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类平准基金”终于有了官方明确说法。
在2025年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坚定支持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向其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亦称,当前,中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各有关方面对外部冲击做了政策应对的充分准备,这不仅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他还特别强调中国证监会将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并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证发现,这是继2025年4月8日中央汇金公司首次明确提出“国家队”资金的“类平准基金”定位后,中国证监会首次明确中央汇金公司的“类平准基金”定位。“类平准基金”与海外“平准基金”有何异同?“类平准基金”“托底”后,股市是否“只涨不跌”?如何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对于优质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于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本次国新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和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受访者供图)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受访者供图)

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受访者供图)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受访者供图)
类平准基金的“类”体现在哪儿?
南方周末:中央汇金公司为何被称之为“类平准基金”。较之海外的平准基金,“类平准基金”在资金来源、运作机制和干预目标等方面有何异同?
田轩:国际平准基金资金来源多样,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金融机构贷款,甚至动用外汇储备等。而中国版类平准基金以国有金融资本为主,每年获得稳定现金分红,并拥有成熟的市场融资渠道及央行流动性支持。
运作机制上,国际平准基金通常由政府或央行直接设立专项基金,并有一套成机制的制度安排。中国版类平准基金以中央汇金公司为操作主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操作,如增持ETF、蓝筹股等。
干预目标方面,国际平准基金的主要目标是在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时,通过干预恢复市场信心。中国版类平准基金还承载着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
沈建光:中国版类平准基金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有效稳定市场、阻断恐慌性抛售;长期则通过引导资金流向战略产业,推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托底”和“抑高”
南方周末:它的传导机制是否更有效?
沈建光:具体到传导模式上,类平准基金入市之后,有望推动更多投资者跟随,推动股票市场回升。股票市场是经济最重要的领先指标之一,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可能根据股票市场最新变动重新评估经济的前景,增加投资和消费支出。此外,在估值偏低时买入中国股市资产,长期而言大概率会带来良好回报。当下上证指数的PE在14倍左右,仍有上升空间。从有代表性的股票来看,在特斯拉的PE高达140倍以上的同时,比亚迪、宁德时代的估值仅在20倍左右。类平准基金在估值偏低时买入,待经济周期回暖,企业盈利和估值水平的双重回升有望带来丰厚汇报。
中国版类平准基金对于资本市场的独特影响不仅体现在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重塑市场生态,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类平准基金入市会向市场传递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保持信心的明确信号,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有利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缓解投资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提振市场的风险偏好。
田轩:中国版类平准基金能在市场波动时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迅速稳定市场情绪,并更加全面地应对市场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此外,还能有效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为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李求索:本次国新会释放积极信号,有助于进一步稳增长稳市场稳预期。在外部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环境下,助力促进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结合当前A股市场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具备较好投资吸引力,以及科技叙事和地缘叙事支持,A股短期有望延续4月上旬以来的回稳态势,对中期市场表现不必悲观,可继续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政策应对。
南方周末:未来若市场进入高估值阶段,“类平准基金”会采取减持措施吗?这意味着“类平准基金”有“托底”和“抑高”的双重功能?
田轩、沈建光、杨德龙:结合国际经验,若市场出现非理性泡沫(如估值显著偏离基本面、投机情绪过热),适度减持可抑制泡沫膨胀,避免系统性风险累积。
田轩:减持需谨慎,还要注意时机和力度,以防引发市场的过度波动。
优先硬科技企业上市
南方周末: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改革向来是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话题。如何更精准地对有需求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杨德龙:深化科创板的改革可以更精准让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宝贵的资本支持,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也表示,近期将出台进一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审核、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南方周末:如何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审核机制上,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田轩:要提高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需要完善上市标准,强化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满足更多类型、更多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上市需求;简化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同时提高审核透明度,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上市。与此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提升投资者维权效率,增强投资者信心。
沈建光:科创板未来有两大方面可期。一是给予更多企业上市的机会,尤其是优质、有潜力的创新企业,为这一备受瞩目的板块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二是给予企业充足的耐心,科创板迟早将出现亏损上市,甚至是扭盈转亏的公司,如何在把关公司质量的同时兼顾公司的成长性,将考验科创板的制度设计。
以科创板对标的纳斯达克为例。纳斯达克以包容性著称。纳斯达克接纳了具有一定技术实力,但处于发展初期的初创公司,其中不少成长为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南方周末:“入口”提升包容性,“出口”呢?
田轩、沈建光:建议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对于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应及时退市,确保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有效运行,提升市场整体质量。
沈建光:此前上交所研究显示,纳斯达克年均退市率约为8%。相比之下,沪深两市十年总和退市率分别只有0.3%和0.1%。因此,不难理解科创板“宽进”与“严出”并举,在试点注册制的同时,在利润考核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采用对标成熟市场的严格退市标准,高退市率将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伴随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科创板有望引入外资,境外投资者的参与也将有助于筛选优质公司。
如何迎接优质中概股回归?
南方周末:上市制度的包容性亦是优质中概股回归的核心条件?如何提升包容性?
沈建光:优质中概股回归的核心条件,在于内地和香港能否提供“制度包容性强、市场流动性好、产业协同度高、投资者保护完善”的生态环境。例如,制度层面,要畅通VIE(指境外注册的上市主体通过协议安排,实现对境内运营实体的控制,进而将境内运营实体财务报表并入境外上市主体的架构)架构企业上市流程,简化跨境流程,实现注册制与国际规则的无缝对接;市场层面,要引入长期资金,增强交易机制灵活性,构建理性估值体系;生态层面,要配套产业政策,提升中介服务能力,强化跨境监管协同。
短期内,重点突破跨境监管与流动性瓶颈,长期则需培育市场化定价能力与全球竞争力。这样才能使中概股回归从政策驱动转向生态驱动。
田轩:内地和香港市场需要在法律法规、市场交易机制、监管政策协同一致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概股回归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内地市场需对创新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和包容的上市条件;香港市场则需为中概股回归提供多样化的上市路径。
市场交易方面,应加强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市场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推动两地市场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加强证券监管和审计监管方面的合作,确保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力,保护企业在境内外市场的正当利益。同步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为中概股回归后的内地和香港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权益保障。
杨德龙:目前内地和香港市场已初步具备承接优质中概股回归的条件。过去几年,已有部分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的案例。这亦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较好的上市公司资源。
展望未来,为应对美国威胁中概股摘牌等形势,让中概股回归可以稳定投资者的预期,亦有利于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