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1

这是一期 荒野楼阁 WildloG 和 皮蛋漫游记 的串台节目,由我和零号、初号一起,聊聊今年 Apple 发布的新产品以及一些周边的信息,作为 设以观复x两颗皮蛋 合作的那期视频内容的一些补充。

今年 iPhone 16 系列着实挺闹心的,一方面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饼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 Camera Control 独立按键加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深入体验和使用 iPhone 16系列之后,能够匹配我们的深度测评内容一起,跟大家聊聊今年库克又挤出来了多少牙膏?

2:03 关键词:初号「过山车」苏志斌「意料之中」零号「Ridiculous」

8:10 AirPods 4 代很值得购买,刀法也足够精准

11:01 AirPods 助听器功能的背后

17:32 中文字体字重的调整

20:11 Siri 物理意义上变快了

22:31 相机控制按键:理想很丰满,现实…….

31:53 Mac 预览和 shownotes 支持 HDR 视频的延伸和补充

36:55 色彩风格+魔改 RAW

40:44 App Intents:让系统 应用互相直接能联动

45:57 Apple Watch:9 代到 10 代减薄的背后,11 代可预期的更大显示尺寸

54:55 相机按键如果是 AI 的视觉按键成立吗?

1:00:40 加了这个按键之后到处都是混乱和矛盾

1:06:25 手机为啥(暂时)不能 edge(显示)to edge(中框)

1:12:19 什么是产品的核心体验?

1:23:34 苹果会做折叠屏吗?

1:34:00 Meta Orion 是否是比 Apple Vision Pro 更正确的验证路线

1:41:54 为什么最好的虚拟现实 AI 设备一定是眼镜?

|登场人物|

苏志斌:从业 15 年的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企业联合创始人及产品经理

零号:两颗皮蛋的零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运营和项目管理

初号:两颗皮蛋的初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内容创作和出镜

|更多皮蛋|

B站@两颗皮蛋 微博@两颗皮蛋 小红书@两颗皮蛋

|拓展阅读|

录这期播客时遗漏的话,聊一聊苹果的设计团队「怎么了」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内忧外患的 Apple 与中年危机的 iPhone,表像之下是藏不住的迷茫!设以观复 vol.15|Ft.两颗皮蛋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0

🎥点击观看视频(两颗皮蛋版)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缘起是我在自己的群里丢了一张 Apple Watch 10 对比 9 的图,本来今年不打算做视频来讲了,但是有天手欠看了眼图纸,琢磨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感觉可以简单做期视频分享一下这些想法。于是两颗皮蛋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合作一期节目,他们来负责制作和发行的工作。本来我是不愿意的,这不是说我不愿意跟他们合作,而是一种万事都拒绝的精神状态,是抑郁症在作祟。但我不想被这病控制,我觉得需要像把自己推去东北跟汉洋他们出去走一圈那样,先答应下来,逼自己往外走。毕竟不需要我自己来制作的话,我也轻松了一大截。于是就答应了。

大致的过程就是我们各自写稿,然后整合在一起,再约个时间过去录制。这次合作的整个过程相对还是蛮舒服的,虽然发布阶段因为 B站 的流程复杂而出了点插曲,但总体还是挺庆幸自己踏出了这一步的。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YouTube)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B站)

这期《设以观复》是第一次尝试合作的方式来制作,但依然是按照主线的标准来制作的,不是番外篇。其中我的分析那部份的文稿和插图是我自己制作的,视频整体的策划、录制、剪辑、校对、包装等工作都是由两颗皮蛋的团队完成的。

在此感谢他们 4 位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做了一期播客串台的节目,一鱼两吃,双倍更新:

🎵Vol64.畅聊 iPhone16 系列:24 年的库克挤出来多少牙膏?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内忧外患:苹果设计的中年危机_11.ylog

回看这三个内容还是觉得自己很多地方没做好,只能是下次改进了。

如果 MacBook 要搭载触摸屏,可能怎么做?

By: Steven
17 January 2023 at 17:32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设以观复 vol.14》视频位置 33:31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设以观复 vol.11》视频位置 13:04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

审美鄙视链,争乜_7.ylog

By: Steven
27 July 2024 at 21:00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Steve Jobs

这里面的 “how it works” 不仅仅是关于人如何使用它,也同样意味着,这件东西本身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件事情、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how it works” 意味着「真」。

|相关阅读|

从《骄阳伴我》看职场新手如何进阶成创意大拿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這夜風正涼 𝄇 就用五首詩與本命年訣別吧!

乌云 枪声 怪物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感——生活处处皆学问

By: jane9309
8 March 2016 at 15:16

之前曾稍微了解过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毕竟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总会或多或少听到一些传闻。正好最近阿里又开始招实习生,挑了几个岗位打算充分利用下暑期之后继续读MSC,其中就有产品经理一职。于是把之前看到的相关书籍翻了出来,最终买了这本据说适用于-1至3岁兴趣人士的电子书。

在看到1.4节的入行经历之谈时,越读越惊讶,因为他的对产品心理上的描述真的是太符合我之前的一些感受了。2015暑期,我在香港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做网页开发,由于通勤时间长,大概来回两个小时,所以晚上通常八九点回到宿舍,整个人非常疲惫,基本刷刷微博看看视频就洗洗睡了……当时粉上一枚鲜肉,杨洋,在粉圈里除了日常投票、围观撕碧,总想着,也许我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又能够在香港这里做到。群里也有不少高材生,许多是在国外的,这样建youtube频道就比较方便。其中有个在美国实验室的北大女生,有一回哭笑不得地说道“每次早上起来都看不懂微博画风了”,因为小生上升时期微博上总会有各种粉粉黑黑的事端,而且大部分是在内地的白天进行的,所以对那些身处国外尤其是北美的学生党乃至工作党而言,睡一觉刷微博便是“改朝换天”一样233。

我便琢磨着,要不,做个日报?羊圈日报?我搜索了微博,因为之前也有类似的粉丝报刊出来,如《毒鸡汤日报》,但做了几期便没有下文了,因为语言、封面设计与豆瓣八组的风格有些相似,有时会有很多争议,再者坚持无偿天天做报刊也是要有时间有闲钱的人,PS一个封面估计就要半小时,还有文案呢!所以看着它从日刊,变成周刊,再变月刊,之后无疾而终了……偶尔还会诈尸一下2333……更古老的日报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也是粉丝一时兴起做了几期,并没有很认真。

现在的情形是:需求有了,同类产品因利益、时间等问题没有强大而持续的竞争力,而我又有下班后身心俱疲无所事事的这段时间与精力,八月加上开学的一段日子一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建立一个日报团队应该够(总会有一些下班后有空闲的工作党吧?),那么,为什么不呢?

当时在另一个粉丝群里号召小伙伴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却被泼了冷水,转头自己闷声着手建立微博公号,起了个 @sheep_daily 的名字,账号配着新开的邮箱。办报的宗旨是——提供每日羊圈新闻总结,适用于所有追不上画风的羊毛,包括海外时差党、学生党等。办报的理念是——报喜也报忧。在基本没有宣传的情况下,悄悄地开始了日报试运营。

因为粉圈有时争端很大,在最初几期的日报中,我选择用如播报天气预报般平直的语气来叙述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一则则的快讯,也有每日总结。接着发现,既然是想让大家快速获取资讯,那么在新闻的时效性与易取性之间就要做权衡,快讯多了会淹没高度浓缩的总结,订阅者懒得翻阅就与宗旨不符了。而且,古井无波的语气也许适合有争端的新闻,毕竟不是真的“日报”,对于大部分新闻带点感情色彩更能引起共鸣,只要注意敏感话题谨慎发言即可。

慢慢地揣摩着用户的心思,订阅人数破百了,是时候换个风格来打出名号了。开始在140字里塞入越来越多的事情,一条条总结如新闻标题一样精炼,开始加图,加微博截图,自己用一些app来ps日报封面,如下图所示。还开始招人,建立起日报的新闻供应、加工、发布链条。看着粉丝数渐渐破千,虽然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做这些说来挺辛苦的,但还是相当享受成长的过程。

我是属于那种如果没有把自己做的东西做好,就拉不下那个脸让有几千上万粉丝的朋友帮忙宣传,虽然这是能让更多人受益的事情……所以不管是什么时期,我并没有三天两头四处找人宣传,而是自己偶尔翻看过去的日报,统计数据(用眼,凭感觉,哈哈),什么样的日报看的人多转发量也多,什么样的阅读量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排版?还是因为图片?还是文案语气?抑或是太多tag影响了转发心情?每一次有所发现,接下来的日报都会跟着改进,看到阅读量因为某些细微的变动而回升的感觉真的是棒极了!下面的招贤帖链接里也有贴少量的数据,细心观察可以看出一些变化。

在这个时期,虽说建立了日报小组,我承担的工作量还是最多的,下面这个是豆瓣招贤帖里写的工作内容:

=================================================
【日报每日新闻总结主要分成】
①【新闻截图】:尽量手机截图,确保移动设备用户也能看清截图内容;
②【新闻文案】:目前皮下有一位豆瓣人可写文案;
③【新闻整合拼图】:基本使用美图秀秀拼图,一长图对应一条新闻标题;
④【新闻封面制作】:尽量使用当天官方发布的新图进行ps,图片置于九宫格正中央;
⑤【发布新闻】:作为日报当日负责人,为文案拟大纲,分配文案、制图方面的任务。之后登录日报账号,将图片与新闻一一对应好,保证日报于半夜12点前发布。万一遇到极端情况(如成员突然都不在线,呼叫无应答),必须有能力【包干一切】,包括截图、制图、封面、文案。

①【适合经常刷微博的人(即消息灵通的人),随手截屏后上传到群相册,简单粗暴。
②【只要能达到如之前日报文案水准即可,140字内除了一两个tag和一个日期再塞进七八个新闻标题,本程序猿都能做到,豆瓣人更应该不在话下了吧?
③【与文案配合,文案一出成员即可认领两三个新闻,将之前相册里的截图拼成长图。美图秀秀网页版都能做拼图,不用担心技术问题。
④【之前的封面全是我用手机软件做的……当然可以用电脑ps,想做的审美和技术至少达到之前封面的水准……
⑤【由于涉及到账号安全与口碑,在合作一段时间后会根据能力与可靠程度决定人选。

》》》如果对杨洋爱得深沉,对日报十分感兴趣同时符合以上任意一个分工要求的,请不要大意地加入我们吧《《《
=================================================

小组人少时,我基本就是包干,人多时,我也是各种操心“xxx这个是草稿,你拿去写文案;xxx图片拼接得怎么样啦?xxx封面怎么样?xxx时间快到了,检查下发布吧……”因为我会觉得,日报少了我就跑不动了,会觉得其他人并没有动力去及时完成这些事情,毕竟所有人都没有任何报酬,只有虚幻的满足感。于是在九月的时候,我就谋划着“脱团”这件事,因为我还有学业、还要找工作,不可能一直守护着日报,所以必须早点让其他队友成长起来。我开始放手让队友负责更多事情,即使会犯这样那样的错,或者无法及时出刊。犯错能更好地成长,如果我害怕他们犯错我就永远别想对日报说“放手”。我会看着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看着它发展出不同风格,得到更多的订阅数,有更大的影响力……

说了这么多,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什么关系呢?有的:

“对一个产品的激情总是会消减,或者说市场、公司总是随时在变化,所以产品经理不可能对某个产品从一而终,总有一天要离开它。当我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发现不能让产品少了自己就不行,于是我总是在产品渐渐成熟的时候,开始主动定规范、定流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一点点分出去,使得自己可以安心地去做其他事情。”——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其实道理并不新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出现的时机太巧,如果我去年此时看到这篇文字,我估计不会有多少共鸣,但换做今日,就特别有感觉,会想着“原来我也有类似经历,也算是接触过产品经理所做的工作”(说白了我那是从无到有的微博公众号运营,讲真,差点就开了微信公号,后来觉得团队做事的人手还不够便作罢了)。对了,书挺好的,很适合入门的人看。

上面主要说的是日报内容方面,其实还有好多事情,比如外交(如何与其他公号打交道)、合作(与一些粉丝App开发运营团队在营销方面的合作)、品牌宣传(如借助建立起友好关系的公号进行宣传,或者借助八卦号的影响力(有则日报截图了全民星探,结果被对方点赞,几个小时浏览量就百八十万))、竞争(如何处理后起同类竞争对手以及前辈)、内部管理等等。下午三点了,一写就用了一个半小时,我得赶快复习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