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北京日报》发文提出,拿没拿洋奖项,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图为10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项记者会现场。 (法新社)今年度诺贝尔系列奖项公布,中国科学家又一年与诺奖无缘。中国官媒《北京日报》发文提出,拿没拿洋奖项,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北京日报》在星期四(10月16日)发布的评论员文章中说,若将复杂的、长周期的科学发展问题,简化为一场奖项数量对比,这种“诺奖焦虑”不仅无益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更会在无形中催生妄自菲薄的社会心态。
文章称,环绕诺奖的争议也从未停息,“即便是其中公认相对客观的自然科学奖项,也绝非完美的‘度量衡’”,并提及评选标准存在争议,评选结果存在“时差”,以及评选理念存在分歧。
至于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文章指这两个奖项的评选结果,多年来与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与地缘政治利益高度绑定,“热衷于授予那些符合西方霸权主义政治叙事的特定人物。这种操作,使得奖项的普适性与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偏见认证’乃至‘政治武器’”。
文章续称,发达国家在现代科学领域起步早、投入大,具备先发优势和话语权。但一把尺子难以衡量多维的发展。拿着一把本身难言客观,甚至带有滤镜和私货的尺子,判定日新月异的中国,无异于刻舟求剑。
《北京日报》指一些别有用心者之所以热衷于用诺奖数量来“敲打”中国,“只是为了通过这种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不适合’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如果我们也陷入这种‘唯诺奖论’的逻辑,恰恰落入了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
文章强调,不唯诺奖,当然也不是说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诺奖的价值。“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这奖那奖。拿没拿诺奖,中国科创都要踏踏实实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文章认为,比赢得外界点赞和认可更重要,是通过探索攻坚,解决发展挑战,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每年诺奖揭晓时,网上总会掀起“为何中国又无缘诺奖”的讨论。
今年日本学者连续获得两项诺贝尔奖,中国官媒2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被网民翻出,在互联网上热传。
文章称,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评论说,日本政府“没有头脑”,纯属“狂妄之言”。
对于日本接连获得诺奖,以及中日科研领域的比较,《新民晚报》今年10月9日刊登题为《日本再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们关注什么》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在日本,几乎很少有人把诺奖的到来归功于计划,甚至多位诺奖得主都毫不客气批评了日本政府出台的包括这一计划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
文章续称,在日本当科学家,不会发大财,但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种确定性,吸引了大量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学者,并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崛起,需要勇攀高峰的雄心,也需要守护那份纯粹好奇心,允许“慢科学”生根发芽的耐心和定力。
中国学者上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是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