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关于小程序,2017 年的时候,我还写过这么一段话

By: MacTalk
23 October 2024 at 00:29

墨问现在成了我的知识库,只有这样,未来才会迭代出足够满足一个知识库的需求。现在几乎所有笔记类的软件都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我只用墨问。

昨天查笔记的时候,我发现了 2017 年写的一段话:

关于小程序,现在依然是我看不懂的一个领域。我自己用的不多,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认知偏差,我不说小程序到底有多大用,我个人理解是,小程序是微信延展业务领域的有效补充,是工具,而不是 App。

微信不是一切,自然小程序也不是。

我为什么很少用小程序呢?因为有其他更好用的 App 啊,购物我会打开亚马逊京东和天猫,读书我用微信读书多看豆瓣阅读,导航用地图 App,叫车用滴滴,协作用钉钉,写作用 Ulysses,笔记用 Evernote,听音乐用原生音乐或网易云音乐,付费圈子用小密圈,看专栏用得到和豆瓣时间,看艺术品用 Google 的 Arts&Culture……

在我看来,无论是 iOS 还是 Android,移动平台上的 App 生态越来越丰富了,而不是越来越单一。所以小程序的使命是不是更多的连接线上和线下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取代那些优秀的原生 App 呢?

那时候的认知就这么点 🤏

两年前我们团队成了小程序从业者,相对于 2017 年,时间过去了七年,小程序完全成了一个成熟的生态,我的认识也 totally 不一样了。

在深度使用小程序之后,我发现小程序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产品特性:小程序具备在群里传播的能力,在朋友圈传播能力,小程序可以穿透群,可以获取某些群的信息和权限,比如墨问的笔记可以设置为群分享,作者分享到群里,只有该群用户可以阅读。我的 17 年合集卖桃者说就用了这个特性。

这些对用户和开发者都很重要,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之间的联动,可以做挺多事情,如果群的信息可以更开放一点,墨问的群笔记可以做的更好玩有趣,并且有用。

还有一点是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小程序的研发过程。在过去,我们想做一款产品,要做 Web,iOS 和安卓,初始研发团队就很庞大,技术栈也复杂,创业成本高,在没多少投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品还没上线,公司已经完蛋了。

移动 App 的发版也很麻烦,iOS 提审得几天,安卓得发布几十个渠道,用户还不更新,嗷嚎,发了也白发。这会导致你的用户分布在各种稀奇古怪的版本里,还会涉及到兼容性。

小程序开发可以随时发版,一般几小时过审。我们最多一天发三次,用户还没啥感知,只要使用,就是最新版本。

使用即更新,使用即传播。小程序的每个版本,只要抵达了用户终端,那个版本都是最新的。你永远可以把最新的功能特性,推给用户,只要你研发、上线,就可以了。这个对于开发者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处。

那小程序的问题是啥呢?用完即走,而且,小程序被藏在微信里,很容易不再打开,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小程序有桌面端,只要你使用桌面端的微信,就可以使用桌面端的小程序,这需要一个普及和培养过程,也期待微信能开放更多更强的桌面能力。

整体上看,移动端小程序和桌面端小程序,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用户场景。但因为用户习惯和产品自主性的原因,如果资源足够,至少应该把 Web 版本做了,更富裕的话,再去考虑 App。

希望我们也能尽快把 Web 版本交付给大家。Web 端也是可以获取到流量。

所以,在很多阶段里,我们会觉得,嗷,这下我可懂了,明白了。其实只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离真明白还远,离做好一个产品还远。

我们继续努力。

村上春树的爱好 – 这个时代该读读村上系列

By: MacTalk
20 May 2024 at 11:01

上周看到一位朋友说,怎么最近墨问里都开始读村上春树了,其实很多人一直都读,尤其是我,读了几十年了,只不过你没读,所以你了解了这个信息之后,会觉得,啊,怎么都开始……了。其实早就开始了。
这个浮躁的时代,可以读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文字疗愈。


今天说说村上的爱好。

村上喜欢喝威士忌,他写了一本《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喜欢跑步,写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喜欢音乐,写了《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村上私藏:怀旧美好的古典乐唱片》《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同时,他把音乐和威士忌大量的使用在了其他作品里。随意取材,爱吾所爱。
这叫爱好。

跑步对村上有特殊的意义,是他保持体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他是这么说的:

要每天五六个小时枯坐在书桌前,孑然一人面对着电脑显示屏(当然,就算是坐在柑橘箱前,面对着四百字一页的稿纸也无所谓),集中心力,搭建起一个个故事,那需要非同寻常的体力。年轻时还不算太困难。二三十岁的时期,体内充盈着生命力,就算苛酷地驱使肉体,它也不会发出怨言。一有需要,专注力也能简单地招之即来,还可以维持在高水平。

然而遗憾得很,随着中年时代的到来,体力会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减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为了弥补这种减退,为了维持体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作出人为的努力。
这种努力就是长跑。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村上在跑步这个领域拥有坚持的能力罢了。


跑步可以磨砺人的身体,也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粗粝和坚强。一个能够常年跑步的人,往往在另一个领域也会充满韧性。

音乐则是村上的另一块滋养自己的沃土,他喜欢爵士乐,也喜欢古典音乐,还爱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抛弃了单纯使用原声乐器的反民谣风格,改而使用电声乐器时,也遭到许多长期以来的支持者谩骂,成了‘犹大’‘投靠商业主义的叛徒’。可是现在,几乎不再有人批判他改用电声乐器了。依照时间序列去听他的音乐,就能理解对于鲍勃·迪伦这样一个具有自我革新力的创作者来说,那是自然而然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当时想把他的原创性禁闭在‘反民谣’这个牢笼之内的人看来,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叛变投敌’和‘背信弃义’。”

村上春树这番话表面上在说鲍勃·迪伦,实际上说的是村上自己。


那个时候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也是一个异类,那些守旧的声音,认为他是现实主义的叛徒,是日本文学的耻辱,而村上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超现实的写作,就和鲍勃·迪伦给吉他插上电一样,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时间已经证明,鲍勃·迪伦是对的,村上春树也是对的,如果日本文坛没有知音,不妨放眼世界文坛,因为

村上的文学野心绝不只在日本而已。

村上对爵士乐、古典音乐和摇滚有着痴迷一般的热爱,他专门写了一本介绍自己音乐观的书《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展示了其深厚的音乐功底。

村上小时候家里一张唱片也没有,但还是通过“自学”喜爱上了音乐,从某一时期开始一头扎了进去。零花钱统统用来买音乐,只要有机会就去现场听音乐演奏。即使少吃一顿空着肚子也要听音乐。只要是好音乐,什么音乐都无所谓。古典也好爵士也好摇滚也好,都不挑挑拣拣,只管一路听下去。这一习惯至今未变。

就算月亮隐去,就算被恋人遗弃,就算被小狗哂笑,什么都可以没有,唯有音乐不可缺少。

如何在墨问上赚钱?

By: MacTalk
14 March 2024 at 18:25

我们在墨问小程序这个产品的设置里有一个加入墨问社群的入口,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用户进入我们的社群体系,并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的思考。

今天有用户就问我墨问和某某笔记软件有什么区别,一开始我挺纳闷的,就分享了一个付费笔记到群里,说,小程序卡片,分享,评论,付费,合集,包括微信群里的展示样式,这就没一点一样的啊。后来发现用户刚刚接触这个软件,以为墨问只有记录功能呢。

墨问早期一直侧重输入端,首页就是笔记列表,方便用户写东西。后续会更重视消费端,给大家整点好内容,这样一上来用户就有吃的,感观就会不一样。

还有用户问,在墨问是不是只能通过做付费专栏赚钱呢?具体怎么玩呢?

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好好说说。

在墨问上获取收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创作付费专栏。比如我们自己就这么干的,卖桃者说迁移到墨问上之后,新增了 1500 个订阅,还有墨问读书会,老池 36 计,大师的工程师专栏等等,都是收入来源。玉伯、冯老师、五哥、八老师、二爷、建德等一大批创作者,都是这么创作和获得收入的。

创作有乐趣,又能有钱赚,何乐而不为?显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玉伯是前阿里 P10,在互联网领域成名甚早,还是语雀创始人,有用户基础,信用值也高,所以玉伯一篇免费的文章都没写,直接开了两个付费专栏,贵的 299,订阅用户近 700 人。

李建德,有才华,文字能力,职场经验,音乐和英语能力都是一流的,但只有他身边的人知道他牛逼,我以前根本不认识,他自己也没什么受众用户。他的做法是很早就开始在墨问创作,写东西做音乐做播客,几个月下来吸引了很多墨问用户,也有了自己的私域群,等墨问上线付费订阅功能的时候,建德做了职场、音乐和音乐相关的专辑,非常受欢迎。我全部订阅了,但我在做墨问之前,根本不知道建德这个人。
另外一个作者五哥更有意思,他在微博有一百万粉丝,知名摄影师,写作能力很强,他来墨问的时候已经可以直接开付费专栏然后去微博推广了,但五哥并没有,而是一个多月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在墨问写了一百篇文章,挂起了五哥旋风,直接在墨问信用值拉满,然后做了三个付费专栏,质量超高。定阅者众。

所以,想通过创作虚拟内容(文字音频图片等)获得收入,

第一、建立自己的独特价值,你能提供大部分人提供不了的东西。这个是根本。
第二、如果你已经在其他公域有读者了,直接开个付费专栏也是可以的,因为你的信用体系和用户都有,缺的是个好工具。
第三、你很牛,但现在还是个素人,没人知道你,那就走建德的路子,通过创作输出自己的价值,建立信用体系,找到自己的受众,然后找个机会做付费内容产品,就水到渠成了。
我看到不少用户,完全不知道干嘛的,直接墨问来开个付费专栏,作品简介写的一塌糊涂,就像你在一个无人区开了个店铺,店铺干嘛的,不知所云,怎么会有顾客呢?

说完付费专栏,还有其他模式吗?

有的,这是墨问自己生长出来的能力,也就是墨问的工具属性。

比如五哥发了一篇介绍酱牛肉的文章:

介绍完之后,插入一个快团团小程序的购买链接,用户喜欢和信任五哥,就可以直接购买,我看卖了 60 多单。

另外,墨问还是很好的私域工具,我看有个用户叫墨斗堂书法,就用墨问小程序交付书法作业点评。还有用户用来进行思考力训练的,推荐餐馆的(近期我们要增加一个地址功能),售卖自己绘画作品的,英语打卡的,即时语音分享训练的,交付摄影作品的,等等。墨问可以成为你商业模式里的一个工具利器,成为你赚钱的一部分。

还有些行为,和商业无关,比如写作和互动,家庭相册,语音记录,知识管理等等,这些就是针对自我的能力提升,或者满足某些用户的个人使用价值。

记录即创作,创作即分享,分享即传播。这就是墨问的理念,不要把创作想的多玄乎,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工具嘛,本来就是为你服务的,就看你自己的创意啦。

2024年03月14日 18:24:55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18 November 2019 at 18:18

虽然我在贴吧中为无数人复读了无数次「去天才吧看看」,但上周末确乎是我第一次到天才吧,起因是为我的 iPhone 7 Plus 更换电池。在等待电池更换的过程中,顺便体验了目前在售的绝大多数苹果产品。今天写这篇博文,一为记录,二为从我这个果粉的角度谈谈我对苹果相关产品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苹果直营店又被称为「天才吧」,即 Genius Bar。天才吧曾被乔布斯否定,但今天仍然是苹果线下和生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天才吧的主要业务包括贩卖电脑、消费性电子产品、周边配件及软件和苹果产品的售后服务、教育训练以及商务支持。其次,直营店和苹果授权店不是一个概念,直营店往往能提供更快、更专业的服务。在中国,目前只有42家直营店,但各个城市多少都会有授权店。

下面我将就「到店维修/更换部件」和「苹果产品体验」两个方面行文。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更换电池小记

7P陪伴了我两年半了,电池更换前的电池健康为83%。虽然没有达到苹果80%的临界值,但升级到 iOS13 之后出现了明显的掉电严重现象。往往早上充满了,浏览一下网页,玩玩im,到了中午就要重新充电。于是萌生了去直营店换电池这个想法。

想了有一个月了,终于在上周有时间前往更换。期间很多群友建议我自己购置电池更换,非常感谢你们的建议。但我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我更换电池是为了这部手机可以用到本科毕业,不在意更换费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相信苹果官方的服务,并愿意为他们付费。

  • 准备工作

如果你也需要到店接受服务,不妨留意一下。前往天才吧接受服务需要提前预约,官方提供了三种方式:

1、拨打中国区客服电话 400-666-8800 请客服帮忙预约
2、前往官网 技术支持 中在线预约
3、到直营店直接和店员预约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我们需要提供如下信息:

1、姓名/邮箱/电话号码
2、产品型号
3、直营店名和具体前往时间
4、针对 iPhone,还要提供本机的 IMEI(客服电话中)

预约完毕后,我们要做好以下准备事项:

1、备份产品数据以防丢失
2、带上带有照片的身份证件,这是将来领取机器的凭证
3、如果购买了AC+或者在保修期内,可能会索要发票,因地而异
4、带一个可以联网接受消息的其他设备

  • 维修流程

我是预约了下午3点的服务,准时到达之后前往二楼。在二楼会有登记人员接待,报上你的姓名后会自动匹配,并引导你前往等候桌等候。天才吧的天才会在约好的时间出现并询问姓名,确认后我们简单地聊了聊,他就把手机交给维修人员更换电池了,并告知我取机的大致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SIM卡是交给自己保管的,务必不要丢失。天才吧的WiFi需要用手机接收验证码才能连接,在天才取走你的手机前,可以事先通过手机将平板等设备联网,以免等待过程中感到无聊。

在可以取件时,苹果会给你的预留邮箱发送邮件告知,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带上一个其他设备的原因。回到二楼,凭借身份证取机并付款即可。

  • 更换后使用感受

电池健康度:100%

系统:iOS 13.2.2

总体来讲,续航较之前提升明显。举一个简单的对比例子:我前往直营店时,全程播放 Apple Music,偶尔使用导航和浏览网页,掉电将近40%(1个小时出头的行程);更换电池后回程好耗电不到20%。另一个表现就是前10%的电量和我刚买手机时一样耐用了。

总的来讲是一次满意的更换,基本解决了我日常使用需要多次充电的痛点。

其他产品体验

在等待更换电池的时间里面,我也没有闲着,到一楼体验了苹果的一些产品。局限于学生身份,我并不能每年跟上苹果的更新速度,现役设备大多是2017年的主力产品。通过这次体验,我对天才吧、苹果生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iPhone

老实说,iPhone 系列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惊艳,我甚至没有拍照。可能是苹果系统对旧机型友好,在 7p 上使用 iOS 13 的感受和新款上面差距并不大,除了一些因为刘海带来的新手势。提升主要在屏幕、性能、相机和诸如 NFC 这样的小功能吧,可惜我对手机的要求不是很高。

将来要是更换手机的话,我觉得定位在 iPhone 11 这样的机型应该可以轻松地满足我。让我觉得进步的应该是 iPhone 的相机,比 7p 好太多了。iPhone 11 Pro Max 三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看,不过11和XR的黑边还是有的。

iPad

iPad 给了我不少惊喜,本次共体验了  iPad Air 3、iPad mini 5、iPad Pro以及 Apple Pencil 两代

  • iPad Air 3 / iPad mini 5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这两款产品可以配合 Apple Pencil 一代使用,mini 5 显得十分小巧,Air 3 则是正常大小。用 Apple Pencil 做笔记和批注时,支持压感体验非常棒,确实是做笔记和批注的好工具。可惜我手上的 iPad 2017 不支持 Apple Pencil

其他方面还是 iPad 一贯的样子,熟悉的大边框,熟悉的 Home 键,看起来很亲切。

  • iPad Pro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苹果这几年越来越喜欢用 Pro 这个词命名产品,并且给用户带来了 Pro 的体验。初看 12.9寸的 iPad Pro,着实非常大,全面屏,平面中框设计,摸在手上棱角分明。

我很喜欢 Pro 的外观设计,二代笔终于去掉了令人诟病的底部,改为吸附 iPad 无线充电。SmartKeyboard 给我的体验不是很好,阻尼感太强,导致反馈感不足。打字的时候感到很僵硬,并且按键到底有没有触底心里没个数。我个人会更推荐 k380 这种便携的支持多设备链接的蓝牙设备。

体验了一会之后真的是爱不释手,下一款 iPad 就决定是它了。有人买来感到失望,说这不是一款生产力工具,和创新相距甚远。我认为,购买一款产品之前,规划让它做它该做的事情,认识到它该有的定位,就不会总觉得懊恼。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否则也不需要你购买众多产品线的产品搭配使用。

Mac

Mac 系列我体验了最新 iMac、iMac Pro、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先从我最熟悉的说起吧,本来以为能够体验到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结果店员告知20号才会展示。13寸的自然不必多讲,主要体验了 Touch bar,感觉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结合之前群里发过的软件玩法会很多样。

15寸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大,大的屏幕,大的触摸板,大的键盘到机身边缘的距离。之前我曾经诟病15寸 MacBook Pro 虽然机身大了不少,但键盘尺寸还是采用13寸方案,未免有失美观。近距离摸到真机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估计新出的16寸也会是这样的感觉。

如果16寸展出,我还是愿意安装一些软件做一个简单的硬件性能测试的,可惜没有。

  • MacBook Air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第一感觉就是轻薄,并且没有改掉渐厚式的传统设计。2019款支持原彩显示,在天才吧的柔光下我看的也不是很真切。体验下来跟我目前用的 2017 MBP 不带 bar 很像,多了一个 Touch ID,不过美观是真的。

  • Mac mini / 垃圾桶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Mac min 比我想的要大,垃圾桶也是。外接了 LG Ultrafine 4K 23寸屏幕,不得不说双雷电公头就能外接显示器真的很赞。体验了一下触摸板和妙控鼠标,在大屏幕上移动光标,私以为触摸板表现优于妙控鼠标。难怪这么多用 iMac 或者外接屏幕的人对触摸板情有独钟

垃圾桶连接的显示器黑屏了,不清楚是垃圾桶的问题还是 LG 的问题。

  • iMac / iMac Pro

一个用惯了十来寸的学生有一天看到23寸、27寸的屏幕,他真的会觉得屏幕大得离谱。5K 的屏幕显示效果一流,我也体验了一下黑色的妙控鼠标和触摸板,和 iMac Pro 真的很搭配

Watch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之前在群里提到我之前在小米之家体验了小米手表,总体不错但是仍有遗憾,这款 Apple Watch Series 5 则交了一份接近满分的答卷。展示台上有多款表带可供选择,上手后感觉真的很小巧,很有科技感。

Apple Watch Series 5 由于 Taptic Engine 加持,在转动旋钮时阻尼感适中,不会给你一种小米手表一样松垮的感觉。此外,在和手表的交互中,震动也是恰好。可惜国行不支持 ECG。

音频设备

  • HomePod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低音小钢炮,低音很足。双 HomePod 构成了奇特的声场,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可以自行去体验,很美妙。不过 Siri 还是个扣分项,不是很聪明的亚子。

  • iPod Touch 7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看到展台有 Beats,想要去试听一下这款被人诟病多年的动次打次专属耳机,结果发现播放设备是 iPod Touch 7。4 英寸的屏幕十分小巧,可以拿在一只手里。试听的时候选择了一首 Eason 的《重口味》,B侧也没有让我失望,低音甚至比我手里的阿姨 40 Pro 还好。

不过我真的喜欢小屏的手机,希望明年 SE 2 能带给我惊喜,说不定就换机了。

  • AirPods Pro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专门把很多人想看的 AirPods Pro 放在最后写,为了体验它,我拍了好长时间的队。播放器是 iPhone 11,由于只能试听指定曲目,我主要从降噪和佩戴体验来讲讲。

佩戴体验来讲很舒服,耳塞很贴合耳道,没有明显的异物不适感,整个耳机戴在耳朵上也没有要掉下来的感觉。降噪方面,两只耳机带好后会有一种坐飞机的感觉,外接声音完全被隔绝,只有你和你的音乐。即便如此,近距离的女声仍然不能过滤,不过效果确实拔群。

长按耳机柄,进入通透模式,周围的声音就全部收入耳中。苹果耳机的降噪是根据环境音输入声波反相消除噪音,通透模式给我的感觉则更像助听器,将外界的声音收音,并通过扬声器向耳朵输出。这个原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留言区和我讨论,我比较好奇到底是什么原理。

总的来说体验非常棒,很适合通勤等使用。

总结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以上就是我毫无感情,一点也不专业,像流水账一样的体验报告。走出天才吧,暮色已至。环顾四周,再看看苹果店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态的力量吧。

一家高科技公司,能够做出环环相扣的产品,能够吸引一群人共同探讨、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能够提供如此优质的服务。这就是我主要感受到的东西,苹果依靠自己的生态和服务,牢牢抓住用户的心。

我看 WWDC

By: MacTalk
6 June 2023 at 15:27

苹果公司一向特立独行,很少跟风热炒,当满世界都在炒AI、大模型、GPT 的时候,苹果对此一直保持沉默,平静如水。即便是在 WWDC 大会上,库克压根就没提这词。小盖昨天看了直播,说,唯一接近的表达是在讲输入法时,提到了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讲 iOS 17 优化项时,提到了机器学习技术。

但机器学习,不是苹果每次介绍自家软硬件都会提的词眼么?

比如,新的日记应用 Journal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写作建议,还能生成具体的问题,降低写作门槛。

嗷嚎,难道是墨问便签的竞争对手,我一下就警觉起来了,嗯,怎么肥事?

苹果一贯风格是,要么开创先河,要么后来居上,一个技术不成熟的时候,绝不会发布。强者风范,当然,坐拥几万亿市值,很难低调。人家做到了,就是低调的强者。

WWDC 这次除了家常菜,还端了一盘硬菜上席:One More Thing ……最后半小时,库克在经典的乔布斯环节,推出了万众瞩目的 AR 眼镜 Vision Pro,对比平平无奇的软件更新,Vision Pro 可以说是本次发布会的最大惊喜。

七年磨一剑,从 2015 年苹果开始组建 XR 开发团队,到不断加大投入,收购相关公司,每年的 WWDC 大会上,ARKit 和 RealityKit 的版本更新,都在为苹果的增强现实技术的底蕴添砖加瓦。发布会上 Vision Pro 的宣传效果相当惊艳,充满了科幻色彩。虹膜解锁、眼手语音交互、4K 清晰度、Eyesight 解决虚拟与现实如何融合的问题,M2+R1 解决延迟眩晕问题。

看完视频宣传片之后,小盖擦擦口水说,想象一下可以躺着办公看电影写文章看照片,哗,格局一下就打开了。

社交、办公、3D、电影娱乐,“超沉浸式把数字化内容融入生活,将带我们去往新时代——空间计算时代。”苹果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我提供的不是新产品,而是新的生活方式。

除了令人激动的头显 Vision Pro 外,我更感兴趣的则是 iOS 17 带来的一款全新的应用程序:Journal。你可以理解为苹果官方出品的一款日记应用,产品初心是帮用户记录日常的生活和感受。

为啥感兴趣?毕竟,墨问也是笔记类型的产品啊。

类似 Journal 这样的日记应用在应用商店中已经有很多。比如,Day One,从交互到功能都很出色,简单且优雅。我早些年公众号的初稿都是在 Day One 完成的,后来用 Bear,现在呢,只用墨问便签了。

为什么苹果要做这个 App 呢?我想,应该是苹果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领域了。

库克曾经说过,苹果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将会在健康领域。这些年,不管是 Apple Watch,还是不断更新健康 App,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次 iOS 17 中,健康 App 就增加了设备与眼睛之间的距离检测,有助于降低儿童患近视的风险,还可以帮助成人用户缓解数字眼疲劳症状。

除了身体健康外,我还有个明显的体感,这些年大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我们还写文章说这可能和大家的手机瘾有关系,因为通过手机获取简单的、肤浅的快乐实在太容易了。而那种肤浅的快乐会让人们精神上更脆弱,会让人们逐步失去做事的耐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我想,Journal 是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首次尝试。一系列的心理研究表明,写日记,我们可以重温某个特殊时刻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情绪,并表达感激之情,这些都能有效改善人们精神健康状况。

咦,这不也是我们的创业初衷么?

既然出手,应用联动不可或缺。与其他日记应用不同,Journal 无缝打通了 iPhone 的位置、照片、音乐、信息、播客、体能训练等应用程序。它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用户的行为,并结合设备端的机器学习技术,给出具体的个性化写作建议。比如,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但六月有一天突然去了海边,苹果会觉得这一天可能会比较特殊,于是,它整合当时的数据,比如听的音乐、拍的照片、具体的位置,然后给出写作建议。

从截图可以看出来,记录时,Journal 会给出写作 prompt,比如一些具体的问题,降低用户写日记的门槛。比如你去了北戴河,它会问你,“这次短暂的旅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回忆?”从这个视角看,我倒觉得它比 Day One 更胜一筹。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Journal 可以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基于已有的数据,向我们提问,帮我们反思、重温特殊时刻,梳理情绪和感受。

隐私和安全也是必然会提及的。为了保护隐私,Journal 可以单独锁定以防止偷窥,同时,它的数据是端到端加密的,苹果自己也无法查看。用户可以具体控制使用哪些设备数据来生成 Journal 的建议,以及什么时候推送日记写作的通知。另外,苹果还计划为开发人员提供一个 API,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集成这些个性化的写作建议。

不出意外的话,Journal(手记)今年 9 月推出。

到时候墨问和手记强强联手,无敌于天下,否则,这个产品能否让国内用户用起来,我保留看法。毕竟,上一个无边记 App,我到现在什么都没记。身边的朋友,用者寥寥。

这次 Journal 的中文叫手记,你会用么?

写到这里小盖说,池哥,先吃饭吧,吃饱了有力气吹牛。

我说,好的。

2023年6月6日 下午 2:10

可以生成你的墨问名片了

By: MacTalk
5 June 2023 at 16:59

这个功能其实在做墨问个人主页的时候就规划了,想做个完善的方案,需要不少功夫。那订阅显然是个关键功能节点,置顶则是一些用户的刚性需求,设计工作也少,就把这俩做完之后再整墨问名片,那时候设计方案也很完善了。

今天墨问名片正式上线,一个小功能,在你的个人主页点击分享按钮就可以生成了,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

生成墨问名片,告诉你的订阅者,咱们就是自己人啦。

订阅我的墨问笔记,那里基本日更。

伟大的公司需要多少人

By: MacTalk
23 May 2023 at 13:31

AI 绘图软件 Midjourney 算是这波 AIGC 浪潮中的佼佼者。最近我一直在看这家公司的成长故事,11 个全职员工,0 融资,一年时间积累了 1000 多万用户和一亿美金的营收。

我参与锤子创业的时候,非常喜欢大开大合,希望规模化最大,但从锤子到极客时间,再到墨问西东,我的想法转变了,规模并不重要,小公司也可以做大事。

Midjourney 成立于 2021 年,创始人 David Holz 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在此之前,他还以 CTO 的身份联合创办了 VR 领域的公司 Leap Motion,主要研究手势跟踪技术。

我们先说说这个故事。

创立之初,Leap Motion 备受关注,三年内迅速拿到了 4000 多万美元的融资,团队心高气傲,想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后来苹果公司提出想收购 Leap Motion。但 Holz 觉得对方出价太低,并且,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已经没有什么创新力了,他不愿意为那些人工作,他想自己创造一家具有创新力的新公司。
2013年,Leap Motion 相继发布了几款自己的产品,包括 PC 和 VR 方面的,但都不温不火,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市场反馈不好,增长无法达到预期,Leap Motion 自然也就拿不到新的融资。但没钱难办事。他们自己造血的能力不够,养活团队、继续研发新产品又需要钱。于是,公司忍痛裁员,优秀的员工相继流失,似乎进入了下行通道。

Holz 和另外一位创始人带着团队继续折腾,这也是创业的常态,把事情做对需要一个过程。Leap Motion 复盘了公司早期的失误,调整策略,继续探索未来人和计算机的互动模式。

但从市场反馈看,他们业务起色不大。直到 2019 年,被另外一家同行业的公司低价收购。

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新的传奇拉开了帷幕。

之后 Holz 创立了 Midjourney。这次,他不融资,不追求团队规模,更关注公司盈利能力,这些经营理念,应该都是他对第一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的回应。

我参与锤子科技创业,自己独立创建极客时间这个产品和品牌,到现在出来做墨问西东和墨问便签,有很多想法都能从 Midjourney 上找到共鸣。也许未来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类似 Midjourney。

因为什么呢?

1、创业团队人少而精才是正解。人少,并不意味着做的事情小。Midjourney 用 11 个员工一年以内做到了 1300 万用户,年营收 1 亿美元。我也在创业,时常告诉自己,资源有限是好事。资源有限,会不断倒逼团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经营 Leap Motion 时,Holz 大概率被资本裹挟过。别人投资你,肯定需要考虑退出的事,而退出,大概率都要依靠 IPO。但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过于关注结果,过于关注增长,都会让团队丧失初心,动作变形。有实力的话,可以不拿融资,一开始也不需要招那么多人,慢慢来。这也是一种新的、符合常识的创业方式。

3、Leap Motion 创业过程中,Holz 积累了很多信任和欣赏他的人脉。当 Midjourney 需要一万个 GPU 时,有朋友慷慨解囊。所以,手艺、影响力和人脉,都很重要。不要厚此薄彼。

4、Holz 说自己离开 Leap Motion 创办 Midjourney,是为了换一个环境,因为他不想继续待在一个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大公司,希望自己在未来 10 年可以做很酷的项目并且享受乐趣。而小的团队,更能专注在他想要做的事情上,毕竟他们没有销售的压力,也没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想法。大家只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5、不依赖融资,就需要团队较早考虑盈利。之前的很多创业团队,一上来都会先做用户增长,等差不多了再做收入。但 Midjourney 没有钱,他们在设计产品时,第一步就是思考怎么才能挣钱。这年头,不要以创业,我融了多少钱为荣。

6、Midjourney 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订阅制,按月或者按年付费,一共三档:基础、标准、高级。现在已经没有免费版本。产品的收费模式,越简单越好。

7、不要追求从 0 开始创新。Midjourney 的模型,最早是基于 CLIP 及 Diffusion 的开源模型,抓公开数据训练,然后迅速上线 Open Beta 版本,占领用户心智。不要有洁癖,快速借鉴别人的经验是一种能力。

8、Midjourney 只有 11 个全职员工。但你知道吗?他们还有 60 多位兼职 Discord 运营。对于一些可以标准化,没有壁垒的工作,用兼职的方式搞定是一个思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9、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并敢于取舍。Midjourney 到现在都没有独立 App,也没有网站,和用户的所有交互都在 Discord 上。要是你,敢这样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追求完美。“从长远来看,Midjourney 将拥有自己的网站,自己的用户界面,但现在公司不需要花费时间来构建整个用户界面。”这是 Holz 的判断。

10、但是搭载在 Discord 里,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用户测试完他们才发现,90% 的人不知道怎么告诉它他们想要什么,于是加入了教学元素。后来发现很多人并不喜欢一个人画,更喜欢跟朋友一起玩,他们才意识到 Midjourney 是社交的东西,加入了社交元素。“构建产品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持开放态度。”

11、“技术的最大限制不是规模、成本或速度,而是人们如何与之互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操作系统以及搭载的各种软件,是我们现在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但看历史,从指令到键盘,到触屏、对话框、语音,甚至手势,人与机器互动的门槛越低,能做的事情越多,生产力的解放越深入。

12、AI 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Midjourney 做的事情是帮助人们扩展想象力,写 prompt 的指令是“/imagine”。顺着这个方向,我觉得 Midjourney 会成为一个设计领域的生产力工具。这一波 AIGC 的产品,都应该奔着生产力工具的方向去才有前途。

13、想象力实在太重要了。张一鸣之前说过一段话,“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A/B 测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是测不出用户需求的,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同理心,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灵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光有同理心还不够,这样只能做出有用的产品。想要做出彩的产品,想象力非常重要。”

14、大模型技术不会替代人类,它是人类的延伸。

15、永远不要试图凭空设计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你只需要找到十个看似无关的体验,选择其中最酷的三个,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在细节上进行完善,让人们觉得它不错并喜欢上它,好的产品就是这样一步步做起来的。

16、工具要想活的好,活得久,永远要让自己嵌到用户的业务流程里,简单讲,要么帮他赚钱,要么帮他省钱。生成的图片商业性很强,Midjourney 才能从一众工具里脱颖而出,很简洁的 prompt 就能生成有明显科幻性的精美图片,让用户数大而且付费意愿很强的设计类用户显著提高效率。从影响创造力开始,以影响生产力立足。

附图:陈晓维老师说,用AI给我的小说《像钻石一样闪耀》女主角厉小卷画的像。终于知道她长什么样了。

时代的晚上

By: MacTalk
20 September 2022 at 17:56

没有新的语言 也没有新的方式
没有新的力量 能够表达新的感情
不是什么痛苦 也不是天生爱较劲
不过是积压以久的一些本能的反应
情况太复杂 现实太残酷了
谁知道忍受的极限到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时代的晚上的歌词。今天听了一期播客,说的是崔健新书发布了新书《崔健诗歌集》,我马上就下单了。然后想到了这首歌。在这个时代的晚上,你能做什么呢?多读闲书。

有了新公司,我置办了一个巨大的书架,各种各样的书源源不断的运进来,同事调侃我买书不看。不看,摸着也高兴啊。我现在手边上就摆着《照片的历史》《羊男的圣诞节》《旅行的艺术》《佛祖在一号线》《爱的阳台》《镜头之后》《一瓢纽约》,还有二爷倍加推崇的卡尔萨根的《宇宙》,过两天还会多一本《崔健诗歌集》。

从功利角度看,这些书读了都没啥用,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书」,就是读了没有现实意义,不能直接帮你升职加薪赚钱的那种书。比如小说、画册、传记、历史、博物,等等。

我喜欢读这种书,大学的时候也喜欢,但中间这段时间并不是这样。

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养活自己和家人。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分水岭。

大学毕业之后,我来了北京,得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啊,所以刚毕业那几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能力,赚更多钱。那个阶段我几乎不读大学里读的那种闲书,全是工具书。编程的,业务的,项目管理的。很节省,没有需要花钱的爱好,几乎不外出聚餐,编程就是我的爱好。再有就是去清华操场踢球和打游戏。没了。

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北京算站住脚了,才开始做别的事情。比如看电影、和朋友聚会、打羽毛球、逛北京的胡同,去郊外渡个假等等,最重要的是,我开始读那大量的无用之书。

如果说每一本书都像一把扫帚,你骑上这些书,是可以去到远处的。如果你选的扫帚是《制作 PPT 的十八个小窍门》、《21 天学会 Java 编程》、《如何加薪》等等,那怎么去远方呢?

所以,要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而且最好讲的还是之前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用非功利的角度对待读书,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另外,很多看起来没用的书,也许是有大用的。我前阵子读了好几本写北京建筑的书,《 城记 》《 古都北京 》《 北京古建筑物语 》,最后一本是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教授写的,张克群师从梁思成。这些书记录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读来十分过瘾。

为什么要读历史,我也不知道,只是齿岁渐增,想了解历史的感觉越强烈。后来看到顾衡说,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把历史当尺子,量这量那,也不是通过历史预测未来,历史并不是一个方程,一个函数,左边给出数据,右边就能得出个结果,没这种确定性。

那么,既不能干这,也不能干那,是不是学习历史就没有意义了?并非如此。顾衡老师说,打消预测未来的这份狂妄,正是历史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

当我们了解了复杂社会的不确定性之后,就会对他人的断言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想法保持审慎。这不仅会让个人变得谦卑,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安全。

如果时代是一辆汽车,那么历史就是这辆汽车的刹车。越是了解历史,了解了人类曾经遭受过的、那么多完全没有必要的苦难,我们对还没有出生的后代们,就会有一份更重的责任。这份责任,会让我们变得谦和和中庸,也会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变得更加清醒,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说历史是最宝贵的财富,原因也正在于此。

————

最后,顾衡老师还在他的专栏里说过:我们说一个人穷,并不单指可供他支配的物质比较少,同时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就是逼仄粗砺的生活,把我们本来高贵而精致的精神世界磨损殆尽。

为啥唱衰中国的企业软件的未来

By: MacTalk
8 July 2022 at 14:02

最近朋友圈看到几篇谈中国 To B 软件产业的,比如中国软件公司为啥做不出产品啊,投资人前几年投了很多 To B 赛道的技术创业血本无归啊,等等,好像中国软件企业这么多年一直活在上个世纪一样。

我们的知识星球里也有用户提问:

之前看直播, 有几个大佬老师 都提到 Salesforce 是一家很牛的公司, 甚至能和Google 比肩, 但是他们都没说到底是怎么个牛法。查了两个半天, 感觉就是个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啊。请教池老师, 这家公司到底牛在哪?

我在 To B 软件行业工作了近 10 年,借着这个问题,聊聊我对 To B 软件的看法。


对于星球的用户,查了两个半天发现 Salesforce 是个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从我的角度看,你可能没有发掘到有效信息,另外对「有些成绩」,我们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吧。

Salesforce 成立于 1999 年,是全球按需 CRM 解决方案的领导者。CRM 鼻祖,SaaS CRM 鼻祖,目前市值 1700 亿美元左右,2021 年营收 212.52 亿美元,合计 1300 多亿人民币,这个成绩,无论是和中国顶级互联网公司比,还是和 Google 比,都不能算是「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了。

Salesforce 无论是业务、生态、技术、行业领先性,在国外都是非常知名的软件公司,比肩 Google 倒不至于,但和 Oracle、SAP 差不多是一个量级的企业。

为什么国内的同学会对美国的 To B 的大型软件公司无感呢?因为国内没对标。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算是用友,市值 700 多亿人民币,是 Salesforce 的零头。

为什么我们对消费者领域的软件公司都很熟,比如美国的 FANG,中国的 BAT、字节跳动、美团等等,因为有对标,我们作为消费者,两边的服务都用。

这里就会产生另一个疑问,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跟着美国走的,为什么美国 To C、To B 都有顶级的公司,中国只有 To C 牛 X,To B 的企业,差几个量级,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公司的商业周期很长,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即便是现代科技公司,比如沃尔玛,1962 年成立,苹果,1976 年,微软,1975 年。福特汽车是 1903 年成立的,通用电气是 1892 年成立的。这些企业,在漫长的商业周期里,很早就遇到了各种市场红利枯竭的问题,他们早就经历过这种状态了,所以非常重视效率、成本和创新。

当一个公司开始注重「2021 年中国企业口口相传的降本增效」时,自然就开始重视能够提高效率能够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的工具,企业在这个领域投入大了,这就是强需求,对应的企业自然也就出现了,这是几十年前的事。

大家都觉得亚马逊很牛吧,但是传统企业沃尔玛和亚马逊对抗了几十年不落下风,沃尔玛这样的传统公司,技术实力一点也不差,人家还有卫星呢,数字化做的比中国零售行业早了几十年。

对应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 90 年代和 2000 年之后创建的,满打满算 20 年发展时间,但这 20 年,相当于很多国家 100 年,改革开放,经济复苏,人口十多亿,市面上全是大片大片的开阔地,怎么说呢,各个领域,只要方向大差不差,挣钱太容易了。

一旦企业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没人会理会什么降本增效,数字化,信息化,也没那么重视。我自己发展好好的,为啥要用你的工具呢。靠市场红利驱动就能发展,就能赚钱,所以大部分企业对于新工具、新软件、新方法的采用意愿非常低。这就导致早些年做 To B 像是装孙子一样,各种定制各种满足各级领导的面子工程,效率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中国的用友和金蝶,就那么大,已经很不错了,也算是抓住了市场的红利。但和美国的 To B 软件相比,就差了一个量级。

写到这里估计有人会问了,说的挣钱这么容易,咋我没觉得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不具备知道这个领域赚钱的认知,或者知道也不具备进入这个领域的资本。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啊。当一个领域很多人唱衰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好的时机。

随着中国产业进程的发展,需要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所以,未来企业级软件的需求不是变弱,应该会逐步走强。

这是我的判断。

胶片摄影:

咔嚓咔嚓,非常棒

By: MacTalk
4 July 2022 at 17:25

设计简单并且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并不容易。2012 年,龙哥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龙哥想恭维一下产品经理,其次,要做简单的产品。

上帝制定了世界运行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很简单。大约在 1605 年,开普勒就发现了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这是咱们高中学习的,想必读者也已经忘的干干净净。但是,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要记住,世界的规则是简单的,简单的才是美的,有生命力的。到了我们有能力做产品的时候,也不要把事情搞复杂。

自然的、简单的、有规则的产品,才会自我传播,才会被用户推荐给用户。

晚上收到了四卷冲扫出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卷漏光了。回北京的时候,我特别想拍官厅水库的风车,于是把车停在水库的边上,拽出那个腰平取景的胶片相机拍摄,不知道挂在哪了,居然卡吧一声,后背暗盒打开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就是说,暴露在光线里的底片,成了废片。我手忙脚乱,赶紧合上后背检查,也没发现是咋打开的。

上网搜了一下,觉得大部分胶片还有救,何况还有没拍完的。于是重新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非常漂亮的风车照。

最终发现,只有五六张是废片,整体非常棒。

创业也一百多天了,已经喊完了“预备、开始”,并且进入了拍摄状态。

咔嚓咔嚓,非常棒。

CEO 一百天

By: MacTalk
27 June 2022 at 19:43

今年开始,我开始像模像样地做 CEO 和公司的创始人,这几个月实践下来,我感觉和当时带极客时间团队的感觉几乎一样,聊天讨论吃饭设计写作等等,大家依然有频繁并且平等顺畅的交流,略有不同的是,人多和人少的区别,会多和会少的区别。我们一周只有一个正式的周会,这得益于我们人少。

不过就我和创始团队的尿性,以后人多了,会也不会多。

公司初创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事情考虑的事情比较多,比如:

1、人员招聘,全职和兼职,比如:财务行政人员、产品经理、运营、工程师等
2、公司名称和商标设计。公司注册
3、确定投资人和投资金额
4、公司股权结构设计
5、创建财务账户
6、拟定投资相关的各种协议
7、投资款入账
8、个人社保和工资事宜
9、办公场地选址、装修
10、知识星球内容规划和储备
11、企业知识星球创建,财务账号对接
12、运营计划
13、创建阿里云账户,搭建基础开发环境
14、迁移 macshuo.com 个人网站
15、完成公司的视觉设计
……

这里面有些事情和业务、产品关系都不大,但是必须要做的,是地基,好在我们这些事都已经做完了,公司进入常态化运营,我们也都开始按部就班推进公司的工作。

记得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有星球的用户问,在创业及经营公司的过程中,如果只关心三个指标用于观测公司健康与否,你看哪三个指标?

我是这么回答的,也是这么做的。

1、用户是不是喜欢你的产品。这里面包含挺多内容的,包括产品价值、市场匹配度、商业模式、用户活跃度……可以拆出很多指标,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内容也好,产品也好,是不是解决了用户的问题,用户愿不愿意在你的产品上花时间。这是一个公司成立的根本。
2、收入大于支出。尤其是现在这个阶段,以前的创业者不太关心这个,跑马圈地、补贴用户,可劲儿烧钱。现在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精细化运营企业和用户,精耕细作,才有机会在新时代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
作为公司 CEO,应该关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前者解释了公司在一定周期内的收入、支出和利润情况。收入和固定成本、可变动成本以及毛利率、净利润,能反映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后者则代表了公司能活多久。
3、员工状态。我希望做能让用户获益员工开心的事情。员工当然也包含我自己,我们如果想通过一个机构去构建更自由和辽阔的未来,机构里的人一定是自驱的,主动的,开心的。这和创业维艰并不对立。如果没有不必要的损耗,没有垃圾会议,没有各种办公室政治,即便累一点,大家也是开心的。
图片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需要按月给大家发工资,并且要确认公司的每一笔支出,这些你在负责一条业务线或者做产品创始人的时候,是不大需要关注的。事情不大,但心态上有微妙的转变。

人还是很强大,所有这些,很快也就适应了。

我们专注在用户、产品和内容层面,整体信息是畅通的,流动的。我想,不管公司做多大,我们会尽可能保持这种风格。

很多公司稍微发展一点,创始人甚至创始团队会变得孤独,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在自己和公司其他人之间划一条明显的鸿沟,除了工作,他们什么都不聊。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保证真实信息的顺畅和流通,极为重要,人家字节跳动就这么干的,这可是长治久安的事情[旺柴] 。

说起孤独,想起我之前读的一本书《十一种孤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耶茨,一生贫困潦倒,怀才不遇,吸烟酗酒,一身病痛,生前未曾大红大紫,死后迅速被人遗忘。就是这样一个作家,笔下都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和绝望,但直指人心。

译者在译后序里写到:

《十一种孤独》写的都是些局外人,他们想要进入某个世界,却遭到拒绝。这个世界可能是某间教室,也可能是军队,更可能是家庭。曼哈顿办公楼里等着被炒的白领;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一心想成为作家却眼高手低、替人捉刀的年轻人;干巴巴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遭羞辱的爵士钢琴手、混在法国、空虚的富家子弟;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大兵,还有他们向往却受到忽视的女人。

世界上估计很多这样孤独的人,我们做公司,尽可能让大家避免这种孤独,我想,这也是创业的乐趣之一吧。

大厂的人才衡量标准

By: MacTalk
14 June 2022 at 18:26

之前我的朋友 Selina 在 InfoQ 的写作平台发布了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值得推荐的人才测量标准》,文中介绍了左耳朵耗子总结的一个标准,很有参考价值,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这篇短文。

我自己看过一些大厂的人才标准,或者是他们招聘的标准,今天总结一下,因为大家对 P 系列比较熟悉,就用 P 来指代,其实这个标准是偏产品和业务的,并不专指技术人员。

P6,主要职责是交付产品,准确理解需求,形成产品设计方案,通过沟通和协调完整的把控产品,实现落地过程及时交付,最终实现用户价值。

P7,就需要把控全局,清晰定义问题,对需求有深刻理解、判断和拆解。对技术的应用有较强认知,形成有创造性的方案。以影响力协同多团队,实现所主导产品线的规划落地并推进持续迭代。具备基本的成本和收益意识,从客户,合作方的角度思考产品价值和做出判断。保障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益。主导产品线,实现用户体验和产品数据有效提升。

你看 P7 的要求就很高了。P8 需要有前瞻突破的能力。

P8,深度洞察商业和技术趋势,结合对业务规划的理解,形成相比业界大多数同类产品更高效的和创新的全局规划和运营方案。在单个领域形成领先。在 BU 层面具备影响力,使各利益方有机结合,实现所主导多产品线的全局规划落地,并推进持续创新。理解产业,开展生态与竞争合作关系分析、判断,转化为产品承接,形成匹配商业节奏的产品节奏。主导多产品线,实现有效运营和增长。

P9 要能做到的是领先业界。具有成熟的系统架构和机制设计能力,形成跨领域的、业界领先的产品战略布局和全局规划。能实现规模化、产品情商(用户体验)优秀,跨领域复杂问题的定义能力优秀。在 BG 层面具备广泛影响力,通过配置资源,落地产品战略布局。预判产品和人情趋势,构建战略控制节奏,形成产品架构的前瞻布局。

同时要保障 BU 目标达成,为 BG 业务和公司中长期经营业绩带来显著的影响。或者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创新,为所负责产品,带来超越业界同类产品的影响力和商业结果。或者通过洞见新的用户需求和赛道机会,凭借产品专业能力和商业模式定义独立将产品带到领先业界的影响力。例如达到千万级 DAU。

都说 P9 年薪高,你看人家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比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都强很多了。

至于 P10 和 P11 级别的,大厂其实也没有多少,都是非常顶级的人才了。要能够变革产业,形成业务领域的独角兽,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要能引领产业格局新生深刻改变社会形态和社会行为模式,为公司创造新的战略格局。

二爷经常和我开玩笑说,你去阿里应该是 P10 以上,我说我估计除了创业是找不到工作了。不过看完这个标准,感觉差距还挺大的,也许有一天,极客时间成了一个独角兽 App 的时候,可以再回过头来,对照一下,寻找一下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牛,看看能对应到哪个级别吧。

为什么放弃创业加入字节跳动

By: MacTalk
9 June 2022 at 16:43

今天我和老沈做了一次对谈,后续会放到播客和我的知识星球里,收获还挺多的。老沈是 Tower 的创始人,后来产品卖给了 Ones,自己加入了飞书团队,现在是飞书的产品副总裁。

我做播客,一般会写个大概的提纲,然后循着一根主线聊,聊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灵感。如同我们在一个森林公园转悠,突然发现曲径通幽,不同的枝桠、花草和颜色纷至沓来,美不胜收。这就是让人惊喜的创作过程。

和老沈聊的过程中,很多内容让人惊喜,比如为什么 Tower 不做移动版本,为什么 Tower 不收费,关停另一个项目 知人 HR 系统的考量是什么?卖掉 Tower 的形态是什么?进入字节半年,啥具体业务也不做,这是什么神操作?

特别多有意思的话题。

我觉得老沈从一个执拗的创业者转变成了一个产品的掌控者,至于这个产品是不是属于自己,没那么重要了,他更加看中平台上的空间,飞书的总裁也给了他足够的信任,这很不容易。 每个创业者可能都有一点偏执,说白了就是自己的盲区,2016 年的时候我让老沈好好做移动版,他不是也不听吗,今天和我说,Tower 移动版的缺失是最大的败笔,而知人 HR 系统则完全是一次认知上的打脸。但在这之后,他能够认识到 Tower 的局限性和天花板,决绝的卖掉了 Tower,给到投资人和员工一个体面的交代,然后转身投入飞书,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还算不错的转身。

老沈正在从一个创业者,转变成工匠。

任何工作的本质,都逃不开重复劳动,只是重复的内容不同。 作家要不停不停的写东西,科学家要不停不停的做实验,医生要不停不停的打针换药做手术,设计师要不停不停的画图,我们要不停不停的写代码。

不同的是,有些人终生都在重复,有些在重复之中不断的积累量变,最终形成质变,写出了不朽的巨著,破解了世界难题,画出了惊世的画作,写出了改变世界的软件。

坚持,耐得住寂寞,才能不断的积累量变,如果再有一点点创意,一点点机遇,才有机会实现最终的质变。对于擅于坚持默默耕耘的人,即便大多数人没能寻求到质变,但依然坚守的人们,好像有个统一的称谓 —— 工匠。

敬请期待我们的播客成品吧。

近期拍的一些照片:

徕卡自由列车,一段隐秘历史

By: MacTalk
31 May 2022 at 13:33

最近在家时间比较多,没地方拍照片,于是看了不少摄影相关的资料,比如《一生的凝视》《传奇布列松》《马格南世纪经典》《20 时机》《无畏的天才》《我们这一代》等等,当然,做为一个准器材党,我还在阅读《顶级摄影器材》这样的书籍。

热爱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这往往意味着奉献和创作。爱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都需要付出你自己拥有的资源,比如时间、金钱、热情等等,大部分时候,更多的热爱会形成创作,比如拍照片、画画、作曲、演唱、写作等等。很多人会说我热爱运动,但如果你只是瘫在沙发里用手指在屏幕上做点戳和划动运动的话,那只能说明你热爱刷手机,并且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阶段。

高级的热爱是什么?比如老罗喜欢手机,于是人家自己做了好多款。这叫热爱,虽然没成功,但很高级。

我热爱摄影,但我做不了相机,我可以欣赏摄影作品,也可以自己创作影像,我还可以去了解摄影的历史……所以我最近还看了很多视频博主的 vlog……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段关于徕卡的隐秘历史。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可以先聊聊徕卡。

喜欢玩相机的朋友,估计都听说过徕卡这个名字,135 相机翘楚,旁轴之神,相机界的爱马仕,摄影领域的寇德卡……徕卡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贵。二爷对此嗤之以鼻,他说,贵不能叫做特点,比如,你能和别人说,我很穷是我的特点吗?不能。二爷斩钉截铁。

二爷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觉得一个东西贵,那么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吧。

至于其他的特点,那就很多了,比如颜值高、工艺精良、坚固可靠、成像素质好、性能快等等。当年徕卡的全机械相机极为耐用,以至于二战时期,徕卡成了随军记者的标配。

另外,相对于其他相机品牌,徕卡最牛的是:有无数传奇的摄影大师,用他们手中的徕卡拍出了传世的照片,比如:

徕卡的第一部 35 毫米相机叫做 Ur-Leica,是由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手工打造而成,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 35 毫米相机,从此开启了徕卡的传奇故事。不过,徕卡公司的创始人并不是奥斯卡·巴纳克,他叫做恩斯特·徕兹,公司名字也不叫徕卡,而是叫做,嗯,还是叫徕兹。后来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 35毫米的 Ur-Leica 相机,徕兹的相机生意越做越大,公司就改叫徕卡了,徕卡是由徕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合而成。

在研究徕卡相机和徕卡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The Leica Freedom Train,也就是徕卡自由列车。

这个故事讲的并不是写徕卡和火车,而是徕卡公司在二战时期拯救犹太人的故事。Freedom Train,一辆通往自由和承载生命的列车。

据说,徕卡自由列车的故事已经在一百多个不同的摄影网站上讲了一百多次。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刚开始了解徕卡故事,那这个故事,很可能就是冷知识。

1933,纳粹开始逐步执行驱逐犹太人的政策,同年 4 月1 日,纳粹第一次进行了全国性的有计划反犹行动:抵制犹太人工商业。与此同时,恩斯特·徕兹二世和他的女儿艾尔茜开始了帮助犹太人离开德国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徕卡自由列车。随着世事变迁,战争的阴影逐步笼罩欧洲,纳粹对犹太人的敌意越来越浓厚,恩斯特开始加快徕卡自由列车,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犹太员工,送往徕卡的海外办事处,比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中国香港等地。

恩斯特的努力早已超出了一个企业家的范围,甚至,他“雇佣”犹太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把他们送出德国。

到了后来,很多犹太人都不是徕卡员工了,简单培训一下,包装成徕卡工人之后就送到海外办事处。据说很多人被送到海外之后,徕卡公司会为他们提供一台徕卡相机,这并不是让大家拍照玩,那会儿饭都没得吃了。在那个特殊的时候,他们可以把这台相机卖掉,以获得足以生存下来的生活资料。

关于这个细节,在 这篇文章 里,有精彩的描述。

虽然徕兹拯救的确切生命数量永远不会被统计,但据估计,这个数字至少在几百人左右。他的善意远远超出了作为一个简单的“摆渡人”。徕卡自由列车上的许多人赤贫,在异国他乡会面临不确定的新生活,他们不仅需要离开,而且需要安全着陆。
在纽约市,德国“雇员”从不来梅号远洋班轮上岸,并立即向徕兹的曼哈顿办公室报告。在那里,每个上岸者都会收到一台全新的徕卡相机,并且还能获得一小笔津贴,尽管他们对公司没有真正的技能或合法价值,但徕卡公司表达的信息是明确的:你不会被忘记,你会得到照顾。

这一个浪漫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摄影的力量,看到一个新的世界,通过一个新的眼睛去观察。现实情况是,对于许多难民来说,徕卡相机被当作一种保险单,一种可以交换的物品,可以换成足够的钞票和物资。

面对一个一心想摧毁自己人民的种族灭绝政府, 逃离祖国,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在战争爆发前期,也就是 1939 年前后,这个行动到达了一个高潮,公司动用了所有资源日夜不停的把犹太员工运往海外,每周的船只来往不休,直到 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国境线关闭,这项计划才不得不停止。

战后,这个家族一直保守了这个秘密,从来没有对别人讲过,直到一位知情作家在 2002 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恩斯特家族的伟大发明:徕卡自由列车》,书中披露了当年的往事,人们才知道徕卡公司这段传奇经历。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Greatest Invention of the Leitz Family: The Leica Freedom Train”,作者是,FRANK DABBA SMITH,美国摄影历史学会出版。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有一首《战报记者之歌》开始发行,这首歌里有这么一首歌词:

带着徕卡和笔记本,和机关枪
我们穿越过火焰和寒冷

这样,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徕卡这个百年品牌,能够流传至今。很多东西,成为传奇,真不是运气的成分,有善良,有力量,有科技,有爱,有美好。

【Review】《小小小小的火》

1 April 2022 at 19:16

《小小小小的火》一直在“奇象专栏”的书单里,去年3月看了这本书,一部分看的是英文,一部分看的是中文,再听听英文有声书。满分5星🌟的话,我给这本书3星🌟

本书作者伍绮诗是华裔作家,两部著作《无声告白》与《小小小小的火》均是登上纽时排行榜的畅销书。今年10月会推出她的第三部著作。

不同于一些隐世作家,伍可以说是推特型作家,经常在推特上与网友互动,也参与到一些吵架事件中。《无声告白》明显有自己亚裔生活的影子,而这本《小小小小的火》的设置更符合美式文化,更顺利的被改编成剧集。

美剧《星星之火》,由Liz Tigelaar负责运作,Reese Witherspoon和Kerry Washington主演,剧集的情节与原小说相差很大,最后没看完。

《小小小小的火》开篇很像一张Meme迷因图片,一幢别墅燃烧着熊熊大火,消防员正在紧急扑救,大家都猜测是房主家小女儿干的,而她却消失了。为什么小女儿要烧自己家的房子呢?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

书中经常出现“火”的隐喻,在熊熊大火燃烧之前,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冲突上的火苗早已显露。

————————

Richardson家表面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富裕家庭,却因为黑人艺术家Mia和女儿Pearl的闯入而发生变化。

Mia每天做几个小时的兼职,赚取两人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其余的时间用来创造艺术。她以照片为媒介进行创作,出门拍摄照片,每晚趁Pearl睡着后冲洗照片,再进行创意拼接,她只留下需要的部分,其他的烧掉。完成的作品会寄给纽约的Anita,通过后者的画廊卖掉。

像游牧民族,一个艺术项目完成后,Mia就带着15岁的女儿去往另一个地方。这次,她们开着一辆装着全部家当的小破车停在了中产阶级街区Shaker Heights。

Richardson太太不在乎房租这项收入,大发善心,把自己的房产以低价租给了Mia。聪慧的Pearl就近入学,认识了Richardson家的孩子们。三儿子Moody最先对Pearl产生了兴趣,邀请她到自己家玩。二儿子Trip高大帅气,大女儿Lexie在学校很受欢迎,他们身上,有一种天之骄子/女的自信。Pearl被这样的家庭吸引,放学后,她几乎天天去他们家做客,唯一不常见到的是小女儿Izzy。孩子们打趣Izzy性格古怪,行为乖张,将来一定会出现在他们最爱看的奇葩电视节目上。

Pearl陷入了与Richardson儿子的三角志。乖乖仔Moody迷恋着Pearl,努力创造相处的机会。一次同学派对上,Pearl主动找到Trip,桀骜不驯的二儿子才是Pearl的菜。Lexie为大学申请书而烦恼,Pearl建议她可以采用童话的形式,并且遵守承诺帮她写了一篇。

虽然不理解Mia的生活方式,但是看到Pearl与孩子们相处融洽,Richardson太太提出Mia可以到家里帮忙,只需准备晚餐,打扫房屋,就可赚取房租。Pearl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希望在这里稳定下来,不再搬走。Mia对Pearl心有歉疚,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女儿的成长,只好答应。

家里的小女儿Izzy 是校队的小提琴手,所有队员都嘲笑她,除了女同学德雅。一天音乐老师刁难德雅,Izzy上前出头却惨遭停课。提早回家的她碰到了正在家里准备晚餐的Mia。Mia是个很好的倾听者,Izzy 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她,没想到Mia竟然站在自己这边。受了Mia的鼓励,Izzy策划了“牙签事件”,把老师办公室的门锁用牙签破坏,制造了不少麻烦。

此后,Izzy变成了Mia的狂热粉丝,每天去Mia的家里看她的创作,还成为了Mia的助手。Izzy与母亲相处得很不愉快,但Mia又酷又能理解自己,多希望她才是自己的母亲。

十一月中旬,Pearl和Moody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艺术博物馆,却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张照片。“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低头看着怀中的新生儿,露出灿烂的笑容。”《圣母子1号》(1982),创作者:波琳·霍桑。连眼角下的小痣、眉间的疤痕都一样,与Pearl认出那个女人正是她的妈妈Mia,而怀中的新生儿正是她自己。为什么会有这张照片?还放在博物馆里?Pearl疑惑不解。Pearl和Richardson家的孩子们向Mia说出疑问,Mia只好掩饰到,可能是那时候,她还是个艺术系学生,为了赚钱给摄影师当模特拍下的。感受到妈妈的回避,Pearl只好假装没事发生。

Izzy却决心弄清楚这个谜题。她在学校查到,波琳·霍桑是“美国现代摄影艺术先驱”,“1982年,死于癌。”互联网无法搜索出更多信息,Izzy不得不求助于她的母亲。

Richardson太太是一名记者,任职于克利夫兰当地的报纸《阳光日报》。她接受过良好教育,选择新闻专业,曾经也有远大的理想,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家乡,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Richardson太太很爱小女儿,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既然女儿提出了要求,她开始着手调查。Richardson太太打探到,照片来自纽约Anita的画廊。

Richardson太太多年的好友麦卡洛太太一直没有生育,他们终于在最近领养了一个亚裔孩子,取名米拉贝尔,为她举办了周岁派对。

Mia平时在一间中餐馆打工,认识了来自中国广州的同事贝比。贝比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她告诉Mia,她想找回自己的孩子。一年前她生下了一个孩子美玲,因为无力抚养只好放在了消防站门口。

Mia听见孩子们在派对的讨论,意识到米拉贝尔就是贝比的孩子。Mia决定帮助贝比,她把这个消息告诉贝比,还帮她咨询律师,想要夺回孩子。贝比大闹麦卡洛家,上当地的媒体诉说她的经历,引起了很大轰动,两派都有支持者。麦卡洛一家能给米拉贝尔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而贝比是她的亲生母亲,天性与文化脉络不会因金钱割裂。

Richardson太太继续调查Mia的事情。她找到了Pearl的出生记录,发现父亲一栏是空着的,又找到了Mia的父母。她不辞辛苦,来到了匹兹堡拜访Mia的父母。Mia有个感情很好的哥哥,不幸去世。而父母也与Mia断绝了来往,因为Mia竟然想卖掉自己的孩子。

Mia青少年时期就迷上了摄影,而父母不支持她学艺术。Mia得打好几份工自己赚取艺术学校的费用,但她遇到了良师益友,波琳·霍桑。波琳与梅尔住在纽约的公寓里,每周末Mia都会去她们家里交流艺术。

命运悄然而至,在等地铁的间隙,一名名叫约瑟夫·瑞恩的男子上前搭讪。瑞恩在华尔街工作,非常有钱,但是她的妻子天生没有子宫,不能生育。他们一直有找人代孕的计划,而Mia长得和瑞恩的妻子十分相似。瑞恩提出的报酬非常丰厚,可以供Mia三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不需打工,可以把时间省下进行创作。Mia没有告诉父母,答应了。合作很顺利。

Mia的怀孕后,哥哥意外去世,Mia赶回家中,父母却质疑她要卖掉自己的孩子。Mia写信给瑞恩,告诉他们孩子流产了,退回了所有报酬。她辗转旧金山的许多地区,终于生下了Pearl。不久之后,波琳去世。她留给了Mia《圣母子1号》的摄影作品,还联系了纽约的Anita画廊帮她出售作品。《圣母子1号》卖出了高价,Mia用这笔钱照顾新生的Pearl。

法院最终判决,亚裔孩子的抚养权归麦卡洛一家。贝比无法接受,她选择在一个夜晚悄悄抱走了自己的孩子,令麦卡洛太太惊讶的是,孩子没有吵闹一句。

Richardson太太从匹兹堡回来,得知Mia在暗中帮助贝比争夺抚养权,得知Pearl是Mia代孕的孩子,威胁Mia立即搬走。Mia从学校接走正在上课的Pearl,打包离开了Shaker Heights街区。留在桌子上的,是与Richardson家每一位孩子有关的摄影作品,展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特点。

Izzy对Mia的突然离开非常不解,但她知道与自己的家人有关。最终,她选择放一把火,把自己的家烧了。

自力更生编译小米AX3600路由器的Openwrt固件

By: 小皮子
30 May 2022 at 20:10

以下方法经本人验证通过,环境如下:

Win10 下安装Ubuntu 20.04.4 LTS

Boos4721 的固件


前言:家中主路由器为小米AX3600路由器,为实现一些个人需求,因此一直刷的是论坛上他人编译好的Openwrt固件,近期因有一些个人需求该固件并不支持,思来想去,决定自己编译。

第一步:安装ubuntu 20.04.4 LTS

首先使用管理员身份运行windows Power-Shell,执行以下命令后重启

Enable-WindowsOptionalFeature -Online -FeatureName Microsoft-Windows-Subsystem-Linux

然后在Microsoft Store 搜索 ubuntu 20.04.4 LTS 并安装,安装完成后点击打开,新建一个用户名及密码即可

第二步:设置代理

考虑到网络环境,建议将V2ray设置全局代理

然后将win10的V2rayN软件参数设置里面勾选“允许来自局域网的连接”

接着,在 ubuntu 20.04.4 LTS 中,输入命令 vim .bashrc,编辑配置文件,在文件中加入以下内容后保存

# proxy list
alias proxy='export http_proxy=socks5://127.0.0.1:10808; export https_proxy=socks5://127.0.0.1:10808'
alias unproxy='unset http_proxy; unset https_proxy'

10808是win10中v2ray的监听端口,可依据自己配置修改

最后命令行输入 proxy 即可开启代理

第三步:更新软件包列表和软件包

依次输入以下命令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y install build-essential asciidoc binutils bzip2 gawk gettext git libncurses5-dev libz-dev patch python3 python2.7 unzip zlib1g-dev lib32gcc1 libc6-dev-i386 subversion flex uglifyjs git-core gcc-multilib p7zip p7zip-full msmtp libssl-dev texinfo libglib2.0-dev xmlto qemu-utils upx libelf-dev autoconf automake libtool autopoint device-tree-compiler g++-multilib antlr3 gperf wget curl swig rsync

第四步:获取源代码并配置

输入以下命令获取Boos4721的固件

git clone -b stable https://github.com/Boos4721/openwrt

进入目录

cd openwrt

更新源

./scripts/feeds update -a
./scripts/feeds install -a -f

进入定制界面进行个性化配置

make menuconfig

选择 IPQ8097x , AX3600

进入LuCI 的 Applications 自定义所需的插件

最后Save保存配置即可

第五步:编译

输入以下命令下载DLL库、编译,-j16表示16线程,我使用的16线程,供参考

make -j16 download V=s
PATH=/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sbin:/bin make -j16 V=s

编译完成后win10文件资源管理器中输入如下地址即可看到编译好的固件

 \\wsl$\Ubuntu-20.04\home\xxx(第一步创建的用户名)\openwrt\bin\targets\ipq807x\generic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或者它给您带来了帮助,您可以请我们喝一杯咖啡,我们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明基W1070+更换灯泡

By: 小皮子
17 November 2021 at 21:40

前言:家中有一台2016年买的明基W1070+,前几天使用时突然发出啪的一声,顿时一片漆黑,初步分析是灯泡损坏,于是决定自行更换。

第一步:拆机确定问题

断电后用螺丝刀拧下右侧的这颗螺丝

然后轻轻撬开这块面板,撕掉保修标签后,整块取下

拧下固定投影灯组件的螺丝,然后将提手向上提起,即可取下灯泡组件

经查看,灯泡竟然炸裂了,确定故障就是灯泡了

第二步:网购投影灯泡

查看灯泡型号可知明基W1070+ 使用的灯泡是欧司朗的 P-VIP 240/0.8 E20.9n,网上搜索后,最后选择了一款商家自称为原装的灯泡,价格290

第三步:拆卸灯泡组件,更换新灯泡

收到购买的灯泡后,看了下外观,自我感觉是正品,于是开始拆卸灯泡组件

首先拆开外部保护片,这里有两颗螺丝

然后将连接提手的这块面板也取下来,有一颗螺丝

接着拆掉灯泡两边的固定卡片,左右两片各有两颗螺丝,拆除后即可将灯泡完全取下

取下后,将两个电源连接接头用力拔掉即可

扔掉坏灯泡前先来个合影

然后按上面的步骤反向操作将新灯泡换上即可,稍微注意的是灯泡有个凸起处的定位

第四步:还原灯泡组件,测试,重置时间

按第一步的步骤反向操作将更换灯泡后的组件装回投影仪中

接好线后开机启动,一切正常!

在菜单中查看原灯泡使用时间为3655小时,果然也是该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最后,在设置中将该使用时间重置为0,至此,更换完毕,又可以再战5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或者它给您带来了帮助,您可以请我们喝一杯咖啡,我们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