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6 September 2024Main stream

求推荐一款显示器,需要 4k 和反向充电,兼顾 Win 玩游戏

By: cz5424
15 September 2024 at 13:03
cz5424:

手持 MacBook Pro 和一台 Win 主机(3070 显卡),需要 MacBook 加班用,Win 玩游戏,求推荐,价位在 2000-3000 ,不超过 3000 最好

MacOs 需要 typeC 反向充电,公司买了戴尔修了一次 TypeC 没多久又烧了 TypeC 口,用过 LG 的,服役了 5 年,四个角黑了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复活一台 1966 年的胶片相机,这次大家怎么不买帐了?

By: 周奕旨
12 September 2024 at 17:49

1966 年,胶片时代的传奇公司禄来制造了一台出乎意料的相机。

开创了双反胶片相机的禄来,是中画幅市场里当之无愧的巨头,但它当年发布的 Rollei 35 胶片相机,是当时全世界最小的 135 胶片相机。

从此,这一大一小便是禄来公司的名片,也是胶片市场中的常青树,直至今日都备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不过,毕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老化的测光和纯机械结构的拍摄系统,让禄来 35 成为了出名的胶片杀手,MiNT 公司决定以现在的技术,复活这台经典的禄来 35,并将其命名为禄来 35 AF。

MiNT 着重升级的,是掌控禄来 35 的两大拦路虎——对焦与曝光。

首先是对焦,没错,现在半按快门机身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这台老古董上是个不小的问题。

由于那个时候的电子技术和微型化技术还不够成熟,难以实现自动对焦这样精密的系统,加之比烟盒还小的机身限制,彼时主流的黄斑对焦等手动对焦方案无法塞进这台机身中,这就导致禄来 35 是一台名副其实的估焦相机。

▲ 机身只比胶片大了一圈

顾名思义,它的机身中没有任何对焦结构,使用者需要先目测自己与被摄体的距离,再将镜头上的对焦环拧到相应的距离标尺后按下快门——对焦完全靠使用者的估计。

再加上拍摄的胶片需要冲洗才能观看,不能现场回放检查,除非在大晴天时超焦距拍摄,否则使用者的拍摄信心并不充足。

于是,MiNT 将机身重新设计,并在里面塞入了一个激光雷达,支持帮助机身在 70 厘米到无限远之间自动对焦,以提升照片拍摄的成功率。

想要使用好曾经的禄来 35,对焦只是第一道大坎,后面一道难关:曝光。

同样是由于电子系统的缺失,哪怕经典的禄来 35 原本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电子测光系统,当想要将测光标识与光圈快门等参数对上,你还需要学习曝光三要素,了解感光度、快门速度与光圈之间的关系,否则只能手忙脚乱地得到错误亮度的照片。

为了避免使用者废掉太多胶片,MiNT 给禄来 35AF 机身中添加了一整套更现代的测光与快门系统,通过转动控制快门速度的拨盘,相机可以自行调整在目前的光照环境下合适的快门速度,进一步降低了禄来 35AF 的上手难度。

除此之外,禄来 35AF 机身上还多了一个用于显示信息的 OLED 显示屏和一枚闪光灯,方便使用者在暗光环境下也拍到足够明亮的照片。

禄来 35AF,可以说是顺应胶片复兴这个潮流的产物。

有徕卡复刻自家经典的 M6 ,并宣布胶片相机销量增产了九倍在先,又有宾得宣布重新制造胶片相机的四部曲计划,尤其是这个计划的第一台相机——宾得 17 到目前还需要加价购买的情况下,作为香港专门修复与改造复古摄影设备的 MiNT 公司,以重新设计的禄来 35AF 跻身潮流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与宾得 17 的大受欢迎不同,禄来 35AF 从爆料开始,反对的声音就不算小。

原因也有两个方面。

首先一定是价格因素,根据官网公开的信息来看,银色禄来 35AF 售价为 7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700 元,而黑色则需要 828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900 元。

要知道,一台成色不错的原版的禄来 35,只需要不到 2000 元即可在二手市场拿下,且几乎全机械结构,保养和维修并不麻烦,简单准备就可以重获新生,而这台全新的禄来 35AF,需要近三倍的价格。

我知道自动对焦和曝光是涨价的关键要素,但就算加上自动对焦与曝光两个因素,这个价格还有经典的尼康 35Ti、徕卡 minilux 以及美能达 TC-1 等传奇机型的存在,它们都更具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价格上去了,硬件配置反而变得奇怪了。

没错,在电子系统大升级的时候,禄来 35 上备受好评的镜头消失了。

在 1966 年发售时,禄来 35 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蔡司 Tessar 40mm f/3.5 镜头,Tessar 镜头使用四片三组光学设计,因其锐利的成像和高对比度,获得了「鹰眼镜头」的美誉,而在其后期机型 35S 上,蔡司 Sonnar 结构的 Sonnar 40mm f/2.8 镜头配合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加持,表现也可圈可点。

▲ 在禄来 35S 中,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非常显眼

但根据官网给出的数据来看,禄来 35AF 使用的是一颗五片玻璃的 35mm 镜头,且镀膜在阳光下呈现蓝色反光。

要知道相比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讲,光学的发展速度缓慢很多,大家对于这颗不知结构,不知道镀膜、不知生产商的镜头,光学表现能否超过光学巨头蔡司在六十年前制造的排面镜头,还有些疑虑。

▲ 官网的样片,很遗憾暂时没有逆光样片

不过,虽然不买帐的声音不少,但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进入胶片相机领域,总归是一件好事,更多的竞争才能给消费者创造更多元化的选择。

目前,禄来 35AF 的第一波预售已完成,并将于稍晚的时候重新开放预售。

你会为了这台复活的禄来 35AF 买单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6 上的究极按键 | 硬哲学

By: 肖钦鹏
11 September 2024 at 10:21

区别 iPhone 15 还是 16 的办法,除了看颜色,现在又多了一种——看按键。

不久前,iPhone 16 系列发布,外观最显著的变化,是全系配套了一个新的按键——「相机控制」,也就是传闻已久的快门键。

按照苹果官网的说法,这是一个点按体验的触感式开关,支持轻按手势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并提供触摸交互的电容传感器。

给拍照手机加一个快门键不是什么新鲜事,功能机时代所谓的拍照手机——如索尼爱立信的 C 系列就标配了两段式的快门键,短按对焦、长按拍照,和 iPhone 16 上的操作如出一辙。

只不过,对于向来删繁就简的苹果而言,在本就不算宽裕的机身空间里,连续两年给 iPhone 加塞按键,这件事不太常见。

如今,操作按钮和相机控制已经成为 iPhone 的标配,而这两颗按键背后,隐藏了苹果对于 iPhone 未来十年的终极理解。

「相机控制」按键,藏了多少秘密?

苹果在设计手机之初,有两个方案,其中一个是延续 iPod 的设计,用滚轮替代键盘,但苹果无论如何也没法解决输入效率的问题。

另一个方案,则是将 MacBook 触控板上的多点触控技术移植到手机上,想打电话时屏幕就显示拨号界面,想输入文字时屏幕就变成了键盘——这就是后来的 iPhone 和 iPad 的原型。

无论是 iPhone 还是 iPad,其本质都是显示屏,因此产品上所有的功能和设计,都必须服从屏幕的需要。设备的正面只有一个 Home 键,而侧面的功能键也是各司其职:锁屏键、音量调节键、静音拨片。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用户交互行为聚焦在触屏上。

换言之, 除非在看不见屏幕的前提下,用户也能知晓每一个按键的功用,否则这个按键就没有什么加入的必要。

照这个标准,操作按钮替代静音拨片算不上好设计,因为自定义的操作按钮用起来并不直观易记,但在机身右下侧的「相机控制」按键则算得上神来之笔——无论是竖持还是横持使用 iPhone 时,内嵌式设计的相机控制按键几乎无感,也不容易误触,而一旦遇到需要使用相机的场景,这颗按键的妙处就会被快速激活。

与 iPhone 上的其他按键不同,「相机控制」是一颗高集成度的按键——既具备机械结构的可动性,又具备电容设计的操控性,同时还能通过压感、震动来提供更丰富的反馈。

苹果在相关专利中阐述:

随着电子设备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机械按键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设计限制。许多机械开关需要预留最小的操作空间。如典型的圆顶开关大约需要 200 微米的行程,才能使圆顶下凹并实现开关的闭合。这在极其轻薄的电子设备中尤成问题。

你看,苹果不惜改变按键设计,还是为了让 iPhone 能更薄一点。

苹果为这颗按键设计了一个磁性结构,使其更加紧凑,当电磁体被激活时,磁铁会旋转,从而旋转输入结构,向用户传递触感反馈——这个旋转按钮的位移只有不到 10 微米,只有传统圆顶按钮二十分之一,但足以营造一种「操作感」。

科技媒体《连线》的主编曾提过这么一个观点:

所有设备都需要交互。如果一个东西没有交互感,人们就会觉得它坏掉了。

iPhone 16 的相机控制按键还集成了压力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可以识别轻压、重压、滑动触摸等操作,并且支持触觉反馈——这套解决方案让人联想到 iPhone 6S 上搭载的 3D Touch 功能,这项在 iPhone 上无疾而终的技术,如今以一种更合理的姿态回归。

更多维度的操控,意味着能做的事情也变多了。

首先,这是一颗支持多段操作的快门键(发布会上苹果表示将在未来更新二段式快门功能),按一下即可打开相机,轻按对焦、重按拍摄、长按录像。不仅如此,在按键上左右滑动,还能实现变焦操作,Taptic Engine 精细的震感,会让人产生拨动刻度盘的错觉——与其说,相机控制是一颗按键,不如说这是一个滚轮。

赋予一个光滑平面丰富的操作感,这是属于科技的魔法。

当然,相机控制按键的设计,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对于手机壳厂商而言,这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好消息。由于按键是下凹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地开孔或者粗暴地给手机壳加上一颗传动按键,开孔或者按键造成的公差,都会对操作的精准度会有不小的影响,还有可能产生误触,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为此,苹果甚至申请了一系列手机壳相关的专利来解决这个操作问题。

苹果这项专利,直接在手机壳上集成了相机控制按键,当这个手机壳安装到支持相机控制的 iPhone 上时,系统将会通过手机壳上的按键来获取输入信号,无论是轻压重按,还是触摸滑动,都可以识别响应。

也是这一系列关于按键的专利,揭示了苹果对 iPhone 上的「按键」更深层的思考。


手机按键的终极答案

iPhone 上的按键,本质上是产品与用户的物理交集。在苹果看来,iPhone 上按键的一个关键能力,在于和用户产生连接。

为此,苹果早在十年前就着手准备,十多年来,苹果申请了诸多专利,来赋予实体按键更多的意义——

早在 2008 年,苹果就申请过一项通过在 Home 键集成心率传感器,以用于解锁 iPhone 的专利,这项专利直到今年才通过美国专利局的审核。当时,苹果还在同步研发 Touch ID 技术,而 Face ID 相关技术的收购则要在几年后才启动。

▲ iPhone 早期关于心率解锁的专利

有一项披露于 2015 年的专利显示,苹果曾有意在 iPhone 的唤醒键上集成指纹识别模组,后来这项技术被用到了 iPad 上,但并不意味着苹果就放弃了在 iPhone 上落地的可能性。在苹果最新的手机壳相关专利里,仍存在通过手机壳上集成的指纹传感器,来解锁 iPhone 的设想。

又譬如,可以赋予按键可视化的能力。

苹果有一项适用于 iPhone 上的专利,是把侧面按键做成触屏,在操作按键的同时,就能显示对应的信息。比如打开音乐时,触屏就会变成播放器样式,打开日历时,则可以显示日程——苹果并不是没有这样设计的先例,上一代 MacBook Pro 的 Touch Bar 设计让人印象深刻,而操作按钮的设置界面,也揭示了这颗按钮要发挥其功能,视觉信息是必备的一环,但在目前的 iPhone 上,这项能力是缺位的。

更直接的例证,是苹果在 iPhone 16 发布会上对「相机控制」按键的功能展示:

第一个用例是让按键,成为「空间影像」内容创作的开关——横持手机时,按下「相机控制」按键,这时候可以直接选择拍摄空间影像——当你知道,此刻录下的视频,有朝一日可能会用诸如 Vision Pro 这样的空间计算设备观看时,空间影像势必会是一个被时常启用的功能,许多重要时刻的记忆,我们都希望用一种更具感染力的媒介进行存储。

第二个用例是让按键,成为「AI 智能体」启动器——竖持手机时,按下「相机控制」按键,这时候可以直接激活 AI 视觉智能——无论是淘宝搜同款还是点评找餐厅,又或者是寻路、做题、翻译……只要用相机向 iPhone 提问,AI 就会给你答案。

第三个用例是让按键,成为各类应用的物理延伸——双击「相机控制」按键,弹出一个多功能菜单,滑动即可切换选项。就在 iPhone 16 发布会前一周,苹果有一系列相关的专利得到披露,这是一套基于侧边按键的操作系统。苹果通过简单的操作和简洁的界面,让同一个按键在不同情境下发挥不同的功能——比如在拍照时,滑动「相机控制」按键可以切换焦段、调整光圈;而在抖音里,可能就是切换滤镜或配乐;到了播音乐的时候,可能就是切歌、调音量。

我们设想过许多次,iPhone 总有一天会摒弃所有的「实体按键」,但这并不意味着按键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手机边框的按键,成为了系统有机的一部分,连接用户、连接屏幕、连接应用、连接未来,这就是苹果对于 iPhone 按键的终极理解。

设计是一个人工作品的核心灵魂,并最终不断地由外壳表达出来。

乔布斯和艾维崇尚包豪斯的设计哲学,受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尔·拉姆斯「少,且更好」(Weniger aber besser)的设计理念影响尤深。

摒弃按键,并不是事到如今才有的设想,在苹果历史当中也是有迹可循。

2000 年,苹果推出的 Power Mac G4 Cube 就非常迷人,甚至入选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台边长只有 8 英寸的立方体电脑,是乔布斯审美观的纯粹表达。它的精密源于极简主义风格,这台机器从外部看不到按钮;没有 CD 托盘,只有一个微小的插槽。尽管使用体验糟糕、风评很差,但乔布斯却引以为傲:

我们通过简化去除多余的东西,取得进步。

2001 年 iPod 设计之初,乔布斯就决定摒除 iPod 上的「开关键」。乔布斯认为,从美学和神学的角度来看,开关让人不快。如果一段时间不操作,它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当你触摸任意按键时,它又会自动「醒来」。但是没有必要专门设定这样一个流程:按下去——等待关机——再见。

如今 iPhone 的产品逻辑也类似,当你拿起手机时,屏幕自动点亮,当你望向手机时,屏幕自动解锁。按下「锁屏键」则屏幕锁定,关机则要费不少力气——在苹果的设计哲学里,没有必要的按键就不必存在。

2017 年 9 月,当时苹果 CEO 蒂姆·库克是这样介绍 iPhone X 的:

初代 iPhone 彻底革新了十年来的技术,并在此过程中改变了世界。十年后的今天,是个再适合不过的日子,我们在此时此地,展示这个将为未来十年发展奠定基础的产品——这就是 iPhone X。

自迈入「全面屏」时代以来, iPhone 的设计已经小步迭代了七年,产品形态臻于完美,无限接近于乔布斯和艾维理想中的魔法玻璃,正如《2001:太空漫游》里永远保持 1 : 4 : 9 比例的黑色石碑(Monoliths)。

经过近二十年的迭代,手机早就已经从通讯的工具逐步演化为内容的容器,其中最直接的印证便是按键越来越少,屏幕越来越大——iPhone 用多点触控和 Home 键取代了拨号键盘,屏幕从 2 英寸扩大到了 3.5 英寸;iPhone X 用手势替代了 Home 键,如今屏幕已经来到了接近 7 英寸,是初代 iPhone 的两倍;于是,摆在 iPhone 面前的设计迭代路径已经清晰可辨:

逐年收窄的原深感测镜头模组,最终将会隐藏在屏幕之下,苹果和 LG、三星已经在研究对策;屏幕的显示面积将会延展到手机中框的边沿,这一代 iPhone 16 Pro 已经将边框缩窄了 30%;而侧面的机械按键,将与手机中框融为一体,成为手机这个容器的一部分,就像「拍照控制」按键一样。

未来十年,手机无疑会趋于至简,而其中的内容,却又可能是终极的复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 Mate XT 三折叠手机发布!最大 10.2 英寸,仅厚 3.6 毫米,19999 元起

By: 周奕旨
10 September 2024 at 16:09

折叠屏还得看华为,华为在折叠屏领域是唯一能够做到全面创新的公司。

在华为 Mate X 发布会上,余承东手握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对着尚为一片蓝海的折叠屏市场说出这番话。

其时,三星才是折叠屏的开创者,华为紧跟其后,然后到 Mate X3 这一代把横向大折叠产品带到全新高度:与寻常旗舰机几乎无异的重量和厚度,但它能折叠。

这个从跟随追赶,再到超越的过程中,决定性的领先瞬间就在此时: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三折叠手机,正式面世。

省流版要点总结:

  • 外观: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传承「非凡大师」系列的八角形设计,结合岩脉纹与超薄素皮材质,通过创新支架保护壳提供多种形态的使用体验,展开态仅 3.6 毫米厚。
  • 铰链: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采用华为天工铰链和多驱精密调校技术,确保开合过程流畅,铰链核心部件使用火箭钢以提升耐用性。
  • 屏幕:展开 10.2 英寸,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屏幕通过超形态叠层设计与复合材料提升了抗弯折与抗冲击性能,首发 3K 超清显示屏,带来更沉浸的视觉体验。
  • 影像: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配备可变光圈的 XMAGE 影像系统,支持超广角拍摄和光学变焦,提供多种拍摄模式和灵活创意拍摄体验。
  • 大屏: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支持单屏、双屏和三屏三种形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92% 屏占比的大屏设计带来沉浸式办公和娱乐体验
  • AI: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搭载小艺 AI 助手,融合 HarmonyOS 系统,支持 AI 文字编辑、信息顾问、AI 修图等智能化功能。
  • UX: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全新 UX 设计结合多屏分屏功能,满足更多场景的不同需求。
  • 通信: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支持灵犀通信和天通卫星通信,无论信号强弱或无网络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联络,并提供 UWB 无感车钥匙功能。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不只是多一次折叠

虽然外观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早已被爆料,但现场仍然可以用惊喜形容。

整体展开厚度仅有 3.6 毫米,屏幕 10.2 英寸,据称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折叠屏手机」。

「Z」字折叠结合了内折和外折的特点,配备双铰链结构,传承非凡大师系列经典的八角形设计 + 素皮的机身材质的岩脉纹路设计,保持了良好的质感。玄黑、瑞红两款经典配色相比此前的 Mate60 RS 的陶瓷材质更显轻盈和古典。

2023 年的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多次表达华为技术的前瞻性:

我们不能只为今天去做产品,而是要为未来去设计。

一年后,在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机身上,曾经的技术储备,就派上了用场。

三折叠手机,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还是成为「吉祥物」,关键就看机身上的两条铰链。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铰链据称 100% 核心部件都使用火箭钢打造,调校凸轮数提升 100%,抗变形强度提升至 1900MPa ,从这一串数据来看,这两条铰链几乎「堆料」到极致,确保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在频繁开合中依然经久耐用。

为了保持纤薄手感,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内折铰链的嵌入式滑轨结构,和外折叠铰链的一体连杆结构,通过多驱精密调校使其拥有更好的开合力曲线,在手感上做到「随心自如」。

除了铰链以外,屏幕也是很多人选择折叠屏手机最看重的部分,毕竟三折叠最突出的特点就莫过于多屏形态及不同展开模式带来的不同场景体验。

在这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引入了超维折叠有机材料,外折抗挤压,内折抗拉伸,满足了对于屏幕弯折性能的严苛要求;非牛顿流体 + UTG 复合抗冲材料组成的复合超韧叠层结构,使其屏幕抗冲击性能实现了 75% 的提升。

当然,只是足够耐用还远远不够,屏幕观感也是重中之重。

16:11 的屏幕横竖比与普通平板电脑相似,使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在内容适配方面天然具有优势。

为了让每种形态都能无缝衔接,华为还推出了专属的 UX 设计,让应用在多种形态间的流转更加丝滑,支持 1:1、1:2 和 2:1 三种比例的应用自由拖拽,更好地将这块大屏利用起来。

除了轻薄、屏幕以外,影像也是折叠屏手机不可偏废的重点,尤其是华为旗舰历来以影像为重。碍于机器定位和机身尺寸,它肯定不会是纯粹的影像旗舰,但至少不会留明显短板。

在这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背后的华为影像品牌 XMAGE 说明了它的影像基础不会差:5000 万像素的主摄拥有从 f/1.4-f/4.0 共十档可变的光圈,搭配 1300 万超广角微距镜头与 5.5 倍潜望光学长焦镜头,结合华为的非凡影调,从虚化人像到广阔风景、从微距纹理到远眺雪山,全焦段成像都不在话下。

不同屏幕形态下,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同样提供了更多的玩法:用户可以一边拍摄一边参考社交应用上的拍摄技巧和构图建议,也可以通过镜像智拍调整拍摄角度和姿势。

华为还提供了多样的配件作为支持,270° 的多角度旋转保护壳,折叠触控键盘使其成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脑」,或许不久后我们就可以在高铁上见到一批从口袋里掏出键盘的商务人士。

三屏形态也为 AI 大展身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分屏对话功能可以让小艺随时静静陪伴在身旁,提供即时的问答解惑;能够更好对照译文与原文的 AI 翻译、呈现更广阔视野的 AI 扩图等众多 AI 功能更显新手机形态的实用属性。

通信能力一直是华为在技术上领先的根基,但三折叠手机带来的三种使用形态无疑为好信号增加了挑战。华为的策略是在不同开合状态下,匹配最佳天线组合,并通过 AI 灵犀算法支持智能优选网络及智能天线调谐,在诸如候机厅、地库、高铁等信号较弱场景中仍有不错的通信能力。

卫星通讯自去年 Mate 60 系列之后在不少国产旗舰手机上已成普及之势,华为此次又更进一步,支持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与任何品牌手机实现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卫星消息还可以将用户位置信息变化生成轨迹地图,随时与外界保持联络。

虽然整机足够轻薄,但更大的整体面积使其整体电池容量并没有打折。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内置了 5600mAh 的硅碳负极电池,采用了三电芯并联设计,支持 66W 有线快充和 50W 无线快充,确保了持久的续航能力。

不难看出,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整体配置还是非常全面的,所以关于价格的猜测成为了发布会前的热门话题,这款手机的价格也可谓不负众望,三个版本价格如下:

  • 16GB+256GB 版本售价 19999 元;
  • 16GB+512GB 版本售价 21999 元;
  • 16GB+1TB 版本售价 23999 元。

但这可能并不是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极限,发布会前这款手机的预约量已经超过 300 万台,前期供货量还未稳定的阶段,价格水涨船高或许在所难免,不过华为提供了一系列的售后保障服务。

过「万重山」,闯「无人区」

当然,折叠屏手机的工艺成熟度以及初代产品的稳定性或许还有待时间考验,「三折叠」由于或导致产品的脆弱性增加,这对生产和售后来说都是考验。

但华为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对内折、外折、「横折」和「竖折」都研究得非常透彻的手机厂商,是目前市面上最有能力进军这片「无人区」的品牌。

8 月 29 日,华为发布了 2024 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财报,华为半年实现销售收入 417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4.3%,净利润率达到 13.2%。由此算来,华为在 2024 年上半年实现了 551.1 亿元的净利润,首次突破 500 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过 18%。

而这其中,手机业务功不可没。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华为再次以 17.5% 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市场首位。一季度和二季度,华为的手机出货量分别大幅增长了 110% 和 50.2%,增速领跑行业。

根据开源证券的研究报告,华为凭借 Mate 60、Pura 70 系列及 Mate X5 折叠屏手机,成功重返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也让国产高端机重回销量高峰。

这是很多华为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刻,而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华为展现出了更强的统治力。

不久前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华为在 2024 年上半年继续以 42% 的市场份额领跑折叠屏手机市场。二季度华为大折叠 Mate X 系列和小折叠 Pocket 系列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 400% 和 50%。

在万元以上的市场,华为更是占据了 67% 的份额,也就是说,每卖出三台万元以上的折叠屏手机,就有两台是华为。

 

任正非曾经用两个第一来概括华为的产品方向:

不争第一,只做第一。

华为要在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做到最好,而不是单纯追求市场排名的第一。

但当华为的折叠屏做到第一后,市场自然也会将头部位置留给华为。

如果说这些还是纸面上的实力展示,那么手机系统层面的发展或许是其勇闯「无人区」的真正底气所在。

得益于手机的热销,2024 年上半年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至 17.2%,同比增长 66.7%,已经超越 iOS,仅次于安卓。

2024 年 6 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4 上,鸿蒙星河版 Harmony OS NEXT 面向开发者启动 Beta 版,这也被人们称为「纯血鸿蒙」,它基于鸿蒙内核,不再兼容安卓开发的 APP 应用,排名前 5000 的手机应用已经全部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正如余承东所言,Mate XT 非凡大师是华为面向未来的「超级终端」,纯血鸿蒙的成功为新的手机形态注入「灵魂」,与新的手机形态相辅相成,让这片「无人区」,成为「广阔天地」。

文丨刘学文 周弈旨 王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造出 iPhone AI 录音机爆款的公司,这次推出了 ChatGPT 版小米手环,售价 1700 元

By: 莫崇宇
9 September 2024 at 16:31

AI 硬件圈补货的速度从来不让我失望。

上半年,一家深圳公司推出一款能贴在 iPhone 背面的「AI 卡片录音机」,堪称 GPT 版录音「物理外挂」,甫一发布便狂揽 20 万用户,销售额轻松破亿。

而现在,这家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可穿戴录音 AI 硬件——NotePin。

顾名思义,NotePin 是一款集成了 AI 录音和转录技术的可穿戴设备,目标是通过多种佩戴方式和多语言转录,帮助用户高效记录和整理日常对话。

当录音、AI、可穿戴、硬件这些词汇凑在一块时,那句老生常谈的调侃也不可避免地直冲天灵盖:

不是 AI 无处不在,而是 AI 可穿戴设备无处不在。

你的工作,可能就差一个可穿戴录音 AI 硬件

你的可穿戴 AI 记忆胶囊。

Plaud NotePin 官网上的这句文案形象地凸显了它的作用。NotePin 可以实时记录用户的对话,并通过大模型来转录整理音频内容。

灵感往往稍纵即逝,但 NotePin 起手式异常简单,仅需按压 NotePin 中部,然后即可轻松激活录音功能。

中文、英语、法语,韩语……官方介绍称,NotePin 支持多达 59 种语言,覆盖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准确转录之后,还差一个整理环节,给 NotePin 留个说话的气口,它便能支持自动分段整理录音,还附上时间戳。

整理过程中,用户可以从 20 多个专家设计的模板里选定一个合适的,生成个性化摘要,堪称打工人负责会议转录总结的天选 AI 神器。

拿不准主意,也可以听取来自 AI 的温馨提示。AI 会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和上下文信息,从知识图谱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推荐最合适的模板。

这背后用到的 AI 模型既可以是 GPT-4o,也可以是 Claude 3.5 Sonnet,主打一个哪个厉害就用哪个。

他强任他强,「套壳」拂山岗。

内容太长没耐心看,你还可以在「内存胶囊」里搜索和检索所需信息,让结果一步到位。

比如上周四讨论的项目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别急,只需向 NotePin 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它便能迅速整理出带有结构性的答案。用 Plaud 的话来说,「我们专注于 AI,你可以专注于结果。」

那谁最适合使用 NotePin 呢,官方也给出了锚定的用户画像。

销售人员可以记录与客户交谈的详细情况,深入理解各自的需求和偏好,老师可以花时间回顾课堂上的互动,改进教学策略;医生也能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资料方案等等。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那些需要快速捕捉、记录和整理灵感、信息和关键数据的专业人士或者日常用户,那么入手 Plaud 或许不亏。

语音备忘录+ChatGPT = 1763 元人民币

乍一看, NotePin 的外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经典的小米手环 1 代。

NotePin 拥有圆润而亲切的胶囊形设计,尺寸小巧,仅为 51*21*11 mm,重量轻至 25 克。

墨守成规是缺乏创意的表现,在佩戴的方式上,NotePin 极为灵活,可以作为项链、腕带、夹子或通过磁吸方式佩戴。

并且,NotePin 提供三种时尚配色:宇宙灰、月银、日落紫。

NotePin 的续航功能也是一大亮点,待机时间长达 40 小时,能够连续录音 20 小时,当电量耗尽时,还支持通过有线充电方式快速补充电量。

甚至 NotePin 还配备了两个高保真麦克风,采用波束成形技术捕捉声音时尽可能保留原始声音的质量和细节,减少失真。

不是 AI 幻觉、也不是 AI 青涩,AI 硬件落地推广的头道难关而是隐私问题。

Plaud 官方解释过,NotePin 这款产品的核心 AI 功能主要是在云端进行处理的。

具体来说,语音转录的工作是由常见的 Whisper 技术来完成的,而对于内容摘要和其他高级功能等更复杂的任务,则是通过云服务来处理的。

处理完成后,这些信息会展示在 Plaud 的应用程序或者网页上,供用户查看。

并且,为了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Plaud 采用了专门设计的云服务 Plaud Privacy Cloud(PPC)。

通过与顶级云服务提供商合作,NotePin 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只有发送方和接收方可以解密和阅读信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篡改。

现在,Plaud NotePin 已经在官网开放预定,售价为 169 美元,预计将于九月下旬开始发货。

基础版 AI 功能已经包含在内,但如果你想要更高级的功能,比如摘要模板和发言人标签,你可以选择每年额外支付 79 美元的费用,合起来换算一下,也就是 1763 元人民币。

AI 不是产品,而是功能,对也不对。

回顾近两年的 AI 硬件史,可以说是是一部「高开低走」的连续剧。

每当有 AI 硬件新面孔亮相,总是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宣传声浪,但要么死于媒体评测解禁那天,要么发货后遭遇集体的口碑崩盘,最终免不了以翻车的结局潦草结尾。

NotePin 值得好评的一点是,它没有一上来就嚷嚷要成为 iPhone 杀手,甚至打着改变下一代的交互方式的旗号,而是聚焦于实际生活中的口述场景。

此外,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作用不局限于检测身体的各项指标,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深刻地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也就是说,不论是 Ai Pin、Rabbit R1,还是最新发布的 NotePin,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 —— 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生活或工作质量。

只不过,NotePin 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它未能说服用户为何要花「冤枉钱」来伺候一个新的 AI 硬件。就像智能手机整合了固定电话、照相机、计算器、游戏机等多种功能,NotePin 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 AI Phone 所取代。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虽然 NotePin 可以独立完成音频录制,但转录、摘要和其他 AI 功能还得用到 Plaud 应用程序或者网页端。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手机依然还是一个补充品,而非替代品。

至于价格方面,语音备忘录+ChatGPT = 1763 元人民币,而在淘宝上,100 块不到的录音笔设备比比皆是,续航 60 小时不在话下,甚至也能提供 AI 转写服务。

而且 AI 幻觉问题也是这类工具推广开来的最大拦路虎。

想象一下,你满怀期待地对着它滔滔不绝,但要是在转录过程中,它冷不丁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信息上埋坑,全然信任的你也只会稀里糊涂地蒙在鼓里。

和订阅制的软件服务相比,在固有的消费习惯中,哪怕有没有 AI,用户都会愿意为一个硬件掏腰包,但在 AI 尚未成为成熟可靠的生产力工具之前,用户付费是为当下的表现买单,而不是为未来的价值买单。

对于 NotePin 的到来,外媒 The Verge 一针见血地指出:

每个人都突然开始构建硬件来记录会议,但软件才是真正的诀窍。

从功能上看,NotePin 其实很容易让人想起锤子手机在 2017 年推出的的闪念胶囊功能。

长按 Home 键,或者耳机线控的中间按键,就能开始语音输入,记录你一闪而过的想法,文字和录音都会保存下来,你还能再编辑文本。记录下的「胶囊」,可以拖拽到便签、插入微信输入框、变成待办事项….

这类转录工具与当下的一种观点也遥相呼应,即 AI 不是产品,而是功能,这句话对也不对。

在多数情况下,各种传统硬件产品借 AI「还魂」,作为一种增强功能存在。比如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它们都可能包含 AI 功能,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预测分析等,以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性能。

在这种情境下,AI 是作为产品的一个零部件,而不是独立产品。

然而,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一些 AI 功能因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和独特的服务,可以被包装成独立的产品。例如,专门的 AI 芯片、独立的语音助手设备、AI 驱动的机器人等。

至少表面上看,NotePin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作为消费者,我们乐于在 AI 硬件领域看到更多的硬件。

1988 年,Mark Weiser 提出了普适计算的思想,并预测计算模式会发展为普适计算。普适计算的支持者认为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计算能够使人更自然的和计算机交互。

当时 Mark Weiser 提出基础的普适计算的设备有: tabs, pads 和 boards。

  • Tabs: 可穿戴厘米大小设备
  • Pads: 可持设备
  • Boards: 米级别的可显示交互设备

从形态上,NotePin 符合可穿戴厘米大小设备的标准,但这还是显得有些过时,也许有一天,当你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时,AI 就已经在默默记录并分析你的想法了

到那时,我们也许会怀念现在还需要佩戴 NotePin 的日子。

一个吊诡的情况是,AI 产品与传统硬件的界限越是模糊,它们取代传统硬件的能力就越强。毕竟一旦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产品的使用频率和时长自然会大幅提升。

而当未来的 AI 硬件的佩戴时长动辄三五个小时起步,那么这个 AI 硬件或许才真正具备了发展潜力。

所以如果你问我,我会支持什么样的 AI 硬件?

我会告诉你,一台短期内最理想的 AI 硬件此刻正放在我口袋里,而它的名字叫做手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部两米高的 iPhone,抢了苹果发布会的风头

By: 周奕旨
9 September 2024 at 15:43

在 iPhone 16 发布前夕,吉尼斯世界纪录刚刚认证了一台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是一部 2 米高、200 公斤重的「iPhone」。

这部手机拥有 88 英寸 OLED 屏幕,单反级影像系统以及桌面级电脑的强大性能——由科技博主 Arun Maini 联合 DIY 博主 Matthew 共同打造。不久前,Maini 的频道订阅数超过苹果官方频道,为此他想整一个大活:做一台究极的巨大 iPhone。

▲ Arun Maini 的频道 Mrwhosetheboss

为了让这台巨人手机可以正常运行,Maini 与 Perks 可谓是费尽心思,Perks 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标准:

手机上的每个组件都必须功能齐全,屏幕、摄像头、扬声器,甚至按键也一样。

为此,他们要从各种设备上把核心零部件拆下来,并且以 iPhone 的样式进行组装。

首先,Perks 使用了一台 LG 制造的 88 英寸 OLED 电视作为这部巨大 iPhone 的屏幕,由于这台电视并不是触摸屏,所以 Perks 还定制了一个同样大小的触摸层,将其固定在屏幕上,让这台手机可以支持「多点触控」。

接下来,他俩用铝制造了一个框架,并且中间设置了一个十字形的支撑,作为手机的边框,然后开始往里面填充各种各样的部件。

在这个框架内,首当其冲的是相机模组,Perks 选择了一台佳能 EOS R5 与一台索尼 RX10 Mark 4 作为这部巨大 iPhone 的「影像系统」,使其支持 8K 规格的视频拍摄,以及 25 倍光学变焦,并使用相机公司出品的 app 进行实时取景——真正让 iPhone 的拍照性能达到「单反级」。

和 iPhone 15 Pro Max 一比,果然有肉眼可见的差距,就算是明年的 iPhone 17 Pro,应该也难望其项背。

其次,Maini 与 Perks 还为这部 iPhone 塞入了 8 个扬声器,每个扬声器的功率最高为 50 瓦,其中四个专门用于低音——要知道,iPhone 15 Pro Max 的底部扬声器功率仅为 3 瓦,这个音质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这部手机的制造中,最难的部分,其实是操作系统的还原——iOS 是一个闭源系统,所以 Arun Maini 与 Perks 必须另想他法,此时,高度开源并定制化的 Android 成为了首选。

一个名为 Bliss 的操作系统成为了 Maini 和 Perks 的首选,因为它基于 AOSP 开发,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从而创造出更符合需求的版本。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一比一照搬 iOS 的系统界面。

为了驱动这台巨大 iPhone 流畅运行,Maini 与 Perks 配置了相当给力的硬件:intel i9 处理器、AMD 6950 显卡以及 128GB 的运行内存,这内存比入门级 iPhone 的存储空间还要大,这样高配置的硬件加持,你甚至可以在这台巨大的 iPhone 上运行 Windows 系统,毫无妥协地畅玩《赛博朋克 2077》。

至此,手机的制造几乎已经完成了,但电源是个问题,毕竟不是用 USB-C 接口来供电。于是,他们还做了一个等比放大的 USB-C 接口外壳,将黑色的电源线包裹进去,力求还原所有的外观,他们将这个内有乾坤的接口称为 USB-C Pro Max Ultra——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你说这台重达 200 公斤的 iPhone 该怎么用?

还记得十字形的手机中框吗?

他们打造了一个等比放大的可旋转手机支架,连接到这台手机的十字形手机中框上,用手轻轻推动就可以将手机横过来使用,还有四个万向轮辅助移动,一点都不耽误事儿。

造这样一台 iPhone Pro Max Ultra,猜猜花了多少钱?

答案是 7 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花在了屏幕、摄影模组以及处理器上,但 Maini 对此无比满意,他在视频的置顶评论中写道:

我从没想过能有机会做出这部前所未有的手机,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最具激情的项目。更让我惊叹的是,我们这个只有 10 人的草台班子,竟然在订阅数上超越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

所谓用爱发电,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 这部巨无霸 iPhone,的确前所未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感觉现在 DIY 主机性价比还不如笔记本?

7 September 2024 at 14:59
jjxtrotter: 想 DIY 组装一台 PC 机打游戏,发现组一个差不多性能的台式机竟然和笔记本价格差不多?

用不到超高的性能,桌面 4060 和笔记本 4060 差不多,差不多性能的一套下来发现主机四五千,笔记本也就五千多,还多了显示屏键盘,便携性也强,除非攒机的时候主板电源一类捡垃圾,才有点性价比。

是不是性能要求不高的话,游戏笔记本就足够了?

透明设计是对无聊的反击|硬哲学

By: 肖钦鹏
3 September 2024 at 11:10

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深泽直人整整十年:

过去,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产品销量达到数百万台就算成功。但随着 iOS 和安卓两个系统的出现,我们进入了「亿万用户使用同一种产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谈个性化是不现实的。

在他看来,所谓消费电子产品,是根据用户不同想法而创造的东西。它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无聊庸常的。

无聊,是当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共同困境。

▲ 深泽直人

透明设计拯救无聊的苹果

20 多年前,类似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乔布斯。

1997 年,苹果公司的品牌已经透支,产品一无是处,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乔布斯在砍掉绝大多数产品线之后,急需一款可以帮助他扭转局面的新产品。

那时,电子产品总是被包裹在封闭的外壳之中,人们对它的内部构造一无所知,看上去专业又无聊。看着眼前一堆长相雷同的米白色电脑,乔布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它变成透明的。

他把电脑主机、显示器、光驱通通塞进一个半透明的盒子里——这就是 iMac G3。作为苹果经典广告片「Think Different.」后推出的首款产品, 你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与众不同。

1998 年 8 月 15 日发布的 iMac G3 采用半透明塑料外壳、圆润的球形外观,灵感来源于六十年代的科幻动画。最先推出的海蓝色版本,被命名为邦迪蓝 (Bondi Blue),是澳大利亚邦迪海滩的颜色。

对透明设计的执着,源于乔布斯对「产品工艺在隐藏之处,也必须尽善尽美」的思考,早在苹果公司创业初期,乔布斯就在内部多次强调:

我想要它尽可能好看一点,就算它是在机箱里面。优秀的木匠不会用劣质木板去做柜子的背板,即便没人会看到。

这也是 iMac G3 最有意思的地方——产品的背面甚至比它的正面更好看。透过半透明外壳,用户得以窥探内部的工程学结构,所有的芯片是如何整齐地排列在电路板上的。启动后,灯光经过蓝色外壳,呈现出通透的光感,好看得不像这个星球上的产品。

乔布斯认为,产品的背面同样重要,它希望用户在每个角度看去,iMac G3 都是一件艺术品。他甚至给产品设计了一个非功能性提手,只为了方便用户能随时欣赏和把玩这件作品——毕竟没有人会提着自己的台式机到处跑。这些透明外壳成本超过 60 美元,是普通计算机外壳的 3 倍。尽管没有经过市场验证,这样的设计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乔布斯对此毫不怀疑。

Jony Ive 显然也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为了让产品呈现出最完美的半透明、多彩的视觉效果,他甚至带队去糖果工厂去研究了半天水果软糖:

这就是我们喜欢半透明的原因。虽然有固定的颜色,却又不呆板,可以一眼看到里面,有种调皮的感觉。

iMac G3 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卖出了超过 600 万台,成为苹果起死回生的第一步。随后多年里,苹果推出过十多款透明设计的产品,而透明设计的精彩点子,正是苹果从无聊变酷的标志。

时至今日,透明设计依旧是对无聊产品的绝妙反击。

揭秘透明设计:从「少即是多」到「更少,但更好」

透明设计并非苹果首创,人类对透明性的追求由来已久,它的形成与 20 世纪初的艺术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

1907 年,毕加索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通过打破传统透视法、采用平面化和几何化的构图,呈现出多视角效果,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端。

▲ 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这种多视角构图的艺术手法虽然主要在绘画领域产生影响,但它对当时的设计师们提出了关于空间和视角的新思考。这一理念逐渐渗透到建筑设计中,推动了设计师们探索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实现不同视角的融合,这为透明性概念在建筑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四年后,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完成了他的首个建筑项目——德国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这一建筑采用了功能美学原理,通过玻璃幕墙提升现代感,同时增加了对日光的利用,改善了工厂的工作环境。

全玻璃转角的外墙设计,在黄色底砖的衬托下,创造出漂浮幕墙的错觉。设计师放弃传统承重墙,采用透明玻璃和钢材,开创了全新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1921 年,格罗皮乌斯在弗雷德里希街大楼(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的设计方案中,清晰地表达了对「钢架结构为骨、玻璃为皮」的渴望。这种对透明性的迷恋不仅源自建筑功能的需求,也受到当时肆虐欧洲的肺结核疫情和 X 射线成像技术的影响。X 射线技术能够穿透物体,呈现不可见的内在结构,这种「透视」的能力引发了设计师们对透明材质的兴趣。

▲ 格罗皮乌斯的弗雷德里希街大楼设计草图

1926 年,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Bauhaus Building)落成,它可以说是包豪斯现代主义思潮一张闪亮的名片。其外墙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设计,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和光线,还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实现了视觉上的统一。著名建筑评论家西格弗雷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曾评价包豪斯校舍玻璃幕墙,说它提供了「无限宽广的透明区域」。

▲ 包豪斯校舍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透明设计确实能带来诸多好处。人是视觉性动物,善于将视觉信息组合成逻辑。透明设计通过揭示产品的内部结构,简化了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减少了用户的认知负担,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设计。而这种公开性的视觉表达,又传达出开放与前卫的感觉。

包豪斯对透明设计的运用,可以说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理念的极致体现。而作为包豪斯的学徒、苹果的导师,来自德国的博朗(Braun)深受这种设计理念影响。

1930 年代,得益于亚克力材料的发明,透明设计不再局限于玻璃,不再局限于建筑,而是逐步深入到各式各样的产品设计当中。

博朗很早就开始了在透明材料上的探索,但更多是功能性的,许多产品原型机都会先开发设计一个透明版本。工程师的目的很纯粹,是为了让同事更便于理解自家的产品。

▲ 博朗的闪光灯透明原型,图片来源:sgustokdesign

还有一些透明外壳的产品,是特供给某些场所使用的功能性产品——比如美国监狱就曾大批采购透明的电子设备,防止犯人在电子产品里藏匿违禁物品。

▲ 曾经在美国监狱流行的透明产品

但事情很快有了变化。

1960 年,博朗推出了 SK4 唱片机。最初设计中,上盖采用的是钢板材料,但在唱机运作时,钢板的振动会对音质有所影响。设计师们在寻找一种既能减少振动、又能保持美观的解决方案时,最终选择了透明的亚克力材质。

这一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用户不仅能直接看到唱机的内部运作,产品的视觉吸引力也因此大增,与品牌的设计理念完美契合。SK4 以「白雪公主的棺材」之名享誉业界。今时今日,这一设计仍被工业设计师奉为圭臬。

正如 SK4 的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所言:更少,但更好(Weniger, aber besser)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用透明设计来对抗无聊,这股透明科技(Clear Tech)的时代风潮在九十年代达到顶峰,你能在各种产品上看到透明设计——无论是电话、电脑还是游戏机。

1982 年,AT&T 被美国司法部判定垄断被迫分拆,从此电话制造从一个垄断行业,迅速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短短两年间,美国就诞生了 300 多家电话制造商,只要你有生产线,就能造出电话拿到市场销售——当时市面上的电话造型千奇百怪,谁都想分一杯羹,你可能会看到汉堡、足球甚至香蕉造型的电话,但其中卖得最好的,是透明电话。

▲ Conair 透明电话

短短五年内,Conair 卖出了快 300 万台透明电话,这些产品和别家的电话如无二致,只不过采用了透明外壳,当电话铃响时,廉价的霓虹灯会闪瞎所有人的眼。连 Conair 的 CEO Barry Haber 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只要我们把它放到货架上,就能卖光,这可能是我们销路最广的电话。

和苹果的 iMac G3 齐名的另一个透明产品,是任天堂的半透明游戏机 GBC(GameBoy Color)。

▲ 任天堂透明 GBC

1996 年,当时任天堂与世嘉的主机大战正打得火热。为了摆脱 GameBoy「妇孺机」的印象,任天堂用上了科技为本的换壳战术,其中就有一款鬼斧神工的透明 GameBoy——虽然简单粗暴,但依然成功引起了玩家的关注。

两年后,后续机型 GameBoy Color(简称 GBC)推出,任天堂重新调整了机器的内部结构,让半透明设计的原子紫(Atomic Purple)成为其中最经典的款式。

除此之外,像索尼的 WM-EX5 Walkman、哈曼·卡顿跟苹果联合设计的 SoundSticks 以及后来苹果 iBook G3、iMac G4 等一系列产品,也都是透明科技风潮的代表作。

这些个性化的透明设计无不彰显着对千禧年的憧憬,为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透明设计的消亡与复兴

透明设计乍看之下是一种神奇的魔法,能让产品焕发独特的魅力,但实际上,它对产品设计和工艺的要求极高,一不小心就会翻车。

强如苹果,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例如 2000 年推出的「冰球」鼠标(Apple USB Mouse)。

▲ Apple 的冰球鼠标

这款鼠标的透明外壳虽然在视觉上与 iMac 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但却带来了不少实际问题。

外壳容易出现划痕,使用一段时间后,灰尘在透明外壳内积聚,变得清晰可见,裸露的电路板也显得不够美观。再加上严重的人体工学设计缺陷,这款鼠标被广泛认为是苹果最失败的产品之一,甚至被收录进当年的「失败博物馆」——同样发源于一套设计语言,苹果史上最出色的设计和最失败的设计,却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透明是一种知易行难的设计,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讲究工艺,还要控制成本,这也是为什么透明设计无法普及的原因。

在千禧年之后,以极简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设计崛起,极简主义的漂亮外壳又一次包裹了繁冗的电子元器件,而透明设计很快就式微了。

即便如此,透明设计仍根植于一代工业设计师的心中,透明设计风潮的起起伏伏,便是最好的证明。

雷军就将「透明设计」视为对「探索」的追寻。

▲ 小米手机 8 透明探索版

2018 年,小米曾推出一款透明探索版的手机,「露背」设计的透明后盖之下,放入一块排列着整齐元件的装饰性主板,作为品牌探索性精神的体现。

而在透明复兴的浪潮之中,最积极的参与者还是 Nothing。作为一家以设计为主导的公司,他们擅长利用透明设计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先后推出了 Nothing Phone (1)、Nothing Ear (1)、Nothing Ear (2) 等多款产品,不仅包括手机和耳机,还涉及充电线等配件。

▲ 透明设计的 Nothing Phone

Nothing 的设计团队认为「设计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没有继续开发的必要。而品牌创立的初衷,正是因为觉得「现在的电子产品设计实在是太无聊了」。

正如「Nothing」品牌名称所传达的,当技术足够先进时,它应当隐形如无物,好的科技可以让人看透一切。

去年,苹果旗下的 Beats 给自己最畅销的产品 Beats Studio Buds+ 增加了一个透明版本。雾面磨砂设计的外壳下,耳机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在趋于雷同的白色耳机当中,显得格外出众——什么时候,AirPods 也出一个透明探索版呢?

最近几个月,你甚至还能在戴森吹风机、XBOX 手柄甚至充电宝上看见透明设计——用设计表达个性这件事,其实从未停止。

在亿万用户都使用同一种产品的时代,透明产品的「酷」不仅仅在于视觉或工艺,它是对于无趣设计的一种反叛——为什么产品设计非得是那样,而不能是这样。

正如苹果那句经典广告语: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我们喜欢透明设计,我们喜欢 Clear Tech,因为无聊不该是电子产品的归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抢先华为一步,「非洲手机之王」发布三折叠原型机

By: 周奕旨
30 August 2024 at 14:22

人们一直在探索手机屏幕的边界,企图在方寸之间获得更大的显示面积和更好的显示效果,经过数年的迭代,在如今大折叠、小折叠方案趋近成熟以后,多折叠成为厂家的下一步策略。

相比华为三折叠的「犹抱琵琶半遮面」,「非洲霸主」传音控股旗下的 TECNO 公司要直接很多,直接通过一段宣传片,展现了自家研发的三折叠原型手机 PHANTOM ULTIMATE 2。

Phantom Ultimate 2 使用 Z 字型的三折叠结构,TECNO 给它配备了一块 392 PPI 的 3K OLED 屏幕,这块屏幕属于 LTPO 类型,这意味着它将支持 1Hz 至 120 Hz 之间的动态刷新率。

Phantom Ultimate 2 只配备了一块屏幕,是因为它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屏与外屏之分——在折叠状态下,使用的是占整体屏幕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一部分,尺寸为 6.48 英寸;

而在手机完全展开的情况下,藏起来的屏幕会随着两个铰链展开,变成 4:3 比例的 10 英寸屏幕,其尺寸和比例已经接近 iPad Air,更是远远超过 8.3 英寸的 iPad mini。

根据 TECNO 目前发布的信息显示,Phantom Ultimate 2 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为 11 毫米,这意味着 Phantom Ultimate 2 在完全折叠的状态下,比近日爆料的还未推出的三星 Galaxy Z Fold 6 特别版只厚了 0.4 毫米。

为了达成这个不可思议的厚度,除了两个特别优化过的,拥有 2100MPa 的强度,并支持超过 30 万次折叠的铰链外,TECON 还给 Phantom Ultimate 2 配备了智能手机市场中最薄的电池盖。

这块电池盖由名为泰坦的高级纤维材料打造,在保证强度的状况下,将厚度压缩到了 0.25 毫米,相比之下,目前手机行业通常使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或高强度铝合金打造电池后盖,普遍厚度大约在 0.5 毫米至 0.8 毫米之间。

TECNO 还为 Phantom Ultimate 2 配备了一根手写笔,以满足使用者进行更多的精确操作与移动办公需求。

虽然是原型机,但在宣传片中,TECNO 不仅展示了手机的折叠与展开,甚至还展示了三折叠的多种使用场景——借助两个铰链的悬停特性,手机可以拥有多种形态。

在视频中,Phantom Ultimate 可以将手机的一个折面(整块屏幕的三分之一)作为底面贴合在桌面上,作为键盘或是手写笔的输入空间,剩下的两面垂直竖起,成为这台设备的显示器,整体呈现笔记本电脑的形态。

同时,该设备可以折叠成帐篷模式,进行双屏面对面的实时人工智能翻译,帮助用户跨越语言上的障碍。

不过,TECNO 还没有透露设备的其他任何规格,如芯片组,电池大小,相机分辨率等信息我们还无从得知,也就是说,Phantom Ultimate 2 几乎还完全处于原型机阶段。

比起「一马当先」,将在 9 月推出三折叠手机的华为,TECNO 更像是「发令枪声的回响」。

根据艾瑞消费研究院的数据,中国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正在以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幅度逐年增加,而在高端手机市场中,折叠屏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所以,无论 Phantom Ultimate 2 量产与否,都给所有人释放了一个信号: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大折叠小折叠已成常态,多折叠设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家上路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曝 Meta 正开发眼镜版 Vision Pro,将于 2027 年亮相

By: 周奕旨
29 August 2024 at 17:00

上一次,新的科技落地于眼镜,还是 2012 年 Google I/O 大会上发布的 Google glass。

时隔十一年,Apple Vision Pro 的横空出世,再度掀起了一阵头戴可穿戴设备的风潮,受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厂商关注。

在聚光灯下,眼镜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起了 Meta 的注意。

据 The Information 近日的一份报告称,Meta 正在研发一个代号为 Puffin 的混合现实(MR)眼镜,Puffin 可以看见显示器之外的环境,并对手部与眼球动作进行跟踪,用于交互。

Puffin 采用「煎饼镜片」(Pancake Lens),这在各种智能眼镜中越来越常见,相比传统的光学系统需要较长的光路来投射图像的方案,煎饼镜片通过使用多次反射和折射来折叠光路的方式,以达到有效减轻镜片重量和厚度,在它的加持下,Puffin 的重量可能在 110g 上下。

这台眼镜的外型还未确定,由于要满足功能需求,Puffin 有一个安装着电池和处理器的外部部件——类似于 Apple Vision Pro 的有线电池组,这个部件也许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如果研究顺利,Puffin 有望在 2027 年落地。

Meta 对智能眼镜的痴迷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早在 2021 年 9 月,Meta 就推出了 Ray-Ban Stories 眼镜,眼镜的边缘安装了一颗 5MP 摄像头,这个「可怜」的参数让它更像一个噱头和玩具,拍摄质量远远比不上同期的手机,这样的表现直接反馈到数据上——直到 2023 年 2 月,该设备月活只有 2.7 万,不到售出总量的 10%。

不过惨淡的销量并没有影响 Meta 的决心,在 2023 年 9 月,Meta 又推出了它的继承者 Ray-Ban Meta。

Ray-Ban Meta 的确像样很多,首先就是升级到 12MP 的镜头终于带来了可用的照片和视频质量,扬声器和存储空间也得到了升级,最重要的是——Meta AI 加入其中。

一个在大模型的加持下,能与你语音互动的眼镜,这个概念有够意思,Ray-Ban Meta 总算是为 Meta 挽回了颓势,在推出以后的 2023 年 Q4 的出货量就超过 30 万副,几乎赶上第一代的全周期销量。

Ray-Ban Meta 的成功甚至引起了 Google 的青睐,并试图于 Ray-Ban 的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洽淡,将 Gemini 助手引入眼镜中。

在第二代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大获成功与 Google 试图搅局的态势下,Meta 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偷懒,而是选择抓紧研发并推出更多类型的眼镜,持续扩大 Meta 在头部可穿戴领域的影响力和优势。

扎克伯格早在今年七月接受视频采访的时候就透露了 Meta 的新设备:

我几乎准备好展示一副「无可挑剔」的 AR 眼镜了。

而有消息称,在 9 月底即将到来的 Meta Connect 2024 大会上,Meta 将展示一款内部代号为「Orion」的增强现实(AR)眼镜。

不出意外,扎克伯格讲的那台「无可挑剔」的 AR 眼镜,就是 Orion。

根据多篇报告显示,Orion 眼镜已经开发了近十年,尽管目前看来,想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几年时间,但 Meta 似乎对它充满信心,Meta 的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直言不讳地讲道:

这是地球上最先进的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这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生产的最先进的东西。

至此,Meta 在头戴式智能设备的布局蓝图已经全面展开,并陆续落地:

在纯辅助性智能设备上,有 Ray-Ban Meta 系列智能眼镜;
在增强现实(AR)设备上,即将到来的 Orion 眼镜蓄势待发;
而虚拟现实领域,Meta 的 Quest 头显正在稳步更新;
最近爆料的 Puffin 眼镜,则是精确瞄准了混合现实(MR)领域。

Meta 对智能眼镜如此执着,离不开其 CEO 马克·扎克伯格的影响,他在 2021 年将 Facebook 改名为 Meta 后,就强调了「元宇宙」的概念,并为此大力发展头戴智能设备。

在 SIGGRAPH 2024 大会与英伟达 CEO 黄仁勋的对话中,扎克伯格也再次表达了对智能眼镜极高的期望:

我对 AI 与现实世界通过各种智能眼镜结合感到非常乐观,这将彻底改变教育、娱乐和工作的方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华为都想做的无按键手机,被小米先做出来了?

By: 周奕旨
28 August 2024 at 18:16

根据 Smartprix 的爆料称,小米正在研发一台代号为「朱雀」的无按键手机。

这份爆料称,这台代号朱雀的手机将秉承一体化的理念设计,使用屏下摄像头,并搭载高通骁龙 8gen4 处理器,如果计划没有变动,我们很可能在 2025 年看到它的到来。

看到这个消息,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 2019 年——那时候小米发布了小米 MIX Alpha 概念机,环绕屏无按键设计相当惊艳。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无按键手机的魅力。

想要一块「魔力玻璃」,就要先把按键干掉

在《乔布斯传》中,乔布斯曾经表达过:

希望手机能够像一块「充满魔力的玻璃」,简洁、轻薄、没有多余的元素。

如果说,在智能手机的早期历史里,人类对手机的所有畅想共一石,那么有八斗都落在了这块与我们交互的屏幕上,一块承载着所有功能与交互的玻璃是所有消费者与厂家的「梦中情机」。

而想要得到这么一块「玻璃」,首当其冲的,就是干掉按键。

这种畅想早有端倪——每年新 iPhone 推出的时候,就有不少概念机图片出现在网络上,除了类似于「屏幕巨长」的 iPhone 18 梗图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台没有侧边按钮的 iPhone。

▲ 我眼熟不?

再后来,小米 Mix 与 iPhone X 先后开启了全面屏时代,概念机的形态也在与时俱进,不过,就和狼来了一样,我对概念机的落地已经不抱希望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国产厂家突然开始发力,魅族 Zero 的突然出现,如晴天炸雷一般出现在所有人的目光中。

2019 年 1 月 23 日,魅族科技正式发布了魅族 Zero,不需要任何限定词——这是全球首款无开孔智能手机。

就算是魅族已经转型的当下,魅族的设计依旧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被称为手机设计的「黄埔军校」。

这种设计至上的理念,在 Zero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将物理按键全部取消,转而使用虚拟侧压按键的方案,让手感与体验更纯粹。

Zero 采用了压力检测技术和电容定位技术,在机身两侧实现了电源及音量按键的虚拟化,并用 X 轴线行马达对虚拟按键的激发进行反馈。

对于手机底部接口,魅族同样为设计让了路,通过手机背面的线圈来达成无线充电的效果,将手机底部的接口彻底消灭。

这台手机将想象中的东西带到了现实中,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哪怕魅族声称这只是一台概念机,并不保证会量产,但仍旧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大家还沉浸在魅族 Zero 的科幻与优雅中时,vivo 也给出了重磅炸弹。

仅仅在 Zero 发布的一天后的 1 月 24 日,vivo 在北京发布了首款 5G 一体手机——APEX 2019。

vivo 将这个设计称为「Super Unibody」,其理念非常直接——技术更多,设计更少。

虽然与魅族的理念有些差异,但殊途同归,vivo 给出的答案与 Zero 极其相似——vivo APEX 将机身所有的按键进行了「物理消灭」,在屏幕边缘设置了交替的电容、压力触控点,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同时检测按压与触摸,精准定位用户手指,并判断操作的目标功能。

与魅族不同,vivo 将机身接口触点保留在背面,通过更强的磁吸力度来将靠近的数据线接口吸住,以达到充电与传输数据的目的。

仅仅大半年后,两台概念机的热度刚刚平息下来,小米就推出了更激进的玩意——Mix Alpha

要是说前两台只是印证相关技术的可行性,那么小米推出的 Mix Alpha 毫无疑问是把想象搬进了现实中——一面巨大的环绕屏从正面围绕到背面,最后在后置摄像头处交汇,屏占比高达 180.6%。

▲ 这个角度的 Mix Alpha,非常像曾经想象中的手机概念图

不过,相比屏幕的梦幻,小米在机身按键上,还是保守地稳了一稳——Mix Alpha 只去掉了实体音量键,依然保留着实体电源按键,以应对系统故障或是机器卡死等问题,并且留下了充电接口。

相比小米 Mix Alpha、vivo APEX 与魅族 Zero 的激进,华为就要稳重许多了。

2019 年底,在众多概念机的轰炸下,华为在德国召开发布会,发布了当年的当打旗舰——Mate 30 Pro。

由于是量产型号,华为并没有一路激进到底,而是要综合交互、用户学习成本以及易用性等多方面考虑,最终选择用虚拟按键代替实体音量按键,并在手机侧面保留一颗压缩到极致的实体电源键。

在这套方案中,虚拟按键的唤醒采取了触摸方案,当用户需要调整音量的时候,双击屏幕边缘,并用手指上下滑动,就可以调整音量。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为了追求一块「魔力玻璃」,有诸如魅族、小米这样的激进选手,不惜代价地制造和尝试概念机,寻求方案落地的可能性,也涌现了华为这样稳扎稳打,从小处入手,一步步尝试的厂商。

好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盛况并未持续太久。

时代的遗憾,昙花一现的无按键手机

无按键手机,这个炫酷的概念没有持续下去,是因为大家发现,这个形态下的手机进入了一个怪圈:用更复杂的交互方式,去换取更简洁的机身设计。

由于魅族 Zero、vivo APEX 与小米 Mix Alpha 都是概念机或少量出售,我们就看看最稳重的量产机型:华为 Mate 30 Pro 上的虚拟音量键。

华为 Mate 30 Pro 使用了电容感应的方案,也就是触屏方案来解决虚拟按键的唤醒,整个手机上半部分的两侧都可以通过双击侧边唤醒音量调节功能。

对于这个功能,用户的评价相当两极分化,每个不喜欢的理由,都会提到一个关键点:这颗虚拟按键的交互并不友好。

首先,就是操作的不直观,并且是物理上的不直观。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电话或是语音音量不合适的情况,当这种我们眼睛无法直视屏幕,却需要调整音量时,虚拟按键常常让人手忙脚乱。

▲ 小红书上,关于虚拟按键的讨论很激烈

其次,交互成本的上升也不可忽视。

曾经通过实体音量键,我们只需要一次按压就可以完成的交互,在虚拟音量键上,我们需要三个动作才能达成目的。

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影响却是巨大的——使用手机的体验产生了阻塞,用户需要频频转移注意力,去解决虚拟按键的问题。

苹果在早期的广告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用以描述手机设计的简化与交互间的矛盾: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简约是终极的复杂。

看来,让交互保持简单这件事,比将手机做简单,要难太多了。

最后,是误触上的问题。

虽然华为已经为这颗虚拟按键想尽了办法做适配,为了防止误触,需要双击边缘屏幕才能唤醒这个功能,但当手机放在口袋里,或是重复更换握持动作时,还是存在误触风险。

更难受的是,很多软件的双击点赞功能,并未对虚拟音量键的唤醒做适配,于是用户只能被迫「误触」点赞。

除了交互外,维修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当华为 Mate 30 Pro 的瀑布屏磕碰或滑落导致瀑布屏损坏,需要 1499 元的价格才能维修。

如果说只是成本的上升,那还勉强可以接受——苹果的维修价格也从来不便宜。

但当维修都充满了风险,就让人很为难了。

在二手平台上,我曾经看到过几台小米 Mix Alpha,它们都处于一个「尸体」的状态。

并非机身出现了任何问题,而是由于电池的故障,手机失去了能源的供应,已经无法开机了。

而由于小米 Mix Alpha 上大面积的屏幕环绕,导致手机的维修难度非常高,任何维修操作都需要极为小心,尤其是在屏幕和内部组件的拆卸和重新安装方面,一旦不小心,就会造成额外的损坏。

如此高的维修风险,对于用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综合考量之下,无按键手机的尝试与其他所有可能一起,在多轮商业验证后迅速冷却,厂家的设计与方案开始趋近,曾经无比靠近「想象中的手机」的虚拟按键方案,再也无人问津。

AI 的出现与硬件的发展,给无按键手机带来了新的可能

手机设计策略的统一,几乎将无按键手机已经埋没在了历史中,人们转向使用折叠结构这样的复杂的设计来追求手机更多的形态可能。

所以,在看到小米正在开发无按键手机的消息的时候,我相当惊讶。

但转念一想,AI 的发展与按键技术的进步,也许已经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痛点。

目前的 AI 对于人类自然语言的识别已经空前强大,比如 Pixel 的 Gemini 助手已经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还能通过复杂的算力支持,在手机上实现更加智能的交互方式。

在这样的算力支持下,智能手机出现了新的交互方式,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等传感器,手机可以实时捕捉和理解用户的意图,知道我们想要做什么,从而主动解决更多问题。

这给了一个干掉实体按键的可能。

同时,在 AI 的加持下,加强对于人类自然行为的识别,自然也不在话下。

华为很早就推出了用手势隔空操作手机的功能,而通过 AI 深度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手机对于用户的各种手势动作的识别,提供与物理按键类似甚至更丰富的功能体验。

除此之外,AI 也许还可以做更多事,减少用户对物理按键的依赖,例如通过光线传感器、网络形态和连接状态、定位来判断用户所处的环境,调整到适合的音量。

这五年里,不只软件取得了巨大进步,硬件也有新的进展。

iPhone 16 在爆料中的那颗全新拍照按键,提供了一个启发:这颗按键支持滑动与多级操作,同时它并非可以真实按压的按键,而是类似于 iPhone 8 与 MacBook 的触控板,具备压感传感器,通过震动给予用户反馈。

同样没有机械结构,这一设计方案为虚拟按键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虚拟按键通过多种状态来承担更多交互与功能的可能性,将原本需要多个按键实现的功能集成到少数几个触控区域或虚拟按键中,优化手机的整体设计,减少硬件复杂度。

现在,一台 Mix Alpha 在闲鱼上也能卖到上万,且有价无市。

虽然有稀缺性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无按键手机,这个从智能手机历史早期就备受期待的方案,虽然屡经失败,仍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小米「朱雀」,就是这颗种子时隔五年破土而出的嫩芽,它到底能否开新花结新果,值得我们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Pixel 9 重新定义了手机拍照 ,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By: 周奕旨
23 August 2024 at 17:33

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手机的升级和发布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得无聊了。

但在 Made by Google 2024 召开后,Pixel 9 系列手机与随之宣布的一系列 AI 功能,终于将这个沉寂的氛围打破,所有人都在好奇,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 AI 手机,真的有那么好吗?

8 月 22 日,Google Pixel 9 与 Pixel 9 Pro XL 终于正式发售了。

同一时间,媒体也迎来了解禁。

除了 Google 的「镭射眼」影像模组与 Tensor G4 处理器外,大家最关心的 AI 问题,也有了答案。

我们第一时间汇总了目前热度最高的评测,总结了一份关于这台 Google「嫡长子」的汇报,众多 AI 功能都表现得怎么样,且听我细细道来。

高效高质,AI 恰到好处

作为 Google 打脸苹果的「大巴掌」,Pixel 9 抢先 iOS 成为首个拥有大型设备内多模态 AI 模型的手机。

在发布会上讲述的功能,并非空头支票,在系统集成 AI 的加持下,Pixel 9 的确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并且相当多的一部分,做得还不错,我们一件一件来:

随时都在的朋友——Gemini

Gemini 助手的到来,取代了曾经的 Google 助手,在任何界面长按电源键,Gemini 就会以小窗口的形式弹出,等待你输入文字进行互动。

这是 AI 帮助你的基础,它几乎等同于一个 ChatGPT,不过 Gemini 更大的优势在于它天生集成在系统中,可以在任何介面随时调用,分析目前屏幕界面上的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的意图,解决你的困扰。

不过,目前它的问题和 ChatGPT 也是类似的:它给出的答案并非完全准确。

Google 发言人也承认,幻觉是大语言模型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在 Gemini 给出答案后,还会提供一个「Google it」按钮,以方便用户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不需要路人的合照——Add me

Google 这两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跟合照较起了劲儿,去年有用于优化人物合照表情的 Best Take,今年又推出了帮你解决合照难题的 Add me.

这个新功能企图解决你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进行「非自拍合影」的困难——你只需要将 Pixel 9 举起来拍摄朋友,再让朋友在同样位置将 Pixel 9 对准你,Add me 会自动帮你们合成在一张照片中。

在发布会后的文章里,我有介绍过它的大致原理——与堆栈这种常用的摄影手法类似,将相机稳定后,拍摄同一场景下不同位置的人物,再将这些拍摄的照片放入 Photoshop 或其他后期软件中进行对齐,最后合成在一起,将不同的人物呈现在同一张照片上。

而 Add me,就是简化了这复杂的后期流程,在 AI 的辅助下,帮你在极短时间内将照片像素级对齐,同时将多张照片里的人物和谐地放在一张照片中去。

在众多媒体评测后,一致认为它工作得非常不错:

Add me 对我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功能。在需要合照的时候,我不愿意把一个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财产,交给一个完全陌生的路人。——9TO5Google

Google 的 AI 支持,已经帮助手机的静态影像能力往前又迈出一步,这次,动态影像也没落下。

云端加强视频——Video Boost

Video Boost 是 Pixel 8 上推出的新技术,在 Pixel 9 上,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当用户在视频模式下移动到 “夜视” 选项卡时,此技术将自动启用,在用户拍摄完成后,视频会上传到谷歌的服务器,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包括降噪、提高稳定性、优化曝光,并在完成后通知用户,在这期间,这个操作并不影响用户访问原始视频,并依旧可以共享给他人。

在 WIRED 的评测中,与 Google Pixel 9 Pro XL 进行对比的是 iPhone 15 Pro Max,其中,Pixel 9 Pro XL 的画面在 Video Boost 技术的帮助下,基本过滤了走路顿挫带来的拖拽感,同时也没有因为防抖产生画面拉扯;并且在明暗对比依旧自然的情况下,将天空云层的细节与地面阴影也呈现得更清晰,有效提升了画面的动态范围。

▲ 左:iPhone 15 Pro Max / 右:Google Pixel 9 Pro XL

这是一项比较低调的提升,Google 并没有花过多的精力去宣传它,但对视频效果的帮助已经超出我的预估。

对于任何热衷于用视频记录生活的人来说,如果你不是着急分享的情况下,不妨给 Video Boost 留一点儿时间试试看。

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视频,Google 为 Pixel 9 配备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 AI 支持,不过这还没完,还有一个相当方便的功能,作为独立 app 出现在 Pixel 9 上。

Google 版的图片「钥匙串」——Pixel Screenshots

不管你使用的是 iPhone 或是其他 Android 设备,都会留意一件事:手机系统可以在你同意的情况下帮你储存一些帐号与密码,方便你下次不需要手动输入即可快速登录各种网页或者 app,这个功能的意义不仅是让我们偷偷懒,更重要的是防止我们忘记五花八门的帐号和密码。

而 Pixel 9 在 AI 加持下,进一步扩展了这项功能。

当遇到重要信息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截图保存,这时候,就到了 Pixel Screenshots 出手了:它会将保存有重要信息的截图整理在单独的 app 中,并通过 Gemini 助手来理解画面中的内容,在你需要时,你可以直接通过文字询问 Gemini 助手进行调用,从而避免在识别度相当低下的缩略图堆中寻找你想要的那一张截图。

这个功能相比之前的生成式 AI,少了许多花哨,但相当实用,结合到要使用 Ge6mini 助手才能发挥出它的全部功力,Pixel Screenshots 完全可以称为生成式 AI 在手机上提高效率的落地方案,9TO5Google 也对它赞不绝口,并将其称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Pixel Screenshots 作为一种生产力,我认为它应该是每台 Android 设备的「Google 屏幕截图」,以获得与 iPhone 的竞争优势。

在这些功能上,AI 的形式与功能并驾齐驱,提供了很棒的使用体验,而另一些功能就没有那么美妙了,甚至暗藏一些巨大的隐患。

形式大于功能,AI 背后暗藏的隐患

Gemini 助手无疑是个实用功能,但它的付费进阶版,就显得有些无聊。

语音对话的助手——Gemini Live

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联系时更偏向于文字沟通,不仅可以多次斟酌语言,还可以留下记录,但没人会反对,使用 AI 时用对话代替文字输入会令体验更轻松。

Gemini Live 给了用户这个机会,你可以在进入 Gemini 以后,再次按压电源键使用 Gemini Live(如果你订阅了的话)。

根据 CNET 的测试反馈来看,Gemini Live 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体验,可以非常自然地与你交流,当你发现自己表达错误,也可以及时打断它,以便你修正观点或问题,Gemini Live 会等待聆听你的陈述。

不过,Gemini Live 的问题比 Gemini 助手要多一些:除了基础 Gemini 助手会出现的给出错误答案外,Gemini Live 在使用中偶尔会停止回应,也许 AI 也需要喝口水歇一下;

并且,Gemini Live 对其他 AI 功能的支持并不算到位,比如当你希望 AI 帮你生成图片时,你最好还是通过 Gemini 助手进行准确的文字输入,Gemini 助手会帮你调用 Pixel Studio 进行生成,而 Gemini Live 则对此无能为力。

也就是说,Gemini Live 在现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你进行对话式的访问,减轻使用 AI 时文字输入的负担。

但这并非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使用键盘上的语音输入,也可以大幅度减少打字的烦恼。如果选择 Gemini Live,就意味着你为了将体验从 75 分提升到 80 分,要付出每月 20 美元的代价。

私人创意工作室——Pixel Studio

Pixel Studio 是一个标准的图片生成 AI 程序,在 Pixel 9 上是一个单独的 app,但也可以通过 Gemini 联动。

这个程序在 Google 发布会时,我们已经介绍过,它通过 Google 自家的 Imagen 3 模型驱动,可根据用户的文字创建图像,且可以选择对生成的图像进行评分、重试,或更改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Pixel Studio 还具有图像编辑器的功能,允许您从现有照片中创建贴纸,添加字幕,甚至擦除部分元素,这与 Pixel 8 上的 Magic Editor 比较相似,但不同的是这运用于虚拟创作,而非真实照片上。

Pixel Studio 的整体功能与苹果在发布会上推出的 Image Playground 有些类似,而 Pixel 9 的率先推出,相当于尝鲜了。

不过,CNET 对这个听起来蛮有意思的功能的评价不算太高:

对于合适的受众或创作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无需艺术或技术诀窍就能轻松创建图形的方法。但我认为,在最初的好奇心消失后,大多数人可能会忘记它。

虚拟影像之后,我们可以来聊聊真实影像了,等等,这一次,真实影像的前缀或许开始存疑了。

重新想象——Reimagine

相比 Pixel Studio,Magic Editor 的新功能从曝光开始就争议十足。

在 Pixel 8 中,Magic Editor 可以编辑真实画面中的元素,在 Pixel 9 与 AI 的加持下,它再次进化,新功能 Reimagine 可以帮用户生成近乎真实的画面,用以替代那些画面中用户不满意的部分。

比较克制的情况下,你也许只是用来尝试更换天气,让天空更蓝或者云更漂亮,但只要你稍微大胆些,你就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让飞机出现在天空中;或是将远处的建筑变换成一艘游艇;甚至可以让极光将赤道纪念碑照亮。

面对这样的情况,簇拥者与反对者还算温和,只是理念之争,The Verge 也只是略显嘲讽地问道:

什么是「照片」?

不过,在发现这个功能很可能成为谣言的工具时,事情有了很大变化:

The Verge 在测试 Reimagine 时,使用文字提示,让 AI 为一盘食物添上一些令人讨厌或反感的东西,比如蟑螂:

这可不仅是诬陷外卖的绝佳手段,它完全可以引起更大的混乱,你只需要使用很简单的语言描述,或是巧妙地设计一下提示词,你就可以得到更「恐怖」的画面:例如在一个停靠着消防车的街道上添加上一枚正在冒烟的「不明危险品」;或是一场车祸现场,地上有一张血迹斑斑的白布盖着一些东西;又或是路面塌陷、地铁灌水这样的城市危机……

要知道,这与 Pixel Studio 可不一样——那只是非现实风格的生成图,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看出它是虚构的,而 Reimagine 则是在一张真实照片上添加一个元素,「九分真,一分假」这种完美谎言,在视觉上骗过人们,绝非难事。

所以,几乎所有的评测中,编者都对这个功能表示担忧或沮丧: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信,我们中没有人准备好迎接如此轻松地「伪造」照片这件事情。——The Verge
我越是改变我的照片,我就感到越沮丧,把这个功能放在相机 app 中,感觉不对。——WIRED

照片「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已经到了有史以来最模糊的时候,Google 在 AI 宣传上频频翻车以后,彻底将潘多拉魔盒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Pixel 9,AI 手机的发令枪

AI 的两面性,在手机上的初次亮相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它轻松搞定了以前需要繁琐操作才能做到的事情或搜集到的信息,让智能手机更智能。

另一方面,就像 The Verge 与 WIRED 在评测中担忧的那样,也许这个世界还远远没有准备好迎接使用门槛如此之低的 AI,轻轻松松,就能给世界制造一点乱子。

不过,任何科技的进步,都不可能滞空等待,直到人们对它做足了准备、建立全面的保障后才落地。

在这个悬而未决的紧张时刻,Google 在 Made by Google 2024 上掏出了一把信号枪,一声枪响后,名为 Pixel 9 信号弹向世界宣布:不管你的准备是否周全,AI 手机,真真切切地到来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6 Pro 最大的更新,背后是苹果设计哲学的摇摆

By: 周奕旨
21 August 2024 at 18:02

时间临近九月,人们开始期待一张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邀请函——历年的邀请函上,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当年 iPhone 的新特性。

而今年,所有爆料中最显眼的消息,就是新 iPhone 的机身上,将会出现一枚拍照按键。

在机身上增加按键,尤其是拍照按键,这并不少见,诺基亚 Lumia 系列的标志之一,就是保留机身右侧的拍照快捷键。

从 iPhone X 开始,iPhone 的形态已经维持了 7 年,看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但苹果想要改变机身按键这件事,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

iPhone 15 Pro 的 Action 键,为什么很少人用

在 iPhone 15 Pro 与 Pro Max 上,从 iPhone 诞生便延续至今的静音拨杆变成了一个可自定义功能的 Action 按键。

起初我很感兴趣——作为一位摄影师,不用解锁手机就能唤醒相机,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于是我在第一时间把它设置为相机,然后,我遇到了使用这颗按键的第一个问题:人体工学设计的不合理。

随着大家对于显示效果的需求提高,手机屏幕也随之增大。

但人手的宽度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横向空间中增加显示面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纵向空间,于是,手机越变越长了,iPhone 也不例外。

这颗 Action 键接近手机左侧的顶部,在狭长的机身上,我的左手手指很难直接够到它。

想要从容地长按,我必须将手掌往上移动,握住接近手机中部的位置才行——这已经偏离日常使用手机的姿势了。

原本,这个位置是属于静音拨杆的,在切换静音状态后,我基本没有迫切的后续操作需求,可以稳扎稳打地将握姿调整回来再使用手机,但摄影功能不一样——在唤醒相机后,我需要尽快将手稳定下来防止画面抖动。

无独有偶,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努比亚 Z 系列的手机上。

努比亚也为机身设置了一个亮眼的滑杆,在默认设置下,只需要轻轻滑动,即可呼出相机,依旧存在同样的问题。

不死心的我,打算接着使用一段时间,于是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在之后的一周中,我几乎没有用过它,还是下意识地唤醒屏幕,从锁屏界面打开相机。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这颗按键的设计实在是太不直观了——一颗位置处于音量键上方的按键,我很难第一时间想到它代表的是拍照。

所以我常常在拍完照后才一拍脑门地懊悔:为什么又忘记了专门设置的「快捷键」。

但这种懊悔完全不影响我下次还会忘记。

这并不是个例,在 Reddit 上,忘记这颗按键的人有很多,有位用户在回答「你是如何使用这颗 Action 键」时写道:

我设置了手电筒,然后忘记了它。

迅速调用相机只是这颗新 Action 键的功能之一,只要你需要,它还支持自定义许多其他功能与快捷指令帮助你扩展它的使用边界,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使用环境。

在放弃唤醒相机以后,我又尝试了一度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快捷方式。

它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这样的:当你触发这颗 Action 按键时,手机会根据目前的状态调用不同的功能,比如手机屏幕盖住时,Action 键控制的是静音切换;当手机横着举起时,Action 键唤醒了相机;当手机朝上放置,唤醒的是付款码。

这听起来很美好。

不过实操起来,场面却略为尴尬:要么拿出手机,在众目睽睽下拉开了阵仗,再去按 Action 键等待功能的触发——这个操作流程有莫名其妙的阻塞,导致空档时间总需要我或者与我正在互动的人等待,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更要命的问题是我常常忘记我需要的功能对应什么形态,每次需要某种功能又忘记时,按下 Action 键就像在玩俄罗斯转盘那般刺激。

在手机历史上,多功能按键其实也不算少见。

早在小米 4 推出的时候,就有一个可以插入手机机身上 35mm 耳机接口的特殊的外设:Mi Key

这个金属按键结构十分简单,一头是标准的 3.5mm 耳机插头,另一头只是一个稍微突出的按键,将它安装在手机上后,只要轻按,即可唤醒提前设置好的相应功能。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外置的 Action 按键。

但 Mi Key 与 iPhone 15 Pro 的新 Action 键一样,让人产生困扰:可自定义与快捷方式让我们可以赋予一个按键无限的可能性,但也让我们搞混了按键本身存在意义。

类似于这种交互的混乱,在近年其实不少见。

现在的部分耳机,就很难第一时间摸清楚它的交互区域在哪里,需要用户花上不少的时间。

例如索尼的 WH-1000XM3,它的降噪功能键与开关机按键都处于耳机的左侧,且都是长条型状,才上手的时候,我每次使用它都像在赌博。

Don Norman 是一位深耕于人机交互领域的科学家,苹果曾在 1993 年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职位「用户体验架构师」,通过认知科学的视角帮助改进苹果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

在离职后,他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的本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1988) 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它会让人感觉像是自己身体的自然延伸。
When the solution is intuitive, it feels lik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erson using it. That’s good design.

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不假思索地使用,当反复迫使用户进行思考和适应、提醒自己它的功能时,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个设计已经失败了。

这句话跨越二十几年,用来批评 iPhone 上的这颗新 Action 按键,也毫不过时。

所以在使用不久后,我就放弃了这个略显「花哨」的快捷方式,依旧退回了静音切换。

▲ 和我做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把一个简单的按键搞复杂,这是苹果在 iPhone 15 Pro 上做的事。

但有趣的是,让手机按键大幅度变简单的,也是苹果。

苹果设计哲学的摇摆

手机机身的工业设计,从千奇百怪到大一统,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其中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

千禧年后的手机市场以功能性为主,机身布满各种各样的物理按键,这些按键主要用于承担拨号、挂断、文字输入以及各种便携操作的任务——这就给厂商留下了许多发挥空间。

在「经典之作」诺基亚 3310 上,除了基本的数字键盘、通话键外,还设置了一枚中央导航键,可以轻松浏览菜单、选择功能并进行确认操作,以便用户快速导航复杂的菜单结构。

▲ 诺基亚 3310 上的菜单按键

除了基础功能外,各家也会将自己的特色功能展现出来,设计成机身上的固定按键。

比如索尼爱立信推出的 Walkman 系列手机,就将播放/暂停、音量调节与曲目跳转做成了物理按键,分布在手机的正面以及侧面,以便用户更方便地享受音乐;

还有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黑莓,借助手机正面的数字和符号按键,研发了一套独特的「全键盘输入」功能,成为那个时代商务人士的心头好。

▲ 2006 年黑莓推出的 BlackBerry 8100

功能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按键,除了厂商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外,更多是系统的原因:无论是当时主流的塞班系统,还是独特的 BlackBerry OS,都普遍不支持触屏,操作界面也不够直观,因此每个功能键的设置都在努力简化用户操作,成为手机好用的必要条件。

历史的车轮滚滚,一台跨时代设备的到来将大部份实体按键送进历史。

2007 年,旧金山的莫斯康展览中心里的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他们目光聚集的舞台中心,乔布斯正向所有人宣布:

我们要重塑手机。我们要做一款跨越式的产品,它比任何移动设备都要智能,而且超级易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掉所有这些按钮,只保留一个巨大的屏幕。

苹果推出了初代 iPhone。

苹果凭借当年领先所有操作系统的 iOS,将绝大多数功能都塞进了那块「无所不能」的屏幕里,只需要用手指点击几下屏幕,即可输入文字、拨打电话,甚至拍照与收发邮件。

「Less but better」,这个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提出,并影响了无数产品设计的理念,终于在科技前进的脚步下,开始落实在移动终端上。

▲ 代表着「Less but better」理念的 Braun Studio 2

转眼十七年过去,乔布斯与 Jony Ive 的发言还在耳边回响,苹果却已经连续换掉了两位掌舵的设计师——从 iPhone 系列诞生开始的话,现在已经是「三代目」了。

这三次换血,都象征着苹果设计团队的理念转变——初代的 Jony Ive 是一位秉持「Less but better」的设计师,主导了无数经典又惊艳的苹果产品设计。

但当设计盖住功能性后,就会出现「蝶式键盘」、「梦幻单管压 i9」这样的失误。

在 Jony Ive 离开苹果,自立门户后,Evans Hankey 挑起设计大梁,上任之初就大刀阔斧,将 Macbook 上的 TouchBar 改回了按键。

这一举动广受好评,被视为苹果的设计理念开始真正回归「功能性」大于「设计性」的道路。

不过没过多久,Evans Hankey 也离开了苹果。

从 2019 年 Jony Ive 离开开始,苹果设计团队高频率的换人,设计理念多次调头。

iPhone 15 Pro 系列上这颗 Action 键,就是摇摆之下的产物。

如今,在 Ive 时代就在苹果从事设计的 Molly Anderson 开始领导苹果的设计团队,她一度被视为 Jony Ive 与 Evans Hankey 设计理念的结合者,兼具设计美学与生产力属性。

她最新的作品,是不久前发布的「史上最薄」iPad Pro M4,虽然一度刺激了 iPad 系列的销量,但对于这个「薄」,大家褒贬不一。

而在 iPhone 上,人们还没有习惯 iPhone 15 Pro 的 Action 按钮,她又准备携新的拍照按钮登上舞台。

比起十七年前苹果的果断和笃定,这一次,苹果似乎还在「设计」与「实用」间犹豫。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irPods 和三星新耳机上这些小心思,是耳机交互的「秘密武器」|硬哲学

By: 苏伟鸿
15 August 2024 at 18:0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如果从初代 AirPods 问世算起,真无线蓝牙耳机(TWS)已经井喷式发展了将近 8 年,从一个没那么大众的品类,成为了几乎人手一个的生活必需品。

至少我身边来说,很少有不使用蓝牙耳机的同龄人。

但当我发出疑问,你们知道怎么用无线耳机切歌、调音量和开降噪吗?有不少人才第一次才知道这小玩意儿还能切歌。

有人对操作的了解停留在单击暂停,双击切歌,但更多的操作就不太记得了,又或是觉得这些操作实在难用,索性直接掏出手机。

耳机操作,越来越抽象

这是三星 Galaxy Buds 初代,也是我用过的第一款 TWS 耳机。

我和它之间的交互,仅限于放入耳朵,然后和我的 iPhone 手机配对。

直到一天,我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了耳机外壁,耳机「嘟」了一声,然后我发现正在放着的音乐,暂停了。

在为发现新大陆欣喜之余,我又觉得这实在值得吐槽,如果不看说明书,谁能想到这个富有光泽的表面,还是让用户进行交互的触控区呢?

同理,前两代 AirPods 也存在类似问题,但 AirPods Pro 和 AirPods 3 换成了按压交互,并在耳机柄上增加了一个「凹槽」的设计,手指放上去很自然就会想着按下去。

而全新的三星 Galaxy Buds 3 系列,虽然撞脸友商的新外观连三星董事长都不太满意,但新「长出」的耳机柄赋予了它全新的捏合、滑动等操作。

上个月参加了三星发布会的小伙伴,在试佩戴 Galaxy Buds 3 的时候就发现,这款耳机全新的「刀锋」设计不只是凹了个新造型,不同于传统圆柱形的楔形结构,让他出于本能地就伸出两个手指滑动交互。

而他表示,不少友商的 TWS 耳机,都是他在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也可以通过滑动来调音量。

但至少,现在不少 TWS 耳机都有一个小小的凹槽提示用户可以交互,头戴式耳机才是真正的交互深水区。

我用了好几年的索尼 WH-1000XM3 耳机,如果不是专门进行了搜索,我根本想不到这个光溜溜的右耳罩,不仅可以点,还能划。

刚刚同事告诉我,还能「捂住」,作用是暂时开启环境声。

▲ 在触控区域一个标识都没有的 XM3,图源:The Verge

XM3 还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降噪功能键和开关机按钮都位于耳机的左侧,还都是长条形状。

两个按钮用久了会形成肌肉记忆,但是如果是刚拿到手,或者闲置之后再重新使用,每次要按这两颗视线之外的按钮,都有种在「赌」的感觉。

▲ 一长一短两个按钮有点区别,但不多,图源:nehalist.io

一千家耳机厂商有一千种交互方式,用户换耳机的时候,常常发现难以无缝迁移:这家按压一下是播放,到那家又变成了轻点两下,还有一些只需要轻点一下。

加上现在大家买回科技产品大多开箱即用,说明书主要为了看个配对方法。而抽象难记的操作手势,很多时候过目即忘,用着用着又掏出手机,回到直观的可视化操作去了。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现在手机上「电源键」,或者说曾经叫「电源键」的那颗侧边按钮。

从前,这颗按钮按一下就能锁屏/亮屏,长按就能关机,已经成为用户的一种共识。

现在,双击可能会出来相机和钱包,三击或者五连击会报警,长按也许会出来电源菜单,也有可能是语音助手,甚至有时什么都不会发生。想关机?那可能得和音量键配套使用。

按钮越来越少,机身越来越一体成型是当下科技产品的趋势,但带来的体验却越来越「反人类」了。

戴森新的 OnTrac 头戴式耳机,佩戴使用极其舒适,只是如果想要开关降噪,就必须要用两只手指或以上大力敲击耳罩背面两次,成功率也不算高,最后我发现直接摊开手掌拍两次百试百灵。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给脑袋和耳朵整出来的动静,都快把人体工学加的分扣完了。

▲ 图源:戴森

而索尼 WF-1000XM5 降噪豆的「轻触四下调节音量」,让人忍不住怀疑,产品经理自己真的用过这个产品吗?

「看不见」的交互

近 10 年前,曾经有这么一款标新立异的设备横空出世:

这款名为「VINCI 智能头机」的设备,来自一个中国的创业团队。在形态上,这款设备犹如一款在右耳罩外侧配备了手机屏幕的耳机,不仅可以联网,还能进行点歌、录音等等,团队表示是「另一个次元的产品」。

这个团队在 2018 年就几乎销声匿迹,原因恐怕显而易见。

VINCI 智能头机上的奇葩感,恰恰折射出耳机交互的本质:这个在你耳朵两侧、视线之外的设备,必须交互只能依赖记忆和直觉,而这个过程中,「直觉」的占比越多,这个「看不见」的交互就越接近优秀。

▲图源:新浪科技

最符合人类直觉的一种交互设计,我认为是这个:

不管是想进行快速调整,还是精准把控,旋钮都能通过不同的转动幅度实现,这也是它和音响设备结缘深远的原因。

微软 Surface 这个品牌如雷贯耳,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同为「田牌」的 Surface 耳机:

Surface 耳机系列在很多方面都不算出挑,却别出心裁地把耳机左右两侧做成「拨盘」,不仅能调音量,还能调「降噪等级」,通过一种致敬老收音机和音响设备的方式,实现了最符合直觉的交互。

旋钮本身也能做成一种按钮。像是 AirPods Max 和 CMF Buds Pro 充电盒上的旋钮,除了调音量的基本操作,还能通过按压来实现播放、暂停等功能,比对着一个光滑的表面「指指点点」要来得更直观。

▲ CMF Buds Pro 2 充电盒上的智能旋钮,图源:Phone Arena

而上文提到的戴森 OnTrac,交互上更脑洞大开,配备了一个小小的操纵杆,左右能切歌,上下调音量,按压还能暂停/播放。

▲ 图源:The Verge

这个操纵杆巧妙利用了我们平时使用播放器「左边按钮是上一首,右边按钮是下一首」、「往上是调高,往下是调低」得来的技术经验,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无独有偶,最新的 Sonos Ace 耳机也有一个差不多的「滑动按钮」设计,除了不能左右拨动切歌,其他操作和戴森 OnTrac 类似。

▲ Sonos Ace 耳机,图源:Wifi Hifi Magazine

其实,要把「看不见」的交互做好,最重要的无非两点:一是「形态」,二是声音、触觉上的反馈。

形态很好理解,像是刚刚提到的三星 Galaxy Buds 3 系列的楔形结构,就比前几代的光滑表面,更能引导用户进行交互。

AirPods Max 上的长条电源键和圆形旋钮也能实现盲按,用户不需要去回忆哪个按钮对应哪种功能。

如何做好交互的反馈,或许是更加考验厂商的难题。

小到难以搭载马达来提供触觉反馈的 AirPods Pro,单纯靠极具迷惑性的提示音,硬生生把一个平面给模拟出了按压感。

▲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 Airpods Pro 是没有给按动做物理反馈的,图源:The Verge

戴森 OnTrac 开关降噪的方式虽然槽点满满,但反馈是一种类似抽出/塞入密闭容器塞子的模拟音,在特别之余,也比普通的「嘟嘟」声更符合用户直觉。

触摸屏时代,点击、滑动已经成为刻在我们 DNA 里的交互方式,但在研究看不见的脑袋两侧,或许还得靠按键和模拟创造舒适体验。

最好的交互或许是不需要交互

但对于 TWS 无线耳机来说,超迷你的体积难以配备更多按钮,在交互设计上限制不小。

苹果可能也有所察觉,因此有爆料称,苹果正在探索 AirPods 集成摄像头的设计,有望实现隔空的手势操作,以及环境感知的能力。

像是 AirPods 这种 TWS 耳机,最大的优势就是「无感」:在同个生态内,用户不需要太多的交互,需要用的时候就直接塞入耳中,还能在设备间无缝流转,即点即听。

▲ 图源:MacRumors

而红外摄像头+麦克风的感知能力,加上对各种场景的机器学习,未来 AirPods 或许能够更无感,基于环境自动调节耳机的音量、降噪,进一步减少交互。

比如,在人潮汹涌的地铁,就提高主动降噪的级别,但同时有针对性地凸显地铁播报的声音;而在相对安静的家中,可以关闭降噪,并降低音量保护耳朵。

▲ 索尼 XM5 耳机能够进行部分降噪功能的场景自动化调节,图源:Sony

这些功能不一定需要一个新的红外摄像头,当下手机的地理围栏+场景感知功能,其实完全可以和耳机进行联动。

就像一到机场,手机会自动推送登机牌、登机时间等信息,那是不是也可以在飞行时间,让耳机自动保持比较强的降噪效果,或者到了电影院,就自动打开弱降噪,成为像 Loop 一样的降噪耳塞。

各家厂商正在布局的端侧场景化 AI,能够再读取用户信件、日程后安排好相应设置,自然也能学习用户在不同场景的耳机使用习惯,然后实现更人性化的自动调整。

▲ iOS 18 上更聪明的 Siri,会学习用户个人信息,能够真正理解个人意图

也许比起方便地呼出 ChatGPT,真正的 AI 耳机更应该在「看不见」的地方,帮用户完成想要的交互,这也是更好的「交互」。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第三次接触 VR 环境

By: Steven
20 January 2023 at 01:05

小柒第一次进入 VR 环境,是十月份。那时显济约我喝咖啡聊天,他带来了新买的 pico 4 过来玩,并借我玩了一周。期间我带回家,给小柒体验了两天。

那次他体验的项目是拳击运动,感受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与软硬件配合的击打手感。

第二次上手玩,是上周末在附近的商场里,他在一个体验 VR 游戏的空间看了很久。我看他想玩,就让他去找工作人员聊天,搞清楚每个项目的费用、时长,然后自己选定一个去玩。他最后选了一个 ¥68 玩十分钟的模拟厨房的游戏。

其实,他已经很多次在旁观摩别人玩 VR 游戏了。不同的商场里,几乎都能看到那些自助游戏机和这些 VR 体验项目。每次他都会看一阵子,那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尽管,这个真实的世界对他而言也是新的,但那个虚拟现实的空间,是一种连我们这些大人都觉得新鲜的事物,他怎么可能不好奇。

临走前我和他说,我们算笔账:你 ¥68 玩十分钟,如果我花差不多的钱,能一直玩,哪个划算?于是我找显济再次借来他的 pico 4,转了 ¥69.9 给他,买了《爆裂厨房》这款游戏,作为这个春节的新增娱乐项目。

这是第三次接触,他将连续体验至少十天。

今晚,我先给他示范了一次,把新手教程做了一遍。

然后,他靠着自己认识的字阅读任务书,独立完成了新手教程的七套任务。凭着对前期任务教会的那些动作的理解,在后面的过程里,他甚至自己尝试了一些非规定但符合直觉的动作。这很关键,这种举一反三的直觉交互,对产品设计很重要,对将来的人也很重要。

小柒此时六岁,他们这代人的世界观将会和我们八零年代的这批人很不一样。

对于未来的世界,我虽然持着比较悲观的态度吧,但看着他,我还是觉得有希望的。对他,我觉得比较有信心会是个不错的人;对他这代人,我觉得他们会比我们强得多。

现实 vs 虚拟,客观 vs 主观,个体 vs 集体,他和我们所经历的先建立再打碎再重建的过程会不太一样,他会从小就体验、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会有他的理解。当然他会面对更复杂的世界,但任何混乱,都是生机。

这款看不了时间的智能手表,凭什么卖得比 Apple Watch 还贵

By: 肖凡博
23 July 2024 at 17:00

老婆饼里没老婆。

这个段子从 2017 年流行起来,在之后的 8 年里有了无数的续写版本,比如鱼香肉丝没有鱼,菠萝包里没菠萝,蟹味棒里没螃蟹……

只是我实在没想到,有一天它竟然能走进科技圈:

手表里面没有表。

▲ 图片来自:The Verge

用真材质,做仿手表

这块看起来像表的表名叫 Nowatch,由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同名公司设计生产。

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很突兀,反而被其显眼的花纹吸引。

▲ 图片来自:wareable.com

Nowatch 最大的特点就在这里:硕大的表盘上,没有刻度,没有时分秒针,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功能性,就只负责当一个「花瓶」。

作为装饰品,Nowatch 还是有些亮点的。

比如,它完全符合了近些年流行的「私人定制化」的概念,并将其贯彻到底。

表盘,表壳,表带,全部都是可选项。

官网里一共给出了 11 种丰富的表盘样式,每一种花纹颜色都是由不同的天然宝石或金属制成的。

紫水晶、白玛瑙、孔雀石、虎眼石、玫瑰石英….. 比起当下各大智能设备厂商用新技术、新材料制作的「类宝石纹理」,Nowatch 直接玩儿真的,而且每一块表盘,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纹理。

当然,你也可以买多几个表盘换着戴,以搭配不同的 OOTD 和社交场合,而更换表盘的方式,很古老,也很奇特。

Nowatch 会在随表包装里,附赠一个圆柱形的磁力器,对准表盘向上一提,旧的就去了;对准表盘向下一压一拉,新的就来了。

▲ 图片来自:The Verge

Nowatch 称,这些表盘上的宝石是由从阿富汗喀布尔采购的,全都保真。

宝石的后期加工切割,则是由印度拉贾斯坦邦斋浦尔的一家家族企业手工切割的。

天然材质+人工打磨,起码在来历和加工这一块儿,Nowatch 完全符合了主流奢侈品「贵和稀有」的前提。

镶嵌这些名贵天然宝石的不锈钢外壳,有金银和玫瑰金三种材质。

比起夺目的表盘和锃亮的外壳,表带的风格整体会收敛许多,不过 Nowatch 依然给出了 16 种款式。

有适合商务场合的人造皮革,也有更偏向年轻、运动和环保的再生塑料。

此表可选项之多,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保时捷一类的豪车销售逻辑:

起步价能买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子、毛坯房,从车漆到内饰颜色,从轮毂大小到卡钳种类…… 稍微按照自己的喜好多选了一点配置,最后的落地价很可能会多出另一辆车的价格。

Nowatch 不仅在选项上有这种趋势,在价格上也无限逼近这种思路。

我试着在官网选了个「毛坯表」的配置,发现 130 美元(约合人民币 945 元)也能下单;要是按照宣传图的样式选购,轻轻松松就能达到 6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4360 元)。

并且,这还是在只买了一套搭配的情况。

从迷人眼的宝石里跳出来冷静一下,不难发现 Nowatch 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它好像没什么用,因为没有时间的表,本质上和手链没什么区别。

Nowatch 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既然走的是定制化的路线,那不如将「是否抹除时间」的选择权,交给买单的人。

 

▲ 图片来自:TechCrunch

在今年 1 月的 CES 2024 上,Nowatch 正式宣布将开始销售「时间圆盘」的表盘插件。

Nowatch 创始人 Hylke Muntinga 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个改变解释到:

我们的理念是「高质量时间」,人们需要时间管理工具来管理各种活动。我们现在的方法整合了这些需求,将我们定位为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高端智能手表品牌。

可拆卸的时间表盘是一块石英钟,内置的电池有 20 年的使用寿命,中间也可以拆卸下来更换电池。

如果 Nowatch 只是一块可定制的传统手表,它大概率不会走上 CES 的展台。

所以,Nowatch 真正的争议点在于:这不仅是一个装饰品、一块石英表,而且还是一款智能穿戴设备。

偷懒的 AI

NOWATCH 是一款个性化的健康追踪器,它通过测量压力、睡眠和活动让您了解您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您的健康,以便您掌控自己的健康。

只从形态来说,Nowatch 和初代小米手环非常像,都没有屏幕,智能功能需要打开手机在 App 上查看。

Nowatch 的背面和目前主流的可穿戴手环手表并无区别,集成了若干个智能传感器。

  • PPG 传感器:使用绿色闪光灯监控血液;
  • EDA 传感器:用于监测皮肤电活动的;
  • 加速度计:检测人体运动状态,记录步数等;
  • 气压计
  • 温度传感器

表身侧边的按钮并不是用来调节时间的,它更像一个「体征快门」。

▲ 图片来自:The Verge

按一下,你可以标记一天中想要回顾的特定时刻,记录此刻你的体征数据——比如心跳、压力等——以便空闲的时候查看。

按两次,就会开启一段时间的实时记录,设备就会监测你这个时段的健康状况。

另外,出现在 2024 年的智能设备,有一个绕不开也不能绕开的话题:AI。

Nowatch 不出意外地集成了 AI 功能,官方将其叫做 Nowatch Insights。

Nowatch Insights 内置的大模型可以将手表检测到的各种数据串联在一起,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每日健康摘要和建议。

这些生成的建议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据用户特定的兴趣和健康目标来量身定制的,就连文本本身的长度和言语风格都是可以选择的。

官方称:

我们的 AI 驱动型 NOWATCH Insights 功能与众不同,它优先考虑周到、高质量的响应,而不是快速、聊天机器人式的交流,而后者只会激励人们更多地使用手机。

简单翻译一下,Nowatch 想做到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因为没有屏幕,所以 Nowatch 少了一大块与用户交互的方式,不过好在它依然保留了震动马达。

日常数据都会记录在 App,而一些体征上的明显变化——压力过大、心率过快等——手表则会通过震动及时提醒用户。

世界卫生组织将「压力」列为 21 世纪的头号健康杀手。美国心理学会估计,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每年给美国造成 3000 亿美元的损失,76% 的成年人表示,压力会对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压力这些与健康挂钩的数据的检测与感知,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常年使用智能手表的人,我发现设备主动与我交互的场景,全部都是震动反馈,主要有以下几种:

  • 微信短信来电消息
  • 每日步数达标
  • 久坐提醒

从心里感受来讲,最后一种是我觉得最有用的,也是最放心的,有时写稿一坐一个上午,如果没带手表,很容易忘记时间,而久坐对身体,真的很不友好。

▲ 图片来自:The Verge

所以 Nowatch 的这项主动交互功能,也会显得比传统手表,更智能。

其他所有的检测结果和建议文本都会在 Nowatch 配套的 App 里呈现,而这些数据,就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查看。

传感器、马达、App、AI,除了屏幕,智能手表该有的功能 Nowatch 一个不少,但是外媒在拿到实物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发现了一些瑕疵。

虽说「智能+App」已经被深度绑定,但能否称得上智能,还得看其所能提供的价值。

▲ 图片来自:The Verge

Inverse 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觉得 Nowatch 的 App 有简化的趋势这很好,避免了非必要信息的骚扰,但是过于简单的信息除了解释图表或条形图测量的内容外,几乎没有任何说明。

可穿戴设备能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其信息可付诸行动。

标榜 AI 的它应该提供更多的实用建议和总结,但是 Nowatch Insight 只是停留在了简单的汇总阶段,生成的文字信息并没有说到用户的「心巴」里。

而且,对于一些基础数据的检测记录,Nowatch 也被曝出时常有「过大」的偏差。

The Verge 的编辑发现,在他压力最大的时候,数据表明他非常冷静;在和朋友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休息日后,数据又反映他十分紧张。

就连最基础的步数记录,Nowatch 都会和其他设备测出「两个世界」的记录:

  • The Verge 的编辑用 Apple Watch Ultra 记录了 27,919 步,Nowatch 记下了 164 步;
  • 福布斯的工作人员带着它走了很久,最后只记录了 97 步。

而 Nowatch 最大的麻烦,也是 AI 设备前赴后继都想要得到的「魔戒」——去屏化。

形态划等号,功能做加法

屏幕和智能设备,似乎一直在相爱相杀。

从 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布后,「大屏=智能」的公式被带到了人们的观念里,诺基亚和黑莓所代表的按键功能机成了上个时代的遗老。

此后,更是将屏占比的大小和机器智能的程度,以及技术的先进性,挂上了正相关的关系。

去年开始,AI 技术逐渐铺开,在屏占比攻坚战相斥的阶段,屏下镜头技术还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大家又转头押注在了 AI 上机的新赛道上。

更是有胆大的异军突起,为了 All in AI 快速分得新时代的一个山头,直接走了「无屏」的道路,他们似乎笃定 AI 可以容下所有。

不到一年, Ai Pin、Rabbits R1 等众多去屏的次世代茶品成了科技圈的明星,然后无一例外的像哑了炮的烟花,还没绽放,就已陨落。

在这些产品的观念里,屏幕似乎成现代人时间流逝、阻碍学习进步、影响工作晋升的罪魁祸首。

Nowatch 也有去屏化的趋势,它自己在官网的标语种,也承认了这点。

安静、无屏幕的智能化追踪,不会打扰您的生活。

但是,包括 Nowatch 在内的设备,在设计理念上,有个明显的悖论:它们的确把屏幕拿掉了,但没脱离 App,打开手机的次数反而多了。

▲ 图片来自:The Verge

特别是对于一款建立在传统手表形式上的穿戴设备,一味地把去屏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会产生一个畸形的结果,就像 The Verge 的评价一样:

虽然很时髦,但当我只需要知道现在几点的时候,它就派不上用场了。

不过,在 Nowatch 上架了传统石英表盘之后,这种设计的「拧巴感」瞬间小了许多,因为即使它的 App 不好用、AI 不智能,但至少它看起来很漂亮,这当中唯一会受伤害的,只有你的钱包。

相比于去年彻底去屏化的激进做法,回到正轨、找回初心后的 Nowatch,其实更容易成功,即使站到最后的不是它,那也给这些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因为那些在发布后没有翻车的 AI 设备,走的几乎都是类似的路子。

世界上最小的 AI 可穿戴设备 LimitlessAI,乍一看,它就是一个领夹麦。

今年四月,智能眼镜 Meta Ray-Ban 正式发售,比起差点翻车的上一代,它销量暴涨,现在已经走上了许多人的鼻梁。

它们都没有屏幕,都离不开 App,都没做大刀阔斧的创新,也都是标榜 AI 的产品。

三星前些天上架的 Galaxy Ring,也遵循着「小步快跑」的逻辑,而这当中,其实有两重含义:

  • 对厂家,研发和试错的成本大幅降低,哪怕失败也只是进入了功能上的死胡同,而不是产品本身。
  • 对用户,在不用增加学习和购买成本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功能体验。

形态划等号,功能做加法,可能才是智能产品在迈向下一个时代时,不会掉队,也不会「扯着蛋」的最优解。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ndroid 电纸书体验报告 | 圆桌测评

5 April 2020 at 18:37

本文为 少数派 Android 电纸书圆桌测评 中本人负责的部分。

有了 Kindle,为什么还要买 Android 电纸书

坦白地说,我对此前使用的 Kindle Voyage 没有任何不满,它足够轻便,续航持久,生态成熟。然而,在一次次更新换代后,KV 成为了我手头唯一一款采用 Micro USB 接口的设备,迫使我出行时多准备一条数据线。在剃须刀也升级为 Type-C 后,我才决心入手一款 Android 电纸书,而更大的屏幕尺寸、更开放的系统体验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这个决定更合理而冒出来的。换句话说,先决定要买,再构思理由,可以说是相当不理性了。

然而,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的额外特性,真正促使我更换手头 Kindle Voyage 的,是屏幕尺寸。我们都知道,电纸书的核心功能是压方便面,KV 的 6 英寸身板足以应付合味道至大食桶的常见杯面型号,但如果你想尝尝炒面或干拌面,入手一部尺寸更大的墨水屏就成了当然之选。

更大的屏幕尺寸意味着什么

除了压泡面得心应手外,更大的屏幕尺寸还意味着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以我正在使用的文石 BOOX Note 为例,10.3 英寸的电子墨水屏约等于标准 A5 纸张大小,超过大多数单行本的 B6 尺寸,再加上对比度优化等系统功能,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堪称漫画阅读利器。

不过,如果你想在墨水屏上阅读教材或文献资料等,10.3 英寸并不是最佳选择,与 A4 纸张相当的 13 英寸及以上方能挥洒自如。在我看来,B5 是个相对完美的尺寸:能轻松塞进大部分背包、砸到脸上不会毁容、比大部头教材轻便、裁边后亦可舒适阅读文献。

尺寸之外,最影响阅读体验的当属屏幕素质。我目前正在使用的文石 BOOX Note 分辨率为 1404×1872,折合 227 ppi,低于 iPad Pro 10.5″ 的 265 ppi 和 Kindle Voyage 的 300 ppi。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一差距几乎无法察觉,但如果你看漫画时脸与屏幕贴贴,颗粒感就比较明显了。其他作者也提到过,文石的多种刷新模式和 DPI 调整让墨水屏体验非常出色。但没有背光让我的阅读场景比较受限,实际阅读效果基本取决于周边环境,我命由天不由我大抵如是。

开放系统的特别履职姿势

除了我独享的躺床上看漫画 Moment 外,文石 BOOX Note 还是一款新闻阅读利器。对于 Really Simple 的 RSS 格式来说,墨水屏不伤眼,不伤肾,轻便易携带,蹲坑好伴侣。得益于墨水屏的低功耗特性,我在写作时还会把它竖在桌边检视大纲、查阅资料等,相当好用。如果你倾向于开箱即用,文石 BOOX Note 与京东读书合作,提供类似 Kindle 的在线书城,京东 PLUS 会员还可以免费领取京东读书 VIP,借阅会员免费书籍。

当然,除了以上正经用法,Android 电纸书还有许多「骚」操作,例如改装成闹钟日历、智能音箱、离线下载服务器甚至外接显示器等。如果你的脑回路比较独特,还可以将它夹在实体书中作为书签、看 120 帧电影、做色盲测试等,可玩性相当高。

在这里,我也为大家推荐几款在墨水屏下表现出色的 Android 应用,希望能让你的电纸书更加好用。如果你不喜欢原生启动器,可以尝试专为墨水屏设计、支持更换图标还能看天气的 奶糖桌面;如果你不忘初心,Kindle微信读书AIReader 等都是优质选择;想了解天下事,不妨试试自带墨水屏模式的 RSS 阅读器 FeedMe;要预习 abandon,动画效果少、界面简洁的 墨墨背单词 在墨水屏下表现也相当出色。

无从评判的压感手写体验

差点忘了,文石 BOOX Note 的一大卖点是支持 4096 级压感的电磁笔,不过我对此不予置评,主要有以下原因:我的字很丑;我不会画画;我一般用 iPad Pro 记笔记;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入手不久,原装电磁笔就负气出走,至今未归,故而无从评测。

所以到底要不要买它呢

当年领到一个 136 块钱的红包,叠加活动价,最后以 1844 元入手文石 BOOX Note,性价比还不错。但你要问我是否推荐现在入手,我只能说还请三思,主要原因也有三点:

  1. 2018 年 3 月发布至今,BOOX Note 没有得到任何大版本更新,出厂 Android 6.0,至今坚守 6.0。这点我在此前的评测中已经提及,而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也愈发显著,许多 App 只能使用旧版;

  1. 文石对系统的优化有些捉急,时常出现「XX 无响应」的弹框,甚至连自家的启动器 ContentBrowser 都可能崩溃,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另一方面,BOOX Note 的系统还存在不少小 bug,续航也较为堪忧;

  1. 上个月,科大讯飞和掌阅都推出了彩色墨水屏设备,有理由相信下半年各品牌都会推出类似产品,现在显然不是购买电纸书的良机。而文石也在去年底发布了 BOOX Note 的继任机型,补齐了大部分短板,但其价格仍处于高位,不建议原价入手。

至于我自己,则在静候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在知乎上疯狂暗示的,将在八月发布、采用 300 ppi、对标 Kindle Paperwhite 至 Oasis、让得到阅读器自叹弗如、可能还是彩色全面屏的新款多看电纸书,希望不会咕咕。

新款价格太昂贵?这些官方翻新设备也是好选择

23 September 2019 at 15:15

本文部分介绍已失效,建议参考《精打细算还是一步到位?不妨先看看这些硬件优惠》。

时值九月,又到了各厂商扎堆发布新品的时间。不过,对于囊中羞涩的我来说,只有靠刷微博 B 站,才能假装在体验新品这样子。如果你的手机已经大限来临,或者想试试新玩意,却苦于手头资金不足,不妨试试质量有保障、价格更实惠的官方翻新设备。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官翻机相较于二手设备的优势和主流品牌的购买渠道,希望能作为你选购时的参考。

为什么选择官翻机

提起官翻机,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其与二手划等号。但与鱼龙混杂的二手交易平台相比,经过官方返修处理的翻新设备显然更有保障。这些翻新设备大多数来自因质量问题退换、以旧换新等渠道回收,厂商收到后经过替换新零件、更换电池和外壳等流程后,再由工厂按照新机标准进行测试,通过后才会上市再次销售,体验与新机基本一致。

如果你曾经在某鱼等渠道选购过二手设备,可能会为和卖家间的讨价还价和勾心斗角所困扰,即使最后交易成功,还可能会面临商品与描述不符等问题,再次陷入永无止境的扯皮之中。而官方翻新设备则在正规渠道销售,大部分机型享受七天无理由退货和与新机一致的有限保修服务,价格也更为低廉,买的更安心。

提供官翻渠道的品牌

一图流

苹果

苹果的官方翻新设备主要集中在 Mac、iPad 和 Apple Watch 上,不包括大家最关心的 iPhone,不过,苹果也曾推出过官翻版 iPhone,但撰写本文时并未上架。这些设备大多来自于保修期内出现故障的返厂机器,替换新零件、彻底清洁并更换电池和外壳后再次销售,外观和体验均与全新基本一致,附赠全套配件和包装盒。

你可以点击 此链接 前往选购苹果官方翻新设备。所有翻新产品的售后政策均与全新设备相同,享受一年有限保修服务以及最长达 90 天的免费技术支持。你还可以为翻新设备选购 AppleCare 服务,使用更安心。

在价格方面,大部分苹果官翻设备定价均低于新机约 20%。以一部 2017 款的 13.3 英寸 MacBook Pro 为例,配备 8GB 内存、256 GB SSD 和 i5 处理器的官翻售价为 9299 元,而全新售价则为 11499 元,降幅达 2200 元。

微软

微软的 Surface 系列一向被誉为 Windows 设备的标杆,但其居高不下的价格也令不少用户望而却步。如果你看中了某款 Surface 兜里却空空如也,不妨购买官方认证的翻新设备。微软称这些官翻设备均经过专业员工精心检测,包括硬件损坏修复和外观品质检查,加上安全的数据擦除,软件升级和诊断测试,经过校调并重新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和软件更新后才会重新上架销售。

你可以点击 此链接 前往选购微软认证翻新 Surface,享受两年有限硬件保修。在价格方面,大部分官翻 Surface 均低于全新设备约 15%-20%,如一部 8+256GB 的 Core i7 版 Surface Pro 6 定价为 10109 元,比全新设备便宜 1399 元。

三星

与苹果相比,三星的官翻机型相当少,只包括部分 Galaxy S、Note 和 A 系列手机。三星称这些设备大部分来自购买 15 天内出现质量问题退货的正品国行手机,由三星生产工厂进行修复和外观翻新后再次销售。为了与全新机型区分,这些官翻机会在背面激光刻印字母 R,在包装盒上也贴有「官翻良品机」标签,避免部分商家以次充新的行为。

在中国大陆地区,三星官翻良品机的销售渠道为京东优品,你可以在京东搜索「三星官翻机」前往选购。三星官翻手机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但仍享受一年有限保修服务。三星官翻手机的价格也比较诱人,一部 8+128GB 的 Galaxy S10 售价为 4359 元,比全新价格低 1300 元,降幅达 23%。

戴尔

基于区域的不同,戴尔官翻机型拥有两个销售渠道。在境外,你可以前往官网的 Dell Outlet 板块选购翻新及清仓设备,包括笔记本、台式机、显示器、服务器等。这些设备同样经过零件更换、外观翻新等步骤,价格也相当诱人,Alienware Area 51m 的官翻售价为 4415 美元,比全新低 1245 美元,足够买一部 iPhone 11 Pro Max 了。

在大陆地区,你可以前往京东的「戴尔官翻优品旗舰店」选购官翻机型。其品类也相当全面,包括 XPS、灵越、Alienware 等大部分主流机型,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和两年有限保修。在价格方面,XPS13 9360 的定价为 5999 元,全新定价则为 7699 元,优惠了 1700 元。

联想

联想的官翻设备销售渠道同样分为两种,境外是官网的 Lenovo Outlet 板块,境内则是京东的「ThinkPad官翻授权旗舰店」。联想官翻优品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并享受一年有限硬件保修,与全新机型一致。在价格方面,一部 15.6 英寸的 ThinkPad X1 Extreme 官翻定价为 9999 元,全新则是 13999 元,优惠 4000 元。

佳能

佳能并未在中国大陆地区开设官翻购买渠道,因此,我们需要到 美国官网 选购官翻产品。佳能提供的官翻设备包括相机、单反、镜头、闪光灯、摄影机等,涵盖了大部分产品类型,所有官翻设备均享受一年有限保修。一部官翻 PowerShot G3 X 的定价为 679.99 美元,相较于全新便宜了 220 美元,优惠幅度达 24%。

尼康

尼康同样没有在大陆地区开展官翻业务,我们需要前往 国外官网 进行选购。这些官翻设备涵盖了单反、相机、镜头、闪光灯和摄影机等,品类齐全。比较小气的是,尼康官翻设备仅提供 90 天有限保修,而非全新机型的一年联保。在价格方面,D850 官翻定价为 2699.96 美元,全新价格则为 3299.95 美元,优惠幅度达 18%。

理光

理光的官翻机型主要包括机身、镜头和部分配件,所有设备均经过厂家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存在影响正常使用的瑕疵,且产品质量达到相机销售标准,但外包装可能存在破损、机身可能有轻微划痕等。理光官翻机型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但享受半年有限保修。以 D FA*70-200mm F2.8ED DC AW 镜头为例,官翻定价为 8300 元,全新则为 11988 元,优惠幅度达 31%,你可以前往 中文官网 选购。

DJI 大疆

作为无人机行业的领军者,大疆的产品一向广受好评。如果你想尝试翱翔天际的快感,又要顾及钱包君的感受,不妨前往 大疆官网 选购官方翻新机。大疆称每台翻新机均经过完整的功能测试、彻底的清洁流程、检验和重新包装,通过最终质量检验。虽然翻新机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但与新机享受一致的售后服务政策,支持选购 DJI Care 随心换。在价格方面,Mavic 2 Zoom 御 2 变焦版航拍无人机官翻定价为 7499 元,优惠幅度达 3389 元,约 31%。

亚马逊

除了上述品牌的官方翻新销售渠道外,亚马逊也专门开辟了 翻新设备专区,涵盖范围极其全面,包括手机、平板、计算机、智能手表、相机、物联网设备、厨房用具、维修工具等大类,均经过官方检测。如果购买的翻新设备在 90 天内出现使用故障,你还可以享受免费退换货服务,使用无忧。

结语

在选购产品时,我们通常需要综合考量性能和价格。当两者不能兼具时,除了咬牙大出血和将就低配版之外,还可以试试本文介绍的官方翻新设备,在保障与新品基本一致体验的同时享受更多折扣。

文石 BOOX Note 三日体验报告

7 June 2019 at 11:13

众所周知,Kindle 的主要功能是盖方便面,但由于我最近吃起了干拌面,原先的 Kindle Voyage 尺寸就有些不合适了。经过一番探寻,我决定买一部文石 BOOX Note 担此重任。在实际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借本文谈谈它除了当泡面盖之外的功能体验。

你看这板子它又大又宽

与 Kindle Voyage 的 6 英寸小身板相比,文石 BOOX Note 10.3 英寸的三围着实有些巨大,也使得单手操控成了件难事。不过,更大的尺寸也意味着更优秀的 PDF 阅读体验,与 A5 纸张相仿的可视区域足以应对大部分文档浏览需求,不会因字号太小而纠结。

与 Kindle Voyage 对比

与我的 469 克的 10.5 英寸 iPad Pro 相比,文石 BOOX Note 的重量仅有 325 克,握持更轻松,躺床上举高高时也不用担心砸到脸会毁容。其厚度同样只有 6.8 毫米,在尺寸和重量间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符合其介于 iPad Pro 与 Kindle 之间的定位。

与 iPad Pro 10.5 对比

在外观方面,文石 BOOX Note 的屏幕并没有采用全贴合设计,也没有背光功能,关灯后就不要想着继续读书了。当然,以上两点可以用一分钱一分货安慰自己,但令本强迫症不满的是,底部 Type-C 接口居然不居中,怎么看怎么别扭,想自己动手把他掰过来。

逼死强迫症的接口位置

在硬件配置方面,文石 BOOX Note 采用了一块 1872×1404 分辨率的电子墨水屏,像素密度为 227 ppi,低于 iPad Pro 10.5 的 264 ppi 和 Kindle Voyage 的 300 ppi,显示效果略差。其运行内存为 2 GB,储存空间为 32 GB,不支持存储卡扩容,也只能说是堪堪够用。

细看还是有差距的

可能是最好用的漫画阅读器

除了阅读本地文件外,文石 BOOX Note 还自带了与京东读书合作的在线书城,对国内网络小说和出版文学覆盖还是比较全面的。再加上我开通 PLUS 会员时赠送的 VIP 畅读会员(现在已经不送了),不少热门书籍都可以免费阅读。可惜原装的精简版京东读书不支持筛选 VIP 免费书籍,还需要在手机上添加,体验较差。

书城

如果你不喜欢自带的书城,可以在应用商店中自行下载 Kindle App。与我的正牌 Kindle Voyage 相比,文石 BOOX Note 从尺寸上就赢得一局,大屏让阅读更舒适。但如果你的手比较小或希望塞进口袋随身携带,这也可能成为减分项。此外,在保持 Wi-Fi 开启的情况下,文石 BOOX Note 的耗电极快,基本是两三天一充的节奏,与动辄几周的 Kindle 相距甚远。

间歇开启 Wi-Fi 情况下的续航

在体验上,Android 版 Kindle 与原汁原味的 Kindle Voyage 并无太大差别,同样支持远程推送、X-Ray 等特性。在某些地方,Android App 甚至更为优秀,例如支持多种颜色标注(虽然在电子纸上看不出来)、夜间模式、分享至微信和微博等,完全满足我的阅读所需。

Android 版 Kindle 应用

不过,我买文石 BOOX Note 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看漫画:纸质太贵还不好买、iPad 太重又伤眼、手机和 Kindle 屏幕太小看不清。而 BOOX Note 就完美弥补了以上缺点:可以从网络下载资源、轻薄无频闪、屏幕比纸质漫画书还要大,再装个 B 漫,就成了全方位漫画利器。唯一遗憾的,就是 Neo Reader 不支持从右向左翻页,对日漫比较不友好。

大即是好

玩转第三方 App

由于采用的是定制版 Android 系统,文石 BOOX Note 支持安装第三方 App。在其自带的应用商店中,已经提供了多看、豆瓣、微信、掌阅、Kindle 等众多主流阅读 App,均针对电子墨水屏进行了优化。不过,这些 App 基本都不是最新版本,想紧跟时代,只能自己从官网安装了。

文石应用市场

除了上文提到的阅读 App 外,文石 BOOX Note 应用商店中还提供了 WPS Office、Pocket、欧路词典、百度网盘等第三方应用,活用它们,就能发掘出更多可能。例如用讯飞语音朗读书籍全文、用 WPS 浏览工作文档、用印象笔记和 OneNote 记录书摘、用百度网盘和坚果云同步云端文件等,Android 平板能干的,文石 BOOX Note 也可以。

应用列表

对于非应用商店安装的第三方 App,文石 BOOX Note 还提供了详尽的显示优化选项。例如增强对比度、调整 DPI、文本字体加粗和颜色加深、过滤浅色背景和动画效果等,让 App 在电子墨水屏上使用时更舒心。此外,你还可以从云端一键同步其他用户对第三方 App 的优化配置,省去自己操作的辛劳。

App 优化配置

PDF 阅读才是正经事

除了阅读漫画外,我购买文石 BOOX Note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浏览和批注 PDF 文档了,而在实际体验中,它也没有令我失望。由于大部分 PDF 都采用 A4 尺寸,文石特别开发了 PDF 一键裁边功能,将文档四周的留白删除,只保留文档主体,不浪费屏幕空间。

裁边前后对比

为了满足论文和教材的阅读需求,文石 BOOX Note 支持单文档双页展示、文档四栏拆分、多标签页快捷切换、智能留白、去水印、图片锐化、对齐方式设置等功能,可以快速打开超过 500 MB 的大型文档,并兼容 PDF、EPUB、MOBI、DOCX、HTML 等数十种文件格式,比索尼电子纸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阅读设置

读文档时,当然要顺手记录所思所想,而文石 BOOX Note 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到位。你可以拿起电磁笔,直接在书上圈点段落、绘制形状;也可以长按文字,设置高亮、划线等标注格式,在一处便捷管理,并将标注内嵌在文件内一并导出。此外,文石 BOOX Note 还支持对选中的文字快速查询词典、调用在线翻译、使用浏览器搜索等动作,功能全面。

查询释义

你甚至可以用电子纸画画

尽管电子墨水屏仅有黑白两色,但文石 BOOX Note 却配备了一支 Wacom 电磁笔,并支持 4096 级压感和五种笔迹色彩(虽然看不出来)。如果你是一名大触,可以试试用其内置的笔记应用勾勒骨架,之后再连接电脑上色,当作一块数位屏使用。

涂了个鸦

在手绘方面,文石 BOOX Note 也是比较认真的。为了弥补电子墨水屏天生的低刷新率缺陷,其支持 A2 刷新模式,降低残留拖影痕迹。其笔记界面支持绘制形状、套索旋转移动、插入文本,还可以更换背景为横线、方格、英文、五线谱、田字格、计划本等模板,练字写歌都靠它。

更换背景

此外,文石 BOOX Note 还可以识别手写文字,一键转换为可编辑文本,其支持中英日韩等 59 种语言,并能够搜索原笔迹。你所写的笔记都支持云端同步,并可以绑定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等第三方服务,还能一键分享至微信、微博等常用社交服务。

搜索手写笔迹

略拖后腿的操作系统

刚拿到手时,这部文石 BOOX Note 运行的还是 Neo Reader 2.0 版本,仅支持本地书库和不稳定的云推送,甚至无法有线连接电脑后传输文件,一时间只有退货的冲动。不过,我很快就收到了更新推送,升级至 3.0 版本,终于可以被电脑识别和使用 Wi-Fi 传书功能了。

Wi-Fi 传书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系统是文石 BOOX Note 的短板呢?答案很简单,在 Android Q 都已亮相的 2019 年还使用着 Android 6.0 系统,且大版本升级似乎遥不可及。尽管你可以说我并不需要新系统的新功能,但这也意味着更差的 App 兼容性和稳定性,许多最新 App 都无法安装。在这一点上,小米生态链近期推出的墨案智能电子纸就要好很多。

系统版本

不过,文石 BOOX Note 的系统在许多小细节上都做得不错。例如支持悬浮球导航、自动冻结后台 App、智能休眠、书库中用标题代替文件名、扫描所有本地文件夹、更换锁屏图片等。你甚至可以从电脑导入音乐,在阅读的同时听一首喜欢的歌。(真的会有人用电子纸听歌么?)

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对于文石 BOOX Note 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你喜欢吃干拌面,或者希望用对眼部更友好的方式记笔记和涂鸦,不妨试试买一部电子纸;如果你只吃杯面,或者想随时专注阅读,Kindle 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说我全都要,iPad 也许是最佳答案,还请诸君各取所需,享受阅读的乐趣。

周末前把焦虑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By: Steven
19 April 2024 at 17:24

儿子今天晚上有舞蹈考核,会决定他能不能晋升到舞蹈室的少年团里,但我今天又有很多事情,所以一直都很焦虑,担心不能早点回去。

从早上到现在,先是跟供应商开会核对东西,同时又需要我自己制作一些外发的物料文件,还得催促其他同事把我将要寄出去给客户的样品调试好,寄出之前我自己还得跑一遍测试流程,确认没有问题。同时还得跟远在沈阳的同事确认设计文件,还得打通两家供应商的物料,安排周末和下周要立刻出来的东西。

就这样一边焦虑,一边沟通,一边处理文件,居然在这个时候就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完了。

顿时舒服啦!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By: tankey
15 September 2019 at 21:52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一、需求分析

今年 618 在狗东 1699 元剁手了一台 HomePod,因为还是在校生,宿舍没有好的 WiFi 环境。考虑在校做项目与老师关系好,所以白嫖了一台学校已经退役的路由器 PHICOMM 斐讯 FIR302C。到手后顺利接入校园网创建了自己的 WiFi 环境,激活了HomePod。冒着被舍友炮轰的风险,开启 bgm 循环模式,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但是,这个路由器性能很差,运行不稳定,时不时断流,百兆的校园网,硬生生的压倒了10M以下!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果断选择再断一只🤚。

需求定位

① 5GHz ➕2.4Ghz 双频千兆路由。至于 5GHz 的优点在这不做过多赘述,总结就是”既快又稳“。

②价格适中:像败家之眼八爪鱼那样虽然很好,但是我买不起。/(ㄒoㄒ)/~~

③一定的可玩性:对于一个 Geek 而言硬件到手,结果封闭的要死,那要他何用?

④能访问外网:本人是个喜欢一步到位讨厌麻烦的人,如果路由器在刷机后,搭个 ladder 能以客观的速度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more–>

PHICOMM 斐讯 FIR302C 直连速度: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PHICOMM 斐讯 FIR302C 外网速度: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二、购买

1、纠结的漫漫选购路

①软路由

Newlearnerの水群和一群大佬聊天很多大佬都荐我直接上软路由,因为我自己日常挂在梯子上,我内心也是很渴望上软路由的,于是在油管上刷了大量的视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总结就是一句话”软路由好!“。但是在看完到油管上洋葱老师的2019软路由推荐/科学上网软路由选购指南/软路由科学上网速度测试/软路由加速科学上网后终于解决了困扰自己好久的需求问题,知道软路由到底该怎么选?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软路由?

我个人总结是:不需要。理由如下

1、校园网网速不过百兆,上软路由的网速起码得300M以上,不然在自己有限的本地网速下,即使拥有了软路由,也不能获得多大的速度提升感。

2、即使满足了上面的第一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硬路由作为AP一切也是白搭。

3、即使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在学校宿舍这个条件,拥有了一个高速的国际互联网环境。也还是”买前生产力,买后youtube“的存在。

PHICOMM 斐讯K2p A2

作为曾今”0元“购的先驱,中国路由器的”领军品牌“的遗产。因为起初性能优异被很多Geek爆改,可以刷官改、梅林、老毛子固件等,基本上满足了我一开始对路由器的要求。

当然斐讯K2p有多个版本,为什么我选择A2?当然网传A1CPU性能好,A2是其阉割版,但是看了一些测评以后,绝大多数玩家给的评价是二者差距不大。以下是一个简单的K2p各版本的区别概述。至于K3价格太贵而且发热问题严重。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顺便附带一张官方K2p的简介长图: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2、其他

①华硕、网件之流好的太贵,虽然可以升级/更换固件(梅林、老毛子固件等),可玩性很强。但是洋垃圾二手货泛滥,想低价入手的朋友,踩雷风险较高。

②HUAWEI:世界通讯领域的王者,但是听B乎很多大神说,华为路由器稳定性一般,没有通讯硬件做的好,而且存在系统监督用户上网信息的问题。吓得我这个富强用户打了一个冷颤。爱爱不起。

③XIAO MI:青年良品小米,在逛当地的小米之家时候看到了小米的路由器普通路由器价格还算可以。而且也是有一定的可玩性的,作为的备胎

④Tp等等我在这就不多说了,因为可玩性不高,没有过多考虑。

⑤至于现在热火朝天的 NewWIFi 不予置评,我不想做🐁。

三、开箱、设置

1、开箱

并夕夕入手。价格自现在是虚高不下,是被炒作的结果,并不很建议各位入手,纵观市场可替代的产品还有很多。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关于是否是二手货、组装机、正品等,我已经懒得去验证了,因为本来拍的的全新未拆封,但是卖家因为当天有事没有能兑现当天发货的承诺,耽误了时间,所以我让卖家帮我代刷了官改。当然也少了有点自己动手了乐趣,不过以后我也会出这个路由器的搞机文所以问题不大。

2、安装

因为是校园网,路由器类似于AP的存在,所以不存在拨号问题。直接把网线插在WAN口上。输入 192.168.2.1 进入设置界面,第一次登陆会让你自己设置密码(请牢记自己设置的密码。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选择自动获取,即可自动获取校园网的DNS,然后就是设置双频WiFi密码。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设置好密码后,在电脑选择相对应的 WiFi 输入密码登陆,在浏览器页面输入校园网的登陆ip,成功显示校园网的登陆界面,输入账号、密码、选择运营商登陆,至此成功连接搭建了 WiFi 环境。(在校园网环境下路由器类似电脑有线连接登陆,发送 WiFi 信号)

以下是运行界面图: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以下是斐讯官改固件的插件商店,自带了一些实用功能: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四、体验

话不多说直接放测速图:

1、2.4G下测速报告

①直连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②路由器固件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③电脑小飞机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2、5G频段下测速报告

①直连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②路由器固件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③电脑小飞机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五、总结

以上测速都是随机测速的,当然存在网络波动的问题,所以不严谨。但是总结起来大概有那么几条:

1、相比较之前的PHICOMM斐讯FIR302C基本上是全面提升,各个方面直接碾压。

2、5G频段下的各项指标基本上比2.4G要好一点。

3、因为路由器CPU、RAM等硬件上和电脑存在相当的差距,所以路由器固件内置的富强功能达到了流畅视频的标准但是还是不够。所以我放弃了内置的代理功能,换回小飞机、小火箭。

4、参数终归是参数,但是实际使用体验更为重要,日常的上网浏览、Netflix需求全部可以满足,稳定性方面显著提升,再也不需要忍受那时不时的断流之苦。

5、刷固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不要为了折腾而折腾。购买之前明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固件,找好相关教程仔细阅读。也可以直接交给店家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路由器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玩出花样的。

6、总结:这是一次提升我幸福指数的的购物体验。

SSD U盘、Windows To Go 与 Mac

By: James Guo
26 February 2019 at 16:49

最近,我先后购买了 SSD U盘和 SSD 硬盘。我在我的 SSD U盘上安装了 Windows To Go,并在 Mac 设备上良好使用。本文将分享一下我的体验。

SSD U盘/移动硬盘

SSD VS HDD

TL;DR:固态硬盘(SSD)的性能比机械硬盘(HDD)高 10 倍左右,体积与重量也明显小于 HDD,但单位容量的价格也高了近 10 倍。

固态硬盘(SSD)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通常,固态硬盘的各个性能要好于传统机械硬盘(HDD),包括但不限于读写速度、IOPS 等指标。一个普通的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大概在 100Mbyte/s 左右,而固态硬盘则能达到 1000Mbyte/s 以上,速度比移动硬盘快了近 10 倍。SSD 的 IOPS 性能相比 HDD 可以提升近 100 倍。这些性能提升体现在各个方面:拷贝文件、打开存储在硬盘上的文档和软件软件、启动系统等,最高能有十几倍的速度提升(如果瓶颈是在硬盘读写的话)。当然 SSD 的价格也能比 HDD 高近 10 倍。此外,HDD 相比 SSD 噪音要大很多,SSD 基本是无声的。

市面上销售的移动硬盘多数都是低速的 HDD,因为普通消费者最常关心的是容量和价格,HDD 的每 GB 价格更低,SSD 则贵很多,所以 SSD 的销量也相对的低很多。花 300 块可以买到一个 1TB 的 HDD,而 1TB 的 SSD 可能需要 3000 块。

我是否需要 SSD?要看是否有高性能需求。比如,操作系统和软件就适合安装在 SSD 上,这样启动时间会大大缩短。一些文档、图片和视频等数据则可能不是那么需要 SSD。如果你是图像/视频工作者,需要存储高画质的图像/视频,那么 SSD 就会很有用,它可以大大缩短文件的加载时间;当然很多软件也为低性能设备做了优化,比如 Lightroom Classic CC 可以生成预览(Preview)以减少文件大小;Final Cut Pro 和 Premiere CC 可以为原始素材生成代理(Proxy)以减少文件大小,你可以将预览或代理存储在 SSD 上,原始文件存储在 HDD 上以节省成本。此外,一些访问频率很低的数据也可以存储在 HDD 上以节省成本,如数据备份、监控视频、日志等。

mSATA mini 型的 SSD(来自 amazon.com)3.0cm * 2.7cm * 0.4cm

此外,SSD 能有更轻的重量,更小的体积,以至于 SSD 可以做成 U 盘大小。而 HDD 就会大很多。以现在常用的最小的 2.5英寸 HDD 为例,其长度为 10cm,宽度为 7cm,这还不包含外壳部分。上图所示的 SSD 的长宽高仅有 3.0cm * 2.7cm * 0.4cm,重量也不到 40g。其长度不到 HDD 的三分之一。

SSD 也可以做到很大的容量,比如 15英寸 MacBook Pro 甚至可以选择高达 4TB 容量的 SSD。但由于 SSD 的价格过于昂贵,导致大容量的 SSD 并不流行。

SSD U盘与移动硬盘

SSD 外设有着如此之高的读写速度,以至于只有使用 5Gbps 的 USB3.0 和 USB3.1 Gen1,或者 10Gbps USB3.1 Gen2 才能体现出它的性能,这些接口的速度对于 SATA SSD 已经够了。然而,若要发挥出其全部性能,则需要使用 20Gbps Thunderbolt 2 或者 40Gbps Thunderbolt 3 接口,因为多数的 NVMe SSD 读写性能大于 10Gbps 而不超过 20Gbps。使用 480Mbps USB2.0 的 SSD 几乎是无意义的,所以你也很难找到这种产品。不同接口的 SSD 外设价格也区分的很明确,使用的接口越高端就越贵。使用 Thunderbolt 接口的移动 SSD 价格会比使用 USB 接口的贵 23 倍(速度快 24 倍)。

接口协议对比图(来自 thunderbolttechnology.net)

Thunderbolt3 接口的外形与 USB Type-C 外形完全一样,有些移动硬盘使用了 Type-C 接口,但不代表它就是 Thunderbolt3。你可能需要通过观察其是否有 Thunderbolt 的 ⚡️标志来判断是否支持 Thunderbolt。此外,使用 Thunderbolt3 接口的移动硬盘未必支持 USB 协议,例如我购买的 HP P800 移动硬盘,就不支持 USB 协议,且不能转接成 USB,同时也不能转接成 Thunderbolt2,所以其兼容性就大打折扣。而 USB3.x 的设备通常兼容 USB2.0,且 USB Type-A 与 Type-C 也能相互转接,所以 USB 设备有着更好的兼容性。

SSD 移动硬盘类似与普通的移动硬盘(基于 HDD),但有着更高的性能。通常,SSD 移动硬盘的体积也会更小。

SSD U盘相当于更小的 SSD 移动硬盘,其体积可能和普通的 U 盘相近。由于体积的减小,SSD U盘读写性能与散热性能通常不如 SSD 移动硬盘。且更少有支持 Thunderbolt 的 U 盘。

从左到右依次为 iPhone XS、HP P800 Thunderbolt3 SSD、CHIPFANCIER USB3.1 Gen2 Type-C SSD
HP P800 SSDCHIPFANCIER SSD
接口Thunderbolt3USB3.1 Gen2 Type-C
类型移动硬盘U 盘
大小(毫米)141x72x1972x18x9
读取速度2400Mbyte/s
约 500Mbyte/s
写入速度1200Mbyte/s约 450Mbyte/s
容量256GB/512GB/1TB/2TB
(2TB 版本尚未发布)128GB/256GB/512GB/1TB
在 MacBook Pro 上,即使一个接口安装上了 CHIPFANCIER 的 SSD U盘,其旁边的接口仍然有空间连接其他 Type-C 设备。

磁盘格式的选择

通常硬盘需要格式化后再使用。在格式化硬盘时,你就需要选择磁盘格式。在这里比较一下四种格式:APFS、NTFS、exFAT 和 FAT32。(某些软件和文档只能安装或存储到特定的磁盘格式中,就不再表里列举了)

APFSNTFS (v3.1)exFATFAT32
发布年份2017200120061977
适用介质建议 SSD
不限不限不限
Windows 兼容支持7+****
支持
macOS 兼容10.12+
(Sierra)支持*支持支持
Linux 兼容支持*支持
移动兼容支持支持
快照SnapshotsShadow Copy**
加密FileVaultBitLocker**
Copy-on-Write支持
空间共享支持
最大文件大小***4GB
最大分区大小***32GB
  • * macOS 和 Linux 默认只能读取 NTFS 磁盘数据,而不能写入。Mac 可以通过调整系统设置实现读写,Mac 与 Linux 也均通过第三方软件实现 NTFS 的读写。
  • ** Shadow Copy 和 BitLocker 通常只支持 Windows
  • *** 这里使用字节数而非比特数。大于 1000TB 的这里就当作 ∞。FAT32 在部分操作系统中可以有更大的分区大小(如 2TB)。
  • **** 尽管原始版本的 Windows XP 和 WIndows Vista,但 Windows XP 在安装 KB955704 后,Windows Vista 在安装 SP1 或 SP2 更新后,也可部在某种程度上支持 exFAT。

关于操作系统兼容,若该操作系统绝大多数主流版本都支持,则算作 “支持”。_移动兼容_只要同时兼容 iOS 和安卓就算 “支持”。

关于 iOS,目前 iOS 系统仅支持导入外置存储的图片和视频,且外置存储的图片和视频必须按照相机文件结构命名;尽管 iOS 内置存储使用的是 APFS,但还不支持基于 APFS 的外部存储。

磁盘格式对硬盘性能影响不大,主要看其兼容性与功能。但兼容性好的功能少,功能多的兼容性差。

进阶: Windows To Go

通过使用 SSD 外设,可以在保证较高的性能的同时扩展电脑的储存。然而,你甚至可以把电脑操作系统安装在 U 盘上,这样你不用分区也能使用目标操作系统开机。如果你将操作系统安装到 HDD 移动硬盘上,其启动速度就会很慢;如果安装到普通 U盘上,其启动速度几乎是不能忍受的。因此建议将操作系统安装到 SSD 外设上

macOS、Windows 和 Linux 都可以被安装在 U盘或者移动硬盘上。但 Windows 对各种硬件兼容的最好,如果你需要在 PC 机上使用,那么只推荐 Windows 系统。Windows 10 企业版支持 Windows To Go 功能,专门为安装在 U 盘或移动硬盘上时进行了优化。

要安装 Windows To Go(WTG) 需要有 Windows 环境,可以是安装 Windows 的 PC、使用 BootCamp 的 Mac,或者是运行有 Windows 的虚拟机。如果你恰好使用 Windows 10 企业版,那么你可以使用系统控制面板中的 WTG 工具(然而我用系统自带的工具安装失败了)。否则你只能使用第三方工具安装 WTG。这里推荐这个 WTG 辅助工具

安装成功后,你可以在电脑启动时选择从 U 盘启动,或者在虚拟机里从 U 盘启动。这里展示一下在 Mac 上启动 WTG 以及 macOS 上的 VMware Fusion 中启动 WTG。

MacBook Pro 开机启动到 Windows To Go。

以上视频是在 Mac 上开机直接进入 WTG。如果你的 Mac 配备了 T2 安全芯片,那么你需要关闭启动安全性检查(无安全性、允许从外部介质启动)才能够从外部设备启动 Windows。你可以考虑开启固件密码以继续保证安全性(没有 T2 芯片的 Mac 也可以开启固件密码)。提示:请牢记固件密码,固件密码一旦忘记只能返厂修。

刚安装完的 Windows 可能没有 Mac 的鼠标和触摸板的驱动。你需要通过 USB 鼠标和触摸板来完成安装工作(Magic Keyboard 2 和 Magic Trackpad 2 连线后也可作为 USB 外设)。

你需要为 Windows 安装 Mac 的驱动。在 Mac 的 “启动转换”(Boot Camp)软件中的 “操作” 菜单里可以手动 “下载 Windows 支持软件”(驱动)。注意,不同型号的 Mac 的驱动不同,建议使用系统的软件下载。如果你需要在多个 Mac 上使用一个 WTG,你需要安装多个驱动。启动转换助理是帮助用户在 Mac 本地硬盘上安装 Windows 双系统的,不能用来安装 Windows To Go,这里只是用它安装驱动

BootCamp 下载 Windows 支持软件截图

建议将驱动保存在另一个 Windows 可以识别的 U盘上(见本文的 “磁盘格式的选择”)。然后再次开机进入 WTG 后就能安装了。

macOS 使用 VMware Fusion 进入 WTG。

如果你有虚拟机,你也可以在虚拟机里从 U 盘启动。

BitLocker

如果不启用 BitLocker,那么 U盘上所有用户文档都是明文存储的,也就是说只要有了你的 U盘,就能读取所有的用户数据。若启用了 BitLocker,那么磁盘数据安全性就能得到保证。然而 Mac 没有 BitLocker 的相关硬件支持,默认无法启动 WTG 中的 BitLocker,需要修改 Windows 下的配置文件。

启用 BitLocker 后会些许增加系统的 CPU 占用,略微降低磁盘性能。此外,启动了 BitLocker 的磁盘 macOS 无法识别,意味着在 macOS 系统上无法读取开启了 BitLocker 的 Windows 分区。建议谨慎开启。

使用体验

将 Windows 安装到 U盘不但节省了电脑内的磁盘空间,还有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操作系统,可以在 Mac 和 PC 机上使用。我没有开启 BitLocker。我在 macOS 上开启了 NTFS 读写,所以其 Windows 分区还可以被当作 U盘共享数据使用。

我在 WTG 上安装了一些常用软件,在其他 PC 机上未必需要进入 WTG 系统以使用这些软件,而直接进入 WTG 根目录下 Program Files 文件夹里访问这些软件就行了。

我将 Windows 安装到了 CHIPFANCIER 出的 SSD U盘上,其特色是使用了 USB3.1 Gen2 Type-C 接口,这样不需要转接就能够在新 Mac 上使用。然后我又购买了绿联的 Type-C 转 Type-A 的转接头(USB 3.0),可以将此 U 盘转接到 Type-A 设备上。

绿联 Type-C 转 Type-A绿联 Type-C 转 Type-A 连接后

佳能发布新 APS-C 机型 EOS 80D,强悍视频录制、全新的对焦系统和 CMOS

By: James Guo
18 February 2016 at 16:45

80D 就是 70D 的升级版,在 APS-C 中算中高端,目前仅次于 7D Mark II。这次升级亮点不少,而且视频录制也成为 EOS 系列中最好的之一。不少原先在 7D Mark II 上独有的视频拍摄特性,都被添加在了 1DX Mark II 和 80D 上。其次这次升级还使用了全新的 45 点全十字对焦和 2420 万 CMOS。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视频录制

并没有什么全新的高级功能,都是以前就有的,或者是软件上的小升级。

可有可无的新功能-短片创意滤镜

然并卵,电脑后期都可以做的嘛

通过短片创意滤镜功能,可以拍摄得到添加了特殊滤镜效果的短片。这得益于影像处理器的不断进化。包括原有的微缩景观效果短片在内,还有回忆、梦幻、老电影以及黑白分明共5种滤镜效果可供选择。

视频间隔拍摄

就是拍摄多张照片并自动合成视频。据我的理解,应该每次快门都是电子快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快门寿命和电池续航。并且由于自动合成的是 1080p 视频,所以也很省空间,这个功能应该是支持手动模式的。

将按照一定间隔拍摄的静止图像拼接在一起并进行快放的短片形式就是延时短片。可以充分发挥EOS 80D静止图像的画质优势,得到高质量的MOV全高清短片(约30p、25p)。适合拍摄云朵的流动或天空中繁星的运动等,与普通短片相比,被摄体的变化被浓缩在短时间内,效果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拍摄时间间隔的设置范围为从1秒到99小时59分59秒,拍摄张数的设置范围为2张到3600张。

然而这是在逗我吗?为什么合成的短片是全高清而不是 4K 呢? 不得不说,以上两个功能只是软件上的升级而已,将来可能通过软件升级的形式让其它 EOS 相机也具有这些功能。而下面的其它功能中所列的,才是硬件上的升级。

其它功能

这些功能已经在其他的 EOS 相机中有了,但却是曾经 70D 没有的功能。

  • 1080p 下支持 60 帧
  • 短片 HDR
  • 短片伺服自动对焦时可设置自动对焦速度
  • 同时拥有耳机监听口和麦克风口

全新对焦

全新用了 45 点全十字对焦,这相比 70D 的 19 点已经提高了不少了,但是从数字上来看,似乎并不如原先发布的 7D Mark II 上的 65 点全十字对焦,然而实际真的如此吗?

全45点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是能够对应F2.8、F4、F5.6光束的自动对焦系统,部分自动对焦点能够兼容F8光束。当使用最大光圈为F5.6及更明亮的大光圈的镜头时,最多可使用45个十字型自动对焦点进行对焦。根据所搭配镜头最大光圈大小,自动对焦点的性质也将随之产生变化。搭配不同镜头或设置不同长宽比时,可使用的对焦点数及对焦方式会有所不同。

经过我一番研究,发现一个惊人的新特性:在 F8 下也能有 27 个自动对焦点(其中 9 个是十字对焦),这是 EOS 系列中在 F8 下拥有自动对焦点第二多的机身了(仅次于 1DX Mark II),这样的话即使是长焦配了增倍镜光圈变得非常小后,也能方便的对焦了。

在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上安装增倍镜 EF 1.4X III,远摄端最大光圈降为F8时也有27个对焦点可以使用。

对比一下不同对焦系统在 F8 下的对焦能力:

EOS 80D G组EOS 1DX Mark IIEOS 1DX/5D Mark III/5DS/5DREOS 7D Mark II

哇塞!80D 好厉害,不过有哪些镜头支持它的 G组的自动对焦呢?

  1.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 增倍镜 EF 1.4X III
  2. 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R 1.4X + 增倍镜 EF 2X III

额,感觉被忽悠了。那不支持的镜头在 F8 下有几个对焦点呢?

EOS 80D H组

一个,只有一个,连辅助对焦点都没有,不过至少相比 70D 已经好了些了。 除此之外,全新的 45 点全十字对焦应该是各方面都不如 65 点全十字对焦了。

“全新” CMOS

EOS 80D配备了佳能自主研发制造的新CMOS图像感应器,有效像素约2420万。CMOS半导体制造工程导入新的精细化工艺,并采用无间隙微透镜,缩短了微透镜与光电二极管的距离,提高了聚光率。且优化了像素结构,提高了信噪比。与DIGIC 6数字影像处理器联动,在暗光场景下也能得到高解像感,实现精细的表现。

这个像素在 APS-C 相机中已经算高的了,然而,这次并没有提升 ISO 的上线,如果不做像素上的升级,ISO 上线能翻一番,到 51200。 然而这块 CMOS 和 760D 的完全一样~ 为什么说它们是一样的?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似乎是一样的:

  1. 全是“7560像素 RGB+红外 测光感应器”
  2. 全支持短片HDR
  3. 像素,能扩展的感光度一样
  4. 都是三重除尘系统

但是,有两点不同:

  1. 80D 上配备的有 Dual Pixel CMOS AF,但是 760D 是 Hybrid CMOS AF III。
  2. 80D 上的常用感光度高一档

值得在意的是对焦系统,Hybrid CMOS AF III 只在 750/760D 上出现过,性能表现出色,或许就是限制了的 Dual Pixel CMOS AF。详情参考 YouTube 上的测试

其它改进

100%的光学取景器

佳能在EOS的2位数机型上首次配备了视野率约为100%的光学取景器,这个功能还是很重要的。而且 80D 取景器里也多了些新元素,我称其为 “(伪)电子水准仪”

电子水准仪

为什么是伪呢?因为它的能力有限:

电子水准仪显示标准

正版是这样的,看见正上方的水准仪了吗?双轴的。

EOS 7D Mark II 上的水准仪

特殊场景模式

看到这个模式我就呵呵了,再一次印证了 80D 不会是专业或准专业水准的相机。

特殊场景模式

特殊场景模式中汇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拍摄场景,相机可以配合具体场景进行相应拍摄设置。可选场景有手持夜景、烛光、儿童等共10种。拍摄时操作简便,只要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通过在液晶监视器上滑动手指,触摸选择图标,相机就可以根据被摄体及拍摄环境的特点找到合适的设置拍出好照片。

购买建议

如果你是非专业人士,在 7D Mark II 和 80D 之间选择的话,我推荐 80D,它有触摸屏和 Wi-Fi,确实方便了不少。7D Mark II 在对焦、连拍、耐久度都优于 80D,但是其它方面不一定比它强多少,像素还低一些。 如果是在 5D Mark III、6D 和 80D 之间选择,你的预算不高,并且有录制视频的需求,还是推荐 80D,它的对焦和快门速度都要好于前两者。至于全画幅还是 APS-C,那就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关于 80D 的更多信息,可参考佳能官方新闻稿

Withings Activité Pop 智能手表推荐,睡眠跟踪、运动记录、智能闹钟

By: James Guo
20 November 2015 at 17:27

这个智能手表与众多现有智能手表不同的是,他拥有实体的指针。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记录健康数据

Activité Pop 可以自动的检测走路、跑步、游泳以及睡眠。你根本不需要去进行任何设置,他就能正确的识别出当前的运动类型,包括睡眠记录也是如此。 它可以记录运动时长、步行/跑步距离、运动中消耗的卡路里,还有睡眠总时长、醒来的次数、深睡眠时长、浅睡眠时长。这一切都是自动的。

智能闹钟

Activité Pop 有震动闹钟功能,不仅如此,它还拥有智能唤醒功能,当即将到已经设定的时间,并且它检测到你已经醒来后或者进入浅睡眠时就提前唤醒你。

智能闹钟

超长续航

续航时间长达 8 个月,使用标准纽扣电池。

视频

DELL P2415Q 4K 显示器推荐

By: James Guo
26 August 2015 at 16:52

4K,23.8 英寸的屏幕。具有 Retina 效果、出色的色彩还原,清晰度堪比印刷品。最近买了一个,效果不错。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什么是 4K

4K 屏幕通常是指分辨率为 1080p 的 4 倍(即宽和高分别是两倍)的显示器。论 4K 屏幕和 1080p 清晰度的差别,就相当于 iPhone 4 与其上一代的差别,用过的人都知道,iPhone 4 的 Retina 屏幕与非 Retina 屏幕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显示文字是变得更加清晰、锐利。然而由于显示器要比手机大很多,如果大于 19 英寸的显示器也要做到 Retina 的效果,那就需要 4K 的超高分辨率。

经过实际使用,4K 的屏幕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特别是文字和图片的展现十分出色。

P2415Q 显示器

这算是一款中端的 4K 显示器,作图、处理照片等均能胜任。16:9 的宽屏幕、60 Hz 的刷新率以及最低 6 ms 延迟,使其也适合当做游戏屏幕,功能十分广泛。

兼容性

如果在这个显示器上使用 HDMI 接口,最高只能到 3840 x 2160 @ 30 Hz,只有拥有 DisplayPort 接口的电脑,才有可能支持 3840 x 2160 @ 60 Hz。随设备会附赠一条 MiniDP 到 DisplayPort 的线。 Mac 下所有系列的最新款都能够支持 3840 x 2160 @ 30 Hz,配备 Retina 屏幕的 MacBook Pro 的最新机型、Mac Pro 和 5K iMac 都能支持 3840 x 2160 @ 60 Hz(需要启用此款显示器的 MST 功能)。 为了达到 Retina 效果,需要放大显示。Mac 下支持的很好,几乎所有第三方 App 都能支持 Retina。PC 上 Windows 8.1 及更新的版本也支持放大显示,可惜并不是很多第三方 App 支持 Retina,对于这些 App 则会有锯齿效果,显得不那么清晰。 特别是如果你正在使用视网膜的 Mac,那么这个显示器若作为扩展屏幕则不会让你感到与原本显示器的太大差距。但假如你使用视网膜的 Mac,但却配的是 1080p 的屏幕,那么你会明显感觉到在 1080p 的屏幕上文字十分模糊。

关于这个显示器的 USB Hub 功能

这个显示器能够当作 USB Hub 使用,具体使用方法是将电脑上的一个 USB 输出口连到显示器上,显示器上有 4 个 USB 3.0 的输出口连接任何基于 USB 设备,于是电脑就能与这些设备建立连接。如:硬盘、手机、鼠标、键盘、网卡等等,就相当于直接连到电脑上,可以省一个 USB Hub。随设备会附赠一个 USB 3.0 - Type A 到显示器上的 USB 输入的线。本人的 Mac 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也不用安装任何驱动程序。 当然显示器上的口也能给任何 USB 设备充电,更神奇的是——当电脑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显示器没有连接电脑的 USB 口,且显示器开启或处于待机状态时,显示器上的 4 个 USB 口依然能够给设备充电。(默认当显示器待机时不给设备供电,可在设置里启用这个功能)

屏幕参数

参数名称对应值
屏幕对角线尺寸60.47 cm (23.80”)
宽高比宽屏幕 (16:9)
面板种类IPS
最佳分辨率3840 x 2160 @ 60 Hz
亮度最高 300 cd/㎡
响应时间最低 6 ms
颜色10.7 亿色

接口

输入

  1. DisplayPort
  2. Mini DisplayPort
  3. HDMI (MHL)
  4. USB 3.0 (用于当作 USB Hub)

输出

  1. USB 3.0 x 4
  2. DisplayPort (用于菊花链)

关于屏幕尺寸

我认为 24 英寸附近的 4K 屏幕的像素密度是基本接近于配备 Retina 屏幕的 Mac 的,相比之下我更推荐 24 英寸的 4K 显示器。而 27 英寸就需要 5K 或更高了。而目前能够传输 5K 分辨率的接口很少,所以 24 英寸 4K 是最合适的选择。

其他

Eyefi Mobi 立刻让你的相机支持 Wi-Fi

By: James Guo
19 July 2015 at 12:40

Eyefi Mobi 是一张有 Wi-Fi 功能的 SD 卡。当配置好后,相机每照完一张照片,手机上就能立即显示并分享它。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兼容性

兼容绝大多数能安装 SD 卡的相机 比如佳能 5D Mark III、7D Mark II 等机型都不带 Wi-Fi 功能,但是都是 CF/SD 双卡槽,可以将照片同时存进两张卡中。考虑到 Eyefi Mobi 卡的速度以及容量不及 CF 卡。所以我设置在 Eyefi Mobi 卡中存储 JPEG 格式,在 CF 卡中存储 RAW 格式,JPEG 格式更适合手机分享到社交网络,RAW 格式适合后期编辑,十分方便。我在佳能相机中每拍下一张照片都会同时存储 JPEG 和 RAW 格式的照片至两张卡(相机中设置为“同时记录”即可),即使是使用 7D Mark II 的每秒十张连拍也没有丝毫问题,可见这张卡在专业相机上当作副卡是表现不错的,可以快速从手机分享刚刚拍摄的照片。 除此之外,Eyefi Mobi 卡还适合仅有 SD 卡的入门级机型,这些相机没有很快的连拍,这张卡能达到日常需要,也很适合喜欢分享照片的入门级用户。

Eyefi 联动功能

兼容 Eyefi 联动功能的相机可以直接配置 Eyefi 卡的设置,同时还能够保证相机关闭后还能够继续传输文件,通过相机的显示屏显示传送进度,或在机器的菜单中直接看到Eyefi的运行情况。 以佳能相机为例,在安装了 Eyefi 卡后,相机设置中就会有一个新菜单选项:

Eyefi 菜单选项Eyefi 连接信息

易用性

Eyefi Mobi 卡首次使用时,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软件,在软件中输入这张卡的 ID,待配置完成后,将此卡装入相机中照一张照片,你就会发现手机上立刻就出现了这张照片,使用十分方便。在相机中可以查看此卡的传输状态,以及进度。通常这张卡仅在有新照片的时候无线功能才工作,当图片全部传输完成后,无线功能自动关闭,相机续航能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小提示

  • 如果你的相机是 CF/SD 卡双卡槽,建议你仍然配一个高性能大容量 CF 卡,这样既能达到高速传输,同时还能有 Wi-Fi 功能,而且不用购买容量很大的 Eyefi Mobi 卡,将其当做一枚副卡。而且,请设置“同时记录”,并设置存在 Eyefi Mobi 卡上的照片格式为 JPEG。
  • 如果你仅仅是将其当作副卡,那么你不需要在这张卡上保存全分辨率的照片,可以存储尺寸更小的照片,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手机上的空间占用,使照片更适合分享。(同时,照片中的噪点也少了)
  • 这张卡可以存储任何格式的照片,但是只有 JPEG 格式的照片以及 AVI、MP4、MPG、MTS 和 MOV 格式的视频能够被传输到手机,RAW 格式照片不会被传输到手机。
  • 如果你的相机只安装 Eyefi Mobi 卡,同时很需要 RAW 格式的照片,又需要将照片传输到手机,那么请选择“同时记录 RAW + JPE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