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持续推进关税谈判之际,越来越多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家和前官员,正呼吁北京推动人民币升值,并警告称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低估可能会加剧贸易紧张局势,扭曲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据彭博社星期五(8月15日)报道,过去一个月,至少有三位智库研究人员发布了研究或评论,强调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被低估,以及人民币在支撑中国出口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这些研究人员包括驻美国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专家。
上述呼吁时值中美官员推进关税谈判,市场预期外汇问题可能成为讨论焦点。这些评论也表明,随着中国探索刺激内需、减少对出口依赖的政策路径,人民币可能面临调整。
这些讨论也可能将影响美国财政部未来几个月,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决定。
曾在美国财政部任职40年、现任驻英国的智库官方货币和金融机构论坛(Offici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um)美国主席的索贝尔(Mark Sobel)8月6日在评论中写道:“中国允许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时机已经到来”。
索贝尔表示,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引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8.5%、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超过20%的低估估算。
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目前处于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国内需求疲软导致的价格通缩压力。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这一指标常被引用作为被低估的证据。
REER偏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走弱。以即期汇率计算,今年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1.7%,而彭博一项衡量美元的指数已下跌逾8%。人民币兑中国24个主要贸易伙伴中的19种货币均出现贬值。
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经济学家马特斯(Juergen Matthes)表示:“显然,需要增强汇率灵活性,并对中国央行的外汇管理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他续称:“中国目前的货币管理方式已不再为世界所接受。”
马特斯在7月23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人民币兑欧元的“不公平”低估,是欧洲对中国商品贸易逆差的一个关键原因,并建议“贸易政策行动迫在眉睫”,因中国希望将出口转向美国以外的市场。
中国央行已多次表示将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一位中国央行官员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中国不寻求通过人民币贬值获取竞争优势。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前财政部官员赛斯特(Brad Setser)7月16日在智库网站上发表的评论中写道,尽管出口强劲,人民币汇率依然出现贬值,这一问题可能在下一份美国汇率报告中浮出水面。
美国财政部在6月的汇率报告中,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但指责北京在汇率政策和实践方面缺乏透明度。过去三年,该半年度报告分别于6月和11月发布。
市场正关注中国治理产能过剩的行动,加上近期中国央行人民币中间价的温和上调,将引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回升。
索贝尔表示,人民币走强将支撑国内需求、提升实际收入,并表明官方有意将经济转向、面向国内市场的非贸易商品和服务。这也将有助于政府推行“反内卷”政策,以遏制过度竞争、应对通缩压力。
中国近几个月的出口增长保持强劲,降低了维持人民币汇率走软的紧迫性。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赛斯特表示,人民币汇率调整值得欢迎,但需要采取更重大的举措才能有效解决贬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