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罚款“漩涡”,光大银行频领大额罚单|金融合规榜
光大银行是2025年1-4月领受百万元级以上罚单数量最多且百万元级以上罚单罚金最高的股份制银行。其被高额罚款的案由则多集中于反洗钱、授信和员工行为管理领域。
光大银行历来擅长的零售金融领域出现利润大幅滑坡的态势:2024年利润总额仅为2023年的4.2%。
从被罚对象的机构类别观察,农商行依旧是“抢镜王”,再次夺取个人罚单总数、累计受罚金额和机构罚单总数、累计受罚金额四项第一。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琰 实习生 江莞楠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丰雨
2025年开年至今,光大银行因被监管机构频频开具大额罚单似陷入罚款“漩涡”。4月, 一张由深圳金融监管局派发的高达640万元的罚单再度将光大银行推至“风口浪尖”。这亦是当月银行业领受的罚金最高的罚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南方周末“牧羊犬—中国金融业合规云平台”(下称“牧羊犬平台”)数据库横纵对比还发现,光大银行亦是2025年1-4月领受百万元级以上罚单数量最多且百万元级以上罚单罚金最高的股份制银行。
作为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光大银行近年经营业绩受行业环境不景等诸因素影响颇深。其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当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05%,连续3年下滑。其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下降超10%和近20%。较之可比同业中的领军者,光大银行明显逊色。
光大银行出现了哪些合规漏洞?合规之于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是什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透析光大银行四张百万元级以上罚单发现,2025年以来,光大银行暴露的问题集中于反洗钱、授信和员工行为管理领域。
上海金融与发展研究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时称,合规体系完善与业务扩张之间并不必然冲突。完善的合规体系可能会在短期内限制某些高风险业务的扩张。但从长远来看,它可以降低违规风险,避免潜在的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失,提高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投资者和客户的信心,并为业务创新提供清晰的合规指引。
罚单罚金均居股份行之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以2025年1-4月为观察时间段对牧羊犬平台收集的罚单信息进行梳理发现,光大银行领受的百万元级以上罚单数量和百万元级罚单罚金之和均居11家涉罚股份制银行“榜首”。
光大银行被高额罚款的案由则多集中于反洗钱、授信和员工行为管理领域。其中罚金最高的一张罚单发生于2025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派发,罚金为1677万元,案由涉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和“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多个反洗钱领域。同年3月,光大银行台州支行又因类似原因被央行台州市分行处以103万元罚款。
另外两张罚单则分别由深圳金融监管局和上海金融监管局派发。被罚对象分别为光大深圳分行和光大上海分行,涉罚案由分别为“授信管理不到位”“掩盖贷款质量”和“票据承兑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到位”及“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
围绕上述四张罚单的案由,曾在多个外资银行担任首席合规官的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汪灵罡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时称,光大银行暴露的以上问题属银行业合规领域的“顽疾”。其之所以屡罚不改,或许与近年行业不景,银行未能在业务扩张与合规管理间找到平衡点有关。
以“掩盖贷款质量”为例,业内通常采取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降低不良率,具体手法包括调整贷款五级分类,或者通过借新还旧等延迟风险资产暴露。于业务扩张角度而言,较高的不良率会影响新增贷款规模;此外,“票据承兑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到位”亦是在银行信用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系列问题均反映出,在优质融资需求不旺的环境下,银行为追求业绩而未能将合规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经营业绩承压
事实上,系列违规操作并未使光大银行的经营业绩在可比同业中脱颖而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翻阅其2024年年报数据发现,2024年,光大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75%和2.42%,微幅扩张。但营业收入却同比下滑7.05%,降幅排位在A股9家股份制银行中仅优于平安银行(-10.93%)。
光大银行体现资产负债结构的净息差为1.54%,同比下降20个基点,略高于同期行业均值1.52%。但其历来擅长的零售金融领域却出现利润大幅滑坡的态势:利润总额仅为2023年的4.2%。其中,零售净利息收入和零售非利息净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1%和25%。这意味着其于零售业务领域实现的息差收入及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均出现明显下滑。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底,光大银行不良率为1.25%,与上年末持平。但“已重组贷款和垫款余额”为上年同期的3.35倍。对于此数值,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解释称,“已重组贷款和垫款余额”指银行因借款人财务困难而进行重组的贷款和垫款规模。重组的方式包括调整贷款合同中还款期限、利率、本金或还款方式等。通常情况下,“已重组贷款和垫款余额”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换言之,若这部分贷款和垫款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或将面临较大上升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年报中,光大银行多次提及“积极构建内控合规管理长效机制”的表述。另据其于2025年2月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该行拟在组织架构中设立首席风险官一职,由在该行工作26年之久的现任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马波担任。此项任职资格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后,光大银行将成为国内银行中为数不多设立首席风险官职务的银行。
接近光大银行的人士透露,首席风险官是银行内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包括评估和管理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确保银行稳健运营。这一职务的设置意味着光大银行将风险内控拔高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马波到任后,光大银行的内控水准及合规度是否会出现好转,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对此予以持续关注。
6银行因反洗钱违规被重罚
放眼全行业,2025年4月,银行业个人罚单总数、累计受罚金额和机构罚单总数、累计受罚金额均环比增加,对应增幅分别为29%、31%、35%和10%;被罚对象的机构类别上,农商行依旧是“抢镜王”,再次夺取个人罚单总数、累计受罚金额和机构罚单总数、累计受罚金额四项第一。
监管方向上,反洗钱依旧是监管部门重点监测的重点。包括宁波东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乐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永年县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内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浙江温州龙湾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运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银行均因反洗钱领域的合规问题被处以百万元级以上的罚款。6银行累计被罚金额970万元。
2025年1月1日,我国新反洗钱法正式落地实施。当月,针对反洗钱领域的违规问题,央行对农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和恒丰银行等四家大中型银行开出4张千万级以上天价罚单。相比之下,央行4月处罚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城农商行和农信社,受罚金额虽未及千万元,但亦属于百万元级以上大额罚单。可见,监管层对反洗钱领域出现的违规问题仍保持重点关注,且依旧施予重拳。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