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大支付巨头攻城略地之下,在众多互联网及科技巨头携场景生态抢滩非银支付的潮涌中,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指缺失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背景和场景优势的非银支付机构,下同)困境有加剧之势:老牌独立非银支付机构股权一再流拍,头部独立非银支付机构则遭遇大股东或创始股东和高管减持乃至清仓,盈利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
2025年10月9日,银联商务极少数股权将在阿里资产官网拍卖转让。这已是该部分股权今年之内第六次被摆上拍卖架,此前五次拍卖均以流拍告终。更令业界唏嘘的是,该股权年初起拍价高达1200万元,10月起拍价已降至718万元,跌幅40%。
银联商务股权一再降价拍卖并非孤例。成立已16年之久的圣亚云鼎支付有限公司(下称“圣亚云鼎”)在2025年也遭遇类似情形。
曾经的头部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拉卡拉”)和新国都(嘉联支付母公司)则分别遭遇创始股东和高管陆续减持,甚至清仓。
独立非银支付机构为何不再被看好?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在A股上市的6家独立非银支付机构近3年中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调研三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和调研结果显示,在“套码”“套现”等灰色产业被严厉打击的强监管环境中,独立非银支付机构面临利润率低和合规压力大的局面,跨境支付亦卷入红海模式。
在监管机构对非银支付机构实施分化监管策略的监管下(详见《生死之线落定,预付卡机构包揽千万元级罚单》),独立非银支付机构如何转型破局?一位头部独立非银支付机构资深人士接受调研时称,从消费端向产业端转移,尚有发展和布局空间。与此同时,以支付为核心,向前后链延续,形成支付+差异化模式。一些机构已在行动中,且已有一定成效。
一再流拍 股东清仓
股权一再流拍的银联商务并非寂寂无名的公司。全球著名的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发布的收单机构排名显示,2024年,银联商务连续11年蝉联亚太收单机构榜首。它成立于2002年,是首批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主要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是国内最大的收单机构。
查证发现,2025年1月,银联商务约0.12%极少数股权被公开拍卖,起拍价为1200万元。此后五次流拍,起拍价亦不断下调,直至调低至6折起拍价。
圣亚云鼎则于2013年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资格,业务包括快捷支付和委托代收付等。目前,其支付许可证续展申请被中国人民银行中止审查。该公司股东拍卖持有的20%股权,从6月27日第一次拍卖被中止,到9月18日第二次流拍。不足三个月,起拍价直接打了7折。
为何“资历老”且从事不同领域的独立非银支付机构股权无人竞拍?
“行星谈互金”公众号主理人是某独立非银支付机构资深从业人员,他在接受调研时分析称,支付机构的估值主要由企业净资产、牌照价值、业务价值、品牌和无形资产价值等多种因素决定。近年,受内外部经济环境及行业影响,牌照价值及盈利能力下降,支付机构估值随之下滑。当然,银联商务和圣亚云鼎无人竞拍也有一定自身原因,一是两者拍卖的股权比例低。对收购方而言,收购少数股权意义不大;二是圣亚云鼎自身实力较弱,缺乏业务规模和客户规模基础,品牌、产品及科技等软实力也不足,且企业存在司法瑕疵。更重要的是,它的许可证续期申请被人行中止审查;三是2024年7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支付牌照收购方的盈利来源和可持发展能力有较高的门槛要求,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企及。
流拍事件一再发生之际,大股东、创始股东和高管的减持乃至清仓独立非银支付机构亦引发关注。
A股上市公司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拉卡拉”)和新国都(嘉联支付母公司)分别遭遇大股东、创始股东和高管陆续减持,甚至清仓。2025年9月2日,拉卡拉创始人之一孙浩然完成清仓式减持,套现近5亿元。此前的7月至8月间,拉卡拉股东联想控股和新国都的董事、高管均已分别减持其持有的拉卡拉股份和新国都股份。
孙浩然和联想控股分别减持拉卡拉股份,在独立非银支付行业传递了一个较强的信号。支付行业咨询分析机构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调研时称,一方面可能是股东认为拉卡拉未来发展空间受限。从近几年财报显示的盈利情况和盈利构成分布看,似乎已达天花板。除了规模日益萎缩的支付板块,金融科技和其他服务的盈利占比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可能和最近稳定币相关概念炒作有关。拉卡拉股价上涨,股东及时套现获取收益。
9月24日,针对上述减持事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致电拉卡拉董秘办公室并发送调研邮件。拉卡拉回复称:“有关信息,请参见公司公告。”
费率战加剧 盈利不景
无论是一再流拍,还是股东减持乃至清仓,独立非银支付机构的困境愈发显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比对官方市场数据和机构中报数据发现,全市场交易额下滑,叠加费率竞争加剧,独立非银支付机构行业性盈利能力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金额166.28万亿元,同比微跌0.02%。
上半年,在A股上市的6家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本文的A股上市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是指本公司在A股上市或母公司在A股上市的非银支付机构)中,4家在中报中披露了支付交易额。这4家公司支付交易总额为4.28亿元,同比减少2.82%。其中,拉卡拉降幅最大,达8.84%。
与此同时,4家独立非银支付机构的支付收入费率向13BP(1BP=0.01%)靠齐。其中,国通星驿费率最高,为13.45BP。除国通星驿实现支付收入费率同比较高增长(同比增幅达11.2%)外,其他3家非银支付机构的费率均同比下跌,跌幅均值达10%。
2025年中报还显示,国通星驿支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但其他5家A股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收入均呈同比下跌状态。
携场景之势,互联网和科技巨头抢滩
与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拉卡拉们的处境迥异的是,互联网和科技巨头纷纷抢滩支付领域。
除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奠定市场地位的头部玩家外,一批手握多元场景入口的互联网与科技巨头陆续通过收购牌照入场,并以“生态+支付”组合拳攻城略地,其布局逻辑与独立非银支付机构形成分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梳理发现,收购是互联网巨头快速获取支付牌照的主流途径,收购行动持续十多年,至今未止。
2012年,京东收购网银在线,依托电商生态,将支付深度嵌入商品选购和订单结算全流程;2016年,美团收购钱袋宝获得支付牌照,将支付功能无缝衔接外卖下单、到店核销和酒店预订等高频服务,形成“服务消费-支付结算-数据沉淀”的商业闭环,美团支付已成为平台默认首选;2017年12月,滴滴出行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时园科技有限公司收购高鸿股份旗下孙公司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20年将后者更名为北京滴滴支付技术有限公司。
2020年开始,互联网巨头入场的攻势更为迅猛。2020年8月,字节跳动收购合众易宝,将支付与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及本地生活团购深度绑定,2021年初,正式上线的抖音支付借助内容场景实现交易即时转化;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持股99%的石贝科技全资子公司天津同融拟收购海联金汇,但尚未完成。海联金汇旗下子公司联动优势有储值账户运营和收单及基金销售支付等资质。
2020年9月,携程受让东方汇融100%股权获批,并将其更名为上海程付通支付有限公司,与携程高频多元的场景相融合。
科技巨头们亦看中非银支付牌照。2016年,小米将捷付睿通收入囊中,依托硬件生态延伸金融服务触角;2021年3月,华为收购讯联智付获牌,随后将其更名为花瓣支付,依托鸿蒙系统与手机、汽车和智能穿戴等硬件生态,打造的全场景支付体验。
相较于拉卡拉等独立非银支付机构,互联网巨头和科技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渗透用户多维度生活场景的护城河。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场景赋能下的支付扩张,正不断重塑支付行业的竞争边界。
傍巨头,拥抱AI
拓展困境之中,不少独立非银支付机构选择收缩版图和业务范围,聚焦与主业相关的领域。
以上市机构中营收第一的拉卡拉为例。2025年1月至9月,拉卡拉通过退股和转股(详见下图)退出商业银行、融资担保和商业保理等有金融属性或类金融属性的相关公司。
与此同时,拉卡拉通过战略投资和间接控股的方式(详见下图)将天津市天财商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天财商龙”)和北京考拉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考拉信评”)纳入麾下。至此,拉卡拉的版图已包括传统支付领域、餐饮领域、零售领域和信用评级领域。支付+成为拉卡拉对支付生态的建设。
事实上,拉卡拉上市前,考拉信评(原“北京中北联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曾是拉卡拉的子公司。为符合上市要求,拉卡拉将其持有的90%考拉信评股权转让给西藏考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至2024年,拉卡拉开启了长达三年对考拉信评的收购计划,并于2024年10月以终止交易公告落下帷幕。2025年,拉卡拉通过间接控股的方式成功将考拉信评纳入麾下(详见下图)。

在长达四年的“商业版图扩张计划”里,市场一直对拉卡拉既做支付行业“运动员”,又收购评级机构做支付行业“裁判员”的行为存在争议。2022年,中北联曾因“公司存在人员和办公场所未与股东拉卡拉集团完全独立等问题”被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王蓬博认为,支付机构与评级公司的利益关联需严格隔离。否则,可能出现商户评级倾斜等道德风险。
涌入新赛道是另一种破局之道,如“碰一碰支付”“刷脸支付”“刷掌支付”和“看见即支付”等支付形式。新大陆2025年中报显示,新大陆与支付宝“碰一下”等业务合作进一步加深。截至2025年6月末,联合生态伙伴已铺设终端超100万台。
新型支付方式是否会对独立非银支付行业进行一次“洗牌”?“行星谈互金”称,刷脸、刷掌、刷眼等新支付方式和新支付产品,本质是以身体作为支付媒介的延伸。虽然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内在逻辑未变。新支付方式或产品是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之间的游戏,基本由其引领和主导,中小支付机构作为支付巨头的服务商角色参与,助力支付巨头开展推广和运营。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支付巨头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资金投入,能够支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的资源投入。中小支付机构大部分在生存边缘徘徊,诗和远方遥不可及。新支付方式和新支付产品对支付巨头而言,是巩固和挤占市场份额的一次“洗牌”。
独立非银支付机构可在哪些领域助力巨头,并能“分得一杯羹”?
王蓬博称,在实际交易链路中,支付宝通常与持牌收单机构和POS机具厂商合作,由持牌收单机构和POS机具厂商完成机具生产布设、商户拓展、资金清算等收单服务,各方在支付产业链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支付宝的角色主要聚焦于优化用户端的支付交互体验与服务入口,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支付的便捷性与场景融合度。
哪种新型支付方式更受大众欢迎?从当前用户习惯的角度观察,相较于“刷脸、刷掌、刷眼”而言,“碰一碰”更受用户欢迎。王蓬博称,支付宝“碰一下”321天就实现注册用户破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上市机构在中报中,均提及近期对AI大模型的投入。拉卡拉与新大陆近3年中报研发费用均保持同比增长。
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求空间
较之低费率的境内支付市场,跨境支付曾因高费率而成为颇具吸引力的利润增长点(详见《告别灰色商业模式,“支付第一股”拉卡拉前路何在?》)。6家A股上市独立非银支付机构均在中报中提及其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建设。
但曾经的跨境支付蓝海,正被集体出海的非银支付机构“卷”向低费率红海。
以跨境支付领域的龙头企业连连支付为例。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支付交易额高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32%。但其支付收入费率为3.26BP,同比下降5.51%。
行星谈互金评析称,跨境支付已从蓝海变为红海,境外支付机构和境内出海支付机构已“卷”多年,0费率也并不罕见。但跨境支付相对境内支付拥有一定独特优势:一是收费模式更多元化,货币兑换、VCC发卡(即支付机构通过数字化方式发行虚拟信用卡)等成为重要增长引擎;二是境外支付费率仍普遍高于境内,费率差优势仍然存在;三是境内出海支付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具备全球化牌照能力的更是少数,境外本地收单市场仍大有可为。跨境支付机构未来的竞争对手未必是同业机构,很可能是以稳定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机构。如何在传统支付基础上加载密货币支付功能,同时满足监管合规要求,是跨境支付机构未来的核心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王蓬博亦认为,2024年以后再出海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尚需时间进行合规,比如牌照等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新的市场,难度更大。一些后来者布局海外的体量和利润都相对很小。
无论境内外,独立非银支付机构的自立拓展空间尽无?前述头部独立非银支付机构的资深人士认为,从消费端领域向产业端探求生存与发展空间,无论是线上线上,尚有很多机会。与此同时,以支付为核心,将前后端衔接起来,亦需要独立非银支付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支付+营销、支付+账务管理等。
他举例称,通联支付融合支付、账户和科技等,深入产业链,为商户、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增值服务,助力客户实现资金流动数智化;针对各地提升“以旧换新”业务流程效率的迫切需求,银联商务自主研发“银企直连资金拨付软件”“支付即开票软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024年8月以来,银联商务已深度参与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旧换新”活动服务中,支付+AI落地“以旧换新”“国补”活动的解决方案,破解了全国范围内促消费活动业务流程中的效率瓶颈。
博通分析最新报告亦称,在基础支付业务趋稳且同质化的当下,开拓企业数字化服务已成为支付机构破局发展的重要方向。账户侧、收单侧和产业线机构在拓展企业数字化业务时,正呈现出差异化的路径选择。
尽管不少独立非银支付机构在东冲西突中求空间,但接受调研的人士并不讳言行业困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