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5 November 2024中国数字时代

建设性意见|顶刊《柳叶刀》发表中成药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结果!居然……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10:06
CDT 档案卡
标题:顶刊《柳叶刀》发表中成药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结果!居然……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中医爱国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太有意思了,哈哈哈哈哈哈~

要不是复旦大学自己的官方账号出来发消息,要不是我刚刚登录《柳叶刀》网站找到了论文的原文,打死我也不信,真有中成药会去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但是,真有那自信心爆棚偏不信邪的啊哈哈哈哈哈哈

image

11月12日,医学顶刊《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由复旦大学宋莉莉教授团队领衔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验证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方”(主要成分为红参、三七、川芎、大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要知道,这可是《柳叶刀》杂志自1823年创刊以来,首次刊登中草药多中心临床研究。

来自中国12个省市26家医院的16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被纳入研究,按照药物试验组和安慰剂组1:1对照,医生和患者对试验分组均不知情的原则,这项破天荒的中成药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就真的严肃展开了。

主持这项研究的宋莉莉教授说:

“我们用了一个完全国际标准化的试验方法来评估中药的疗效。”

这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吹牛啊。无论从哪个硬性指标来评价,这项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都相当规范、十分过硬。

你还别不信,试验研究团队里不仅有中国的科学家,也有外籍学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技研究院教授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也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image

这还不止,研究还邀请了包括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格雷姆·汉基(Graeme Hankey)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鲁斯塔姆·沙希·萨尔曼(Rustam Al-Shahi Salman)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为研究提供了专业指导。直白地说,不是自己关起国门来做的试验,而是邀请了多国资深专家做见证的,造不了假。

我知道有人可能要有疑问了,以上这些教授虽然看起来很厉害,可是没有一个老中医啊,由这些外行来做中药的研究能靠谱吗?

别担心,老中医来了!广东省中医院郭建文教授也是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

image

虽然没有穿唐装留白胡子略微差了一口气,但郭教授这单位和头衔,足以代表中医界很高的水平了吧?

而且这次研究的 “中风醒脑方”可不是哪个野鸡厂商15天研发出来的垃圾,而是国医大师陈绍宏教授验方制成的中药医院制剂,在临床上用于急性脑出血治疗超过20年,这足以代表现代中成药很高的水平了吧?

这样一项由中外多国专家共同参与,顶级高校和顶级中医院联袂开展,严格按照国际医学研究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金标准”来做的药品临床研究,发表在医学顶刊《柳叶刀》上的论文,这你们总该信了吧?

这样的研究足以证明中药的疗效了吧?哼!

让我们来看看研究的结论:

image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在90天UW-mRS的平均值上所差无几,各项敏感性分析结果均一致,在亚组分析上,治疗效果在血肿体积和血肿位置方面展现出了显著异质性。

上面的学术语言可能比较难懂,好在科研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己给它翻译成了大白话:

这项大规模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未能证明“中风醒脑方”能显著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证实了其安全性,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在预设的亚组分析中,脑出血量超过15ml和脑叶出血的患者群体显示出潜在的获益信号。不过,亚组结果只能作为探索性结论,实际功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我再给总结简单点就是:

1.这个国医大师开发的用了20多年的“中风醒脑方”,并不能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它的作用和安慰剂是一样一样的,喝了也没用。

2.好在这个中成药也没啥坏处,它的不良反应和安慰剂也是一样一样的,可以放心喝。

3.非要找点积极证据呢也不是完全没有,在特定的亚组分析数据中,还是展现了一丢丢潜在有效的可能性。注意,仅仅是可能性而已,这项试验并不足以证实它有那一丢丢功效。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现在有点尴尬的是,广东省中医院还为庆祝论文发表专门办了一场成果发布会。

image

郭建文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

下一步将进行新药开发研究,确证该药物的疗效,让更多的脑出血患者用上中医药,获得更多生存和康复的希望。

???????????

这一番话直接让我脑子短路了……我带着满脸问号回过头去又看了一遍研究结论:

第一,这中成药的疗效和安慰剂一样。

第二,这中成药的安全性和安慰剂一样。

第三,在亚组分析中显示可能有一点点潜在的疗效,但并未证实。

就这三点结论,到底是谁给你的信心要去继续做药物研发?做研究不用花钱的吗?到底是谁给你的底气要让更多脑出血患者用上中成药的?患者的人命不用管的吗?

一点建设性意见:

既然做了这么扎实的临床试验,那就老老实实接受结果,面对现实,这个中成药不行,你们还可以试下一个啊。已经铁证如山证明“中风醒脑方”的疗效不行了,还要再试,还要强推,这恐怕不符合医学伦理与做人底线吧?

在我们老家,愿赌不服输的,叫癞皮狗。

【CDT关注】莽莽|一所独立藏语民族学校的坚守与落幕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08:45
CDT 档案卡
标题:一所独立藏语民族学校的坚守与落幕
作者:段荆棘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莽莽
主题归类:藏人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11月13日,独立中文杂志《莽莽》发布了一篇关于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深度报道,标题是《一所独立藏语民族学校的坚守与落幕——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30年》,作者为段荆棘。

这所私立学校由藏族僧人吉美坚赞于1994年创办,在30年间为藏区五省免费招收学生,采用藏语授课,融合传统僧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培养了大量精通藏语且具现代知识的人才。学校经历了资金困境、政策压力等诸多挑战,始终坚持传承藏族文化和教育理念。2024年7月,这所被誉为"藏人的哈佛大学"的学校最终被迫关停,标志着藏区最后一所以藏语授课的私立学校的消失,引发藏族社会的广泛悲痛。本文作者曾在这所学校担任网络技术员,经手许多数字档案,见证了拉加学校在这片土地上的创立、挣扎发展和最终被迫的落幕。如今已在海外的作者,听闻学校关停,但曾经的师友和藏人伙伴因审查机制无法传达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全文阅读:一所独立藏语民族学校的坚守与落幕——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30年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节选内容:

学校的教育理念

学校注重多语言教学,我还记得运动会校庆的时候台上的主持报幕有五种语言之多:安多藏语、拉萨藏语、康巴藏语、汉语和英语。藏地各个方言音之间可能会差距很大,一个安多人遇见拉萨人可能完全无法交流,甚至需要用普通话来沟通。而在过去,凡读过书的喇嘛则可以通过书面语交流,因为藏文的书写系统是被统一化的。在拉加学校,学生们不需要剃度出家,就可掌握这套书写系统和藏人知识分子通用的书面语。

在传统的藏区,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很有限,校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从1997年就开始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建立一所女子学校,校长说:“女童的教育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教育是人类的教育。”最终他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2005年在拉加神山下成立了草原女子学校,这是藏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学生也是来自各地牧民的孩子。校长认为,发展女校可以让女孩们自己独立办各样的活动,参与的机会不被男生抢走。

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种是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熟练掌握母语的民族通才知识分子。每个高三毕业生都有一两个毕业作品在手,有乡志、家谱、寺院史的书,还有画作、诗集、论文、MV、纪录片、剧情短片这些作品,形成了一大批活跃的独立出版物和独立影像。有时候我觉得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得如同大学,区别是学生做这些毕业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要满足毕业条件,而是单纯对文化的探索和渴望。

拉加学校的特色

与公立教育的不同在于,拉加学校是在教牧人孩子们如何使用无人机这类的科技工具,来提升牧区的生产水平、丰富牧区文化生活;而公立教育则更像是选拔出一部分人来只教他们用高科技,并告诉他们:你们是更优秀的人,应该留在城里专门搞科技,以后不应该再放牧了。科技在拉加学校是普惠大众福祉的工具,而不是区别人高低的筛子。

对于公立教育来说,无论是藏地的寄宿学校还是内地高中班,好像都在做一种拔除式的教育,把大量的年轻人从原有的土地里移植出来、扔到城镇里。少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做干部做老师,然而那没有办法考上大学进编制的大多数年轻人,也没办法回草原过上游牧的生活,最终只能在县城做餐厅的服务员,或者做司机导游、厨师,或是在旅店里做服务业。

而拉加学校这三十年来,培养了许多受过现代教育又精通藏语,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的学生。在青藏高原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教育家、艺术家、作家、公务员和企业家。

我接触过的学校毕业生,其未来的发展非常多样,并且始终关照着藏地的发展。有的上大学后回到学校教书,和我谈他想做一个关于藏区流浪狗的社会调查。藏獒一度在汉人的手里价值连城,但经历市场炒作之后供大于求,价格也一落千丈,由于喂养成本高,许多人抛弃了手里的藏獒,它们就变成了流浪狗。很多寺院的喇嘛出于慈悲心会给流浪狗喂食,使它们可以在藏地存活下来,但也与人群和社会产生了诸多矛盾,例如攻击人与家畜、打破本地生态链、传播疫病等。流浪狗的情况缺乏政府长效性有组织的管理,他说他想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

拉加学校的最后一课

拉加学校的最后一课,没有人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毕业生们在毕业典礼上听到了学校要停办的消息,他们身着绿色的绶带,听着台上老师对他们未来人生的鼓励,他们低下头,抹着眼泪。高一高二的学生也不会在拉加学校有毕业典礼了,毕业生走后,他们也被聚集在一起,听着老师说:学校要关了,你们今天也毕业了。

往常的毕业典礼,学生会手捧哈达从学校走出来,把哈达系在学校大门上,表达对母校的祝福。 这一次,学生们哭着用哈达和僧袍抹眼泪,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他们心里的话。他们把哈达系在学校大门上,表达对母校的最崇高的敬意与不舍。视频里,我看到有一位僧人老师站在当年我看他们开周会惩罚学生的台上,台下的学生身上披着着绿色绶带,纷纷向他磕头跪拜,痛哭流涕。在微信上,学生们落泪的视频下的留言只有汉语的惋惜、祈求、悲叹和长长的哭泣表情符号,没有一条藏语评论,任何藏语的评论都发表不出来。如今,他们已经没有了用母语表达悲痛的权利。

县上的公务员开始向身边的人维稳,警告他们不要转发学校关停的消息和学生哭泣的视频,除了微信的零星视频外,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始不显示拉加学校的相关消息。转发公众号文章的僧人被带到派出所,被质问:为什么要转发,对政策有什么不满?甚至逼迫僧人签署保证书、按红手印,保证不再发表违背国家政策的言论。

很多人去找校长,他们一见面就哭,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很多人和校长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就哭,也不说话,在电话的那一头默默地流泪,校长也不挂掉电话,让他们哭完。他感叹说,你们哭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修行人,他的释然让我们惊诧,他在朋友圈发布:

无常的东西永远不会是永恒的。事物瞬息万变,这是无常的必然规律。我们相信重生,通过一系列生命进行教育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不祈祷来世的教育呢?如果死亡无法复活,哭泣有什么用呢?因此,最好祈祷来世拥有完美的身体。请不要悲伤,而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关于藏语学校,你可以阅读更多:

《不明白播客》EP-112 藏区教育(上):藏语教学最后一座灯塔的熄灭

TCHRD:中国关闭声誉卓著的西藏私立学校,标志着其强制文化同化政策的加强

BBC中文:西藏:中国被指透过寄宿学校制度压缩藏语教育

西藏之页:藏人行政中央严重关切中国强迫西藏僧尼进入殖民式寄宿学校的政策

Advocacy about Shut down China’s colonial boarding school system in Tibet

齐物学堂|街头阳刚:作为公众表演的男性谋杀-自杀行为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06:23
CDT 档案卡
标题:街头阳刚:作为公众表演的男性谋杀-自杀行为
作者:齐物学堂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齐物学堂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珠海香洲,11月11日-车

江门开平,11月10日-车

长沙岳麓区,11月7日。

北京海淀区,10月28日。

上海松江,9月30日。

深圳日本人学校,9月18日

山东泰安,9月3日-车

广西防城港,8月31日

长沙开福区,7月27日-车

上海地铁站,6月19日

苏州日本人学校,6月24日

吉林北山公园,6月10日

湖南郴州,5月20日

江西贵溪,5月20日

云南镇雄泼机镇,5月7日

沈阳铁西区,4月24日

浙江台州,3月19日-车

山东省德州,3月1日-车

这是能够在官方新闻上查到的今年1月以来的无差别伤人事件。很直接就联想到“谋杀式自杀”(murder–suicide),指一个人在自杀前(或在自杀时)杀死(谋杀)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媒体在解读这类案件时为了做出更详尽的侧写而深挖凶手个人的痛苦经历,读者又会由此认为记者和凶手共情,从而更加愤慨。其实,为了理解这种公共安全事件而勾勒凶手轮廓时,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数据经常被遗忘:性别。

除了5月20日江西贵溪那一起凶手为中年女性,其余17起案件凶手皆为男性。之前几起杀童/袭童案,凶手是20-55左右男性,珠海的樊某把年龄上限从55岁提高到62岁。在这18起案件中,6起使用汽车作为凶器,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压倒性的数据表明,谋杀式自杀基本是常见于男性的情绪表达。

加拿大UBC大学的男性健康研究专家奥利弗(John Oliffe )教授与合作者对296 篇描述 45 起北美 M-S 案件的报纸文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谋杀式自杀的深层动机和行为与男性气质有着多重关联。

在人类漫长的父权社会历史里,男性气质和男性被视为一种天然存在,只是在70年代才成为被研究的客体。二十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性别意识和性别研究带来了性别革命,妇女研究激发出了男性研究。随着女性气质(femininity ) 被问题化,“男性气质”masculinity 也被问题化了。这方面挪威领先。1950-60年间,社会学家戈伦瑟特(Erik Grønseth) 和心理学家提勒(Tiller) 在研究女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中角色的学者哈利尔特.霍尔特(Harriet Holter)的启发下,对海员家庭中父亲缺席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七十年代,戈伦瑟特做了他的另一个经典研究是“伴侣的工作时间”。

当下男性研究的三个领域分别是:平等导向研究、问题导向研究和历史导向研究。谋杀-自杀行为,就落在第二个领域:聚焦暴力、性侵犯、酗酒、自杀、犯罪的问题导向研究里。三个领域里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霸权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ies)在历史上和现实里都备受鼓励和宣扬。其特点是竞争性、自力更生和坚忍不拔,同时也是父权制的,被赋予权力,用来边缘化和驯服女性和其他男性(Connell & Messerschmidt,2005)。

它并非天生,是习得的。这正是霸权男性气质的核心特征,是父权社会里男性社会化的重要工具。男孩从小就观察这些成为“真正的男人”所需的条件,并积极实践(Courtenay,2000)。在学校里的“酷”,出社会后的“成功”都和霸权男性气质息息相关。媒体也强化了霸权男性气质,宣传美化男性成功和胜利的刻板行为(Heitmeyer、Bockler 和 Seeger,2013)

在具体的谋杀性自杀案例中,往往涉及崇尚权力、控制和攻击性的霸权男性气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谋杀性自杀就是“男性失败”( failed manhood)的极端结果。有一个研究对28起大规模无差别谋杀案做了梳理,其中 54%是谋杀性自杀,失业、严重债务、财务损失和工作表现不佳等经济压力是一个稳定地滋生谋杀性自杀行为的因素(Kennedy-Kollar 和Charles,2010)

奥利弗团队对45起谋杀性自杀案件进行了深入梳理,归纳出引发男性谋杀式自杀的三个主题:(a) 家庭绝望、(b) 工作场所正义和 (c) 学校报复。这三个主题中普遍存在的是男性对生活的失控、绝望和被边缘化的男性身份。男性通过抗议他们所遭受的边缘化来重申自己的男性自我,从而以”另类方式"获得霸权男性气质。这个犯罪心理现象更受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影响,经济下行时期多发。

全球每年有100万人自杀,其中男性占75%。澳大利亚学者River & Flood (2012) 则在男性气质、情绪和男性自杀之间发现了关联。River & Flood在分析了18位尝试过自杀的澳大利亚男性后,认为这些男性从小时候就习得了表达悲伤情绪会降低男性地位,而通过暴力行为表达愤怒等情绪可以提高男性地位。而他们无法控制的愤怒和暴力表现,又导致他们生活的全面失败:失业、关系破裂或成为罪犯。他们中不少人表示,自杀是结束痛苦情绪的一种方式。同时,自杀也可能成为展示男性气质的另一种方式,身体既成为暴力的载体,也成为暴力的对象。

历年来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也可以归入“谋杀式自杀”。许多此类犯罪最终都以自杀告终,而且几乎都是男性所为。美国的霸权男性文化让部分男性感到受屈辱并觉得自己有权使用暴力来寻求“正义”以及自己的男性气概。

其实,早在18世纪,探险家库克船长就观察到马来群岛上的AMOK行为,就是某个男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社交退缩、谋划和被激怒后,会拿着武器跑到人多的地方发疯砍人。他用马来语AMOK来描绘,因此AMOK综合症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行为。英国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休·克利福德爵士甚至断言:“驱使欧洲人自杀的情绪状态让马来人去激情砍人”(1895年) 但是在英国人处决所有犯阿木克症(running amok)者后,这种情况就少得多了,可见激情砍人想控制也是可以的。

image

在当下社会里来关注谋杀式自杀,不但要关注“男性失败”或男性五失人员,更要反省各个层面社会文化对霸权男性气质的推崇(一言堂、不由分说、不容置辩、靠拳头说话、就是硬刚、把xxx打趴了吓尿了)在街头暴力悲剧中起的形塑作用。

风声OPINION|高中学生会“塌方式腐败”,根源在哪?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06:10
CDT 档案卡
标题:高中学生会“塌方式腐败”,根源在哪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风声OPINION
主题归类:腐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近日,有河南信阳实验高中学生向媒体表示,学生会干部以查违纪的名义向学生收取贿赂: “这个时候你不给他交钱,他就给你处分,给你申报老师。”另据报道,有知情人透露,学生会干部在没收学生手机后,私下向学生收取每台300元的费用以归还手机,并不上报给老师。

对此,河南信阳实验高中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确认情况属实。目前,对涉事的4名学生会干部已清退出学生会,并将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处置。

这是让人五味杂陈的一幕。尽管这几年,关于一些高校学生会干部“耍官威”、“秀权力”的荒诞剧,已曝光过不少。但当类似事件“下沉”到高中校园,还是让人格外惊诧。

事件发生后,一种常见的责问是:这些尚未成年的高中生,还真把自己当“官”了?从目前披露的一信息来看,这些学生会干部的确堪称“大权在握”。

因为他们的“索贿”,就是建立在拥有没收学生手机这一“合法”权力的基础之上。当然,所谓的“合法”,是指获得了学校管理者的“授权”,或至少是默许。

这种“授权”,本身是非常可疑的。要知道,学生会作为高中校园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联系和服务广大同学,成为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而此事中的学生会干部,却拥有了没收其他学生手机的“权力”,这明显超出了学生会干部原本的“职能”范畴。

对于中学校园来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学生“执法”学生的事情?而且,为何这些学生会干部会习得某些腐败现象的社会玩法?对于他们的年龄而言,太过超前了。即便不是收受贿赂,也可能涉嫌敲诈勒索。这种官场文化与价值观念,为何这么早就被这些学生运作得如此娴熟?该所学校对学生会的价值导向或管理文化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放在高中学生会干部身上也是如此。当学生会干部拥有了特别的权力,上演“权钱交易”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这些初尝权力滋味的学生会干部来说,这种权力置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关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绝对”的。比如,对构成“违纪”的手机的没收与否,以及是否把相关情况汇报给老师,学生会干部都存在一定的“自决”空间。由此,“滥用”权力进行“变现”的空间也就出现了。

这种现象,甚至无关对成年人的模仿,而就是人性使然。只不过,具体的表现或许会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可能是直接的“权钱交易”,有的则可能是变为对学生的变相霸凌,等等。

从学生会的功能定位看,学生会干部当然不是“官”。但是,当赋予他们某种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力后,实际就是把他们往“官”的方向推,而不再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更难称得上是学生的“服务者”。

所以,这样的“索贿”事件出现,与其说是这些学生会干部对自身的角色理解发生了偏差,不如说是该校中的学生会组织的自我定位已发生了“异化”。这样的现象,并非孤例。近几年曝光的一些“耍官威”的学生会干部,往往都是以“管理”学生的“权力者”的面目出现——从查手机到查寝,等等。

这样的角色异化,除了一些学生会干部被授予了本不该承担的“权力”和“职责”,可能也与一些学校内部的管理文化有关,甚或校园对于学生会的角色引导方面,出现了偏差。

在此事中,就有两个细节,值得深思。

其一,据媒体报道,有知情人称,该校学生会干部存在这样的行为时间已久,很多同学怕被报复不敢说,有同学曾向学校举报过,但学校并没有重视此事。

“存在已久,有举报,也未受重视”,如果这些细节属实,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如果能够重视学生的反馈和“监督”,类似的学生会干部所表现出的“优越感”或“滥权”倾向,本是可以得到及时遏制的。那些原本在未成年人的学生会干部身上不该有的权力冲动,也不至于如此大肆流露。

其二,涉事学校最近发布了一则“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监督的通知”,其中一些主要表述很值得玩味:学生会建立“亮身份、受监督、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不得威胁打骂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会成员工作时,任何人不得私自没收学生物品,包括手机(违规购买零食除外),不得包庇违纪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翻查寝室内部物品;不允许和学生有借钱、带饭、代买东西等任何经济往来,严禁以违纪为由向学生索要财物等;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

这些要求,单拎出来每一条显然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们整体的话语风格,却给人以一种与高中学生及其学生会管理不相称的“成熟感”。可以想见,接收到这些要求的学生会干部,固然能感受到规则的严肃性,但同时不自觉地更强化了某种自己就是“干部”和“官”的身份幻觉。甚至,它给学生制造了一种更强烈的权力文化的熏陶。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成型的重要时期,会深刻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学生会这种自治组织的角色定位问题,学生加入学生会的角色理解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

毕竟,中学是教育之所在,而非钻营之场域。学校应该在价值观念方面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无论是从思想教育层面,还是从校园管理层面,都需要给他们树立一个健康良性的文化氛围。

旧闻评论|流量挂帅的文旅接不住夜骑的青春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05:59
CDT 档案卡
标题:流量挂帅的文旅接不住夜骑的青春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郑州学生夜骑开封的事,经过一番操作猛如虎,已然退潮。后来又偶现外地学生带车去骑,或改作步行的,感觉更是百无聊赖之举,主流寂灭之下,稀疏跟随者不足为虑。所谓青春无售价的口号,像是流淌又干涸的中二病,在郑开大道上飘散。‍‍‍‍‍‍‍‍‍‍‍‍‍‍‍‍‍‍‍‍‍‍‍‍‍‍‍‍‍‍‍‍‍‍‍‍‍‍‍‍‍‍‍‍‍‍‍‍

对于这件事,如果往大学生夜骑上叠加意义,其实是很没意思的事。就连他们自个,也都止步于不知所谓的青春感受上,若上其他价值就会有骑劫之嫌。反倒是,复盘一下本次的教训,倒是有些可讨论的地方,省得某些人趁乱隐匿。

在夜骑刚出现时,郑州当地的官媒是全力追捧的,发了长长的公号,文体居中那种,主题词是PASSION,接大学生的夜骑连带吹嘘城市建设的成果。作为夜骑的起点,大张旗鼓的郑州官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春在这里被第一次“贩售”。‍‍‍‍‍‍‍‍‍‍‍‍‍‍‍‍‍‍‍‍‍‍‍‍‍‍‍‍‍‍‍‍‍‍‍‍‍‍‍‍‍‍‍‍‍‍‍‍‍‍‍‍‍‍‍‍‍‍‍‍‍‍‍‍‍‍‍

对大学生夜骑展开的团委式正面宣传,或许是无形中——也或者是默许助推——卷进了更多类似于校团委那样的跟进动作。大学生之外的鼓励方,遵循流量的惯性,试图为夜骑注入歌颂的主题,让青春为流量所用,这是郑州夜骑的初始动力。‍‍‍

有意思的进展是,郑州官媒对夜骑的鼓励,让开封官方误以为要有“泼天富贵”来袭。“泼天富贵”是从近两年地方文旅操作中诞生的极恶俗的名词,夜骑一事再度证明,泼天的不一定是富贵,也可能是针毡,如今的开封官员只怕是有苦难言。‍‍‍

在流量挂帅之下,郑州官媒盛赞青春PASSION,开封则揭开了自寻烦恼的数日苦旅。无论是市长口中的“迎接随机性大客流”,还是市内景点延长开放时间等举动,都在事实上增加了大学生夜骑的热度,开封继郑州之后为青春标上加码。‍‍‍‍‍‍‍‍‍‍‍‍‍‍‍‍‍‍‍‍‍‍‍‍‍‍‍‍‍‍‍

若以流量观之,夜骑大学生打出的“青春无售价”旗号,是他们无法拥有青春感受的直观证明。实际上,这些年轻人自以为的无售价,在文旅口的吹鼓手、操盘手那里,被计入了城市经营的应收账本——区别只在于如何榨取这类青春。‍‍‍‍‍‍‍‍‍‍‍‍‍‍‍‍

随着夜骑队伍壮大,青春的PASSION表露出其伤害力,郑开大道成为一个文旅部门无法掌控的剧场,单车围城的开封演变为一个流量堰塞湖,事情就起了变化。管制逻辑开始上升,流量逻辑旁落,一地鸡毛的文旅误判就成为仅次于青春夜骑的笑话。‍‍‍‍‍‍‍‍‍‍‍‍‍‍‍‍‍‍‍

中原大学生夜骑事件,无可辩驳地证明,文旅口媚众取巧的流量思维,是一种汲汲于利的骑劫模式,其动机之功利、操作之鲁莽,不仅无力驾驭流量,反而为流量所乘。文旅口的流量运营,是现时整个行政体系中最大的形式主义。‍‍‍‍‍‍‍‍‍‍‍‍‍‍‍‍‍‍‍‍‍‍‍‍‍‍‍‍‍

郑州官媒在夜骑无法收拾的局面下,又变换论调,试图为几天前他们鼓励的青春之火降温。官媒的进退失据暴露在全网的聚光灯下,其窘态,其尴尬,体现了融媒体时代宣传的路径依赖症,以及专业技术上无所据守的茫然之态。‍‍‍‍‍‍‍‍‍‍‍‍‍‍‍

文旅条线失败的流量操作,在引导口径上表现为把学生视作安全隐患,其对所谓青春的操弄可见一斑。为了替文旅口擦屁股,其他部门也要奔赴郑开大道执勤。作为先开又封的直接后果,青春们出校要领路条,多少同龄人要骂夜骑的傻波衣?‍‍‍‍‍‍

淄博烧烤那波流量文旅之后,统计表明流量文旅创造的GDP在当地总盘子中不足道。大学生夜骑风波将为这种”统计“增添更多的东西,亦即文旅口的流量操作往往暗藏潜在的重大舆情危机,文旅口玩的是流量,也是玩火自焚的零和游戏。‍‍‍‍‍‍‍‍‍‍‍‍‍‍‍‍‍‍‍‍‍

从淄博、哈尔滨、甘孜等文旅部门对流量的利用,以及它们给其他地区的启发,戳破了流量可被收服的行政自信。流量内在的反转欲望是任谁也无法驯服的原始欲望,将流量等同于民意,接入行政决策的起点,用它来装点行政门面,早晚会后悔。‍‍‍‍‍‍‍‍‍‍‍‍‍‍‍‍‍‍‍‍‍‍‍‍‍‍‍‍‍‍‍‍‍‍‍‍‍‍‍‍‍‍‍‍‍‍‍‍‍‍

夜骑的大学生,不止打了郑开两地流量挂帅的文旅耳光,还在官方主动腾出的马路剧场上,展示了一些青春当事人不可能有、却会被观众赋予的别样含义。大学生夜骑也许是一次影响不那么大的试验,但谁能说这种影响仅限于此?‍‍‍‍‍‍‍‍‍‍‍‍‍‍‍‍‍‍‍‍‍

有个作家说过,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夜骑事件则表明,当这两样东西并存于舆论场时,没有售价的可能不是青春,而是耗材;那些自以为拥有流量、利用流量的人,掌控感未必像自夸的那么好,失控才是流量的本质。‍‍‍‍‍‍‍‍‍‍‍‍‍

夜骑是大学生浪掷时光的方式,将荷尔蒙交付某种未知,然后在全面的算计中膨胀为必须被管制的无序之力。这不是对青春的讽刺,而是对社会荒芜的嘲讽。拔高夜骑的意义是不对的,可它凝聚的那些东西,召唤的解读,不知包含多少错付与浪费。‍‍‍‍‍‍

对青春小鸟已不在的论者来说,面对夜骑的大学生之自选动作,同样有青春与青春感受的隔阂。也许他们并不需要什么理解,而理解本身也很词穷且无能。就这样,一个迥异于后浪叙事或团委叙事的现象,最终又被划入广义的禁欲范围,彷徨复哀伤。

冰川思享号|教授鼓励年轻人啃老,有一种鸡汤叫“媚青”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05:50
CDT 档案卡
标题:教授鼓励年轻人啃老,有一种鸡汤叫“媚青”
作者:冰川思享号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冰川思享号
主题归类:啃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

梁永安教授表示,“啃老”并非不劳而获、消极躺平,而是重要的自我探索过程。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应当趁年轻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即使花两三年探索世界后没有很快得到太实际的回报,但还是拥有了不一样的过程,看过世界和生命的颜色,未尝不是一种“满载而归”。

不出意外地,这一番言论在网络上遭遇了群嘲。“家里是农民怎么啃”“那样应届生身份就没了”“我刚毕业那会儿自己养不活自己都会感觉很羞愧”,大多对梁教授这个意见嗤之以鼻。

联想到曾经有个热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今天舆论场上的专家面貌,确实让人一言难尽。现在只要看到“专家”两个字,我马上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嘴角一抽。

这些专家到底怎么了?

01

今天的专家,特别爱在年轻人的话题上发言,教导年轻人怎么做人。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教导年轻人是最容易的——不需要多少专业背景,只要年纪大一点就可以,最好还会两句鸡汤体的片汤话。

于是就会发现,今天教导年轻人的专家,几乎来自各个领域。研究经济的、房地产的,学文学的、新闻的,几乎都可以站出来说两句。就算质疑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似乎还有“年纪”让人无话可说。

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年轻人话题是最有流量的。毕竟,像“热搜”“流量”这样的东西,终归是由年轻人推动的。

所以,你很少看到专家建议老年人养老金怎么花,大多是教育年轻人:

“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

这一个个言论,简直魔性。

image

图/网络

有的时候甚至让人怀疑这些专家的动机:他们不会是像他们自己经常批判的那样,是“哗众取宠”“流量至上”吧?

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抹掉专家的头衔,如果是过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说这些话,倒也没那么刺耳。

他们跟我讲讲怎么买房,建议生生孩子,其实也能理解,一般人听到也就一笑而过。因为你知道,你没法对他们期待更多。作为乡里乡亲,他们能提供的视野,也只到这个层次。

但是当你看到这些专家,一个个头衔煊赫,他们跟你谈的也无非就在这个层面,这大概就让人有点烦躁了:最起码,你别让我听两遍啊。

02

当然,教导年轻人做事,并不必然就是错的。

就像人们经常引用鲁迅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种话,估计年轻人就很受用。

今天的很多专家发言,细究之下会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事实上在扮演社会问题的鸡汤化转译。

比如所谓可以啃老、不必急着找工作、不要为了钱工作,可以先开阔视野、人生探索、自我积累云云,这事实上回避了非常严肃的问题——当代年轻人的求职、收入、权益保障困境。

image

图/视频截图

在这种看似循循善诱的话语里,看似柔软绵密,实则是把冷峻的铁板包裹其中了。由此,公共问题被个人化了,现实问题被内在化了——你只要做好自己,调整内心的态度,问题就消失了。

这并不可能,也早就注定了这些专家建议漏洞百出,经不起任何一个稍微动一下脑子的反驳。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钱包去买房”,可买不起怎么办呢?

建议“没有工作的人把闲置的房产出租”,可没有房产怎么办呢?

建议“年轻人找工作不能只考虑收入”,可是生活怎么办呢?

从根本上说,这些专家存在一个错位:你们的论说对象,不应该是年轻人;公共机构、行业组织、社会规则,这些才是应该去建言的地方。

专家学者,大多数来自靠纳税人经费支撑起来的公立大学或机构,拿着财政经费保障的工资,到头来只是跟年轻人说两句不经意间透着傲慢和优越感的话,说话对象都要挑个“软柿子”,又何必呢?

03

这些专家,或许也知道自己的话会招骂,但依然乐此不疲地说,这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名利心使然,没法拒绝舆论曝光度的引诱。

另一方面大概也是要证明,自己没有丧失公共性,依然在就社会问题发声。

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概念,这是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同时兴起的一种知识阶层。面向社会发声,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属性。

就像康德所说:“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只有进入公共场合,知识分子才具备了基本的资格。就像哪怕和专家话语同构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之所以不是知识分子,就是因为她们的话没有进入公共场合,当然,这是个好事。

而知识分子在公共场合的发言,并没有比这些老家亲戚高出多少,其实也是在挥霍自己的公信力,导致像“专家”这样的头衔被污名化。

当然,这些发言者倒未见得在乎,毕竟受损的是集体,受益的是本人,没有人会想着为一个抽象的集体负责。

但对于社会来说,这会造成一种无形的损失:人们对知识权威祛魅,对人文素养轻视,对道德感召力不屑,一种原子化的、个体化的、无价值化的观点碎片,成为一种狼奔豕突的公共情绪。

在今天,“专家”变成“砖家”,“教授”变成“叫兽”,“文明”会被说成“圣母”,“权利”会被说成“打拳”,一切都在娱乐、调侃性和不屑中被解构。

就好像今天对文科的轻视,补课老师也可以对一个专业发起挑战。看上去,这轻视的是一种学科,事实上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所谓的社会关怀都显得虚无、荒唐,最好的学者,就是那些理工科,“毋需多言、给我产品”就好。人们只崇拜刚性的工业力量,而非柔软的人文思索。

对此,人们也没什么办法反驳。专业声誉,恰恰是在很多学者犬儒化的发言中,自己丢掉的。

也很难评价这个现象是好是坏。人们丧失了某种公共信任,至少每个人都更“自信”了,更加“勇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互联网更热闹了,这个现状,人们终究是要接受的。

齐物学堂|街头阳刚:作为公众表演的男性谋杀-自杀行为

By: unknown
15 November 2024 at 05:41
CDT 档案卡
标题:街头阳刚:作为公众表演的男性谋杀-自杀行为
作者:齐物学堂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齐物学堂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珠海香洲,11月11日-车

江门开平,11月10日-车

长沙岳麓区,11月7日。

北京海淀区,10月28日。

上海松江,9月30日。

深圳日本人学校,9月18日

山东泰安,9月3日-车

广西防城港,8月31日

长沙开福区,7月27日-车

上海地铁站,6月19日

苏州日本人学校,6月24日

吉林北山公园,6月10日

湖南郴州,5月20日

江西贵溪,5月20日

云南镇雄泼机镇,5月7日

沈阳铁西区,4月24日

浙江台州,3月19日-车

山东省德州,3月1日-车

这是能够在官方新闻上查到的今年1月以来的无差别伤人事件。很直接就联想到“谋杀式自杀”(murder–suicide),指一个人在自杀前(或在自杀时)杀死(谋杀)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媒体在解读这类案件时为了做出更详尽的侧写而深挖凶手个人的痛苦经历,读者又会由此认为记者和凶手共情,从而更加愤慨。其实,为了理解这种公共安全事件而勾勒凶手轮廓时,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数据经常被遗忘:性别。

除了5月20日江西贵溪那一起凶手为中年女性,其余17起案件凶手皆为男性。之前几起杀童/袭童案,凶手是20-55左右男性,珠海的樊某把年龄上限从55岁提高到62岁。在这18起案件中,6起使用汽车作为凶器,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压倒性的数据表明,谋杀式自杀基本是常见于男性的情绪表达。

加拿大UBC大学的男性健康研究专家奥利弗(John Oliffe )教授与合作者对296 篇描述 45 起北美 M-S 案件的报纸文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谋杀式自杀的深层动机和行为与男性气质有着多重关联。

在人类漫长的父权社会历史里,男性气质和男性被视为一种天然存在,只是在70年代才成为被研究的客体。二十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性别意识和性别研究带来了性别革命,妇女研究激发出了男性研究。随着女性气质(femininity ) 被问题化,“男性气质”masculinity 也被问题化了。这方面挪威领先。1950-60年间,社会学家戈伦瑟特(Erik Grønseth) 和心理学家提勒(Tiller) 在研究女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中角色的学者哈利尔特.霍尔特(Harriet Holter)的启发下,对海员家庭中父亲缺席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七十年代,戈伦瑟特做了他的另一个经典研究是“伴侣的工作时间”。

当下男性研究的三个领域分别是:平等导向研究、问题导向研究和历史导向研究。谋杀-自杀行为,就落在第二个领域:聚焦暴力、性侵犯、酗酒、自杀、犯罪的问题导向研究里。三个领域里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霸权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ies)在历史上和现实里都备受鼓励和宣扬。其特点是竞争性、自力更生和坚忍不拔,同时也是父权制的,被赋予权力,用来边缘化和驯服女性和其他男性(Connell & Messerschmidt,2005)。

它并非天生,是习得的。这正是霸权男性气质的核心特征,是父权社会里男性社会化的重要工具。男孩从小就观察这些成为“真正的男人”所需的条件,并积极实践(Courtenay,2000)。在学校里的“酷”,出社会后的“成功”都和霸权男性气质息息相关。媒体也强化了霸权男性气质,宣传美化男性成功和胜利的刻板行为(Heitmeyer、Bockler 和 Seeger,2013)

在具体的谋杀性自杀案例中,往往涉及崇尚权力、控制和攻击性的霸权男性气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谋杀性自杀就是“男性失败”( failed manhood)的极端结果。有一个研究对28起大规模无差别谋杀案做了梳理,其中 54%是谋杀性自杀,失业、严重债务、财务损失和工作表现不佳等经济压力是一个稳定地滋生谋杀性自杀行为的因素(Kennedy-Kollar 和Charles,2010)

奥利弗团队对45起谋杀性自杀案件进行了深入梳理,归纳出引发男性谋杀式自杀的三个主题:(a) 家庭绝望、(b) 工作场所正义和 (c) 学校报复。这三个主题中普遍存在的是男性对生活的失控、绝望和被边缘化的男性身份。男性通过抗议他们所遭受的边缘化来重申自己的男性自我,从而以”另类方式"获得霸权男性气质。这个犯罪心理现象更受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影响,经济下行时期多发。

全球每年有100万人自杀,其中男性占75%。澳大利亚学者River & Flood (2012) 则在男性气质、情绪和男性自杀之间发现了关联。River & Flood在分析了18位尝试过自杀的澳大利亚男性后,认为这些男性从小时候就习得了表达悲伤情绪会降低男性地位,而通过暴力行为表达愤怒等情绪可以提高男性地位。而他们无法控制的愤怒和暴力表现,又导致他们生活的全面失败:失业、关系破裂或成为罪犯。他们中不少人表示,自杀是结束痛苦情绪的一种方式。同时,自杀也可能成为展示男性气质的另一种方式,身体既成为暴力的载体,也成为暴力的对象。

历年来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也可以归入“谋杀式自杀”。许多此类犯罪最终都以自杀告终,而且几乎都是男性所为。美国的霸权男性文化让部分男性感到受屈辱并觉得自己有权使用暴力来寻求“正义”以及自己的男性气概。

其实,早在18世纪,探险家库克船长就观察到马来群岛上的AMOK行为,就是某个男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社交退缩、谋划和被激怒后,会拿着武器跑到人多的地方发疯砍人。他用马来语AMOK来描绘,因此AMOK综合症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行为。英国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休·克利福德爵士甚至断言:“驱使欧洲人自杀的情绪状态让马来人去激情砍人”(1895年) 但是在英国人处决所有犯阿木克症(running amok)者后,这种情况就少得多了,可见激情砍人想控制也是可以的。

image

在当下社会里来关注谋杀式自杀,不但要关注“男性失败”或男性五失人员,更要反省各个层面社会文化对霸权男性气质的推崇(一言堂、不由分说、不容置辩、靠拳头说话、就是硬刚、把xxx打趴了吓尿了)在街头暴力悲剧中起的形塑作用。

Yesterday — 14 November 2024中国数字时代

观人随笔|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不能被垄断

14 November 2024 at 22:07
CDT 档案卡
标题: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不能被垄断
作者: 顾意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微信公众号“观人随笔”
主题归类:信息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起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了,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

在当下以及未来,这仍将拷问许多人,各行各业的人。首先是直接负责处理事件的职能部门,然后(或者说“同时”)应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的媒体记者。

自2024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最近读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信息”或许是该书中出现最多的词,赫拉利批判最多的,是“天真的信息观”。

当信息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必然面临权力的垂涎和垄断。

譬如在一次突发事件中,哪怕只是社会事件而不是政治事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同样可以被垄断。大众能看到什么,并不完全取决于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和越来越多元的媒介,还会取决于权力的意志和恩赐。

垂涎无可厚非,权力本性使然;问题是,如何阻止这种垄断。

打造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罗纳德·里根曾宣告,“极权主义的歌利亚很快就会被微晶片的大卫打倒”“信息就是现代社会的氧气……能够越过顶部装了刺网的高墙,能够飘过通了电、设了各种陷阱的边界。电子束如同微风,仿佛穿越蕾丝一般吹过铁幕”。

然而,里根只看到了信息时代的滔滔河水将如同自然之力一样灌溉每一寸土地,却忽略了河水之源的出口。这演员般的浪漫台词和美好想象,注定过于自信了。里根发布上述自信演讲的时候,是柏林墙倒塌的时刻。

砖头水泥建筑的物理意义上的墙体是比较容易被推倒的。但赫拉利又提及一种新形态:硅基铁幕。

事实上,仅仅二十年后,奥巴马的观点已经有所反思:“在信息流动方面,我认为信息流通越自由,社会就变得越强。”

信息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意味着新闻的进步或社会进步,有时恰恰相反。赫拉利就举了纳粹德国的例子。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无疑是当时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但当这种先进性落在戈培尔手里,就是巨大的坠落。

如果官方是信息的唯一出口,或者被定义为唯一的权威出口,那这样的信息就可以视作天然不可信的。因为垄断本身,就意味着不客观,就意味单方面的利益。

信息需要“交流”,而不是“直流”。相信唯一来源通道的信息,就是最大的天真信息观。而这种天真信息观泛滥起来,将比“信息匮乏”更为恐怖。

同样的,一家媒体,如果是带着官方交付的任务,而不是按照新闻的逻辑去自主采访,那得出的调查结论也理应被怀疑。

特朗普遇刺事件,是当天是全球头条新闻,CNN、福克斯、ABC、CBS、NBC、《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不遗余力地加入报道,人人可参与,而不是特勤局发布一切信息,特勤局只是一个被采访的对象。这种交互印证的信息生态,才能让我们看到一起有血有肉的新闻事件。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当下和未来的权利争取和自由追求,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信息的知情权、发布权和传播权。

最近,中国记协公众号也发文指出,“突发事件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信息发布、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大幅提升,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显著降低。”
 
一个同类事件,一个国家的民众能够获取多少真实的信息,也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自由的程度。

老萧杂说|对珠海驾车撞人凶犯不能止于标签化

14 November 2024 at 19:48
CDT 档案卡
标题:对珠海驾车撞人凶犯不能止于标签化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珠海驾车撞人事件,对大众心理产生巨大冲击。舆论场如潮声讨凶犯为“禽兽”“恶魔”,不只是对死伤群体的同情,自觉或不自觉的“代入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焦虑的社会情绪。

对于这类犯罪人,著名学者迈克尔·赫·斯通称之为 “和平时期邪恶” 的代表——“他们对自己的同胞毫无情感,只剩下无法形容的残忍和伤害,以及让我们震惊的邪恶。”

可以揣测的是,对于行凶人烦某而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后,面对终将到来、毫无悬念的极刑,大抵比起默默忍受至老死,似乎更有存在感。

由此便提出一个命题:在制造惨绝人寰的撞人事件之前,凶犯烦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个体存在?

对此公众是急于知晓的。网上出现樊某“假离婚受骗说”、“司法裁判不公说”等传闻,试图为其无差别杀人报复社会,找到一个说得过去的原因。当然即便假说成立,也绝不意味可驾车撞人。

究竟是哪些因素,为其个人极端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社会学上意义上,珠海驾车撞人案已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或孤立的犯罪现象,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会心理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呈畸形走势的暴戾心理。

这一次非常不愿意看到,舆论鼎沸数日、街谈巷议一番之后,随着对烦某的一纸宣判,事件成为过去式而归于平静,而烦某最终成为一个标签化、模糊化、概念化存在。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多层次的,犯罪产生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环境,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环境。

个体原因对犯罪的产生也有影响,只不过是在社会因素基础上产生的影响。

从微观社会个体到宏观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来看,烦某实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必定是因为其中某个或几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表面上无规律可循,实质上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致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动机的确立是可以被捕捉到的。

还原一个真实的烦某,破解其犯罪心理结构,将微观层面的个案纳入宏观社会的治理视野,从源头上降低同类事件发生概率,意义自不待言。

极端个案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治安状况和文明程度,但是如何对待极端个案,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水准。

【麻辣总局】“若遇到极端驾车冲撞,牢记以下技巧”

14 November 2024 at 17:05
CDT 档案卡
标题:【麻辣总局】“若遇到极端驾车冲撞,牢记以下技巧”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微博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1月11日,广东珠海市晚间发生一起特大驾车撞人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35人死亡、43人受伤。之后,新华社发布了习近平的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严防发生极端案件”。

img

11月12日,深圳市公安局反恐怖工作支队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呼吁民众牢记遇到极端驾车冲撞时应采取的“躲、避、掷”三招,也提醒如无必要,尽量不去人群密集聚集区,特别是没有设置车辆隔离带的人群密集区域。

file
file

11月14日,微博大V @张宏杰 转载了以上“安全技巧”,评论区有不少网友调侃“中国人又学了一项生存技能”、“学不完的经验,堵不完的窟窿”。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微博、推特网友的评论:

我是小哲尔:堵不完的窟窿。

三里屯跑叔RunningUncle:中国人的本领又多了一个!

yanbeifei23:要不怎么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中国人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训练,防止被刀砍、被车撞、被箭射、被下毒、被棍打、被围殴,以及情杀、仇杀、他杀、自杀。黄沙百战穿金甲,久卧病床终成医。

Tonyliu395995:互害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

SonnySu:平安大中华,献忠每一家。

行为旁观者:居然要学这种生存技巧,下次要学什么?

红木一笑:学这个防那个,最后抑郁而亡。

后现代的脚后跟:官方指导标准?真够黑色幽默~

渝悦诗风:食品不安全教我们如何分辨,公共场所不安全让教我们怎么逃窜,对我们也太好了。

fujiwara989:这都出攻略了?看来可以写本书,专门讲如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肯定畅销。书名我都想好了,就叫:《生死一瞬:危机事件中的生存智慧》。

JamIBrady77893:如果有一位大力士加速开倒车,这是避无可避的。

【CDT关注】Never Forget|从中国冒险逃离后,他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14 November 2024 at 13:44

CDT编辑注:11月10日,记者Nyrola ElimäBen Mauk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历时两年完成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维吾尔人哈桑·伊玛目(Hasan Imam)从新疆逃离定居海外的艰辛历程。这篇文章写道,2013年伊玛目和同行的几百名维吾尔人偷渡进入泰国后被当局羁押。关押三年后,他与20几名同伴冒险越狱逃到马来西亚后,又被投入看守所,最终在人权组织和律师的斡旋下获释并前往土耳其定居。文章写道,目前仍有至少48名维吾尔人被关押在泰国条件恶劣的看守所和监狱,近年已有至少5人在羁押中死亡。文章记录了中国如何向泰国施压,要求其遣返维吾尔人。近年来,除东南亚国家外,北京还向欧洲、中东、北非等地施加压力,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等跨国机构压迫维吾尔人。文章写道,即便离开中国,“维吾尔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真正的安全。” Matters网友Never Forget将文章翻译成中文,本文是翻译的节选。CDT持续关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维吾尔人的境遇,并记录相关网络审查抵抗行动

img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文章作者:Nyrola Elimä, Ben Mauk
CDT 档案卡
标题:从中国冒险逃离后,他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作者:Never Forget
发表日期:2024.11.10
来源:Matters
主题归类:新疆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非法越境且没有身份文件的维吾尔移民很容易受到勒索和人口贩卖之害。过去两年里,我们一直在调查维吾尔人从中国大规模逃离的现象,采访了30多名经过东南亚的走私路线幸存下来的人。路上常有人死亡或失踪。一位女子告诉我们,她4岁的女儿就死在了路上,在柬埔寨坐船的时候,孩子从过度拥挤的船上掉下去溺水身亡。有孩子在肮脏的安全屋里出生,也有父母因为害怕被逮捕和遣返将孩子遗弃在医院。这些孩子的父母确实有充分原因心怀恐惧,2009年,柬埔寨将20名申请联合国难民身份的维吾尔人遣返回中国,据“人权观察”报道,其中一些人后来被判处死刑。在维吾尔人出走的高峰时期,有人被缅甸驱逐出境,有人在试图进入吉尔吉斯斯坦时被枪杀,也有人在越南边境遇害。离开中国并不等于获得安全。

[…] 泰国警察包围了他们,一名警官通过扩音器用英语说,你们被贩子欺骗了,警方将带你们下山并安排接下来的去向。一名同行的难民将警察的讲话翻译成维吾尔语告诉大家。 […] 越狱的那个夜晚,看守在牢房周围徘徊。伊玛目担心,他们过去几天的行为可能引起了看守的怀疑。但最终在凌晨1点30分,看守离开了,他们决定行动。他们把最后一层混凝土踢碎,踢出一个足够人钻出去的洞,然后一个接一个地通过食品袋拧成的绳索,降落到六英尺高的地面。环绕拘留所的墙上有带有倒刺的铁丝网,越狱的人们把一块毯子搭在铁丝网上。伊玛目是第二个穿过洞口的,但他停下脚步紧紧抓住毯子,为后面的人遮挡住铁丝网上的倒刺。他想起安瓦尔等人逃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血腥味引来了搜寻犬。

无止境的流亡

没有人知道在过去15年里有多少人逃离了新疆。在报道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份中国政府的内部文件,该文件记录了这场大逃亡的规模:这是一份电子表格,创建于2018年之前,标题为《新疆涉嫌非法越境的高风险个体》,包含了17743名维吾尔人的姓名和个人详情,其中有许多人是我们采访过,还有目前在苏安普鲁在押的二十多名男子。

[…]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仍能够施加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有维吾尔人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印尼被遣返到中国。在其中一些案例中,相关国家是在中国请求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报后完成遣返的,而国际刑警组织明令禁止在政治迫害案件中使用红色通报。2021年,中国发出红色通报后,一名维吾尔男子在摩洛哥被捕,批评人士称其滥用红通,国际刑警组织随后撤销了该通缉令,但这名男子仍在监禁中;最近在2023年,欧洲人权法院命令马耳他停止遣返一对庇护申请未获批的维吾尔夫妇;在土耳其,数千名中国籍维吾尔人仍面临被遣返的风险。苏安普鲁的一些在押人员的亲属告诉我们,他们不敢发声,害怕因此失去居留身份。2019年,土耳其将四名维吾尔人遣返至塔吉克斯坦,他们随后被送往中国。维吾尔人权项目的研究员彼得·欧文说:“维吾尔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真正的安全。” (节选)

(纽约时报原文,网友翻译。)

豫广|一个夜骑开封大学生的自白

14 November 2024 at 00:34
CDT 档案卡
标题:一个夜骑开封大学生的自白
作者:豫广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微信公众号“豫广”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编者按:这是一名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经历,也是她18年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狂欢。她没告诉家人,夜骑5小时,忍着寒冷、饥饿、疲惫,和朋友肆意享受着青春的“Passion”,但几天后,一切都变了。

她的学校发布了“封校”通知,晚上要查寝,要拍照签到,周末也无法离校,身边的室友开始责骂夜骑的人。她也开始反思,当初自己该不该去,陷入了自责、愧疚。

舆论场里不再是“青春真好”,许多媒体、网友开始转向,批评“夜骑开封”。那条通往开封的大道上,非机动车道一度禁止骑行,但仍有人举着写有“自由”的大旗,在黑夜徒步或狂奔。

她所经历的,远不止是一段“夜骑开封”的旅途,更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如何在这个时代被影响、被裹挟、被转向的过程。如今,“夜骑开封”正在慢慢降温,而学校日常秩序何时回归,她还不知道。

作者 / 杨聿

编辑 / 芋头

11月1号,星期五,“夜骑开封”爆火一个星期后,我和朋友踏上了郑开大道。

出发前我常在抖音刷到大学生“夜骑开封”的视频,再加上付航喊的“Passion”,看得我热血沸腾,但我并不想去,郑州到开封50公里路,骑行感觉会累死。寝室里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我说:“他们怕不是疯了吧!”班长也去夜骑开封了。

有一天晚上,我对象问我,要不要一起骑去开封,坐火车回。我不想去,他给我打电话说了半天。我问他为啥想去,他说:“因为夜爬嵩山和老君山都没赶上,不想年纪大了之后没有回忆的青春,想夜骑开封疯狂一次,年纪大了之后也不会再留遗憾。”

说完这些,我决定和他一起疯狂一次。我没敢跟家人说,晚上不安全,说了肯定要挨骂。那会儿,学校还没严管夜不归宿,我告诉室友要去夜骑开封,他们也说我疯了。

1、首先困难的不是骑行,而是找车

file
从郑州出发。杨聿/摄

我们定在11月1号晚上9点在郑州市体育中心地铁口集合。这里离郑开大道近。

那天,我对象提前来我学校,我们买了蛋挞、泡芙、营养快线等,我带了暖宝宝、厚外套。本来不想拿这么多东西,骑车是累赘,又怕路上需要,还是拿着了。

但想准时出发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困难的不是骑行,而是找共享单车。

我们坐地铁到市体育中心时,地铁口的共享单车已经没了,在周围转了20分钟也没找到车,出发时间改到晚上10点。

我们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只要掏两块钱,就能拉我们到有车的地方。5分钟后到了地方,车是有,但有人用书包、水放在车筐,占了。我们很无奈,一行6人决定分头行动。

有的人甚至去了二七广场、火车站,这两个地方离骑行出发点,坐地铁要1个小时。为了能顺利“夜骑开封”,我们也是拼了。

到了10点,车还没找到,大家还分散了。有人提议去龙子湖。兜兜转转,我俩又回到了龙子湖大学城附近。路上也有漏下的车,但是坏的。

找了半天车,还没出发,人已经累了,我有点烦躁。

最终,我俩回到学校门口,在一个角落发现了两辆“小青桔”。扫开的那一刻,我心情瞬间变得激动,此时已经10点半了。其他朋友还在找车,我们在附近没没帮忙找到。

我俩决定先往郑开大道骑,看看沿路能不能找到。路上也有许多找车的,有人问我俩车在哪找的,我说在龙子湖附近,但现在已经没了,建议他们去其他地方。快11点时,其他朋友也找到了车。

从开始找车,到骑上车,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

2 、有人扛旗,有人唱歌

file
夜骑KF途中。杨聿/摄

晚上11点左右,我们终于骑行在郑开大道上,路上遇到了一波波夜骑去开封的大学生。

刚开始大家都在非机动车道骑,但后来发现深夜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并不多,有人骑到了机动车道上。有些人骑得慢,我想超过他们,但非机动车道太挤了,有时我也会走机动车道。我对象提醒我往里骑,外面不安全。

后来我们放慢了速度,我把手机拿出来放着音乐。一路上,许多人一边骑行一边唱歌,红歌、流行歌曲、老歌,各种歌都有。大家似乎没有一丝困意,精神抖擞沿着郑开大道前进。

每到一个距离开封的标示牌,大家都停下来“打卡”。我们经过一个专门设置的骑行驿站,才停下来休息了会。一位女同学请我帮他们拍照,他们有人扛着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此时温度降到了个位数,最开始越骑越热,到后半夜越骑越冷。我担心感冒,把厚外套穿上。路上一波波的骑行队伍喊叫着“Passion”从我身边掠过,大家如此开心、放松、自由。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一周的不开心、烦恼在这一晚全都消失殆尽,青春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11月2号凌晨2点多,我们到了开封与郑州的交界处。一道拱形构筑物上挂着“开封市界”的标识牌,夜骑开封的大学生都停在这拍照。过了交界处,我们继续骑,就看见不远处的开封城墙上亮着一个巨大的蜜雪冰城“雪王”。

穿过城墙,意味着骑行即将结束。我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穿过开封城墙的那一瞬间,感到一路的疲惫、付出都值了。骑到开封博物馆附近,我们换了共享电动车,我锁上了那辆共享单车。

平台显示:骑行总计50公里240分钟,共计16.5元。付完钱,我就和这辆“战车”说再见了。

真应了那句话:800米的体测你生死难料,50公里的开封你说到就到。

3、单车占领开封,学生坐着睡觉

file
开封市界。杨聿/摄

那会儿天还没有亮,开封必打卡景点万岁山还没开,有朋友说鼓楼有休息的地方,可以先到那暖和一会儿。

到鼓楼时已凌晨5点,手也冻麻木了。当看到鼓楼门前停满共享单车时,我震惊了。两边的商店门前、周边街道都被单车占领。我当时想,第二天早上这些商家看到这番景象会不会一脸懵。

鼓楼门前站着许多打卡拍照的大学生,还有摆摊卖小吃的。经过一晚骑行,大家体力也快到极限了,又累又饿,我问了一家卖灌汤包的,15元一笼,有点贵就没买。

后来又路过一家灌汤包店,店铺没开门,台阶上坐着很多大学生,我俩也坐下了。风吹得我直流鼻涕、手脚冰凉,而且困得不行。有人坐台阶上睡着了,有的直接躺地上,我们也坐着睡了会儿。

醒来后店还没开,天亮了,我们绕着鼓楼转了转,休息会后,就一起去了万岁山。正值周末,里面人山人海,挤得我们走不动一点。

我们在动物园旁的美食街吃了碗凉皮,10元一碗,一口就能吃完,有点贵,而且还没有座位了,是站着吃的。

听说万岁山晚上8点半有打铁花,我们吃完饭,先去看了很多表演,比如:幽默版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还有 “王婆说媒”。下午6点,我们就提前排队等看打铁花了。

但人太多了,进场区都挤满了人,我们愣了半天,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半天才能挪一小步,快被挤成了肉饼。有家长怀里抱着的小孩都被吓哭了。挤进去时已经没座位了,在外圈站了一会儿,什么也看不见。

我感觉快睡着了,骑了一晚,逛了一天,有点扛不住了,实在又饿,于是我们提前离开了,随便在路边找了家灌汤包店。

店里客人并不多,我们买了一笼灌汤包、一碗胡辣汤、一个鸡蛋灌饼,老板拿了两个塑料小碗,专门吃灌汤包用的。我尝了下,味道跟想象的有点差别,并没有一口爆汁。

之后,我们去了开封火车站,站内基本全是大学生,大多是回郑州的。火车上,有人在讨论为啥这么多大学生。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对母女,那位母亲对她女儿说:“你看那些哥哥姐姐多厉害啊,骑自行车去开封,我们坐车还得一个小时呢,所以你要多锻炼像哥哥姐姐一样。”

听到这句话,我内心有点自豪,发了一个夜骑开封的朋友圈,文案是“Passion!!!”很多朋友点赞。这时,离我们出发已经过去将近24个小时。

4、10万人夜袭开封,大道堵了

file
塞满单车的郑开大道。网络图片

母亲知道后,把我怪了一顿。她在抖音上也刷到很多大学生骑行去开封的视频,说你们这群小孩疯了。

我们回来之后,夜骑开封还在继续。开封文旅发布消息,开启景点免费、灌汤包免费,看到这条消息,我后悔去早了,应该晚点去。

回校后,一个在洛阳的朋友发消息问我,去KF后怎么回郑州。他买了11月8号下午的车票,打算从洛阳坐高铁来郑州,晚上夜骑去开封。还有朋友问我在哪找单车,他们也打算去,问我会不会“锁车”?

室友们也想去,问我还去吗,我说不去了,骑不动了。我问室友,刚开始我去时都说我疯了,现在为啥也要去,她说:“谁知道夜骑开封嫩火,天天在抖音上刷到,也想去试试。”

我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骑行队伍,有市民、网红,还有其他地方赶来郑州的大学生。令我震惊的是,11月8号(周五)晚上,竟有超过10万人“夜袭”开封。

众多骑行者涌上道路,造成郑开大道多个路段出现严重拥堵。机动车道被占,机动车无法前进,影响了交通,路上出现很多交警、医疗站,许多工作人员一直加班到天亮。开封许多地标性的建筑也被共享单车包围,共享单车调度员每天在开封和郑州间往返。

看到这些消息,我感觉这件事好像变了味儿,和我上次骑行的感觉已经不太一样了,不再是开始所谓的“青春、热血、自由、激情”,变成了盲目跟风、吸引流量,甚至到达了疯狂的地步。

在抖音上,我看到很多“夜骑开封”的新闻、视频,评论区出现了许多谩骂声。

夜骑刚火时,我看大家都很支持,评论都是羡慕大学生的青春自由,还刷到一个80后男人被大学生感染,坐轮椅7小时从郑州滑行到开封,我内心也有点自豪。

但是后来,我刷到过一个自称某老师的博主发视频,批判“夜骑开封”的大学生,文案中写“青春没有售价?河南的麦子明码标价!你爹妈工资就是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明码标价!”

那位“老师”还在评论区说“龙子湖那些都是些什么学校,自己没数吗?跟清华北大学生一样,都是大学生,啊对对对,大学生,三本职业院校也说自己是大学生呢?”

我看到这些话很气愤,我也是专科生,一个老师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歧视大专生,就举报了他的视频。

5、自由过后,封校、挨骂、自责

11月8号晚上,郑州一些大学发出“封校”的通知。这一消息出来,没去骑行在校的大学生天都塌了。本打算和室友一起去夜骑的朋友也收到“封校”通知,他们的夜骑计划只能取消。

第二天,我们学校辅导员也发来通知:由于近期夜骑开封的同学过多,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大家的安全,因此学校采取措施,周六周、日全校学生不得进出校门。

我们看到通知集体“破防”了。那天是周六,室友原本准备出去和朋友玩,她很早起来,化了妆,刚收拾好,就收到通知。我也打算出去逛街,全泡汤了。我们在寝室吐槽着,我们又不出去骑行,凭啥不让出去。

为了防止我们出校,学校实施晚上临时查寝、拍照签到、定位签到,周末还让学生去教室点名。班长点完名,老师开安全班会,之后开始放电影。等到下午6点,班长通知可以去吃饭,我们才去吃饭。吃完回教室再一次点名,之后继续放电影,记得放过《八佰》。班上很少有人在看电影,基本都在低头刷抖音、打游戏,要么聊天,一直到晚上9点才让回寝室。

我和室友们都感觉有些崩溃,在教室看电影还不如回寝室躺着。学校做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学生偷偷出去夜骑,保证学生安全,不过我们都已经拍照、定位签到,为啥还一定要呆在教室。

我们学校网络“校园墙”上很多人开始吐槽,抱怨想出校玩、回家或过生日都出不去。“为什么不去管那些骑行的,把我们这些没去骑行的封在学校干什么?”

周六下午去教室的路上,我也听到很多骂“夜骑开封”的人,一个脾气比较暴的室友也在责骂,听到责骂我一声也不敢吭,毕竟我也去了。

“夜骑开封”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得越来越大。后来,郑开大道非机动车道临时封了,开封万岁山客流量也达到上限,但还有许多人选择徒步去开封,越来越疯狂了。

网上很多人发视频倡议“青春要Passion,也更要安全”,单车平台也发“骑行倡议书”呼吁减少此类行为。我开始反思最开始该不该去,如果不去是不是就不会造成这么大影响。

我陷入了自责、愧疚中,一时难以消化。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对象,他对我说:“没必要,(他们)不是因为咱们才去的。咱们那天晚上不也有好多人去嘛,如果把这个责任分担到每个人头上,咱们也没啥责任。不要想那么多,没必要把责任堆到自己头上让自己心里难受。”

他说完后,我想了下,只有我一个人意识到有什么用,只有当所有人意识到扎堆的严重性,想到骑行扎堆的影响,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今天,学校发了最新通知,为了防止我们周六、周日出去,调课到周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404文库】水瓶纪元|珠海体育场凶案翌日

13 November 2024 at 23:00

CDT编辑注:本文已被微信等平台404,CDT根据PDF文档和截图全文转录。

CDT 档案卡
标题:珠海体育场凶案翌日
作者:一只蝴蝶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水瓶纪元”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1月11日晚,珠海市体育中心一辆小汽车冲进锻炼人群,造成35死43伤,犯罪嫌疑人樊某(62岁)驾车逃逸失败,当场被警方抓捕。12日,警方发布初步调查结果,案件系樊某对其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伤者主要为徒步团成员,多为中老年人,事故后被送往4家医院。

健身广场致命一夜

凌晨一点,体育中心南门已经没有什么人,门口的保安面对零星来询问的市民,反复说“我也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但当有人直接问“伤者被拉去哪儿了”,他回道,“你们直接去抖音上看吧。”

健身广场门口有一位保安值守,里面有两辆洒水车正在进行清洗工作,约莫有30位身着“香洲环卫”工作马甲的环卫工正在作业。一位环卫工说,她们晚上十点左右就到达了体育中心门口,等待作业。凌晨1点40分前后,她们清洗完毕,面无表情,撤离现场,但空气中仍可间到丝丝血
腥味。

img

凌晨,身着“香洲环卫”工作马甲的环卫工人正在清理作业。

img

体育场用于清理作业的洒水车

体育中心游泳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华先生说,大概7点50分左右(通报是7时48分),“出了事”,有一辆吉普车冲进跑道,绕了一圈,撞到很多人。华先生说,当时正是健身广场人最多的时候,有例行训练的健步团,“一个人扛着旗子在前面走,后面的一个方阵跟着走”。

img

事故现场遗落的徒步队旗帜(图_网络/明报)

据网传视频,健步团也许是主要受伤群体,“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比较多,现场也有很多跑步和健身的人”。一位在体育中心西侧写字楼上班的男士说,事发时他在办公室,目睹了下面的场景,被车撞到的主要是两个健步团,一个团身着红色运动服,一个团穿着蓝色运动服。华先生被领导叫回体育中心,准备去进行现场急救,但也许是内场人手已经够了,他被警察拦在了体育中心外,他看见“来了几十台救护车,一直拖(人)到9点钟”。

img

救护车抢救现场(图_网络/明报)

据自媒体“图拉的精神食粮”,在体育中心锻炼的共有六支徒步队伍,每队有四五十人,年龄从40岁到70岁不等,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教师、房产销售员、打工者、餐饮业从业者和水果商等。

香洲体育中心建于1998年,是珠海市最大的体育场地,由健身广场、体育场、体育馆、体育公园、运动学校等功能建筑组成,路过的市民说,事发地是体育中心西南区的健身广场。不收费、没什么入场门槛的健身广场承载了无数个珠海市民的记忆,热闹的健身广场之外,陪伴市民三十多年的体育中心游泳馆(非游泳场)已经暂停开放一年多,据说内部正在修补,招标工程进展缓慢,另一侧的篮球场也在修补作业,工期延宕许久。

img

香洲体育中心西门,外围放置有石墩。

体育中心主要出入口有南门、西门、东门。东门是一处新能源电动车充电处,连接体育场馆和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南门是一处停车场,也是事发地所处的跑道入口。西门处有石墩,现场工作人员说,西门一贯不开放车行。

img

南门停车场,也是离健身广场跑道最近的车行道。

附近民众:“什么都不能说”

12日白天,华先生的工作是在体育场西门处的广场值守,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如果有人靠近,我就叫他不要继续走”,他值守的广场是最靠近事发地的一处写字楼,从昨晚事发之后,写字楼的广场被围起了围栏。但他强调自己不是安保,“附近那些穿白色衣服的才是”,而他只是“被领导叫过来协助工作的”。

和许多在附近的人一样,华先生的微信里有好多现场视频,每一个都惨烈无比,他点开一个,视频里全是倒在地上的人,有的人脑袋流了血,“光这个视频(倒地的)就有二十个多”。至于现场的伤亡人数,华先生也很坦诚地表示,“不知道,领导交代过的,什么都不能说,就算我知道也不会告诉你的。”——这种守口如瓶的自觉几乎印刻在附近许多商户的心里,我们试图沿街询问,但一无所获。在附近的便利店,工作人员送走买东西的警察时说道:“放心,我们肯定知道,不能乱传的。” 便利店外,三束白色菊花被放置在一棵大树下。两名警察发现后询问顾客送花者身份,未果,但并未拿走花束。

img

三束白色菊花被放置在一棵大树下

事发后,许多网友关心的问题是:为何车辆能进入跑道?体育场的一位建筑工人说:私家车是无法进入广场的,只有领导签字、报备过的建筑拉货车辆可以通行。不过,结合健身广场的卫星图和现场视频可以看到,田径场跑道边设有绿色拦网,但外围步道是开放的,仅在南北两面入口放置了中空、高度约一米的铁质栏杆。

img

香洲体育中心,铁质栏杆内为事发现场。

值守的一名保安称,肇事车为一辆黑色越野车,前一天便蹲守在电子升降杆附近的停车区域。事发当天,樊某驾驶车辆冲毁电子升降杆和铁质栏杆,围绕场地一圈冲撞人群后原路返回逃离,在距离最近的出口大门几百米处被抓捕。针对网络流传信息称车辆为外地牌照,该保安否认并表示,牌照为粤C开头,系本地车号。

一位在现场的徒步团成员陈先生对"图拉的精神食粮”表示,肇事车冲进人群时没有减速,也没有按喇叭,沿着跑道内圈和外圈的中间位置,从后方径直冲向徒步队伍。

11日晚9点16分,珠海市体育中心发布公告称,即刻暂停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img

珠海市体育中心公众号发布暂停开放的公告

据财新报道,伤者主要被送往了珠海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12日凌晨两点,珠海市人民医院门口摆了约四十把红色塑料椅,供警察、街道人员等工作人员休息。有医护人员在走廊讨论伤者情况和安置死者的方案,有人提议,得到家属同意后将死者直接送往殡仪馆。伤者家属被分批由现场工作人员陪护进入住院楼,有伤者家属流着泪走出急诊室,12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急诊处仍然在为前一晚的事故工作,走廊多个拐角处都有警察值班。据警方通报,事发之后,公安机关组织民警迅速到场,全力协助开展伤员救治等工作。

逝者家属:“我老公还有几个月 就买满社保回老家了”

12日晚上6点,有逝者家属回到体育中心西门想要祭拜去世的家人,一行十几人,同属一个家族,逝者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兄弟和侄女辈都来了,他们提着红色的铁桶和三大袋线香纸钱。逝者妻子说,家人都是从恩平(音同“enping”,笔者按口音推测是江门市恩平品)过来的,她则是连夜从中山赶来。

她的丈夫在珠海做水电工人,平日每晚都会来体育中心锻炼。昨天,他穿着自己的衣服,而非健步团统一的运动服,因此站在了队伍的后面,是受到撞击最严重的一批人,“车是从后面来撞过来,他就是站在后面走,要是站在前面就不怕了”。

那位女士的丈夫姓谭,她认真地在自己手心写下这个字。昨晚8点半,她收到消息后,一直没有拨通丈夫的电话,女儿在网上看到一些现场的视频,从画面里看到一名倒地的男子,腿部有明显的血迹,“我女儿说,这个好像爸爸啊,你看一下,我说这就是啊。”

她起初去了珠海市人民医院和“拱北路的医院”(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拱北的医院”—直等到凌晨三点,医院公布收治名单,没有找到丈夫的名字。她想,这两家医院都没有,于是去了中山五院,那里聚集了很多同样在等待消息的家属。

img

中山五院外的花树

大约凌晨四五点,那时候她已经等待9个多小时,一位她不认识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她,让她上去,她以为自己会被带进病房,但等她见到医生,问“我老公呢?”,医生说,“你坐下听我说”,她才被告知丈夫抢救无效已经死亡。认遗体的时候,她看到丈夫的头下面“一大滩血”,“我抱过来,这里也是一大摊血,我说你们是不是根本没有救……”这句话说完,她又忍不住哭起来。

认领遗体的时候,她的儿子去签了字,“一张A4的纸,(上面的名字)差不多满了”。她叹了一口气,“死了好多人”。

12号早上,谭先生的遗体被拉去了珠海市殡仪馆。下午4点,离开殡仪馆的时候,她听到工作人员说,“拉过来三十几个”。珠海市公安局12日发布通报称,犯罪嫌疑人驾车“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img

珠海市公安局12日发布通报

女士还说道,她的丈夫出生于1960年,今年64岁,再买几个月的社保,就满足退休条件了,“他不喜欢中山和珠海的生活,他想回老家的”。

她昨天晚上出门的时候怕冷,特地穿了一件长袖衣服,可是奔波了一天一夜,到了祭奠烧纸的时候,衣服厚实不透气的雪纺面料逼得她一直在流汗。三大袋纸钱,她们花了四五十分钟才烧完,一个路过的小伙子帮忙烧了几张纸钱,家属不断道谢,“祝你平安顺利”。警察注意到家属的悼念行为引起路人注意,打电话叫来了十几个警察,并支起一柄长宽两米的正方形平顶伞,把路人的视线隔开。几个身穿写有“梅华应急”字样反光背心的人站成一排,有路过的学生、老人上前,被他们拦下劝走。

img

警察用于遮挡家属悼念现场的正方形平顶伞

大约六点半,家属们拧开四瓶冰水浇在纸灰上灭掉剩余的火星,把纸灰用铁桶盖铲起来收进铁桶,清理完毕后离开。

img

谭先生家属在香洲体育中心西门烧纸奠基(图片中个人肖像已做模糊处理)

盛会、无法截断的消息、和“不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事故发生的时候,正是2024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航展开幕的前一天,航展自1996年开办,每两年举办一届,是珠海市的“盛会”,一名网约车司机说,航展前一周,他的客人有百分之五十都是为航展而来的,他认为航展为珠海这个没有什么工业的旅游城市带来了人气。

img

航展作为城市盛会,成为当地媒体倾斜资源报道的重点活动。

img

珠海航展期间,一只蝴蝶落在海军女战士腰间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图_网络)

事故现场的视频起初在各个社交媒体上传播,又接连被屏蔽,但消息始终无法截断,甚至有人在地图软件的实况功能里询问,“有没有现场的照片?”、“SUV撞了多少人?”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有人发帖询问,“珠海体育中心今晚发生了什么”,有人悼念,“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但几乎每条帖子下都有争吵,关于是否应该继续传播现场消息。有多个账号复制黏贴着同一套话语:“请各位党员在群里证明引导,全世界都在关注珠海,在这个时候出现这种状况,不一定是简单的报复社会的小概率事件,不排除有境外势力故意作乱,请大家镇定,不要轻易上当,不转发引起更大的恐慌,不转发就算我们市民对国家最大的支持”。我们无法得知,这些话语是否出于市民自发意愿。

img

珠海一业主群内发布通知,要求“党员做好正面引导”,“全世界 都在关注珠海,此时发生这种事,不排除有境外势力作乱”。 (图_网络)

img

有网民评论事件是境外势力策划 (图_网络)

从事发当晚起,多位市民去往三个献血点为伤者献血,也有不满足献血条件的市民在献血点留下了买给伤者的牛奶。

img

有自媒体发布照片陈大批珠海市民凌晨赶到献血站

警方通报: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

珠海市公安局在12日发布了警情通报,确认了伤亡人数:2024年11月11日19时48分许,珠海市体育中心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锻炼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通报里还写道:案发当日,樊某驾驶小型越野车闯闸强行进入市体育中心,冲撞正在体育中心内部道路锻炼的市民,驾车逃跑时被赶赴现场的公安民警当场控制。民警发现樊某在车上持刀自残,立即将其制止并送往医院救治。樊某自残致颈部等部位严重受伤后昏迷,目前仍在救治之中,暂时无法接受公安机关讯问。

公安机关经综合现场勘查、视频监控、证人证言和电子证据等情况,初步查明,案件系樊某对其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目前,公安机关对樊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并依法对樊某予以刑事拘留。案件侦办、伤员救治等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中。

一份网络流传的珠海市人民医院的电子病历显示,一位名为樊某秋的62岁男性于11月11日22点59分被送入珠海市人民医院,系无业人员。入院时,颈胸部多处刀伤致出血约1小时,疑自残所致。

img

网传樊某入院病例(图_网络)

撰文:一只蝴蝶
编辑:赵小鲁

Before yesterday中国数字时代

常识流通处|杀害一个人,世人常有恻隐之心;但是,消灭一个符号呢?

13 November 2024 at 20:03
CDT 档案卡
标题:杀害一个人,世人常有恻隐之心;但是,消灭一个符号呢?
作者:里约热泪奴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微信公众号“常识流通处”
主题归类:五失人员
主题归类:软肋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网上看到一个新词叫“四无五失人员”。

所谓“四无”指无配偶无子女;无工作无稳定收入;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无房子车子等资产。“五失”指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关系失和;心理失衡;精神失常或异常。

据说最近有些社区在统计“四无”人员和“五失”人员。“这些人最大的特征是没有软肋,了无牵挂,是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

说到软肋,不由得想起前些天,在一个诗人朋友的鼓励下写过一首叫《软肋》的小诗——

那天,在马路上遇见一只甲壳虫

————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

它穿过峡谷、溪流、阳光斑驳的小道

小心翼翼地避开大型爬行动物如公交车

再小的地名,它也能准确抵达

看着它爬进草丛,我放下心来,也突然有点感伤

面对危险时,它毕竟还有甲壳护体

而我,暴露给这个世界的

全是软肋

是的,这个世界上,谁都是有或曾经有软肋的人。当然,生活也是随时可以去除一个人的软肋的,比如,按照“四无五失人员”的标准,按照男女失衡的比例,若干年后,多出来的数千万光棍也会加入“四无五失人员”行列,够社区工作人员忙的了。

想起了网传上海曾对常住人口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者调查,有“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症状的居民将成为疑似精神病患者线索。揽镜自照,是不是觉得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

为了安全,有地方将广场舞也暂时给禁了。

所谓“四无五失人员”当然可能对社会构成危害,在特定情况下走极端的概率会增加。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境遇乃至身份是流动的,兼之基数巨大,排查“四无五失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昨天的原创文章里,排在第一的留言是——就在这几天,我突然发现我的这个号开放留言功能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学校以及周边环境,接受“爱”的教化多?还是“恨”的教化多?

这条留言有一定说服力。我认为,这个社会,一些人之所以充满戾气,本质上,与‘人“的教育的缺失有关。

简单说,就是把人符号化、标签化了。很多人为暴力杀戮叫好,并且理直气壮,是因为,被害者被他们贴上了一个特定标签,比如,他们都知道,一个成年人向孩子行凶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如果那个孩子是日本人,被贴上了日本孩子的标签,马上觉得这是一种正义之举、英勇之举了。

不久前,微博认证为作家的四川省新龙县副县长黄如一在一个微信群里说,杀一个日本小孩,才多大点事?

img

img

img

同理,当年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很多人拍手叫好,不同样是因为死难者被他们贴上了美国人的标签吗?

能给外国人贴标签,当然也可以给国人贴标签。这样的悲剧,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发生很多起了。

具体到珠海这起事件来说,据闻凶手的行凶原因,是妻子与某个暴走团的人有染,在他那里,暴走团的成员都成了一个可以被抹去的符号。

当一个人被标签化、符号化,被抽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份,附着其上的人类基本情感也就消失了。杀害一个人时,世人常有恻隐之心;但是,消灭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一些人心里涌起的可能只有快感。

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人的安全,我们的社会要取得脱胎换骨的进步,最终还得回归人的本身。熊培云说过这样一句话,符号抵达的地方,也常常是理智崩溃的地方。那么换过来,当贴在他人身上的标签与符号消失,为他人赋予人的基本情感与温度,常识与理智才能在我们的社会回归。

当更多人拥有了良知、理智这样的“软肋”,也就不必为“四无五失人员”绷紧了神经。

【404文库】基本常识|很痛心但很遗憾,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悲剧发生

13 November 2024 at 19:53
CDT 档案卡
标题:很痛心但很遗憾,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悲剧发生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出了极端重大恶性案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追责:

为什么没能阻止凶徒作案?如果提前采取了某些措施是不是就能阻止悲剧发生?

然后是亡羊补牢的第二反应:

能不能做点什么来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复盘反思和防微杜渐都是很好的观念,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够帮助我们所在的社会进步完善。但是很遗憾,发生在珠海致数十人遇难的这场恶性案件,其实没有什么简单直接的办法能够预防和避免。恰恰相反,如果为了交差而硬要做点什么,运动式地采取某些措施,反而可能激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最容易被想到的措施是加强安保、增加安检。很多人把增加安保安检当成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万能良药,但任何安保都是有范围和有限度的。

具体到珠海这座体育场来说,其夜间本身是有保安驻守巡逻的,也设置了防止机动车驶入的关闸。还能怎么加强安保呢?

增加保安人数,到多少是个头?一座能容纳数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周边方圆接近1公里,如果要求每1000平米配一名保安,一个班次也得有100名,一天要花多少钱?每1000平一位保安,能不能及时制止得了这样的恶性案件?

枪支可以禁绝,刀具可以管制,菜刀西瓜刀也用铁链锁上吗?现在是越野车行凶,能禁止越野车上路行驶吗?

很痛心,但很遗憾,真的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办法可以预防。

在亡羊补牢的措施里,被提到最多的是及时摸排化解社会矛盾,摸排盯防重点人群,这也是各地发生恶性公共安全案件后的常规动作和标准动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项工作怎么做,我给大家科普一下:

在各级街道办、公安部门和信访部门那里,都有一份本辖区“重点人员”的名单。名单上面可能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精神冲击的可怜人,可能是利益受到侵害后坚持维权不息的“刺儿头”,也有的是精神状态不正常或价值观扭曲长年无理取闹的“鬼见愁”,还有最多的就是有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

每当政府要举办什么重大会议、庆典活动,需要营造安定祥和社会氛围的时候,这些“重点人员”就会被重点关照一遍。早些年路子比较野的时候,每逢特殊时期都要把那些老上访户“请到”某个招待所住下来。现在一般不这么干了,但是会安排社区网格员和片警逐个清查一遍动向,要求见面确认状态,有的还要口头教育一番叮嘱当事人老实点儿。

你说这么做有用吗?或许是有点用的,清查一遍,威慑一番,也许真能避免短期内出现恶性案件。但是,这些“重点人员”的问题解决了吗?必然是没有的。

上面发通知要求排查隐患化解矛盾的时候,并不会同步拨下一笔用于解决矛盾的专项资金,更何况很多矛盾涉及公平正义的缺位,光用钱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运动式排查一圈,并不能对化解社会矛盾有任何的实际帮助。反而有可能因为部分执行者工作方法不当、态度恶劣、虚假承诺等情况,导致原有潜藏水面之下的社会矛盾被激化升级。

其实你说上头不想彻底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让社会治安变得更好一些吗?他们肯定也想的。但是,就是很简单的做不到啊。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

那些看似深入本质,直达根源的解决方法,一旦你了解了它实际的操作方法就会明白,都是一级做给一级看而已。

“重点人员名单”里边清清楚楚,真要想解决矛盾,还用等到现在?

再说了,珠海绝对算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文明排名靠前的城市了,莫非只有珠海存在那些社会矛盾?

一点建设性意见:

为了大家包括你们自己的安全,稍微吐点利益出来吧。

【404文库】鸡蛋bot|珠海市体育中心袭击事件背后

13 November 2024 at 18:34
CDT 档案卡
标题:珠海市体育中心袭击事件背后
作者:鸡蛋bot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微信公众号“鸡蛋bot”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1月11日19时许,广东珠海市体育中心内发生男子驾车撞人事件,已致35人遇难、43人受伤。

事发后,嫌疑男子被警方当场控制,后因自残被送医。官方通报称,嫌犯樊某62岁,初步判断作案动机疑与财产纠纷有关。

网传信息显示,樊某疑生于辽宁锦州,在珠海做生意,其登记住址离事发地仅约一公里。此外,肇事越野车疑为樊某案发前所购新车。对此,笔者联系有关方面求证,暂未获正面回应。

现场亲历者称,当晚有多个徒步队伍在事发地锻炼,一越野车沿着跑道径直冲向人群, 多人被撞身亡。

事发后,当地市民自发献血、献花。据财新网报道,13日凌晨,珠海体育中心西门,悼念死难者的花束下附有一幅手绘的花朵图, 写有“为了再次信赖的纪念”字样。

作者:王晓楠、侥猿、呆呆、柚子

1.幸存者

珠海市体育中心地处香洲区,是珠海市最大的公共体育场所,建于1998年。网上视频显示, 每晚7点至8点,该场所会聚集多支徒步队参与锻炼,另有成百上千市民在此跳舞、打球等。

当晚7点左右,40多岁的珠海市民陈先生到达珠海市体育中心,他是一个徒步队的成员,这个徒步队成立已有六年多,属于市民自发参与的休闲活动。

在体育中心内部的田径场四周跑道上,共有六支徒步队伍,每队有四五十人,年龄从40岁到 70岁不等,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一一退休教师、 房产销售员、打工者、餐饮老板和水果商等。

这些徒步者的家距离体育中心仅几公里,他们白天上班,晚上到这里锻炼。

晚上7点半左右,徒步者们每三人一行,六支队伍依次排开,每队之间相隔十多米,整齐地沿着跑道开始徒步。他们身着红、白、绿、蓝等颜色的队服,周围还有许多健身跳舞的人。

按往常情况,徒步活动应在八点半左右结束。然而,接近八点时,一辆小型越野车突然高速冲入人群,它没有减速,也没有按喇叭,沿着跑道内圈和外圈的中间位置,从后方径直冲向徒步队伍。

在内圈徒步的陈先生突然听到“砰砰砰”几声巨响,“好像有东西从天上掉下来”。他愣了一下,随即迅速跳向一旁的绿化带,担心车子会返回来撞人,他又爬进了旁边围着铁丝网的围栏里。

反应迅速的陈先生并未受伤,赶紧起身救助队友。他所在的一个队伍中有十多人受伤,“有的脚断了,有的头撞吐血了,看着好恐怖。”

这支队伍还有七八人当场死亡,包括队伍的队长—一她是一名53岁的女性,已从社保局退休,经历过两次离异,有一个女儿。陈先生的一位朋友本来已有两三天未参加徒步,11号这天邀陈先生一同前往,结果不幸被当场撞死。

张女士(化姓)告诉笔者,她所在的徒步队约有20多人,事发时,她突然听到“砰”得一声巨响,一旁的队友们直接被一辆汽车撞飞,“车是从身后开来的,有队友当场身亡。”

事发后约15到20分钟,警方赶到现场,制服了肇事司机。随后救护车、交警、消防赶到,“医生抢救了一个多小时。”陈先生帮忙把一些伤者扶上救护车,伤者被送往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抢救。

11月12日,珠海警方发布通报称,11月11日19时 48分许,珠海市体育中心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锻炼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伤者暂无生命危险。

2.袭击者

据警方通报,嫌犯樊某62岁,离异,初步判断作案动机疑与财产纠纷有关。

警方称,案发当日,樊某驾驶小型越野车闯闸强行进入市体育中心,冲撞正在体育中心内部道路锻炼的市民,驾车逃跑时被赶赴现场的公安民警当场控制。

“公安机关经综合现场勘查、视频监控、证人证言和电子证据等情况,初步查明,案件系樊某对其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警方表示,公安机关对樊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并依法对樊某予以刑事拘留。

12日,一份疑似为嫌疑男子的电子病历在网上流传。

相关病历显示,11月11日晚10点59分,一位名为樊某秋的62岁男性被送入珠海市人民医院, 收治科室为重症医学科,他的出生地为辽宁锦州古塔区。

病历还记录了他的身体情况——“患者1小时前疑自残致颈部、胸部多处出血,120出车接回我院急诊求治。经我科会诊后拟“1.颈部多处开放性损伤;2.颈部肌肉损伤;3.颈部血管损伤;4.创伤性胸部气管破裂;5.失血性休克’收入我科。患者精神状态一般。”

重症医学科所在的珠海市人民医院(南区)距离珠海市体育中心5.6公里。11月12日20时许, 重症医学科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接听笔者电话,当被问到是否收治了一位名为樊某秋的患者时,电话被移交给一位男性工作人员接听, 对方表示,“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不方便透露。”

警情通报的信息则与珠海市人民医院的电子病历记录存在一致性——“案发当日,民警发现樊某在车上持刀自残,立即将其制止并送往医院救治。樊某自残致颈部等部位严重受伤后昏迷,目前仍在救治之中,暂时无法接受公安机关讯问。”

一位珠海本地人表示,事发地为体育中心内部道路,正常情况下不会有车辆进入,日常只有健身、散步、跳广场舞、打篮球的人,体育中心之前新修了内部道路,分了骑行和走路两条道,徒步队伍的日常活动很有规范。

据“水瓶纪元”报道,值守保安称,肇事车为一黑色越野车,前一天便停在电子升降杆附近的停车区域。事发当天,樊某驾驶车辆冲毁电子升降杆和铁质栏杆,围绕场地一圈冲撞人群后原路返回逃离,在距离最近的出口大门几百米处被抓捕。针对网络流传信息称车辆为外地牌照,该保安否认并表示,牌照为粤C开头,系本地车牌号。

事发后,一张含有肇事车辆买主信息的截图传出。网传截图显示,涉事越野车疑于11月4日所购,提车日期则为案发前一日,即11月10日。

而该网传截图上所登记的购车人身份信息亦指向一位名为“樊某秋”的62岁辽宁锦州籍男子。

对此,13日上午,笔者致电涉事车辆经销商, 店内销售及售后人员均称不了解相关购车信息。据销售人员介绍,涉事越野车为2024新款车型,最低配售价约为19万。

此外,天眼查显示,“樊某秋”在珠海当地经营一家零售商店,成立于2022年。该商店所登记联系方式亦与购车信息一致。笔者多次拨打该号码,均无法接通。

据上述网传病历,“樊某秋”的现住址为珠海市香洲区人民西路一小区,离事发体育中心仅一公里左右。公开信息显示,该小区二手房均价为2-3万不等。

陈先生称,他在珠海生活了40多年,从未听说或经历过类似规模的伤人事件。事发后,珠海市香洲区多个小区发布通知称,近期暂停群众性集体聚集活动。13日上午,笔者从其中一小区物业获悉,相关要求系由社区居委会统一发布,附近小区皆有接到类似通知。

当地一社区居委工作人员表示,因珠海市体育中心的撞人事件,故决定暂停大规模聚集活动,具体恢复时间将另行通知,“航展之后结束再说。”

据媒体报道,第十五届中国航展计划于11月12 日至17日在珠海市举行。珠海市体育中心近日发文称,该中心东门设立了航展专线乘车点, 航展期间,体育中心部分进出口实施临时封闭管控。

张黎利|朱令父母收到北京人民检察院的正式答复

13 November 2024 at 07:29

朱令父母于2024年4月15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递交了《侦查监督申请》,请求“对朱令被投毒一案侦查过程中有关部门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对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并督促其对该案继续侦查”

在朱阿姨提交的《侦查监督申请》中提出,有关部门的侦查行为中存在一些违法之处:

    第一、 “结办”案件违法

    第二、没有认定犯罪嫌疑人与事实不符

    第三、解除对孙某的出国限制并为其变更身份信息违法

    第四、以缺少“直接证据”为由不作为,于法无据

2024年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4人面见朱令父母,当面答复朱明新侦查监督申请主要内容如下:

CDT 档案卡
标题:张黎利|朱令父母收到北京人民检察院的正式答复
作者:张黎利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黎利”
主题归类:朱令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 经过查阅案卷材料,并没有发现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之所以有领导批示,是因为案件影响大;

2. 本案没有撤销案件,“结办”案件并非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实际上是无法侦破而挂案;

3. 孙维曾经被认定为犯罪嫌人,没有解除其犯罪嫌疑人的手续;

4. 侦查机关有解除其出境限制的手续,依据是两高两部的有关规定;

5. 对于孙维改名孙释颜和出生日期,侦查机关是知道的,但是否符合户籍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在检察院侦查监督的范围;

6. 检察机关认为将孙维作为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需要证据确实充分,现有证据不能达到这一标准;

7. 清华毒物管理不严导致其他人也可能获取铊盐、朱令还在校内有其他活动地点、除了同宿舍人员还有其他人员也可能进入其宿舍等事实,都不能排除其他人投毒的可能;

8. 贺敏博士的实验证明朱令94年8月开始中毒,但现有证据只能证明孙维94年11月开始接触铊盐,所以该证据不能推动案件;

9. 案件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受理,今天当面答复并没有书面答复,符合《人民检察院办理群众来信工作规定》,家属要求的话可以出具书面答复。

朱令父母当场回复如下:

1. 其他刑事案件并不需要领导批示也没有“结办”手续,本案明显受到权力干预,领导批示“结办”案件导致案件无法进一步开展;

2. 孙维被认定为嫌疑人,如果没有解除其嫌疑人身份的法律手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规定,不得允许其出境;

3. 孙维作为犯罪嫌疑人,其更改姓名和出生日期将对案件侦查带来困难,有可能导致其逃避侦查,侦查机关明知仍允许,是渎职行为;

4. 虽然批准孙维更改姓名和出生日期属于行政管理行为,但是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也应就此事进行调查并就发现的违法行为转交有权机关处理;

5. 尽管从每个因素看存在其他可能性,但是将所有作案必要的因素综合起来看,只存在一种合理的结论,就是孙维是唯一的嫌疑人,并不存在其他的合理怀疑,这已经达到了移送起诉的要求。

6. 94年8月虽然是暑假,但清华有小学期,朱令还是在校内中毒,而且也不能排除孙维盗取实验室铊盐的可能。

7. 要求书面答复。

2024年11月8日,朱令父母在网络公布《侦查监督申请》全文,发布几小时后被文章被依法下架。

2024年11月11日,朱令父母收到书面答复如下: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群众来信回复函

朱明新:

    您好!2024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您的侦查监督申请交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依法调取“朱令令铊中毒案件”侦查卷宗、询问相关人员、走访相关单位,全面开展监督审查工作。经审查,1994年12月、1995年3月,朱令令先后两次因突发富腾、眩晕等症状入住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治疗。1995年5月2日,确诊为铊中毒。同年5月5日,公安机关接到报案,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采去了当时条件下的各种形式侦查措施。审查中,未发现公安机关存在侦查违法情形。

检察机关办理侦查监督申请事项,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责任。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img

img

为保证文章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本文关闭了评论功能。“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是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生态的重要环节。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网上负面言论少一些,对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404文库】衣者朝新|我们需要知道更多,也有权知道更多

13 November 2024 at 07:00

痛心,痛心!

11月12日晚,珠海市公安局再次就该市11日发生的驾车撞人逃逸事件发布警情通报:11日19时48分许,珠海市体育中心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锻炼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嫌疑人樊某(男,62岁,离异)当场被民警控制。

CDT 档案卡
标题:衣者朝新|我们需要知道更多,也有权知道更多
作者:衣者朝新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衣者朝新”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1日晚,案发不到两个小时,珠海警方发布了第一个通报,不到24小时,珠海警方发布了第二个通报。这种信息公开的频率是应该的,如此及时有效对社会公布信息的做法最近已经很少见的。

img

但是,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信息,我们也有权知道更多信息。

最近,还有类似的事件发生。2024年10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发布警情通报,15时20分许,海淀区万泉庄路和万柳中路交叉口附近,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导致5名路人受伤,其中3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50岁)被当场控制。

不能多列举了,列举多了很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戴“恶意炒作、引发社会恐慌”的帽子。

可是,当下的情形显然已经到了 “事情频发、原因不明”的地步,正如我前面说的,官方通报能像珠海这样及时有效的已经不多,更多通报三言两语,生怕多说一句话,生怕老百姓多知道一点点。结果呢,大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又出事了”。这才真正会导致“社会恐慌”。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能反思、才能群策群力去避免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或者即便是无法避免有些事情的发生但能有效减少无辜受害者和受害的程度。

事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过去,我们常常简单地把这些事情总结为底层人互戕互害,可是,如今事情已经在起变化,中关村三小,不是底层人家的孩子可以进去读的,受害人已经不是底层民众,珠海的嫌犯有越野车开,显然也不是底层人,受害人多数都是穿着统一服装的晚间锻炼者、案发地点在当地的体育中心,可见多数受害人也不是当地的底层人。

这些人,到底是为什么要把残忍的匕首刺向无辜的孩童和路人,到底是为什么要疯狂地驾驶着SUV冲向无辜的人群?

有些事情,只需要某个人反思;有些事情,只需要某个群体反思;有些事情,需要某几个群体反思;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全社会集体反思。但是,如今信息无法正常传播,我们无从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从得知到底该谁反思,自然也就无法群策群力去尽量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

信息高压之下,人人自危,慌乱之下更容易出事。只有将高压逐步释放,危险才会越来越少。

今天,我看到珠海警方公布了如下细节:案发当日,樊某驾驶小型越野车闯闸强行进入市体育中心,冲撞正在体育中心内部道路锻炼的市民,驾车逃跑时被赶赴现场的公安民警当场控制。民警发现樊某在车上持刀自残,立即将其制止并送往医院救治。樊某自残致颈部等部位严重受伤后昏迷,目前仍在救治之中,暂时无法接受公安机关讯问。公安机关经综合现场勘查、视频监控、证人证言和电子证据等情况,初步查明,案件系樊某对其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

我还看到广东有关方面明确表示:要迅速开展事件调查,尽快查清案件真相和作案动机,依法严惩凶手,有效震慑犯罪、安定人心。要加强权威发布,实事求是发布案件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这些信息的及时发布和表态,都是顺应民意的,“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更是有助于稳定人心,但目前信息披露得还远远不够。我们,真的太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了,也有权知道更多,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平静从容,从来不是靠制造信息真空可以实现的。

因此,我呼吁一边敦促有关部门迅速查明真相、及时发布信息,一方面让媒体深入采访、真实报道,让紧绷的人群放松下来,让高压的氛围轻松下来,让越来越多人通过更多的信息获取慢慢找回安全感。

褚朝新

2024年11月12日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By: elijah
13 November 2024 at 06:29

CDT 档案卡
标题:【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来源:我只知道我不知道小晖有感新新默存

主题归类:404媒体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媒体”栏目中长期记录这些被当局审查封禁的媒体或自媒体。

本期节目,我们将介绍遭到封禁的媒体、自媒体账号为:我只知道我不知道、小晖有感、新默存。

一、我只知道我不知道|此地最好笑的是什么,就是真话

微信公众号“我只知道我不知道”作者署名为“我写的可能都是错的”。该号针对社会时事、审查制度、性别议题等话题发布大量评论文章。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发布文章质疑当局的防疫措施。目前,该号已遭到封禁。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了该号遭到审查删除的部分文章: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在不正常里,把自己治好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润”出去也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如果都能讲,中国喜剧赶英超美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试着让自己变得勇敢,而不是等勇敢的人出现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已经有学校开始逼学生签《不自杀承诺书》

在该号于2022年10月发布的文章《如果都能讲,中国喜剧赶英超美》中,作者写道:

前两天偶然又看到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我边看边“审查”,这个小品放在今天八成是过不了的,如今的环境,怎么能容忍一位“不男不女”的演员穿着”苏格兰情调”登上央视,阳刚勇猛才是主流,怎么能容忍这位主角介绍自己的英文名,艺人不能有英文名的规定早就出台,更别提其中两位演员都基本销声匿迹,十年里,我们失去的速度远比我们以为的更快。

最近两档笑料综艺都在热播,一个《脱口秀大会》,一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褒贬不一,但我几乎不会被逗笑。

此地最好笑的是什么,就是真话。如果都能讲,中国喜剧赶英超美。

前两天在网上看一个线下脱口秀的录像,十多分钟的内容,一女生讲自己和男友被拖去隔离的经历,全场掌声不断,谢幕后一阵沉默,我拿着手机笑得肝颤,转头荒谬感一下涌上来。

那位女生只动用了我们所知道的素材的几万分之一。

我们每天都在生产无数素材,有带笑的,带骂的,带血带泪的……

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写到:“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不敢说的不能写的,休想以为有朝一日就敢说敢写了,因为时间一久,不敢就会变成不能,恐惧在脑子里打了烙印,再久一些,不能就会变成视而不见。

以前看过一个短篇,讲一位老教师在十年动乱刚开始的时候,发誓要把一切都写下来,到了1976年,拿着笔,坐在书桌前,想写什么都不会了,正常的话语表达能力没有了。

小时候的很多事都忘记了,有一件印象很深,那时母亲的帽子店所在的街道,有不少服装店,我没事就在街上溜达,一天上午,见一位女店主进了新货,要给玻璃窗里的女模特换上,只见她扒在玻璃窗里,左右张望,然后猛地把窗帘一拉,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

这是自我审查的至高境界。

二、小晖有感|没想到,现在扎纸马的也与时俱进

目前遭到当局封禁的微信公众号“小晖有感”长年以节选网民评论的方式对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评论。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多篇来自该号的文章,其中大多都遭到审查删除。

在新冠疫情期间,该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分享了四组“有趣的事情”对过度防疫措施、正能量虚假宣传等进行讽刺。

文章中写道:

第一组有趣的事情是,今年的七月半节日里,居然出现了纸马的进化版,这是医护人员。

image

连病历卡都细心的安排上了。

image

另一个版本的。

image

志愿者也有。

image

没想到,现在扎纸马的也与时俱进,搞出这样的创新了,真的是不服不行……

第二个有趣的新闻是,不少媒体报道网友抢着偷偷给警员和消防员买单,最早发源地是浙江温州。

image

然后江西赣州也在效仿了。

image

西双版纳也跟进了。

image

这个月则轮到山东德州了。

image

温州、赣州、德州,不知道接下来要轮到哪一个州了……

看完这一组新闻后,网友们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image

第三组新闻更有趣,那就是重庆照片事件,有网友发了这样一组照片。

image

这几张照片用在了不少地方。

image

甚至还有被做成海报的。

image

这是当时网友的高度赞扬。

image

然后有网友曝出这样的内幕。

image

然后原作者不得不出来道歉。

image

三、新默存|为历史而战

微信公众号“新默存”作者为独立写作者宋石男。该号主要发表他对于文史、时事的一些见解。其中有大量文章遭到审查删除。在该号被当局封禁之后,目前宋石男等作者在转世号“新新默存”上发布文章。

2022年12月底,“新默存”发布文章《为历史而战》之后不久便被当局封号。在该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何谓历史感?我以为就是在拒绝遗忘中对过去与今日作出事实与道德的双重判断。

可是要拒绝遗忘谈何容易!今年发生的很多事,说起来却像是去年前年反正不是今年才发生的事。铁链女、唐山打人、长安十日、上海两月、东航空难、河南村镇银行、各地静默、逃离富士康、贵州转运大巴事故、乌鲁木齐大火……还有那些勇敢的年轻人,都在今年,却有多少已恍若隔世。

我们已犯下一个人能够犯下的最大的错。我们从来不曾幸福。遗忘的冰山拖走我们,让我们消失,毫不留情。

遗忘的原因,有人指出过,“政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但是它却欺骗自己,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人民拥护这种自我欺骗。至于人民本身,他们不是在政治上有时陷入迷信有时又什么都不信,就是完全离开公共生活,变成一群只管私人生活的人”。这个人叫卡尔·马克思。

网易新闻的岁末盘点,并不出奇,甚至漏掉了不少不该漏掉的重要新闻,但因为集中罗列了平凡人的日常心酸,就被雨打风吹去。我们这里的商君术是,可以允许碎片化的零星呈现负面,但是这些负面一定要被看作是孤立的事件,而不是立即要处理的普遍性问题,更不能指向根本性的缺陷。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被分成许多小块的社会。我们每天都看到海量资讯,但并不知道在我们的社会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其他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知道自己小圈子里一些人的想法,有时也通过社交网络、抖音快手零星地揣摩到另一些人可能的想法,但我们不知道逃离富士康的人的想法,不知道在医院里无声无息死去的老人的想法,不知道农民的想法,不知道失业者的想法,也不很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在彼此分割的世界,除了老大哥让我们看到的那个世界外,我们没有一个共同的世界。

于是,我们开始厌恶2022年,就像之前厌恶2021年、2020年……厌恶时代的根本原因,乃是我们觉得应该变化,也隐约感到未来可能发生变化,却又无法知道确切的时间和方式。

厌恶并不可怕。爱不过是最低限度的厌恶。我并不怨恨所渡过的任何一个年份,无论在这年发生了什么,都是珍贵的经历,都要么从痛苦要么从欢乐的方面覆盖我,让我真切地活着。

我热爱生活所以热爱历史,所以认同贝克尔说的,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然而,当遗忘与冰封已经主宰赤县神州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何以书写自己的历史?不能书写,我们又如何认识、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以上,是本期节目所选取的被封禁的媒体、自媒体账号。本期节目所选读的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cdtimg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

【404文库】海隅苍生|2018-2024中国无差别杀人案件总结分析

13 November 2024 at 06:08

img

珠海体育中心62岁离异男子驾车冲撞锻炼人群造成35人死亡43伤,引发全国人民普遍关注。在此为所有遇难者默哀。

今年很多人感觉无差别杀人事件有所增加,有点担忧治安,但是没有这方面的权威数据可供参考。

CDT 档案卡
标题:海隅苍生|2018-2024中国无差别杀人案件总结分析
作者:海隅苍生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海隅苍生”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我根据头条上搜索警方通告(头条搜索范围较广),查了今年和之前六年2018到2023年的严重的国内无差别杀人伤人事件,目标明确的杀人案都被排除了,大概不全,只能作为参考。

结果比我想象的数量少。14亿人口的国家,发生一些极个别案件绝大多数国民都不会盲目怪国家,适当增加一些透明度能更得民心。毕竟我国是全球治安最为良好的国家之一,不少发达国家按人口比例这种案件发生率都比我国高。不过,看上去今年这类案件确实可能有所增加,可能原因下面分析。

汽车冲撞人群的问题近年来愈发引起公众关注,这类案件在下面的列表里用加粗突出。不过有几个严重的案件并非驾驶者故意报复社会,而是事故和疏忽造成,先列在这里:

2018年7月30日杭州一女子穿拖鞋开车失误撞向行人,5死12伤。

2019年5月16日深圳癫痫病患者开车冲撞人群,3死1重伤。

2019年9月23日湖南湘潭货车司机因制动失效撞倒赶集行人,20死22伤。

下面是过去7年的无差别杀人案件:

2018年

2018年4月17日18时14分许,陕西榆林米脂县一所中学附近发生一起伤害案件,一前退学学生持匕首行凶致9死19伤。

2018年5月13日18时23分,成都盐市口越野车冲撞行人,3伤,凶手男,62岁。

2018年6月28日,上海世外小学持刀杀人案,2名男童死亡。

2018年10月26日,重庆某幼儿园39岁妇女持菜刀砍伤14名学生。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司机与乘客口角后坠江,死15人。

2018年11月,杭州上城区39岁女随机砍路人,2伤。

2018年11月,辽宁葫芦岛男子驾车撞向放学过马路的学生,6死20余伤。

2019年5月24日下午,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随机杀人案,凶手男,32岁。

2018年6月6日晚,河北唐山市男子开车冲撞碾压路人,7死2重伤。

2019年

2019年7月31日重庆南岸区一18岁男因女友情感问题随机杀1人。

2019年8月28日,广州番禺区地铁站48岁男无差别砍人,伤3人。

2019年12月6人,北京丰台区马家堡一57岁男子盗开小型工程车辆,冲撞路人和车辆,2死7伤。

2019年12月19日20时许,上海新闸路西康路附近无差别砍人,2人伤,凶手男,57岁。

2020年

2020年6月4日08时30分,浙江苍梧县旺甫镇中心小学持刀伤人事件,41人被砍,1人重伤二级、7人轻伤一级,23人轻伤二级,10人轻微伤。

2020年7月7日12时,贵州安顺公交车司机开车坠湖,21死15伤。

2020年9月7日湖南桑植某学校附近男子持刀伤人,4学生受伤。

2020年9月21日早晨,广州番禺区钟村一幼儿园门口发生持刀伤人案件,男子砍伤5人,其中2人死亡。

2020年12月27日,辽宁开原62岁男捅刺行人,7死7伤。

2021年

2021年4月17日,成都天府新区男子持刀伤人,4人受伤。

2021年4月28日14时许,广西北流新丰镇,一男子持凶器闯进一幼儿园对午睡中的孩子进行砍杀,2死16人伤。

2021年5月22日,大连中山区某男投资失败开车撞人,5死5伤。

2021年5月29日,南京秦淮区41岁男子开车撞人并持刀伤人,8人受伤,其中4人危重。

2021年6月5日16:26-16:35,安徽安庆人民路商业街、人民路、宜城路等路段25岁男青年用网购单刃尖刀连续捅刺行人20人,7死13伤。

2021年8月16日,甘肃临洮县洮阳镇一工作人员街头持刀行凶伤害3名孩子,2死1伤。

2022年

2022年4月14日上午7时58分,甘肃岷县岷阳镇陈家崖村一男子持刀对幼儿园孩童进行无差别砍杀,造成7人受伤。

2022年7月9日,上海瑞金医院某男因投资失败无力偿债捅刺多人,6重伤9轻伤。

2022年7月26日,四川乐山36岁男子无差别杀人,3死2伤。

2022年8月3日上午,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某幼儿园凶手对孩子无差别砍杀,3死6伤。

2023年

2023年1月11日,广州天河区宝马撞人案,6死20余伤,凶手男,23岁。

4月8日,重庆渝中区某公园持刀伤人案,1死3伤;

2023年4月8日20时42分,河南平顶山47岁男驾车冲撞某人造成3死7伤。

2023年5月6日,湖南长沙某幼儿园持刀伤人案,2死14伤;

2023年7月10日,广东廉江幼儿园砍杀事件,6死1伤,凶手男性,25岁。

2023年9月23日,青岛李沧区无差别伤人,2人。

2023年11月9日20时许,深圳龙华区37岁男持刀伤人,1死3伤。

2023年12月24日16时许,成都新都区同福路21岁男持刀伤人,受伤5人。

2024年1月至今

3月1日13时40分许,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46岁男子开车冲撞行人,2死6重伤。

4月24日11时许,沈阳铁西区一男子在一家会所门口持水果刀伤人,8人受伤。

5月7日云南镇雄泼机镇人民医院城南院区中年男性持刀伤人,2死21伤。

5月20日12时,江西贵溪市文坊镇明德小学一45岁女性闯入校园用水果刀伤害6人,两人死亡。

5月20日晚,湖南郴州苏仙区公园内,35岁男子无差别攻击,是3人死2人受伤。年龄和时间来看,不排除是大龄单身青年因择偶难报复社会。

6月10日吉林四美国外教被砍,凶手男,55岁。

6月24日苏州日本人学校砍人案,致死一人,凶手男,52岁。

6月19日,上海地铁站,一54岁男子用水果店无差别砍人,三人受伤。

6月28日,广西防城港,小区22岁保安和住户夫妻冲突,夫妻先打保安,保安再杀这对夫妻。

7月4日,沈阳铁西区兴工南街阳光花园小区无差别持刀砍人案,3死1伤,凶手64岁有精神病史。

7月27日凌晨0点10分许,湖南长沙开福区月湖街道机动车撞人,8死2重伤3轻伤,凶手男,55岁,月湖街道居民。

8月31日,广西防城港,2老人3小孩被杀,凶手男,53岁。

9月3日,山东泰安东平县佛山中学附近路上中巴校车撞人,11死13伤。

9月18日,深圳日本人学校附近,44岁男子刺死一名学生。

9月30日,上海松江区松汇中心超市内男子持刀伤18人,三人死亡,凶手37岁。

10月28日,北京海淀区万柳中关村三小校门口,50岁男子持刀砍伤2成人3学生。

11月7日,湖南长沙岳麓区学士街道办事处裕园小区持刀伤人案,三人死亡。

11月10日上午8点34分,广东江门开平市一轿车马路上冲向行人,8人受伤,凶手男25岁。

11月11日,珠海撞人案,凶手62岁,35死43伤。

从头条上搜索结果看,今年之前的六年里这类案件确实少不少,而且夏天没有高发迹象,有可能是当年网上信息不足。

单从已知案例看,今年这类案件确实多一些,尤其和去年相比,两年间信息披露水平应该差别不大。经济低迷持续时间较长后,确实可能导致一小部分国民生活信心消磨殆尽,虽然这更多只是主观感受,往往受个人生计、情感能因素影响。

在今年已知案件中,北方集中在环渤海的山东辽宁吉林北京,中原和西北没有发生;南方占大部分,大多数是在天热时节发生,湖南广西上海较多。凶手在50到59岁之间比例很高,也就是65后和70后75前。

这代人成人在1980年代后半期到1990年代初,青年时代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正是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到处野蛮生长、秩序缺失、价值观混乱的年代,打打杀杀在当年乡镇、城中村、没落工业城市都相当常见,为了经济利益动手动刀一度流行,当年的年轻人很多耳濡目染。

2022年以来中年人聚集的大多数传统行业都较为萧条,中年失业和小企业倒闭现象突显,产业进步更让很多原来一二十年里靠做生意小康甚至致富的人现在突然没有了继续生意的能力。太多这代男性承受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就难免有几个人走向极端失智。

而且五十岁到六十岁也是男性身体机能断崖式衰退的年龄段,疾病的困扰越来越普遍,劳动能力减弱,感情出问题或者长期单身孤独的人都容易悲观绝望。从个别案例透露的情况看,这些男性凶手确实不少是离异或未婚单身。

这类危害巨大、伤害无辜的案件,犯罪凶手大都是缺乏基本人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精神有疾病,或可恨或可怜,更多的兼而有之。从个体上,我们尽管谴责,但是从社会宏观上,这些人个人的悲剧往往或多或少也有过去时代的一些责任。

既然我们的国家是从贫穷落后经历混乱发展至今,就难免有数量可观的有心理创伤乃至人格病态的国民,有相当一批潜在的反社会罪犯,需要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扬长避短,与社会和谐相处,而非自认为走投无路铤而走险,危及无辜。减少和避免无差别杀人案尤其是以汽车为工具的此类悲剧,还需要全社会集思广益,通过推出一些有效政策防微杜渐。

【404文库】维舟|当暴力受害者从老外变成中国人:我们都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13 November 2024 at 05:08

img

35人遇难,43人受伤。

发生在珠海体育中心的驾车无差别冲撞人群事件,死伤数字之惨重,震惊全国。不论凶手出于什么动机,这都是绝对不可饶恕的,并不意外,在相关新闻底下,“严惩不贷”都是最强烈的呼声。

CDT 档案卡
标题:【404文库】维舟|当暴力受害者从老外变成中国人:我们都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作者:维舟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维舟”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澎湃新闻的报道下面,固然有清醒的声音主张应该先彻查背后的原因,但点赞仅次于这一条的,居然是质疑这背后是否有境外势力参与。

img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第一反应就这么想?我想是因为,多年来在宏大叙事的影响下,太多人相信“中国人”应该是一个紧密无间、内部和谐的大集体,因而从理论上说,破坏力量只能来自外部。根据这种设想,他们无法接受会有人无差别地大规模攻击国人。

这一年里,这种无差别攻击已经发生多起,但舆论的态度却有很大不同:在吉林、苏州和深圳,针对外国人的同类事件,都不乏有人为之叫好,将凶手称作“英雄”,甚至反过来揶揄受害者是不是自导自演;连瑞士苏黎世中国留学生刀伤无辜儿童都有人辩护;直到这一次,似乎凶手唯一可辩护的余地就是他受人指使——还有比他更可恶的“境外势力”在背后。

也就是说,对一些人来说,关键之处在于死者是谁——如果暴力的对象是“我们”的外国假想敌,那么实施者仍是“我们”的一分子,甚至应被受封为“英雄”;但如果暴力的对象转成了“我们”,那解释起来就困难多了,只能绕个弯,把这继续看作是“他们”暗中对“我们”实施的侵害。

这样自圆其说倒是保护了自己的信条不被颠覆,问题是:那些凶手的真实动机真是那样吗?

尽管有些信息尚待厘清,但大体可以断言,制造这些无差别暴力攻击的,都是旨在报复社会的失败者。无论他们选择的攻击对象是平民、孩子还是外国人,其内在动因和报复手段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同样的懦弱残忍,并不因为他们攻击对象的身份有何不同而应受豁免。

也就是说,这种无差别的暴力袭击之所以必须受一致谴责并予以严惩、打击,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具有反社会、反人类倾向,因为我们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其受害者,误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一种天真的侥幸心理。

我知道,很多人的心态还转不过来,无法接受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村上春树曾写过,1995年的东京地铁沙林事件让长久以来和平繁荣的日本社会深感震惊,因为那是一次“日本人事实上以无差别地杀害日本人为目的”的事件:

它揭示了日本乃是“世界上极少有的安全和平的国家”这一共同观念的崩溃。“我们的社会也许的确有些缺陷,”人们曾经以为,“不过我们至少是生活在安全的社会里。可以自由地行走在任何城镇的任何街道上,不必担心遭遇犯罪。这是一种成就。”但事到如今,这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已。许多人从这一事件中感受到“天真无邪的时代”已告终结。

我们当下也迎来了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再假装这些无差别暴力攻击是不同的孤立个案,不能仅仅严惩凶手之后就假装它没发生过,不能假装我们这个共同体内部没有任何矛盾,仿佛危险只能来自外部,更不能侥幸以为我们不可能成为受害者。

正视问题当然很痛苦,但诚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言,“我们无法解决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深入反思这些事件背后的问题,消除这类悲剧发生的土壤,那么,我们都是罪人。

【404文库】雅君的好用分享|浅聊这则官方声明的五个问题

13 November 2024 at 01:57
CDT 档案卡
标题:浅聊这则官方声明的五个问题
作者:雅君的好用分享
发表日期:2024.11.13
来源:微信公众号“雅君的好用分享”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这则官方声明写男性犯罪嫌疑人的极端暴力行为是「离婚后对其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至少有以下五个问题:

1.过于简单化了犯罪行为的多方面性质。它忽略了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例如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压力或可能的暴力史。

2.也可能会强化有害的刻板印象,即:男性在感到受挫时有权做出攻击性反应,男性离婚时采取暴力行为是可以理解或预期的。

3.这种表达内含一种微妙对无关者的谴责。

因为着重于嫌疑人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的不满,可能暗示离婚后的法律过程间接导致了悲剧。

它隐含着嫌疑人对财产分割不满可能是“有理由的”或“可以理解的”。

这类叙事风险在于,将部分责任转移到离婚制度或嫌疑人的前妻身上,尽管她与本次犯罪毫无关联。

4.强调离婚和财产纠纷导致暴力行为,可能也会污名化那些有离婚经历的人。

5.从法律角度来看,犯罪行为本身应该被单独认定为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而不应该过多地将其与不相关的离婚财产这一民事纠纷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能会模糊焦点,影响对案件的定性和处理,也转移公众和执法部门对该起公共安全犯罪的关注和打击重点。

基本常识|有没有可能,及时化解矛盾的思路就是累积矛盾的源头?

12 November 2024 at 23:12
CDT 档案卡
标题:有没有可能,及时化解矛盾的思路就是累积矛盾的源头?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珠海体育中心撞人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式大家长的矛盾调解:

好了你们都别闹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两边都有错,互相让一步,赶紧和解结案。

民间对这个思路有着更贴切的称呼:

和稀泥

和稀泥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可以很快把事情“解决”掉。一个案子这边从清单上划掉,那边就会同步出现在某个人的绩效表格里,省心又省力。

和稀泥的坏处相信大家也都明白,就是难免会拖泥带水。如果双方真正的利益冲突没有解决,调解的方案双方都不满意,分辨是非对错的道理没有得到认可,那么矛盾只是说是暂时被压下去,而不是被解决掉了。

在某些时候,遇到某些极端的人,这种被暂时压下去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既伤害当事人,也重创全社会。

其实,有一些人处理纠纷时习惯和稀泥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上头对和稀泥的处理方法设置了硬性指标要求:

今年的和稀泥比例是35%,明年必须提高到40%,五年之内必须超过60%的稀泥率……

这样的指标一定会逼着实际办事的人去强行和稀泥。原本能明辨的是非被搁置了,原本能分割清楚的利益被模糊了,原本能表达清楚的诉求也被摁在肚子里了。作为结果,原本能够被公平公正彻底解决的矛盾,就成了稀泥包裹之后领导看不到的矛盾,并在稀泥之中蛰伏、生长、爆发。

当这种矛盾累积多年后出现剧烈爆发、多点爆发,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时候,如果还是追求及时“化解”矛盾,会不会本身就成了“累积”矛盾的源头?

声明:本文系平日的思考有感而发,不代表对当下热点新闻个案的分析评论,请勿对应细节。

老萧杂说|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12 November 2024 at 20:35
CDT 档案卡
标题: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各相关院校一纸禁令,大学生集体骑行被按下暂停键,渐次归于平静。

然而,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不应就此落幕。这些大学生到底在干什么、想什么,社会该有怎样的回应性姿态?

舆论场上的声音见仁见智。各种看法都可以探讨,但我唯独坚决不同意“吃饱撑的”这种简单粗暴论断。

如果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解释这一现象,我概述为: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寻找意义。

他们以夜骑这种青春的、富有个性的、无羁绊的方式,为群体性的无意识压抑找到一种宣泄。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各种矛盾叠加交织,青年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就业、升学、住房、婚姻等人生基本问题,像幽灵一般纠缠着一代年轻人。这代人内心都在艰难爬坡。

多样化的焦虑渗透青年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复杂的多元表征。焦虑现象成为当代青年对未来发展迷惘的的整体性情感症候。

他们在急剧市场化所形成的阶层分化中,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感和失落感、无意义感。

个体面对这种结构的强力又表现得无能为力,只能在世俗化生存的挤压中日益萎缩。他们的境遇,恰恰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一个折叠的面相。

受限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环境,“无意义人生”的话语无法得到广泛的宣示,而是通过“隐蔽地说出”和“集体无意识行动”的组合方式来予以现实。

自发性、无组织性的集体骑行,不过是青年群体在面对理想与现实鸿沟时的另类感性表达。

我们的主流权威媒体,在高分贝讲述青年人养猪、送快递、卖煎饼、补裤裆年赚百万的励志故事之余,可曾以显著性的议程设置,让青年敞开心扉,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将他们对现实无奈的诉说作为一个公共议题展开?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四十多年前,那场关于现实、理想和人生的大讨论——“潘晓讨论”。

那时候,潘晓无比困惑地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青年潘晓发出一代人的精神呼号:“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和审视“潘晓之惑”时会发现,它所表征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其所引发的思考以及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的人生价值等问题,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

或许当今青年人所面临的现实,比潘晓那个年代更加严刻。“潘晓之问”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全社会对“潘晓之问”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宽容。

胡乔木公开表示说,“青年都想在一个适当的气氛中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讲讲自己的经历、苦闷、失望和希望,寻求问题的答案。青年们讲讲自己的苦闷和失望没有什么不好”。

他还说,“我们通常就没有权利叫他们非按着快乐的调子唱歌不可。他们叹息了,或者发些错误的牢骚,我们不应该恼怒,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认真地帮助他们找到希望所在” 。

当年《中国青年》刊登《潘晓同志来信》说:“是你们,一反以往社会上那些‘君主’‘神父’‘长官’们惯于板起的教训人的面孔,带着朋友、姐妹、兄长的热忱向我这将被淹没在尘埃之下的无名角落走来”。

围绕那一代青年的失落和困惑展开的“潘晓讨论”,让个人性的青年话语登上了历史舞台,被称为“一代人的精神初恋”。

“潘晓问题’”大讨论的作用,决不是潘晓及其共鸣者在讨论中道出了什么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使年轻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从此有了正确的校准和参照。

它的作用在于:讨论的组织者创设了一定的条件,使青年得以向社会倾诉自己人生的迷惘、困惑,说出了以往想说不能说的心里话,说出了与主流社会话语、传统话语不同的观点,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打开了青年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全方位的深刻嬗变的闸门。

我并非认为,集体骑行是被焦虑迷惘裹挟的年轻人应该效仿的行为方式和策略。

想说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否建设性地面对一个紧迫议题:以一种既怀抱广阔又体贴幽微的柔韧之思,包括对各种强持、自许的戒惧之心,去观照精神和心灵沉郁顿挫的年轻人,以接通他们的苦恼与欢欣,尽可能满足他们身心的安顿感和生命的意义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