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专栏 | 财经时时听:中国推广“个人养老金”以应对公共养老金枯竭问题

By: 饶怡明
20 December 2024 at 05:03

中国从12月15日起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允许个人每年存入最高1.2万元人民币用于投资金融产品。中国官方表示,这是“自愿”参加,而且享有税收优惠,旨在为基本养老金提供补充。在中国生育率大幅降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加之经济疲软,财政吃紧的情况,现有的养老系统资金出现巨大缺口,引发人们担忧。那么,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能否弥补当前养老金制度的不足?个人养老金是否会得到广大民众响应?本期节目将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的经济学者黄大卫。

个人养老金全面覆盖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个部门日前宣布,原来在36个城市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15日起在全国实施。该通告称,在中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以自愿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缴费的上限为人民币12,000元。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可以通过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收益。

此次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是对2022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的补充完善,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

据中国官媒介绍,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落地,截至今年11月末,已经有7279万人开户参加。

据了解,目前个人养老金的参加者当中,以30到40岁居多,也有一些临近退休年龄的人来开户缴费,已有数万人达到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待遇。

此外,通知增加了提前领取的情况。除了现有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定居等领取条件的情况外,”参加人患重大疾病’“领取失业保险金达到一定条件”“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也可以申请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

然而,据海外媒体披露,尽管有7000多万人开户,但大多数的账户是属于闲置状态,或是为了获取新开户优惠和赠品,而没有真正把钱存入账户进行投资。根据中国官媒报道,只有五分之一的账户缴纳资金,平均存款金额为人民币3000元。

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基本与世界标准同步。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由企业事业单位发起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个人主导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基本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地是对参保人提供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保障,这一制度由政府主导,企业和个人强制参加。截至2022年末,基本养老覆盖人群超过10.5亿,累计余额6.9万亿。但由于基本养老体系被过度依赖,已经不堪重负。按照中国现有老龄化进程计算,将于2035年前后被耗尽。

中国的第二个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其目的是增加参保人退休后的可支配收入,确定参保人养老生活的资金稳定。其中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该制度于2004年建立,至今参保人数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7%,渗透率不高,主要与企业财务负担重、职工个人参与度低、职工更重视现金薪酬等多重因素有关。而职业年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共同缴纳,具有强制性。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信息,职业年金缴费标准是:单位缴纳人员工资的8%,个人缴纳工资的4%。该制度于2014年建立,在政策推动下,实现快速增长。

第三支养老金又称“个人养老金”,其目的是居民运用金融手段自愿加入,旨在满足更高水平养老需求的商业性养老保险机制。

按照《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要求,中国证监会12日已经将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增加942只,其中储蓄产品466只,基金产品285只,保险产品165只,理财产品26只。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在接受中国官媒采访时表示,养老产品期限长,百姓的收益预期较高,风险管理难度大,这对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考验。

中国养老问题突出

中国人口老龄化正以超出预期的态势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合计2.9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2.16亿人,占总人口的15.4%。根据60岁以上人口超过20%、65岁以上人口超14%的国际标准,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国家行列。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目前50到60岁的人口中,约有3亿人预计在未来10年退休。联合国7月份一份报告显示,到本世纪末,人口危机将导致中国人口减少一半以上。

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由来已久。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2020年指出,2025-2030年间,中国养老金缺口预计在8万亿到10万亿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表示,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平均养老金替代率,大概为43%,这个标准离国际上保证退休后生活水平不下降的60%,还差上十几个百分点,追求比较好的退休生活要达到70%。

也就是说,如果在职时收入为1万元,要有6000到7000元的退休金,才能有不错的退休生活,中国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满足4000多元,显然不够。

在老龄人口不断攀升,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养老金支付危机和政府财政压力不断扩大,成为执政当局的燃眉之急。

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通过我个人推特账号RFA_RYM进行联系。

© 路透社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广州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落地。

💾

专栏 | 财经时时听:中国货币政策大转变 重回2011年“适度宽松”

By: 饶怡明
13 December 2024 at 04:03

中共中央在日前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将明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这是14年以来,首度将货币宽松空间打开的重大转向。一时间,市场沸腾。适度宽松的货币将会体现在哪里?今年以来已经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哪些成效?近期经济数据说明了什么现象?本期节目将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马里兰州战略与信息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14年来中央再提“适度宽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指出,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就货币政策而言,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定位为“适度宽松”。2011年至2024年,货币政策定调均为稳健。上一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9年、2010年。

关于货币政策基调,共有五个描述: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而“适度宽松”是仅次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新浪财经引述广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的话说,经济面临严重冲击时,货币政策基调往往会进行方向性或幅度较大的调整。从历史经验看,在经济过热或通胀威胁下,货币政策基调通常会迅速收紧,比如1993年的“适度从紧”,2008年的“从紧”。而在经济收缩冲击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基调则会及时向松的方向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跨一档,有可能是两档。比如1997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从紧”转向“稳健”,2009则是从“从紧”直接跳到“适度宽松”,跳过“适度从紧”和”稳健”。

报道还说,综合市场分析来看,超常规逆周期政策开启,以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由于“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是历史上首次提出,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稳增长的决心,政策从被动应对转换为主动出击。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多次降准、降息,措施力度大,速度快。1年起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3.45%降至3.10%,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从4.2%降至3.6%,下降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

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步如何走?

在十月中旬举行的2024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预告,今年年底视市场流动情况,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

在日前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谈及下一阶段的思路时,强调了坚定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等内容。

针对多位行业专家的分析总结,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降准、降息,央行将加大购买国债和买断式逆回购等超常规宽松政策。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的作用尽管有效但还是有限度的。他说,无论是扩大有效需求还是防范化解风险,还需要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而不只是寄希望与货币信贷政策。

通胀放缓内需依然疲软

中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有所改善但延续跌势,表明尽管中国政府出台的提振经济措施,但内需依旧疲软。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0.2%,10月涨幅为0.3%。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此前调查的经济学家们的估计,11月份CPI上涨0.5%。换句话说,实际情况不及预期。

与此同时,11月份PPI下降2.5%,连续第26个月下降。10月份PPI下降2.9%,经济学家们此前预计为2.8%。

另外,中国出口也同样低于预期。中国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6.7%,低于10月份的12.7%的增幅。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此前预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长将达到8.4%,主要因为市场预期是特朗普上任后将大幅提高关税引发中国厂家提前出货。

中国海关总署还称,11月份中国进口同比下降3.9%,降幅大于10月份的2.3%,表明流入中国的商品进一步减少。进口降幅扩大表明消费和内需持续疲软。

尽管在中国政府刺激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近几个月出现了一些企稳迹象,但新出炉的经济数据显示,由于持续多年的楼市低迷继续拖累经济,中国领导人在说服消费者和企业增加支出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通过我个人推特账号RFA_RYM进行联系。

© Bobby Yip

中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放缓;图为广东深圳。
❌
❌