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新上海人在这两年,还会选择购买新房吗?
就刚刚看到房产大 v 公众号更新了一个新地产项目
看起来规划/设计/绿化/会所/很好
但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或者是信息茧房。
就是因为我关注了房产公众号,所以会认为大家都 会/有能力 买这样的新房( 1500w 以上)
就在上海生活的上海人/新上海人而言,目前还有想法或者能力 去更新房产的动力吗?
可我路边看到的景象和一直在推出的新房项目,反差太明显了
让我有点疑惑
所以,请大家告诉我哪个才是现实
谢谢。
就刚刚看到房产大 v 公众号更新了一个新地产项目
看起来规划/设计/绿化/会所/很好
但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或者是信息茧房。
就是因为我关注了房产公众号,所以会认为大家都 会/有能力 买这样的新房( 1500w 以上)
就在上海生活的上海人/新上海人而言,目前还有想法或者能力 去更新房产的动力吗?
可我路边看到的景象和一直在推出的新房项目,反差太明显了
让我有点疑惑
所以,请大家告诉我哪个才是现实
谢谢。
平常主要在上海中环附近跑,2 年没吃过罚单,结果全给江浙高速罚了。去年一次在江苏快速路,类似外环高速的路段,限速 80 跑 100 被罚。这次在杭州绕城复线嘉兴方向,与申嘉湖高速相连,没出高速直接上去的,巡航 120 跑的也被罚,一次 6 分心在滴血~~
今年的万圣节,上海静悄悄。
网上稍稍搜索一下,基本上是去年的内容——去年的上海万圣节,算得上是一个有意味的文化事件,它承包了彼时网络上几乎所有的笑点,比如在所有的自媒体中出镜的安陵容、直播中的向太、说撇了嘴的李佳琦、垂眉丧目的乙方、“相约1998”的那英和王菲。
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万圣节的本土化,将万圣节过成了中国年轻人的万梗节。没有什么南瓜灯、鬼斗篷,有的是各种作妖搞怪、出其不意的欢乐创意。
但即使是这样,还有人不放心。
网络消息显示,在去年一度成为上海知名景点、位于巨鹿路的“FOUND158”下沉式广场已被黄色栅栏团团包围,本应出现的各种“奇装异服”,在身着黄背心的保安人员的“劝导”下销声匿迹,就连财神爷的装扮者也被“遣返”。
说实话,对此我感到非常不理解。对平庸生活的一种反抗而已,年轻人为数不多的释放情绪的节日而已,有必要如此紧张、如临大敌么?
不知道跟上海的“禁止”有没有关系,今年的万梗节大本营,移师到了杭州。
2024年万圣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很多年轻人直奔西湖边。可以不扮鬼,但不能不扮“梗”。什么刀螂组合、阳光玫瑰和巨峰葡萄……遍地抽象梗,想起了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不是精神病院住不起,而是万圣节更有性价比。
放一组照片大家感受一下。
平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压抑自我的年轻人,在这一刻好像才真正活了过来。
杭州的万梗节,出现啥问题了么?我反倒觉得对这个城市来说,万梗节是一个加分项。
再说回上海。
说实话,上海是一座我非常喜欢的城市。同事马骥远和他的叔叔、上海作家马尚龙在合著的新书《上海秩序 深圳气质》里写道,上海人的形成是酿酒式的,经过了时间的发酵与沉淀。我认同这种说法。江南文化与世界文明在这里交汇、激荡,形成了富有能见度的上海品格。
去年秋天我第一次到上海——惭愧——随手在街头拍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家餐馆的“反画饼文学日报”,其实就有点万梗节的意味。
所以,对这座城市的这一次表现,我是比较失望的。
关于上海,除了驱离万圣节,另一件令我感慨的事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关停唯一的外语频道》。文章说,上海外语频道疑似被关了。
上海外语频道开播于2008年,就是举世瞩目奥运盛会举办的那一年,开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盛事。
那些年,中国盛事、喜事不断,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外互动频繁,国际宾朋盈门。上海外语频道的开播,用当时官方的话来说就是:
“体现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所应有的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
而今,它疑似被关,其中一个原因是,上海的老外在减少,观众流失了。从2020年开始,上海市统计局不再单独提供在沪外国常住人口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外企撤离,以及其他一些不方便说的原因,很多老外离开了上海,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或者去了别的地方。
疑关外语频道与禁止“奇装异服”,彼此间有什么隐秘关联吗?
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只是,再过些天,圣诞就要来了。
不知道到时会不会有抵制圣诞的声音。近些年,我们不断看到,一些地方出台禁令,不允许商家悬挂圣诞饰物、进行圣诞促销,乃至规定须清理沿街与圣诞有关的橱窗贴画等。总之,要对圣诞来一场“坚壁清野”。
我想说,对待圣诞的态度、圣诞节日氛围的有无,也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文明发育程度的观察与衡量指标。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强调开放的时代,对一个城市来说,驱逐洋节并不是一种荣光。
我还想说,哪个地方对世界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你就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肉身与梦想安放到哪个地方去。
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印记,始于2008,止于2024。
上海广播电视台近日宣布,将有序关停四个电视频道。虽然在对外发布的信息中没有点出这四个频道的名字,但有细心的人发现,这四个频道分别是:
上海外语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
东方影视频道
七彩戏剧频道
与之一起关停的,还有四套广播频率,不过其中最让大家意难平的还是“上海外语频道”。
上海外语频道开播于2008年,就是举世瞩目奥运盛会举办的那一年,开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盛事。
那些年,中国盛事、喜事不断,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外互动频繁,国际宾朋盈门。上海外语频道的开播,用当时官方的话来说就是:
“体现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所应有的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
过去十多年,外语频道很好地匹配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展现了上海“洋气”的一面,是外国人了解上海,透视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国人放眼看世界,接触外国风土人情一个渠道。
可现在,外语频道要被关停了,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被上海当地人调侃为“卖海参”“卖虫草”“搞装修”的购物频道却保留了下来,继续轰炸观众的荧屏。
这让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曲卫国教授“心里不由哀怨”:
“偌大的上海,号称改革开放的窗口,竟然容不下一个外语频道!”
2008年1月1日上午7:00,上海外语频道整点开播。
为了迎接这一重要时刻,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塔在前一天晚上还专门亮起了外语频道的蓝色台标,流光溢彩。政府领导、驻沪领馆的外国官员、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
上海外语频道(ICS)开播,各位嘉宾共同按下巨型仿真电视遥控器。来源:东方网作为外语频道,其特点不仅在于所有节目用英语和日语播出,更在于内容的独创性。
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的所有频道中,除了门面担当“东方卫视”,外语频道被认为是最有特色、最有干货的一个。
毕竟是上海,人才济济,主播来自大陆、台湾、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不少栏目办得非常好,即使和央视旗下的英文频道CGTN相比,也毫不逊色。
如果和其他省市的一些外语频道、国际频道相比,不谦虚地说,更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
比如说脱口秀节目《说东道西》Culture Matters,谈论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比较,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沟通;
每周日推出的日语节目《中日之桥》Bridge To Japan,定位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还会定期邀请日剧当红影视明星来做客;
此外,外语频道还有一档节目《影视总动员》High Drama,播放英语原声的欧美电影,包括《指环王》、《傲慢与偏见》和《蜘蛛侠》等等,为喜爱观看原版电影的观众奉上电影大餐……
过去十多年里,上海外语频道成为十多万在沪常住外籍人士获得新闻、生活、娱乐资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本地观众也受益良多——
“外语频道是小时候看世界的唯一途径,好多美剧都是在ICS看的。”
“高中的时候,吃完饭趁休息时间看外语频道的节目,表面上是学英语,其实是趁机娱乐放松,很有意思。”
甚至还有一位网友说,初中放暑假,无意间看到在外语频道播出的英国BBC著名汽车节目《Top Gear》,
“对一个从小就喜欢车的男生来说,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甚至影响了我的就业方向。”
除了“国家队”中央电视台,国内也就北京、广东、江苏等少数几个省市播出或者曾经开播过国际/外语频道。
作为“行业天花板”的存在,上海外语频道为什么要关停呢?
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官方解释是:
“坚决摒弃做‘虚功’、图‘虚荣’、变‘虚胖’,着力强身健体、提质增效… 真正实现主业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效益更加改善。”
盖棺定论,外语频道看来是被归到“虚功”“虚荣”“虚胖”的行列了,不知道频道的工作人员还有广大观众对此是什么感受?
关停到底是什么原因,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钱,是一个大问题;
官方解释也提到了“效益”两个字,但眼下,国内电视台的“效益”普遍不乐观。
广告收入是电视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好的时候,企业就愿意花钱打广告、做宣传,但现在经济这个样子,还有多少企业愿意上电视打广告呢?
以国内最会赚钱的电视台之一“湖南卫视”为例,2015年、2016年广告收入连续突破100亿元,但之后一路下滑,现在估计只有40亿元左右,跌了一半还多。
赚钱高手都如此,更别说其他电视台了。所以近些年来,全国多地的电视台传出关停频道的消息,一开始是市级电视台,后来有些省级电视台也慢慢撑不住了,甚至深圳、上海这些发达地区的电视台。
本来是众人眼中的铁饭碗、香饽饽,没想到很多地方的电视台穷得揭不开锅,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有的主持人和主播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转行直播带货,卖鸭子,卖海参,卖红酒…
很难想象,曾经光鲜亮丽的电视台,如今变得如此落寞。
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
上海外语频道,观众主要是在沪居住生活的老外,以及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的本地居民。
从2005年开始,常住上海的外国人快速增长,从10万增长到2018年的17.2万,老外越来越多,为外语频道打下坚实的观众基础。
从2020年开始,上海市统计局不再单独提供在沪外国常住人口的数据,所以现在有多少外国人在上海居住生活,找不到官方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
因为三年口罩,外企撤离,以及其他一些不方便说的原因,很多老外离开了上海,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或者去了别的地方。
观众流失,对于上海外语频道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至于本土观众,现在获得资讯和娱乐的渠道这么多,各种新媒体、短视频,低头刷手机,一刷就是几个小时,也越来越没人看电视了。你家的电视机,多久没开了?
电视就和曾经的广播和报纸一样,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吃灰去了。
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曲卫国教授看来,上海外语频道关停,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因为指导思想和各种限制等原因,现在该频道播放的内容越来越体现不出外语频道的特色和优势。”
节目越来越难看,关了也罢。
上海外语频道的关停,很多人并不在意,也不在乎,太阳照常升起,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些依然生活在上海的老外,估计会感到一丝惋惜。毕竟,一个本土的外语频道,为他们了解上海,看待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视角。
影响最大的,除了频道的工作人员,应该就是各大院校英语系、日语系的大学生了——
不仅少了一个学外语练听力的渠道,更少了一个求职找工作的好去处。
“英语无用论”的声音,怕是又要响起来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越是这样越要学好外语,有条件多学几门,懂的都懂。”
我觉得很有道理。
上海外语频道,2008-2024,RIP!
参考资料:
正解局,《电视台自救:密集关停频道,挑战才刚刚开始》
10月25日,不少上海网友反映称,为阻止市民今年自发举行万圣节狂欢活动,当局自25日起出动大量警察在巨鹿路等地实行戒严,并在地铁站附近重点看守。另外,警察还随意带走装扮成角色的Coser,搜查市民随身携带的大件行李,通知经营性场所不得举办有关活动等。据悉,该戒严活动可能会持续到下周。
2023年万圣节是上海解除新冠疫情封控后的首个万圣节,在当时有不少年轻人将个人装扮与政治、社会议题联系起来,在巨鹿路等区域进行了一次放飞自我、勇于表达的狂欢,因此也被称作“万梗节”。最终,万圣节活动在官方急推的“交通管制”中落下帷幕。对此,有网友在知乎上发问“你觉得2023年上海万圣节会是最后一届吗?”
相关阅读:【CDT周报】第144期:你觉得2023年上海“万梗节”会是最后一届吗?
2023年上海万圣节的两个经典Cos
@whyyoutouzhele:10月24日,上海。台湾人“麦狗”发视频称,他经营的酒吧接到警方通知,酒吧不允许有任何万圣节活动,店内不准有奇装异服,否则就会被关门整改。
@whyyoutouzhele:10月25日,上海。因长相酷似那英而走红的网红“这英”发视频称,只要有装束、妆容、并和他人合影,就会被带走。她还透露在愚园路被警察带走“喝茶”。
@whyyoutouzhele:10月25日晚,上海。有人穿着清朝皇帝和妃子的服饰上街,被警察带走。
@whyyoutouzhele:(25日晚)上海。因临近万圣节,巨鹿路,长乐路部署了大量警力,如临大敌。
@YesterdayBigcat:上海政府从10月25日起出动大量警察在巨鹿路、淮海路、复兴公园等地实行戒严。网友称,戒严会一直持续到31日。
有网友对25日的现场维稳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微博话题“#想去上海过万圣节”下,不少网民对于禁止过万圣节感到愤怒,批评当局“一刀切”。
(后续)之后,微博话题“上海万圣节”被平台封禁。
有网友表示“明天(26日)就是下刀子我也得去”,有网友则评论“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whyyoutouzhele:26日,上海巨鹿路附近,警察及安保列队严阵以待。
@dashengmedia:26日晚,小雨。此时,上海巨鹿路及附近周边道路,到处都是警察和警车。FOUND158前整条路上摆了三排铁栏,车辆禁行。附近几条街道年轻人比例很高,但不少人来了之后就匆匆离开,人群一直流动。现场看不到有明显cosplay的形象,网传早些时候已有人因cosplay被带走。
10月26日晚,据 @whyyoutouzhele 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即便当局在上海巨鹿路及周边严密布控,但仍有大量民众无惧戒严一同上街,聚集地点也被临时转移至中山公园。
@whyyoutouzhele:26日晚,上海中山公园。coser和围观市民聚集在一起唱歌,随后警察没收音箱,并把coser带走。
26日深夜,上海中山公园发布公告宣布闭园,称“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相关阅读:【立此存照】上海市中山公园|闭园公告
3月份去上海参加《拍照的人》线下展时,采访了它的策展人@熊小默 ,以及他的搭档@苏兆阳Sudo 。关于这组作品(五条视频、一套丛书、一个展览)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期间有什么幕后故事?都可以从这条采访视频中有所了解。
推荐搜索观看《拍照的人》系列视频。
点击跳转至 B站 播放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c411u7QJ/
点击跳转至 YouTube 播放视频:https://youtu.be/WHWGLUmo-kM
水土不服,frog 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前些年分别跟另外两家跨国设计集团的中国工作室接触过,他们在国内的思路大体上分为两类:
1、觉得中国设计师很便宜,作为劳力消化因为业务增长但原有团队处理不完的工作;
2、挖中国设计公司的资深人员,连带客户资源一起挖走,靠跨国牌子吃掉国内业务。
对于第一种,必然人员极不稳定,因为国内做得好的那些设计公司和产品公司会比这些跨国公司有更多本土优势。语言、业务量、供应链、圈子,跨国公司除了在行业圈子内牌子响,没什么直接优势。很多甲方其实都不认识这些知名设计公司。每年吸引一些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去劳碌一两年,基本上留不住有生力量,全靠一两个上年纪的外国设计师顶着。这种本地工作室会带得很累,看上去是利用了廉价劳力,但也因此一直在日复一日地充当学校的角色,效率始终上不去。加之不少国内的公司都已经能给出远高过他们的薪资了,那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留下呢?
第二种就更离谱了,如果你已经是比较资深的乙方设计师,手里又有客户资源,还会给他们打工吗?能力和资源都是你自己的,国内的客户现在也并不迷信外国和尚的经,那这套商业模式就没法儿跑得通。更何况现在国内的设计公司,无论是沟通效率、对产品和商业的理解、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以及串联各类资源的能力,都已经把市场上能做的大部分客户都做得差不多了,这些外国公司不大可能分到足够维持运营的业务量。
以上是跨国设计公司在中国碰壁的部分原因,但我前几年从设计公司体系里离开,还是因为这个业态本身的根源问题无解。与其问为什么 frog 关闭上海工作室,不如仔细审视一下设计公司这种业态。正在陆陆续续关闭的,不仅仅是跨国设计公司,许多国内的设计公司也在不断收缩或关门,早有体感的那些优秀公司也在近几年纷纷转型。
设计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这已经被很多公司注意到了,但不会是以卖服务的形式。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1582966/answer/2951740181
虽然已经对自己的年龄不太有感知了,但今年却因为前段时间的一系列事情,而感受到了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某些事情前进。那是一股巨大的浪潮,一股将会被历史记录的洪流,而我隐隐蹭到一些浪花,感受到了来自三十六岁的礼物:转变的推力。
最开始是从去年八月开始接触 AI 创作,短短半年时间,到今年二月就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进步。如果说前面几年的各种什么元宇宙元年、AR/VR 元年、Web3 元年都还只是一波波热钱推动的热闹的话,那么这一波 AIGC 所带来的冲击,已经不是元年这种概念了。它已经直接冲到了我们的面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拓展到各种方面。我向来都是技术进步派,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兴奋,比起担心、忧虑,我更加希望参与其中,拥抱这一切的变化。
然后,是在一段很长时间令我感到厌烦但必须处理的各种工作之后,突然收到了来自熊小默和苏兆阳的邀请函!他们的线下展终于要开了!先和筱烨商量了一下,得到她的支持后,我果断买了去上海的飞机票,奔赴一处让我得以喘息的「他处」。
我太需要一次「离开」了!
逃离这些令我感到厌烦的、繁复的文书工作,以获得片刻自由呼吸。尤其这是一次我期待已久的见面,与这两位朋友时隔一年的见面,与他们的展览以及这些艺术家们的见面,以及与他们的作品的见面,一次让我可以从世俗中抽离,与自己的见面。
看到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非常打动我。
其实在 2015 年的下半年那几个月,我做过一个叫做《搭讪》的设计采访栏目,一共做了七期,采访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设计师。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就搁置了。大概从前年开始吧,我就隐隐希望把这件事再拾起来。尤其在看到《拍照的人》第一集播出后,更加刺激了我要把这件事重新拾起来的想法。
我要把设计师们和产品的故事挖出来,用纪录片的方式。
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吃饭,期间我问熊小默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他说他要歌颂摄影,不是精英化的摄影师身份或者某些作品,而是摄影这个行为以及那些一直在拍照的人。我说这很动人,因为我也一直想做这件事。
我今年要重新开始做这件事。
正好二月初的时候,迪龙找我聊,关于传播他和曾德钧老师搁置了十年但正在重新制作的那一对特殊的音响。他们最开始只是想写一篇文章,但我建议,应该是一条视频,一条记录了你们共同的作品以及你们的采访的纪录片。于是,这件事终于有了一个开始的契机。
从上海回来后的第一个周一,我去见了刚重组了公司和工作、生活的郑冬平。他把上善设计的工业设计业务解散了,专心在现在的小家电新品牌上,原本的上善收缩成一家品牌设计公司。我跟他说了我想做这个纪录片系列的想法,我想以他为开始,做第一条片子。
他答应了,他的合伙人也觉得很有意义。
在上海的第二天,在雨医生和 Kael 的带领下,参观了即刻。
很羡慕这样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公司,并不是说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环境轻松的意思,而是觉得他们有想法就立刻执行的环境,非常激励人。他们告诉我,原本这些位置是空的,但大家因为对这些事情有兴趣,就主动投入精力来做。
我喜欢这种活法。
雨医生一直在向我发出录播客的邀请,她和 Kael 都是我的观众,总说我这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独此一家,很难得。前一晚,熊小默和苏兆阳也是这么说我的视频。独特才是最重要的,不存在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所赞赏的。我还有一个理论,是关于把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做到自己独门独院的工作才是最好的状态。只是,我目前还不知道可以用播客聊什么。
我想,我也会开始做播客的,但还需要一个契机。
同样在进行工作和生活转变的,还有 yoga 和显卡的B站频道。
两人终于彻底脱离音乐老师的身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运营频道上来。我为他们的选择感到高兴,不是因为离开或转移,而是他们明白自己要什么,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正在努力付出和尝试。这是最珍贵的!
他们接下来想做的事情,多少也和我想做的方向有不少重叠。这可能就是奇妙之处,当我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事情居然都这么慢慢地靠拢过来了。更妙的是,事情还把朋友们互相串起来了。我希望能串得顺利和成功,这样才不枉费这些认真的人们如此热爱生活。
我的想法甚至引起了另一些朋友的关注,开始问我,这个项目有没有品牌冠名。
虽然事情还八字没一撇,但我很开心有这么多人在支持我。这让我想起以前在一些书和文章里看到的一个说法: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或者想做一件事情,不应该藏在心里,而是大方地告诉所有人,这会让更多的机会和帮助向你靠拢,也能驱使你更有动力地去完成。
我其实一直是一个「怀孕没坐稳就不敢说出来」的个性。因此,一直都是默默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之后,才和大家分享。但也许最近这些事情就是在驱使我,要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还穿插了雷雨的闭社风波!
很难想象,国内还有哪一个大学社团能够这样。一个二十多年的学生话剧社团的新人旧人为了一个团体的存亡,一起跨时空地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
本着不干扰和信任的原则而默默关心社团的老鬼们,在存亡之际,一起发挥大家各自在社会里打拼的经验,组织会议、了解问题、梳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组织新的人事关系,推动社团改革,确保延续和发展。
话剧人的魂呐!
今晚用在 coffee venodr 写博客的方式过生日,让杠杠帮我拍了两张照片记录一下,快到九点的时候还送了我今天的最后一块蛋糕做生日蛋糕。
面对这两周的经历,我该说什么呢?
“ 地球还是蛮不错的!我应该还能再住 60 年吧!”
我用這條影片回顧了 2023 年裡,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四件事:
上海三日、父親離世、我的手術、香港四日
但很多感受我沒辦法通過影像或者散文式的語言來表達,它們很複雜,也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它們意味著什麼。於是,我寫了五首詩。這些詩都是我的感受和處境。它們或許很難為外人所理解,但如今的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人和人之間難以真的互相理解,尤其是那些並未參與你人生的人們,因此,並非所有表達都需要被理解,能按照自己的內心,袒露出來,就可以了。對於詩歌而言,我並不追求共鳴。
播放地址:
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21r7xs/
YouTube https://youtu.be/9RnACKm4XhU
這張封面雖然用在了上一篇 blog 中,但其實它本來就是為了給這條視頻做封面,而特意構思出來,在 Midjourney 裡畫的。它所呈現的,是一個被凍在了湖面下的香蕉,一個青澀的香蕉。我站在湖面上,低頭看著湖面,看著它,就像看著自己的處境。
本影片中,亦採用 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 製作了 23 張圖像,用於詩和情緒的表達。
第一章:你在橋上看風景
從膠片到數碼,從卡片機到手機,給真實世界切片的權力來到了每一個人手裡。一些人、一些事在和你接觸的過程中,在你的心裡激起了一些漣漪,那一刻的化學反應促使你舉起手機,拍下一些照片和視頻,這存在過但不再存在的一刻,因你而活了下來。
第二章:離去的少年
人與人的關係,是相處出來的。愛、恨、執、怨,皆為充實;唯獨空白,無法驅除。
因緣果報,你無法言說;潺潺流言,你只得不響。
第三章:陌生的天花板
這是你三十六年來第一次住院,也是頭一回做手術。
一棵巨大的樹從天花板上破頂而出,它白色的樹根粗壯有力,厚實的樹根一根根張開,盤踞在一張鋪著綠色床單的、平整的金屬架子床上。你看過一些跟手術相關的畫面,也設計過一些醫療器械,但這個巨大、結實的純白結構直接展現在你的眼前時,你還是受到了一點震撼。醫生、護士、病患,在這個空間里,你只能感受到「問題」和「方案」。性別不是一種凝視關係下的身份,是執行方案過程的所面對的「客觀結構」。
第四章:機翼在反光
朋友們今年都陸續在做出一些轉變:有人結束了設計公司的業務,投身於產品和品牌;有人離開了自己的藝術教育行業,主動擁抱自己的內心;有人帶著相機,一頭扎進了藍色的大海裡。
每人都有一個時機,它到來時,上天會告訴你。
播放地址:
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21r7xs/
YouTube https://youtu.be/9RnACKm4XhU
影片編號:Vlog No.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