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4 November 2024Main stream

MacBook Pro 还有大更新?等等党又要赢了

By: 周奕旨
4 November 2024 at 17:47

上周,苹果按照一天一台的节奏,发布了首批搭载 M4 芯片的 Mac,分别是:

  • iMac(搭载 M4 芯片)
  • Mac mini(搭载 M4 与 M4 Pro 芯片)
  • MacBook Pro(搭载 M4、M4 Pro 与 M4 Max 芯片)

作为目前 Mac 家族当之无愧的明星,MacBook Pro 在经历泄露事件后热度不减,依旧作为压轴登场,而在大家期待的 MacBook Air 之前到来,更多关于 Mac 的爆料提前来了。

在这代 MacBook Pro 上,M4 系列芯片获得了更强的 NPU,为即将到来的 Apple Intelligence 做足了准备。

不过,根据 Mark Gurman 的爆料来看,M4 Max 还不算最顶——缺席了 M3 系列芯片的 Ultra 型号将会回归。

与它的前辈 M1 Ultra 和 M2 Ultra 相似,M4 Ultra 也将使用号称「胶水大法」的 UltraFusion 技术将两块 M4 Max 连接起来。

由此,M4 Ultra 最多将会配备 32 核 CPU 与 80 核 GPU 以及 32 核 NPU,在晶体管数量上也将达到 M4 Max 的两倍。

作为参考,M2 Ultra 在 Geekbench 6 多核测试中得分为 21241,而 M2 Max 的得分为 14621,M4 Ultra 也一样,虽然有边际效应的影响,但双倍芯片依旧能带来强大的性能提升。

由于第一批搭载 M4 芯片的 Mac 已经完成发布,M4 Ultra 更有可能出现在尚未发布的机型上,考虑到本身的定位,M4 Ultra 可能与 M2 Ultra 一样,首发于明年较为高端的 Mac Studio 与 Mac Pro 上,为 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充足的 NPU 以及光线追踪提供性能支持。

除了 M4 Ultra,后续的 M 系列芯片也有消息。

明年,苹果将会推出 M5 芯片,据推测,这将会是常规升级的一代,按照苹果的一贯作风,M5 可能只是对功耗、制程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优化。

虽然 2025 年的 M5 芯片看起来可能有些乏善可陈,但 2026 年的 MacBook Pro 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根据爆料显示,2026 年的 MacBook Pro 将会有三个变化。

按照芯片制程进度,2026 年的 MacBook Pro 将搭载使用台积电 2nm 工艺制作的 M6 芯片。

相较于目前的 M4 芯片使用的 3nm 工艺,制程工艺的缩小意味着晶体管间的距离更小,这有两个好处:电流的损耗与泄漏会更小、以及可以在相同的空间中容纳更多的晶体管。

也就是说,M6 芯片的功耗会更低,性能会更高。

除了芯片,外观也可能会有变化。

按照苹果对 MacBook Pro 五年一更新的计划,的确也快到 MacBook Pro 换新设计的时候了。

上一次更新,苹果设计接班人 Evans Hankey 抛弃了上一代 Jony Ive 主导的楔形机身,将饱受争议的蝶式键盘与 Touch Bar 移除,SDXC 卡槽与 HDMI 接口的回归也揭示了功能性的全面提升。

这样的设计改动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苹果「拨乱反正」的象征:功能性不再为设计让步,两者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

但苹果显然还有更多想法:现在这一代 MacBook Pro 显得比较笨重,苹果想要将它做得更薄。

目前,设计了这代 MacBook Pro 的 Evans Hankey 已经于 2023 年初离职,接任她的 Molly Anderson 虽然已经成为苹果设计总管,但并没有像 Jony Ive 与 Evans Hankey 那样被任命为苹果副总裁。

她的设计代表作是今年 WWDC 上 M4 首秀的 iPad Pro,在她的带领下,iPad Pro M4 在实现了机身厚度变薄的同时,保住了电池容量,并提供了比以前好 20% 的散热性能。

如果不出意外,新 MacBook Pro 的设计也将由她主导,能否在更薄的机身下控制住桌面级元器件的散热,就要看其功力究竟如何了。

苹果今年很爱玩屏幕,比如在刚刚发布的 MacBook Pro 与 iMac 上,苹果就将首次出现于 iPad Pro M4 上的纳米涂层玻璃普及到 Mac 家族的显示屏上了。

在 2026 年,MacBook Pro 的屏幕将迎来整体更新,可能会由目前的 MiniLED 技术升级为 OLED 技术。

这种升级可以带来更高的对比度、更广的色域、更快的响应时间以及更薄的设计,提升视觉体验和电池续航,同时减少光晕效应并改善可视角度,使其更加适合创意和专业用户的需求,不过烧屏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能否撑得住 Pro 系列的专业用户使用,还有待观察。

随着 M4 芯片的推出,Apple Intelligence 已经拥有了一个可用的环境,只等落地,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进一步优化的 M5 芯片、更强大的 M6 芯片、新的机身设计和显示技术将相继面世,MacBook Pro 的发展步伐不可谓不快。

不过对于有迫切换机需求的朋友来说,当下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爱范儿为目前发布的 M4 Mac 准备了三篇详细评测,哪一款 Mac 最值得购买?M4 芯片三种型号怎么选?在各个使用场景下表现怎么样?这些问题,我们将一次给你解决。

你会选择今年的 Mac 吗?还是做一个等等党,等待更香的型号?

(置入投票)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iPhone 的灵动岛终于要缩小了,靠的竟然是一块镜片

By: 周奕旨
31 October 2024 at 18:29

iPhone 16 系列发布的热度才过去不久,iPhone 17 的新卖点又悄然出现了。

在国产手机如火如荼的发布间隙,这个爆料显得毫不起眼:下一代的 iPhone 除了多了一个 Air 型号以外,iPhone 17 Pro Max 的灵动岛将进一步缩小。

其实看到这条消息时,我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因为灵动岛代代都在缩小,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当我深入了解以后,才发现这条不起眼的消息背后,藏着的是乔布斯关于手机设计的终极愿景。

超透镜,是纳米级的镜片

要说一台 iPhone 什么地方最显眼,我想除了背后的影像模组外,就要数这块屏幕上的灵动岛了。

要想缩减这块碍眼的东西,我们需要先知道这块始终以黑色面板盖住的灵动岛是怎么来的:

2017 年,iPhone X 拉开了苹果全面屏机型的序幕。

为了保证屏占比的优势,iPhone 正面的部件迎来剧烈改动,Touch ID 随着标志性的 Home 键彻底退出舞台,一块从边框上延伸进入屏幕的区域出现了——Face ID 与自拍所用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以及帮助手机与外界交互的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都藏在其中,组成了我们熟悉的刘海。

▲ iPhone X 刘海的内部结构

到了 iPhone 14 Pro 系列上,刘海转身一变,彻底与边框分离,在屏幕中单独盘踞成一个药丸形状,并配合从软件上定制的交互界面,成为大家熟知的灵动岛。

这一次 iPhone 17 Pro Max 上灵动岛的缩小,苹果就决定对其中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动刀。

这个系统中有几大关键组成部分:红外摄像头、点阵投影仪、前置摄像头、泛光感应元件以及距离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

发现了吗?其中有一半的元器件,都离不开一位关键先生——摄像头。

在传统的摄像头系统中,镜头依赖于纯粹的光学设计,通过弯曲抛光玻璃或塑料材料将光线曲折并聚焦至一点,传统镜头的制造工艺成熟,佳能、尼康等公司已经在此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庞大的镜头群与市场份额。

▲ 传统的相机镜头,主要基于光学结构设计

不过,就算传统镜头在成像质量上已经非常成熟,但它们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体积与重量。

由于传统镜头需要通过物理弯曲来聚焦光线,导致镜片结构限制了镜头的最小尺寸和重量,同时传统镜头在设计上很难实现对特定波长光的精确控制,这在需要特定光谱成像的应用中是一个挑战。

超透镜技术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一切。

2021 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

我们的工程师们制造出了一种可调整的「金属透镜」,它可以在不改变物理位置或形状的情况下聚焦于多个深度的物体。这种透镜不是由固体玻璃制成的,而是由一种透明的「相变」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在加热后可以重新排列其原子结构,从而改变材料与光线的相互作用方式。

超透镜的优势中,有个特性最突出:轻量、高质。

这个轻量,可不是传统光学上的「长枪大炮」与「饼干头」对比,超透镜本身尺度是纳米级别的。

用更专业的话讲,超透镜的厚度是「亚波长厚度」——当某个结构的厚度小于电磁波的波长,它就被称为亚波长厚度。

用数字举个更清晰的例子:假设一个材料的厚度是 100 纳米,而我们处理的光波波长是 500 纳米,那么这个材料的厚度就是亚波长厚度(100 纳米 < 500 纳米)。

超透镜就是在亚波长厚度的平面二维材料上设计的,通过高精度的纳米加工技术(比如电子束光刻、飞秒激光直写光刻和纳米压印技术),可以将超透镜的厚度控制在数百纳米级别,远小于传统透镜的毫米级别。

可以说,将超透镜与传统镜头放在一起,就像一枚隐形眼镜放在哈勃望远镜的旁边。

超透镜不止本身薄,它需要的工作空间也很小。

如果你有老式镜头,你一定会留意到转动对焦环时,镜头在轻微前移或后移,这是因为在传统光学设计中,镜头想要对焦不同距离的物体,需要移动镜头组之间的镜片,才能让图像清晰。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研究实验室科学家 Tian Gu 直接表示超透镜可以依靠自身完成对焦任务: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超透镜不用移动部件和位置,就能实现位于不同深度的重叠物体的无像差成像,可与传统的笨重的光学系统相媲美。

也就是说,超透镜通过改变入射光的相位、振幅和偏振来实现聚焦,而无需移动透镜本身的位置,相比传统光学镜头,就省下了用于对焦的镜组移动空间。

在传统镜头结构中,体积与重量的减轻,往往伴随着画质的妥协,但超透镜突破了这一限制,在急剧减轻的体积与重量下,也保持了优异的画质。

超透镜通过其纳米结构精确操控光波,能够突破传统镜头的衍射极限,并达到更高的分辨率,同时能够以单个透镜校正像差、色差等传统镜头需要大费周章才能解决的问题。此外,它还能够聚焦不同波长的光,从而提升成像质量。

不过,麻省理工大学发布的超透镜使用的是 GSST 材质制作,这种材质还不允许可见光通过,也就是说,它目前只能用于原深感摄像头系统或是背面影像模组中的 ToF 镜头。

所幸,超透镜这种可能影响光学设计的技术,也并非麻省理工大学一家在研究。

2022 年,中科院物理所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了一项超透镜的新成果,实现了可见光频段多路复用的主动变焦超透镜。

这个超透镜则代表着另一个方向上的突破: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形态来切换焦距,并支持我们肉眼可见的光学成像。

▲ 图片来自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根据 QYResearch 发布的《Global Metalens Market Insights》报告预测,全球 Metalens(超透镜)市场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4184 万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14 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 (CAGR) 为 79.51%,其中中国市场占据了 6.4526 亿美元,也侧面印证了这个新技术的前景。

▲ 图片来自 aluates Reports

iPhone 17 Pro Max,将成为超透镜的试验田

面对这项年轻又前沿的技术,苹果自然也不愿错过。

去年,知名爆料人郭明錤就指出苹果垂涎超透镜技术并非一两天的事情了,并已经制定了初步规划:

  1. 逐渐降低目前对塑料镜头的依赖度;
  2. 控制超透镜的生产使用成本;
  3. 最早 2026 年在 Apple Vision Pro 或后续产品中大量应用超透镜;

如果爆料信息准确,苹果显然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毕竟,如果超透镜的性能和稳定度的确可以满足民用设备要求,那么在将来,iPhone 上令人头疼的摄像头凸起就很有可能迎来转机,随之而来的就是更收放自如的机身设计、更宽裕的机身内部结构。

再看远一些,超透镜甚至在类似于 Vision Pro、爆料中的苹果眼镜等下一代个人终端中,都大有可为。

按照这种展望,iPhone 17 Pro Max 上灵动岛缩小,就是苹果为超透镜准备的第一块试验田。

不过别高兴太早,按照苹果的惯例,与灵动岛变小一起迎来的,可能是灵动岛维修价格的再次提升——要知道,目前 iPhone 15 系列灵动岛出现损坏的保外维修报价,属于「其他损坏」,价格在 4399 元至 5699 元之间,已经十分昂贵。

同时,苹果的刀法依然阶级分明,这些更改将仅适用于 iPhone 17 的 Pro Max 版本,而较小的 Pro 将保持当前的大小。

乔布斯曾提起过自己想象中的 iPhone:

我希望手机能够像一块「充满魔力的玻璃」,简洁、轻薄、没有多余的元素。

从最早 2010 年收购 PolarRose,到 2013 年收购 PrimeSense,再通过多年的内部整合优化,用 Face ID 代替 Touch ID,最终催生了现在 iPhone 的雏形——iPhone X,都是苹果追求这块魔力玻璃所做的努力。

▲ iPad 与使用 PrimeSense 3D 传感技术的 Structure Sensor

乔布斯的愿景的确没错,没有人能拒绝一块「魔力玻璃」,诸如 iPhone X、小米 MIX 等探索全面屏的手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人们欣赏那些敢于踏出第一步的创新者。

从 iPhone 4 到 iPhone 16,再从刘海到灵动岛,iPhone 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路程,终于籍由超透镜,迎来了向最终形态再迈一大步的可能。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发布 M4 MacBook Pro!全系 16G 内存起步,史上续航最长的 Mac

By: 周奕旨
31 October 2024 at 00:15

10 月初,全新的 MacBook Pro 在尚未公开前,直接被几位博主提前开箱上手,堪称苹果自 iPhone 4 以来最严重的产品泄露事件。

原本以为苹果会把发布会提前举办,接住这泼天的流量。结果,苹果跟赌气似的选择跳过发布会,还一天发一件,终于在 iMac 与 Mac mini 之后,全新 MacBook Pro 携 M4 全系列芯片登场。

还是熟悉的配方,这代 MacBook Pro 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我们直接将目光先聚焦在今天的重点上——M4 系列芯片。

与 iMac 不同,MacBook Pro 上使用的 M4 芯片均为满血状态,配备 10 核 CPU 与 10 核 GPU,与昨天发布的 Mac mini 对齐。

搭载 M4 标准版芯片的 MacBook Pro 在编辑照片等任务上比配备 M1 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快 1.8 倍,在 Blender 中执行渲染任务时,速度可达 3.4 倍。

搭载 M4 标准版的 MacBook Pro 另一个变化,就是同样起步就配备 16GB 内存,最高支持 32GB。

面对与日俱增的 AI 需求,电脑对内存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全力押注 AI 的苹果也到了不得不违背「祖宗之法」的时候了。

此前,搭载 M3 芯片的 MacBook Pro 在闭合的情况下,支持一台分辨率最高达 6K (60Hz) 的外接显示器,以及另一台分辨率最高达 5K (60Hz) 的外接显示器。

现在好了, M4 MacBook Pro 开盖也能连两台显示器。

昨天出现在 Mac mini 上的 M4 Pro 继续登场,最多集成 14 核 CPU 与 20 核 GPU 以及 16 核 NPU,M4 Pro 性能与配备 M1 Pro 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相比,在 Mason Redshift 中渲染场景的性能高达 3 倍。

同时,M4 Pro 对应的起步内存与 M4 芯片也拉开了差距,升级到 24GB,最高支持 48G 内存。

为了 AI,苹果还想了别的办法——搭载了 M4 Pro 的 MacBook Pro 的内存带宽比上一代大幅增加了 75%——这是任何 AI PC 使用的芯片的两倍。

除了前两天已经发布的 M4 标准版与 M4 Pro,最大杯 M4 Max 也终于在今天亮相。

按照惯例,M4 Max 与 M4 Pro 一样分为高低两个配置,低配 14 核 CPU、32 核 GPU、16 核 NPU;高配 16 核 CPU、40 核 GPU 以及 16 核 NPU。

M4 Max 芯片版本的 MacBook Pro 内存从 36GB 起步,最高支持选配 128GB。

M4 Max 的性能也稳步提升,据苹果宣称,M4 Max 在 Maxon Redshift 场景渲染中的性能最高可达 M1 Max 的 3.5 倍,可轻松完成视觉效果、3D 动画和电影配乐等繁重的创意工作量,在 Xcode 中编译代码时,构建性能速度也能高达 2.2 倍。

在人工智能方面,M4 Max 的提升较为明显,可以提供比 M1 Max 快 3 倍以上的神经引擎,配合增大的内存,开发人员可以轻松与具有近 2000 亿个参数的 LLM 交互。

在拓展方面,新 MacBook Pro 也变得更为强大,在 M4 Max 加持下,可以在开盖的情况下,最多外接 4 个额外显示器。

除了核心性能,M4 MacBook Pro 的接口也有所升级。

之前的 M3 MacBook Pro 入门级配备 2 个雷雳 4 接口,现在 M4 MacBook Pro 将从 3 个雷雳 4 接口起步,与更高配置机型看齐,Pro 与 Air 的界限进一步分明;

M4 Pro 与 M4 Max 机型则配备昨天在 Mac mini 上首次出现的雷雳 5 接口,可以实现高达 120 Gb/s 的数据传输速度,吞吐能力是雷雳 4 接口的 2 倍以上。

在新的 MacBook Pro 上,苹果引入了全新的纳米纹理面板,可以在明亮环境中显示高达 1000 尼特的 SDR 内容,并以 1600 尼特的峰值亮度显示 HDR 内容,屏幕旁边的摄像头也升级了——一个支持自动将用户居中的 1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同时也支持「桌上视角」功能。

最后,苹果宣称新 MacBook Pro 的续航最长可达 24 个小时,并且支持快充,最快只需要 30 分钟就可以充电 50%,续航烦恼进一步得到解决。

苹果向来钟爱于深空灰和银色这类具有光泽感的配色,去年发布的深空黑配色却打破常规,黑得更为深邃,呈现一种强烈而沉稳的金属质感。

以往深空黑色专属于 M3 Pro 与 M3 Max,现在,最便宜的 M4 MacBook Pro 也能享受到这种高级感了。

M4 系列的 MacBook Pro 依然分为 14 和 16 英寸两种规格,其中 14 英寸可选择 M4、M4 Pro、M4 Max 三种性能版本,而 16 英寸可选择 M4 Pro 或 M4 Max 两种性能版本。这样的方案与前代保持一致。

最后,公布一下价格:

14 寸 M4 MacBook Pro :

  • 搭载 M4 芯片起售价为 12999 元
  • 搭载 M4 Pro 芯片的起售价为 16999 元
  • 搭载 M4 Max 芯片的起售价为 26999 元

16 寸 M4 MacBook Pro :

  • 搭载 M4 Pro 芯片的起售价为 19999 元
  • 搭载 M4 Max 芯片的起售价为 27999 元

搭载 M4 系列芯片的 MacBook Pro 将于 11 月 1 日上午 9 点接受预购,11 月 8 日正式发售。

2020 年底,苹果自研的 M1 芯片登场,彼时,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大数据、云计算和元宇宙。

四年过去,AI 成了目前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话题永远与产品息息相关,作为苹果最专业的便携终端,MacBook Pro 起步内存集体「升杯」,显然已经为迎接 AI 时代做好了准备。

不过,由于国行版本的 AI 功能的暂时缺席,M4 MacBook Pro 更大的意义也许在于,机身终于来到一个相较前代,定位更清晰、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齐全的舒适区。

你会选择 M4 MacBook Pro 吗?你觉得哪个版本是性价比之选?

欢迎在评论区给出你的看法。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富士相机对决 OPPO Find X8 的胶片风格,手机不只是富士平替

By: 周奕旨
27 October 2024 at 18:22

在手机影像配置卷到白热化的今天,你是否好奇过:手机摄影的下一个破局点,到底在哪里?

先请大家看一组照片:

如果我不说,也许有朋友会问,这不是近年来大火的富士胶片模拟吗?实际上,所有照片都是使用这台 OPPO Find X8 Pro 拍摄的,并且没有用任何专业软件做后期调色。

这种「类富士」的滤镜,其实是 Find X8 系列上三个全新的胶片风格,只需要动动手指,我们就能一键拍出富士风格的照片。

这是三组照片对比,你可以猜猜哪边是富士 XT5 拍的,哪边是 OPPO X8 系列拍的:

揭晓答案:这三组照片中,左边三张全都是富士,而右边三张全是 OPPO。

看完了扫街实景,我们再来看看两者人像的对比:

揭晓答案:这三组对比中,左边三张是 OPPO,右边三张是富士。

这三个胶片风格地位相当特殊特殊——以绝对强势的存在感,代替了曾经的哈苏自然色彩方案,成为这一代旗舰的影像「排头兵」。

想要探寻厂家对于手机影像的理解和构思,也许可以从这三个风格中找到蛛丝马迹——OPPO Find X8 系列除了复古,还有清新与通透两个风格,这些风格分别有什么区别?该怎么用?它们背后的设计逻辑,是怎么暗示影像下一步方向的?

三种风格,各有千秋

要说这三款胶片风格中最抓人眼球的,要数这个风靡一时、足以「以假乱真」的复古风格。

由复古风格拍摄的照片,相当有辨识度:画面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对比度,偏亮的高光渲染了一层橙黄,阴影则偏向碧绿 ,这与富士 NC 胶片模拟的色彩倾向非常相似,能够一秒将人带回浓烈又厚重的胶片时代,堪称富士「平替」。

在社交平台上,经常看到有帖子提问:为什么我拍的照片总是那么灰。

发灰的画面其实是因为由于手机影像传感器面积逐年变大、摄影算法逐渐变强,导致画面可以容纳的明暗范围更多,但受制于 sRGB 色彩空间标准,画面变得越来越灰。

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照片是一个盘子,向照片塞入更多的明暗细节就像在这个盘子上堆积更多食物,但 sRGB 这个小盖子盖下来时,本来铺满盘子的明暗细节就被挤成这个盖子的大小了,最终呈现的画面自然而然地显得灰暗,失去对比度和层次感。

想要恢复舒适的影调,往往需要用专业的后期软件去调试,但现在,使用 OPPO Find X8 系列中的清新胶片风格拍摄照片,可以直接解决这个麻烦。

清新风格在影调上与复古胶片风格类似,画面以高对比度的影调呈现,同时通过降低周围环境中的颜色饱和度,为画面去灰解腻。

有浓烈炽热就有清淡温和,最后一个通透风格就是如此。

使用通透风格拍照时,照片像素集中在温和的中间调,呈现低对比度,保持画面饱和度的同时,还把白平衡拉低,使其发色整体偏冷。

通透风格藏在前两个锋芒毕露的效果之后,展现自己收放自如的功底。

胶片风格操作指南

风格化固然好用,但世上没有万能的配方,就像用扫把拖地一样,一旦用错了环境,翻车也并不少见,不同的胶片风格,必须要挑到合适的场景,才能让这些独特的颜色更出彩。

我们对三个胶片风格进行测试并总结了一份操作文档,帮助你更好地使用它们。

首先是最受欢迎的复古风格,由于明暗对比度高、颜色浓郁,复古风格不适合在颜色杂乱的地方使用——配合颗粒,很容易出现画面变脏的情况。

同时,如果有人物出镜,要注意将人脸和皮肤尽量放在受光面,否则人脸和皮肤也会呈现酱油色。

而它擅长的,是有大面积纯色的环境——尤其是绿色。

在后期调色时,我觉得画面中最棘手的、最难处理好看的就是绿色,与富士 NC 胶片模拟类似,复古风格会将绿色偏移向浓郁的墨绿,将原本麻烦的绿色处理得好看、耐看。

综合这些特点,复古风格非常适合在有质感、有阳光照射、尤其是画面中存在绿色的场景使用。

虽然复古风格很亮眼,但在生活中 存在大色块的环境终究是少数,更多情况下,我们镜头中的场景与颜色都比较杂乱。

此时,清新风格可以大展拳脚,利用其高对比、低饱和的特点,清新风格可以有效将画面中的杂乱色减弱,降低存在感,大大突出画面主体。

但同样的,由于清新风格也会加强画面的对比度,所以想要人像的清新通透,需要尽量将人物放在受光面,或是正确曝光,才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效果。

最后,对于那些布置干净、颜色简单的环境,直接拍摄的照片会显得有些白开水,此时就可以用上三个风格中最平和的通透滤镜。

较低的明暗对比度和适中的饱和度,将宁静与平和的氛围融入画面,进一步营造画面的氛围感。

特别是在白色环境中,有暖色作点缀时,通透风格会将画面向冷偏移,白色更亮眼、暖色更突出,效果会更好。

三个胶片风格,三种明显不同的倾向,选择之多,总会有你喜欢的一个。

建立在审美上的照片,也许是未来方向

走进手机影像的下半场,照片正在从「拍得好」走向「我觉得好」,在客观标准逐渐过渡到主观感受的过程中,审美,成为了关键。

拍摄了《大提顿和蛇河》的摄影家安赛尔·亚当斯对此早有预言: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意思是,照片美不仅仅在于捕捉瞬间,更是你的创意和审美共同打造出来的。

▲《大提顿与蛇河》安赛尔·亚当斯

为了「美」,专业摄影师可以将大把时间放在审美提升上,但普通用户可不行,工作和生活已经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精力,根本没空再去深入学习美学知识与后期软件。

为了让大家更轻松地拍照,OPPO 将目光转移到了风格化方案上,而在摄影厂商中,早有两家厂商打造了极具审美代表性的风格:哈苏与富士。

这两家扮演对手戏的厂商,在风格上各有所长:哈苏以自然色彩科学出名,参考自然之美,巧妙地将肉眼所见的画面保留下来;而富士,则是钻研银盐颗粒,将胶片时代数十年的色彩积累带到数码照片上。

OPPO 先与哈苏合作,将自然色彩带到了手机上,再推出了三个胶片风格,集众家之长,打造出哈苏与富士的双重平替,为你提供更多选择。

这些举措听起来复杂,但它们的目标都十分明确——不需要你再花时间成本,去学习美学知识与复杂的后期软件,直接在每个人都会用到的手机上,提供一系列现成的美学基础。

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任意选择符合你的「美」。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PO Find X8 系列发布!你的第一部胶片相机,还有惊喜的 AI 影像功能

By: 周奕旨
24 October 2024 at 22:41

OPPO Find 系列的产品负责人周意保曾经提到过一个定律:

第三代最香。

这句话的意思是,电子产品总是在第一代、第二代上积蓄能量,最容易在第三代爆发。

如果按照这个定律,那么我认为 OPPO 这一轮的「三代」,也许要从 Find X6 算起:这一年,OPPO 告别自研的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 影像处理器,转而使用 Soc 中集成的 ISP 处理图像,也是这一年,Find 系列启用全新的环宇设计,强大的影像系统通通归于宇宙圆环内,并延续至今。

如果说 X6 系列是定律中的第一代,那么我们终于迎来了周意保口中,最容易爆发的第三代——OPPO 正式发布 Find X8 与 Find X8 Pro。

有圆有方的设计,追求氛围感的影像

随着 OPPO Find X8 系列登场,最先察觉到出现明显变化的,是外观。

上一代,X7 标准版与 X7 Ultra 都采用了曲面屏,形成家族化设计,但在这一代上,曲面屏方案直接被摒弃,Find X8 走上了设计的轮回,使用了四面等宽的直面屏设计,屏幕大小为 6.59 英寸,且黑边仅有 1.45mm,配合黄金 R 角与直角边框,整机呈现出硬朗利落的风格,193 克的重量,更是清爽干净;

X8 Pro 屏幕比 X8 微大,为 6.78 英寸,采用盛行的等深四微曲屏,四角黑边等宽,屏幕、边框与后背的衔接更柔和,在 215 克的重量下,也不会对手掌造成过大的握持压力。

X8 系列除了屏幕与边框大改,背面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与上一代的拼接主义不同,X8 系列背面整体遵循一体化,观感更加简约,配合不同的颜色,呈现不同的风格:浅色后壳干净清爽、深色后壳深邃有质感。

更多的小心思,还藏在背面的影像模组中:无论是 X8 还是 X8 Pro,摄像头摆脱了上代的不对称分布,都集中在浮光寰宇一体对称设计中,配合干净简约的后壳,对称得很顺眼,干净得很显眼。

同时,Find X8 系列机身都变薄非常多,这要得益于 OPPO 对影像模组中的潜望长焦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倒装的方式,将 CMOS 放在了天花板上,进一步延长光路,在保证画质不缩减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构体积的缩小,进一步实现整个影像系统的变薄,机身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头重脚轻的问题得到大幅改善。

除了按部就班的影像迭代,OPPO 对影像还有新的理解——抬手就出片,抓拍氛围感。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要体现在确切的影像表现上,就分成了数个功能。

首先,OPPO 认为,抓拍应该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模式。

为了将这种能力融入日常拍摄中,OPPO 在 Find X8 系列上推出了无影抓拍模式。

为了彰显无影抓拍的能力,OPPO 专门准备了两套「功法」:自适应瞬时双帧技术与错峰计算技术。

用短帧负责抓住运动,用长帧抓住画质,再拍算分离,先拍再算,让快门之间无需等待计算完成,实现 100% 的快门响应。OPPO 宣称,在这两个技术的加持下,无影抓拍的每一张成片都有完整的算法以及 HDR 显示支持,并支持高达 200 张不间断的连拍。

目前,无影抓拍已覆盖照片模式和人像模式,无需手动选择,只需要长按快门,就可以轻松开启,并支持所有焦段,甚至支持实况模式。

好的技术是无感的,但 OPPO 并不打算藏着掖着,在 Find X8 Pro 上,专门为无影抓拍准备了一个抓拍快启键。

这颗按键是 OPPO Find X8 Pro 独有,位于机身右侧的边框上,按键通过压力感应、震感回馈的方式运行,随时双击即可快速启动相机,单击拍照,长按实现连拍,并且在横向持握手机时,还支持滑动变焦。这种设计使用户能在关键时刻迅速捕捉精彩瞬间,将技术与体验完美结合。

除了抓拍外,OPPO Find X8 系列还为 OPPO 超光影图像系统准备了新的「风格引擎」,直接带来了三个新风格,为「氛围感」服务,分别是:

  • NC 胶片风格
  • CC 胶片风格
  • NH 胶片风格

这三个胶片风格并非后期套上滤镜那么直接,而是在新的风格引擎加持下,对多场景进行色彩调教,从成像上面调整照片影调,并对肤色进行优化,保证在人物自然的情况下,赋予照片胶片质感。

同时,OPPO 终于将 Reno 系列上大受好评的实况照片带到了 OPPO Find X8 系列上,并且得益于性能的加持,OPPO Find X8 系列的实况照片每一帧都支持完整的算法、美颜效果以及新的胶片风格,每一帧都有氛围感。

除此之外,OPPO Find X8 系列人像模式再升级,将相机上的柔光滤镜放在手机中,通过对照片进行分层分析,创建了三种柔光效果,不需要相机和外置滤镜,一键就能拍出更自然的柔光人像。

四者合一,OPPO Find X8 系列的影像氛围感,全部就绪。

AI 小布,影像到工作,全面介入

OPPO Find X8 系列的影像硬件得到升级,软件也不甘落后,在这一代,OPPO 为影像系统注入了 AI 加持。

在 Find X8 系列上,OPPO 推出了「AI 千里长焦」功能,在演唱会现场放心拉近焦距,也不担心照片会糊。

除了前期,OPPO 在后期也新增了一系列 AI 功能,分别是:

  • AI 超清像素
  • AI 去反光
  • AI 去拖影

通过生成式 AI,Find X8 系列可以在相册中对照片进行一系列处理,包括对模糊的照片细节进行重绘补充、去除玻璃上的反光、去除手抖、快门速度过慢带来的拖影。

AI 介入影像,但不止影像,在经过上一代对 AI 的尝试和探索后,Find X8 系列的 ColorOS 15 迎来了 AI 小布的全面介入系统,成为真正从系统级别提供服务的 AI,一句话来讲,不管你的手机在干嘛,AI 都能帮上忙。

一键问屏,是 Find X8 系列上与 AI 互动的新方式。

在用户通过长按电源键唤醒 AI 小布后,通过语音、画圈、以及摄像头,AI 可以对屏幕上的内容进行理解,无论是新闻总结,还是图片识别,通通不在话下,甚至通过摄像头,AI 还可以对取景框中的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外语菜单、商品搜索都不成问题。

系统级的 AI 不仅是生活好帮手,还是职场大杀器,面对复杂的职场工作,Find X8 系列的 AI 针对多种职场场景做足了准备:

  • 针对文档:AI 可以将多种格式文档互相转换,图片转为可编辑文档,并生成快速摘要并进行内容问答
  • 针对文字:AI 可以对文字进行排版、修正润色与续写,并总结大段文字中的关键信息
  • 针对语音:前代的通话摘要功能更进一步,在任何音频播放时都支持同步翻译、实时字幕以及内容摘要

天玑 9400,潮汐加持

虽然影像配置有高低,但芯片上,OPPO 还是做到了雨露均沾。

OPPO Find X8 与 X8 Pro 都搭载了联发科的天玑 9400 处理器,在每家都在争夺天玑芯片调教第一的场景下,OPPO 专门研制了全新一代的潮汐引擎加持天玑,更好地释放天玑 9400 处理器的性能。

OPPO 称,为了更好地释放性能,搭载潮汐引擎的 FindX8 系列,专门对天玑 9400 进行深入到 L3 缓存的定制,让潮汐引擎可以针对性地根据手机任务需求,灵活且准确地调配数据资源,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节省功耗。

OPPO 宣布,搭载天玑 9400 的 Find X8 系列,CPU 单核与多核性能分别提升了 35% 与 28%,并且降低了 40% 功耗,GPU 则提高了 41% 的峰值性能与 40% 光线追踪性能,并将功耗降低了 44%。

OPPO Find X8 系列搭载的天玑 9400 还更新了第八代 NPU,集成了天玑 AI 智能体化引擎,在大语言模型处理性能提升了 80% 的同时,降低了 35% 的功耗,为 Find X8 系列的 AI 体验做足了准备。

得益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升级,OPPO 宣布 Find X8 系列在安兔兔综合性能测试中拿下了超过三百一十万分的成绩,这是目前榜单上的最高成绩。

如果将这个分数落实到体验上,OPPO 宣布 Find X8 系列可以在《王者荣耀》《原神》《绝区零》等游戏中实现几乎满帧游玩表现。

除了设计、影像、系统与 AI、性能四个方面,OPPO Find X8 系列还有些别的信息,值得我们注意。

OPPO Find X8 系列机身虽轻薄,但电池着实不小,Find X8 与 Find X8 Pro 都搭载了 OPPO 自家的「冰川电池」,分别塞入了 5630 毫安与 5930 毫安的电池,一口气可以看超过 29 个小时的高清 HDR 视频,充一次电看一部剧不在话下。

OPPO Find X8 系列全系支持 50W 无线充电,并通过新推出的 OPPO Mag 磁吸生态和三个配件达成多元化无线充电。

此外,OPPO 还有自家的山川通讯,无论是在网络挤爆的演唱会现场,还是穿山越岭的高铁上,都能获得更强的信号连接。

OPPO Find X8 有四种颜色:气泡粉、追风蓝、浮光白与星野黑,售价如下:


Find X8 Pro 的三种配色为晴空航线、漫步云端与星野黑,售价如下:

虽然发布会落下帷幕,但爱范儿一直认为,一切参数都是为体验服务,所以众多测评与体验已经在路上了——真机手感怎么样?下放的影像系统素质如何?新的胶片风格好用吗?AI 功能是否实用?你还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这些参数之外的切实体验,我们将一一为你道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马斯克官宣免费!这个 400 多美元的产品,如何在「世纪飓风」中救命

By: 周奕旨
16 October 2024 at 19:09

这个九月与十月,美国东南部一直不太平静,来自墨西哥湾的飓风 Helene 以四级风力席卷了佛罗里达州,半个月后,同样诞生于墨西哥湾的飓风 Milton 也登陆了佛罗里达州,双重飓风接连袭击,当地居民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连绵不断的暴雨与愤怒狰狞的狂风只是开胃菜,飓风过后,除了摧毁基础设施和个人房屋外,中断的通讯同样是不小的麻烦。

为了应对这一紧急状况,马斯克连续宣布两则消息——SpaceX 将为受灾地区提供基于星链系统的手机信号与免费网络。

每个人,都能收到来自五百公里外的信号与网络

面对两场飓风的猛击,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手机信号也跟着消失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手机简直就是生活的命脉,一旦没了信号,瞬间就成了一块只能玩游戏或者刷照片的「摆设」。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SpaceX 宣布将与 T-Mobile 合作,联手为受灾地区的民众提供应急通讯信号,帮助大家在灾难中保持联系,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额外麻烦。

据 SpaceX 的介绍,星链卫星已经具备为手机提供基础短信服务的能力。利用目前发射的上百颗可直连智能手机的卫星,向受飓风影响的用户和运营商发送紧急警报。

佛罗里达州的 T-Mobile 用户现在通过这项合作可以连上星链卫星。如果手机成功连接,你会在运营商名称处看到「T-Mobile SpaceX」,虽然信号可能只有一两格,但足够用来发短信联系亲人或寻求医疗帮助,并收到新的警告消息,以应对新的极端情况出现。

T-Mobile 在早些时候就对卫星紧急警告功能进行过多轮测试,并成功向能连接到卫星的手机发送了预警测试信息,其中包括使用其他运营商的手机。

不过,由于支持直接连接手机的星链卫星数量还不够多,因此服务能力还比较有限,SpaceX 只能尽最大努力保障应急通信。

此外,SpaceX 还宣布将为受灾地区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免费网络服务,只要你处于飓风覆盖的地区,不管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一个月的星链网络,以帮助网络设施被飓风摧毁的地区民众重新连接互联网。

▲ SpaceX 给出的受灾地区范围

想要提供信号以及网络,需要对天地间看不见的信号频率进行匹配,才能让卫星信号顺利地从宇宙传输到目标设备。

一般来说,手机依赖较低的频段,通常在 700 MHz 到 2600 MHz 之间,比如 700 MHz(低频段)或 1800 MHz 和 2100 MHz(中频段),这些频率支持 LTE 或 5G 网络;而卫星通信使用较高的频段,如 L 频段(1-2 GHz)、S 频段(2-4 GHz)、Ku 频段(12-18 GHz)等,它们能穿透大气层并传输大量数据。

传统的星链网络服务就是通过其中的 Ku 频段(12-18 GHz)、Ka 频段(26.5-40 GHz)以及 V 频段(40-75 GHz),传输网络信号,这些信号频段位于高频范围,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中 Ku 频段被广泛用于卫星互联网服务,特别是家庭和商用用户,而 Ka 频段则提供更高的数据容量,适合大规模的通信需求。

此外,星链也使用 V 频段(40-75 GHz)来增加容量和提升网络性能,特别是在未来更高密度的通信环境中。这些高频段允许星链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服务,但也意味着信号在穿透障碍物时可能会有所衰减,因此在较为开阔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连接效果。

不过,想要接收这些频段的信号,需要在地面配备一个超过 20 厘米直径的天线。

这也是为什么用户除了订阅网络服务外,还需要购买星链套件,才能顺利使用互联网。

而手机与卫星「握手」,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

现在已经有不少手机支持卫星通信,虽然各大厂商的技术储备和实现方式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沿着一条路在达成与卫星直接通讯: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通过定制的芯片或是额外硬件,与不同的卫星联络。

不过,SpaceX 和 T-Mobile 选择了另一种更大胆的方案,他们的目标是尽量让现有的所有智能手机都能够直接与卫星建立连接,完全无需额外的硬件支持。

就像天空中的飞机航线和地上的高速公路一样,虽然平时各自为政,互不干扰,但 SpaceX 和 T-Mobile 通过「Direct-to-Cell」技术打破了这道壁垒,让手机和星链卫星能够对话。

想要让手掌上这部方寸大小的设备与天际的卫星联通,有两个关键节点:频段的同步,以及卫星位置。

常见的通讯卫星所用频段一般集中在上面介绍的 Ku、Ka 这些高频段上,但想要接收这些频段的信号,需要在地面配备一个超过 20 厘米直径的天线——但对于手机来讲,这显然不现实。

于是 SpaceX 换了一个思路,既然手机没办法适配卫星,就让卫星适配手机好了。

从 2023 年开始,SpaceX 在发射的星链卫星 v2.0 准备了一个大杀器——一个面积达到 25 平方米的天线,专门为较低频段通信加持,为卫星与手机通讯做好了准备。

SpaceX 与 T-Mobile 这次合作,就用上了这根额外的天线,并选择了 1900 MHz 作为 Direct-to-Cell 技术的承载频段。

1900 MHz 也被称为 PCS 频段(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这是星链卫星 v2.0 支持的频段,同时也是手机的常用频段,其传播性能优秀,信号强劲,能够穿透障碍物,且卫星通信范围广,可以覆盖到地面基站无法接入的偏远或受灾地区。

通过频率协调和调制技术,不需要你给手机换啥硬件,星链卫星 v2.0 就能与支持 5G 或 LTE 网络的手机打成一片,轻松实现直接通信。

到目前为止,星链 v2.0 也只发射了一百多颗,这也是为什么 SpaceX 在 X 的帖子中称目前还未完全准备好的原因。

另一边,如果卫星距离地球太远,连接也无法成立。

传统卫星的轨道太高,信号绕地球一圈还得喘口气,延迟大得吓人,完全不适合用于手机通讯,而星链卫星群盘踞在约 550 公里的近地轨道上,信号来得更快,延迟更低,特别适合紧急通信和短消息处理。

当频段同步与卫星位置两个条件都满足后,信号从每个人的手机上发出,一路穿过高达十余公里、触及对流层的飓风 Milton,抵达近地轨道上的卫星,将人与人重新链接起来,共同抵御这场自然灾害。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来自宇宙的支援,也遇上一些小插曲。

先为受灾地区提供手机信号,再对新老用户提供一个月的免费上网服务,连续两个应对灾害的措施听起来十分美好,并且效果也很明显——在社交媒体 X 上,星链官方帐号宣布免费 30 天星链网络服务的帖子已经超过四千万浏览量。

其实也不难理解,比起 SpaceX 与 T-Mobile 临时提供的信号支持,在一场破坏力十足的自然灾害中,可以照常使用互联网明显更具吸引力。

不过,当人们被这条帖子吸引,并准备加入星链网络服务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儿。

人们在星链官网中发现,从处于飓风袭击的地区订购星链网络服务时,需要的订阅费用的确为 0,但想要加入星链网络服务中,你还需要支付 349 美元的硬件费用,这还不包括运费、手续费和税费。

▲ 甚至还有一百美元的「拥堵费用」

对此,大量的受灾民众感觉愤怒——因为这是在帖子中没有说过的信息。

北卡罗莱纳州的居民 Kinney Baughman 也是其中一员,他认为这就是一种陷阱:

星链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是一个诱饵,并非真的想要帮助这些受灾的人,而是为了增加之后的用户量。

此外,配送也是个麻烦事儿——飓风摧毁了基础设施,桥梁断裂,公路堵塞,想要拿到订购的硬件可谓是困难重重,加上种种其他原因,目前想要购买星链套件,可能需要等待三周的时间。

这个时间后,受灾地区的网络可能都已经恢复了,人们等来的硬件可能只是来回折腾的竹篮打水。

简而言之,这条浏览量上千万的帖子,对于星链网络服务的老用户而言的确是不错的紧急支援,但对于新用户而言,更像是一个陷阱:一旦你选择一个月的免费服务,你就需要支付 349 美元星链卫星信号接收器,以及免费期限以后的每月 120 美元的网络服务费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受灾群众越多,愤怒就堆积得越多,很快媒体与当地官员也加入了谴责的行列,声势逐渐浩大起来,最终,迫使 SpaceX 作出回应:

对于受到飓风 Helene 或 Milton 影响的人们,星链网络服务现在将免费提供至年底,以帮助响应和恢复工作。

根据更新后的官网信息来看,在「飓风救援」服务中,已经特别标注了免费时间的延长,并且也注明,想要加入免费使用,需要额外购买星链套件用于接收信号才行。

飞速扩张的星链,一张包裹地球的网

在这场连续的飓风之中,星链为受灾地区的群众提供了基础的通讯能力与互联网连接,虽然其中藏了一些「小心思」,但瑕不掩瑜,沿着看不见的信号,递送了不少生命的希望。

2020 年底,星链还是个过于年轻的家伙——发射的 893 颗卫星,还远未完成第一阶段 1600 颗卫星的目标,仅能在北美部分地区提供最高 174Mbps 的下载速度,只有美国空军给它输了一口血,展开了初步合作,而远洋和空中等多元化的使用场景,更是只存在于论证中。

四年过去,星链的全球卫星数已经超过了六千四百颗,翻了快八倍,仿佛在宇宙中编织了一张巨大而隐形的网络,在晴朗的夜空中,用相机长曝光能轻易捕捉到它的轨迹,全球覆盖,已成现实。

▲ 夜幕中,近地轨道卫星交织的网

2021 年,美国陆军与 SpaceX 签署协议,测试星链在军事网络中的应用,包括数据传输和远程指挥,这是继 2018 年与空军合作后,星链达成的又一军事成就。

不仅如此,星链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全球海洋之上——到 2023 年底,全球已经有超过 400 艘邮轮已经采用了 SpaceX 的星链系统用于海上互联网服务,其中,世界最大的邮轮运营商嘉年华公司(Carnival Corporation)已经在其旗下的所有邮轮上全面部署了星链系统,覆盖了嘉年华邮轮、公主邮轮和荷美邮轮等品牌。

同时,星链还为美国航空、达美航空和夏威夷航空的部分航班提供空中互联网服务。无论是飞越格陵兰海,还是穿梭在南半球的星空下,乘客们都能畅快地刷视频、接收信息。

▲ 划过夜幕的近地轨道卫星群

从广袤的大海到无垠的沙漠,甚至连极地的南极科考站,曾经的「无信号区」如今都已被星链的网络覆盖。那些曾经只能在会议室里讨论的场景,今天一个个变成了现实。甚至连过去与手机通信的技术瓶颈,也随着星链 v2.0 卫星的发射而迎刃而解。

整个 2024 年,SpaceX 以每月 2 至 3 次、每次 20 至 60 颗卫星的惊人频率不断向太空进发,就在几天前,SpaceX 以「筷子夹火箭」的方式成功回收助推器,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达成的同时,马斯克宣布,这张天网的扩张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预计在明年年初,SpaceX 将挑战整个星舰的回收,并使用这一巨大的运输系统来发射和部署下一代更大、传输速度更快(下载速度达到 300M 至 900M)且更低延迟的星链卫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你进去当主角!苹果为 Vision Pro 发布首部沉浸式微电影

By: 周奕旨
12 October 2024 at 14:35

近日,苹果发布了首部沉浸式微电影《Submerged》。

这部微电影时长十七分钟,说实在的,剧情稍有些乏善可陈:在二战时期,一艘潜艇遭到鱼雷袭击,船员们在船舱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七分钟,就像超级马力欧那样解决完一个麻烦后,继续通向下一关,再面对更艰难的麻烦。

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在此之前,Apple Vision Pro 上的沉浸式视频以观察大自然探险、极限运动等为主,还没有一部基于剧本的电影制作。

我的主要任务是让你感受到主角的感受,让你经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以《西线无战事》拿下奥斯卡大奖的导演 Edward Berger 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次拍摄的首要任务绝非一个精妙绝伦的剧本,而是代入感。

在影片上线后,苹果通过一段视频,详细揭秘了这部沉浸式短片的幕后细节。

想要以全新的方式去拍摄一部电影,除了人员配置外,场地、设备、技术支持,缺一不可。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一台特殊的摄影机。

苹果自己开发了一套沉浸式视频摄影机,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这台摄影机搭载了一枚醒目的双镜头系统,支持以 8K 清晰度录制立体视频,同时配合多向收音的麦克风,以较成熟的方案面对拍摄任务。

除了自己的设备,苹果也与更专业的公司合作,为第三方制作 Apple 沉浸式视频做准备。

在今年的 WWDC 大会上,Apple 宣布与视频调色软件开发商 Blackmagic 合作,共同设计了一款专用于拍摄 Apple 沉浸式视频的摄像机,命名为 Blackmagic URSA Cine Immersive。

这款摄像机配备了双镜头系统,可实现以每只眼睛 8160 x 7200 的分辨率录制立体视频,并具有 16 档动态范围,以确保呈现细腻且逼真的沉浸式效果。

此外,该系统内置专为 Vision Pro 校准的镜头数据,每个镜头的参数数据会直接嵌入到 Blackmagic RAW 文件中,并协同最新版本的 DaVinci Resolve 进行编辑,以全面支持 Apple 沉浸式视频的制作需求。

这些设备能够记录下镜头正面近 180° 的画面,相比之下,传统电影的视线范围大约在 40° 到 60° 之间。

超大的画面带来的是指数级提升的细节丰富度,这对整个制作团队都是巨大的考验,导演 Edward Berger 就为此大吐苦水:

画面范围真的很大,每件设备,每根破裂的管道和其他元素都很重要,你需要用真实存在的东西填满整个画面,完全不能偷懒,因为观众可能会好奇地观察能看见的任何地方。

为了足够真实,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仿照二战时期的潜艇结构搭建了一个全尺寸潜艇环境,布景使用了货真价实的钢材、黄铜和金属,并对每一处细节进行精心打磨,所用材料总重 23 吨。


在潜艇这种狭小的空间中,制作团队专门为摄像机设计了安装位置,可以在水下稳定摄像机,并捕捉特定角度或视角,确保拍摄时不影响画面稳定性和质量。

同时,制作团队还设定了实现特定特效(如火花、蒸汽、爆炸、水流等)的器械和结构,这些装置通常会在拍摄中与摄像机紧密配合联动,以便摄像机能够在火花、蒸汽、水和火的环境中安全拍摄,确保不破坏观众的沉浸感。

为了保持连续性和真实感,演员们对在传统影片画面外的镜头进行了精心编排和设计,并参加了大量的特技排练,包括在潜水水箱和开放水域中进行自由潜水训练。

在传统电影的制作中,导演和摄影指导等场外人员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级别的监视器对摄影机中拍摄的画面进行实时监看,以保证曝光、颜色、构图的准确性。

而随着空间视频的出现,画面呈现由平面走向立体,场外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苹果发布的后台视频来看,专业的监视器上,画面变成了类似于「全景地球」般的圆形,而为了更好地预览实时效果,Apple Vision Pro 也介入到工作流程中。

Apple Vision Pro 用 M2 芯片提供的性能支持与内置的显示屏素质,在实时传输画面的同时,还撑起了专业监看级别的分辨率与色准,为影片的制作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除了 iPhone、iPad 等明星硬件产品外,苹果出品的宣传片与短片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这些视频往往通过浪漫的色调、考究的光线、恰如其分的配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这些影片的目的性也很明确——为某个产品或是功能展示「官方玩法」,再配合精良的制作,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就比如我最喜欢的短片《Welcome Home》,苹果通过一位年轻女士在家中伴随着音乐律动、起舞,直至整个房间都随着她的舞姿与音乐节奏变幻莫测地延展、伸缩。

而实际上,这部短片是用新颖的创意与震撼的视听享受来为所有观众宣传 HomePod。

从 1984 年,Ridley Scott 以反乌托邦的风格执导了《1984》用以宣传 Macintosh 开始,到前些时日翻车的 iPad Pro 宣传片《Crush》,都是如此。

《Submerged》也不外如是,只是这次的宣传对象,换成了前途未卜的 Vision Pro,就像 Apple 营销传播副总裁 Tor Myhren 说,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制作者:

我们非常期待看到这项技术如何激励电影制作人,推动视觉叙事的极限,开启全新的创作可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新 MacBook Pro 提前全球首发,这可能是苹果史上最大的泄露事件

By: 周奕旨
9 October 2024 at 18:01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消息,苹果将在 10 月底左右发布首批搭载 M4 系列芯片的 Mac,其中包括这些产品:

  • 搭载 M4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 搭载 M4 Pro 和 M4 Max 芯片的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 搭载 M4 和 M4 Pro 芯片,且具备新设计的 Mac mini;
  • 搭载 M4 芯片的 iMac。

这些产品其实都提前爆料得差不多了,按照惯例,苹果的产品往往会在发布前一段时间以文字描述或模具形式浮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甚至可能是苹果公司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

但这一次,让苹果措手不及的是,还未发布的 MacBook Pro M4,在互联网上迎来了自己的全球首发。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事情的开始,源于 @ShrimpApplePro 在 X 上分享了一张图片,看起来像是 MacBook Pro 包装盒背面的产品参数标识。

但一张图片的说服力显然不足,因为大家发现图片中新 MacBook Pro 的包装重复使用了与 MacBook Pro M3 包装正面相同的产品示意图。

▲ 图片来自 X @ShrimpApplePro

关于这张照片的争论还未停歇,YouTube 频道 Wylsacom 丢出了王炸。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没错,这家来自俄罗斯的科技自媒体,直接上传了一个清晰度高达 4K 的开箱视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MacBook Pro M4 就这么水灵灵地出现在互联网上。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在这个视频中,Wylsacom 向观众展示了包装上标签的详细信息。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根据 Wylsacom 使用 Geekbench 测试来看,这台新 MacBook Pro 的跑分数据为单核 3864、多核 15288,比今年上半年发布的 iPad Pro M4 略高,也符合之前测试的 M4 芯片比 M3 性能增加了 25% 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泄露的真实性。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除了醒目的「M4 chip」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信息。

之前有消息称,未来的 Mac 将会从 16GB 内存起步,按照苹果挤牙膏的习惯来看,这次起步内存的升级应该是为即将到来的 Apple intelligence 的端侧运算做准备。

不过由于不知道这些爆料博主手上的版本是否是入门级的 MacBook Pro M4,所以消息还有待确认。

▲ 黑色的 C to C 线,图片来自 @Wylsacom

内在配置升级了,外部的功能性也没落下,新 MacBook Pro 的接口也迎来了升级。

目前在售的 M3 标准版 MacBook Pro 是 2 个,根据产品标识的小字中描述的「Three Thunderbolt 4(USB-C)」来看,搭载 M4 基础版的 MacBook Pro 将配备 3 个雷雳 4 USB-C 接口,向更专业的机型看齐。

▲ 新 MacBook Pro M4 机身右侧新增的雷雳 4 接口,图片来自 @Wylsacom

之前专属于 M3 Pro 与 M3 Max 的深空黑色也下放到 M4 芯片标准版机型上,覆盖整个 Pro 系列产品线。

在这个视频发布后,知名苹果爆料人,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在社交媒体 X 上也提到了此视频。

紧跟着 Wylsacom 发布开箱视频的第二天,另一个俄罗斯频道 Romancev 768 也在 YouTube 上传了一条短视频。

在画面里,他向观众展示了一台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包装,根据包装背面的标识显示,这是一台配备 10 核 CPU 与 10 核 GPU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拥有 16GB 内存、512GB 存储空间以及三个雷雳 4 接口以及深空黑配色。

▲ 图片来自 YouTube @Romancev768

东拼西凑下,MacBook Pro M4 在互联网上完成了自己的发布和开箱。

从目前泄露的信息来看,搭载标准版 M4 的 MacBook Pro 终于摆脱了当前在售的 MacBook Pro M3 与 MacBook Air 之间难以拉开差距的尴尬局面,全新的 MacBook Pro 无论在外观设计还是功能性能上都迎来了全面升级,彻底转向专业生产工具的入门定位。

开箱愈演愈烈,但相比这些早有爆料的升级,大家对整个泄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好奇。

最初的爆料者 ShrimpApplePro 声称至少有一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是在一个私人 Facebook 群组中出售的。

随后,他又在 X 上继续发帖,进一步描述自己的猜测: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在打广告,说有 200 台未发布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要出售,这次泄密也许来源于一个存放新 MacBook Pro 的仓库。

▲ 一位莫斯科的苹果爱好者

苹果上一次在发布前发生如此严重的设备泄露事故,还要追溯到 iPhone 4 时代。

2010 年,一位叫 Gray Powell 的苹果工程师在酒吧庆祝生日后,将还没发售的 iPhone 4 原型机遗忘在了酒吧吧台,捡到它的顾客在察觉到这是一台伪装成 iPhone 3GS 的新手机后,以 5000 美元的价格将手机出售给了科技评测媒体 Gizmodo。

于是,传奇机型 iPhone 4 在还未发布时,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公开拆解——Gizmodo 详细展示了它的方形金属边框、前后玻璃面板、前置摄像头与 Retina 显示屏。

文章发布后在互联网上引起巨大轰动,占据全球科技界的头条。

随后,苹果正式向 Gizmodo 发送律师函,严肃要求归还 iPhone 4 原型机,并同时向当地警方报案。

加州警方因此搜查了 Gizmodo 编辑 Jason Chen 的住所,检查了他的电脑及其他设备,以调查 Gizmodo 获取这台 iPhone 原型机的过程。

面对这些举措,Gizmodo 表示他们是以新闻的身份购买并报道这一事件,并确认该设备属于苹果,在短时间内将其归还,与此同时,警方也证实,这台原型机确实是苹果员工 Gray Powell 在酒吧遗失,而非故意泄露,因此这起事件被定性为「遗失设备」而非盗窃。

此事一度引起了关于新闻自由的争议,但所幸最终没有人因这起事件被起诉或被追究刑事责任,iPhone 4 甚至因祸得福,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在两个月后的发布会上,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手机之一。

▲ iPhone 4 发售后,人们排队购买的盛况

此后,苹果大幅升级了内部保密措施,包括加强对原型机的保护、限制测试设备的使用范围,以及对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员工进行更加严格的保密培训,但同时,苹果也也找到了维持热度的方法,开始改变严防死守的政策,逐渐放宽了新品在社交媒体上提前爆料的尺度。

不过,这一次 MacBook Pro M4 泄露的性质更甚于此,不仅规模远胜于十四年前,还更像是一场有计划、有盈利的实物泄露。

面对这样大批量、高曝光度的恶性泄露事件,苹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追责涉事者固然重要,但眼下最要紧的,是在舆论的风暴中迅速采取行动。

或许趁着目前居高不下的关注度,提前启动这场未定日期的发布会,是苹果四两拨千斤的最好选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天玑 9400 发布!旗舰芯皇今年表现如何?

By: 周奕旨
9 October 2024 at 18:00

今天上午,联发科发布了新一代旗舰处理器天玑 9400,这颗芯片除了在性能、影像与通讯带来升级外,进一步推进了 AI 能力的进化。

作为新一代 SoC 的开头炮,天玑 9400 采用了台积电的第二代 3 纳米工艺,这一先进工艺能够进一步提升性能,同时降低功耗。

天玑 9400 在架构上延续了全大核思路,使用了一颗最新的 Cortex-X925 3.626GHz 超大核,结合三个 Cortex-X4 3.3GHz 和四个 Cortex-A720 2.4GHz 的核心配置,总共拥有 291 亿晶体管,其单核性能相较上一代提升 35%,多核性能提升 28%。

除了 CPU 的核心配置外,天玑 9400 还通过使用 PC 级别的 V9 ARM 构架、与天玑 9300 相比,翻倍二级缓存能力和提升了 50% 的三级缓存,以及全球首发的支持 10.7Gbps LPDDR5X 的内存等多方面协同,帮助手机提升数据访问速度、多核处理性能的同时,降低整体功耗。

除了 CPU 的物理升级,天玑 9400 还搭载了最新的天玑调度引擎,通过算力倾斜、专道专行与灵活调整三个方案让性能释放更加丝滑。

软硬结合,天玑 9400 处理器相较上一代,在同性能时功耗降低 40%,助力终端实现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此外,由于 AI 的快速发展,联发科认为「智能手机」正在逐步转向「智慧手机」,为了争取 AI 性能的高地,天玑 9400 搭载了第八代 AI 处理器 NPU 890,进一步推进处理器对于生成式 AI 的算力支持。

在全新 NPU 的加持下,搭载天玑 9400 的手机在使用端侧多模态 AI 运算时,算力突破到 50 Tokens/s,作为对比,前段时间推出的 iPhone 16 Pro 只能达到 35 Tokens/s。

在算力的加持下,端侧 AI 长文本能力大幅提升,存储容量单位来到了 32K,是前一代的八倍,大语言模型(LLM)的提示词处理性能提升 80%,功耗节省 35%,这为搭载新一代天玑芯片的手机在 AI 功能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将会首发天玑 9400 的 vivo 也已经官宣,近日要发布的 OriginOS 5 和 X200 系列都会以 AI 功能为核心亮点,为用户带来全新智能体验。

在生成图片的功能上,端侧 Stable Diffusion 与 端侧 SDXL 高清风格图的性能与生成速度都提升了两倍,可以轻松惬意地生成魔法报纸这样的图片,同时还可以在端侧对真实照片进行 AI 修图,打造更真实精美的影像。

不仅于此,天玑 9400 还更进一步,率先支持端侧视频生成能力,让用户可以随时输入提示词来生成有趣的视频。

AI 时代,生成个人的虚拟影像或是 AI 相片已经是人人熟悉的玩法,但对新鲜技术的尝试下,暗藏着大家对于隐私安全的担忧,毕竟要通过网络与服务供应商连接,我们的面部数据、个人信息等敏感的隐私,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泄露了出去,为此,天玑 9400 支持本地化的 LoRA 训练,没有网络也可以使用端侧对每个人的图片生成需求进行计算,不用再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

从文字到画面,从静态到动态,天玑 9400 完成了全方位的升级,但这并非全部,让第三方应用参与进来,一起为用户打造全方位的 AI 体验,这也很重要。

为此,联发科还打造了一个天玑 AI 智能体化引擎,并提供了一个智能体化应用商店,为 AI 智能体、第三方应用程序和大模型之间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实现 AI 跨应用串联,便于用户跨应用使用 AI,同时,此引擎缩短了 AI 产品的开发周期,以达到加速构建应用更丰富、体验更出色的天玑 AI 生态的目的。

最后,端侧 AI 也为游戏带来新的可能,现在,游戏中的 NPC 可以获得端侧 AI 的支持,在《破碎之地》中,玩家可以用语音指挥随行的 AI NPC,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也率先使用端侧 AI,引入了语音教练。

在发布时,联发科宣布天玑 9400 已经全面支持所有主流的 AI 大模型,生态也已经进入迅猛成长的阶段,NPU890 在 ETHZ AI Benchmark 中,得到 6773 分,是前代的 1.4 倍,目前排名第一。

AI 固然是近年来最大的看点,也是厂商花大量精力升级的重点,但在用户的娱乐需求上,联发科也没有落下。

天玑 9400 搭载新一代 12 核 GPU Immortalis-G925,其峰值性能相较上一代提升 41%,功耗节省 44%。

要说近两年的 GPU 明星功能,当数光线追踪,在 3DMark 的测试中,Immortalis-G925 的硬件光线追踪性能较上一代提升了 40%,游刃有余的性能大幅提升游戏沉浸感。

天玑光追目前已经率先支持《美职篮:巅峰对决》,在游戏中,我们可以从环境地面与光滑表面看到光线的反射。

除了硬件支持外,联发科同时推出了 PC 级的天玑 OMM 追光引擎,可渲染出逼真的游戏光影效果,让玩家身临其境,如同进入了真实的物理世界。

联发科与游戏厂商合作,在《暗区突围》上率先支持天玑 OMM 追光引擎,支持 90 FPS,并将平均帧率提升了 50%,同时降低了 10% 的功耗,用搭载天玑 9400 的手机上玩游戏,更有「性价比」了。

此外,天玑 9400 还更新了星速引擎,这个引擎有三个特点:操作更灵敏、显示更流畅、画面更惊艳。

在使用搭载天玑 9400 的手机玩《王者荣耀》时,星速引擎将手机的触控反应率提高了 27%,同时将功耗降低了 35%,这个引擎还提供了类似于英伟达的 DLSS 或是 AMD 的 AFMF 的技术,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为游戏画面进行计算插帧和超级分辨率,显示更流畅、画面更惊艳。

在影像上,天玑 9400 使用了旗舰级 ISP 影像处理器 Imagiq 1090,大幅度提升了全焦段成像的质量,并降低了功耗。

得益于处理能力的提升,天玑 9400 带来了 16mm-170mm 的全焦段 HDR 技术,让你在每个焦段的成像中,都有算法介入,帮你获得更好的画面,并对超长焦段进行了特别的优化,在成像中会通过 AI 算法的加持,还原超高倍数下的成像细节。

全焦段的静态影像更进一步,动态影像也没有落下脚步。

天玑 9400 率先支持设备在全焦段下录制清晰度为 8K 的杜比视界 HDR 视频,突破了以往手机录像规格的限制,捕捉的美好片段更加真实和惊艳,天玑 9400 专门为录像时的镜头切换进行优化,从此录像中再也不会因为变焦出现阻塞感。

听觉是视觉的左膀右臂,如果收音效果不好,再美的画面也是白搭,天玑再次使用 AI 加持收音,六麦克风在录像时会对取景方向进行聚焦收音,在嘈杂的环境中精准拾取你要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显示用户拍摄的内容,天玑 9400 对显示效果也进一步做了优化,搭载天玑 9400 的设备支持自适应 HDR 显示技术,利用屏幕的激发亮度充分还原拍摄时的光影质感与颜色。

随着发布会逐渐进入尾声,最后的时间,联发科向大家给介绍了通讯。

天玑 9400 配备了新一代 3GPP R17 5G 调制解调器,支持四载波聚合(4CC-CA),Sub-6GHz 网络下行传输速率可达 7Gbps ,支持 5G/4G 多制式双卡双通。

同时,联发科使用了 4nm 制程的 Wi-Fi / 蓝牙组合芯片,支持三频并发 Wi-Fi 7,理论网络传输速率可达 7.3 Gbps,功耗相较上一代可节省 50%,并支持 MediaTek Xtra Range™ 3.0 技术,Wi-Fi 信号覆盖范围可延伸 30 米,而双蓝牙的连接距离则突破至 1500 米。

在开场时,联发科的副经理徐敬全在舞台上说到:

这是天玑的五周年,天玑在从诞生不到一年时的 2020 年第三季度一鸣惊人,至今连续 16 季度霸占全球智能手机 SoC 市场份额第一,驱动了超过十亿台终端。

除了份额的惊人,在上一代旗舰 SoC 上,联发科更是压了老对头高通一手,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今天天玑 9400 的发布,颇有一种乘胜追击的感觉。

在发布会的末尾,还有一个颇有乐趣的小插曲:与联发科合作紧密的米 OV 高管轮流上台,都宣称自己是天玑调校最好的手机厂商,虽然在现场大家一笑了之,但当各家手机逐步上市后,谁的调校功夫更胜一筹,就要手下见真章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国庆假期,不要再拍普通照片了!

By: 周奕旨
4 October 2024 at 17:10

前些天,我的朋友圈被 Live Photo 刷屏了。

微信支持发布 Live Photo 后,我的社交圈立刻分成了两派:一派兴高采烈地分享生活中的动人瞬间,另一派则在感叹为什么自己发不出来,也看不了。

一时间,Live Photo 成了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

其实微博很早就支持发布 Live Photo,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从今年开始,抖音、小红书这样的当红社媒平台陆续可以发布和观看 Live Photo 后,这个功能才开始正式进入大家的视线,并随着微信这样的国民级应用的支持,真正引爆。

趁着 Live Photo 推出十周年之际,我们来聊聊这个玩意儿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Live Photo 又在国庆假期中,有哪些新鲜玩法。

为什么 Live Photo 备受青睐?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有一种独特的「魔法照片」,常见于报纸、杂志或相册中。

与普通照片不同,这些照片中的人物不仅会移动、挥手,还能做出各种表情,甚至与人互动,赋予了影像一种神奇的动态生命力。

而 Live Photo 则将这种魔法般的动态照片带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想要将「魔法照片」搬到屏幕上,手机可谓是时刻准备着——当你打开 Live Photo 模式时,相机其实已经悄然开始记录摄像头里看到的一切,并为你随时按下快门做准备。

在按下快门的瞬间,iPhone 会拍摄一张高分辨率的静态照片,并与快门前 1.5 秒和快门后 1.5 秒的影像合并,从而生成一个包含照片和短视频的动态图像文件,在相册中可以随时回顾拍摄时的动态瞬间。

这种短暂的动态呈现,赋予了每张照片更生动的情感表达,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画面中的细微动作和声音,回忆起当时的氛围和情景,仿佛重现了那个瞬间。

就像你吹灭生日蜡烛时,照片不再只是一块插着蜡烛的蛋糕,还刻录了刚刚结束许愿,缓慢睁开眼睛的你,蜡烛微微闪烁、烛光映照在脸上,轻轻一吹,火苗缓缓熄灭的过程。

每个微小的动作和情感都被完整保存,像是把记忆延展成了一个小故事。

此外,Live Photo 备受欢迎,也离不开它的生命力。

随着修图和调色软件的不断进步,许多人在拍完照片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修一修」,调整光影、去掉瑕疵,然后再去分享。

这种追求更美好、更理想的自己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展示最完美的一面,这种现象可以从「印象管理理论」中找到解释。

印象管理理论指出,人们会通过精心调整自己的外在形象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常常精修照片,以期展现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正面反馈。

但完美这件事,实在是太过于有距离感了——毕竟,生命的魅力或许就源于那些微小的缺憾和不完美。

当照片的原始生命力被长期修饰,就不可避免地变得机械化和程式化,丧失了温暖和真实的细节,久而久之,「精装修朋友圈」、「预制朋友圈」等词汇应运而生,专门形容那些经过反复美化、缺乏真实感的照片。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对这类精心雕琢的影像感到疲惫,反而渴望那些带有真实情感和不完美的小片段,才真正能打动人心。

与静态照片不同,Live Photo 捕捉的是一个动态的瞬间——不仅仅是一帧画面,还有那一刻的动作、表情和声音。

这种动态的生命力,即使经过修改,也难以完全消失,它让照片看起来更加真实、生动。

正是这种「活」的影像,满足了人们对自然与纯粹生命力的渴望。

保持真实,但花样不少

作为 iPhone 原生相机中默认开启的功能,用户很少察觉到它的存在,只是惊喜地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照片会先播放一段内容,再定格呈现。

这是 Live Photo 的一大特点:系统会自动从这段短短几秒的影像中挑选出「最佳」瞬间,以提高成片率。

不过,系统偶尔也会翻车,选到了不合适的照片作为封面,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入相册中编辑 Live Photo,自行选择更合适的画面作为封面。

但由于手机算力的限制,iPhone 还无法将 Live Photo 中的每一张图都进行精妙的计算,这就带来了另一个好处——Live Photo 中其他帧画面没有算法的干扰,呈现出接近纯粹光学成像的效果。

也就是说,你可以借助 Live Photo,得到一张完全没有 HDR 提亮以及过度锐化的照片。

除此之外,Live Photo 在形态上,也有更多可能:在相册的左上角,有一个 Live Photo 图标,当你点开后会看到 Live Photo 的不同呈现形态。

除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帧外,还可以将画面循环播放或是来回播放,或是彻底将照片设置为一张静态图片,而其中的「长曝光」,是更具创造力的功能。

上面提到过,Live Photo 实际上记录了你按下快门前后的时间,而将这段时间中的所有画面堆叠到一起,就通过类似于「堆栈」的方法来达成长曝光的效果。

在这个效果下,你的照片中将不再是水花飞溅的一秒,而是连绵成丝绸状的水面;也不再凝固烟花瞬间的惊心动魄,而是从绽放到极致的绚烂。

不过,想要用好 Live Photo 的长曝光功能,有一个前提——你的手要稳住,否则,你得到的只是一张晃动又模糊的照片。

除了凝固时间,Live Photo 还可以在第三方软件的帮助下,开发出新的玩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个场景中记录了多个瞬间,但一张张发出又影响观感,可以将多张 Live Photo 拼在一起,同时呈现给大家。

具体操作如下:

  1. 打开美图秀秀;
  2. 选择视频剪辑;
  3. 在相册中选择自己拍摄的 Live Photo;
  4. 点击开始编辑坐车的拼图标志;
  5.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拼图方案,并点击右上角的下一步;
  6. 点击右上角保存键的右边省略号,选择 Live 实况,调整参数后保存即可。

Live Photo 的背后,浓缩的是人类近两百年的探索

在今年的 Made by Google 大会上,Pixel 9 携 Gemini 登场,Google 在计算摄影之后,凭借 AI 再次引领手机影像的方向。

有了理念,才能有坚定的方向,Google 的理念很简单:

照片是回忆。

于是才有了 Reimagine 这样的功能,哪怕是顶着谣言与混乱的风险,Google 也允许你通过 AI 随意地修改照片,生成出脑海中的景物,而不是真正发生过的某时某刻。

与 Google 相比,苹果对影像相当保守,相机软件工程副总裁 Jon McCormack 在采访中说道:

苹果公司对照片的定义有自己的观点——照片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孩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或是父母咽下的最后一口气,都是切实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

所以,在 Pixel 迅速支持 AI 生成后,苹果只是保守地让 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一个消除功能,并且在宣传口径中,都统一为消除与主体无关的事物,而不是画面主体中某个曾经存在于你生活中的人。

Live Photo,兼具动态与真实性,正是苹果对「照片是真实」这一观点的另一种诠释。

▲ 黑客帝国中,对于真实的定义的疑问

其实在 Live Photo 的十年中,苹果以外的厂商也陆续推出了系统级别的 Live Photo,只是受制于格式、方式的不统一,还没有像 iPhone 的 Live Photo 一样广为流传。

今年,先是 OPPO Reno 12 允许用户将拍摄的 Live Photo 上传到小红书,再到微信朋友圈支持 iPhone 发布 Live Photo,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介于照片和视频之间的媒介,借此希望与世界建立更生动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用户对影像的认知,还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推进。

最近,vivo 的产品经理韩伯啸在微博上回应了网友的提问,确认 Android 将在年底前统一支持微信发布 Live Photo,进一步打破平台壁垒,为更多用户提供动态记录的机会。

记录一个片段这件事,也许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实际上相当了不起。

从 19 世纪初,影像技术诞生开始,人类就找到了能够客观记录静态画面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才出现了价格昂贵的胶片连续拍摄静态画面来组成动态片段,直到 1997 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时,能够记录片段的魔法照片依然只存在于幻想中。

又过了近二十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才真正实现了随手拿起手机、轻轻按下快门,就能将一段时间浓缩进照片中,把魔法世界变为现实。

可以说,人们用了快两百年的时间,才推动影像走到这一步。

因此,正值国庆假期,如果你的手机支持 Live Photo,千万别浪费了它,哪怕暂时无法分享,依然可以保留这些生动的片段,为未来的自己做好回忆准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了抢夺 AI 人才,马斯克在 OpenAI 旧总部开了一场招聘会

By: 周奕旨
4 October 2024 at 17:10

10 月 1 日,OpenAI 在旧金山召开了年度开发者大会「DevDay 2024」,此时的 OpenAI 即将获得一笔 66 亿美元的融资,创下硅谷历史上最大融资的历史。

就在同一天稍晚时候,马斯克在位于旧金山的 OpenAI 旧总部,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AI Party。

晚上 8 点半,由 AI 实时编写生成的音乐停止播放,马斯克在保镖的簇拥下,站上一张桌子,向与会者发表讲话:

我们想创造一个尽可能良性的超级 AI。

以这句话为引子,马斯克讲述了为什么要创办 xAI,并将其搬到近十年前他帮助创办 OpenAI 的同一间办公室。

2015 年,马斯克与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立了 OpenAI,但仅仅三年后,他就退出了董事会。

虽然当时他给出的理由是特斯拉专注于人工智能,并认为自己的公司与 OpenAI 未来可能会有冲突,但又推翻了这个说法,声称分手的原因是理念不合,在 2023 年,马斯克甚至一度以 OpenAI 违反了自己的非盈利使命为由,一纸诉状将 OpenAI 送上了法庭,但根据曝光的邮件来看,马斯克是在试图获得 OpenAI 的控制权,包括要求 CEO 职位和多数股权,未果后选择离开。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既然掌管 OpenAI 失败,那就自己搞一个。

2023 年 3 月,在社交媒体平台 X 办公楼的第十层,xAI 诞生了,初期的团队成员由特斯拉、SpaceX 以及他 17 岁的儿子、表兄弟和管理家族办公室的 Jared-Birchall 的儿子组成,后续又招募了来自 OpenAI、微软以及 Meta 的研究人员,目的是在三个月内超越 OpenAI,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大语言模型。

此后,马斯克从合伙人摇身一变,彻底成为了 AI 市场新的挑战者,只是想要与 OpenAI 等公司过招,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外部竞争与内部压力下,xAI 的第一个模型 Grok 于 2023 年底推出,这是一个面向 X 的付费用户的聊天 AI,不过,Grok 的核心功能目前还比较依赖外部技术,比如搜索方面依赖微软的必应,在查询重写方面则依赖 Meta 的开源 Llama 模型。

这样的依赖带来了不可控的风险,比如一个多月前,xAI 与黑森林实验室(Black Forest Labs)达成协议,为图像生成提供支持,但由于该功能缺乏其他图像生成器设置的防护措施,人们可以随意生成穿着内衣的泰勒·斯威夫特以及拿着枪的卡马拉·哈里斯。

对此,马斯克在 X 上回应说,与外部技术的合作有利于让 xAI 能更快地在 Grok 中推进自己的研发。

一位熟悉 xAI 工作内容的人士称,除了目前已有的功能外,xAI 还在开发语音和搜索功能,就像 OpenAI 和 Meta 的语音模式一样,Grok 也能与人对话,并提供 X 上的新闻故事摘要和热门话题。

想发展得更快,人才是关键。

于是,当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刚在几个小时前向高朋满座的开发者发表完演讲,马斯克后脚就来挖墙脚了:

加入 xAI,帮助建立一个有用的 AI。

但是,这个世道下的 AI 人才可谓是炙手可热,最优秀的开发者可以轻松赚到数百万美元,想要将这些人收入囊中,还需要报酬之外的针对性招揽。

比如其中许多人都对 AI 的未来抱有利他主义的愿景,他们希望自己参与创造的 AI 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帮助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单纯的获利工具。

马斯克看中了这一点,于是在这场 Party 中尽力去迎合了这部分开发者的利他心理,顺带还踩了一下 OpenAI:

ChatGPT 是封闭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人工智能,所以我无法信任它们,AI 不该被 OpenAI 或 Google 这样的公司控制,它们总是将最佳模型保密。xAI 将改变这一点:AI 模型属于 xAI,但会与全世界共享。

满足了理想主义的开发者后,马斯克也不愿意放弃实用主义的开发者,除了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外,xAI 的确有着自己的吸引力:小步快走。

与像 OpenAI 这样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相比,在 xAI 的优点非常明显:较小的团队与较短的开发周期,使 xAI 可以加快步伐,快速创新。

这种灵活的工作环境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更自由地实践想法,而不是被繁琐的审批流程束缚。快速迭代的节奏也让开发者能更快看到自己的成果,吸引那些渴望看到 AI 快速发展的人,赋予他们更多成就感与掌控力。

双管齐下,马斯克的这场「Party」,井然成为了一场精心准备的招聘大会,也是 xAI 面对逐渐白热化的 AI 市场的军备竞赛。

此时,OpenAI 凭借其大语言模型和新一轮 66 亿美元的融资,继续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并保证自己的霸主地位;Google 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资源和深厚的技术基础,专注于开发更强大的 AI 模型,并在个人终端上率先落地;而 Anthropic 以安全和可靠性为核心,致力于构建对人类更友好的 AI 系统。

三家公司在研发、人才和计算资源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夺 AI 领域的领导地位。

而马斯克对 xAI 的期望也不外如是,能像 SpaceX 在火箭领域一样,xAI 也要在 AI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相当乐观地预测在未来五年中,OpenAI、Anthropic、Google 和 xAI 将是这场竞赛的主要参与者。

这并非自大,今年 5 月,xAI 已经从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等几位知名投资者那里获得了 60 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达到 240 亿美元。

并且有消息称,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正在执行一项全球性的任务,与阿联酋领导人、亚洲芯片制造商和美国官员会面,为 36 家半导体工厂和数据中心筹集了 7 万亿美元,旨在推进 OpenAI 对 AI 的研发,而在最新一轮融资后, Altman 直接要求这些支持者不要投资 xAI 这样的竞争对手,以杜绝更强的竞争者威胁到自己,也算是侧面印证了 xAI 的潜力。

在这场既是招聘会,又是宣战书的 Party 最后,马斯克毫不遮掩自己的野心和策略,他把 xAI 比作一家超音速喷气飞机公司,与冷战时期的 SR-71 黑鸟侦察机相提并论:

SR-71 黑鸟从来没有被击落过,因为它只有一个策略:加速,用不断的加速去解决所有麻烦。

用 SR-71 作为例子,的确非常巧妙,xAI 现在需要的就是不停的加速、不停的加速,才有希望赶上三个巨头的脚步,并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插上一脚。

但需要注意的是,SR-71 黑鸟侦察机虽然使用了当时最强的技术,在滑行时却依然漏油。只有在加速到巡航速度飞行时,金属的膨胀才可以密封所有泄漏点,解决漏油的问题。

也就是说,一旦 SR-71 出问题,它唯一能杀死的只有自己的飞行员,而不是敌方的有生力量。

晚上十点整,所有与会者离开现场,这场 AI Party 在黑夜里落下帷幕,但 AI 领域的正面交锋,正在拉开序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用 iPhone 16 拍了一周,亮点和槽点都在这儿了

By: 周奕旨
27 September 2024 at 18:03

随着 iPhone 16 的发售,人们最关心的不再是暂时不能落地的 AI,而是它最直接可见的亮点——影像。

升级的 4800 万超广角、跃升到 5 倍的长焦,到新鲜的相机控制按键与摄影风格调色盘,这些在发布会上吊足了胃口的功能,它们实际表现究竟如何?

在使用了近一周后,我对 iPhone 16 的影像系统有了新的看法,并总结了这份评价,帮你快速了解参数之外的真实表现与背后隐藏的问题。

巧而不工的按键

相机控制按键,是这代 iPhone 上最引人注目的更新之一。

这颗按键由一块玻璃、一个压力感应器与一个机械结构组成,提供了一种与触摸屏操作完全不同的交互方式。

它的设计与功能,我不再赘述,早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表达过对这颗按键的怀疑,果然,新鲜感褪去后,我几乎放弃了使用它拍摄。

原因很简单——苹果试图将过多功能塞到一个按键上,尽管科技集成度很高,但实际使用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畅。

哪怕这颗按键有多种交互方式,但它的操作区域和电源键差不多大,这就意味着用户的手指必须在这样狭小的边框上完成一项项包括焦距调整等功能的精细操作。

就像是用一把精致的小镊子去完成雕刻大理石雕像的工作。

并且,当 iPhone 处于熄屏状态时,按键无法直接唤醒相机,反而需要先点亮屏幕,在效率追求上,甚至不如 Action button,让原本期待的快速唤醒多了一丝阻塞感;

既然不适合作为首选交互方式,那么它能否从其他角度,帮忙解决一些用户在使用相机时曾经遇到的痛点?

比如,水下拍摄。

曾经的 iPhone 虽然具备 IP68 防水,但触屏功能会在水下失效,无法再通过屏幕拍照或是启停录制视频。

现在,在相机控制按键的帮助下,iPhone 在水中依然可以唤醒相机并触发快门,但无法通过滑动来进行更多的相机控制。

除了水下使用,第三方摄影 app 对它的支持如何?原相机可不是大家的唯一选择。

为了测试它的兼容性,我测试了最常用的创作 app——Blackmagic Cam,在打开 app 后,使用快门按键,并没有触发快门操作,而是直接跳转回了系统原生相机,我常用的仿胶片软件 Dazz 相机也是同样的情况。

看来,想要真正将这颗集轻按、重按与滑动为一体的按键用好,对于第三方 app 也是种挑战。

在使用过程中,它的位置也让我如鲠在喉——无论你是横着握还是竖着拿,这个按键都不在顺手的位置:横握时,右手不是会挡住部分屏幕,就是按键位置太远难以触及;竖握时,大拇指的滑动范围受限,如果将手向下进一步调整姿势,又增加了手机跌落的风险。

最后,在我精心完成构图,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后,重按这颗按键拍摄的话,手指的力会传导到机身上,导致机身晃动,构图被破坏,只能后期再处理。

所以,这颗按键更适合作为屏幕不方便使用时的补充方案,而不是代替掉屏幕,成为 iPhone 影像的默认首选。

最后,这颗按键几乎没有可维修性,根据微博博主 @楼斌 Robin 的拆解来看,相机控制按键是通过焊接将键帽与内侧的金属衬板固定在一起,只能进行破坏性拆解。

也就是说,所以如果这颗按键损坏,可能只能进行整机更换,价格会超过大家的想象。

▲ 图片来自微博博主 @楼斌 Robin

据苹果描述,在稍后落地的 Apple Intelligence 中与影像有关的功能将会由相机控制键唤醒,并且将会为它加上对焦的功能。

我放个小小的预言,对焦功能将会以类似相机半按的形式出现在相机控制键上,通过保持轻按来对焦。

超广角与长焦,进化与困境

在这代 iPhone 上,影像系统再次迎来升级与统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影像系统的失衡。

在写主摄的时候,我曾总结过:

镜头一旦超出人眼聚焦范围,会直接导致照片中元素太多,杂乱元素充斥了这个画面,主体变得不明显,最后结果,就是显得广角主摄很难用。

而超广角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边缘的畸变,除了狭隘空间中的迫不得已,我真的很少主动用到这颗镜头。

▲ iPhone 16 Pro 超广角镜头拍摄

尽管如此,我对这颗超广角镜头的升级,依旧很感兴趣,因为它真正大展拳脚的场景,是微距。

当你将手机距离被摄体过近时,取景器的左下角就会亮起微距图标,此时,虽然手机焦距没有变化,但超广角镜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接管了成像。

也就是说,当你超过其他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限制后,调用的都是超广角镜头并放大到相应的倍数,来保持焦距的一致。

那么,升级了 4800 万像素的 iPhone 16 Pro,表现到底如何?

我用 iPhone 16 Pro 以及 iPhone 15 Pro 的微距功能探寻了人们习以为常,但难以注意的细微之处——眼睛。

▲ iPhone 16 Pro 微距 / iPhone 15 Pro 微距

放大来看,升级了 4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成像解析力的确比上一代有了轻微进步,虹膜组织清晰可见,但肉眼观感上,并没有出现质变。

看完了细微之处,我们再将目光转向远处。

在 iPhone 15 Pro Max 上,苹果少有地提起了自己的落地技术,用一块四棱镜,将镜头光路延长,最终将长焦升级到了 5 倍。

今年,这颗四棱镜结构的 5 倍长焦也出现在 iPhone 16 Pro 的机身上,Pro 与 Pro Max 的焦段再次统一,3 倍长焦正式成为历史。

先说结论,这颗长焦没问题,但苹果的影像系统已经真正成为了瘸子。

首先,我用 iPhone 15 Pro 的 5 倍拍摄了一张照片与 iPhone 16 Pro 的原生 5 倍进行对比。

▲ iPhone 16 Pro 原生 5 倍 / iPhone 15 Pro 裁切 5 倍

放大图片来看,iPhone 16 Pro 的原生 5 倍长焦有着更好的解析力,建筑外立面的玻璃能清楚看到分隔处,而 iPhone 15 Pro 的裁切 5 倍就稍微逊色了。

5 倍胜负已分,那么,我们曾经习惯的 3 倍呢?

▲ iPhone 16 Pro 裁切 3 倍 / iPhone 15 Pro 原生 3 倍 / iPhone 13 Pro Max 原生 3 倍

由于 iPhone 16 Pro 的长焦为 5 倍,所以 3 倍为 1 倍主摄裁切而成,放大以后的画质已经处于崩坏边缘,而 iPhone 15 Pro 则来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在传统摄影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24mm 到 70mm 的焦段已经成为了标准,覆盖了日常大多数拍摄需求。

▲ iPhone 16 Pro 50mm 拍摄

在之前的 iPhone 机型中,苹果通过 24mm 主摄的融合变焦,巧妙地涵盖了 24mm、28mm、35mm 和 50mm 的焦段,并用 3 倍的 77mm 长焦来补足,从而覆盖了完整的标准焦段。

▲ iPhone 16 Pro 24mm 拍摄

但在 iPhone 16 Pro 上,3 倍长焦的消失,导致 2 倍到 5 倍之间的焦段完全由主摄裁切完成,50mm-120mm 的焦段成像失去了质量保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 3 倍焦段下,iPhone 16 Pro 的成像质量甚至不如 iPhone 13 Pro Max。

▲ iPhone 16 Pro 120mm 拍摄

对苹果而言,焦段的延展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但对用户而言,反而失去了常用焦段的质量保证,以及选择的余地。

前置锐化减轻

不过在 iPhone 16 上,我们终于看到了锐化情况的改善。

为了测试这一代 iPhone 的锐化情况,我们邀请同事在同样的机位、同样姿势拍摄了多组样片,并进行对比。

▲ iPhone 16 Pro 前置摄像头 / iPhone 15 Pro 前置摄像头

可以看到,相比 iPhone 15 Pro,使用 iPhone 16 Pro 前置摄像头拍摄的照片中,在保留皮肤纹理的基础上,过度锐化的现象的确改善了不少。

摄影风格——调色平权

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是我心目中 iPhone 16 Pro 最强大的更新。

数码时代以来,调色软件有两个开山立派的角色——Adobe 与达芬奇。

它们带来了诸如曲线、色阶等经典调色工具,成为行业标准,并广泛影响了其他软件的设计。但是,这也带来了较高的入门门槛与陡峭的学习曲线。

调色,并且将颜色调好看这件事,一直是专业人士的特权。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调色软件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许多移动端应用仍然沿用了传统调色工具的思路和操作逻辑,使得调色过程依然复杂,普通用户难以轻松掌握。

现在,苹果打算通过摄影风格的更新改变这个现状,通过两个步骤,将调色的权利普及到每个用户手上。

第一步,苹果试图帮你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从头建立调色风格是成本相当高的事情,其难度更甚于学习调色的具体操作,所以苹果先以自己的色彩理解,打造了一系列设计好的风格。

当你首次打开相机时,iPhone 16 会引导你选择自己拍摄的四张照片,自动生成四宫格,并在你左右滑动屏幕时向你展示这些设计好的调色风格,以便你直观地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

第二步,苹果将更大的控制权交给你,帮助你进行个性化调整。

苹果简化了原本复杂的调色参数,将其变为一个直观的调色盘。你不需要再去理解每个参数名词的意思,也不需要知道它们决定了画面的什么元素,只需要用手指在调色盘上滑动,就可以找到喜欢的效果。

这两步走完,你已经在 iPhone 的帮助下,在色彩美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调色风格,从此每一张照片都会呈现你更喜欢的效果。

作为对比,在传统的调色模式下,如果我要将这张图片调整成整体偏向柔和的暖色调,需要在 Lightroom 中进行一系列的曝光、曲线、HSL 与色调分离调整,才能达成目的。

而在 iPhone 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的共同配合下,我只需要简单的两步,就可以将照片调整为这样的暖色风格:

  1. 将摄影风格选为「玫瑰金」;
  2. 通过手指滑动,将调色盘参数调整为:色调 -30、颜色 25、调色盘 100

在使用的一周中,调色盘已经成为我必备的拍照工具了,拍出来的照片几乎不用再通过专业的修图软件,就可以调整出我喜欢的风格。

▲ 使用 iPhone 16 Pro 摄影风格拍摄的照片

当然,在拍摄中,你也可以随时更改风格效果:

同时,摄影风格与调色盘在处理你的照片时,还进一步优化了算法,将人物与环境进行多层分隔,对你的肤色进行保护性渲染。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调色盘上用多大的力度调色,都不会破坏照片中人物肤色的和谐与真实。

在使用中,我也尝试了两套不同的预设,分别配置给风景与人像,供大家使用:

1. 人像调色

  • 选择摄影风格中的「飘渺」;
  • 打开调色盘,通过手指挪动,将参数调整到色调 75、颜色 -15、调色盘 100;
  • 在这个预设下,你将得到一个呈现低对比度的画面,并且得益于新的皮肤引擎,同时肤色会自然地偏向冷白色。

2. 风景调色

  • 选择摄影风格中的「自然」;
  • 打开调色盘,将参数调整到色调 -70、颜色 50、调色盘 100;
  • 在这个预设下,你将脱离 iPhone 的白开水风格,得到一个呈现自然光影、色彩浓郁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越好,我对苹果的怨言就越大——还是刀法。

我将 iPhone 16 Pro 拍摄的照片通过 Airdrop 传到 iPhone 15 Pro 上,发现升级了 iOS 18 的 iPhone 15 Pro,依然可以使用新的摄影风格和调色盘处理 iPhone 16 Pro 拍摄的照片,但对于 iPhone 15 Pro 自己拍摄的照片,新的调色功能则无法使用。

反过来,如果你从旧 iPhone 换成 iPhone 16 系列手机,也没有办法用新的调色系统处理旧 iPhone 的照片。

也就是说,苹果通过系统层面识别照片的拍摄设备,并附加了一层硬件锁,只有 iPhone 16 系列拍摄的照片,才可以使用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

这一刀,直接将整个 iPhone 家族的调色系统分割开来,并将长期并存。

甜点般的 4K 慢动作

据消息称,在 iPhone 16 Pro 上,主摄从 IMX803 升级到了 IMX903。

这次迭代对于静态画质的影响并不大,但视频得到了史诗级提升——慢动作视频规格从 1080P 提升到了 4K 120 帧,肉眼可见的画质提升,清晰度变化让人惊艳。

但当真正用起来,我才意识到苹果的刀法。

当你进入相机的慢动作模式并选择 4K 分辨率时,你会发现焦段选择只剩下 1 倍和 2 倍,也就是说,4K 120 帧慢动作只能使用主摄拍摄。

刚刚有提到,主摄的 24mm 和 2 倍的 50mm 虽然是常用焦段,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拍摄需求,但对于依赖 iPhone 进行创作的用户来说,主摄与另外两颗镜头的规格不统一,会对前后期工作流制造不少的麻烦。

有的朋友会说,并不是每个人都用 iPhone 创作,大多数用户只是记录一下生活。

没错,但即便是在生活记录中,哪怕使用最常见的 H.265 编码,4K 120 帧慢动作每分钟的文件大小也在 740MB 左右,是 1080P 240 帧规格的 1.5 倍。

再考虑到等价金子的苹果内存,使用这个规格记录生活,性价比并不高。

作为生产力工具不够通用,记录生活又太过昂贵,4K 120 帧更像是一口甜点,充满诱惑,但吃不饱。

想吃更多?你只能等等 iPhone 17 系列。

不起眼的小细节

在使用 iPhone 15 Pro 扫街创作时,我常常选择拍摄 ProRaw 格式照片,以获取更大的后期空间。

但是,在抓拍时,iPhone 15 Pro 的快门延迟偶尔会让我错过决定性瞬间,并且拖累了我的连拍速度,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在使用了一周左右,我发现 iPhone 16 Pro 在快门延迟上的表现好了很多。

▲ iPhone 16 Pro 拍摄的 Raw 格式照片

得益于 iPhone 16 Pro 上升级的 IMX903 主摄能够以前代两倍的速度读取数据,48MP ProRAW 照片的快门几乎没有等待时间。

此外,A18 Pro 芯片的图像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能够更快地处理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使得在拍摄高动态范围或快速移动的物体时,反应更加敏捷、流畅。

除了快门延迟的降低,还有图片格式的悄然更改。

在 HDR 的文章中,我曾写过 iOS 18 支持识别 ISO Gain Map 的消息,这意味着 iPhone 与 Android 手机的照片以 HDR 显示可以互通。

而关键,就在于照片格式。

之前广泛使用的 JPG 图片格式,仅支持 8 位色深,无法充分表示 HDR 图像的广色域和更高的亮度范围,在 iPhone 16 Pro 上,苹果使用了 JPEG-XL 格式,可以将 HDR 显示文件嵌入其中,让支持的设备都可以正确读取这张照片的亮度该如何显示,照片终于迎来跨平台跨厂商地正确显示 HDR 亮度的希望。

此外,JPEG-XL 能够比传统 JPEG 文件减少 30-50% 的文件大小,同时支持无损和有损压缩,并兼具透明度、动画支持和向后兼容性,使其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在线传输、图像存储和高品质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大大提升了传输速度和存储效率。

总结

我可以看出,苹果正在努力让 iPhone 向一个专业的生产力工具靠拢,并引导更多的人使用 iPhone 创造,无论是 4K120 帧的甜品体验,或是帮助用户更轻松调色的摄影风格,都在印证这一点。

但当你开始欣赏这些功能时,就会发现苹果明明可以做得更多,却遮遮掩掩地,总是差一点。

究其原因,手机早已过了那个大跨步前进的时期,哪怕苹果想提供更专业更强大的功能,也不敢一次性把技术储备都给了,不然下一代给什么?

不够顺手的相机控制按键和显得不平衡的影像系统,就是苹果为了探索 iPhone 的未来做出的新尝试。

这个时期的苹果,正处于谨慎又迷茫的交织中,而 iPhone 16 系列,就是这种交织下的产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徕卡搞了个富士「平替」,只要五万!

By: 周奕旨
27 September 2024 at 17:42

你最常用的镜头是什么焦段?

答案也许有很多,比如人文之眼 35mm、人像经典 85mm,又或者是空气切割机 200mm。

但徕卡有自己的理解,在 Q3 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之后,徕卡顺势推出了新机型——Q3 43。

之所以称为徕卡 Q3 43,是因为徕卡将这台相机的镜头从 28mm f/1.7 更换为了 43mm f/2 镜头。

Q3 上使用的那一颗 Summilux 28mm f/1.7 ASPH 非球面镜片以出色的锐度、精确的色彩还原、自然的背景虚化效果广受好评,而在 Q3 43 上,徕卡配备了一枚 APO-Summicron 43mm f/2 镜头,从名称就可以看出镜头的表现不俗。

这里的 APO,是 Apochromatic 的缩写,意为消色差,一般用于指代具有消色差设计的镜头。

这种镜头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和玻璃材料,将不同波长的光(特别是红、绿、蓝三色光)的焦点尽可能汇聚在同一个平面上,从而显著减少色差现象。

作为徕卡擅长的高端技术,APO 一直是徕卡顶级镜头的标志,和这颗 43mm f/2 镜头规格接近的 APO 35mm f/2 ASPH 价格高达 70080 元,可见其工艺和性能的水准。

也是这个原因,大家一直笑称徕卡 Q 系列买镜头送相机。

同时,徕卡也为焦距变化做了适配:在 Q3 43 上,用于机内数码裁剪的机身按键可以迅速将画面裁切为 60mm、75mm、90mm、120mm 和 150mm 的视角。

此外,Q3 43 的配置与 Q3 基本保持一致:相同的背面照明传感器,ISO 范围为 50 至 100000、自动对焦系统、镜间快门设计和最高 30fps 的 8K 视频——虽然几乎不会有人用 Q 系列拍视频。

现在,想要从机身上分辨 Q3 与 Q3 43,只能从机身的灰色蒙皮做判断了。

徕卡 Q 系列选择 28mm 作为焦距,主要因为它是一种经典的广角焦段,既能在风景、街头和建筑摄影中捕捉更广阔的视野,又不过度夸张透视效果,非常适合日常拍摄,既能提供丰富的画面内容,又具备出色的灵活性。

但问题是 28mm 视角太广,画面容纳的元素过于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专业摄影师的可靠备机,但面对愈发火热的不可更换镜头相机市场,徕卡也想分一杯羹。

虽然传统的 Q 系列机身中提供了高像素与裁切功能,但也总不能永远以损失画质来吸引新手用户,一台更好上手的 Q 系列相机已经迫在眉睫了。

于是,胶片时代中,倍受欢迎的 40mm 进入了徕卡的视线。

这一焦段提供的视角大约为 46°,与人眼的自然视野较为接近,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看起来更自然,透视感较少失真,又比 50mm 稍微广一点,适合在狭小空间或街头抓拍中使用,提供自然的画面感和灵活的拍摄体验。因此,它在胶片时代被视为一种多用途的焦段,适合多种拍摄需求。

徕卡官网提供的样片也印证了 Q3 43 对多个题材的适用性。

类似的设计思路不仅出现在徕卡身上,理光在推出 GR3 两年半后,也推出了配备 40mm 镜头的 GR3x,满足了更多用户对标准视角拍摄的需求。

Q 系列,在徕卡家族中一直比较特别——既比 M 系列经典旁轴多了科技感,又比 SL 系列的高端专业亲民许多,对于新手而言,是入门徕卡的不二之选。

但售价上,它就没有那么友好了——Q3 43 的国行售价为 56300 元,作为全画幅相机中目前唯一还在迭代的不可更换镜头相机,也是唯二的奢侈品,你会买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复活一台 1966 年的胶片相机,这次大家怎么不买帐了?

By: 周奕旨
12 September 2024 at 17:49

1966 年,胶片时代的传奇公司禄来制造了一台出乎意料的相机。

开创了双反胶片相机的禄来,是中画幅市场里当之无愧的巨头,但它当年发布的 Rollei 35 胶片相机,是当时全世界最小的 135 胶片相机。

从此,这一大一小便是禄来公司的名片,也是胶片市场中的常青树,直至今日都备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不过,毕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老化的测光和纯机械结构的拍摄系统,让禄来 35 成为了出名的胶片杀手,MiNT 公司决定以现在的技术,复活这台经典的禄来 35,并将其命名为禄来 35 AF。

MiNT 着重升级的,是掌控禄来 35 的两大拦路虎——对焦与曝光。

首先是对焦,没错,现在半按快门机身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这台老古董上是个不小的问题。

由于那个时候的电子技术和微型化技术还不够成熟,难以实现自动对焦这样精密的系统,加之比烟盒还小的机身限制,彼时主流的黄斑对焦等手动对焦方案无法塞进这台机身中,这就导致禄来 35 是一台名副其实的估焦相机。

▲ 机身只比胶片大了一圈

顾名思义,它的机身中没有任何对焦结构,使用者需要先目测自己与被摄体的距离,再将镜头上的对焦环拧到相应的距离标尺后按下快门——对焦完全靠使用者的估计。

再加上拍摄的胶片需要冲洗才能观看,不能现场回放检查,除非在大晴天时超焦距拍摄,否则使用者的拍摄信心并不充足。

于是,MiNT 将机身重新设计,并在里面塞入了一个激光雷达,支持帮助机身在 70 厘米到无限远之间自动对焦,以提升照片拍摄的成功率。

想要使用好曾经的禄来 35,对焦只是第一道大坎,后面一道难关:曝光。

同样是由于电子系统的缺失,哪怕经典的禄来 35 原本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电子测光系统,当想要将测光标识与光圈快门等参数对上,你还需要学习曝光三要素,了解感光度、快门速度与光圈之间的关系,否则只能手忙脚乱地得到错误亮度的照片。

为了避免使用者废掉太多胶片,MiNT 给禄来 35AF 机身中添加了一整套更现代的测光与快门系统,通过转动控制快门速度的拨盘,相机可以自行调整在目前的光照环境下合适的快门速度,进一步降低了禄来 35AF 的上手难度。

除此之外,禄来 35AF 机身上还多了一个用于显示信息的 OLED 显示屏和一枚闪光灯,方便使用者在暗光环境下也拍到足够明亮的照片。

禄来 35AF,可以说是顺应胶片复兴这个潮流的产物。

有徕卡复刻自家经典的 M6 ,并宣布胶片相机销量增产了九倍在先,又有宾得宣布重新制造胶片相机的四部曲计划,尤其是这个计划的第一台相机——宾得 17 到目前还需要加价购买的情况下,作为香港专门修复与改造复古摄影设备的 MiNT 公司,以重新设计的禄来 35AF 跻身潮流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与宾得 17 的大受欢迎不同,禄来 35AF 从爆料开始,反对的声音就不算小。

原因也有两个方面。

首先一定是价格因素,根据官网公开的信息来看,银色禄来 35AF 售价为 7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700 元,而黑色则需要 828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900 元。

要知道,一台成色不错的原版的禄来 35,只需要不到 2000 元即可在二手市场拿下,且几乎全机械结构,保养和维修并不麻烦,简单准备就可以重获新生,而这台全新的禄来 35AF,需要近三倍的价格。

我知道自动对焦和曝光是涨价的关键要素,但就算加上自动对焦与曝光两个因素,这个价格还有经典的尼康 35Ti、徕卡 minilux 以及美能达 TC-1 等传奇机型的存在,它们都更具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价格上去了,硬件配置反而变得奇怪了。

没错,在电子系统大升级的时候,禄来 35 上备受好评的镜头消失了。

在 1966 年发售时,禄来 35 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蔡司 Tessar 40mm f/3.5 镜头,Tessar 镜头使用四片三组光学设计,因其锐利的成像和高对比度,获得了「鹰眼镜头」的美誉,而在其后期机型 35S 上,蔡司 Sonnar 结构的 Sonnar 40mm f/2.8 镜头配合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加持,表现也可圈可点。

▲ 在禄来 35S 中,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非常显眼

但根据官网给出的数据来看,禄来 35AF 使用的是一颗五片玻璃的 35mm 镜头,且镀膜在阳光下呈现蓝色反光。

要知道相比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讲,光学的发展速度缓慢很多,大家对于这颗不知结构,不知道镀膜、不知生产商的镜头,光学表现能否超过光学巨头蔡司在六十年前制造的排面镜头,还有些疑虑。

▲ 官网的样片,很遗憾暂时没有逆光样片

不过,虽然不买帐的声音不少,但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进入胶片相机领域,总归是一件好事,更多的竞争才能给消费者创造更多元化的选择。

目前,禄来 35AF 的第一波预售已完成,并将于稍晚的时候重新开放预售。

你会为了这台复活的禄来 35AF 买单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谨慎升级!iOS 18 会对二手 iPhone 零件进行保护和验证,华强北炸了锅

By: 周奕旨
12 September 2024 at 11:37

随着 iPhone 16 的发布,iOS 18 系统也做好了准备,将在下周更新正式版,其中有些功能,是发布会中并没有提到的。

比如,苹果在今年四月提起过的维修助理。

昨天,因为这个功能的悄悄上线,华强北炸了锅。

事情是这样的,如果以往维修过的 iPhone 中,有二手的苹果零件,并且这个零件是来自他人遗失或被窃取的 iPhone 时,更新了 iOS 18 系统的 iPhone 就会警告更换的零件已与物主锁定。

▲ 图片来自微博 @偷故事的宇宙人

相信不少有些年头的 iPhone 用户,都经历过一个两难的境地——当手上的 iPhone 出现问题时,苹果 Genius Bar 官方售后的价格属实不低;

而在第三方进行维修的话,更换部件中类似 Touch ID、Face ID 与原彩显示或是电池健康度等需要与系统联动的功能常常不能正确运行,同时不停报错。

这是因为当 iPhone 在苹果 Genius Bar 进行维修时,有一个必须遵循的流程:系统先将零件上的序列号与 iPhone 序列号进行配对,然后才能正常识别和使用。

所以,如果用户选择的是第三方服务,由于缺失这个配对过程,哪怕使用的是二手正品零件,iPhone 也会不断地报错:

无法验证新安装的部件。

由于给维修造成了阻碍,知名的科技拆解媒体 iFixit 曾将 iPhone 14 的可维修性从 7 分降到了 4 分。

在今年四月,苹果终于同意让用户更容易用二手的原厂配件维修 iPhone,同时保证功能的正常运行,为此,苹果专门于 iOS 18 系统中添加了维修助理。

在维修助理的帮助下,零件与 iPhone 序列号的配对的流程变了:

对正品苹果零件的校准,无论是全新的还是二手的,将在零件安装后在设备上进行。

也就是说,曾经验证的流程从更换零件前移到了更换零件后,维修助理会自动帮你匹配 iPhone 与换上的零件,并正确配置好零件的功能。

比如你的 iPhone 屏幕出现了损坏,通过第三方维修服务更换了一个苹果原厂、但二手的屏幕,维修助手将会帮助你的 iPhone 配置好它,保证原彩显示、自动亮度与其他功能可以正常使用,而不是那样缺失了前置流程,一切都行不通。

苹果表示,维修助手以后还将支持使用过的生物识别传感器,如 Face ID 或 Touch ID。

但是,维修助手还有另一个功能:将 iPhone 与手机里的零件进行绑定。

众所周知,iPhone 的安全措施做得非常好,当 iPhone 意外遗失或被盗窃后,别有用心的获得者几乎没有办法依靠软件或物理手段破解你的 iPhone。

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台 iPhone「肢解」,通过售卖零件获得非法收益。

而现在,在维修助手的帮助下,iPhone 的零件也有锁了,这个功能会在匹配 iPhone 与维修更换的零件时,验证第三方维修提供的这些或新或旧的部件究竟是否有正规的来源。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更新了 iOS 18 的 iPhone 一旦测试到你曾经维修使用的零件来自于他人已挂失的 iPhone,系统就将报错,并将零件的功能全部锁定,无法正常使用。

这个功能,旨在降低 iPhone 遗失后被拆解组件的风险,让你的 iPhone 离开了你,成为一块真正的砖头。

该功能支持 iPhone 12 系列以及更新的机型,将随 iOS 18 正式版于 9 月 17 日一同推出,而最新推送的公测版中也支持了这个功能,如果你的 iPhone 在第三方维修过,并且不确定零件的来源,请务必谨慎升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 Mate XT 三折叠手机发布!最大 10.2 英寸,仅厚 3.6 毫米,19999 元起

By: 周奕旨
10 September 2024 at 16:09

折叠屏还得看华为,华为在折叠屏领域是唯一能够做到全面创新的公司。

在华为 Mate X 发布会上,余承东手握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对着尚为一片蓝海的折叠屏市场说出这番话。

其时,三星才是折叠屏的开创者,华为紧跟其后,然后到 Mate X3 这一代把横向大折叠产品带到全新高度:与寻常旗舰机几乎无异的重量和厚度,但它能折叠。

这个从跟随追赶,再到超越的过程中,决定性的领先瞬间就在此时: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三折叠手机,正式面世。

省流版要点总结:

  • 外观: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传承「非凡大师」系列的八角形设计,结合岩脉纹与超薄素皮材质,通过创新支架保护壳提供多种形态的使用体验,展开态仅 3.6 毫米厚。
  • 铰链: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采用华为天工铰链和多驱精密调校技术,确保开合过程流畅,铰链核心部件使用火箭钢以提升耐用性。
  • 屏幕:展开 10.2 英寸,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屏幕通过超形态叠层设计与复合材料提升了抗弯折与抗冲击性能,首发 3K 超清显示屏,带来更沉浸的视觉体验。
  • 影像: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配备可变光圈的 XMAGE 影像系统,支持超广角拍摄和光学变焦,提供多种拍摄模式和灵活创意拍摄体验。
  • 大屏: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支持单屏、双屏和三屏三种形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92% 屏占比的大屏设计带来沉浸式办公和娱乐体验
  • AI: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搭载小艺 AI 助手,融合 HarmonyOS 系统,支持 AI 文字编辑、信息顾问、AI 修图等智能化功能。
  • UX: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全新 UX 设计结合多屏分屏功能,满足更多场景的不同需求。
  • 通信: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支持灵犀通信和天通卫星通信,无论信号强弱或无网络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联络,并提供 UWB 无感车钥匙功能。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不只是多一次折叠

虽然外观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早已被爆料,但现场仍然可以用惊喜形容。

整体展开厚度仅有 3.6 毫米,屏幕 10.2 英寸,据称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折叠屏手机」。

「Z」字折叠结合了内折和外折的特点,配备双铰链结构,传承非凡大师系列经典的八角形设计 + 素皮的机身材质的岩脉纹路设计,保持了良好的质感。玄黑、瑞红两款经典配色相比此前的 Mate60 RS 的陶瓷材质更显轻盈和古典。

2023 年的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多次表达华为技术的前瞻性:

我们不能只为今天去做产品,而是要为未来去设计。

一年后,在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机身上,曾经的技术储备,就派上了用场。

三折叠手机,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还是成为「吉祥物」,关键就看机身上的两条铰链。

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铰链据称 100% 核心部件都使用火箭钢打造,调校凸轮数提升 100%,抗变形强度提升至 1900MPa ,从这一串数据来看,这两条铰链几乎「堆料」到极致,确保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在频繁开合中依然经久耐用。

为了保持纤薄手感,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内折铰链的嵌入式滑轨结构,和外折叠铰链的一体连杆结构,通过多驱精密调校使其拥有更好的开合力曲线,在手感上做到「随心自如」。

除了铰链以外,屏幕也是很多人选择折叠屏手机最看重的部分,毕竟三折叠最突出的特点就莫过于多屏形态及不同展开模式带来的不同场景体验。

在这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引入了超维折叠有机材料,外折抗挤压,内折抗拉伸,满足了对于屏幕弯折性能的严苛要求;非牛顿流体 + UTG 复合抗冲材料组成的复合超韧叠层结构,使其屏幕抗冲击性能实现了 75% 的提升。

当然,只是足够耐用还远远不够,屏幕观感也是重中之重。

16:11 的屏幕横竖比与普通平板电脑相似,使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在内容适配方面天然具有优势。

为了让每种形态都能无缝衔接,华为还推出了专属的 UX 设计,让应用在多种形态间的流转更加丝滑,支持 1:1、1:2 和 2:1 三种比例的应用自由拖拽,更好地将这块大屏利用起来。

除了轻薄、屏幕以外,影像也是折叠屏手机不可偏废的重点,尤其是华为旗舰历来以影像为重。碍于机器定位和机身尺寸,它肯定不会是纯粹的影像旗舰,但至少不会留明显短板。

在这方面,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背后的华为影像品牌 XMAGE 说明了它的影像基础不会差:5000 万像素的主摄拥有从 f/1.4-f/4.0 共十档可变的光圈,搭配 1300 万超广角微距镜头与 5.5 倍潜望光学长焦镜头,结合华为的非凡影调,从虚化人像到广阔风景、从微距纹理到远眺雪山,全焦段成像都不在话下。

不同屏幕形态下,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同样提供了更多的玩法:用户可以一边拍摄一边参考社交应用上的拍摄技巧和构图建议,也可以通过镜像智拍调整拍摄角度和姿势。

华为还提供了多样的配件作为支持,270° 的多角度旋转保护壳,折叠触控键盘使其成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脑」,或许不久后我们就可以在高铁上见到一批从口袋里掏出键盘的商务人士。

三屏形态也为 AI 大展身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分屏对话功能可以让小艺随时静静陪伴在身旁,提供即时的问答解惑;能够更好对照译文与原文的 AI 翻译、呈现更广阔视野的 AI 扩图等众多 AI 功能更显新手机形态的实用属性。

通信能力一直是华为在技术上领先的根基,但三折叠手机带来的三种使用形态无疑为好信号增加了挑战。华为的策略是在不同开合状态下,匹配最佳天线组合,并通过 AI 灵犀算法支持智能优选网络及智能天线调谐,在诸如候机厅、地库、高铁等信号较弱场景中仍有不错的通信能力。

卫星通讯自去年 Mate 60 系列之后在不少国产旗舰手机上已成普及之势,华为此次又更进一步,支持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与任何品牌手机实现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卫星消息还可以将用户位置信息变化生成轨迹地图,随时与外界保持联络。

虽然整机足够轻薄,但更大的整体面积使其整体电池容量并没有打折。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内置了 5600mAh 的硅碳负极电池,采用了三电芯并联设计,支持 66W 有线快充和 50W 无线快充,确保了持久的续航能力。

不难看出,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整体配置还是非常全面的,所以关于价格的猜测成为了发布会前的热门话题,这款手机的价格也可谓不负众望,三个版本价格如下:

  • 16GB+256GB 版本售价 19999 元;
  • 16GB+512GB 版本售价 21999 元;
  • 16GB+1TB 版本售价 23999 元。

但这可能并不是华为 Mate XT 非凡大师的极限,发布会前这款手机的预约量已经超过 300 万台,前期供货量还未稳定的阶段,价格水涨船高或许在所难免,不过华为提供了一系列的售后保障服务。

过「万重山」,闯「无人区」

当然,折叠屏手机的工艺成熟度以及初代产品的稳定性或许还有待时间考验,「三折叠」由于或导致产品的脆弱性增加,这对生产和售后来说都是考验。

但华为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对内折、外折、「横折」和「竖折」都研究得非常透彻的手机厂商,是目前市面上最有能力进军这片「无人区」的品牌。

8 月 29 日,华为发布了 2024 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财报,华为半年实现销售收入 417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4.3%,净利润率达到 13.2%。由此算来,华为在 2024 年上半年实现了 551.1 亿元的净利润,首次突破 500 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过 18%。

而这其中,手机业务功不可没。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华为再次以 17.5% 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市场首位。一季度和二季度,华为的手机出货量分别大幅增长了 110% 和 50.2%,增速领跑行业。

根据开源证券的研究报告,华为凭借 Mate 60、Pura 70 系列及 Mate X5 折叠屏手机,成功重返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也让国产高端机重回销量高峰。

这是很多华为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刻,而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华为展现出了更强的统治力。

不久前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华为在 2024 年上半年继续以 42% 的市场份额领跑折叠屏手机市场。二季度华为大折叠 Mate X 系列和小折叠 Pocket 系列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 400% 和 50%。

在万元以上的市场,华为更是占据了 67% 的份额,也就是说,每卖出三台万元以上的折叠屏手机,就有两台是华为。

 

任正非曾经用两个第一来概括华为的产品方向:

不争第一,只做第一。

华为要在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做到最好,而不是单纯追求市场排名的第一。

但当华为的折叠屏做到第一后,市场自然也会将头部位置留给华为。

如果说这些还是纸面上的实力展示,那么手机系统层面的发展或许是其勇闯「无人区」的真正底气所在。

得益于手机的热销,2024 年上半年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至 17.2%,同比增长 66.7%,已经超越 iOS,仅次于安卓。

2024 年 6 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4 上,鸿蒙星河版 Harmony OS NEXT 面向开发者启动 Beta 版,这也被人们称为「纯血鸿蒙」,它基于鸿蒙内核,不再兼容安卓开发的 APP 应用,排名前 5000 的手机应用已经全部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正如余承东所言,Mate XT 非凡大师是华为面向未来的「超级终端」,纯血鸿蒙的成功为新的手机形态注入「灵魂」,与新的手机形态相辅相成,让这片「无人区」,成为「广阔天地」。

文丨刘学文 周弈旨 王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