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4 November 2024Main stream

豫广|一个夜骑开封大学生的自白

14 November 2024 at 00:34
CDT 档案卡
标题:一个夜骑开封大学生的自白
作者:豫广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微信公众号“豫广”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编者按:这是一名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经历,也是她18年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狂欢。她没告诉家人,夜骑5小时,忍着寒冷、饥饿、疲惫,和朋友肆意享受着青春的“Passion”,但几天后,一切都变了。

她的学校发布了“封校”通知,晚上要查寝,要拍照签到,周末也无法离校,身边的室友开始责骂夜骑的人。她也开始反思,当初自己该不该去,陷入了自责、愧疚。

舆论场里不再是“青春真好”,许多媒体、网友开始转向,批评“夜骑开封”。那条通往开封的大道上,非机动车道一度禁止骑行,但仍有人举着写有“自由”的大旗,在黑夜徒步或狂奔。

她所经历的,远不止是一段“夜骑开封”的旅途,更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如何在这个时代被影响、被裹挟、被转向的过程。如今,“夜骑开封”正在慢慢降温,而学校日常秩序何时回归,她还不知道。

作者 / 杨聿

编辑 / 芋头

11月1号,星期五,“夜骑开封”爆火一个星期后,我和朋友踏上了郑开大道。

出发前我常在抖音刷到大学生“夜骑开封”的视频,再加上付航喊的“Passion”,看得我热血沸腾,但我并不想去,郑州到开封50公里路,骑行感觉会累死。寝室里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我说:“他们怕不是疯了吧!”班长也去夜骑开封了。

有一天晚上,我对象问我,要不要一起骑去开封,坐火车回。我不想去,他给我打电话说了半天。我问他为啥想去,他说:“因为夜爬嵩山和老君山都没赶上,不想年纪大了之后没有回忆的青春,想夜骑开封疯狂一次,年纪大了之后也不会再留遗憾。”

说完这些,我决定和他一起疯狂一次。我没敢跟家人说,晚上不安全,说了肯定要挨骂。那会儿,学校还没严管夜不归宿,我告诉室友要去夜骑开封,他们也说我疯了。

1、首先困难的不是骑行,而是找车

file
从郑州出发。杨聿/摄

我们定在11月1号晚上9点在郑州市体育中心地铁口集合。这里离郑开大道近。

那天,我对象提前来我学校,我们买了蛋挞、泡芙、营养快线等,我带了暖宝宝、厚外套。本来不想拿这么多东西,骑车是累赘,又怕路上需要,还是拿着了。

但想准时出发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困难的不是骑行,而是找共享单车。

我们坐地铁到市体育中心时,地铁口的共享单车已经没了,在周围转了20分钟也没找到车,出发时间改到晚上10点。

我们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只要掏两块钱,就能拉我们到有车的地方。5分钟后到了地方,车是有,但有人用书包、水放在车筐,占了。我们很无奈,一行6人决定分头行动。

有的人甚至去了二七广场、火车站,这两个地方离骑行出发点,坐地铁要1个小时。为了能顺利“夜骑开封”,我们也是拼了。

到了10点,车还没找到,大家还分散了。有人提议去龙子湖。兜兜转转,我俩又回到了龙子湖大学城附近。路上也有漏下的车,但是坏的。

找了半天车,还没出发,人已经累了,我有点烦躁。

最终,我俩回到学校门口,在一个角落发现了两辆“小青桔”。扫开的那一刻,我心情瞬间变得激动,此时已经10点半了。其他朋友还在找车,我们在附近没没帮忙找到。

我俩决定先往郑开大道骑,看看沿路能不能找到。路上也有许多找车的,有人问我俩车在哪找的,我说在龙子湖附近,但现在已经没了,建议他们去其他地方。快11点时,其他朋友也找到了车。

从开始找车,到骑上车,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

2 、有人扛旗,有人唱歌

file
夜骑KF途中。杨聿/摄

晚上11点左右,我们终于骑行在郑开大道上,路上遇到了一波波夜骑去开封的大学生。

刚开始大家都在非机动车道骑,但后来发现深夜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并不多,有人骑到了机动车道上。有些人骑得慢,我想超过他们,但非机动车道太挤了,有时我也会走机动车道。我对象提醒我往里骑,外面不安全。

后来我们放慢了速度,我把手机拿出来放着音乐。一路上,许多人一边骑行一边唱歌,红歌、流行歌曲、老歌,各种歌都有。大家似乎没有一丝困意,精神抖擞沿着郑开大道前进。

每到一个距离开封的标示牌,大家都停下来“打卡”。我们经过一个专门设置的骑行驿站,才停下来休息了会。一位女同学请我帮他们拍照,他们有人扛着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此时温度降到了个位数,最开始越骑越热,到后半夜越骑越冷。我担心感冒,把厚外套穿上。路上一波波的骑行队伍喊叫着“Passion”从我身边掠过,大家如此开心、放松、自由。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一周的不开心、烦恼在这一晚全都消失殆尽,青春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11月2号凌晨2点多,我们到了开封与郑州的交界处。一道拱形构筑物上挂着“开封市界”的标识牌,夜骑开封的大学生都停在这拍照。过了交界处,我们继续骑,就看见不远处的开封城墙上亮着一个巨大的蜜雪冰城“雪王”。

穿过城墙,意味着骑行即将结束。我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穿过开封城墙的那一瞬间,感到一路的疲惫、付出都值了。骑到开封博物馆附近,我们换了共享电动车,我锁上了那辆共享单车。

平台显示:骑行总计50公里240分钟,共计16.5元。付完钱,我就和这辆“战车”说再见了。

真应了那句话:800米的体测你生死难料,50公里的开封你说到就到。

3、单车占领开封,学生坐着睡觉

file
开封市界。杨聿/摄

那会儿天还没有亮,开封必打卡景点万岁山还没开,有朋友说鼓楼有休息的地方,可以先到那暖和一会儿。

到鼓楼时已凌晨5点,手也冻麻木了。当看到鼓楼门前停满共享单车时,我震惊了。两边的商店门前、周边街道都被单车占领。我当时想,第二天早上这些商家看到这番景象会不会一脸懵。

鼓楼门前站着许多打卡拍照的大学生,还有摆摊卖小吃的。经过一晚骑行,大家体力也快到极限了,又累又饿,我问了一家卖灌汤包的,15元一笼,有点贵就没买。

后来又路过一家灌汤包店,店铺没开门,台阶上坐着很多大学生,我俩也坐下了。风吹得我直流鼻涕、手脚冰凉,而且困得不行。有人坐台阶上睡着了,有的直接躺地上,我们也坐着睡了会儿。

醒来后店还没开,天亮了,我们绕着鼓楼转了转,休息会后,就一起去了万岁山。正值周末,里面人山人海,挤得我们走不动一点。

我们在动物园旁的美食街吃了碗凉皮,10元一碗,一口就能吃完,有点贵,而且还没有座位了,是站着吃的。

听说万岁山晚上8点半有打铁花,我们吃完饭,先去看了很多表演,比如:幽默版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还有 “王婆说媒”。下午6点,我们就提前排队等看打铁花了。

但人太多了,进场区都挤满了人,我们愣了半天,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半天才能挪一小步,快被挤成了肉饼。有家长怀里抱着的小孩都被吓哭了。挤进去时已经没座位了,在外圈站了一会儿,什么也看不见。

我感觉快睡着了,骑了一晚,逛了一天,有点扛不住了,实在又饿,于是我们提前离开了,随便在路边找了家灌汤包店。

店里客人并不多,我们买了一笼灌汤包、一碗胡辣汤、一个鸡蛋灌饼,老板拿了两个塑料小碗,专门吃灌汤包用的。我尝了下,味道跟想象的有点差别,并没有一口爆汁。

之后,我们去了开封火车站,站内基本全是大学生,大多是回郑州的。火车上,有人在讨论为啥这么多大学生。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对母女,那位母亲对她女儿说:“你看那些哥哥姐姐多厉害啊,骑自行车去开封,我们坐车还得一个小时呢,所以你要多锻炼像哥哥姐姐一样。”

听到这句话,我内心有点自豪,发了一个夜骑开封的朋友圈,文案是“Passion!!!”很多朋友点赞。这时,离我们出发已经过去将近24个小时。

4、10万人夜袭开封,大道堵了

file
塞满单车的郑开大道。网络图片

母亲知道后,把我怪了一顿。她在抖音上也刷到很多大学生骑行去开封的视频,说你们这群小孩疯了。

我们回来之后,夜骑开封还在继续。开封文旅发布消息,开启景点免费、灌汤包免费,看到这条消息,我后悔去早了,应该晚点去。

回校后,一个在洛阳的朋友发消息问我,去KF后怎么回郑州。他买了11月8号下午的车票,打算从洛阳坐高铁来郑州,晚上夜骑去开封。还有朋友问我在哪找单车,他们也打算去,问我会不会“锁车”?

室友们也想去,问我还去吗,我说不去了,骑不动了。我问室友,刚开始我去时都说我疯了,现在为啥也要去,她说:“谁知道夜骑开封嫩火,天天在抖音上刷到,也想去试试。”

我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骑行队伍,有市民、网红,还有其他地方赶来郑州的大学生。令我震惊的是,11月8号(周五)晚上,竟有超过10万人“夜袭”开封。

众多骑行者涌上道路,造成郑开大道多个路段出现严重拥堵。机动车道被占,机动车无法前进,影响了交通,路上出现很多交警、医疗站,许多工作人员一直加班到天亮。开封许多地标性的建筑也被共享单车包围,共享单车调度员每天在开封和郑州间往返。

看到这些消息,我感觉这件事好像变了味儿,和我上次骑行的感觉已经不太一样了,不再是开始所谓的“青春、热血、自由、激情”,变成了盲目跟风、吸引流量,甚至到达了疯狂的地步。

在抖音上,我看到很多“夜骑开封”的新闻、视频,评论区出现了许多谩骂声。

夜骑刚火时,我看大家都很支持,评论都是羡慕大学生的青春自由,还刷到一个80后男人被大学生感染,坐轮椅7小时从郑州滑行到开封,我内心也有点自豪。

但是后来,我刷到过一个自称某老师的博主发视频,批判“夜骑开封”的大学生,文案中写“青春没有售价?河南的麦子明码标价!你爹妈工资就是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明码标价!”

那位“老师”还在评论区说“龙子湖那些都是些什么学校,自己没数吗?跟清华北大学生一样,都是大学生,啊对对对,大学生,三本职业院校也说自己是大学生呢?”

我看到这些话很气愤,我也是专科生,一个老师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歧视大专生,就举报了他的视频。

5、自由过后,封校、挨骂、自责

11月8号晚上,郑州一些大学发出“封校”的通知。这一消息出来,没去骑行在校的大学生天都塌了。本打算和室友一起去夜骑的朋友也收到“封校”通知,他们的夜骑计划只能取消。

第二天,我们学校辅导员也发来通知:由于近期夜骑开封的同学过多,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大家的安全,因此学校采取措施,周六周、日全校学生不得进出校门。

我们看到通知集体“破防”了。那天是周六,室友原本准备出去和朋友玩,她很早起来,化了妆,刚收拾好,就收到通知。我也打算出去逛街,全泡汤了。我们在寝室吐槽着,我们又不出去骑行,凭啥不让出去。

为了防止我们出校,学校实施晚上临时查寝、拍照签到、定位签到,周末还让学生去教室点名。班长点完名,老师开安全班会,之后开始放电影。等到下午6点,班长通知可以去吃饭,我们才去吃饭。吃完回教室再一次点名,之后继续放电影,记得放过《八佰》。班上很少有人在看电影,基本都在低头刷抖音、打游戏,要么聊天,一直到晚上9点才让回寝室。

我和室友们都感觉有些崩溃,在教室看电影还不如回寝室躺着。学校做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学生偷偷出去夜骑,保证学生安全,不过我们都已经拍照、定位签到,为啥还一定要呆在教室。

我们学校网络“校园墙”上很多人开始吐槽,抱怨想出校玩、回家或过生日都出不去。“为什么不去管那些骑行的,把我们这些没去骑行的封在学校干什么?”

周六下午去教室的路上,我也听到很多骂“夜骑开封”的人,一个脾气比较暴的室友也在责骂,听到责骂我一声也不敢吭,毕竟我也去了。

“夜骑开封”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得越来越大。后来,郑开大道非机动车道临时封了,开封万岁山客流量也达到上限,但还有许多人选择徒步去开封,越来越疯狂了。

网上很多人发视频倡议“青春要Passion,也更要安全”,单车平台也发“骑行倡议书”呼吁减少此类行为。我开始反思最开始该不该去,如果不去是不是就不会造成这么大影响。

我陷入了自责、愧疚中,一时难以消化。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对象,他对我说:“没必要,(他们)不是因为咱们才去的。咱们那天晚上不也有好多人去嘛,如果把这个责任分担到每个人头上,咱们也没啥责任。不要想那么多,没必要把责任堆到自己头上让自己心里难受。”

他说完后,我想了下,只有我一个人意识到有什么用,只有当所有人意识到扎堆的严重性,想到骑行扎堆的影响,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今天,学校发了最新通知,为了防止我们周六、周日出去,调课到周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老萧杂说|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12 November 2024 at 20:35
CDT 档案卡
标题: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各相关院校一纸禁令,大学生集体骑行被按下暂停键,渐次归于平静。

然而,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不应就此落幕。这些大学生到底在干什么、想什么,社会该有怎样的回应性姿态?

舆论场上的声音见仁见智。各种看法都可以探讨,但我唯独坚决不同意“吃饱撑的”这种简单粗暴论断。

如果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解释这一现象,我概述为: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寻找意义。

他们以夜骑这种青春的、富有个性的、无羁绊的方式,为群体性的无意识压抑找到一种宣泄。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各种矛盾叠加交织,青年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就业、升学、住房、婚姻等人生基本问题,像幽灵一般纠缠着一代年轻人。这代人内心都在艰难爬坡。

多样化的焦虑渗透青年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复杂的多元表征。焦虑现象成为当代青年对未来发展迷惘的的整体性情感症候。

他们在急剧市场化所形成的阶层分化中,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感和失落感、无意义感。

个体面对这种结构的强力又表现得无能为力,只能在世俗化生存的挤压中日益萎缩。他们的境遇,恰恰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一个折叠的面相。

受限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环境,“无意义人生”的话语无法得到广泛的宣示,而是通过“隐蔽地说出”和“集体无意识行动”的组合方式来予以现实。

自发性、无组织性的集体骑行,不过是青年群体在面对理想与现实鸿沟时的另类感性表达。

我们的主流权威媒体,在高分贝讲述青年人养猪、送快递、卖煎饼、补裤裆年赚百万的励志故事之余,可曾以显著性的议程设置,让青年敞开心扉,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将他们对现实无奈的诉说作为一个公共议题展开?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四十多年前,那场关于现实、理想和人生的大讨论——“潘晓讨论”。

那时候,潘晓无比困惑地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青年潘晓发出一代人的精神呼号:“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和审视“潘晓之惑”时会发现,它所表征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其所引发的思考以及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的人生价值等问题,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

或许当今青年人所面临的现实,比潘晓那个年代更加严刻。“潘晓之问”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全社会对“潘晓之问”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宽容。

胡乔木公开表示说,“青年都想在一个适当的气氛中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讲讲自己的经历、苦闷、失望和希望,寻求问题的答案。青年们讲讲自己的苦闷和失望没有什么不好”。

他还说,“我们通常就没有权利叫他们非按着快乐的调子唱歌不可。他们叹息了,或者发些错误的牢骚,我们不应该恼怒,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认真地帮助他们找到希望所在” 。

当年《中国青年》刊登《潘晓同志来信》说:“是你们,一反以往社会上那些‘君主’‘神父’‘长官’们惯于板起的教训人的面孔,带着朋友、姐妹、兄长的热忱向我这将被淹没在尘埃之下的无名角落走来”。

围绕那一代青年的失落和困惑展开的“潘晓讨论”,让个人性的青年话语登上了历史舞台,被称为“一代人的精神初恋”。

“潘晓问题’”大讨论的作用,决不是潘晓及其共鸣者在讨论中道出了什么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使年轻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从此有了正确的校准和参照。

它的作用在于:讨论的组织者创设了一定的条件,使青年得以向社会倾诉自己人生的迷惘、困惑,说出了以往想说不能说的心里话,说出了与主流社会话语、传统话语不同的观点,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打开了青年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全方位的深刻嬗变的闸门。

我并非认为,集体骑行是被焦虑迷惘裹挟的年轻人应该效仿的行为方式和策略。

想说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否建设性地面对一个紧迫议题:以一种既怀抱广阔又体贴幽微的柔韧之思,包括对各种强持、自许的戒惧之心,去观照精神和心灵沉郁顿挫的年轻人,以接通他们的苦恼与欢欣,尽可能满足他们身心的安顿感和生命的意义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老萧杂说|面对大学生扎堆骑行,我们应当思考些什么

11 November 2024 at 19:37
CDT 档案卡
标题:面对大学生扎堆骑行,我们应当思考些什么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4.11.11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郑州四名女大学生,一时兴起夜骑开封,竟引得当地20万年轻人群起效仿。

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的大学生也掀起夜骑潮。原本的即兴之举,成了一场集体行为艺术。

最初开封和郑州文旅部门与骑行学生积极互动,当地交警也积极予以保障。随后不久,事情发生微妙变化。

郑州、太原、西安等地院校陆续发文禁止跨地骑行;三大单车平台采取相应限制用车措施;河南媒体连续发布多条评论文章给“夜骑”热降温。

“夜骑开封被按下暂停键”等相关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首位,引发网民热议。

这些年轻人怎么了?该如何看待扎堆骑行现象?

这场青年集体行为艺术,表现为一种自发性、不稳定性、无组织性。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集体心态并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集合,而是由集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向和知识所构成。

这种集体心态源自体验,发于经验,经由互动,也通过信息的交互而嬗变流转。

这一代大学生面对的,是就业率跌至谷底,考研考公竞争激烈,对未来不确定性程度空前增加。

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吃过了时代红利的过来人,却以“何不食肉糜”的姿态,轻易给他们贴上“不思进取”的标签。

常态世界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掩盖了社会样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常态世界建构和定义的背后,充斥着隐秘的行为规训。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一旦有某种形式的时机出现,就能造成群体性情绪的释放。

他们以夜骑这种青春的、富有个性的、无羁绊的方式,为群体性的无意识压抑,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

自由舒展是人的本能需求。从总体性的遮蔽和观念性的贬抑中挣脱出来,让自己获得别样的心理濡养,至少能体味到“我能换个活法”的感受。

我不赞同一些人所谓的“乌合之众说”、“整齐划一审美说”。它隐喻的现实背景,恰恰是社会结构缺乏弹性、过于刚性。

正因为如此,骑行迎合了无数年轻人内在的渴求:在压力爆棚的困苦、焦虑中,需要有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纾解。

几乎所有的集体行动,都会被从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分析和处置。

这种“不稳定幻像”,是导致社会稳定问题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集体骑行,说到底不过以一种“有限的叛逆”,进行一场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张扬,是长时间积淀形成的紧绷心理的短暂自我调节。

一禁了之很容易。怎样建设一种弹性社会,让处在系统性困境之下的社会成员得到宣泄?

这才是面对扎堆骑行现象,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命题。

行文至此,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很有名的诗,题目好像是《妈妈,你就让我跳吧》,这个年轻人要摆脱束缚,想“跳一曲优美的华尔兹”。

如今面对这些夜骑大学生,在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不妨就让他们骑吧,我们作为旁观者应当脱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