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8 September 2024Main stream

独家首测:iPhone 16 充电功率 45W?我们的特别发现和一些结论

By: 王萌
18 September 2024 at 20:37

节前,微博一则 #iPhone16 系列最高支持 45W 充电# 的待确认消息刷了屏。

这个消息如此引人注目,核心是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直接相关(充电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传输的能量越多)。此前,苹果手机充电功率多在 27W 以下,多年未提升。功率大幅提升意味着充电时间将显著缩短。而更能激发讨论的是苹果的态度:对此功率提升只字不提。

事不宜迟。爱范儿第一时间拿到了 iPhone 16 Pro Max,并在制糖工厂的明日实验室进行了 6 小时的详细测试。

以下解读内容稍显专业,但非常值得深入阅读和证伪,我们将深入浅出展开。文末还有由 IonBridge 录制的详细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报文。

先给出结论:

  • iPhone 16 系列充电功率远没有达到让人雀跃的程度。极端工况,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持续 33W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
  • 日常工况,iPhone 16 Pro Max 最高功率为 27W,和前一代几无差异
  • 规格参数不等于实际工况,无需被社交媒体的 Hype 误导。认证机构的参数通常表示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电压和电流,确保设备在安全范围内兼容不同的充电器,并不意味着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以该功率进行充电。
  • 不仅如此,iPhone 16 Pro Max 充电相关的硬件配置可能与 iPhone 15 Pro Max 并无二致。

CQC 官方认证参数:45W
Twitter 用户:最高 39W
苹果:只字不提

45W 这个数字最早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对 iPhone 16 系列的 3C 认证信息:iPhone 16 全系支持最高 15V 3A 的充电功率,理论上最高供电功率 45W。

▲ 图片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

对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 iPhone 16 和 iPhone 15 充电参数,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充电功率提升。

▲ 左为 iPhone 16 Pro Max,右为 iPhone 15 Pro Max

消息出来后,Twitter 的用户 @UniverseIce 也据业内可靠消息做了「文字确认」:iPhone 16 系列最高可达到 39W

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用户而言,这确实是个好消息——iPhone 充电功率已经多年没有改变,此前最高功率仅为 29W,最高电压支持 9V。绝大多数情况下,最新的苹果手机最高功率徘徊在 27W。

▲ 知乎 iPhone 话题优秀答主 @penddy 整理的历代 iPhone 最大快充功率汇总

而 iPhone 16 系列直接将充电电压第一次从 9V 突破到了 15V,充电功率从 27W 提升到 45W,涨幅喜人。如果实际使用中达到 45W,对于 iPhone 用户来说,充电速度就是起飞了…… 手机比 MacBook 充电都快了?

相比社交媒体上用户的热烈讨论,苹果对 iPhone 16 系列充电功率变化却保持低调,甚至在苹果官网的 iPhone 16 系列充电规格页面,也没有任何相关说明。

只是一个好「消息」
——39W 是峰值,27W 是日常

实际使用究竟如何?在收到 iPhone 16 系列产品后,我们马上拉着制糖工厂的硬件工程师,在糖厂明日实验室做了三个维度的全方位测试:

  1. 峰值功率测试:挑战 iPhone 16 Pro Max 能否达到参数上的最高功率
  2. 模拟日常充电测试:观察 iPhone 16 Pro Max 在日常场景充电功率波动
  3. 对比测试:以 iPhone 15 Pro Max 作为参照,探讨 iPhone 充电策略变化

▲ 制糖工厂明日实验室功率测试现场

1、极限工况下(你不会遇到)的充电功率实测

首先,为了挑战 iPhone 16 Pro Max 能否达到参数上的最高功率,我们设置了较为极端的测试条件:

  • 电量仅剩 2%,
  • 屏幕亮度调到最高,
  • 同时录制 4K 120 帧视频,
  • 设备处于冷启动状态并使用半导体背夹散热器。

实测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曲线图如下:

在电量低,耗电量大,散热允许(有半导体散热背夹)的情况下,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短时间(10 分钟)持续 33W,期间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随后就会因为不能持续保持高耗电量的条件, 而出现功率下降。

如果想要更高的参数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但在极端环境下测试出的最高参数对于日常使用能有多少价值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2、日常使用情景模拟测试

为了更好地模拟日常使用充电,我们在新一轮测试中设置了较为接近日常的测试条件:

  • 设备冷却至室温。
  • 磁力吸支架设置好进入「待机模式」小部件显示电池电量。
  • 使用专业测试工具,连接上位机,记录整个充电过程。

从 2% 充电到 100% 一共耗时约 1 小时 45 分钟,完整充电功率曲线变化如下:

从具体的功率曲线变化来看,iPhone 16 Pro Max 采取了这样的充电策略:

  • 日常条件下,除了偶尔操作手机时会出现大幅波动以外,最高功率基本维持在 27W 以下。
  • 80% 电量以前,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呈现阶梯状规律下降。
  • 80% 电量以后,iPhone 16 Pro Max 进入涓流充电模式,功率缓慢下降。

除此之外,iPhone 16 Pro Max 在充电中偶尔会出现较高瞬时功率,但维持时间极短(毫秒计)。

瞬时功率确实已经达到了 39W 的水平——苹果就像给我们提供了一辆最高时速可以跑到 200km/h 的车, 但是实际的用户未必每天都能跑到 200km/h。即便是你有胆量跑到 200km/h,也需要必要的道路条件。

3、和(前一代)iPhone 15 Pro Max 的对比测试

我们继续用 iPhone 15 Pro Max 进行了同条件的对比测试。

iPhone 15 Pro Max 即使在「电量低、耗电量大、冷机」的峰值功率测试中,充电功率仍然一直保持在 9V 3A,即 27W 状态,整体功率曲线非常平整,几乎没有波动。

这种情况主要是苹果对充电功率的限制导致。

三个有趣的发现:旧瓶装新酒?

使用制糖工厂自研的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配合 EZ-PD™ CY4500 协议分析仪,我们有了三个发现:


iPhone 15 Pro Max 理论上支持 15V 高压大功率充电(即 Sink_Capabilities 报文),最高甚至可以到达 44W——这与 iPhone 16 Pro Max 返回的报文信息完全一致,两者支持的充电模式组合也完全一致。

▲ 左为 iPhone 15 Pro Max,右为 iPhone 16 Pro Max


通过硬件 PD 协议参数,我们还有新的发现:除了 ID 以外,其他参数规格基本完全一致。可见从硬件的层面来看,iPhone 15 Pro Max 已经具备了与 iPhone 16 Pro Max 相同的配置。

我们有理由推测,iPhone 15 Pro Max 和 iPhone 16 Pro Max 采用了一样的硬件配置,但苹果出于一些原因将其限制在 9V 3A 的规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变化曲线中,会偶尔出现较高的瞬时峰值功率,但 iPhone 15 Pro Max 则曲线非常平直。

当然,即使协议参数相同,苹果 iPhone 16 系列也可能在硬件设计、材料选择、散热设计和内部优化上做出了改进。此外,充电性能不仅取决于硬件,还与软件算法密切相关。苹果可能会通过持续的软件优化提升充电效率和电池寿命。

▲ 左为 iPhone 15 Pro Max,右为 iPhone 16 Pro Max


仍然不支持使用 PPS 协议(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于此同时,从 Request 报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iPhone 16 Pro Max 请求了 15V 3A Fixed PDO(Power Delivery Object),仍然不支持使用 PPS 协议(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PPS 是 USB-PD 3.0 标准中的一个可选功能,其前身是 QC5,由高通开发,后来合并入了标准,苹果至今无任何设备支持。PPS 协议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动态调节电压(通常为 3.3V 至 21V)和电流,以实现更灵活、更高效的充电体验,Galaxy 和 Pixel 是最大的支持方。

iPhone 16 Pro Max 请求的是 15V 3A 的固定 PDO,这表明该设备依赖的是固定电压的充电档位,而非 PPS 所提供的动态电压和电流调整能力。苹果选择了固定档位的方式,这意味着其设备在充电过程中不可实时精细的调整电压,从而无法利用 PPS 提供的充电效率和灵活性。这种取舍与苹果追求设备一致性和自主控制等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至此,苹果和三星 Galaxy S24 Ultra 充电器兼容的传言也被证伪,只有三星支持真实的 45W PPS。

为什么苹果发布会对充电功率的变化只字不提?

在了解到 CQC 公开的 iPhone 16 功率规格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新一代 iPhone 充电功率有了这么大的提升,苹果居然没有大肆宣扬?

其实这符合苹果一贯的用户沟通策略。

在苹果视角中,用户体验远比技术参数更值得强调。他们更愿意宣传产品带来的整体体验提升,比如续航时间延长、充电速度变快等实际效果,而不是单纯强调技术参数。实际上,苹果的用户群体也更加注重设备的整体性能、易用性和生态系统的整合。因此,苹果历来的新产品宣发都会集中在性能提升、软件优化等更贴近用户日常使用的功能,而非过度强调某一技术点,尤其是难以理解的技术参数。

并且,苹果历来对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相比同行推高功率缩短充电时间的策略,苹果可能更注重充电过程中的发热管理、电池寿命等因素。因此,苹果很有可能不愿意让 45W 的数字成为宣传重点,以免过度提升消费者对快充速度的期望,而忽视长时间使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苹果是一个「保守」的公司

苹果在产品推出和技术采用上采取谨慎策略,充分考虑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兼容性和优化(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挤牙膏),这帮助它保持了高质量的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新产品给予更高的功率空间,但是控制充电策略,这也是为了延续苹果之前的充电策略。出于苹果的设备自我保护机制,在极端条件下,设备可能会短暂提高充电功率以满足高耗电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会以如此高的功率充电。

早在 iPhone 13 Pro Max 上,苹果就已经支持 9V 3A 的充电参数。iPhone 13 ,理论峰值充电功率可以达到 27W,但实际使用中则只有 22W 左右。结合实际测试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实验室极端负载条件下,充电功率有机会跑满理论功率,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在一些低电量、高耗电、低温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短时间充电功率超过前代的表现,但由于硬件配置的接近,日常使用的体验差别并不会太大——这也解释了苹果为什么在发布会上对此只字不提。

我需要为 iPhone 16 系列购买 45W 的充电头吗?

苹果官方建议,最低 20W 充电头。靠谱的——

但是你也许对充电速度不太满意,根据这次测试结果——

  • 在电量低,耗电量大,散热允许的极端情况下,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持续 33W,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
  • 日常条件下,除了偶尔操作手机时会出现大幅波动以外, iPhone 16 Pro Max 最高功率基本维持在 27W 以下。

所以,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用户,需要日常快充,一个超过 33W 的充电头毫无疑问就足够覆盖 iPhone 16 系列的手机;如果你是苹果全家桶用户,超过 65W 的充电头是更优选择。电商平台也许很快就有「满格适配 iPhone 45W」的广告出现。但你更需要考虑的也许是充电头的体积(45W 的体积就会大很多了)、设计和你的品牌偏好。

总结

  •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iPhone 16 系列充电的用户体验将和前一代一样,从 2% 充电到 100% 一共耗时约 1 小时 45 分钟。
  • 极端工况,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持续 33W,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
  • 日常工况,iPhone 16 Pro Max 最高功率为 27W,和前一代几无差异
  • 规格参数不等于实际工况,无需被社交媒体的 Hype 误导。认证机构的参数通常表示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电压和电流,确保设备在安全范围内兼容不同的充电器,并不意味着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以该功率进行充电。苹果设备的实际充电功率由设备内部的充电管理系统决定,以优化电池寿命和设备安全。即使设备支持更高的电压和电流,实际充电功率可能会被限制在更低的水平。

不过,iPhone 充电充电规格支持 45W,依然是一个好消息。苹果从 20W 直接跳到 45W,一定也是在平衡技术、用户需求、市场竞争和设备未来发展的多方面考虑下做出的决策。

注重用户体验的苹果,也许正在为明日产品的升级做 Keep Patching。

测试说明:

1. 我们仅对一台 iPhone 16 Pro Max 设备进行测试,无法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

2. 我们进行了 6 个小时的测试,但并未实现更长时间测试,无法提供在不同电量水平、环境温度和使用状态下的长期测试数据。相关数据,仅供参考。

3. 测试设备清单:

  • iPhone 15 Pro Max
  • iPhone 16 Pro Max
  • 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
  • 制糖工厂细雳线
  • Infineon EZ-PD™ CY4500 协议分析仪

最后附赠 IonBridge 录制的详细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报文:

https://go.ifanr.com/iphone-16-pro-max-charging-session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苹果发布会上没说的这个细节,会让国行 iPhone 16 和新手表体验受影响

By: 王萌
13 September 2024 at 10:18

每年 Apple 发布会上,我们都看到不少新的功能、更新,但这些新的功能在具体落地时,却往往会因为各地法规、政策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异。

今年这个差异尤其明显——对 iPhone 16 和新的 Apple Watch 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无线充电新规,让苹果的「牙膏」越挤越少

这一切还要从今年工信部发布的一项新规说起。

由工业信息化部印发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已于 2024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四条规定:

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为 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 频段,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 80W。

这其中,实际用于智能手机、手表、耳机盒等外设充电的频率只有 100-148.5kHz,覆盖了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 主导的 Qi 1.x 规范所使用的部分频率,这也是目前绝大部分无线充电设备所实际使用的协议规范。

而近几年如火如荼发展的 Apple MagSafe 技术,以及基于此技术的 Qi2 MPP 规范,所使用的无线充电中心频率为 360kHz,并不在《暂行规定》划分的频率范围中。

工信部在回复留言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325-405KHz 频段被划分用于航空无线电导航业务,在我国不可用于无线充电设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部长信箱公开的答复

虽然 Apple 并未公布其无线充电频率,但其供给第三方使用的 C962 无线充电模块工作频率在 326.5kHz 和 1.778Mhz(1778kHz),这两个工作频率都不符合《暂行规定》限定的频段。

▲ 图片来自 Apple 官方提供的配件规格 Accessory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R43

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给 Apple Watch 发放的 FCC ID 数据库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Apple Watch 磁吸充电线的工作频率参数为 326.5kHz。

新 Apple Watch 想要正常在国内使用,就必须将其充电频率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可这样一来,充电速度被限、发热等一系列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 FCC ID 数据库中的相关描述

不仅如此,《暂行规定》中的第十六条这样规定:

本规定自 2024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自施行之日起,停止生产或者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无线充电设备,在此之前生产或进口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继续销售和使用到报废为止。

此举显然是为设备换代提供一个过渡期。但问题在于,新的充电器只能成为针对特定机型的「定制款」,当旧的充电设备无法生产之后,新旧设备之间的匹配显然难以解决。

▲ Apple 官网上新旧充电线描述对比

实际上,并非只有中国在考虑监管无线充电,随着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紧张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可能会效仿中国的做法,出台类似的无线充电规范。

此前举行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 2023 (WRC-23) 上,就通过了一项有关决议,要求各国研究并规范无线电设备的频段范围,以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减少潜在的电磁干扰,避免影响航空航天、天文研究等其他业务。

但 Apple 的应对略显迟缓。

《暂行规定》在 2023 年 5 月就已经正式印发,在这之前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早在 2021 年 2 月就已经开始起草,在征求意见稿中就已标注了对无线充工作频率的限制参数。

显然 Apple 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充电协议,但却一直没有从技术上做出新的兼容方案。直到如今发布会后推出专机专用的充电器,Apple 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意味着充电速度的下降。新旧充电器之间仅有一个标识,设备混用等问题或许也会成为在所难免。

▲ 根据 Apple 官网描述,新充电器将会带有特定标识

在发布会上,Apple 对新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描述是「迄今为止最薄、最大屏、充电速度最快的苹果手表」,且首次具有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功能——但国行版本的充电效率受到限制,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功能还在等待审批,产品吸引力减分不少。

▲ Apple 中国官网的参数对比,两款 Apple Watch 新品都失去快充

iPhone 16 无线充电升级,但国内缩水

不仅国行 Apple Watch 面临充电功率缩水的尴尬,iPhone 16 同样在无线充电方面受到新规限制。

不同于 Apple Watch,iPhone 同时支持 MagSafe、Qi、Qi2 无线充电,能够在 127.8 kHz 和 360kHz 的频率下进行无线充电。

面对新规限制,iPhone 可以选择屏蔽 360kHz,使用 127.77kHz 工作频率充电,虽然充电功率降到 7.5W,但至少保住了无线充电。

▲ 官网上工作频率和传输功率的描述已经修改

在官网 iPhone 16 Pro 技术规格页面,我们也可以看到,iPhone 16 同时支持 15W、7.5W 无线充电功率,而在 Apple(美国)官网 的 iPhone 16 Pro 介绍页面却显示,在使用 30W 或更高功率的适配器时,MagSafe 磁吸快充的功率可以达到 25W。

▲ Apple 官网相关描述对比

而这个更高功率的适配器,就是 Apple 在外区上架的升级版 MagSafe 充电器,但这个产品在中国官网并未出现。

▲ Apple(美国)官网

除了 Apple 以外的其他厂商,由于其无线充电大多使用私有协议,因而并不会受到太多新规的影响。

例如今年发布的 vivo X100s pro,虽然无线充电功率已经达到了 50W,但其支持的 Qi 协议无线充电版本却仍然是 1.3.3,并没有超出《暂行规定》限制的范围。

不仅如此,此前不少厂商无线充电功率最高只能到达 50W,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限制,而是由于当时工信部的旧规定,将无线充功率人为地控制在了 50W 以内。

▲ 曾经的 50W 无线充电功率上限

此次《暂行规定》将功率限制放宽到 80W,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使用私有无线充电协议的厂商,想必会展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但对于 iPhone 16 及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用户而言,或许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石头发布 A30 洗地机: 0 缠毛、0 死角、0 负担,1999 元起

By: 王萌
9 September 2024 at 15:53

9 月 9 日,石头科技召开「洁净象限」线上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石头洗地机 A30 系列。这款产品针对目前洗地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毛发清理、边角清洁、操作不便,石头洗地机 A30 系列带来了全新自研的零感清洁系统,从 0 缠毛、0 死角、0 负担三个维度,为我们展示出一整套全新的解决方案。

根据奥维云网调研结果显示,洗地机用户当前面临的最大痛点「墙边墙角清洁不到位」、「滚刷头发缠绕」、「重度油污或者深色污渍清洁力度不理想」等诸多痛点。

而这其中,「滚刷头发缠绕」问题尤为突出,在洗地机行业中,毛发缠绕的问题至今也一直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常用的固定梳齿刮条、双刮条防缠、底座割毛、割毛齿刃等做法,往往是在毛发缠绕滚刷之后,再想办法把毛发梳理下来或者割断。

但在实际使用中,防缠绕的表现并不很理想,这主要由于地上的毛发一旦进入机器,在狭小的空间很容易打结缠绕,而且毛发的抗拉能力很强,一旦缠上很难扯断。很多时候,使用洗地机清理之后依然需要用户手动清理。

对于这一难题,石头 A 30 的应对方法是使用双重鲨齿主动拦截,第一层密集鲨齿刮刀梳理毛发阻止缠绕,另一层平直刮刀拦截大小颗粒物,在毛发清洁过程中通过咬合-捕捉-吸入-回收四步,达到 0 缠毛效果,也就是在毛发出现在滚筒上约 1/4 处就提前切断,避免出现毛发缠绕的情况。

就像在玻璃窗外加装了纱窗,起到了双重防缠的作用,这种技术在毛发还没来得及绕成圈之前,就把它挡住了。

除了毛发缠绕的问题以外,对于经常打扫卫生的人而言,床底、沙发底等低矮、狭窄空间常是灰尘的聚集地,很多洗地机产品或无法平躺,或无法贴边,需要用户手动清洁这些隐藏的灰尘污渍。

而石头 A30 的策略是将产品做薄,以清水箱下置的创新设计,使其平躺高度仅 12.5 厘米,能够更好地清洁低矮狭窄空间。但正如毕导所言:

做薄并不难,但做薄的同时体验获得提升却非常困难。

做薄的目的在于清理狭窄空间,但如果只是做薄还远远不够。这方面 A30 采用了五重水气分离系统,据称可以做到 180° 平躺不漏水、吸力不降档。

三侧贴边的设计能够贴合墙角、桌角、沙发角等边缘,据称滚刷前部距离墙面仅 1mm,可以深入墙边墙角,使其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清洁覆盖。

相对于市面上大多数的单向助力的产品,石头 为 A30 pro 提供了双电机双向助力系统,通过 AI 算法实现更精准的推拉识别,只需要轻轻的给机器一个力,它就能轻松的实现向前向后丝滑,清水箱下置带来的重心下移,也减少了推拉时的坠手感。在机身的转轴处,A30 系列的自适应扭矩系统还能实现 70° 的灵活转向,操作更加灵活。

除了能够有效清洁室内环境,A30 系列支持高温自清洁、全链路高温烘干,能够在高温热水中对滚刷进行正反转循环的深层搓洗,相当于在洗地机内装了一台「煮洗洗衣机」。

同时,A30 系列的底座内均匀分布了 18 个热风出风口,支持 5 分钟极速烘干,能够使用 90℃ 的热风对洗地机的滚刷、底座、风道、盖板进行全链路风干,彻底杜绝发霉困扰。静烘模式使其在有宝宝老人的家庭也能放心使用;全天候全链路抗菌,更是宝妈等敏感人群的健康保障。

发布会最后,石头宣布即日起在石头科技官方商城以及各大平台官方旗舰店同步开启预定,石头 A30 系列标准版售价 1999 元,A30 Pro 售价 2399 元,一如既往地亲民价格展现出其不错的性价比。

据奥维云网预测,2024 年,洗地机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 143 亿元,正在逐渐成为清洁电器中的刚需消费品。

但与此同时,行业也正在经历一轮洗牌,据统计,2023 年第四季度洗地机品牌 167 个,2024 年一季度已减少至 143 个,行业分水岭渐显。如何围绕消费者日常使用中的真实痛点探索技术创新,做到真正「宜室宜家」的洗地机产品,是摆在行业每一个品牌面前的难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石头从 U10 首次实现双滚筒设计,到 A10 Ultra 一机多用的多功能设计,再到热水泵烘干和平躺设计的 A20,再到如今的 A30 系列,展现出了在洗地机领域深耕多年的实力,也展现出其在洗地机这个家用清洁电器品类上基于用户实际体验的思考,不失为一个引领行业升级的良好案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麦当劳用 11 个 AI 美女给薯条带货:马斯克点赞,网友狂喷,这锅 AI 不背

By: 王萌
29 August 2024 at 07:49

不久前,日本麦当劳用 AI 整了个大活。

15 秒的视频,11 位美女,1 份麦当劳薯条,吸引了超千万的浏览,连马斯克看了都说——「Cool」。

虽然马斯克说酷,但粉丝觉得恐怖。

一位网友评论:「这太令人毛骨悚然了」。

而这样的观点不在少数,另一位网友评论:「这太恶心了,看到后我不想吃东西」。还有网友开玩笑道,15 秒的视频一口薯条都没吃,让人不禁怀疑——「薯条是否难以下咽?」

不适的根源不仅在 AI

大量的批评将焦点集中在广告的粗制滥造。从影片的细节处我们不难看到,这则广告出现了 AI 的经典错误——六指。

日本媒体 Toyogeizai 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适的情况,主要在于 AI 模型虽然逼真,但并不符合观众对人类外表的期望,就会产生「不自然」和「陌生」的感觉。

正如此前大量 AI 生图广告令人反感一样,千篇一律的「一眼假」让本该贴近生活的场景变得无比诡异。

▲ 图片来自:小红书@司不二兰、@言吾 waku

实际上,以「效率」著称的麦当劳,早在去年就开始使用 AI 制作广告,不过这一时期还只是使用 AI 文生图,并用富有巧思的剪辑来扬长避短,虽然也能一眼看出 AI 的痕迹,但视频看起来却并没有太多僵硬感。

主演此次争议广告的 Kaku Drop 是一名在日本颇有影响力的数字人网红,类似于我国的「柳夜熙」。她日常更新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年轻女性形象,虽然能明显看出 AI 味,但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的「恐怖谷」。

那么为什么这样两个元素凑在一起,就会让人感到不适呢?

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食品广告的核心在于唤起观众的食欲和愉悦感,就需要依赖视觉上的真实与亲切感,而这恰恰就是 AI 的弱点。

观众期待看到的是能够激发味蕾的视觉体验,而非冰冷的技术演示,当食品成为装饰,人物只有漂亮外壳,食物广告自然也就不会具有说服力。

▲ 来点正常美食洗洗眼睛

不仅是审美上的问题,以往广告视频在内容方面往往会将焦点集中在「故事」上,通过情节给人留下印象。

即使受限于篇幅不能长篇叙事,也会通过一两个镜头营造具有典型性的情境,让观众能快速进入氛围,感受到产品在其中的作用。

▲ 虽然篇幅不长但能让人快速代入场景的某煎饺广告

但麦当劳这则广告非但没有创造出一个适合麦当劳的情境,反而出现了大量重复的镜头运动——快速向前推进。

这种快速推进的镜头能够制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无疑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而言,这种快速推进的镜头运动常常会用来渲染情况紧急、惊讶、恐惧、面临抉择等危机时刻。

在许多含有惊悚元素的电影里,角色察觉危险、决心采取行动的一刻,镜头会突然从较广的景别推进至脸部特写,借助强烈的视觉对比,突出角色脸上的震惊、恐惧或愤怒等激烈情绪。

这样的镜头运动,重复多次出现在一个需要体现日常感、刺激食欲的食品广告中,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不仅如此,广告人物还都是非常明显僵硬的「AI 脸」,更加重了这种违和感,这是很多人在看到这个广告后感到不适的根源。

审美还是洗脑?AI 广告不可承受的商业之重

实际上,使用 AI 制作的广告并非都像麦当劳 AI 广告一样让人「不适」,还有一些 AI 广告但却给人截然不同的观感。

例如可口可乐去年推出的这则广告,将产品与名画、AI 与现实相结合,用定格的方式巧妙地遮掩了 AI 文生图容易僵硬的短板,还突出了「Real Magic」的主题。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只用 AI 就能全部完成的视频,虽然有 AI 的元素,但更多的是将 AI 生图、数字特效等相结合,才能更巧妙地消除掉了「AI 味」。

我们曾有文章介绍过 AI 短剧《劈波斩浪》的导演陈坤,他曾表示自己会在接到商单后,首先给品牌方科普目前 AI 的长板和短板。

第一次和北冰洋的品牌方接触,陈坤就告诉对方,汽水瓶身只能靠贴图,AI 还不能生成准确的、不变形的北冰洋包装,品牌方接受了,项目才继续推进下去。

▲ 图片来自:北冰洋 AI 广告

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还在于,很多需求是没法用 AI 直接解决的。

陈坤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一个游轮商单,品牌方希望用 AI 呈现一个明确的行动路线,从船舱开始往外走,然后走到赌场、餐厅,最后走到甲板看到大海。

陈坤告诉品牌方,这个要用传统的建模方式,把整条船建模出来,甚至贴材质。品牌方困惑,这个 AI 做不到吗?他回答,目前来说,做不到。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目前很多人仍然将 AI 视作为万能灵药,似乎 AI 变成了一个「盖世英雄」,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但殊不知 AI 在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视频拍摄流程的其中一个元素。

爱范儿采访了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 4A 广告公司资深从业者,她表示:

AI 可能对我们的影响更多的是多了一种我们的表现形式,之前我们可能是实拍、动画等等,现在多了一种——AI。

那么为什么即便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 AI 广告存在的问题,但却仍然会不断在广告中感受到「糟糕,我被 AI 包围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些类似麦当劳 AI 广告这样的案例呢?

这位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回答可能解释了问题的根源:

我们和影视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影视作品要更多向着观众,广告虽然也得注重大众的看法,但是品牌方才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商业上能有效才是第一位,大众是第二位。

而很多厂商希望用 AI 解决一切的原因也很简单——降本增效。

根据秒针营销科学院发布的《2024 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显示,43% 的广告主认为整体营销投入将减少,其中 13% 认为将大幅减少,30% 认为将小幅减少。

如此一来,广告投放者只会越来越关注投放产生的实际效果。

▲ 来自《2024 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

而 AI 作为降本增效的最佳思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

例如陈坤就曾以前面我们提到的北冰洋为例:「北冰洋 AI 广告开出的价格,大概是传统制作流程的 1/4。」

以前为了拍摄素材,需要找场地或者搭个棚,然后再配备摄像、灯光、舞美、音响、服装、道具、演员等工种,耗时数天为每个镜头设计、布置场景、拍摄、剪辑……

但 AI 广告不一样,它只需要分两步走:文生图、图生视频。

虽然中间也要不断调整「摸奖」,最终才能得到想要的镜头,但相比传统广告拍摄而言,已经在视频生产阶段降低了不少成本。

▲ AI 短剧《劈波斩浪》中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商业广告的目的并不像影视作品在于表达观点或传递审美,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让观众记住产品。

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广告的目的在于让人欣赏悦目,不如说目的在于加深印象。

早在 AI 时代之前,也有注重反复强调「超级符号」的「洗脑派」广告,虽然常常被评为「最烂广告」,但却能以不断重复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在听到「今年过节不收礼」之后,接上下一句「收礼只收脑白金」。

广告的目的就这样在一片骂声中达到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广告电梯广告以重复不断地广告语「洗脑」用户,虽然在电梯上不胜其扰,但在下电梯后又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广告词。

这也解释了麦当劳广告中,为什么要使用重复的快速推进镜头。不过这种视觉刺激强力的处理方式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随着类似手法的泛滥,观众很快就会感到疲劳和厌倦。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也是一些广告的固有问题,而 AI 似乎起到了「放大器」的效果——在提高广告制作效率的同时, AI 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放大矛盾。

而当广告不再依赖故事和情感,而仅仅追求技术与效率时,观众感受到的,更多是冰冷与疏离,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批判的那样,人类情感被物化为商品交换的附庸,人与品牌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冷漠和疏离。

而以这样的方式让观众记住的产品,是否真正赢得人心,或许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天才少年」稚晖君发布 5 款人形机器人!会打麻将能到 4S 店当销售,还有一款 0 元免费送!

By: 王萌
19 August 2024 at 13:51

如果程序员是数字世界的上帝的话,那亲手给机器人以身形,再用 AI 赋予其灵魂,这就是真极客的浪漫啊!

那个前华为的「天才少年」又回来了。

一同回来的还有号称「双足机器人完全体」的新款智元人形机器人——远征 A2。

能当「销冠」,也能打麻将

发布会以一段家庭场景中机器人做饮料的过程作为开始,展现了从理解语义、挑选水果、操作榨汁机、端水等一系列的动作,甚至让机器人成为了「主持人」,介绍自己和它的「伙伴」。

相比去年以通用性取胜的远征 A1,今年智元机器人针对不同场景推出了共 5 款机器人,分别是远征 A2、远征 A2-W、远征 A2-Max、灵犀 X1 及灵犀 X1-W。

它们采用了家族化设计语言,出现了轮式与足式两种形态,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

其中主打交互服务场景的远征 A2,也是这场发布会的「主持人」,与前代一样采用了类人造型设计,基本参数与前代远征 A1 相比变化不大,但从演示及现场表现来看,在一些与真人交互的场景有更好表现,基于大模型的精准营销有成为「销冠」的潜质。

远征 A2-W 主要为柔性智能制造场景打造,在开场的情景剧中,A2-W 为我们展示了包括动态任务编排、双臂协同作业、复杂任务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打特种载重的远征 A2-MAX 拥有腿部直线驱动关节与高扭矩关节模组,在演示中能够轻松搬起 40kg 的航空箱,不过目前还在产品研发阶段。

在发布会上,稚晖君类比电车的「三电」系统,将机器人系统分为动力域、感知域、通信域、控制域四个领域,其实也就是将机器人的能力拆分成四个方面的指标。

首先在动力域方面,核心关节不仅是让人形机器人更加灵活、更加自由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规模量产、低成本制造的门槛。智元机器人上一代 PowerFlow 关键模组今年已经实现量产迭代,新款则着重提升可靠性与稳定性,在重要参数上也进行了升级。

手部是人形机器人承接多种动作的关键,也是公认的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上一代远征 A1 机器人在机器人手部装上视觉传感器的设计就曾广受好评。

▲ 智元机器人远征 A1 手部

如今智元机器人「灵巧手」迎来了升级,机器人手部拥有 12 个主动自由度,7 个被动自由度,配有指尖摄像头,可以处理多模态感知任务,不仅能双手协同,还能穿针引线,甚至是打麻将「单指摸牌」。

智元机器人双臂也迎来了全新的升级,主要集中在配备了高精度力控 7 自由度双臂,配合六维传感器,能够执行包括阻抗控制、导纳控制、力位混控等多种力控任务。

在感知域,智元机器人集成了 RGBD 相机、激光雷达、全景相机等传感器,并引入自动驾驶领域的 Occupancy 等感知方案。智元还预研了基于自然语言指令集驱动、并可适配不同机器人的 AgentOS,并促进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机器人是其实是一个软硬件非常复杂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它既涉及到内部各个硬件模块的协同和部署。所以我们还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把这样的一些复杂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开放给外部更多的合作伙伴,然后帮助我们共同去构建整个生态。

0 元的「One More Thing」

最后,稚晖君还带来了一个 One More Thing——模块化机器人灵犀 X1 和数采机器人 X1-W。

在打造的过程中,智元机器人采用了两款全新的自研 PowerFlow 关节——R-86 和 R-52。

依托这两款 PowerFlow 关节,灵犀 X1 能够实现全身 30 多个自由度的精准操控,还有独特的「机-机模式」,能将手机放进机器人「大脑」,利用智能手机的各个功能,为机器人提供更多可玩性。

除了关节,灵犀 X1 还配备了一个自适应夹爪,能够以主动自由度实现各种形状物体的抓取,与百元级的六维力传感器组成了这款机器人独特的结构硬件方案。

这些部件让灵犀 X1 做到了高度的标准化,将会在未来对大众免费开放。灵犀 X1 定价 0 元,设计图纸、软件框架、中间件源码,基础运控算法将全部开源。

显然智元选择不参与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反而是以实际行动降低门槛,鼓励更多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更是希望通过开放生态,还有合作共赢来加速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应用,让机器人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还有工作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去创造无限的生产力这样一个愿景。

大模型的价值,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展现

近期 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t 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电力是一种具有根本价值的技术,但直到他们有了流程创新,这种重新思考如何进行生产的组织创新,你才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电力,是工业革命的动力。但当电力作为一种资源出现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力并没有比以前由蒸汽机驱动的工厂高出很多,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倒退。

根本上的原因在于,电力出现以前,工厂的结构通常是由一个大蒸汽机处于工厂中央,由于缺乏动力,在设计上就会尽可能地靠近提供动力的蒸汽机。

电力出现后,很多人直接将电力用在改进蒸汽机上,但工厂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工厂从围着一个巨大蒸汽机转变成了围着一个巨大的电机布置,只是出现了动力上的增强,并没有将电机的能力真正发挥出来。

直到 30 年后,人们渐渐发现,电力真正的意义在于,提供动力的装置能够以分布式的结构出现在工厂的各个部分。

也就是说,电力出现的更大意义在于让动力装置更小,这对工厂而言,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

曾经位于工厂中央的蒸汽机,变成了供电的设备;基于动力分布的工厂,变成了基于电力设计分布,这才让人们看到了电力的真正力量。

不仅如此,电力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新,例如电机、灯泡、压缩机等的出现,带来了空调、冰箱等更多的应用:

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早期的电力类似,其本身就具备潜在价值;然而,要实现其巨大潜能,还需依赖于组织层面的创新与变革。目前,业界普遍仍处于探索初期阶段,仅实现了相对容易达成的应用成果。

当我们将 AI 的作用局限在文本对话、语音交互,或许很难意识到,由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或许才是真正能够带来产业变革的关键。

人形机器人显然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得益于大模型的加持,一些实际的落地应用已经正在出现。而且相比之前的产业革命而言,机器人带来的变革或许会更快。

比如不久前刚刚发布的 Figure 02,号称「市场上性能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在发布不久就「进厂打工」。不仅可以在流水线上工作,还可以在仓库中进行物品搬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简单的维修工作,在工业生产中体现出巨大的潜力。

还有上一代智元机器人远征 A1,表现出了很强的通用性,正如智元机器人的英文名「AGIBOT(通用机器人)」。除了能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扭螺丝、拿起检测工具给车辆做外观检测,还能成为处理日常家务的助手,模块化的设计使其可以面向不同任务、工作场景,给自己更换组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 辅导作业时如果写得不错,远征 A1 还会点赞

这种方案显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远征 A1 之后,智元机器人迅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目光,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远征 A2 的发布无疑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变身为资本宠儿。

在 2023 年 8 月推出远征 A1 人形机器人到如今的整整一年时间里,智元机器人已经马不停蹄拿下了 6 轮融资,吸引了包括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红杉中国、M31 资本、比亚迪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业内人士透露,甚至有些投资人「必须通过私人关系介绍」,才能获得投资机会,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正如著名物理学家 Richard Feynman 所言:「我们无法创造的东西就无法理解。」关于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实际上仍在探索。

一些科技领袖对它们抱有极大期望,甚至认为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贴近每个人的消费电子产品。比如 Elon Musk 曾在此前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预言,将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是人类的两倍,达到数百亿之巨,为特斯拉带来高达万亿美元的年收益。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业界人士对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例如烹饪机器人应该设计得更像锅具,而吸尘器也无需模仿人的外形。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更务实的方式使用 AI 为机器人赋能。正如 OpenAI 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所言:「我们今天研究 AI 的首要目标已经不是怎么让机器变得更加智能,而是让机器的目标和人的目标一致。」

从这个角度而言,智元机器人通过针对不同场景,推出轮式、足式机器人,通过更开放的态度,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其中,不失为一个务实的探索之道。

你认为人形机器人会是 Eric Schmidt 所说的「改变结构」的契机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被曝正开发 AI 智能眼镜,便宜版 Vision Pro 或将明年推出

By: 王萌
12 August 2024 at 18:39

Vision Pro 已经开售半年,尽管市场反响并未像 iPhone 发售时那么热烈,但苹果的 Vision Pro 团队仍在多管齐下地开发一系列新产品——目前已经被曝出来的有三款。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爆料,苹果 Vision 团队正在继续试验几种不同的穿戴式 VR/AR 眼镜产品,其中包括更平价的 Apple Vision 头显,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以及一款类似 Ray Ban Meta 的智能眼镜。

自苹果在去年 WWDC 2023 亮相之后,Apple Vision Pro 凭借突破性的空间计算能力和沉浸式体验,迅速吸引了业界和用户的广泛关注。

可尽管技术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过高的价格却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发布一年来无论口碑还是销量仍然出现了高开低走的态势。

根据 IDC 最新数据显示,Apple Vision Pro 仅在发售时引发短暂热潮,但购买热情未达预期,单季度的销量均未达到 10 万台,今年第三季度在美销量与第二季度相比或将下降 75%。

不过苹果方面并未受到 Vision Pro 销量放缓的影响,负责头显设备的 Vision Products Group 事业群依然在探索不同的产品。

其中平价版 Vision Pro「最早可能在明年推出」,此前 The Information 曾报道苹果从 2022 年开始,就在计划开发一款内部代号 Project Alaska、标识为「N109」的平价头显。

它保持了 Vision Pro 的高分辨率显示屏及外观,手势 + 眼动追踪的互动方式也不会有太大差别,但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价格也将会是现在 Vision Pro 的一半,有望被更多人接受,进而成为扩展 Vision Pro 生态的新机遇。

苹果公司据称还在开发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或将于 2026 年正式发布。

此前曾有韩国媒体 Sisa Journal 报道,三星和 LG 已经采用串联 OLED 技术制作出 micro-OLED 显示屏的原型。而 Vision Pro 使用的正是 micro-OLED 技术,正如他们所说——「为 Apple Vision Pro 设备未来型号采用该技术铺平了道路」。

苹果在此前发布的 iPad Pro 就已经使用了这项串联 OLED 显示技术,将两个发光层堆叠在一起,与单层 OLED 相比能够有效提高亮度、功效,延长使用寿命,带来更好的沉浸感。

不过,Mark Gurman 还是表达了对 Apple Vision Pro 的前途的担忧:

重点是什么?这类设备尚未吸引消费者的想象力,而且很难说什么时候会发生。如果更便宜的型号不低于 1,500 美元,那么 Vision 设备可能仍然是小众产品。

另一方面,Mark Gurman 表示苹果团队在试验没有配备显示屏的智能眼镜,类似 Meta 与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

这款产品的用户主要通过自带的摄像头及 AI 大模型加持的语音助手进行互动。

▲ 图为 Ray Ban 眼镜

今年 5 月,苹果就曾申请过一项专利,据称具有三重显示系统、精准定位、个性化的服务与交互等特点,利用了「主辅双屏幕+LED 阵列」设计,使其具有三重显示功能:

  • 主显示器以高分辨率占据用户主要视野,用于浏览图片、观看视频以及进行复杂的交互操作;
  • 辅助显示器分辨率较低,负责初步展示虚拟对象,并可以在用户需要与特定对象进行深入交互时,由主显示器接管;
  • 第三级显示器以 LED 阵列形式围绕眼镜内框,提供基本的提醒和指示功能,并能根据应用场景变换颜色与闪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智能眼镜领域的探索并非孤军奋战,Google、三星、Meta、HTC、华为、高通等巨头目前都已入场。市场已存在如 Meta 雷朋等智能眼镜产品,它们以轻量化设计、语音助手功能和 AI 辅助查询为特点,而且价格更低。

不久前 Meta 也被被曝在申请一项涉及 AR 眼镜的新专利,内置多个高清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等传感器,还能接收来自「智能手杖」、假肢或手套的手势及触觉反馈,建立多维度感知网络,并利用机器学习、预训练的 AI Agent 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用户的感知能力。

而这与 Vision Pro 在交互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颇有些「抢占先机」的意味:

这一系列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输出体验。无论是轻松阅读路边的指示牌,还是精准感知空间的深度与广度,乃至即时识别环境中的特定对象,都将成为可能。

此前在扎克伯格和黄仁勋的对谈中也曾提到,全系眼镜离我们不会遥远。Omdia 也曾预测,到 2028 年,XR 设备出货量将会达到 1.39 亿台,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入口,空间计算设备俨然已经日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价格更亲民的平价版 Vision Pro 和苹果智能眼镜,会是苹果空间计算战役的转折点吗?

投票:
你更看好哪个产品?

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

平价版 Apple Vision

Apple 智能眼镜

其他品牌(评论区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被余承东「曝光」,这或许才是折叠屏的最终形态

By: 王萌
9 August 2024 at 18:34

第一台量产的三折叠屏手机要来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可能是华为。

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华为的三折叠手机即将在年内面向市场。甚至有博主晒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机舱使用三折叠屏手机的照片。

照片显示,余承东正在使用的软件很可能是微信 APP,三块屏左边是消息列表,右边是网页内容,但面积比普通大折叠手机大了不少,侧边的保护壳里还疑似隐藏了手写笔。

此前,华为余承东也曾董宇辉的直播间里爆料:

下一代的折叠屏,别人都能想得到,但做不出来。我们已经想了五年了,终于可能快要出来了。

五年前,华为发布了第一代折叠屏手机华为 Mate X,彼时折叠手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对于外折还是内折的设计也仍在探索阶段。五年后,主流的折叠手机已经都是内折叠方案,而售价也从 15000 元往上杀进了 6000 元区间,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折叠手机都已经趋于成熟。

但折叠手机的产品形态,还远远没有到头,三折叠的折叠手机,可能才是折叠手机的究极体。

华为三折叠手机会采用哪种设计?

关于三折叠手机的形态,基本上也是分为两种折叠形式——S 字型外折、G 字型内折。

作为折叠屏幕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三星曾在 2022 年的 CES 上展示过三折叠手机的两种形式方式。

这款名为三星 Flex S 的三折叠原型机,就采用了「S」字折叠的方式,手机的外屏是折叠屏的一部分,展开之后,折叠藏在内侧的另外两块屏幕和外屏共同组成了一块超大屏:

另外这款名为三星 Flex G 的三折叠手机,采用将两边的手机屏折向中间的「G」字折叠方式,这显然对铰链、屏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量产的难度,看上去也更加笨重:

此外,也有二者合一的产品形态。今年 5 月,TCL 华星也曾在 2024 SID 活动中展示了 Tandem 三折叠屏手机原型,能在「S」字和「G」字折叠方式之间自由切换。但这种「可内可外」的折叠方式无疑对屏幕的柔性和耐用性、铰链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看,「S」字形折叠结合了目前已有的内折和外折技术,还能有更紧凑的整体结构,最有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三折叠方案。而在今年 3 月华为发布的一份三折叠手机专利中,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想。

华为提交的专利申请书显示,这款设备包含了三个壳体、两个铰链和一个柔性屏。每个壳体厚度不等,从而降低了设备整体的厚度,减轻了重量,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握持手感。

关于摄像模组的处理,专利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中一种是在壳体上设置凸起部位来安装前置摄像模组,并在其他壳体对应位置布置凹陷部位,这样在设备折叠时凸起部分就可以隐藏在凹陷部位中,从而降低折叠状态下的整体厚度。

另一种策略是,如果壳体被设置成楔形,摄像模组将会被安装在较厚的那块壳体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组厚度对设备整体厚度的影响。

专利说明书还提到了通过一个开关自动展开折叠屏的操作方式,这主要利用了壳体中的磁性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显然,多加一块屏幕意味着每次展开/闭合都要多一步操作,而利用磁吸的助力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 电动展开与手动展开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从专利书中可以看到,华为对于三折叠手机的考量是非常全面的,摄像头如何摆放、折叠屏如何展开、怎么样更好地让产品轻薄,都有细致的研究,其他诸如电池、天线、柔性电路板等部分的设计也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有的地方还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看得出华为在三折叠手机技术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五年磨一剑的三折叠手机,华为既要攻克工程制造难题,但更关键的是,是要攻克折叠手机的内容供给难题。

折上折,是要解决折叠手机的内容难题

其实纵观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最初 iPhone 的 3.5 英寸,到后来 iPhone 6 Plus 的 5.5 英寸,再到如今的 6.7 英寸,屏幕越来越大是智能手机发展的主旋律。

这主要由于,屏幕是智能手机输入 / 输出信息的最主要媒介。面积的扩展增加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息输出及输入能力,所以屏幕的扩大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手机在信息交互能力上的提升。

制约智能手机屏幕扩张的,是人类手掌尺寸的大小,以及所能承受的重量,而折叠屏的诞生就是为了挣脱这一桎梏。折叠屏手机的诞生,成功让智能手机的屏幕突破 7 英寸,主流的大折叠屏手机能达到 8 英寸,几乎是跟 iPad mini 一样的显示面积——但事实如此吗?

绝大多数用户都是抱着平时用手机,展开用平板的期待买了折叠屏手机,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艾瑞咨询有一项调研报告显示,62.6% 的折叠屏用户期待硬件有所创新,而期盼软件创新的用户,高达 97.6%,原因很直接:手机上有海量的内容,并没有适配折叠手机的屏幕,这块 8 英寸大屏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有时候还会拖后腿。

与之相对应的是,Canalys 刚刚发布了 2024Q2 全球平板销量统计,出货量同比增长 18%,说明消费者对于大屏智能设备的需求并没有下降,甚至有逆势增长的潜力。而其中卖得最好的产品,屏幕尺寸基本上都是 4:3、3:2、16:10 这样的长方形比例屏幕,他们可以很好地兼容手机端的内容。

▲ 几款主流厂商平板

但大折叠内屏却与手机和平板电脑截然不同,目前市面上比较主流的几款大折叠,展开后内屏长宽基本都是接近 1:1 的比例:

从实际使用来看,大折叠手机无论游戏、视频、日常社交媒体的使用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信息缺失。

▲ 左为普通手机画面,右为大折叠手机画面,大折叠明显出现了一定的画面缺失

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成片的空白区域,而在游戏中又会出现一定的视野盲区,造成一个很诡异的现象,明明手机屏幕变大了,但可以显示的内容却少了很多:

▲ 手机、大折叠、平板在游戏中视野对比

在观看视频、电影等固定画幅的内容时,这个问题更为明显。目前我们观看的大部分视频内容都是 16:9 的横屏视频或 16:9 的竖屏视频,还有一些电影或纪录片会出现 21:9 的超宽比例。因而在大折叠屏内屏上观看此类视频时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黑边:

▲ 普通手机、大折叠、平板播放 16:9 比例的视频时均出现黑边

如果从观感上来看还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假设视频长宽比为 16:9,而大折叠内屏的比例为 1:1,那么视频内容在屏幕中所占比例约为 9/16,约等于 56.25%。屏幕利用率仅为一半多一点。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厂商通过采用了多样化的分屏操作、重构元素等方式适配方形的屏幕,尽可能地利用大折叠在屏幕面积上的优势。

还有的厂商试图通过新的交互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OPPO Find N3,你可以想象它在屏幕后面,有一张大约 15 英寸的幕布,同时打开三个应用时,它们能以多种排列方式,以符合逻辑的直观方式铺在这张幕布上。

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并未触及核心——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完整显示内容的大屏手机,而不是并在一起的两块手机屏幕,不然微软 Surface DUO 早该成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在一开始就把问题本末倒置了——并非软件难以适配硬件,而是方形屏幕硬件本身难以适配软件。

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如果想要展开状态接近平板电脑比例的大屏,就要承受闭合状态更宽大的屏幕;如果想要闭合状态仍然像一款普通手机,就要承受与内容不匹配的方形屏幕。

关于这一问题,同样是方形屏的小折叠外屏给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例如小米在最新发布的 MIX Flip 在其 4 英寸的外屏上,划分出了一块 9:16 比例的 3.5 英寸屏。

用一个普通手机的比例,去适配大量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好的通过硬件适配软件的案例。

但显然,大折叠屏手机并不能像小折叠外屏一样做「减法」。

不过好消息是,大折叠手机能够做「加法」。

也就是通过加上一块屏幕的方式,使其拥有更接近传统的长条形屏幕,与主流的视频、软件内容更加匹配,拥有更高的屏幕利用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长宽比的补充,使其真正完成大折叠「合上是普通手机,展开是平板电脑」的使命。

试想一下,有了三折叠手机之后,我们可以一折打电话、二折看文件。三折一打开,就是一整个平板,装上键盘就是一台笔记本,更妙的是我们能把这些全部装进口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从一开始,想要的就是一款三折叠屏手机,但受限于技术原因而不得不选择从两折叠开始做起。

目前的大折叠手机,只是一种「半成品」,即真正从手机到平板跃迁的一个跳板、一个在折叠技术发展过程中为了催熟铰链、屏幕等技术的阶段性产品。

或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曾经如火如荼的大折叠手机,其实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三折叠,才是大折叠手机的最终形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MIX Flip 体验:最大的亮点不在手机上

By: 王萌
26 July 2024 at 10:43

谁还在用 iPhone mini?

这是小米 MIX Flip 发布前,雷军在微博上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会让很多大屏手机用户感到疑惑的问题:小屏手机真的还有市场吗?

一位使用 iPhone mini 系列多年的小屏爱好者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这个很好玩,其实不是我钟爱小屏手机,是我非常喜欢 iphone 的 mini 系列,因为这个系列最大程度保持了苹果工业设计的美感,也可以说是初心。毕竟一手可掌握,塞兜里方便,也非常符合我对手机的需要,尽管这个需要是比较隐性的,但当我拿到一个小手机的时候,还是会被戳中然后觉得爽,美丽,可爱,方便。

不过她也表示:

但接下来可能保不住 mini 系列了,工作需要,得配置一个摄像头更好的手机。话反过来说,如果小屏手机能做到摄像模块很厉害,我可能会一直沿用。

爱小屏,但又苦于没有选择,就像雷军「谁还在用 iPhone mini」微博下面的最高赞评论:

用啊,用了三年,想找个安卓替代品都没有。

而 MIX Flip 虽然未必真能完全替代 iPhone mini 这类小屏手机,但毫无疑问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不做「美丽小废物」,但美不能丢

精致,是评价小屏手机常会出现的高频词语,MIX Flip 也不例外。

MIX Flip 外屏用上了经常出现在很多直板旗舰上的「全等深微曲屏」,搭配金属边框很有质感,摄像头区域没有过多的装饰设计,从视觉上淡化了摄像头模组的凸出程度,使其更具一体性,拥有更好观感。

MIX Flip 闭合厚度达到了 15.99mm,相比同类产品诸如三星 Galaxy Z Flip5 的 15.1mm、荣耀 Magic V Flip 的 14.89mm 而言不算最薄,但整体 192g 的重量即使手小的用户也能很好地握在手心。

背板磨砂材质亲肤,手感像是一个化妆镜,另一面又像一块黑曜石,雷总「打磨五年」,总算是「磨」出了好手感。

不同于很多小折叠手机往往外屏的屏幕素质不高的问题,MIX Flip 的外屏不仅够大,在各方面参数上也做到了内外屏一致。

1.5K 分辨率、460PPI 像素密度及 120Hz 高刷新率应有尽有,为 MIX Flip 带来了内外屏带来了高度统一的观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让外屏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内屏的替代品。

「美丽小全能」,全能很关键

过去几年间,折叠手机越来越朝着轻薄、全能的方向发展,但硬件的成熟速度往往远快过软件的适配速度,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外屏作用很「鸡肋」,也给小折叠手机送上了一个「美丽小废物」的称号。

小米的解决方案是:更多地在扩展外屏功能方面下功夫,使其「不用打开,就是一部好用的小手机」。

所以外屏虽然是一块「异形屏」,但小米巧妙地将其划分成主应用区和「智能悬窗」区两个部分,将镜头模组旁边的区域有效地利用了起来,重构了多功能小部件、最近任务切换、通知等一系列内容。

而剩下接近 3.5 英寸 16:9 的主应用区,让我想起初代 iPhone ——「你的下一台 iPhone,岂止一台 iPhone。」

为了能将这块屏幕真正地用起来,小米 MIX Flip 适配了大量的应用,大家比较关心的常用第三方应用都有兼容,比如这块外屏用来刷抖音、看小说都很舒服。

当然,也会有一些软件,例如小红书、B 站等,虽然适配了外屏,但仍然采取了双列展示的形式,这就使得图片之外的文字更小,用起来比较费神。

除此之外,一些系统应用的基础体验也不错,比如输入法适配就做得很舒服。无论整体模块还是按键大小,都与全屏相差不大,当我们反向握持时,输入法又会随着移动而变窄,不会受到镜头的影响。虽然屏幕是小屏,但仍然可以拥有全屏输入的体验。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无论以什么方向握持这台手机,音量键的增减调节都是符合逻辑的,盲操也不会出错。

因为小折叠手机的女用户比较多,特别关心拍照效果。

雷军在发布会上这样评价 MIX Flip:虽然只有两颗摄像头,但都「没有缩水」。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会把徕卡的标志印在转轴上。

小米 MIX Flip 主摄为 5000 万像素的光影猎人 800 传感器,1/1.55 英寸传感器,f/1.7 光圈,1G+6P 镜组,等效 23mm 焦距。副摄为 5000 万像素的两倍人像镜头,等效 47mm 焦距,这个镜头还采用了浮动镜组的设计,支持最近 9cm 的对焦距离。

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不错的光影质感,以及非常不错的色彩表现能力。不过由于长焦镜头缺少防抖,在夜间拍摄的时候容易出现糊片的情况,拍照的时候需要留意。

此外,MIX Flip 还更多地强调了多样的拍摄玩法以及更强的自拍能力,结合小折叠的产品形态,带来了更多样的玩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用来固定自拍或拍摄 Vlog 分享生活,这种自由悬停+超大外屏组成的自带「支架」,而这其实是很多用户隐秘但关乎体验的真实需求,一位小屏爱好者表示:

现在的大手机,很多人都要装各种支架来辅助拿手机。我觉得那有种产品不设计好,靠配件来支持的感觉(默默觉得就是一个有缺陷的设计),所以折叠屏让我经常很心动。

关注隐藏的需求,才是真正读懂人心

在 MIX Flip 上市之后,频繁登上热门话题的却是拍立得套件。不仅社交媒体上充满了相关的话题,甚至多个电商平台出现了断货的情况,火热情况堪比当初小米 SU7 开放大定。

显然,如果说雷军是个「带货主播」,那么小米照片打印机就是这场「直播」发布会毫无疑问的爆品。

这不仅因为它本体 499 元、相纸每张 2 元的价格,还在于它多样的玩法和不错的颜值。

在 MIX Flip 的随身拍模式下,用户可以通过切换前后置镜头,轻松选择触屏、声控、手势等多种拍摄方式,还可以使用补光灯、滤镜、美颜等多种功能对照片进行二次编辑,输出好的还可以化身 AR 实景照片。

实际上,拍立得最大的卖点其实在于「仪式感」,这种轻轻按下快门、闪光灯一闪、机身缓缓吐出照片的时刻,仿佛成为了一种手工定格时间的仪式,让人无法拒绝。

更重要的是,这种「手机+拍立得」的创意模式可以打造出无限的可能。

例如最近 Nothing 旗下子品牌 CMF 推出的 CMF Phone 1,同样通过可以自己动手自定义的多样化背板,以及多样的支架、卡包等配件,提供了更多样的玩法,定价也是很亲民的 299 美元,虽然配置一般,但仍凭借优秀的设计,上线三小时内销量就突破了十万台。

MIX Flip 同样如此,通过手机+套件的模式,戳中了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而这种很有「仪式感」的细节,在 MIX Flip 上还有很多。

可爱小宠物、可自定义的外屏、独特通知「卡片」,甚至是播放音乐时,跳动在两个摄像头之间的动感条纹……

正是这些细节,让这款手机与众不同,这一点与小米 SU7 很像,而这或许就是它和小米 SU7 一样,都能赢得大量女性用户群体青睐的关键。

在探访小屏用户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可能很多男性用户不会关注的问题:一些小屏爱好者使用小屏手机不仅是因为它小巧、精致的外观,也因为在很多女装中,口袋通常被设计得很小,甚至直接没有。

数据分析网站 The Pudding 发布的研究显示,女式牛仔裤的口袋平均比男式牛仔裤的口袋短 48%,只有四成不到的女式服装口袋可以完整容纳一部手机,只有一半的口袋能装下钱包,只有 10% 的口袋可以放下中等大小的女性手掌。

这样的细节或许对一部分人而言可能永远不会体会到,但却反映出另一部分人每天必须经历、亟待改善的隐秘需求。

正如小屏手机一样,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大折叠屏如何通过扩展屏幕的边际,带来更强生产力的同时,或许也应该将目光投向更近处,看到 MIX Flip 如何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的积累,洞察隐秘的需求,真正读懂人心。

满足普遍的需求,也看到「隐秘的角落」,小米的第一台小折叠手机,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小折叠要来了!苹果秘密研发多年,可能是最薄手机

By: 王萌
24 July 2024 at 14:15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最新报道,苹果秘密研发多年的折叠屏 iPhone 终于结束实验阶段,预计最早将于 2026 年推出。

据悉,首款折叠屏 iPhone 是一款上下折叠的小折叠手机,类似于 2020 年发布的三星 Galaxy Z Flip,这可能是 iPhone X 以来苹果最大的一次产品设计革新。

苹果秘密研发折叠屏 iPhone 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The Information 曾有报道称,苹果有两个不同尺寸的折叠式 iPhone 原型机正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内部代号 V68——这是苹果常用的开发模式,初代 iPhone 就有全触屏和轮盘操作两个原型机版本。

如今,折叠 iPhone 这个想法已经超越了概念阶段,苹果正在与供应商一起研发。

不久前,爱范儿曾报道过一项苹果关于「具有耐用折叠显示器的电子设备」的专利,专利具体是这样描述的:

在沿着弯曲轴延伸的玻璃层中可以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可以在玻璃层中形成一个柔性的局部变薄部分,使玻璃层可以围绕弯曲轴弯曲。

专利还提到:

为了确保显示屏覆盖层在跌落过程中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抗冲击性,在前面提到的减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特别是角落部分和其他边缘部分可以提供更大的厚度。

这意味着折叠屏 iPhone 将在机身厚薄和耐用性上做文章。有意思的是,苹果对于大折叠形态的设备也有想法。

早在今年春季,苹果也曾获批数项有关折叠屏的专利,包括适用于更大设备的折叠屏铰链与新的折叠方式等,大量专利显示,苹果正将关注重点对准折叠屏设备。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正将关注重点对准折叠屏设备,而解决折叠屏手机折痕与轻薄的问题,是目前苹果关注的重点。

苹果设计师此前还规定,折叠 iPhone 的厚度应当为当前 iPhone 型号的一半,以避免手机在合起来的时候过厚。目前这一问题很可能已经解决,明年将发布一款「明显更薄」的 iPhone,内部代号为 D23。

除了折叠屏手机以外,The Verge 报道称,苹果还在开发一款类似 MacBook 的折叠显示屏设备。

该设备搭载苹果 M5 芯片,配备 20 英寸或 18.8 英寸显示屏,还将用上苹果与 LG Display 开发了新的技术,做到尽可能「无折痕」,最早可能在明年年底投入生产,并于 2026 年开始发货。

不过,可折叠的 iPhone 及新的折叠屏设备或许也只是未来几年苹果计划升级的其中一部分,结合最近 iPhone 17 的一些传闻来看,2026 年可能是一个 iPhone 大年,从 iPhone SE 到折叠 iPhone 等产品线都有可能迎来大更新。

微博博主@冰宇宙 i 爆料, iPhone 17 将出现全系升级:

  • iPhone SE(第 4 代):在 iPhone SE 系列中首次引入 OLED 并大幅扩大尺寸。
  • iPhone 17 标准机型:iPhone 中首次引入 LTPO 面板(导致 120Hz 可变刷新率以及支持 AOD 的可能性)。
  • iPhone 17 Pro 系列:首款配备 12GB RAM 和三颗 48MP 摄像头的 iPhone。
  • iPhone 17 Slim (Ultra):重新设计的超薄机型。

实际上,苹果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往往是激进又保守的。例如,早在 iPhone X 上就出现的原深感镜头模组,时至今日已经是 iPhone 家族标配,但除了苹果之外并没有更多厂商大举跟进。

硬件规格和交互方式远远领先行业的 Vision Pro,同样展示了苹果空间计算领域的前瞻性。

但与此同时,当友商纷纷踏足折叠屏市场的时候,苹果却一直没有推出相关产品。在高端手机市场中,iPhone 是售价最高的直板手机,而大部分同类产品都是以折叠屏为卖点的旗舰机型。此次,苹果密集更新产品线、踏足折叠屏领域,也许跟苹果亟待需要刺激 iPhone 销量,讲述新的增长故事有关。

▲ 网友制作的 iPhone 大折叠图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称,在截至 3 月的最近一个季度,iPhone 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1%。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来自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激烈竞争,都是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显然苹果已经意识到了危机感,而如今大热的折叠屏手机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市场。

根据财联社一份报告指出,近几年折叠屏销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计 2024-2025 年仍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所占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进入快速渗透阶段,预计将在 2025 年底达到 20% 的水平。

如今,折叠屏市场无论设计还是产业链,都已经日趋成熟,尽管 iPhone 入局较晚,但苹果向来擅长后发制人,种种迹象显示,苹果此次显然是有备而来,如果能凭借自身技术实力更好地解决折痕、轻薄、性能等问题,可能会推动折叠屏手机的进一步流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首辆赛车 SU7 Ultra 发布,零百加速破 2 秒!但最好看的是雷军漂移

By: 王萌
19 July 2024 at 23:16

发布会常有,但像雷军这么能讲的企业家不常有。

从 2020 年至今,雷军的年度演讲已经连讲四年。

我们可以从每场发布会上,看到雷军在心态上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初选择「为小米汽车而战」时的《我的梦想,我的选择》,到「穿越人生低谷」时《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再到小米 SU7 博得万千关注时的《成长》,雷军将每个时期的情绪都写在了主题上。

时至今日,小米汽车首战告捷,雷军的演讲主题只有两个字:勇气。从 2021 年开始,用倒叙的手法,补全了小米造车计划背后的那些事儿。

2021 年春,我的人生经历了重大的分水岭。

雷军这样介绍造车经历的开始,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无数的纠结、挣扎、嘲讽、怀疑……」伴随着 SU7 诞生的全过程,直到今年小米汽车上市,一举打破质疑。

今天的雷军再次讲起造车过程,颇有一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势。

做汽车如此,做手机也一样。

照例,今晚的雷军年度演讲,也是雷军的带货直播——出到第四代,小米的大折叠手机怎么样?还有雷军第一次做小折叠手机,以及小米汽车的新消息。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发布,十月征战纽北赛道

发布会的最后,雷军带来的 one more thing,也今晚最炸场的产品: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

这台性能怪兽的来由十分简单粗暴: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用 15 到 20 年的时间,最终成为全球前五的车企。

而全球最顶级的车厂都在德国纽伯格林北环赛道比拼各自的硬实力,对于小米和雷军而言,纽北则是成为全球 TOP 5 的必经之路。

因此小米就有了「成为纽博格林赛道北环赛道最快的四门电车」的第一阶段小目标,小米 SU7 Ultra,则是应运而生的「屠龙者」。

我们简单列出一些数据,大家可以从数字上,感受这台 SU7 的爆裂性能。

跑赛道,性能是第一要义。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搭载了小米自研的 V8s 电机,这也是 27200 转的 V8s 首次上车。

更重要的是,SU7 Ultra 搭载了三台高性能电机:双 V8s+V6s 三电机全轮驱动,达到了惊人的 1548 匹。

如此劲爆的马力,也为小米汽车 0-100km/h 加速时间低至 1.97 秒,最高车速大于 350km/h,将成为全球最快的四门车型。

该原型车的目标也将是征战全球知名赛道纽北,验证小米汽车最新的技术。

SU7 Ultra 还搭载了赛道专用的高功率电池包,输出 1330kw,峰值电压 897V,充电倍率 5.2C……

再来,专为 SU7 Ultra 打造的赛道专用制动系统,100-0km/h 制动距离仅为 25m,在 40m 以内算及格、35m 算顶格的家用车市场,这样的数据少见,也震惊。

Xiaomi SU7 Ultra 采用了系统性的减重方案。

在材料方面进行了重点优化,不仅车身外覆盖件 100% 使用碳纤维材质打造,甚至连电机上护板及制动集风罩也采用了碳纤维,这使得全车碳纤维使用面积多达 15 平方米,大幅降低了车身重量。

最终,Xiaomi SU7 Ultra 系统减重 500kg 以上,车重仅为 1900kg,为赛道圈速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为最大化赛道能力,Xiaomi SU7 Ultra 重构了 Xiaomi SU7 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从风阻优先转为下压力优先,意在以极致下压力提升弯道性能。

其通过特别设计的固定式大尾翼、尾部扩散器、开放式轮拱、前唇、风刀等共同带来最大 2145kg 的整车下压力,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了车辆的自重——理论上车辆在极速状态下甚至可瞬间在天花板上倒置行驶。

如此强大的下压力大幅提升了整车的操控稳定性,对赛道圈速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硬核科技加持之下,Xiaomi SU7 Ultra 原型车已整装待发。

小米汽车将于 2024 年 10 月正式征战纽北。

自 2014 年以来,在纽北上榜的纯电动车仅有 7 辆,其中不乏不计成本的超级跑车和赛车,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小米汽车将「挑战计划」分为两步:

  • 第一步,在 2024 年 10 月使用原型车,挑战纽北非量产圈速榜;
  • 第二步,在 2025 年使用量产车型,正式冲击纽北量产圈速榜。

我们一起期待十月,Xiaomi SU7 Ultra 原型车的赛道表现。

大小折叠,都是旗舰

小米手机有史以来,最先进、最精密、最轻薄的满配大折旗舰。

这是预热时期小米对 MIX Fold 4 的评价,虽然更多人将关注的点放在了小折叠屏手机小米 MIX Flip 上,但实际上两款折叠屏都是旗舰水平——

大折叠 MIX Fold 4 主打轻薄全能,做到了「满配旗舰,更轻更薄」;

而小米 MIX Flip 作为酝酿多年的首款小米小折叠手机,目标是小屏手机爱好者,以更全能的外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小屏终极解决方案」。

相比上一代小米 MIX Fold 3 整体 5.26mm/10.86mm 的厚度,小米 MIX Fold 4 展开时单侧厚度为 4.59mm,折叠时厚度为 9.47mm,重量 226g。

和同级竞品相比,MIX FOLD 4 在重量控制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这主要得益于小米全新首创的「全碳架构」,雷军称这项技术 100% 采用 T800H 高强碳纤维,抗拉强度达到 5500 MPa,抗冲击性能提升 300%,同体积重量只有前代铝合金材质的 1/15。雷军表示:

我们把三大件都换了,我们转轴的浮板,百分之百碳纤维屏幕的衬板,百分之百碳纤维中框的电池仓,正版百分之百碳纤维。

此外,铰链对于大折叠屏的手感和体验也至关重要。

小米 MIX Fold 4 采用了升级的龙骨转轴 2.0,将零件数量从 198 个减少到 137 个,带来了更可靠的整体结构,以及 45°-135°自由悬停及 IPX8 防水。

全新的龙骨转轴,更轻、更窄也更薄,比上一代的转轴宽度缩小了 11.7%,重量轻了 16%,水滴弧长缩小了 15%。

转轴齿轮的直径为 1.8mm,只有半粒米大小。

小米 MIX Fold 4 的主板也升级到了第三代,整体面积只有原来 80% 的情况下,在当中堆叠了 2545 颗零部件,857 颗超微器件。

当然,折叠屏手机,最直观的感受还得看屏幕。

外屏是一个标准的直屏旗舰的屏幕,并且在小米龙晶玻璃的保护下,它的防尘强度更高。

内屏为 7.98 英寸的折叠屏,超低功耗,采用的 UTG 超薄的柔性玻璃保护,更不容易产生折痕。

另外,内外屏都是 418 PPI,都能达到 3000 nit 的峰值亮度,都配有 1-120Hz 的自适应刷新率,都有 DC/PWM 调光,也都支持专业原色显示。

小米 MIX Fold 4 搭载了第三代骁龙 8 的核心,和四颗小米澎湃 T1 信号增强芯片,蜂窝性能最大提升了 58%,Wi-Fi/蓝牙性能最大提升了 16%。

此外,小米 MIX Fold 4 还支持双向卫星通信,这已经成为了各家旗舰手机标配,没信号的时候能应急。

MIX Fold 4 的电池,则是采用了 5100mAh 小米金沙江电池,这是一块「立体异形电池」,简单讲就是电池像折纸一样,在有限的空间里,扩容了电池的体积和容量。

这也正是 MIX Fold 4 在比上一代轻薄的前提下,有能有更大的电池的原因所在。

虽然这个数字在非折叠屏手机中看似平平无奇,但对比一下不久前发布的三星 Z Fold6 4400mAh、Z Flip6 4000mAh 的电池容量就可以明显看到优势。

另外,小米 MIX Fold 4 配有「67W 有线+50W 无线」的充电补能方案。

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到,MIX Fold 4 是唯一一台全焦段四摄的折叠屏手机。

在龙骨转轴的加持下,MIX Fold 4 支持多种悬停拍照,朋友出去的合照,吃饭时自带脚架的饭桌 Vlog 神器,它都能满足。

雷军还表示,传统折叠屏备的相机系统往往因空间限制而难以达到旗舰水准。为解决这一问题,小米推出了三大核心技术:

  • 专属的光影猎人传感器
  • 大光圈 Summilux 徕卡光学镜头
  • 浮动镜头的长焦微距功能。

在继承上一代四摄五焦段配置的基础上,小米为 MIX Fold 4 引入了一颗 5000 万像素 2X 浮动镜头,在 UltraZoom 超级 AI 变焦的加持下,在拍摄远距离物体时拥有更好表现。

小米澎湃 OS,依然是小米全新折叠的一大亮点。

这一次小米在大折叠的软件适配中,把最常用的 500 个应用都纳入了高质量适配的队伍中。

雷军把高质量适配定义为:

  • 支持全屏显示
  • 支持旋转横屏
  • 支持内外屏连续使用
  • 支持的文件格式超过 100 多种

价格方面,小米 MIX Fold 4 三个配置的价格分别是:

  • 12GB+256GB,8999 元
  • 16GB+512GB,9999 元
  • 16GB+1TB,10999 元

至于小米第一次做的小折叠屏手机小米 MIX Flip,雷军表示:

经过这三年的努力,我们认为小米小折叠彻底解决了体验的痛点,要一举逆转「美丽小废物」的印象。我希望大家用完我们的小折叠以后,它会变成「美丽小可爱」「美丽小神机」。

首先作为小折叠手机,外观尤为重要,MIX Flip 拥有多款配色、三种工艺,搭配指环式保护壳,为 MIX Flip 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凤羽纤维版」在提高手感的同时,增强了耐磨、耐脏污属性,整体 192g 的重量、厚度 7.8mm/15.99mm 的大小,更适合直接放在女士包里。

为了改善手感,小米 MIX Fold 4 除了在轻薄方面下功夫,外屏还采用了四微曲屏龙晶玻璃设计。

与大折叠 MIX Fold 4 一样,MIX Flip 采用了内外规格都高度一致的屏幕,均有 3000nit 峰值亮度,一致的 120Hz 刷新率及 2160Hz PWM+DC 调光。

「不用打开,就是一部好用的小手机」是 MIX Flip 的重要目标,为此小米更多地在拓展外屏功能方面下功夫。

新的分区设计将外屏分成了主应用区和「智能悬窗」区两个部分,接近 3.5 英寸 16:9 的主应用区观感接近 iPhone 4,让外屏拥有更好的空间利用率。

不仅是外屏分区的重新设计,小米还针对 MIX Flip 的外屏重构了多功能小部件、最近任务切换、焦点通知等一系列内容。

再加上更好用的第三方应用适配,以及外屏独立的 Mic 和合盖听筒,都在让 MIX Flip 在合盖时更像一个小屏手机。

难怪发布前雷军会发出「谁还在用 iPhone mini?」的问题。

很多小折叠往往会在处理器上出现一些妥协,这也是小折叠被称为「美丽小废物」的原因之一。

而小米 MIX Flip 则搭载了和 MIX Fold 4 一样的骁龙 8 Gen3 处理器,采用了 4780mAh 金沙江电池 67W 有线秒充组合,台阶式散热使其拥有更好的游戏表现。

因为小折叠手机女用户比较多,特别关心拍照效果。

相比大折叠而言,小折叠的影像往往备受关注,MIX Flip 虽然只有两颗摄像头,但「没有一个是凑数的」。

除了与 MIX Fold 4 同款的浮动 2X 镜头及「大师影像」以外,MIX Flip 还更多地强调了多样的拍摄玩法及更强的自拍能力,提供了跨设备相机、近物对焦、外屏帮拍等多种功能,45° 到 120° 的自动自由悬停,随身拍套装能让手机变身拍立得,提供了更多的玩法。

在介绍价格的时候,雷军同样对比了一下 iPhone,以此来突出 MIX Flip 的性价比,MIX Flip 价格分别是:

  • 12GB+256GB,5999 元
  • 12GB+512GB,6499 元
  • 16GB+1TB,7299 元

年度演讲第四年,雷军是小米最好的产品

今年年初,雷军曾表示要将更多精力放在造车上,手机业务被交到了卢伟冰的手里,此后发布的几款手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但不少网友仍然表示「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这次雷军带着大小两款折叠旗舰和灵魂演讲再度归来,也让小米手机的产品线增彩不少。

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雷军才是小米公司最好的「产品」。

每年一次的年度演讲,就是雷军最好的展示舞台。

正如他「偶然」翻到的那本《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说:

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

这个对奇迹的信念,在雷军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写法,是离开金山创立小米的选择,也是挫折中「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信心,更是再次投身时代洪流造车的决心。

如今雷军站在小米汽车走向腾飞的前夜,用一场 3 小时的演讲告诉我们——

这个对奇迹的信念,写作「勇气」。

*王萌对本文亦有贡献。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