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银行”渐入佳境,谁更在意你的数据钱包安全?
四大行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均维持200亿元以上,在60家银行中遥遥领先。在已披露完整数据的31家银行中,14家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同比下滑,最高者甚至下降40%。
36家披露了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之比。20家银行超过3.65%的行业均值,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布比例为2:8:7:3。各类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积极作为,据此可见一斑。
由数字化向数智化跃迁,映射出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的赋能已不可逆地进入银行业决策辅助层级。未来,人机协同作业的局面将愈发常见,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行业分化的关键。
6家银行因监管处罚被扣除10分,占比10%,其中不乏绩优者。案由涉及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等问题。
南方周末研究员 陈琰 实习生 何家伊 吴玮琳 苏美善
责任编辑:丰雨
每天处理各类银行业务的你,已多久未光顾银行网点?你是否深切体会到,无论信用卡额度的升降,还是“秒达”的风险警示,抑或各类理财产品的推荐,“指尖上的银行”越来越懂你的金融需求?
“指尖上的银行”渐入佳境的背后,是各银行动辄几十亿甚至过百亿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大军的持续竞赛,数字化乃至进阶为数智化已成为各银行决胜的关键。
行业协会的权威报告亦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8月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其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2024)》中称,国内主要银行机构中,三成以上客服中心和远程银行开始探索应用大模型技术,智能技术综合使用率升至93%。数智技术已成为推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模型深度应用将为数字金融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在这场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哪些银行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了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哪些银行推出的数字化产品爆发式增长?银行业的数字化合规度如何?谁的安全盾更能呵护你的金融数据安全?
因应市场和政策迭变,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2024年金标杆——数字金融榜”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并获得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条线资深人士和权威专家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首次将测评范围扩展至在香港上市的所有中资银行。被测评对象由之前的43家扩容至60家:包含在A股和H股上市的59家银行和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的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历时半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制的“2025年金标杆—数字金融榜”初榜(下称“数字金融榜初榜”),是2025年“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18个子榜之一,亦是六大银行系榜单之一。客观、科学、公正和透明是“金标杆”系列榜单严格遵循的四大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金融榜初榜全部定量数据来源于各银行2023年和2024年年报及ESG报告,并首度依托南方周末“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数据库”(下称“金标杆”数据库),(详见《“金标杆”数据库上线:测评金融机构势能的“温度计”》)采集获取。“金标杆”数据库是国内金融科技龙头恒生电子旗下上海恒生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依据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设计的榜单指标体系定制的数据库,亦是国内首家媒体金融智库与国内金融科技机构联合研制的榜单数据库。
数字金融榜初榜显示,各类型银行早已对科技利于提升经营效率和资产质量形成高度共识,并积极付诸行动。更令客户期待的是,金融科技整体呈现由数字化向数智化跃迁的趋势。
披露完整相关数据的31家银行中,过半银行在2024年加大了信息科技投入。其中4家国有大行年投入额均高达200亿元以上;披露完整相关数据的33家银行中,超七成银行科技员工数量同比增长,以兴业银行、上海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科技员工占比更超过10%;中小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未甘落后,沪农商行和苏农商行等长三角地区农商行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实现突围。
9月开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根据各商业银行2025年半年报对相关指标得分进行更新,并同步对被评测银行展开深度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与此同时,将遴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独立专家评审团进行“背对背”评分。在上述三类分值各占一定权重的基础上,制作并公布“2025年金标杆——数字金融榜”。
六大维度,20项子指标
数字金融榜初榜指标测评体系由“战略布局及组织架构”“数字化风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效能”“行业权威评价”和“监管处罚”等六大维度20个子指标构成。
“战略布局及组织架构”包含8个细项子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比最高,达55%。其中“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转型词频是否大于行业中位数”一项,以各行于年报及ESG报告中披露的相关词汇频次为基数。为何以行业中位数作为定性参照?通常情况下,大行更易在数字金融领域积极作为。银行金融科技投入程度与其资金实力存在较大关联。此种方法可剔除指标测评过程中极值影响。
“是否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子指标,旨在评价银行是否将数字化转型一事提升至高于业务流程的组织架构层面。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金融科技子公司不仅通过技术研发优化母行业务流程(如智能风控、线上获客、自动化运维),降低运营成本,还通过对外技术输出(如为中小银行提供核心系统解决方案、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数字化管理工具),形成新的营收增长点。
“战略布局及组织架构”维度的其他6个细分子指标,主要围绕信息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两方面设定。同时,虑及科技员工数量和科技投入两个成本支出项与银行资金实力密切相关,因此将6个细项指标中的3项设置为对评分结果影响更大的定性指标,更在测评内容上分别以“同比”和“占比”形式凸显“跟自身对比”,借此提升总分排名的公正性。
以上为指标测评体系中的“新变量”。数字金融榜初榜保留了2024年数字金融榜指标评价体系中对各被测评对象不良贷款率和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测算。这是因为数字金融对银行资产质量及运行效率有强大的赋能效应。
数据质量、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等问题皆为银行数字化革新的前提。因此,将“监管处罚”一项以反向定性指标呈现。对2024年期间收到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驻机构)相关罚单的机构,不论其罚金多寡,均在总分中扣减10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金融榜初榜引入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项相关评价结果,作为“行业权威评价”子指标的测算依据。在该协会最新公布的2024年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中,“体系智能化能力”细项指标重点考察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增长率、离柜业务率、信息科技系统建设水平和信息科技系统安全水平等4个分项。数字金融榜初榜将此项评分纳入指标体系,并赋予其10%权重,可填补年报信息披露度之相对有限的现实缺憾,提升测评结果权威度。
这是“金标杆”榜单首度引入行业协会的权威评价作为测分因子。
需要说明的是,数字金融榜初榜各定量指标评分,以已披露相关数据中最优者为参照。因此,各银行总分数值相对较低。评分仅代表榜单对各机构在相关业务领域参与度和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估,不涉及是否合格之评价。
工行摘花魁,6家因被处罚而扣分
依据上述指标测评体系,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60家银行数千个指标进行验算并排名。榜单结果显示,工行夺得桂冠。包括中行、农行、建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5家国有大行均跻身前十,名次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七名。
工行何以位居榜首?工行在“科技员工数量”“信息科技投入”和“个人手机银行数量”3项中均获满分。与此同时,在数字化风控词频一项,工行是被测60家银行中频次最高者。2024年年报及ESG报告中,工行24次提到了数字化等近似词。这说明其对通过数字金融提高资产质量一项非常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末,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34%,同比下降1.47%。工行不良贷款率绝对值虽非国有银行阵营中最优者,但较2023年有所改善。
在国有银行阵营中,工行科技员工占比和信息技术投入额同比增幅皆位列第二。2024年,工行科技员工占比仅次于交行(9.44%),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同比增幅仅次于中行。
在国有银行榜中排名第三的农行有何高分项?六大国有行中,农行科技员工数量增速最高,科技员工数量同比翻番,增长至27561名,在37家披露相关数据银行中排名第二;农行企业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量高达874万户,在所有披露相关数据银行中排名第一。邮储银行则是2024年企业手机银行用户增速最快者。
总体来看,2024年,在信息科技投入金额一项,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四大行均维持200亿元以上,在一众银行中遥遥领先。这充分证明金融科技与资金实力的正相关性。但从同比增速一项来看,六大行中,建行和交行的投入金额同比减少。事实上,在已披露完整数据的31家银行中,14家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同比下滑,最高者甚至下降40%。若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而言,这并不直接说明相关机构对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视度有所下降。技术发展在不同生命周期需要的成本投入程度,亦会对此产生影响。
交行是惟一与榜单前十失之交臂的国有银行,排名第十一,略逊于排名第十的上海银行。这与其收到的一张监管罚单相关。2024年,因“数据安全管理不足”等原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交行处以160万元罚款。其在总分中被减分处理。
不独交行,6家银行因监管处罚而被扣除10分,占比10%,其中不乏绩优者。监管机构处罚的案由涉及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等问题,包含对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的金融科技公司。
招行跻身前五,向数智化进阶
股份制银行中,谁对数字金融更为看重并付诸行动?
榜单结果显示,招行是惟一挤入榜单前五的股份制银行,亦是股份行阵营中惟一科技员工数量过万者。
招行何以领先?在59家披露相关数据的银行中,招行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最优,为2.22%。这意味着,其以较少的风险加权资产实现了相对高的利润,亦证明招行在数字金融的赋能下实现了较优的风控水平。2024年末,招行不良贷款率为0.95%,维持在1%以下的行业较佳水平。
翻阅招行2024年年报可发现,招行首度提出全面打造“数智招行”战略。该行判断,银行业正处于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行业分化的关键。未来,招行将积极探索“AI+金融”新模式,并使其成为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和数智化有何不同?数字化强调将传统业务流程由“物理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数智化则属于数字金融领域的“进阶层”,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实现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调度和智能客服应答等多个功能。招行由数字化向数智化跃迁,映射出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的赋能已不可逆地进入决策辅助层级。未来,人机协同作业的局面将愈发常见。
中信银行在总榜中位居第六,在股份制阵营中排名第二,亦是该阵营中两家信息科技投入金额超百亿元的银行之一。其信息科技投入在营收中占比一项超过5%,在股份行序列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渤海银行。
总分排名榜单第九的兴业银行亦有不俗表现。在2024年年报和ESG报告中,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词汇被提及45次;科技员工占比高达13.51%,在可测相关数据的36家银行中排名第一。绝对值来看,兴业银行科技员工数量在股份行序列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招行;信息科技投入额超80亿元,次于招行和中信银行,位列第三。此外,兴业银行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是国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除协助母行进行数字赋能外,兴业数金还对同业输出科技服务。
较之信息技术投入绝对值,投入金额在营收中的占比,更能体现主体机构对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对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在年报中披露此项数据。被测评的60家银行中,36家披露了这一指标值。测算发现,3.65%为此项指标的行业均值。20家银行超过此均值水平,其中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布比例为2:8:7:3。各类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积极作为,据此可见一斑。
沪农商行、上海银行“意外”突围
体量较小的城农商行序列中,谁的数字化水平较优?
总部位于上海的沪农商行和上海银行分别为农商行和城商行阵营中的得分最高者,双双入围总分排名前十,分列第八名和第十名。这打破了中小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相对落后的刻板印象。
与数字金融榜初榜的评价结果趋同,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24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中,仅“体系智能化能力”一项,包括沪农银行在内的3家长三角地区农商行获得9.8分(满分为10分)。
两家小银行为何有“意外之喜”?
在2024年年报及ESG报告中,沪农商行30次提及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词汇。该行金融科技应用覆盖运营服务和风险管控等六大业务主线,并实现多项创新。沪农商行虽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与外部机构成立多个实验室,强化与同业交流,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科技员工数量”和“科技员工占比”两项指标评分中,沪农商行亦分别获得农商行序列内最优分值。
沪农商行还是国内首个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 DCMM 4 级认证(我国数据管理领域国家标准 DCMM 中的一个较高等级认证)的农商行;“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在可比同业中仅次于此项排名最高的江阴银行(1.6%)。
总部同样位于长三角区域的苏农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亦多有亮点。该行信息科技投入在总营收中占比为5.39%,在已披露数据银行中排名第一。该行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主张实用主义,率先探索区域法人银行“集约式”发展,整合内外部资源,强化协同联动。此举与沪农商行与外部机构联合设立实验室的方式存在共通之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上述两家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抱团取暖”的做法,可有效弥补主体机构规模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缺憾,既避免了“躺平不转型”的被动,也规避了“盲目投入导致资源浪费”的风险,可为其他中小银行所借鉴。
在城商行阵营中,上海银行在“科技员工占比”一项居可比同业首位,“信息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则仅次于此项排名第一的盛京银行(4.8%)。其在2024年年报中亦称,该行采用大小模型协同方式对客户服务和风险控制等业务流程进行升级再造,实现了运营效率和质量的明显提升。作为城商行中资产规模“老大”,北京银行以不到1分之差紧随其后,名列十二。但多数城农商行的得分不甚理想,其中12家城农商行尽揽榜单后十二名。
(九台农商银行因未披露2024年年报,因而不参与总分测评)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