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摘要: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簡介:作者講述了如何通過小小的日常改變,帶來巨大的長期影響,以其個人的康復與成功故事為背景,展示了習慣養成的力量,並提出了如何通過持續細微的努力,使我們的生活和事業發生根本性轉變。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複利效應:每天進步1%,一年後便能進步37倍,而每天退步1%,則會逐漸走向衰敗。這強調了細微的習慣在長時間內如何累積成巨大的結果。透過養成「原子習慣」,我們可以滾雪球般地實現個人或職業上的突破。書中提出了改變行為的四大法則:
- 讓提示顯而易見:改變始於覺察,讓新習慣更容易被提醒和啟動。
- 讓習慣有吸引力:通過社交影響與環境塑造,讓好習慣變得難以抗拒。
- 讓行動輕而易舉:以最少的努力開始習慣,如兩分鐘法則。
- 讓獎賞令人滿足:確保每次完成好習慣後,都能立即感受到成就感。
作者將複雜的習慣建立過程簡化為易於執行的步驟,並提供了實用的策略來打造有效的習慣。
心得:讀完本書後,我深刻感受到它所提到「細微改變」的力量,並且將其運用在我生活中的兩個領域:運動健身與戒掉手搖飲,這兩個改變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和自律。本書強調,要成功改變習慣,必須從身分認同著手。這讓我意識到,我不僅僅是在運動和戒掉手搖飲這兩個目標上努力,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將「我是一個注重健康的人」這樣的身份內化。剛上班時,我總是覺得運動是一件麻煩的事,容易以懶惰太累為藉口跳過健身日。但當我開始把自己視為一個「熱愛運動的人」、一個「不依賴手搖飲的人」,這種身份認同驅動著我更容易地堅持下去。與其改變結果,不如改變身份認同。每次我選擇去健身房,或是拒絕買手搖飲時,我都在強化這種健康的身份認同。這讓我發現,當一個習慣成為了身份的一部分,這個行為變得更持久、更有動力。
書中也提到,環境與提示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關鍵。我把這個概念應用到健身習慣中。我會把運動裝備提前擺好,讓我每次看到它就提醒自己該運動了。這樣做大大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書中的「兩分鐘法則」讓我受益良多。每當我不想去健身時,我會告訴自己「只要換上運動裝備,做兩分鐘的暖身運動」。當我開始行動後,發現繼續下去其實沒那麼困難。至於戒掉手搖飲,環境的影響也十分關鍵。以前我習慣暴露在容易接觸到手搖飲店的環境,經常忍不住進店買一杯飲料。後來我調整了地點,避開這些誘惑,並且在手邊放置健康的替代飲品,這些環境變化幫助我減少了對手搖飲的依賴。
書中強調,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每一次重複一個行為,都在強化我們大腦中的神經迴路。我把這個原則應用在我的健身計劃中,無論一天有多忙,我都會堅持每天做一些運動,哪怕只是一小段簡單的拉伸或走路。這種重複行為,讓運動漸漸變成了我的自動化行為,無需思考我就會去做。同時,我運用了最小努力原則,降低養成好習慣的門檻,讓運動變得輕而易舉。我不再給自己設立過高的運動標準,而是從小事開始,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細微的改變逐漸累積成了較大的成就。對於手搖飲,我則設立了一個簡單的規則:每次想喝手搖飲時,我只喝水或茶,這樣一來,我不用依賴過多的意志力,就能順利戒掉這個習慣。為了維持健身的動力,我設置了小獎勵機制,每完成一週的運動計劃,我會獎勵自己一次喜歡的活動,這種及時的正面回饋,讓我感受到「努力是值得的」,並且能夠保持長期的動力。成功的感受也讓我在戒掉手搖飲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每次我成功抵抗誘惑,我會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心理暗示。
透過本書提到的方法,我逐漸養成了定期運動和戒掉手搖飲的習慣。我學會了從身分認同出發,設計適合自己環境的提示,並透過最小努力原則降低改變的門檻。同時,我也學會了用獎賞系統保持動力,讓每個小成功都成為長期改變的助力。這本書不僅幫助我改善了健康習慣,還教會我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行為改變,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這些原則都能帶來長期的正面影響。
- 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
-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
-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 結果是習慣的滯後指標。
- 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
- progress(進步)的必要條件,是對 process(過程)的投入。
- 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
-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 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
- 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 目標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 你的身分認同來自你的習慣。你不是生下來就擁有預設信念,每個信念,包括對自身的看法,都由經驗形塑而成。
- 愈是重複某一行為,就愈強化與那個行為相關的身分認同。
-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
- 習慣並非影響身分認同的唯一因素,但因為頻率的關係,它們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
- 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 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
-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 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而是成為。
- 所謂習慣,就是針對規律遇上的問題與壓力的一組自動化解決方案。
-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
-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渴望是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
- 提示促使你的大腦開啟一個行為,它是預示獎賞的一點資訊。
- 你渴望的不是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
- 回應是你確實執行的習慣,可能會以想法或行為的方式呈現。
- 獎賞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
- 提示關乎察覺獎賞,渴望關乎想要獎賞,回應則關乎取得獎賞。
- 問題階段包含提示與渴望,那是當你發現有事情需要改變時;解決方案階段則包含回應與獎賞,那是當你採取行動並達到你想要的改變時。
- 行為改變四法則是一組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習慣的簡單規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二,讓習慣有吸引力;三,讓行動輕而易舉;四,讓獎賞令人滿足。
- 沒有好習慣或壞習慣,只有有效的習慣。
- 為習慣歸類時請考量長遠的益處。
-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指差確認與習慣記分卡這類策略的重點,在於讓你認出自己的習慣及觸發這些習慣的提示。
- 指差確認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
- 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
- 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
-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 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
- 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祕訣,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
- 人們選擇某樣產品,往往不是因為那樣產品是什麼,而是因為產品在哪裡。
- 有時顧客購買產品,不是因為想要,而是因為這些產品被呈現的方式。
-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習慣。
- 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
- 定義行為的並非環境中的物品,而是我們與物品的關係。
- 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
- 一個空間,一個用途。
- 假如空間有限,就把空間分割成活動區塊。
- 盡量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跟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
- 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換言之,他們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情境。
-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
- 你可以破除一項習慣,但不太可能忘掉它。
- 提示引起的想望:一個外在刺激造成了一股想要重複惡習的強迫性渴望。一旦注意到某件事,你就開始想要。
- 要剷除一項壞習慣,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
- 與其在每次想要做正確的事情時都鼓起意志力,不如把能量用來優化所處的環境。這就是自制力的祕密: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讓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現。
- 一個機會愈有吸引力,形成習慣的可能性愈大。
- 幻想即將到來的假期可能比實際度假更享受。
- 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預期愉悅時也會。
- 大腦分配給想要獎賞的神經迴路,遠比分配給喜歡獎賞的要多。
- 我們必須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因為一開始激勵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
- 誘惑綑綁的運作方式,就是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
- 較高可能性的行為會強化較低可能性的行為: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 在所處文化中被視作常態的習慣,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行為。
-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學會合作且最能臨機應變的人總會取得優勢。歸屬成了人類最深的欲望之一。
- 最早的習慣並非來自選擇,而是模仿。
- 與他人合作並建立關係的人享有更好的人身安全、交配機會,也更容易取得資源。
- 能幫助我們融入群體的行為就有吸引力。
- 你加入的文化應該具備兩個特點:你想要的行為是常態;你跟這個群體本來就有某些共同點。
- 能讓新的身分根深柢固,並讓行為持久的,就是友誼與社群。
- 我們一直在思索:「別人會怎麼看我?」然後依照答案修正自己的作為。
- 族群的常態行為往往會壓過個人想要的行為。大多數時間,我們寧願跟大家一起錯,也不要自己一個人對。
- 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親近的人(家人與朋友)、多數的人(族群),以及有力的人(有地位與聲望的人)。
- 人類的一些潛在動機:保存能量、取得食物與水、找到愛情並繁衍後代、與他人建立關係、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減少不確定性、取得地位與聲望:找到愛情並繁衍後代=使用 Tinder 之類的手機交友軟體、與他人建立關係=滑臉書、贏得社會的接納與認可=在 Instagram 上發動態、減少不確定性=用 Google 查詢、取得地位與聲望=打電動。
- 習慣是古老欲望的現代解決方案、古老惡習的新版本,人類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仍舊相同。我們表現出來的特定習慣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差異。
- 你察覺一個提示,依照過往經驗將其歸類,然後決定合適的回應。
- 習慣的成因,其實就是行為發生前的預測。
- 渴望就是少了某樣東西的感覺,是改變內在狀態的欲望。
- 所謂欲望,就是當下狀態與未來想要有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 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習慣就有吸引力;與負面感受產生連結,習慣就沒有吸引力。創造一個動機儀式:在執行困難的習慣之前,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
- 啟動能讓我們感覺有所進展,卻不必冒失敗的風險。
-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 執行一項習慣的時間長短,不如執行該習慣的次數多寡重要。
-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
- 讓行動輕而易舉背後的概念並非叫你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你盡可能讓做那些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這個行動變得不費力。
- 人類行為遵循最小努力原則,我們自然會被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吸引。
- 許多習慣都發生在決定性瞬間。
- 兩分鐘法則就是: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
- 要先標準化,才能最佳化。你無法改善不存在的習慣。
- 把一個過程的開頭儀式化,愈有可能進入成就大事所需的高度專注狀態。
- 讓違背好習慣比開始執行好習慣更花力氣。
- 要確保採取正確的行動,使用科技來讓習慣自動化是最可靠且有效的方法。
- 行為改變的前三條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增加了我們這一次執行某個行為的機率。行為改變的第四條法則──讓獎賞令人滿足──則增加我們下一次重複該行為的可能性。習慣迴路就這樣完成了。
-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 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
- 習慣追蹤器是測量自己有沒有執行習慣的簡單方法,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找一本日曆,只要有執行例行事務,就在那天打個勾。
- 習慣追蹤:一,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二,本質上有激勵效果,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之後,你就會努力延續紀錄;三,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
-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追蹤該習慣〕。
- 毀掉你的永遠不會是第一個錯誤,而是後續接連發生的一錯再錯。
- 不要中斷連續紀錄,試著讓連續執行習慣的紀錄延續下去。
- 當測量成了目標,就不再是個好的測量方式。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才對你有用。
- 可以測量一樣事物,不代表那就是最重要的東西。
- 不要錯過兩次。如果錯過一天,就盡快回歸正軌。
- 責夥伴能為「不作為」創造立即的代價。我們深深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抱持較差的評價。
- 習慣契約可以被用來為任何行為添加社會代價,它讓違背承諾變成一件公開且令人痛苦的事。
- 習慣契約是一份口頭或文字的同意書,表明你承諾投入某項特定習慣,以及未能貫徹時會有的懲罰。然後,你要找一到兩人來擔任你的「問責夥伴」,與你一同簽署這份契約。
- 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
- 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 最有效的做法也許是將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時間投注於帶來最佳結果的策略上,然後用剩餘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時間繼續開發、探索。
- 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
-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 專業人士堅守既定行程,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
- 為了累積支持你想要的身分認同的證據,重複習慣是必要的;然而,當你抓住那個新的身分認同不放,同樣的那些信念卻會妨礙你進入下一階段的成長。跟你作對時,你的身分認同會創造出某種「驕傲」,促使你否認自己的弱點,阻止你真正成長。這就是養成習慣的一大壞處。
- 不要讓身分的任何單一面向決定你是誰。
- 反省與複查是一個讓你對自身表現長久保持覺察的過程。
- 習慣+刻意練習=精通。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James Clear
出版: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