ultra Pro 闪存;
  • 散热:单层 VC 散热板,覆盖面积超 14000mm²;
  • 电池:7000mAh 单电芯蓝海电池,支持 100W 有线快充与 40W 无线快充;
  • 影像:5000 万像素索尼大底主摄 + 5000 万像素超广角 + 5000 万像素潜望长焦 + 3200 万像素前置;
  • 系统:首发搭载 OriginOS 6,强调「五年全场景重度使用持久流畅」。

在游戏体验方面,iQOO 15 搭载自研电竞芯片 Q3,支持全场景光追、游戏超分与超帧,并与多款主流手游展开深度合作。新机还配备 320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和战锤 MAX 双轴振感马达,进一步提升操作反馈。

售价方面,iQOO 15 4199 元起售(12GB + 256GB),最高可选 16GB + 1TB 存储组合。

单卡日处理 20 万页文档,DeepSeek-OCR 开源上线

据「Al寒武纪」报道,DeepSeek 团队近日发布全新研究成果 DeepSeek-OCR,提出「上下文光学压缩」方法,为大模型长文本处理带来突破性思路。

研究显示,通过将长文本渲染为图像,再转化为视觉 token,能够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成本。

实验数据显示,在小于 10 倍压缩率下,OCR 解码准确率高达 97%;即便在 20 倍超高压缩率下,准确率仍能维持在约 60%。在权威文档解析基准 OmniDocBench 上,该模型以更少的视觉 token 超越了多项主流 SOTA 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单台 A100-40G GPU 每天可处理超过 20 万页文档,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海量数据支持。

目前,相关代码与模型权重已在 GitHub 与 Hugging Face 平台开源。

💻 GitHub:https://github.com/deepseek-ai/DeepSeek-OCR/

🤗 Hugging Face:https://huggingface.co/deepseek-ai/DeepSeek-OCR

🔗 相关阅读:刚刚,DeepSeek 又发新模型,小而美玩出新高度

599 美元,科勒推出 Dekoda 如厕健康监测器

近日,知名卫浴品牌科勒 (Kohler) 发布了一款名为 Dekoda 的新设备。

不同于传统卫浴产品,Dekoda 被官方定位为「如厕健康监测器」,可安装在马桶内圈,通过传感器对排泄物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包括水分摄入、肠道健康以及潜在血液迹象在内的多维度数据

科勒方面表示,Dekoda 的研发历时超过 10 年,累计采集 120 万条数据点,并由多达 8 位博士级专家参与研究,以确保科学有效性。

用户在日常如厕过程中无需额外操作,设备即可被动采集数据,并通过 Kohler Health 应用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

不过,Dekoda 的定价也引发关注。该设备售价为 599 美元(约 4266 元人民币),且配套应用需额外订阅才能解锁完整功能。

目前,Dekoda 已在北美市场开售,未来有望扩展至更多地区。

新消费

霸王茶姬亮相第 12 届乌镇戏剧节

近日,霸王茶姬再度携手乌镇戏剧节,共同开启主题为「扶摇」的跨界之旅。今年,品牌以「东方茶文化合作伙伴」身份亮相第 12 届乌镇戏剧节,带来一系列融合茶饮与戏剧的沉浸式体验。

据了解,霸王茶姬在乌镇打造了「CHAGEE 戏剧茶铺」、艺术装置、嘉年华巡游碰杯活动,以及「以茶会友·扶摇同行」主题剧目。

同时,霸王茶姬还推出三款联动周边、专属戏剧台词小票和限定戏剧人格卡片,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延续「剧场感」。

官方表示,茶与戏的结合不仅是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边界的拓展。通过「以东方茶,会世界友」的理念,霸王茶姬希望让一杯茶成为沟通世界的文化容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霸王茶姬作为乌镇戏剧节独家茶饮合作伙伴,曾打造「戏剧茶铺」「戏剧慢闪」「剧场慢闪院子」等体验空间。今年的合作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将茶饮与戏剧的跨界路径延展至更多场景。

无印良品在日本关闭网店,官方称无法确认恢复时间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前,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宣布,由于物流合作伙伴アスクル(ASKUL)遭遇勒索软件攻击并导致系统全面瘫痪,公司在日本的官方线上网店自 10 月 19 日晚间起关闭。

此次事件不仅影响了无印良品的官方网站,还波及其官方应用程序的多项功能,包括商品浏览、订单查询、新闻通讯阅读、包月服务申请等,均出现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良品计划方面表示,正在与 ASKUL 紧密合作,调查事件影响范围并推进修复工作,但目前尚无法确认具体恢复时间表。原定于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3 日举行的「MUJI Week」优惠活动将仅在线下门店进行。

LABUBU 十周年全球展首站落地上海,六大主题空间全面开放

据 SocialBeta 报道,近日,THE MONSTERS 十周年全球展览首站在上海正式开幕。

展览以「MONSTERS BY MONSTERS 此刻与未来」为主题,全面回顾 LABUBU 等角色从艺术创作走向文化符号的十年历程。

展览入口设置「幻境之门」,观众可依次探索六大主题空间,包括「奇幻森林」「精灵狂欢派对」「艺术回廊」「手稿研究室」「光影游乐场」以及「镜屋」。

其中,「精灵狂欢派对」区域由约 2000 只 LABUBU 毛绒玩偶组成,成为现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

艺术家龙家升也在开幕前于现场墙面完成涂鸦创作,展区同时展出百余幅珍贵原稿,完整呈现 IP 从灵感到成型的全过程。「镜屋」则陈列历年来的经典公仔,宛如翻阅 THE MONSTERS 的成长相册。

此外,户外区域的 KING MON 大型雕塑与涂鸦墙吸引大量路人驻足拍照。陆家嘴与南京东路两大地标屏幕也同步亮相 LABUBU 影像,为十周年庆典增添声势。官方表示,这场展览将持续一年,并陆续登陆全球多座城市。

好看的

《天鹰战士:最后的冲击》定档 10 月 31 日

近日,日本动画史诗《天鹰战士:最后的冲击》正式宣布将于 10 月 31 日登陆内地院线。这部新剧场版系列的终章由庵野秀明领衔制作,被视为 EVA 系列的最终落幕之作。

影片延续了系列一贯的宏大世界观与哲学思辨,聚焦碇真嗣在「第三次冲击」后的心灵挣扎与救赎之旅。

自 1995 年 TV 版问世以来,《新世纪福音战士》已成为全球动画史上的经典符号。

《三滴血》新预告曝光

昨天,电影《三滴血》发布「鹿死谁手」版预告及「执棋入局」海报,影片将于 11 月 15 日全国公映。

预告片以冷峻影像揭开人口贩卖产业链的残酷内幕。胡歌饰演的「驯鹿」、文淇饰演的孕妇李棋,以及高子淇饰演的哑巴少年冰棍,三人被迫卷入一场冰天雪地中的罪恶交易。

同步发布的「执棋入局」海报以火车车厢为场景,三位角色虽近在咫尺,却各怀心思,暗喻人性鸿沟。

影片时长 110 分钟,类型为剧情 / 犯罪。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真实而粗粝的表演,直击人贩产业链的黑暗真相,呈现一场关乎人性底线的较量。

《铁血战士:杀戮之地》定档 11 月 7 日,同步北美上映

科幻动作大片《铁血战士:杀戮之地》(Predator: Badlands)正式宣布将于 11 月 7 日在中国内地同步北美上映。影片由 20 世纪影业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引进,并联合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

本片由曾打造《异形:夺命舰》的团队操刀制作,延续了硬核科幻与惊悚元素的风格。

故事讲述一名被部落放逐的年轻铁血战士,意外与仿生人希雅(Thia)结盟,在充满致命威胁的异星荒原中展开生死搏杀。

据悉,《铁血战士:杀戮之地》片长 121 分钟,将以 2D、3D、CINITY、IMAX、杜比影院及中国巨幕等多种制式登陆院线。

主演包括艾丽·范宁(Elle Fanning)与迪米特里乌斯·舒斯特-科洛阿玛坦吉(Dimitrius Schuster-Koloamatangi),两人将在「地狱猎场」中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终极试炼。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QOO 15 体验:性能续航拉满后,电竞旗舰开始卷影像了

By: 梁梦麟
20 October 2025 at 20:30

10 月 20 日,iQOO 正式发布了新一代数字系列旗舰 iQOO 15,定价 4199 元起。

和其他以性能和游戏体验为主的旗舰机型相同,iQOO 15 的升级重点还是放到了性能、续航和触控体验上。除此之外,iQOO 还全面升级了影像系统,让这一代旗舰拥有了三 5000 万像素的标准三摄。

先来看看性能,iQOO 15 搭载了第五代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同时首发了 iQOO 最新的自研电竞芯片 Q3,常温状态下安兔兔跑分为 3994548。

这个组合下可在《原神》、《无畏契约:源能行动》行动中实现全场景光追,用户在游戏助手的设置菜单中对光追进行设置。

还有,搭载 Q3 的 iQOO 15 也支持了 2K 原画超分和针对 FPS 射击游戏的 144FPS 无损超帧、2K 144FPS 超分超帧并发模式,具体的支持有:

  • 至高 2K+90fps:《原神》
  • 2K+90fps:《崩坏:星穹铁道》、《鸣潮》
  • 2K+120fps:《绝区零》
  • 2K+144fps:《和平精英》、《穿越火线》、《使命召唤手游》、《萤火突击》
  • 144fps 极致画质:王者荣耀

射击游戏的部分,iQOO 15 游戏助手内新增了「夜视仪」等功能,「夜视仪」主要是射击游戏中使用,可让玩家更容易发现是视野内的敌人和载具。

另外,iQOO 15 的触控性能也提升了不少。

屏幕的瞬时触控采样率提升到 3200Hz,10 指触控采样率能达到 360Hz,点击和滑动触控分别能够控制在 24.58ms 和 44.16ms,玩《和平精英》时基本不会遇到点击但不响应的情况,开镜射击的体验更加顺手。加上手机有包含边缘按键的触控和误触、轮盘灵敏度等优化,游戏中感觉操控的精准度会比同价位的机型再高一点。

机身内搭载了有 X 轴和 Z 轴的战锤 MAX 双轴振感马达,常用游戏内可开启 4D 游戏振感,像是《和平精英》有伤害方向识别的作用,方便快速敌人辨位。

其他硬件配置方面,iQOO 15 在 16GB RAM + 1TB ROM 的储存组合中搭载了 LPDDR5X Ultra Pro 运行内存和 UFS 4.1 储存,运行内存读写能够 10.7Gbps。其他版本则搭载了 LPDDR5X Ultra 运行内存,读写速度也有 9600Mbps。

续航方面,iQOO 15 内置采用第四代硅负极技术和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技术的 7000mAh 蓝海大电池,电池能量密度比上一代电池提升了 13%,这让机身在提升到 7000mAh 容量的同时也可以尽量控制厚度。

平时玩游戏比较多的话,可以控制到 2 天一充,通勤时游戏和听音乐较少的时候, 2-2.5 天也可以。

iQOO 15 的充电配置很完整,有 100W 超快闪充、55W PD PPS 通用快充,以及 40W 无线充电。官方超快闪充能在 28 分钟内充满 50%,通用快充 20 分钟也都有 43%,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加上 7000mAh 的超大电池,续航基本不需要担心。

边充边玩的部分,iQOO 将全局直驱供电功能升级到 2.0,可根据充电温度分成三个档位,并进行智能温控进行电流适配,进一步控制发热。

屏幕部分,iQOO 15 选了一块 6.78 英寸 2K 三星珠峰屏。屏幕采用三星最新的 M14 发光材料和 2K LEAD OLED 显示技术,支持 1-144Hz LPTO 动态高刷,全局峰值亮度为 1000nits,全局激发亮度 2600nits 和局部峰值亮度能达到 6000nits,整体的观感比较通透,细节显示也很锐利。

此外,这块屏幕提升了首帧亮度占比到 98.1%,可以有效降低拖影的影响。屏幕内还搭载了三颗光线传感器,可以更早感知环境光线变化,对屏幕亮度显示进行调节。

相机部分,iQOO 15 搭载了一组 5000 万像素的标准三摄系统,实现从超广到长焦覆盖:

  • 超广角:5000 万像素,1/2.76 英寸 CMOS,107° 视角(等效 15mm),光圈 F2.05
  • 主摄:5000 万像素 1/1.56 英寸索尼 IMX 921 CMOS,镜头等效 23mm,光圈 F1.88自研 VCS人眼仿生技术和自研 OIS 超级防抖技术,CIPA 4.5 相机级防抖
  • 潜望式长焦:5000 万像素、1/1.56 英寸索尼 IMX 921 CMOS,等效 65mm 光圈 F2.65,等效65mm,同样支持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

对于像这一类主打性能和游戏体验的机型来讲,以前会比较少用到高质量的潜望式长焦。现在iQOO 提供了一个支持光学 3x、无损 6x 以及最高 100x 数码变焦和视频 15x 变焦的选项,增强了 iQOO 15 整体的远摄能力。

3x 的长焦镜头在拍摄人像和静物时都有一个非常舒服的视角,加上整体素质不低的 5000 万像素索尼 IMX 921 CMOS,iQOO 15 的拍照体验就更完整了。

外观部分,iQOO 15 用了新一代 DECO 设计。

DECO 的四周加入透明结构,增强了后置相机模组的悬浮科技感。DECO 边缘佳翼了支持拾音功能的「能量光环」结构,它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声音闪烁,增加机身的电竞元素。

iQOO 15 用了手感细腻光滑的哑光磨砂中框,配合 9.13° R 角的边缘过渡,机身从中框到屏幕和后盖的衔接都不会有断层,圆滑饱满的手感,裸机手持很舒服。

机身支持 IP68、IP69 防护,配色有加入动态来自效果的「凌云」、浅绿色调搭配微磨砂玻璃的「旷野」、哑光黑亲肤磨砂后盖后盖的「赛道版」和附带经典三色纹的「传奇版」可选。

最后看看售价,iQOO 15 一共有五个储存版本:

  • 12GB+256GB:4199 元
  • 12GB+512GB:4699 元
  • 16GB+256GB:4499 元
  • 16GB+512GB:4999 元
  • 16GB+1TB:54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PO Find X9 和联发科天玑 9500 ,打造一种新的 Android 旗舰

By: 艾 梵
20 October 2025 at 18:15

十月的机圈一如既往热闹,芯片、系统和终端的发布会一场接一场。

今年却多了些新意:在联发科天玑 9500 芯片与 OPPO Find X9 系列的发布会上,双方高管相互「串门」,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

上游芯片供应商与终端厂商之间,不再只是单向的「供需」关系,而是在更多环节实现了「共建」。

变化的发生,与整个手机行业的叙事转向同步。

Android 旗舰从以往比拼峰值性能,已经向打磨体验曲线转型;终端产品与芯片的默契协作,正在成为旗舰手机的新门槛。

参数叙事让位,体验叙事登场

不服跑个分。

对于手机行业来说,「跑分」和其指代的芯片峰值性能,曾经是一种「信仰」,似乎只要这些参数够高够强,就是好芯片、好手机。

但当用户真正上手使用,才发现高参数背后并不代表着「完美体验」:高画质游戏开局很流畅,却很快发热、降频、掉帧;几个月的蜜月期一过,连日常打开一个 App 都开始又热又卡。

讽刺的是,这时「跑个分」,成绩还是和发布会时一样高,但这样的高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用户已经厌倦了为「跑分」买单。随着厂商「冲高」竞赛的白热化,那种「跑分漂亮、体验平庸」的矛盾成了首要的开刀对象。此后,比拼的不再是跑分谁更强,而是谁能把体验打磨得更细、更稳、更久。

行业拐点,已然到来——

随着各家终端厂商手里的芯片性能基准已趋同,真正拉开差距的就不是硬件参数,而是调校的深度——比如更细腻的系统调度、更精准的功耗控制,以及更合理的散热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厂商之间逐渐磨出了一种「默契」。不管是 OPPO 还是联发科,同样的硬件,交给更懂它的团队,结果自然不同。

在 OPPO Find X9 发布会上,联发科高级副总裁徐敬全表示,OPPO 与联发科双方团队深入探索芯片底层,将在 Find X9 系列的性能、能效、游戏、AI、影像等诸多方面带给用户更为极致的全新体验。

全新的天玑 9500 芯片,不是靠联发科闭门造车就能打造出来的性能猛兽,而是与包括 OPPO 在内多家终端厂商长久合作后的共创结果,并且与 Find X9 这个终端紧密结合。

很明显,双方的合作从需求定义出发,从工程师在立项期即围桌磨合,不再是「发布会才见面」的临时队友。

联合调优的价值,在 OPPO Find X9 尽显

爱范儿提前体验了 OPPO Find X9 Pro,这台 Android 旗舰搭配天玑 9500 所带来的实际感受,已足够让人看出 OPPO 与联发科合作调校的价值。

上手的第一感受,是一种「有感」的流畅:在 ColorOS 16 的加持下,无论是系统动画还是第三方应用,操作都能做到即时响应、动画顺滑、几乎零掉帧。

「流畅」看似基础,却是最难被伪造的体验。

它来自终端厂商对用户习惯的深刻洞察,也来自平台层面的技术共研。OPPO 与联发科联合研发了芯片级动态追帧技术,同时通过全新「极光引擎」的协同体系,让流畅不止存在于新品期,而能长期维持。

OPPO Find X9 的续航表现也值得一提。一天使用将近 17 小时,其中亮屏 6 小时,还剩下 30% 的电量,已经远超「妥妥用一天」的水平。

除了归功于电池技术的跨越发展,同样关键的是 Find X9 系列与天玑 9500 的深度联调,减少了天玑 9500 算力的无效调用与浪费。

「常流畅 + 低能耗」的体验,也从这些中轻度的日常场景,贯彻到了高负载游戏之中。OPPO 表示,Find X9 系列在重载场景能够实现至多13%的能耗优化。

天玑 9500 采用全大核 CPU 架构与游戏主机级渲染算力的 GPU,跑满画质满帧率自然不成问题,真正的竞争点在于「稳」:画质不降、帧率不抖、温控不失衡。

而 OPPO Find X9 在游戏上的表现没让人失望:游玩《王者荣耀》5 小时,平均帧率 119.9 帧,帧率「曲线」平滑成了一条直线。

要实现长时间稳定高效的体验,需要芯片、系统与散热三方协同:能效曲线平滑、系统调度智能、供电与散热跟得上。

联发科与 OPPO 的答案是「潮汐引擎」。这个方案由 OPPO 在 ColorOS 底层设计、联发科联合研发,形成贯穿系统与硬件的调度逻辑,实现真正的软硬一体。

影像,始终是 OPPO 旗舰的核心表达。

本次 Find X9 系列主打全焦段哈苏8K超清照片、2 亿像素长焦,以及 4K 超清实况照片,视频能力在稳定性和画面上也有明显提升。

实拍中我们发现,Find X Pro 不仅成片效果惊艳,出片速度也让人印象深刻,即便是将近 80 MB 的 2 亿像素照片,也只需要 10 秒不到的时间就可成片。

OPPO Find X9 系列首发与联发科共创的「芯链」技术,高像素带来的计算压力不会困在传感器一端。而是会向 3nm 制程的天玑 9500 处理器流转,SoC 的 NPU 与 GPU 协同分工,计算速度大幅提升,视频录制能耗也可最高降低 16%。

而 2 亿像素这种超高画质直出的场景,天玑 9500 内置的 Imagiq 1190 图像处理器与 NPU 配合,能更从容完成任务。

NPU的价值远不止于「出片」,它也支撑着 Find X9 系列丰富的 AI 功能。

「小布记忆」早已从「能用」蜕变成「好用」,按下机身快捷键两秒,AI 就能自动总结当前页面内容。无论是视频、图片还是账单,它都能快速识别、分类、整理,比前代更快,也更聪明。

天玑 9500 的双 NPU 架构重构了 AI 算力供给模式,让 AI 功能既高效又节能:一颗主攻性能,能快速处理图文总结和语音转文字;另一颗主攻能效,实现 AI 模型常驻运行。

性能与能效并行,结合「云 + 端」协同大模型,让智能成为系统体验的常态能力。

这些,并非一台手机的全部,还有更多能力与手机处理器息息相关,这要求厂商「调校」必须读懂芯片、写透系统。

愿意在底层做慢、做细,是一种长期主义。短期里不一定抢镜,但会在保值度和口碑耐久度上形成正循环。

一年后,用户记住的不是跑分,而是游戏帧率有没有掉、后台有没有卡、充电后会不会热、系统更新后还稳不稳,以及最重要的——

这台手机,有没有真的让生活顺心。

Android 旗舰的新叙事

纵观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不止 OPPO 一家在做调校。几乎所有对产品有追求、定位高端的品牌,都在同步打磨芯片、系统和终端,三者缺一不可。

能够在三者上实现真正协同开发的高端品牌寥寥,苹果是其中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家:其在兼顾能效的同时,也能实现极强的性能表现,芯片研发与产品需求同步推进、紧密配合。

国产 Android 厂商难以完全复制这套模式。但 OPPO 与联发科的联盟,本质上是一种殊途同归,通过更紧密的联合研发,以及对 Android 系统的深度定制,依然可以实现类似的协同效果。

早期,联发科与终端厂商的合作更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芯片先研发完成,厂商智能在终端侧再适配优化。如今的「联合调校」则更像一支双人舞——配合更难,但也更默契。

随着这种模式的成熟,未来可能有更多厂商加入,共同推动 Android 手机体验向更精细、更长效的方向发展。

现在回看,联发科的崛起路线,也和 OPPO 等国产 Android 厂商的成长路线重合,双方很难说是谁成就了谁,更像是一场彼此托举的携手冲高。

对于联发科而言,能与终端厂商深度联合调优产品,本身就标志着其平台能力已进入高端阵列。

在硬件高度同质化的时代,用户早已不会被夸张的参数宣传打动,转而更关注实际体验,以及产品是否契合长期主义的使用节奏。

下一代高端 Android 旗舰的准入门槛,已经从「跑分」转向「调校」——我无比期待着,这个由「协同」驱动的新叙事,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体验革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