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T 档案卡
标题:「妈妈为什么要打工」
作者:人物发表日期:2025.8.17
来源:人物主题归类:词条名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详细版权说明。
在刚刚过去的7月末,或许你看到了这则新闻——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暴雨后的清晨,一辆中巴车被洪水冲走,车上14人,都是在附近大棚采摘辣椒的零工,多为中老年女性。
过去几年里,女性农民工在务工途中或工作中的意外屡有发生。它们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映照出一个庞大群体在城乡迁徙中的脆弱与辛劳。
而在今年春天的浙江采茶季,短视频平台也出现了大批来自中原地区的农村女工,她们几十人共居一间宿舍、喝冷水、吃馒头,随着农事的节律,如候鸟般在全国巡回打零工。
这些新闻,让我们一次次看见女性农民工群体。她们数量巨大,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清晨出门,夜里归家。用极其艰苦的劳动,哺育儿女,贴补家用。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她们?妈妈为什么要打工?为什么如此急迫地挣钱?她们在焦虑什么?
王欧,或许是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他是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副教授,研究农民工及其家庭,已经超过十年,尤其关注女性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处境。在江苏和广东的工业区、在广西和江西的乡村,他看到了农民工如何劳作,也看到了他们的孩子如何留守。他的另一个身份也很重要——他来自江西,出生于1985年,是曾经的留守儿童,一位女工的儿子。
平顶山叶县的冷藏车事故发生后,王欧心中郁结,写下了一篇题为《女性农民工的母职困境》的文章,他想要解释:为什么对这些农村女工来说,挣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这篇文章发表于今年7月,《人物》也因此找到王欧,想和他谈谈。
王欧观察到,最近十余年,在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农民工的比例在上升。在照料工作之外,农村女性,也越来越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主要劳动力。为了挣钱,她们会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就出门打工;做陪读妈妈时,她们也在打零工;中年时她们会进厂,做高强度的工作;到了老年,她们会做清洁工……她们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随着家庭的需求而变化、换挡。
女性农民工对挣钱的强烈渴望,有大的背景。过去十多年,农民工家庭越来越深地嵌入了城乡结构的变化之中。土地城镇化的模式,从教育、住房、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给农民工家庭带来了压力,而这种压力,女工是最直接的承受者。
她们陷入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家庭照护与家庭生计的拉扯之中,有着急,有取舍,有纠结,还有不忍和眼泪。
以下是王欧的讲述:
文|林松果
编辑|姚璐
女工的眼泪
我对女性农民工的关注,开始于十多年前的田野调查。让我从两个小故事说起。
2013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读博,第一年我们都在学校上课,要把学分修完。接下来就要找一个题目,开题、写论文。
说来也巧,2014年,我的导师参与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课题,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项目。他知道我对劳工、农民工、城乡发展等等议题感兴趣,就让我做学生层面的负责人。那年暑假,我们去了研究的第一站,江苏昆山——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的地方。昆山是苏州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但经济很发达,经常排在全国县级市的首位。
在昆山,我们去了好多工业区,我们当时提出来,要调研那些把孩子留在老家的年轻工人,工业区管委会也很配合,帮我们找人。当然,工人都很忙,白班、晚班两班倒,我们的访问时间,要么是上午八九点,晚班工人刚下班,要么是傍晚,白班工人刚下班。当时也很奇怪,来参加我们调研的,大多数都是女工,是年轻的妈妈们。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一家电子厂,那天早上,我也是发问卷,我们的问卷都是A3纸对折,正反各两页,问题很简短,有很多空白。我是填问卷的督导,哎,我突然发现,有个女工,填完问卷没走,还在写,密密麻麻写了很多,边写边掉眼泪。我也不敢打扰她。
后来她写完了,我就问她,是不是我们的问卷设计得不好,有好多问题没问到,以至于她还要自己写?她说不是,我们的问卷设计得很好,问题都是她关心的。我们当时的问题大概是:你为什么出来打工?打工之后怎么跟小孩联系?联系的频率是多少?打电话主要讲什么?就问得很细。
她说,正因为填了这么多题目,把她压抑在心里的很多话激发出来了,她特别想说。但是小孩太小了,这些话无法跟孩子说,只能把它写下来。我们聊了一会儿,她整个过程都很激动。
等她一走,我就看她写的什么。哎呀,我心里特别难受,她一直在解释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要打工?她说,妈妈不是很狠心,不是不爱你,不是对你不好,我出去打工是不得已。我必须要出去,希望可以给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你将来不必像我们一样。
我现在还记得她的样子,她说这些话的场景。她是安徽庐江人,胖胖的,扎个辫子,眼睛大大的,边写边掉泪。包括那批问卷,这么多年了,一直跟着我,现在放在老家的小书房里。
当时我刚开始学社会学,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这个场景对我的冲击非常大。
为什么呢?在那之前,在清华的课堂上,我接触到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当然很多研究就是我的老师、师兄、师姐做的,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判断是——短工化,新生代农民工会频繁换工作,一份工作干不满一年、半年甚至一个月。他们在劳动伦理方面退化了,不像上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能忍受长时间的枯燥劳动。
在昆山接触一线工人之前,我脑子里都是这些研究和判断。但见到她们,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好多年轻女工,孩子刚出生就出去打工,没有见证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牺牲了非常珍贵的、陪伴孩子长大的时光。她们那么辛苦地加班、倒班,为了她们的小孩去劳作,一点时间都不愿意浪费,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那时候,我就开始模模糊糊地思考,她们为什么要这样?
我再提供第二个例子。昆山的调研之后,我又跑到农民工的老家,看到了另外那批留在家带孩子的女工。
在广西,我认识了一位女工。她是贵州人,嫁到广西,第一胎生了个儿子,第二胎又生了双胞胎儿子。公婆都70多岁了,带不了孩子,丈夫是建筑工,哪里有工程就去哪。所以她只能自己带孩子。我们做了好几次访谈,我就发现,她特别着急挣钱。
这种着急的表现是什么?双胞胎孩子才一岁多,她就想跟着同村的女工去打工。她老公当然不愿意,一直摁着她,说她出去了,孩子没人管。那年过完春节,她趁老公喝完酒心情比较好,就做他的工作。他就同意了,说你去吧,跟着同村人,去哪个城市、去哪个厂,反正也知道。
年过完了,大家要出门了,她也收拾了行李,到河对面的公交车站等公交,准备坐大巴去广东。等车的时候,她老公就知道了,骑摩托过来,把她扣住,不让走。他一个人拦可能还拦不住,后来公婆也来了,一边牵着大儿子,一边背着小儿子,孩子哭着说,「妈妈你别走,舍不得你」。她心一软,瘫坐在地上,「工也打不了了,又出去不了了」,这是她的原话。
当时他们夫妻吵架,她就说,自己在家也没事干,「你做点建筑工,一个人做,我们七个人吃,你做多少就吃多少,都吃完了」。当地很直接,就是这样去算账。
我在跟她接触的过程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留守女工,不是安心在农村留守,她们有非常急迫的挣钱打工的愿望。我也感受到她的纠结,她知道没人带孩子,一直在等孩子长大,一直在纠结,到底孩子多大,她能出门挣钱。
我还可以补充一句,这个村子的盖房标准是盖三层,她家还只盖了两层,你想她的经济压力有多大,自己结婚的房子还没盖完,还有三个孩子要读书、结婚,她能安心在老家留守吗?她的经济化取向,能不强烈吗?
我觉得,正是这些在田野中碰到的案例,促成我的思考,让我考虑女性农民工的经济面向,后面我写了一篇文章《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就讨论这些问题。
二代女工,相似与不同
我研究的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90后甚至00后,而我们一般谈到的第一代农民工,是60后、70后。研究中我就发现,这两代女工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以结婚作为转折点,结婚前,两代女工的区别就很明显。
第一代女工,出门打工之后、结婚成家之前,比较「懂事」,挣点钱就寄回去给父母,支持哥哥结婚,支持兄弟姐妹读书,她打工还是出于「家庭取向」,是为了她的父系家庭;新生代女工,尤其是90后、00后,家庭目的变得很弱,挣到钱就自己花,买衣服、化妆品、逛街……当然也会给家里一点钱,尤其是逢年过节,但是是以礼物的形式给的,意义不一样。
我访谈新生代女工,真的,她们都说,从刚工作到结婚之前那段时间,是她们一辈子最开心的时候,谈到这一段,她们眼睛都是发亮的。她们会认识姐妹,发了工资之后,放了假,她们会先饱饱睡一觉,然后小姐妹就一起逛街,试衣服,试鞋子,买化妆品,做美甲,做发型……逛到脚都走不动了,还要走。真的是一段非常明亮的时间。
到了要谈恋爱、找对象,两代女工也很不一样。
第一代女工,也有自由恋爱的,但不多。我有个姨,就是在广东打工时谈了朋友,嫁到了湖南,但前提是我外公同意,他不同意,她是嫁不过去的。更多女工还是回家相亲结婚。我的另一个姨,打工的时候,有个浙江男孩对她特别好,但我外公不同意,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一个女儿,坚决不允许她嫁到外面。她后来就相亲,嫁到了隔壁村,后面也不是很幸福。
她们出门打工,当然会碰到单身男工,也可能会有浪漫关系。但她的父母、弟妹、老家的习俗和观念……对她的影响更大。她们也更容易听父亲的话,「弟弟妹妹要读书,家里还这么困难,你要懂事」,等等说辞,都是对未婚女孩的要求。
但新生代女工,家庭的约束就弱多了。现在的家庭不会让她们拿多少钱回家。她们之于家庭的独立性,也大大提高了。她在外面谈恋爱,要跟一个远距离、跨地域的人结婚,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反对也不会成功,我都看到过很多抗拒父母的案例。
这种差异背后,偏学理一点的解释就是,她们和乡土社会、和父权制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一样了。
等她们结了婚,有了宝宝,尤其是宝宝上小学之前,两代女工的区别也非常大。
第一代女工,生孩子之后,很多就会留在农村带孩子。当时隔代抚养没有这么盛行,农民工家庭对农业的依赖也更强,女工在留守期间普遍务农,学界对此有很多研究,叫「农业的女性化」。她们对小孩教育也没那么重视,不会专门陪读。小孩上了小学,她们又会出门打工。
但是新生代女工非常不一样。往往小孩出生没多久,她们就出门打工,孩子上小学了,她们再回来陪读。我在广西、江西看到的情况都是这样,孩子刚几个月,妈妈就出门挣钱了,孩子上了小学,就回来陪读,她们很重视学校教育。
当然,这个群体也会分层——那些经济条件相对好、能买房或租房陪读的人,才会回来。也有大量80后、90后女工,尽管重视教育,但没有这个经济条件,她们的小孩依然读村小、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学。她们不需要陪读,就一直在外面挣钱。
所以特别不同的是,你读过去关于女工的研究,无论是潘毅老师的《中国女工》(出版于2007年),还是李静君老师的《性别与南中国的奇迹》(出版于1998年),她们写的都是单身女工。女工结婚成家之后,就回老家留守、育儿、搞农业,成为「38、61、99」部队(指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特殊群体)的一员。但今天的年轻女工,生子之后,反而是要出去打工。
所以有一次,我跟我一个学教育学、博士论文做儿童发展研究的同学聊起这个现象,她大为震惊——各种学术研究都表明,从怀孕到上学这段时间,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所谓「三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要理解,女工的一生,都是随着家庭的需求而变。根据她们的经验,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向上流动。所以她们必须把握窗口期,在孩子出生后、上学前的几年,努力挣钱,争取在县城买房,孩子上小学之后,就回去陪读。
虽然不舍,虽然心碎,但她们必须舍弃陪孩子长大的时间。这是她们的理性选择。
妈妈,只有生产,没有生活
这些母亲背井离乡,远离孩子,她们是怎么生活的?我在文章里写过一段话,「她们力图通过更长时间、更加辛苦的劳作以及更加节俭、更加抑制的消费,最大程度地扩展母职的『经济』之维,以弥补经济母职的扩张对照料母职的侵蚀。」
怎么理解呢,我在那些工业区调研,我看到那些女工几乎都是,只有生产,没有生活。
你想,如果她是在富士康,每天早晚倒班,几乎没有休闲娱乐,都是在上班挣钱。遇到淡季,工厂单子不多,每月有一两天,她们会有点闲暇。怎么过呢,可能会先睡个好觉,睡到中午,弥补身体的消耗,醒来就刷刷手机。工友、老乡之间也会聚餐,但不再会像年轻时那样下馆子,而是在出租房里做饭,他们觉得这样更热闹,也更实惠。
当时我在深圳沙井工业区做调研,在城中村租房,我的邻居就是工人。我就看到他们在休息的时候,男性工人会喝很多啤酒,女性工人就一起做饭,她们会干很多活儿。
跟上一代女工相比,她们还是会为自己保留小小的空间,也会化妆,染头发,穿着也会在她们的审美领域,有一些追求。但是显然,会被压抑到一个很小的空间,不能在自己身上花太多的心思、时间和金钱。她大量的时间都被劳作占据了,大量的钱,都被家庭拿走了。
当时我们做访谈,在那些出租房里,只要一聊到孩子,那些工人,尤其是女工,没有不掉眼泪的。我现在还记得,在昆山,我遇到一对河南夫妻,在富士康下游的代工厂工作,跟我聊完,那个妈妈就拿着毛巾,情不自禁地掉眼泪。
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很傻,我老问她们——每次跟小孩团聚之后又要离开,离开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你会怎么跟小孩告别?她们说,都是等孩子出门玩的时候走,睡着的时候走,或者让爷爷奶奶把孩子抱走,小孩子发现妈妈不在了,就哇哇大哭。
我就发现,这些女工,她们无法面对这些创伤性的场面,会把情感隐藏起来,不能碰。她看起来很冷漠,跟孩子的关系没那么密切,跟孩子打电话,老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有没有听爷爷奶奶话,感觉她好像一个工具人,就是想着挣钱,就是用经济来弥补孩子其他层面的缺失。
但实际上,她们一直在压抑自己,她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为表达了,她又做不到,她所处的环境和结构,也没有机会让她表达。所以她呈现出的状态,就是压抑和冷漠。
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主题就是留守儿童父母的精神世界——他们其实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表达,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情感。
上面我们谈的是出门在外的女工,还有一批在县里陪读的女工。她们的生存状态,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一个是「在家不在位」,一个是「在位难工作」。
「在位难工作」,就是当孩子还比较小,或是处于教育的关键期,那妈妈的重心就是陪孩子。但她们又有很大的经济压力,怎么办,只能去做那种时间弹性的工作,通常是计件工,时薪甚至不到10块钱。
我在江西南部,就看到很多妈妈在做计件工。那边离广东近,承接了一部分内迁的服装产业,县城里有很多小作坊。一个小作坊,三五台缝纫机,就把陪读妈妈召集起来,让她们分包某一个环节,计件拿工资。
她们怎么做事情呢?早上,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去小作坊车衣;到了中午,如果孩子的学校不提供午餐,她就要回去做饭,学校提供午餐的,她中午就吃自己带的饭,稍微午休一下;工作到下午三四点,接孩子放学、做晚饭、辅导作业,等孩子睡了,她们继续工作到八九点。
还有一点,服装行业有淡旺季,淡季还好,相对从容,旺季就很麻烦。老板要赶在出货期之前,把产品往广东运,这时候女工会非常忙,她们的应对方式就是——三五个女工,统一找个亲戚来帮忙,看一周甚至一个月小孩,以集体育儿的方式来应对。
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不在位」,孩子稍微大了点,女工想多挣点钱,就会进到本地的工厂。我调研过中年工厂妈妈,都是每天在流水线上劳作十几个小时。旺季时,每个月只休息一天甚至半天。她们想多挣点钱,就必然要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陪」的环节,会打折扣。
由此您就能感觉到,她们的生活节奏之快,时间挤压之深,又要工作,又要顾孩子,其实她们不容易的。经济压力很大,没有所谓「从容不迫的陪读」。
我之前读过一些文章,有的说县城陪读女工爱打麻将、婚姻关系不稳定,有的仅仅关心这些妈妈怎么和学校互动,怎么报班,怎么教养孩子。前者让我很生气,后者我觉得视野太狭窄。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女工,她的家庭要进城,她背后的经济压力、家庭分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女工到底承受了什么。
城镇化如何形塑女工命运
女工承受的压力背后,有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
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大概起源于2016年,当时我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工人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我要研究他们,不能只在他们的打工地,还要去农村,去他们的老家。
我去了江西和广西的两个县,要去农村,通常要在县城中转。当时在江西遂川,我受到的冲击就很大——县里建了非常多的商品房,马路很宽,酒店很新,跟城市差别不大嘛。当时我就很好奇,到底谁在买这些房子?我模糊地觉得,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等我进了村,又看到了一些现象:村小基本没有了,小孩子读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很小(甚至还没有课桌高)就去寄宿,要么就只能到县里或者教育发达的乡镇去读书。
在广西调研时我发现,镇上都已经有了房地产楼盘。当时为了省钱,我还借住在那些买房的农民工家里。他们都是老家在村里,为了孩子读书,在外面买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聊到:房子什么时候买的,怎么买的,为什么买,谁出的钱,还欠多少钱……
包括我自己的经历,我老家在江西永丰县,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县,有山。那几年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老家村子的资源禀赋越差,人出去打工越早、越多,空得越快,出去买房的也越多。我家附近,那几年突然出现了很多说不同方言的人,都是从山里搬出来的。
大概是这些零零散散的调研、阅读与返乡经历,让我看到,中西部县城里建了很多房,而买房的主体就是农民工。我开始更自觉地了解这个现象,了解土地城镇化,了解这对农民工的家庭、小孩与女工来说,到底有什么影响。
首先,农民工买房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结婚,在县里有房,那在婚姻市场的议价能力就会高一大截,尤其在偏远村庄更是如此;二是孩子读书。而且结婚和买房,这两件事是结合在一起的,买房结婚,那么很自然,孩子就可以读书。
这种城镇化生活,首先我们要承认,农民工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虽然他们不能在打工的地方实现城镇化,但可以离开村庄,在县城买房、定居,让小孩接受城镇的教育,对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但这种跨越,也带来了非常大的代价——买房要花很多钱,江西县城现在的房价,从六千到九千元不等,广西低一点,均价四五千。买个100多平米的房子,光毛坯房就是五十万,通常装修还要十几二十万。普遍情况是,买房会花光他们的积蓄,还会剩一半房贷,他们也可能不好找银行贷款,就会找亲戚借钱。因此,他们固然可以住进新房,但买房也会留下很多债务。
而且当他们到了县城,生活花费就会变得很高。吃的、用的都要买,县里的孩子,很多也会报培训班,会学才艺。我们就发现,县城孩子的抚养,也有中产化的趋势。县里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所和消费机会,游乐场和商场,也会让花费变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陪读妈妈,她们的经济压力更大、生活支出更多、经济紧迫性更强。我认识的女工,有的在超市里卖东西,一个月1800块钱工资,都舍不得请一天假,背后就是这样的经济压力。
当然,更大的背景在于,在调研中我发现,在很多农村,建新房已经很困难,农民工被鼓励离开农村,到县里去买房。
在很多县城,好的教育资源都被转移到了新城区,老城区的实验小学、中学,资源越来越少,乡镇学校的老师和骨干,也不断被抽调到新城。
而这样的城镇化,最终加剧了女工的经济取向,加剧了她们在母职的不同方面的冲突。
女性的一生,如何嵌入家庭
我最近在关注所谓「女工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不能以切片的方式,去审视她们的生命,无论在什么年龄,她们都是嵌在家庭和地方社会里的。每个阶段,她的生命意义都在不断转换。
在我看来,她们的生命周期,有这么几个主要的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结婚成家、生养子女。结婚成家之前,她们是非常自由的,甚至完全可以像城市的女性一样,去安放自己的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但结婚生子之后,她们人生的意义和任务都变了,职业生涯也会有巨大的断裂。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孩子上小学。孩子开始接受义务教育,随着县域城镇化以及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女工群体会出现分化。家庭条件尚可的女工,会去县城陪读;但大量家庭条件弱一点的女工,顾不了孩子读书,就会一直打工。
第三个转折点,是孩子上高中或大学之后,教育基本定型了。这个阶段,女工的生活重心和家庭角色会发生很大变化——短短十来年,孩子会经历上大学、结婚、买房、给彩礼。尤其孩子如果考上大学,在城市定居,她们压力就更大了,要给孩子在城里买房,至少要付首付。
在这个窗口期,她们会重新成为一个「经济人」、「打工人」,要么出门打工,要么进县里加班很厉害的工厂。有男孩的家庭,女工的「经济化」取向会更强。就像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女工们,明明有更轻松的工作可选,她们为什么选工时更长、待遇更高的工作?这是在这个阶段会发生的普遍现象。
接下来的转折点,是孩子结婚成家,有了孙辈。她们可能会去带小孩。但现在很多年轻妈妈会自己带孩子,那女工就要持续地打工、给钱,以金钱的方式来帮助孙辈。但在这个阶段,她们不会那么紧迫和焦虑了,因为她们会觉得,孙辈出生,「自己的人生任务完成了」。
这些阶段结束,女工就到了大龄,开始考虑养老问题。这个问题也非常紧迫,这一代女工,普遍没有社保,他们的孩子要么在城市背着房贷,要么是自顾不暇的农民工。而且她们普遍有个想法,叫「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想自己搞定。
我这些年也在做大龄农民工研究。他们到了60岁甚至70岁,还在外面做工。我在江西回访时就发现,有个62岁的女工,因为她的公公卧床生病,她回了老家,照顾他直到离世。等后事一办完,她又跑到广东做清洁工。当时她给了我很大冲击,60多岁了,你都不能安度晚年,还要出去打工。她们是觉得,能够在外头干活挣钱的时间不多了,要抓住最后的尾巴。
那她们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呢?就是做不动了,被城市劳动力市场淘汰了,她们就停下来,回到自己的村子,度过最后的时间。
纵观女工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会觉得,她们的生命,是嵌在家庭里面的,而且因为城镇化的趋势,这些转折变得更加锋利,她们承担的压力也更沉重——城镇化在普及,民办大学与职业学校在扩张,孩子要进入城市。所有这些都会传导到农民工家庭,传导到女工身上,让她调整自己生命周期的转折。
我们说了这么多女工,那男工呢,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呢?我个人认为,父亲的角色比较单一,就是挣钱。如果我们把分析女工的框架,用来分析男工,那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就是结婚。结完婚,他就变成了一个「当家人」,一个挣钱的人。社会对他的期待,就是你把钱拿回来,这就行了,你就是一个好男人。
从单身工人到丈夫、父亲、爷爷,他们的角色,相对来讲都比较简单。他们很少承担照料义务,一般什么时候会参与呢,过年返乡的时候,或者建筑工在两个工期之间返乡,会参与一些所谓的「家庭照料」,但这种管理也很粗暴,我经常听到的就是「打一顿」,只有父亲能暴打孩子一顿。
至于这些家庭里的权力关系,总的来说,家里的户主还是男性,他常年在外挣钱,回到老家,还是家里的代表,权威还在。但家里日常小事的决策,包括钱怎么花,其实已经是女性做主。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女性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如果她在陪读,最后孩子不听话,没考上高中,那么丈夫会责怪她,她也会觉得自己没做好。在日常的照料和劳作之外,这会给她们带来额外的焦虑。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在那样的环境里,一个母亲又能怎样帮助到孩子?或许更多要依赖的,是社会和学校教育。
我的母亲,也是女工
最后谈谈我作为研究者的感受吧。我做研究,跟很多人都不一样。大多数人是出于职业或智性方面的兴趣,但这么多年来,我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尤其是我们今天谈的母职和女工问题,跟我的经历直接相关。
我也曾经是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不那么幸福的家庭里。从很小开始,我就看到了所谓「母职的经济化」,看到了我妈妈在经济层面,对这个家庭的付出。
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说我父亲,他是我爷爷奶奶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备受疼爱,他在村子里是开手扶拖拉机的,是个技术工,在村里也受欢迎。但他不是很着家,爱喝酒,喝完酒也爱打牌,挣的那点钱,自己胡乱就花光了。
而我妈妈,一辈子都是挣钱的人。在务农时期,她就是主力,我六七岁就跟着她下田,一直看到她很辛苦。农业是季节性的,不忙的时候,她也要干别的活。她去水泥厂扛过水泥,去石灰厂打过工,在工地上干过活。一般女性在工地上都是做小工,但她是做杂工,这是中老年男工干的活。所以你就知道,她一直都是重劳力。
我上初中之后,他们到广东打工,我爸爸不愿意进厂,就在那边开三轮,后来跟着我表哥,承包了一些工厂的废料处理工作。我妈妈更辛苦,她进过厂,做了好多年拾荒的工作。因为我爸爸的性格是那样,我妈妈总得跟着他、管住他,让他不把钱花光。
他们打工打了很多年,直到我和我弟弟大学毕业,中间他们还回家盖房子,也是我妈妈在总负责。
后来我父亲身体不好,因为爱喝酒,他变得很胖,50岁不到,血管就出了问题,偏瘫在家,我妈妈照顾他。但就算这样,她还是会出门做活,找那种凌晨、深夜干的活,这个点我父亲睡着了,不需要照顾,干完了,她就匆匆忙忙回家。那几年,是她最最不容易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妈妈的经济角色非常非常突出。她要挣钱,也要管我爸爸的钱,既要忙外面,也要忙里面。这一辈子,她都是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凸显她「经济人」的角色。
这对我妈妈有什么影响呢?后来我弟弟有了孩子,她去帮忙带孩子,你就会发现,她很不适应,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带小孩——她是典型的「干活的人」,这种照护工作,是她不熟悉的。所以她经常以那种命令的方式去带孩子,会骂小孩,恐吓小孩。她没有那种细心和耐心,也没有那么精致和讲究。所以直到现在,我妈妈生活在弟弟家里,矛盾一直都很多。
所以对我来说,因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我母亲强烈的经济角色,她挣钱的辛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很难兼顾别的层面,母亲、妻子的层面,我都看在眼里。
这种经历也永远影响了我们的母子关系。我小时候也不是她带大的,是爷爷奶奶带的。她常年干重活,后来又在外面打工,我们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交流,其实没那么多。
但在做女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逐渐理解了我妈妈——她具备很多我们认为的「男性气质」,如果她不这样,那些活儿她干不下来。如果我不是做这个研究,不去访谈那些女工,可能我一辈子都不能理解她,没有机会去理解,我或许就成为社会上一个普通的养家的男人。
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慢慢靠近她。在心底里,我也希望我自己的母亲读到我的这些研究。她为了家庭劳作一辈子,却没有与她的两个儿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但是我其实非常想跟她讲,她的一个儿子,在以自己的调研、思考和写作,间接地理解她。
或许再过一些年,等我们都从容一些,我会给她写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