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家公司暴露ESG风险,锂电巨头卷入生态污染舆情——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ESG风险报告
第三季度项目现场安全风险高企,建筑、矿业安全事故高发;锂电巨头关联公司非法填埋万吨危废曝光。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华
2025年第三季度,根据南方周末善择云平台监测,1117家上市公司暴露ESG风险,事件数总计2815起,累计风险指数3345.2。与上季度相比,暴露风险公司增加42.8%,事件数增加73.6%,风险指数上升87.5%。
社会领域风险指数达1881.45,占比 56%,较上季度上升103%,其中安全风险累计指数达到1642.15,占全部ESG风险49%,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下属多家单位因为工程安全被罚。
治理领域风险指数957.25,占比36%,较上季度上升61%,集中在内控与合规、信息披露、董事会治理等领域。其中信息披露违规事件417起,累计罚没金额超过5.8亿元。紫天科技因信息披露违规、阻碍执法已濒临退市。
环境领域风险指数506.5,占比11.47%,较上季度上升92%,集中在未批先建、废水违规排放、固废处理违规等领域。环境违规数量在本季度数量虽不及治理与社会类,但单次处罚风险指数较高,广汇能源多次因为水污染被处罚。
6家企业连续进入风险榜TOP10,安全要求基层落实乏力
第三季度,风险指数累计最高的10家企业分别是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紫天科技、大众交通、苏宁易购、陕西煤业、中国神华、爱尔眼科。其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大众交通等6家企业也出现在第二季度ESG风险榜单Top10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大众交通等4家企业已连续三季度出现在ESG风险榜单前十位。
建筑类企业(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事件数较多(40-48起),风险多为施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建筑下属公司(天津工业化建筑工程公司、中建八局、中建深装建设)施工现场发生致人死亡事故,暴露出下属公司对分包单位安全管理的失控。该企业第三季度暴露的安全生产问题还包括不按图纸施工、使用不合格材料、违法分包等,罚款金额最高达到422万元。
中国建筑在ESG报告中明确阐述“生命至上,安全运营第一”的安全理念,建立了从集团到项目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和一线员工的安全职责。然而,项目一线频发的安全生产问题,暴露出其安全管理体系贯穿至项目现场和分包环节时出现了“责任悬空”和“执行断层”。
能源企业(陕西煤业、中国神华)发生事件数少(9-11起),但单个事件风险极高,主要与安全生产事故及环保违规相关。陕西煤业旗下红柳林矿业、张家峁矿业、黄陵矿业、陕北矿业、铜川矿业,多家核心子公司因安全问题被罚,同时穿插着环保(锅炉未验收、非法取水)、市场监管(违规获取环保电价)等问题,呈现出安全和环境风险高发的态势。
2025年8月25日,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发生运输车挤压事故致1人死亡,8月28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披露神木红柳林矿业22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令其停产整顿,罚款185万元,是本季度最高风险事件之一。
陕西煤业暴露了安全制度在基层现场的严重衰减,安全培训完全流于形式。典型事件包括黄陵二号煤矿被查出新工人在培训期间不在岗、学院抽考成绩与上报成绩相差巨大、授课老师在培训当天有入井记录等,表明基层对最基础的安全教育的漠视。
采矿业连续三季度风险高企,爱尔眼科暴露医保基金管理漏洞
从行业来看,ESG风险事件高发的五个行业为制造业(870起)、建筑业(343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6起)、房地产业(284起)、批发和零售业(275起)。
风险暴露程度(风险指数均值)较高的五个行业为采矿业(2.33)、建筑业(1.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2)。采矿业连续三季度风险暴露程度居行业首位。
行业显示出特定的风险模式。采矿业、建筑业安全和环境风险相伴发生,反映出EHS管理体系缺陷。“未批先建”和“未进行环评审批”违规问题多发,表明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牺牲或忽视了安全与环保的合规。同时,大量安全、质量、劳工纠纷问题发生于分包环节,上市公司及其下属单位作为总包方,缺乏对分包商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导致风险在一线频繁发生。
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11家公司因“医药安全”被处罚(如爱尔眼科、美年健康、光正眼科等),反映出在医疗质量、用药安全、诊疗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爱尔眼科、华厦眼科等因医保违规被重罚,暴露了医保资金使用、报销流程等方面的漏洞。
7~9月,爱尔眼科仙桃、许昌、本溪和象山公司皆因医保基金使用违规问题被罚,其中仙桃医院因存在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不合理收费、将非医保项目纳入结算等行为,被仙桃市医疗保障局罚款33.28万元。
对于上市医疗服务机构,医保基金规范使用属于治理层面的核心议题,医保违规问题多发,即便金额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和商业道德的漏洞。随着医保基金监管趋严、国家打击骗保力度增加,频繁违规将被视为系统性漏洞,可能触发失去医保定点资格等更严厉的处罚。
兴华锂盐违法倾倒万吨危废,锂电行业敲响供应链责任警钟
9月19日,新华社转《经济参考报》报道,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上级部门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未督先改”,该企业却突击将大量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上万吨。
兴华锂盐依托大柴旦盐湖卤水资源,生产氯化锂和硼酸,生产过程产生的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废活性炭、废机油等,按规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但该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采取在厂区附近简单填埋的方式,擅自违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兴华锂盐的危废填埋点与柴旦湖直线距离仅数公里,这里是柴达木盆地重要的生态节点,大量非法填埋的危废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湖体,不仅污染地下水,还可能引发大柴旦湖生态恶化。
上市公司亿纬锂能卷入了此次舆论风暴。亿纬锂能对兴华锂盐持股49%,在事件曝光的一个月前,亿纬锂能发布公告,拟以6亿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兴华锂盐股权转让。
在回应记者问题时,亿纬锂能称,兴华锂盐并不属于上市公司主体层面,公司对此事实际上并不知情,“我们此前仅作为其财务投资者,并没有参与该公司的生产经营。”
2022年,在锂盐价格峰值期,亿纬锂能斥资约2亿元获得了兴华锂盐49%的股权。2022-2023年兴华锂盐厂区被发现挖出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2023年兴华锂盐曾多次收到海西州生态环境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亿纬锂能持股期间,兴华锂盐持续采取“挖坑深埋、覆盖伪装”等方式非法处置危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作为拥有49%股权的重要股东,亿纬锂能没有尽到股东的监督责任,对关联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缺位;作为投资者,客观上为兴华锂盐的环境污染行为提供了资本支持,对环境和利益相关方造成了伤害。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增长,锂电池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降低成本,竞相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加码锂原料及处置环节的战略投入。然而,锂业上游产业链属于高环境敏感的行业,投资一家位于生态敏感区、主营业务涉及危险废物产生的化工企业,上市公司需对其“投资组合”“战略合作”内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保持警惕,环境合规风险应是尽职调查中最核心、最优先的审查项。
“不知情”等同于承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盲区和对ESG尽职调查的缺位。锂电池上市企业在ESG报告中宣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打造负责任供应链。兴华锂盐违规倾倒数万吨危废的事件,给上升的行业敲响了警钟: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写在ESG报告和制度文本中,更需要彻底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采购合同、投资尽调和生产流程中。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