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复活一台 1966 年的胶片相机,这次大家怎么不买帐了?

By: 周奕旨
12 September 2024 at 17:49

1966 年,胶片时代的传奇公司禄来制造了一台出乎意料的相机。

开创了双反胶片相机的禄来,是中画幅市场里当之无愧的巨头,但它当年发布的 Rollei 35 胶片相机,是当时全世界最小的 135 胶片相机。

从此,这一大一小便是禄来公司的名片,也是胶片市场中的常青树,直至今日都备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不过,毕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老化的测光和纯机械结构的拍摄系统,让禄来 35 成为了出名的胶片杀手,MiNT 公司决定以现在的技术,复活这台经典的禄来 35,并将其命名为禄来 35 AF。

MiNT 着重升级的,是掌控禄来 35 的两大拦路虎——对焦与曝光。

首先是对焦,没错,现在半按快门机身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这台老古董上是个不小的问题。

由于那个时候的电子技术和微型化技术还不够成熟,难以实现自动对焦这样精密的系统,加之比烟盒还小的机身限制,彼时主流的黄斑对焦等手动对焦方案无法塞进这台机身中,这就导致禄来 35 是一台名副其实的估焦相机。

▲ 机身只比胶片大了一圈

顾名思义,它的机身中没有任何对焦结构,使用者需要先目测自己与被摄体的距离,再将镜头上的对焦环拧到相应的距离标尺后按下快门——对焦完全靠使用者的估计。

再加上拍摄的胶片需要冲洗才能观看,不能现场回放检查,除非在大晴天时超焦距拍摄,否则使用者的拍摄信心并不充足。

于是,MiNT 将机身重新设计,并在里面塞入了一个激光雷达,支持帮助机身在 70 厘米到无限远之间自动对焦,以提升照片拍摄的成功率。

想要使用好曾经的禄来 35,对焦只是第一道大坎,后面一道难关:曝光。

同样是由于电子系统的缺失,哪怕经典的禄来 35 原本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电子测光系统,当想要将测光标识与光圈快门等参数对上,你还需要学习曝光三要素,了解感光度、快门速度与光圈之间的关系,否则只能手忙脚乱地得到错误亮度的照片。

为了避免使用者废掉太多胶片,MiNT 给禄来 35AF 机身中添加了一整套更现代的测光与快门系统,通过转动控制快门速度的拨盘,相机可以自行调整在目前的光照环境下合适的快门速度,进一步降低了禄来 35AF 的上手难度。

除此之外,禄来 35AF 机身上还多了一个用于显示信息的 OLED 显示屏和一枚闪光灯,方便使用者在暗光环境下也拍到足够明亮的照片。

禄来 35AF,可以说是顺应胶片复兴这个潮流的产物。

有徕卡复刻自家经典的 M6 ,并宣布胶片相机销量增产了九倍在先,又有宾得宣布重新制造胶片相机的四部曲计划,尤其是这个计划的第一台相机——宾得 17 到目前还需要加价购买的情况下,作为香港专门修复与改造复古摄影设备的 MiNT 公司,以重新设计的禄来 35AF 跻身潮流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与宾得 17 的大受欢迎不同,禄来 35AF 从爆料开始,反对的声音就不算小。

原因也有两个方面。

首先一定是价格因素,根据官网公开的信息来看,银色禄来 35AF 售价为 7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700 元,而黑色则需要 828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900 元。

要知道,一台成色不错的原版的禄来 35,只需要不到 2000 元即可在二手市场拿下,且几乎全机械结构,保养和维修并不麻烦,简单准备就可以重获新生,而这台全新的禄来 35AF,需要近三倍的价格。

我知道自动对焦和曝光是涨价的关键要素,但就算加上自动对焦与曝光两个因素,这个价格还有经典的尼康 35Ti、徕卡 minilux 以及美能达 TC-1 等传奇机型的存在,它们都更具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价格上去了,硬件配置反而变得奇怪了。

没错,在电子系统大升级的时候,禄来 35 上备受好评的镜头消失了。

在 1966 年发售时,禄来 35 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蔡司 Tessar 40mm f/3.5 镜头,Tessar 镜头使用四片三组光学设计,因其锐利的成像和高对比度,获得了「鹰眼镜头」的美誉,而在其后期机型 35S 上,蔡司 Sonnar 结构的 Sonnar 40mm f/2.8 镜头配合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加持,表现也可圈可点。

▲ 在禄来 35S 中,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非常显眼

但根据官网给出的数据来看,禄来 35AF 使用的是一颗五片玻璃的 35mm 镜头,且镀膜在阳光下呈现蓝色反光。

要知道相比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讲,光学的发展速度缓慢很多,大家对于这颗不知结构,不知道镀膜、不知生产商的镜头,光学表现能否超过光学巨头蔡司在六十年前制造的排面镜头,还有些疑虑。

▲ 官网的样片,很遗憾暂时没有逆光样片

不过,虽然不买帐的声音不少,但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进入胶片相机领域,总归是一件好事,更多的竞争才能给消费者创造更多元化的选择。

目前,禄来 35AF 的第一波预售已完成,并将于稍晚的时候重新开放预售。

你会为了这台复活的禄来 35AF 买单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谨慎升级!iOS 18 会对二手 iPhone 零件进行保护和验证,华强北炸了锅

By: 周奕旨
12 September 2024 at 11:37

随着 iPhone 16 的发布,iOS 18 系统也做好了准备,将在下周更新正式版,其中有些功能,是发布会中并没有提到的。

比如,苹果在今年四月提起过的维修助理。

昨天,因为这个功能的悄悄上线,华强北炸了锅。

事情是这样的,如果以往维修过的 iPhone 中,有二手的苹果零件,并且这个零件是来自他人遗失或被窃取的 iPhone 时,更新了 iOS 18 系统的 iPhone 就会警告更换的零件已与物主锁定。

▲ 图片来自微博 @偷故事的宇宙人

相信不少有些年头的 iPhone 用户,都经历过一个两难的境地——当手上的 iPhone 出现问题时,苹果 Genius Bar 官方售后的价格属实不低;

而在第三方进行维修的话,更换部件中类似 Touch ID、Face ID 与原彩显示或是电池健康度等需要与系统联动的功能常常不能正确运行,同时不停报错。

这是因为当 iPhone 在苹果 Genius Bar 进行维修时,有一个必须遵循的流程:系统先将零件上的序列号与 iPhone 序列号进行配对,然后才能正常识别和使用。

所以,如果用户选择的是第三方服务,由于缺失这个配对过程,哪怕使用的是二手正品零件,iPhone 也会不断地报错:

无法验证新安装的部件。

由于给维修造成了阻碍,知名的科技拆解媒体 iFixit 曾将 iPhone 14 的可维修性从 7 分降到了 4 分。

在今年四月,苹果终于同意让用户更容易用二手的原厂配件维修 iPhone,同时保证功能的正常运行,为此,苹果专门于 iOS 18 系统中添加了维修助理。

在维修助理的帮助下,零件与 iPhone 序列号的配对的流程变了:

对正品苹果零件的校准,无论是全新的还是二手的,将在零件安装后在设备上进行。

也就是说,曾经验证的流程从更换零件前移到了更换零件后,维修助理会自动帮你匹配 iPhone 与换上的零件,并正确配置好零件的功能。

比如你的 iPhone 屏幕出现了损坏,通过第三方维修服务更换了一个苹果原厂、但二手的屏幕,维修助手将会帮助你的 iPhone 配置好它,保证原彩显示、自动亮度与其他功能可以正常使用,而不是那样缺失了前置流程,一切都行不通。

苹果表示,维修助手以后还将支持使用过的生物识别传感器,如 Face ID 或 Touch ID。

但是,维修助手还有另一个功能:将 iPhone 与手机里的零件进行绑定。

众所周知,iPhone 的安全措施做得非常好,当 iPhone 意外遗失或被盗窃后,别有用心的获得者几乎没有办法依靠软件或物理手段破解你的 iPhone。

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台 iPhone「肢解」,通过售卖零件获得非法收益。

而现在,在维修助手的帮助下,iPhone 的零件也有锁了,这个功能会在匹配 iPhone 与维修更换的零件时,验证第三方维修提供的这些或新或旧的部件究竟是否有正规的来源。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更新了 iOS 18 的 iPhone 一旦测试到你曾经维修使用的零件来自于他人已挂失的 iPhone,系统就将报错,并将零件的功能全部锁定,无法正常使用。

这个功能,旨在降低 iPhone 遗失后被拆解组件的风险,让你的 iPhone 离开了你,成为一块真正的砖头。

该功能支持 iPhone 12 系列以及更新的机型,将随 iOS 18 正式版于 9 月 17 日一同推出,而最新推送的公测版中也支持了这个功能,如果你的 iPhone 在第三方维修过,并且不确定零件的来源,请务必谨慎升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 Mate XT 三折叠手机发布!最大 10.2 英寸,仅厚 3.6 毫米,19999 元起

By: 周奕旨
10 September 2024 at 16:09

折叠屏还得看华为,华为在折叠屏领域是唯一能够做到全面创新的公司。

在华为 Mate X 发布会上,余承东手握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对着尚为一片蓝海的折叠屏市场说出这番话。

其时,三星才是折叠屏的开创者,华为紧跟其后,然后到 Mate X3 这一代把横向大折叠产品带到全新高度:与寻常旗舰机几乎无异的重量和厚度,但它能折叠。

这个从跟随追赶,再到超越的过程中,决定性的领先瞬间就在此时: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三折叠手机,正式面世。

省流版要点总结:

  • 外观: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传承「非凡大师」系列的八角形设计,结合岩脉纹与超薄素皮材质,通过创新支架保护壳提供多种形态的使用体验,展开态仅 3.6 毫米厚。
  • 铰链: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采用华为天工铰链和多驱精密调校技术,确保开合过程流畅,铰链核心部件使用火箭钢以提升耐用性。
  • 屏幕:展开 10.2 英寸,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屏幕通过超形态叠层设计与复合材料提升了抗弯折与抗冲击性能,首发 3K 超清显示屏,带来更沉浸的视觉体验。
  • 影像: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配备可变光圈的 XMAGE 影像系统,支持超广角拍摄和光学变焦,提供多种拍摄模式和灵活创意拍摄体验。
  • 大屏: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支持单屏、双屏和三屏三种形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92% 屏占比的大屏设计带来沉浸式办公和娱乐体验
  • AI: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搭载小艺 AI 助手,融合 HarmonyOS 系统,支持 AI 文字编辑、信息顾问、AI 修图等智能化功能。
  • UX: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全新 UX 设计结合多屏分屏功能,满足更多场景的不同需求。
  • 通信: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支持灵犀通信和天通卫星通信,无论信号强弱或无网络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联络,并提供 UWB 无感车钥匙功能。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不只是多一次折叠

虽然外观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早已被爆料,但现场仍然可以用惊喜形容。

整体展开厚度仅有 3.6 毫米,屏幕 10.2 英寸,据称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折叠屏手机」。

「Z」字折叠结合了内折和外折的特点,配备双铰链结构,传承非凡大师系列经典的八角形设计 + 素皮的机身材质的岩脉纹路设计,保持了良好的质感。玄黑、瑞红两款经典配色相比此前的 Mate60 RS 的陶瓷材质更显轻盈和古典。

2023 年的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多次表达华为技术的前瞻性:

我们不能只为今天去做产品,而是要为未来去设计。

一年后,在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机身上,曾经的技术储备,就派上了用场。

三折叠手机,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还是成为「吉祥物」,关键就看机身上的两条铰链。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铰链据称 100% 核心部件都使用火箭钢打造,调校凸轮数提升 100%,抗变形强度提升至 1900MPa ,从这一串数据来看,这两条铰链几乎「堆料」到极致,确保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在频繁开合中依然经久耐用。

为了保持纤薄手感,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内折铰链的嵌入式滑轨结构,和外折叠铰链的一体连杆结构,通过多驱精密调校使其拥有更好的开合力曲线,在手感上做到「随心自如」。

除了铰链以外,屏幕也是很多人选择折叠屏手机最看重的部分,毕竟三折叠最突出的特点就莫过于多屏形态及不同展开模式带来的不同场景体验。

在这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引入了超维折叠有机材料,外折抗挤压,内折抗拉伸,满足了对于屏幕弯折性能的严苛要求;非牛顿流体 + UTG 复合抗冲材料组成的复合超韧叠层结构,使其屏幕抗冲击性能实现了 75% 的提升。

当然,只是足够耐用还远远不够,屏幕观感也是重中之重。

16:11 的屏幕横竖比与普通平板电脑相似,使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在内容适配方面天然具有优势。

为了让每种形态都能无缝衔接,华为还推出了专属的 UX 设计,让应用在多种形态间的流转更加丝滑,支持 1:1、1:2 和 2:1 三种比例的应用自由拖拽,更好地将这块大屏利用起来。

除了轻薄、屏幕以外,影像也是折叠屏手机不可偏废的重点,尤其是华为旗舰历来以影像为重。碍于机器定位和机身尺寸,它肯定不会是纯粹的影像旗舰,但至少不会留明显短板。

在这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背后的华为影像品牌 XMAGE 说明了它的影像基础不会差:5000 万像素的主摄拥有从 f/1.4-f/4.0 共十档可变的光圈,搭配 1300 万超广角微距镜头与 5.5 倍潜望光学长焦镜头,结合华为的非凡影调,从虚化人像到广阔风景、从微距纹理到远眺雪山,全焦段成像都不在话下。

不同屏幕形态下,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同样提供了更多的玩法:用户可以一边拍摄一边参考社交应用上的拍摄技巧和构图建议,也可以通过镜像智拍调整拍摄角度和姿势。

华为还提供了多样的配件作为支持,270° 的多角度旋转保护壳,折叠触控键盘使其成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脑」,或许不久后我们就可以在高铁上见到一批从口袋里掏出键盘的商务人士。

三屏形态也为 AI 大展身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分屏对话功能可以让小艺随时静静陪伴在身旁,提供即时的问答解惑;能够更好对照译文与原文的 AI 翻译、呈现更广阔视野的 AI 扩图等众多 AI 功能更显新手机形态的实用属性。

通信能力一直是华为在技术上领先的根基,但三折叠手机带来的三种使用形态无疑为好信号增加了挑战。华为的策略是在不同开合状态下,匹配最佳天线组合,并通过 AI 灵犀算法支持智能优选网络及智能天线调谐,在诸如候机厅、地库、高铁等信号较弱场景中仍有不错的通信能力。

卫星通讯自去年 Mate 60 系列之后在不少国产旗舰手机上已成普及之势,华为此次又更进一步,支持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与任何品牌手机实现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卫星消息还可以将用户位置信息变化生成轨迹地图,随时与外界保持联络。

虽然整机足够轻薄,但更大的整体面积使其整体电池容量并没有打折。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内置了 5600mAh 的硅碳负极电池,采用了三电芯并联设计,支持 66W 有线快充和 50W 无线快充,确保了持久的续航能力。

不难看出,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整体配置还是非常全面的,所以关于价格的猜测成为了发布会前的热门话题,这款手机的价格也可谓不负众望,三个版本价格如下:

  • 16GB+256GB 版本售价 19999 元;
  • 16GB+512GB 版本售价 21999 元;
  • 16GB+1TB 版本售价 23999 元。

但这可能并不是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极限,发布会前这款手机的预约量已经超过 300 万台,前期供货量还未稳定的阶段,价格水涨船高或许在所难免,不过华为提供了一系列的售后保障服务。

过「万重山」,闯「无人区」

当然,折叠屏手机的工艺成熟度以及初代产品的稳定性或许还有待时间考验,「三折叠」由于或导致产品的脆弱性增加,这对生产和售后来说都是考验。

但华为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对内折、外折、「横折」和「竖折」都研究得非常透彻的手机厂商,是目前市面上最有能力进军这片「无人区」的品牌。

8 月 29 日,华为发布了 2024 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财报,华为半年实现销售收入 417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4.3%,净利润率达到 13.2%。由此算来,华为在 2024 年上半年实现了 551.1 亿元的净利润,首次突破 500 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过 18%。

而这其中,手机业务功不可没。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华为再次以 17.5% 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市场首位。一季度和二季度,华为的手机出货量分别大幅增长了 110% 和 50.2%,增速领跑行业。

根据开源证券的研究报告,华为凭借 Mate 60、Pura 70 系列及 Mate X5 折叠屏手机,成功重返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也让国产高端机重回销量高峰。

这是很多华为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刻,而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华为展现出了更强的统治力。

不久前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华为在 2024 年上半年继续以 42% 的市场份额领跑折叠屏手机市场。二季度华为大折叠 Mate X 系列和小折叠 Pocket 系列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 400% 和 50%。

在万元以上的市场,华为更是占据了 67% 的份额,也就是说,每卖出三台万元以上的折叠屏手机,就有两台是华为。

 

任正非曾经用两个第一来概括华为的产品方向:

不争第一,只做第一。

华为要在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做到最好,而不是单纯追求市场排名的第一。

但当华为的折叠屏做到第一后,市场自然也会将头部位置留给华为。

如果说这些还是纸面上的实力展示,那么手机系统层面的发展或许是其勇闯「无人区」的真正底气所在。

得益于手机的热销,2024 年上半年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至 17.2%,同比增长 66.7%,已经超越 iOS,仅次于安卓。

2024 年 6 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4 上,鸿蒙星河版 Harmony OS NEXT 面向开发者启动 Beta 版,这也被人们称为「纯血鸿蒙」,它基于鸿蒙内核,不再兼容安卓开发的 APP 应用,排名前 5000 的手机应用已经全部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正如余承东所言,Mate XT 非凡大师是华为面向未来的「超级终端」,纯血鸿蒙的成功为新的手机形态注入「灵魂」,与新的手机形态相辅相成,让这片「无人区」,成为「广阔天地」。

文丨刘学文 周弈旨 王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部两米高的 iPhone,抢了苹果发布会的风头

By: 周奕旨
9 September 2024 at 15:43

在 iPhone 16 发布前夕,吉尼斯世界纪录刚刚认证了一台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是一部 2 米高、200 公斤重的「iPhone」。

这部手机拥有 88 英寸 OLED 屏幕,单反级影像系统以及桌面级电脑的强大性能——由科技博主 Arun Maini 联合 DIY 博主 Matthew 共同打造。不久前,Maini 的频道订阅数超过苹果官方频道,为此他想整一个大活:做一台究极的巨大 iPhone。

▲ Arun Maini 的频道 Mrwhosetheboss

为了让这台巨人手机可以正常运行,Maini 与 Perks 可谓是费尽心思,Perks 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标准:

手机上的每个组件都必须功能齐全,屏幕、摄像头、扬声器,甚至按键也一样。

为此,他们要从各种设备上把核心零部件拆下来,并且以 iPhone 的样式进行组装。

首先,Perks 使用了一台 LG 制造的 88 英寸 OLED 电视作为这部巨大 iPhone 的屏幕,由于这台电视并不是触摸屏,所以 Perks 还定制了一个同样大小的触摸层,将其固定在屏幕上,让这台手机可以支持「多点触控」。

接下来,他俩用铝制造了一个框架,并且中间设置了一个十字形的支撑,作为手机的边框,然后开始往里面填充各种各样的部件。

在这个框架内,首当其冲的是相机模组,Perks 选择了一台佳能 EOS R5 与一台索尼 RX10 Mark 4 作为这部巨大 iPhone 的「影像系统」,使其支持 8K 规格的视频拍摄,以及 25 倍光学变焦,并使用相机公司出品的 app 进行实时取景——真正让 iPhone 的拍照性能达到「单反级」。

和 iPhone 15 Pro Max 一比,果然有肉眼可见的差距,就算是明年的 iPhone 17 Pro,应该也难望其项背。

其次,Maini 与 Perks 还为这部 iPhone 塞入了 8 个扬声器,每个扬声器的功率最高为 50 瓦,其中四个专门用于低音——要知道,iPhone 15 Pro Max 的底部扬声器功率仅为 3 瓦,这个音质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这部手机的制造中,最难的部分,其实是操作系统的还原——iOS 是一个闭源系统,所以 Arun Maini 与 Perks 必须另想他法,此时,高度开源并定制化的 Android 成为了首选。

一个名为 Bliss 的操作系统成为了 Maini 和 Perks 的首选,因为它基于 AOSP 开发,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从而创造出更符合需求的版本。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一比一照搬 iOS 的系统界面。

为了驱动这台巨大 iPhone 流畅运行,Maini 与 Perks 配置了相当给力的硬件:intel i9 处理器、AMD 6950 显卡以及 128GB 的运行内存,这内存比入门级 iPhone 的存储空间还要大,这样高配置的硬件加持,你甚至可以在这台巨大的 iPhone 上运行 Windows 系统,毫无妥协地畅玩《赛博朋克 2077》。

至此,手机的制造几乎已经完成了,但电源是个问题,毕竟不是用 USB-C 接口来供电。于是,他们还做了一个等比放大的 USB-C 接口外壳,将黑色的电源线包裹进去,力求还原所有的外观,他们将这个内有乾坤的接口称为 USB-C Pro Max Ultra——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你说这台重达 200 公斤的 iPhone 该怎么用?

还记得十字形的手机中框吗?

他们打造了一个等比放大的可旋转手机支架,连接到这台手机的十字形手机中框上,用手轻轻推动就可以将手机横过来使用,还有四个万向轮辅助移动,一点都不耽误事儿。

造这样一台 iPhone Pro Max Ultra,猜猜花了多少钱?

答案是 7 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花在了屏幕、摄影模组以及处理器上,但 Maini 对此无比满意,他在视频的置顶评论中写道:

我从没想过能有机会做出这部前所未有的手机,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最具激情的项目。更让我惊叹的是,我们这个只有 10 人的草台班子,竟然在订阅数上超越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

所谓用爱发电,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 这部巨无霸 iPhone,的确前所未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你的旧手机拍照追上新旗舰,这个应用凭什么|附安装包

By: 周奕旨
5 September 2024 at 17:47

我有两台备机,分别是 2022 年初发布的一加 Ace,与一台 2023 年初发售的 iQOO Z7。

一加 Ace 作为定价在 2000+ 的中端机,承担主要成像任务的是一颗 1/1.56 英寸的 IMX 766 传感器;而 iQOO Z7 更是主打的游戏,只需要一千多,配备的是 1/1.97 英寸的三星 GW 3 传感器。

这两款设备尽管在各自定位上表现不错,但在影像能力上都已逐渐无法满足我的需求。

即使到了 2024 年,国产手机的影像技术已经足够优秀了,但主要集中在旗舰机型上。对于非旗舰手机——尤其是前几代的中低端机型,影像技术尚未充分普及,我需要一些别的办法去提升它们的影像能力。

Google 相机,让老手机的影像焕发第二春

硬件无法改变,但软件还有操作的余地。

想从软件上提升拍摄效果,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在智能手机初期就饱受赞誉的 Google 相机——在那个影像的混沌时代,Google 相机拯救了无数手机的成像,甚至一度被各个开发者修改,以便适配更多的手机系统,成为刷机爱好者的必备 app。

于是,我立马在两台手机上安装 Google 相机并进行了对比测试,看看它是否能拯救我的备机们。

带着手机才走出办公室,就看见下午的阳光从屋檐中倾泻下来,空调外机的亮度与周围阴影部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呈现出一个大光比的环境,这正是测试 HDR 效果的好时机。

▲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机 / 右:Google 相机

通过照片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颜色鲜明、明暗分明的环境中,一加 Ace 原生相机与 Google 相机的成像区别:一加在 HDR 算法上更为保守,保证了一定的光学成像的自然观感,但是画面有些发灰,墙壁的红色饱和度下降严重;

Google 相机则更为激进,将空调外机的高光部分大大压制,树叶的绿色与墙壁的红色也保持了比较鲜明的饱和度,但由于算法大力度介入,Google 相机拍摄的照片锐化痕迹比较明显,在整体观感上数码感较重。

走出室外,阳光照射在路边餐厅用于装饰的小轿车上,我将一加 Ace 对准反射着阳光的引擎盖,看看在阳光直射镜头时,两种算法的 HDR 差距。

▲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机 / 右:Google 相机

这张照片很清晰地展现了两种算法的成像倾向:原生相机继续维持自己的温和策略,照片中的高光与阴影被压制在一个舒适的区间中,保证了柔和自然的观感,不过引擎盖上的高光有些溢出,最亮部的引擎盖划痕被盖住了;

Google 相机还是选择了较高对比度的质感路线,保证颜色的「沉重」感,引擎盖上的高光压制得很不错,划痕也清晰可见。

尝试了 Google 相机的 HDR 算法,我们再看看普通场景中的照片对比。

▲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机 / 右:Google 相机

在光比较小的场景中,两张照片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细看之下,也只有左上部分的树叶与中间橙色的推车有亮度上的细微不同。

总体而言,在 HDR 并不会大力度介入成像时,一加 Ace 的原生相机与 Google 相机算法的区别也在变小,原生相机的影调曲线更为柔和,而 Google 相机的影调曲线更为硬朗,全看使用者的偏好,而并无高下之分。

▲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机亮度曲线 / 右:Google 相机亮度曲线(模拟)

接下来,我又用另一台 iQOO Z7 在傍晚环境下,对充满细节的橱窗拍摄了一组对比,看看在光照不足时,两种算法的表现如何。

▲ 左:iQOO Z7 原生相机 / 右:Google 相机

在周围光照环境较为弱的时候,两套算法也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成像倾向:iQOO 原生相机会将画面尽量提亮,展现更多的暗部细节,同时加入锐化,使画面中的物体与文字边缘更加锐利,比如橱窗中的文字变得更清晰了,而坏处在于过度的锐化会带来强大的涂抹感,橱窗前的文字与植物都出现了一定的涂抹表现;

而 Google 相机则倾向于控制好高光,整体观感与肉眼相似,同时没有加入过度锐化,保留了光学成像应有的质感,但橱窗中的文字糊在了一起,在辨识度上差上不少。

在这轮对比中,可以说两者各有千秋,但在完全天黑后,两种算法再次展现出不同的倾向。

在完全入夜的街道中,我使用 Google 相机提供的 Night Sight 模式与 iQOO 原生相机的夜景算法进行对比。

▲ 左:iQOO Z7 原生相机 / 右:Google 相机

在对比测试下,夜景表现是两个相机算法差别最大的地方:iQOO 原生相机将暗部大幅度提亮,提供了更多的暗部细节,但照片中的亮部与暗部反差并不大,整个画面显得有些平;

使用 Google 相机 Night Sight 模式拍摄的照片,则在保证暗部细节的同时,将影调尽可能地还原,亮的地方亮,暗的地方暗,给照片一个尽量自然的观感。

虽然这两台不以影像能力为卖点的手机在同档次中的成像已经不算落伍了,但在 Google 相机提供的 HDR 与夜景算法加持下,依然有机会「焕发第二春」。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追求每年更新旗舰手机,但遇到大光比与完全昏暗的环境时,仍希望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不妨尝试请 Google 相机出山试试。

不过,如今的 Google 相机已经很难找到原生版本了。

在 Pixel 推出以后,Google 相机就成为了 Pixel 的原生相机,不再作为单独的 app 存在,所以适配难度直线上升;加上国产手机「青出于蓝」地持续进步,逐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并得到认可,Google 相机受到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

▲ 使用 Google 相机的 Pixel 3

长久以往,Google 相机广泛适配各种品牌手机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

幸运的是,还有不少开发者对 Google 相机情有独钟,持续进行修改与更新,使其可以运行在更多的平台上。

我在这次测试中使用的,就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独立开发者 BSG 发布的 GCam(Google Camera 的简称),BSG 通过反编译和修改 Google 相机的 APK 文件,使其能够在更多的非 Pixel 设备上运行,并且通过添加额外的功能和优化,让使用者在有需要时对相机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 第三方开发的版本,提供了非常多的自定义选项

我搜集了更多的 Google 相机开发者信息以及他们推出的版本,供大家参考:

  • 来自 BigKaka 开发的 AGC,目前最新版本为 AGC 9.4.24_V2.0;
  •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开发者 BSG 推出的 MGC,目前版本为 MGC 9.2.113;
  • 来自 MWP 开发的 Gcam,目前版本为 8.8.224;
  • 来自 Shamim 的 SGCAM,目前版本为 SGCAM_8.5.300.XX.10;

在这次测试中,我就分别使用了 BSG 与 BigKaka 两位开发者推出的第三方 Google 相机。

这两位开发者的更新频率最高、版本最多,用 BSG 推出的 MGC 举例,仅仅我使用的 MGC 9.2.113 这一版本更新中,BSG 就根据不同用户的设备和需求适配了通用版、高通骁龙芯片版、三星版、开发者版、美颜优化版以及 3D 扫描版。

为了方便大家的尝试,我将 BSG 与 BigKaka 开发的最新版 Google 相机安装包整合在了一起,大家可以通过后台发送「Google」获取,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计算摄影的开路人,又用 AI 开启了下一个十年

测试结束后,我细细一数,Google 相机竟然已经推出了十年了。

早期的智能手机毫无疑问是个新鲜玩意儿,厂家与用户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新鲜的系统和应用上,相比之下,从功能机时代就存在的影像功能,的确显得没那么有意思。

由于缺乏关注度,智能手机的影像系统一直处于一个能用,但不好用的状态。

2011 年发布的 iPhone 4s 是一个具象化的例子——面积过小的 CMOS 与结构简单的镜头,导致手机在拍照时的进光量非常小,最终体现在照片上,就是模糊的景象和满是噪点的画面,以至于在现在的社交平台上,被人视为 CCD 相机的平替。

这看起来有些好笑,但这的确是智能手机头几年影像水平的真实写照。

作为 Android 系统的排头老大,Google 对影像明显有些不满意,于是决定给 Android 手机打个样:智能手机,应该走计算摄影这条路。

2014 年 4 月,当其他厂商尚处于懵懂中时,Google 相机正式推出。

在推出后不久,Google 相机就迎来了首次重大更新——引入 HDR+ 功能,通过多帧合成技术大幅提升了动态范围。

两三年后,Nexus 系列的继任者 Pixel 系列手机横空出世,Google 相机摇身一变,成为了 Pixel 的默认系统相机。

当时的市场主流影像方案是以 iPhone 为首的「双摄」组合,而 Pixel 凭借一颗单摄与之抗衡,在 DxO 评分中力压 iPhone 与三星,在 Android 系统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关注度的东风下,Google 相机与其算法名声大噪,计算摄影一词开始被大众真正关注。

此时,恰逢国产手机的竞争也逐渐进入白热化,手机影像成为继芯片、内存、屏幕之后的主要竞争点,国产厂商开始在影像上发力,Google 相机在两三年前立下的路标,成了所有人的方向。

2016 年,华为与徕卡达成合作,在 P9 中逐渐强化相机算法,包括引入多帧融合,将国产手机的 HDR 效果从「不好用」提升到了「几乎还不错」,之后不久,小米就在当年的旗舰小米 6 与小米 Note3 中引入了类似的 HDR 技术,OPPO 与 vivo 也紧随其后,在原生相机中加入了多帧融合技术改善成片质量。

Google 相机第二次引领风潮,是在 2018 年推出的 Pixel 3 上,推出了夜视模式(NIght Sight)。

在此之前,夜景是摆在手机面前最大的坎,CMOS 面积小、防抖部件缺失,在连相机都需要三脚架才能成像的光照环境下,手机完全没法使用。

而 Google 推出的夜视模式,支持手机在极低的光照环境下拍出清晰、明亮且细节丰富的照片,极大地拓展了手机影像的使用边界,被大家称呼为「夜视仪」。

夜视模式的原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在按下快门的瞬间,Google 相机会自动拍摄多张不同曝光时间的照片,这些照片的曝光时间从短至长,捕捉到的光线信息也有所不同。通过将这些多帧图像合成一张最终照片,夜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光,从而提高亮度和动态范围。

说到底,这也是多帧融合的延伸方案,在相机上,类似的操作叫包围曝光与堆栈。

夜视模式是 Google 相机的一项突破性更新,在此之后,对于记录生活的非专业用户来说,手机的易用性已经超过了相机。

▲ Pixel 3 上的 Night Sight,与同期的 iPhone Xs 相比

这一次,厂商的跟进速度非常之快。

在 2018 年年底,Google 才刚刚将夜视模式通过更新推送给 Pixel 3,小米就为自家同年发布的 Mix 3 率先更新了超级夜景模式,随后 OPPO R17 Pro、vivo NEX 双屏版与华为 P20 Pro 都先后搭载了自家研发的夜景模式。

苹果与三星也在次年为 iPhone 11 系列和 Galaxy S10 系列配备了夜景模式。

相比受到众多关注的夜视模式(Night Sight),Pixel 3 上还有一个新功能:在相机被唤醒后,系统会自动识别摄像头中的场景,并在使用者按下快门后,迅速对照片进行优化,让天空更蓝,让树叶更绿。

这个功能名为智能场景识别的功能在当时绝对不算起眼,却在后来成为第三次风潮,为 AI 参与成像打下简直基础,

从 2017 年开始,Android 厂商就各自开始发力,华为率先在当年推出的 Mate 10 中尝试 AI 技术优化智能场景识别,三星与小米迅速跟进,在 2018 年推出的 Galaxy S9 与小米 8 中也加入了 AI 场景识别。

这一功能最为人熟知的应用是伴随华为 P30 Pro 推出的「月亮模式」,在当时一度成为手机摄影的热点。

从此,智能识别开始深度介入手机摄影的成像中,一直发展到现在,应用的场景几乎可以覆盖我们眼睛能见到所有事物,小到美食的润色,大到落日银河的壮观,都是 AI 场景识别的一个延续。

十年里,Google 相机先将处于混沌中的手机影像带上了计算摄影的道路,又手把手演示如何用软件将硬件发挥到极致,引领手机摄影迎来从 “能用” 到 “好用”,再到 “强大” 的质变,让今天的影像旗舰手机不仅抬手就能拍,也能抬手就拍好。

十年过去,Google 依旧敢为人先,在上个月的 Made by Google 大会上,发布了全新的 Pixel 9。

这部手机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在系统级别集成 AI 的手机,影像系统得到了全面加持,除了更方便的合影外,用户可以在 Pixel 9 拍完的照片里编辑、移动元素,甚至在 AI 的加持下,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就可以直接修改照片任何部分的内容。

这是手机影像系统第一次跨过虚与实的界线,在 AI 的帮助下,Google 将手机影像从「记录」跨越到「创造」,一举推开了下一个十年的大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SE 4 用上 OLED 屏幕,LCD 永不为奴的时代终结

By: 周奕旨
5 September 2024 at 17:45

LCD 屏幕可能要从 iPhone 上彻底消失了。

据《日经》的报道,苹果向 LG 和京东方订购了适用于下一代 iPhone SE 的 OLED 屏幕。

早在 2020 年,iPhone 数字系列就已经停止使用 LCD 屏幕,全面转向 OLED 显示屏,而随着 iPhone SE 4 也将使用 OLED 屏幕,这也意味着 LCD 屏幕这项技术将被 iPhone 淘汰。

▲ 使用 LCD 的 iPhone SE 3

从技术上来说,LCD 屏幕通过背光源照亮液晶层来显示图像,成本较低,但由于背光显示,无法实现纯黑,观感还差点儿意思,而 OLED 屏幕每个像素自发光,可以完全关闭不需要的像素,所以能提供更高的对比度、更鲜艳的颜色和更纯粹的黑色,早期虽然存在偏色、烧屏等问题,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 OLED 与 LCD 的成像原理

事实上,iPhone 全员迭代 OLED 屏幕,并不单是个屏幕显示效果的问题。由于 OLED 的自发光特性,不再需要背光模组,因此屏幕模组不仅变薄了,还能具备柔性。

2017 年 iPhone X 发布,其中最具巧思也最具工程难度的,是这块柔性 OLED 屏幕——苹果将柔性 OLED 屏幕弯折,让屏幕能够紧贴手机的曲面设计,实现边缘无缝衔接,从而带来更沉浸的视觉体验,实现了惊艳的全面屏设计。

柔性、轻薄等特质,让 OLED 屏幕能够进一步满足苹果对于产品纤薄的需求。要知道,苹果一直是一个痴迷于「薄」的公司,今年发布的新 iPad Pro 只有 5mm 的厚度,比 iPod nano 还要薄,是苹果史上最薄的产品,而最新的双层 OLED 技术,是其背后最大的功臣。

iPhone 也有进一步变薄的趋势——据郭明錤爆料,明年苹果将会推出一个超薄机型,被命名为 iPhone 17 Slim,会是史上最薄的 iPhone,尽管产品曝光的信息仍不多,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又将是一款采用 OLED 屏幕的 iPhone。

纵观 iPhone 设计的迭代史,也是一场 iPhone 屏幕的进化史,每一次迭代,都会极大地改变手机屏幕供应链生态。

十年前,来自日本的 JDI 和夏普一度是 iPhone 最大的屏幕供应商,在供应链中占了 70% 的份额,但随着苹果转战 OLED 技术,三星、LG 和京东方为主的中韩屏幕供应商成为了主流。

▲ 京东方的生产线

一个详细的数据可以显示 JDI 与夏普在 iPhone 供应链中的衰落:2015 年前后,JDI 和夏普每年为大约 2 亿台 iPhone 提供 LCD 屏幕,但到 2023 年,这一数字已降至 2000 万台左右。

▲ 据英国市场调研机构 Omdia 的数据,手机 OLED 屏幕出货量今年将首次超过 LCD 屏幕

到目前为止,JDI 与夏普只为还在生产的 iPhone SE 3 提供屏幕。

《日经》在周二的报告中提到,由于 JDI 和夏普并不生产 iPhone 使用的 OLED 屏幕,预计当苹果推出 iPhone SE 4 时,这两家公司将彻底退出 iPhone 供应链。

显然,这两家厂商也为此做好了准备,JDI 曾经 60% 的营收依赖于苹果。然而,iPhone 向 OLED 的过渡导致了 JDI 液晶屏幕产能过剩。截至今年 3 月,该公司已连续 10 年净亏损。虽然 JDI 正在开发节能 OLED,但目前它只为 Apple Watch 等设备提供小型 OLED 显示屏,目前,JDI 已经转移方向,围绕汽车应用的液晶屏幕改造其业务战略。

夏普也正在缩减其 LCD 业务。该公司在 8 月份停止了大坂 Sakai 工厂的运营,并减少了三重县 Kameyama 工厂的产能。

▲ 转型的 JDI

曾经,就像豆腐脑分甜党咸党一样,总有人会高呼「LCD 永不为奴」,但随着 iPhone 抛弃 LCD 屏幕,随着 LCD 供应链的衰颓,随着 OLED 屏幕技术的进步,LCD 永不为奴的时代也该终结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三体照进现实,NASA 发射了「太阳光帆」

By: 周奕旨
5 September 2024 at 10:07

自从人类学会了抬头,将目光望向天空与宇宙以后,大海与宇宙便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象征,一个指引我们驶向地平线的尽头,另一个激励我们飞向无垠的星空。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使用风力帆作为主要推进手段在地球的海洋上航行。

现在,小说中的人类开始在太空扬帆,前些时日,NASA 将一个巨大的「帆船」送入了太空。

这艘帆船的全称是 Advanced Composite Solar Sail System 3(高级复合材料太阳帆系统 3),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使用传统燃料,而是与传统的海上帆船一样,使用自然中存在的物质来提供能量。

不过,就像 1979 年,第一部《异形》上映前夕的海报所说: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
在太空中,没人能听到你的尖叫。

这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宣传语之一,也是太空的真实写照:声音无法传播的地方,没有空气的存在,自然更不可能有风。

但幸好,太空并非空无一物。

在地球公转轨道附近,每平方米的截面每秒有 10^21 个太阳发射的光子穿过,这些光子虽然没有静止质量,但它们有动量,当光子撞击并反射或吸收时,会将动量传递给太阳帆,凭此,ACS 3 可以缓慢但持续地加速,自在地畅游宇宙。

不过,想要光子能顺利推动卫星,还是有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足够小的体积与重量、还有尽可能大的帆。

ACS 3 卫星超级小巧,只有微波炉大小。这颗卫星由 NanoAvionics 公司制造,由 12 个单元组成,整体尺寸仅为 23x23x34 厘米,在这个大小下,ACS  3 卫星整体重量为 14 千克,这比传统的 12 单元立方体卫星还轻了 6 千克。

体积与重量的问题解决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面帆,要怎么才能做得尽量大。

展开过程中,太阳帆一旦出现出现扭曲、撕裂或未完全展开的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推进效率和航天器的轨迹控制。

所以,想要这面帆足够大,重要的是支撑帆的杆子在足够轻的同时也足够强。

经过反复测试,ACS 3 使用的小型复合材料吊杆耐用、不易弯曲,能够承受太空环境中的辐射、温度变化和微流星体的冲击;此外,它们还可以卷起来,以尽量减少存放空间,同时提供必要的刚度来支撑风帆,这四个可伸缩的吊杆展开后会分别撑开四个三角形帆,并组成一个菱形。

风帆完全展开大约需要 25 分钟,展开后的面积约为 860 平方英尺(80 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公寓的占地面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s Ames Research Center)的首席系统工程师艾伦-罗兹(Alan Rhodes)说:

七米长的可展开吊杆可以卷成一个手掌能握住的形状。我们希望在这个航天器上验证各种新技术,并激励其他人进一步探索新技术。这项技术将推动未来的太空旅行,并扩大我们对太阳和太阳系的了解。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ACS 3 搭乘 Rocket Lab 的 Electron 火箭从新西兰的发射场升空。

8 月 30 日凌晨,ACS 3 团队收到了来自宇宙的信息,这艘宇宙帆船已经成功地展开了太阳帆和支撑吊杆。

这是 ACS 3 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第一步,接下来,这艘太空帆船将仅利用来自太阳的光子加速,并在距离地球约 1000 公里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由于太阳帆材料的高反射率,观星爱好者或是摄影爱好者应该可以在晴朗的夜晚看到或拍下它。

在太空扬帆,是早期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无燃料太空推进技术的梦想和探索。

太阳帆的概念最早由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特希尔(Robert L. Forward)等人提出,他们设想利用太阳光的辐射压力来驱动航天器。

这种想法随后在科幻文学和实际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讨论,《2001:太空漫游》的作家阿瑟·克拉克就在他的小说《太阳帆》(The Wind from the Sun)中详细描绘了太阳帆的太空航行:

帆如同一片巨大且薄如蝉翼的反光薄膜,在太空中展开时,它像一个巨大的银色风筝,能够捕捉到太阳光的微小推力,从而推动航天器缓缓前进。

在《三体》中,刘慈欣也想象过太阳帆的更多可能:人类在三体的威胁下,在太阳系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太阳帆来收集并反射太阳光,从而制造一个非常明亮的光点,向全宇宙暴露太阳系的位置,以此作为「黑暗森林理论」的威慑手段。

小说跟上了,现实也没落下,我国对于太阳帆的研究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2019 年底,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天帆一号」太阳帆就搭载长沙天仪研究院潇湘一号 07 卫星,成功在轨展开。

这次实验,验证了微小卫星两级主被动展开系统、可展开双稳态杆技术、柔性帆膜材料、帆膜折叠展开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标志着太阳帆关键技术试验验证任务取得成功,并迈向成熟。

虽然在剧情需要下,小说或是科幻作品中的太阳帆往往事关人类种族存亡,带有强烈的生死对抗色彩,但现实中国内外的众多太阳帆项目,却是为和平、安全和持续地探索太空作出尝试与贡献。

无论是美国的 ACS 3 项目还是中国的天帆一号,都在尝试摆脱燃料的限制,往宇宙更深处迈出脚步。

正如帆船曾引领人类征服海洋,如今的太阳帆,正在开拓我们前往星辰大海的新航道。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抢先华为一步,「非洲手机之王」发布三折叠原型机

By: 周奕旨
30 August 2024 at 14:22

人们一直在探索手机屏幕的边界,企图在方寸之间获得更大的显示面积和更好的显示效果,经过数年的迭代,在如今大折叠、小折叠方案趋近成熟以后,多折叠成为厂家的下一步策略。

相比华为三折叠的「犹抱琵琶半遮面」,「非洲霸主」传音控股旗下的 TECNO 公司要直接很多,直接通过一段宣传片,展现了自家研发的三折叠原型手机 PHANTOM ULTIMATE 2。

Phantom Ultimate 2 使用 Z 字型的三折叠结构,TECNO 给它配备了一块 392 PPI 的 3K OLED 屏幕,这块屏幕属于 LTPO 类型,这意味着它将支持 1Hz 至 120 Hz 之间的动态刷新率。

Phantom Ultimate 2 只配备了一块屏幕,是因为它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屏与外屏之分——在折叠状态下,使用的是占整体屏幕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一部分,尺寸为 6.48 英寸;

而在手机完全展开的情况下,藏起来的屏幕会随着两个铰链展开,变成 4:3 比例的 10 英寸屏幕,其尺寸和比例已经接近 iPad Air,更是远远超过 8.3 英寸的 iPad mini。

根据 TECNO 目前发布的信息显示,Phantom Ultimate 2 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为 11 毫米,这意味着 Phantom Ultimate 2 在完全折叠的状态下,比近日爆料的还未推出的三星 Galaxy Z Fold 6 特别版只厚了 0.4 毫米。

为了达成这个不可思议的厚度,除了两个特别优化过的,拥有 2100MPa 的强度,并支持超过 30 万次折叠的铰链外,TECON 还给 Phantom Ultimate 2 配备了智能手机市场中最薄的电池盖。

这块电池盖由名为泰坦的高级纤维材料打造,在保证强度的状况下,将厚度压缩到了 0.25 毫米,相比之下,目前手机行业通常使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或高强度铝合金打造电池后盖,普遍厚度大约在 0.5 毫米至 0.8 毫米之间。

TECNO 还为 Phantom Ultimate 2 配备了一根手写笔,以满足使用者进行更多的精确操作与移动办公需求。

虽然是原型机,但在宣传片中,TECNO 不仅展示了手机的折叠与展开,甚至还展示了三折叠的多种使用场景——借助两个铰链的悬停特性,手机可以拥有多种形态。

在视频中,Phantom Ultimate 可以将手机的一个折面(整块屏幕的三分之一)作为底面贴合在桌面上,作为键盘或是手写笔的输入空间,剩下的两面垂直竖起,成为这台设备的显示器,整体呈现笔记本电脑的形态。

同时,该设备可以折叠成帐篷模式,进行双屏面对面的实时人工智能翻译,帮助用户跨越语言上的障碍。

不过,TECNO 还没有透露设备的其他任何规格,如芯片组,电池大小,相机分辨率等信息我们还无从得知,也就是说,Phantom Ultimate 2 几乎还完全处于原型机阶段。

比起「一马当先」,将在 9 月推出三折叠手机的华为,TECNO 更像是「发令枪声的回响」。

根据艾瑞消费研究院的数据,中国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正在以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幅度逐年增加,而在高端手机市场中,折叠屏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所以,无论 Phantom Ultimate 2 量产与否,都给所有人释放了一个信号: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大折叠小折叠已成常态,多折叠设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家上路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曝 Meta 正开发眼镜版 Vision Pro,将于 2027 年亮相

By: 周奕旨
29 August 2024 at 17:00

上一次,新的科技落地于眼镜,还是 2012 年 Google I/O 大会上发布的 Google glass。

时隔十一年,Apple Vision Pro 的横空出世,再度掀起了一阵头戴可穿戴设备的风潮,受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厂商关注。

在聚光灯下,眼镜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起了 Meta 的注意。

据 The Information 近日的一份报告称,Meta 正在研发一个代号为 Puffin 的混合现实(MR)眼镜,Puffin 可以看见显示器之外的环境,并对手部与眼球动作进行跟踪,用于交互。

Puffin 采用「煎饼镜片」(Pancake Lens),这在各种智能眼镜中越来越常见,相比传统的光学系统需要较长的光路来投射图像的方案,煎饼镜片通过使用多次反射和折射来折叠光路的方式,以达到有效减轻镜片重量和厚度,在它的加持下,Puffin 的重量可能在 110g 上下。

这台眼镜的外型还未确定,由于要满足功能需求,Puffin 有一个安装着电池和处理器的外部部件——类似于 Apple Vision Pro 的有线电池组,这个部件也许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如果研究顺利,Puffin 有望在 2027 年落地。

Meta 对智能眼镜的痴迷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早在 2021 年 9 月,Meta 就推出了 Ray-Ban Stories 眼镜,眼镜的边缘安装了一颗 5MP 摄像头,这个「可怜」的参数让它更像一个噱头和玩具,拍摄质量远远比不上同期的手机,这样的表现直接反馈到数据上——直到 2023 年 2 月,该设备月活只有 2.7 万,不到售出总量的 10%。

不过惨淡的销量并没有影响 Meta 的决心,在 2023 年 9 月,Meta 又推出了它的继承者 Ray-Ban Meta。

Ray-Ban Meta 的确像样很多,首先就是升级到 12MP 的镜头终于带来了可用的照片和视频质量,扬声器和存储空间也得到了升级,最重要的是——Meta AI 加入其中。

一个在大模型的加持下,能与你语音互动的眼镜,这个概念有够意思,Ray-Ban Meta 总算是为 Meta 挽回了颓势,在推出以后的 2023 年 Q4 的出货量就超过 30 万副,几乎赶上第一代的全周期销量。

Ray-Ban Meta 的成功甚至引起了 Google 的青睐,并试图于 Ray-Ban 的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洽淡,将 Gemini 助手引入眼镜中。

在第二代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大获成功与 Google 试图搅局的态势下,Meta 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偷懒,而是选择抓紧研发并推出更多类型的眼镜,持续扩大 Meta 在头部可穿戴领域的影响力和优势。

扎克伯格早在今年七月接受视频采访的时候就透露了 Meta 的新设备:

我几乎准备好展示一副「无可挑剔」的 AR 眼镜了。

而有消息称,在 9 月底即将到来的 Meta Connect 2024 大会上,Meta 将展示一款内部代号为「Orion」的增强现实(AR)眼镜。

不出意外,扎克伯格讲的那台「无可挑剔」的 AR 眼镜,就是 Orion。

根据多篇报告显示,Orion 眼镜已经开发了近十年,尽管目前看来,想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几年时间,但 Meta 似乎对它充满信心,Meta 的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直言不讳地讲道:

这是地球上最先进的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这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生产的最先进的东西。

至此,Meta 在头戴式智能设备的布局蓝图已经全面展开,并陆续落地:

在纯辅助性智能设备上,有 Ray-Ban Meta 系列智能眼镜;
在增强现实(AR)设备上,即将到来的 Orion 眼镜蓄势待发;
而虚拟现实领域,Meta 的 Quest 头显正在稳步更新;
最近爆料的 Puffin 眼镜,则是精确瞄准了混合现实(MR)领域。

Meta 对智能眼镜如此执着,离不开其 CEO 马克·扎克伯格的影响,他在 2021 年将 Facebook 改名为 Meta 后,就强调了「元宇宙」的概念,并为此大力发展头戴智能设备。

在 SIGGRAPH 2024 大会与英伟达 CEO 黄仁勋的对话中,扎克伯格也再次表达了对智能眼镜极高的期望:

我对 AI 与现实世界通过各种智能眼镜结合感到非常乐观,这将彻底改变教育、娱乐和工作的方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华为都想做的无按键手机,被小米先做出来了?

By: 周奕旨
28 August 2024 at 18:16

根据 Smartprix 的爆料称,小米正在研发一台代号为「朱雀」的无按键手机。

这份爆料称,这台代号朱雀的手机将秉承一体化的理念设计,使用屏下摄像头,并搭载高通骁龙 8gen4 处理器,如果计划没有变动,我们很可能在 2025 年看到它的到来。

看到这个消息,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 2019 年——那时候小米发布了小米 MIX Alpha 概念机,环绕屏无按键设计相当惊艳。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无按键手机的魅力。

想要一块「魔力玻璃」,就要先把按键干掉

在《乔布斯传》中,乔布斯曾经表达过:

希望手机能够像一块「充满魔力的玻璃」,简洁、轻薄、没有多余的元素。

如果说,在智能手机的早期历史里,人类对手机的所有畅想共一石,那么有八斗都落在了这块与我们交互的屏幕上,一块承载着所有功能与交互的玻璃是所有消费者与厂家的「梦中情机」。

而想要得到这么一块「玻璃」,首当其冲的,就是干掉按键。

这种畅想早有端倪——每年新 iPhone 推出的时候,就有不少概念机图片出现在网络上,除了类似于「屏幕巨长」的 iPhone 18 梗图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台没有侧边按钮的 iPhone。

▲ 我眼熟不?

再后来,小米 Mix 与 iPhone X 先后开启了全面屏时代,概念机的形态也在与时俱进,不过,就和狼来了一样,我对概念机的落地已经不抱希望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国产厂家突然开始发力,魅族 Zero 的突然出现,如晴天炸雷一般出现在所有人的目光中。

2019 年 1 月 23 日,魅族科技正式发布了魅族 Zero,不需要任何限定词——这是全球首款无开孔智能手机。

就算是魅族已经转型的当下,魅族的设计依旧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被称为手机设计的「黄埔军校」。

这种设计至上的理念,在 Zero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将物理按键全部取消,转而使用虚拟侧压按键的方案,让手感与体验更纯粹。

Zero 采用了压力检测技术和电容定位技术,在机身两侧实现了电源及音量按键的虚拟化,并用 X 轴线行马达对虚拟按键的激发进行反馈。

对于手机底部接口,魅族同样为设计让了路,通过手机背面的线圈来达成无线充电的效果,将手机底部的接口彻底消灭。

这台手机将想象中的东西带到了现实中,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哪怕魅族声称这只是一台概念机,并不保证会量产,但仍旧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大家还沉浸在魅族 Zero 的科幻与优雅中时,vivo 也给出了重磅炸弹。

仅仅在 Zero 发布的一天后的 1 月 24 日,vivo 在北京发布了首款 5G 一体手机——APEX 2019。

vivo 将这个设计称为「Super Unibody」,其理念非常直接——技术更多,设计更少。

虽然与魅族的理念有些差异,但殊途同归,vivo 给出的答案与 Zero 极其相似——vivo APEX 将机身所有的按键进行了「物理消灭」,在屏幕边缘设置了交替的电容、压力触控点,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同时检测按压与触摸,精准定位用户手指,并判断操作的目标功能。

与魅族不同,vivo 将机身接口触点保留在背面,通过更强的磁吸力度来将靠近的数据线接口吸住,以达到充电与传输数据的目的。

仅仅大半年后,两台概念机的热度刚刚平息下来,小米就推出了更激进的玩意——Mix Alpha

要是说前两台只是印证相关技术的可行性,那么小米推出的 Mix Alpha 毫无疑问是把想象搬进了现实中——一面巨大的环绕屏从正面围绕到背面,最后在后置摄像头处交汇,屏占比高达 180.6%。

▲ 这个角度的 Mix Alpha,非常像曾经想象中的手机概念图

不过,相比屏幕的梦幻,小米在机身按键上,还是保守地稳了一稳——Mix Alpha 只去掉了实体音量键,依然保留着实体电源按键,以应对系统故障或是机器卡死等问题,并且留下了充电接口。

相比小米 Mix Alpha、vivo APEX 与魅族 Zero 的激进,华为就要稳重许多了。

2019 年底,在众多概念机的轰炸下,华为在德国召开发布会,发布了当年的当打旗舰——Mate 30 Pro。

由于是量产型号,华为并没有一路激进到底,而是要综合交互、用户学习成本以及易用性等多方面考虑,最终选择用虚拟按键代替实体音量按键,并在手机侧面保留一颗压缩到极致的实体电源键。

在这套方案中,虚拟按键的唤醒采取了触摸方案,当用户需要调整音量的时候,双击屏幕边缘,并用手指上下滑动,就可以调整音量。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为了追求一块「魔力玻璃」,有诸如魅族、小米这样的激进选手,不惜代价地制造和尝试概念机,寻求方案落地的可能性,也涌现了华为这样稳扎稳打,从小处入手,一步步尝试的厂商。

好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盛况并未持续太久。

时代的遗憾,昙花一现的无按键手机

无按键手机,这个炫酷的概念没有持续下去,是因为大家发现,这个形态下的手机进入了一个怪圈:用更复杂的交互方式,去换取更简洁的机身设计。

由于魅族 Zero、vivo APEX 与小米 Mix Alpha 都是概念机或少量出售,我们就看看最稳重的量产机型:华为 Mate 30 Pro 上的虚拟音量键。

华为 Mate 30 Pro 使用了电容感应的方案,也就是触屏方案来解决虚拟按键的唤醒,整个手机上半部分的两侧都可以通过双击侧边唤醒音量调节功能。

对于这个功能,用户的评价相当两极分化,每个不喜欢的理由,都会提到一个关键点:这颗虚拟按键的交互并不友好。

首先,就是操作的不直观,并且是物理上的不直观。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电话或是语音音量不合适的情况,当这种我们眼睛无法直视屏幕,却需要调整音量时,虚拟按键常常让人手忙脚乱。

▲ 小红书上,关于虚拟按键的讨论很激烈

其次,交互成本的上升也不可忽视。

曾经通过实体音量键,我们只需要一次按压就可以完成的交互,在虚拟音量键上,我们需要三个动作才能达成目的。

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影响却是巨大的——使用手机的体验产生了阻塞,用户需要频频转移注意力,去解决虚拟按键的问题。

苹果在早期的广告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用以描述手机设计的简化与交互间的矛盾: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简约是终极的复杂。

看来,让交互保持简单这件事,比将手机做简单,要难太多了。

最后,是误触上的问题。

虽然华为已经为这颗虚拟按键想尽了办法做适配,为了防止误触,需要双击边缘屏幕才能唤醒这个功能,但当手机放在口袋里,或是重复更换握持动作时,还是存在误触风险。

更难受的是,很多软件的双击点赞功能,并未对虚拟音量键的唤醒做适配,于是用户只能被迫「误触」点赞。

除了交互外,维修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当华为 Mate 30 Pro 的瀑布屏磕碰或滑落导致瀑布屏损坏,需要 1499 元的价格才能维修。

如果说只是成本的上升,那还勉强可以接受——苹果的维修价格也从来不便宜。

但当维修都充满了风险,就让人很为难了。

在二手平台上,我曾经看到过几台小米 Mix Alpha,它们都处于一个「尸体」的状态。

并非机身出现了任何问题,而是由于电池的故障,手机失去了能源的供应,已经无法开机了。

而由于小米 Mix Alpha 上大面积的屏幕环绕,导致手机的维修难度非常高,任何维修操作都需要极为小心,尤其是在屏幕和内部组件的拆卸和重新安装方面,一旦不小心,就会造成额外的损坏。

如此高的维修风险,对于用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综合考量之下,无按键手机的尝试与其他所有可能一起,在多轮商业验证后迅速冷却,厂家的设计与方案开始趋近,曾经无比靠近「想象中的手机」的虚拟按键方案,再也无人问津。

AI 的出现与硬件的发展,给无按键手机带来了新的可能

手机设计策略的统一,几乎将无按键手机已经埋没在了历史中,人们转向使用折叠结构这样的复杂的设计来追求手机更多的形态可能。

所以,在看到小米正在开发无按键手机的消息的时候,我相当惊讶。

但转念一想,AI 的发展与按键技术的进步,也许已经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痛点。

目前的 AI 对于人类自然语言的识别已经空前强大,比如 Pixel 的 Gemini 助手已经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还能通过复杂的算力支持,在手机上实现更加智能的交互方式。

在这样的算力支持下,智能手机出现了新的交互方式,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等传感器,手机可以实时捕捉和理解用户的意图,知道我们想要做什么,从而主动解决更多问题。

这给了一个干掉实体按键的可能。

同时,在 AI 的加持下,加强对于人类自然行为的识别,自然也不在话下。

华为很早就推出了用手势隔空操作手机的功能,而通过 AI 深度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手机对于用户的各种手势动作的识别,提供与物理按键类似甚至更丰富的功能体验。

除此之外,AI 也许还可以做更多事,减少用户对物理按键的依赖,例如通过光线传感器、网络形态和连接状态、定位来判断用户所处的环境,调整到适合的音量。

这五年里,不只软件取得了巨大进步,硬件也有新的进展。

iPhone 16 在爆料中的那颗全新拍照按键,提供了一个启发:这颗按键支持滑动与多级操作,同时它并非可以真实按压的按键,而是类似于 iPhone 8 与 MacBook 的触控板,具备压感传感器,通过震动给予用户反馈。

同样没有机械结构,这一设计方案为虚拟按键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虚拟按键通过多种状态来承担更多交互与功能的可能性,将原本需要多个按键实现的功能集成到少数几个触控区域或虚拟按键中,优化手机的整体设计,减少硬件复杂度。

现在,一台 Mix Alpha 在闲鱼上也能卖到上万,且有价无市。

虽然有稀缺性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无按键手机,这个从智能手机历史早期就备受期待的方案,虽然屡经失败,仍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小米「朱雀」,就是这颗种子时隔五年破土而出的嫩芽,它到底能否开新花结新果,值得我们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Pixel 9 重新定义了手机拍照 ,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By: 周奕旨
23 August 2024 at 17:33

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手机的升级和发布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得无聊了。

但在 Made by Google 2024 召开后,Pixel 9 系列手机与随之宣布的一系列 AI 功能,终于将这个沉寂的氛围打破,所有人都在好奇,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 AI 手机,真的有那么好吗?

8 月 22 日,Google Pixel 9 与 Pixel 9 Pro XL 终于正式发售了。

同一时间,媒体也迎来了解禁。

除了 Google 的「镭射眼」影像模组与 Tensor G4 处理器外,大家最关心的 AI 问题,也有了答案。

我们第一时间汇总了目前热度最高的评测,总结了一份关于这台 Google「嫡长子」的汇报,众多 AI 功能都表现得怎么样,且听我细细道来。

高效高质,AI 恰到好处

作为 Google 打脸苹果的「大巴掌」,Pixel 9 抢先 iOS 成为首个拥有大型设备内多模态 AI 模型的手机。

在发布会上讲述的功能,并非空头支票,在系统集成 AI 的加持下,Pixel 9 的确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并且相当多的一部分,做得还不错,我们一件一件来:

随时都在的朋友——Gemini

Gemini 助手的到来,取代了曾经的 Google 助手,在任何界面长按电源键,Gemini 就会以小窗口的形式弹出,等待你输入文字进行互动。

这是 AI 帮助你的基础,它几乎等同于一个 ChatGPT,不过 Gemini 更大的优势在于它天生集成在系统中,可以在任何介面随时调用,分析目前屏幕界面上的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的意图,解决你的困扰。

不过,目前它的问题和 ChatGPT 也是类似的:它给出的答案并非完全准确。

Google 发言人也承认,幻觉是大语言模型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在 Gemini 给出答案后,还会提供一个「Google it」按钮,以方便用户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不需要路人的合照——Add me

Google 这两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跟合照较起了劲儿,去年有用于优化人物合照表情的 Best Take,今年又推出了帮你解决合照难题的 Add me.

这个新功能企图解决你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进行「非自拍合影」的困难——你只需要将 Pixel 9 举起来拍摄朋友,再让朋友在同样位置将 Pixel 9 对准你,Add me 会自动帮你们合成在一张照片中。

在发布会后的文章里,我有介绍过它的大致原理——与堆栈这种常用的摄影手法类似,将相机稳定后,拍摄同一场景下不同位置的人物,再将这些拍摄的照片放入 Photoshop 或其他后期软件中进行对齐,最后合成在一起,将不同的人物呈现在同一张照片上。

而 Add me,就是简化了这复杂的后期流程,在 AI 的辅助下,帮你在极短时间内将照片像素级对齐,同时将多张照片里的人物和谐地放在一张照片中去。

在众多媒体评测后,一致认为它工作得非常不错:

Add me 对我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功能。在需要合照的时候,我不愿意把一个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财产,交给一个完全陌生的路人。——9TO5Google

Google 的 AI 支持,已经帮助手机的静态影像能力往前又迈出一步,这次,动态影像也没落下。

云端加强视频——Video Boost

Video Boost 是 Pixel 8 上推出的新技术,在 Pixel 9 上,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当用户在视频模式下移动到 “夜视” 选项卡时,此技术将自动启用,在用户拍摄完成后,视频会上传到谷歌的服务器,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包括降噪、提高稳定性、优化曝光,并在完成后通知用户,在这期间,这个操作并不影响用户访问原始视频,并依旧可以共享给他人。

在 WIRED 的评测中,与 Google Pixel 9 Pro XL 进行对比的是 iPhone 15 Pro Max,其中,Pixel 9 Pro XL 的画面在 Video Boost 技术的帮助下,基本过滤了走路顿挫带来的拖拽感,同时也没有因为防抖产生画面拉扯;并且在明暗对比依旧自然的情况下,将天空云层的细节与地面阴影也呈现得更清晰,有效提升了画面的动态范围。

▲ 左:iPhone 15 Pro Max / 右:Google Pixel 9 Pro XL

这是一项比较低调的提升,Google 并没有花过多的精力去宣传它,但对视频效果的帮助已经超出我的预估。

对于任何热衷于用视频记录生活的人来说,如果你不是着急分享的情况下,不妨给 Video Boost 留一点儿时间试试看。

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视频,Google 为 Pixel 9 配备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 AI 支持,不过这还没完,还有一个相当方便的功能,作为独立 app 出现在 Pixel 9 上。

Google 版的图片「钥匙串」——Pixel Screenshots

不管你使用的是 iPhone 或是其他 Android 设备,都会留意一件事:手机系统可以在你同意的情况下帮你储存一些帐号与密码,方便你下次不需要手动输入即可快速登录各种网页或者 app,这个功能的意义不仅是让我们偷偷懒,更重要的是防止我们忘记五花八门的帐号和密码。

而 Pixel 9 在 AI 加持下,进一步扩展了这项功能。

当遇到重要信息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截图保存,这时候,就到了 Pixel Screenshots 出手了:它会将保存有重要信息的截图整理在单独的 app 中,并通过 Gemini 助手来理解画面中的内容,在你需要时,你可以直接通过文字询问 Gemini 助手进行调用,从而避免在识别度相当低下的缩略图堆中寻找你想要的那一张截图。

这个功能相比之前的生成式 AI,少了许多花哨,但相当实用,结合到要使用 Ge6mini 助手才能发挥出它的全部功力,Pixel Screenshots 完全可以称为生成式 AI 在手机上提高效率的落地方案,9TO5Google 也对它赞不绝口,并将其称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Pixel Screenshots 作为一种生产力,我认为它应该是每台 Android 设备的「Google 屏幕截图」,以获得与 iPhone 的竞争优势。

在这些功能上,AI 的形式与功能并驾齐驱,提供了很棒的使用体验,而另一些功能就没有那么美妙了,甚至暗藏一些巨大的隐患。

形式大于功能,AI 背后暗藏的隐患

Gemini 助手无疑是个实用功能,但它的付费进阶版,就显得有些无聊。

语音对话的助手——Gemini Live

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联系时更偏向于文字沟通,不仅可以多次斟酌语言,还可以留下记录,但没人会反对,使用 AI 时用对话代替文字输入会令体验更轻松。

Gemini Live 给了用户这个机会,你可以在进入 Gemini 以后,再次按压电源键使用 Gemini Live(如果你订阅了的话)。

根据 CNET 的测试反馈来看,Gemini Live 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体验,可以非常自然地与你交流,当你发现自己表达错误,也可以及时打断它,以便你修正观点或问题,Gemini Live 会等待聆听你的陈述。

不过,Gemini Live 的问题比 Gemini 助手要多一些:除了基础 Gemini 助手会出现的给出错误答案外,Gemini Live 在使用中偶尔会停止回应,也许 AI 也需要喝口水歇一下;

并且,Gemini Live 对其他 AI 功能的支持并不算到位,比如当你希望 AI 帮你生成图片时,你最好还是通过 Gemini 助手进行准确的文字输入,Gemini 助手会帮你调用 Pixel Studio 进行生成,而 Gemini Live 则对此无能为力。

也就是说,Gemini Live 在现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你进行对话式的访问,减轻使用 AI 时文字输入的负担。

但这并非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使用键盘上的语音输入,也可以大幅度减少打字的烦恼。如果选择 Gemini Live,就意味着你为了将体验从 75 分提升到 80 分,要付出每月 20 美元的代价。

私人创意工作室——Pixel Studio

Pixel Studio 是一个标准的图片生成 AI 程序,在 Pixel 9 上是一个单独的 app,但也可以通过 Gemini 联动。

这个程序在 Google 发布会时,我们已经介绍过,它通过 Google 自家的 Imagen 3 模型驱动,可根据用户的文字创建图像,且可以选择对生成的图像进行评分、重试,或更改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Pixel Studio 还具有图像编辑器的功能,允许您从现有照片中创建贴纸,添加字幕,甚至擦除部分元素,这与 Pixel 8 上的 Magic Editor 比较相似,但不同的是这运用于虚拟创作,而非真实照片上。

Pixel Studio 的整体功能与苹果在发布会上推出的 Image Playground 有些类似,而 Pixel 9 的率先推出,相当于尝鲜了。

不过,CNET 对这个听起来蛮有意思的功能的评价不算太高:

对于合适的受众或创作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无需艺术或技术诀窍就能轻松创建图形的方法。但我认为,在最初的好奇心消失后,大多数人可能会忘记它。

虚拟影像之后,我们可以来聊聊真实影像了,等等,这一次,真实影像的前缀或许开始存疑了。

重新想象——Reimagine

相比 Pixel Studio,Magic Editor 的新功能从曝光开始就争议十足。

在 Pixel 8 中,Magic Editor 可以编辑真实画面中的元素,在 Pixel 9 与 AI 的加持下,它再次进化,新功能 Reimagine 可以帮用户生成近乎真实的画面,用以替代那些画面中用户不满意的部分。

比较克制的情况下,你也许只是用来尝试更换天气,让天空更蓝或者云更漂亮,但只要你稍微大胆些,你就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让飞机出现在天空中;或是将远处的建筑变换成一艘游艇;甚至可以让极光将赤道纪念碑照亮。

面对这样的情况,簇拥者与反对者还算温和,只是理念之争,The Verge 也只是略显嘲讽地问道:

什么是「照片」?

不过,在发现这个功能很可能成为谣言的工具时,事情有了很大变化:

The Verge 在测试 Reimagine 时,使用文字提示,让 AI 为一盘食物添上一些令人讨厌或反感的东西,比如蟑螂:

这可不仅是诬陷外卖的绝佳手段,它完全可以引起更大的混乱,你只需要使用很简单的语言描述,或是巧妙地设计一下提示词,你就可以得到更「恐怖」的画面:例如在一个停靠着消防车的街道上添加上一枚正在冒烟的「不明危险品」;或是一场车祸现场,地上有一张血迹斑斑的白布盖着一些东西;又或是路面塌陷、地铁灌水这样的城市危机……

要知道,这与 Pixel Studio 可不一样——那只是非现实风格的生成图,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看出它是虚构的,而 Reimagine 则是在一张真实照片上添加一个元素,「九分真,一分假」这种完美谎言,在视觉上骗过人们,绝非难事。

所以,几乎所有的评测中,编者都对这个功能表示担忧或沮丧: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信,我们中没有人准备好迎接如此轻松地「伪造」照片这件事情。——The Verge
我越是改变我的照片,我就感到越沮丧,把这个功能放在相机 app 中,感觉不对。——WIRED

照片「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已经到了有史以来最模糊的时候,Google 在 AI 宣传上频频翻车以后,彻底将潘多拉魔盒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Pixel 9,AI 手机的发令枪

AI 的两面性,在手机上的初次亮相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它轻松搞定了以前需要繁琐操作才能做到的事情或搜集到的信息,让智能手机更智能。

另一方面,就像 The Verge 与 WIRED 在评测中担忧的那样,也许这个世界还远远没有准备好迎接使用门槛如此之低的 AI,轻轻松松,就能给世界制造一点乱子。

不过,任何科技的进步,都不可能滞空等待,直到人们对它做足了准备、建立全面的保障后才落地。

在这个悬而未决的紧张时刻,Google 在 Made by Google 2024 上掏出了一把信号枪,一声枪响后,名为 Pixel 9 信号弹向世界宣布:不管你的准备是否周全,AI 手机,真真切切地到来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6 Pro 最大的更新,背后是苹果设计哲学的摇摆

By: 周奕旨
21 August 2024 at 18:02

时间临近九月,人们开始期待一张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邀请函——历年的邀请函上,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当年 iPhone 的新特性。

而今年,所有爆料中最显眼的消息,就是新 iPhone 的机身上,将会出现一枚拍照按键。

在机身上增加按键,尤其是拍照按键,这并不少见,诺基亚 Lumia 系列的标志之一,就是保留机身右侧的拍照快捷键。

从 iPhone X 开始,iPhone 的形态已经维持了 7 年,看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但苹果想要改变机身按键这件事,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

iPhone 15 Pro 的 Action 键,为什么很少人用

在 iPhone 15 Pro 与 Pro Max 上,从 iPhone 诞生便延续至今的静音拨杆变成了一个可自定义功能的 Action 按键。

起初我很感兴趣——作为一位摄影师,不用解锁手机就能唤醒相机,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于是我在第一时间把它设置为相机,然后,我遇到了使用这颗按键的第一个问题:人体工学设计的不合理。

随着大家对于显示效果的需求提高,手机屏幕也随之增大。

但人手的宽度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横向空间中增加显示面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纵向空间,于是,手机越变越长了,iPhone 也不例外。

这颗 Action 键接近手机左侧的顶部,在狭长的机身上,我的左手手指很难直接够到它。

想要从容地长按,我必须将手掌往上移动,握住接近手机中部的位置才行——这已经偏离日常使用手机的姿势了。

原本,这个位置是属于静音拨杆的,在切换静音状态后,我基本没有迫切的后续操作需求,可以稳扎稳打地将握姿调整回来再使用手机,但摄影功能不一样——在唤醒相机后,我需要尽快将手稳定下来防止画面抖动。

无独有偶,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努比亚 Z 系列的手机上。

努比亚也为机身设置了一个亮眼的滑杆,在默认设置下,只需要轻轻滑动,即可呼出相机,依旧存在同样的问题。

不死心的我,打算接着使用一段时间,于是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在之后的一周中,我几乎没有用过它,还是下意识地唤醒屏幕,从锁屏界面打开相机。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这颗按键的设计实在是太不直观了——一颗位置处于音量键上方的按键,我很难第一时间想到它代表的是拍照。

所以我常常在拍完照后才一拍脑门地懊悔:为什么又忘记了专门设置的「快捷键」。

但这种懊悔完全不影响我下次还会忘记。

这并不是个例,在 Reddit 上,忘记这颗按键的人有很多,有位用户在回答「你是如何使用这颗 Action 键」时写道:

我设置了手电筒,然后忘记了它。

迅速调用相机只是这颗新 Action 键的功能之一,只要你需要,它还支持自定义许多其他功能与快捷指令帮助你扩展它的使用边界,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使用环境。

在放弃唤醒相机以后,我又尝试了一度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快捷方式。

它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这样的:当你触发这颗 Action 按键时,手机会根据目前的状态调用不同的功能,比如手机屏幕盖住时,Action 键控制的是静音切换;当手机横着举起时,Action 键唤醒了相机;当手机朝上放置,唤醒的是付款码。

这听起来很美好。

不过实操起来,场面却略为尴尬:要么拿出手机,在众目睽睽下拉开了阵仗,再去按 Action 键等待功能的触发——这个操作流程有莫名其妙的阻塞,导致空档时间总需要我或者与我正在互动的人等待,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更要命的问题是我常常忘记我需要的功能对应什么形态,每次需要某种功能又忘记时,按下 Action 键就像在玩俄罗斯转盘那般刺激。

在手机历史上,多功能按键其实也不算少见。

早在小米 4 推出的时候,就有一个可以插入手机机身上 35mm 耳机接口的特殊的外设:Mi Key

这个金属按键结构十分简单,一头是标准的 3.5mm 耳机插头,另一头只是一个稍微突出的按键,将它安装在手机上后,只要轻按,即可唤醒提前设置好的相应功能。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外置的 Action 按键。

但 Mi Key 与 iPhone 15 Pro 的新 Action 键一样,让人产生困扰:可自定义与快捷方式让我们可以赋予一个按键无限的可能性,但也让我们搞混了按键本身存在意义。

类似于这种交互的混乱,在近年其实不少见。

现在的部分耳机,就很难第一时间摸清楚它的交互区域在哪里,需要用户花上不少的时间。

例如索尼的 WH-1000XM3,它的降噪功能键与开关机按键都处于耳机的左侧,且都是长条型状,才上手的时候,我每次使用它都像在赌博。

Don Norman 是一位深耕于人机交互领域的科学家,苹果曾在 1993 年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职位「用户体验架构师」,通过认知科学的视角帮助改进苹果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

在离职后,他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的本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1988) 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它会让人感觉像是自己身体的自然延伸。
When the solution is intuitive, it feels lik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erson using it. That’s good design.

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不假思索地使用,当反复迫使用户进行思考和适应、提醒自己它的功能时,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个设计已经失败了。

这句话跨越二十几年,用来批评 iPhone 上的这颗新 Action 按键,也毫不过时。

所以在使用不久后,我就放弃了这个略显「花哨」的快捷方式,依旧退回了静音切换。

▲ 和我做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把一个简单的按键搞复杂,这是苹果在 iPhone 15 Pro 上做的事。

但有趣的是,让手机按键大幅度变简单的,也是苹果。

苹果设计哲学的摇摆

手机机身的工业设计,从千奇百怪到大一统,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其中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

千禧年后的手机市场以功能性为主,机身布满各种各样的物理按键,这些按键主要用于承担拨号、挂断、文字输入以及各种便携操作的任务——这就给厂商留下了许多发挥空间。

在「经典之作」诺基亚 3310 上,除了基本的数字键盘、通话键外,还设置了一枚中央导航键,可以轻松浏览菜单、选择功能并进行确认操作,以便用户快速导航复杂的菜单结构。

▲ 诺基亚 3310 上的菜单按键

除了基础功能外,各家也会将自己的特色功能展现出来,设计成机身上的固定按键。

比如索尼爱立信推出的 Walkman 系列手机,就将播放/暂停、音量调节与曲目跳转做成了物理按键,分布在手机的正面以及侧面,以便用户更方便地享受音乐;

还有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黑莓,借助手机正面的数字和符号按键,研发了一套独特的「全键盘输入」功能,成为那个时代商务人士的心头好。

▲ 2006 年黑莓推出的 BlackBerry 8100

功能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按键,除了厂商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外,更多是系统的原因:无论是当时主流的塞班系统,还是独特的 BlackBerry OS,都普遍不支持触屏,操作界面也不够直观,因此每个功能键的设置都在努力简化用户操作,成为手机好用的必要条件。

历史的车轮滚滚,一台跨时代设备的到来将大部份实体按键送进历史。

2007 年,旧金山的莫斯康展览中心里的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他们目光聚集的舞台中心,乔布斯正向所有人宣布:

我们要重塑手机。我们要做一款跨越式的产品,它比任何移动设备都要智能,而且超级易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掉所有这些按钮,只保留一个巨大的屏幕。

苹果推出了初代 iPhone。

苹果凭借当年领先所有操作系统的 iOS,将绝大多数功能都塞进了那块「无所不能」的屏幕里,只需要用手指点击几下屏幕,即可输入文字、拨打电话,甚至拍照与收发邮件。

「Less but better」,这个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提出,并影响了无数产品设计的理念,终于在科技前进的脚步下,开始落实在移动终端上。

▲ 代表着「Less but better」理念的 Braun Studio 2

转眼十七年过去,乔布斯与 Jony Ive 的发言还在耳边回响,苹果却已经连续换掉了两位掌舵的设计师——从 iPhone 系列诞生开始的话,现在已经是「三代目」了。

这三次换血,都象征着苹果设计团队的理念转变——初代的 Jony Ive 是一位秉持「Less but better」的设计师,主导了无数经典又惊艳的苹果产品设计。

但当设计盖住功能性后,就会出现「蝶式键盘」、「梦幻单管压 i9」这样的失误。

在 Jony Ive 离开苹果,自立门户后,Evans Hankey 挑起设计大梁,上任之初就大刀阔斧,将 Macbook 上的 TouchBar 改回了按键。

这一举动广受好评,被视为苹果的设计理念开始真正回归「功能性」大于「设计性」的道路。

不过没过多久,Evans Hankey 也离开了苹果。

从 2019 年 Jony Ive 离开开始,苹果设计团队高频率的换人,设计理念多次调头。

iPhone 15 Pro 系列上这颗 Action 键,就是摇摆之下的产物。

如今,在 Ive 时代就在苹果从事设计的 Molly Anderson 开始领导苹果的设计团队,她一度被视为 Jony Ive 与 Evans Hankey 设计理念的结合者,兼具设计美学与生产力属性。

她最新的作品,是不久前发布的「史上最薄」iPad Pro M4,虽然一度刺激了 iPad 系列的销量,但对于这个「薄」,大家褒贬不一。

而在 iPhone 上,人们还没有习惯 iPhone 15 Pro 的 Action 按钮,她又准备携新的拍照按钮登上舞台。

比起十七年前苹果的果断和笃定,这一次,苹果似乎还在「设计」与「实用」间犹豫。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内含大量保密数据的 iPhone 原型机流入二手市场,旧手机怎么处理才安全 | 附教程

By: 周奕旨
21 August 2024 at 16:31

五年前,苹果发布了史上第一支关于「隐私保护」的宣传片《Privacy Side》。

影片内容非常简单直白,总时长 45 秒的广告中,前 30 秒都在重复一件简单的事:阻碍别人的视线,给「你」留下隐私空间。

▲《Privacy Side》

为了这件简单的事儿,苹果可谓是绞尽脑汁:在硬件中引入了安全芯片,例如 Secure Enclave 与 T2 芯片,就专门用于加密储存指纹和面部识别这样的敏感数据;

▲ Mac 上的 T2 安全芯片

同时,在系统中提供软件保护支持,比如 Safari 的无痕模式、要求 app 在跟踪用户数据前必须征得用户同意,否则不许上架 App Store,以及邮箱隐私保护功能等。

不过,如此视隐私如命的苹果,却在二手市场上翻车了。

二手市场泄露事件

近日,一位独立的安全测试员陆续从全球的二手市场里发现了苹果公司或与苹果公司相关的组织使用过并淘汰下来的设备,并从设备中里找到并恢复了大量的机密数据。

事情细细讲来,是这样的:

这位名为布莱恩特的研究员用十几部破旧的第二代 iPhone SE 串联在一起,利用 Live Text 字符识别功能来查找二手市场中的照片,识别商品名称与商品照片中可能存在的库存标签、条形码或企业标签,如果发现可能是企业淘汰的设备,布莱恩特就会收到警报,凭借这个识别系统,他曾成功以 165 美元收购到一台 iPhone 14 的原型机。

苹果公司允许少数研究人员使用一些设备的原型机,以便对新设备和系统进行测试。

这些原型机是相当诱人的宝藏,丝毫不亚于沉入海底的黄金,因为 iPhone 的原型机是安全研究人员与黑客梦寐以求的东西——它们通常搭载着特殊版本的 iOS 系统,开放性与调试性远高于消费版本的手机,对于深入研究该系统非常有价值。

理想状态下,这样的设备应该严格看管,有着周密的处理流程,但事实是,搭载着特殊系统的原型机就这样流通于二手市场,任何人有机会轻松得到它。

不仅手机,在二手市场上,类似的其他硬件也屡见不鲜——识别系统帮布莱恩特发现了一台位于英国的 Time Capsule,这台设备上写着「Property of Apple Computer, Expensed Equipment(苹果公司资产,已支出的设备)」。

布莱恩特花了 38 美元将它买下,还付了 40 美元的邮费。

收到设备时,里面是空的,但对硬盘进行恢复后,布莱恩特发现了很多东西:

硬盘里的文件虽然已经清空,但当我研究它时,发现里面绝对不是空的,这里有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一个数据库,似乎是 2010 年代欧洲所有苹果旗舰店的主备份服务器的副本。这些信息包括服务单、员工银行账户数据、公司内部文件和电子邮件。

AirPort Time Capsule 发布于 2008 年,用于储存 Mac 的备份,苹果的欧洲旗舰店从那时候起一直在使用这台「自家设备」,于是,大量保密数据与隐私文件都存进了这台设备中。

在 2018 年停产后,这台老旧的设备也许没过多久就被清空并扔进了仓库,里面的数据也随着整个 AirPort 系列隐入时代的烟尘中,直到机缘巧合下飘洋过海落到布莱恩特的手里。

▲ AirPort Time Capsule 内部的硬盘

这下,Time Capsule 真成为名副其实的「时间胶囊」了,所幸,打开它的是一位专门从事安全研究的「正派」人士,他在与苹果公司联系后,将这台 Time Capsule 寄回了苹果伦敦安全办公室。

至此,布莱恩特还不过瘾,他又将识别系统瞄准了设备的生产与组装厂——组装线上的设备特别容易暴露问题,而且有机会在二手市场上找到,尤其是在中国的平台上,因为许多电子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的。

如其所愿,他找到了一台贴有大量富士康标签的 Mac Mini,这台电脑似乎曾在富士康的质量保证测试线上使用过。不过,这台 Mac 机身上有一个显眼的钻孔,所以被标记为零件。

在研究了各代 Mac Mini 的结构后,布莱恩特猜测钻孔也许并未摧毁储存数据的硬盘。于是他冒险从中国购买了这台伤痕累累的「富士康零件」,并在亲自检查后认为数据保存完好的可能性极大。

最终,洛杉矶的一家取证实验室帮他恢复了 Mac mini 中的所有数据:

一份苹果公司在工厂生产线上用于测试的内部软件,包括与原型机和 QA 设备通信的特殊接口,还包含富士康的凭证和日志。

布莱恩特再次联系了苹果公司,并将 Mac Mini 退还了回去。

事情到这里,就可以看出端倪了:以苹果为代表,这些成熟的商业硬件公司有一套完善的流程管理各种各样的设备,但几乎所有公司的设备在淘汰后,总有一小部分会流入到二手市场中——先后被找到的 AirPort Time Capsule 与 Mac mini 就足以证明。

布莱恩特也是这样的看法: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他们使用过的产品最终都会出现在 eBay 等网站或其他二手市场上,哪怕这家公司是世界 500 强企业,我想不出有哪家公司的某件设备没有在我的系统中出现过。

买到企业淘汰的设备,不算什么大事,真正重要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些设备看似清理干净了,实则只需要简单的恢复,就可以轻松窥探这些设备曾经承载的任何数据。

想要数据安全,反复覆盖是关键

商业公司的隐私泄露,可能影响的是企业声誉或是系统安全,而普通消费者的隐私要是落到有心人手里,可能就是一把隐藏在暗处的匕首,特别是大多数二手交易都是点对点的形式,买家几乎可以轻松确定你是谁。

显然,不少的朋友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不知道该如何去捍卫自己的数据安全——这不,「旧手机你都如何处理」这一话题就登上了科技数码热榜。

将旧设备淘汰之前,我们最熟悉的操作是进行「格式化」。

格式化后的设备看起来就像与我们第一次见面一般——空空荡荡,但这是一种错觉,大多数数据其实都还老老实实地待在原本的位置上,只是不显示了而已。

你可以理解为「格式化」就像是在搬家前给房子做了一次大扫除,表面上看,所有的家具都清理得干干净净,房子也显得空空荡荡,仿佛刚刚装修好一样。但实际上,所有的东西还都留在房子的暗角落里,只不过是用布盖住了,看不见而已。

只要有人愿意掀开那些布,原先的东西就会再次显现出来。

如果不想旧手机的数据被恢复,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反复覆盖硬盘空间即可:

通过下载大体积的视频文件(比如下载电影、连续拍摄高规格视频),将手机内存装满,随后全部删除,并多次重复这个步骤(一般两到三次)。

旧设备除了手机,也别忘记个人电脑——在旧电脑上,除了五花八门的软件和反复下载大体积文件外,也有更直接的办法去尽最大可能地提升数据恢复的难度:
(请注意,这样的办法会导致数据几乎无法恢复,请不要轻易尝试!!)

在 Windows 上使用 cipher 命令:

Windows 系统自带了一个名为 cipher 的命令,可以用来多次覆盖已删除的文件所在的磁盘空间。

操作步骤:

  1. 打开命令提示符(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2. 输入以下命令,并根据你想清理的文件路径替换:

cipher /w:DRIVE- LETTER:\FOLDER-PATH\

DRIVE- LETTER 代表驱动器盘符,FOLDER-PATH 代表着文件夹路径,分别指定即可;

在 macOS 上使用 diskutil 和 dd 命令:

macOS 提供了一些工具来清除磁盘数据,其中 diskutil 和 dd 命令可以用来覆盖数据。

操作步骤:

  1. 打开终端(Terminal)。
  2. 运行以下命令来列出你的磁盘

diskutil list

  1. 找到你要清除的磁盘的设备名称(如 /dev/disk2)。
  2. 使用 diskutil 来擦除整个磁盘并覆盖数据:

diskutil secureErase 3 /dev/disk2

secureErase 后的数字 3 表示使用 35-pass 写入随机数据进行覆盖。其他选项:
• 0: 快速擦除(不覆盖数据)
• 1: 一次覆盖数据
• 2: 三次覆盖数据
• 3: 35 次覆盖数据

与揣在兜里的家门钥匙不同,信息时代的隐私钥匙,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遗落在外。

哪怕诸如苹果、谷歌等厂商为此不断缝合口袋中的漏洞,企图帮用户保留住隐私钥匙,但要是用户过于马虎,把口袋直接敞开——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双向奔赴,才是描述隐私保护这件事,最美好的词。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发布的 Pixel 9,将手机拍照卷到了一个新高度

By: 周奕旨
15 August 2024 at 10:51

今年的 Google,貌似有些着急。

先是奥运会上发布的 AI 广告弄巧成拙,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危机,一度被喷到关闭评论区;又被哥伦比亚特区法院判决为垄断企业,深陷垄断囹囵。

▲ 翻车的 Gemini 广告

双重打击下,Google 几乎处于有史以来最尴尬的境地,此时的 Google,急需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来找到落脚点。

于是,按惯例应该在每年十月召开的 Made by Google 全球发布会,现在来了。

Pixel 9,全系登场

在这场提前了两个月的年度盛典上,Pixel 9 系列登场。

今年,Google Pixel 系列迎来了四位成员,分别是 Pixel 9、Pixel 9 Pro、回归的 Pixel 9 Pro XL 以及 Pixel 9 Pro Fold,这四台手机均搭载了 Google 自研的 Tensor G4 处理器。

Tensor G4 处理器使用 1+3+4 的内核配置,由一颗 Cortex-X4、三颗 Cortex-A720 与 四颗 Cortex-A520 组成,与 Pixel 8 上的 Tensor G3 处理器相比(或更以前的芯片),Tensor G4 中新的 Cortex-X4 提升了约 11% 的单核性能,但由于缺少一个内核(Cortex-A720),所以与 Tensor G3 相比,多核结果预计只会上升约 3%。

▲ Google Pixel 9 Pro XL 与上一代 Pixel 8 Pro 跑分对比

不过,芯片的短暂停滞并没有影响 Google 使用 AI 的决心:这是第一台搭载了 Gemini Nano Multimodality 多模态模型的手机,Google 宣称这个模型比去年推出的模型要强大 3 倍,复杂程度也提高 3 倍。

除了新芯片,Google 为影像也做足了准备。

虽然 Pixel 9 标准版与上代 Pixel 8 标准版的变化不大,只是将超广角摄像头从 IMX 386 提升到 IMX 858,但在 Pixel 9 Pro 与 Pro XL 上,Google 选择「一致强大」的方案:除了主摄使用三星 GNK 五千万像素传感器外,其他所有摄像头都使用索尼 IMX 858 传感器。

IMX 858 是目前影像旗舰中最常见的传感器,1/2.51 英寸足以在适当的影像模组大小中担任超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的成像任务——这与小米 14 Ultra 的相应焦段配置相同。

Pixel 从单摄「硬刚」双摄的时代一路走来,终于在今天赶上了影像旗舰手机应有的硬件配置。

在这两年的 Made by Google 中,硬件已经不再是传统看点,风头正盛的 AI 功能才是大家更关心的话题,

AI 影像,由「实」入「虚」

在 AI 浪潮袭来的时候,Google 企图踏浪而行——去年的 Made by Google 与今年 Google I/O 2024 大会上,Google 公布了大量 AI 技术,从生成式模型到自然语言处理、从独立 app 到系统集成,这是一种行为上的「All in AI」。

乔布斯最认可的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Alan Kay)有句名言: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

Google 推出的 AI 新功能的第一位接棒者,自然是「亲儿子」Pixel,而影像,便是手机 AI 的大展拳脚之处。

Google 将 Pixel 9 系列的相机称呼为「世界上第一款 AI 相机」,足以见证除了旗舰级别的摄影模组外,Google 对全新 AI 的加持抱有同样的信心。

在 Pixel 8 中,有一个专为合照准备的功能:Best Take

在拍照时,有时难免会拍下不符合当时情景的表情和姿态,Best Take 会拍摄多张照片,通过 AI 选择出这些照片中每个人最好的一部分自动合成,如果你对 AI 选择的不满意,也可以手动进行选择,最后合成在一张照片中。

而在 Pixel 9 中,为了帮助你更好的合照,Google 又搞了新花样:Add me

这个新功能企图解决你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进行「非自拍合影」的困难——你只需要将 Pixel 9 举起来拍摄朋友,再让朋友在同样位置将 Pixel 9 对准你,Add me 会自动帮你们合成在一张照片中。

这有些像摄影中常用的手法——堆栈:将相机稳定后,拍摄同一场景下不同位置的人物,再将这些拍摄的照片放入 Photoshop 或其他后期软件中进行对齐,最后合成在一起,将不同的人物呈现在同一张照片上。

▲ 使用相机进行堆栈拍摄的照片

现在,在 AI 的加持下,Pixel 9 在抬手之间就能完成这个复杂流程。

如果说 Add me 只是「堆栈」技术的自动化,那么「Magic Editor」的新功能,则是将手机影像真正带到了「真实」与「虚假」的交汇点。

升级后的「Magic Editor」成为了真正的「魔术编辑器」:除了前代的改变画面曝光、去除背景与移动画面元素外,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文字,就能创造出根据用户脑海中的画面。

简而言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生图模型。

文生图,已经不算是 AI 技术中的「新鲜」家伙了,例如 OpanAI 开发的 DALL-E 与开源的 Stable Diffusion 等模型都早已是我们熟悉的作图帮手,经过多次迭代,各类创作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 使用 Midjourney 生成的图片

不过,传统的模型都需要我们使用网页或是 Discord 等渠道才能访问,更有甚者需要自己配置本地的操作界面,才能顺利使用,而 Pixel 9 系列则简单多了——你只需要解锁手机后输入文字,Magic Editor 就可以帮你完成这一切。

这离不开 Google 对于生成式 AI 的技术储备——Google 旗下的 Imagen 从 2022 年 5 月开始,就为使用者提供 AI 图像生成服务,例如我们最讨厌的人机验证程序。

作为 Android 阵营的嫡长子,Pixel 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调,但谁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Google 有任何新技术,总是第一时间交给它,久而久之,Pixel 变成了一种指路标:Add me 与 Magic Editor 两个新功能,也许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 Android 对于 AI 摄影技术运用的方向。

虚与实的路口,是记录与创作的分界线

Pixel 9 为 AI 影像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争议:从摄影后期到 AI 介入,人们始终对「失去真实」这件事耿耿于怀。

的确,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照片好像被冠上了「真实」的紧箍咒:每张照片都必须是客观的「证据」,一旦经过修改或是创造,就会被打上「P 图」标签,仿佛我们的生活也作了弊。

但照片不该如此——谁会为了百分之百的真实去按下快门呢?除了新闻与纪实摄影师很少有人这样做。

▲哪怕是新闻摄影,也通过构图规避了一些「真实」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照片更多是一个载体,就像 Google 所说的:

通过我们的 AI 技术,照片不仅仅是一张图像,而是捕捉和重现生命中重要时刻的方式。

这些重要时刻,总是充满情绪与主观——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能引动我们按下快门的,常常是引起悸动、喜悦与惊奇的瞬间。

于是这些浓缩着我们所思所想的照片,成为了宝贵回忆的载体。

▲ 手机的白平衡不能帮我留住金色的余晖,AI 可以

但照片太过客观,往往与我们脑海中的回忆「对不上号」,这时候,使用 AI 修改或是创作照片,正如那句经典的摄影言论:

我不是在 P 图,只是还原当时眼里看到的美景。

虽然这只是一句摄影论坛上常用于应对后期指责的找补言论,但恰恰命中了 AI 技术对照片的意义:使用工具,让人们的照片,更轻松地贴近回忆。

在 19 世纪末,随着摄影的出现,写实的任务开始由绘画过渡到摄影,印象派这种脱离完全写实的绘画新理念开始抬头,并引领风潮。

现在,随着 AI 的出现,摄影也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边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作」照片,无论你反对还是支持,摄影,已经走上了这么一条不会回头的道路。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4 年,买相机就是买「身份」

By: 周奕旨
12 August 2024 at 11:12

在如今,你还会选择买一台相机吗?

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爸从深圳带回来一台奥林巴斯,那是一台使用 135 规格胶片的傻瓜相机,在往后十年的时间里,它承担了记录一家人的影像的重任。

那时候,一台胶片或是数码卡片机,是一个家庭在温饱外重点考虑的「家具」之一。

时过境迁,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已经在影像上卷出了花,不说动辄一英寸的大底与三摄四摄的旗舰影像,价格更为友好的中端机也可以拍出清晰优质的照片,更别提手机作为多功能设备,更擅长数据传输、回看整理、社交媒体分享等等任务。

在「记录生活」这份工作上,手机已经足以负责,并能做得更好。

对于专业摄影师而言,手机还满足不了超高的解析力、可更换镜头系统、14/16 Bit 色深等需求,相机依然是必需的工具,这部分用户是厂家的核心用户;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或是更纯粹的家庭影像记录者而言,手机的升级也有着足够大的诱惑力。

愿意掏钱去买一台额外的相机的人,也随之越来越少了。

▲ 相机销量由 2012 年的一亿两千万台骤降至 2022 年的不足一千万台

这张图表,无论谁来都看得明白,相机市场已经进入最低谷,甚至有行业内人士预测:

在五到八年内,除了极少数高端机型,其他相机会彻底消失。

虽然时代的浪花很难抵御,但相机厂商也不乐意眼睁睁看见自己的市场被蚕食一空。

于是,厂商们开始寻找一条新的路径,想方设法地避开海浪的冲击。

徕卡与哈苏的前车之鉴

如今的困境,有两家欧洲相机厂商已经提前遭遇过了。

在胶片时代与数码时代更替时,徕卡与哈苏这两家厂商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这两个品牌都曾以专业性与可靠性为自己赢得赞誉:徕卡制造了第一台商用 135 规格胶片相机;哈苏则随人类进入太空,拍下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的第一个脚印,两者的功勋奠定了自己在胶片时代的标杆地位。

▲ 哈苏 500 系列中画幅胶片单反相机与徕卡 M6 胶片相机

但在数码浪潮的冲击下,以前的荣誉不足以成为坚实的堤坝,被日系厂商的电子化相机一举冲毁,徕卡与哈苏先后宣布重组几经周折后,一家花落大疆,一家归于 ACM 与黑石集团(它还投资了范思哲与希尔顿)。

在被收购后,两家欧洲厂商开始了新的尝试:由于在电子技术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只能再从自家特点上寻找别的优势。

于是,上百年的相机文化成为了两家厂商的救命稻草,哈苏与徕卡选择将相机作为企业文化与相机文化的载体,贩卖这份「情怀」。

用徕卡举一个例子。

徕卡相机曾因其便携性和高质量,成为众多新闻和纪实摄影师的首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上世纪 30 年代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概念,主张摄影师应在场景中人物、光线和构图达到最佳状态的瞬间按下快门,捕捉稍纵即逝的画面。

▲ 1961 年 希腊 布列松拍摄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通过徕卡相机践行这一理念,创作了无数经典作品,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摄影师。徕卡因此被认为是捕捉「决定性瞬间」的最佳工具之一,其品牌形象也与高端纪实摄影紧密结合,成为最佳卖点。

著名的人文摄影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提到:

徕卡相机代表了一种对摄影艺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徕卡在推动摄影文化方面的努力,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个相机品牌,而是一种艺术表达的象征。

▲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拍摄的纪实作品

换而言之,徕卡出售的已经不再只是相机,而是背后所代表的摄影文化。

在 2021 年与 2022 年,徕卡的销售额连续增长了 16% 与 9%,哈苏虽然没有公开自身的销售数据,但至今仍需要排队的镜头足以表明情况。

▲ 哈苏 X2D 与徕卡 M 系列旁轴数码相机

徕卡与哈苏,经历了坎坷的探索,证明了这条路可以走通——厂家将自己的故事与文化打包成产品,而用户通过付更多的钱,去购买这些工具属性之外的额外附加值。

品牌「升维」之路

有了哈苏与徕卡遭遇的前车之鉴,日系厂商开始未雨绸缪,为有朝一日的「式微」做准备。

现在,这一天来了。

尼康进入航空航天领域;佳能占领办公器材、富士与奥林巴斯杀入医疗市场…… 日系数码厂商纷纷凭借自己擅长的技术进入到更大、更有发展空间的领域。

▲ 尼康 Z9 在太空中,除此之外,尼康还制造太空望远镜的光学部件

除了对外寻找更多的机会,相机厂商对内开始学习徕卡与哈苏曾经走过的路。

2011 年,富士推出了一台在彼时相机市场有些「特立独行」的相机——FinePix X100。

▲ 富士 FinePix X100,也就是 X100 系列的第一代

在数码相机销量的尖峰时刻,这台复古相机出现在 2010 年的 Photokina 展会上,并于 2011 年 2 月正式发布,除了一些专业摄影师选择作为备机外,只在从胶片时代走来,尚有旁轴情怀的「老玩家」群体中引起关注——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那时候的军舰头才是专业与高端的代名词。

▲ 佳能同年推出的旗舰单反 EOS 1D X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台相机实在过于像个玩具——没有合适的人体工学、银色的漆面(普遍认为,相机外观低调更有助于拍摄)、非单反结构、复古的参数转盘、不可更换镜头,在才推出的时候,甚至只支持拍摄 JPG 照片。

只是没想到,这台「玩具」,反而让富士成为第一位找到方向的相机厂商。

2022 年,这个相机市场有史以来最萧条的时间里,FinePix X100 的第五代继任者 X100V 凭借巨大的热度迅速出圈,一度加价 50% 都一机难求。

▲ 富士 X100V

与徕卡和哈苏相似,富士也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胶片时代,它除了与哈苏联手生产过 XPAN 这样的传奇机型,更是唯一可以与柯达抗衡的胶片制造商,在胶片品种上全面对标柯达,前后生产了七十多种胶片,一度在全球市场上逼近柯达的市场占有率,拉开全线竞争。

▲ 富士 Superia Premium 400

而现在,富士将近百年的相机技术与胶片积累摆在了 X100 系列相机上,而它也没有让富士失望——不仅把同为 X 系统的其他型号带火了一把,也让很多曾经对相机不感兴趣的人来了解富士的「胶片模拟」与机身设计,并为之买单。

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大卫·艾伦·哈维曾长期使用富士 X 系列相机进行创作,他提到:

富士相机的设计与胶片模拟让我回想起了胶片时代的拍摄体验,同时又能满足现代数字摄影的需求。

▲ 大卫·艾伦·哈维 拍摄的纪实作品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采访上,CEO 后藤祯一丝毫没有掩饰富士的企图:

富士要保持自身品牌力,就像德国的徕卡一样。

换而言之,富士也企图让自己的相机「升维」——成为自家胶片文化与历史的载体,再出售给认可这些理念的人。

选择这条道路的日本公司,不止富士一家。

尼康在 2021 年与 2023 年前后推出了自家的复古无反相机——Z fc 与 Z f。

▲ 尼康 Z f

这两台相机虽然还保持着较高水平的性能参数,但从专业角度已经抛弃了很多工具属性——比如握持感与操作,但尼康将经典的 F 系列胶片机身回归,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追捧。

▲ 小红书上,尼康 Z f 同样广受好评

这条「升维」之路,黑胶也走过。

在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磁带与 CD 的兴起,黑胶逐渐被淘汰,到了二十世纪末,音乐产业全面转向了数字音频格式,黑胶成为一种小众与复古的收藏品,生产和销售量趋近于零。

二十一世纪,黑胶却慢慢复兴起来,千禧一代对「有实体的音乐」以及背后代表的音乐文化展现出浓厚的兴起,甚至有歌手开始继续出版黑胶专辑。

▲ 1995 年到 2020 年的黑胶唱片销量

专门为歌手制作黑胶唱片的公司中,最为知名的一家是 Vinyl Me, Please。

这家公司为各种艺术家和乐队制作定制黑胶唱片,还会与一些知名歌手(如 Taylor·Swift)合作发行特别版或限量版的黑胶唱片。

▲ Taylor·Swift 的黑胶唱片

VMP 的联合创始人 Cameron Schaefer 曾在采访中表示:

黑胶唱片不仅仅是听音乐的方式,更是一种体验。你不仅是在听音乐,你是在接触艺术,触摸历史,感受音乐家在创作时的心境。

简而言之,黑胶也和相机一样,从单纯的音乐载体,变成音乐文化、理念与乐曲的象征了。

相机在式微,但相机品牌在升维

直到现在,富士 X100V 的继任者 X100VI 已经发布半年时间了,依然需要加价在二级市场购买,而尼康 Z f 与 Z fc 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视线。

购买他们的人并非都是摄影爱好者,他们并不关心相机的工具作用,也不看重相机的性能与参数,而是它带来的附加价值。

这些附加价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体的使用感受:相机带来的仪式感、色彩以及拍摄时提供的正反馈,这台相机让人们愿意带它出门,人们就会选择它。

《连线》杂志的创始编辑 Kevin Kelly 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随身携带的那一台,因为只有随身携带的相机才能真正捕捉到瞬间的美好。

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化、历史与理念,用户认可这些内容,就会购买相应产品。

简而言之——一些商品已经成为了「文化资本」的载体。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概念:

文化资本不仅是学术知识和技能积累,它还包括了人们的品味、习惯和文化背景。

相机「升维」,就是成为物质文化资本积累的载体:用户通过购买自己喜欢的,有长久历史或代表了某种摄影理念的相机,为自己打上一个「身份标签」,以便在群体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同好。

蕴含文化资本的产品无处不在,哪怕是工具属性最强的东西,一样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你所选择的每个产品,都在帮你打上身份标签。

一台相机、一张黑胶,无一例外。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新增「灭霸」功能,想把被分散的注意力还给你

By: 周奕旨
8 August 2024 at 14:49

一个稍微有些年头的梗: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最小的粒子是夸克,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最小的粒子是广告上的那个叉。

现在,苹果打算将网页里的一切安上一个放大的「叉」。

在今天凌晨发布的 iOS 18 Beta 3 公测版中,Safari 浏览器中出现了一个新功能:分心控制。

这个功能可以帮助你使用浏览器时将任何不需要的模块化成「飞灰」。

在 Safari 浏览器中打开任何网页以后,我们可以从底部导航栏左侧二级菜单中发现这个名为「Hide Distracting Items」的新功能。

点击这个功能,画面会回到我们的网页上,看起来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实际上,这个时候你已经成为这个画面的主宰者,所有元素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不见的模块,只需要你轻轻点击屏幕,它们的边界就会显出原形。

在元素模块的正中间,有一个蓝色的隐藏按钮,这个按钮可比广告上重重遮掩的「叉」直观多了。

只需要轻点「隐藏」,你选中的模块就会彻底消失。

为了提高模块消失的感知,苹果还为这个过程贴心地制作了一个动画:被选中的模块将会分解成粒子,消散在你的屏幕里。

这个动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在一声响指后,半个世界灰飞烟灭。

在更新以后,我也迅速对「灭霸的响指」进行了多场景测试:

搜索引擎作为浏览器最常用的使用场景之一,是新功能「大展拳脚」的好地方,每个搜索结果呈模块排布,正好可以测试识别准确性。

▲ 从左往右:百度、搜狗、必应、谷歌

在数个常用搜索页面中,「分心控制」都能牢牢锁定我们想要选中的模块,并做到准确隐藏,并将后续搜索结果提前,填补掉隐藏后的空白。

有趣的是,你甚至可以隐藏掉搜索框。

不用担心这种调皮操作会给网页浏览带来麻烦——隐藏后的内容并不是真的从网页上消失了。

在导航栏左侧,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小眼睛,只需要打开二级界面,点击「Show Hidden Items」按钮,隐藏的所有内容都会还原回来。

▲ 谷歌搜索框回来了

除了搜索引擎,我还检查了分心控制的连续性。

比如在看新闻时,广告常常会占据一部份画面,时常将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本来就不大的手机屏幕更加紧凑,这时候,分心控制就会派上大用场,但在需要经常跳转另一篇新闻的时候,广告还在吗?

▲ 在前一个新闻中被移除的广告,在下一个新闻界面中依然保持移除状态

除了章节的跳转外,刷新页面、或是关闭页面后重新打开也能保持模块的消失,除非你手动还原。

▲ 刷新页面后,去除的元素也没有恢复

分心控制并不单是个广告屏蔽功能,而是能够让你完全控制页面上的一切元素,无论是广告,还是其他。

比如我有清理 iCloud 云文件的习惯,我会定期登陆 iCloud 的网页版去检查自己的文件,但 iCloud 主页巨大的动画基本占满了整个屏幕,登陆下方的文字被阻挡,这对于我来说十分难受。

但现在不再是问题,分心控制能帮我直接把整个动画模块化成飞灰,并且每一次打开都保留这个干净的样子。

也就是说,只要有你认为这个页面里,存在影响到你的元素,都可以将它去掉。

灭霸的一声响指,将世界上的生灵消灭了一半,图谋的是宇宙发展更多的可能性;而分心控制,将干扰你的信息消灭掉,牟取的是为你节省不必消耗的注意力。

在 iOS 15 版本中,苹果引入了通知摘要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将低优先级的通知汇总并在合适的时间推送——这让用户不必被频繁的杂乱信息打扰,从而更专注于手里的事情。

之后,苹果持续从系统层级引入专注模式、自动堆叠、iMessage 信息优先级排序等可以自定义的新功能,期望通过这些功能,将杂乱消息「过筛」,以提高用户处理信息的效率。

现在轮到浏览器了。上网冲浪,这可能是我们消费内容最多的场景之一,但网页越来越复杂的页面,也在不经意间攫取了我们的注意力。

这些更新也许在手机与系统的大迭代中显得毫不起眼,但积跬步以致千里,从细微之处节省的时间与注意力,已经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效率。

苹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终端公司,全球有数十亿用户,用技术捍卫用户的注意力,是这家公司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苹果 CEO 蒂姆·库克曾表示,把注意力还给每一个 iPhone 用户: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被无休止的信息打断。

至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我想应该与这些更新的功能一样:由你定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订阅制鼠标?罗技制造了一场大乌龙

By: 周奕旨
8 August 2024 at 14:49

进入流媒体时代后,我们获取音乐、影视等媒体内容都需要通过订阅制——这是最常见的,也是被反复印证的商业模式,但你能想象鼠标也执行订阅制吗?

就在前些天,罗技的首席执行官 Hanneke Faber 在 Decoder 播客中分享了罗技公司关于订阅制「永久鼠标」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中,罗技将制造一款质量可靠、能够长期使用的鼠标,并不断地得到罗技公司的软件服务支持,以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

如果我有一款质量上乘、设计精良、支持软件的鼠标,我为什么要把它扔掉呢?永久鼠标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之一。

Faber 将其比作一块不错的手表,并不是那种超级昂贵的奢侈品,但它真的不错,是一块想让人继续使用的手表。

不过与手表不同的是,这款鼠标将会通过订阅制支持软件上的更新。

这个念头来源于目前罗技的商业模式,Faber 并不满意「我创新,你买单」的一次性交易——订阅制的收入显然有更强的可持续性。

在播客中,主持人也显得有些难以置信,反复确认是否真的想要订阅一款鼠标,但 Faber 依旧对这个商业模式感兴趣,不过理由就有些欠缺说服力了:通过订阅,你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鼠标。

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讨论,大家对这款可能出现的「高品质、支持软件的鼠标,其使用寿命可与优质手表相媲美」的鼠标以及它代表的订阅制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反对。

在 Reddit 论坛上,有人直言不讳地问道:

谁会对自己的鼠标担心?不够用或坏掉的话,再买一个就好了。

不过,罗技的公关负责人 Nicole Kenyon 很快就代表公司发表了声明,表示不会推出订阅制鼠标:

我们不会推出「订阅制鼠标」,这并不是公司策略中将会生产的产品,我们只是通过这个鼠标对消费电子产品是否有其他商业模式进行了一场挑衅性思考。

这场「挑衅」同时面对公司内部与外部,内部的反响如何不得而知,但大家看到 Faber 提出「永久鼠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电池、微动寿命等问题的解决,一位罗技用户在论坛上评论:

当我看到「永久鼠标」这个词的时候,我的大脑立即转向:oh!cool!他们想出了一些办法,只需要移动它就能让它充满电。

但明显,罗技让他失望了,一场关于鼠标商业模式、并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乌龙,正式落下帷幕。

虽然罗技宣称这个「订阅制鼠标」只是内部的一种尝试与探索,但丝毫掩盖不住消费级外设的确面临着一个问题:创新匮乏。

外设始终要依附于个人终端设备,在电脑等主要终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硬件变化下,罗技很难跳出现有框架拿出更好的交互方案。在七月底发布的财报中显示,罗技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实现销售额上涨,但这主要依赖于 AI PC 与商用设备换机潮的推动。

缺乏持续的创新,罗技很难维持这一增长势头。此外,外部还有雷蛇、赛睿等厂家紧跟脚步,在外设市场与罗技对垒互攻,情况不容乐观。

内忧外患下,将目光看向订阅制,是罗技的无奈之举。

但与软件和流媒体不同,消费级硬件公司——至少罗技,需要认识到:公司想要获得稳定又持续的收入,就需要想办法做到稳定而持续的进步与创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第一款 M4 Mac 要来了,外观可能有新变化

By: 周奕旨
6 August 2024 at 10:07

在今年的 WWDC 上,苹果时隔 18 个月更新了 iPad Pro。这台新 iPad 除了是历史最薄外,也是苹果首次在非 Mac 设备上首发桌面级处理器 M4。

而现在,搭载 M4 芯片的 Mac 即将登场。

据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爆料,苹果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搭载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如此一来,M3 也许会成为苹果最短寿的芯片之一,发布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 M4 芯片取代。

▲ Apple M 系列芯片发布时间

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搭载 M4 芯片的还有 iMac,上代 iMac 搭载 M3 芯片,在去年的 10 月 31 日与 M3 MacBook Pro 一起发布。

这两台设备除了处理器升级外,不会有太大变化。

除此之外,Mac mini 在今年晚些时候迎来迭代,它的上一次更新是 2023 年 1 月发布的 M2 Pro 型号,这次更新将直接越过 M3 芯片,搭载最新的 M4 芯片。

而 MacBook Air、Mac Studio 与 Mac Pro 的升级可能需要等到 2025 年。

有趣的是,在这次的爆料中,Gurman 还带来一个消息:至少有一款设备将会得到更明显的变化。

将目光看向 Mac 系列设备的外观,在 2020 年苹果发布 M1 芯片后,大多数外观都得到了重新设计:

MacBook Pro 与 MacBook Air 由于实用性问题,放弃了「楔形」机身、取消了 TouchBar、缩减边框,并出现了刘海;iMac 更是摆脱了 2012 年就开始使用的设计,将屏幕大幅度变薄,并取消了背部曲线,加入了多种颜色。

▲「楔形」机身消失

到目前为止,Mac 家族只有 Mac Pro 与 Mac mini 还保持原有设计,Mac Pro 的上一次外观更新是 2019 年,而 Mac mini 则从推出以来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变化。

▲ 这个小盒子从推出以来一直没有变化

从这个线索来看,Gruman 所指的「更明显的变化」也许会出现在 Mac Pro 与 Mac mini 上,不过 MacBook Pro 的设计也已经使用了近四年,不排除有换代的可能性。

这次爆料,其实不难看出 M4 芯片的特殊之处:一方面,苹果要保证 M3 芯片的寿命至少得到一点延续,快速又突然地更迭会影响用户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目前的 AI PC 已经将总体算力堆到了 30-40 TOPS 这个级别,比如 Intel Core Ultra 就提供了 34 TOPS 的算力,但 M3 芯片主要着重于 CPU 与 GPU 性能,只能提供 18 TOPS 的算力支持——这几乎无法面对 AI PC 强势算力的威胁,也不利于未来 Apple Intelligence 端侧 AI 大模型的部署。

内忧外患之下,长久没更新的 iPad 家族成为了救命稻草。

将 M4 芯片首发于 iPad 这一招的确有效,在苹果最新的财报中显示,新款 iPad 的推出帮助该类别销量增长了 25%;同时,新 iPad 的表现也将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去,给 M3 芯片续命了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小半年。

与 iPad Pro「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尴尬处境不同,Mac 家族一直是核心用户的可靠生产工具,备受用户关注。不久后,可以提供 38 TOPS 的 M4 芯片终于要登上 Mac,苹果的 AI PC 之路也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拆解三星折叠手机!维修依然是个难题

By: 周奕旨
5 August 2024 at 16:53

前不久,三星发布了两款新一代的折叠屏:Z Fold 6 与 Z Flip 6,作为 Android 阵营里隐藏的 Boss,它们的产品力和升级力度备受关注,全球专业拆解大户 iFixit 也没打算放过他们。

三星 Z Flip 6

首先被放上「手术台」的是三星 Z Flip 6,由于下半部分的后盖上并没有排线,可以直接用吸盘与翘板拆下,一整块用于 15 瓦无线充电的感应磁圈占据了下半部分的第一层后背,边缘有一条清晰的线路连接至下层的电池。

将最底部的覆盖件拆掉后,扬声器模组也现出真身,一根排线将扬声器模组与上半部分连接起来。

在拿起电池的途中,可以清晰看到这是一块 2870mAh 的电池,结合三星 Z Flip 6 发布信息来看,应该还有一块 1130mAh 的电池在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的结构已经彻底拆解,一块电池、一层无线充电磁圈与扬声器模组一起占据了整个下半部分机身的所有空间,上半部分则有更多的元器件与结构。

上半部分的后盖与机身有一根排线连接,这根排线承担了外部小屏幕的显示信息传输任务,需要更小心。

将排线取下后,可以清晰看见整个上半部分的内部结构:上面一部分是三星 Z Flip 6 才更新的 5000w 像素广角主摄,这颗主摄支持无损 2× 变焦,用于弥补没有长焦的缺憾,旁边是没有任何改进的 1200w 像素超广角镜头,并排还有一颗闪光灯,其余则是被金属盖板覆盖的各种元器件。

下半部分是刚刚提到的剩余的那块 1130mAh 电池,两块电池一起给三星 Z Flip 6 提供了 4000mAh 的额定容量,比上一代提升了 300mAh。

将金属盖板卸下后,元器件主板暴露在外,四周有排线分布,分别连向手机左右侧的物理按键、摄像头、两块电池与扬声器。

将上半部分的长方形电池取下后,与下半部分偏向方形的电池放在一起,印证了刚刚的描述。

后壳已经被拆解一空,轮到了正面的这块 6.7 英尺 Dynamic AMOLED 2X 显示屏了,将显示屏拆下后,可以清晰看到三星 Z Flip 6 的折叠结构。

在完成了三星 Z Flip 6 的全部拆解后,iFixit 笑称:

你们现在观看的是去年 Flip 5 的拆解重播。

的确,三星 Z Flip 6 除了电池容量的稍微增多,手机结构与元器件并没有与三星 Z Flip 5 存在明显区别。

三星 Z Fold 6

随着三星 Z Fold 6 摆上加热台,这台「大折叠」的拆解正式开始。

▲展开的三星 Z Fold 6 就像一台平板

iFixit 一次性拆解了外屏与摄像头后壳——这是打算将展开后的手机背面直接拆空。

在手机摄像头一侧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用于 15 瓦无线充电的感应磁圈覆盖在除了相机模组的整个背部;在左右两侧各有一块长方形的电池。

将所有排线断开,iFixit 飞快去掉了所有金属遮罩与电池,将三星 Z Fold 6 不加遮掩的样子展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三星为摄像头一侧的电池配备了面积巨大的散热铜片,从元器件密集度也可以看出,左边部分将会承担更多的手机运行任务。

铰链结构在这一侧并不明显,图中左侧巨大的的摄像模组从上往下为 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5000 万像素的广角主摄以及 1000 万像素的长焦摄像头,右侧则为外部挖孔屏的 1000 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两块电池一共为三星 Z Fold 6 提供了 4400mAh 的电池容量,这与三星 Z Fold 5 相比没有任何提升——可能是因为结构的限制,三星认为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集成方式了。

将所有主板与元器件拆下后,手机只剩下干净的金属外壳和少数不能取下的部件,iFixit 将它又放在了加热台上,这次将要取下展开后的一整块屏幕。

同样的步骤,去掉边框与下面的薄胶以后,只留下了干净的手机金属结构。此时可以看到铰链细节。

至此,三星 Z 系列的两台折叠屏都拆解完成。

拆解结束后,iFixit 再次重申这个观点:三星 Z Fold 6 与三星 Z Flip 6 都很好,但一点儿也不新鲜,这一代折叠屏总体而言与前代没有什么区别,且维修性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三星宣称可折叠屏幕能重复二十万次的折叠操作(如果每天折叠一百次,这大约能持续五年时间),但 iFixit 认为,折叠屏幕在二十万次折叠或五年的寿命期限内,仍有大量屏幕损坏或断裂的例子,想要维修的确是一件高风险又耗时耗力的事情。

iFixit 希望看到三星在折叠屏的性能上做得更好,并提供一个可以复刻的可靠维修计划。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MD 用 AI 给游戏插帧,集成显卡也支持!

By: 周奕旨
2 August 2024 at 15:17

将 AI 使用在游戏上,不算什么新鲜话题。

更多的时候,大家将注意力放在游戏内容上,期望 AI 的存在能给游戏内容带来更多的可玩性和丰富度。在 CES 2024 上,英伟达展示了基于 Avatar Cloud Engine(ACE)技术打造的最新成果,游戏中的 NPC 借助 AI 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与其他角色甚至玩家展开对话。

除了为游戏提供更丰富的内容,AI 也一直在为游戏更好地运行提供帮助。

早前,AMD 推出了自家的 AMD Fluid Motion Frames(AFMF)技术,让玩家在不需要特定的硬件支持下就能拥有帧数提升所带来的流畅显示画面,并在 Adrenalin Edition 的升级中持续更新,使用者只需要打开 HYPR-RX 配置,不管游戏支持与否都能提供生成补帧的效果。

而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与玩家对游戏要求的提高,AMD 公布了 AMD Fluid Motion Frames(AFMF)技术的迭代升级,相较于第一代,AFMF 2 预览版配备了 AI 增强技术以及更多使用者自定义模式,来提升画面的品质、降低延迟以及提高帧数。

在自定义功能中,AFMF 2 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模式:分别是最大力度提高画质与帧率的「Search」模式与降低功耗并保证游戏流畅运行的「Performance」模式。

▲「Search」模式设置界面

在 Search 模式下有三个档位,Standard 档位为 1080p 画面提供技术支持,而 High 档主要为 1440p 及以上画面进行优化。搜索模式时,AMF 2 会在高动态场景中禁用帧生成来避免画质产生抖动,保证图像质量和平滑度,而 Auto 档则会根据画面分辨率进行自主调整。

AMD 表示:

不管使用「Search」模式下的哪个档位,AFMF 2 的画质都比 AFMF 1 提升了相当多。

AFMF 2 提供另外一个模式是 Performance,在这里除了 Auto 档外,提供了 Quality 与 Performance 两种不同的设定选择,在 Auto 设定时,会自动调整成品质取向设定,这部分跟 AFMF 1 是相同的。不过这次 AFMF 2 在这边多出了一个 Performance 模式,选择此档位使用 AFMF 2 的话,可以降低性能消耗,在更多设备上实现高帧率游戏体验——尤其是集成显卡上。

▲「Performance」模式的设置界面

帧数提高只是 AFMF 2 的手段之一,在帧生成带来延时的问题上,AFMF 2 也带来改善,AMD 宣称不管使用任何设定模式、分辨率或硬件,只要开启 AFMF 2 的 AMD HTPR-RX 功能,就有相当显著的延迟降低效果,比如在 Cyberpunk 2077 游戏中,以 4K 解析度,同时开启最高档光线追踪的设置下,AFMF 2 比起 AFMF 1 降低了 28% 的延迟。

另外 AFMF 2 也可以与新的 AMD Anti-Lag 2 技术结合,在追求反应速度、高帧率的 FPS 游戏中,提供高帧率低延迟效的游戏体验,哪怕在集成显卡上也是如此。AMD 展示了在配备 AMD Ryzen 7 8700G 处理器以及 Radeon 780M 集成显卡的电脑里运行 CS 2,将 AFMF 2 与 Anti-Lag 2 技术同时开启,可以在 1080p 解析度、画质非常高的设置下,达成 120 fps 以上的显示帧率,并且降低 12% 的延迟。

目前 AFMF 2 支持自家 RDNA 2 以及更新的 RDNA 显卡架构,AMD 官方列出了在不同 RDNA 显卡架构中,AFMF 2 在预设的自动设定下会采用的设定模式:

另外 AFMF2这次也对无边界全屏的显示设定以及使用 Vulkan 与 OpenGL API 的游戏,以及 AMD 自家的 Radeon Chill 自动更新率调整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

今年以来,AMD 进入了一个发布高峰期,宣布了多项硬件的问世:适合游戏与创作的基于 Zen 5 架构的 Ryzen 9000 系列处理器、集成强大 AI 计算能力和图形性能的 Ryzen 8000 系列处理器、适用于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的 EPYC 9005 系列处理器……

在密集发布硬件的同时,AMD 也推出了一系列加持 AI 的软件技术,赋予硬件更强大的性能——AFMF 2 也是其中之一。

而到现在,2024 年才刚刚过半,在下半年的时间里,AMD 在游戏与性能上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值得令人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始祖鸟推出全球首款腿上「赛博外挂」,4500 美元的徒步神器

By: 周奕旨
29 July 2024 at 15:38

你有想象过,将机械安装在身体外,帮你突破人类极限吗?

七月底,Skip 公司与始祖鸟宣布了一款新的动力外骨骼设备。

这款名为「MO/GO」的软硬混合外骨骼可以提供 40% 的力量辅助,减轻股四头肌与腘绳肌的负担,帮助穿戴者行走,同时保护膝盖关节。据 Skip 公司创始人兼 CEO Zealand 描述,饱受膝盖疼痛的人们穿上 MO/GO 原型机后,可以轻松应对行走和上下楼梯的需求。不过她也讲到:

从「实验室可行」到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消费级产品,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是可穿戴性方面的挑战,并且我对时尚一窍不通。

▲ MO/GO 原型机

为此,Skip 找到几家服装合作伙伴,考虑到服装性能与形式,他们选择了一家专业的户外服装品牌——始祖鸟,从这款动力外骨骼的名字也可以看出端倪:MO/GO,意为山羊——世界上最会攀登高山的动物之一,可以在陡峭的山岩与复杂的地形快速稳定地移动,这是人类很难做到的事。

与始祖鸟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 Zealand 关于外观与使用的担忧:在始祖鸟的帮助下,MO/GO 的最终形态为一套只有三个按钮的外骨骼系统与一条特制的 Gamma 长裤,全套总重量为 3 千克。整套系统由碳纤维材质与电机还有电池组成,电机为外骨骼能量驱动的核心,安装在 Gamma 长裤的膝盖外侧,帮肌肉分担负重;外骨骼的三个按钮分别是开关与加减档,以便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调整支撑力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始祖鸟的户外专业性与号召力:MO/GO 将在夏末秋初进行软启动,在大峡谷等徒步旅行目的地附近通过租赁形式提供给徒步爱好者,以匿名的方式收集艰难行走环境下的性能数据,再根据丰富的数据改进技术算法实用性。

不过,哪怕是热衷于徒步的爱好者,也很难接受高达售价 4500 美元的售价——这足以配齐一整套户外生存服装与必要设备,这也是为什么先以租赁形式提供给徒步爱好者的原因。

由于高昂的价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MO/GO 在非行动受限人士中的使用,与大多数外骨骼设备一样,Skip 的最终目标还是在医疗领域,这与 Zealand 的项目设计初衷相符——受希望帮助自己祖母的启发,给更多有行动缺陷的人带去顺畅的行走体验。

从公司角度,这也是目前外骨骼设备研发与获利的最佳渠道。

目前,Skip 已将 MO/GO 送入临床试验,测试该设备在辅助帕金森病等情况下的有效性。将 MO/GO 归类为医疗设备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这过于漫长,在短期内,Skip 希望通过 FSA 覆盖系统降低用户价格。扩大制造规模也将有助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摊研发与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价格。

▲ 目前动力外骨骼最广泛的民用场景:医疗

大家也许对 Skip 这家公司有些陌生,这是因为它脱胎于 Alphabet 的 X Labs 保密项目。

Zealand 于 2019 年开始带领这项动力外骨骼的技术研发,直到 2023 年,全球大幅度削减成本,作为 Google 的母公司,Alphabet 也不能幸免,X Labs 的研发预算与资源大减,Zealand 选择与风投公司合作,创建了这家名为「Skip」的衍生公司,并迅速推出了 MO/GO,直到此时,这项保密技术才公布于世。

从 1937 年,源于动物体表的那层硬壳被「太空歌剧之父」E.E.Smith 借用后,「动力外骨骼」一词正式进入人类科幻想象,往后数十年,它的身影持续活跃于科幻小说、电影与游戏中,随着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材料的进步,外骨骼逐渐变得更轻便、高效和实用,民用外骨骼市场也随之活跃起来。

动力外骨骼,这个科幻想象中的装置已经逐渐进入现实世界。

虽然与人们想象中外形炫酷、功能奇妙的形式有所不同,但能让失去行动能力的人重新散步街头、不能登山的人再度看到山巅的风景,同样是一件足够科幻的事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ivo 明年发布 MR 头显,投注 3D 影像

By: 周奕旨
27 July 2024 at 14:35

在 vivo X100 Ultra 发布两个多月后,vivo 开始将目光看向未来。

在今年的 vivo 影像盛典上,vivo 影像副总裁于猛透露了下一代影像的技术路线,以及新的影像产品方向。

vivo 宣布下一代旗舰

蓝图影像在今年早些时候由 vivo 提出,象征着专业、创新与未来的影像技术,由三大模块组成:自研蓝图传感器技术、蓝图算法矩阵以及蓝图影像芯片。

下一代旗舰影像手机上,将搭载蓝图影像的新技术。

第一项,是 22nm 制程工艺的自研蓝图传感器,这颗处理器搭载 VCS 3.0 技术与 Ture-TCG HDR 技术,与联合研发的传感器配合无间,带来更强悍的影像效果。

VCS 是一种仿生光谱技术。通过模仿人眼对光的捕捉能力,改进手机 CMOS 前那层 Color Filter(滤光片),从而使手机从接收到光信号时,就拥有更低噪声与更好的色彩还原表现。从后缀来看,vivo 已经将 VCS 技术迭代三大版本,这一次,传感器的读出噪声将低至 0.9ef,意味着使用手机拍摄的夜景画质表现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脚步从「进光量」迈进「进光质量」,vivo 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新一代自研蓝图算法矩阵紧随其后,vivo 将这个拥有 10 亿参数的大模型,融入长焦的影像系统中。算法矩阵基于「原象引擎」,着重加强画质、色彩与成像速度三个方面,在静态与动态的影像记录领域同时发力,对长焦端的画质赋予更多的可能性。

vivo 下一代旗舰的第三项技术,是蓝图影像芯片。

X100 Ultra 上 V3+ 芯片为这部手机的影像实力增色不少,在拍摄视频的功耗降低 80% 的同时,提升了 35% 的性能,可以在录像中的每秒处理几十上百帧图像画面,实现 4K 拍摄下的多视频算法并发,将 vivo 的动态影像能力拉到 Android 第一梯队。

而下一代影像旗舰手机上的蓝图影像芯片,将大力度加持各类题材,对备受关注的夜景表现与逆光人像等领域再度优化,努力试探手机影像的新高度。

除了下一代旗舰机的影像新配置外,vivo 也没有忘记「老伙计」,宣布将备受欢迎的人文街拍相机模式下放到以往产品中,最快 8 月底,vivo X100 Pro 就将迎来更新。

vivo 入局 MR ,将于明年发布穿戴设备

除了下一代旗舰外,vivo 还认为未来影像有三大新趋势:安全、3D 影像与 XR 技术。

在野蛮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像的归属权一度模糊。

当影像不再是实体,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数据后,归属权的模糊是必然发生的——普通用户几乎无法将数字照片放进兜里或是锁进柜子。

为了防止影像被窃取另为他用,vivo 给出了三个影像新特性:不可篡改、可溯源、跨设备可识别。这三个特性,将直接作用于照片与视频的元数据,能够有效保护用户的影像数据隐私。

在影像性能、数据安全之外,vivo 决定进入更高维度的影像领域:3D 影像。

基于强大的影像性能,X100 Ultra 已经可以使用两颗不同的摄像头同时成像,通过两颗镜头的视差来拍摄 3D 照片与视频。

vivo 还与 Rokid 合作,联合推出 3D 影像空间相册,支持查看拍摄的 3D 影像内容。

这让我想起 Vision Pro 上的「空间视频」,爱范儿之前把这种高维的影像比做「世界冥想盆」,是因为我们可以与他人通过这样的影像连接起来,能切身体会到他人创作的内容,通过视觉与听觉传达的信息,与创作者感同身受。

除了在 3D 影像方面的内容布局,vivo 也正式宣布将在 2025 年推出自己的 MR 穿戴设备,以影像为支点,撬动更多的可能性。

至此,vivo 设立的未来影像蓝图已经有了全貌——立足自研技术,从平面影像扩展到空间领域,在智能手机之外,也布局 MR 穿戴产品。

对影像技术的持续投入,让 vivo 有了开启新赛道的机会。沿着技术的道路前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vivo 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折叠手机专利曝光,可能更耐摔?

By: 周奕旨
18 July 2024 at 15:02

2024 年,是折叠手机迈向成熟的一年——三星、vivo、荣耀、小米陆续推出折叠手机,让折叠手机的市场又炒热了起来,竞争愈演愈烈。

但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显然都无法忽视 iPhone 的入场时机——苹果也确实一直在为此准备着。

▲ 折叠 iPhone 概念图

就在不久前,苹果再次取得一项名为「具有耐用折叠显示器的电子设备」的专利,旨在提高折叠屏的耐用性。

▲ 专利示意图

在这项专利中,苹果描述到:在沿着弯曲轴延伸的玻璃层中可以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可以在玻璃层中形成一个柔性的局部变薄部分,使玻璃层可以围绕弯曲轴弯曲。

苹果在专利中讲到:
为了确保显示屏覆盖层在跌落过程中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抗冲击性,在前面提到的减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特别是角落部分和其他边缘部分可以提供更大的厚度。

▲ 专利中的细节,显示折叠屏中需要薄化玻璃的位置

也就是说,苹果同时描述了两种可行的方案:一是将需要弯曲或交叉的部分的玻璃做得更薄;二是把其他部分的玻璃加厚。这并非两种冲突的方案,而是苹果眼里的协同合作。

在设备跌落地面时,更多时候是以一个边缘或者角落落地,苹果提出的方案就是以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已经不是苹果今年第一份折叠屏专利报告了,在今年春季,苹果也曾获批了数项有关于折叠屏的专利,包括适用于更大设备的折叠铰链与适用于掌上设备的折叠方式。

▲ 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专利

不过,苹果每年都会申请数千项专利,即使这项专利通过,也并不意味着并不意味着很快就有产品会落地。

2016 年,苹果首次发布与折叠屏有关的技术专利,这项专利描述了一种使用柔性 OLED 显示屏和铰链金属支撑结构的手机,这部手机可以水平对折。这条消息引起了全球数码爱好者的议论,两年后,苹果再次发布用于折叠屏的屏幕涂层专利,当时每个人都以为,我们很快能看见苹果的折叠设备问世。

▲ 曾经大家设想的折叠屏 iPhone

在此之后近十年过去了,三星已经将 Galaxy Z Fold 推到了第 6 代,国产厂商也紧跟着在横向折叠与纵向折叠的设备上耕耘探索,各自迭代了数次。在这期间,苹果每年都会因其不断发布的折叠屏专利引发广泛讨论,可惜除了各种第三方爆料与不断积累的专利外,我们至今还未看到苹果给出的任何确切的折叠屏发布信号。

这种持续的专利申请和市场猜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赛博狼来了现象:希望看到苹果带来点新东西,给愈发乏味的 iPhone 一剂新的活力,但每次爆料都没有了下文,于是人们在期待与失望之间不断徘徊中,逐渐失去兴趣。

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已经在这个领域积攒了足够多的专利与方案,并且持续为折叠屏的出现做着准备,最近也有消息称苹果正在与至少一家亚洲组件供应商讨论为各种尺寸的可折叠 iPhone 采购零件,探索多种可折叠模型。

你会愿意买一台折叠屏的 iPhone 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