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资源消耗大、碳排放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项目质量与安全问题较多,工人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此外,还存在腐败、工期延迟、风险控制不力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不畅等治理问题。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工程项目的ESG也开始受到关注。
工程项目ESG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项目层面的具体实践,不仅是企业ESG的深化与创新,更是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企业ESG向深发展的新阵地
企业ESG是企业整体战略可持续性的体现,而项目ESG则是将ESG理念细化到项目层面的具体实践。项目ESG不仅是企业ESG的延伸,更是对其深化与创新。
项目ESG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落实其ESG战略与目标。通过在项目层面分解和具体化ESG要求,企业能够确保其战略目标在每一个项目中得到落实,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可持续性表现。项目是很多企业连接市场、接触公众的触角,良好的项目ESG表现更加能够被利益相关方直接感知,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和信任。这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还能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和经济活动往往超过许多企业的年产值,其环境、社会和治理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在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规划立项、设计到建设运营至完成使命拆除处置——引入ESG理念,开展可持续披露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良好的战略和目标,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理,实现环境与社会正面影响的最大化,同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绝大多数的ESG工作仍集中在企业层面,而在项目层面开展ESG则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在项目上大规模进行ESG披露与评价,不仅是对2004年联合国倡导的ESG事业的拓展与创新,更是推动这一理念发展20余年且走向更深层次应用的关键一步!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在各类项目中,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改善社会基础设施、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些项目也因其投资规模大、工期长、参与人员多、资源消耗大,以及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与生态影响突出等特殊性,面临着诸多挑战。
挑战1: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人员众多
在投资规模方面,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涉及巨额投资,从数亿到上千亿元不等。例如:京沪高铁项目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中国铁路运输的效率,还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港珠澳大桥项目总投资约1269亿元人民币,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该项目的建成显著缩短了三地之间的交通时间,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建设周期方面,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例如:三峡工程项目从1994年正式开工建设到2009年全面竣工,历时15年。该项目的建成有力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条件,并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而正在进行的川藏铁路项目预计建设周期超过10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西藏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大量的参与人员,涵盖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前后可能有上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参与。例如,三峡工程项目在建设高峰期,施工现场有超过10万名工人同时作业,另有数以万计的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参与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之一,在施工高峰期间曾有5万多人同时作业,上千家单位同时施工。在建设过程中,还动员了大量社会资源,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科技人员。
挑战2:资源消耗大、碳排放高,生态环境影响突出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常具有资源消耗大、碳排放高、生态环境影响突出的特点。例如,港珠澳大桥是一座长达55公里的超级大桥,其建设使用的42万吨钢铁足够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同时还消耗了108万立方米混凝土。如果将这些混凝土用来铺设标准篮球场,可铺设约2.7万个。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全球建设和建筑工程领域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40%。在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高速公路、铁路和大型桥梁的建设,资源消耗、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2022年,中国生产了全球51%的水泥、60%的钢铁和58%的铝。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的通知,显示钢铁、水泥、铝三种材料生产的碳排放约30亿吨,其中很大部分用在工程建设项目。将这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充分表明工程建设项目对于国家和行业节能降碳的重要作用。
挑战3:项目质量与安全难保障,工人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影响大
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要求,一旦出现问题,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尽管过去一年在国家统筹领导下,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呈现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事故稳定下降、重特大事故明显下降“三个下降”的趋势,但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存在不少问题。2024年12月12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专门召开中央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指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涉及中央企业较大及以上事故有所增加。部分央企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未能有效传导到基层一线。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和社会声誉。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工程建设领域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23年全国建筑行业劳动力平均年龄达到45岁,其中50岁以上工人占比超过30%。劳动力短缺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施工进度,还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挑战4:腐败、合同执行与风险管理等问题,治理复杂
由于工程建设领域资金高度密集庞大、涉及专业众多、利益关系网复杂,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投入运营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腐败风险,导致工程建设领域是腐败高发地带。为了给工程建设领域清障护航,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接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检察机关积极参与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治理,起诉金融、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领域腐败犯罪5081人。基建工程是腐败的重点领域,其中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还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公平性。
除此之外,工程建设项目治理中还存在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等突出问题。合同管理问题包括合同条款不规范、合同变更频繁及合同执行不严格,导致项目成本和管理风险上升。在风险控制方面,部分项目在前期规划和设计阶段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识别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时应对能力有限。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评估方法不科学、评估指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估计不足,难以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此外,一些项目虽然制定了风险应对计划,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常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而落实不到位。
另外,工程建设项目治理还存在制度和监管问题。例如,招投标制度执行过程中,资格预审标准不够明晰、评标方法缺乏科学性,难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监管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缺乏深度和持续性,日常监督检查常流于形式,难以发现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行为。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难以有效应对项目管理中的复杂问题。
总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环境(E)、社会(S)、治理(G)方面,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适应性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ESG披露与评价,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项目的环境风险,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优化施工工艺、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项目的环境影响。
在社会层面,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披露与评价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障项目质量和安全,改善工人工作条件,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比如,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技能培训、改善工人福利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
在治理方面,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披露与评价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项目的管理与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运营。再如,建立透明招投标机制、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完善合同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腐败和工期延误问题。
响应国际条约与国家政策的新接口
在国际上,自2015年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协定》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ESG作为一种具体的操作指南和衡量指标,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开展ESG披露与评价,可以借鉴ESG工作的优势,以更加规范化、流程化和量化指标的方式,推动这些对国计民生以及气候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有力抓手。
在国内,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多次颁布文件,要求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的通知》,尤其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明确要求在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过程中,重点公开批准服务信息、批准结果信息、招标投标信息、征收土地信息、重大设计变更信息、施工有关信息、质量安全监督信息、竣工有关信息等8类信息。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通过,2016年7月2日修订,2018年12月29日修正)则作为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示要求,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全文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披露与评价,不仅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还能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提升企业通过新方式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当前,国际和国内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层面的ESG披露与评价标准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也具备极大的实践创新价值,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运营方式带来创新性转变。从审批角度来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ESG披露与评价有助于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支持,优化审批流程。
随着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完善的ESG披露与评估体系将使中国的重大工程项目在国际上树立更高的标准和形象。同时,绿色金融和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在支持重大工程实践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项目披露和审批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完善和推广ESG披露与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绿色转型,也为重大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 作者系联合国环境署(UNEP)全球建筑建设联盟(Global ABC)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