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的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操作员正在收集数据。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摄
人形机器人的故事在2025年初的几个月里被反复讲述。
层出不穷的“首个”:首个通用“大脑”、首个能在雪地奔跑的、首个完成侧空翻的……以及4月19日开跑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这场比赛与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同期进行,但最终,20多支参赛队伍中,只有6支完赛。这也让人形机器人引起了更多的争论。
人形机器人不是新鲜事。五十年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诞生在日本。进入2025年,人工智能的飞跃让人形机器人迎来了属于它的新时代。
如果关注全国各地人形机器人的最新动态,你会发现,信息检索的速度赶不上更新的速度。每周都有新消息。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在内,共15个省份发布了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行动方案或计划。超过20个城市正在围绕人形机器人布局,这个数字还在随时增长。
有中介甚至增加了机器人企业的收费考察项目:参观明星公司,单人报价2000元、3000元不等。
热闹不足以代表它的全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七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表现得非常克制。
有人形容还处在“验证期”;有人担心,热潮之下会造成它已经很先进的错觉,影响未来更实在的产业布局。他们的共识是,把人形机器人变成一个稳定可靠的产品,还需要时间。
一句看似矛盾的答案,更能说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可能又远比想象中要快”。
每天重复500次
落成一个多月,位于北京首钢园的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很繁忙。
4月2日下午四点,参观、考察、采访的人群进进出出。一个小时里,至少来过五拨人。前一天,训练中心还接待了几所高校的学生,学校想把学生送来学习,但实在容纳不了。
训练中心由石景山区政府和睿擎(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前者提供场地、资金、应用场景,后者提供设备、人力、运营团队,是北京首个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地。
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毛坯房,现在已经聚集了100个机器人。其中80个正通过水瓶、积木等物品,练习着抓、取、放等通用技能。在真实生活场景试验场中,另外20个机器人正在进行叠毛巾、浇花、理疗、清理沙发等行为的数据采集。
“我想试一下”,参观者按捺不住地从操作员手里接过可以“控制”机器人的穿戴设备,尝试着让它拿起毛巾,再叠放整齐……并不断提醒同伴帮自己拍下这一刻。
体验过后,他们发现,“叠真的很费劲”,毛巾不时从机器人的指缝中掉落,“灵巧手”并没有那么灵巧。工作人员解释,这与教幼儿园小朋友学写字,要靠老师手把手教类似,机器人也需要人的贴身指导,进行数据学习。“它对数据的需求至少是百万级的,而且越多越好,目前这个量还远远不够”。
1260公里外的上海,有目前全国唯一的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位于浦东张江,他们的具身智能训练场启用比北京早三个月,同样的,建成半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工地,导航都很难找到。
这里有一百多个机器人,来自十余个不同的品牌,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每一个身边几乎都有一位年轻的操作员,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这个训练场很安静,很少有谈话声,每人每天的工作是将一个动作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