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苹果最小电脑首测,我们发现了这些新玩法

By: 肖凡博
7 November 2024 at 23:04

上周 苹果连续三天晚上,发布了三个新品,本以为是 MacBook Pro 和 iMac 的用户终于盼来了 M4 芯片,没想到被半路杀出的 Mac mini 抢走了风头。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台酷似机顶盒,经常被误以为是路由器的迷你桌面主机,怎么就突然火起来了?

*以下为视频文字版,内容略有删减:

变小了,有多小?

如果说往代 Mac mini 的优点是:外观小巧、设计好看、一体机身、散热声小、价格便宜、性能还行(对比其他苹果产品),那全新的 Mac mini 则是这些优良基因的 Pro 版。

特别是「小」和「性价比」的标签在这代产品上,被再次加固。

都说 Mac mini 变小了,那它到底有多小?这是新老两代的对比,虽然和老款相比变厚了,但只厚了一点。

全新 Mac mini 的体积比上代减少了 42.3% ,将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个 14 年如一的外观,苹果终于想起来换换了,这升级待遇连今年的 iPhone 都没有。

所以全新的主机不管是摆到桌面,还是塞进角落都更合适。

mini 的迷你不仅体现在小,还有轻的衬托。

新款 mini 重量,控制在了 1kg 以下,比前代轻了将近一半。

变小了,也变强了

以我们手上这台 Mac mini M4 Pro 为例,官网称,CPU 性能比 M2 Pro 提升了 1.6 倍;GPU 性能可以高达 1.9 倍。我们实测的跑分数据如下

别说和 M2 Pro 相比了,就是和性能更强的 M3 Max 相比,M4 Pro 几乎都能做到全方位的超越,而且这还是在比 M3 Max 少两个 CPU 核心的情况下测得的结果。

加上这次的配置升级,入门版都有,又小又轻适合移动,M4 + 16GB 适合办公,但拥有二者的 Mac mini 并不适合移动办公,更不建议带去星巴克,它没有鼠标键盘屏幕,没有独立电源,必须得插电。

所以它更适合的受众,一种是有高性能台式机需求的大学生,寒暑假直接塞进书包就能带回家,在学校和家庭 切换自如。

另一种是家里和公司都有显示器,主机资料随时要用的上班族,mini 的性能又刚好够用。随拿随走,有多个固定使用位置才是 Mac mini 便携和性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变小的 mini,和变多的场景

当 Mac mini 同时具备了小巧和性能,那它的使用边界会直接和你的脑洞挂钩。

没有屏幕的性能小方盒,看似是一种限制,其实是一种优势。

它现在可以成为,影音娱乐的中枢,既当电视又当电脑。M4 Pro 芯片的 mini 最多支持外接三块 6K(60Hz)的屏幕,当然 M4 也支持,就是屏幕分辨率有些区别。

如果你最近正在准备入手家庭服务器,那为啥不考虑一下 Mac mini?三个雷厉 4/5 接口,可以组成超快的硬盘阵列。多花 ¥750 还能选装万兆以太网接口,超大带宽的内网传输功能,这不就来了?

把 Mac mini 当 NAS 用,除了硬件上不吃亏,软件依靠苹果生态也很吃香感。

当你家里正好有一套传统音响,那和 Mac mini 连接 还能让它秒变 Siri 同学。除了这些 Mac mini 还能变身家庭软路由,文件时光机等等。

你看 没有屏幕的束缚,反而让脑洞爆棚,前提是 Mac mini 的高性能和小形态,刚好能融入这些场景。

小是特点,也是妥协

小 mini 的确很讨喜,但小形态也是妥协的结果。虽然不知道全新 mini 的内部结构做了怎样的迭代升级,但我们还是能从外观看出点苹果的考量。

比如这回的接口布局就很不一样,为了削减机身的横向延伸,苹果把 C 口都竖了过来,还将原先的 A 口改成 C 口和 3.5mm 耳机孔放在了正面,进一步缩减边框长度的同时,还能随时拔插,非常方便,不会像上代一样,拔线插线时的姿势就很不美观,甚至不雅观。

有人说乔布斯肯定不会,允许机身正面开孔,也有人说用户的实际体验才重要,不知道你更喜欢哪种?

受到布局影响的还有电源键,估计会让很多人陷入沉思:它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在这里?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没找着开关,以为这个 logo 才是。虽说苹果电脑可以在休眠后把前台任务都存入内存,随开随用,基本不需要关机。

但贴心的网友还是帮你想好了,开机姿势的 plan B C D。

你还别觉得大家是在调侃,因为我们还真就 3D 打印出来了,轻轻一点就能实现开关自由,就是不知道你更喜欢哪一种?

小形态+性价比,Mac mini 的出圈秘籍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 Mac mini 广受关注的另一个核心原因:性价比。Mac mini M4 官网起售价 ¥4499,教育优惠后 ¥3749。

抢到国补 5000-300 的券后,¥3449 就能拿下入门版,这对于一个拥有 M4 芯片和 16GB 内存的苹果产品而言极具性价比,甚至放在 Windows 系统的组装机中都很有竞争力。要知道同为 M4 芯片、同样刚刚发布的 MacBook Pro 和 iMac 就没有这么诱惑的价格了。

但我们仍想强调,你能用 4000 块以下买到的是 Mac mini,而不是能用的 Mac mini,你还得配上一整套键鼠和一台不错的显示器。

要都配成苹果全家桶,一万六千多的价格并不美丽,所以想要守护 Mac mini 的性价比,还是建议找三方配件或海鲜市场。

当然了,Mac mini 也同样是一台充满争议的产品,比如在它变小这件事儿上大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所以把电脑主机做成手掌大小,它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

1946 年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ENIAC 诞生,它有 18000 个电子管,占地 170 m²,重达 30 吨,每秒钟可进行 5000 次运算;直到 78 年后的今天用第二代 3nm 工艺制程的 M4 芯片,晶体管数量为 280 亿个,运算速度最高可达每秒 38 万亿次。

后者用前者万分之一的面积实现了前者 76 亿倍的算力,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涨。所以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
本来就是往「小」发展,而且在小体积里塞入,性能更好的芯片、电池和散热系统,也能反过来促进技术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当一台主机变小变得有性价比,它就可以不是一台桌面主机了,它可以变成各种你需要的样子,甚至装进,你的包里。

所以这句对 Mac mini 的质疑,其实是对苹果最大的奖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独家首测:全新 Mac mini 的 Type-C 接口能供电了?实测后,我们发现了苹果的秘密

By: 肖凡博
7 November 2024 at 22:00

全新 Mac mini 即将在明天开售,这台史上最小的苹果电脑主机,个头不大,来头却不小。

在体积减小了 40% 多的同时,还能把 CPU 和 GPU 都往上提了提,更重要的是,加上教育优惠,你能用不到四千块,买到一台搭载 M4 芯片、16GB 内存起步的苹果电脑。

我们也在第一时间上手体验了这台苹果全新的「性能小钢炮」。

除开 Mac mini 的常规评测,我们这回还对它的 USB-C 接口有了兴趣,一方面,Mac mini 把两个常用的 Type-C 接口放到了正前方,以后拔插数据充电线变得非常方便;另外,苹果官网的一处改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苹果先前在官网里,曾把新款 iMac 与 Mac mini 放在了 70W、96W 和 140W 的 USB-C 电源适配器兼容性列表中,不过很快就将其删除,表明新款的 iMac 与 Mac mini 现在并不支持通过 USB-C 端口供电。

不过我们仍然很好奇:全新 Mac mini 是不是真的支持通过 Type-C 接口受电?如果支持,那是被什么限制了 Type-C 接口受电的能力?苹果官网的新闻,到底是编辑错误,还是不小心泄露了「秘密」?

为了搞清这次「官网乌龙」事件,爱范儿第一时间拿到了 Mac mini M4 Pro,并在制糖工厂的明日实验室,用专业的仪器和软件,进行了详细测试。

▲制糖工厂明日实验室测试现场

先说结论:

  • Mac mini M4 机身背面的三个雷雳 4/5 端口,均不能作为受电端口,也就是不能通过雷雳口给 Mac mini 供电。
  • Mac mini M4 机身前面的两个 USB-C 端口(支持 USB 3,速率最高可达 10Gb/s),虽然目前均不能作为受电端口,但苹果的确做好了 Type-C 接口受电在硬件层面的工作(至少是做完了一部分),这个端口其实是所谓的 dual role port,即可以对外供电也可以向内送电。

关于 Type-C 接口的那些事儿

在开始实验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小众知识,我们从这次事件的主角讲起。虽然长得一样,但是不一定所有的 Type-C 接口都能用于供电。

全新 Mac mini 一共有五个 Type-C 接口。

机身背面的 Type-C 接口的协议是雷雳 (Thunderbolt) 5 / USB 4,是 Intel 与苹果合作研发的一种高速数据传输接口,它能把数据、视频、音频和电力的传输集合到一个单独的接口上。

相比于普通的 USB-C,雷雳接口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 更强的视频输出能力
  • 支持 PCI-e 数据传输
  • 更高的电力输送能力
  • 更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但是我们想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雷雳接口都能够实现以上功能,有些设备上的雷雳接口只能用于数据传输或显示输出,比如刚刚发布的 Mac mini M4 就是如此。

另外两个放在正面的 Type-C 接口支持 USB 3,其最大的特点是传输速率最高可达 10Gb/s。

实测下来,新 Mac mini 的 Type-C 接口同样不支持为主机供电,也就是说现在想让 Mac mini 通电开机,只能通过主机上的传统电源接口。

而问题,也出在了这里。

有协议,但没达成的 Mac mini

随着 Type-C 接口在各种消费电子设备的普及,USB-IF(爱范儿也是 USB-IF 的成员之一)也发布了 USB PD 协议规范。苹果自 iPhone 8 开始,就一直使用的是 USB Power Delivery 协议受电。

▲ 图片来自:Google

USB PD 协议允许设备在多个方向上高效传输电力,并支持多种功率级别和电压配置,从而满足不同设备的需求。

简单来说,协议的作用是让特定品牌的受电和供电设备,达成一致的目标,我想要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高的电压,同时你也得同意才行。

那么,供电和受电双方想要达成一次快充,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事儿。

  • 设备必须配备 USB Type-C 接口,因为标准的 USB PD 协议通过 USB Type-C 接口实现。
  • 充电器、设备电源管理芯片和控制器必须支持 USB PD 协议。
  • 受电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必须能够接收和处理 USB PD 信号。

我们在实验室里给新款 Mac mini 前后 USB-C 端口依次尝试接上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后,设备都没法正常运行,按下开机键没有任何反应。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然而我们在设备前面两个 USB-C 端口连接电源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制糖工厂明日实验室测试现场

供受电设备在达成 PD 协议通讯的过程中,会相互交换数据,可以理解为两者在互查户口,看看暗号是否能对上、个人信息是否准确,彼此是不是找对了人。

而这个通讯的过程,可以用 Cypress CY4500 EZ-PD 协议分析器抓包,以分析 PD 协议的相互通讯过程。

按理来说,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则不能进行正常的通讯,没有通讯过程和数据传输,EZ-PD 协议分析器也就不会抓取到任何的数据信息。

▲CY4500 EZ-PD 协议分析器成功捕捉通讯过程数据包

而我们在测试中发现,EZ-PD 协议分析器捕捉到了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的 Source Capabilities 广播,供应了 5V 电压。

根据 USB PD 3.2 规范的 8.3.3.2 Policy Engine Source Port State Diagram 之规定,在受电设备 (sink) 插入后,供电设备 (source) 的 Policy Engine 应该进入 PE_SRC_Send_Capabilities 状态,同时在 Vbus 供应 vSafe5V 电压。

因此可以证明,Mac mini 的前置端口硬件设计上满足了 USB PD 的受电设备 (sink) 的要求。然而,Mac mini 并未对 Source Capabilities 进行任何响应。从 IonBridge 的内置 debug 接口上来看,也是证明了 Source Capabilities 报文广播后未响应 (SourceCapabilityTimer timeout) 后重新广播 Source Capabilities。

对于上述较为专业的技术过程,我们专门做了一张简单易懂的流程图,并且标明了充电流程具体有哪些阶段,简单说跑完图中的流程,充电就能正常进行。

所以,Mac mini M4 Pro 机身正面的 USB-C 端口,有可能后续支持 PD 协议。这说明,苹果在 USB-C 电源适配器的兼容性列表中移除了新款 Mac mini,说不定不是编辑错误无中生有,而是不小心把今后的计划公布出来了。

验证与结论

虽然我们通过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和 Cypress CY4500 EZ-PD 成功捕捉到了含有 PD 快充协议芯片的电源和 Mac mini M4 Pro 的 PD 报文。

但从数据来看,此次通讯只有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在发出广播,受电设备没有对此回应,有点唱独角戏的感觉。

因此目前为止,电源仍然无法通过 USB-C 端口向 Mac mini M4 Pro 供电。

到这里还完,因为实验没有对照就不算严谨,也并不完整。

之后我们还用相同的设备和软件,对新款 Mac mini 后面的雷雳接口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CY4500 EZ-PD 在接通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后,没有捕捉到任何通讯的数据包。从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的内部 Type-C phy 状态上看,也没有识别 CC Pin 上 Rd 的阻值。

▲ 图片来自:Google

这也刚好证明了两件事情:

  • 直接证明 Mac mini M4 Pro 后方的三个雷雳端口没有 PD 的物理支持能力,不能用于给 Mac mini M4 Pro 供电。
  • 间接证明了设备前方的 USB-C 端口的潜在的受电能力。

实验和结论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不过我们仍想强调:

我们目前没有拆开机器,还不能得知设备中是否有相应的电源管理芯片,使得设备有能力协商 PD。

我们目前也不清楚前置端口是否有对应的升降压电路,能够从正面的 USB-C 取得正确的电压,并且 feed 到整机的 power rail 给整机供电。

目前未加电状态下,背面 Type-C 接口的 CC Pin 对地阻值为 580Ohm,不符合 PD 要求的 5.1k Rd 要求。

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在苹果的研发过程中,此机可能曾经支持过 PD 协议,但由于某些原因,此支持被砍掉了,或者是由于工期问题,硬件完成而软件未完成。

利好策略,多来点

其实,关于「Mac mini 能否用 Type-C 接口供电」的话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前几年就有博主对老款 Mac mini 进行了魔改,让其体积缩小了 1/3,还能直接通过充电宝供电。

▲左侧为魔改后的 Mac mini Go,可以通过充电宝为其供电. 图片来自:B 站 up 主 @Chrisroom

既然苹果对 Mac mini 的期许是「小形态+高性能」,那大家就总想探寻它的体积下限究竟在哪里,毕竟在掌机一般大小的主机市场里,苹果的性能和体验,应该算是独一份儿的。

我们的这次实验,也正是在满足自己和大家的好奇心,看看那个理想中真正的「移动电脑主机」究竟来了没。

现在结论也很明确:还没来,不过快了。

而苹果这回在官网的乌龙事件,也在无意中暴露了它们的计划。在 Mac mini 上被捕捉的通讯协议包,看似是一种偶然,但其实是从侧面证明了,这台 Mac mini,造的非常苹果。

无论苹果的产品有多少的质疑和槽点,你都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是一家打着长期主义旗号的企业。它们的许多做法可能不会被理解,不过都是在为未来布局,

2017 年,苹果在 iPhone X 机型上率先采用一体式的 L 形电池,通过新形状的形态优点,有效利用了手机的空间,同时也保持设备的轻薄性和高效能。

▲ 图片来自:iFixit

在 iPhone X 上量产且大批量搭载后,被苹果验证为可行的电池形态方案,直到最新发布的 iPhone 16 系列机型上,仍然延续着这种设计。

两个月前,iPhone 16 系列正式发布,苹果将多年不变的 6GB 运行内存,改为 8GB 标配,全新的 Mac mini 也从 8GB 升级为 16GB,为的是更好地在苹果设备上,运行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各项功能。

▲ 图片来自:TechCrunch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布会上的功能还没有一个用户完全体验到,国行版的用户甚至还没有见过它的身影。

但长期主义促使苹果要把一些「不可改变」的事项先行,软件和系统的问题可以通过 OTA 升级,但硬件不行,也不现实,所以我们会在某些苹果产品上看到一点相较于以前,更加超前的配置。

即使我们还用不到苹果智能,但更大的运行内存也同时提升了日常的用机体验,后台被杀的次数会进一步降低;即使没什么人会用 Type-C 接口给 Mac mini 充电,但未来的某一天系统支持后,mini 的使用场景又会被脑洞大开的用户,玩出新的花样。

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于苹果而言能增加用户粘性,硬件有足够的冗余空间,用户的换机周期就能再长一点;于用户来说多年前的旧手机还能体验到新功能,并且二手市场的价格也能有足够的保障。

利好双方的产品路线,苹果在做,也希望再多做一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们用一台港版 iPhone,体验到了 iOS 18.1 的完全体

By: 肖凡博
29 October 2024 at 18:00
昨天晚上,苹果破天荒地在 0 点前发布了新系统和新产品。
iOS 18.1 正式版推出,写作工具、照片搜索、智能邮件…… 这些新功能,国行版的用户一个都用不了。那它们具体怎么用?到底好不好用?和国产手机的 AI 相比有哪些异同点?一起来看看。

iOS 18.1 正式版终于在昨晚推出,像是写作工具、聪明版 Siri、照片搜索、智能邮件这些 AI 功能,咱们国行版的用户一个都用不了。

虽说明年才会支持中文,不过我们还是在,港版 iPhone 16 Pro 上率先用到了 Apple Intelligence。

苹果智能在 iOS 18.1 上大致可以分成「写作-Siri-照片-邮件」四类 AI 功能。

写作工具没有固定的入口,只要有字的地方就能用。你可以对文字进行「校对」,语法或用词、甚至标点符号的错误它都能帮你指出。

另外,你还可以让苹果智能,帮你「改写」文案风格,用「友好」「专业」「简洁」三种语气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场景。要是你连脑子都不想动,它还能当「代写」。

写作功能还可以概括全文、列出重点 ,或者生成相应的表格。

虽然目前仅支持英文文本,对大部分人的用处不是太大,但咱们转化下思路:这对于那些正在考研、考雅思的朋友来说,简直不要太好用,妥妥的一个阅读写作神器。

写作工具给你改文笔,聪明的 Siri 还能陪你练口语。全新 Siri 不仅有了全新的动效,对话过程也更自然流畅,即使磕磕绊绊地讲话 ,也能 get 到你的意思。

而且你现在能通过各种方式唤醒 Siri。

Siri 的确比以前更聪明了,但不多,那能力不够 GPT 来凑。遇到有难度的问题,屏幕上方会跳出「是否询问 ChatGPT」的选项。

这就像是给国足请了 11 个外援,有一种「我和科比合砍 81 分」的感觉,除了上面这些 iOS 18.1 还有很多藏在角落里的 AI 功能。

全新的相册很难用,但新加入的 AI 消除和智能搜索,还是能消除一点苹果用户的火气的,一键清除的速度挺快,消除背景区别明显的人物或物体,它很拿手,但在很多元素的杂乱背景上,它就有点儿乱来了,主打一个「你就说消没消吧」。

相册现在还能通过关键词和照片里的文字,来搜索指定照片,这对手机里存有海量照片的用户来说,真的好用。

最后一个邮件功能看起来没前面那么智能,但很实用。邮箱会根据邮件内容自动分类整理,最重要的信息会被放在最上面。

邮件顶部还能一键生成摘要,好用是真好用,就是希望之后,能接入微信、飞书等更多的办公软件。

iOS 18.1 上的 AI 功能,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中规中矩,没有惊喜。

比起更新,我更愿意称它为补齐。语音助手、文案改写、AI 消除国产手机早都有了。

虽然 Apple Intelligence 在名字上占了便宜,苹果也在硬件上给 AI 做足了准备,但反而是苹果 AI 本身,好像还没准备好,Genmoji、Image Wand 等生图功能,还要等到下个版本才会推出。

国行版用户今天能用到和 AI 唯一有联系的功能,就只剩通话录音了。不过开启和关闭录音时 对方电话里会有提示音,通话结束后,录音文件会自动生成文字版,保存在备忘录里,很实用,也很尴尬。

关于 iOS 18.1 和苹果智能,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等稍后苹果智能支持中文后,我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带来评测体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廉价车型明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普及更多城市

By: 肖凡博
24 October 2024 at 12:58

特斯拉的财报会,也是马斯克的故事会。

特斯拉 2024 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会在凌晨举行,马斯克依旧用那听起来磕磕巴巴、若有所思的表达,构建了他以及特斯拉今后的「宏伟蓝图」。

总得来说,特斯拉的 Q3 战绩不错,起码在纸面数据上,能给投资人和股东一个交代:

第三财季营收 25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8%;
汽车总收入 200.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
净收入(GAAP)为 21.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
电动车总交付量 462890 辆,同比增长 6%。

而且,在多项数据上,特斯拉很争气地高于预期,再一次用数据打脸了那些不看好甚至唱衰特斯拉的分析师:第三财季毛利率 19.8%,分析师预期 16.8%; 第三财季经营利润 27.2 亿美元,分析师预期 19.6 亿美元; 第三财季自由现金流 27.4 亿美元,分析师预期 16.1 亿美元。

▲ 图片来自:Google

这次财报会除了报告战果,展望未来,马斯克还在一问一答中,透露了非常多关于特斯拉与 AI 的消息。

北美电动汽车王

马斯克对上个季度的业务还是很满意的,首先是在整个欧洲汽车行业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特斯拉的订单量在欧洲创下历史交付量纪录;另外就在财报会的前一天,特斯拉全球第 700 万辆电动车正式下线。

特斯拉的第一个 100 万辆用了 12 年,第七个 100 万辆,仅用了 7 个月。

Model 3 和 Model Y 的销量虽有波动,但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排行中,一直都处于「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让马斯克和特斯拉更高兴的是,即使 Cybertruck 在全球推广受阻,但它在三季度已经成了美国第三大畅销的电动车型,仅次于 Model 3 和 Y。

美国卖得最好的前三名电动车,全是特斯拉。

当然,马斯克在总结上个季度的同时,也不忘了画好之后的大饼,趁着这次表现还不错,顺势说出了自己和特斯拉下个季度的目标。

马斯克希望带着特斯拉,在明年把汽车产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长 20%-30% 左右。这不管对后方的工厂,还是对一线的销售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特斯拉来说,特别是在最大的中国市场,他们除了要闭门造车,更要开眼看同行。不得不承认特斯拉的每一款车,或者说特斯拉这个品牌,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对比榜单,也没有从卖的最好的车企名单中离开过。

但是竞争愈发激烈的国内市场,到明年的战况只会愈演愈烈,特立独行的特斯拉若想达到 20%-30% 这个目标,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

另外,关于特斯拉的廉价车型,马斯克在这次的财报会上有了更多正面的回应:我们正在开发更便宜的车型。

不过他很快补充说,制造低成本汽车所需的工作量非常高,比起建设一座工厂造出一辆能跑的汽车,从汽车中获得 20% 的成本这件事儿,要比前者困难得多。

虽然困难重重,特斯拉也在这款车型上连续放了好几次鸽子,不过目前整个项目已经在准备阶段,我们有可能会在 2025 年上半年看到这款车。

特斯拉的 AI 大旗,车只是 Play 的一环

特斯拉是一家机器人公司。

这个说法,逐渐从调侃和预言,走向了现实。Q3 提升的除了造车卖车的拿手好戏,还有特斯拉自己的人工智能训练计算能力,第三季度他们的人工智能训练计算能力提高了 75% 以上。

马斯克称,由于目前他你们没有对 AI 训练以及算力的约束,所以,他们将继续扩大对 AI 的训练,提升 AI 的能力,依次来满足 FSD 和 Optimus 的需求。

根据特斯拉的官方数据,到上季度为止,FSD 累计行驶里程超过 20 亿英里。值得一提的是,Optimus 用的 Dojo 超级计算机和 FSD 芯片、摄像头,都和汽车的完全一样,并且还与电动车共用 AI 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了完全 FSD 能力的特斯拉电动车,可以和机器人 Optimus 划等号:都不需要人操控,都需要算力,都有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当然也都饱受争议。

Optimus 在 Cybercab 的发布会上也一同亮相,和现场观众互动问答,成为专业调酒师,甚至和到场嘉宾划拳,马斯克也在今天的财报会上再次提及了这些细节,他认为 Optimus 已经非常像人类了,而且他非常自信地表示:「我们拥有最先进的 AI 机器人。我们更是唯一一家真正具备量产机器人所有所需要素的公司」。

不过,马斯克还是提到了目前在 AI 面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他认为现实世界 AI 的本质与大模型不同,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实时信息,特斯拉的车上有 7-9 个摄像头,因此会每时每刻都在诞生需要处理的新信息。

而难点就在于,汽车需要以非常小的计算能力,来处理这些以千兆为单位产生的字节信息。不过马斯克称,这仍然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尽可能地完善机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就像人开车一样,重复的动作越多,越熟悉,让一些动作和思考成为吸管和潜意识,大脑就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处理其他事情。

而特斯拉也正是通过 XAI 的新业务,对特斯拉电动车、FSD 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有利补充。虽然也有人在财报会上对 XAI 和特斯拉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但在马斯克看来,AI 和 XAI 对特斯拉有帮助,并将继续对特斯拉有帮助。

有些车企有顶级的设计团队,有些车企有顶级的营销策略,这都是各家的杀手锏,而对于马斯克来说,拥有一个世界级的 AI 团队,是今后特斯拉和其他业务发展的基石。

明年的特斯拉,在待办里多了几项重要安排:

  • 2025 年上半年,实惠经济车型上线;
  • 2025 年内,在美国德州加州将推出打车服务;
  • 2026 年 Cybercab 量产并投入市场。

「画饼大王」马斯克在今天凌晨的信誓旦旦,到底有多少会实现?有多少会跳票?有多少会昙花一现?下个季度我们再来见分晓。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ivo 发布全新影像灭霸,2 亿像素拍照片,坐哪看演唱会都是 VIP

By: 肖凡博
14 October 2024 at 22:44

一年一更,年年焕新。

手机的更新频率竟然也要以年为单位来计数了,并且大有从一年一更,升级为一年两更、甚至三更的趋势。许多消费者也因此有了幸福的烦恼:新品看的爽,但心里总会有点痒。

今年五月 vivo X100 Ultra 发布,「影像灭霸」名不虚传,确实能在战况激烈的「影像马拉松」的拉锯战里,保持在第一集团的领先位置;不过仅仅五个月后,vivo X 系列就再次更新:

  • 影像小灭霸:vivo X200
  • vivo 的 one more thing:vivo X200 Pro mini
  • 影像新灭霸:vivo X200 Pro
  • 把 AI 刻在骨子里的 OriginOS 5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只用了 5 个月的 vivo,今晚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X200 · 三剑客

vivo 今晚一共带来了三台新机:X200|X200 Pro mini|X200 Pro,三款机型的配置差异,这回也体现在手机的外观上。

按照惯例,手机的大小和配置的高低一般都会呈现正比例关系:机身越大, 配置越高。但这回 vivo 在 X200 系列上不走寻常路,最小尺寸的 X200 Pro mini 是大杯,和 X200 Pro 尺寸外观十分接近的 X200 反而成了中杯。

虽说三台手机在配置上有些许差别,甚至某些功能只能在更高配置的机型上才能用到,但整体来说,它们同为新系列,还是有许多地方进行了区别于上一代的升级。

最直接的变化在外观,去年 X100 系列有两个标志性的设计,一是正面玻璃都采用了双曲面屏,二是背面镜头模组的外框,都采用了非匀称的设计。

这两点都成为了 X100 系列上争议不晓得点,比如有人觉得双曲屏手感好,屏幕-中框-背板的过渡非常丝滑没有段落感,背后来自「日食月食」的灵感也很有创意;那当然会有人受不了双曲带来的显示畸变问题。

所以 X200 在这两点上做出了改变: X200 和 X200 Pro 两款大屏机型全部换上等深四微曲屏,这也代表着屏幕形态的大趋势:双曲屏逐渐下放到终端甚至低端机型,等深四微曲屏开始成为旗舰的首选。

vivo X200 系列的等深微四曲做到了等深、等宽和等 R 角。而且,在全新系列上,vivo 还与蔡司联合推出了蔡司大师色彩屏,这块屏幕可以把系统、三方软件和各方的视频照片都统一在一个标准中。

小屏的 X200 Pro mini 则是玩儿起了「设计复兴」——直面屏再度回归 vivo 的旗舰系列。

虽然 X200 Pro mini 是作为 one more thing 的压轴产品出场,但我想最先给你介绍这款机型,因为它虽然叫 mini 长得像 mini,但却有一颗 Pro 的内心。

X200 Pro mini 屏幕大小为 6.31 英寸,三遍等宽,下巴略粗,不过不仔细观察,还真的发现不了毫米级的区别。

机身是小号的,不过电池真的挺大,5700mAh 蓝海电池说不定比大屏手机在实际体验中还更耐用,等后续实测我们会带来同系列的对比,看看是否真如我们所想。

更大机身的 X200 没能拿到影像配置,Pro mini 通通标配上了,5000 万蔡司超级潜望长焦像素少了很多,不过影像效果依然在线;X200 Pro 同款主摄——蓝图×索尼 LYT-818、蓝晶×天玑 9400、 3nm 全大核、90W 快充…… 反正 X200 Pro 上有的,它几乎都没落下。

回到标准尺寸机型,这也是更多朋友关注的产品。镜头模组边框用上了匀称的圆环设计,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更喜欢这种圆润对称的设计,起码许多用户不会误以为是「公差问题」镜头边缘的金属才变成了那副模样。

X200 的升级不仅体现在面子上,在看不见的里子里,全系列也做了统一的升级。

首先是制作工艺最复杂的芯片,从上代的天玑 9300(X100/X100 Pro)和第三代骁龙 8(X100 Ultra),统一升级成了天玑 9400。

vivo X200 系列是首款搭载天玑 9400 的安卓机型,vivo 称,这次天玑 9400 除了性能的提升,还直接自带了 V2 影像芯片。

天玑 9400 单核性能提升了 35%,多核性能提升了 28%,功耗则是降低了 43%。

另外 GPU 的峰值性能提升了 41%,功耗降低了 44% ,同时光线追踪性能大幅提升 40%。

内置的第八代 NPU,将大语言模型处理性能提升了 80% 以上,功耗则可以节省 35%,这是专为 AI 准备的芯片,蓝心大模型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功臣,这颗八代 NPU 应该会出不少力。

至于 X200 Ultra 是否会用上第四代骁龙 8,起码还得等个大半年才能知晓。不过这颗芯片的跑分结果值得一提,vivo 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多项跑分的结果,其中安兔兔的跑分超过了 304 万分,也是首颗在安兔兔中首个超过 300 万分大关的手机。

另一个大的升级点在电池,全系列手拉手同进步,X200 的电池容量为 5800mAh,X200 Pro mini 的是 5700mAh,X200 Pro 来到了 6000mAh

微信视频通话都超过了 10 小时,长视频播放也能超过 20 甚至 25 小时,用上大电池后,连刷 15 小时的抖音也能扛得住。

以往你很难在旗舰机型的 Pro 上看到超过 6000 的电池,现在也能在 X200 Pro 上体验到了;更为重要的是,X200 的电池比上代(X100 4880mAh)多出了将近 1000mAh。

电池如此升级,也不难看出今年电池容量会是各大厂家秀出新机肉的擂台,这可能也是品牌为今后手机上的新功能,如 AI、高清视频录制等功能,提前铺好的续航道路。

这次在 X200 系列上搭载的蓝海电池采用了第三代硅负极电池,相比于上一代能量密度提升了 19.6%,而且半固态电池技术,让手机即使在 -20 ℃ 的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续航。

再来看 vivo 这两年一直在深耕的影像,虽说标准版和 Pro 版的镜头参数亦有差异,但好在 vivo 还是尽可能地做到了雨露均沾,X200 系列人手一个 V3+ 蓝图影像芯片。

6nm 制程工艺蓝图影像芯片 V3+,把影像能效比提升了 30%。此外,在 X200 系列上还都标配了「风光模式」,其中包含夜景、月亮、星空、时光慢门等 7 个模式,整合后可以在一个界面完成虚化、慢门和延时等参数调整,操作更高效,也更直观。

不过,三台新机的核心差异之一,也刚好都集中在影像能力上。

vivo X200 Pro 继承了老灭霸 vivo X100 Ultra 的衣钵,搭载了同款得蔡司 2 亿 APO 超级长焦,1/1.4” 的 CMOS 相较于 X100 Ultra 的一英寸小了一点,但其 f/2.67 的光圈更大,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进光量的差异。

vivo 为全新的灭霸长焦重新设计了模组的内部结构,让镜组的移动过程更稳定,全面提升了对焦速度和对焦行动。

「大模型画质增强+长焦舞台」让 X200 Pro 保持着先前的优势,而且还开启了全新焦段。X200 Pro 新增的 135mm 全新人像焦段,以及长焦人像运动抓拍功能,即使远在看台的最后一排,也能抓到运动场上某个健儿的精彩瞬间。

视频拍摄方面,X 200 Pro 目前能够做到:

  • 全焦段 4K 60fps 10bit Log 视频
  • 主摄+长焦支持 4K 120fps 录像
  • 全焦段 4K 60fps 杜比视界

新晋灭霸还把「镜头魔法」从照片伸到了摄影领域。这样的能力提升,是因为一颗全新的传感器。vivo 在发布会上宣布和索尼深度合作,带来了联合定义三百多项技术指标的全新传感器:蓝图×索尼 LYT-818。

它的功耗更低,性能更强,特别是对视频拍摄能力的优化,有显著的提升。 4K 60fps 视频功耗优化能力提升 38%,拍照预览功耗优化 48%。

官方称,这颗全新的传感器专为视频而生,正因如此,在 X200 Pro 机型上,才有了比较优秀的视频拍摄能力。多焦段原声 HDR 效果的动态范围,也因为 LYT-818 提升了 400%.

当然,有了 2 亿像素,vivo 祖传的「演唱会模式」也能达到最佳拍摄效果。

虽说 X200 标准版没有赶上 2 亿像素,但它依然拥有一颗 5000 万像素的超级长焦。

PD 对焦像素密度也比上一代提升了 32 倍,所以如果只是和之前同级别的机型对比,X200 依然有着非常明显的进步。

舞台模式、长焦微距全都能用,效果非常明显,毕竟被称做「小灭霸」

有意思的是,vivo 在发布会上也不停地提到 iPhone,除了可以通过办公组件和 Macbook 互联互通,接力文字、照片等,X200 系列还能查看 iPhone 拍的 HDR 照片,当然它自己本身也支持标准的 HDR 照片拍摄。

把 AI 刻在骨子里的 OriginOS 5

vivo 在本次发布会上称,OriginOS 5 最大的不同是,完完全全把 AI 带劲了系统的方方面面,将以前的功能级 AI、第三方 AI,变成了系统级 AI 。

简单讲,蓝心智能现在不再是待在一旁的三方功能,而是手机本身就自带的,和复制粘贴一样的基础功能。

例如原子岛,是 OriginOS 5 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地址信息,只要把选中的信息拖到最上方的原子岛内,就能执行你想要的操作,几乎所有的服务都能一键直达。

识别图片商品信息,查询信息内地址并直接导航,甚至帮你生成智能行程规划。

需要处理的信息,除了可以放到上方的原子岛,还能在原地直接使用,两指下压就能对指定的图片、文字进行识别,比如照片中好看花朵的名字,心仪景点的具体地址,都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获取答案。

而且,再遇到一些来自朋友、同事和身边人的棘手问题,却又不知道怎么回答时,现在也能启用小 V 写作的 AI 文本创作能力,帮你生成高情商回复、撰写文案、润色文稿等。

除了 AI,vivo 还在发布会上强调了 X200 系列的通信功能。

首先是全系都有的寰宇信号放大系统,通信的整体能力提升了 53%,可以在高铁、地铁、万人演唱会等多场景,有更好的通讯信号。

另外,X200 Pro 还独享了北斗卫星通讯功能,可以实现户外郊野若信号环境的不断联。

当然,更新的通讯功能中,最重磅的当属「烽火台」无网通信功能,这是 vivo 全球首发的公里级无网通信,最远 2km 一对一通话对讲、最远 4km SOS 文字广播。

vivo 称,「烽火台」无网通信将免费推出,并同时介入小天才电话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

三台手机、三种尺寸、三个定位。vivo 在主打影像的同时,力图用一个系列,尽可能地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vivo X200|X200 Pro mini|X200 Pro 三台新设备的价格也在发布会的最后公布:

 我们也已经拿到了 X200 系列的所有机型,更多的功能体验和更深度的评测都已经在路上了,对 vivo 新机感兴趣、甚至有意向下单的伙伴,可以持续关注。

不管是相对高性价比的 X200 标准版,让小屏直板机再度回归旗舰系列的 X200 Pro mini,在一众旗舰机型中都可圈可点、毫不逊色的 X200 Pro,包括 5 个月前发布的「旧」机型 X100 Ultra,也还有一战之力。

vivo 副总裁也在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已经连续将近四年取得了市场销量第一的好成绩,这和系统的升级、新功能的持续更新离不开关系,更重要的是,X200 系列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的不少迭代。所以看完发布会总结,有没有一台能让你心动的机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不能刷视频打游戏的屏幕,凭什么能卖 6000 块还好评如潮?

By: 肖凡博
7 October 2024 at 01:15

Kindle 就是个泡面盖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当年买了 Kindle 之后这样干过,虽然当时不舍得也没想到 Kindle 的这项隐藏技能,但也的确没怎么用过。它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和朋友聊天时炫耀:这个我有啊,还是白色的😎

墨水屏阅读器大家都不陌生,但也不常见,在地铁、公交上偶尔碰到一个拿着墨水屏看书的路人,旁边的乘客大概率都会多看他两眼。

这就是墨水屏当下最真实的写照,一边为「护眼」「耐用」「不被打扰」叫好,一边在它头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能拿来干嘛?」,买的人甚少。

但有一个牌子不信命,不仅在这个小众赛道上摸索了 10 年,还接连推出新品,甚至一台比一台贵,上个月刚刚发布的 reMarkable Paper Pro 起售价 579 美元(约合人民币 4059 元)。

所以,一台阉割了大部分功能、性能和配置的「黑白平板」,凭什么敢卖得比真平板还贵?

代替纸笔,成为纸笔

墨水屏阅读器自诞生以来,就注定了它没法让多数人为其掏腰包,因为优缺点过于明显。

喜欢它的人会说,功能越少干扰越小,沉浸式阅读的快乐,你体会不到;讨厌它的人会说,明明同样的价钱,能买更全能、更好用的平板,为啥要花这个冤枉钱。

阅读是墨水屏最核心的功能,甚至是早期产品上的仅有功能:光线经过屏幕的漫反射变得柔和,接近真实纸张的效果,对眼睛比较友好;显示屏上的内容只有专注的黑白,没有花哨的色彩;界面切换反应迟钝,光是翻到下一页文字都得等待片刻…… 一切为阅读而生,一切为文字让步。

▲ 图片来自:Mashable

这是 Kindle 等产品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桎梏。找到更多的使用场景,扩大受众和基本盘,才有可能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领域,寻得出路。

说到底,墨水屏就是一种高度模仿,它试图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把电子设备遮住,看看以前没有智能终端的年代,有哪些场景是满足黑白且静态展示的,那就是墨水屏能胜任的。所以除了阅读,文字书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用平板写字或绘画时,有三个细节往往在左右创作体验:

  • 笔迹延迟
  • 压感反馈
  • 笔尖阻力

纸上写字,可以通过行笔速度和落笔轻重,来控制笔迹的粗细,延迟越低,压感越接近真笔,用户的体验就越好。光做到这两点还不够,你会发现太光滑的屏幕不好控笔,得有点摩擦才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有创作需求的平板用户,会多买一张类纸膜或磨砂膜。

而 reMarkable 恰好就抓住了书写功能,且很早就开始为书写体验布局。2013 年,创立没多久的 reMarkable 就和台湾公司 E Ink 合作,共同研发「能写字的墨水屏」。

上面的三点,对于很多平板设备可能会成为创作门槛,而 reMarkable 则把这些做成了产品护城河:它不仅拥有墨水屏的真实阅读观感,也有非常出众的手写交互体验。

最新推出的 reMarkable Paper Pro 就是当中的代表,可以说依靠第二代画布屏(Second-Generation CANVAS Display),它们把纸上写字,尽可能地在新机上还原了出来。

▲ 图片来自:The Verge

人在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和做出执行的时间大约为 20-25 毫秒,一般我们会把这条分界线形象地描述成「反不反应得过来」,若是低于 20 毫秒,运动过程会在我们眼里变成一瞬间的事儿,还没反应过来动作就已经做完了。

Paper Pro 的笔触响应时间只有 12 毫秒(眨一下眼的时间约 100-400 毫秒),看起来笔迹一直跟着笔尖走,中间几乎没有空隙,就和真的一样。

另外,Paper Pro 的压感为 4096 级别,压感阶级越高,能够调节和感应的力度范围就越宽,书写时笔迹就更接近真实。这和 Apple Pencil 的压感级别和书写体验,在同一梯队。

▲ 图片来自:engadget

reMarkable 的硬件主管 Herding 曾在采访中透露,他们为了做出更好的书写体验,还专门用 3D 扫描,来了解平面上的「坑洼地形」,找到最适合书写和阻尼感最真实的一种方案,并以此来设计设备的屏幕,以及笔尖的细节。

书写的重点除了躺在桌子上的那块屏,还有握在手里的这支笔。

▲ 图片来自:WIRED

reMarkable 的专用书写笔叫 Marker,笔尖和数字墨水之间的距离小于 1 毫米,增加了自然的书写感觉;碳填充笔尖也能在书写时提供更真实的摩擦力;不同的握笔角度还能写出不同粗细的笔迹……

更重要的是,它的重量只有 14g(内置橡皮版 18.4g),这轻过了市面上大部分卖的最火的手写笔。

reMarkable 用第二代 CANVAS 墨水屏和全新的手写笔,尽可能地将真实的书写体验,在电子屏上 1:1 地复现。这也是它们能通过前几代产品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Paper Pro 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又把书写体验翻了一番,The Verge 体验完后甚至觉得:

在这东西上书写就像黄油一样顺滑。

这不仅是因为它用上了更大的屏幕(11.8 寸,上一代是 10.3 寸),更是源自新产品的独有功能:彩色显示与书写。

▲ 图片来自:engadget

给黑白点颜色看看

彩色显示屏,是 Paper Pro 相较于往年产品,甚至同类产品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

Paper Pro 能使用 9 种不同的原色书写注释,显示效果和手机平板上的彩色画面完全不同, 整体色调偏灰,如果把手机平板上的彩色比作水彩, 那 Paper Pro 上的颜色就是用彩色铅笔画出来的。

这项叫做「Canvas Color」的技术,是 E Ink Gallery 3 的改良版。要明白彩色如何在墨水屏上显现,就先要搞懂墨水屏的工作原理。

悬浮在液体中的带电纳米粒子受到电场作用而产生迁移。

硬件主管 Herding 把上面这句云里雾里的技术用语,做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类比:

在电子纸等反射式屏幕中,像素有点像一杯牛奶,里面浸着奥利奥饼干。如果饼干在水面以下,像素就是白色的;如果饼干浮到上面,像素就是黑色的。

通常,颜色是通过在顶部放置 RGB 滤镜来添加的,这样白色像素就会被着色——但这也会影响分辨率和对比度。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reMarkable 的做法是将一堆「彩虹糖」倒入牛奶中,这样分辨率和色彩对比度在墨水屏上就有了极大的显色保证。

▲ 图片来自:Google

也就是说,显示屏的每个像素内都若干个墨水颗粒,除了显示 9 种基本色彩,它们能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随意搭配,产生 2 万种其他配色,也就是说,Paper Pro 几乎能覆盖到互联网上所有的色彩要求。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光有色彩还不够,要是想接近在纸上上的书写,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笔迹覆盖。拿荧光笔在同一个地方画若干条重复的横线,每一条都会比上一条深,因为墨水浓度增加了,Paper Pro 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同一个地方绘制的层数越多,颜色越深。

▲ 图片来自:WIRED

相比纸张,Paper Pro 还有另一个好处:画多少笔都不用担心字迹被抹除,或者纸会烂掉。

用不同的颜色做笔记,是学生时代女同桌或者某些学霸的标配。并不是说颜色越多越好,而是不同颜色可以帮助笔记分层,比如原文摘抄用黑色钢笔,重点词语用绿色荧光突出,补充内容用蓝色在旁边标注……

这套操作放在初次学习考研或雅思阅读的长难句上也同样适用:主谓宾/主席表用黄色,定语从句用紫色,倒装句下方用橙色写上正常语序。

拥有了彩色的墨水屏,和书写功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让显示内容更丰富,也让笔记的可玩性和可用性大幅提升,有人喜欢最原始的黑白标注,但也总有人喜欢层次分明的彩色总结,Paper Pro 则每个人都提供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和 4 年前发售的 reMarkable Paper 2 相比,Paper Pro 的应用场景也更广泛,因为它新增了「阅读灯」和「键盘套」。

它的光源不是手机、平板那种背光灯,从底层打亮一整块屏幕,让所有的显示内容都发光,而是像环境光一样,从正面照亮屏幕,在阴暗的环境里也能看清屏幕上的图像文字。

▲ 图片来自:WIRED

配套的键盘 Type Folio 也收到了外媒的集体夸奖,整个键盘大小适中,几乎所有的快捷操作都能通过键盘完成,它能最大程度地让你远离其他可能会打断创作思绪的电子设备。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Type Folio 只能和 Paper Pro 单独配套使用,这款无线连接的键盘不能适配其他版本的 reMarkable 设备以及其他品牌的设备。

反过来,Paper Pro 要想使用键盘外接键盘,也只有它一种选择,而这款专属键盘套的价格是 22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096 元),和 iPad Pro 的妙控键盘,价格持平。

赛博「钻木取火」?

2022 年,Kindle 中国宣布,Amazon 将于一年后在中国停止 Kindle 电子书店的运营,今年 2 月 Kindle Oasis 也在美国停产,这意味着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品类的产品,正式淡出消费电子的大舞台。

而墨水屏的苦日子,其实开始得更早一些。

根据《2020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 4.94 亿,同比增长 5.56%;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为 351.6 亿,增长率达 21.8%。在这期间,和电子书相关的企业有 2800 家,其中有 69% 的相关企业都在这五年内成立。从 2017 年至 2019 年,新增企业均超过 500 家。

▲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企业看好行业,但市场却对产品不感冒,2020 年中国市场电子阅读器出货量仅有 237 万;去年,中国市场墨水屏销量只剩 123 万台,相比起超出货量超过 2800 万台的平板电脑,墨水屏依然只属于一小撮人。

墨水屏降低了频闪和强光对眼睛的伤害,降低了设备本身的娱乐属性,也降低了用户对这类设备的期待。

所以墨水屏到底有什么用?

今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品展(简称 IFA)的,reMarkable Paper Pro 榜上有名。

▲ 图片来自:Google

  • 荣耀 Magic V3 | 超轻折叠屏智能手机
  • 联想 Auto Twist AI PC |智能移动终端
  • DJI Neo | Vlog 拍摄无人机
  • Anker Nebula Cosmos | 4K 智能投影仪
  • 宏基 Acer Nitro | AI 游戏掌机
  • TCL X965 | MINI LED 电视
  • Amazfit T-Rex 3 | 智能健康手表
  • Pico 4 Ultra |MR 智能头显
    ……

这些获奖产品无一例外,都在都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以后的生活方式,而一块墨水屏,一个差不多要被时代淘汰、被市场抛弃的阅读器,其实也在摸索走出另一条路——教育市场。

Kindle 退出中国市场后,国产品牌迅速吃下了这块空出的蛋糕,科大讯飞、掌阅、文石等墨水屏产品开始成为爆款,2023 年的销量均超过了 10 万台,合计占比为 53%。

墨水屏平板其实有个有趣的矛盾点:人们一方面想方设法用新技术消灭纸笔实体,另一方面又绞尽脑汁用怪点子复现纸笔体验。这就很像用 AI 找到了一棵适合钻木取火的树,传统与未来别扭地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墨水屏,或者说手写交互,有其不可取代的原因:巩固记忆。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陈立翰曾在采访中说到:

纸上书写的动作只是大家看到的一个末端的输出过程,而前期从记忆中提取文字的形态,以及构思笔画的顺序和结构都是大脑认知深度加工的过程。

挪威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参与者拿笔写字时,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会增强,特别是运动控制和记忆相关的区域,而打字时则不会。

所以手写笔记比键盘打字学习,效果更好,记忆也更牢固,再加上单一的功能和简陋的配置,可以说墨水屏就是为教育而生,这也是墨水屏转头深耕教育市场的底层逻辑和由头。

我自己也是手写笔记的爱好者,手写的另一个隐藏好处是极度自由。

虽说单看输入效率,打字(约 60 字/分钟)比写字(约 30 字/分钟)快了将近一倍,但手写可以随时调整位置、文字大小、排版方式,只需要调整下一笔的笔迹即可,但在电脑、平板上得通过多级菜单和多次点击才能完成,结果可能还不是你想要的。

至此,你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找出无数个「购买墨水屏的理由」,但在上头下单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 是否有使用的场景?
  • 是否有手写的习惯?
  • 是否能管得住自己?

即使你都能满足,那在面对全套 reMarkable 全家桶 829 美元(约合人民币 5812 元)的售价时,你是会选择一个单一功能的「天价」墨水屏,还是会买一套功能齐全的高配大平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在被拆散的 iPhone 16 里,我发现了苹果藏在电池里的秘密

By: 肖凡博
7 October 2024 at 01:14

前几天,我们介绍了 iPhone 16 换电池涨价背后的秘密,Pro 版本上这块钢壳电池很有可能就是成本大头,让新 iPhone 的维修价格再创新高。

国内外的「科技拆解区」博主在这几天又陆续发布了 iPhone 16 Pro/16 Pro Max 完整的拆装过程,以及内部构造。

按照往年的惯例,大一号的 iPhone 16 Pro Max 会在许多细节配置上略高于小一号的 iPhone 16 Pro,以区分高端和次高端机型,而今年两者除了屏幕和电池有所不同,其他的配置基本上保持了高度一致。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高端的 Pro 上,也在标准版机型上有所体现:全系列标配了操作按钮和相机控制按钮。

所以,外表和 iPhone 15 Pro(Max)没啥区别的 iPhone 16 Pro(Max),在机身内部会有哪些升级和进步?我们一起来看看。

乱七八糟的电池配置

拆卸的起点依然是底部的两颗五角螺丝,不过打开机器的顺序在今年发生了点变化。

▲ 图片来自:iFixit

重新设计的「屏幕-中框-背板」结构,让 iPhone 16 Pro(Max)可以从背板打开机器,以往只能先把屏幕撬开才能看见主板结构,拆卸的过程得小心翼翼,因为这块 OLED 屏幕的维修和更换价格可不便宜。

▲ 图片来自:iFixit

从背板开始拆,不用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也不会担心高昂的屏幕成本。

把玻璃背板撬开后,可以看到 iPhone 16 Pro 和 16 Pro Max 的内部布局一致,虽然两台机器的大小不同,但后置模组、FaceID 和主板的大小完全一致。最大的区别,也是最显眼的模块,一块耀眼的金属外壳电池。

▲ 图片来自:iFixit

今年升级的钢壳电池,应该在 16 标准系列和 Pro 系列的售价差异上,出了不少力气。

这个新的电池外壳材料,前段时间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和谣言,关于新 iPhone 是否会爆炸,我们也做了详细的说明。

有关电池的讨论还不止这些,按理来说 iPhone 16 Pro 和 Pro Max 的电池内外材料应该保持一致,毕竟后者比前者在定位上还要高出半级,但这次的 Pro 似乎要正当主角,甚至有点倒反天罡的趋势。

拆开两台手机「背板-后盖」的连接线保护壳,拔出连接导线,再把它们放在一起,不难发现 iPhone 16 Pro 上的金属外壳并没有在 iPhone 16 Pro Max 上出现,16 Pro Max 用得依然是铝塑软包电池壳。

▲ 图片来自:iFixit

金属相较于铝塑软包外壳,散热性更好,而且也更坚硬,更重要的是,金属外壳的强度更大,遇到猛烈冲击时,也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即使电池真的受到损害,整个电池包也不容易发生形变和爆裂。

▲ 图片来自:iFixit

但为何只在 iPhone 16 Pro 的电池上采用了金属材质,价格更高的 16 Pro Max 反而没有?这个差异的确令人费解,目前从用户视角唯一做出的解释就是 iPhone 16 Pro Max 的重量已经达到了苹果所认为的极限,采用传统的铝塑软包壳就是为了控制整机重量。

让人费解的还有 iPhone 16 四款机型的电池拆卸方式,一共就 4 台新机,还被分成了 2 种办法。

iPhone 16 和 16 Plus 上采用的是电压敏感电池胶水,在专属接口上接入电源,电池就能轻松取下,非常方便,也更安全。

▲ 图片来自:iFixit

iPhone 16 Pro 上采用的是先前的拉伸胶条,拿镊子揪住胶条头往外一扯,电池就能取下,但偶尔也会把胶条弄断。

如果是 iPhone 16 Pro 上的胶条断裂,你还可以用工具撬开,不用担心损伤电池,但要是断在 16 Pro Max 上,最好还是拿给专业人士处理,软质外壳的电池不适合暴力拆除,除了可能会伤害电池,也有可能会伤害自己。

▲ 图片来自:iFixit

周围配件的小心思

从上往下看,因为采用了密度更高的钛金属,高频段的 5G 信号难以穿透,所以 16 Pro 和 16 Pro Max 统一将天线向上移动,尽可能地贴近边框,并且还专门做了加宽设计,以此来增大信号接收面积。

▲ 图片来自:iFixit

苹果的工程师的确有在为更好的手机信号做出努力,但 iPhone 信号的问题,不管在哪一代机型上都有些一言难尽,不知道你是不是经常那个经常失联的「受害者」。

下方的镜头模组也有变化,这次除了把超广角的像素拉高到 48mp,还把去年在 Pro Max 上专属的「四重反射棱镜」长焦镜头,下放给了 16 Pro,从拆解后的镜头结构就能看出,两台手机的长焦镜头形态完全一样。

▲ 图片来自:iFixit

iPhone 16 Pro(Max)的激光雷达也单独放在了长焦镜头的正下方,独立的结构让其拆卸和维修的过程更加方便。

▲ 图片来自:iFixit

发布会上还介绍到,iPhone 16 Pro(Max)内置 4 颗录音棚级麦克风,可以实现空间音频的录制,以及多轨录音功能,其中一颗就藏在背板上,与上代同样位置的麦克风放在一起,大小对比一目了然。

▲ 图片来自:微机分 WekiHome

由于今年新增额相机操控按钮,所以原先的毫米波天线为相机控制按钮让步,被转移到了镜头模组的右侧,但是国行版 iPhone 本身也用不到,所以原来放置毫米波天线的地方在国行版上变成了一块黑色塑料,而且毫米波天线的接口也是空着的,没有连接其他部件。

▲ 图片来自:微机分 WekiHome

只有电池三分之一大小的主板是每年 iPhone 拆解的亮点之一,16 Pro(Max)依然是传统手艺——双层叠板设计,而且两台机型的主板大小和布局完全一致,并没有因为机身大小的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

▲ 图片来自:微机分 WekiHome

不过和 iPhone 15 Pro(Max)相比,还是肉眼可见地小了一圈。

小体积的主板就需要更多面板参与工作,整个面板从上代的双层三面分布,分散成了 16 Pro(Max)的双层四面,所有核心元件与芯片都有序分布在主板的各个面板上:

  • 高通 SDX71M 调制解调器
  • A18 Pro 芯片,含 6 核 CPU、6 核 GPU 和一个 16 核神经引擎
  • 8GB 的 LPDDR5 SDRAM
  • Kyoxia 128 GB NAND 闪存存储

▲ 图片来自:iFixit

在机身最下方分别是 Taptic Engine、USB-C 模组和底部扬声器。

Taptic Engine 的体积有所增大,iPhone 16 Pro(Max)的 C 口仍然保持了高端的调性,为 USB 3.0;iFixit 在拆解 C 口组件时发现,Taptic Engine 的电缆直接通向 USB-C:

这是我第一次不必从手机内部拆卸一堆组件和十几个十字螺丝、三角螺丝和支架才能到达 USB-C 端口。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设计。

▲ 图片来自:iFixit

可能这也是最后 iFixit 给 iPhone 16 Pro(Max)的可修复性评分为 7 分(满分 10 分),要知道去年的 iPhone 15 Pro Max 它们才给了 4 分。

这是苹果对产品售后维修的优化和趋势,因为和新机一同发布的,还有官网上的「维修手册」。虽然有了官方指导,但我依然不太建议你在没有任何经验、准备和专业工具的情况下,拆解 iPhone。

从外形看,iPhone 16 Pro(Max)和上一代的高端版本区别不大;从内部看,差异似乎也没有特别明显,比起迭代升级,16 Pro(Max)其实更像是 15 Pro(Max)的半代更新。

年年都知道苹果在挤牙膏,但也依然抵不过这位老大哥的关注度高,只是希望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能看到苹果再次在 iPhone 上面放大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全方位超越 Sora,Meta 最新的 AI 视频模型到底强在哪里?

By: 肖凡博
7 October 2024 at 01:11

这两天,视频生成模型领域因为 Meta Movie Gen 的发布,又炸开了锅。

行业内外感叹最多的地方,无外乎两点,一是生成效果自然逼真,还能同步生成与画面匹配的声音,很像当时 Sora 发布后引起的讨论和轰动;二是 Meta AI 的新模型自定义性很强,无论是视频画面比例,还是视频元素与细节,都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

所以,可能会引领视频生成新变革的 Meta Movie Gen 到底有哪些细节?这些在官网和演示视频里的惊艳效果是怎么炼成的?Meta AI 的视频模型负责人 Andrew Brown 专门为 Meta Movie Gen 的理论技术做了解读:

  • Movie Gen 在整体质量和一致性方面显著优于 Sora。真实性和美观性考验照片写实性,Movie Gen 全面获胜。
  • Meta Movie Gen 是一组可以进行文本到视频生成、文本到图像生成、个性化、编辑和视频到音频生成的模型。
  • 扩展数据、计算和模型参数非常重要,将其与流匹配相结合,并转向简单的常用 LLM 架构 (Llama),从而实现了 SOTA 视频生成质量。
  • 我们(Meta AI)是第一个使用 Llama arch 进行媒体生成的人。
  • Movie Gen 是一个 30B 参数转换器,可生成不同宽高比和同步音频的 1080p 视频,最大持续时间为 16 秒(16fps)。
  • 我们(Meta)为 T2V 模型提供了多阶段训练方案。T2I + T2V 联合训练,导致收敛速度慢得多且质量更差。
  • 文本到视频的评估很困难。自动化指标非常差,并且与人类评估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视频生成的「超级个体」

Meta Movie Gen 首发当天,APPSO 在第一时间报道解读了这个最新的视频生成模型,总体来说,Movie Gen 具有四种功能:视频生成、个性化视频生成、精准编辑和音频生成。

先看最基础的视频生成 Movie Gen Video,多模态的能力使得新模型可以胜任多种不同的输入方式,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少许提示词生成相应的视频,还能直接把需要处理的图片放到模型里,根据文字要求,让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视频。

▲ 提示文本:一个女孩正在海滩上奔跑,手里拿着一只风筝;她穿着牛仔短裤和一件黄色 T 恤;阳光照耀着她。

你甚至还能让 Movie Gen 帮忙重新生成或者优化一段视频。不管选择哪种输入方式,Movie Gen 目前在官网的演示视频,效果都非常好,人物表情自然,画面细节到位,也能比较准确地按照提示词或文本的要求来生成相应结果。

Andrew Brown 介绍到,在视频生成的过程中,扩展数据、计算和模型参数非常重要,将其与流匹配相结合,并转向简单的常用 LLM 架构 (Llama),从而实现了 SOTA 视频生成质量。

而且,新模型中的 T2V、个性化和编辑模型都来自相同的培训方案。在预训练期间,Meta 首先训练 T2I,然后训练 T2V。使用该模型作为初始化,然后进行 T2V 后期训练,并训练个性化 T2V 和 V2V 编辑的能力。

另外,模型的训练也按照分辨率的高低进行,先是低分辨率(256px)训练,然后是高分辨率训练(768px)。Meta AI 尝试联合训练 T2I + T2V,但这导致收敛速度慢得多且质量比之前的还要差劲。

Movie Gen Video 之所以能够做到逼真的生成结果,本质上还是因为高达 30B 参数转换器模型的卓越能力,这个模型能够以每秒 16 帧的速度生成长达 16 秒的视频,而且最长能够生成 45 秒的高质量和高保真音频。

Meta 官方还在论文中透露:

这些模型可以推理物体运动、主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机运动,并且可以学习各种概念的合理运动。

这句话一共有三层意思,首先是模型本身可以几乎还原出现实世界的物理运动,以及各种「合乎常理」的物理规律,而对于用户而言,看上去「自然且逼真」就是模型技术最成功的地方。

Movie Gen Video 能够准确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Meta AI 是下了大功夫的。该团队在数亿个视频和数十亿张图像上,对全新的模型进行了大量的预训练。通过不停的重复、学习、总结、推理和运用,Movie Gen Video 才有了在官网里的优异表现。

接着,模型还能主动模仿学习专业电影的运镜、画面、蒙太奇等。也就是说,通过 Movie Gen Video 生成的视频,还有了类似电影拍摄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不过 Andrew Brown 提到,文本到视频的评估很困难。因为自动化指标非常差,并且与人类评估没有很好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视频生成模型研制的早期,生成结果和人们印象中和观察中的真实物理世界差别太大,最后 Meta 还是决定这种真实性的判断,完全依赖人类的评估。

我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将视频评估分解为多个正交质量和对齐轴。

结果 Movie Gen 在和 1000 个提示评估集上的模型进行比较时,在质量和一致性方面获胜或全面处于同等水平。

最后,模型能在此基础上,推理和创作出接下来的内容,它就像一个专业的导演,指挥着画面里的一举一动;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拟声师,根据视频内容或者文本提示,实时生成和画面一一对应的配乐。

▲ 烟花爆炸瞬间的音效

同步生成音频的能力,依靠得是 Movie Gen Audio。这是一个 13B 参数转换器模型,可以接受视频输入以及可选的文本提示,以实现可控性生成与视频同步的高保真音频。

和 Movie Gen Video 一样, Movie Gen Audio 也进行了「海量」练习,Meta AI 将数百万个小时的音频参考投喂到模型的训练里。经过大量的对比总结,目前模型已经掌握了声音和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甚至还能了解不同的 bgm 会带给观众哪些不同的感受。

因此在遇到有关情绪和环境的提示词时,Movie Gen Audio 总能找到和画面完美契合的音乐。

同时,它可以生成环境声音、乐器背景音乐和拟音声音,在音频质量、视频到音频对齐和文本到音频对齐方面提供最先进的结果。

这使它们成为同类中最先进的模型。

虽然我们不敢就此和官方一样,下一个如此自信的定论,但无论是从官方的视频长度、画面质量,还是背景音乐的贴合程度,Movie Gen Video 相较于以往的视频生成模型,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而且,和先前的偶像实力派 Sora 相比,Movie Gen 在整体质量和一致性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领先,Andrew Brown 毫不掩饰地说到在这场与 Sora 的比赛中:

Movie Gen 全面获胜。

视频编辑的「全能专家」

在 Movie Gen Video 和 Movie Gen Audio 的协同配合下面,Meta AI 全新的视频生成模型有了全新的能力,不过上述的进步还只是技术基础,同时具备音视频生成能力后,Meta 还继续扩展了全新模型的适用范围,使它能够支持个性化视频的生成。

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结合用户需求,根据要求生成指定的视频内容。

虽说先前的视频模型也能做到个性化生成结果,但这个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要么是不能更改细节,只能重新来过,要么是在连续更改细节时,画面里的其他元素无法保持一致性,总是会因为新视频的生成而多少受到点影响。

Movie Gen Video 在官网的演示中,很好地展现了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新模型不仅可以按照提示词/参考图像的要求,生成个性化的视频,还能在该视频的基础上,继续优化调整细节,并且保证其他的生成内容不受干扰,也就是「精细化修改」。

与需要专业技能或缺乏精确度的生成工具的传统工具不同,Movie Gen 保留了原始内容,仅针对相关像素。

在创建保留人类身份和动作的个性化视频方面,我们的模型取得了最先进的成果。

这项功能,对于很多自媒体工作室,或有视频编辑需求的人,非常有用,它可以对更改对象进行全局修改,或者细节修改。大到根据文本重新生成整个画面,小到只改变人物的发色、眼镜的样式等。比如可以通过模型来消除背景当中的无关杂物。

或者给原视频换上新的背景,不管是样式还是颜色,都能随时改变,而且还可以把白天秒变成黑夜。

另外 Movie Gen Video 还能针对很多细节做出细微的调整,在保证视频构图、画整体不变的同时,改变人物的衣服颜色、眼镜佩戴样式,主体穿着和宠物毛色等。

比如去除视频里的无关杂物、更换画面背景样式,增加视频细节,改变主体衣着颜色等方面,都是他的强项。

不过这还只是一种畅想,因为 Movie Gen Video 目前只支持 1080P、16 秒、每秒 16 帧的高清长视频,或者最长 45 秒的高质量和高保真音频。这样的画面分辨率以及视频长度,对于一个有创作需求的个体或公司来说,好像都不太够用。

但这种技术的突破,使得 AI 拥有了对视频文件无级调节的编辑能力,个性化定制、精准调节,加上 Movie Gen Audio 打开了视频配音的大门,Movie Gen Video 虽然要等到明年才会和公众正式见面,但以目前官方的演示结果来看,它真有可能为视频、影视和 AI 行业注入新的动力,甚至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包括 Movie Gen Video 在内的最新、最前沿的工具,正在试图打破这种 AI 在视频生成领域的刻板印象,虽然目前以他们的能力,这一天的到来还有很久。

对于视频生成模型来说,一开始很难直接影响,甚至触及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直到有了某部由 AI 创作的电影,可能才会在新鲜感上,引起大众的注意。当下用 AI 做出的电影、番剧、动漫,多少都有些画面不真实、动作很违和的缺点。

Meta AI 也在官网表示,随着模型技术的改善与发展,他们将会与电影制作人和创作者密切合作,整合他们的反馈。当下,无论是 Runway、Sora,还是最新的 Meta AI,都在飞速发展,起码和一年前的生成效果比较起来,可以看到肉眼可见的进步。

AI 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当大家还都在探讨 AI「有什么用」的时候,那它对于大多数人的最大意义,就是多了一个好用的工具、一个好玩儿的玩具:

无论一个人是希望在好莱坞大展身手的电影制作人,还是喜欢为观众制作视频的创作者,我们都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使用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工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最强 AR 眼镜来了!Meta 十年绝密项目,你的下一台手机可能是眼镜

By: 肖凡博
26 September 2024 at 06:39

未来的眼镜会长成什么样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设想过。

和现在的体积差不多,导航时变成移动的 HUD,视频通话时对方的动态形象悬浮在空中,镜片能显示所有你需要的内容…… 反正就和贝吉塔、钢铁侠戴的那种差不多。

今天凌晨,Meta 发布的首款 AR 智能眼镜 Orion,让我们离这个理想中的产品更近了一点。虽说过去的几年陆续有 AR 眼镜发布,但共性也很明显:要么功能单一只是个移动投影仪,要么体积笨重价格昂贵,完全不适合大众市场。

和先前的产品相比,Meta Orion 不厚重的外观和集成的 AR 功能,让大家再次看到了 AR 眼镜落地的希望。

而且 Meta Connect 2024 作为发布会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扎克·伯格还带来了其他新玩意儿:

  • Meta Orion 智能眼镜惊艳登场,AR 体验领先行业;
  • Meta Quest 3S 头显 MR 眼镜发布,Quest 3 的「青春版」没新意但更便宜;
  • Meta AI 继续升级,助力头显硬件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 Meta Ray-Ban 的 AI 新功能:实时翻译、个性穿搭建议,还能帮你记车位
  • Meta 首个开源大模型 Llama 3.2 亮相,拥有多模态能力。

AI +硬件是今年所有消费电子品绕不过去的话题,那 Meta 究竟是如何将自家的大模型与新品硬件相结合?万众瞩目的 Meta Orion 智能眼镜究竟长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Meta 首款 AR 眼镜惊艳亮相,花十年「all in」的明日产品

在扎克伯格的构思中,眼镜应该是最佳的「未来派」设备。

在此之前,已经走入大众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战绩的联名眼镜 Ray-Ban Meta,成功验证了市场对智能眼镜的接受程度。

但这个产品,只能说完成了 Meta 目标的一半:Ray-Ban Meta 主要提供音频、摄影和部分 AI 功能,简单来说还是一个戴在眼睛上的传统设备。

而被扎克伯格称为「无可挑剔」的完全体,也就是 Meta 首款 AR 智能眼镜 Orion,秘密研发了十年,投入了几十个亿美元,今天终于从保密箱中被取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对这款眼镜的第一印象,自然是这个极其接近普通太阳眼镜的外观设计,马上和市面上现有的「大老粗」竞品拉开了不小差距。

因为眼镜也必须要好看。

当然,这也是因为 Meta 并没有选择将所有的组件集成到一个眼镜的形态上。Meta Orion 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眼镜本体,一个手势追踪腕带,以及一个遥控器大小的「计算模块」,三者无线连接。

这种「分体式」的方案,加上机身采用了更轻的镁材料,Orion 眼镜本体实现了惊人的 98 克重量。作为对比,Snap 上周发布的全新 AR 眼镜 Spectacles 重达 226 克。

▲ 上:Meta Orion;下:Snap Spectacle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拥有轻薄机身的 Orion 能够实现 2 小时左右的续航,更粗更重的 Spectacles 只有短短的 45 分钟。

眼镜最核心的 AR 投射能力,Orion 在不少方面做到了「遥遥领先」。

Orion 的镜片并非是玻璃显示屏,而是碳化硅透镜,镜框上微型的投影仪会将光发射在波导中,而波导投射在透镜上,从而显示出具有不同纵深和大小的 AR 虚拟内容(扎克伯格称其为「全景图」)。

据 The Verge 的测试,Meta Orion 的视场角高达 70 度,可能是行业内拥有最宽视野的 AR 眼镜。

根据现有的演示视频,用户可以戴着眼镜打开多个 Meta Horizon App 窗户进行多任务,或者用 Meta AI 对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识别、标注。

即使用户的视角从这些窗户上面移开,这些虚拟的投射会一直「存在」,静候用户的目光再次回归。

至于投射的画质和清晰度,用来看图文不是问题,但你暂时不会想用这个眼镜看电影。

Meta 擅长的社交能力也和 AR 眼镜碰撞出了新的花样,通话中的好友会以一个全息投影的形象出现在你的面前,不过目前还比较粗糙。

Orion 也有一个朝内的摄像头用于扫描佩戴者的脸部,生成一个实时的建模,用于和手机用户的视频通话画面。

交互方面,Meta Orion 支持眼动追踪、手势操控和 AI 语音操作,佩戴配套的腕带能够实现更精细的手势操作。

这个腕带可以识别一些手势:拇指捏住食指可以选择内容;捏中指和拇指可调用或隐藏应用程序启动器;用拇指抵住合拢的手掌做出抛硬币的手势,即可向上或向下滚动,总体来说非常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腕带还提供了触觉反馈,让你知道手势有没有被成功识别,解决了目前 MR 交互的一个痛点。

这个腕带的原理是通过肌电图,来读取与手势相关的神经信号,The Verge 甚至评价它「有点像在读心」。

▲ 图源:The Verge

有了这个腕带,用户可以把目光当作 Orion 界面的指针,捏合当作点击,整体体验非常自然,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在公众场合用 AR 眼镜,不用再尴尬地对着空气「发号施令」或者「指手画脚」,双手插兜也能完成交互。

在 Ray-Ban 眼镜上已经初露锋芒的 Meta AI,和 AR 也结合出了新玩法,现在能够进一步和现实世界进行交互。

在实机体验中,The Verge 用 Orion 快速识别、标注了桌上放着的食材,并让 Meta AI 根据这些材料生成了一个奶昔的食谱。


虽然扎克伯格表示,Meta Orion 是一款面向消费者打造的产品,但目前的 Orion 设备还是原型机,只面向部分开发者和体验人员提供,其中包括老朋友黄仁勋。

Meta Quest 3S,平价版 Vision Pro 的样子?

扎克伯格登场不到十秒,就公布了 Quest 3S 的价格,这在一众电子产品的发布会中实属罕见,不过还是得感叹一句,开门见山、只讲重点的感觉,真的很棒。

总的来说,Meta Quest 3S 其实是 Quest 3 的「青春版」,128GB 起售价为 29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08 元),256GB 起售价是 39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810 元)。

从配置来看,Quest 3S 搭载了 Snapdragon XR2 Gen 2 处理器,也就是 Quest 3 的同款,而且也同样支持手部追踪。

看完发布会,我感觉比起 Quest 3S 这个命名,其实叫它 Quest 2 改良版会更合适。先前有消息称,作为更加「性价比」的选择,Quest 3S 还是使用了与 Quest 2 相同的透镜,机身整体会比 Quest 3 更厚重一些。

虽然在硬件配置方面 Quest 3S 不及 Quest 3,但在软件生态的体验上,却和老大哥基本持平,Quest 3S 同样可以在 HorizonOS 中获得丰富的娱乐以及办公功能。

去年 Quest 3 发布后,评价一直褒贬不一,其中最被人诟病的是启用视频透视后,延迟过高和畸变严重,扎克伯格称,经过了一年的优化改进,现在的体验有了很大的升级,特别是在 VR 功能、手部追踪和软件适配这三个方面。

用户现在可以在两款产品上,把 2D 网页直接转变为沉浸式办公,就像 Vision Pro 那样,把在设备中打开的界面放在空间的任何位置。

另外,在 Quest 3S 上的剧院模式,可以把单独的界面扩展成一个巨幕影院,屏幕范围能扩充到整个空间里。沉浸式观影在头显设备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能适配多少片源和平台,才是拉开各家产品体验的核心。

Quest 3S 支持目前各大欧美主流的媒体平台,Netflix、YouTube 和 Amazon Prime 等都能使用剧院模式观影。

电影和游戏是 VR 头显的娱乐必备,在此基础上的附加功能,往往也能体现出产品本身的性能,这次发布会还公布了 Quest 3S 的新功能——Hyperscale。

用户通过手机扫描房间的轮廓细节,以及家具摆放的位置,接着就能在 Quest 3S 重新构建出一个接近 1:1 的复原场景。

从发布会的演示来看,场景还原度真的不错,毛边和扭曲不是太多,以后线上沉浸式看房,或者足不出户地游玩博物馆或者名胜古迹,又多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平台。不过除此之外,场景复原的实用性究竟还有哪些?要如何结合每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将技术落地,是 Meta 和 Quest 今后需要回答的难题。

Meta 的全称是 metaverse,即元宇宙。Facebook 当年改名 Meta 表明了扎克·伯格对新技术探索的决心,而 Meta 也成了最先一批向元宇宙进军的科技巨头。所以「元宇宙」也就成了每次 Meta 新品发布必提及的部分,尽管他们已经在这个领域碰了很多壁。

扎克·伯格在发布会上介绍,Meta Quest 3S 推出了沉浸式社交的增强功能,Quest 的用户现在可以在设备中创建虚拟形象,和彼此一起通关游戏,或者组队进行健身,又或者去听一场线上的演唱会。

随着 Quest 3S 的发布,Quest 2/Pro 也宣布彻底停产,另外 Quest 3 的价格也从 649 美元降至 499 美元,新产品将在 10 月 15 日后发货。

Llama 3.2 发布,多模态能力让眼镜拥有眼睛

比起几乎没变化、甚至还减配的 Meta Quest 3S,Meta AI 的新功能就被衬托得更有新意。

扎克·伯格在发布会上宣布,Meta AI 正式上线语音功能,用户可以通过 Messenger、Facebook、WhatsApp 和 Instagram 向 Meta AI 提出问题或以其他方式聊天,并获得模拟语音回复。

不仅如此,AI 语音的音色还能自主选择,你可以使用包括朱迪·丹奇、约翰·塞纳、奥卡菲娜、克里斯汀·贝尔等名人在内的 AI 声音。

扎克·伯格还在现场演示了语音功能,总体来说对话响应速度还挺快,回答的内容也比较准确,语音语调听起来又向真人问答更近了一步,而且还能随时打断对话插入新的话题或问题。

虽说中间出现了几次失误,不过作为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技术这也正常,扎克·伯格本人多次也毫不避讳,就像他本人说的一样:这是 demo 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另外,通过 AI Studio 功能,用户还能根据自身的需求、爱好等,自主创建相应的 AI 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生成表情包、提供旅行建议,当然也能进行日常的对话。

不过从效果来看,接下来的 AI 翻译功能则更加实用。目前,搭载了 Meta AI 的终端,都能支持实时语音翻译功能,发布会上的两位发言人,通过佩戴 Meta Ray-Ban 完成了一次即时的跨语种(英语-西班牙语)对话。

Meta Ray-Ban 可以通过麦克风采集对方的语音,并迅速翻译成机主的母语,虽说每种语言的翻译响应速度都不算慢,但句子稍微长一点,中间等待的时间还是略显尴尬,而且 Meta AI 有时候还会抢话。

另一个线上视频的语音翻译效果会更上一层楼,比起上面的实时翻译,我愿称之为「高阶版翻译功能」。Meta AI 可以把线上视频的语音翻译成另一个语种的语音,更厉害的是,它能把原视频说话人的语气、音色,甚至于不同国家读英语时的口音都完美还原。

Meta AI 在发布会上一系列的更新功能,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驱动核心:Llama 3.2。

今年七月份,Meta 才刚刚公布了 Llama 3.1 模型,简单来说,超大杯 Llama 3.1 405B 是 Meta 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模型,也是全球目前最强大的开源大模型,更是全球最强的大模型。

没想到短短两个月 Llama 3.2 就来了。

Llama 3.2 是 Meta 的首个开源 AI 模型,包括两个视觉模型(11B 和 90B)和两个轻量级的纯文本模型(1B 和 3B),这意味着它具备了多模态的能力,也就是可以同时处理文本和图像,其中轻量级的纯文本模型可以直接在本地理解用户输入的内容。

依靠 Llama 3.2 全新的能力,许多搭载大模型的设备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实用场景。除了上文提到的 AI 翻译功能, 有了视觉能力的 Meta Ray-Ban 现在能更深入地协助人们的工作生活,日常起居。

你可以直接咨询 Meta Ray-Ban 可以用牛油果做点啥好喝的饮料,你甚至都不需要在句子里提到牛油果,直接用「这个」等代词就行,因为它看得见。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忘记车停在商场哪里的情况,如果你也是忘记车位编号的常客,那现在 Meta Ray-Ban 就能帮你记下车位号码,以便你忘记时随时调取相应的信息。

拨打海报上的号码,扫描宣传册上的二维码,帮你搭配日常穿搭…… 总之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加上全新升级的视觉大模型等 AI 能力, Meta Ray-Ban 几乎能出现在你生活的每个角落。

也正是因为这颗摄像头的存在,Be My Eyes 和 Meta 的这次联姻才成为了可能。Be My Eyes 是一家通过实时视频和人工智能,将盲人或视力低下的人,与视力正常的志愿者和公司联系起来的公益平台,通过线上实时的视频通话,志愿者/组织可以帮助智障人士解决眼前的困难。

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增值,也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特殊群体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从而让所有人的生活都能更加方便,技术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展开。

下一代计算设备的曙光已至

虽然早已对 Meta Orion 眼镜有所预期,但当扎克伯格拿出真机的时候,还是给我们带来了科技新品久违的「惊艳感」。

这种惊艳感不仅是因为 Meta 勾勒的未来蓝图足够吸引,更是因为这个产品的实际效果非常接近愿景,The Verge 在体验过后的评价非常精辟:

它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也不是实际的产品。它介于两者之间。

这也是 Orion 和许多 Meta 曾经探索过的奇思妙想不同之处:它不是一个难以走出实验室的概念,而是 Meta 选择「all in」的明日产品,是 AI 和 MR 的完美结合。

它是最佳的 AI 设备:可以看用户所看,听用户所听,能结合用户的现实场景,因此能给出更有效的回答。

它也是终极的交互和联系方式:不需要局限于小屏幕,也不必借助厚重的头显,虚拟和现实世界彼此紧密交融,随时可交互,处处是交互。

手机这种计算设备形态已经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末尾,这已经是行业的共识;而下一代的计算设备,苹果、Meta,甚至 OpenAI 都正在探索。

尽管还是原型机, Meta 给出的答卷 Orion 目前看来确实不赖,至于是否成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主流智能终端,还有很多未知数,但扎克伯格对此倒是信心十足。

眼镜和全息影像将会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产品。如果我们能让世界上已经拥有眼镜的人,都升级到拥有 AI 和 MR 的眼镜,那么这将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而且我认为它会走得更远。

*苏伟鸿对本文亦有贡献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 Apple Watch 好戴的秘密,藏在四根看不见的弹簧里|硬哲学

By: 肖凡博
25 September 2024 at 18:0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Apple Watch 十周年,苹果带来了 Series 10,虽说这是近几年变化最大的一代 Apple Watch,但作为普通用户,如果不把它和前几代放在一起观察比较,还是有点难区分出谁是谁。

不过 Apple Watch 的表带倒是玩儿出了不少新花样,皮革的、金属的、硅胶的、卡扣式的、松紧式的…… 你不一定都见过,但你总能从官方或三方平台,找到一款适合的。

我们拿到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这两周,也把前几代的表带换上看看适不适配,结果从 Series 3 开始,只要表盘大小接近,表带就能相互通用,即使把最窄的表带放到最大的表盘上,也能应个急。

能把近 7 年的 Apple Watch 和表带串到一起的,竟是一个不起眼、苹果也几乎从未提及的卡扣。

看不见的技术

Apple Watch 的表带很好拆。

不管你对 Apple Watch 本身的评价如何,但在快拆表带这一点上,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 Apple Watch 的表带,集成了市面上快拆表带的三大优点:

  • 拆装便捷
  • 连接牢固
  • 兼容性强

按下表身上的按钮,把表带往旁边一推,立马就能取下来,如果你愿意,甚至一只手就能完成。安装时直接把表带推进凹槽里,听到「咔」的一声就证明装好了。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卡扣是通过磁吸来完成固定的:表带移到中间时,表身内的磁铁把表带上的卡扣吸到凹槽中,从而完成固定。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在知道真相之前也有同样的想法,因为在苹果产品上,出现磁铁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iPhone 的 MagSafe,iPad 的妙控键盘、Mac 的屏幕、AirPods 的盖子…… 总之只要是苹果的硬件连接,就大概率和磁吸有关系。

▲素材来源:哔哩哔哩@monkeyzmk

但 Apple Watch 的表带,并不是靠磁吸固定的,而是通过最原始、最基础的「机械弹簧结构」。

苹果内部将这个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有东西的连接组件,称为「X206」。这上面有三个黑色的橡胶按钮,形状有点像 iPhone 上的音量键,整体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如果把它拆散了,不难发现这个小东西里面有大讲究。

X206 由 10 个零件组成,上方外侧是两个橡胶缓冲器,主要起到定位和缓冲的作用。

因为组件和表身同为坚硬的金属材质,不易发生形变,若想顺利拆装,中间必须留缝隙,但这又会使两者相互摩擦加快损耗,而且不稳定的连接也会让卡扣难以对准凹槽。

两个橡胶垫刚好就弥补了这个细微的空档。

中间的橡胶垫和旁边的略微有些不同,它的上方有一个凸起的椭圆结构,这是为了和内部的四个弹簧和下方的固定卡扣相互作用。

当表带推入一半时,凸起的部分就会被表身向下挤压,四个弹簧发生形变,这时表身的凹槽和 X206 刚好能严丝合缝地对齐,所以挤压力就被存在了弹簧里。

直到把整个表带推入对齐后,固定卡扣就能弹入和它尺寸相当的卡槽里,「咔」的一声是卡扣被弹簧弹进卡槽的声音,而不是被磁铁吸入的声音。

反过来,取出表带也一样,按住表身背面的按钮,卡扣被推出卡槽,这时 X206 的表面又变成了一个没有凸起的整体,顺势往旁边一挪,表带即可顺利卸下。

像 Apple Watch 上利用「嵌入结构」连接表身和表带的方式,在智能手表行业中,其实并不常见。

它的好处显而易见,环抱式的结构连接稳定,不易脱落,又方便拆卸;而难处也十分明显,做一对相互匹配的结构很简单,但当 Apple Watch 的年出货量达到千万台时,还想把地球上任何两个表身表带,都做到像实验室中的那样丝滑连接,那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就得用微米来计算。

拿前朝的土,填眼前的坑

The Verge 之前采访过曾经负责制造原装零件的前苹果工程师,他们说 Apple Watch 表带连接的创意是没问题的,但要想在量产的产品中控制公差——任何一个尺寸相当的表身和表带都得做到丝滑连接,不易脱落,也不会太紧——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而且作为一款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还必须要考虑到制造成本,这又给本就不简单的连接工艺雪上加霜。

最初的公差有点疯狂,它很难加工。你无法将工具放进去,角度都很奇怪。

这时,给面向未来的苹果雪中送炭的,恰恰是来自传统的制表工艺——瑞士钟表。

▲ 图片来自:luxurywatcher.com

钟表制造业是瑞士的传统产业,16、17 世纪大批制表工匠转移到日内瓦,也把制表的手艺带到了当地,经过了 200 多年的深耕发展,到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瑞士钟表业迎来了顶峰时期,百达翡丽、伯爵、劳力士等赫赫有名的品牌都陆续在这个时期建立。

不夸张的说,直到今天,瑞士钟表依然是世界高端机械表及精加工制造的最高代表。尽管在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经历过石英表的冲击,但它们依然通过精加工的传统技艺,将部件误差控制在 0.0002 毫米之内,144 小时的时间差也被控制在了 10 秒内。

▲ 图片来自:rapiddirect.com

这次「石英危机」曾一度使得瑞士钟表产量在全球的比例,从 43% 跌到 15%;也正是这个危机时期,催生出了瑞士传统制表技术和 CNC(计算机数控)技术的融合,开始将 CNC 技术广泛评估钟表和医疗设备制造。

把产品在微米级别上加工,是 CNC 技术的拿手好戏,也是 Apple Watch 最需要的技艺。所以当时苹果还购买了数台高达 200 万美元/台的瑞士 CNC 机床,而且只是为了切割出精度足够的凹槽结构。

这类(瑞士 CNC)机床之前最大的买家是劳力士。

而苹果在之后购买 瑞士 CNC 的数量也超过了之前所有的客户,这当中也包括劳力士。

苹果确实对 Apple Watch 上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那到底有多高?咱们的头发直径大约是 ±70 微米,普通的 CNC 可以做到 ±50 微米,瑞士 CNC 则可以把这个数字控制在 ±5 微米,相当于在 1/14 根头发上作画。

更离谱的是,即使经过了这种精度的加工,也还是有很多表身和表带成了废品,因为没达到苹果的要求。

这种精度,作为用户可能比较难感知,但一些从业人士却有深刻的体会。当年极智客产品总监曾在知乎发文,说明了 X206 的加工难点。

50% 的良品率算优秀,三方平台的适配件在 Apple Watch 发售后的几个月都没做出来…. 这些都足以见得苹果对 X206 的要求,真的很高。

快拆的表带,勤换的表带

这个看似普通的卡扣,并不简单,不过作为普通用户,特别是 Apple Watch 的用户,它并没有上面说的那么复杂,如果你用过苹果手表并拆卸过表带,就会知道它非常容易拆卸,The Verge 毫不吝啬地评价到:

没有一个能像每个 Apple Watch 底部专有的小表带释放按钮那样简单方便。

这个好用的结构如何才能让用户在一开始就能察觉到?苹果的方法简单粗暴:让用户自己装上。

所以现在的 Apple Watch 都是将表身和表带分开放置在包装盒内,新机开箱后,买家得自己动手装一次,全球知名钟表出版物的前任编辑认为,苹果可能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向大众普及一点钟表学的知识。

结合前文中所说,苹果也在告诉购买者,不管是和传统手表,还是和市面上其他品牌的智能手表相比,Apple Watch 的卡扣,真的很好用。

记得以前,要是家里有一块蚝式表带的手表不合手腕,大概率是要去手表维修档口,找专门的修表师傅用专业的工具把表带取下来,调整节数,再用看不懂的方式把手表复原。

▲ 图片来自:luxurywatcher.com

传统的表带很有质感,但拆装的过程过于复杂且麻烦,手边没有专业工具,街边没有专业当铺,一时半会儿你那块儿表还真戴不上手。

哪怕到了卡西欧盛行的年代,表的种类和样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表带的拆卸依旧是一个难题,一般来说,表用多久表带就会跟着用多久,而且当年表身和表带的设计几乎都是一个整体,也不好单独换上一个违和的部分。

智能手表在消费市场铺开后,手表的形态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花里胡哨的外观逐渐成为稀有品,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手表加入了千奇百怪的软件功能。表身本体成了各种 App 的容器,功能性大幅提升,虽然外观的装饰性大不如前,但大家仍有办法找补回来。

表盘和表带就成了智能手表装饰性的载体。表盘好说,动动手指就能换,但表带要是还和之前一样,那就比较麻烦了。

快拆表带,也因此被千呼万唤始出来。

说是创新的快拆表带,其实也是在向传统技艺「请教」,拆法也大相径庭。

比如智能运动手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佳明,好几款产品虽然宣传为快拆,但还是得像传统手表一样,借助专门的工具才能完成,可能也是考虑到产品本身定位为「户外运动设备」,所以不需要经常拆卸。

▲ 图片来自:哔哩哔哩@智能穿戴陆一鸣

穿戴产品种类众多的华为,也探索出了几种不一样的拆卸方式,有需要工具的,也有市面上最为普遍的「弹簧拴结构」。

宝格丽 Serpenti 和蒂芙尼 East West 系列等女表上,也有同样的结构,方便表主搭配不同的穿搭。虽然弹簧拴结构的拆卸很方便,成本也不高,但表身和表带的连接处仅有轴承的一小段连接,因此牢固性不如嵌入式。

宝诗龙 Reflet 系列上的隐藏横推式卡扣,和 Apple Watch 上的极为相似,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结构称为嵌入式。

便于更换的表带,让表身,特别是智能手表表身趋同化严重的今天,有了另一种花样玩儿法,Apple Watch 从第三代出到现在,利用 X206 嵌入式的结构,发展出了几个比较稳定的表带种类:

  • 硅胶表带
  • 金属链式表带
  • 米兰尼斯表带
  • 皮革表带
  • 尼龙表带
  • 编织表带

如果你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同为 Watch 表友,大概率都相互咨询过对方表带的下单链接。

快拆的表带在满足装饰性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样式,完善了手表的功能性,运动用一种,工作用一种,出行用一种,主打一个表带跟着需求走。

勤换的表带一方面让苹果的生态更加封闭,因为市面上只有 Apple Watch,用的是 X206 的连接方式。

另一方面,这也让苹果的生态更加开放,因为所有的穿戴设备配件厂商都会跟进设计,2024 年第二季度,Apple Watch 的全球出货量达到了 890 万台,占了全球智能手表市场一半的份额,如此庞大的市场不管是苹果自己还是配件厂,都不会放过。

苹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类别。整个可更换表带的生态系统对他们来说,是一项价值 10 亿美元的业务。

用原装或买官方的的确省事,但也确实贵,性价比这一块儿就刚好被电商平台的配件厂所弥补,从侧面看,这也是一种苹果宣传自家产品的策略:为了这碟醋,包了这顿饺子——想用上这些打着潮流标签的表带,你就得有一块儿苹果手表。

而这个在市场中独一份、当年让工程师绞尽脑汁的 X206 嵌入式结构,就是当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连接了 Apple Watch 的表身和表带,也连接了苹果手表的过去,以及未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