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止损

By: 也谈钱
21 October 2024 at 14:00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上篇文章一位读者的留言。

每次看到行情好就杀进来,然后被套「亏了 60~80%」就「持有 10 年」等回本。很多小伙伴开始投资时可能都会遇到类似问题,本来是想赚一笔快钱,但一亏钱就忘了“初心”、变成长期持有。

「看见行情好」本质上属于趋势投资——因为昨天、今天涨了,所以认为明天也上涨的概率更大(与之相反的是认为越跌越便宜、越值得买入)

很多小伙伴在趋势投资的同时,却没有一致的「趋势止损」。反而是亏钱就承诺升级变成“价值投资”、甚至补仓加大投入。

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都是经过验证可以获得长期收益的方法。趋势投资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前后一致的退出策略。

面对亏损,承诺升级

安妮·杜克在《适时退出》中有个更感同身受的例子。

ABC 曾经是美国加州最大的连锁商店。初期赚得盆满钵满,但后来面对新对手加入开始节节败退。人们建议创始人哈罗德卖掉已经扭亏无望的分店,把精力投入还在赚钱的地区。

但哈罗德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承诺升级——他放弃了盈利门店的权益,然后用个人财产接下了全部亏损的门店。

期间哈罗德还有几次退出机会,依然有公司愿意收购他手下的亏损门店,但他全部拒绝了。

然而,他还是选择继续投资这项注定失败的事业,几乎耗尽了所积累的一切。

——《适时退出》第四章 承诺升级

看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唏嘘,但换到股市里这样的事却每天都在发生——赚钱的投资有点收益就落袋为安、亏钱的投资死扛到底。

单独看「买入上涨的投资」和「持有亏钱的投资」都没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买入、卖出的逻辑要一致,要对自己诚实。

  • 持有亏钱的投资可以,但前提是当初的买入理由是「投资足够便宜」,在下跌时买入。尤其看 9 月 23 日以前自己是不是这么做的。
  • 如果是追涨买入也可以,但趋势投资就最好有趋势的止损方法,趋势逆转时不是亏钱死扛、更别补仓。

可以考虑条件单自动止损,隔离人性

所以如果是趋势投资的话,最好提前想清楚止损价格,并设置自动执行。否而容易像上一篇提前想好退出策略中我们聊的——亏损发生以后再考虑止损就太晚了,这时人已经很难理性思考了。

我用过的一个设置止损价格的思路是从范·K·撒普的《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中学的(别被书名骗了,这本书不聊财务自由,是聊投资策略)——前期低点下 7%。然后止损价格随着低点不断往上提高,比如这样 👇

所以趋势投资其实不用考虑止盈,它的止损和止盈是一体的

美股的交易系统比较全面,买入时就可以同步附加止盈单、止损单(止盈单也可以用来做网格)👇

后来上篇文章里小伙伴的留言启发到我了

在 A 股可以通过「条件单」来实现(每个券商的支持程度不一样,这里我是用东方财富举例)

我看下来觉得条件单里的「回落卖出」最贴近这个思路。和单纯的止损条件单相比,也不用一直盯着前期低点手动改价格。

说说我的想法,供大家参考。举个例子,假设沪深300ETF 510330 的买入价格是 4.103,止损的目标价格定为下跌 7%,也就是 3.816:

  • 监控价:填一个小于止损价格的数字;
  • 累计回落:回落 7% 止损。

这样如果买入以后就下跌,下跌幅度达到 7% 就会触发卖出。

如果买入以后投资上涨,那么最高点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实现「截断亏损,让利润跑」。

是个比较粗略的止损思路,具体数字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方法是类似的,抛砖引玉,分享出来谨供大家参考。

止损一定会错过一些机会

止损有两个地方可能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一是,最终止损的投资往往占大多数,赚钱的投资并不多。止损对投资的价值不是放大收益,而是缩小损失。在止损的同时留下几只最终一路上涨的投资,这部分投资才创造了大部分收益。小亏大赚,最终也能获得收益。

这是我 2016~17 年的一段记录,14 笔投资里最终 12 笔其实都没赚到钱,但剩下的 2 笔留下了大部分利润。

二是,止损一定会错过一些「本来能赚钱」的机会。但这就像《适时退出》中写的,职业扑克牌玩家很多牌局都会弃牌,甚至放弃了一些最后看来本能赢的牌局:

(德州扑克)坚持打到最后摊牌,更有可能避免因为弃掉了本可以赢的牌而后悔,但你也将输得一干二净。最好的扑克玩家会避开这个陷阱。

直觉上,我们认为退出会阻碍进步。事实恰恰相反。退出那些不再具有价值的事情,你就可以转换路径,朝着更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方向前进,从而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所以止损不是一种赚钱策略,甚至还会错过一些本来能赚钱的机会。止损更像是一种保护,止损(+仓位控制)能保护我们不亏大钱,不下牌桌。

重要的是前后一致

最后也如实地说,其实这个方法我现在已经不用了。但不是因为这个方法无效,而是我现在比较少做趋势投资了,主要是定投/低估买入、长期持有。像很多主动基金、投顾如果买入就是为了长期持有,我就不会考虑止损。卖出通常是因为市场变贵(止盈),或者到了用钱的时候。

但我觉得,这个方法对于因为这轮行情才开始投资的小伙伴们来说,依然有帮助。等行情到来才开始入场的这些朋友,真实的买入理由大概率都是趋势投资。这是我们大部分人与投资结缘的方式。

我们可能在用不一样的投资策略,并非每笔投资都需要止损。但重要的是,买入和卖出的逻辑前后一致,在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投资如此,生活也是。

提前做好退出计划

By: 也谈钱
11 October 2024 at 14:00

一笔投资买入时,最好就想清楚未来何时退出,既包括止盈、也包括止损。

这是我最近读安妮·杜克的新书《适时退出》得到的启发(以前也推荐过她写的《对赌》,聊概率思维)

书里探讨了一个值得警示的现象。一旦投资开始亏钱,或者项目已经前期投入,人就很难再理性思考退出问题了。卖出亏钱的投资,比卖出盈利的要难得多。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后续研究——沉默成本和损失厌恶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哪怕知道它的存在,依然难以有效应对

作者讲到杰弗里·鲁宾,他是一个专门研究过损失厌恶的学者,「写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富有影响力的关于(损失中)承诺升级的著作」。但他本人却还是在一次登山中因不愿止损而丧生。

当时他已经成功攀爬了 99 座山峰,还差最后一座。途中天气突然变得恶劣,(没有前面 99 座登山记录包袱的)同行者纷纷返回,他却坚持攀登,最终丧命。

可以帮助我们在损失发生后依然理性思考的方法非常少,包括那个很流行的自我提问「如果重来一遍会怎么选?」也被验证无效。

最可行的应对方案,是在行动前就制定好退出计划。书里举了攀登珠峰的例子,登山者会设定一个「关门时间」,到了关门时间不管有没有登顶都必须开始返回。

……

我觉得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亏损时的退出,同样也适用于牛市中的止盈。

其实浮盈也会有损失厌恶,一笔投资先赚 1000,再跌 500,我们会觉得自己亏了 500、而不是赚了 500,总在锚定前期高点。每轮行情里都有很多「等回到前面高点我就卖」、最后失去全部浮盈的投资者。

受这本书的启发,假期我复盘了一遍自己的退出策略,也一同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提前做好退出计划。

不需要止盈的投资

有些投资我们不太需要考虑止盈,比如:

  • 海外成熟市场,不适合择时,做好资产配置、再平衡即可;
  • 长赢、长钱,主理人会代替我们止盈高估的投资,我们可以长期持有;
  • 网格,已经自带止盈操作,我们更应该关注向下的压力测试和风险管理;

对于这些可以长期持有的投资,退出计划和市场高低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我们什么时候会需要用钱。我的想法是,定期复盘家庭财务规划,考虑未来明确用钱的地方。在用钱时机前的 3~5 年开始逐步减仓,换成更稳健的理财方式。

除此以外需要定期检验当初的买入理由是否发生变化,比如主理人的投资理念、我们自己的风险偏好。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也应该考虑退出投资。

👆 这两点也适用于以下所有投资。

要考虑止盈的投资

主动基金,我会分两步来考虑。

等市场到中高估值,先把波动比较大的单只主动基金,置换成更加分散、理念为「不降低预期收益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波动率」的主理人。

等到市场进入高估区间,置换成股债仓位平衡型的投资,来降低未来的回撤。FOF、可转债、价值风格基金经理,也在考虑范围内。

从预期来讲,能做到第一步我就会很满意了,第二步看缘分。

用来检测高估的退出信号,过去几年我发现全市场温度对主动基金不太有参考性,这几个指标更合适些:

  • 偏股基金指数过去 3 年滚动年化收益,30% 以上为风险,-10% 以下为机会;
  • 兴全基于中证 800 股债性价比做的兴动信号;
  • 基金经理的主动限购(此时开始注意风险,但距离顶点通常还会有一段距离);

对了,中证偏股基金指数过去 3 年的滚动年化收益,现在依然在接近 -10% 的位置 👇

……

我现在持有的中概相关仓位大约 8%(不算网格的部分)。

恒生科技 513180 到 0.74 以上(对应 KWEB 价格到 $40),脱离低估区间,我准备先把中概的仓位逐步降低到 5%。

然后,就可以抄有知有行和长赢的作业了 😜 他们目前的持仓比例差不多也是 5%。

中概目前依然在相对低估的位置。

……

恒生高股息率指数,目前股息率依然超过 6.5%(港股税后),相关资产股息率在 4~5% 以上我都打算先拿着。这么高的股息率以后估计也难遇到了。

特别提醒一句,港股通要收 20% 的股息税,但直接在港股买税率却只有 0~10%。所以港股的逻辑不能直接套用到港股通,这点大家要注意。什么时候港股通也像 A 股一样能分红免税了再说。

没达到退出计划就跌回来,怎么办?

首先还是降低预期吧,熊市底部都熬过来了,大不了就再回去呗。如果牛市真来了,因为怕坐过山车而跑得太早,才是最让人懊恼的。

然后我会坚持再平衡。哪怕最后真坐了一轮过山车,坚持再平衡也会小有斩获。

不过再平衡也会相应降低上涨行情中的收益,还是考虑清楚收益和付出,做好取舍。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可取的,降低牛市里的一点点收益,换取坐过山车时好很多的心情,还是划算的。

亏本卖出

By: 也谈钱
7 September 2024 at 18:00

周一实证下的留言,发现很多小伙伴好奇我现在做资产配置的具体细节,今天这篇展开聊聊。也借着大家的提问,分享一些资产配置对我的影响。

首先说明:资产配置是很个人的事儿,这些方法是我结合个人情况一点点迭代出来的,可能未必普适,建议大家重逻辑、轻结论。具体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

1、更能接受亏本卖出

这是我最近特别有感触的一个发现,自己做决策时更容易放下买入成本了。

回本是一种执念,时不时就会看到这样的留言:之前投资乱买的,终于遇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更好的。但随后总会补一句「等我回本就换过来😂

回本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1. 这笔投资未来是涨是跌,根本不在乎我们什么价格买入。
  2. 我们怎么知道“坏投资”回本的收益,能赶上同期“好投资”的收益?

但理性如此,人就是很难摆脱这种情绪。即便知道这三条线一样长,还是没法改变「上面这条最短」的感觉 👇

但我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对成本的在意程度变少了。

因为也挺简单的,再平衡要求我卖出一笔亏损投资时,常常是为了买入另一笔同期跌幅更大的。

这么两相对比,关注点就不再是卖出旧投资我亏了多少,而是关注两者之间的价差——我赚了~

不限于一笔投资的盈亏,资产配置会从更全局的视角考虑问题,也更容易纠正错觉。换个视角 👇 这个错觉是不是就没那么明显了

有时候我们把困难归于情绪、人性,但也可能是认知和方法还有欠缺。关于如何退出不适合的投资,后面还有一条分享

2、投资没变,但决策更有章法

我发现每次聊起投资上的新思考,总有小伙伴着急,我是不是换投资了 😂我当前的投资里也聊过,其实我现在持有的具体投资和以前依然差不多。但资产配置很有帮助的一点是,提供一个全局视角,把所有投资打通。

这里其实也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多少是资产配置的合适比例?

我也不知道 🤷‍♀️ 假设咱俩都有 50 万本金,我年入 5 万,你年入 50 万,咱俩合适的资产配置能一样么?资产配置受人的影响,比钱的影响更大。

所以我是这么行动的:

  1. 先不管所谓「合适的资产配置比例」,先盘点清楚自己当前的所有投资,看看他们各自占比多少;
  2. 就拿当前这个数字作为自己的资产配置,开始行动,开始执行再平衡;
  3. 后续持续复盘自己感觉不舒服、值得优化的地方,一点点调整目标。

相比于合适的比例,资产配置更大的帮助是全局的视角。比如这种情况——我有主动基金,有长赢、长钱,有海外投资,还有自己买的指数、个股。如果有一笔 2 万的新增资金,决定应该买什么、买多少?或者反过来,变现 2 万,应该卖什么、卖多少?

以前这类问题往往就是凭感觉现拿主意。但现在我总能给出清晰的回答了——做一次再平衡就都清楚了。

结合着定投和大家展开聊聊。上次有小伙伴问,每月买入投资是用新钱,还是已有本金,这个问题也能一起回答。

我在资产配置里有现金仓位。其他投资下跌时,现金就会被动超过目标比例,触发再平衡买入;反过来,上涨触发再平衡卖出也是一个道理。新增资金进来也会增加现金比例,触发再平衡。这样一来,定投和资产配置就统一在一起了,这笔钱是本金还是新增资金,其实没影响。

是不是很全局的视角,各种情况要卖什么、买什么,就非常清楚了。

而且不仅如此,新钱进来也是一次退出不合适投资的机会。

3、退出不合适的投资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思考,如何有计划地退出不合适的投资,不用坐等回本:

首先,每次新增资金进来,现金比例增加,都会导致其他投资比例下降。可以借此机会在不卖出的情况下,降低这笔投资的比例。

其次,涨跌都是阶段性的,任何投资都会阶段性表现好,包括想要退出的投资。「过度再平衡」这个方法很好用。

假设 A 投资我们持有 10%,现在因为表现好变成了 11%。标准的再平衡只要卖出 1%,回到 10% 就好。但用过度再平衡,此时可以卖出 2%,让比例降到 9%。

再平衡卖出,一定是这笔投资相对表现好的时候。用涨得多的,买涨得少的,从心理上更容易克服「亏钱卖出」的情绪。

当然,其实就算没有资产配置我们还是可以这么做的。但资产配置能提够一个更严谨的规则、更有计划,又闭环到前面的全局思考上了 🐶

4、关于颗粒度

还有两个小伙伴问到,在什么纬度上再平衡?比如是只关注 A 股、美股这样就行,还是具体投资也再平衡?要不要在稳健投资和长期投资之间再平衡?

首先,考虑资产配置和再平衡时,我只会看长期投资这一个部分 👇

稳健理财和活钱要留多少是当前生活决定的,和投资反而关系不大。

其实最开始我考虑资产配置和再平衡比较粗旷,就关注 A 股、海外投资的比例。但很快发现这样不行,因为一旦触发再平衡,不知道变化具体是哪笔投资带来的,不知道买谁、卖谁……

再后来,我把颗粒度具体到资产类别,比如主动基金、长赢+长钱、恒生红利……发现还是不行,因为哪怕都是主动基金,涨跌也不一样。

直到现在把颗粒度具体到具体基金、投顾的程度,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如果给建议的话,我觉得可以从比较大的维度开始行动,然后发现不够就再细一层,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不要光想,试一试很快就清楚了。

5、心态

最后再说一个资产配置对心态上的帮助吧。

资产配置中的再平衡操作,其实就像一个大号的网格策略,对心态的影响和网格也很像——虽然金额不多,每次再平衡带来的成交量往往只有总资产的 0.X%。但卖出一点再看下跌,心态就是会平和得多。

以上,我在实践资产配置中的一些发现和感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谨供参考。

人在欧洲,但还是选择投资 A 股

By: 也谈钱
12 March 2023 at 19:00

在欧洲买美股特别方便,所以很多国内小伙伴会问我,为什么还要费劲投资 A 股?

很多人觉得 A 股是垃圾,但我觉得 A 股比美股收益高。只是有个前提,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

比如「Wind 偏股混合基金指数」,衡量的是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也就是基金经理这些专业的人的平均收益。我们拿这个指数和美股标普 500 比 👇 其实是跑赢的

一个细节:对比 A 股和美股收益时,合理选择起止时间也很重要,一定要考虑到完整的牛熊周期。美股近 10 年收益都很平稳,但 A 股波动很大,如果只看牛市,涨幅巨大;只看熊市,又跌到尘埃里。只有看完整牛熊周期才能还原 A 股的本色。

从 2019 年到今天,算上去年的大跌,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涨幅还是有 101%,折合年化收益大约 14%。比我预期的 10% 要高。

所以我更喜欢 A 股。

如何跟上偏股混合基金指数

但是很多小伙伴说,虽然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收益很好,但不能直接买啊。在美股你可以直接买标普 500 指数基金,但是在 A 股没有「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基金」。基民买基金,能跑赢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太少了。

这刚好也是我 21 年以来最大的收获,也是这篇文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有计划地获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方法

回头看 2 年前聊如何获得 10% 年化收益,我还是传统「选基金」的思维,想选一个能跟上甚至跑赢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基金。

但这个方法有个缺陷。比如说富国天惠,过去 5 年 ta 和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对比,一致性看起来很好 👇

但如果看某一段时间,比如 2021 年以来 👇 时不时就会有大幅偏离,这时候就容易焦虑

直到后来转变思路,先想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其实 ta 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那转变思路,与其想着买一只基金超越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不如就分散把代表性的基金都买了,自然就能拿到平均收益了

这个思维转变还要感谢 @兴全掌柜 兴全基金的一篇研究——只要合理分散、持有 10~20 只基金,就可以非常接近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收益了。

再后来,我发现了更简单的方法——继续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提出这个方法的兴全,早就在按照这个思路做投顾和 FOF。

后来我找到了兴全进取派优选(从投顾之前的“兴全进取派选牛基”就在跟了),目标正是跟上并跑赢中证偏股基金指数(注:中证偏股基金指数和 Wind 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不完全一样,但逻辑共同。具体的区别大家可以看 @投顾主理人张济民 的这篇分享:2个偏股基金指数,为什么我们选择了930950?

在 @有知有行 里手动记录了兴全进取派优选的收益曲线和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对比:

这是扣除投顾费以后的真实收益曲线(手动记录没那么及时,所以曲线不太平滑,大伙见谅)
这是扣除投顾费以后的真实收益曲线(手动记录没那么及时,所以曲线不太平滑,大伙见谅)

跟踪得很好,暂时也做到了跑赢。

后来读兴全投顾主理人的文章才发现,兴全早在 2019 年就开始逐步采用偏股基金指数作为业绩基准了 👇

原文链接:https://xueqiu.com/1183560953/243632946
原文链接:https://xueqiu.com/1183560953/243632946

这是一种思路,比较直接。

……

然后,我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心态上的转变。

之前:最开始我是因为自己持有的基金偏离偏股基金指数而焦虑。后来,我有了能够有效跟上偏股基金指数的方法。

之后:好玩的是,一旦有了这个方法,再看我持有的其他基金和组合暂时偏离偏股基金指数,就再也没那么焦虑了。

因为了解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两件事儿:

  1. 偏股基金指数,只是所有偏股基金的平均收益,并不神奇;
  2. 想要获得平均收益,也不需要买所有的基金,只要合理配置 10~20 只就够了;

所以可靠的主理人 + 均衡分散的投资方式 + 时间,哪怕是暂时偏离偏股基金指数,最后也大概率还能跟得上。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虽然再聊如何跟上偏股基金指数,但其实这更多是一种思考方式,去理解投资收益从哪来。并不是只有买偏股基金指数(也买不了)才能获得这样的收益。

大幅简化

想明白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问题,我的投资方法就又简单了一些。而且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比可以供大家参考的,逻辑很清晰。

在美股,普通人投资的目标是跟上标普 500。

在 A 股,我的目标就是跟上偏股混合基金指数。

A 股收益不比美股差,只是我们需要谨慎地选择观察的视角和时间。现在我们也有方法跟上偏股混合基金指数,获得同等甚至更高的回报。

上一轮牛熊,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收益达到了年化 14%。虽然下一轮牛熊会是多少我们不能预测,但我相信在 A 股还是可以做到:

物价通胀 < GDP 增长 < 投资收益

控制风险也很重要

我的投资目标是能获得年化 10% 的投资收益,这样一来,攒够家庭年度开销 10 倍的本金,就算是财务自由了。

财务自由不能光盯着本金,重要的是我们能用这些本金获取多少被动收入。比如 50 万本金看起来不算多,但如果每年能获得 5 万的被动收入,是不是也够一个小城市月薪几千的小伙伴财务自由了?

但获取 10% 的投资收益还不够。我的计划中还包含着「投资亏钱的年份怎么办?」、「如果没实现 10% 的投资收益怎么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投资理财也得考虑到,如果这个计划没成功,得有 Plan B。

这是我分享自己财务自由计划的第 6 年。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但也做好 Plan B,能承受没有实现预期的后果。做个理性的乐观派~

后续:偏股基金指数也跑赢了巴菲特

后来有小伙伴问我:

既然投资目标是年化 10%,直接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多简单?

好问题。于是我复盘了更长期的统计数据——从 2003.12.31 Wind 偏股混合基金指数起点,到上周 2023.03.09(03 年刚好美股、A 股都在比较低估的位置,也是一轮牛市的起点,有可比性)

  • 标普 500 指数基金涨幅是 337.39%
  •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是 524.63%
  • Wind 偏股混的涨幅是 929.26%

再考虑到 03 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 8.3,现在汇率是 6.9。计算汇率以后伯克希尔的收益就“只有” 419.45%👇 数据来源 tradingview.com

我没有 Wind 数据库,通过一只成立在 2003 年以前的基金间接找到了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历史 👇 数据来源 韭圈儿

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历史以来的收益跑赢了股神,而且 929.26% vs 419.45%,幅度还不小。

而且看未来,还要考虑到巴菲特和芒格的年龄、当前美股的周期、美国国债飙升后的股债性价比。A 股偏股基金指数,不管是历史数据、还是未来风险,我都觉得是更好的选择。

……

不过这也不能说明 A 股公募基金比巴菲特还厉害,更像是这两句话:

当初芒格说李录来中国投资是「找到鱼更多的池塘」。

今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也说「如果没有伯克希尔,美国还是美国。但如果没有美国,却不会有今天的伯克希尔」

我们只是幸运地有了这么一片鱼多的池塘,分享了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增长。

前面小伙伴说「买伯克希尔也能实现预期年化 10% 的收益」,我也同意。因为生活在海外,考虑到分散风险,我也有美股、也有买 BRK。只是大部分投资依然还是放在 A 股,更好的收益,谁不想要呢。

PS:最近我也开始买一点点 BRK 了,一点思考也分享给大家 👇

怎么给投资记账

By: 也谈钱
2 February 2023 at 22:00

上一篇又聊到投资记账这个话题——虽然很多投资 App 都能自动计算收益曲线,但却时常收益虚高,显示的收益比我们的真实收益要多。

所以平时手动记录一下投资收益还是挺有必要的。

就着大伙的留言,也补充两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 投资记账的工具怎么选?
  • 收益曲线看时间加权还是资金加权?

1、投资记账 ≠ 消费记账

平时我会用 MoneyWiz 来记录我们家的消费开支和预算,这属于消费记账,也是大伙谈起「记账」两个字会先想到的场景。

比如 👆 这张就是 MoneyWiz 统计的开支预算进度
比如 👆 这张就是 MoneyWiz 统计的开支预算进度

但是大部分记账 App,并不适合直接给投资记账,会把问题搞得太复杂

比如在 MoneyWiz 里记录投资账户,你要一笔笔记录每只基金的买入、卖出、手续费👇 这么记账,我会被逼疯的……

这还只是买入一笔的工作量
这还只是买入一笔的工作量

但这些细节对于投资记账根本不重要,投资记账最重要的就一件事儿——到底赚了多少、赔了多少?

比如我们往某基金账户转入了 1 万块,买了几只基金,过一段时间发现账户资产变成了 1.1 万。

那我们就知道自己赚了 1000 块,至于具体买了哪只基金、交易手续费是多少,在记账中完全可以选择性忽略。其实只关注这两个操作就好

  • 我们往账户里转了多少钱?
  • 现在这个账户里有多少钱?

所以投资记账最好用专门的工具,以前我会用 Excel 表格,现在会直接用有知有行开发的有行记账 👇 有行记账主要也是两个按钮,转入转出(转入了多少钱) + 更新资产(现在账户里有多少)

这就够了~

只要定期记录这两个操作,收益曲线 + 市场指数对比慢慢就有了 👇

回顾转入转出记录和资产曲线对比也会有 👇

年度复盘也会有了 👇

这些有行记账都会自动生成,就这么点事儿~

所以第一个建议,投资记账最好用专门的工具,消费记账和投资记账的关注点不一样。

2、怎么看曲线

另一个常被问到的是,看曲线应该选「时间加权」还是「资金加权」呢?两条线区别还蛮大的 👇 比如十年之约账户,时间加权收益率是 -17%,资金加权收益率就只有 -10%

先给大伙解释一下时间加权和资金加权的区别。

1、小学数学题,茅台股价先从 1000 元涨到了 2500,现在又跌倒了 1800。

问茅台涨了多少?

答案是涨了 80%,从 1000 元涨到 1800。这就是「时间加权」

2、但问题是,大家买茅台都赚到钱了吗?

显然没有。

像有的人,茅台 1000 块的时候没买,等茅台涨到 2500,他发现“核心资产才是未来”,赶紧冲进去买一手,到现在就亏了 28%。这就是「资金加权」

  • 时间加权,衡量的是这笔投资涨了多少?
  • 资金加权,衡量的是我到底赚了多少?

所以我们对比一下十年之约账户的时间加权收益(亏损 🐶)和资金加权。

👇 这是十年之约账户到今天的时间加权收益曲线。曲线很明显落后了偏股混合基金指数,说明这段时间我在十年之约中持有的基金相对跑输了市场

👇 但用资金加权曲线看一下。十年之约的资金加权曲线已经追平甚至反超了偏股混合基金曲线

这个区别来自于十年之约账户在去年市场底部坚持定投,所以拉低了持仓成本,等市场反弹以后,也就拿到了更大的收益。

这两条曲线对比,更容易给收益来源归因,比如十年之约账户就是:

  • 选择的投资标的暂时跑输市场(时间加权曲线)
  • 但坚持定投的习惯弥补了跑输的部分(资金加权权限)

带着这个结论,我就可以针对性地优化自己的投资体系——说明我的投资配置还不够均衡,可以改进(我从 2021 年以来在试着改进这部分),但投资买卖的习惯还不错,值得继续保持。

所以大家问我,是看时间加权曲线,还是资金加权曲线?

其实都得看,两条曲线的对比差异,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就像去池塘打鱼,选一个鱼多的池塘,和提升自己的打鱼技巧,都很重要。两条曲线都看,才知道问题出在哪。

……

不过平时给大家分享财务自由实证和十年之约实证时,我还是优先选择了时间加权。

原因是,这两个账户的资金转入转出规则都是固定不变的:

  • 财务自由实证衡量的是总资产,转入就是工资收入。显然,我没办法主动控制工资,不能说牛市少发工资,熊市让老板多发点;
  • 十年之约账户也是,每月 28 日定投 1000 元,这是定死的规则,10 年之内是不会变的;

既然是这样,总盯着资金加权曲线就没太大意义了。多花时间关注自己能控制的事儿,而不是纠结自己控制不了的问题。

回到大家的投资记账,我也是差不多的建议,时间加权和资金加权两条曲线都要看:

  • 如果能够自由控制转入转出的账户,就优先看资金加权曲线;
  • 如果不能自由控制转入转出的账户,就优先看时间加权曲线;

最后给大家贴一下我给十年之约记账账户的设置,供参考 👇(记账提醒是每月一次)

希望这两个问题,有给大家解释清楚。

PS:最后,坚持不懈地给有知有行带货,大家一起来记账呀~


注:「十年之约」是我从 2021 年开始的一份长期实证,希望验证这么一件事儿——投资躺赚,不折腾、不挑时间、不高抛低吸、不看新闻预测未来、不盯盘,普通人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长期年化 10% 的投资回报并不难实现。

但这个实证计划并不是给大家的投资建议,更多是我自己对投资的探索和验证,记录买入并持有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意外,也留下沿途的惊喜(投资有风险,行动需谨慎)。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一起读读之前几篇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