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閱讀摘要: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21 November 2024 at 17:30

簡介:作者講述了如何通過小小的日常改變,帶來巨大的長期影響,以其個人的康復與成功故事為背景,展示了習慣養成的力量,並提出了如何通過持續細微的努力,使我們的生活和事業發生根本性轉變。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複利效應:每天進步1%,一年後便能進步37倍,而每天退步1%,則會逐漸走向衰敗。這強調了細微的習慣在長時間內如何累積成巨大的結果。透過養成「原子習慣」,我們可以滾雪球般地實現個人或職業上的突破。書中提出了改變行為的四大法則:

  1. 讓提示顯而易見:改變始於覺察,讓新習慣更容易被提醒和啟動。
  2. 讓習慣有吸引力:通過社交影響與環境塑造,讓好習慣變得難以抗拒。
  3. 讓行動輕而易舉:以最少的努力開始習慣,如兩分鐘法則。
  4. 讓獎賞令人滿足:確保每次完成好習慣後,都能立即感受到成就感。

作者將複雜的習慣建立過程簡化為易於執行的步驟,並提供了實用的策略來打造有效的習慣。

心得:讀完本書後,我深刻感受到它所提到「細微改變」的力量,並且將其運用在我生活中的兩個領域:運動健身戒掉手搖飲,這兩個改變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和自律。本書強調,要成功改變習慣,必須從身分認同著手。這讓我意識到,我不僅僅是在運動和戒掉手搖飲這兩個目標上努力,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將「我是一個注重健康的人」這樣的身份內化。剛上班時,我總是覺得運動是一件麻煩的事,容易以懶惰太累為藉口跳過健身日。但當我開始把自己視為一個「熱愛運動的人」、一個「不依賴手搖飲的人」,這種身份認同驅動著我更容易地堅持下去。與其改變結果,不如改變身份認同。每次我選擇去健身房,或是拒絕買手搖飲時,我都在強化這種健康的身份認同。這讓我發現,當一個習慣成為了身份的一部分,這個行為變得更持久、更有動力。

書中也提到,環境與提示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關鍵。我把這個概念應用到健身習慣中。我會把運動裝備提前擺好,讓我每次看到它就提醒自己該運動了。這樣做大大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書中的「兩分鐘法則」讓我受益良多。每當我不想去健身時,我會告訴自己「只要換上運動裝備,做兩分鐘的暖身運動」。當我開始行動後,發現繼續下去其實沒那麼困難。至於戒掉手搖飲,環境的影響也十分關鍵。以前我習慣暴露在容易接觸到手搖飲店的環境,經常忍不住進店買一杯飲料。後來我調整了地點,避開這些誘惑,並且在手邊放置健康的替代飲品,這些環境變化幫助我減少了對手搖飲的依賴。

書中強調,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每一次重複一個行為,都在強化我們大腦中的神經迴路。我把這個原則應用在我的健身計劃中,無論一天有多忙,我都會堅持每天做一些運動,哪怕只是一小段簡單的拉伸或走路。這種重複行為,讓運動漸漸變成了我的自動化行為,無需思考我就會去做。同時,我運用了最小努力原則,降低養成好習慣的門檻,讓運動變得輕而易舉。我不再給自己設立過高的運動標準,而是從小事開始,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細微的改變逐漸累積成了較大的成就。對於手搖飲,我則設立了一個簡單的規則:每次想喝手搖飲時,我只喝水或茶,這樣一來,我不用依賴過多的意志力,就能順利戒掉這個習慣。為了維持健身的動力,我設置了小獎勵機制,每完成一週的運動計劃,我會獎勵自己一次喜歡的活動,這種及時的正面回饋,讓我感受到「努力是值得的」,並且能夠保持長期的動力。成功的感受也讓我在戒掉手搖飲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每次我成功抵抗誘惑,我會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心理暗示。

透過本書提到的方法,我逐漸養成了定期運動和戒掉手搖飲的習慣。我學會了從身分認同出發,設計適合自己環境的提示,並透過最小努力原則降低改變的門檻。同時,我也學會了用獎賞系統保持動力,讓每個小成功都成為長期改變的助力。這本書不僅幫助我改善了健康習慣,還教會我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行為改變,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這些原則都能帶來長期的正面影響。

  1. 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
  2.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
  3.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4. 結果是習慣的滯後指標。
  5. 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
  6. progress(進步)的必要條件,是對 process(過程)的投入。
  7. 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
  8.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9. 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
  10. 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11. 目標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12. 你的身分認同來自你的習慣。你不是生下來就擁有預設信念,每個信念,包括對自身的看法,都由經驗形塑而成。
  13. 愈是重複某一行為,就愈強化與那個行為相關的身分認同。
  14.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
  15. 習慣並非影響身分認同的唯一因素,但因為頻率的關係,它們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
  16. 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17. 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
  18.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19.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20.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21. 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而是成為。
  22. 所謂習慣,就是針對規律遇上的問題與壓力的一組自動化解決方案。
  23.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
  24.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渴望是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
  25. 提示促使你的大腦開啟一個行為,它是預示獎賞的一點資訊。
  26. 你渴望的不是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
  27. 回應是你確實執行的習慣,可能會以想法或行為的方式呈現。
  28. 獎賞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
  29. 提示關乎察覺獎賞,渴望關乎想要獎賞,回應則關乎取得獎賞。
  30. 問題階段包含提示與渴望,那是當你發現有事情需要改變時;解決方案階段則包含回應與獎賞,那是當你採取行動並達到你想要的改變時。
  31. 行為改變四法則是一組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習慣的簡單規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二,讓習慣有吸引力;三,讓行動輕而易舉;四,讓獎賞令人滿足。
  32. 沒有好習慣或壞習慣,只有有效的習慣。
  33. 為習慣歸類時請考量長遠的益處。
  34.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指差確認與習慣記分卡這類策略的重點,在於讓你認出自己的習慣及觸發這些習慣的提示。
  35. 指差確認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
  36. 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
  37. 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
  38.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39.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40. 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
  41. 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祕訣,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
  42. 人們選擇某樣產品,往往不是因為那樣產品是什麼,而是因為產品在哪裡。
  43. 有時顧客購買產品,不是因為想要,而是因為這些產品被呈現的方式。
  44.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習慣。
  45. 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
  46. 定義行為的並非環境中的物品,而是我們與物品的關係。
  47. 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
  48. 一個空間,一個用途。
  49. 假如空間有限,就把空間分割成活動區塊。
  50. 盡量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跟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
  51. 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換言之,他們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情境。
  52.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
  53. 你可以破除一項習慣,但不太可能忘掉它。
  54. 提示引起的想望:一個外在刺激造成了一股想要重複惡習的強迫性渴望。一旦注意到某件事,你就開始想要。
  55. 要剷除一項壞習慣,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
  56. 與其在每次想要做正確的事情時都鼓起意志力,不如把能量用來優化所處的環境。這就是自制力的祕密: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讓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現。
  57. 一個機會愈有吸引力,形成習慣的可能性愈大。
  58. 幻想即將到來的假期可能比實際度假更享受。
  59. 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預期愉悅時也會。
  60. 大腦分配給想要獎賞的神經迴路,遠比分配給喜歡獎賞的要多。
  61. 我們必須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因為一開始激勵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
  62. 誘惑綑綁的運作方式,就是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
  63. 較高可能性的行為會強化較低可能性的行為: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64. 在所處文化中被視作常態的習慣,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行為。
  65.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學會合作且最能臨機應變的人總會取得優勢。歸屬成了人類最深的欲望之一。
  66. 最早的習慣並非來自選擇,而是模仿。
  67. 與他人合作並建立關係的人享有更好的人身安全、交配機會,也更容易取得資源。
  68. 能幫助我們融入群體的行為就有吸引力。
  69. 你加入的文化應該具備兩個特點:你想要的行為是常態;你跟這個群體本來就有某些共同點。
  70. 能讓新的身分根深柢固,並讓行為持久的,就是友誼與社群。
  71. 我們一直在思索:「別人會怎麼看我?」然後依照答案修正自己的作為。
  72. 族群的常態行為往往會壓過個人想要的行為。大多數時間,我們寧願跟大家一起錯,也不要自己一個人對。
  73. 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親近的人(家人與朋友)、多數的人(族群),以及有力的人(有地位與聲望的人)。
  74. 人類的一些潛在動機:保存能量、取得食物與水、找到愛情並繁衍後代、與他人建立關係、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減少不確定性、取得地位與聲望:找到愛情並繁衍後代=使用 Tinder 之類的手機交友軟體、與他人建立關係=滑臉書、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在 Instagram 上發動態、減少不確定性=用 Google 查詢、取得地位與聲望=打電動。
  75. 習慣是古老欲望的現代解決方案、古老惡習的新版本,人類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仍舊相同。我們表現出來的特定習慣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差異。
  76. 你察覺一個提示,依照過往經驗將其歸類,然後決定合適的回應。
  77. 習慣的成因,其實就是行為發生前的預測。
  78. 渴望就是少了某樣東西的感覺,是改變內在狀態的欲望。
  79. 所謂欲望,就是當下狀態與未來想要有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80. 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習慣就有吸引力;與負面感受產生連結,習慣就沒有吸引力。創造一個動機儀式:在執行困難的習慣之前,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
  81. 啟動能讓我們感覺有所進展,卻不必冒失敗的風險。
  82.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83. 執行一項習慣的時間長短,不如執行該習慣的次數多寡重要。
  84.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
  85. 讓行動輕而易舉背後的概念並非叫你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你盡可能讓做那些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這個行動變得不費力。
  86. 人類行為遵循最小努力原則,我們自然會被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吸引。
  87. 許多習慣都發生在決定性瞬間。
  88. 兩分鐘法則就是: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
  89. 要先標準化,才能最佳化。你無法改善不存在的習慣。
  90. 把一個過程的開頭儀式化,愈有可能進入成就大事所需的高度專注狀態。
  91. 讓違背好習慣比開始執行好習慣更花力氣。
  92. 要確保採取正確的行動,使用科技來讓習慣自動化是最可靠且有效的方法。
  93. 行為改變的前三條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增加了我們這一次執行某個行為的機率。行為改變的第四條法則──讓獎賞令人滿足──則增加我們下一次重複該行為的可能性。習慣迴路就這樣完成了。
  94.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95. 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
  96. 習慣追蹤器是測量自己有沒有執行習慣的簡單方法,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找一本日曆,只要有執行例行事務,就在那天打個勾。
  97. 習慣追蹤:一,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二,本質上有激勵效果,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之後,你就會努力延續紀錄;三,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
  98.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追蹤該習慣〕。
  99. 毀掉你的永遠不會是第一個錯誤,而是後續接連發生的一錯再錯。
  100. 不要中斷連續紀錄,試著讓連續執行習慣的紀錄延續下去。
  101. 當測量成了目標,就不再是個好的測量方式。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才對你有用。
  102. 可以測量一樣事物,不代表那就是最重要的東西。
  103. 不要錯過兩次。如果錯過一天,就盡快回歸正軌。
  104. 責夥伴能為「不作為」創造立即的代價。我們深深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抱持較差的評價。
  105. 習慣契約可以被用來為任何行為添加社會代價,它讓違背承諾變成一件公開且令人痛苦的事。
  106. 習慣契約是一份口頭或文字的同意書,表明你承諾投入某項特定習慣,以及未能貫徹時會有的懲罰。然後,你要找一到兩人來擔任你的「問責夥伴」,與你一同簽署這份契約。
  107. 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
  108. 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109. 最有效的做法也許是將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時間投注於帶來最佳結果的策略上,然後用剩餘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時間繼續開發、探索。
  110. 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
  111.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112. 專業人士堅守既定行程,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
  113. 為了累積支持你想要的身分認同的證據,重複習慣是必要的;然而,當你抓住那個新的身分認同不放,同樣的那些信念卻會妨礙你進入下一階段的成長。跟你作對時,你的身分認同會創造出某種「驕傲」,促使你否認自己的弱點,阻止你真正成長。這就是養成習慣的一大壞處。
  114. 不要讓身分的任何單一面向決定你是誰。
  115. 反省與複查是一個讓你對自身表現長久保持覺察的過程。
  116. 習慣+刻意練習=精通。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James Clear
出版:方智

閱讀摘要: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

7 November 2024 at 18:30

簡介:本書探討了運氣與能力在成功中的作用,並指出如何應對這兩者的影響,挑戰了運氣很重要的普遍法,強調應該正確理解運氣的影響,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詳細闡述了「運氣-能力光譜」的概念,運氣在短期內往往可以超過個人能力,然而,長期的成功則依賴於能力的培養與穩定的過程控制。作者通過統計分析、均值回歸、預測的藝術等方法,幫助讀者辨別成功中的運氣成分,並教導如何佈局運氣,降低風險,鞏固自己的優勢。

心得:本書帶給我許多關於運氣與能力的深刻啟示,特別是如何區分簡單系統和複雜系統,並在不同系統中運用合適的策略。本書讓我清楚地理解到,並非所有的成功都來自努力,運氣在其中也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作者強調,我們需要首先辨別自己所處的賽局是屬於簡單系統還是複雜系統。在簡單系統中,如體育或某些技術學習,只要多付出努力,基本上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而在複雜系統中,如創業或投資,運氣和多變的外部因素常常影響最終結果,努力只是基礎條件,策略、審時度勢和借力使力更為關鍵。這些原則影響了我在運動和投資中的實踐。在運動中,健身是個簡單系統,通過刻意練習和逐步增加訓練量,我發現自己的力量和耐力得到了穩步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完全適用:付出的努力轉化為更好的成績,如果想要進一步突破,可能需要請專業教練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訓練,但努力本身依然是表現提升的核心。相比之下,投資屬於複雜系統。曾以為只要多學習投資知識及技巧,勤於研究股票市場,就能獲得超額報酬,但實際上市場的變化和短期波動往往無法預測,無論是價值投資還是技術交易,市場中的運氣成分不容忽視。透過本書,我學會了接受這種不確定性,不再對短期波動感到焦慮,轉而將重心放在制定長期策略上,因此,對於投資:理解運氣的影響,並使用能夠應對運氣的策略。運氣在短期內可能會獲利或虧損,但只要策略穩健且符合市場的長期趨勢,皆能穩定獲得報酬。

  1. 運氣是隨著機率出現、可能影響個人或團體的事件(一支球隊或一間公司)。
  2. 隨機性和運氣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隨機」視為在系統層次運作的元素,而「運氣」則是在個人層次運作。
  3. 你不可能提升自己的運氣,只要是能透過努力來改變結果的事,其實都與運氣無關,而是個人能力。
  4. 個人能力是指能夠有效利用個人知識,並且已經準備要執行或表現的能力。
  5. 頂尖表演者或專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透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來超越一般人的平均水準。
  6. 有經驗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專家,但不同的是,專家有一個預測性的模型;但有經驗的人的模型,卻未必有預測性。
  7. 均值回歸的程度,其實是某件事當中個人能力與運氣之相對作用的函數。如果一件事的結果純粹是出於個人能力,那麼均值回歸的效應就會很不明顯,而且很緩慢。
  8. 為什麼我們很難了解「能力」與「運氣」所扮演的角色。只要我們的心中出現定見,便能合理解釋周遭世界。這樣的能力包涵兩個重要因素:我們都熱愛編構故事;我們也希望找出因果關係。
  9. 歷史就是用既有的事實來拼湊故事,並解釋之前發生的事。歷史學家必須挑選一些必要的事實與人物,來創造一個連續、有條理,也可信的敘事。
  10. 你必須考慮完整的策略樣本,以及這些策略的結果,才能從其他公司的經驗中歸納出有用資訊。如果運氣決定了行動的部分結果,這時候你根本不該研究成功案例以及背後的策略;反之,你應該研究策略本身,看看這個策略是否禁得起考驗。
  11. 當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時,我們會梳理手上擁有的各種事實,希望了解為什麼故事的結局會是如此。
  12. 雙罐模型說明,如果運氣分布的變異性,超過個人能力分布的變異性,那麼短期內運氣的影響力的確有可能超過個人能力。
  13. 如果每個人都變強了,那麼輸贏反而是由運氣所決定。
  14. 成功必須結合個人能力與大量的運氣。光靠其中一個因素是不可能的,你必須兩者兼備。
  15. 異數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其實是結合了能力、機運,以及完全的優勢。
  16. 一件事情在光譜上的位置,會決定均值回歸的速度,也就是會決定你的分數會多快回歸到平均值
  17. 如果一件事情全由個人能力決定,那麼收縮因子就是1.0。
  18. 估計的真正平均值=總平均值+收縮因子×觀測平均值—總平均值。
  19. 我們都假設罐子裡的號碼呈現常態分配。真實的狀況中,分配往往屬於非常態。
  20. 要把一項活動放到「運氣—個人能力」的光譜上,第一個方法,就是要思考活動的本質,以及活動的後果。
  21. 成功不是一個線性過程。這當中牽涉到許多因素,包括競爭者、技術發展、法規改變、一般經濟局勢,以及變化莫測的消費者喜好等原因。
  22. 由個人能力主導的活動,那麼均值回歸會比較慢;如果運氣成分較高,那麼均值回歸會快得多。
  23. 多數主動投資人產生的總報酬會優於平均,但這些超額回報往往被各種費用抵銷,所以投資人的淨報酬其實會不如大盤。從各種證據來看,投資確實需要能力。但是,只有少數投資人擁有這種能力。所以投資其實帶有較多的運氣成分,短期投資更是如此。
  24. 晶體智力則是利用過去習得知識的能力。
  25. 流體智力指的是,面對從未見過的問題的解決能力。
  26. 流體智力大約會在二十歲左右達到高峰,然後終其一生會持續穩定下滑。
  27. 流體智力的下滑,顯然與認知速度變慢有關,這是因為額葉(Frontal Lobe)的資訊處理量下滑以及功能減緩。
  28. 傑克看著安妮,但安妮正看著喬治。傑克已婚,但喬治沒有。請問:是否有一個已婚人士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 (A)是
    • (B)不是
    • (C)無法判斷
    • 多數人會回答「無法判斷」。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其實是要考慮安妮的兩種可能狀態:已婚或未婚。如果她未婚的話,答案就「是」,因為傑克正看著她。如果安妮已婚,答案同樣為「是」,因為她正看著喬治。為有考慮所有可能性,你才有辦法得到正確答案。
  29. 企業走下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或許就是組織陷入僵化。公司必須一邊挖掘有利潤的市場、一邊還要開發新的市場,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挖掘既有市場需要優化流程、有效率地執行,通常這可以得到短期內成功。開發未知市場則需要研究和實驗,通常短期內不會有任何立即的回報。
  30. 按照冪次法則的角度來看,樣本分配的一個關鍵特色,就是會有為數非常少的大數值,以及非常多的小數值。因此,「平均」的概念就根本沒有意義。
  31. 報酬遞增的效應,最常發生在初期成本高、邊際成本低的時候;另外就是網絡效應發酵,也就是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會因為更多人使用而增加。
  32. 但不管我們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實力,運氣總是會透過社會影響,來塑造我們的意見。運氣不僅影響了收入的不平等,它還會影響我們對個人能力的認知。
  33. 執行長的影響力會被脈絡因素所掩蓋,例如產業與總體經濟的變化。一家公司的成功,往往不是光靠一個人努力就可完成,而是要眾人齊心合力,而且外在環境也要幫忙。
  34. 冪次法則得公式為:p(X) = Cx-α,其中C和α為常數。指數α通常是正數,雖然其為負數。因為X會隨著α的冪指數而增加,因此這就叫做冪次法則。該指數的數值通常是2<α<3。
  35. 有用的統計有兩個特性。第一,它必須有持續性。也就是說,現在發生的事,與過去發生的事情非常類似。如果你做的事情主要是靠個人能力,你會預期自己可以很穩定的重複之前的表現。
  36. 信度(或持續性)測驗就是在評估不同時間點的同一個數據。
  37. 好的統計也會有預測性。
  38. 效率概念的背後,就是資產的價格已經反映了已知資訊,儘管個人能力具有持續性,但持續性不一定能反映個人能力。
  39. 馬太效應帶來的成功(例如富者越富)會有持續性,但卻是因為運氣造成的結果。
  40. 目標問題指的是你有意要評估的問題。捷徑問題是比較簡單、你轉而回答的問題。我們會用簡單的問題來應付複雜的問題
  41. 很多時候指數的波動卻與市場上的消息無關。當市場有重大波動時,媒體喜歡將原因導向某個明確的原因。但經濟學家指出,這些原因其實沒有任何顯著性。這不過是創造新聞銷量而已。因為市場上的因果關係並非線性。
  42. 刻意練習之所以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它迫使你停在認知階段,讓你持續想著突破現況,卻不讓你溜進自動化階段、用習慣動作來創造績效。
  43. 檢查清單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步驟,必須精準、且即時完成。只要是具有明確因果關係的活動,都可以使用檢查清單,。
  44. READ-DO清單通常是用來處理緊急狀況或異常情況。這時候,機師可能完全不熟悉眼前問題,因此READ-DO就像是操作指南。
  45. 爾曼提到兩種檢查清單:「做—確認」(DO-CONFIRM)和「讀—做」(READ-DO)。按照DO-CONFIRM的檢查清單,機師會根據自己的記憶去完成工作,其間會不時暫停,確保所有事情都已完成,而且正確無誤。
  46. 在21點或其他需要運氣的活動中,你必須採取一個自己相信的流程,然後不要太在意每一次的結果。你唯一能贏的策略,就是堅持原則。你的能力沒辦法改變勝算;它只能確保你按照對的原則玩牌。
  47. 無論是管理球隊、經營事業或投資股票,過程往往包含三個部分:分析、心理層面,以及組織的影響。整個過程要能滿足這三者之一,都不是容易的事;如果全部都要滿足,則非常少見。
  48. 偏見包含了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錨定效應(Anchoring)、確認偏見(Confirmation)、還有仰賴最近期的事物。
  49. 如何布局運氣。第一個方法是,如果你是落水狗,這時你要想辦法降低對手的實力優勢;如果你處於贏面,你必須強化你的優勢。第二種方法,就是更緊密地結合因果關係,以降低運氣的影響。最後,你必須明白自己所知的極限。
  50. 在競爭的互動關係中,強者應該要把事情簡化,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能力優勢;弱者則應該想辦法增加隨機性,以弱化強者的優勢。
  51. 我們應該避開那些小額獲利、但卻可能有巨額損失的活動;反之,我們應該參與那些成本小、但獲利驚人的事情。
  52. 原則上,只要兩次分數之間沒有完全關連性,就會出現均值回歸的現象。
  53. 均值回歸是一種統計的產物,讓我們「急於尋找因果關係」的心靈蠢蠢欲動。由於個人能力是穩定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均值回歸的現象,畢竟該活動中摻雜了隨機性(從個人觀點來看就是運氣)。這當中並沒有所謂的原因,所以也不需要加以解釋。
  54. 均值回歸很容易產生三種迷思。首先是因果關係的迷思。每當我們看到均值回歸的現象,也就是數值向平均數靠攏時,我們自然會想要找出背後的原因,但往往徒勞無功。另外就是反饋的迷思,讓我們以為出現好的反饋後,接下來的結果就會比較糟;如果出現不好的反饋,接下來的結果會比較好。最後是變異性遞減的迷思,以為均值回歸表示我們所測量的一切,長期下來會趨近於同樣的平均值。
  55. 真實能力的估計值=總平均+收縮因子(觀察平均值-總平均)。
  56. 高度相關表示均值回歸效應很小;你在預測未來事件時,就應該以前一次結果為參考。低度相關表示會有明顯的均值回歸,所以如果要猜測下一次結果,最合理的猜測,就是平均值。
  57. 有用的統計通常具有持續性,即事件結果與前一次具備高度相關性。
  58. 記得考慮虛無假設:虛無模型提供了詮釋真實事件的脈絡,讓你知道是跟什麼相比。
  59. 審慎思考反饋與回報:刻意練習的意思是,個人必須超越自己的能力極限,而且需要許多即時、且正確的反饋。這個過程需要努力投入,而且十分枯燥。
  60. 找幫手指引你、協助自己提升能力:記下你所有的決策。每一次作決定時,寫下你的決定、你如何形成這樣的想法、還有你預期會發生的事。當決策的結果出爐時,把結果寫下來,然後與自己的預期進行比對。你的記錄不會騙你。當你犯錯時,一切都一目了然,接下來你就可以據此改變自己的行為。
  61. 均值回歸的速度,會取決於兩次結果的相關係數。如果兩個變數的相關係數是1,那就不會有均值回歸。如果相關性為0,那麼接下最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平均值。換言之,如果你的所作所為與結果並沒有相關性,你就會看到完全的均值回歸。
  62. 解構個人能力與運氣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做出更好的猜測。我們都承認,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有能力與運氣的成分。但只有少數人能明白兩者的貢獻有多大,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作者:Michael J. Mauboussin
出版:八旗文化

閱讀摘要: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12 September 2024 at 19:30

簡介:本書將經典的「複利效應」概念引入到個人成功和生活成就的領域,解釋了如何透過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逐漸累積出巨大的成果。書中強調,成功並非僥倖,而是一門可循的科學,任何人都能通過建立良好的習慣和持續的努力來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本書揭示了複利效應的核心:每一個小決定都會形塑你的人生軌跡,雖然這些改變可能不會立即顯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帶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在健康、人際關係、財務管理還是其他方面,只要持之以恆地採取積極的行動,就能啟動複利效應,實現夢想的成果。作者透過真實案例和實際操作指南,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運用複利效應的力量,從日常的小習慣開始改變人生軌跡。

心得:每一個小小的決定和日常習慣都能累積出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在短期內難以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產生驚人的影響。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啟發我如何在健身和投資等方面更有效地應用複利效應,以達到長期的改變。2年多前,我決定開始健身,當時只是抱著增強體力的想法,每周做些簡單的運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發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運動,配合適度增加的強度,讓我的體能逐漸提升,身體也變得更加強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具體體現,但回頭看來,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的堅持和逐步的改進,讓我在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書中提到的「小步驟持續累積」的理念,正是關鍵。在財務管理上,我選擇了長期持有的策略。剛開始時,我投入的資金並不多,收益也並不顯著,但我堅持定期投資,並不因市場的短期波動而隨意更改計畫。幾年下來,這些累積的小額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竟形成了不錯的收益。這正是複利效應的力量,它告訴我,耐心和持續投入,最終會在投資回報上帶來倍數增長。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每一次選擇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持之以恆,最終都會轉化為巨大的成就。書中的理念不僅讓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成果,也教會我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運用這個強大的法則,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

關於複利的兩三句話…

  1. 複利效應:從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獲取巨大的報酬。
  2. 你的決定形塑你的命運:你的未來,是你自己創造的;每一天的小決策,將引領你邁向自己期望的人生,或是導致你走向不幸與失敗。
  3.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每日所做的所有選擇加總起來的結果。
  4. 你的成就是你每時每刻選擇的結果,你有極大的力量可以藉由改變這些選擇,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5. 每一個決定,不論大小、不論輕重,都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6. 不管你聰不聰明,都必須藉由努力,來彌補你在經驗、技能、智識或天生能力上的不足。
  7. 我們從壞習慣獲得的回報或立即滿足,往往遠勝於理性腦袋對長期後果的思考。
  8. 動機能夠支撐你度過疲憊、單調、乏味和辛勞,你的「為什麼」必須夠強,否則所有的「如何」將無意義。
  9. 一項新習慣必須經過300次的正向強化,才會變成一種不知不覺的自然行為。
  10. 檢視你的壞習慣清單,針對每一個壞習慣,辨識觸發原因。重點在於,釐清每一種有害行為的四個W──誰(Who)、什麼(What)、何處(Where)、何時(When)。
  11. 我們的一些最佳意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一套良好的執行系統。簡單來說,你的新態度和行為,必須融入你每個月、每週及每天的例程中,才能夠產生實質、有益的改變。
  12. 為了幫助你更加留意自己的選擇,我需要請你記錄每一個與你想改善的生活領域有關的行動。
  13. 追蹤記錄是一種簡單的小方法,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讓你時時刻刻留意你在想要改善的生活領域的行動。
  14. 所有的贏家都會追蹤記錄,現在我請你也用相同的意圖,追蹤記錄你的生活:讓目標出現在視線裡。
  15. 幫助他人,慷慨付出你的時間和精力,將會產生漣漪效應,使你成為你的善行的最大受益人。
  16. 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愛,請施予更多愛;如果你想要獲致更大成就,請幫助其他人達成更大成就。
  17. 只要是你敢生動想像、熱切渴望、由衷相信,並且熱情去做的事情,必將發生!
  18. 建立你的早晚控管例程,為生活設計出一個可預測、你幾乎一定做得到的世界級例程行事曆。
  19. 我們是我們最常相處的那五個人的平均。
  20. 評估你的人際往來對象,把他們分成三類──1.)脫離關係;2.)有限交往;3.)擴大交往。
  21. 你為自己樹立什麼標準,你的生活就會成為那種水準。其實,我們可以控管他人如何對待我們。
  22. 對一個人的終極評價,不該看他在安逸時的表現,應該看他在充滿挑戰與爭議時的表現。
  23. 生活其實就是許多體驗的集合;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提高美好體驗的頻率與強度。
  24. 很多行銷話術會催眠我們,讓你相信自己有一些問題(其實你沒有),這樣他們才能對你銷售可立即「矯正」這些問題的解方。
  25. 電視廣告玩弄我們的心理,操縱我們的恐懼、痛苦、需求及各種弱點。如果我在生活中,一直想著自己現況不足,需要買這個、買那個來填補自己,又如何能夠期待創造出好的成果呢?
  26. 不是大事累計起來發揮最大功效,而是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件小事累計起來,區分出平凡與卓越。
  27. 別指望事情變得容易,要期許自己變得更好。
  28. 把你當作你自己最頑強的敵人。超越他人對你的期望,做得比「足夠」還要多。
  29. 你的習慣和行為不會撒謊,當你的言行不一致時,我每次只會選擇相信,你的行為才是真的。
  30.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作者:Darren Hardy
出版:星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