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星期四在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头版撰文称,应当把新质生产力视为一个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概念,而非指一些具体的技术和产业,并称“不能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
这篇超过7000字的文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星期四(11月6日)在《经济日报》头版刊登。文章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作为大国,需要怎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如何建设这样一个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章写道,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来说,要实现这些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当体现出“全、大、多、密、强”五大特征。
文章称,“全”就是要具备一个完整完备系统的产业体系;“大”就是产量要大;“多”就是经济活动必须多样化;“密”就是经济活动的密度;“强”就是产业系统的先进程度。
文章也提到,从思想认识层面来说,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战略概念。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经济体现代性的最核心体现,没有新质生产力作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章进一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当把新质生产力视为一个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概念,而非指一些具体的技术和产业。“尽管新质生产力需要具体的技术和产业部门来表现或者代表,但是把新质生产力等同于这些具体的部门,无疑使得这一概念失去了其应当有的战略涵义。”
文章还指出,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生产力视为是落后的,也不能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如果各级政府有这样的观念,一旦看到一种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东西就一哄而上,那么就会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文章接着说,现代化产业体系所强调的是产业的现代性,而非只有现代或者未来技术才代表现代性。简单地说,即使是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业也可以具备现代性,因此如果认为工业才具有现代性,而忽视了农林牧副渔业,那么一个经济体肯定会出大问题。
文章还说,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驱动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即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总结自近代工业化以来经济发展史的经验可见,这三者缺一不可。
文章称,二战以来,大多数原创性技术都来自基础科研,再从基础科研转化成为应用技术,而无论是基础科研还是应用技术转化都需要充足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应当指出的是,在发达经济体,金融也是促成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转化有效对接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最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