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硅谷的「失败博物馆」,用这些「翻车」告诉你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

By: 方嘉文
19 August 2024 at 11:17

前几年,瑞典心理学教授 Samuel West 发起的「失败博物馆」展览走红网络,从瑞典一路巡展到世界各地,甚至也在上海以「成功之母博物馆」的名字展出。

然而,它却一直没去到那个最拥抱失败的地方 —— 硅谷。

没问题,现在硅谷也有自己的「失败博物馆(Failure Museum)」了。

▲ 硅谷「失败博物馆」馆长 Sean Jacobsohn,身后是他的产品们

和瑞典的「失败博物馆」不同的是,硅谷「失败博物馆」的「馆长」除了爱收集失败的产品以外,更爱收集失败的公司,然而硅谷的大多创业公司的产品都是「摸不着」的服务,那要如何「收藏」?

对于馆长,今年 52 岁风险投资人 Sean Jacobsohn 来说,一切起源于一场球赛。

2022 年 11 月的一个晚上,当 Jacobsohn 进场看「金州勇士队」的比赛时,工作人员给他递来了个球员 Jordan Poole 的周边玩偶。

球员造型很可爱,但还是不如盒子上印着的 logo 抢眼 —— FTX。

就在球赛举行前几天,当时的球队赞助商,也就是美国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FTX 的骗局正式被曝光。

▲ FTX 联合创始人 Sam Bankman-Fried

这个来不及改设计的周边,一下成为了既糟糕又有启发性的产品。

Jacobsohn 心想:「这是一个多么棒的收藏品,太酷了!」

科技公司热爱周边

它们想改变世界,想颠覆规则。而常常限量或只限内部才有的周边,是「一份子」的身份象征,也是「信仰」的表达。

▲一位苹果零售店员工在 5 年里收集了 45 款苹果的主题 T 恤,图片来自 Cult of Mac

直到那些公司或项目崩塌。

周边大多变成流连于二手店/交易平台的「工艺品」,要不就被遗忘在角落甚至被丢到垃圾桶里。

▲ GeekWire 联合创始人 Todd Bishop 一大爱好:在微软总部旁的二手店淘 T 恤,图片来自 GeekWire

也是从这些「周边」开始,Jacobsohn 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失败博物馆」。

从古早王者到新晋明星公司,失败无处不在

失败无处不在。

收藏一开始,这个事实也显现得更快了。

▲ Google Glass 当然不缺席

从 2022 年年底到现在,Jacobsohn 的藏品已经从个位数飙到 1000+ ,大概花了数万美元。

事实上,我已经不够位置了。

我在阁楼上还装了 30 箱。我太太都想在房子里新建一个空间了。

▲ 微软的 Zune 也被收录其中

在这一千多件藏品里,Jacobsohn 最爱的是一瓶来自 Webvan 庆祝 IPO 用的香槟。

成立于 1996 年的早期零售电商 Webvan,野心要颠覆美国人的购物方式,30 分钟配送上门。它市值最高时曾达到 76 亿美元,1999 年正式 IPO,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碎,它也于 2001 年宣告破产。

而 Jacobsohn 喜爱的这个香槟,就是 Webvan 在辉煌 IPO 时送出的「周边」:

搞不好它就是唯一一瓶还没开过的,我就拥有它!

创立于 1994 年,曾经的互联网王者 Yahoo 也在博物馆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Yahoo 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的名片上,头衔还是「chief yahoo!」。卡片底部的网址则已经无法打开。

如果所 Facebook 已经算是「老土」,那这家可以说是因 Facebook 崛起而加速衰落的社交媒体平台「MySpace」,年轻读者可能完全没听过了。

它曾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分享音乐,照片和文字。说起来,它还曾是乐队 Arctic Monkeys、歌手 Adele 和 Lily Allen 等人崭露头角的地方。

博物馆里不只有古早的王者们。

说起轰动硅谷的 Theranos,虽然 Jacobsohn 没法拿到「滴血验癌」的设备 Edison,但他有 Theranos 实验室白袍子、马克杯,还有其创始人 Elizabeth Holmes 的名片。

2014 年开始琢磨建造时速高达 700 英里(约 1127 公里)超级高铁的 Hyperloop One 早已梦碎,留下的除了网络上的概念图,也有博物馆里的这件 T 恤。

让人在时间上感觉「既远又近」的 Clubhouse,虽然还未「盖棺」,但在 Jacobsohn 眼中已经值得入馆了。

2021 年,平台开始扩大,他们没法和用户建立更深的联系,也没能可以扩大能自我维护的社区。

Jacobsohn 在「失败博物馆」对应的页面上写道。

硅谷:失败有益

虽然 Jacobsohn 会把藏品都拍照放到 Failure Museum 网站上,但这个博物馆并不对公众开放,只有受邀请的创业者才能前来参观。

作为馆长领队时,Jacobsohn 会和创业者分享他从藏品中总结的「六大失败动力(Six Forces of Failure)」:糟糕的产品市场匹配度、不稳定的财务状况、忽视客户反馈、竞争激烈、时机不对,以及人的问题。

▲ 2008 年,Mark Madoff 和他的兄弟 Andrew 揭露了他们的父亲 Bernie 犯下的数十亿美元庞氏骗局。

失败虽然要警惕,但 Jacobsohn 对失败的看法也相当「硅谷」—— 如果创业者从来没尝过失败的滋味,那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承担过有意义的风险:

VC 并不害怕去投资那些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

不要害怕失败或是冒险。

即便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遇到需要转型的时候。

譬如,博物馆里的 Mazagran,是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在 1994 年合作推出的一款瓶装咖啡饮品,它既是咖啡,也是汽水。

这款产品只卖了很短时间。

然而,星巴克为做这款产品制作的咖啡浓缩液,却在 1996 年促成了瓶装星冰乐的诞生。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商店里看到这款饮料,其成功不言而喻。

曾经被乔布斯称为「我听过最 ** 愚蠢的东西」的 ESPN 手机,也在失败中为 ESPN 的数字化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同为投资人的 Jeff Crowe 来说,在「失败博物馆」里参观,就像走在一个实体的商业史一样。他也喜欢和和创业者聊失败。

在他看来,如果创业者压根没理解自己为何失败,那他们很有可能会再次失败:

如果你只谈成功而不聊失败,你就漏了等式的一边了。

是健康心态,还是「失败情结」?

没有谁能完全不经历任何失败,创业世界里更是「尸横遍野」。

如果在失败前建立一个更健康的态度,那当然很好,但在硅谷,失败有时候已经被神圣化了。

正如 Jacobsohn 会将没失败过的创始人视为没「合理冒险」过,年轻的创始人们甚至会将失败视为一种特别的「社交货币」。

2009 年,刚经历完创业失败的 Cass Phillipps 创立了一个名为 「FailCon(失败大会)」的活动,本意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曾经遭遇失败的创业者可以敞开心扉,寻求帮助。

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备受好评,PayPal 联合创始人 Max Levchin 这类明星创业家也愿意现身参与和分享,后来更是从旧金山单一个城市,扩展到于几十个城市开展。

创业者们都争着分享自己的「失败故事」,Phillipps 不得不进行更严格的筛选,确保创业者们的分享是真诚和具有反思性的,而不只是一种自我宣传的方式。

▲ Failcon 现场

失败不知为何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可接受的结果。

创业公司可能会因为糟糕的执行力或市场认知而破产,创始人们会立即陷入相互吹捧的循环中。

英国创业顾问 Paul Smith 说道

更夸张的是,有时候所谓的「失败宣言」,会变相被写成反向炫耀或「求职广告」。一家名为 Outbox 的创业公司曾在关闭告知中写道:

我们汇聚了国际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和运营专家。

联手一起,我们做出了一个复杂美丽的产品,将近克服了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困难。

在硅谷的「快速失败,频繁失败(Fail fast, fail often)」口号下,失败有时甚至会变成了成功的「符号」之一。

最近一项研究甚至指出,「失败」后成功的几率远远被高估了。

人们总觉得,律师、护士、教师等专业人士就是「自动自觉」能从失败中学习成长然后再次尝试。因此,人们会认为政府没必要投入资源帮助失败的人去恢复。

现实是,正在经历失败的人很难从失败中学习,因为失败本质上对于人的自我伤害很重,而且也会让人失去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估失败的价值而不提供帮助,简直就是噩梦。

我们都高估了失败之后成功的可能性。

研究作者之一的心理学家 Lauren Eskreis-Winkler 说道。

硅谷的确很需要自己的「失败博物馆」。

然而,需要反思的不一定只是创业者,投资人也应该看到警报。正如 WSJ 作者 Ben Cohen 所言:

的确,失败博物馆里很多失败的公司、想法和产品,他们都来自于投资人愚蠢的赌博而成为可能。

他们总高估了失败的教育意义。也许在未来,他们多想起失败之痛,克制一下自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个长得跟 📷 一样的相机,怎么成了社交媒体的顶流?

By: 方嘉文
19 August 2024 at 11:09

「怀旧」是一件危险的事。

一不小心,期盼会破碎,回忆也会被弄脏。

淘来小时候要抢着才玩上的 Game Boy Color,才发现原来屏幕那么暗;兴致勃勃找出 iPod Shuffle 和数据线,才得知 Apple Music 并不认识这位家庭成员。

▲ 玩了一会的我:天啊我的视力差了那么多吗?也许我还是不要玩,休息下眼睛好了

也有产品因「怀旧」从小众走向主流,找到了自己独有的立足点。

富士 X100 系列相机就是这样的产品。

自 2022 年以来,富士 X100 系列相机在 TikTok 上走红,成为不少从前没接触过相机摄影的人心之所向,直接让两年前推出的富士 X100V 成为该系列中缺货最严重的产品之一。这种渴求让今年 2 月推出的 X100VI 一机难求。

和所有在 TikTok 上走红的产品一样,富士 X100 系列同样背负着「过誉」的嫌疑:

懂摄影的人能为大家推荐各种「平替」(鉴于溢价严重),用的人也时而会被取笑只是用它来「摆拍」。

喜欢它的人,则总是在生活最美好的时刻想起它。

人们在追求它时,到底在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在十多年前开始推出相机系列,会在今天爆红起来?

富士 X100 系列的美,全靠手机「衬托」

我刚发现了一台将改变你人生的相机。

2022 年 9 月,拥有超过一百万粉丝的 TikTok 用户 @kyliekatich 发布了一支「安利」富士 X100V 的视频,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用它记录孩子成长的。

在视频中,她很好地总结了 X100V 的亮点:不必自己修图,不用自己晒照片就能拍到胶卷质感的照片,而且还能直接传到手机。

富士 X100 系列搭载的「胶卷模拟」功能,简单来说就像是一个个以传统胶卷效果为启发的「滤镜」,用户在拍照前可以选好自己喜欢的效果,然后开拍。

▲ 如何选不同的「胶卷模拟」模式,截自 Matti Haapoja 评测视频

当然,如果喜欢的话,用户也可以在各个「滤镜」基础上进行参数微调。

该系列另一特点在于它们采用了固定镜头,也就是不能换镜头。

换言之,它没法提供像单反相机一样高自由度的定制空间,但却用「限制」为新手提供更友好的入门,同时也设计也更紧凑轻便,易于携带。

等下,如果它的优点就是这些,那我手机不是都能做到吗?

是的,它和手机对比的终极优点,在于它不是手机。

随着手机和成瘾以及永不间断的工作消息加突发新闻强绑定后,挣脱手机,回到生活当下,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你会更「在场」—— 你不再只是整天耗在网上脑子都整坏了。

吉他手 Travis Stone 说道。他带着 X100V 和乐队巡演,用这台相机记录了巡演的幕后花絮,最后甚至把这些照片编制印刷成小杂志:

我发现自己连 Instagram 都发少了,因为我想留多些独有作品给我的杂志。

除了 X100 系列,这种新生活态度也带火了 「过时数码相机」

用智能手机大的 Z 世代开始放下手机,拿起年纪可能比自己大的相机,将生活化作时而模糊时而过度曝光的影像。

我觉得我们变得有点太沉迷科技了。回到过去的时光是个好主意。

这其中也带着年轻人对社交媒体多年来制造的「过度完美」生活假象的厌倦,想以随性和瑕疵来创建一种真实感。

问题是,这些十多二十年前的「百元相机」出品也的确很「十多二十年前」。

相比之下,原价就要上万起步的富士 X100VI 出品质量自然更经得起时间考验。

除此以外,虽然 X100 系列和你的手机都用各种滤镜,但两者间的差异很大。

从 1934 年就开始做胶卷的富士,拥有一批花了几十年研究胶片成像的专家。在过去这些年里,这些专家也花了大量时间将其专业知识「数字化」。

▲用 X100V 拍摄的照片,截自 Matti Haapoja 评测视频

富士北美副总裁 Victor Ha 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表示,用手机软件给照片加滤镜「就像是在一面墙壁上绘画」,而 X100 系列的「胶卷模拟」则「几乎像是从墙壁开始搭建」。

富士的光学和电子视频产品开发中心的 Kosuke Irie 和 Shinya Fujiwara 在一次采访中称透露,「胶卷模拟」中的色彩必须平衡「真实色彩」和「回忆中的色彩」。

摄影师 Kevin Mullins 用「胶卷模拟」拍摄的照片

有研究认为,人们在记忆中的色彩通常会有偏差,而富士的「Memory Color」色彩技术会基于这个情况对色彩进行调整。

在这个情况下,胶卷模拟出来的影像,在和实际物品对比时,理应要「合理又温暖」。

当然,X100 系列另一大超级竞争力就是在其外观设计。

如果说「胶卷模拟」是一种滤镜,那 X100 相机本身,就是一种「美颜」。

它长得的很「典型」,年轻到可能没怎么见过相机的人估计都不会觉得陌生📷

拿着它来拍照,路过的人都会觉得你酷,无论是现实生活里还是网络上的。

它看起来就像是你从当摄影师祖父那继承来的相机一样。

现在,你带着它去巴厘岛拍照,这还不够酷吗?

摄影记者 David Hobby 半带嘲讽地说道。在他看来,很多网红就是把 X100 系列当时尚配件。(平心而论,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就没有觉得自己拿着相机很酷的时刻吗?)

对于他来说,X100 就是直接抄袭了徕卡 M 系列相机,那些已经成为专业纪实摄影代表符号的相机。然而,徕卡现在虽然仍然是很多专业摄影师或爱好者心中的「白月光」,但它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富士则让这个符号「(相对)平民化」了。

富士做了那些徕卡应该去做的相机。

富士对于 X100 系列在外形上对徕卡的致敬也不忌讳,毕竟,X100 系列本来就是一个生于「怀旧幻想」的产品。徕卡的外观也是其中一个元素。

一夜爆红背后,是十多年来对「幻想」的坚持

▲ 富士 X 系列首席设计官 Masazumi Imai

父亲从前会在自己房间里放着一台非常好的相机。他会跟我说「不要碰那台相机!」

那就是我小时候眼中的那台相机。

富士 X 系列首席设计官 Masazumi Imai 分享道。长大后,他决定用自己的设计来满足儿时的向往。

相机的功能必须要融入形态,带来一些实物元素,刺激使用者的感官。

手动拨盘的反馈,合成皮革的纹理,按下快门时的咔哒。(是的,网上也有相机 ASMR 视频)

这是我们对传统摄影的想象,一种充满感性的体验。正如 Imai 所言:「毕竟,摄影是一种感官体验。」

这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元素,催生出一种也许没那么容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体验差异。

The Verge 视频制作人 Becca Farsace 今年就拍了一支对比富士 X100VI 和 Ricoh GR IIIx 的视频

她在视频中表示,虽然这两款相机可以拍出近乎相同效果的照片,两者都能用「滤镜」,但它们的体验却非常不同。

更轻便的 Ricoh GR IIIx 的「滤镜」功能会需要用户去对此进行学习和自定义设置。拍照时,全黑色的它更低调,适合快速不被察觉地抓拍。

相比之下,富士 X100VI 就一整个显眼。

这个相机,就是想要被人看到。

而且,你也会想被别人看到用它,如果从现在的网络热度来说。

内置丰富的「胶片模拟」也能「直接用」,学习成本更低。

使用上,X100VI 的实体按键和拨盘,以及那个「仿佛在诱惑你把眼睛凑上去」的取景器,默默地就会让拍照的人放慢速度,专注于取景器中的世界。

▲ 截自 Becca Farsace 评测视频

连在 X100V 评测视频里花了 2/3 篇幅吐槽「胶片模拟」效果不够「真」的英国摄影师 Sam Holland,最后也还是决定留下那台相机。

他发现自己在用这个相机时,会逐渐慢下来,去更认真构思,下手更有意识。相比之下,用 iPhone 拍照让他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 —— 见到啥都不经思考马上动手拍,通常都拍一堆,最后选一张。

这应该也是很多「断网用户」想要得到的。

无论是外形、五感刺激、还是过程体验,X100 系列都满足了人们对胶片相机美好一面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它也消除了人们不想要的东西 —— 麻烦。

正如 Farsace 指出,X100VI 的胶片模拟门槛相对较低,对大众更友好。

Kosuke Irie 和 Shinya Fujiwara 的采访也表示,虽然这些模式都可以进一步微调,但可调整的程度是有限的,因为富士更希望能确保每个模式应有的感觉。这也减少出品可「出错」的几率。

两人还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点。「胶卷模拟」其实模拟的不是胶卷,而是真正胶卷不能达到的「完美状态」,也是一种「幻想」。

同时,该系列相机还支持直接传图到手机(而且是没那么占空间的 JPEG 格式)。

而且,富士一直还在为 X100 系列提供软件更新。

▲ X100,图片来自 Kevin Mullins

Hobby 在 2017 年买入 X100 时还嫌弃它很慢很卡,随着固件更新,现在的 X100 变得更顺畅好用了。

更别说富士坚定的意志,是如何让一代接一代的 X100 产品在保持外观不变,手感和重量有变但用户几乎无法察觉的前提下,在相机本身挤入各种更强配置

▲ 富士花了将近一年重新设计 IBIS,最终在 X100VI 终于能挤进去了

这是一款真正成熟的「复古产品」。

复古,要复兴的不是记忆中的产品,而是我们对过往生活的幻想。

在那个幻想里,儿时的产品没有因技术进步而变得滞后难用,它在让人觉得温暖和安全的同时,甚至还在变得越来越好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这部新短片,打造了一场看起来最「不公平」的竞赛 | Feel Good 周报

By: 方嘉文
18 August 2024 at 18:00

Feel Good 导读

  • 苹果发布新短片,打造了一场我们不常见的竞赛
  • 美国的老人家都在学 AI
  • 越来越热的当下,日产汽车做了一款「冷漆」
  • 📷 孩子眼中的世界
  • Copper:为家电配上一个电池能改变很多

苹果发布新短片,打造了一场我们不常见的竞赛

2024 残奥会到来之前,苹果先组织了一场我们甚少在屏幕上能看到的「竞赛」—— 让残障运动员和非残障运动员同台竞争。

在最新短片《接力赛》中,八位运动员分别在泳池、跑道、单车赛道和举重场进行两两竞赛。

对于不少残障运动员来说,和非残障运动员同场竞技很平常,然而,我们却较少能在屏幕上看到。

通过这支宣传影片,苹果展示出了当环境障碍被清除后,不论肢体情况,运动员都同样可通过训练和努力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当然,影片中也展示了残障运动员如何借助「为每一个不同的人而设计」的苹果设备来进行健康管理和进行日常事务。

《接力赛》由曾执导《蓝色情人节》的美国导演 Derek Cianfrance 操刀。而讲述了失去听力的金属摇滚乐鼓手的电影《金属之声》,剧本灵感也是来自于 Cianfrance 作为音乐家的经历。

2024 年巴黎残奥会将于 8 月 28 日至 9 月 8 日举行。

美国的老人家都在学 AI

▲ 89 岁的 Barbara Winston 报名到老人中心学习 AI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各地的老人中心开始为老人提供 AI 课程,帮助他们理解这项可能会影响他们生活的技术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威胁。

我可是见证了冰盒子变成冰箱的人,我活了真的很久。我现在感觉,这也许是我一生中见到最大的科技革命。

89 岁的 Barbara Winston 说道。她缴费参加了诺斯菲尔德老人中心的 AI 课程。

这位退休教授在课后,还会自己去找讲述 AI 技术的书来看,也开始体验不同 AI 平台:

这是我教育的开始。我不担心要自我保护。我已经太老了没发担心这个。

很多研究指出,老人更容易被 AI 骗局和假消息影响。

有专家指出,老人和 AI 的关系,在于平衡 —— 不应让老人过于害怕而不敢接触 AI。

很微妙。部分老人可能还好,也有部分老人我不希望他们会因为担心而不再愿意上网。

诺斯菲尔德的一位讲师 Michael Gershbein 说道。每周,Gershbein 会上两堂 AI 课。那除了是传授知识的空间外,更多是讨论和分享的机会:

那是一个安全的空间,老人可以来这里,分享讨论他们听到的「只言片语」,然后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去拼凑更完整的情况,他们可以有机会去提出问题。

不少上了 AI 课的老人能很好地理解 AI 的好和不好。

它的好坏在于编写它的人,用户需要明白这个。你得去质疑他。

70 岁的 Linda Chipko 在上完课后说道。

也有老人已经开始活用 AI 创作。

77 岁的 Ruth Schneiderman 曾经用 AI 来为自己撰写的童书制作配图。这个经历让她对 AI 产生了兴趣,因此也开始上 AI 课了:

我妈妈活到了 90 岁。我从她那学习到,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你就要去适应世界的改变,不然就会被抛下。

越来越热的当下,日产汽车做了一款「冷漆」

最近,日产公布了一款被称为「冷漆」的汽车涂料,据说可让烈日下的人们在车里感到凉快些。

涂上了冷漆的汽车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能让汽车车顶板温度降低 12 摄氏度,汽车内部温度可降低 5 摄氏度。这款涂料是日产和中国公司瑞凌合作打造而成。

日产研究中心经理 Susumu Miura 表示:「我的梦想是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创造出更清凉的汽车。」

无独有偶,丰田汽车也一直在测试研发能给车身降温的涂料,主要方向在于使用能够折射太阳光线的颜色上。

日产的冷漆除了也能更好地反射阳光外,还会产生电磁波阻挡射线,将能量从车辆上转移。

然而,虽然看起来没啥不同,但日产这冷漆的厚度却是一般涂料的六倍,因此在商业化上有点难度。

目前,日产现在在那些经常需要在机场穿梭的汽车进行涂料测试,因为那些路径通常缺乏遮阴。

📷 孩子眼中的世界

名为「Behind Blue Eyes」的项目,为仍然生活在战火中的乌克兰儿童提供了一次性相机,邀请他们记录下生活的日常。当他们归还相机,项目会为他们实现之前写下的一些小愿望。

让志愿者感到意外的是,虽然身处糟糕的环境中,孩子们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日常」,甚至还会散发出一种乐观积极性。

我们相信,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阻,孩子都会去做梦和创想。这也展示了创造力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让渴求变成现实。

这个项目从 2022 年开始进行,现在已经收集了大量作品。其中一位项目发起人 Artem 表示:

实体上,我们收集了很独特的作品 —— 从未来的角度去审视战争与其后果。

在精神上,我们有机会提出重要内心声明: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童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关于战争和死亡,关于生命和未来。

Copper:为家电配上一个电池能改变很多

「炉灶+烤箱」一体化灶具在欧美家庭颇常见。然而,如果想从燃气灶具换成电灶具却有不少麻烦。

因为这类电灶具通常需要在短时间用很多电,所以安装时通常需要重新布线和拆除墙壁。如果是老房子,那就更麻烦了。

为了减少这个麻烦,创业公司 Copper 打造了一系列名为「Charlie」的电灶具,用户能直接插电使用,不必重新走线。

Charlie 和其他同类产品差异在于,机器内部加置了一块电池。即使哪天停电了,如果只做晚餐,Charlie 也能靠电池来支持五天。

除此以外,Copper 还考虑了「错峰用电」的优势。

在类似加州这种地方,电池可以在白天非用电高峰时期充好电,利用那时常有盈余的干净能源。然后在高峰做饭时期就能直接用电池里的电力。

设计上,Charlie「复兴」了被很多新厨房家电抛弃的实体旋钮。这个决定自于对消费者的调研,不少人都反馈触控屏幕在做饭这种比较复杂的场景中并不可靠。

想让人们更愿意接受「清洁」家电时,降低置换难度和新设计使用障碍都很重要。有时候,增加一块电池也能带来不少改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被 AlphaGo 击败的李世石,用 8 年重建崩塌的世界

By: 方嘉文
22 July 2024 at 09:58

输给 AI,有种感觉是,我整个世界都塌了。

李世石在最近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

2016 年,这位曾 14 次获世界冠军的韩国棋士代表人类出战 Google 的 AlphaGo,最终以 1:4 告败。

他当初在接受邀请时,觉得那会是一次「好玩」的经历:

好玩的前提是我觉得会赢。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输。

那可能是 AI 技术在 ChatGPT 登场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高光时刻。

现在离 ChatGPT 的发布过去了不足两年,我们已看到多个领域被 AI 影响,而生活更多方面似乎也被埋下了改变的伏笔,我们总忍不住想要去推测和畅想未来的 AI。

在这个语境下,比其他行业和领域更早受到 AI 冲击的围棋界,能帮助我们看到一种已经发生的可能性。

击败人类后,更强的 AI 在进一步去「人味」

我没有办法再去享受围棋,所以我就退役了。

和 AlphaGo 对战的三年后,李世石正式宣布退役。

对于 5 岁就开始学围棋的李世石而言,围棋不仅是竞赛,而是一种艺术,一种棋手个性和风格的延伸,但在 AI 时代,它却「沦为」了算法的效率游戏。

在这三年间,其实还发生了另一件事。

2017 年,DeepMind 宣布了新版的 AlphaGo —— AlphaGo Zero。

AlphaGo 诞生自神经网络对人类高手 3000 多万手数的学习和自我练习,但 AlphaGo Zero 却是从一开始就脱离「人味」,训练期间不接触任何人类棋谱,单纯靠自己和自己下棋训练。

只用了三天,AlphaGo Zero 在迎战 AlphaGo 时就已经以 100:0 取胜。

《大西洋月刊》称其为 「不需要从人类身上学习任何东西的 AI」

在围棋中,有一种手法看起来简单或无关紧要,但长远却能造成致命威胁,有人会说那就像是「幽灵」般。

而 AlphaGo 和 AlphaGo Zero 的棋谱,却难以理解到直接被视为「外星文明投下的一本神秘指南」。

美国职业棋手 Michael Redmond 于 2017 年表示,人类学习围棋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搭建一个故事:「那是我们沟通的方式。它是一件非常人性的事。」

这也许也呼应了李世石的观点,在下棋时,棋手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部分。

Redmond 补充说,据他自己的观察,人类棋手初见「AI 味」棋路时很可能直接「举手投降」:

AlphaGo 下棋的方式,总让人觉得很「非人性」,面对这样的棋局,我们甚至很难投入其中。

李世石作为其中一位最早经受到冲击的围棋高手,久久不能释怀。

他开始执迷于 AI。

退役后,除了开设自己的围棋学院、出书和推出基于围棋的桌游外,李世石还开始做关于 AI 的演讲

我算是很早开始面对 AI 的问题,其他人也将会经历。那未必会有开心大团圆结局。

对于他来说,AI 最让人担心的地方在于,它可能会改变人类的价值观:

过去,人们会对创造力、原创性和创新充满敬畏,但自从 AI 出现以来,这些很多都已经消失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讲法。

人机共创时代

AI 毁灭了围棋圈所有存在的秩序,然后开始重建。

在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围棋爱好者 Jiuheng He 说道

在很多围棋学院里,用 AI 来学习围棋已经几乎是所有棋手都要经历的过程

在香港一家围棋学院里,Ng Chee Man 会为学生提供 iPad 来用 AI 学习围棋。

每次到学生下棋,AI 都会展示出「最佳走法」建议,同时,系统也会记录下学生哪些步下得好,哪些不好。

去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自从 AI 进入围棋圈后,人类棋手的判断能力获得了提升。

早在 2016 年,在 AlphaGo 打败李世石前,曾在不公开测试中对决 AlphaGo 的樊麾也有过类似经历

虽然落败,但樊麾说 AlphaGo 让以他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待围棋,提升他的技巧,让他的世界排名快速跃升。

2023 年的研究则以 1950 年至 2021 年积累的棋谱为基础,包含了 580 万手数的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在 AlphaGo 击败李世石前,人类棋手的判断质量在 66 年中都保持平稳,基本不变,但在 2016、2017 期间,棋手的判断质量开始爬升。

换言之,人类棋手虽然未必能击败 AI 棋手,但他们的判断能力的确有所提升。

看到人类棋手能如此快速地适应,将这些新走法融入自己的方法中正式让人非常振奋。

这些结果表明,人类将适应这些发现,并在它们基础上大大地提升自身潜力。

DeepMind 首席研究科学家、 AlphaGo 项目负责人 David Silver 对这个研究评论道

曾被 AlphaGo 于 2017 年击败的柯洁,也曾于 2023 年表示自己除了比赛外,已经很少和真人练习了,并认为 AI 甚至已经成为了围棋创造力的源头:

创造性不是你随便做一件什么不同的事情,创造性必须投入实战并得到检验,现在围棋创新的大部分是 AI 来完成,我们想下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棋,大概率会输,因为 AI 通过大量实战,得出和之前不同的思维,这才是创造力。

除此以外,另一位职业棋手的表现也尤其引人关注。

韩国棋手申真谞是首位夺得世界冠军的 00 后棋手,常被棋迷称为「申工智能」,因为他正是通过长时间进行 AI 训练和研究著称。

今年 2 月,申真谞于 25 届农心杯击败中国主将辜梓豪,实现了单赛季六连胜,跨赛季 16 连胜,超越了其前辈李昌镐。今年 3 月,他谈论了自己和 AI 的关系

我觉得我和 AI 现在是朋友关系。

我和比我更优秀的 AI 一起学习。AI 和人类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AI 通过数学算法解决问题,借鉴 AI 的思路使我受益良多。

现在,中国、韩国、日本的职业选手,都会用 AI 来训练。

「AI 味」启示录

正如在生成式 AI 时代下,一些设计师和作者需要因为作品中包含的所谓「AI 味」而进行繁复的自证,在融入 AI 已久的围棋界也一直在面对「AI 味」衍生出来的各种议题。

在现时围棋比赛中,常常都会配有 AI 推测胜率和 AI 推荐最好的走法。观众在观赛过程中也因此能获得一种「主动性」,拥有多个观赛的角度。

2022 年,中国棋手李轩豪在对决申真谞过程中,很多决策都和 AI 最优判断预测前三符合,因此被队友杨鼎新质疑其有用 AI 作弊之疑

生于 95 年的李轩豪在用 AI 训练上「朝九晚九,全年无休,确实很用功」,因此棋路有时会被视作有所谓的「机器味」。

对于质疑,中国围棋协会进行了调查,最终认定这一指控没有证据,杨鼎新作出了处罚。

但用 AI 作弊的情况也的确存在。

2020 年,韩国 13 岁的职业棋手金恩持被发现在线上比赛中的落子与 AI 推荐有高达 92% 的重合。经过调查后,最终认定其作弊(且本人也承认了),被罚禁赛一年。

2022 年,中国棋手刘睿智被判定 AI 作弊,是中国首次正式因 AI 作弊而被处罚的职业棋手。和金恩持相比,刘睿智已经懂得规避「AI 味」,只是在一些关键点用了 AI。

为了应对,各国的比赛也是在不断改进反 AI 作弊机制。

与此同时,也有人利用了「AI 味」来击败 AI。

2023 年,美国业余棋手 Kellin Pelrine 击败了围棋 AI KataGo

KataGo 是现有开源最强围棋 AI 之一,韩国也会用它来训练棋手。

Pelrine 利用了名为 FAR AI 的程序和 KataGo 对决了超过 100 万局,最后 FAR AI 找到了 KataGo 的弱点,并在人机对决中践行且获胜了:

那个策略算不上小儿科,但也不是特别难学。

然后,他也用同样的方法击败了另一个比较厉害的围棋 AI Leela Zero。

策略关键在于要创造一个大的「圈」来围住对手一组棋,然后可以突然把一子下到另一个不相关的角落,去干扰 AI。

Pelrine 说,如果是人类棋手,看到那个圈肯定就知道有问题,但 AI 并不会留意到。

这个弱点看起来有点「取巧」,是不是让 AI 去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就能打上补丁?

《自然》上周一篇报道援引了今年一篇预印本论文指出,面对专门找 AI 弱点的程序,模型的漏洞并非想象中容易修复。

这次被「针对」的还是 KataGo。研究人员用三种不同的策略来让 KataGo 反击能力更强:

  • 让 KataGo 通过自我对弈学习如何应对攻击;
  • 迭代训练,用攻击程序攻击 KataGo,把漏洞反馈给 KataGo,让它通过自我对弈或其他方式学习应对,然后再用攻击程序攻击 KataGo,往复循环;
  • 从头开始训练一个新的围棋 AI 系统,采用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

虽然这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 KataGo 提高防御能力,但攻击程序依旧能发现漏洞,分别以 91%、81% 和 78% 的胜率击败 KataGo。

这些攻击程序本身不是出色的围棋 AI,人类也能轻松击败。

当然,这里的关键不是去比拼到底是人类厉害还是 AI 厉害。

重点是,对于围棋这个 AI 曾「颠覆」的领域,并且经过那么多年的应用与改进,其 AI 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论文作者 Adam Gleave 说道:

如果我们在像围棋这种单一领域里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在短期里,想在 ChatGPT 之类模型修复越狱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